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十篇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十篇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7:34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邮政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金融发展

引言:邮政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邮政金融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进军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展业务范围。

一、邮政金融概述及“互联网+”内涵

(一)邮政金融概述。邮政金融属于我国特有的金融模式。它不是金融学中的专有名词,而是特指在我国邮政部门办理储蓄、保险、基金、债券等金融业务的基础上,由历史积淀形成的内部专有称谓。目前,我国的邮政金融主要是指中国邮政集团下的邮政储蓄银行、中邮证券、中邮人寿等子公司。

(二)“互联网+”内涵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经济形态持续不断地演变。通俗来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金融也是在此大背景下诞生的,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对邮政金融的冲击

(一)线上线下未能协同发展。邮政金融在我国具有较多的网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邮政银行提供了当地的多数金融服务,其广泛的网点分布能够让用户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更好的线下体验。邮政金融拥有大量的客户群体,需要对这些群体进行充分挖掘,尊重用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对此,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一些简化,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邮政金融传统业务受到影响。邮政金融的传统业务包括小额融资、支付等,这些业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受到了一些影响。互联网的广泛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使得邮政金融作为金融中介的职能受到影响。

(三)邮政金融收入来源受到蚕食。目前,我国邮政金融的利润来源较为单一,即利差盈利模式。余额宝及各类p2p金融产品将邮政金融及其他传统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存款吸走,使得银行活期存款下降,银行客户被分流。此外,互联网对邮储金融的中间业务产生了冲击,如阿里巴巴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推出了保险、基金、支付、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业务,这些业务极大地威胁着邮储金融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三、邮政金融面对互联网冲击的应对之策

(一)邮政金融思路需转变。互联网的内在精神体现在客户管理上,就是客户体验至上。客户也是网络的一个节点。银行依托互联网作为与客户的沟通桥梁,在与客户互动中把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加注重与客户的情感交流。当客户在享受新型金融产品时,也需要拥有一份良好的用户体验。因此,在互联网冲击下,邮政金融首先要转变经营思路,要根据用户需求来设计产品,并且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和传播的过程中。

(二)利用大数据建立网上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结合互联网加紧建设大数据平台。对于邮政金融而言,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依托信息技术部门,打造邮政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有机结合各业务板块的各种数据,并转化为价值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共享。有必要构建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数据仓库,打造基于数据云服务、应用云服务及基础云服务的it服务架构,夯实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基础。同时,邮政金融要利用大数据,对用户信息进行挖掘和研究,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三)建立好互联网化的经营模式。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的冲击,在“互联网+”时代找出一条适合邮政金融发展的道路,需要培养员工的互联网金融思维,让他们真正将网络金融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邮政金融员工的培训,培养他们的互联网金融思维及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风险意识,以及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其次,需要设立相关的互联网金融考核指标,如产品的网络销售占比、客户的网络销售占比、流程的网络化操作占比,对邮政金融的电子银行及其他各个条线进行考核,以考核指标作为工作的动力。此外,需要利用自建金融生态平台及大数据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线上营销活动,将理财经理、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引入线上平台,将o2o的营销模式转变成强大的线上营销优势。

结语:互联网的开放性增加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同时也给包括邮政金融在内的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互联网蚕食邮政金融利润、影响邮政金融业务的趋势下,邮政金融有必要抓住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优势,进军互联网金融业务。要充分掌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动态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变革自身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互联网化的经营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业务融合发展。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2

近年来,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不断升温。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互联网金融,点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概念,并指出“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特别指出“互联网+”普惠金融,而非“互联网+”金融。对此,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面向草根需求的普惠金融正是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也是其贡献所在。

“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短板。”姜奇平说。以银行为例,银行业一般将2000万元以下的贷款称作中小企业贷款,这一标准对中小企业而言还是过于“高大上”,许多“草根”需求仅有数十万元。

专家认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低效运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互联网金融能够以崭新的渠道和技术手段激发“草根”需求,让需要资金的中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得到资金。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能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意见首次全面、具体地指明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发展方向: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业内专家认为,这三大发展方向从技术、业务、服务三个方面,阐明了“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首先,在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为“互联网+”普惠金融铺设了技术基础。云平台意味着开放、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在这一平台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业态得以对接、合作、竞争。其次,在业务层面,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第三,在服务层面,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发展普惠金融就必须革新授信模式。

在监管政策尚未全面出台的情况下,意见的出台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吃了“定心丸”。

“关于网络借贷的监管政策还没落地,但意见明确表示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这说明,监管层已经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新实践。”“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说。

此次意见提出了一些监管思路,包括:利用大数据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投资者保护,建立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商业银行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金融领域,引发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行为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经营理念和模式等变化,辩证分析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认识与看法,并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与特征

在以创造、交互、分享为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催生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与运作理念,渗透并改造着零售、通讯、媒体、及金融等行业。

整体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具有以下本质特征:一是开放性,注重协同共享。从服务对象看,互联网金融面向所有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不区分自身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从合作伙伴看,互联网金融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与各类服务商开展全面合作,不局限于单一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二是互动性,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便利,一方面从客户思维和评价出发推动产品“接地气”,努力将产品名称通俗化、复杂操作便捷化、营销手段多元化,重视客户“我的”个人体验,使客户充分享受产品操作与服务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将海量客户引入产品创新与推广过程,实现客户驱动的自我创新与自发传播,使产品与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普惠性,注重聚沙成塔。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中小客户信息获取方面的相对弱势、降低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准入门槛,激发了草根阶层客户意愿与活跃度,使大量低净值长尾客户通过互联网形成海量聚合,推动客户层级下沉。四是粘性高,注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通过类型丰富便捷的信息、游戏、通讯、购物、社交等多元化功能应用汇集海量客户,全面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高客户迁移成本、提升客户粘性,并将金融服务内嵌其中开发冗余流量价值。五是精准性,注重大数据运用。互联网金融综合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通过对大量价值密度极低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等模型化处理,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提供精准营销与金融服务,提高创新与营销效率。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与看法

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创新推出p2p网贷、众筹等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企业而言通常是在既有互联网平台内嵌金融服务,而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产品使用范畴、创新业务营销与经营理念和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要积极应对

一是客户服务理念受到冲击:由放弃小微客户向抓大不放小转变。二是渠道优势面临挑战:由物理的网点渠道向电子渠道转变。三是中介角色有所弱化:由资金中介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者转变。四是盈利模式发生变化:由关注单笔收益向注重流量收入转变。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火爆现象具有阶段性,需理性看待

一是国内互联网金融尚处野蛮生长阶段,终将回归正常发展道路。二是国内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与当前监管方式密切相关。

(三)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领域互为补充,应辩证借鉴

一是二者定位有别,金融机构不宜盲目跟随。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大众容忍度更高,意味着其可以较低成本“摸着石头过河”;而大型金融机构具有庞大的客户与业务规模,其品牌关注度与声誉风险远高于互联网企业,如单纯采取跟随战略,一旦行差步错,后果或将难以承受。二是双方互为补充,金融机构需辩证借鉴完善。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

(一)不断创新迭代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与营销活动,将海量客户“引进门”

一是加强互联网运用,全面拓展电子渠道。加快实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全覆盖,推动各类产品线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上线;创新探索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宽网络渠道。二是迭代创新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快速提升市场口碑。三是不断打造吸引客户眼球的营销活动,提高客户吸引力。改变传统媒体广告投放模式,充分借力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口碑营销,引入漫画、谜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营销方案内容与形式,不断制造客户关注点,提升市场知名度。

(二)努力打造简单、好用的集成化产品体系,使进门客户“留下来”

一是打造一站式的集成化网络金融平台,实现客户操作便捷可感。加快形成并持续丰富商业银行产品线,以便捷、可视、可感的金融超市一站式陈列各类金融产品,实现相关业务的关联推荐与实时跳转,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便利客户操作。二是全面实施开放式改造,引入行外客户。研究推出可支持不同银行、不同支付工具的网络交易账户,不区分我的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允许所有互联网用户购买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将商业银行“人无我有”的产品优势快速转化为竞争力与经营效益。三是引入粘性较高的互联网工具,提高客户迁移成本。积极引入对战游戏、即时通讯等社交性较强的互联网工具,全方位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升客户对一体化平台依赖度。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乡村经济;乡村振兴战略

要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外部资金资源导入乡村地区,促使乡村地区有能力推动经济产业发展,随后再偿债,这与金融业务的基本流程非常契合,因此金融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但传统金融服务并不能满足现代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金融服务能予以乡村地区的资金并不多,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服务需要人来回奔波,业务办理流程耗时耗力,这些现象使得早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遭遇较大阻碍。而这些问题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下迎刃而解,金融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农民联系,实现业务办理,依靠互联网信息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能予以大量资金,因此现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紧贴互联网金融服务。

一、互联网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一)互联网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为乡村经济产业提供经济资源,使其有能力发展创新,最终在乡村地区构建完整、有特色的产业环境,这样乡村的经济产出能力就会大幅提高,这也是该战略的最终目的。因此,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为产业经济提供充足的经济资源,这一问题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经济扶持是难以解决的,必须找到稳定的、强力的经济来源,互联网金融无疑可以充当这一角色,即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在乡村地区推广金融app,使农民通过app办理金融业务,而农民获得资金之后就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逐渐形成产业,这个过程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说明互联网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1]。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助力

从互联网金融行业角度看,该行业内各企业的活动都是为了谋求个体发展,间接推动行业发展,因此企业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发展,这需要企业大量开发外部资源,包括用户资源与市场资源,但在该行业的长期发展下,城市环境的用户资源及市场资源已经接近饱和,开发空间相对狭窄,因此金融企业要转变思路,开拓新用户,开创新市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开拓到乡村地区,这些地区以往很少与金融接触,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乡村地区就是新市场,农民就是新用户,企业一方面可以开发农民资源,增长新用户,另一方面也能在乡村地区开创服务站点或成立新企业,实现市场开拓。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助力,有利于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另外,乡村地区人数众多,且具有大量内生需求,乡村地区的潜在价值庞大,这同样说明互联网金融有必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服务。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破除困境,构建健全体系

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下,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强有力的支撑。为了降低风险,地方政府、金融企业等组织在实施之前必须认真分析战略实施中的风险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要先解决问题,构建健全的战略实施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效用,推动战略顺利实施。互联网金融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困境与破除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1.法律保障力度低。互联网金融本身是新时代下的产物,我国以往设立的有关金融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并未涉及互联网金融,且现代相关法律体系还没有来得及作出调整。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19年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意见》中并没有互联网金融专项政策与法律规章,基本上是针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因此,在当前法律体系下,互联网金融中的一些风险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割了互联网金融与乡村地区的关系,很多农民在接触互联网金融服务之后,担心金融企业设定的偿债额过高,导致自身无力偿还,现有法律对金融业务的每期偿还额都有限制,只是这些法律规定未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使得农民不愿意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2]。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就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为农民或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借助地方政策,正确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服务,密切互联网金融与乡村地区的关系,最终破除困境。在法律体系建设中,可以参考现有法律的偿还额限制条款,针对互联网金融同样设立偿还额限制条款,打消农民的顾虑;在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优待农民,尽可能降低偿还额,使得互联网金融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密切互联网金融与乡村地区的关系,借助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农民征信缺失、风险防控体系缺陷。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都有双向性,即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用户,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避免自身承受风险,必须通过征信信息来审核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概率,同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保障审核结果合理、准确、真实。但在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向乡村地区开展的业务活动中,许多农民没有征信信息,使得风险防控体系出现缺陷,这是因为以往乡村地区的发展与互联网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在互联网中并没有太多农民的征信记录,在征信记录一片空白的条件下,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将无法运作,不能判断来自农民的业务风险,这使得许多企业出于自身风险防控目的,不会接受农民的业务申请,说明互联网金融未能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服务。面对这一问题,建议互联网金融对没有明确征信记录的农民先实行小额贷款业务,同时获取农民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址等,就近设立工作站或委派区域专员负责催收债款的工作,若农民能准时偿还每一期债款,则下一次业务办理中企业就可以得到农民的征信记录,适当上调贷款额度,待农民征信记录完善,即可使用现有风险防控体系来进行风险管理,贷款额度可以恢复正常,甚至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乡村人员的创业,这种方式使企业成为乡村产业的股东,可以对产业进行大量注资,这也是破除该困境的方法之一。

(二)了解农民需求,优化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服务质量不仅仅体现在贷款额度、业务办理方式等方面,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难以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帮助,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技术设施并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农民不知如何操作,用不上互联网金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了解农民需求,着手对自身服务质量进行优化。1.了解农民需求。现代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此类农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很容易将互联网金融视作“用不上”的事物。同时,虽然互联网在国内普及率很高,但部分乡村地区依旧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稀少、落后的现象,这无疑对互联网金融服务造成了阻碍。这些现象恰恰说明了农民的需求,即农民希望互联网金融被接受,且地区范围内应有良好的网络环境。2.优化服务质量。着眼于农民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优化自身服务质量。(1)为了能让农民接受互联网金融概念,企业应当委派专人前往乡村地区进行用户开发,过程中要简洁明了地传递互联网金融概念,不要用太过专业的话语进行介绍,类似于金融产品、偿还周期等专业名词不建议使用,话语表达要确保农民听得懂。同时,企业应当根据农民特征专门开发一款可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app软件,最好能做到一键办理,避免农民因操作过于复杂而不接受互联网金融的现象发生。(2)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与地方政府协作,出资进行乡村地区网络环境优化和建设工作,有必要引入4G网络等先进通网方式或设立网络服务站点,给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培育农民互联网金融素养

我国多数农民的互联网金融素养处于低水平,大多都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相关认知比较浅显,这些也会阻碍互联网金融服务作用的发挥,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是当前必须破除的一大困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农民对互联网金融认知不深,对互联网、金融等概念认知不足,不知道互联网金融对自身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内心始终充满疑虑;其二,农民普遍缺乏理财意识,多数农民抱有小农思想,多存钱、少花钱是他们的经济管理思路,因此当农民发现互联网金融需要自己将存好的钱交给企业时,会认为这是一种“花钱”的行为,且涉及金额比较大(至少对农民而言是较大金额),这时他们就会拒绝金融业务办理建议,这种现象在现代依旧普遍,多数农民都没有理财意识;其三,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有误,不少农民认为“金融就是骗钱的”,某些农民曾经办理过金融业务,做过一些投资,但因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投资失败,这时农民就会认为金融的风险太大,而自身亏损的钱全部变成了企业的利益,这种事例在现代乡村地区发生过多起,引起农民的普遍关注,许多农民对金融产生了错误认知。针对这一现象,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加强金融知识宣传,着手培育农民的互联网金融素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1)与地方政府协作进行宣传,借助地方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吸引农民关注,暂时抑制农民错误的想法,为宣传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供基础保障。(2)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单纯采用拉横幅、发宣传册的手段是无法有效传输正确概念和思想的,建议互联网金融企业以活动或行业会议的形式进行宣传,宣传过程中可以应用一些典型案例。例如,将抱有小农思想的农民与抱有互联网金融思想的农民进行对比,先根据前者历年经济数据直观展示小农思想并不会让农民变得更富裕,反而大概率会越来越穷,再根据后者历年经济数据展示互联网金融思想下农民通过投资、理财,成功在3年内让自身资产上涨了50%,这样就能冲击农民的旧思想与理念,顺利扭转农民的认知,使得农民愿意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作用,这时即可告诉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业务去开创产业,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面对对互联网金融认知有误的农民,企业单纯凭借一面之词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认知,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对此类农民进行素养培育,借助其身边接受了互联网金融的农民案例,动摇其原本认知,逐渐让此类农民接受互联网金融,愿意借助金融业务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时,企业除了予以资金上的帮助以外,还应当帮助此类农民去经营投资产品或创立企业,最终即可扭转认知,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帮助。

三、结语

综上,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证实两者关系紧密,前者能推动后者实施,后者能给前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为了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中还分析了战略实施困境与破除方法,两者整合后即为战略实施路径,能起到密切互联网金融与乡村地区关系、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效用,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于玲燕.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2018(6):109-111.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5

同样是手机,摩托罗拉关注的是通讯功能,诺基亚关注的是时尚和服务,苹果关注的是服务平台入口。2015年一季度,苹果以在智能手机市场不到20%的销量份额攫取了92%的利润,秘密之一就是手机定位于开放式服务平台入口。另一则牵动电商界神经的消息是电商巨头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零售巨头沃尔玛,这标志着开放的互联网新兴业态战胜了传统封闭业态。在“互联网+”时代,Bank与Banking交相呼应,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发展将进入崭新阶段。

竞争:模块化蚕食到平台级竞争

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网络银行冲击银行柜面业务,其低成本和高效率使很多人认为网络银行将颠覆银行,受到冲击的各家银行纷纷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改进服务,不仅化解危机还利用网络技术增强了自身服务能力。

2014年银行感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冲击与20多年前网络银行利用互联网渠道冲击主流银行网点业务有着本质的不同,表面上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衍生应用,实质上是工业经济向互联网经济挺进时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之间的冲击。这一次互联网公司依托服务平台从用户端将服务延伸至银行的支付、融资等核心业务;通过互联网商业和服务模式掌握了个人消费、商户经营等核心信息资源,对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形成深层的冲击。

工业时代,银行将各产品线按照业务流程紧密整合在一起,但是在互联网技术面前,在数字化进程中,互联网金融新贵们从外部以模块化形式对每一部分发起攻击和蚕食,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冲击1.0版。比如从2013年余额宝一战成名开始,互联网金融以门外“野蛮人”的姿态不断挑战着银行人的神经:国内有支付宝、余额宝、京东白条,国际上有Fidor、moven、Zopa、prosper、LendingClub,纷纷从支付到贷款、从信用卡到存款业务,从存贷款到中间业务,以单点突破的形式渗透至银行业的各个业务板块。

近期《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陆续,让互联网金融在一番“野蛮生长”后,回归金融本质,银行账户体系仍将是互联网金融体系建设的主流。监管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规定,意在鼓励互联网企业在持有金融牌照的前提下开展大规模、专业化的金融创新与服务。

多项政策的出台,使得2015年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理性回归年,持牌的网络银行竞争也将升级到2.0版本:原来互联网金融企业以模块化单点突破切入的市场业务逐步重新组合起来;以云计算为基础,以金融平台为形态,聚合多种金融服务和产品,成为一站式客户服务的金融生态平台。

例如在人脸识别开户难以短期内实现的情况下,万众瞩目的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都继承了网络平台的基因,试图做金融同业与市场客户的连接器和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供应商,在资产和负债端与金融机构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同时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行金融全牌照布局,其中阿里已有支付、征信、小额贷款、理财、银行;通过控股方式获取证券(瑞东集团)、基金(天弘基金)、保险(众安在线)牌照,布局最为全面。

原先被拆解成各种模块的互联网金融正在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架构被组合链接起来,生态级的金融平台竞争初露峥嵘。

应对:战略与思维的转型

近年来,主流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信贷利差缩小,泛资管业务冲击,重资产发展模式进入瓶颈期。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科技一起显著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和门槛;随着80后、90后逐步成为社会新兴力量以及“网生代”的到来,均使得主流银行再造一个网络银行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新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思维也成为“互联网+”之上商业创新的逻辑起点。面对互联网银行2.0版本的竞争,主流银行业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网络银行服务模式,核心在于以平台思维整合各个渠道,打破传统上基于渠道的金融服务链条,聚合各类内外部资源形成新的网络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首先互联网思维源自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互联网思维是对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基础架构所带来的管理变革、商业和服务模式变革所产生的新规律、新特点的总结和提炼。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去中心、新协议和强连接。

去中心

互联网奠基人之一鲍勃・泰勒把去中心化的思想植入到阿帕网建设中,没有一个节点可以控制整个网络,于是互联网有了共享、分布式控制的基因。现在人们谈到p2p,头脑中首先浮现的就是目前市场火热的网络借贷,但其实p2p最早是个互联网用语,用来指一种去中心化网络的对等计算技术,后来p2p这个名词被套用到多种商业创新的语境中,以至于人们渐渐淡忘了它最初的含义。

新协议

tCp/ip构建了互联网的底层协议,其逻辑和架构也影响着互联网商业的底层规则。借用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来反思互联网,就是淘宝上卖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电商平台形成的平台经济和电子商务规则,这些显然与传统零售规则不一样。再比如,中本聪基于p2p协议逻辑发明了比特币,使得每个网络节点都可以自由加入,建立一个全网记账的机制(BlockChain区块链)。再比如,早期的Ripple项目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分布式架构的清算网络。

强连接

金融是一头连接资产一头连接负债的中介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受益于在此特性下的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资金和个体的连接。分享经济的崛起则是互联网强连接和云计算的思想的商业应用,碎片化价值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广泛连接得以聚合释放,即时运算实现资源快速精准配置,比如“Uber+”模式。

其次,平台效应是外部对主流银行造成有力冲击的根源。互联网公司对银行某些业务的明显冲击,根基在于背后的平台,凭借平台的双边效益和网络外部性,抢占移动互金融制高点。比如阿里以电商平台为基地,打造了支付宝,又以支付宝为基地,成就了余额宝;腾讯以社交平台为基地,盘活了财付通,又以财付通为基地,捧红了微信钱包,衍生出了理财通,平台效应背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规则产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从经济、技术和社会生活层面带来了三大效应。

经济上的成本趋零效应。比特世界信息资源的相对无限性、分享协作改变了传统行业的成本结构,让免费、零成本、利润递延的商业现象愈加明显。比如余额宝迅速崛起,而其获得1亿多客户的获客和营销成本几乎为零,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基于其固有的庞大用户基础,打破不经济的行业边界,在互联网的连接下进行的资源整合和成本结构变革。在良好的生态平台上,无需额外成本效益就可以自我成长。

技术上的聚合涌现效益。在一个可进化、高弹性的开放生态网络中,随着更多用户的广泛加入而导致网络倍增效果愈加明显,进而涌现出少量个体无法具备的网络倍增效应,比如不同的金融服务之间基于互补性组成新的系统产品,对某一种服务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其互补性产品数量增加和价格降低,出现网络外部效应。

社会学意义上出现了时空塌缩效应。移动互联网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加速了生活和商业的虚拟化,显现出时空坍缩效应――允许人们摆脱时间钳制,重设时间坐标;地理位置不再是距离标尺,以入口、场景为体现的空间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交易向网络虚拟空间转移,商业场景化让用户可以在多个网络平行宇宙中穿梭。比如笔者在北京晚上11点的地铁上参加了美国梅西百货黑色星期五的抢货热潮,移动互联网让平台从一个信息窗口变成了生活的引擎。

未来:网络银行重构之路

主流银行的网络银行重构之路,关键不是互联网技术的内部化,而是互联网思维的内部化,在发挥银行传统优势的同时,超越思维定势的局限,打破对常规路径的依赖,重构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追求表内资产规模转向轻资本,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做产品转向做客户,从做功能转向做场景,从做渠道转向做平台。

打造开放式网络银行,建立生态级金融平台。开放式网银是主流银行进行互联网银行建设转型里程碑和新起点。基于2亿户网银用户和1.6亿户手机银行用户的坚实基础,工行正在以三大开放策略构建开放的金融平台:产品开放,平台将聚合工行内外各类金融服务资源,解构传统的功能列表服务模式,实施产品的电商化部署展现,打破“先注册再登录使用”的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所见即所得”的开放化金融消费体验。用户开放,依靠电子账户向行外客户开放登陆,不是工行的客户也可以使用工行网络银行服务。业务开放,即开放api接口把网络银行平台向金融同业开放,包括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甚至其他的银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服务。

打造信息交互服务平台,实现即时客服营销模式。这是一个技术与网络效应叠加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不改变金融本身的运行规律,但对于业务开展模式会进行颠覆。基于互联网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大胆思考;面对“Uber+”模式渗入各个传统产业的刺激;在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放缓,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网络银行的客服服务和营销应该是依托移动应用终端,以全员、即时、移动、按需的机制建设,解决服务规模与效率的问题。

目前工行个人客户理财资产与储蓄资产的比值由三年前的1∶9演变到现在的3∶7,预计三年内将提升到5∶5,财富管理市场将成为网络银行的盈利蓝海。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财富拥有者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拥有更多产品选择权,这要求财富管理服务更快捷、更便利、更有针对性地匹配性投融资双方需求。工行推出的“融e联”即时客服平台,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以及专业的金融交流圈等功能,搭建起客户与客户经理、在线客服之间的交互平台,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全天候服务将颠覆传统客服中心被动应答的服务模式。

围绕衣食住行,打造场景化金融平台。金融服务场景化,让银行就在你手边。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个人网络化生存的趋势下,搭建银行自己的电商平台,是营造业务场景的最好选择之一,是实现从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型的便捷通道。电商平台作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跨界服务入口,搭建“金融+消费”的服务生态,可以实现客户的消费行为、销售数据、采购信息的统一汇集,将为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应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储备。以工行的“融e购”商城为例,作为银行系电商,商品种类、价格和购物体验向成熟电商平台看齐的同时,以“购物可贷款,积分能抵现,品质有保障,跨行可支付”的特色吸引用户购买,以免费服务吸引商户入驻。以B2C业务为先导,工行还试图发挥银行便捷线上融资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解决B2B交易的信任和融资问题而大量拓展B2B业务。

建设数据云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信息隔离意味着信息变得没有意义,无法纵览全局,开放网络银行、即时客服平台、场景式金融服务均需要统一的云平台开展数据的整合、集中、共享、挖掘与应用,未来数据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创新之源。大数据之父维克托预测,数据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只是时间问题;对于未来银行来说,应把数据看成一种新的战略资产,银行将从资金管理者变成资金与数据的管理者;因此正在崛起的网络银行的安全也从单纯的入口密码控制,变成云数据支持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数据风控,云平台成为网络银行的重要基础支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大型商业机构的竞争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业务平台的竞争。平台的单边效应、双边效应和网络外部性,使平台在商业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最近社会热议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地球世界的“面壁者”均被三体世界轻松破壁,原因就是他们还在用旧时代的思维思考战略。

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超越惯性思维定势的局限,打造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是大型银行应对时代变化的业务重构之路。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6

相比传统金融服务和其他互联网金融服务,百度金融的技术优势更为明显。其他互联网企业面向的客户,更多只局限于电子商务领域,而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入口,不仅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更有领先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更为广泛的网民群体,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与金融机构一起推出收益好、安全高、门槛低、购买快、体验优的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金融是要“抢生意”的角色,还是帮金融机构优化产品、提高收益的工具?“狼”真的来了吗?

“互联网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是未来互联网与传统经济形态融合、渗透的主旋律,“狼来了”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一种错误的解读,但又确实比狼更凶猛。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来的积淀和发展,拥有巨大的流量、用户资源,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还是百度,在商务、社交、搜索三个形态中,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对用户需求、行为的洞察都十分深刻,相关的技术、工具等生态链条也相当完善。但轻言颠覆、取代等夸张之词,就大错特错了。

之所以交代这个背景,是因为不管是互联网金融引发的震动和“恐慌”,还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谨慎“应对”,百度推出的“百发”理财计划,受到的广泛关注、金融机构的反弹,皆出于此,因为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错觉”和“误判”,而做出的“防守”动作。

当然,作为新兴事物和倒逼传统金融变革的产物,紧张是难免的。

银行、基金、保险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创新空间和商业价值,思考自身在未来互联网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收益。毕竟互联网创新思维、渠道、模式的冲击,改变了过去平衡的竞争格局,产品设计、资源配置、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谋划,如中国平安、阿里巴巴、腾讯“三马(马明哲、马云、马化腾)”成立线上的保险业务,“天弘基金+支付宝”、“百发”理财及背后的金融机构矩阵,都让金融机构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谁都明白,这将会是一座有诱惑力的金矿,而且,在互联网流量日益集中化、垄断化的环境下,用户资源、合作授权等是稀缺性的,晚出手就意味着丧失主动权。但百度最近祭出的“百发”理财计划,其超高收益就让很多金融机构如坐针毡,并大加炮轰。其实,这一举动背后,还是说明传统金融机构“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守门”的思维在作祟。

为什么这么说呢?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是创新的空间,传统理论、政策下的金融产品,已经被套上了条条框框的枷锁,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思路来创新,互联网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谈不上创新,更难以创造更具价值的金融新生态。

当然,金融作为国家命脉和经济的血液,“合规”、“风险控制和管理”是必然的,互联网不可能创造一个完全不受约束的金融市场,所以,百度的表态也代表了互联网阵营的态度,积极沟通、遵守规则、创新产品,为金融机构和用户创造价值。

百度金融中心和“百发”理财计划引发轩然大波和热议是必然的,也是廓清互联网金融边界的唯一路径。理不辩不明,尤其是在互联网化的模糊地带,需要通过推敲、讨论,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规则,完成价值链再造。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金融中介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46

金融中介学是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从金融中介在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建设中重要作用为基础,着重研究金融中介发展得内在规律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特征及基本行为规范。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中介变得越来越复杂,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而,金融中介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要发生转变,这将对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专业水平、更好适应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互联网金融也发展得非常迅猛。资料显示,到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那么,在以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以阿里金融为例,截至2014年2月,阿里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已经超过70万家。并且,国内智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显示,2016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68家,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人民币。在投融资总额方面,2016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规模比2015年同期数据增长了337%以上。

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逐步增大。资料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008年的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2009年的3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期间虽由于市场渐趋饱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6%以上;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合作形式于2013年6月5日上线的余额宝产品至2014年底,其用户则已达到了1.85亿户,总规模则达到了5789.36亿元。

2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2.1加速业内竞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业内竞争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2015中国电商报告》核心数据,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交易额达到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网络零售总额达到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4.5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7%,其中出口约3.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9%;进口约57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2015年,我国制造业领域电子商务采购和销售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平均达到37.24%,部分行业接近60%。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所需的创业融资、周转融资需求和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催生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变革,加速了与传统金融部门的竞争,使得本属于某些传统固定金融机构的业务变得在互联网上相互竞争。

2.2改变发展思路

过去,传统金融业主要还是依托现场办公,客户要花费许多时间办理业务。互联网金融依托发达的网络,利用快捷的方式,可以让客户随地随时办理自己所需要的业务,真正实现了金融业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形成及其深化发展引发了金融业的商业和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直接推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环境、组织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此之下,传统金融业也要用于改变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在现代金融发展的市场竞争中,谁的动作快一步、谁能抢占先机、谁更好的满足市场、谁能实现精准转变,谁就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而获得客户的青睐。那么,传统金融业需要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从传统的柜台业务向主动营销转变,简化繁琐不必要的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2.3加强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因为人们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需要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透明度更好的金融模式与之对应。需求推动供给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理念创新,不断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我们所熟悉的网银、p2p贷款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股权融资、网络保险、网络证券等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已是层出不穷。

2.4完善风险管理

在经济金融日益发达的今天,金融市场已成为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动脉。我们知道,风险和收益一般都会并存。金融行业收益比一般的行i更高,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这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通过现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计算客户的征信状况,建立起信用档案对客户进行评价,定期进行核查,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大为减少。

3互联网金融发展下金融中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3.1加强金融学前沿知识的储备

掌握丰富的金融学前沿知识,对于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的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学》课程内容覆盖广泛,包括存款类金融中介、投资类金融中介、保障类金融中介、政策类金融中介、合作类金融中介、扶助类金融中介、信托类金融中介、租赁类金融中介、财务类金融中介、信息类金融中介等类别。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上述金融中介的职能和范围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和衍生。因此,只有加强金融学前沿知识的储备,掌握好金融中介知识的发展动态,才能给学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最新发展状况,才能给学生演绎出最新的发展政策。一是要时刻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银监会网站等重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网站,及时了解发展动态。二是经常翻阅金融类报纸、杂志,看到新颖的内容、新颖的思想及时摘录下来。三是加强写作,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对金融中介学知识的理解。

3.2强化金融中介风险防范意识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一旦出现风险,很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带来致命冲击。那么,在互联网金融使用频繁的今天,各金融机构联系更为紧密,由于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系统风险,金融体系的稳定就要破坏,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近期发生了多起互联网借贷平台风险事件,如拥有10万会员的“哈哈贷”因资金问题关闭、“优易网”卷走60多位债权人2000万资金、“淘金贷”上线不足一周就突然无法登录,负责人无法联系。因此,强化金融中介风险防范意识责任重大。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金融中介风险的认识,作为现在学习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金融领域的人员来说,保持金融稳定发展将是主要职责。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中介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大量金融中介风险导致的金融危机案例进行教学。

3.3加强案例教学,扩充学习视野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目的是,在我们之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比较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形式把一个部门或金融机构经历的情况描述出来。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对金融中介学理论知识的掌握。金融中介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纯粹由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学生听的乏味,对于定义及特征的理解不深入。所以,加强案例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与新型金融机构对接,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得到了蓬勃发展,资料显示,到2016年2月,我国成立了1329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超过了8000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互网金融服务的不仅是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些新成立的新型金融机构也依次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机构成立并投入实际工作之中,它们有利于满足具有不同层次、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客户,这也是金融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加强与新型金融机构对接,与他们建立起实践基地建设,这样让学生更好体会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开展面临的难题,能更好地与其他类型金融中介机构形成对比。

参考文献

[1]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5).

[2]陈铭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与风险[n].光明日报,2014-07-07.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8

(一)普惠金融理论

联合国2005年大会上最早提出inclusivefi-nancialsystem的概念,旨在推动金融的包容性发展,让社会大众共同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广大社会群众并未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受制于现行的金融体系的运营体制与规则,我国的金融发展更偏向大企业金融与富人金融(吴晓求,2015)。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4年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广大农村家庭,超过75%的融资来自于民间借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4年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小微企业超过1170万户,占比超过76.5%。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网贷成交金额超过2500亿,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广大居民而言,存款利率的管制使得投资渠道变得狭窄,2013年6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兴起,满足了广大居民在保证资金安全与流动性前提下的增值需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金融体系就是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金融发展的红利释放到每一个角落。

(二)金融功能说

传统金融理论下,互联网金融并不存在突出的金融机构,但其能成为全新的金融业态,主要来自于其利用金融的基本功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扩张。金融功能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一方面,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以及资本外部性的作用会使得稳态均衡条件下的人均资本和产出呈现出稳定增长、持续增长的趋势,而金融功能会对资本的积累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金融功能能够对技术创新率产生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从金融功能视角解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支付结算功能上,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支付宝为代表的高效、强大、发达支付清算系统是传统金融支付清算体系所达不到的。其次,在资源配置上,互联网金融的资金筹集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以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融资平台有效解决特定资金的供需缺口。再次,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风险分散的渠道,大众化的财富管理思维,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即富人金融思维,为资金的多元化配置提供新的空间。最后,回归金融功能的本质,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功能效率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大幅提升,深化了金融功能内涵。

(三)长尾理论

“长尾”的概念来源于统计学,指的是幂律和帕累托分布特征。而长尾理论(Longtaileffect)最早由Chrisanderson(2004)提出,他将亚马逊等电商通过挖掘那些之前被忽视的业务领域,将链条拉长。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是长尾理论的基本思想,把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市场聚集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市场。长尾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产品服务的个性化,客户群体的集体力量和小利润市场,与“薄利多销”的思想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各个顾客身上赚取的利润有限,但顾客全体规模足够大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利用长尾理论对金融价值进行重构的过程。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开放的平台,向顾客提供新颖、个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激发客户的需求,实现了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向中小微客户提品和服务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都显著降低,而大规模的中小微客户开始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长尾理论实际上是对“二八定律”的挑战,在传统思想看来,80%的业务来自于20%的优质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利用剩余的80%的客户积少成多抢占金融发展的高地。

(四)二次脱媒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资金的融通变得缓慢。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的建立,满足了资金供需双方尤其是资金供给方的风险管理需求,这也构成了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石。而历次的金融危机对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挑战,使得经过金融演化过程中由间接融资体系向直接融资体系发展的金融“一次脱媒”的过程。资本市场的形成是金融“一次脱媒”的推动力,那么“二次脱媒”的推动力则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吴晓求,2015)。互联网所拥有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功能使得传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垂直与水平的搜索整合,信息的联通由原本的点对点变成了多对多,比起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向前迈了一大步。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一次脱媒”是因为规避传统金融的利率管制,以满足风险爱好者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要求,那么互联网金融的“二次脱媒”为满足大众对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结构性补充。金融“一次脱媒”带来的是利率与汇率市场化,但是受到信息技术的掣肘发展并不彻底,而“二次脱媒”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灵活便利、信息对称与结构匹配则完成了资本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平台经济理论

平台经济是根据网络外部性的特征设定的一种经济组织,是一个现实或虚拟的市场和空间,其自身不生产和销售任何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产品交易的现实或者虚拟的空间,通过向交易双方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收益。平台经济的参与主体包括买方、卖方和第三方平台。平台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网络的外部性,客户之间相互影响。互联网本身具备“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征与平台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从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过程不难看出,它是一种扎根于平台经济理论建立的一种新型金融组织模式,借助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运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生产存储,高效地处理平台与平台、客户与客户、平台与客户之间的相互关系,促成彼此之间的交易活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规模经济效应是平台金融的突出特征也是其竞争优势所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立大大压低了边际成本,而边际收益却大幅提升,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分享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

二、金融与互联网的功能耦合分析

耦合(coupling)的概念最早来自物理学的协同理论,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子系统之间通过良性互动,在彼此间的依赖、协调与促进中共同带动整个系统发展。由于耦合理论的内在特点,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weick(1976)率先将耦合理论引入经管领域,通过研究学校个体之间的相关性与独立性,提出了松散耦合理论。金融体系与互联网技术平台作为经济发展下的两个子系统,二者在功能上的重叠与差异,构成了耦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从互联网与金融体系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上看,主要有以下六个维度(如图1):维度1:内涵互通。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所以能够结合在一起,究其根本是因为二者的基因是相互吻合的,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耦合在一起,是形成互联网金融演化的必要条件。从上文金融功能理论的介绍,不难看出金融系统的六大功能(merton&Boady,2013):支付清算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跨区域行业资源配置功能、对所有权的界定分割功能以及激励机制。这六大功能的每一个子功能都能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无缝对接。作为传统金融中的两大功能支柱:支付清算和资源配置在我国已经从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得到了验证。另外四个功能,从上文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方式特点中也不难看出,互联网平台的植入,不但不会阻碍金融功能实现,相反还能促进效率的提升。维度2:市场辐射。金融业的大规模、广覆盖与丰厚的利润为互联网产业的拓宽与重构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各类产业中,人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与金融打交道。2014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占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比例超过51%,可以说金融是产业链的“皇冠”。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于银行业资产占我国金融总资产的比例过高:超过75%,远远高于世界39%平均水平。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垄断性使得金融发展变得十分臃肿,难以有很大的突破。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引入,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金融体系施加了外部压力与战略竞争者,也为金融体系形成改造基因式的变革提供推力。反过来,金融体系的市场空间的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需求也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绚丽的舞台与肥沃的土壤。维度3:价格发现。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交易,交易的纽带在于价格。金融市场的价格分为两类:一是货币市场价格即利率;二是资本市场的价格一般是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以及股指。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实现了实时的、动态的,各类金融机构与个人参与其中通过竞价机制完成交易,使得资本的流转速度增加,盘活了存量资金。在电商平台上,互联网金融的价格发现尤为明显,由于互联网具有无边界的特点,提供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某种程度上的外部生态环境,厂商通过价格竞争,消费者通过完全信息的比较,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福利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互联网如何整合信息流,本质上就是互联网耦合金融市场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维度4:提升效率。金融市场的运行离不开资金的流动,而过大的资金存量对于市场的发展和运行极为不利,因此对于金融交易的支付清算体系的建立应运而生。在我国目前的状态来看,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承担着主要的支付清算的功能,当互联网技术兴起以后,金融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时空约束加快资金流动的速度,这对于交易双方的利益是一大保证。在这一过程当中,互联网技术功不可没,而对于金融的“二次脱媒”过程中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则将互联网基因耦合进入金融体系之中。第三方支付的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特别保障了交易中资金收入方的利益,在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形成挑战的同时,也是促进自身交易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推动者。维度5:优化配置。金融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指的是资金供需双方的对接过程,主要有以存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平台直接交易的直接融资。传统金融领域两种融资方式都因为自身的特点存在着金融风险,在间接融资领域主要体现在流动性与信用违约方面,在直接融资中则是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市场是否有效运行产生的影响(吴晓求,2015)。在互联网未完全植入金融领域的时候,间接融资容易给人一种“富人有信用,穷人没信用”的逻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对于直接融资,商业信用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实际上,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信用的证明来自于实际的交易。互联网平台下的云数据及其与生俱来的信息整合功能,这比起原本抽样统计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通过互联网能看到以往所不能得知的信息,而开放与平等的互联网精神则给人们提供了获得数据的最佳平台,这对于金融市场的主体根据信息作出资源配置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维度6:平台打造。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国民群众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趋势。以o2o(onlinetooffline)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整合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种开放式的思路,为社会打造了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以较为成功的蚂蚁金服为例,2014年蚂蚁金服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整合手段,即通过联合小微企业、品牌商户、第三方服务中介与传媒机构打造一套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以探索开放的数据合作伙伴间共享为依托,整合价值链让各方共赢为切入点,在云技术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让广大个体享受到个性化服务的平台。该思路在支付宝钱包中已得到实践,通过开放api接口,在支付结算的基础上,整合数据实现内容分析、会员管理、市场营销等附加价值服务一体化的平台。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掣肘与制约

在分析金融与互联网功能耦合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其自身特点与外界环境也带来了双重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下的风险亦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所决定,金融风险在互联网植入的过程中只是被分散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风险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掣肘与制约,不但是为完善监管体系提供依据,更是为了保障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各方主体的利益。

(一)技术风险与脉冲高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技术上的风险: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如何解决互联网信息泄露问题以及账户被盗等难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掣肘之一。而脉冲高峰,例如每年“双11”支付高峰期,各类支付工具之间的转换给支付清算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不排除存在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二)信息透明度与政策边界

互联网金融运营过程中的网络投融资给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平台,通过云数据能为各方提供行为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但是行为数据并不能完全替代先验的资质条件。对于网络的p2p借贷、众筹融资,实际上对应的是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在资本市场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信息的透明度,这点对于互联网直接融资的发展是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借款人出现“跑路”后果不堪设想。而回归互联网金融的借贷问题,第三方平台存在的法律依据并未得到证实,可以说网贷距离非法集资只差一步,若一旦“资金池”问题被揭发,则会形成很大的法律风险。

(三)内在约束与监管真空

传统金融领域基本被完全纳入监管框架下,无论是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作为金融体系的支柱银行业,受到了最为严格的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自从20世纪80年代设立以来几经修改,被证明在危机中维护经济稳定与恢复公众信心十分有效。但是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发展,基本上避开了这些监管规则,在互联网金融的某些子领域出现野蛮生长的迹象,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的某些影子银行的业务,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此外,除了政府的监管部门以及监管规则之外,传统金融领域都有诸如行业委员会类似的自律机构作为补充,而互联网金融领域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撇开外界监管付出的金融成本不谈,互联网金融的内在风险的暴露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自身发展也是很大的冲击,因此从逻辑上来说,设立行业协会十分必要和紧迫。五、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方向及模式展望互联网金融整体占比目前仍然较低,但是其高速增长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信息流的整合为传统金融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观念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世是颠覆性、无可替代的。从实际操作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展望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概括为“2+3”模式,即通过金融与互联网双边耦合,从理念创新、动力演进与结构优化三层金字塔式推进,实现互联网金融在新常态下的更进一步。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双边耦合机制,从上文中已得到梳理,即互联网金融主体构成要件是金融体系(创新的前沿)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平台)。从双边功能耦合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在互联网技术升级的平台的依托下,实现各类金融创新的过程;互联网体系汲取金融发展的精髓,通过平台再造与价值实现的运作,实现资源的再优化配置。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互联网金融功能耦合运行的实现机制,也是其发展的一套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在逻辑安排。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的作用,可以从三个递进的层面予以概括,而每个层面上又分别包含两个子模块,总共六个子模块与上文中的金融与互联网功能耦合的六大维度,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相吻合的,下面笔者对其框架进行进一步分析:第1层面,理念创新属于二者功能耦合的宏观维度。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的功能耦合发展在宏观思维上应当形成一个平台式的发展构架和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思路上的革新,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在金融体系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即从原本的点线思维提升到网状发散思维。互联网产业,一方面基于传统产业理论、产业组织的发展方式,也通过汲取金融思维方式,借鉴金融功能理念实现自身的跨越。第2层面,动力演进作为耦合的中观维度,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金融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离不开专业化的运作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目前许多产业的人才都跳槽参与互联网金融,这既是互联网金融高速扩张的原因,也带来了该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从长久来看势必成为发展的桎梏。如何让二者的耦合获得长久的动力?站在新常态的十字路口上,唯有专业化的精耕细作和综合互补的体系构建,避免“跑马圈地”式扎堆竞争。以专业技术运行为依托,形成一套“互联网+产业+金融”的综合服务体系。第3层面,结构优化作为二者耦合的微观层面,位于体系框架的最下端,是整个体系优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与综合服务相对应的是个性化的需求设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其可以向需求方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然而对于具体到每一个用户而言,其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整体市场需求的多元性,这对结构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在综合服务的基础上的拆分重组,个性化量身定做用户需求,是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在拆分整合的过程中,金融功能的价值发现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套“创造———发现———再创造”价值链条的形成,正是金融体系与互联网耦合的起点与归宿。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9

2014年,各种互联网“宝宝”悉数登场,p2p网贷平台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旋风引发了金融监管部门高度关注。而各类企业争相实践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互联网思维,更让不少传统行业担忧自己将迷失在这股互联网浪潮中。

8月26日,在素为互联网行业发展风向标的第13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畅谈他对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的见解。

我们对互联网要且行且珍惜

2014年恰逢中国接入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以民营为主的互联网企业不仅顶住了生存压力,而且还拥有了内生的创新动力。从初创业时模仿国外的理念,到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有了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创新。邬院士进一步认为,互联网创新的理念将影响中国所有的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节点,作为见证者之一,您对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如何看待?

邬贺铨:1994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由此中国步入互联网新时代的大门。借用一句时髦的网络体来表述:我们对互联网要且行且珍惜。

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中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成为互联网大国,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技术应用创新的驱动下,互联网以开放、融合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更深层次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机遇。互联网新经济也成为引领信息消费、提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周刊》:面对飞速发展的现状,您对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有什么预测?

邬贺铨:我国正在进入宽带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物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也将向我们走来,网络技术正走向换展的转折点。但是互联网超越了原来的设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行各业。互联网创新的理念将影响所有企业。

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诞生于竞争时代、植根于草根文化,经历过泡沫沉浮和大浪淘沙,以民营为主的互联网企业因面临生存挑战具有内生的创新动力。尽管很多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初创业时还在学习国外的理念,但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有了创新,并且结合中国国情,生产了很多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产品,不少企业自身创造出的影响力已经走出国门,可以预测下一个20年,中国在全球互联网产业格局中将处于领跑位置。

互联网金融并不意味着“天下无贼”

2013年夏天,余额宝横空出世,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金融业变革加速,然而对于何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看法。邬院士认为,互联网金融依然存在融资风险,也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管。

《中国经济周刊》:这一年,各种“宝宝”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成为最热的词,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涉足了证券、基金、保险、银行等几乎全部的金融业态,有人说互联网企业是一个非常麻烦的搅局者。您对此如何评论?

邬贺铨:银行担心现在的年轻客户养成了在余额宝理财的习惯,未来他们成为“土豪”的时候,就不会跑到银行来了。因为网民发现,我们的资金理财还有更好的去处。这时就像动了银行的奶酪。

但是,互联网金融不是天下无贼,尽管看起来很美,但互联网金融也存在融资的风险,尤其是今年以来,因其高风险性的特点,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频现,这表明互联网金融最终难逃监管。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顶层设计已基本成型,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希望通过管理把风险控制下来。但监管并不等于管死。国家还是希望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利率市场化,触动银行业的改革,我觉得未来还是看好。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会革了银行业的命吗?

邬贺铨:我觉得是一个交互融合。事实上,银行金融界的互联网化转型早已成为“新常态”,不仅如此,其他传统行业也在加紧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脚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正在进行相互融合,未来将会出现新的格局。从过去只有通信设备能够接入互联网,到现在包括汽车、消费品零售,甚至传统的机械制造都在和互联网交互融合,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潜滋暗长。

互联网不会颠覆所有行业

当下,“用互联网颠覆××行业”已经成为创业者对外宣传的一致口号。而不少传统行业,面对互联网的入侵,则如履薄冰,比如很多家电、零售等传统行业的企业都将2014年视作他们的“生死之年”。

《中国经济周刊》:在这次大会上,“传统行业”“互联网”“颠覆”三个词再度被频繁提起。您认为互联网会颠覆传统行业格局吗?

邬贺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是一种补充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颠覆”。

当然,互联网会对零售行业产生一定影响。以进行实物买卖为例,互联网简化购物过程,消费者不需要进行线下体验就可完成交易,它替代了人工与门市销售的部分,对其造成有力冲击。

而且对企业来说,互联网也提供了便利之处,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互动营销,企业可以把推广更精准地做到他们需要的客户群去。在销售渠道上,在线模式的确给了用户更多的便捷,也给厂商降低了渠道的成本。甚至通过在线咨询,论坛用户之间互动等多样的方式,使得上门服务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但是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产品的创新,不能代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

尤其对于制造业而言,互联网并没有,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核心价值。就像智能手机厂家可以通过手机向用户推荐应用,扩展盈利空间,但是并不能取代手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的价值。所以我觉得传统行业要打消疑虑,互联网只是传统产业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能的工具,但是它们也要张开双臂欢迎拥抱这个工具,只有这样,在互联网时代才会变得越来越强。

《中国经济周刊》:那就是说传统企业也要有互联网思维才能更加强大,您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10

纷至沓来的企业、慕名而来的人才,选择外滩的理由太多,而被外滩选择的理由却只有一个――你足够优秀。上海外滩网信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距离外滩不远的九江路上,它是上海市第一家获得“外滩”、“互联网金融”字号冠名的企业,它是首批入驻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一。从2013年11月成立以来,在确定了应收账款独特商业模式的一年里,旗下e收平台业务成交规模已达到了23个亿。让人惊讶的是,这家不负“外滩”两字厚望的企业,背后的决策者竟是一位浪漫而不矫情的美丽女子,冯雪青。

一个女子是如何将小公司快速做大的?让我们一起聆听冯雪青和她的创业故事。

萌芽,拥抱互联网金融

2013年9月,黄浦区召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新闻会,正式对外《黄浦区关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细则》,允许互联网金融的“领头羊”企业以及先行先试者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外滩”字样。这场会吸引了各大主流媒体及各界高端人士莅临现场,而冯雪青则坐在位于北京的办公室里看完了整场会。

第二天,从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如期而至,冯雪青一下飞机即刻赶往黄浦区金融办,找到相关领导洽谈关于互联网企业加入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事宜。三天之后,黄浦区金融办拿出了完善的细则,这让初来乍到的冯雪青看到了上海政府的诚意。于是,她带着细则返回北京,开始筹备。

在来上海之前,冯雪青在北京生活、工作了17年,拥有10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涉及过担保、小贷、银行等领域,属于传统互联网和金融的复合型人才。2011年,冯雪青所在的企业开始转型,在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模式上做了不少尝试,从线上发展到线上,他们经历了p2p行业的各个阶段。这段经历也让冯雪青收获颇丰,在经营模式、法律界限、交易结构等方面都拥有独到的见解,为她日后单枪匹马赴上海开拓互联网金融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11月,上海外滩网信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滩网信”)正式成立。作为上海市第一家获得“外滩”、“互联网金融”字号冠名的企业,外滩网信肩负了重大使命。事实上,外滩作为全球知名的地标区域,一般不被允许在企业名称中使用。而此次黄浦区在创建外滩金融试验区的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让“外滩”冠名得以实现。“当时,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就是要把互联网金融这个模式在上海落地生根。并用一生的事业牢牢守护‘外滩’这个金字招牌。”冯雪青坚定地说道。

本着这样的信念,她开始了创业期的招兵买马,那是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前三个月,冯雪青带领团队一起摸索着业务方向和业务创新模式。“那时我要做的就是了解新型的行业要如何存活,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真正地做到普惠金融。”于是,她开始了各种尝试,房贷、车贷、消费贷,还有女性贷款,但这些都没有成为外滩网信的主营业务。创业的磕绊并没有浇灭冯雪青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热情,反而让她更加坚强。她回忆起,在第一年年底,为了鼓舞员工士气,决定在新办公楼搞了一个小型年会。但由于经费限制,所有装饰品全部DiY,她和三四名女员工一起从晚上做到第二天凌晨4点。“至今,那个办公区域的装饰我都不愿意拆除。”冯雪青认为,这是一种互联网金融的精神,时刻保持7×24小时的服务意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天道酬勤。这也正是日后外滩网信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生长,e收平台应运而生

2013年,被视作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换句话说冯雪青的加入让她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虽然在初期探索的道路上冯雪青走得很艰辛,但最终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只有做差异化才能在偌大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她将目标锁定应收账款的业务上,为了让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达到完美结合,于是e收平台应运而生。

作为国内最先上线的专业应收账款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e收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债务人和资金提供方等机构和个人提供信息合作服务。另外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小贷公司等优质的资产包、应收账款包,可以通过e收平台出售给银行、信托及第三方理财机构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作为资金端,通过e收平台承接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包。值得一提的是,e收平台成功上线后,在45天内交易额突破1亿大关、在3个月内实现平台交易额破10个亿,截至目前业务规模已达到了25个亿。

明确市场定位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冯雪青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e收平台全新金融服务模式的成功给了她“想象”的底气。

于是,冯雪青再将目光四射,在不同的行业里找寻能与e收平台合作的机会。2014年底,外滩网信与全峰快递集团达成一个亿的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出“全峰e收贷”,为全峰快递上下游企业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融资方可快速、低成本的获得融资款项,用于购买运营车辆、营业网点扩张、缴纳租金等经营用途,有效提高了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冯雪青的一次大胆尝试,她说:“企业领先一步,方能步步领先。”

作为打造快递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新模式的先行者,2015年1月,外滩网信又一次宣布启动与全峰快递集团开展全峰e收“快递金融”合作方案。此次合作以资产端合作项目“全峰e收贷”为基础,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模式给物流行业带来创新体验,与传统物流行业及从业者分享互联网金融的果实,同时从资金端为全峰快递集团员工带来互联网金融理财新方式并且为一线快递业务人员提供额外收入。冯雪青表示,希望通过外滩网信的产品,既能传达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观点“普惠金融”,又能够做到私人定制服务理念。据透露,目前双方计划在一年内携手打造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物流行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品牌,逐步引导其32000名员工加入“快递金融”计划,并通过全峰快递集团全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区域3000余家营业门店的一线快递员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

发展,诚信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无形基石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与金融制度,近几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诚信基础产生的影响也被广泛关注。在冯雪青看来,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大数据为基础,但其核心一定是风险控制和诚信经营。目前,外滩网信正在逐步建立其大数据库,通过传统风控的手段去把握每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冯雪青直言,外滩网信始终把诚信放在首位,每一个进入平台的金融产品,必须通过公司内部风控模式的审批。

一直以来,冯雪青始终抱着网信p2p会对每一个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教授其投资技巧,不能让他们轻易承受风险。在最初洽谈业务的时候,她都是亲自参与,把控每一道风险关口。“其实现在很多传统领域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时就差一个资金周转就会使其举步维艰。而我们希望去挑选一些兢兢业业的企业或者企业家,真正帮助他们成长。”而相较于现在线上其他的金融理财投资平台,它们主要采用的是将货币式基金搬到线上,客户看不到货币式基金的背后是如何操作,更看不到资金的用途。而外滩网信的产品则相对清晰,以“e收”为例,打开客户端后,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您希望投资或者已经投资的项目的具体进展、您所扶持的企业基本情况。

此外,2014年底,外滩网信正式接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势将诚信理念进行到底。据了解,外滩网信此次接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是以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完成。合作方是一家融个人征信系统与企业征信系统为一体、既从事征信数据库建设又提供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其搭建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必要基础设施,也是对央行征信系统的有效补充。此系统通过收集并整理p2p借贷者在同业间的借贷信息以及信用状况变化情况,为p2p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帮助p2p机构全面了解授信对象,防范借款人恶意欺诈、过度负债等信用风险,从而提高p2p平台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做好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征信系统,网信金融接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后,可以查询由众多合作机构提交至网信金融旗下p2p平台的借款企业及关联人的网络金融信用信息。”冯雪青表示,此次接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借款人在多个p2p平台重复借贷的风险,减少坏账发生几率,让投资人的资金更安全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p2p平台筛选优质借款人的成本,提高平台整体的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据悉,目前国内共有5000多家p2p平台,但只有不到200家平台接入了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诚信拓展事业,事业凝聚诚信。如今,冯雪青诚信经营下的外滩网信,所在的网信金融集团已经成为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业务囊括了p2p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网络征信等互联网全线业务,

发展,力争做好互联网金融“引领者”

在采访的一开始,冯雪青和我们说:“我以前有个梦想,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在阳光下画我的先生和孩子。”慢慢地,随着访谈的深入,她则说道:“现在,我的梦想是力争做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引领者’。”这样的转变并非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完成,而是两年来,迅猛的发展速度,惊人的创业成就,让她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探路者到一个荣获“最具风采女性领导人奖”、“2013-201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企业家的思想上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