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教育论文十篇网络教育论文十篇

网络教育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31:07

网络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分、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篡改。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在网络社会里,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导致政治观念淡化。

二、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和途径

1.加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工作,牢固确立思想工作的核心地位。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联系实际,积极探索“网络社会”中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办法。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建设一支适应网络发展,精通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网上思想教育工作,关键还是在人,必须建立起一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一是校党委工作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的干部,负责对校园网的总体监控和管理。二是校内各院负责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干部,负责对本单位的网站的监控和管理。三是学生骨干队伍,由他们组织学生网络自律组织,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学校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这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思想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学会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而且还要运用网络,要善于把思想教育融入网络,把思想教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的思想教育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将网络焦点信息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给以理性的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拓宽了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实效性。

四、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1.密切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网络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还可以通过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教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一是尽快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2003,(4).

[3]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网络教育论文篇2

网络视角下对信仰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环境对信仰教育的影响研究。高国伟、张光华指出:微博具有信息量丰富、互动性强、更新及时等特点,“微博”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很大挑战,例如:微博便利了多元思想文化对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和“分化”、微博等新媒体所传播的许多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微博等新媒体的娱乐化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认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拓展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渠道和便捷性,增强了互动;增强了大学生参与表达的愿望以及要求民主、自由的意识;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增加监管和自律难度,使得大学生无意中就可能成为虚假、不良信息的者;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新媒体“依赖症”,留下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隐患。福州大学陈永福认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不利影响过多,包括导致大学生信仰虚无冲突,精神支柱空虚、道德基础缺失;导致大学生多元信仰冲突,对金钱、权力的追逐使很多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导致大学生信仰异化冲突,很多大学生信仰功利主义甚至迷信鬼神,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网络的跨时空性缩短了教育者与教育着的距离,网络丰富了信仰教育形式,优化了教育效果。学生热衷于网络中的娱乐性信息,对“红色”资源平台关注不多。网络环境下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有学者从利用网络环境的角度提出对网络信息优控,、从教育者优化传播和受教育者科学认知入手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高国伟、张光华、提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提升信息分析评估能力、识别选择能力,并不断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高国栋、提出教育者要改进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采用“新旧结合”的教育方式,将新媒体与原有教育方式取长补短相结合。陈从楷、认为,要运用新媒体培育自己的“舆论领袖”,加强主渠道的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体系的构建;加强信息监管力度,净化思政网络媒介环境,做好“把关人”角色。对以上文献梳理发现,研究内容有创新但不多,存在宽泛、重复的现象,缺乏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对信仰教育方法的研究大多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特别是对网络环境,如何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学生网络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特色的信仰教育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二、基于网络传播视角的信仰教育路径

网络传播理论为信仰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纬度,结合网络传播过程的五要素,积极合理干预网络传播对提升信仰教育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针对网络传播的全球性特点,信仰教育要做好网络传播“把关人”角色。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理论,“把关人”又译作“守门人”。在网络传播中需要有“把关人”存在,他们筛选出符合传播群体规范或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网络传播的全球性表现在网络传播突破了区域限制,可以自由地与全球网民交换信息,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传播的信息是真实的,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促进了全球不同观念,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网络传播的信息对网民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都有极大的影响,加强了信仰传播的复杂性,因此,信仰教育需要培养网络“把关人”,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净化。针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特点,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议程设置”功能。1958年诺顿•朗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他提出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会影响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技术,受众与报道对象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较有力的补充。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传播兼容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优势,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改变以往的单纯接受模式。网民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只关注自己关心的信息,甚至可以进行预订。因此,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打造校园网络传播平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作为议程进行长效的传播,强化关注程度,增强传播的频率和强度。针对网络传播的超文本链接方式特点,信仰教育要制作网络传播的“综合形态文本”。网络传播的信息形态是一些文字、图形、声音、图像、视频等的综合化超文本,可以对这些信息形态进行加工处理,转发、编辑等再生信息,延伸了人的听觉和视觉,有利于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因此,信仰传播要多利用多形态的传播方式,制作图文并茂的、动画视频等具有一定娱乐性的传播文本,使网民愿意接受这些信息,实现预期的信仰传播效果。针对网络传播的虚拟性特点,信仰教育要为网络传播创设“实践惯习场域”。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实践”“惯习”“场域”三个概念,他认为“实践”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协调的一种途径,是在某些内驱力的作用下自发产生的。因此,信仰教育要激发受众的内在动力,让信仰主动自觉的产生和形成;“惯习”是一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具有持久性等特点,惯习一旦在人体内扎根,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信仰教育可以针对持久性的特点,培育受众的信仰惯习;“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串串的关系,一个高度自主化的场域,不仅能把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强加于场域中的成员身上,而且还可以渗透到其他场域,影响其内部结构。信仰的形成除了需要信仰的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信仰情感的体验,而情感的体验就需要有实践场域,因为“讯息、榜样、力量是信仰传播产生理想效果的必要因素”、,通过网络传播,受众接受了一系列有关信仰的知识和讯息,看到了行动的榜样,为信仰传播培育了心灵“土壤”,但并不自动意味着信仰传播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信仰的形成最终需要依靠信仰实践锻炼来产生信仰的认同和升华,信仰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针对网络传播的群体化特点,信仰教育要培育“网络共同体”。“共同体”一词最早源于德国学者腾尼斯,原义指共同的生活,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而“网络共同体”由瑞尼古德在1993年提出的,他针对在网络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而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指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群人在网络上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网络交流空间广泛,全球的网民都可以在各个群、BBS论坛、虚拟社区中找到兴趣和爱好相同的网友,这些网络交往互动较多较活跃。因此,信仰教育需要培育“网络共同体”,共同体可以强化每个成员的信仰,共同体可以为成员提供信仰上的精神归属和感情支持。

三、结语

网络教育论文篇3

网络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虚拟化。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社会信息感知的变化,即社会的虚拟化。网络能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人们在虚拟与真实之间变得摇摆不定。“信息的即时性使虚拟事件本身即成为信息,其背后因素被遮蔽,人们不再被现实所掌控,而是根据虚拟的‘眼见为实’形成认知,并加以判断”。信息的爆炸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难度,使人们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弱化,网络信息变得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道德榜样很容易被歪曲。比如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污名化。2012年是雷锋牺牲50周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因此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学雷锋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思想理论界也积极响应,深入解读雷锋精神,有力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然而,网络上同时也出现了不同言论,对雷锋和雷锋精神进行了否定。有的人质疑或否认雷锋其人其事的真实性,质疑:雷锋的照片是不是“摆拍”的?雷锋捡粪难道会论斤称?雷锋捐款从哪来的钱?有人肆意歪曲雷锋精神,还有人认为雷锋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是一种“愚忠”,结论就是认为雷锋精神不值得学习和颂扬。这里面有一些是单纯的事实争论,但也不乏通过解构雷锋来制造议题、将雷锋污名化的倾向。将原本尽人皆知的民族道德榜样的雷锋,解构为虚构出来的假榜样假标杆,这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悲剧。

二、网络恶搞与德育经典的侵蚀危机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中,恶搞文化正愈演愈烈。所谓“恶搞文化”,又叫“KUSo”文化,非权威说法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据考证,KUSo是日本话,做动词用时,是指不够善良的恶搞,即往死里整的意思。“KUSo的早期形式只限于文字,而随着接受它的人日益增多,KUSo之风迅速蔓延开来,比如我们几乎天天都可收到的搞笑短信就是一种恶搞文化的外延派生品”。中国最早的网络恶搞对象是艺术精英们的所谓“大片”,恶搞者不满于这些大片中所蕴涵的“大”:耗资大、演员名气大、场面大、题材大、主题深刻等。于是,胡戈创作了一部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对白经过重新改编,只有20分钟长,中间穿插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和搞笑另类的广告。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电影《无极》本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恶搞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眼下,网络恶搞文化方兴未艾。从“丹丹体”到“咆哮体”,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凤姐,通过文字、话语、图像以及视频等方式完成的恶搞文本,借助于新媒介空间得以迅速流行和传播,并且日益普遍化、日常化和大众化,“它们强烈地冲击、颠覆着固有的社会认知、道德意识和文化趣味”。

恶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喜剧精神,它反映了人内心对于游戏精神的追求,对于“好玩”的追求,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恶搞者,恶搞作品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恶搞,则会变得恶搞泛滥。有的恶搞者甚至连国民教育的经典也不放过,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主旋律影片,诸如《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毫无例外地都中了“恶搞”的枪。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富含道德教育意义。它通过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向读者们讲述着是非善恶的观念,本身就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教材。然而,《西游记》在网络上已经不止一次地遭到恶搞。一本改编的漫画《西游记》曾经在小学生中流行,内容相当另类:孙悟空穿的“虎皮裙”竟是迷你裙的前身;他偷吃的仙丹变成了壮阳药“伟哥”;玉皇大帝居然是爱使用望远镜的偷窥狂。这个漫画《西游记》完全颠覆了传统,虽然主人公没有变,但剧情和人物完全变了样。这种恶搞完全扭曲了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担忧。

三、读图时代与德育介质的文字边缘化危机

在网络时代,“读图”成为流行时尚,这里的图不仅仅是指图片,也包括视频和流媒体,因为视频就是快速播放的图片。现在走在大街上,不论男女老少,手捧一个ipad看视频的人大有人在,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取向。有研究者指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是“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公众更沉醉于读图带来的,却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混入文字著作中的太多插图,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搅乱,将文章的内在脉络打断,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最终破坏的是读者对文字进行沉思默想的感悟方式。文字阅读是一种“静观”,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形而上意义,允许读者反复停下来沉思,因而读者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阅读的同时就保留了反思的可能性;看图像阅读则不同,观者完全沉浸于图像情境,看流媒体更是容不得片刻停留,它消弭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换来的是片刻的、当下的,刻不容缓的读图过程拒绝了反思的可能性。有研究者对读图时代深表忧虑,认为读图是对“知”的一个障碍,它使人们丧失了对形而上学的兴趣,丧失了对理性的、对文化艺术以及对文字的兴趣,“它对一切复杂的、需要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的认知产生本能的排斥”。因此,“逻格斯与‘道’被弃置,附着在认知上的审美被剥离,‘真’与‘美’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余下的‘趣’便成为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中国的汉字与汉字文化,的确讲究文以载道,讲究文与道的融通。然而,文之不存,道将焉附?反观道德教育,翻开现在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大量的图片充斥其中,占据了本就有限的大部分篇幅;德育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讲授的方便,也把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嵌入自己的教学课件中;网络德育的网站,为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当然更是大量使用色彩绚丽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可以说,在网络时代,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种文学式的介质危机,即图像战胜了文字,成为其主导性的阅读介质。

四、总结

网络教育论文篇4

(一)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mooC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资源平台,在为全球学生提供学习平台的同时,也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提供了一方开拓视野的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自1989年到2013年,我国专职教师数量由40万增至143万,十年内专职教师的增长数量表明,当前我国专职教师中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达103万,占教师总数的72%。可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专职教师以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为主。以Coursera为例,这家公司原本已和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33所学府合作。2013年2月,公司再宣布有另外29所大学加入他们的阵容。不难发现,mooC依托其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和最新知识体系的全球共享。就传统大学而言,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搭建了难得的平台。此外,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2]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方向

理念是改革的灵魂,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同样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荣辱兴衰。与传统教育不同,mooC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对其理念的梳理无疑对我们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第一,自由的教育。现代大学之父洪堡认为:“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其全体成员(只要可能的话),就必须服膺于纯科学的观念。因此,在这一圈子中,孤独和自由便成为支配性原则。”[3]按照洪堡的设想,大学生应自主地从事其科学思考,可以接受教师的指导,也可独立研修,甚至“听课尽可偶尔为之”。[4]mooC正是打破了传统教育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的中介和平台作用,为学生搭建了一方资源共享的平台,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能真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特征实现更有意义的学习。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到高等教育的服务型高校建设,“生本教育”教育理念也应该实现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换,其中,自由教学、自主教育可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课。第二,开放的教育。高深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高等教育作为高深知识的保存、传承、发现、应用和创新的载体,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最大化的社会群体。以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远程开放教育正是通过开放教育对象、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方法和开放教育理念来实现资源共享。[5]信息社会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推动了开放教育理念的实现。在传统远程教育发展基础上,mooC不仅通过技术的更新、成本的降低等扩大了受众范围,还通过对学生结构、学习效果等的互动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服务于受教育者。此外,以加州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师ng和DaphneKoller创办的Cousera为例,它不仅与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争取更多的优势课程资源,还增加了中文、西班牙语、发育和意大利语等语种,在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提升协同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不同区域、语种文化的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mooC将传统远程开放教育理念做了升华,也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现实基础

公安民警培训作为公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安金盾网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金盾网的资源优势,改革公安民警教育训练模式,大力发展公安民警远程教育训练,建立充分适合公安民警这种业余、分散式教育训练需求的网络教育模式,构建满足公安民警终身教育训练需求的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训练体系是创新公安民警教育训练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公安事业的发展呼唤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开展

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公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公安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进而为公安教育和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公安部部署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这一理念从教育时间、教育对象、教育机构、教育方式和培训目的等方面对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给予了指导和规范,也对既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工训矛盾突出、练兵内容泛化、训练形式单一、施训教官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为满足“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和公安新形势对公安队伍的建设要求,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工作应该借力网络教育平台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条件等方面予以着手。

(二)公安信息化进程推动了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实现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继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之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数量迅猛增加,并日益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教育步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远程教育的开展、公安实战部门信息化办公等条件的逐步成熟,为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各级相关部门和政策推动下,不仅各级公安机关和相关人员对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和认可度大幅提升,公安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普及条件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网络教育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大量长期从事公安民警培训工作的公安院校,在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网络教育教师教官队伍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网络教育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软件支撑。

三、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战略转变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所言,作为“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方式,使全球各地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了可能,也使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了可能”的教育模式,将其纳入公安教育训练中来,不仅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拓展,更是先进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落实和兑现。

(一)指导与监督相结合,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收转变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要素,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20世纪80年代,在教学认识论框架内提出的“师生主导主体说”在当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为深刻,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师生关系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被看成是“主导主体”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7]传统的教育训练过程,正是教师教官主导下的学习训练过程,公安民警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无不受教师教官的控制和约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不仅“工训矛盾”难以克服,具有不同理论实战背景的公安民警也难以在固定的教育模式中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培训,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互动过程,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培训学员与培训教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启发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公安民警培训中应该更大程度地发挥公安民警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参训民警在与教官之间的互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与传统培训方式不同,网络教育训练平台在化解工训矛盾、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还通过“网上答疑”、“视频面对面”、信息反馈系统等环节的设计,增加了师生之间、受训单位和培训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为公安民警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学习空间的同时,参训学员还能够在教官教学设计等指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此外,教师教官也可以通过考试和必要的档案管理等对公安民警的学习活动予以监督和规范。

(二)系统与分类相结合,实现由高度统一向个性具体转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知识背景、智能结构、认识兴趣、能力倾向必然导致不同发展道路,个体差异有必要使教育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因而,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8]刚性的教学时间、统一的教育进度、有限的教学内容等特点决定了传统教育训练模式在保证基本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难以满足不同培训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为解决传统教育训练中的类似困境,改变“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模式,网络教育训练通过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予以设计,形成了汇集上万份学习材料,通过分类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满足不同公安民警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公安民警搭建了一方“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此同时,网络训练系统的搭建也为具备不同学习基础的公安民警创造了弥补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学习机会。此外,通过灵活掌握进度安排以满足不同基础学员的学习需求,使教育培训活动实现了由统一向具体的转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

借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关于产品质量概念的界定,“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与此相对应,教育质量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通过对教育过程中成绩和问题的把握来指导教学过程的组织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因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由活动结果向过程转变,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评价来代替单纯的结果评定。与以往的教育训练不同,在“干什么练什么”方针的指导下,网络教育训练平台考试系统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民警知识技能考察的分类和自动化设计,在有效降低时间、人力成本投入的同时,也使对培训民警技能的考核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能在训练过程中予以检测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过程,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现过程。

四、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未来走向和路径选择

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公安民警教育训练中教师教官队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教育办公条件也会有很大改善,在大教育大培训工作理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下,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模式将呈现科学化、规范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发展为公安教育训练的主要阵地之一。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急需建立优质的保障机制予以支撑。

(一)资源优势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基础

伴随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海量的资源不断刺激着人们的视线,形形的教育素材、教育资料的获取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为更好地适应公安教育训练的要求,教育资源优势成为公安教育网络训练的首要难题。第一,智力资源。公安教育作为一类极具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特点不仅决定了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成要求,也对理论、实战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有所期待。可见,以专兼职教师制度为保障的双师型队伍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坚实后盾。第二,技术资源。作为一种网络教育形式,课程的开发、教育活动的组织、平台的运行服务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因而,一只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力量也是公安教育网络训练的必备要素。

(二)安全保密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前提

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问题的凸显和危害性也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安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提升公安民警综合素质、提高公安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公安教育训练中势必会涉及犯罪案件的侦查技术、公安管理部门的运行逻辑等问题,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后,不仅可能影响公安工作效率,甚至会威胁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安全保密工作是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前提,是网络教育训练模式得以推广的重中之重。首先,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信息安全工作,提高部门和参训同志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源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其次,参训部门做好信息安全教育和组织工作,尽可能以部门为单位做好申报等相关工作。再次,教育培训部门做好教学安排和组织工作,重视教学信息、教学组织尤其是档案管理工作,并接受上级组织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有效监督。

(三)管理科学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核心

较传统培训模式,网络教育凭借其资源共享、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在解决教师教官队伍紧缺问题、缓解工训矛盾、增加教育形式、降低培训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教育管理活动的标准和要求。首先,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针对公安民警警种和岗位特点,形成各具特色且有助于提升理论知识和警务实战技能的系统学习材料,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的多样性,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再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依据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的作用,并努力营造竞技性氛围以提升学员的积极性。最后,有序高效的组织管理。按照培训活动的需要,借助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规范培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四)平台互动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关键

网络教育论文篇5

1.采用传统教育模式

成人教育的传统教学教学模式包括夜校、函授等方式,采用和普通教育类似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成人有重返校园的学习归属感,学生也容易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多,课堂氛围活跃,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模式下相对于远程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也存在着学生不主动学习,被动接受教师教导,课堂学习知识量少,存在局限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而且学生的其他能力,如动手能力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展现自我个性,这是无论成人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

2.采用远程教学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人员的再教育已悄然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摄像头通过视频录制,向学生传输知识,传递教学的信息。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点击搜索想学习的相关内容,获取想学的知识。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网络教学学习内容广泛多样,能够适应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又因为网络学习没有地域、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时间的合理利用,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国家终身教育的目标。

二、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特点

1.平等性

网络教育的门槛低,只要求社会人员能上网,就可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击进行学习,相比普通教育学位“一位难求”的现象,成人教育的网络管理模式显得更加轻松。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教师进行学习,这保证了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的均等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众受教育的公平性。

2.便利性

网络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方便人们的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众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便利了很多,公众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设备来学习,例如通过电子书、视频和文本等媒体。公众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打破了以往学习的单一性。网络的远程教育不仅有媒体教程,还有教师在网上解答同学问题,指导同学的学习,远程教育还设有评论区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的测试来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成人教育网络模式就像一家24小时的便利店,有利于学生随时点击进行学习,方便了大家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

3.经济性

成人教育的网络管理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公共设施建设,打破了以往传统教育购置场地桌椅的常规,国家也节省了一笔公共设施建设的费用。对于公众来说,公众通过网站注册,也可以免费学习到自己想要的课程,有的甚至是高级的课程,这对于每一位公众来说也省下一笔教育的开支。一个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往往比传统教育的实际投入少,这就凸显了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经济性。

4.教育信息传播快

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因此信息交流迅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也不断更新换代,传统教育的纸质教学可能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跟不上教育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成人教育的网络管理模式能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教育信息,确保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时俱进,不会落伍。同时成人教育的网络管理模式突破了时间地点空间的闲置,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和覆盖区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成人教育网络发展模式的客观条件

1.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求贤若渴要求发展网络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资源配置,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这要求企业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应对企业的转型。一大批企业员工返校重新接受再教育不仅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资金投入,同时企业也不可能暂停运作让员工接受教育完毕再运行企业。企业人员接受培训的必要性和企业的利益有冲突,而成人教育网络发展模式就很好的解决两者的矛盾。员工能够通过网络,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接受再教育和学习,既实现了员工的再教育学习,又兼顾了企业的运作和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满足了企业成人学习的需求。

2.人才强国知识时代的到来需要网络教育的发展

学习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从小学到进入社会,学习贯穿在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不可能不学习,但是通过什么方式学?学习什么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成为人们的思考。成人教育网络发展模式能利用人们闲暇时间,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出适合企业和国家发展的真正人才。只有人们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科学技能,才能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实行人才强国战略。一个国家强弱的希望在于人才,只有培养国家的创新性人才,改变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才能实行知识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

3.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发展网络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结构性失业是很突出的问题,大量的社会人员找不到工作,长此以往将对社会稳定埋下很大的隐患,而成人教育能很好地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成人教育能够对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了一技之长后能更方便地找到工作。而且成人教育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强大他们的内心,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使他们更全面的发展,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而成人教育的网络模式管理能使培训的投入降低,同时网络模式管理能使更多的社会人员接受再教育,而不会限制于传统教育的场地。

四、实行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政策

1.实行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理论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教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这不仅包括传统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在国内要向不同地区的学校比较,也要向别的国家学习,吸收他国的先进教育模式,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时刻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用科学长远的目光推动成人教育的网络管理模式发展。

2.我国要加强成人教育网络模式的管理

企业和政府不仅要重视普通教育,更要重视成人教育,加强成人教育网络工程,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要投入适当的资金来打造成人教育网络框架,贯彻落实网络学习的扶持政策。政府和企业要联合制定成人教育的网络建设规划,明确成人教学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建立起成人教育的行业标准,使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走上正轨和明朗化。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

政府要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人员提供良好便利的上网条件,在网络上开设多种网络教室、网上图书馆、多媒体实验等。要设置有学生的实验基地,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掌握的知识能够用到实处,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政府或者企业还应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根据学生的搜索和下载次数,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因材施教。

4.加强薄弱地区的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构建

对于教育普及薄弱的地方,国家要通过互联网改变教育不均衡和学校分布不合理的格局,为其他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大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出大量适合国家和企业的基层高素质人才。政府要着重解决落后地区的教育问题,给落后地区的人们树立教育观,通过教育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利用当地的资源,制定适合该地经济发展的策略,加上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从而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国家共同富裕,提高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网络教育论文篇6

一、高级职业学校设有国立瑞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淡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台北县私立崇义高级中学、台北县私立复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桃园县私立成功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南强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开明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豫章高级工商职业学校等74所,以国立瑞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为代表,是一所位于新北市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瑞芳高工、瑞工。学校地址在新北市瑞芳区瑞芳街60号。创校于1934年。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之机械电机电子及土木建筑之工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民国八十九年九月教育部公布学年学分制为主之工职课程标准起实施以课程标准调整设科,是一所培养基层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以群科别进行分布:机械群设有机械科与制图科,电机电子群设有电机科、电子科与资讯科,营建群设有建筑科与土木科,实用技能班设有微电脑修理科、机工科、电脑绘图科、电机修理科,其中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是资讯科其具体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2]1.传授资讯技术之基本知识2.训练资讯技术之基本技能3.培育资讯技术相关实务工作能力4.养成资讯的安全工作习惯(二)培养方案[2]1.兼顾社会学生和知识基础2.由技职教育及学校教育目标引领规划3.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并进行全人教育4.因学习者的经验、能力与兴趣,力求适性5.统整学术和专业课程,重视生涯发展基础6.加强兴趣选修,提供科际整合和适性发展机会7.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三)课程规划特色[2]1.培养基本学科能力:据技职体系职校课程发展精神,开设课程着重基础学科的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大多是共同科目,培养学生基本学科能力以奠定以后学习之基础。2.发展人文与科技素养:高一阶段着重基本能力的奠定,制定计算机概论为必修科目,指引学生学习电脑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培养应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奠定进一步学习电脑科学的基础。3.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需求:生进入学校可依据自己的学习成就能力兴趣选择升学或就业目标,透过课程选修,实现自己的理想。4.重视终身教育理念:为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突飞猛进,本校开设课程安排,着重开设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及发展性的课程,以利于学生就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使其适性发展,建立生涯发展方向,并能因应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5.注重课程的衔接:合台湾技职体系课程,课程注重纵向衔接及横向统整。二、专科学校目前台湾专科学校以五年制为主,二年制的学校不多,其中设有资讯管理科有国立台东专科学校,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圣母医护管理专科学校5所学校,以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3]为代表进行分析:是一间位于台湾高雄市路竹区的专科学校,它的前身是树人高级药剂职业学校,系教育事业家林朝家先生,于民国58年秋,为实践其经世济民志业所创,目前有11个学科分别是:护理科、物理治疗科、视光学科、应用英语科、应用日语科、资讯管理科、幼儿保育科、医学影像暨放射技术科、牙体技术科、职能治疗科、美容保健科,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学科就是资讯管理科其具体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学目标[4]本科发展以结合本校医护管理之特色,强化与本校护理科、物治科、视光科、医影科及牙技科之科际合作,并发展资讯管理特色,以实务导向观点,参酌资讯演变趋势、国内产业结构人力需求及学生能力,经过分析及讨论,归纳修正「系统与程式设计(助理)人员、「多媒体网页设计人员与「资讯(助理)管理人员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之产业定位,并以训练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与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之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为本科主要培育目标,并根据培育目标订定须修习之必、选修课程,期使学生完成学业之时,具备「能升学、可就业之学习成效。此外本科并配合学校改制升格技术学院之愿景,规划各专业教室之投资以尽速建立相关教研环境,以达成改制资讯管理系及增设二技、四技之中程发展目标。(二)培养方案[5]落实培育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及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之教育目标,本科举凡科务发展计画之拟定、课程设计、师资聘任、证照辅导及设备规划等,都朝向此目标方向努力。现兹将科重点发展特色条列如下:1、务实本位课程发展符合产业需求。2、鼓励在职进修研习提升教师素质。3、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强化教学品质。4、鼓励参与专题竞赛建立学习自信。5、重视科际合作展现医护管理特色。(三)课程规划特色[6]因应资讯与科技不断创新,并考量结合地区产业特色,符合学校发展目标,本科课程已就资讯科技与管理基础发展整合性课程,将其结合为「管理知识、「资讯技术与「医护资讯等三类特色专长。课程则根据以下二方向进行规划:1.专长课程核心化:培养学生具备专长所需之基本核心能力及知识,训练学生熟悉资讯管理、资讯系统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与医护资源管理等。2.资管技能证照化:辅导学生参加规划之专业技能检定,取得国、内外资管相关证照以增进竞争力与就业机会。为能藉由上述课程规划方向培育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与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之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以协助产业提昇竞争力,本科参酌产业需求、地区产业特色及本位课程。(四)核心课程设计[7]

二、技术学院

目前台湾技术学院设有网络工程专业学校有永达技术学院,大汉技术学院,和春技术学院,慈济技术学院,亚东技术学院,桃园创新技术学院,德霖技术学院,兰阳技术学院华夏技术学院,黎明技术学院,亚太创意技术学院,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共12所,本文以大汉技术学院[8]为代表,学校位于花莲县新城乡大汉村树人街1号,现有九大科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与环境资源管理系、电脑与通讯工程系、企业管理系、物流管理系、观光事业管理系、休闲运动管理系、休闲事业经营系、珠宝技术系,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系是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其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9](1)培养电脑与通讯专业技术人员所需专业数学能力、科学原理与工程知识。(2)培养能应用所学原理及技术,进行实作和除错能力。(3)培养能团队合作,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培养沟通管理能力,并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及使命感。(二)培养方案[10]本系培育学生成为电脑与通讯技术应用之专业人才,课程设计为能力本位课程,以产业界所须之就业技能设计,同学接受此课程之训练即可获得就业所须之技能。此外课程中亦涵盖专业技能检定之理论及技术,以利同学通过证照检定,更为就业技能加分。特色发展模式:一、引进业界师资至学校授课,让同学取得第一手就业资讯,并透过产学合作机制,为同学建立合作厂商之就业机会。二、推展符合产业界能力之专业证照检定,并将证照检定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以协助同学取得专业证照,并透过合作厂商,将取得证照同学之资料,公佈于人力网站中,为同学创造就业机会。三、以电脑技术结合通讯技术之专题制作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以提升同学之升学及就业竞争力。(三)课程规划特色[9]本系课程发展以下列步骤进行,首先进行S.w.o.t分析,根据本系之优势、劣势、威胁点及机会点,再配合系科本位课程设计,订定学生就业之职业类别,并知悉业界对于该职业类别之能力需求,再依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之规划与设计,于课程实施后,收集教师及学生之回馈,再修正课程设计,本课程规划之目标希望培养学生之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实作能力及就业之竞争力。系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规划及检讨,电脑与通讯工程系的课程规划为三个模组:(1)通讯技术模组。(2)晶片应用与设计模组。(3)基础网路与程式设计模组。(四)核心课程设计[11]四、科技大学目前台湾科技大学设有网络工程专业学校有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国立勤益科技大学,国立勤益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南台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健行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岭东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修平科技大学,醒吾科技大学等46所,以建国科技大学[12]为代表,它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建国科技大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院系所有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系暨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暨研究所、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脑与通讯工程系;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资讯管理系;国际企业管理系设计学院:空间设计系、商业设计系、土木工程系;人文学院:应用外语系、运动健康与休闲系、美容系,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是工程学院中的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其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13]1.培育计算机与通讯专业知能,训练业界所乐用之人才。2.扩展跨领域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具备实作技能,解决实务问题。4.健全人格发展,涵养职场伦理。(二)培养方案[13]1.本系设立宗旨在于配合国家资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电信自由化后之发展与人才需求,以培养专业之计算机与通讯人才为目标,并致力于相关领域之应用研究,期望为台湾中部地区提高计算机与通讯产业之竞争力2.强调通讯与计算器系统整合,尤其着重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无线通讯技术、射频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3.专业课程与硬件规划上以建立实务技能教学环境为重,辅以基础理论和工程伦理教育,藉以提升学生素质,强化就业能力并兼顾升学需求。(三)课程规划[14]本系在电脑与通讯的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内容专精不失广度、理论与实务并重、课程结构层次分明,对于学生取得证照与实务训练极有帮助。其中,网路电话、网路安全、电脑程式设计、卫星定位与数据广播、射频辨识技术(RFiD)、嵌入式系统、电信工程技术等课程,顾及了市场发展趋势及产业需求。本校和工程学院亦制订有跨领域学程,可提供学生多元选择,例如资通讯学程、防灾科技学程。此外,为因应社会多元发展以及培育学生在非专业领域之人文素养,在共同必修通识课程中规划有人生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语文类科及其他类科等五类供学生选择。(四)核心课程设计[15]

三、结论

网络教育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问题: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问题略作探讨。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每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作用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认识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与。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与他人合作。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网络大学德育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网络教育论文篇9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对自我教育的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的共享体,因其虚拟性、隐蔽性、快捷性、多元化、开放性、满足自我需求等特点,使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受到的约束较少,容易使人放纵自己。网络的隐蔽性使人与人的的交流缺乏现实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日常生活中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渲泄。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使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向大学生渗透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政府监管不到位对自我教育影响我国的网络立法虽然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网络法制的要求。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督不到位,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性,网络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未形成。网络监管还存在技术漏洞。如对手机网络用户的监管就难以到位,存在监管盲区。网络道德需要自律,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在法律的强制力面前,行为才能更加规范,遵守网络道德更加能够体现其价值。

(三)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影响自我教育一方面由于网络能够极大的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面对网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容易受到误导并误入歧途。

二、大学生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内容上要本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科技价值观教育。

(一)营造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应该直接或间接的长期提醒大学生科学的运用网络,有节制的使用网络,加强网络的自我约束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文化见解和对热度事件讨论专职管理者积极引导和回应,这样对大学生来说是思想的培育和再造过程,从而达到了“远程”教育的目的,保证网络的有序运行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国家和社会应积极完善网络立法,使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得到应用的惩治,对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为净化网络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但是它的作用随着主体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增强反而呈弱化趋势,特别是网络社会更倡导个性自由的独立发展,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要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精神上、高层次上的自我约束,才能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需要结合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塑造。自我教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传统道德教育中“慎独”方法,“慎独”体现了道德主体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实践的重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对德育工作倡导的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注重生活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有益的启示。

网络教育论文篇10

云架构是一种建立在可编程的基础设施上,按需分配资源的网络架构。云架构通过虚拟化的方式整合了云中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些服务提供给终端用户。典型的云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类型的服务。基础设施层将经过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以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和管理。平台层位于三层架构的中间,它以软件为核心,利用基础设施层的能力,面向应用层提供通用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或高层次的平台提供开发、运行环境,按照应用的性能、流量和其他运行状态的变化,按需地为底层提供服务资源。应用层是一组应用集合,每一个应用都对应一个业务需求,实现一组特定的逻辑功能。应用层提供多种类型需求服务,既有标准应用,服务应用,也有个性化应用,通过服务接口与用户交互,最后以软件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二、云教育平台设计构想

1.云教育平台建设特点、意义。云教育平台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根据云计算的原理和特点,在平台设计建设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学校对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入云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教师培训方式、学生学习等,给广大师生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云教育平台将各种资源虚拟化后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云端提供给用户,随时按需获取,具有实时、可靠、灵活的特点,能方便快捷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云教育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答疑解惑的渠道,也进一步解决了教师、专家在答疑解惑时受到的时间、空间、地域限制问题;不仅充分调动了教师、专家答疑解惑的积极性,同时还给施教者及机构提供了自动分析工具,在改进教学质量及策略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2.云教育平台安全策略。云教育平台应充分考虑系统在运行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组成系统的各个设备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来自网络的非法入侵,确保云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主要采用以下手段。系统通过对用户登录身份进行识别和统一管理,为系统提供可靠、安全的认证保护机制;使用安全的数据加密方法、数字摘要和数字签名技术,保证信息传递的保密、完整,确保传输的数据安全;利用防火墙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实时监控访问数据,及时、定期升级病毒和木马数据库,保障网络安全;重视日常数据备份,利用双台主机互相备份,当主机出现问题,备用机自动接管,保障系统可靠、连续地运行,数据完整。

3.云教育平台模块功能设计。

(1)考试系统。考试系统可以说是模块中最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拥有在线测试、考试、阅卷、评分等功能。题库中试题的类型应该丰富,难度呈正态分布,考试方式应该多样,除了采用传统的文本方式,也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测试。在线测试必须知识点针对性强,方便学生自学。学生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时候,既可自主选择相关题型、难易程度、知识点进行自测,也可以使用系统或者教师组成的试卷,测试完成后由系统给出参考答案,并自动评分,同时可以针对错误的地方提供相关的知识点,供学生修改订正,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在线考试必须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考试的流程例如试卷分发、成绩批改、成绩公布都由系统自动完成,学生只需输入学号就可进入考试,教师只需要生成试卷并对试卷进行审核即可,大大简化了师生考试过程。系统要赋予教师适当的权限,方便修改分数和备注,以应对一些缺考、缓考、免考特殊情况学生成绩输入。

(2)微课系统。微课是目前兴起的一种以短小视频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最初兴起于美国,创始人是可汗,也被称作可汗课堂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文章《微课的含义与发展》里给出了“微课程”的简明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是翻转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在课外,知识吸收与掌握在课内,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微课教学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微课系统须提供教师制作微课的常用工具软件,例如:会声会影、CamtasiaStudio、FormatFactory等,同时还应具有视频上传和格式转换功能。老师可以灵活利用工具软件,制作并上传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介绍,供学生自学。微课视频可以按照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来进行分类: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整理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实践课类、操作类等。学生可以在相关的页面浏览教师上传的微课,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观看操作类微课,能加深印象,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系统应该设计练习系统,忠实记录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过程,教学者针对操作记录,可以容易得出学习者薄弱知识点。

(3)资料系统。资料包含图书、报纸、论文、期刊、专利、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库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术水平。报刊、论文等学术资源可以通过和中国知网CnKi或者万方等有名的学术资源平台合作,通过采购相关资源数据库方法解决。视频平台需要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可以自由流畅的拖动在线视频。目前国内主流的视频系统采用超星公司的tCmS系统,该系统处理视频快速、稳定、流畅,同时提供多种交互、辅助功能,方便用户使用。课件资源来源渠道很多,公共课程可以采用借鉴国家精品课程中的相关课件,专业课程主要由教师结合课程情况和本校实验设备自制上传来解决。除了需要有高清晰的多媒体课件,还要注意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知识产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