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6:18

逃跑计划篇1

“生活在这个城市,这个时代,我们看清了很多……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无法选择。面对丑恶,面对创伤,面对死亡,事实上我们无路可逃。所以逃跑的真正意义仅存在于计划。我们能做出的反应大多只能是慌乱。但也有例外,就是一些根本逃不掉的东西――热爱。”这是“逃跑计划”乐队豆瓣小站上的第一段话。

“perdel逃跑计划”成立于2005年,经过对前身乐队的调整,2007年正式更名为“逃跑计划”。在LiveHouse还没盛行起来的时候,如果你跑遍全国各大音乐节,那你一定不会对西装衬衫、紧身裤、皮鞋、Bob头感到陌生,这么“英伦范儿”的一定是“逃跑计划”。唱了近10年的时间,现在他们每场的演出中,全场大合唱成了必有节目,场场爆满,场场刷新票房纪录。不得不说,“逃跑计划”真的火了。

这次采访的整个过程Q认为特别“生动有趣”。首先地点就和以前就不同,不是咖啡厅,不是公司会议室,也不是排练室,而是maoLiveHouse后台狭小的工作间,4个大小伙子挤在一起有站有坐,录音笔就放在中间的行李箱上,采访过程中还能听到外面演出的声音,并穿插着偶尔有人误闯进来说几句又走了的画面,恍惚觉得就像上世纪90年代音乐纪录片里的某个镜头一样熟悉。当天晚上是香港乐队Killersoap的演出,“逃跑计划”担任嘉宾,迟些上场,于是就有了这次特别的聊天经历。

3月29日在济南“老班卓”的演出,开启了“逃跑计划”2013年的巡演旅程。一直到4月14日,历时半个多月的时间,唱遍8个城市。从巡演地点来看,原来这也只是今年巡演的第一部分。“今年的巡演和去年的巡演可能不太一样,今年是像传统意义上的巡演一样,出去转一大圈然后回北京。这次的巡演范围并不小,可能只是用的时间比较长。一周演个三四场就回北京,然后隔一阵子再出去。这次巡演分三四拨儿,大概是按西北、东北这样分。只要时间允许,能去的地方我们一定都会去。上海也会去的,只是没有安排在头几站。”乐队主唱毛川和贝斯手小刚解释道。而大家都期待的巡演中的新节目,毛川透露:“这次巡演,我会弹钢琴唱歌,其实我不会弹,现学的。现在正在排,可能前几站没戏了,后几站吧,后几站会唱一些新歌。”

采访当天,恰好是4个人从济南演出回来的第2天,乐队中3个人都是山东人(除来自东北的鼓手红桃之外),济南站也算是回老家了。对于现在每场演出的反响,他们信心很足:“现在对于巡演,我们觉得从人数方面来说还是很乐观的。像‘反光镜’乐队和‘扭曲的机器’那种乐队,人家巡演都不怎么宣传,起码就四五百人,我们现在基本也能达到这个样子了。现在我们的每一场演出都会有现场大合唱。”歌曲传唱度很高也成了“逃跑计划”的一大特点。犹记独音唱片两周年的演出上,“逃跑计划”还未上场,调音师只是在放曲子,台下的歌迷们就已经开始放声合唱,后来演出的过程中,旁边一个小哥从未停止跟唱,全场的默契都让人感动起来。说起感动的演出经历,毛川想了一下,说道:“从视觉上来说,最难忘的一场就是2008年11月在北京的专场。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时候,现场所有的人都举着手机,太美了。特别希望有一个摄像机能摆在舞台上往下拍,然后舞台上挂一个荧幕,能让大家看到我所看到的东西。后来我们看视频,其实底下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无聊,而我在台上看到的是逆光,光很强烈,整体的感觉是我最难忘的,当时我就忍不住眼泪一下掉下来。”其实哭得最厉害的一次并不是那年专场,而是2009年他们的第一次巡演中。毛川继续说:“那时红桃还没来乐队。最后已经巡演到郑州了,回北京太忙,还要录歌和写新歌,新歌还没着落,很累很想回北京,但压力很大又不想回来,特别矛盾,而且当时乐队也有很多事,所以当时直接爆发了,哭得哇哇的。”

2008年11月1日,“逃跑计划”在北京的maoLiveHouse完成了自己的首次专场,整场演出气氛的热烈程度和“第一次专场”对乐队的重要意义,都注定了那一晚对于喜爱他们的歌迷们,以及他们自己来说,都是永远值得怀念并无可取代的。“那时候晚上开会开到凌晨三四点钟,有四五次都是这样,一起讨论演出时的各个细节。那是我们的第一个专场,那段时间真是狂排练,把我们激动得啊!那种状态和感觉还是应该保留住,保持激情。”小刚边说边比画着。现在回想起当年那场演出和前期的准备,他们还是会难掩心里的兴奋劲儿。

经过了重组,经过了多次的人员变动,才形成了现在稳定的“逃跑计划”。中间穿插了一段现任鼓手红桃要离队的插曲,虚惊一场,当时红桃说了这样一句:“因为自己的理想我决定离开,慢慢地我发现感情比理想更重要,所以我又决定留下。”而现在在人们眼中,“逃跑计划”的确火了,无论是音乐风云榜年度专辑大奖,还是迷笛颁奖礼上包揽了4块砖,你必须承认他们的确脱颖而出,但绝不是“突然”。如果你能感受到乐队哥儿几个之间的感情,如果你看过他们的排练和演出,你就一定想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逃跑’是排出来、演出来的。”所有能看到的成绩一定都是看不到的日积月累汇聚而成的。“得这些奖也算是意料之中,因为也会想过得这些奖。现在对于得奖还是挺有信心的。”红桃终于开口了,面露羞涩地说,却也显得相当自信。说起这些年做乐队的感受,他笑了笑继续不急不慢地聊着:“刚开始的状态,更像是完成一个设想好的东西。但是哥儿几个玩着玩着,时间久了感情也深了,就会发现原来他是这样、他又是这样的。”晓东紧接着说:“其实我们几个就是掺合掺合着,就在一块儿了。我和毛川是最早在一起的,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形成了现在的这种样子。”突然,毛川打断晓东说:“哎?剪头发啦,剪得不怎么样啊。”于是,花絮不断,采访气氛变得轻松好玩儿了许多。晓东继续认真地说:“但现在彼此都适应了,很默契,排个曲子也很快,知道对方想要什么。”毛川反应极快:“对,就是别人不停地要,自己不停地给。哈哈。”笑完立马回到正题:“我觉得,哥儿几个在一起做乐队,还能靠这个吃饭,还非常有希望给孩子从香港买奶粉,这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儿。我们干这事在圈里算比较靠前的能养活自己的,很多人和主流媒体是通过我们开始关注到摇滚乐,真有这样的人,不是我们夸大。比如很多电视台,我们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了解摇滚,我们推荐了很多乐队给他们,而这些乐队也开始准备去做一些活动了。‘逃跑计划’的价值就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了。”毛川意犹未尽,“对了,还有‘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竟然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虽然我也会无数次被某一首歌所感动,但那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原来它改变了我对一些事的认识。而通过我们这首歌,我才意识到,至少有人会跟我说‘我以后会对我的爱人怎样怎样’。”最后,小刚非常干脆地做了总结性发言:“做乐队这件事儿,嗯,挺有意思的。”

2012年1月1日,被大家盼了多年的专辑,也是“逃跑计划”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专辑《世界》终于在零点首发,并且跨年专场后瞬间售罄。历时3年,比十月怀胎还久的这张专辑在他们眼里其实并不那么完美。“新专辑呈现出来时不是特别满意,整体的质量、制作方面可以更好。我们写歌的时候对成品会有一个想象,确实还有些距离。”毛川强调。但是话说回来,有那么多人去传唱他们的歌,会喜欢他们的歌词,这真是件特别幸运的事。“这些好的歌词,其实很流畅地就跳出来了。不用憋也不用使劲思考。”毛川脱口而出。晓东却在一旁敲边鼓:“他真是能憋,一憋就憋好几个月。”

如果去看过“逃跑计划”的现场,很容易就发现喜欢他们的很多都还是学生,有穿着校服样子的姑娘和小伙子拉着手,奋力地跟唱和尖叫,全然一副每场必到的架势。所以就聊到了喜欢音乐的年轻人,他们说:“年轻人现在可选择的东西很多,多听点儿摇滚乐,别弄些乱七八糟的,觉得自己挺时尚的,其实挺土的。电视上很多东西都是假的,现在的孩子给自己设计的生活都像电视剧、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其实这也算是好事,因为他们有梦想;但是类似《我是歌手》这类节目,给了年轻人一个评判音乐的错误标准,唱得特别复杂就是技术好,穿瘦身版的西装就是英伦,这都是胡说八道。淘宝现在也是,只要是大皮鞋就是‘英伦’。国内对时尚的这种概念会有很多错误的信息。”他们很乐意给现在喜欢音乐的年轻人一些忠告:“当你有理想的时候,就一定要尽全力把它付诸行动。这真的不一定就是‘钱’的事。50块钱一把的吉他也能玩,和1万块钱的琴是一样的,都需要人来弹。国外很多孩子有想法的时候就会马上计划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而国内很多年轻人就会觉得自己能想到就挺牛逼的,然后总想等以后有钱了再做。也可能因为咱们国家没人给养老,挣钱变成了第一位,理想就被放在了后面。总之,尽可能想到就去做。”

摇滚乐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也许很多人都曾经在脑海里反复想过这件事。而对于这4个大男孩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摇滚乐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现在的我们已经活在一个自己曾经设计的环境中,很多东西真的就那么成真了。就算现在我们的乐队突然没了,纵观这一生,后半辈子只要别干坏事,临死的时候也觉得这辈子值了。这辈子干了一件别人没能干的事儿。”毛川特别信誓旦旦地说,“其实比我们有才气的人很多,但是恰巧时间轴和我们的这颗‘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产生了交集。人活着,更多的是幸运。”晓东应和说:“很多年轻时候的梦想都实现了。”如果现在还能有梦想的话,他们希望变回到童年那样,可以活得再简单一点,欲望再少一点。

既然回不到童年,那么,就把未来的路走好。“我们会不停地给自己增加东西。上世纪90年代初‘唐朝’乐队和‘黑豹’乐队那一代,做的就是给人们普及什么是摇滚乐,这是他们那一代的历史使命,他们做得很好,摇滚乐是一种艺术。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就是,在上一代摇滚前辈的成绩之上,重新告诉那些有所误解的大众什么才是真正的摇滚乐,它不是怒吼、谩骂,不是人们心中的‘脏乱差’,摇滚乐也有特别轻柔的,特别好听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如果能做到那样,我们就成功了。”毛川继续说,“我们从来不会毫无理由地拒绝任何一个主流媒体,一旦你以拒绝的姿态对待他们,那一定是自己不够自信。没有必要非把自己定位为‘地下’,当然,可以是‘地下’的气质,但不一定只活在‘地下’。”关于未来的事,最近的就是大家都在关心的新专辑,不过新专辑还没有开始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今年会出新的单曲,而且可能会再附赠一首。

逃跑计划篇2

组织越狱罪,是指狱中的罪犯有组织、有计划地逃往狱外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监管秩序。监狱、劳改队、看守所等监管场所的任务是看管、教育、改造罪犯。为了保证监管场所的正常秩序,国家对罪犯的出狱(包括出劳改队、看守所等)作了严格的规定。组织越狱就是违反监管规定,企图有计划、有组织地逃往狱外,使监管场所的正常监管秩序受到侵扰。对这种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被关押的罪犯在首要分子的组织和秘密策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逃往狱外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狱”,是指包括监狱、劳改队等场所。在押解罪犯的路途中,罪犯有组织、有计划地逃跑的,也属于组织越狱的行为。越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冲闯狱门、翻越狱墙、挖掘地道等。只要是多名在押罪犯有组织越狱行为,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在越狱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抢劫、抢夺看守人员枪支弹药、绑架、杀害监管人员等其他犯罪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一般不按数罪并罚处理,而视为本罪从重处罚的情况。但对于越狱后实施的其他犯罪行为,仍应按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在监狱、劳改队等关押场所的罪犯构成。其他人员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对于个别监管人员为越狱的罪犯提供帮助或方便条件的,而按组织越狱罪的共犯处理。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通过组织越狱的行为以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本罪为必要共同犯罪,但其不要求行为人都出于相同的动机,行为人只要认识到自已在与他人一起共同实行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的逃跑越狱行为而仍决意实施的,即可构成本罪。

二、认定

适用本罪时应区分组织越狱罪与脱逃罪的界限。本罪与脱逃罪在形式上都表现为在押的犯罪分子逃离监管、羁押场所。两者的区别是:

1、行为方式不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并且一般是使用暴力手段,公开与国家专政机关对抗;而脱逃罪在客观方面往往采取秘密逃跑的方式。

2、本罪是多数在押犯勾结在一起,在首要分子的指挥、策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逃跑越狱的行为。而脱逃罪一般只是个别犯罪分子单独的逃跑行为。

逃跑计划篇3

我家有三只乌龟,其中的两只乌龟自从把它们买回家的那天起,就一直不停地想往爬,而大乌龟就安静多了。它吃完食后,就把头缩进龟壳里睡大觉。

有一天,妈妈说,把它们放进大盆子里玩一天吧,没想到,它们一进大盆子里就商量着逃跑计划,首先,它们一个爬到一个的龟背上,在最上面的一只把头伸得长长的,好像是在寻找逃跑路线,可是,不一会儿,它们就从龟背上掉下来了。

唉,它们的逃跑计划失败了。

逃跑计划篇4

暴动越狱罪,是指在押罪犯有组织地使用暴力,公然越狱逃跑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监管秩序。监狱、劳改队、看守所等监管场所的任务是看管、教育、改造罪犯。为了保证监管场所的正常秩序,国家对罪犯的出狱(包括出劳改队、看守所等)作了严格的规定。暴动越狱即违反监管规定,采用暴力手段从监狱逃跑,使监管场所的正常监管秩序受到侵扰。对这种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下,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地使用暴力而共同越狱的行为。所谓越狱,是指逃离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劳动改造队、拘役所、看守所等羁押场所。在押解中、执行死刑的刑场以及参观、学习、劳动等地方进行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地采用暴力的方法共同逃跑,也应视为本罪的越狱。所谓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地使用暴力共同越狱,是指在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下,进行密谋策划,相互勾结、串通,认真准备、分工而决意采用暴力进行集体越狱。至于暴力,则通常表现为杀伤、杀害监管人员,抢夺枪支、弹药、交通工具,砸毁监舍门窗等方式。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在监狱、劳改队等关押场所的罪犯构成。其他人员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对于个别监管人员为越狱的罪犯提供帮助或方便条件的,应按暴动越狱罪的共犯处理。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基于故意,并且具有通过暴动越狱的行为以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本罪为必要共同犯罪,但其不要求行为人都出于相同的动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在与他人一起共同实行有组织、有预谋、有汁划的暴动越狱行为而仍决意实施的,即可构成本罪。

逃跑计划篇5

因为爸爸妈妈的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每次都让家教中心的老师把我接到家教中心进行陪读、写作业。但我跟几位同去家教的伙伴不高兴了,这不是剥夺我们的自由吗?好歹也得让我们自己去家教吧,于是在我的怂恿下精心策划了逃离方案。

下午放学,家教照常来接我们,大家个个不说话,脑子里迅速地放着策划已久的方案。到了!前方左拐就进入逃离区域了,我做了个手势提醒左望和黄雨芯,他们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我们放慢脚步,远远跟在家教后面。

“好!现在靠墙行走。”我低声地说道。于是我们踮起脚尖,慢慢地挪向墙边。这时,家教回过头来,眼睛好像盯着我们。不好,被发现了!我倒吸一口冷气,左望和黄雨芯耷拉着脑袋,逃离计划失败了,可这时家教又回过头去,嗬?没发现?“继续前进!”我下了道命令。我们继续开始靠墙小心翼翼地前行。走了一段,我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说道:“停,准备开始——跑。”然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捂着书包跑到小路路口上才松了口气,看看后面的左望和黄雨芯都来了,这时,我的手机“嘟嘟”地叫了起来。一看是家教的老师来电话了,我深吸一口气,按了接听键。

“你们在哪里,跑到哪里去了,赶紧在前面的桥上集合,怎么能乱跑,这样多危险啊!”说完电话就挂了。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商量起来,这时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小伙伴们认为好不容易脱离老师的魔掌,应该继续跑。而我认为既然老师已经知道了,那就按着老师要求集合回去。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继续跑,而我按老师要求回去。当我一个人到了桥上,遇到了家教老师,告之老师情况时,老师不禁焦急起来,说道:“哎呀,现在路上车子这么多,要是他们出事了可怎么办,要赶紧找到他们。”老师先把我送了回去,然后和其他老师沿路寻找,并通知了他们的父母,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不禁深深的后悔,盼望着老师能尽快找到他们,千万不要出什么事情。我坐卧不安的等待着,感觉每分每秒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感觉像是过了一世纪的时间,终于老师带回了左望和黄雨芯他们,他们的父母也匆匆地赶到家教中心。我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心里想:“还好找到了,没有出什么事情。”小伙伴们受到了老师、父母的批评和责骂,而黄雨芯作为这次的主谋,更是被狠狠地教育和批评,而我为我的调皮捣蛋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逃跑计划篇6

追捕就是指对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组织力量进行追缉,并将其捕获归案的侦查措施的总称。在检察机关侦查中,需要追捕的都是已经立案、且一般已被决定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因而追捕总体上属于执行拘留、逮捕的范畴。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当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机关可以协助。但是,由于近年来职务犯罪嫌疑人携款潜逃较为突出,追捕工作量大,公安机关则因任务繁重,因而多数案件的追捕是在检察机关的协助下甚至是以检察机关为主完成的。同时追捕工作也反映了侦查部门的办案能力和办案水平,体现着检察机关的对外形象和声威。因此,检察机关非常有必要研究追捕职务犯罪嫌疑人的问题。

一、我国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的现状

近年来,潜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出逃国外的人数不断攀升。2001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逃专项大行动,追捕在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嫌疑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追逃专项战斗中,全国共抓获潜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数百名,但追逃仍然任重道远。新华社当天播发的一条相关消息首次披露了一个关键数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000多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携公款50多亿元在逃。其中,有的已潜逃出境,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一些国有公司、企业难以为继,社会危害十分严重。”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外逃携卷的钱款不断攀升,涉案案值比1995年前大大增加,贪污上百万兀、挪用上千万元的大案屡见不鲜。目前职务犯罪大多为受贿犯罪,而贪污、挪用公款型的外逃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类犯罪由于证据容易收集到位,犯罪嫌疑人往往迫于检察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证据而潜逃;而受贿犯罪大多属于“一对一”,证据不易获取,犯罪嫌疑人存有侥幸心理。潜逃人员中,在金融系统任职的比较多,国有公司、企业的经理、董事,以及具体接触、管理钱财的财务人员、营销人员也较多。甚至个别党政机关部门的腐败官员,乃至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这两年也开始或明或暗地卷入了海外潜逃的逆流。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的原因

1、主观原因

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的主观原因,表现为犯罪后因恐惧畏罪而出逃的心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准备出逃(预谋充分)和仓惶出逃(预谋不充分)两种,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类:

(1)犯罪嫌疑人的潜逃行为本身就是早有预谋的,是整个犯罪计划中准备实施的一个环节,其携款潜逃行为具有主动性、从容性和计划性的特点。这类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其罪行没有暴露之前就做好了人、财、物以及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准备携款潜逃,远走他乡,隐姓埋名,设计出合家“远走高飞”的分步骤计划。其步骤大体循着如下轨迹:创造种种“合理”名目,先将妻子儿女转移,同时“暗度陈仓”,转移巨额不法资产;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本人则照常工作静观时变,以掩人耳目,同时继续玩弄实权,变本加厉地获取不义之财;一旦案发,便能迅即抽身潜逃,溜之大吉。特别是一些金融、证券从业人员,犯罪金额较大且自以为手法隐蔽,作案后动辄潜逃,或在境内投资,或在境外进行所谓“创业”。潜逃出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的目标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因为在发达国家不仅生活舒适,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移民国家很容易接纳一个外来者,如加拿大,一旦夫妻中的一方人了加籍,另一方很容易拿到该国的绿卡。所以很多人在出逃前,就将家人移民到这些国家,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一位长期研究高官犯罪心理的学者发现:在高级别的官员中,虽未外逃,但有过外逃动机,做着外逃准备的并非极个别。像成克杰非法聚敛几千万元巨额赃款,大都转移到香港情妇的名下或存在境外银行里,梦想着有朝一日境外置业,周游列国,与情妇沉湎于另一种“温柔富贵乡”。再如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东窗事发后,办案人员发现他私藏5本外国护照,伺机外逃。

(2)职务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畏罪感越来越强,起初尚能假装若无其事,但在自我保护和逃避追究的心理作用下,一感到风吹草动就仓惶出逃,逃之天天。

(3)犯罪嫌疑人一般是原本有职务、身份和社会地位者,他们不愿也没有勇气面对身陷囹圄的尴尬和巨大落差,不敢正视自已的行为,因而选择潜逃。

(4)犯罪嫌疑人贪污、受贿、挪用的财物挥霍殆尽,或投资失败,无力偿还,害怕事情暴露、罪上加罪而潜逃。

(5)在窝案、串案或团伙作案中作为参与者或知情者的犯罪嫌疑人,在其他人案发后既不愿意供出他人,更害怕牵连自己,因而选择潜逃之路。

(6)得知其主管单位或者部门或有关司法机关开始调查自己并掌握了其部分或主要犯罪事实,为逃避惩罚而潜逃。如远华大案中索取、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500多万元的厦门市原副市长蓝甫,在中纪委刚刚进驻厦门后,就持私人护照,携妻出逃澳大利亚,其已于2000年1月21日被捉拿归案。

2、客观原因

一些检察机关观念保守,因循不破不立、立案就是定案、撤案就是错案的传统思维,立案侦查的“风险决策”不足,措施不够到位。对一些成案可能性大、查处价值高、深挖潜力大而证据暂不十分到位的案件,不能依法大胆果断地立案,专门性强制措施和手段跟不上;对估计会逃跑的犯罪嫌疑人没能制订反逃预案,提前监控。同时,在一些地方,检察、公安、安全、通讯、交通、海关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不紧密,未能坚持对可能逃往境外的人员实行报备制度,没能形成控制外逃的整体合力。结果,给一些职务犯罪嫌疑人留下了在立案前潜逃的余地和时机。此外,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后由于疏于看管,以及取保候审后由于疏于监控而导致弃保潜逃的,也是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的原因。

三、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的危害

由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捞了就跑”现象传递出来的犯罪信息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大量外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能够暂时逍遥法外,逃避惩罚,使一些不法之徒抱着侥幸心理纷纷效仿,从而加剧了同类犯罪的增加。职务犯罪嫌疑人携款潜逃,会使成百上千的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失去生活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不利于遏制和打击职务犯罪,增加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积案,是案件久侦不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作案后携巨款潜逃国外的,不仅给案件侦破和审判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对国家的金融安仝和经济发展也构成潜在威胁。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其导因之一就是墨西哥国内的资本外逃;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由于银行的官员出逃带走大量现金引发的。某些曾担任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的携款潜逃更是严重败坏党风党纪,有损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

四、实践中我院的主要做法

除了开展专项行动,我市检察机关也正在研究建立追逃长效机制,与纪检、公安、金融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情报信息交流工作,不失时机地立案、侦查和边控,预防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潜逃。我院一直将追捕潜逃的犯罪嫌疑人作为反贪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准确判断逃跑方向和落脚点

潜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多是涉嫌重大经济犯罪,他们自知罪行严重,都抱定要逃出法网的“坚定信念”,往往是“狡兔三窟”,缉捕难度相当大。因此在追捕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工作中,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追捕,首要问题就是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逃跑方向和落脚点,否则,追捕就是盲目行动,只会枉费心血,浪费侦查资源。根据侦查实践,判断犯罪嫌疑人逃跑方向和落脚点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详细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别名、身份证号码、护照、家庭情况、籍贯、主要关系人、主要犯罪事实、作案动机,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社会关系、生存能力、为人处世、生活作风、活动范围、经济状况、夫妻关系等,力求全面详尽。对这些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判断,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2)及时勘验、搜查,发现线索。携款潜逃的案件有很多是在单位发现犯罪嫌疑人数天没有上班后才发案的,携款潜逃的多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的经理、董事,以及具体接触、管理钱财的财务人员、营销人员。检察机关接到报案后,应立即进行现场勘验和搜查,搞清公款短少的数额、时间、流向,并通过查阅犯罪嫌疑人逃跑前的通讯资料、经济活动资料、照片、笔记、书信、电脑资料等发现线索,以此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踪。如我院侦破的文某某贪污案。在犯罪嫌疑人潜逃后侦查人员及时依法对其办公室实施搜查,在抽屉里发现残留的几张股票交易交割单和几张照片底片,侦查人员立即将底片冲印,发现文某某与一女子举止亲密,侦查人员根据掌握的文夫妻关系不和的情况,乔装成婚姻关系调解人员,巧妙地通过文妻了解到文情妇的情况,一举将文某某在其情妇的老家抓获。

(3)调查犯罪嫌疑人的亲人、关系人。潜逃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属于重大决策,意味着将离乡背井,因而一般会在事前或事后告知亲人或关系人。犯罪嫌疑人虽然潜逃在外,但不可能长期与世隔绝,必然会与某些关系人发生联系。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情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债务人以及关系密切的老乡、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等人最有可能知道其去向、行踪或离家前的种种迹象。因此要及时向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的亲人及关系人调查了解,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明刑法对自首的有关规定,窝藏包庇应负的法律责任,督促他们讲出犯罪嫌疑人的去向或提供线索,督促他们动员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甚至协助我们抓捕逃犯。另外,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亲人、重要关系人的秘密布控,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我院侦破的唐某某贪污、挪用公款案。在犯罪嫌疑人潜逃后,我院经调查发现唐某某与其同事曹某关系密切,并曾借给曹数10万元,唐某某出逃时所带现金不多,极有可能向曹某讨债。于是,我们说服曹某配合我们的追捕工作。不久,唐打电话催曹某还钱,曹马上报告我院,于是我们在约定的交款地点将唐某某抓获。

(4)调查犯罪嫌疑人潜逃前后的通讯情况。犯罪嫌疑人潜逃前,往往要向外频繁联系,或打探消息,或寻求接应;出逃后,又急于向亲人报告平安,告诉动态。因此,通过向电信部门跟踪调查犯罪嫌疑人潜逃前后其电话、手机及其亲人、关系人的电话、手机的通话记录,通过分析与各个话机通话的次数、频率和时间,有助于削断其逃跑的方向和行踪。对重大案犯的追捕工作,商请公安、安全部门支持配合,在严格审批、严格限制范围的前提下,由公安、安全部门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及其亲人、关系人的通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发现其逃跑方向和行踪。检察机关在利用这种方法时。要增强主动性,主动与公安、安全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避免消极等待。

(5)调查赃款、赃物的流向。犯罪嫌疑人潜逃首先要解决生活费问题。一是在潜逃前一般都会准备一笔费用,以供其生活和挥霍。查清了这笔资金的流向,一般都可以确定其潜逃的大概位置。二是通过查询犯罪嫌疑人在潜逃过程中银行账户、信用卡等消费、使用情况,发现其行踪。三是有些犯罪嫌疑人在仓惶出逃时来不及带钱财或者在其随身携带的钱财快用完时,就会与亲人、关系人联系,特别是对其债务人,往往会进行索要。对这些人要全面了解,做好工作,甚至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使他们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6)巧用说情人发现行踪。在反贪斗争中,检察机关每查办一宗案件几乎都有人找上门说情。犯罪嫌疑人在潜逃一段时间后,往往也会通过各种关系人向检察机关打探消息,说情开脱。我们往往因为强调办案纪律而将说情者拒之门外,然而说情者也有可供我们利用的一面,因为凡是说情者都是熟悉犯罪嫌疑人的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或是其他利害关系人,都是犯罪嫌疑人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因此,侦查人员可以将计就计,打破常规,大胆利用说情人,为我所用,或通过法制教育或思想工作,使说情人讲出潜逃案犯的下落。如我院在侦破原深圳市计划局财贸处处长王某某受贿案时,就运用这一方法,通过说情人掌握了他潜逃泰国的重要情报,在上级检察机关的支持和泰国警方的配合下成功地将其缉捕归案,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广东联络处,于1993年9月30日顺利将其押送回国。

(7)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经验,同样是追逃取得成效的基本经验。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对追捕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热情很高。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发动,建立侦查通报制度,适时向社会公布潜逃案犯的情况,采取发通缉公告、上网通缉、悬赏通缉等形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报告潜逃案犯的行踪,把追逃工作从职能机关扩展到全社会,广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侵吞公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通过适当的宣传发动工作,往往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如我院侦破的蓝某某贪污案。鹤州邮电代办所营业员蓝某某截留、侵吞当地逾百名外来打工者的血汗钱人民币26万元后潜逃,一时受害者和当地群众群情激愤,强烈要求将蓝某某缉拿归案。我们在平息群众激动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追逃工作。一年后,根据群众举报,我们在北京将蓝某某抓扶,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8)利用境外侦探社和华人团体发现潜逃案犯的踪迹和落脚点。我们充分利用境外侦探社和华人团体信息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追查潜逃案犯的下落,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掌握主要的抓捕方法

(1)追缉堵截法。追缉堵截一般适于逃跑不久的犯罪嫌疑人,根据犯罪嫌疑人的逃跑方向和路线,组织力量进行跟踪追缉和设卡堵截,包括追缉和堵截两个方面的内容。追缉就是在潜逃案犯后面跟踪追捕,堵截就是在潜逃案犯前面设卡堵截。这种方法要求侦查人员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明确追捕目标,即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着装特征、逃跑方向及逃跑路线等情况;快速部署,统一指挥,加强与有关地区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注意沿途调查,随时检验原预测的逃跑方向是否正确,掌握犯罪嫌疑人新的逃跑方向:加强控制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的落脚点。

(2)通令缉拿法。对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或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作出缉拿决定,通过公安机关通令缉拿归案,同时可以将犯罪嫌疑人情况在网上公布,实行网上追捕。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3条、第131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16条至220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本辖区内,经检察长批准,可以直接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通缉决定作出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通缉通知书和通缉犯的照片、身份、特征、案情简况等送达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通缉令追捕案犯。

(3)伏击守候法。对于已经知道潜逃案犯行踪和落脚点的,侦查人员在其落脚点或即将出现的场所周围隐蔽守候,一旦发现潜逃案犯,立即抓捕;对于不知行踪和落脚点的,则选择在节日特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在潜逃案犯最可能出现的地点,如其情人居住地、家庭所在地、亲友居住地进行伏击守候。如我院侦破的观澜镇某村出纳员陈某某挪用公款案。犯罪嫌疑人潜逃后,我们在陈某某所在村及邻近地区发动干部群众严密布控。两年后,陈某某溜回邻村探听消息,出现后群众立刻报告,最终使陈落人法网。

(4)利害诱捕法。侦查人员根据潜逃案犯的心理和特点,预先设下陷阱,或投其所好,或“攻其所必救”,以巨额利润为诱饵,或传递其亲人病重等假信息,诱使其自投罗网。如我院侦破的天龙企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陈某某挪用公款案。侦查人员了解到陈有一大栋房子,出逃后由其妻照看,同时得知陈在外手头拮据,而其家庭又缺乏现金。于是侦查人员乔装打扮成富商前往陈家佯装买楼,要求陈妻通知男主人出面接洽。陈某某得知后以为有大财发,急忙赶回,被缉拿归案。

(5)敦促自首法。实践证明,潜逃案犯中的大多数与其家属、亲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只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明以政策,晓以利害,就可以通过其家属、亲友规劝、动员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争取从宽处理。特别是对于案情不是十分重大,或者经济状况比较拮据,逃亡生活难以为继的,效果更为明显。如我院侦破的沙井水务所出纳员陈某某贪污案。由于陈出逃时正身怀六甲,我们通过向陈的亲友敦促她为腹中的孩子着想,争取从宽处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我们的宣传感化了陈某某,终于回来投案自首。

(6)司法协助法。对于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首先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查找追捕;其次可通过与我国签订了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的国家、地区查找追捕;最后可通过沿边的省、市与国外、境外司法机关的特殊关系,运用一些灵活的办法查找追捕。追捕职务犯罪嫌疑人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国家间的合作,尤其是在遣返腐败犯罪分子、返还犯罪收益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司法协助,对各国都有利。有学者研究发现,加强国际合作,可以让中国的资本外逃数量下降50%.我国已与40个国家签订了56个司法协助、引渡和移管被判人条约,为共同打击犯罪分子奠定了基础。从1993年起,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和双边警务合作,我国警方先后从国外押解、遣返犯罪嫌疑人210多名。

五、深化改革标本兼治

只有从制度上杜绝漏洞,并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标本兼治。有关专家深刻指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这个新的腐败怪胎,必须狠抓党政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高筑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针对容易诱发潜逃现象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通过改革建立起良性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机制上决化公为私的国有资产转移问题。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和公司规范运作要求,选好管好一把手,并对企业经营者建立激励束机制,由此形成企业的制衡监督体制。摘除贪官外逃这颗毒瘤,还需要依靠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化。2002年7月23日,中共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通知明确强调“要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要用好的制度选出党性强、作风好、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领导干部,要让那些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的贪官在党内无藏身之地。

逃跑计划篇7

1940年夏的一个傍晚,范西接到妻子来信,告诉他女儿即将出生,这让范西欣喜万分。正准备给妻子回信庆贺,却接到前往法国色当市附近执行轰炸德国兵营的任务,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笔,迅速和战友驾机出发。

不幸的是,当他们的飞机接近目标时,遭到德军防空炮火的猛烈袭击,飞机被击落,战友当场死亡。范西跳伞逃生,降落伞刚到地面,就被一拥而上的德军俘虏。从此,开始了他长达5年的战俘生涯。

范西不甘心束手就擒,为了心爱的女儿,他决心要逃出魔窟。刚被俘虏时,他被关押在德国巴尔特的第一战俘营。进去后不久,就用狱友从厨房“借来”的一把铁铲从牢房往外挖掘地道,快挖好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致使地道进水从内部坍塌,只好被迫中途放弃。

范西没有就此气馁,又选择了另一个地方重新挖掘。糟糕的是,地道即将挖通时,却被看守发现了,他遭到了严厉处罚。

德国人怕他利用这里熟悉的地形再次逃跑,把他转移到第十一战俘营,并加强了对他的监管力度。

表面上看,范西好像老实了许多,实际上,他逃跑的欲望比先前更加强烈了。他瞄上了“仁慈”的德国人提供的金属餐刀,开始了新的挖地道行动。他后来回忆说:“金属餐刀让我能加快速度,我把土弄松,然后铲出去……这是一项大的改进。”

遗憾的是,和上次的结果一样,当地道即将“竣工”时,又被德国人发现了。这次,他受到了比上次更加残酷的惩罚。德国人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放在似火的太阳底下暴晒了整整三天。虽然他已经奄奄一息,但当德国人问他还逃不逃时,他始终没有作出明确答复。这让德国人恼羞成怒,又把他吊起来狠狠鞭打,但他依然缄口不语。

德国人本想杀一儆百,不知道为什么在即将对他执行枪决时,又忽然改变了主意。1942年5月,他被转移到波兰萨甘的第三战俘营继续服苦役。

不管遭遇多大的折磨,范西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熄灭: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想办法逃出去,与妻子和女儿团聚。

他又开始实施新的逃跑计划,并吸取上两次失败的教训,决定联合其他狱友一起干。他利用出工的机会,详细察看了外面的地形,然后精心设计了3条挖掘路线,并把3条地道分别命名为“汤姆”、“迪克”和“哈里”,然后组织狱友利用晚上的时间轮流作业。

为防止被德军发现,此次挖掘的地道深9米,高宽仅为0.6米。两个月后,3条地道成功挖通。就在准备逃跑时,那条“汤姆”地道还是被发现了,好在还有“迪克”和“哈里”做备用,大家只能等待时机,从这两条地道逃出去。

1942年10月,在范西的带领下,76名战俘通过“迪克”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德军发现。逃跑中,50人被残忍枪杀,仅有3人成功逃过围追,其余23人被抓回,其中包括范西。

范西理所当然要遭到比其他人更凶残的惩罚。他先被剥光衣服鞭挞全身,之后又被关进潮湿阴暗的地牢,连续5天不提供水和食物。

那些天,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几乎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昏迷中,女儿的呼喊又将他拽了回来。他对自己说:“你绝不能就这样死去,你一定要活着出去见心爱的女儿!”

范西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纳粹从未见过如此冥顽不化的俘虏,决定和他继续把猫捉老鼠的游戏玩下去。

1943年4月,他又被转往立陶宛海德克鲁格的第六战俘营。在那里,范西表现得异常积极,曾一度被树为其他战俘的“楷模”。但他内心却一刻也未放弃过逃生的希望,他在窥视,在等待,一旦时机成熟,就去实现心中的那个信念。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他看准了一条德军运送给养的船只,乘哨兵不备,范到了船底,满以为这次能顺利逃生,但开船时间却因故被推迟到第二天,看守清查人数时发现少了范西,立即进行大规模搜查,很快就把他从船底抓了回来。

范西在被德国纳粹关押的5年期间,共换了4处战俘营,挖掘了8条地道,5次试图逃跑。那段时期,他被德军“高度”评价为“最坚定的逃跑者”。

1945年,范西被盟军从战俘营中救出,当时他的体重只有36公斤,而且浑身长满了虱子。当医生要为他检查身体时,他急促地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马上见到我的女儿,为了这个愿望,我已经努力了5年时间。”

范西在战俘营逃生的经历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拍成电影《胜利大逃亡》,一时轰动全世界。

前不久,95岁的范西因病去世。他的女儿珍妮特・范西撰文悼念:

逃跑计划篇8

易 明

在秋天的赛季里,有两匹马,星期天和戈尔,被公认是发挥最出色的。星期天轻松地获得美国肯塔基杯的冠军,戈尔夺得了贝尔盟杯的桂冠。因此,关键任于另一项总决赛,即普力克杯赛谁能获胜。

在普力克这场比赛里,这两匹马都奋力向终点冲击,超过其他马有一匹马的身位。电子记录显示,星期天获得了.胜利,但仅比对手快了一个鼻子那么一丁点儿。

在这一单项赛事里,星期天获得了50万美元的奖励,再加上总成绩第一的100万奖金,这样就达到了150万美元。而第二名――戈尔只得到了6万美元。星期天得到的是戈尔的25倍吗?

不可能,完成这3项比赛需要5个星期的时间。跑4公里的路程。一匹马只是比其对手快了2英寸而已,实际上差别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差别,而它们的回报却相差25倍!

这就是微小边缘原理在起作用,也许只是多一点点的训练,也许只是多一点点的奋争,也许计划方法只是好那么一点,也许所有这些因素或者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每一项几乎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把这一些加起来,优势和利益将令你难以置信。

洪加栋摘自《当代党员》07.12期

两个逃兵

任瑞

那两位被称为逃兵的人,在人们的嘲笑与轻视的眼光中落荒而走。他们曾经在一个兵营中发誓要效忠自己的军队,他们曾经胸怀保家卫国的宏大志愿。当他们的誓言在失败的战场上彻底被粉碎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改变。其中一个人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并没有像其他士兵那样拼死抵抗,视死如归。他暂时丢掉了一个英勇战士的尊严,拔腿而逃,做了一个逃兵,因为他知道只要保住性命.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另一个人看见了他的逃走,心想咱们进兵营时,都是一起发过誓的,你既然做了逃兵,违背了誓言,那我的逃走也并不是可耻的,毕竟你是先逃跑的人。随即这个兵也跟在前一个兵的后面逃跑了!

经过没命的奔跑,两个逃兵都逃离了生与死的危险,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当有人问起他们为什么违背誓言做了逃兵时,第一个士兵没有做任何的争辩,而第二个士兵却义正辞严地说道:“我在战场上看见这家伙临阵脱逃,就去追他,没想到他比我跑得快,直到回营了我才追上他。”

第一个逃兵被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处以军法,而第二个逃兵却获得了嘉奖。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逃兵呢?

姜艳摘自《中国文艺.倾心感悟》07.8期

大火中的花瓶

佚 名

10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500座房屋。灾难后的一个星期天,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带给他的学生们一样东西――一个丝毫没有受损的花瓶,这是教授家中惟一残留的物件,他问他的学生:“为什么我的房子都被烧毁得无影无踪了,而惟独这个小小的花瓶却能存留下来?”

逃跑计划篇9

首先,我要控制自己的饮食。不相信?没听说过“人怕出名猪怕壮吗?我要是吃多了,长胖了,人一刀就会把我宰不!

然后,我要少睡觉。如果我吃了睡,睡了吃,万一人类趁我睡觉的功夫杀了我,我变成鬼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接下来,我要多读圣经。读了圣经,既能认字,又能向上帝祈祷。管他上帝存不存在,我认为,只要祈祷就万事大吉。

我做完这几件事后,就要计划好“逃跑行动”了。我先悄悄在夜里把猪圈撞出一个洞,洞口要冲向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带领全体猪群逃跑,成为一只自由的猪猪。

逃跑计划篇10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概念

所谓逃逸,一般是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所以,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一种在造成交通事故后进行躲避、逃匿的行为。[2]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很多,有的书将交通肇事逃逸规定为“车辆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故意驾驶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3]有的教材将交通肇事逃逸规定为“车辆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不向公安机关报案而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行为”;[4]“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候处理等,而私自逃离现场的行为。”[5]“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6]“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义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毁损的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告,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7]

上述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论述有三点是共同的:一是前提是在交通肇事发生后实施的;二是逃逸者均是为了逃避自己的义务和法律对其的追究;三是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因此,学者均认为逃逸者的逃逸行为主观上是“故意而为之”[8].对此,有学者进一步阐述“既然负有该种义务,不承担该义务的逃跑的行为只能是故意的行为。所以,认识的共同点都在于认为逃逸行为是故意而为之。”“无论因何种原因而逃逸,行为的目的就在于推卸和逃脱责任。毫无疑问,逃逸行为不可能是由过失而实施,只能是一种故意而为的行为。”[9]对此,笔者非常认同。既然在肇事后逃逸就应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人不存在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意志因素,除非是行为人对所发生事故的无认识。认定行为人是否逃逸,可以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推理,只能得出“经查明当事人确未发现发生事故而无意中离开现场”,或“已知肇事却故意驶离”两种非此即彼的结论。[10]交通肇事逃逸人的主观心理不但是故意,且逃逸行为人还应具有逃避《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载明的抢救义务或者逃避责任追究之动机,若缺乏这样特定的动机,行为人的离开现场的行为就不具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例如:肇事者仅是为躲避被害人亲属的追打而离开。《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首先,《解释》将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界定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解释》规定的“逃跑”,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只要是在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都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11]综上,笔者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简言之就是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而故意逃跑的行为。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分类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一)按行为人肇事后果的大小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轻微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构罪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根据《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的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可见,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因先前事故后果的大小所承担的责任就有所不同,构罪的起点是“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达到就要负刑事责任,相反则属于轻微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只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责任。

(二)按行为人在肇事后是否仅实施了单一的逃逸行为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单纯逃逸行为和转化逃逸行为。[12]

单纯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肇事后仅仅实施了从现场消极逃离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单纯逃逸行为有各种表现,情况复杂多样。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表现为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并不确定自己的行为己经造成了一定后果的情形下,因害怕责任追究而当即逃逸;第二、表现为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己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肇事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后果还将扩大,如受害者将会因得不到救护而死亡,或者将直接被拖死或者残疾,等等,但因害怕责任追究而当即逃跑;第三、表现为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采取任何措施都无法挽回损失,而行为人也明知自己的肇事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为逃避责任追究而逃逸;第四、表现为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只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损失的扩大,但行为人误认为即使采取措施也无法有效避免严重结果的发生,为逃避责任追究而逃逸。

转化逃逸行为是指肇事后行为人不仅实施了从现场逃离的行为,而且在从现场逃离前或逃离过程中还实施了其他相关的行为,因此行为的性质就发生了转化,并非再是单纯逃逸行为,加入的其他相关的行为就不再属于逃逸行为的自然延续,其性质是肇事后逃逸行为中的他行为,往往会因主、客观的兼备而当然地成就他罪。在实践中,有的肇事者在将被害人撞伤后,为了毁灭证据或避免被害人日后指认或其他目的,采用倒车或其他暴力方法,将被害人致死后逃逸的,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移置后逃逸的行为,即肇事者在肇事致伤他人后,明知伤者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而肇事者不但不采取抢救措施,反而将被害人移至不易察觉的地方,或者肇事者迫于压力己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准备送往抢救,但在途中又将其抛弃的行为。因为逃逸人还实施了其他相关的行为,而此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所以就往往构成另罪。《解释》第6条就有相关的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三)按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是否造成了新的危害结果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导致新的危害后果的逃逸行为和未导致新的危害后果的逃逸行为。[13]

导致新的危害后果的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导致了比先前的肇事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一步扩大,如因逃逸而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残疾或死亡,例如:刑法133条的后段“因逃逸致人死亡”所包含的情形;也包括因逃逸而又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如因逃逸而再次肇事乃至多次肇事的。

未导致新的危害后果的逃逸行为当然是指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没有再造成任何新的危害后果。例如:刑法133条中段“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情形。

(四)按行为人的逃逸动机为标准,可以将逃逸行为划分为逃避抢救义务的逃逸行为、逃避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既逃避抢救义务又逃避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

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应当迅速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抢救伤者和财产,等候处理,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求行为人在肇事后不逃逸既是法律的义务,更是法律的期待。然而,基于人的躲避不利的自然本性,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成为逃逸者两个根本动机[14].逃避抢救义务,一般是指在肇事后既不向有关部门报告,不保护现场,也不主动、积极地救护受伤人员或抢救财产,而是消极逃逸。

这种类型的逃逸人一般也具有逃避责任追究的动机,但也不排除有的行为人尽管逃避了抢救义务,但事后并不否认肇事责任,也不逃避责任追究的情况。逃避责任追究,是指行为人先将伤者送往医院或者其他可以救助的场所后再离开或逃逸,这种情况下肇事者对伤者可以说己履行了一定的救助义务。既逃避抢救义务又逃避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肇事后既不向有关部门报告,不保护现场,也不主动、积极地救护受伤人员或抢救财产,而是直接从现场离开,逃避法律责任追究的行为。由于动机不同,这三种逃逸行为体现出主观恶性的内容和程度也不一样,因而危害性大小有所区别。其中,既逃避抢救义务又逃避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兼有两种动机,因而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最大。

(五)按调整对象的范围大小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狭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广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狭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指肇事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后的逃逸行为;而广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则是包括狭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内的任何交通肇事发生事故后而逃逸的行为。其包含了轻微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构罪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作为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研究,我们要从广义来着手,而对于就交通肇事犯罪的探讨就只要从构罪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入手考察就足已。

(六)根据逃逸行为在定罪量刑中的不同价值,可以将逃逸行为分为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行为和作为量刑情节的逃逸行为。

所谓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是指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基本构成的必要要件决定其行为性质的一种情形;所谓作为量刑情节的逃逸,是指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罪中不是作为其基本构成的要件,而是影响其刑罚轻重的条件的情形。例如现行《刑法》第133条中段和后段的“逃逸”情节。

(七)按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调整规范的规定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定罪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加重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指使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15]

在《刑法》第133条和《解释》中,“逃逸”一词共出现了四次(《解释》第2条第2款第6项没有直接使用“逃逸”一词,而是用“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替代之,其基本涵义一致),四种“逃逸”行为,虽然基本涵义均为“逃跑”之意,都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的主要责任者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但它们分别针对三档不同的法定刑,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定罪量刑作用。因此,有必要将这四种情形的逃逸进行分类比较。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

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16]其二是“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因此应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吸收犯处理;[17]其三是“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如果是在新的放任的故意支配下进行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18]

笔者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而言,认定其行为的法律性质既不能离开其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而孤立地进行分析,也不能局限于法条的规定而试图做到个罪包容的圆满解决;既不能只强调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也不能只看重行为人的罪后表现。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和客观方面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因此,“分别情况说”根据不同案件中行为人的具体罪过心理分别不同情况来认定行为的性质,应当说有一定的科学之处,笔者认同此观点。

注释:

[1]参见黄清明:《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5月,第29页。

[2]周雪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载《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辑,第136页。

[3]引自《人民警察中等规划教材》,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人民警察高等教育(专科)联编教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鲍遂献,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人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6]胡康生,李福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7]周雪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载《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辑,第137页。

[8]张建新:《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定性之检讨》,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85页。

[9]林亚刚:《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载《刑事法学》,2001年第10期,第51页。

[10]丁立民编著:《道路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11]孙军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刑事审判参考》,2001年第1辑,第77-78页。

[12]参见周雪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载《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辑,第139页。该文中就此标准分为单纯逃逸行为和非单纯逃逸行为,笔者认为“非单纯逃逸行为”这一概念未能准确反映这类行为的本质特征,据此,修正为“转化逃逸行为”。

[13]参见周雪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载《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辑,第138页。

[14]林维:《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载《刑事法判解》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15]这样的分类方式在外延上并不周延,笔者是基于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有归类研究的价值而为之。主要参见喻贵英:《交通肇事罪中四种“逃逸行为”之认定》一文分类比较、分析的观点,该文载于《法律科学》2005第1期。

[16]参见孙国祥等主编:《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