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协税护税工作方案十篇协税护税工作方案十篇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24:52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1

近年来,常州市国税局立足构建和健全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体系,在税款解缴、税务登记、税务稽查、个体零星税源征管、所得税征收管理、涉外税务审计、纳税信誉等级评定、集中性税宣活动组织等“”领域,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实行了“联网解缴”、“联合登记”、“联合”、“联合管理”、“联合检查”、“联合审计”、“联合评定”、“联合税宣”的“八项”联合,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格局,延伸了征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一、整合资源,健全立体化协税护税机制

建立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立体式、网络化的税源监控体系。其中,部门配合是核心。只有将目前分散掌握在各相关部门的大量涉税信息加以有效的整合利用,才能真正解决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征管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常州市国税局针对目前征管中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资源,在协作对象上明确重点,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银行、公安及区乡政府的配合与协作,着力构建一个税源信息共享渠道畅通、信息交换及时的协税护税组织网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在与地税部门的协作上,成立了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国、地税协作领导小组,明确以征管处为牵头部门,各业务对口部门具体落实,形成两局“一把手”负总责,分工领导配合,各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制度。

二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在具体协作工作中,分别与对方协作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情报交换制度》,其中,国地税双方原则上每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情报交换会,在新政策贯彻实施及新的管理性举措出台前,均要求及时向对方通报和反馈各自重要活动安排和工作部署,协调处理具有共性的重大问题。

三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市国税局与地税、工商等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高的部门进行了计算机联网,共同开发了“税务工商信息交换系统”,建立了网络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因客观原因无法联网或不宜用网络传递的信息,也作出了涉税信息资源采集与传递的具体规定。如,通过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定期与地税、工商部门核对户管信息;通过每季召开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国库四方联席会议,交流收入情况、政策调整、工作要求等信息;国地税的稽查部门每月将稽查案件相关信息和有关资料传送给对方,实行信息交流和检查取证成果共享,每季定期召开案情通报分析会,遇有突发重大案件则临时召开情报交换会议。目前,市国税局与地税局的信息交流范围已扩大至税务登记、稽查、运输发票、免抵退税、车购税等方面,涉税信息的采集、共享、应用面和效益均大为提高。

二、“八项联合”,构建社会化协税管理格局

以“八项联合”为基础优化税收工作格局,推动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税收事业和谐发展。

(一)联网解缴,率先实现“税-库-银”自动划解税款。2002年,我局通过与常州人行协商合作,在原有的财税库联网核算基础上,由人民银行通过“同城电子结算中心”直接自动转账划解税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税款解缴由“税-库-银”同城结算、自动划款的税票电子化,从而使税款征收的工作效率和税款解缴的准确性均大为提高。CtaiS2.0江苏优化版上线后,市局又与人行多次协商,对联网解缴的外挂软件进行改造完善,使其通过外联系统平台与新征管软件顺利衔接,继续发挥了“税-库-银”联网优势。

(二)联合登记,创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联合税务登记平台。在借鉴其他省辖市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拓展了旧有的窗口联合办证的模式,自行研发“税务工商信息交换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基于工商、国税、地税三方信息共享下的联合税务登记,做到税务登记范围、受理、代码、表证章、资料传递、预期办理处罚、信息基础支撑等七个方面的统一,在提高登记效率,降低征纳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三部门基础信息准确一致。在06年的税务登记换证工作期间,常州国、地税局又利用自行开发的联合办证平台,做好信息比对、传递工作,并按属地管理要求明确户管对象,确保了纳税人基础信息的准确维护和换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联合,推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型零散税源的委托。为切实有效地解决个体市场零散税源点多面广、征管工作事多人少的突出矛盾,我们积极与各级政府、财政、地税和工商协商,在各辖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国税、地税、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由镇、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主管的协税护税办公室,社区(村)一级设立税务协管站。共同出台了《个体委托操作办法》、《协税护税办公室工作实施意见》,对个体、市场、零星分散税源统一实行委托。国地税双方还合作开发了“个体委托软件”,将个体零星税源户管信息、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收统计查询等纳入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对个体税源的联合征收、联合管理,从而建立起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别监管、普遍征收、人机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委托模式。至06年12月底,全市已形成了由70个点、375名人员组成的零散税源协税护税管理组织,个体漏征漏管户清理及日常巡查力度明显增强,以往难以有效监控的“边角”零星税源纳入了正常税收征管秩序,个体征收面市区达80%以上,个体税收同比增长近四成。

(四)联合管理,突破两家共管所得税的难题。自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国税部门管理之后,形成了一个税种由国、地税两家共管的局面。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税收政策,但由两家执行,必然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同时,面对增势迅猛的所得税征管需求,国税部门存在着管理力量与经验不足的问题,为确保国地税共同管好所得税,立足本市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国、地税部门的征管范围,减少和杜绝了所得税户管上的漏征漏管或重征重管。在日管中,两局加强沟通与协商,尽量减少双方在政策解释和执行上的不一致。如: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面,市国税局根据总局文件,积极与地税协商,拟将建筑、商贸等行业的应税所得率作适当调低,使纳税人不致因管理部门不同而出现税收不平衡;此外,在税前扣除标准、减免税认定及审批、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等管理事项中,也要求做到国、地税局联合会签转发上级有关文件,细化制定较为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确保管理标准、操作方式的基本一致。在**年落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中,市国税局积极与科技局、地税局协调,三部门统一组成“政策宣讲团”,开展了分层、分批的集中性政策宣讲,并针对纳税人提出的操作问题和税收征管现状,认真梳理涉及税收优惠的13条政策。对属于老政策的,重申了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对属于新政策的,一方面积极向省局请示,争取尽快出台暂行管理办法,另一方面,会同地税、科技部门对《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制定了具体操作规程。

(五)联合检查,形成打击偷骗税涉税犯罪活动的强大合力。面对偷骗税活动日益智能化、隐蔽化、集团化的现状,我们深感只有强化国地税协作,联合公安执法力量,才能真正有效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06年,国税加大了与地税部门的协作办案力度。国地税两局共同制定了《关于涉税案件国、地税稽查局联合办案的实施意见》,成立联合办案领导小组,由两局稽查局负责具体事项;联合办案的重点放在重大账外经营案件、重大偷税案件、举报案件及其他需要联合办案的涉税案件上;对提请联合办案的案件,由原检查税务机关按规定制作《国、地税联合办案提请书》,相关材料报联合办案工作小组审议,工作小组据此制作《国、地税联合办案会议纪要》并形成具体的工作意见,双方各自派员参加成立联合检查组对案件实施检查。案件结案前,联合检查组将案件提请联合办案工作小组进行案情通报分析,保持在税务稽查案件处理上的一致性。在对房地产行业的专项检查中,我们首次尝试了联合检查的方式。查前,借助地税部门对所得税、房地产业政策较为熟悉的优势,通过交流辅导会、稽查沙龙等多种形式,使国税检查人员对房地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深的了解;检查中,两局稽查局一起召开查前辅导会、发放自查表、确定检查对象、派出联合检查组;查后,相互通报检查结果。仅在对6户房地产共管企业实施联合检查中,就查补税款合计达1100余万元。

(六)联合审计,确保涉外税务审计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自2004年以来,市国、地税局即联手开展了涉外企业税务审计工作,从政策到具体操作程序上相互协调沟通,不断拓宽联合审计的行业范围及审计户数,先后对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运输、餐饮、娱乐等行业的涉外企业进行了联合税务审计。对审计报告、结论以及发现的问题两局做到共同研究,共同商定,确保涉及的涉税指标、口径、数据保持一致,该项工作不仅得到了外商的认可,还得到了省局的通报表彰。

(七)联合评定,共同建立规范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机制。早在2001年,我们就在全省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国地税日常税务检查免检企业评定管理办法》,随着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的日趋规范,近年来,常州市国地税又共同制定实施了新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款缴纳、有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五大类考评内容、21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审,并根据纳税人不同等级实施了a、B、D企业分类管理。自2004年以来,市国税局与地税局已联合召开两次全市诚信纳税a级企业表彰大会,在全市4万余户纳税人中,共同评选出105户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有效扩大了纳税信用等级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联合宣传,坚持12年国地税联袂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自94年国、地税分设以来,常州每年的税收宣传月活动都传承了分家不分手的联合税宣传统。在连续12年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组织中,无论是方案的制定、还是活动的形式,以及经费的开支,市国税局均与地税局一直保持了共同筹划、共同组织、以节约为原则、共同分摊开支的良好协作关系,并逐步由每年集中性合作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到现在日常性携手组织各类税收宣传,由国地税双方共同确定宣传主题、方案,统一制作贴挂税收宣传标语、口号、公益广告,不断优化人、财、物组合配置,充分利用外部媒体资源和双方内部的服务热线、网站,以及办税大厅等宣传阵地,联手打造了一系列税收宣传精品,在全市共同营造了浓厚的税收宣传氛围。

三、深化认识,社会化协税管理成效日益显现

通过“八项”联合,一个综合性、社会化、深层次的税收协作管理体系正在常州悄然形成,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方面省时、省力、省钱的优势效应也得到了逐步显现。

一是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方对国税工作理解和支持的力度加大了。社会化协税护税体系的构建,使各级政府部门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税收管理工作之中,充分调动了有关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性,部门间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提高了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人对国税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了。原有的工作流程过分注重内部监督制约,而忽略了征管效率和成本,并导致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来回跑、多头跑。通过部门联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全方位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纳税服务;联网解缴、联合办理税务登记,使纳税人省时省事省力;推行个体税收联合,有效地解决了“人少事多”的矛盾,使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了重点税源管理上,同时也有利于清理漏征漏管、公平个体定额,形成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税务机关税源税基控管力度加大、纳税人满意度提高的“多方共赢”效果;联合检查既避免了多头下户、重复获取数据,有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同时也形成了稽查联合打击的威摄力。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2

在公安、地税联络办公室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行公安、地税打击涉税犯罪联络办公室成立暨揭牌仪式,这是公安、地税部门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治税环境,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新举措,也是公安、地税部门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此,我代表党工委、管委会和区政法委对公安、地税联络办公室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几年来,公安部门在努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同时,自觉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受理和查处了一批涉税违法案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地税部门也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坚持严格执法,依法治税,积极争取公安机关的配合,协助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维护了税法尊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偷、抗税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特别是地税部门管理的税种多、税源零散、涉及面广,而且多数税种与纳税人个人的利益联系比较密切,加之一些人对地方税收缺乏了解、认识不足、纳税意识不强,抵触情绪较大,极易发生涉税治安刑事案件,因此,单靠地税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置。设立公安、地税联络办公室,就是进一步加强税警协作,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办案,打一儆百,震慑涉税犯罪分子。联络办公室成立后,公安、地税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为社会治安特别是地税税收征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要加强联系,定期相互通报情况,研究加强配合的措施,及时有力地打击涉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税收治安秩序;要做好案件查办工作的同时,积极追缴税款、脏款,绝不能让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占到任何便宜,最大限度为国家挽回损失;要坚持依法文明办案,切实保证办案质量,在查办案件过程中,认真贯彻“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标准”的原则,做到办一个、准一个,严格执行实体法、程序法,把每一个涉税违法案件都办成“铁案”。

公安、地税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税法尊严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打击各类涉税犯罪活动,为全区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3

(一)村居、开发区协税护税主要工作职责:

1、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组织,建立网格化日常管理机制。村居、开发区落实分管及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协税护税具体事务;

2、建立协税护税信息平台。将当前已登记的税源户划分到村居、开发区,建立基础信息档案。实行税源动态管理,按照信息搜集、报送的要求,每月5日前向上报动态信息,及时更新、汇总整理税源档案;

3、建立属地建筑安装项目、房地产项目台账,对进入的施工、房地产项目,督促属地项目纳税申报,及时填表上报相关项目信息;

4、负责对重点税源户的联系和走访。对年纳税30万元以上户型确定服务联系人,关注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状况,了解其投资、分立、重组、施工建设、企业搬迁意向、变更税务登记、消减注销等重要动态信息或异动情况,随时上报相关信息。

5、及时上报企业本地经营异地注册纳税的情况。配合上级部门调查漏征漏管户、核实基础信息等专项工作。对项目开发、建筑安装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涉及企业进出的重大信息实行全面信息跟踪;

6、明确个人出租房屋地方税委托负责人,开展委托业务,按照要求定期收缴税款、向纳税人送达完税凭证;

7、宣传上级政策,稳定税源大户,挖掘吸引新税源。负责对协税护税人员工作的管理,发挥“信息员、联络员、情报员”的作用,定期总结协税护税工作情况。

(二)镇税源办主要职责:

1、负责对各村居、开发区协税护税任务完成情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保障上级各项税源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

2、负责及时汇总各村居、开发区上报的税源动态信息,向区税源办整理上报信息。负责及时向各村居、开发区反馈掌握的重点企业的纳税异常情况;

3、负责协调税源建设工作,协调工商、税务、招商、城建、规划等部门涉及税源的工作。联系、配合税务部门开展专项工作。定期通报协税护税工作情况,反馈税源信息;

4、负责个人出租房屋地方税委托相关业务的联系工作;

5、宣传上级政策。负责对村居、开发区协税护税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指导协税护税具体业务,总结协税护税工作情况。

考核奖惩

(一)考核方式

协税护税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对村居、开发区的年度目标管理,实行百分制考评。其中:基础工作20分、收入任务完成55分、重点工作落实25分。由镇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考核标准附后)。

(二)奖励办法

对村居、开发区的奖励为:工作经费、户型增量、税收增量、突出贡献、年终评比等五类。

1、工作经费奖励

完成镇下达税收任务数、户型任务数的,按照管理税源户数多少,分别为给予工作经费奖励,等级为:300户以上的,奖励5万元;200户至300户的,奖励3万元;100户至200户的,奖励2万元;100户以下的,奖励1万元。主要用于协税护税工作经费及协税护税人员奖励。

2、纳税户增量工作经费奖励

完成户型任务,当年每新增一户镇所得在3万元至10万元的,按所得的5%奖励;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对超过10万元部分,按所得的3%奖励;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对超过100万元部分,按所得的1%奖励;对500万元以上的户,按每增加一户,视情况给予工作经费奖励。

3、税收增量奖励。

完成税收任务,对超过任务的增量部分给予村居、开发区经费奖励,分段计算:增量镇(区)得为10万元以下的,按40%奖励;10万元至30万元的部分,按30%奖励;3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20%奖励;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10%给予奖励;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部分,视情况给予奖励。

4、突出贡献奖

对工作到位、主动作为,取得重大增收效果,为完成全镇任务做出重大贡献的,由镇党委、政府给予特别奖励。

5、年终评比奖励

各单位在完成考核任务的前提下,年终根据百分制考评结果,设一、二、三等将各一名,由镇党委、政府给予奖励。

对村居、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奖励,按单位所获奖励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由镇党委、政府研究确定。

(三)对个人出租房屋委托收入,按既定办法给予给予单项返还。

(四)处罚措施

1、户型流失

按照户型增量奖励的标准,相应扣减经费奖励。如因工作不到位、不掌握企业动态导致户型流失的,出现2户且全年纳税在10万元以上的,或1户年纳税在20万元以上的,取消所在村居、开发区当年评先评奖资格。同时,分别扣缴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1000元。

2、减收扣减

村居、开发区完不成税收任务的,按照区(镇)所得的差额量,从年终奖励中相应扣抵。

3、因工作不到位,使在我区经营、生产却不在我区纳税的全年纳税在10万元以上的户型,出现1户,取消所在村居、开发区当年评先评奖资格。同时,分别扣缴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每户(含本次清理户型)1000元。

4、发现注册在区外,项目开发地、建设施工地在我区的房地产、建安企业税收未划入我区的,出现1户,取消所在村居、开发区当年评先评奖资格。同时,分别扣缴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每户(含本次清理户型)1000元。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维护国家和省市税收管理法律法规严肃性,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协税护税,积极推进个人出租房屋税收管理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税务主管、财政主体、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税机制,实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工作内容

针对个人出租房屋的税收管理工作,税务部门委托乡镇财政所负债征收并签定委托协议,向乡镇财政所发放《委托税款证书》。乡(镇)发挥属地管理优势,动员辖区的税务分局、公安派出所、工商分局及社区等社会力量,组建专兼职征收管理队伍,联合组织开展日常管理和税款征收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县出租房屋税收委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委托工作。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县财政、税务、公安、工商、房产、行政执法等部门及乡(镇)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委托工作。各乡(镇)建立相应的委托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动员辖区的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日常的联合管理和税款征收工作。

财政部门要全面加强委托的综合协调及财政政策的调研工作。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委托入县库税收实行奖励机制。按照征收税款15%的比例给予奖励。

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税款单位的业务指导和政策培训,提供专用软件系统进行管理,与部门签订委托协议,建立模式化的业务流程和格式化的业务文本,制定配套的出租房屋税收管理相关政策。

工商部门要在工商登记环节强化经营用房登记管理,依法做好出租房屋的清理及办照工作,按属地管辖要求,及时向乡(镇)提供相关经营业户的登记信息。

公安部门要从流动人口、消防安全、治安管理等环节入手,参与、配合出(承)租房屋、未办理税务登记等个体经营户的信息采集、漏征漏管户清查及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房产部门要协助提供房产租赁信息及地段房屋租金最低标准。

行政执法部门要从工作职能出发,重点对出(承)租房屋且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经营用户的违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监督检查,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乡(镇)财政所要做好专、兼职协税人员配备及办公设施配置,进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全面摸清征管对象信息,积极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征收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委托工作会议,交流、研究委托工作开展情况。

(二)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月组织各部门、乡(镇)财政所开展信息传递和交流,畅通信息共享渠道。

(三)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依法行为的有效监督、检查和管理,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定期对委托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委托规定,采取欺骗等手段取得的收入,追缴违规所得,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5

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政策背景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享受优惠设备的投资额金额的确定就影响税额抵免的额度,因此如何确定设备的投资额就成了问题的关键。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通知》明确,专用设备投资额,是指购买专用设备发票价税合计价格,但不包括按有关规定退还的增值税税款以及设备运输、安装和调试等费用。

2009年1月1日,增值税改革,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购入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那么已经抵扣的进项税是否可以作为投资额抵免企业所得税,实务中存在不少争议。6月2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2010]256号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明确。

通知的核心内容

通知明确了企业购入专用设备其进项税额已经抵扣的,其进项税额不允许再作为投资额抵免企业所得税;进项税额未抵扣的,其进项税额可以作为投资额抵免企业所得税,消除了实务中的争议。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购进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内的专用设备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在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8号)第二条规定进行税额抵免时,如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其专用设备投资额不再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如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其专用设备投资额应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税合计金额。企业购买专用设备取得普通发票的,其专用设备投资额为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

本刊建议

纳税人须注意可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投资额企业因自身原因,可允许抵扣的专用设备,未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其进项税额不允许再作为投资额抵免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应区别不能抵扣情形的具体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的情形有:(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如果企业购入的专用设备用于上述项目,其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在计算抵免的企业所得税时应以价税合计金额作为投资额。除此以外,在计算抵免的企业所得税时,投资额不应包含进项税额。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政策背景

2009年届家税务总局实施了《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124号,以下简称“《办法》”)。针对一年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于6月21日下发《关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10]290号,以下简称“290号文”)就《办法》提出了若干补充意见。

明确了税务机关的含义

290号文指出,《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包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各级税务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四条: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

明确了居民身份证明格式

290号文指出,按照《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或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应由纳税人提交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包括税收协定缔约对方主管当局以下列方式之一出具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一)按照国税发[2009]124号文附件1第27栏或附件2第25栏的要求填写的相关内容;

(二)单独出具的专用证明。

我们对比发现,国税发[2009]124号文附件1第27栏或附件2第25栏中的身份证明内容是一致的。

非居民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时免于提交资料的限制

非居民按《办法》第九条第二款或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可以免于提交已经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的资料,限于该非居民向同一主管税务机关已经提交的资料。即非居民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时免于提交的资料,即审批申请时提交的《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身份信息报告表》和备案时提交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限于该非居民向同一主管税务机关已经提交的资料。

非居民需要向不同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或备案报告的,应分别向不同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资料。

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未备案不得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办法》将非居民税收协定待遇优惠分为审批类和备案类,属于审批类的有:

(1)税收协定股息条款;(2)税收协定利息条款;(3)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四)税收协定财产收益条款。

属于备案类的有:

(一)税收协定常设机构以及营业利润条款;

(二)税收协定独立个人劳务条款;

(三)税收协定非独立个人劳务条款;

(四)除本条第(一)至(三)项和本办法第七条所列税收协定条款以外的其他税收协定条款。

290号文规定,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根据《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于申报相关纳税义务之前进行享受协定待遇备案的,在填写《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备案报告表》时,第20栏“收入额或应纳税所得额”和第21栏“减免税额”暂按合同约定数或预计数填写;待按国内法规定申报该已备案的纳税义务时,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再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执行情况报告表》(见附件3,略),报告已备案的税收协定待遇实际执行情况。

《办法》第十三条针对第十一条规定的采用扣缴形式的备案类所得,不包括按照国内税收法律规定实行源泉扣缴,且根据《办法》第七条规定属于审批类的所得。

290号文强调指出,扣缴义务人在执行需要备案的税收协定待遇时,无论纳税人是否已经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资料,均应按《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完成备案程序。纳税人拒绝向扣缴义务人提供相关资料的,扣缴义务人不得执行相关税收协定待遇。

根据《办法》规定,非居民需要享受税收协定股息条款、税收

协定利息条款、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税收协定财产收益条款等税收协定条款规定的税收协定待遇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或者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提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非居民发生的纳税义务按国内税收法律规定实行源泉扣缴的,在提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时,纳税人应向扣缴义务人提交应该填报、提交的资料,由扣缴义务人作为扣缴报告的附报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290号文明确了纳税人拒绝向扣缴义务人提供相关资料的,扣缴义务人不得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明确了工作时限的含义

《办法》规定,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在接受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申请之日,由县、区级及以下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290号文明确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工作时限”是指《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时限,即按《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处理上报情况的各级税务机关均应自收到上报情况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并直接或逐级通知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或者完成再上报程序。

修订了《办法》附表中涉及的所得类型及代号

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必须注意,根据290号文的规定,《办法》附件1、附件2和附件5的填表说明中涉及的所得类型及代号统一修改为:营业利润-7;股息-10;利息-11;特许权使用费-12;财产收益-13;独立个人劳务所得-14;非独立个人劳务所得-15;艺术家或运动员所得-17;退休金-18;支付给学生的教育或培训经费-20,其他所得-21。

修改后的表样限于篇幅,此处省略,读者可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chinatax.省略)下载查阅。

其他注意的主要规定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关条文解释和执行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81381号)第二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有关条文解释和执行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403号)第三条第(三)项规定,是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税务局通过相互协商形成的有关执行税收安排的协议做出的规定。根据《办法》第四十四条,该两项规定与《办法》有不同的应按该两项规定执行。

2、《办法》附件2第26栏中“主管税务机关或其授权人印章或签字”修改为“接受税务机关或其授权人印章或签字”。“接受税务机关”指按照《办法》第七条规定接受非居民审批申请的主管税务机关或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办法》附件3第15至21栏中“最近一年”指申请人取得所得前的一年。

3、《办法》附件5《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执行情况报告表》和附件6《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汇总表(按国别)》,分别由本通知所附的《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执行情况报告表》(附件3,略)和《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执行情况汇总表》(附件4,略)替代。

4、请各地将本地区执行税收协定的情况进行年度汇总,填报有关汇总表,并于次年三月底前报税务总局。由该规定推断,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提交报表截止日应不晚于次年三月中旬,具体时限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境外分行取得来源于境内利息所得扣缴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一、税收协定列名的免税外国金融机构设在第三国的非法人分支机构与其总机构属于同一法人,除税收协定中明确规定只有列名金融机构的总机构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情况外,该分支机构取得的利息可以享受中国与其总机构所在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中规定的免税待遇。在执行上述规定时,应严格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124号)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二、属于中国居民企业的银行在境外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同样是中国的居民,该分支机构取得的来源于中国的利息,不论是由中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设在中国的常设机构支付,均不适用我国与该分支机构所在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应适用我国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即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利息所得扣缴企业所得税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8]955号)文件办理。

(国税函[20101266号;2010年6月2日)

中国证监会会计部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问题1.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年度税款或由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为承担或缴纳税款及相应罚金、滞纳金的,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所得税及其他税费的核算。对于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年度税款的,如果属于前期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调整以前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否则,应计入补缴税款当期的损益。因补缴税款应支付的罚金和滞纳金,应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上市公司缴纳或承担的税款,上市公司取得股东代缴或承担的税款、罚金、滞纳金等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问题2.上市公司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发生差错,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

解答:会计估计,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尽管会计估计所涉及的交易和事项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和合理利用了当时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一般不存在会计估计差错。例如由于上市公司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这种修订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只有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重大人为过失或舞弊等原因,并未合理使用编报前期报表时已经或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做出会计估计,导致前期会计估计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的情况,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前期差错更正,其他情况下会计估计变更及影响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问题3.上市公司在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交易费用及其他费用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解答:上市公司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承销费、保荐费、上网发行费、招股说明书印刷费、申报会计师费、律师费、评估费等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新增外部费用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有溢价的情况下,自溢价收入中扣除,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扣减的情况下,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行的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应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

(2010年第一期,总第四期:2010年6月23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开具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现就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以下简称完税凭证)开具及相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对完税凭证开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由税务机关直接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告知其纳税情况,是贯彻落实“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客观需要,更是进一步推动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提升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也为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奠定基础。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明确目标、全力推进、多措并举、逐步到位”的基本原则,以强化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为契机,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完税凭证的开具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满足纳税人税收知情权的诉求。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工作目标:按照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向和优化纳税服务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保证纳税人能够方便、快捷、准确知晓个人所得税纳税情况,保护其知情权。保证税务机关能归集和掌握个人收入和纳税信息,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具体要求是:

(一)税务机关直接征收税款的(如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自行纳税申报纳税的)、纳税人申请开具完税凭证的,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开具通用完税证或缴款书、完税证明。

(二)凡是扣缴义务人已经实行扣缴明细申报,且具备条件的地区2010年应当向纳税人告知个人所得税纳税情况,具体方式如下:

1.直接为纳税人开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以下简称《完税证明》)。

《完税证明》为一联式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式样附后(见附件1;完税证明开具示例见附件2与附件3)。《完税证明》比照《税收转账专用完税证》,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8]32号)的规定严格管理。

自2010年8月1日起,凡向个人纳税人开具的完税证明,统一按此格式开具,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行税务机关向扣缴义务人实行明细申报后的纳税人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的通知》(国税发[2005]8号)文件规定的证明样式停止使用。

2.通过税务网站,由纳税人网络查询、打印纳税情况,并告知纳税人开具完税证明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告知纳税人纳税情况(如每半年或一年向纳税人发送短信一次),并告知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开具完税证明的方法和途径。

4.其他方式。各地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确定告知纳税人纳税情况的方式。

(三)扣缴义务人未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和实行明细申报但不具备开具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扩大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覆盖面,尽快实现直接为纳税人开具完税证明。同时,要做好本地的宣传解释工作,说明不能直接开具完税证明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纳税人的税收知情权。

(四)督促扣缴义务人履行告知义务。一方面,要督促扣缴义务人在发放工资扣缴个人所得税后,在工资单上注明个人已扣缴税款的金额。另一方面,纳税人要求扣缴义务人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的,扣缴义务人必须开具。

前款所称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包括完税证、缴款书、代扣代收税款凭证,以及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三、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索取指引

各地应自本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结合本地实际,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的索取指引,向纳税人告知如下事项(不限于):

(一)明确告知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的种类。

(二)具体说明纳税人在不同情形下应取得完税凭证的种类。

(三)详尽描述开具不同完税凭证的时间、地点、流程及附送资料,保证纳税人按照索取指引,即可获取完税凭证。

四、协同配合做好完税凭证开具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国税发[2005]8号文件和本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完税凭证的开具工作。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所得税部门要积极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全面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推进为纳税人直接开具完税证明的基础工作。收入规划核算部门要协助做好完税证明开具的具体工作,研究完善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开具工作。纳税服务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纳税人知晓获取完税证明和纳税信息的渠道。征管科技部门和电子税务管理部门要配合加快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大自然人数据库归集数据工作力度,提高数据质量,为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和开具完税证明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国税发[2010163号;2010年6月28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

目前,一些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牲畜、家禽的饲养,即公司与农户签订委托养殖合同,向农户提供畜禽苗、饲料、兽药及疫苗等(所有权(产权)仍属于公司),农户将畜禽养大成为成品后交付公司回收。鉴于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虽不直接从事畜禽的养殖,但系委托农户饲养,并承担诸如市场、管理、采购、销售等经营职责及绝大部分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和农户是劳务外包关系。为此,对此类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生产的企业,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本公告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号;2010年7月9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开展同期资料检查的通知

为贯彻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同期资料管理,了解企业准备同期资料合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开展同期资料准备情况的抽查工作,现将具体要求明确如下:

一、各省税务机关组织本省同期资料抽查工作,抽查覆盖2008和2009两个纳税年度,各地税务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关联申报数据,分年度统计本省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严格按照统计抽样方法抽取测试样本(每个年度抽取样本数量应不低于总体的10%),并组织检查样本企业同期资料准备情况。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同期资料抽查工作由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另行部署。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6

一、充分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协税护税责任感

地方税收具有税种多、税源小、点多面广、隐蔽分散、征管难度大等特点。因此,要管理好地方税收,仅仅依靠地方税务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协税护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是政府提高工作水平、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协税护税体系是新形势下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完善我县地方税收协税护税工作对于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地方税收协税护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抓紧抓好协税护税工作。

二、切实加强领导,构建协税护税工作体制

(一)成立领导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加强对协税护税工作的领导,成立县协税护税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建委、林业局、水务局、安监局、地税局、工商局、供电公司、公路分局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建立协税护税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县地税局局长为召集人,领导组成员单位分管同志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护税协税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

(二)成立工作机构,加强沟通协调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专人作为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办公地点设在县地税局,具体负责涉税信息的传递、分析和处理等日常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扎实推进协税护税工作

(一)加强税源源头控管

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对矿山、土地、林业等自然资源在办理行政许可、延续、转让时,原则上当事人应出具地税机关开具的发票、完税(免税)证明,协助地税部门把好税收的源头控管。

(二)加强涉税信息交换

各单位定期将所掌握的涉税信息抄送给地税部门,帮助地税部门拓宽税源管理渠道。

(三)具体工作内容

县发改委:定期向县地税局提供项目立项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投资总额、本年度投资额等信息。

县国土局:每季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土地招拍挂信息、土地二级市场转让交易、采矿许可证发放情况、全县土地使用证的发放信息以及全县纳税人地籍信息。

在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延续、转让时,原则上应出具主管地税机关出具的完税(免税)证明或发票。

县建委:每季结束后10内向县地税局提供发放“两证一书”、工程招投标、工程竣工验收等信息。

县房管处于每月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房屋所有权证》、《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的发放情况、提供全县房屋交易(二手房交易、自建房交易)情况明细、全县商品房销售备案情况等信息。

县林业局:每季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全县范围内林地使用权转让或出租的相关信息。

县水务局:每季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水利工程项目的承包、发包合同及投资额信息;黄砂场(厂)许可证发放情况以及各黄砂场(厂)储量信息。

黄砂开采许可证延续及权属变更前,原则上应出具主管地税机关出具的完税(免税)证明或发票。

县安监局:每季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全县非煤矿山行业生产及关、停、并、转以及出售和转让等信息;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和变更情况信息。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延续及权属变更前,原则上应出具主管地税机关出具的完税(免税)证明或发票。

县工商局:及时向县地税局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情况,每月结束后10日内与县地税局交换登记底册。

县供电公司:每季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全县电力设施项目招投标及施工合同信息;全县用电量的相关数据信息。

县公路分局:每季结束后10日内向县地税局提供全县公路建设工程承包、发包合同及投资额信息等。

各单位对付款凭证要严格审核,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收据)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7

一、打击涉税犯罪的现状

(一)税收立法机制不完善。打击涉税犯罪必然要有法可依,这种法是税收执法的基本依据,更是打击涉税犯罪,追究犯罪人员刑事责任的基础。我国现行税收立法及相关机构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打击涉税犯罪的力度。具体表现在:

1.税法级次低。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作为依据,对规章只能参照。而我国税收领域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立法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其它的均还停留在暂行条例和暂行规定的行政法规层次上,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章、办法及地方政府依法授权规定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上。这些法规在立法形式上有其不稳定性,在适用效力上有其局限性,在执行当中刚性不足,法律效力低下。如《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罚法院有权判决变更,所以法院部门认为对行政处罚自己才有最终的裁判权,而税务机关的处罚就岌岌可危了。另外,税务法律法规某些相配套的规定出台相对滞后,导致税务机关实际操作难、定性难,法院依法审理难。如:《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款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而此程序和办法在《税收征管法》施行近两年的时间还没出台,造成税务机关核定税款尚无相应的法定程序和方法可依。

2.缺乏专门机构。当前的打击涉税犯罪工作,自上而下缺乏一套专门管理打击涉税犯罪,专司涉税犯罪案件的查处、移送、等活动的专职机构。目前作为打击涉税犯罪工作专职机构的“打涉办”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执法主体资格、经费来源、文书使用等问题,上级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清。如各级“打涉办”的设立,省级局归属征管科代管,市级局虽设立但只有税务人员,有的地区就没设立,县级局只是和公安机关联合办案,有些县级局虽设立但只有税务人员唱“独角戏”,使“打涉办”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虽然新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的查处。但税务机关由于受其职责、权限、手段等诸多因素制约,稽查取证、案件审查、等工作存在许多困难,依靠稽查局来打击各种涉税犯罪工作举步维艰。另外,偷税罪的法定起刑绝对数额标准(1万元)和相对数额标准(10%、30%)指一个纳税年度中各税种偷税总额、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纳税年度应纳税总额的比例,偷税总额和应纳税总额包括国地各税。国地税分设两个稽查机构,但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国地税一般不同步进行,互不沟通联系,偷税总额和应纳税总额就很难完全统计,从而可能使犯罪人员有可乘之机,也有可能夸大纳税人的犯罪事实。

(二)税务机关执法方面存在问题。对一个涉税犯罪案件的查处来说,税务机关的前期稽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犯罪案件能否顺利被移送、、审判,能否依法追究犯罪人员的刑事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的前期稽查工作与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书使用不规范,缺乏证据意识。现行的税收法律对每一个执法环节都规定有相应的执法文书。这些文书不仅是检验税务人员是否正确执法的凭证,更是税务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执法证据。而案件检查前期阶段所使用的文书不甚规范为今后解决涉税问题埋下隐患。具体表现:(1)下发税务文书不齐全。依据《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税收执法时,应向纳税人下发有关文书。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缺少文书现象。如:调查询问纳税人前无“询问通知书”、处罚前无“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下发文书无“税务文书送达回证”等。(2)税务文书格式不统一,新旧文书混合使用。(3)文书下发时间错乱。如同时下达两种文书,或时间上无间隔或间隔短,造成纳税人根本无时间享有权利,或者给纳税人履行义务造成因难。(4)取证资料不规范。一是取得的证据不甚规范。如复印材料未注明复印件的出处及当事人的签字盖章,或者虽然盖了章,但是单位内部的财务印章;二是存在对被查人或证人查。

2.重主观臆断,轻执法程序。根据河南省地方税务机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中,据统计有35%是税务机关败诉,分析其原因,许多案件就是败在执法程序上。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证据确凿,使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在案件查办过程中,许多基层单位和税务人员不重视税收执法程序,凭感觉和经验办事,随意简化税收执法手续,程序缺省、程序前后倒置、程序同步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所作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据和理由,在“税务处理决定书”中应当写明的却没写明,应当告知相对人的却不告知;按程序要求应当填写“税收处理决定书”的,却以“税收检查报告”或以罚款缴款书来代替;对于一些税务违章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应当告之纳税人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力的不告之,严重侵犯和剥夺纳税人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造成执法失误。

3.违法乱纪现象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存在是困扰打击涉税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办案人员,不征或少征应征税款,办“人情案”、“关系案”,把个人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一人说了算,致使该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内部消化、该免的不免,该罚的不罚;有的擅自变通税法,改变法定的税基、税率、处罚标准;有的权限范围掌握不准确,越权处罚等等。应当说,某些案件得不到彻底的查处,处理不到位,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是与少数办案人员不严格执法、徇私情、办关系案、办人情案、不敢碰硬、不敢动真格、不坚持依法办案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相关部门配合不力。一是在调查取证阶段,相关单位、个人协助配合难。税务机关调查取证时经常会遇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无故推诿、拖延,不予协助或不依法协助。新《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当事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但在《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中,除银行、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外,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他相关单位(包括其他行政执法、行政事业单位)或个人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应负的法律责任。所以出现办案人员到其他单位取证,要求出具证明时,相关单位怕有损于自己的业务关系而借故领导不在或财务人员有事等理由为难税务人员,造成调查取证困难。二是司法部门保障不力。税务机关所移交给公检法机关的涉税犯罪案件,公检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案件搁浅不行。据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的不完全统计,移交给公检法机关的涉税犯罪案件结果有40%以上存在久拖不决、重案轻判甚至不判现象。案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犯罪嫌疑人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被取保候审或在检查机关被取保,或法院压滞不审,以保代判,以罚代刑,削弱了打击涉税犯罪力度。

(四)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大。目前存在少数地方政府干预税务、公安、检察、法院对案件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的查处审判,打乱正常的依法办案秩序,具体表现在:一是自立章法。有的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超越权限,擅自变通,自订政策干涉税务机关执法。二是政出多门。管工业的领导要让,管财政的领导要收,致使税、公、检、法机关无所适从。三是说情庇护。对在地方有一定影响的企业,领导打招呼要法外施恩,手下留情,致使该查的案不能依法查处。

二、对当前现状的根源分析

当前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机构因素。国地税机构分设后,人员相对不足,尤其是地税,税种多,税源小而分散,本来正常的税收管理就缺少人员,就更抽不出专职打击涉税犯罪人员。再加上有些案件的查处明知费时费力,投入大,收效小,办案成本高,税务机关根本就不予理之。

二、人员素质因素。办案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案件是否能够查处的关键因素。打击涉税犯罪工作是一项法律政策性强、严肃执法执纪的工作,它要求办案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但某些办案人员法律素质偏低,误解、曲解、肢解税收法律法规,只懂税法,对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刑法以及微机知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不能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再加上,纳税人偷逃骗税手段日趋高明,隐蔽性强,甚至运用高科技技术。打击这样的犯罪行为,税务系统还缺乏相应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技术机构,如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发票技术鉴定中心等。

三、法规政策因素。目前税法体系不健全,立法级次低,税法与税法之间、税法与相关法律之间衔接不紧,统一、协调性较差,使案件的查处没有十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如税法阶位低,法律少,条例多,暂行规定多,办法多,使案件所引用依据说服力不强,在阶段“站不稳脚”;当前税制改革的重点放在税收政策调整和税种的出台上,而对如何从总体上完善税收立法不够重视,随着税收政策的频繁调整变动,立法出现了单一化、短期化现象,加大了税法的不稳定性和执法的难度;另外某些税法规定比较笼统,该详的不详,该细的不细,实际操作性能差。

四、司法因素。税收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据,以国家机器为后盾,没有司法保障,没有政法部门的大力支持,打击涉税犯罪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实际工作中,据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的统计,涉税犯罪案件移交公检法部门后有30%以上未处理到位或变相处理。究其原因不外乎司法部门或个别司法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存在人情、金钱等利害关系,或与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存在着利益冲突,或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对税务机关的执法及程序存在分歧。

五、行政因素。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当前困扰打击涉税犯罪的一个重要瓶颈。尽管国家也三令五申,国家税法必须统一,税权不能分散,任何地区部门和个人都无权变更国家税法,不得乱开减免税口子。但少数地区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擅自变通国家税收法规,制定“土政策”,甚至领导干部越权干涉税务机关对犯罪案件的查处,“打招呼”、乱表态、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使某些重大案件在前期调查阶段就夭折,使依法打击涉税犯罪大打折扣。

三、相关建议

(一)完善税收法律机制。

依法治税是税务部门做好税务工作永恒的主题,健全立法法制,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机制,为打击涉税犯罪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一是尽快明确当前“打涉办”的职责权限,执法主体资格,案件来源以及解决办案经费等实际问题。二是针对税收司法体系中不完善的法律条文进行补充。如对案件调查时相关单位不予配合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等。三是对一些地位重要并已基本稳定的暂行条例,可以通过全国人大立法上升为法律,以提高其权威性、严肃性。如上升《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法》等。四是尽快出台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办法和规定,提高执法的操作性,为税务机关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五是通过立法加大对税收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并缩小对纳税人补税罚款的自由裁量度,以定量代替。如对偷税的处罚可细化为所偷税款1、3、5倍罚款三个档次,使触犯偷逃骗税罪的成本加大,使纳税人望而生畏。

(二)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税务机关通过内部加强管理,从便于查案的角度来建立制度来规范打击涉税犯罪工作。一是建立案件处理事前审查制度。建立事前审查制度,由业务精通,熟悉复议应诉及有关政策法规的人员负责事前把关,针对处理程序,依据事实法律进行审查,再作决定,预防争议发生;二是深入贯彻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办案人员依法行政责任感,使做出错误处理决定的人员受到追究,预防和减少错案的发生;三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律法规规章未作明确规定的,做好上报工作,得到答复后再行处理,切忌盲目蛮干;四是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税务文书使用制度。通过完善程序、规范文书使用,将办案人员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每一步完整记录下来,透过文书,就能清晰地反映出整个案件的起因、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而生成全面完整的有效证据,起到较好的举证作用。

(三)提高办案人员综合素质

一个涉税犯罪案件能否得到彻底查处,关键在办案人员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办案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才能使打击涉税犯罪工作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切实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涉税案件查办的证据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税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税收征管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到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循法;通过旁听法院审案、讲解案例分析等途径,提高办案人员收集、分析、运用证据的能力,从而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深人细致开展思想教育和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开展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办案人员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廉政教育在先,预防为主,教育办案人员“居官之本有三:薄奉养,廉之本也;远声色,勤之本也;去谗私,明之本也”①[1]。筑牢办案人员的思想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使办案人员抱着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依法从严查处案件。三是加强“四铁”②[2]观念,提高查处钉子案、大案要案的能力。“四铁”精神是依法治税的最好阐释,它的精髓是无私,无私才能无畏,才能放大胆子查大案子,大查案子。四是人才的配置。培养、引进和储备法律、微机人才,加强对办案人员的计算机等高科技知识的培养提高,掌握网络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加大科技查案投入力度,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检查骨干力量,提高整体队伍战斗力。

(四)优化税收外部执法环境

打击涉税犯罪工作首先要争取地方政府全方位的支持。各级税务机关要经常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税收工作,争取当地政府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既要尊重地方政府,更要维护税法的尊严。对与地方政府意见分歧和一时难以查办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报告,妥善协调解决;其次要加强部门协作。打击涉税犯罪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和方面,单靠税务机关单枪匹马、孤军奋战难以取得成效。各级税务机关要和当地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多沟通、多联系,理顺关系,取得政法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便在执法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更加有效地打击涉税犯罪。特别是国地两税之间要尽快建立联合办案制度,形成互通协作机制,以便完全查处统计纳税人的违法事实,为定性打下基础。

(五)建立税务警察和法院(庭),构筑税收法治保护屏障

从深化税收体制改革,便于打击涉税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同国际接轨出发,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经验,设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建议如下:

1.建立税务警察机构,强化税收执法刚性。建立税务警察机构是完善我国税收司法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维护税务执法都门依法行使职权,整顿税收秩序,创造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建立专门的税务警察机构是国外较为普遍的做法,积累了成功的治税经验,值得借鉴。这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维护税收秩序,保证税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护税务机关的财产和税务人员的生命安全,结合我国国情,建议:(1)在体制上,拟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公安部双重领导、以国家税务总局垂直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并统辖国地税两套机构。(2)在机构设置上,可考虑在县以上(含县)行政区域设置,统管该辖区内各类税收犯罪案件。但在管理纳税户数量较大的税务分局(所)和集贸市场亦可设置其派出机构。(3)在人员及工作要求上,税务警察应同时具备税法知识和刑法、行政法等其它相关法律知识,工作上应在当地公安部门的配合下,一手抓打击涉税犯罪活动,一手抓税收法制教育,应注意拓宽税务治安管理领域,以达到强化税收管理、遏制暴力抗税之目的。(4)在职权上,可以考虑赋予税务警察机构税收保全权、强制执行权、案件侦查权和治安处罚权等,即除行使公安方面的权力外,还可行使税务方面的权力。

2、成立税务审判机构,提高税收司法水平。税收司法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法律处理税务纠纷和审判涉税犯罪案件的活动,是依法治税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我国应成立税务法院或税务法庭,打击涉税犯罪活动,维护税法尊严,保证税务行政机关不受干预地行使税权和维护纳税人正当权益。税务审判机构的设置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成立税务法院。税务法院是专门审理涉税刑事案件和税务行政

案件的审判机构,是国家法院系统的子系统,受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和管理。税务法院的设置拟采用三级制,即在中央设最高税务法院,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设高级税务法院,在地(市)级设中级税务法院。县(区)级暂不宜设税务法院。最高税务法院审理在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影响的案件、认为应该由其审理的案件以及由各高级税务法院一审的上诉案件;高级税务法院审理在其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认为应该由其审理的案件以及由各中级税务法院一审的上诉案件;中级税务法院审理本辖区内的一审案件。税务法院审理案件可实行巡回审理制度;方案二,在人民法院单独设立税务法庭(形同法院刑事、民事法庭),专司涉税刑事案件和税务行政案件的审理。

总之,打击涉税犯罪,优化税收法制环境,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坚持不懈打击涉税犯罪,就一定促使依法治税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资料:

1、《税法原理》张守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培训教程,河南省地方税务局,2003年5月;

3、《法律基础知识》,河南省地方税务局,2004年754号;

4、《行政执法》培训教程,宋学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5、《税务行政法制工作手册》,河南省地方税务局,2002年11月;

6、《中国税制》马海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8

wangXiaochun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武汉430064)

(HubeiFinance&taxationCollege,wuhan430064,China)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中介服务迅速发展,很多国家十分重视社会中介组织为纳税人提供的纳税服务,从而构成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多种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纳税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社会中介服务概念的诠释,指出社会中介服务在纳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说明要搞好纳税服务,必须大力扶植社会中介服务的纳税服务力量,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纳税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abstract:intheeconomicsystemofmodernmarket,socialintermediaryservicedevelopsrapidly,manycountries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taxpaymentserviceofferedbysocialintermediaryorganizations,asaresult,taxpaymentservicesystemwhichismainlybasedontaxauthority,participatedinbyavarietyofserviceorganizationshascomeintobeing.Byinterpretingtheconceptofsocialintermediaryservice,thispaperpointsoutthatsocialintermediaryserviceisplayinganveryimportantroleintaxpaymentservice,whichindicatesthatifwewanttoimprovethequalityoftaxpaymentservice,thesocialintermediaryservicemustbegreatlyencouraged,socialresourcesshouldbefullyused,sothatabettertaxpaymentsituationpromotedbywholesocietyisformed.

关键词:社会中介纳税服务社会化

Keywords:socialintermediary;taxpaymentservice;soc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28-02

0引言

纳税服务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较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中介服务是政府提供税收专业化服务的必要补充,是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纳税服务社会化,就必须大力扶植社会中介服务力量,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纳税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1社会中介服务的内涵

社会中介服务是指依法设立的社会中介组织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所谓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在企业和政府、企业和市场、企业和企业之间发挥着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的社会组织。按照是否营利为目的,社会中介组织包括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

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指以营利为目标从事社会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中介组织。在我国,从事纳税服务的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有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咨询机构等。

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社会管理或服务的中介组织。如各种志愿者组织、失业救济基金会、协会以及非营利的教育、卫生、科学、文化机构等。在我国,从事纳税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有:纳税人协会、税收志愿者组织等。

2社会中介服务对纳税服务的重要作用

2.1社会中介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中介服务是市场经济规范运作的基础,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税收角度看,社会中介服务是加强税收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规范税收秩序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税收社会中介服务的不断发展,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纳成本,规范征纳行为,提高纳税申报准确率,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交流沟通,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

2.2社会中介服务是政府提供税收专业化服务的必要补充社会中介服务作为沟通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相互关系的桥梁,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涉税社会中介组织在税收征管体系中处于一种桥梁沟通的位置,使税收征管体系构筑在税务机关――中介组织--纳税人的框架体系下。税务机关和涉税中介组织都是为纳税人服务的。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主要体现在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减少办税程序,方便纳税人办税等方面。涉税中介为纳税人服务,主要体现在依法、诚信执业和优质服务,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降低纳税风险,提高办税效率等方面。两方面的服务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一致的。税务机关要与涉税中介组织加强联系、沟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把纳税服务工作搞好,推进税收工作良性发展。

2.3社会中介服务有利于社会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纳税服务是一个社会化服务工程,不是政府和税务机关一家的事情,它需要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税务机关要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各门户网站、各技术公司等企业;义工联、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居委会、街道社区、物业管理、村委会等自治组织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同时,税务机关还要积极探索与教育机构、社区自愿者服务组织、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联合提供税收援助服务。如与教育机构及政府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税法宣传教育、发动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税法援助服务,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包括纳税信用在内的社会信用数据库等。逐步构建和完善税务机关执法服务、税务中介机构有偿服务、社会化组织援助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化纳税服务体系。

3社会中介服务的纳税服务内容

3.1社会中介组织与纳税服务社会中介组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纳税服务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社会中介组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它依法成立,不受各级税务机关干预,有独立运行机制和机构;它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质的组织;其对外行为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税务机关无权干涉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税务机关对其的管理主要限定在制定有效的部门规章来规范和约束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其次,社会中介组织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它以税收法规为依据,以诚信建设为核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三,社会中介组织具有很强的公正性。在执业过程中,市场中介组织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以税法为准绳,以服务为宗旨,既为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服务,又为维护国家税法的尊严服务。

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如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纳税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对纳税人开展涉税业务,宣传国家税收政策,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国家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注册税务师行业在执业中处在社会中介地位,能客观评价国家税收政策的严密性、合理性,税务机关执法的公正性,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并将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立法机关和执法部门,为完善税收立法、调整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三注册税务师一方面能较为客观地向纳税人解释税收政策,另一方面也能向税务机关反映纳税人的经营情况与诉求,协调征纳双方争议,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提供磋商平台和畅通沟通渠道。因此,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过程,客观上对征纳双方起到了监督制约作用,成为维护经济秩序、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3.2纳税人协会与纳税服务纳税人协会是社会自律和公众维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制约行政权力滥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鼓励纳税人协会的发展,为纳税人提供相应的纳税服务。在纳税人协会帮助下,纳税人更加关注税收法治状况,监督政府节约使用税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纳税人协会可提供多种服务,如在解决具体问题上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帮助,通过新闻媒介开展税法普及、宣传活动等,从而为纳税人提供优良的纳税服务。

世界纳税人协会成立于1988年(2000年更名为国际纳税人协会),成员来自6大洲40个国家的46个纳税人协会,其使命是全世界降低税收、减少浪费,促使公共管理部门更加高效和节约税收,支持立法机关限制税收负担、防止征税人员的不当执法行为并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政府支出信息。

我国纳税人协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不少地方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如北京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办税人员分会(该会于2004年底加入国际纳税人协会)。内蒙古纳税人协会、山西大同市纳税人协会,湖北宜昌枝江“纳税人之家”等。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税务系统逐步形成了以协税护税协会为抓手,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服务”、“大征管”工作格局,有效地拓展了服务内涵,促进了征纳和谐。

3.3税收志愿者组织与纳税服务税收志愿者组织是以志愿服务为宗旨,以为有特殊需求的纳税人(老弱病残人员、下岗人员、复转军人或军烈属家庭以及其他需要涉税帮助的特殊纳税人员)无偿提供公益性、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内容的一个服务性非营利机构。税收志愿者组织的兴起,使纳税服务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性,降低征纳双方成本,优化税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资助部分税收志愿者组织的形式为老弱病残或低收入者提供纳税服务,避免纳税人因身体或收入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获得专业化的服务。如英国的低收入者税制改革委员会通过便捷的方式为老年纳税人办理纳税手续、免费提供纳税信息、争取税收优惠等。这类措施对发动社会力量服务纳税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与英国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相比,我国的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存在着相同之处。一是志愿者面向社会招募,符合志愿者条件,经税务机关培训合格后,发放志愿者证书;二是志愿者活动有很强的组织性,成立了志愿者活动委员会,有明确章程、实施方案以及志愿者行为守则,并制定了对志愿者的管理考核办法;三是志愿者活动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了志愿者对特殊纳税群体的关怀,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牛凰氖巧缜成为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区发挥了税法宣传、政策咨询阵地的作用;五是纳税服务志愿者组织属公益性组织,其活动是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开展的,税务部门同时也为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如人员培训、提供志愿者活动场所等。

目前,我国税收志愿者组织工作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一些问题有待探讨。如,纳税服务志愿者工作刚刚开始试行,各项工作如何深入开展下去,税务部门如何进行监督和指导应该予以明确,相关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应及时出台;志愿者开展服务工作的载体和方式有待有关部门协调与支持。因此,税收志愿者工作应在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借鉴英美法系中“遵循先例”原则,搜集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有针对性的个案,摸索个案服务的规律和经验,编制纳税志愿者服务工作案例集,并将其逐步制度化、法制化,在当事各方(税务机关、志愿者和特殊纳税群体)间形成一种内在约束和被约束的关系。

参考文献: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9

被称作“7月一揽子”的wto多哈回合谈判框架文件《多哈工作计划》使多边贸易体制各方紧锁几年的眉头得以一时舒展。确实,框架文件至少表明一切都还在向前走,快慢不论。它对2001年启动以来的wto新一轮谈判各议题进行了梳理,确定了下阶段谈判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它的乐观评价认为它是下阶段模式谈判的“路线图”。

但是,仔细考量,框架协议仍是一个平衡的初步结果,它在很多方面仍有大量的模糊之处。这种模糊在农业市场准入问题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众所周知,市场准入是农业谈判“三大支柱”(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之一,而农业又是新一轮谈判的核心内容。框架协议仍然无法清晰回答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怎么减?减什么?

怎么减?框架协议给了一个关键词:分层公式。可是,它只是一个“词”而己,协议中并没有这个公式的具体内容。减什么?协议也只是重复了多哈授权的内容:“实质性改善市场准入”,并没有对“实质性”作出明确界定。

要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大致的判断,需要先回顾一下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相关内容

由于农业在各成员经济中的特殊地位,wto以前的多边贸易体制Gatt一直没有将国际农产品贸易纳入多边规则的有效管理。它导致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度扭曲和成员间贸易战频发。在1986年启动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一致同意将农业作为谈判的重要内容。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农业协定》,成为1995年实施的《乌拉圭回合协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协定》就农业问题的三大支柱制订了规则,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更是取得了两个重要成果:一是关税化,即将所有市场准入的边境措施统一成关税措施,完成了工业品都没有完成的任务;二是就削减关税水平达成了一致,即从1995年起发达成员6年内将农产品关税平均削减36%,每个税号至少削减15%,发展中成员10年平均削减24%,每个税号至少削减10%。但是,乌拉圭回合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面也留下了很多仍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成员关税水平偏高,实施期结束后的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仍高达62%,远高于工业品。一些成员承诺的关税约束水平阻碍了贸易,其进口时使用的实施税率常低于约束水平,形成了所谓“水分”。二是非从价税、关税高峰、关税升级等现象大量存在,形成了保护。另外,关税化后的一些其他贸易措施使成员、特别是能力较强的发达成员有了新的保护手段。

新一轮农业谈判的任务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即根据多哈授权,要“实质性改善市场准入”。那么,框架协议在这方面能有多大作为呢?

要对框架协议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作出大致的判断,还需要我们回顾一下新一轮谈判以来各方提出的削减方案

使用瑞士公式削减。瑞士公式是Gatt东京回合谈判时瑞士提出的工业品关税削减公式,公式形式t1=α×t0/(a+t0),其中,t1是削减后的税率,α为削减的系数,t0是基础税率。美国在谈判初期提出此公式,并提出削减系数α为25。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提案,按之削减意味着削减后的关税水平将在25%以下,且高税多减,低税少减。它反映了美国在自身关税水平低的情况下希望进一步打开其他成员农产品市场的要求。出口实力较强的凯恩斯集团也支持这一方案。应该说,这一方案是最能体现多哈授权的,是一个颇为理想化的提议。

使用乌拉圭回合公式削减。即只规定平均削减水平和单一税号最低削减水平两个系数。这一削减方式灵活性强,既不能做到高税多减和低税少减,也无法有效解决关税高峰、关税升级等问题。欧盟、日本等成员在谈判初期提出这一提案。这一方案离多哈授权的要求是比较远的。

有意思的是,从谈判立场上讲,瑞士反对瑞士公式,而乌拉圭反对乌拉圭回合公式。因此,在谈判气氛紧张时,成员发言时往往拿公式名称开玩笑,甚至进一步提议改变这些约定俗成的术语,以期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

哈宾森公式。这是农业谈判特会前主席哈宾森在2003年初提出的方案。基本方法是将成员关税按照不同水平分层,每层按乌拉圭回合公式用不同系数削减。它既不像瑞士公式那样激进,又限制了乌拉圭回合公式过大的灵活性,应该说是一个合理成份较多的公式。但由于提出的时机不合适,没有得到成员的广泛支持。

混合公式。这是美欧在2003年8月提出的方案。基本方法是将关税的一部分用瑞士公式削减,其余部分使用乌拉圭回合公式削减。它是美欧妥协的产物,照顾了双方的基本利益。而发展中成员经过研究,认为由于关税结构的不同,它对实质性削减美欧的关税水平几乎毫无作用,却可能导致发展中成员作出更大的实质性削减。这个公式一经提出,理所当然地遭到其他成员的一致反对。

市场准入问题各方立场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国农产品不同的竞争力水平和对农产品贸易流向的关注差异。是出还是进?是攻还是守?不同的回答意味着不同的选择。而解决市场准入问题的难度可以想象。正是这样的难度使得框架协议的相关内容十分笼统。

那么,框架协议到底在改善市场准入问题上能够有多少作为,在怎么减和减什么这两个问题上能够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这取决于下一步谈判的具体进展。确定进一步削减的方式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进一步明确的方案。

关税简化,即非从价税的转换。解决这个问题是使用单一方式用公式进行削减的前提。按照wto的统计,目前有34个成员(欧盟、瑞士-列支敦士敦分别算作1个成员)使用非从价税。非从价税的使用使得税率水平缺少透明度,其保护水平随着国际市场价格、贸易量等要素的变化而不确定。这也使不同的机构会对一个国家的关税平均水平有着不同的结论:在转换中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下一步谈判达成的转换方法如不能反映实际保护水平,在这样的转换基础上进行的削减可能达不到降低保护水平的效果。

如何分层。由于各成员关税水平和关税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分层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框架协议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将关税按照不同的水平分成几个波段、每个波段如何确定及跨幅大小、如何解决波段分水岭上下邻近的税号水平相近削减结果差异很大的问题(如确定80%为一个波段分水岭,关税分别为81%和79%的税号可以面临着程度极为不同的削减水平,削减后的结果甚至可能导致与削减前保护水平相反的保护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谈判中认真对待的问题。

用什么方法减。尽管是分层公式,但落实到具体每个波段,还是有一个用什么公式和用什么系数进行削减的问题。为了与多哈授权保持一致,最终谈成的方法应该既能够保证一定意义上的实质性削减,又能够给成员一定的灵活性。

如何处理敏感产品。框架协议中敏感产品从含义上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这个名称并不是新的。它是欧盟、日本等发达成员拿到的实惠,使它们有对一些产品维持一定保护水平的手段。如何定义和对敏感产品关税进行削减是谈判的要点。关键是最终的谈判结果形成的保护水平能否为大家接受,一些成员如果利用敏感产品形成了实际上的市场封闭,这显然是与多哈授权相违背的。

如何解决关税配额管理和扩大问题。这是乌拉圭回合关税化的产物。发达成员应该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做出贡献,在这两个问题上显示灵活性,实质性改善发展中成员相关产品进入的机会。而对发展中成员而言,由于一些谷物类农产品的商品率低,产出的绝大部分由生产者自己使用,并未进入流通,更不要说贸易。因此,一些发展中成员要求不再扩大关税配额量是合理的,即使扩大,也应该有别于发达成员,将国内商业消费量而不是国内消费量作为进一步扩大时的计算基础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特殊保障措施问题。农产品特殊保障措施(SSG)也是关税化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成员关税化,保证成员产品关税化后不会因保护水平可能的下降而受到进口冲击。实际操作中SSG有被滥用的趋势。乌拉圭回合实施已10年,发达成员已有足够的时间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因此发展中成员要求发达成员不再享受这一条款是可以理解的,但框架协议把结论留给了下一步谈判。

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问题。这是以印尼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的成果。它为发展中成员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采取必要的保护提供了手段,也是发展回合对发展中成员特殊差别待遇的具体体现。但如何定义、产品范围、怎么保护等都是下一步谈判中发展中成员需要解决的问题,预计发达成员会在这一问题上有较高要价,提出较严格的标准。

其他问题。其他需要进一步明确的还包括关税升级、热带农产品、停止种植非法作物等问题,还有一个需要在三大支柱上都有所体现的棉花自由化问题。

最后,对我们中国而言,还有一个新成员问题。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由于我们在加入过程中作出的实质性贡献,我们关于新成员的要求是理直气壮的,也在框架中较好地得到了反映。如何进一步在下一步谈判中得到具体体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成员需要共同努力的任务。

回到文初提出的问题,由于框架协议是各方妥协后都能够接受的结果,在农产品市场准入这个问题上,框架协议还称不上“路线图”,充其量只能是“方向标”。怎么减?现在的判断是最后谈成的削减方法应该有一定的雄心水平,又会有一定的灵活性。减什么?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减掉一些阻碍贸易的成份,当然会有一些水分。进展如何,取决于各方在这一议题、三大支柱乃至整个新一轮谈判所有议题上的艰苦博弈。

协税护税工作方案篇10

一、侦办偷税犯罪案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偷税犯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是当前深圳市12种类型涉税犯罪案件中发案率最高的两类案件。但就打击犯罪效果而言,偷税犯罪案件侦办少,结案更少,将偷税犯罪嫌疑人送上人民法院的审判台而被人民法院定罪的则少之又少,但偷税犯罪依然猖獗的存在。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偷税犯罪线索来源不畅,税警协作配合不够,难以形成打击合力。对于泛滥存在的偷税犯罪,公安经侦部门在工作中很难发现,而有关单位或者人员发现偷税的一般都向税务机关举报。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查处大量的偷税案件,不管是否构成犯罪,税务机关基本上是以罚款等行政处罚结案,很少移送公安追究刑事责任。在打击偷税犯罪需要税务机关配合时候,税务机关往往配合不够。

另一方面,司法解释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增加了侦办难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在2001年制订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公布的《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明确规定了偷税犯罪中的“偷税数额”、“应纳税额”为一个纳税年度中的“各税种偷税数额”和“各税种应纳税额”。侦办一宗偷税案件,公安经侦部门要与国税、地税等至少两个以上的部门协调,要查清犯罪嫌疑人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各税种偷税数额”和“各税种应纳税额”,这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增加了侦办难度。

二、侦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遇到的突出问题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其社会危害性尽管非常大,但在实践中对此类犯罪普遍重视不够,对它的社会危害性也认识不够,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领导不够重视、办案经费不足、警力不够等问题,而最突出的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商特别是税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漏洞与薄弱环节,有关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甚至渎职现象大量存在而惩治不力,这是造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如此泛滥的最根本原因。大多犯罪分子成立虚假公司,从工商注册地址和税务登记地址、注册资金、公司有关人员的身份证到公司及其有关人员的电话号码等大多虚假,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明确了工商、税务部门在管理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但在实际中几乎没有严格执行;特别是有的税务部门对公司一般纳税人的认定、防伪税控机的发放、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等关系国家税收能否有效征收的规定置若罔闻,或者随意放宽条件,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如2000年查获的深圳市格业实业有限公司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该公司利用他人身份证等虚假手续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一个月左右,在没有进行任何业务的情况下就从税务机关“合法”领取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后仅一天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88份(价税合计9千多万元)就消失,到公安机关调查时发现该公司的主要税务资料丢失,导致该案目前仍无大的进展。又如“7.03”专案,犯罪嫌疑人陈锦涛成立五家公司(工商、税务资料大多虚假)在没有任何业务的情况下取得防伪税控机并领购了电脑版增值税专用发票475份,在为他人虚开后将伪造的假发票联、抵扣联连同真实的存根联、记帐联到税务机关全部申报作废(连编号顺序等都未变),税务机关竟然一直没有“发觉”。犯罪分子靠这种拙劣手段成功地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475份,价税合计1.9亿多元,税额3千多万元。

2、税务机关“以罚代刑”普遍,公安、税务在办案中协调不够。当前,税务机关对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大多以偷税为由给予罚款、补缴税款等行政处罚,追求经济效益,没有依法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公安机关无法有效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根本原因。而公安与税务办案不协调问题则比较普遍,影响了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一方面,由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本身税务专业性极强、而有的证据(如对发票真假的鉴定等)要由税务机关出具等原因,公安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时必须要有税务机关的配合,而税务机关有时消极应对;另一方面,在案件的管辖和涉案款的处理上也有许多不协调,对于可以交罚款和补缴税款的案件,税务机关往往积极管辖不移交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想管辖也无从入手,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案件则往往相互扯皮,另外,公安与税务机关对存款等都有查询、冻结的权利,在公安机关追缴涉案款和税务机关追缴税款的过程中也有冲突。

3、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存在,没有针对此类犯罪跨地域广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查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以罚代刑”、“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主要是税务机关的事”、“公安机关追缴涉案款是为税务机关追缴税款”等错误思想导致部门保护主义严重。由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中受(开)票单位大多分布全国各地,要查清犯罪事实就必须对所有受(开)票单位进行调查,因此就必须依靠受(开)票单位所在地的公安、税务机关协查,但由于往往会触动当地的某些利益,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了办案的质量。如2000年查办的义丰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内地有的税务机关明知所管辖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是从其单位领购属于假发票时,仍拒绝出具该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假发票的证明;有的税务机关明知所管辖公司属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仍以种种原因出具证明称该公司不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4、司法实践无章可循,如何认定“虚开”难以操作。目前,在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方面,除我国刑法和部分司法解释有简单规定外,其他任何部门都未对此作专门规定,导致公安机关在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方面无章可循。而如何以哪些必要的证据认定“虚开”无相关司法解释,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联合伪造有关凭证造成有业务往来的虚假事实时,从证据角度如何认定“虚开”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如我们在协助中央“4.20”专案组查办的深圳47家公司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为逃避被追究刑事责任,开、受票双方大多声称有业务往来并伪造了货物销售合同、出入库单等相关证据,由于大多主犯或者公司的会计、出纳等关键人物在逃,部分证据无法核实,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以掌握的基本证据定性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司法实践中争议比较大(如开、受票双方都称有业务往来,有货物销售合同、出入库单、公司帐册等资料,在证明有无贸易发生的资金往来情况时,大多公司都有多个银行帐号,由于关键人物在逃,公安机关大多只能掌握部分银行帐号,对这部分银行帐号如未发现有资金往来能否据此定性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