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我变成了什么作文十篇我变成了什么作文十篇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5:48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1

伊人独酌凉风潇

心痛如食断肠草

生死相隔情未了

枯枝宛若相思鸟

风卷残土红尘笑

君若先到奈何桥

切莫不等如烟到

来世愿做比翼鸟

漠漠双飞在云宵

不求花前月下老

只求朝夕相依靠

花谢花飞万奈俱灰

败柳残秋冷酷如刀

仅生死阻止不了

海誓山盟的美好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2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自由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重点:

朗读与感悟课文,调动学生的体验,加深感悟,发挥想象,引发与文本的共鸣。

教学难点:

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进行迁移到生活中的其它季节,引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兴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新月”、“穿梭”、“嬉戏”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生齐读。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一听,谁来了?(播放夏天的乐声:雷声、雨声、知了声……)

说一说:我听到了……,听到了……

二、欣赏想象,精读品悟

师:是啊,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一阵阵知了和叫声,可爱的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姐姐,她很活泼,也热情,她手中有一根哈利波特赠给她的魔法棒,想变什么,就会变什么。那我们和夏天姐姐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说)、

夏天姐姐也热情地问我:想变点儿什么?(出示句子)谁来替夏天姐姐热情地问一问?(指名读,体会热情)

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的2~5小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

学生自由说,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板书:雨滴小鱼蝴蝶星星新月荷叶)

(1)雨滴:

师:雨滴像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睡在绿叶上的雨滴。雨滴睡在绿叶上会怎么想?你看到这个情景又会怎么想?

生:雨滴睡在绿叶上很舒服。

生:雨滴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睡在一张绿色的床上。

生:雨滴想,我睡在绿叶上,真是舒服极了,一定会有许多人羡慕我的。……

指导学生读出小雨滴睡在绿叶上时的舒适、悠闲。

(2)小鱼:

“清凌凌”的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鱼在水里游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学着小鱼的样子自由自在地在教室里游一游。

师:采访一下“小鱼”:你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来游去时,感到怎样?

生:河水清澈透明,我在水里游的时候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生:河水清凌凌的,我游泳时,可以呼吸到新鲜的氧气,感觉很舒服。

生:我在水里游的时候,感到很自由,很快乐。……

制度学生读出小鱼的自由和快乐。

(3)蝴蝶、蝈蝈:

师:“我”为什么又想变成蝴蝶和蝈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师:诠能上台表演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师:我想采访一下“蝴蝶”,你在花丛中穿梭时有什么感觉?

生:我在花丛中穿梭,觉得轻松自在。……

师:蝈蝈又会唱些什么?

生:…………

指导朗读,体现蝴蝶和蝈蝈的自由和快乐。

(4)新月、星星:

多媒体显示夏夜美丽的星空,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到了夏夜星空的美丽。

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5)荷叶:

课件出现池塘中荷叶的画面。

说说荷叶的样子和看到时自己的感受。

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真想”是怎样的想?

课文中把荷叶比作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感受荷叶的惹人喜爱。

师:“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电影。(配乐)欣赏动画:

雨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鱼在荷叶下快乐的游戏,蝈蝈在荷叶上唱歌,蝴蝶在荷叶上跳舞。

交流: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你看到的。

生:因为夏天的太阳很热,所以小鱼把荷叶当成了伞,让荷叶挡作了炎热的太阳光,他们就在荷叶下做游戏。

生:因为荷叶很大,所以雨滴就把荷叶当成了一张大大的床,他们在上面滚来滚去。

生:因为荷叶很平很大,也很美丽,所以蝈蝈把荷叶当成了舞台,他们在上面唱歌。

……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你们说出了小鱼、雨滴、蝈蝈、蝴蝶的心声。聪明的你们一定能接下去写:()来了,在荷叶上()

生:小蜻蜓来了,在荷叶上休息。

生:小鸟来了,在荷叶上喝水。、

生:小乌龟来了,在荷叶下乘凉。

师:大大的荷叶还能给谁带来欢乐?(学生口头说一说)……

小结:荷叶不仅自己美丽,还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别人快乐了,自己更快乐了。(给书上的荷叶画上笑脸,再次体会荷叶快乐别人也快乐自己的美好心灵。)

三、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夏天姐姐的魔法很强大,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更美妙和想法呢?你还想变成什么呢?指名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用词)

春天、秋天、冬天来了呢?你想变点儿什么呢?练习写一写。

板书设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3

片段一:依托文本,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愿人长久》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文章的感情线索是“埋怨”“思念”“宽慰”。

在教学“思念”这个片段时,我第一次是这样做的。

[a]

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师: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出示月亮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

生:思念弟弟。

师:你能想到哪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生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在设计此环节的时候,按部就班,引出思念,根据文本适当拓展,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教学之后,我默默地思考,月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月是常用意象之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更好吗?于是,我整理思路,作了如下改进。

[B]

1.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2.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3.出示课文插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观赏着明月,因思念弟弟二心绪不宁,此时,在苏轼的心里,月亮代表什么?

生:代表思念。(板书:月是思念)

师:真好,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吗?

生1: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生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师: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在古人的眼里,月亮还代表什么?

(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此时的月亮在苏轼的心里代表什么?

生:代表团圆。(板书:月是团圆)

师:那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代表团圆吗?

生: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上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诗的?

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就记了下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

……

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你在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写的是它的意思。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此时,月亮在苏轼的心里又代表着什么?

生:美好。(板书:月是美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在古人的眼里代表了许多,其实,月亮还代表着“美”,代表着“相思”,代表着“失意”……那你想不想了解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些内容呢?

生:想!

师:真好,大家这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就像刚才一位同学说的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中国的古典诗词,积累这些优美的诗句。下一次,我们就以“月”为主题,开一个咏月诗会。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挖掘“月”的内涵,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诵读、搜集,旨在从一个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们就要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片段二:超越文本,丰富传统文化的体验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在教学“化生万物”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a]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补充句子:的变成了。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如果没有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片混沌,没有声音,没有花草树木。

……

教学过后,偶然上网查找资料,看到了《开天辟地》的文言文,读了之后,当时就有一种想法,可不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将此文用进去呢?这可不是四年级教材中的体裁,小孩子能懂吗?转念又想,何不试一试,看看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有何感受,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

[B]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事物,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想看看古人是如何写这一段的吗?

生交头接耳:

古人不是这样写的吗?

古人是怎么写的呀?

古人说话跟我们不一样?

……

师出示:

师:第一个方框内的就是古人所写的化作万物这一段,与课文写的这一段对比一下,自己小声地试着读一读,你懂了什么?

生1:我懂了“气成风云”就是“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生2:我懂了“声为雷霆”就是“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

师:你读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1:古人写的当中,有的内容书中没有提。

生2:古人用的字数少。

……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没有的这几个:

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méng,黎民百姓)。

(引导学生说说意思,不懂的字查字典,学生说得还不错)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不想用古人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想的?

生1:眉毛为彩虹。

生2:泪为瀑。

……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文言文的片段引入教学中,古今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此段文言文的内容,接着,激发学生练一练的欲望,虽写得简单,也可能不太符合文言文的格式,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很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合理补充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去初步地了解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教师,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依托文本、超越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触摸祖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4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看电视》中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初读课文后)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题?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奇妙)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来解释,“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是美妙的意思。也就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场面有点乱,几种意见相持不下。)

师: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说明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在第一节。(生读句子)

生:在最后一节也有。(生读句子)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提一个问题?(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生:为什么说“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课文的前面说“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课文的最后一节还要说“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前面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横线,最后一节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感叹号?

师:(板书:――)这个符号不叫横线,叫“破折号”。

生:什么叫“破折号”?有什么用啊?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你们能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吗?

生:老师,我还想提问题。

师:好,你问吧。

生:什么是“咿咿呀呀的”?

(许多学生都笑出声来,还说:“这都不懂啊?”该生脸都红了。)

师:你们别笑,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过。我想他肯定没听过京剧,谁来帮帮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这样。(学唱京剧,全班哄堂大笑。)

师:学得真像,懂得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真棒!

生:“精彩”是什么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为什么要把精彩的足球赛关掉?

师:(板书:精彩)非常好,你问到关键处了,待会儿读到这一段时,大家可要认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么意思?

生:(生笑)这有什么难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师:谢谢你帮他,不过,可别笑他,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

生:那么,“打盹”和“睡觉”不是重复吗?能不能只说“我和爸爸都在睡觉”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师:好问题!(师笑着看了看刚才回答问题的男生)你还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那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再解决,还有问题吗?

生:“啥时”是什么意思?

生: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

生:“直叫”是什么意思?

生:“快射门”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

生:我觉得“好球,好球”,后面也可以用感叹号,为什么课文用的是“逗号”?

生:“我们家每个人心里装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说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思考与分析: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教师深层地关注了学生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后而产生的积极学习效应。“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生成,生成意味着:

一、“师教生学”向“共生互学”转变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过程;而新课程理念则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案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体验、交流。

二、“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5

在当前,环境破坏成为了世界性难题,美丽的地球已经承载了过多的压力,保护环境成为了重要的内容,本文编写的目的意义正在于此。《特殊的葬礼》一文主要讲述了巴西总统及大批热爱自然的人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办葬礼的内容,课文描绘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历史的壮观美丽,以及现在的景象凄凉,以对比的方式唤起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人类应当维护生态的平衡。课文主要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以倒叙手法开头,介绍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第二部分(第二至六自然段),以鲜明的对比手法,介绍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从壮观美丽到景象凄凉的变化过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第七至八自然段),阐述了总统保护环境的号召。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能够准确、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点词句含义,能够结合语境和上下文理解;了解倒叙式开头写法作用,掌握对比、拟人等手法。

(二)能力性目标

能够通过课前预习活动,解决基础性内容,提炼学习难点;通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研究分析,自主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炼学习成果。

(三)情感性目标

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积极投身于自然保护工作之中。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对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瀑布的景象和游客的心情进行想象,通过了解与分析其从壮观美丽到景象凄凉的变化过程,揭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亲眼见过或者在其他媒体中欣赏过许多美丽壮观的瀑布吧?谁说说看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讲述,择机出示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等影像),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也和一个著名的瀑布有关(出示塞特凯达瀑布壮观景象,板书课题“特殊的葬礼”),“特殊”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二)检查预习效果。

出示生字词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出示探究提纲。

在简要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的基础上,按照分组原则开展自主探究,向学生出示探究题:

1.“特殊的葬礼”中“特殊”表现在什么地方?

2.曾经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用文中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这一特点?人们在面对这样壮观的场景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与感慨?

3.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将其比作什么?这样的写法会让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与感受?

4.塞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5.如果按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不久以后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揭示了什么?

6.总统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讲?说明了什么?我们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应当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四)师生课堂互动

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教师在进行点拨,重点针对其中的难点环节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引导,并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进行点拨,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1.“特殊的葬礼”中“特殊”表现在什么地方?

揭示:地点在哪里?对象、主持人以及参加者都是谁?提示学生思考出其中的“特殊”之处。

2.曾经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用文中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这一特点?人们在面对这样壮观的场景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与感慨?

揭示:重点启发学生抓住“雄伟壮观”这一个词,全面理解当年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景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切理解感悟,其中穿插多媒体视频影音资料《世界奇观――塞特凯达斯瀑布群》,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抓住文中“流量最大、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等词汇,简要介绍塞特凯达斯瀑布资料(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世界水量最大的瀑布群之一,由18个瀑布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立方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千米)图文并茂,形象地掌握塞特凯达斯瀑布当年的壮观雄伟,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游人的心情。

3.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将其比作什么?这样的写法会让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与感受?

揭示:运用多媒体播放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画面,在学生直观感知中产生巨大落差,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产生情感,同时引导学生领悟拟人手法运用的妙处,通过将其比作“生命垂危的老人”产生心情沉重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伤感的基调。

4―5.塞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按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不久以后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揭示了什么?

揭示:引导学生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直接原因深入分析道人类发展思维以及思想根源方面的原因,正是科学发展意识的缺位,以及环境保护认识的不足,才会导致这样的现象。

6.总统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讲?说明了什么?我们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以及应当如何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揭示:重点启发学生抓住这一举动代表着人类思想的觉醒与行动的落实。

(五)学生学习质疑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予以解答,巩固理解成果。

(六)课堂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启发。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呢?(河流干涸、水质污染、乱砍滥伐等),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2.对比图片引导。多媒体出示一组对比图片,分别为山坡植被破坏前后、河流干涸前后、土地沙漠化前后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触目惊心的变化?(环境的破坏)其中的根源是什么?(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要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3.公开倡议升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学习体会,拟定一句环境保护标语或者一段倡议,向全校乃至全社会发出呼吁和倡议,升华思想情感。

(七)总结点明主题

对整节课教学进行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塞特凯达斯瀑布变化的根源,以及我们应当受到的启发,教育学生树立热爱自认、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八)当堂要点检测

检测主要为三部分,一是重点字词,二是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三是思想情感教育,留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作业纸填写,获取本节课最直接反馈信息。如时间偏少则进行提问检测。

板书设计:

特殊的葬礼

雄伟壮观逐渐衰竭

(健壮的青年,美丽的少女)(垂危的老妇,耄耋的老者)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6

作为一名企业文化管理者,从企业文化建设迈向企业文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忘掉“文化”做管理。

这一步意味着角色的转变,从文字、文体、文娱等文化建设者转变为一名真正的企业管理者。还也意味着,你将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因此可以期待你的工作将更有价值。

一天,老总找到你:“我刚看了《狼图腾》,觉得我们企业需要狼文化,你们企业文化部去做这件事。”

你会怎么做?

先出通告,要求大家读书,安排写心得,组织大会小会动员会,请领导发言,请老师来讲课,对啦,要提醒大家凡不参加者扣奖金。

接着把电梯、大厅、办公室的墙上过年的标语都撤了,全部换成关于狼文化的标语。内刊的主要内容都换成与狼文化有关的专题。

如果经费允许,安排一两次户外活动,体验一下狼文化。或者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狼文化”的优秀企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开总结会,写总结,结论就是“通过树立狼文化,公司一定会赢得美好伟大的明天”。

说不定编成一本书,参加中国某企业文化协会的评选,搞个“XX优秀奖”,那么我们的企业文化工作就做的很好了。

当你向老板汇报的时候,你觉得很自己很称职么?

这样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呢?

也许,除了劳民伤财,就没有别的动静了。

现在,换种身份,请站在管理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吧:

1、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什么?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意味着什么?

2、老总希望通过狼文化的建立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改变什么?还是仅仅就是一时的冲动?

3、我们的企业管理的实际状态是否需要狼文化的因素?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否我们已经做的不错了;另一方面是企业并不需要狼文化的因素。

4、如果要在企业内倡导狼文化,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5、需要哪些部门、人员的配合?动用哪些资源?预期回报是什么?

然后,去计划并逐步开展你的工作

因此,从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企业文化管理领域,转变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文化做管理”,建立基于管理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岗位职责,评估企业文化部门的管理价值,摆脱过去那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认知,真正为企业管理做有效的工作。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7

1.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你好像听到了什么?(播放:雷声、雨声、青蛙声、知了声……)

2.是呀!雷声阵阵,虫鸣蛙叫,热情的夏姐姐穿着绚丽的衣裳,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她呀,给我们带来了一首诗,题目就是——(齐读题目)

3.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20页,自己读读这首优美的小诗。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或难读准的词,要看清拼音多读几遍。

4.老师这儿有几个生词,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读准它们,自己先在底下练一练。(出示:热情透明游入穿梭

眨眼一柄大伞举着嬉戏)

5.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咱们来开火车试试。

6.现在把这些词语放进诗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谁来告诉我,这篇小诗一共有几小节?下面我们就请5个小朋友来读课文,这一次争取把它读懂、读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扫清课文生字的障碍,在学完生字的基础上能够初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出示第一小节)夏天不仅是季节,它还是一位小姐姐呢!她正在热情地问呢!(出示:想变点儿什么?)2.谁还想做做夏天姐姐,来热情地问一问?3.课文中的“我”到底想变成什么呢?

4.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小朋友们瞧,这就是透明的雨滴。(出示雨滴图)

5.一阵清风吹来,绿叶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这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感觉怎么样?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出示: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给“清凌凌”换个词怎么说?清凌凌的小河给你什么样感觉?

7.看到这么清的小河,真想变一条小鱼去游一游啊!8.“游”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聪明的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吗?

9.雨滴透明清亮,小鱼自由自在,“我”想变成它们,可“我”怎么又想变成蝴蝶和蝈蝈的呢?

10.请小朋友们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些蝴蝶欣赏着花的美丽,闻着花的芬芳,心情怎么样?

11.听!这是谁在唱歌?(播放蝈蝈叫声)它在歌唱什么呢?

12.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谁出来了?(出示星星、新月图)讲解“新月”。

13.那“我“最后又看到了什么?想变成什么?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7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抽读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

(一)原来的村庄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村庄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

2.品读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1)品读,读出小村庄的美丽。教师相机板书:美丽、森林、河水、天空、空气。

(2)闭上眼睛想象:这么美丽的除了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外,还会有什么?(青草、小鱼、蓝天、白云等等)

(3)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呼吸到了清新甜润的空气。

(二)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1.就是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生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了。

生2: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2.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

(三)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1.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读2-4自然段,然后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最后形成本组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

2.品读2-4自然段(汇报交流)

(1)村民是怎么对待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的?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拎”:

a)抓住了“拎”字,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

b)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c)“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B.“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名字吗?(指导品读,加深体会:不论是谁都可以上山砍树,而且砍树的数量不限)

a)师:村东头的王叔要建房,生: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b)师:隔壁的张大伯想造犁,生: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师:老李头的小儿子结婚要做家具,生: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一棵一棵”:指名读(师:是啊,抓住重点的词语去理解句子,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我们品读句子的一种好方法,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2)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3)大量的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大量的树木被村民手中锋利的斧头砍伐,山坡变成了什么样子?山坡上出现了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指名读,生评: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原来村庄的美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树木不再郁郁葱葱,变得越来越少;河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变得混浊乌黑;天空不再湛蓝深远,变成茫茫一片;空气不再清新甜润,不断被污染……教师相机擦去黑板上的板书:森林、河水、天空、空气、美丽)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

(4)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小村庄。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①问:“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

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一刻也没停。“……下了五天五夜……”

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可能回答: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洪水冲击的咆哮声……)

(5)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怎么啦?

①“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出示: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_没有了……的句式,指名说)(从课内的到课外的)

②师: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优美的环境(没有了),眼前不错的生活(没有了),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什么都_____(没有了)。

③学到这里,孩子们,你们的心情是怎样呢?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最后一段。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9

师:今天咱们的新课既不是来吃杨桃,也不是来画杨桃,咱们要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画杨桃》这个故事。俞老师先读,好吗?

生(齐):好!

师:俞老师有滋有味地读,你们有滋有味地听。(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吗?

生(齐):能!

(生读该段。师板书:叮嘱)

师:读的时候不必那么整齐,每个人自己读自己的。(读课文第2自然段)像老师这样读,会吗?

生(齐):会!

(生自由读该段)

师:很多同学的表情告诉我,你是在用心读,有滋味地读。(继续读课文第3~9自然段)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第3~9自然段。师板书:审视)

(师继续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

师:好,像老师那样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师板书:半晌)

(师读第17~18自然段)

(生自由读。师板书:和颜悦色教诲)

二、读词写字

师:刚才趁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是课文里的新词。想不想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生(齐):想!

师:自己先念一遍。

(生自由念词语。师指导学生读准黑板上的五个词语。)

师:这些词当中,有四个生字,(在“叮”“审”“晌”“诲”字下面用红色粉笔标“・”)其中有两个生字特别难写,也特别容易写错,到底是哪两个生字?你自己决定,好不好?

生(齐):好!

师:哪两个字你认为很难写、很难记住,就请你把它们写在语文书上,看谁写得最端正!

(生开始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看看你的字能不能超过俞老师的字,是不是比俞老师的字写得更好。(巡视,及时表扬或提醒。)

三、带词通读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请把笔放下,一起读这个词。

生(齐):叮嘱!

师:课文当中,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请你找出课文中的话。

(师指名读后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叮嘱”吗?

生:有些嘱咐的感觉。

生:总是跟“我”说这件事要怎么样做。

生:叮嘱,就是一直盯着“我”对“我”说。

师:是盯着“我”对“我”说吗?(其他生笑)如果是盯着“我”,还是口字旁吗?

生(齐):是目字旁的。

师:“叮嘱”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说明是用嘴巴跟我说,是吧?

生:提醒。

生:叮嘱就是告诫。

生:唠叨。

师:不是唠叨。

生:教育。

生:我还看出他的爸爸非常关心他。

师:关心他的学习,这是对他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如果现在你是我的父亲,我正在画苹果,你会怎样叮嘱我?

生:现在对你说?

师:对对对,你叮嘱我,就对我说。

生:你看见苹果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非常好!如果我现在正在画香蕉,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香蕉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如果我现在正在画杨桃,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他又会怎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对我说这番话不够严肃,不像叮嘱的样子。我换一个父亲,换你,你自告奋勇,来!

生:你……你……你看见杨桃,不要画成五角星。(生笑)

师: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生:就画成什么样的,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说话不是很清楚。

(生笑)

师:来,最后那个角落的。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父亲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是严厉的。那么“我”在学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

生(齐):没有。

师:找出来。你发现了,来,你读一读!

生:“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非常好!(课件出示: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预备读!

(生齐读该句)

师:谁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就像“我”画杨桃那样的认真。这位女孩儿,你来!你认认真真地读,咱们认认真真地听!

(生读)

师:很好,嗯,非常好,向你学习!谁来老老实实地读一读这段话,没有半点虚假?请你。

(一生读)

师:嗯,老老实实地画,当“我”把这幅画画完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生:兴奋!

生:满意!

师:对自己充满着――

生:信心!

师:充满着自信!那么谁充满自信地来读一读这段话?

(一生读)

师:来,同学们,我们带着充分的自信,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这段话!

(全班齐读该段)

师:同学们,我认认真真地画杨桃,老老实实地画杨桃,充满自信地画杨桃,可是“我”的图画被同学们看到了,他们却是――

生(齐):哈哈大笑。

师:有一个人没有笑,是谁?

生(齐):老师。

师:老师没有笑,老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什么动作?

生:让他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不够惊人!

生:“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

师:好,我把你这句话显示出来,(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告诉我们,是什么动作?

生:审视。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

师:审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呢?谁能到上面来做这个动作?假如,(指着大屏幕)这就是讲桌上的杨桃,(手里拿着画)这是我画的画,谁来做老师?看看审视是一个怎样的动作。那个女孩儿,上来,大家欢迎!

(生鼓掌)

师:欢迎老师!老师,这是我画的杨桃,请您审视一下。(生做“审视”的动作)看看她的表情。

师:好,你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审视的?

生:就是对着这幅图画,然后看看那个杨桃。

师:哦,既要看桌上的杨桃,又要看我画的图画,两者进行――

生:对比。

师:看得很仔细呀!还要比较,对不对?这才叫作――

生:审视。

师:好,谢谢你!我们带着那份认真、那份仔细,一起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生齐读该句子)

师:很仔细的。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词语。

生(齐):半晌。

师:再读。

生(齐):半晌。

师:读读课文当中的那句话。

(生读。师出示: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师:谁告诉大家,“半晌”又是什么意思?

生:半个小时。

师:半个小时?还有吗?在这里是半个小时吗?

生:半分钟。

师:半分钟?

生:很长时间。

师:对,表示时间很长。听老师读课文中的句子: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停顿时间较长)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是这样读的吗?

生(齐):是。

师:这就是半晌。老师为什么要停顿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的话呢?

生:因为“半晌”的意思是很久嘛!

师:他为什么要隔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这句话呢?再好好想想。

生:停顿的时间长,更能体现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很严肃。

师:老师当时为什么很严肃啊?

生:因为这几个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师:嗯,这些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还嘲笑同学,所以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他半晌之后说的那句话好像又有点――

生:好像有点生气。

师:尤其是这个反问句,更加让我们感觉到此时老师真的生气了。来,咱们严肃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咱们再看这个词,(指着板书)一起读――

生(齐):和颜悦色。

师:谁告诉我们什么叫“和颜悦色”?

生:不是很严肃,脸上带着笑容。

生:就是有耐心的。

师:有耐心地说后面的话,有耐心地等待孩子们,是吧?

生:和和气气!

师:那种感觉让你觉得很亲切。

生:和蔼。

师:这个“和”就是和蔼、和气、和善的意思。

生:心平气和。

生:语重心长。

师: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就是语重心长的呀。同学们,刚才老师还是神情严肃,还是生气的,可是现在却变得和颜悦色了,他的面容变得愉快、喜悦,变得和蔼可亲了,怎么突然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因为老师叫那几个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看桌上的杨桃,当他们看到杨桃像五角星的时候,犹豫了,心里感到惭愧了,觉得自己刚才不应该嘲笑别人。

师:哦,他们看到了杨桃的真实面目。老师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1:不……像。

师:那么,像什么呢?

生1:像……五……五角星。

师:好,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2:不……像。

师:那么,像什么呢?

生2:像……五……五角星。

师:好,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3:不……像。

师:那么,像什么呢?

生3:像……五……五角星。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生:说话断断续续。

师:好,咱们再来读读老师和颜悦色、语重心长说的那一段话。(课件出示: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读)

师:好,谁来和颜悦色地读一读老师说的话?

(一生读)

师:这段话是语重心长的,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该段)

师:(指着板书)最后一个词语,一起读――

生:教诲。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生齐读)

师:老师的这段话当中,哪一句话与父亲说的话是那么的相似?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你读得还不够自信。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父亲说的话跟老师说的这句话是那么的相似,他们说的话是对“我”的教诲。“教诲”是什么意思?现在你应该感觉出来了吧。

生:教育。

生:对“我”的谆谆教导。

师:孩子们,父亲说的那句话和老师说的那句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他们说的话,他们的教诲,都是那么的简洁,那么的朴素。可是“我”却觉得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如此简洁的话语,如此朴素的教诲,为什么会让“我”一生受用呢?咱们给它打个问号,(在“教诲”后打上问号)咱们下节课一起去学习,好吗?

生(齐):好!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篇10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海伦・凯勒》。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海伦的哪些事?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一起走近海伦,了解海伦。

二、精读品味

1.轻声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海伦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2.那么她盲到什么程度,聋到什么程度呢?(出示句子:(1)她面对着的是黑暗和沉寂。(2)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读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加了“无边无际”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你能找到一个和“沉寂”相近的词语吗?比较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再加上“死一般”的感受到什么?

4.(出示:“从此,小海伦与……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从此”指什么时候?(一岁半)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体现了她的什么?

5.这段话除了体现了她既盲又聋,还有什么残疾?

6.教师引读:“她不能――,也不能――,如果把“一声”去掉好不好?有了“一声”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关键词,初步了解海伦的残疾状态。通过句子对比推敲、换词比较,感受海伦残疾、痛苦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情感发生了变化。

7.连自己心中最起码的希望和要求都不能倾诉,对于一个娃娃来说,是多么残酷!如果你是小海伦,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对未来、对生活会是怎样的态度?

8.谁能把这种痛苦、绝望之情和你的怜惜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

9.那小海伦是怎样的呢?(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10.可以看出,此时的她还是一般的孩子,她的感受与普通小孩相同。

11.面对这样一个惨遭不幸的小女孩,人们发出怎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天哪……)指名读一读这个句子。从她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天哪谁才呀!”,都从份量和程度上说明了灾难的沉重和巨大)指导朗读这句话。

12.谁能用充满同情、怜惜的语调来呼喊她的名字:不幸的――小海伦(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让学生充分体会海伦的悲观,绝望。同时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小海伦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寻常女孩。通过多人次的呼喊海伦的名字,从一声一声的呼喊中爆发出对她的同情,为后来对她的敬佩造成强烈的对比。

13.我们刚才读到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小海伦,但是后面的课文里,又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小海伦。她不再暴躁,也不再发脾气,是一件事转变了她,什么事呢?谁主导了这件事呢?

1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提出要求:从这两个自然段中,可以看出海伦是个怎么样的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用“”画出来。

15.从第3自然段可以看出海伦跟原来相比有了哪些变化?(从原来的悲观绝望――有信心充满希望)是什么事使她对生活改变了态度?(沙利文引导她对水的认识)

16.(出示:“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呀!”“猛然醒悟”是什么意思?)

17.海伦是一位失聪失明的孩子,水对于常人来说看得见它流动的样子,听得见水流动的声音,但这一切与海伦无缘,她欣喜的是什么?醒悟过来的又是什么?而这一刻,她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18.“她心中充满了……,感到……开始。”“前所未有”指的是什么?“新的开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从此有了与以前不同的对待生活与生命的态度)

19.而这一切都是沙利文老师教拼写“水”这个教学细节引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猛然醒悟”“前所未有”和“新的开始”等词语的挖掘探究,了解到沙利文教学“水”这一单词的细节对海伦的人生所起的重要意义。

20.默读第4自然段,这时看出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渴求知识勤奋的人)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1)出示句子:“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不分昼夜”说明了什么?(学习时间之长)(板书:不分昼夜)(2)海绵有什么特点?那“干燥的”海绵?(吸水又快又多)“甘霖”指什么?对于海伦来说,知识就是――甜美的甘露。那为什么要把海伦比作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呢?这样比喻有什么妙处?(因为她是一个盲聋哑的人,原先没有掌握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哪些词体现了这个意思?(板书:拼命不停、摸出了血)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咬文嚼字,体会海伦的学习精神。咬文嚼字,不仅要咬嚼写什么,更要咬嚼怎么写的,妙处在哪里?

21.师引读:就这样,海伦学会了――(生接)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生接)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就这样,海伦学会了――(生接)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生接)用手指“说话”。

22.语段中“泥土”“种子”为什么要加引号?(海伦心目中的这些物体,不同于一般人的认识)

23.“就这样”是指怎么样?再次齐读这个句子。

24.对于海伦来说,学会这些容易吗?学到这里,你想用哪些成语来赞美海伦的学习精神呢?(不屈不挠、废寝忘食、滴水穿石、绳锯木断)(板书:不屈不挠)

25.读一读第5自然段中海伦的想象,说说为什么她的想象这样独特?

26.请你观察插图,为海伦多想象一下美好的画面。(出示: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感觉到了,她“看”到了和,“听”到了和。)这里的“看”和“听”加引号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去掉引号,可以用什么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27.引读:“这些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敢于(生:林中漫步),敢于(生:泛舟湖上),敢于(生:大胆想象未知的世界),感觉生活就像(生:玫瑰园一样美丽)。由此可见,她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热爱。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熏陶,同时培养语感,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28.作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来说,海伦能学得那么好,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之外,还有谁功不可没?是呀,海伦不幸中的大幸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她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你觉得沙利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耐心,有爱心,教学有方,有奉献精神……)

29.学到这里,让我们怀着崇敬、折服的情感再次呼喊她的名字――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忘渗透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学会感恩。教学环节上与第1自然段的教学形成一个呼应。情感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由原来对小海伦的同情,转变到现在对她由衷的折服!

30.海伦又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后来又有哪些成就,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作者单位: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课例展台

【片段一】

师:此处的“重担”还是指扁担和两头挑着的东西吗?(生沉默)想一想:生活中,母亲还要做哪些事?

生:烧饭、洗衣、织毛衣、打扫卫生。

师:想一想,农村的母亲还要做什么?

生:挑水、喂猪、种田、割稻子……

师:是呀,这所有的生活重担都靠母亲一个人来承受。这儿的“担子”指什么?

生:生活负担。

师:母亲的担子重不重啊?(板书:担子重)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前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不仅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重担”一词的意思,还充分地体悟到了“重担”一词的情感意味和语言意象。

【片段二】

师:(板书:泪水)生活中,你流过泪吗?因什么而流泪?

生:我伤心时流泪,我激动时会流泪,幸福时也会流泪……

师:联系实际,读读课文,文中的母亲此时是什么样的泪水呢?

生:这是激动的泪水。

生:这是幸福的泪水。

生:这是感动的泪水。

师:为什么激动、幸福、感动呢?

生:因为母亲觉得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生:母亲发现儿子特别孝顺,竟然抱着自己入睡。

师:是呀,母亲激动、幸福地流泪了。(板书:激动、幸福)

【评析】教师凭借教材中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品味“泪水”的内涵,让学生和母亲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满怀和“我”同样的感情读懂文本,从而走出文本,得到了良好的人格熏陶。“泪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立足于文本,链接生活,解读才会无限精彩!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文中的这对母子情深打动了,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老母亲。于是,我学着作者的样子(屏显第2自然段关键句子),写下了我记忆中的母亲。你们想听吗?

生:想听。

师:(屏显文字,师读)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一大早就起床,很晚很晚才睡觉。早晨,母亲总是先煮早饭,然后帮我穿衣、梳头,即使是寒冬,也常常忙得十分疲惫。中午,我回家时,母亲还是在厨房辛苦地忙碌着,而屋外,早已晾出了一家人的衣服。看看母亲的手,不是因泡在水里太久发红,就是肿胀粗糙得令人心疼。晚上,收拾好碗筷之后,母亲总会坐在我的身旁,一边缝缝补补,一边提醒我认真写作业,不要发呆。夜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忙碌着,因为她爱给我变着花样织毛衣。我一直以为母亲的家务活做得很轻松,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母亲一定也是很累很累的。她只是怕儿女担忧,没有说出口而已。以后,我一定像文中的“我”一样好好孝顺母亲,让母亲安康、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和母亲相处,母亲每天都做些什么,你总能看到吧。下面,就请大家也以“在我记忆中”开头,写写自己的母亲,好吗?(生写后交流)

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每天早晨会给我做鸡蛋饼。在我上学时,母亲帮我扎上红领巾,理齐衣服,系上鞋带,看着我走上台阶,才把门轻轻关上。有时,我的东西忘带了,母亲不顾风雨,不在乎烈日,把我需要的东西送到学校。晚上,母亲很晚才回来。回来后,她第一件事就是看我作业,然后要把我们一家三人的衣服洗掉,做我喜欢吃的面包。以前,我觉得母亲很轻松,但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我想对母亲说一声:“妈妈,谢谢您!”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的母亲和文中的母亲一样,也是那样辛苦,也在为家庭、为儿女无数次地付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