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贸易纠纷论文十篇贸易纠纷论文十篇

贸易纠纷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48:36

贸易纠纷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知识产权商标侵权防范侵权

随着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纠纷尤为严重。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在商标权方面可谓遭遇颇多。仅2001年至2005年,国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查处涉外商标侵权案件1.8万多件,在刚过去的2006年里,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3.39万件,其中涉外商标侵权案件7439件。本文从一实际案件出发,着重分析侵权责任的划分,商标侵权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商标侵权。

一、案例再现

浙江经协国际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协)于2004年1月至8月期间,在未向对方索取商标权属证明情况下,擅自接受外商来样定货出口订单,并委托宁波万亚传动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亚)加工生产标注“GateS”注册商标标识的传动带27350根,非法经营额达260422元,侵犯了“GateS”商标所有权人美国盖茨公司的合法权益。杭州市工商局责令浙江经协国际经贸有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处以390000元罚款。这一判决引发了人们对加工贸易中商标权保护问题的思考,侵犯商标权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如何划分委托方和加工方在侵权中的责任呢?

(一)、国内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加工方)的侵权责任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第52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侵权行为强调的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这一法律要件。在上述案例中,美国盖茨公司是“GateS”商标在中国的合法拥有者,受到中国《商标法》的保护。经协在未经盖茨公司的许可下,就将“GateS”商标提供给万亚进行加工生产,显然侵犯了盖茨公司的商标权。《商标法))第53条规定:有本法第52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因此杭州市工商局责令经协停止侵权行为,并处以罚款。至于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完全以委托方的委托为依据行为的加工方,国内目前还没有具体法规来规定其是否应该为这种完全被动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我们可以从《商标法》中分析一二。商标法第56条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上述案例中,杭州市工商局未对万亚做出处罚。

(二)、贸易双方(国外委托方和国内被委托方)的侵权责任划分

那么经协在受到处罚之后,是否可以将侵权责任完全归咎于外商,向外商索赔呢?我国《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第10条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在从事进出动中,对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标,应当要求对方出具真实有效的商标专用权证明文件或者被许可使用该商标且未超出许可范围的证明文件,并予以核查。该商标不得与已在我国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其商品的包装、装璜也不得与他人已在我国使用的包装、装璜相同或者近似。在上述案例中,经协在未向对方索取商标权属证明情况下,就擅自接受外商来样定货出口订单,没有履行对商标的审查义务,结果造成商标侵权。在这种情况下,经协即使是被委托人,也成为了侵权人,它不能将侵权责任完全归咎于外商,自己也必须承担责任。至于经协和外商各自承担多少责任,经协向外商索赔多少,则由二者协商而定。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当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中出现侵犯国外商标权的情况时,国内工商管理部门执法的对象往往是国内侵权人,根据《商标法》划分国内责任,并不深究贸易双方(国外委托方和国内被委托方)孰对孰错,如何划分责任;而我国《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及一些国际公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恰恰对其做出补充——规定了贸易双方责任的划分。如《公约》第42条规定:(1)卖方(加工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根据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主张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但以卖方在订立合同是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权利或要求为限,而且这种权利或要求根据以下国家的法律规定是以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为基础的:a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是预期货物将在某一国境内转售或其他使用,则根据货物在其境内转售或做其他使用的国家的法律;或者b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根据买方(委托加工方)营业地所在国家的法律。(2)卖方在上一款的义务不适用于以下情况:a买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此项权利或要求;或者b此项权利或要求的发生,是由于卖方要遵照买方所提供的技术图样,图案,款式或其他规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约》是不适用于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的,而上述案例属于来样加工,因此可以援引《公约》作为参考。

二、商标侵权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商标侵权严重危害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对国内加工企业来说,获得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大部分利润被委托方攫取。随着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引起商标侵权的风险是巨大的,同时商标侵权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很严重的。我国《商标法》第59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外对商标管理也相当严格,如美国商标法就对伪造商标的处罚做出如下规定:对个人伪造的,罚金25万美元或者处以5年以下徒刑;再犯者处100万美元罚金,或者处l5年以下徒刑;对合伙伪造的,处100万美元罚金;再犯者处500万美元的罚金。加工贸易这种风险大,利润小的生产方式从本质上决定了加工企业的不利地位。企业一旦被卷入商标纠纷,完全是得不偿失。

2、侵权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环境及国际形象。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中侵权案件频频发生,货物被海关扣押或者没收,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出口。此外,美国海关曾列出五大侵权“黑名单”,中国大陆居于黑名单首位。美国公布2006财政年度海关知识产权类扣押案件比上年增加了83%,海关共扣押仿冒品1.4万余起,案值超过1.55亿美元,原产自中国的涉案产品金额约1.26亿美元,占所有被扣侵权货物总价值的81%;这些统计无疑会使中国的贸易合作伙伴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信任,提高与中国合作的警惕,影响了我国外贸环境和国际形象。

三、我国加工企业防范商标侵权的对策

面对侵权风险,加工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防患于未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在接受定牌时,要求委托方提供商标合法性的证明文件。如果是他人的注册商标,委托方需提供合法的商标使用转让证书。委托方如果提供了证明文件或转让证书,即使验证过程可能很繁琐,企业一定要验明其真伪。如发现可疑之处,企业应当婉转拒绝。

2、当企业知道委托方提供的商标可能存在侵权问题时,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贪图蝇头,拒绝为妙。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我国加入的《商标注册用商品与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对于驰名商标来说,不但不得在相同或近似类别的商品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而且不得在不同类别甚至性质不相关的商品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否则,就构成对驰名商标的侵权。

因此当委托方提供的是其他商品的驰名商标时,企业要高度警觉,调查清楚该驰名商标能否用于自己生产的产品之后,再决定是否接受。

3、为避免卷入侵权纠纷,企业与委托方应该事先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当委托方指定的商标被第三者控告使用侵权时,应由委托方与控告者交涉,与加工方无关,由此给加工方造成的损失由委托方负责赔偿

贸易纠纷论文篇2

【关键词】中美贸易纠纷重商主义

一、文献综述

在整理和查阅相关论文书籍期刊时,发现相关学者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贸易摩擦。在国内经济方面,黄强从重商主义视角出发,指出不断增加的巨额贸易顺差是中美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值得借鉴和深入研究。贸易壁垒方面,朱钟棣、王钰等对贸易壁垒的福利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他们认为,世界经济发展不佳、我国对外贸易过度依赖传统的出口贸易、我国出口产品频出质量问题、贸易保护手段不断增多等是当今中外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但对中国应对策略分析不足。在国际经济方面,保罗?R?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一书论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行业间贸易导致南北贸易频出火点。

另一方面就是非经济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军事,科技等。在国内方面,李春顶认为真正致使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的,是美国国内的制度、政治以及心理失衡导致的非理性想法。这是从非经济因素考察中美贸易摩擦的独具创新,启示我们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胡静寅则认为美国的政治利益、霸主地位的维持以及中美经济依存关系不对称导致美国经济民族主义抬头,从而使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利益、意识形态、政治目标的不完全一致,会产生贸易冲突,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必将竭力遏制中国,深化两国矛盾。在国际方面,Katzenstein认为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的周期变化会带来频繁的贸易摩擦。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从生产效率变化的角度阐释了贸易摩擦的成因。他们的分析表明: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通常会损害他国的整体福利,国际贸易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而非全面提高各贸易国的福利。

中美贸易纠纷原因为何,前面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贸易纠纷源于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不对称的矛盾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强,本文将结合前人思想、以重商主义的视角分析贸易双方的贸易政策,说明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贸易纠纷的影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中国如今令人纠结的国际贸易现状。

二、重商主义在中美贸易纠纷的体现

中美间长期存在贸易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美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状态,美方中美贸易纠纷不断,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在中美贸易纠纷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一)货币管制政策

贸易差额论者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一定要由政府进行严格管制。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另一方面,各国又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尽力吸收外国金银。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着重追求贸易顺差。

如今纸币成为各国强制使用的货币的代表符号,美国凭借金融霸权统治世界经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曾经说过:“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但是美国人却不会因此而惶惶不安。”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骂过:“美元就是强盗。”

中国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中美之间贸易美国逐年增大的贸易逆差,美方单方面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美国作为当下最大的汇率操纵国掌握着出击的主动权,在国际上强烈要求具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人民币升值,而其自身则进行货币贬值让手持美元的所有者为其巨额赤字买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一再升值,同期美国对外美元贬值,减少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美方的国际竞争优势,力图实现中美贸易中美方顺差,减少美国货币流出,刺激出口,减少进口。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衰落”的论调就没有断过,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的霸权主义触角无处不在,且穷尽一切手段想方设法地维护其霸权体系和世界经济强国之名,纵观全球,在经济总量的排行榜上就可以看出,最有可能追上美国的是中国,综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及优势条件,中国已成为美国的“假想敌”,美方全方位的遏制中方。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成功地将石油与美元绑定,被誉为“魔鬼的眼泪”的石油便成了美国人手中的王牌。随后的几十年中,美国更是凭借经济军事实力以实际手段控制石油富饶区,掌控“工业的血液”,遏制世界经济的咽喉。如今,供给的紧张油价的大幅上涨不得不说也是美国压制其“假想敌”的“暗箱”之举。

在2008年,又有许多人陷入了粮食危机之中……,另一方面,乙醇石油的工程在进一步加快,美国仍然致力于开发石油替代产品。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出口大国,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者,世界粮食紧张,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粮食危机的加剧,美国的影响力必将增强,而其美元霸权也必将更加巩固。

(三)奖出限入政策

中国政府早期为增加外汇收入,实行了“重出口,轻进口”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包括收汇增量奖励、提供优惠贷款等。尤其是对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设立产品外销比例,导致一些企业为了保住外贸出口权,宁愿赔钱也要出口。

根据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中国出口产品中,有一半属于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中获益相当低,仅占10%~15%。中国获利虽然不多,但其庞大的外贸规模和巨额顺差使其成为众矢之的。1995年至2006年,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次贷危机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纠纷有增无减,以占全球出口8%的贸易地位遭遇35%反倾销和71%反补贴。

贸易纠纷论文篇3

然而,尽管卖方获得了保理商的买方信用担保,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安全收汇。他仍然面临着诸多贸易风险的制约,特别是贸易纠纷风险。下文将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说明不同情况下贸易纠纷风险的产生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贸易纠纷致使保理商向卖方追索贸易融资款项

案例1:1994年1月3日,云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向北京中国银行申请叙作保理业务。1月7日,美国国民银行致电北京中行,同意为进口商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提供10万美元的循环额度。2月25日,云纺公司与北京中行签订“出口保理业务协议”,其中规定:“1、当出口商发运货物后至进口商付款到期之前,出口商可向出口保理商申请融通资金,出口保理商视出口商的资金状况和出口销售款额,提供信用额度内发票金额的50%―80%的融资……;2、在出口商信守合同,确保货物质量,严格执行本协议的情况下,出口保理商无权追索出口商得到的信用额度内的融资,若进口商提出质量争议或因出口商责任引起的拒付及拖延付款,出口保理商将有权追索融资款项。”

2月12日、4月5日,云纺公司分别将发票号为inV94YCR001―2、94YCR005的货物发运,并分别将上述两单货物的发票及出口单据提交北京中行,北京中行分别于3月26日、4月18日按发票金额的80%合计提供了81177.6美元的融资。

8月5日,美国国民银行将争议通知传真至北京中行,内容为:“我们已与上述进口商(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联系,他们通知我方将拒付赊销(o/a)发票项下货款,进口商称其已对1994年初购买的托收(D/a)项下109把酒吧巾由进行过付款,酒吧巾由含棉量应为45%,但实际到货的含棉量却高达84%,该货物已被美国海关扣留,等待新的配额许可证。进口商指出,他已联系云纺公司,但该公司在此事上不提供任何帮助。请通知你方出口商这些发票之货款已被视为存在争议,同时,请其正视现存问题的事实。”

8月18日,北京中行通知云南中行从云纺公司在该行帐户上扣划83337.9美元给北京中行。96年3月,云纺公司了北京中行、云南中行,请求判令由二被告赔偿因违反合同扣款造成的损失折合人民币717847.67元及利息,并支付余下货款。

96年10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1996)昆法经初字第75号民事判决,判令由北京中行返还云纺公司83337.9美元及利息,并支付云纺公司余下的20%货款20294.4美元。宣判后,北京中行不服,提出上诉。2000年11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认为北京中行的上诉成立,一审判决不当,应予撤销;同时驳回原告云纺公司的诉讼请求。

案例分析如下:本案例中,由于卖方云纺公司发运的另外两批货物(发票号分别为94YCR001、94YCR006)的含棉量超出合同规定,导致货物被美国海关扣留,进口商支付货款后未能收到货,从而以此为由拒付保理项下94YCR001-2、94YCR005两单货款,事实清楚确凿,责任归属明确。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因销售货物质量不合格、导致进口商反索而引发的贸易纠纷。

《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第14条第1款规定:“如果债务人提出抗辩、反索或抵消(争议)并且如果出口保理商于发生争端的应收帐款所涉及发票得到七日后270天内收到该争议通知,进口保理商不应被要求对由于这种争议而被债务人拒付的金额进行付款。”第3款也规定:“一俟接到这样的争议通知书,该应收帐款即被视为未经核准而无论以前的任何核准。…….进口保理商应有权索回由于争议而被债务人拒付的金额。”因此,发生贸易纠纷后,在云纺公司应收帐款转让有缺陷的情况下,北京中行自然有权向其追索融资款项。

二、虚假贸易纠纷导致卖方应收帐款回收困难

案例2:1996年9月,我国出口商中贸公司签订20万美元信用额度的国际保理协议,向a国甲公司出口一批货物。97年2月货物出运后,保理商预付了16万美元的融资额。

3月15日,应收帐款到期,甲公司未能按期付款,也未提出任何贸易纠纷。中贸公司多次去电催促付款,甲公司均声称资金紧张,无法如期付款,要求展延付款日期。

5月11日,进口保理商通知:甲公司已经正式向其提出贸易纠纷,理由是他过去从中贸公司购进的另一批同规格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因而他据此怀疑此批货物也同样存在质量问题。出口保理商遂立即对其预付的16万美元的融资款进行追索,遭到中贸公司拒绝。

经调查,发现如下事实:因国外最终收货人拖欠银行大量款项,该批出口货物在货到目的港后即被控制在银行手中,甲公司实际上根本无法要回货物,更不可能对货物进行质量检验,亦无法确定货物有质量问题。

6月15日,进口保理商的赔付日期已到,但他仍拒绝承担责任。在多方压力下,进口保理商10月份了甲公司。11月28日,在法院举行的第一次听证会上,仅凭被告律师向法院提交的辩护词,进口保理商就轻易认定此案涉及贸易纠纷而立即撤诉。

98年6月,中贸公司就合同纠纷提出仲裁申请,仲裁裁决结果为中贸公司胜诉。但甲公司并未对仲裁结果予以执行。中贸公司遂依据仲裁结果要求进口保理商赔付。在出口保理商的艰苦交涉下,进口保理商于99年11月对部分保理金额进行了赔付。

案例分析如下:甲公司虚构贸易纠纷,进口保理商则希望通过“贸易纠纷”而置身事外,免除付款责任,结果造成了我国出口商中贸公司的应收帐款利益受损。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买方信用恶劣而引发贸易纠纷,并进而引致保理商信用风险的实例。在这里,如何认定贸易纠纷是解决争议的关键所在。

三、两案例贸易纠纷风险的比较分析

上述案例说明,即使在卖方完全履约的情况下,买方仍然可以主动寻找各种借口、挑起贸易争端、制造贸易纠纷,达到少付款、晚付款或者不付款的目的。买方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根源于保理业务的相关国际惯例比如《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并没有对贸易纠纷的认定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买方有可能滥用“贸易纠纷”。这种保护卖方利益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具体体现为:第一,没有明确界定买方提起贸易纠纷的方式和举证责任,使得买方可以仅凭怀疑、推测或者其他借口就提起假贸易纠纷、拒绝付款;第二,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审核和裁定贸易纠纷是否确实存在。上述缺陷使得买方可以虚构贸易纠纷,造成保理商暂时免责,侵犯卖方利益。

买方虚构贸易纠纷、贸易纠纷风险发生后,可能直接造成保理商信用风险。因为贸易纠纷一旦发生,买方拒绝对其债务进行付款,出口商则必须委托进口保理商在买方所在地买方。此时,进口保理商拥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出口商应收帐款的委托人,又是买方信用风险的担保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进口保理商事先已经知悉进口商财务困难、缺乏偿付能力,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则他会消极进口商,希望自己和出口商败诉,因为胜诉意味着他自己必须自行承担货款赔付责任。因此,此时所有保理商明哲保身的做法就是认定贸易纠纷的存在而置身事外,从而违背了他原先做出的“买方信用担保”承诺。

总结以上两个案例的经验教训,可以发现:不管在那种情况下发生的何种贸易纠纷,贸易纠纷风险对保理业务下卖方利益的影响是极大的,应该引起卖方的高度重视。

比较上述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不管贸易纠纷产生的原因如何,只要发生了贸易纠纷,总是会给卖方利益带来或轻或重的不利影响。在案例1中,由于卖方向买方销售的另外两批货物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同样构成了卖方的履约瑕疵,导致买方反索、提起贸易纠纷争议,保理商追索已付的贸易融资款项,卖方今后的应收帐款回收显然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在案例2中,尽管我方完全严格履约,但买方甲公司在无力付款的情况下,恶意虚构贸易纠纷,逃避付款责任,而进口保理商也不讲信用而企图置身事外,以免除付款责任,最终造成了我中贸公司的应收帐款利益受到不应有的严重损害。

因此,在保理业务中,卖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避贸易纠纷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卖方应与资信状况良好、信用度高的买方进行交易;卖方必须严格履约,按时按质按量交货;卖方必须保证他所出售给保理商的所有应收帐款都是正当的、合法有效的债务求偿权,债务人将不会对此提出任何争议、抗辩或反索。一旦发生贸易纠纷后,卖方则应积极设法在合理期限内从速妥善解决,将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朱海霞周森彪.国内保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2004,(8).

[2]冯莹.保理业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上海金融,2006,(10).

贸易纠纷论文篇4

自世贸组织1995年1月1日成立至2000年9月底,其争端解决机制共受理了205起国际贸易纠纷,其中关于知识产权法律纠纷的案件有22起,占同期受理纠纷总数的10.73%.从世贸组织受理的各种类型的纠纷所占比例来看,它排在第三位。这些案件中,有6个已经或正在通过专家组程序处理,5个案件经双方蹉商取得和解,其余案件都在蹉商过程中。

这些案件呈现下列一些特点:

1、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推行其知识产权法律要求的有力工具

世贸组织处理的22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全部由发达国家提出。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极力倡导者,最积极地运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来推行它所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在22起案件中,由美国提出申诉的就占了15起,其余7起案件分别由欧共体(6起)和加拿大(1起)提出。

知识产权起源于欧洲,发展于工业革命时期。知识产权制度创立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给予权利人对其发明创造和作品的独占权利,激励人们更多地创造,同时以独占权利换取发明创造内容或作品的公开,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及其保护程度与这一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国内的发明创造数量也较多,这就需要有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同时,科技水平的发达也为保护提供了客观条件。虽然作品的创作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作品的版权保护却有赖于技术手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历史长、保护程度高、制度比较完善;而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大多数历史比较短,保护程度相对较低,制度也不够完善。

在18、19世纪,虽然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当时已经有了知识产权制度,但由于国际经济交往不太频繁,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一国的国内事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含量也上升。由于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程度的差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尽管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世界上就有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进入20世纪之后,各国又制定了不少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但这些国际条约大多数只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原则或最低保护标准,都没有规定达不到这些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没有规定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措施。

为了解决国际条约不能对本国知识产权提供有力保护的问题,发达国家制定国内法,力图通过国内法的适用来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特殊301条款。美国政府多次运用这一条款,对它认为未能对美国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国家发威,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些国家列入“黑名单”,迫使这些国家修改自己的知识产权法。美国的这一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保护本国知识产权的目的,但却不利于其在国际上的形象。有了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发达国家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国际裁判所”。美国1974年贸易法在1984年增加了特殊301条款之后,当年美国贸易代表就对台湾对电影的进口限制进行调查,从1990年到1994年,美国贸易代表平均每年发起2起特殊301条款调查,对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说三道四,而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之后,美国贸易代表仅在1996、1997、1998年各发起一次调查,美国在世贸组织提起的其余14起知识产权纠纷都未经过国内的特殊301条款调查而直接向世贸组织申诉。这些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已经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达到原来通过适用国内法想达到的目的。

2、知识产权国际纠纷不受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

从提起申诉的时间看,知识产权案件的提出呈均匀分布。从1995年到2000年9月中旬,除了1995年没有提起一件知识产权纠纷外,每一年提出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都在4至5件.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的反补贴协议和反倾销协议纠纷相比,后者呈现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可见,知识产权更少受到世界经济状况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倾销、补贴、进口限制、保障措施等等贸易措施都与商品进出口直接相关。一国国内的经济运转状况、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决定了一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较开放的态度还是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此外,如果某种产品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这个国家的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都会影响这一国家对这种产品实施的政策。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各国实施上述贸易措施的时间是不会均衡的,由此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从时间上看呈现比较明显的峰谷态势。但知识产权纠纷则不然。尽管从理论上说,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也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一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国内经济运行良好而不提出关于知识产权的申诉。

3、申诉方举证责任轻,而胜诉率极高

所有的纠纷都是针对某一成员方的知识产权法律,而且可以说是每诉必胜。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与其他贸易纠纷(特别是关于反补贴、反倾销协议的纠纷)在这一方面的区别非常明显。大多数贸易纠纷都是因某一成员方的国内具体措施引起,如关于反倾销协议的纠纷,或是因某一成员方对其他成员方的进口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或反倾销调查;又如关于反补贴协议的纠纷,则可能是因一成员方对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或一成员方指控其他成员方对某个产品提供了补贴。而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则不是针对某项具体措施,更不涉及某个权利人的具体知识产权。

贸易纠纷论文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作用分析

自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项目迅速崛起并高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国际货物贸易合同被签订并实施。但是,随着订单而来的,不仅是经济还有很多纠纷,由于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国际与国内的区别,对合同中的条款了解不足,导致这些企业在拟定合同时,许多条款拟定不清晰,使得在双方在施行合同时发作纠纷与分歧,极大的影响了双方的业务发展。国际经济法作为面向世界的法律规范,正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最有效法律支撑訛譹。

一、国际经济法释义

国际经济法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在国际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从狭义上讲,国际经济法从属于国际公法,是其的一个分支,因此其对象主要是国际之间的经济关系,根据此类划分,国内的经济法律则不在其范围之内。从广义上讲,国际经济法是用以调整国际范围内跨国贸易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所有法律的总称。也就是说其对象既包括国家法人、自然人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关系,还有国内对外经济交往的政策、法律等。这也是目前最主流的观点訛譺。总之,从其法律的本质而言,国际经济法指的是用以调整国家和国家、国家和国际、国家和他国私人、国际和他国私人等之间经济问题的所有法律法规的总称,可以说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等。下文就这两项分析对外贸易中国际经济法的应用。

二、对外贸易中国际经济法的应用与地位

(一)国际货物贸易法

国际货物贸易法的主体法律有两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以及《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这两部法律主要对在进行国际货物贸易时,两方的职责与权力,用以对国际货物贸易提供法律标准和保护。比如,在某次国际货物贸易中,a国的m公司把一批食物出口到B国的n公司。在食物出口前,这批食物已根据两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规定的食物验收标准,由a国的食品检验单位检验合格,并向a国保险公司投保。但食品出口到达B国并交货1天后,n公司发现该批食品质量有问题,但m公司接到通知去复查时发现是由于运输过程中货轮的热度导致的食品变质。但m公司投保的保险公司却不同意理赔,因此n公司就要求m公司进行赔款。但在纠纷处理过程中,根据国际贸易法的条款,结合两方签订的合同,发现a国卖方的m公司承担的责任是食品的质量、运输费用、保险和运出关口的责任,而在食品到达B国并交货后的风险则是由买方n公司承担。此案例中的食品变质是在交货后的运输中发生的,根据法律条款,此次的纠纷应由B国的n公司承担,与a国的m公司无关。因此,法院最后判定由a国的m公司不需承担理赔。由此可见,合理运用国际经济法,可以有效解决贸易纠纷,保障各方的正当利益。

(二)国际技术贸易法

国际技术贸易法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调整国际间的技术转让关系,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保护各方的知识产权訛譻。对外贸易涉及到产品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转让问题,从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开始,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为解决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产生的各种纠纷提供有力保障。比如我国刚加入wto后对技术贸易规定还不甚了解,盗版软件、山寨产品在国内一时盛行,极大损害了产品出口国的利益。最终产品出口国提讼,虽然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但也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由于我国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导致我国企业只能使用技术先进国家的专利,并支持高昂的保护费,生产成本增加数倍。当然,国内的一些先进技术在出口时,也会受到法律保护,为我国企业增加收入。可见,国际技术经济法的存在,使国际技术交易中的各国处于公平地位,各国的技术和知识产权都会受到保护,可以有效避免盗版、山寨的现象,促进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热情。

三、对外贸易中国际经济法所发挥的作用

分析国际经济法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可以发现,无论对于相关企业,还是对于外贸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国际经济法的存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可以保护相关企业的财产安全,又有助于保护行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交易双方属于是跨国交易,不同的国家的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通常有较大的区别,很容易发生纠纷与冲突。而国际交易通常订单较大,双方投入很高,一旦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存在问题,对双方都会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依托国际经济法,可以有效统一双方的法律规定和交易需求,从而降低纠纷的发生概率,提高交易的成功率。结合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一)保护我国知识产权

上文已述,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技术贸易法主要用于保护人类的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对象无差别的保护。因而,一方面可以使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随意盗用,一方面也使得我国企业走向正规,遵守国际技术贸易法的条款购买国外先进专利用以生产,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竞争力訛譼。基于此,我国想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做到三点内容。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进步的基础,国际技术贸易法制定的本质也是鼓励企业创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在对外贸易中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次,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应及时申请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创新进行保护,此外还要重复利用国际技术贸易法,对别国侵权行为进行投诉、维权。最后,我国企业要充分领会国际技术贸易法的精神,在对外贸易中产生纠纷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应对,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2004年,我国a企业和日本等一些企业被美国投诉产品维权,并要求赔偿巨额赔款。为此,我国a企业运用国际技术贸易法,聘请了高级律师,与产品的行业专家一起进行应诉。通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应诉、审查,最终我国a企业成功维权,获得胜利。与此同时,被投诉的日本等一些企业却没有有效运用国际技术贸易法,消极对待,最终按照美国投诉要求进行赔偿。通过这个例子也能发现,合理运用国际技术贸易法,不但可以保障自身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还可以在产生纠纷时进行合理维权,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二)应对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与反倾销都会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倾销指的是卖方把货物通过比市场更低的价格出口给买方市场,造成买方国内市场秩序混乱,反倾销指的是买方为应对卖方倾销采取的措施。然而过度运用反倾销也会造成国际贸易的紊乱訛譽。比如在我国刚加入wto时,由于我国生产成本低,货物价格往往低于国外市场价格。因此,许多买方国家都对中国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上文所讲的国际货物贸易法,可以合理应对反倾销投诉。首先,国内应参考国际货物贸易法,成立我国的反倾销条例,有效保护我国企业。其次,我国企业可以充分运用wto的反倾销原则,对自身进行保护,并运用法律武器来应对买方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最后,由于买方国家在对货物是否是倾销进行评估时,通常会把中国当成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反倾销调查时,我国经常受到有歧视的价格调查。因此,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投诉时,应据理力争,请求公正调查,利用国际货物贸易法,争取公平、公正的市场地位。2015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十二年,这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行业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的进口国,是国际贸易的中坚力量。但在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在面对发达国家的合作方或竞争方时,我国企业被歧视、刁难的事情时有发生,纠纷问题也不可避免。这些纠纷不仅与法律条款有关,还涉及到谈判的原则与标准。只有熟练掌握国际经济法的相关内容,才可以面对国际诉讼,进行合理维权,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贸易纠纷论文篇6

关键词 wto DSB 争端解决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利用DSB解决贸易争端的制约因素

(一)法律文化传统的制约。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基本上都主张以和为贵,认为遇事应礼让三分,不可随意兴讼。这一点显然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天壤之别。西方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从而为近现代的民主法治奠定了广泛而厚实的法治基础,所以,西方国家在遭遇纠纷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通过诉讼等司法机制进行解决,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应有之义。DSB这一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在西方的主导下建立的,因此,西方国家对之运用也自然得心应手。相反,我国政府囿于传统理念的制约,总是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的方式解决纠纷,其本意当然是为了不伤和气,但在西方国家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种理亏的表现形式罢了,确实得不偿失。

(二)相关制度的缺失。

由于参与DSB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商家和政府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这样的渠道,但是沟通效率十分低下。另外,整个DSB处理争议的程序其实是一个准司法的程序,因此,需要参与者精通相关的条约等法律文件、掌握辩论的技巧以及善于收集相关的证据,而这些显然不是政府官员们擅长的,必须要有专业律师的参与,而目前政府部门与律师界的互动也十分有限。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律师界、企业界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十分不畅,因此没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从而制约了我国政府参与DSB的积极性。

(三)专业人才的不足。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所有的wto案件的整个的处理过程使用的都是英语,这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我国法律人才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多的挑战;其次,我国加入wto的时间尚短,而且之前也主要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到DSB的各种程序之中,无法积累一定的经验,从而缺乏利用DSB打赢官司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心,最终陷入了一个越怕越不敢参与,越不敢参与越没有信心的恶性循环。

二、我国充分利用DSB的策略选择

(一)转变观念,积极利用DSB来解决贸易纠纷。

我们的政府官员们必须要树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将纠纷诉诸DSB并不会制造麻烦,相反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麻烦。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这种多变的纠纷解决机制,公开公平公正的按照既定的规则同各国进行协商并最终解决相互之间的贸易纠纷,有助于向各国表明,中国是一个守规则负责任的可靠的贸易伙伴;其次,我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国,通过DSB解决贸易纠纷是我国的基本权利,如果不加以行使,相反会使其他成员国心生疑窦,从而调低对我国的信任度;最后,通过DSB机制解决贸易纠纷,也有助于我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各国进行预警,使之不敢再轻易的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二)建立一个三方有效沟通机制。

为了建立这一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政府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负责收集企业遭遇外国不公正待遇的信息,告知企业收集需要的证据等事项,从而使企业在遭遇困难的时候知道向何处求助;其次,企业方面,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成立一个特定的组织。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业组织,只有加以充分利用就可担当此重任;最后,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供政府部门、企业和律师交流的网站,从而使三方拥有一个平台进行有效沟通。

(三)加快培养相关法律人才。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相关法律人才的培养:首先,通过试点的方式,由一些高校邀请曾参与过DSB的相关人员开设一些相关事务课程;其次,政府应该成立相关的专项基金用以支持该课程的学生能够参与更多的与wto相关的各项活动,例如,参与各种交流活动或者与相关国家留学。当然,政府也应该更多的参与DSB的各项活动,从而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该方面的专业人才;第三,相关高校可以聘请拥有丰富经验的外国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给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

三、结语

我国的入世之路可谓几经坎坷,然而,入世之后,被誉为“wto皇冠上的珍珠”的DSB程序却被我们束之高阁,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开始着重通过DSB方式解决与外国的贸易纠纷,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培养费专业人才等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活跃在DSB这一舞台之上,向世人展示更加成熟和自信的大国形象。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

参考文献:

[1]邓旭.浅析wto专家组和上诉局的司法解释权.律师世界,2002(2):13.

[2]周汉民,邱一川.wto成立十年来的十大特征.上海外贸学院学报,2006,1:2.

[3]张力,江伟.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对该机制的运用.浙江社会科学,200(3)

[4]田晖,朱振荣.我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5]张乃根.wto争端解决的履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80

[6]余敏友.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执法措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2

[7]吴伟.试析wto争端解决机制.商业研究.2009(1).

[8]龚柏华.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践的评述.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贸易纠纷论文篇7

论文摘要: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如何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是摆在外贸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旨在为外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提出建议。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突破百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z%和121.2%。与此同时,以知识产权诉讼为核心的“337调查”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则成为一些国家、地区和跨国公司阻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棒”。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对外贸易领域所出现的新变化对外贸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拟从外贸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实情出发,探讨构建符合外贸发展实情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知识产权纠纷对经济的影响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形态相区别,知识在现代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其功效已经远远超越财、物这些传统要素,成为创造价值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到第四阶段:国内市场的产品为进口产品所替代时,该国产品的市场地位开始衰落,其市场占有率受到挑战。此时,它会转向知识产权保护,在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设法减慢产品周期的步伐。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将导致经济的崩溃”。

由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些传统制造领域的优势渐失,利用知识产权的优势成为他们收复市场的一种主要非贸易手段。跨国公司已不仅仅把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法律手段运用,而是逐渐将其当作一种市场策略频频使用,这也导致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不仅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对我国一些行业带来了巨大威胁。不仅如此,知识产权更是日益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国家间在处理国际经贸关系中围绕知识产权开展的合作与较量更加复杂。

根据美国1930年海关法337条被控产品一旦被认定侵权,itC会依据337条款“停止令”或“排除令”。涉案产品无论是来自源头生产厂家还是来白其他分销商,将一律禁止进人美国市场,已经进人的也将被停止销售。更严重的是,此项制裁为“永久性”制裁,不仅被“排斥”的企业相关产品可能被永久禁止进人美国,而且该国同行业的同类商品可能也永远无法进人美国市场。337调查的门槛较低,申请立案更为容易,且结案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2个月,而应诉企业的答辩期却只有6个工作日,因此一旦被认定为侵权,对企业和同行业影响均很大。

2、外贸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为了解外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机制和措施。笔者对一些外贸企业的调查问卷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外贸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许多企业受到人才、资金、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产权方面信心不强、动力不足、能力不够:

第一、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调查显示,创新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偏少、高科技人才缺乏是当前外贸企业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贸企业大多自传统产业发展而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员工中低学历、操作人员比例偏高,大专学历以上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比例偏低。同时,一些企业还存在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一等现象。

第二、品牌意识函需加强。外贸企业加工贸易比重很大,贴牌贸易较为普遍。当前外贸“贴牌加工”中商标侵权纠纷频发;另外一些企业不注重创建品牌,个别企业即使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仍然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寄希望于通过“傍名牌”获取更大的利润。

第三、知识产权投人低。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外贸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费用投人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原因如下:首先,知识产权开发风险高、周期长;其次,企业知识产权投人成本大:除专利申请费,专利申请成本还包括申请费、审查费、登记费和年费等;此外,还包括复审费、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优先权要求费、恢复权利请求费等。其中,申请费、审查费、登记费和授权后的年费占专利申请成本的大部分。除此以外,知识产权纠纷发生后,由于企业维权成本高,一些企业往往放弃维权,导致企业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所以多数企业在决策时非常谨慎。

第四、知识产权创新质量不高。

第五、中途停止创新活动时有发生。

3、外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想

因国际经济形势突变,许多低端产业、传统外贸企业遭遇“寒流”。但调查发现,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的外贸企业却有着良好的表现和业绩。这说明知识产权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对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特有价值。考虑外贸企业发展情况,构建符合外贸企业实情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树立品脾,建立、健全商标保护机制

现代市场之争,是品牌之争。从目前的外贸出口情况看,贴牌加工所占的比重较大,自主品牌出口较少。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只有品牌强才会有企业强,也只有做品牌才会赚取更多的远远高于oem的利润。因此,外贸企业应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强商标保护意识。

第一、外贸企业须做好自主品牌的规划。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品牌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建设过程,需要品牌设计、品牌文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要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准备和努力。

第二、正确处理企业的产品品牌结构。自有品牌产品不要与oem品牌冲突。处理的原则是为保证现有oem客户的产品不受自创品牌产品的影响,依然全力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不要让自创品牌对oem客户造成直接的影响,学会两条腿走路。

第三、加大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因为品脾的创立非一朝一夕,需要占用企业的资金。考虑到中小型外贸企业大,实力弱等特点,我们认为应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政策支持,在税收、信贷等经济性问题上提供优惠,来支持外贸企业创自主品牌。

第四、外贸企业一旦选定了海外目标市场,就要及早进行商标注册;而不是生意拓展到哪里才去哪里申请注册商标。据世界品牌实验室调查显示,在“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有近50%未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注册,在欧盟的未注册比率高达70%以上。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拓展时经常利益受损。

3.2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

在国外,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的工具和策略。国外企业已经非常习惯于运用技术壁垒方式来确保市场的竞争优势。为了有效避免专利纠纷,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企业需加强专利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第一、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内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与开发人员、业务人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知识产权要素参与分配的创新激励机制;第二、建立专管或兼管的知识产权机构,主要领导分管知识产权工作,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强专利申请、维护和保护工作,研究规划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第三、增加开发投资和知识产权管理经费投入,设立专项知识产权经费,用于缴纳申请和应付司法等经费开支;第四、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考核指标。

3.3建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面对跨国公司的“专利伏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维护产业安全,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手段保障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基础性、预防性工作。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强势地位,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全球商业价值链上游的领导地位和高额利润率。面对目前知识产权种种严峻的形势,需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手段,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维护产业安全。

而建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增强外贸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考虑到外贸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在政府主导、支持下,外贸企业以涉外知识产权预警体系为核心、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为基础的防御体系,健全信息查询系统,把相关信息落实到研究、开发、销售等各个环节。

3.4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维权援助机制

据权威人士预测,伴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上风光无限,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中国的知识产权纠纷亦进人高发期。在未来的10年,"337调查”将是我国对美出口贸易遭遇的最大障碍,其威胁性大于反倾销案与一般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诉讼。

由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数量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建立、健全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帮助外贸企业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对维权确有困难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给予法律援助和经费补助。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及规则的研究,建立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协同运作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重点对外贸企业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给予援助。

3.5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设立知识产权托管平台

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打造外贸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应成为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外贸企业实情,笔者认为:

第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重要作用。培育和扶持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相关的行业协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信息沟通,组织共同维权。

贸易纠纷论文篇8

关键词: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攻型知识产权战略;防御性知识产权战略;援助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4-04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论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潘灿君

摘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缺失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应吸取发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先进经验,在分析我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立和完善优势产品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企业的进攻型战略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切实加强我国规模企业和集群产业的防御性知识产权战略,并完善我国政府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保护机制和援助机制。

关键词: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攻型知识产权战略;防御性知识产权战略;援助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4-04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关税壁垒作用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减弱,知识产权因其专有性而备受市场主体的追捧,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产品技术附加值的不断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我国不断提升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广泛认同。因此,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屡屡发生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且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知识产权也是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并维持其发展壮大所必需的无形资产。我国国内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逐渐完善和加强。但是,我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保护机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相对系统的、有效的机制,导致我国企业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中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也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国外的稳定发展与壮大。因此,探讨我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发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所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和稳定发展壮大。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在海外得到有效的保障,可以保证企业在国外的市场竞争优势,建立起稳定而强大的海外市场。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本国知识产权保护,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使其在海外市场也能得到保护。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比较成熟,其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

(一)政府、行业协会通过各种途径全方位地维护本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

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组织的多边谈判机制,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条约,更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提高了各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准,世界贸易组织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最低保护标准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对外国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便减少国际问的贸易摩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发达国家还以各种方式支持本国企业在境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最为典型。美国企业在境外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时,美国政府就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双边、多边谈判机制,全力维护美国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如美国《综合贸易竞争法》中“特殊301条款”,制定这个条款的目的是为本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提供保护。“特殊301条款”内容中有两个标准:“未能充分而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的外国”和“拒绝了依赖于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公平而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美国依据这两个标准对没有有效保护其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美国制定的这一条款对其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当企业在境外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纠纷时,美国驻当地机构过外交途径向当地国政府进行交涉。美国专利商标局也会在对外贸易密切、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国家和地区驻外使馆派遣知识产权专员,专门负责与当地国政府、企业等进行知识产权有关事务的协调,为驻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美国政府为帮助美国企业在海外保护知识产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援助措施:集中公布美国保护知识产权政府资源信息;美国专利商标局专门设置了免费热线,专利商标局的专家通过热线帮助权利人制定处理海外知识产权问题的策略。

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维权,韩国专利厅设立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负责协调本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设立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非盈利机构,制定《关于为了保护海外产业财产权提供审判与诉讼费用补贴的规定》,以支持本国的中小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另外,民间团体韩国贸易协会成立了出口商品仿制品综合应对中心,主要从事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活动、研究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策略、举办培训和宣传活动、与国外有关团体建立合作机制等。民间团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也在保护本国企业商标权方面协助海关工作,并不遗余力地维护会员在海外的知识产权。因此,韩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府、民间团体和驻外机构共同参与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的援助机制。

(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单独依靠企业自身或国家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已经跟不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无法为本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前瞻性、有效的保护。因此,单一的依靠企业和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需要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就应运而生。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知识产权战略是战略主体为实现自身总体目标、取得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绩效,通过规划、执行和评估一系列战略措施以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创造、保护和运用中的正效应,遏制其负面效应的总体性、根本性和规律性的策略和手段。

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大都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提升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为了加强企业在海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即通过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来保障本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的应用与保国贸易委员会“337调查”,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个月都面临美国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且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如2002年7月美国LeViton制造有限公司对温州地区生产“接地故障断路器”企业提起了“337调查”;2003年5月美国劲量公司和eVeRDaY电池公司对包括浙江中银、豹王和三特公司在内的生产碱性无汞电池企业提起了“337调查”。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引起重视,积极发挥对被诉企业的支持和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援助机制,如及时掌握信息,共商对策;为中小企业设立应对诉讼的互助基金;构建专门的法律服务平台,等等。

因此,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保护与运用知识产权方面的公共服务,帮助其更好的解决经济活动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转变管理观念、适应发展形势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知识产权产生和使用、保护的整个过程,为援助对象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方面提供帮助的各种活动。因此,海外知识产权援助既有“事后援助”,也有“事前援助”,援助机制贯穿于创意阶段、研发阶段、产品化和市场化阶段等创新活动全过程,且针对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纠纷形式,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援助重点和内容不一。如针对专利技术,建立和完善专利预警机制,将对某一集群产业的专利进行跟踪,对于可能引起海外纠纷的产品,尽早向其生产企业发出警示。自由化的进程中,关税壁垒作用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减弱,知识产权因其专有性而备受市场主体的追捧,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产品技术附加值的不断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我国不断提升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广泛认同。因此,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屡屡发生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且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知识产权也是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并维持其发展壮大所必需的无形资产。我国国内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逐渐完善和加强。但是,我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保护机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相对系统的、有效的机制,导致我国企业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中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也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国外的稳定发展与壮大。因此,探讨我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发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所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和稳定发展壮大。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在海外得到有效的保障,可以保证企业在国外的市场竞争优势,建立起稳定而强大的海外市场。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本国知识产权保护,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使其在海外市场也能得到保护。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比较成熟,其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

(一)政府、行业协会通过各种途径全方位地维护本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

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组织的多边谈判机制,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条约,更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提高了各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准,世界贸易组织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最低保护标准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对外国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便减少国际问的贸易摩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发达国家还以各种方式支持本国企业在境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最为典型。美国企业在境外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时,美国政府就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双边、多边谈判机制,全力维护美国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如美国《综合贸易竞争法》中“特殊301条款”,制定这个条款的目的是为本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提供保护。“特殊301条款”内容中有两个标准:“未能充分而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的外国”和“拒绝了依赖于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公平而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美国依据这两个标准对没有有效保护其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美国制定的这一条款对其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当企业在境外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纠纷时,美国驻当地机构过外交途径向当地国政府进行交涉。美国专利商标局也会在对外贸易密切、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国家和地区驻外使馆派遣知识产权专员,专门负责与当地国政府、企业等进行知识产权有关事务的协调,为驻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美国政府为帮助美国企业在海外保护知识产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援助措施:集中公布美国保护知识产权政府资源信息;美国专利商标局专门设置了免费热线,专利商标局的专家通过热线帮助权利人制定处理海外知识产权问题的策略。

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维权,韩国专利厅设立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负责协调本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设立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非盈利机构,制定《关于为了保护海外产业财产权提供审判与诉讼费用补贴的规定》,以支持本国的中小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另外,民间团体韩国贸易协会成立了出口商品仿制品综合应对中心,主要从事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活动、研究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策略、举办培训和宣传活动、与国外有关团体建立合作机制等。民间团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也在保护本国企业商标权方面协助海关工作,并不遗余力地维护会员在海外的知识产权。因此,韩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府、民间团体和驻外机构共同参与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的援助机制。

(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贸易纠纷论文篇9

关键词:贸易壁垒;贸易争端;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

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与纠纷的新表现:

(一)加强立法,操纵汇率,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期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长期以来,美国对华贸易处于逆差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国内立法,操纵美元汇率,迫使人民币升值。首先,美国《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于2010年9月29日获得通过。根据该法案,在特定情况下,美国政府可就某个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对美元汇率在18个月内是否从根本上被低估作出判定,若作出肯定性终裁,美国政府就可以对相关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反补贴或反倾销税。这一法案是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美国对外贸易长期逆差”、“美国国内大量劳动力失业”等理由提出的。尽管这一法案没有直接针对中国的人民币,但无疑在事实上迫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给中国对美贸易出口造成很大障碍。

(二)多元化、多领域、大范围挑起贸易纠纷与摩擦

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领域局限在某个行业、个别产品,是小范围的、低烈度的摩擦。随后,中美之间不断地发生了产业与产业间的贸易摩擦,如造纸、钢铁产业。2008年以来,由于美国国内发生严重的次贷危机,经济衰退,产业工人大量失业,国内矛盾激化,美国政府也对中美贸易关系更加求全责备,在多元化、多领域、大范围挑起贸易纠纷与摩擦,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汇率制度、政府采购、外资企业投资环境等领域,典型案例有“三一重工案”、“华为中兴案”、“光伏产品案”等。美国奥巴马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子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风电场项目,奥巴马颁发行政命令称,“有可信的证据令白宫相信”三一集团及罗尔斯公司会采取“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或者不利的行动”。以美方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贸易诉讼为代表一系列贸易争端问题,严重违背世贸组织原则、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

(三)美国发起摩擦的重点领域已经转向新技术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各行业各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行业各产业基础差,底子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更与美国差距明显。从中美双方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美国向我国出口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如信息产品、软件产品,这类产品技术含量高,难以复制,且利润较高。因此美国极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通过技术垄断轻易地获得高额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试图维护其知识产权强国地位。最近几年来美国对华知识产权贸易年年处于顺差地位,美国想要通过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优势扭转对华整体贸易中的巨额逆差,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前些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新技术产业不断对我国发起贸易调查与诉讼,挑起贸易争端。这些做法给中国一些刚刚兴起的高新技术企业无疑是当头一棒,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美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如前文所述例子,我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自2010年以来遭受重创,国内光伏企业大多惨淡经营,甚至倒闭。

二、中国应对之策

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在中美贸易领域大打“货币战“,大打“知识产权保护牌”,动辄对中国输美产品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征收惩罚性关税,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涉案调查等,种种举措扰了中美贸易正常秩序,严重破坏了中美贸易关系,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也严重制约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为保护我国外贸企业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维护中美正常贸易秩序,针对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与纠纷的新表现,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间沟通与政治互信

加强政府间沟通与政治互信,进行充分的对话、沟通与协调,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化解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中美贸易摩擦与纠纷不断加剧的现状,中国政府提出了发展中美贸易改善中美贸易关系的五大措施,积极主动地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化解中美贸易争端,改善中美贸易关系。同时,加强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例如2月访美取得多方面重要成果。首先,深化了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共识。第二,拓展了双方在经贸等领域的互利、务实合作。第三,加深了两国人民友谊,促进地方合作。第四,在更多领略进行贸易往来与投资合作取得了共识,如在新能源、农产品贸易、信息产业、医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签署了许多合作协议。

(二)政府企业联动,依据世贸规则,积极应诉并有效回击

针对美国动辄对我输美产品连续多次地贸易限制,我国政府与企业应该对美国进行有礼有节、适度的反击。2009年9月13日,中国商务部政策,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同时对美方输往中国的部分农产品、机电产品及其他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2011年12月,中方对美国汽车实施双反税法案。这些措施对美国进行了有效的报复,同时也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公平贸易规则,保护我国外贸企业的利益,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

首先,商会、行业协会要做好市场信息收集、行业动态分析、出口目标国贸易政策分析等公共服务。各行业协会应成立专门小组,组织专家、专业人员认真分析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内容,并及时给相关企业。其次,建立并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加强对外贸出口各个环节的监测,降低因贸易壁垒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损失。第三,商会、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加强中美双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可以与美国相应的企业商会、协会等进行沟通交流,就中美两国之间有关贸易摩擦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对话与谈判,求大同存小异,以有效缓解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珍.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摩擦举措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21):96-97

[2]章满.中美贸易争端升级,新世纪周刊,2011(39):32-33

[3]白明.中美轮胎特保案的透视与泛读,中国外汇,2011,(19):42-44

贸易纠纷论文篇10

国际商会仲裁院对仲裁规则的这一修订体现了这样一种趋势:直接以不带有国家色彩而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一些行为规范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综合所有的情形,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对于实体问题的法律适用一般有这样两种:当事人依据意思自治原则自行选择特定法律规则作为解决争议适用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仲裁庭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作出裁决。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当事人未就争议的实体问题所适用的法律作出选择,仲裁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选择应适用的法律:一是自行选择冲突规则,在冲突规则的指引下确定该实体问题应予适用的法律;一是不援引任何冲突规则,直接适用他认为适当的实体法规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下,都存在着适用商事习惯法的可能:仲裁庭可因当事人的选择而适用商事习惯法作出裁决,也可以在未有选择的时候直接适用商事习惯法。

一、商事习惯法的性质

商事习惯法(Lex mercatoria)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原本是指适用于中世纪西欧商人中间的行为规范,也称为“Law merchant”,随着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出现了一种试图以适用不受国别限制的一般性行为规范解决贸易纠纷,以此取代过去的完全依从于特定国家的法律体系的方式。为同古老的“商人法”相区别,这种被适用的一般性行为规范被称为“新商事习惯法”、“现代商人法”,在某些理论著作中还被称为“跨国法”、“国际贸易法”等等。

关于商事习惯法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持己见,国际法学界主要存在“实证论”和“自治论”这样两种观点。“实证论”的观点以施米托夫教授为代表,认为商事习惯法只是一个在学术上存在的概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手段,而并非真正独立于各国国内法之外的完整法律体系。商事习惯法依然要受到国家主权的限制。很明显,“实证论”的观点是从国际贸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看待被称为商事习惯法的这一类行为规范,对其合理性的着眼点是国家主权对该类行为规范效力的影响。“新的商事习惯法是由制法机关精心制定的,表现为国际公约、示范法,以及国际商会等组织公布的文件”⑴商事习惯法只有被一国国内法所承认,纳入其国内法体系中后,才能在实际上发生作用,因此它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可以独立存在的法律体系。也就是说,商事习惯法在性质上是“在与国家无原则性利害关系的选择性法律的范围内,由不同国家制度中发展起来的调整平等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统一法”,具有“跨国法”的特性:尽管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立法机构制定而强制加以执行,却能在事实上被普遍接受,事实上起到调整特定范围的社会关系的作用。

“自治论”的观点则是从商事习惯法的独立性出发,认为其存在的依据,也就是发生效力的依据并不在于国家对之的认可或者明确纳入其国内法体系,而是在于这一类行为规范被商业界所普遍接受和遵守。也就是说,在国家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之认可之前,商事习惯法就已经在事实上发生作用了。国内法强制力的作用仅在于保障商事习惯法的执行。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有丹麦学者兰杜、法国学者戈尔德曼等。

两种观点都承认存在这样一类行为规范,仲裁庭可以在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法律的时候直接加以适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实证论”认为商事习惯法的效力来源于国家的承认,在未经国家认可的情况下,商事习惯法就不能起到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作用;“自治论”则认为商事习惯法的效力来源于它自身,即使未经国家认可,仍然在事实上具有效力,可以由仲裁庭运用。

笔者认为,国家强制力仍然是商事习惯法最终得以应用的保证,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国内法而单独存在,它在体系上仍然难以自足。同时,商事习惯法并不具有一个明确的规则范围,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与国内法相互补充,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与国内法紧密结合的。

二、商事习惯法的产生、内涵与外延

国际间经贸交往的日益频繁所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跨国纠纷成为各仲裁机构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由于各国法律的不一致,同时冲突规则对顺利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实际上的阻碍作用日益为学者所指责,⑵国际统一私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商事习惯法是指可以不受国别限制普遍适用于国际贸易交往中的一系列规则或原则,它实际上也是国际统一私法的组成内容之一。

商事习惯法在历史发展上经历了国际-国内-国际这样三个过程,具体而言,首先在中世纪西欧商业开始发达起来的时期,商事习惯是适用在商人间的习惯性做法,它是超越国界、由商人自行管理并主要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来发生作用,这一类习惯性做法发展到后来成为惯例。当这种惯例为各国权力机构所认可、以成文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的时候,便成为其国内法的一部分,商事习惯因而发展到国内法的阶段。二战后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便利交往,以国家为主导制定国家间的统一性规则、标准合同的风气日盛,由制法机构精心构制并公布的各种公约及示范法等法律文件在减少争议、促进纠纷解决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有学者将商事习惯法的适用描绘为一个过程:仲裁庭通过对若干不同法律制度的国家国内法的考虑,选择可以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原则、规则,这一个选择的过程以及最后对选定的行为规范的适用,就是商事习惯法的适用。⑶也有学者认为,商事习惯法是适用于二战以后日益发展变化的国际贸易关系,能够反映国际贸易活动特征的法律制度。由于商事习惯法是适用于国际贸易中平等主体间的行为规范,它是体现在商人之间的国际合同、国际商事惯例、国际公约、统一示范法以及体现在国内法中的一些被普遍接受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诚信原则、契约必须遵守原则等等。

三、商事习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上所言,国际商事习惯法主要以国际公约、国际惯例以及一般法律原则为法律渊源,也将国际格式合同及统一示范法包含在内。

1.国际公约。国际公约是现代商事习惯法的突出特征。正是由于国际贸易交往的需要,各国有意识的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对平等的商事主体的行为加以规定,这种由制法机构精心构制的行为规范体系明显不同于古代自发形成的商人法。凡是接受了该公约的国家,其公民在从事国际贸易的时候,如果没有明确排除该公约的适用,则公约可以自动适用。

2.国际贸易惯例。普遍认为国际惯例是与商事习惯法相重合的,它构成了商事习惯法的主要部分。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商事交往的过程中缓慢形成,成为调整商人行为的主要行为规范。而后来国际专业组织将其成文化、固定化,摆脱了最初杂乱无章的状态,因而成为现在商事习惯法的重要渊源。国际贸易惯例由于在贸易活动中的广泛采用而在商事习惯法的所有渊源中居于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3.一般法律原则。仲裁庭适用商事习惯法的出发点及目的是为了更为公平合理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因此为各国所接受的具有公平性质的原则也是商事习惯法的一部分。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各国国内立法中,正是由于为各国国内法所承认和接受,仲裁庭才能得以有效引用。同时,仲裁庭依据公平正义原则所作出的裁定也极少会被推翻,尽管这种引用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并不多见。

4.国际格式合同。在国际专业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统一格式合同也是商事习惯法的重要内容。但在当事人没有明确选择的情况下究竟可否参照其内容适用,仍然存有疑问。

5.国际统一示范法。以示范法的形式对国际贸易行为进行规范日益得到各国的赞同,以存在的示范法得到国家认可而应用的情形也愈加多见。特别是《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作为一部典型的示范法,在规范国际合同行为并提供合理依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商事习惯法的法律适用是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践中受学者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引起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商事习惯法内涵的不同表述,对外延的理解,商事习惯法是否独立的法律体系及他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是否有独立的作用等等。由于商事习惯法本身就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完善中的规则群,众说纷纭也就不足为怪。同时,也应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对待这一类行为规范,认同它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正视它必须依附于国内法,尚难以自足的现实。

注释:

⑴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