首页范文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十篇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十篇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14:53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1

1.大数据优势显著。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主要特征是获取和处理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较强。这为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以阿里小微金融为例,电子商务平台商户完成订单交易后,可将企业持续经营状况、销售规模、资金回笼速度以及售后服务评价等信息进行纵向传递,能够帮助阿里金融判断资金需求方的资质和征信状况,并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贷款。2.低成本优势突出。互联网融资平台通过大数据优势,降低资金供求双方信息沟通和业务对接成本,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同时,降低了银企双方的交易成本。随着云存储与云计算能力提高,信息的可获得率与可利用率大大提升,金融机构分析处理大数据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融资个性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平台企业数据分析,对资金需求方的资金实力、征信状况和风险定价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主动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贷款选择,单个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下的贷款成本降到甚至只有几元。3.便利性优势明显。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微金融创新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系数,为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了经常性的可能,中小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互联网微金融模式、方法、产品创新进程进一步加快,融资便利性更突出。

二、网络融资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其创新机理

(一)互联网融资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

1.加速企业资金流动。资本充盈率和资金周转率是企业经营的重点,防止资金链断裂,提高资金流动性,改善资金供给结构和配置状况,是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经营的核心所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平台的直接融资使中小企业摆脱传统融资模式的诸多束缚,使由来已久的资金问题得到较大程度解决,为企业进一步发展释放了活力。2.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互联网融资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为成本和费用节约提供了较大空间,也可以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购进机械设备、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提供资金支撑,进一步改善企业的成本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3.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互联网融资可节约企业融资成本,缩短资金匹配期限,加速了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同时,通过网络融资平台的粘连效应,能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市场空间、客户群规模、产品广告的影响力,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和生产状况改善。4.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互联网融资便利化使得资金需求方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核心层面,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效率损失,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科技研发,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实力。根据中小企业协会数据,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5.7,比2012年提升了2.4点。其中,东、中、西部指数分别为95.4、99.6、93.2,分别上升2.1、4和1.8个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效益指数分别为107.1、105.9、94.6、108.9、101.4、79.4,分别提升3.8、4.3、3.4、1.7、2和3个点,成本和资金指数分别为91.4和95.4,分别下降了1.9和0.3个点。

(二)网络融资创新主要机理

1.制度变迁激活融资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开发创新是经常性的主要金融活动,在金融管制和风险约束收敛范式下,作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微观行为结果的金融管理制度创新成为金融市场内在发展的要求。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微观层次的金融管制创新极易造成信息传递路径曲折,信息扭曲度高,决策反馈敏感度差,使得微观层面的金融制度显得相对滞后,并成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金融市场内在的金融制度创新需求不可避免。经历变迁的金融管理制度能够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改进提供制度、政策和环境层面创新驱动,具有较强的正向外部性,互联网金融就是典型的新金融创造的自然选择。2.成本选择驱动融资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以来,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大数据和便利化优势使得金融交易成本加速递减,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互联网融资模式下直接融资比例提高,推动交易成本选择金融制度再创新和管理结构再优化,进一步形成新的金融交易成本节约。3.风险控制倒逼融资创新。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内外需求不振,利率和汇率不确定性风险提高,金融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急剧上升,金融风险管理压力增大,防线管控机制倒逼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优化,以实现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降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运行

加快推进民间借贷管理新机制,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发展,防范和化解新的危机爆发。在互联网金融起步初期,中小微企业发融资困难问题仍未达到有效解决。短期内,做好民间借贷市场管理、避免新危机爆发的有效途径是实行疏堵结合,禁止“一刀切”,大力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运行,将地下融资变为地上融资。通过政府倡导成立民间借贷中心,对民间借贷实施阳光化监督和管理,可以对地下钱庄和黑市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制,进一步扩大金融监管半径,提高金融风险预警能力。

(二)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

一是构建以监管主体为主,相关金融、信息、商务等部门为辅的横向合作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提高“一行三会”监管合力。二是强化对第三方支付和网络货币的监管责任,重点加强对网络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状况、资本充盈率、现金流状况等的监管,严格规范融资平台发展基金、保险和理财产品。三是按照中央监管要求,对于银行、证券、信托、担保、理财等主体进行有效监管,重点排查“理财资金池”潜在风险。四是利用人民银行在支付清算、征信体系方面具有监管和信息优势,重点加强对p2p融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众筹融资等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推进互联网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完善反洗钱规则,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三)优化和整合地区网络融资资源

一是推广浙江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经验,优化和整合本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互联网,采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对网络融资参与各方进行信息匹配和信用定价评级。二是实施区域层面融资统筹,搭建银-企、网-企融资直接对接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与银行系统和网络融资平台公司对接,全流程一站式高效对接,引导银行和互联网融资平台公司不断提升网络融资技术服务和后续跟踪服务。三是推动传统贷款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整合银行以及基金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为客户开拓更多的全新贷款渠道。四是实行贷款计划申请预匹配模式。中小企业据实提出融资申请,互联网平台负责接收企业贷款申请,政府对融资双方进行第三方协调沟通,根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进行推荐,帮助企业争取更多融资计划额度。

(四)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3

一、互联网金融的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谢平和邹传伟[1](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因此可以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他们从拉尔瓦斯均衡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谱系的概念,互联网金融谱系的两端,一端是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而另一端则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中介情形,介于两端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都是互联网金融。

从金融模式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是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大数据是核心资源,云计算是核心技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有着重大的区别,互联网金融对现存的金融体系在理念、标准、商业模式、运行结构、风险定义和风险管控诸多方面都提出全面挑战,是一种“基因变革”,既是传统金融的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因而也是整个金融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而金融互联网并不是对金融体系的变革,而是借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对于金融体系本身的变革力远逊于互联网金融。

2.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质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为金融,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

谢平等[2](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仍是在不确定环境中时间和空间配置,以金融为核心功能,具体表现在: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为实现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解决激励问题。

张晓朴[3](2014)认为,互联网变革的只是金融的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银行借助这些媒介从事服务跟银行的传统服务,没有根本区别,也没有消除金融的固有风险;围绕互联网的创新也同样要遵守金融规律,即所有从事金融业的企业都必须把风险控制作为立身之本,互联网企业也不例外。

孙宝文[4](2014)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对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进行创新,依然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支付、投融资、财富管理)发展来的,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货币流通、信用、持续效用),但是对金融五要素(对象、方式、机构、市场及制度、调控机制)进行了重塑。

3.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的分类,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

谢平和邹传伟(2012)按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三大支柱上的差异,将照互联网金融形态划分为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或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六种主要类型。

吴晓灵[5](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电商相结合的结算业务,即第三方支付;二是基于销售信息的小微贷款业务,以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为典型;三是基于支付账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销售,如余额宝;四是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以p2p平台为典型。第一种与货币运动密切相关,也是受到了严格监管的领域,后三种是银行传统业务的拆分和延伸,没有创造存款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吸收存款,目前还没有受到严格监管。

皮天雷和赵铁[6](2014)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受互联网影响深度、信息生产的方式,将其分为三种典型模式:互联网渠道金融、互联网小微金融和纯互联网金融三种。

罗明雄[7]等(2014)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六大模式,分别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

芮晓武和刘烈宏(2014)从金融功能角度,将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所有网络金融形式,包括严格互联网金融模式和金融互联网泛在形式进行了归类,他还指出,目前国内发展程度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六种:互联网银行(网络银行和网上银行)、网络微贷、p2p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网上银行业务层次较低,业务量集中度高,许多功能只是传统银行业务在网上的“翻版”,创新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

1.互联网金融理论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首先,大数据、云计算、搜索技术、社交网络、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对未来金融创新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其次,产业融合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声誉理论、长尾理论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产业整合理论所描述的一些重要特征,是一种新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高了金融交易搜索匹配的成功率,互联网金融业态将对未来我国整个金融业的格局产生影响。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长尾市场”,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对信息、数据、声誉和信用等进行科学计算,可以有效甄别不同个体的信誉水平和声誉状况,减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后,金融创新理论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基础。本课题采用他的框架,增添了新的内容。

2.互联网金融对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1)长尾理论

最早由Chrisanderson在2004年的“theLongtail”一文中提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足够便捷、成本极低时,需求极低的产品形成的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较为准确和完整的含义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革新是内在原因,其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技术路线和消费特征,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带来新的市场空间。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企业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传统金融关注的是20%的高净值优质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关注的是众多在传统金融下得不到满足的“80%”的草根客户,互联网平台上,那些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上获得的融资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长尾基础。互联网以其灵活性、便捷性和可得性等特征,为传统金融行业的“长尾市场”(中小客户群体和小微资金融资需求)寻求突破方式,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和深度。

在中国信贷体系中,所有的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都以企业的申请信息为考核基础决定放贷,申请信息可以划分为硬信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比如企业财务状况、抵押资产价值、信用级别等)和软信息(难以证实表达和传递的,例如企业主的素质、品格、技能等人格化特征),虽然小银行比大银行在软信息方面更有优势,而且金融监管部门对此市场定位也有行政要求,但是软信息进行决策的关系型贷款要求银行将更多权力赋予最能获得软信息的信贷人员,但由此却会带来银行内部复杂的委托问题(BergerandUdell,2002),监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强迫的方式却不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则。

(2)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GurleyandShaw(1956)的研究表明,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信用创造或是在促使储蓄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信贷循环上起着关键作用。

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由于金融活动存在着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化解风险可能带来的评估成本、监督成本,金融中介的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恰在此有优势。后来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与金融创新具有紧密的联系。

金融中介带来的金融创新,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价格波动和参与者流动,金融创新会带来加剧市场价格的波动甚至崩盘。相反,创新只引起较低水平的波幅,参与者流动表现在新产品的进入能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方式和投机工具,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供给,对原有资产的价格产生冲击,从而带来原资产投资者退出市场或者是转向创新产品的投资。

(3)金融深化理论

爱德华q肖在1973年提出。他提出: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如果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被扭曲,金融抑制会缩小或者压低传统金融部门之外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实际增长率。相反,金融自由化战略则会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他指出,政府放弃对金融经济发展的过度干预,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可以使得金融业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能够有效反映资金供求,提高到均衡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失去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深化。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典型双边市场,吸引一方的主体越多,对平台另一方主体的效用就越大,另一方主体参与联台活动的积极性就越强

(4)金融创新理论

最早由熊彼特在1912年于《金融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包括五种情形: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他强调生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创新性的破坏”,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种过程就是“产业突变”。

从云计算在加速商业创新和竞争的角度,云计算减少了进入iCt(信息交流技术)领域的固定进入资本,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于这些建立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的资助。

从金融功能而非仅金融部门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入手,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构建了模型,将金融效率切分为分置效率、转化效率和配置效率等三个方面,然后基于1985-2007年间Gnp、C(消费)、K(资本)、L(劳动力)的数据,得到了平衡增长速率的公式,测算出了金融效率。

(5)互联网经济学理论

起源于mcKnicandBaley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互联网经济学》,其强调“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具有边际成本递减且接近于零,边际收益却很高且不断递增的典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聚集冷门商品的分散用户,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打开无数的利基市场这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显著的不同。

(6)声誉理论

最著名的为1982年的KmRw声誉模型(Kreps,milgrom,Robertsandwilson,1982),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信誉效应(既合作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该理论建立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上,其认为如果上一阶段的声誉能够影响到下一阶段,则声誉会主体的行为产生约束。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来自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的海量数据被保存下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对行为人的行为模式和声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贷款的金额、期限和利率等关键变量,互联网金融领域的p2p和众筹网站等承担着信息中介的作用,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制以保障信息低成本快速传播。交易方行为可置信从动态博弈视角可分为可置信承诺和可置信威胁,因为上一期的声誉通常影响下一期以及以后多期的效应。这种信誉效应保证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通过虚拟现实信息技术'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实现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的增设'扩展虚拟化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由于互联网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因此金融机构的物理结构和服务网点等实物资产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得益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交易双方不需直接见面'只需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样虽然可以克服地理空间的障碍,但同时也使得对交易者身份、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大。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进而导致信息风险加剧。

1.资金流向的信息掌控风险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贷的迅速发展。出于资金流环节对支付的便捷性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买卖双方整合了众多银行卡支付方式,提升了买卖双方支付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为银行整合了零售电子商务,小额信贷的结算业务,节约了银行的营销成本。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运作却很容易成为监管盲区,形成无法掌控的风险。

首先从交易过程上看,供求双方在完成交易前,必须在第三发支付平台上开设账户,资金支付只有通过公共的第三方平台才能流转。在资金的调拨过程中,虽然依旧离不开银行的底层服务,但从业务性质上看'第三方支付企业事实上已经从事了与银行结算类似的业务。在第三方支付企业基本承担起银行在电子商务里中小规模的支付结算业务后'作为支付中介的一般存款账户实际成为银行无法控制的内部账户。其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贷平台的资金转账过程中'资金并不是由出借人的账户直接转入借款人账户,而是必须通过网络平台才能实现周转。实际上,大多数的网络信贷平台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形式来完成的。由于网络借贷平台具有性、匿名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因此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模式下资金流向的追踪就变得更加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其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屏蔽了银行对资金流向的识别。当第三方支付企业各银行系统账户轧差清算时,对于局外人(包括银行)而言,每笔客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将变得更为复杂。正是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这种特殊模式,使得在第三方支付企业注册了虚拟账户的任意主体,都可以轻松地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

2.放款者决策的信息风险

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不同'网络借贷是在借款人和放款人之间直接进行的,属于直接融资而非间接融资。这其中,第三方平台只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并不直接从事借贷活动,因此并不属于金融机构。这种交易没有金融机构的直接参与,一般借贷的额度不高,也没有抵押担保,实质是一种信用借贷。而信用借贷也就意味着风险主要由借款者承担。虽然在网络借贷模式下,凭借平台积累的注册信息、销售额现金流和历史成交记录等信息,能为放款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但仍无法消除放款者的决策风险。

对于p2p网络信贷而言,一方面,网络信贷企业或个人无法通过第三方来获取借款人客观的信用历史数据。虽然很多网贷公司采取了诸如手机绑定、身份验证、收人证明、视频面谈等手段,但如果更为关键的借款人征信记录、财务状况、借款用途等资料无法充分获得的话,仅凭借借款人自身提供的一些基本资料,很难构建起客观全面的信用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在各个网络借贷平台信息相互隔绝的条件下,一家平台在对借款人进行审核时,无法得知该用户是否在其他网络借贷平台也申请了贷款。因此,一旦借款人故意隐瞒相关信息,而审核人却按正常流程审核并放出贷款,就可能形成不可避免的风险。

对于电商小贷而言,尽管可以根据自身积累的用户交易,售后以及客户评价等信息对贷款申请者进行更有效的信用评判,但这种模式依然不能完全消除放款者的决策风险。从电商信用体系建立的机制上看,历史的记录并不能充分地模拟和预测未来,而且贷款申请者也完全可以通过构造虚假交易、提高交易频率以及获取更多好评来提高其信用评价,在信用体系中伪造出较高的信用评级,进而获得更好的信贷与交易优势。

最后,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服务提供者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特征,所以在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和信用评价等信息方面往往会产生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实际业务中,出借人不可能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而网络借贷平台又不可能像商业银行一样对贷款的使用进行审查,因此借款人很容易通过隐瞒他们的一些信息,做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和放款者的决策'从而使放款人在选择客户时处于更加不利地位。此外,一旦资金出现损失,放款人还往往会陷入无法有效进行追讨的困境。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中,放款者决策的风险需要得到重视。

3.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数据总量的爆发式增长,在带来数据挖掘与分析便利的同时,也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首先,信息收集的成本在提高。包括软硬件设施在内的前期投人,是信息收集面临的第一项成本。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记录、存储设备的价格变得不再高不可及,但对于一般企业或个人,这种信息收集的前期成本仍不可忽略。除了有形成本外,信息的收集还需要付出时间。一方面,大数据的形成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收集领域,最先进人者有先发的竞争优势。早在2003年就成立的阿里巴巴电商集团,直到2013年才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商业数据的时间积累。而阿里金融之所以虽被普遍看好却难以复制的关键,也在于其积累了先发优势,后来者要重新积累这些消费者的交易与信用数据将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有效信息获取的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间信息沟通的规模和速率大大增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用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迅捷和容易。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无限性、广泛性、廉价性、共享性、无序性等特点,使用户在获得有用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被大量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所困扰。信息大爆炸造成的信息环境污染和“噪音信息”的蔓延,增加了人们识别、判定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困难。二是信息解读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增加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传统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信息只是互联网的表层信息,层次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深层信息,则通常储存在网络检索界面无法触及的后端,存储在access、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中。这部分数据的读取必须使用网站的搜索工具进行直接交互式查询。由于当前搜索引擎的信息抓取程序还不具备在交互式检索窗体中填写或选择所需字段信息的能力,无法向数据库提交检索关键字,因此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来说,是无法直接获取的。

再次,信息噪音带来的交易风险在提高。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中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也更易受到网上突发信息的影响。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给长尾客户带来了便利,从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利率市场化,使得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存在的多种风险,而且其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传统金融机构的特定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低,因此对其风险性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应该在鼓励金融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的目标上,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209-216.

[3]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6-17.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市场需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54

2012年被人们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这是因为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微型借贷以及在线金融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改革应运而生,并且明确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微型借贷以及在线金融服务等,自此之后均属于互联网金融范畴。小微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填补我国金融市场需求缺口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金融可以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发挥出应有作用,所以有必要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未来发展趋势,对小微金融未来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渗透策略进行探讨,有助于推动我国小微金融业在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理论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和新型互联网行业,两大参与主体利用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自2013年上线以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很大影响,并且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积极开发与“余额宝”相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1]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国内互联网中已经衍生出20余种“类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国家主管部门为了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规范化、合法化发展,开始对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体系、资金监控体系、风险评价w系以及信贷审核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始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2]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根据“二八定律”来说其主要争取的是20%客户资源,这样便会导致金融市场中80%的长尾客户需求难以满足,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是以服务于80%的长尾“小微”客户为主,这与我国小微金融业的金融服务上有很大重合,为此,对于小微金融业来说能否趁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东风稳步发展,则关系到我国小微金融业在国内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态势。[3]

(2)传统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理论一直被看作小微金融业开展业务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内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市场主体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有差异,而信息掌握好的主体相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具有信息优势。[4]对于占有信息优势的群体来说可以通过向信息不足群体传递信息来获取利益回报,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在为客户提供贷款前,会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来对客户信息进行验证,并且在监督和催收客户过程中也会消耗很多成本,再加上银行贷款存在的规模效益,所以商业银行不从事的小额贷款业务给小微金融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发展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例如,大数据技术和云储存技术等,利用多种渠道来满足金融市场中小微客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3)信贷配给理论是由斯蒂格利茨和韦斯最先提出的,该理论的内容是:面对固定利率下的超额资金需求,银行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则可以采取一些非利率性贷款条件,例如,担保政策等,而这一类限制条件的提出会导致部分客户退出银行借款市场,在降低贷款市场需求的同时可以维持市场平衡状态。[5]我国金融市场由于信贷配给的客观存在,所以较大一部分小微客户开始向民间借贷市场寻求资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在信贷配给理论下具有更大生存空间,并且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可以应对信贷配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进一步缩小我国民间资金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微金融业来说可以通过参与互联网金融来寻求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推动我国民间借贷的合法化、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2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对小微金融发展的适用性分析

(1)第三方支付是指为收付款人提供预付卡、网络支付等支付业务的非金融第三方机构,而这个第三方非金融机构一般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通过与各家银行以签约方式来实现用户和银行支付体系间的电子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线下线上全覆盖、应用场景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6]第三方支付模式要求付款人和收款人都要在平台中各自申请账户,然后付款人向账户充入资金,当收款人向付款人发出收款指令后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转移资金,完成交易后平台会自动将资金划归到收款人账户,收款人在收款后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来将资金体现到各合作银行账户。

就第三方支付模式来说其具有更大的信用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客户信息优势,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比商业银行更大的中小客户资源优势,这对于中小金融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小微金融业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可以发挥自己的资金优势,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开展中间业务上具有价格低、操作快捷等优势,所以小微金融要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势,利用多样化的小微金融产品来满足小微客户需求。[7]第三方支付可以帮助小微金融业向信贷消费领域进行渗透,这是因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步由线下购物向线上购物进行过渡,并且很多客户在线上消费过程中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小微金融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小微客户对小微资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在线上消费领域刺激消费。

(2)网络融资是互联网信息透明化趋势下的创新融资方式,即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向陌生人进行融资,资金供需双方在互联网融资模式下不再需要金融中介机构,只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便可以完成融资,例如,互联网中的p2p融资平台便是以网络融资为主要运作模式。借款人和放款人需要在p2p网站平台中进行注册,在通过审核后由借款人在平台中信息,对于投资需求的放款人来说会对借款人需求额度、利率进行研判,一旦双方达成一致则可以进行交易,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将钱贷给陌生人,放款人可以在交易过程中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回报,所以说网络融资具备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大的机会。

对于小微金融业来说,可以投资来建设p2p金融平台,也可以借助现有p2p金融平台来进行网络融资,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在发展中很难获取银行贷款,所以小微金融业便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来通过网络融资获利。然而,小微金融在应用网络融资模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放贷后的风险问题,这是因为网络融资作为一种无抵押、无担保的完全信用贷款模式,所以这种高利益回报融资模式背后也有更高的风险,对于小微金融业来说在网络融资模式下要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对p2p金融平台线下服务体系的合作,来尽量降低小微金融在网络融资中风险过高的问题。

(3)在线融资、基金销售以及综合理财等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代表着金融、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三者融合后创新金融产品的诞生,其中在线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机构,通过网络平台作为连接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桥梁,来达到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的目的,并且在金融销售平台中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客户的投资偏好。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开发的一项增值理财服务,余额宝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即时购物消费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作为一款消费型的货币基金,满足了用户对即时消费和资金增值的双重需求。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金融服务具有安全性高、收益高、无进入门槛等特点,商业银行将一般理财产品的金融限制设置为5万元左右,这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起售门槛依旧过高,而在线金融服务这种零门槛设置方式可以满足用户小额资金申购需求,对于小微金融业来说在无法与在线金融服务平台达成合作的情况下,其对于小微金融业的利润回报还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小微金融业要明确在线金融服务的年收益率更高,相比银行活期存款来说其利率高出10倍左右,所以小微金融业可以将一部分准备金放到在线金融服务平台中,可以获取比银行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同时也可以满足这一部分资金高度流动性的特点需求。

3互联网模式下小微金融的发展创新模式

(1)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资金原有的时空分布,对提高金融市场中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为此,传统小微金融业必须要明确只有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才能在确保自己在实现生存、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我国金融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回报。小微金融业在参与互联网金融中的自身优势较小,所以建议多个小微金融企业联合成为一个整体,提高自身与互网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的资本和实力,这样才能从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分成,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来获取长久发展的动力。

(2)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主要以理财模式、支付模式以及融资模式为主,而这些模式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代表,例如,阿里小贷、融360以及余额宝等,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商业模式创新,为此,对于小微金融业来说不仅要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各项优势,同时也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小微金融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性质,要结合自身传统金融业务类型来选择合适的网络金融平台,并要通过与合作平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提高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便捷性、安全性,同时也对降低自身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风险有着重要作用。

(3)相关调查显示,2014年年底中国手机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亿人,尤其是微信用户和微博用户的增势更为迅猛,并且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等移动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生活,并且移动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大的商业潜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依旧是创业者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所以移动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可以发挥出更大潜力,为此,小微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渐向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借助移动互联网向交易层面的契机来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满足客户对多元化小微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推动我国小微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为了推动我国小微金融业更好地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诚信体系,以便于为小微金融业的互联网模式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首先,主管部门要建立一个统一、共享的小微金融业诚信体系,并要不断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诚信体系标准,确保整个行业的运作可以有章可循。其次,监管部门在对小微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行业自治机构的作用,例如,通过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诚信联盟的形式来强化行业自律,这样才能通过打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来推动小微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5)小微金融业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势必会面临更多的风险类型,并且很多风险对于小微金融企业的生存有着严重威胁,所以必须要通过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互联网金融中系统性风险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纪律性,即要求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要具备遵纪守法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金融自身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将互联网金融中违规违法的市场主体淘汰出局,这样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要采用市场行为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充分发挥出市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对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4结论

综上所述,小微金融业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对满足客户对小微金融服务的需求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对社会居民影响的不断增加,推动小微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样可以帮助小微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分析确定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是小微金融业参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最好途径,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可以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各类监管空白,为小微金融业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具体措施可以采取以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促进市场繁荣、推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实现向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转变升级、打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以及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等具体措施,来确保小微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可以获取更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于小洋基于第三方支付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探究[J].电子测试,2013(13):219-220

[3]潘静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服务创新研究[J].新西部,2013(20):56,75

[4]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9):67-71

[5]陈敬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13(9):13-15

[6]徐洁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31-32

[7]张玉锦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分析[J].南方论刊,2014(8):71-72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各大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寻找新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到一种能够提升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模式。

一、当前形势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这两年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金融人才的高效培养。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二)带来的挑战

1.当前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较差,金融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各大高校金融人才数量都在急剧上升,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上升。在新常态下,已经毕业的传统金融人才也会不断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金融人才对就业情况过于乐观,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部分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对其就业情况过于自信,赋予了过多的美好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金融人才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加大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实践部分,还设置了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的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新形势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应用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用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网络适用人群逐渐年轻化,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也需要定期更新与完善。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养。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创新。

(一)不断增强金融人才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

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让金融人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金融学习水平。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定期举办相关的金融比赛,不断提升金融课程设置水准

单纯通过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我们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金融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了解到金融行业的最新实践知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木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止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增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金融人才的实践水平

社会对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操作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止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金融营销水平,培养出更优质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金融行业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培养金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营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5

2012年以谢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第三方支付、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息处理和以p2p为代表的资源配置。其实上述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商业模式在欧美可谓司空见惯,比如美国的paypal支付、Kabbage大数据网络借贷和著名的p2p网络借贷公司LendingClub,但欧美仍称之为“网络金融”,所以互联网金融概念对于网络金融,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互联网金融在2012年被提出,也没有引起大家关注。可是,在2013年6月13日,一个名为“余额宝”的互联网基金产品,基于支付宝平台,规模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长,当“满周岁”时规模达到5742亿元,用户数已超过1亿。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极大的冲击了银行存款业务,并吸引了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极大关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债权众筹(p2p和p2B)、股权众筹、直销银行、互联网基金和大数据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升温,并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冷静思考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极度火暴的现象,貌似偶然,其实必然。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在国外,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澳洲,还是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在欧洲,英国是互联网金融最发达的国家,2005年3月全球第一个p2p网络贷款Zopa就诞生在英国,英国也是最早股权众筹的国家,并定制了大量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在美国,互联网金融起源于1994年的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SFnB(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后来陆续出现了全球著名的第三方支付paypal公司、p2p公司LendingClub和商品众筹Kickstarter,2013年奥巴马签署JoBS方法,为股权众筹扫除法律障碍;在非洲的肯尼来m-peSa、南非的wizzit及在亚洲G-cash手机银行堪称利用互联网金融消除金融排斥的典范。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普及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即使是互联网应用相对落后的农村,网民规模也快速增长,已达1.77亿,同比增长率为13.5%。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应用已经广泛普及,特别是随着手机价格快速下降,移动互联网的易用性和便捷性还将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应用的空间。同时,我国的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迅)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为开展互联网业务已经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又无需承担网民的终端费用,这使得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互联网企业还拥有稳定的海量用户和用户活动数据,可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风险定价、客户获取和产品营销上相对传统金融业有显著优势,为其向金融业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开放、宽松和宽容政策

金融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金融体系结构不健全,金融体制的效率低下,资本市场既不完善,也不丰富。虽然我国2010年至2013年,m2的值以年均15%的增长,整体信贷比较宽松,可是我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一贷难求的局面仍无改观。互联网金融在国外被证实是一条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缓解我国金融抑制、消除金融排斥寄予了厚望,并对互联网金融态度非常积极和开放,尽管互联网金融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并没有取缔互联网金融,而是表现出非常宽容的态度。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

下面本文将讨论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众筹(债权和股权众筹)、直销银行和大数据网络借贷五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虽然网络虚拟货币在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分支,但是在我国不可能有政策松动空间,所以本文不予讨论。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利用互联网及通信技术,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其银行账户的资金即时实现货币支付、资金结算等功能,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某些支付场景还起到担保和技术保障等作用。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动力来自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小额支付。随着支付宝、财富通等第三方支付的崛起,第三方支付几乎统治了互联网支付。据统计,2013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4205.8亿元。曾几何时,支付业务是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而如今在第三方支付的挤压下,银行却沦落成为资金结算的角色,对传统银行业打击巨大。目前,第三方支付正在积极布局和发展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又分为远程移动支付和近场移动支付,远程移动支付在整体移动支付中占比达到93.1%;以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和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占比还是很低,这主要与其的安全技术保障与监管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二)互联网基金

互联网基金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交易,参与资金门槛微小,费用低廉,风险极低并具有民主金融性质的新型基金销售模式。互联网基金是除第三方支付,网民参与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交易最为频繁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余额宝、理财通和百度百发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掀起了全民理财的高潮,特别是余额宝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创造了多个金融奇迹。就目前而言,互联网基金主要是以货币型基金为主,风险极低,收益稳定并且远高活期存款的利息,所以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货币基金连续8个月出现环比规模增长,从4890.1亿元激增到1.92万亿元,对银行的存款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为缓解互联网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央行和四大国有银行对互联网基金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炙热的互联网基金犹如被泼了一盘冰水,收益也是急转直下,2014年6月规模开始出现了负增长。

(三)互联网众筹(债权和股权众筹)

众筹指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也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金融属性最强,最为核心的模式。项目筹资人通过贷入资金,按期偿还投资人本息的筹资模式叫债权众筹;项目筹资人通过向投资人出让股权筹资的模式叫股权众筹。债权众筹有p2p和p2B两种模式:p2p是个人对个人的融资模式,p2B是个人对企业的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p2p是债权众筹的主要力量,并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而p2B则还处于萌芽期。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公司突破1000家,是2012年的3倍;放贷规模为680.3亿元,较2012年的228.6亿元增长2倍。与此同时,由于宽松的监管环境,p2p不断暴露出问题,从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就有120家p2p网贷平台倒闭或跑路;股权众筹在我国发展遇至诸多碍阻和波折,最主要还是法律碍阻。根据我国《证券法》未经证券会批准是不允许面向不特定公众公开发型股票。因此,我国股权众筹采取“领投+跟投”两段模式,即由一个领头人带着线上若干投资人再到线下成立合伙制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从而避免法律风险。目前,我国股权众筹平台以天津的“天使汇”和深圳的“大家投”最为著名,即呈现“南北双极”的格局。

(四)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是主要或完全利用互联网手段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直销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扁平化有机银行,其主要特征是不设实体物理网点。直销银行1989年起源于英国,在欧美发展了二、三十年。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刺痛银行革新的神经,特别是小型商业银行敏捷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2013年9月北京银行与境外战略合作伙伴荷兰inG集团联袂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随后民生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直销银行,紧接着兴业银行、华润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的直销银行先后开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对直销银行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实体网点优势还在观望中;从业务模式上看,直销银行的产品基本上是理财产品,其中多数与货币基金对接,目的是对抗各种“宝宝”互联网基金,保卫银行存款,同时吸引客户流量,拓展业务,但是同质化竞争的趋势明显。

(五)大数据网络贷款

大数据网络贷款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智能搜索引擎等新兴信息技术,结合社会学和消费行为学理论,建立信贷数据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来进行信贷风险定价的一种创新信贷模式。大数据网络贷款最能突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征,大数据网络贷款能精准的为缺乏足额或缺少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而这些群体以往是被银行认定“次贷”群体而拒之面外。由于大数据网络贷款需要掌握复杂数据挖掘技术,而且要拥有长期连续的客户活动数据,我国大数据网络贷款的还限于电商巨头手中,其中以阿里小贷和京东白条为代表。据统计2013年,阿里小贷累计客户数超过49万家,贷款余额超120元,不良贷款率仅1%。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一)互联网金融继续保持快速增速的态势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炙手可热,究其根源是国民的金融需求压抑的太久、太深,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广大的“?丝”金融服务需求犹如久旱逢甘雨,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基层渗透力和辐射力,瞬间得到爆发。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将保持快速增速的态势。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将产生出许多新的模式。在所有的模式中,移动支付将发展最快,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支付,谁掌握支付,谁就能占领了账户,账户是资金的起点,也是终点,所以掌握账户就掌握了资金,就占有制高点。互联网具有马太效应、赢家通吃的特征,互联网金融所有模式经过“野蛮”生长和洗牌后,最终每种模式最终走向由少数几个寡头垄断。当然,前提是寡头垄断绝对不能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影响和构成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正在重构金融业意识形态

马云曾说过“银行不改变,那就改变银行”,余额宝的出现,银行经济损失是浅层面的,最大的损失在精神层面。老百姓觉得银行不但没有客户价值意识,而且极度缺乏人文关怀。银行在一遍批评声中开始改变,并深刻反思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意识,并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将在近几年内重构金融业意识形态,包括发展战略、产品设计、服务流程和业务模式,让整个金融业得到重生。以谢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最终将消失,所有账户只需要一个中央银行管理。但笔者认为这不可能,其一信息不对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存在,既然存在,就需要中介,只不过成本不同而已;其二事物的发展不能只看到技术和经济层面,还要看到政治层面,传统金融业还涉及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业的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进行重构。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计算机;互联网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2.113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金融服务越来越多,本质就是将储户的存款转移到融资者手中,服务于现代金融业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主要在于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金融、保险、证券等业务。通过不断发展演变,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主要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变来进行分析。

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概念及模式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就是依托于社交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等网络工具,来实现资金融通、信息等业务的金融模式。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突飞猛进,电子商务、虚拟货币等都是互联网金融方式。互联网金融是集合了无数闲散资金而进行的投资和理财方式,能提高信息处理率,通过云计算把众多金融数据变成能利用的商业价值。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越来越快,支付宝、余额宝等业务吸金率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便捷了人们的互联网购物、理财等的使用。

1.2互联网模式

我国互联网进入云计算时代,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首先是支付方式的演变。支付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支付逐渐演变为通过移动设备的无线网络连接进行第三方支付。如拉卡拉、易宝支付,就是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支付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性收费及转向利用积压的资金。目前,支付模式的领域有所扩大,涉及到跨境支付和便民生活服务等。

1.3互联网金融渠道

互联网的金融渠道主要是资源整合。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收购小企业,从而创造新的金融运行模式。电子金融通过利用云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流程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经营管理的计算机化,实现网络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多元化,创造了高端理财投资机构的形成。例如,保险产品的咨询、购买等服务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目前互联网金融业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有信贷、保险、理财等。各大金融网站也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良好。如360、银率网等。

1.4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而进行的金融活动。在这一行业中p2p小额信贷和第三方支付等得到了巨大发展,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互联网金融推向现代化。传统的金融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通过全国各地实地网点的建立实行金融运营工作,具有专业的队伍和管理审查流程,但其受制于实地网点。办业务要去银行,不仅浪费时间,且增加银行实地网点的运营投资。现代金融电子银行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传统银行在办理业务方面的局限。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p2p模式,都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网上金融操作。

2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互联网金融的法制观念淡薄

相比于传统的实地金融网点的分布和运营,互联网金融缺少法律上的保障,传统的法律法规不适用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这容易导致信用风险和交易不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金融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完善网络监管,加强网络安全监察,分类管理电子凭证,设立互联网法律维护小组,专门监督检查互联网的法律问题并回答客户问询。

2.2信用风险的存在

互联网金融业还没有真正落实到金融业的征信系统中,信用的审核和管理都是由虚拟网络平台进行的,因此在网络交易中容易受到病毒侵害,损坏数据并威胁用户安全。网络信贷主要凭借交易方或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和信用记录进行评价,不能确保借款人信息的准确性。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建设网络金融的诚信体系,加强信息的搜集工作,完善信息完整性。加大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3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但其规范性一定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加强技术投入,预防黑客风险。培养技术人才,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创造新的金融模式。加强金融的风险控制,使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动力机制;经济学分析;结构与特征;发展建议

[Doi]10.13939/ki.zgsc.2016.24.117

信息时代,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经济领域的运行也不例外。为了使我国经济在信息时代得到健康稳健发展,必须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了解其具体的要求和特征,防范存在于其中的风险隐患,警惕互联网金融风险、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框架,保障网络金融的安全。

1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理论综述

互联网金融理念的萌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且学者讨论的方向侧重于互联网的金融功能,它以互联网技术的特征为出发点,最终目的在于增强传统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功能,满足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当今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p2p网络借贷平台、电子商务小额贷款平台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潮流,并完成了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转变。距今,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切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涵,以社会化信息分析切入,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电商小贷、网络理财超市等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下的风险类别与监管策略。

2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分析

2.1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展开的分析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结构。如果从动因入手进行分析的话,可知如下内容。就约束诱导方面看,金融组织微观主体实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就在于帮助其脱离外、内部相关束缚。从动态管理学理论与规避管制的方面入手,则产生了金融系统所处的市场大环境存在压迫,金融机构内部有利益诉求两者共同作用催生了金融创新的理念,从而达到突破管制的效果。

2.2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原理分析

对互联网进行经济原理分析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技术、供求结构、制度改革等。首先,考虑到技术的发展问题。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得以诞生的主要动力,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新型先进技术的大幅度提升又反过来作用于传统金融、网络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进化。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金融数据流的形成、转变、处理、运用也迈向了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经济中数据的规模增加,系统变得繁杂,大数据技术的盛行为互联网金融解决了运用中的技术难题。

此外,供求结构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就是考虑到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领域的供求关系平衡而提出的。

最后,体制改革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行影响也是明显地反映在企业的工作运行和百姓的日常经济生活中。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消费方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法律的承认,便兴起了一种新的潮流,成为当今电子消费时代的重要组成因素。电商企业、传统行业集团、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单位所面临的竞争状况也不再表现出混乱,而是有明确的法律加以规划和管理。

3典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结构与特征

3.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和盛行与技术、数据、客户群的发展密不可分,创新的力量使中小型企业、大众在网络金融上的利益诉求得到实现。通过推行和扩大二维码、手机刷卡的影响范围,使移动支付得到发展,在统一门户帮助消费、投资、理财、转账等经济行为的完成的基础上,使方便、廉价的支付服务成为可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搭建和作用的发挥表现在传收、分析,然后向开户银行输送客户的指令;完成不同银行对同一笔资金的处理;履行银行的金融增值服务职能。当然,这一平台的大范围使用也不是万无一失、有利无弊的,流动性风险的存在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同时必须做好保险措施,使银行本身和客户双方的利益得到优化、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共赢。

3.2p2p网络贷款

随着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各种经济单位和经济运行方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对于那些资金条件优良、在理财投资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的经济创造型人才,完全可以在中介的帮助下,采取信用贷款的方法,把资产放贷给资金不足而又需要发展经济事业的单位和个人。所以,“1对多”“多对多”的交易模式讨论中低端借贷双方在资金数量、利率、期限匹配下风险的生产机理。在p2p借贷运作模式中,借入者可能对放贷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另一方却处于信息掌握情况不多的主体,就可能使交易边界多变,损害了风险分散带来的利益机会。p2p网络贷款平台运行中的巨大威胁就是客户违约和网站技术风险。如果其中的客户缺乏商业道德,在信用上有不良的表现,就可能使违约风险系数拔高。

3.3众筹融资

就国内目前来看,众筹融资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相反,在西方国家,则具有较大的规模。国内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众筹平台往往会采取把支付的全过程进行一分为二的经营方式。其一,是将筹资成功的项目预付部分资金给发起者,使其有条件可以开始经营目标项目。等到项目圆满结束,在了解到通过众筹参与项目支持的个体或者单位得到了正确比例的资金回报后,众筹平台会把其余的资金发给发起者。在股权众筹平台上,资金需求端是项目发起者,其身份大部分都表现为中小企业或者刚刚走上创业之路的公司,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市场处理经验不足,所以在抵抗市场中或潜在或明显的风险时,会出现反映能力弱的情况。资金供应端是项目支持者,也是那些通过众筹平台投放金钱的人。某些创业的公司在平台上发起项目,一旦对该项目有意愿的小额投资人投放的资金达到了融资额度的要求之后,投资人就可以以自身投放的资金在总体资金中的比例为依据,成功创建一个有限合伙企业,投资人成为该企业合法合理的股东。

4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建议

4.1警惕互联网金融风险

大量的金融市场数据信息、数据的大范围传播及其所利用的途径、虚拟的电子金融交易市场、平台化金融经营方式,这些网络金融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让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一个孕育风险的大熔炉。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信息多样且变幻莫测,所以风险因子多以潜在方式存在,表现出突出的隐蔽性、瞬时爆发性、极度渗透性等特点,这也给该市场领域的金融监管工作及其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考验。所以,为了维护网络金融市场的秩序,提高其运行的质量,加强风险的预警机制,并随时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在危机有爆发趋势的同时快速反应进行危机化解,使网络市场涉及的多方利益主体都得到考虑,保障各方的资金和运转安全。

4.2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在进行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的工作时,需要综合市场整体环境和市场中的多方主体加以情况了解和信息分析。需要探讨平台机构方和资金借贷两者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情况,搭建风险管理的目标系统、完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增强危机应对能力。风险监管指标工具涉及多方面内容,比如宏观经济指标、金融系统指标、泡沫风险指标等,因此,要加强对检测工具的运用。

4.3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框架

互联网风险管理需要在多业态风险结构特点所形成的要求前提下进行,并结合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产业所具有的一般性和典型业态差异。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设置和运行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保障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稳定进步和工作效益提升。必须明确互联网金融风险爆发的主要因素,从而构造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风险监管机制运行体系,制定兼具普遍和典型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弹性风险监管制度。

5结论

综合全文来看,信息时代中,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经济趋势,加强对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势在必行。相关经济单位需要把握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进行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分析,包括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原理分析。其次,了解典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结构与特征,如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J].金融研究,2012(9):80-87.

[2]王立国,许爱萍.技术创新视角下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及合作监控模式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4(1):38-42.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基金业务

互联网金融是今年非常热门的词汇,余额宝的推出又再次将互联网金融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互联网直接推动金融业产生深刻变革,给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证券业作为金融机构中发展相对缓慢的行业,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席卷之时立于不败之地?

1互联网金融概述

目前还没有机构能够对互联网金融给出权威统一的定义,我个人理解为:互联网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更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并颠覆传统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服务。目前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第三方支付和网上借贷方式。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积累的大量用户的数据了解了用户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和偏好,使得金融服务从开始简单的支付渗透到小额信贷、转账汇款、现金管理以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此外,通过专业的互联网平台,网上借贷机构还能帮助双方确定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手续,从而实现了个人之间和法人之间的小额借贷。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相比,交易成本更低,信息更加透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随着手机客户端软件技术的应用,淡化了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性,使得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的交易简单化,从而降低了很多交易成本;第二,云计算带来超强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有效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2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第一,平台功能。通过互联网企业搭建的网络金融平台,客户可以自行选择金融产品并进行支付、贷款以及投资等金融活动。此方式由于免除了客户跑腿以及等待的痛苦,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第二,资源配置功能即融资功能。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能够方便的查询交易对手的交易记录,找到合适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散的工具,更重要的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深入分析数据全面深入的掌握对手的信息而提高资源配置率。因此,从本质讲,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且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自金融”应运而生。

第三,支付功能。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完成商家和客户之间的支付,虽然达到了方便快捷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削弱商业银行和传统支付平台的地位。目前,约有20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取得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2012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3.8万亿元。

第四,信息搜集和处理。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应用是十分困难的,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分散庞杂造成的。但是人们通过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云计算”原理就能扁平化不对称以及金字塔型的信息,从而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并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

3类余额宝产品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的余额宝规模急速膨胀,据媒体报道,目前其规模或已超过600亿元,天弘增利宝可能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不过,天弘基金相关人士未确认该数字。而阿里相关人士透露,余额宝推出才几个月累计申购就超过1300亿元。相比传统的基金销售渠道,电商的“吸金”能力惊人。

“支付宝的标尺一立,无论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或基金公司,都有很高的预期和想法。”上海某基金公司电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时代有很多机会,市场也很大,余额宝仅仅是个开始。

继余额宝之后,类似产品层出不穷,“现金宝”、“活期宝”等也取得较大增量。正因如此,多家基金公司正积极争取与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商平台展开各类合作。

据了解,8月初,旗下微信平台和财付通联手华夏基金,推出对接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基金的“活期通”;苏宁旗下的易付宝将联合汇添富基金推出现金理财产品;也将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类似的现金理财产品。

上周,“金融大佬”银联也首度选择和光大保德信基金联合推出“类余额宝”产品,不过,该产品主要针对企业客户。业内预计,继联合光大保德信推出产品后,银联接下来将与多家基金公司推出相关产品。目前,银子签约的基金公司共有48家,在支付机构中签约基金公司最多。

“感觉现在整个行业都很焦虑,因为大家都有短期的目标和业绩压力,都在迎头追赶。”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电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基金公司与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除了余额宝,还没有其他特别具有震撼力的产品,所以大家都在尝试,包括试错。要做业务模式的探索,只有真正去实践了才会有结果。

4银行的危机与挑战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正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他们如何应对?有专家认为,余额宝、活期宝等互联网金融的涌现,无疑瓜分了银行的蛋糕。多年来,普通市民对理财的要求,不外乎存取款、结算、买基金等简单化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原来都是由银行来垄断的,现在随着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市场的格局将面临着新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首先冲击了银行存款,尤其是活期和结算类存款,而以往基金买卖,理财产品销售,都是银行的重要业务,银行通过收取可观的手续费从而产生利润,但是这块蛋糕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被分割了,因此,银行也被迫加入了“战局”。比如,工商银行(行情,问诊)正式推出了微信银行,提供包括7×24小时人工咨询、自助查询和资讯获取等服务;建设银行(行情,问诊)则推出善融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商品批发、零售和支付结算等全面金融服务,希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积累大量交易数据,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中信银行(行情,问诊)与财付通合作,希望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整合产品,开展网络商户小额信贷,并于近日推出手机近场支付业务。浦发银行(行情,问诊)近期也将推出全功能微信银行。

或许,随后下降的就将是金融业务资费。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网店的营业将使基金发行方式彻底颠覆,支付通道也依靠第三方支付方式,将大大降低银行渠道的依赖,相对应的销售成本、尾随佣金等也发生巨大调整。

5互联网金融考验监管方能力

从此前的小贷业务,到之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再到如今的余额宝。拥有平台和数据的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已越走越远。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影响传统的金融模式。时任招行行长的马蔚华今年4月份在杂志上发文表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价值诉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意识到互联网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已是大部分银行推出的业务。招商银行还在去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建设银行去年推出了“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直接涉足到了电商领域。

有专家表示,最早还是传统金融机构运用更多,只是没有那么多的眼球效应。只是今年跨界的多起来,才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需要有互联网信用支持,同时还需要理解金融的本质;而传统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金融也必须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拥有相应的技术。由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领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也可能会有人钻法律空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怎样符合监管?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互联网金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风险控制机制,应该如何建立?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命题。

6结束语

未来不论互联网金融发展如何,能够具有较好发展的,无疑是能够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能够进行有机结合的。互联网视客户体验为生命,讲究入口和流量,基金公司要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合到日常的业务中,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体现竞争力。未来,几个互联网巨头占据流量的入口,他们仍将占据互联网金融的大部分份额。而金融业本质是服务业,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还将有众多中小公司占据细分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黄建欢,柯善咨.因特网环境中网点空间布局对证券公司绩效的影响[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何诚颖.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与业务整合路径[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10

【关键词】iCt创新模式

一、引言

金融的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各国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模式变革了之前大家一致认可的一些划分标准,由可持续发展向均衡包容发展转变。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手机渗透率也随之提升,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手机渗透率已超过10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手机渗透率也超过50%,而在贫困地区,一些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设立网点成本太高,加之穷人的金融交易量小、频次低,不愿意为穷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与新型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使得为穷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顺应了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而且国民也意识到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不仅使得iCt投入更加广泛,而且变革了传统金融模式,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至关重要的是,金融排斥有所改善,金融服务更为全面,造福国民大众。iCt对金融各方面的促进,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随着技术的改进不断深化,波及到各个行业,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本文就iCt如何推动金融包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其推动机理,揭示了其推动力的本质,为各大金融机构重视iCt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竞争力提供参考经验。

二、理论基础

(一)金融包容性理论

目前,国内外关于金融包容性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关于金融包容性内涵界定的研究如表1所示,研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来进行的界定。学者Leyshon&thrift(1995)[1]、Sinclair(2001)[2]基于供给主体角度进行了概念界定。另外一些学者基于需求主体角度进行了界定,Carbo(2005)[3]、印度政府[4]和mahendraDev(2006)[5]、Satya&Rupayan(2010)[6]、Giovanna(2012)[7]以及联合国[8]。

综合而言,金融包容性主要关注的是金融服务的获取,特别是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获取相应服务方面劣势明显,在提高国家金融包容性时,为他们提供适合于其金融服务的渠道,优化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体系,将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业纳入消费市场,实现包容性发展。

(二)金融创新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对创新的定义为金融创新界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曾经人们关于“金融创新”并没有统一的共识,而且有些学者的研究根本就对它没有提出界定。各个学者基于差异化的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金融创新”概念,总结而言,金融创新不能够仅仅界定为多种简单工具的创造和开发,它是一种金融改革,能够促使金融产业高效发展多种[9]。常规而言,金融创新包括广义金融创新、较为广义金融创新以及狭义金融创新三大类定义。广义金融创新受到金融创新历史进程与变革的影响,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较为广义金融创新指的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及变革”[10],基于这样的理解,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监管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狭义金融创新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对金融管制放松以后在金融工具和业务方面的创新。当前人们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基本围绕金融产品创新展开。本文采用的是较为广义的金融创新概念。所涉及的金融创新包括有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方面。

(三)创新扩散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创新扩散理论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一个理论具体定义是:通过传播媒介这种渠道劝说人们接纳新的观念、事物和产品,这个观点看中的是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事物的信息被传播,而这个过程是由创新、沟通渠道、社会系统和时间这四部分构成的,同时至少还包含5个环节: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11]

三、研究机理

(一)iCt对金融创新支持作用分析

正因为科技和金融都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金融发展与iCt投入怎样高效融合并且一起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实现,已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1.iCt对金融创新技术支持分析。iCt代替了过去以人工计算和理论模型为主的方式,数据计算和处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进而催生了一系列金融创新,如表2所示。

2.iCt对金融创新效用支持分析。近年来,金融产业技术支撑的供给以准确化金融服务机构为依托主体、以实现技术服务形式,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

①iCt对金融创新的供给模式

iCt服务需要具体的金融部门为载体运用专属技术促使其资金链的高效运转。现实情况下,多样化的金融部门需要多重的技术支持,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发展。iCt将传统金融业务进行电子化处理,包括传统互联网金融和新型互联网金融。当今金融创新主要是依托技术推动的,iCt同金融结合,带动金融创新。

②iCt的技术效用

促进货币形式的变化和流通效率的提升,提高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多元化金融创新的出现,促进了竞争准则的变革,在一体化金融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想取得成功其竞争优势并不只是局限于规模大,而是iCt支持下的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iCt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使得整个全球较为分散的市场变成一个整体,经营成本降低。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分析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变革,金融服务重点逐渐从供给主体导向到需求主体导向,iCt同金融业的结合,带来了基于科技的金融创新,本文的金融创新选取的是市场与技术驱动因素下的金融产品创新。而根据金融创新理论金融产品创新又分为:金融模式创新和金融功能创新。

1.金融模式与功能创新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分析。

①金融模式的创新推动金融包容性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金融发展形式与传统金融发展形式比较,带来很大变革,目前信息化金融机构主要运营模式可分为以下两类: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商业银行主导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一类是基于电商平台的金融模式包括互联网基金、电商平台小贷。金融创新模式的低交易成本和手机渗透率的普及,使得手机银行拓展了交易边界,从而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

②金融功能的创新推动金融包容性

第一,多样化支付发展。

基于iCt的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不断进入市场,可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和升级,支付的便捷属性使得人们在现实消费中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途径。弱化信息不对称,完善传统金融的缺陷,互联网支付突破线上线下的交易,促进普惠金融的加强,有利于金融包容性的实现。

第二,降低理财门槛。

互联网基金理财产品将理财投资的概念灌输给普通民众,在当前并不太繁荣的理财市场上,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基础的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理财的模式,都是风险下的收益,但是互联网更加包容,操作更简便,丰富了大众理财的乐趣,大家都踊跃参与其中,迅速扩张也在情理之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为大部分人们提供了更加公平的金融理财服务,凸显了金融包容性公平的主题。

第三,多渠道筹资和贷款。

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模式,迅速吸收了大量的客户,使得贷款难的小微企业,特别是基于电商平台的小企业获得了足够的发展资金,与传统金融结构较为互补,不仅促进了商业利益的实现,还带动了社会价值的推进共赢。这一创新模,不但使得直接和间接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将金融包容性在我国迅速推进。此外,互联网金融将之前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使得他们也能在全球一体化竞争中拓展市场。

2.互联网金融扩散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扩散过程可以总结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多种渠道在用户之间互相传播,并在之后逐步被其他潜在用户采纳的过程,也就是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逐渐向社会系统各个角落扩散并最终被用户纳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扩散系统如图3.12所示,iCt与金融的结合带来了金融创新并作为扩散源进入扩散系统,病毒式的用户推广、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各种营销传播特别是互联网本身作为一个特别快速的推广渠道,迅速扩散,其中互联网金融的主导企业包括银行和电商企业是扩散宿,而扩散客体就是采纳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用户。

互联网金融扩散可以有效地调动和促进金融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扩大交易范围,提升资本配置的效率,提高金融包容性,使普惠和公平的金融服务为民所用。

(三)iCt推动金融包容性作用机理

iCt投入将很多金融空白的群体引入金融服务体系之中,降低了他们的交易成本。iCt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不论是传统互联网金融,还是新型互联网金融,都是将金融服务放置于手机、pC终端等载体进行的活动,不需要银行网点服务即可获得需要的金融交易。由于手机银行成本低的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排斥,iCt的投入与金融业结合带来了金融创新,促使新的金融模式的诞生,丰富了金融功能,互联网金融扩散的实现,拓宽了交易边界,使得人们获得了更为普惠和公平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绘制如图2所示iCt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机理图。

四、结论建议

本文分析了iCt对金融包容性的推动作用,结合金融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其推动机理,揭示了内部推动机制。本研究希望为提高金融包容性提出相关建议:(1)政府层面:完善互联网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2)金融机构层面: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自身拓展,运用品牌化战略、加强信用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共享信息、拓展产业链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Leyshona.andthriftn.GeographiesofFinancialexclusion:FinancialabandonmentinBritainandtheUnitedStates[J].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newSeries,1995,(3):312-41.

[2]SinclairS.p.Financialexclusion:anintroductorysurvey.ReportofCentreforResearchinSociallyinclusiveServices[m],Heriot-wattUniversity,edinburgh.2001.

[3]CarboS.,Gardenere.p.,andmolyneuxp.Financialexclusion[m].palgravemacmillan,2005.

[4]GiovannaprialéReyes.FinancialinclusionandConsumerprotectioninperu:thebranchlessbankingbusiness.CGapReport,2012.

[5]RangarajanCommittee.ReportoftheCommitteeonFinancialinclusion[m].Governmentofindia.2008.

[6]SmahendraDev.Financialinclusion:issuesandChallenges[J].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2006,(41):4310-4313.

[7]SatyaR.Chakravarty,RupayanpalmeasuringFinancialinclusion:anaxiomatic[J].workingpaper,indiraGrandhiinstituteofDevelopment,mumbi,2010.

[8]theUnitednations.Buildinginclusivefinancialsectorsfordevelopment[m].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itednationsCapitalDevelopmentFund,theUnitednations,2006

[9]JoshLerner,theoriginsoffinancialinnov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79):223-255.

[10]徐进前.金融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