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轮岗交流总结十篇教师轮岗交流总结十篇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4:45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1

融水苗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何运山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2018年秋季学期我继续轮岗至融水县民族中学北校区,担任教务干事和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工作至今,我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收获颇多,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栽培、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在各级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我努力完成本职各项工作,此这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的工作:

一、期初工作。为确保新学期期初工作顺利进行,事先自己印制好六十二个班的报名注册表发放给各班主任,收齐后做好各班人数、基本信息等数据统计,为控辍保学、基础教育统计及后勤管理等提供准确数据。

二、作为学校学籍管理员,做好初中一年级新生学籍调档录入工作。全年级1223人,分别从县城、乡镇不同小学招生,通过查找、录入系统,的确工作量很大,尤其省外转读的学生,办理手续也很繁琐。对家长前来办理的“问题学籍”、学籍证明手续,都能热心对待,尽力办好。严格学籍系统的日常管理,对转入、转出、休学、复学等异动学生,都认真做到规范手续,做好纸质、电子版的档案管理。

三、日常工作。

1、学校基层统计报表填报工作。收集数据、录入系统都是费时费神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才能按时上报。

2、月考、段考及期考的考务工作。月考、段考及期考都是学校的大型教学质量测试,交叉监考,编排座号,分发试卷等等,尽管班级多人数多工作量大,但每个环节都要细心完成。

3、担任“控辍保学”专干,不畏路途遥远,积极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分赴拱洞乡龙岑村井备屯,大浪镇高培村、大新村,杆洞乡松美屯等地登门入户,对因厌学或违纪而辍学学生认真细致地劝导,对因孕不能到校而送教上门,让辍学学生及时返校,投入学习。并按上级要求做好辍学学生和残疾学生“一生一案”的工作台账,不断完善各种迎检工作材料。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2

一、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催生了“县管校聘”

教师交流轮岗,其本质是教师人力资源在校际之间的重新配置,是教师人力资源存量的二次配置。现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人事部门对教师编制的管理,是以学校为单位,核编到学校的。教师的人事、档案、日常任用与管理都由所在的学校负责,即每一位在编教师都属于某一所学校的人,是“学校人”或“单位人”。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旦交流轮岗到其他学校,就涉及到人事、档案、日常管理等一系列的变动。而这些变动,无论是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都必须付出较高的个人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这些成本就构成了教师在校际之间交流轮岗的体制。

上述体制的存在,其根源在于教师的编制、人事档案关系等的管理归属层级过低,在教师人事档案关系的管理上,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学校“孤岛”,而学校之间相互调剂、动态配置的管理成本较高。其破解之策就在于将教师人事档案、编制管理的权限和归属剥离出学校,提升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的人事档案关系、编制等,可以打破教师在学校之间交流轮岗的“藩篱”,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成为一县教育系统的人。如此,“县管校聘”的制度创新,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域范围内,根据当地教育实情,统筹配置师资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顺利推进教师在校际间的交流轮岗,破除了体制。“县管校聘”作为一项新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成为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2014年8月13日颁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号)指出,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由此可见,“县管校聘”制度既具有法律层面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国家政策层面的遵循。

二、“县管校聘”:权限划分与制度安排

1.实施范围与实施主体

“县管校聘”,顾名思义,该制度的实施范围是在县域内,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师资。此战略任务决定了“县管校聘”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实施主体。

2.管理机构的设置

机构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制度贯彻落实的主体。“县管校聘”制度的主要机构主体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是直接管理机构,也可以下设一个事业单位代为管理,行使相应的管理权限。四川省成都市和福建省一些试点县的做法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一个“教师管理中心”,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的交流轮岗工作。

3.权限划分:“县管”管什么,“校聘”怎么聘

关于“县管校聘”的制度安排,“县管”管什么,“校聘”怎么聘,《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号)并没有给出具体意见,只是提出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县(区)域内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和退休管理服务。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其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同时强调,“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这为“县管校聘”的具体制度安排提供了一定指导,同时也预留了诸多创新的空间。

制度创新必然涉及权限和利益的重新划分与调整。“县管校聘”制度涉及到教师管理权限在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划分以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纵向划分。横向划分上,编制部门改变编制的微观管理,实行宏观编制总量管理,将微观管理权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在学校之间的动态调控;人事部门亦是如此,只负责岗位结构总量控制。

纵向管理权限的划分上,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将“县管”与“校聘”界定清楚,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自的权限、职责。依据政策文件要求、当下教师人事管理体制尤其是教师聘任制的内容以及教师交流轮岗的现实需求,“县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人事档案、公开招聘、培训、工资待遇、交流轮岗、退出机制等,即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校聘”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与学校签订岗位聘任合同,教师的工作岗位在学校,学校负责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考核以及评职评优的推荐。“县管校聘”制度下,尽管教师聘任制的内容发生了变革,但仍未违反《教育法》、《教师法》中关于“实行教师聘任制”的法律规定。

三、“县管校聘”:仍需要系列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

“县管校聘”制度并不等于是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而是后者的上位制度,构成后者的制度环境。“县管校聘”制度为教师在校际间交流轮岗扫除了体制,是交流轮岗制度的上位制度保障。从“县管”的内容分析来看,交流轮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县管校聘”若要切实发挥上位制度的作用,保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顺利实施,仍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

1.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配置编制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校结构性缺编,新教师补充困难,骨干教师缺乏,这与城乡倒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大有干系,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偏紧,这不符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生源分散的特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调剂编制,则必须实行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要求,并适当向农村、山区学校倾斜,确保规模小的学校(教学点)的编制最低保障数。

2.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

不同学校之间岗位比例结构的差异严重阻碍着教师的交流轮岗,中高级岗位比例较高、评职晋级较宽松的学校,其教师在岗位晋升方面更有优势与空间,必然不愿意流动到中高级岗位比例较低、指标紧张的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到其他学校,而无法享受原有的岗位级别待遇,造成高职低聘,这种不公平现象,势必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人事部门核定的总体岗位结构内,通盘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现行岗位比例结构,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学校内部岗位比例结构和标准,然后逐步全县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学校之间可以互补余缺,有富裕的学校可以通过校际交流、自然减员等方式,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岗位比例结构应该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可以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用于评聘交流教师、优秀教师,以鼓励教师参与交流、鼓励交流教师服务期满后继续留下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3.师公开招聘制度

“县管校聘”要求继续完善、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实行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本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应届毕业生,多渠道用人需求,组织面试、笔试等环节,签订人事聘用合同。在统一招聘的同时,一定要扩大用人学校的自,根据学校的需求,派遣合格教师到学校任教,指导学校和教师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4.师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统一考核程序。由于用人权限属于学校,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则应该由学校负责,县级教育行政负责监督,确保考核过程、结果的公平公正。同时,完善教师申诉机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师工资待遇制度,建立农村、山区教师岗位补贴制度

工资待遇城乡之间、校际的差距,是阻碍教师交流轮岗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继续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县域内统一的教师薪酬制度,使得教师同岗同酬、同职同酬,切实缩小直至消除差距。同时,要建立对农村教师、交流轮岗教师的岗位补贴制度,这种岗位补贴既具有奖励、激励、吸引的功能,也是对交流轮岗教师奉献精神的一种补偿。应适当提供农村地区、山区学校教师的补贴标准,确保县域内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起到激励县镇学校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功能。

6.建立健全教师退出机制,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

在科学的绩效考核、公平公正的评价基础之上,逐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离岗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培训学习,培训之后再安排到学校任教;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剔除出教师队伍。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3

【关键词】轮岗交流;教育均衡;城乡差异;校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20-03

【作者简介】燕学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博士。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党和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硬件建设越来越优良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教师的均衡配置和发展。目前我国教师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和区际差异。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差异外,单就同一城市,同一片区内,学校间的师资差异也是巨大的。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随之,教育部也推出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力争用3至5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教师轮岗交流从理论上来说是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固本之策,从日本、芬兰等国家教师交流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教师交流是破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配置失衡的重要举措。县(区)域内,教师交流对教师输出学校和输入学校都有诸多裨益。

一、教师轮岗交流的重要实践价值

(一)教师轮岗交流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交流有利于学校再造血。如同人的身体机能一样,学校在输出“名教师”后,会激活自身的造血功能,产生更多更优质的血液。

其次是薄弱学校的教师来到名校后,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有助于带动名校良好的教育教研风气,有助于激发名校教师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促进名校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新一批教学骨干人员的涌现。

最后,教师交流有利于名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名校的生源差异较小、环境比较优越,教师长期固守在这样的环境中,缺少了挑战和动力,容易产生倦怠。名校教师到薄弱学校后,教学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会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以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会得到不断的发展。[1]

(二)教师交流有利于学校的布局调整

首先,教师交流有利于名校的品牌输出。教师校际间交流并非削峰填谷,而是取长补短。名校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得到传播,先进的办学理念得到推广,新老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影响和带动薄弱学校的教学风格、教育方法,实现了名校的品牌扩张,有利于增强名校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教师交流客观上打破了学校管理的僵化局面,增强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学校不断改善用人环境和陈旧的管理模式,刺激学校主动调整和发展,保持学校师资和管理水平的动态平衡。

最后,教师交流中,薄弱学校的优点也能够推动名校发展,比如薄弱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是值得名校学习的。

(三)教师交流有利于薄弱学校发展

教师交流过程中,最大的受益方当属薄弱学校或者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既保证了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提升,又有利于薄弱学校借鉴其他学校办学经验,从而使中小学教育发展均衡、整体质量水平提高。

首先,城乡、校际教师队伍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师交流轮岗,既为薄弱学校输入了新鲜血液和优质资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薄弱学校师资配置的底线,缩小了两者师资水平上的整体差距。

其次,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较好学校的教师轮岗到薄弱学校任教,带动了薄弱学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转变,同时,也增进了较好学校教师对薄弱学校教师的真实感悟与理解,磨练了他们艰苦奋斗、勤奋敬业的精神品格与意志。

三是薄弱学校教师轮岗到较好学校任教,既开拓了教师的视阈、启迪了教师的思维,领略到了先进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也感受到了不同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文化,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激发了见贤思齐、向高基准看齐的意识,使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得到了强化。

二、教师轮岗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两年政策执行的情况来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虽然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但由于此项政策牵涉面广,尤其是涉及相关群体的利益,因此,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认同不统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情况,笔者曾经对教师交流做法较好的省份进行过访谈,从访谈的结果来看,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该项政策的实施持不同的态度。

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教育政策主导者和教育领导者对这一政策持赞成态度,并积极推行这项政策。但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教育政策主导者和教育领导者对这一政策持否定态度,并尽量拖延这项政策的执行时间。

对于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来说,是非常赞成这项政策的。他们认为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的到来,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较好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来说,他们是不赞成这项政策的,因为好学校的校长认为有那么多比例的骨干教师交流出去,会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甚至会削峰填谷,削弱自己学校的实力。而好学校的教师认为被迫交流出去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规划以及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的访谈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

(二)教师交流轮岗制遭遇体制机制障碍

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虽然取得一些实际效果,但更多的是政策执行者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使得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裹足不前、搁置浅滩。

1.教师身份认同存在体制障碍。

我国教师身份隶属事业编制,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制的主要障碍,教师与政府无法构成基于干部身份而产生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教师身份地位并没有改变。而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的前提条件是校长和教师是国家或者地方公务员或者是公务雇员。

2.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有效执行,需人事、编制、财务、教育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但目前往往是由县教育局来统筹协调。实际上,教育局只能管理交流轮岗人员的选派,其对于编制、经费、岗位设置等方面的事务往往无能为力。[3]所以,要想政策落实到位,各部门必须责权明确、相互配合、协调合作,建立通畅的管理渠道,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

3.交流教师的选拔机制不完善。

从目前已经实施教师交流的区域来看,教师交流的配套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轮岗教师的推荐和选拔,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北京市m县的教师交流调研结果表明,交流教师对交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较低。政策实施中存在着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交流教师和交流学校缺乏自主选择权,交流教师的派任与专业不对应,交流时间过长、交流形式单一,考评主体不合理、考评标准不统一,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4]

三、进一步落实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具体措施

截至目前,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已出台两年,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建议在继续巩固原有的成功做法外,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教师的切身利益,完善和细化相关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律w系,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修改教育法律法规,赋予中小学教师公务员法律地位,将义务教育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或确定为公务雇员、教育公务员。这样就从法律上明确教师的公务员或者公务雇员身份,为教师交流制实施奠定法律基础。建议教育部门管理,收归人事权、编制权和财政权。将招聘教师的权力收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或行政合同,变“学校自主招聘教师”为“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变教师“学校所有”为“区域学校共有”。这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其管辖范围内统一招聘教师、统一同职级教师的工资待遇、统一安排轮岗和调动就具有合法性。[5]

(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交流教师的切身利益

为了调动和保障交流教师工作积极性,相关教育部门要对交流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活环境、职称晋升、福利待遇以及子女入学等问题事先予以周密安排、合理部署,方能解教师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各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在交通和生活住宿方面为交流教师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创新激励方式和手段,提高交流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积极参与交流。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尊重交流教师的选择权利

教师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均衡城乡、校际师资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质量,因而对交流教师的选拔要考虑其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不能凭主观臆断或末位淘汰制的方法来选拔教师,交流教师并不是交流能力较差或者与校长理念不符、性格不合的教师。选拔标准、评价机制和优惠政策应该将教师轮岗交流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发展的荣誉,而不是满足教师为诸多功利性目的准备前提条件。[6]在选拔轮岗交流教师时,要充分尊重交流教师的主观意愿,避免强迫和行政施压,迫使教师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还给教师自我做主的权利,尽量民主、公平、公正地选拔教师。

【参考文献】

[1]燕学敏.为什么说教师交流不会拖垮名校[J].中国德育,2012(16):59.

[2]司晓宏,杨令平.西部县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8):74-80.

[3]燕学敏.教师交流轮岗制助推教育均衡的实践困境[J].江苏教育研究,2016(6).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4

关于2020-2021学年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双挂”工程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园)、青少年活动中心: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师资配置,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意见》(晋教师〔2015〕21号)、中共临汾市委办公室《加快推进临汾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临办发〔2019〕13号)文件精神,结合

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2021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交流教师人数要达到本校应交流对象总数的15%以上,交流教师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县级以上模范(优秀)教师及中高级教师要达到交流教师人数的20%以上。县直学校校级领导每校交流人数不少于1人。

“双挂”工程,即“上挂”跟岗学习,定期组织基层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全国优秀中小学进行跟岗锻炼,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下挂”示范指导,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任教,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带动和促进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本学年县直学校“下挂”农村学校20人,高中学校本学年度“上挂”2人,义务教阶段学校“上挂”2人,

二、交流、“双挂”的对象及条件

交流对象年龄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连续任职满6年及以上的在任校长(含其他校级领导)和在岗专任教师为交流对象。介于我县实际,药家湾小学原则上不限任职年限,农村学校交流教师原则上不限定年龄和任职年限。不在交流范围的校长(含其他校级领导)和教师,如本人有交流意愿的,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经所在学校和县教科局审核批准后可纳入交流范围。

“双挂”工程的对象年龄需在45周岁以下;原则上具有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或获得县级及以上表彰的一线优秀教师;其他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均可入范围。

三、工作要求

1.为稳妥推进交流,2020—2021学年度农村学校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交流人数(见附件)。

2.县直学校选派交流支教、“双挂”教师时要统筹考虑,既不能影响本校的教学,还要照顾交流的实际效果,交流、“双挂”教师的优师比例不得低于20%(优师是指具有中小学一级的教师职务或省特级教师,县级以上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3.“上挂”教师每人每期补助资金21600元,县直学校支教、交流、“下挂”到农村的教师,按规定享受农村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4.县直学校校际交流轮岗教师的期限原则上为三年,城乡交流至少为一年,“上挂”时间为3个月,“下挂”时间为一学期,但在交流、“下挂”期内表现不好,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返回原学校,更不得评模评优、晋升职称。

5.积极鼓励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满1年的视作农村任教经历。

6.评选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新秀等,必须具备在边远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

7.评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均须具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和支教交流经历。参加援疆、援藏工作1年以上视为支教经历。客观上不具备到农村任教条件的中、高级教师,其参加指导、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或其他教育扶贫工作经历可视为具有相应经历。

8.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每次交流的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确定。校长、副校长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职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根据工作需要,校长交流轮岗科不受工作年限制。

9.教师交流可采取“关系动”和“关系不动”的方式进行,城乡交流原则上采取“关系不动”的方式进行。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用。交流期间,采取“关系不动”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到交流学校按考核情况发放。

10.“双挂”工作结束后,选派教师要对“双挂”期间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要通过考察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双挂”人员的综合表现作出鉴定,由接收单位给出鉴定等次(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并填写《永和县“双挂”工程教师个人鉴定表》(见附件)一式四份,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人事档案和本人各一份。

四、组织领导

1.教师校长交流计划由县教科局和各盟区、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由县教科局人事股统一安排,各盟区、集团具体组织实施。

2.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由现所在单位进行。

3.对拒不执行交流轮岗、“双挂”计划的校长教师,扣发当年度绩效工资,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等次。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19―0020―01

师资队伍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交流,让区域内学校学生平等享受师资教育资源,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强烈的要求和最大的期盼,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一举措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交流轮岗不是简单的资源移动和教育管理方法的移植,而是如何有效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最有效的教育,使学校不因为管理不善而影响发展,使学生不因为师资薄弱而影响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构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效机制,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教育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教育被边缘化现象

1.新增城镇学校补充教师大多采取考录选调,优秀的教师被选进城镇,造成乡村学校师资队伍老化,结构性缺编问题日益严重,使优校更优,弱校更弱,形成区域间教育的不均衡,从而引发择校现象日趋严重。

2.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学生大量流入城镇,乡村学校规模逐年减小,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必须存在的校均学生在个位数以下学校或教学点。既然这些学校或教学点必须存在,当然就要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不研究解决师资问题,要使这些学校的学生均等享受优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话。

3.教育对象特殊。乡村学校学生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近2000万留守儿童分布在山村学校,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失衡的问题,这些孩子需要更加全面、更加优秀的教师去施教。

二、解决山区学校教育被边缘化问题的途径

1.建立“特设岗位”,即对贫困或偏远山区规模较小、条件较差、教学难度较大的学校给予特殊编制(按照标准工作量核编),并通过地方财政筹资和中央奖补等方式给予这些岗位教师一定的生活补贴,可以称为边贫地区工作补贴(边贫地区以县区为单位论证确定),给校长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同时在职称评定晋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优秀校长、教师向偏远乡村学校自觉流动。

2.建立学区制,统筹师资,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形成学区师资共享机制。这里所说的学区制,不是教育内部业务管理的学区制,是指根据教育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是为居住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儿童少年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区域单位。它是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机制,即以地域内所有教育资源为内容,由教育行政机构、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学校共同策划,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是解决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发展的有效机制。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6

成都:“区管校用”模式

截至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有16个区(市)县成立了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已有20,957名教师纳入“县管校用”范畴,其中青羊区、高新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大邑县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计12,666人)已经100%纳入。

成都市温江区就是改革教师人事体制、创新教师管理“区管校用”模式的代表。如今,在温江区,所有教师手中都有一份成都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雇主”不是所在学校,而是一个叫“成都市温江区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的机构。这个中心是温江区2008年专门成立的一个事业单位。该中心对城乡教师的人事、户籍、保险、工资等进行统一管理,打破了教师属于学校的人事关系束缚,从而实现了温江区内城乡优秀教师的顺利流动。那么,教师变为“社会人”后发生了什么?“区管校用”比“校管校用”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活了教师队伍,促进了城乡教师的交流。”温江区教育局局长胡德福说。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区,温江区农村学校多,优秀师资不足。前几年,当地按照国家教改要求实行城乡教师流动,但效果很不明显。“城区教师因为编制固定在学校,大多不愿意去农村任教;即便是短期交流,城区校长也对一些骨干教师扣着不放。”胡德福一语道破以往城乡教师交流难的症结。

“区管校用”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办法。按照每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温江区教育局对每所学校重新审定人员结构,采用科学定编和竞争上岗相结合的方法。“假如某个学校的语文教师多了,通过竞聘落选的教师就要进行校际间的岗位竞聘,调整到其它缺少编制的学校,这样便盘活了全区的教师资源。”温江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胡勇说。

据介绍,温江区教育局每年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两轮岗位竞聘。第一轮竞聘,按教育局对学校确定的岗位比例进行,落聘人员进行第二轮岗位竞聘。对连续未通过两轮竞聘上岗的人员,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他们进行培训、加强考核,帮助他们获得适合的岗位。胡勇说,以往,教师的人事关系在学校,工作岗位由学校安排。假如有教师不胜任某个岗位,学校只能将其调离,很难解聘。而现在则不一样了。教师的人事关系由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如果有教师确实不能胜任某个岗位,学校可以将其辞退,重新选聘合适的教师。

实行“区管校用”以来,曾经担任温江区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的喻卫斌见证了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变化。一名在竞聘中因“工作不在状态”而落选的年轻教师,调整到另一所农村中学后,工作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勤奋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仅用了两年,他所带的班级便获得了全区第一名。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课堂妙趣横生,没有一个孩子开小差。”喻卫斌说,正是“区管校用”、竞聘上岗的制度,让很多教师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

“区管校用”模式也促进了温江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打通了城乡教师流动渠道。“现在,我们参与校际和城乡交流的教师,相当于过去的十几倍。”温江区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王艳说。而就在上百名城区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同时,温江区农村学校的师生比例反而从过去的1∶10变成了1∶11。“这说明,由于农村学校校舍、师资等条件改善了,农村学生到城区择校的数量明显下降。”胡德福说。

安徽:在编制内统筹管理

2013年11月12日,安徽省正式《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新教师管理体制、保障教师权益待遇等进行全面规范,规定对教师队伍采取无校籍管理,促进教师区域流动。教师将不再仅属于某一学校,而是区域共享资源。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由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

虽然进名校难,但普通学校的学生,同样有机会听“名师”讲课。今年开始,合肥市多所市属学校教师已开始试行“无校籍管理”制,让优质教师资源能“无校界”流动。根据要求,凡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必须与其它学校进行交流,各校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比例,应占到本校符合交流对象总人数的1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有20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课满6年,那么,每年该校至少要有3位教师外出交流。

“教师真要无校籍流动,咱们家孩子明年就不用为上不了好学校而困扰了。”合肥市瑶海区六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高兴地说,“现在,瑶海区中小学的办学硬件水平都差不多,关键是担心教师水平不一样。如果好教师都流动起来,在哪儿上学都‘有戏’!”

安徽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刘跃生介绍,“中小学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就是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由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瑶海区教育体育局负责人徐文生认为,无校籍管理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深入发展,更能让教师队伍进一步增添活力,消除职业倦怠,从而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对时下家长和学生的“名师”“名校”崇拜情结有纠偏作用,能有效遏制择校热的升温,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过去名校师资力量好,受争抢。而普通学校条件一般,引进好教师也比较困难,对于老师、学生来说都不公平。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统一配置,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合肥市包河区葛大店小学教师周婷说,之前包河区推动教师交流,她就被交流到另外一所学校,但只待了一年就回来了。“交流时间短,与学生刚刚熟悉就分开,发挥的作用也有限,流动不宜频繁。”周婷说,“对于教师来说,无校籍管理也有一点担忧,怕工作生活不稳定,最好在实施中更加人性化。”

“教师无校籍,编制县区统管,也有利于在编制和岗位限额内及时补足配齐教师。教育、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对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余缺调剂。”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齐建平介绍,安徽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实施师资特殊配备政策。

福州:片区管理保证交流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宁化小学六年级3班的学生林与飞,发现班级有了新变化。“我们班又新来了一位语文老师。今天的写作课他带着我们到教室外看下雨,特别有意思。”放学后,林与飞迫不及待地和来接自己的妈妈分享。从一年级起,林与飞所在的班级已经轮换了4位老师。教师的流动源自福州自2009年开始的县管校用教师校际交流。“当年9月起,我们在福州台江区与闽侯县进行试点。”福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勇介绍。

福州市规定,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分为双向选择交流、跨片竞岗交流、对口协作交流等。“最主要的是中心学校与普通学校、平原学校与山区学校之间的交流。”郑勇说。

为了保证校际交流的可操作性,福州市特别实行了“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的片区管理模式。其中,台江区将中小学划分为5个片区,闽侯县则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区域。同时,每个片区由一个中心校校长作为召集人,负责片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人事关系由片区直接管理,这从根本上打通了流动的屏障。”郑勇说,“教师校际交流主要在学区和片区内展开,也不会给教师生活上造成过多不便。”

据统计,2009至2012年,福州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人数达2592人。2013至2014学年,教师交流人数达3057人,占应交流人数13.5%。像林与飞这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换了4位老师,会不会影响教学的持续性?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正常的教学模式,从低年级升至高年级时,本来就会调整教师,并非因为轮岗造成教师更替频繁;而且,试点规定教师必须在新学校工作至少满两年,才能进行第二轮交流。

在闽侯,山区教师的交流是政策倾斜的重点。山区与县城距离遥远,条件艰苦,对从县城轮岗到山区的教师来说,挑战很大。“刚来时的确会有落差。”2011年,杨彬芳从闽侯县鸿尾中心小学交流至奎石小学,“奎石离县城较远,设施条件也比不上中心小学,一开始很不适应”。

然而,抱着“咬咬牙坚持两三年”想法的杨彬芳,渐渐有了新感受。“在奎石,我们中心学校交流来的老师特别受重视,供自己发挥的舞台反而更大了。”去年,杨彬芳被奎石小学推荐到县里参加优质课比赛,一举拿下一等奖,“以我的资历,在中心小学也许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

郑勇介绍,在教师轮岗措施实施中,统一工资待遇、统一编制标准、统一招考聘用、统一考核办法、统一退休管理。这样无论教师如何交流调动,收入、待遇、职称等都不会发生改变。闽侯县教育局局长江道平说,“我们每年额外安排3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山区教师补贴。在山区、半山区学校,教师还可以入住免费的教师宿舍。”近年来,闽侯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改造教师宿舍,基本解决了山区、半山区学校交流教师的住宿问题。“让老师主动动起来,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条硬指标:校际交流和职称评定挂钩。也就是说,有流轮岗经验的教师才有资格评定职称。”郑勇说,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校际交流由被动变主动,化特殊为常态。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7

——《北京晨报》

人们常说: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在越演越烈的择校问题上,名校和名师成为家长们择校的第一选择。正是因为名校有名师,名师壮名校,所以导致了家长们“挤破了头”把孩子送进名校,“择校风”才日益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汉市对中小学教师按区进行“轮岗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家长奔着名师去择名校的动力。但是,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校、家长和学生来说,稳定的师资力量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学校管理者也舍不得把名师送出去,而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难以在一朝一夕拉平。凭武汉市一纸规定能否扭转择校风,实在令人捏把汗。

“稳定+部分流动”pK“择校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对每个家庭越来越重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几乎成了每个家长的心声。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家长们就开始用心“挑”学校,力求把孩子送到最好最优质的学校去接受最优等的教育。于是,名校自然而然成了每个家长追捧的对象。为了择校,一些家长可谓是倾尽全力,不惜花重金,不惜欠人情。这种“名校效应”使得择校风更加激励,更加难以控制。

在武汉的中小学校,同样有着三六九等的分类,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和名师的中小学也成为争抢的“香馍馍”,“择校风”屡禁不止。于是,实行教师“轮岗”制应运而生。

1 “稳定+部分流动”的渐进改革

“择校实质上是择师。”这是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对教师“轮岗”制的另一种诠释。工作满6年的教师要进行区域内“轮岗”,在解决择校问题上,此项政策的初衷是合理的,择校问题首先要解决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可以说,学校的教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师资水平上,让优秀教师和名师流动起来,不仅能够促进校际之间的师资交流,而且可以在学校之间形成师资水平的“平均主义”,这对于打破一些重点学校对于优质师资的垄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实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的要求,武汉市教育局实行教师轮岗制是对于《纲要》的一种践行,也是教师“轮岗”的政策依据。

据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教师交流只是武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之一,早在几年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各城区工作力度、进展情况不一致。武汉市今年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将改革教师身份管理,淡化教师校籍,在部分区域推行教师“区管校用”,使名师更加容易流动,再次强调了教师交流的重要性。“武汉市各区每年参加区内交流的教师人数要达到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7%以上。”武汉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解释说,教师任教满6年是交流条件之一,而不是指所有教满6年的教师一定参与交流。“教师交流不会拖垮名校。此举是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达到高水平的均衡,绝不是将‘一杯好茶变成两杯白开水’。教师交流不是全员流动,是一种‘稳定+部分流动’的方式。”

2 轮岗能否制止择校风

教师轮岗能够解决教育资源不公以及教育公平的问题吗?能否遏制择校风吗?在很多人看来,仅仅有轮岗制度是不够的。

有专家认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名校垄断了大部分“名师”,同时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只掌握在少数学校手里,包括学校的地址、学校的硬件、学校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而有些优秀的教育资源,是无法以轮岗的形式带走的。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名师”的流动,还不能完全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公平,无法完全遏制家长的“择校风”。

同时,也有人举手赞成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教师认为,实行教师轮岗制,会给教学带来新活力,教师长期在一个学校会让教师失去一些“激情”,教学方式也会死板。实行教师轮岗,不仅可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师资分配不均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教师焕发新活力,教师在新的环境中会激发出更大的热情,为适应新环境也会自觉调整以满足更多教育对象的需求,客观上解决了教师重复教学产生的疲劳感。

诚然,实行教师轮岗制,在一定程度上给现行的教师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师的再次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机会。但是,在择校问题的解决上,并不是教师6年一轮换就能解决的。

其实,在笔者看来,大多数家长“择校”的目的并不是看重了学校的“名师”,而更多的家长注重的是学校的整体氛围。这种氛围包括了学习氛围,学校的校风,学校的口碑等,而学校的这种氛围的好坏又岂是“名师”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的。从本质上来讲,择校问题主要关乎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缩小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名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差距太大,单凭6年轮换制的举措,择校风绝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息。

轮岗,谁忧谁喜

1 名师“走不开”

“优势学校老师到薄弱学校交流,可以发挥所长带动学校教学建设;薄弱学校老师到优势学校去,可以帮助其打开视野,扩充知识。”这是武汉市汉阳区虹桥小学副校长张翼对教师轮岗制的切身感受。从2006年开始,虹桥小学采取申报交流的方式实行教师轮岗。到现在,已对流10多名教师,交流时间通常为一年左右。张翼说:“学校符合交流条件的老师有30多名,去年区里给了4个轮岗名额,竟然有15名老师填表申请。”

对于教师轮岗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轮岗的教师。武汉市武昌区回民小学教师王锦对此感受颇深。王锦说:“回民小学的生源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孩子,家长们素质相对较低,重视教育的程度不够。到棋盘街小学后,这里学生素质很高,老师很有人格魅力,督促我加紧学习,完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高,也让我加强了与家长的交流,获得终身受益的职业财富。”

对于教师轮岗制,一些学校管理者对此也颇有“怨言”。武汉市一些名校长表示,抽调优秀教师或者名师到普通学校交流,很多老师不愿意参加。更大的问题是,班上临时换普通学校老师任课,家长和学生也不认可。

武汉一所优质小学校长坦言说:“教育是周期性工作,小学1年级至3年级,3年级至6年级,初一至初三是一个周期,短暂的支教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位校长看来,名师的成长除了校长的努力外,校园环境和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十分重要。以前就有名师到薄弱学校交流,不仅没有帮助薄弱校进步,反而自己也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的例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校长这样说,武汉市要求老师评职称必须到偏远地区学校工作一年,在许多学校执行得并不彻底,轮岗交流也可能遭遇同样的结果。学校不放优秀教师出去,即便是行政命令不得不去,也可以跟对方学校商量,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交流”。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的良苦用心也引来一些家长的担心。他们害怕孩子与老师刚刚建立起的习惯、培养起的感情,会随着老师的流动发生变化,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2 教育均衡尚需多方“给力”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教师交流推进难度较大,7%的比例都很难完成。对于没有完成比例任务的学校,武汉市级教育部门无权处罚,只能将这项工作纳入各区级教育部门的绩效考核,没有完成任务的区通报批评、扣分,或者取消其评先评优的资格,处罚力度有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武汉实行区域内教师“轮岗”,推进教师有序合理地流动与配置,可以看作是建立教师流动制度的一项探索与试验。“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教育改革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仅仅要着眼于师资力量这种简单的公平,还要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老师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安心扎根普通学校和农村地区。”范先佐这样说。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教师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流动是必要的。教师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缓解城乡教师资源不平衡的压力,而且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目前义务教育城乡教师向上汇集性流动“趋之若鹜”,而向下分散性流动“举步维艰”,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教师向上集中势头猛

在居住城镇化背景下,教师向城镇学校、重点学校汇集性流动是当前的基本流动态势。根据近几年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江西省教师流动在区域上主要是从乡镇向县城流动,村小、教学点向乡镇中心学校流动;学校之间主要是从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主体上主要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动;流动年龄结构上主要是中青年教师流动;流动学历层次上一般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流动;流动方式上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关系户找关系、进修学习后上调。

2.教师向下分流困难

教师分散性流动是指把城镇学校、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疏导分流到普通学校和村小、教学点。目前,教师分散性流动举步维艰。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中潜在的社会价值、学校教学条件差异等因素,使骨干、优秀教师向下分流极其困难,甚至有些教师宁愿丢弃工作也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为了使城镇学校、重点学校的骨干、优秀教师能够有序、合理地向下分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1]。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执行细则,但实施效果甚微。江西省教育厅“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组调研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县城校长、教师都反应不愿交流轮岗到乡下任教。

3.不合理流动的整体后果

骨干、优秀教师都汇聚到城镇、重点学校,导致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质量整体下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一边是新补充的教师,初出茅庐的“新秀”,一般教龄还不满3年;另一边是学校的“元老”,教师职业的“老江湖”,基本快到退休年龄。据调研,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学校聘用教师总数的28.36%。其中,城区(县城)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8.72%,城区(县城)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7.73%,乡镇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3.46%,乡镇中心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38.50%,村小、教学点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38.98%。很明显,农村小学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接近四成,年龄明显老化。而我省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学校有1906名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为57.24%,超过半数。二是学历低层化。据统计,我省义务教育学校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义务教育学校聘用教师总数的86.84%。其中,城区(县城)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7.19%,城区(县城)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0.17%,乡镇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6.96%,乡镇中心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8.82%,村小、教学点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63.13%。而全省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教学点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微型教学点聘用教师总数的30.63%。三是教师性别结构失衡。近几年新补充的教师呈“二八定律”,即80%是女性,只有20%是男性。四是中高级教师断层。乡村学校教师一般都没有职称,中级教师是“珍宝”,高级职称教师则是“稀宝”。城乡教师的不合理流动,拉大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教师流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城市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农村。在城乡二元分化和城乡教育差距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单向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主要有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教师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等。

1.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悬殊

目前,城乡教师收入存在差异,虽然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相同,但工资构成中的津补贴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福利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学校所获得的各种奖金、福利性补助明显比乡村学校要高。除此之外,城镇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有额外收入。城镇经济条件有先天的优越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乡村,因此,衍生出大量的课外辅导班、托管班等,城镇教师通过在外兼职、课外辅导、家长在节假日的节日问候等方面获得不菲的“灰色”收入,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只能望“羊”兴叹。这是拉大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导致乡村教师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根源。

2.城乡生活条件差距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城市的娱乐生活和文化生活相应“水涨船高”。按照巴格内(D.J.Bagne)的“推拉理论”,城市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电玩游戏、各式各样的美食、美轮美奂的建筑,这是教师千方百计想留在城市学校的“拉力”。相比之下,乡村学校生活条件简陋、文化生活枯燥、情感生活单调。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江西省大部分县的乡村都缺教师周转房,甚至有的县连一套教师周转房都没有。乡村教师大部分住的是学校教室改造的宿舍或者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里,住宿的地方几乎没有网络,条件好的地方会有电视,吃饭没有教工食堂。乡村艰苦的环境构成了教师向城里流动的“推力”。

3.促进教师分散性流动的激励力度不够

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为鼓励和吸引教师到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任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落实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的文件。2013年,江西省对边远山区补贴金额作了第二次调整,边远地区每人每月提高到210元,最边远地区每人每月提高到36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然而据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问题”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觉得当前的补助资金太少,对教师缺乏吸引力。目前江西省某些县的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存在“折扣”,补贴金额居然还是按照2008年最初的边远地区每人每月70元,最边远地区每人每月120元。这种“折扣”现象普遍存在,极大挫伤了教师去边远山区任教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师“进山区”的信心和步伐。

三、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乡村学校设备不健全,教学、生活环境差等“先天缺陷”,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理性人”很难选择到乡村任教。为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行差别化边远地区津补贴制度

首先,在考虑教师工资均衡化,追求同工同酬的同时,应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对贫困边远山区的津补贴金额,不能搞一刀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山区学校与县城的距离来划分补贴等级。以现行教师津贴金额为基础,对相应更高等级的贫困边远山区再增加20%。其次,对贫困山区学校服务年限超过5年的教师,应以5年为基础,每增加3年提高一个年份等级,在相应边远等级补贴金额的基础上,每上升一个年份等级增加10%。最后,边远山区补贴是吸引、鼓励教师到边远山区任教的有效形式之一,是对边远山区教师“心里的关怀”,各级部门应按照政策要求,使边远山区的补助达到全覆盖,并把补助资金不折不扣地发放给边远山区的教师。巧用“待遇留人”,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时间越长、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贫困山区学校的吸引力,使得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能够“进得去”教师。

2.改善乡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要想留住教师安心教学,必须先解决衣食住行这一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首先,加强乡村学校周转房建设力度。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好规划,选择一个连接附近几所村小、教学点的“黄金”位置,建设符合标准的教师宿舍,对教师进行集中管理。它不仅便于对教师资源的有效管理,也给各个学校的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其次,加大学校教工食堂建设。《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解决食堂问题,是使教师安心留在乡村学校的基础工程。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建设学校食堂,尽可能实现一校一食堂。最后,加快学校网络建设。电教管理部门应加快学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校园宽带网络校校通,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与外界互联互通的媒介。教师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政治,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网络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亲朋好友聊QQ、微信,丰富教师的情感生活。

3.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上,实行差异化管理。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相应年限的任教经历。为吸引教师到乡村任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在乡村任教多年的教师。

4.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教师荣誉是对乡村教师工作的肯定也是精神鼓励。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部级荣誉证书,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省级荣誉证书,在乡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县级荣誉证书。在职称评聘中,有荣誉证书的乡村教师,在满足基本条件后,具有直接“晋级权”,使得乡村学校能“留得住”教师。

5.统筹安排教师编制

通过以县为单位预留一定比例的教师机动编制,用于补充乡村中小学紧张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城乡教师岗位定额制度,实行“人走岗位留”的岗位管理办法。乡村学校的中、高级岗位如有空缺,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时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中、高级职称,可实行“低职高聘”的办法,吸引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推动县(区)域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

6.加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建设

异地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师向外流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地教师通过招考的形式考进乡村学校,因不适应当地乡村生活、文化环境,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安全感,他们流动动机相对更强。可通过在“三定向”招生中对边远山区的本村本乡的定向生源在分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在“特岗教师”招聘文件中,通过对本县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分数优惠等措施提高乡村学校本地教师比例。各县应加快建立教师信息互通系统,便于各地了解教师归属地等信息,在条件合格的情况下,对两地相应本地教师,建立“人事对调”绿色通道,提高教师本土化。

7.完善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促进教师双向、合理流动的一种新尝试。轮岗交流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完善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首先,一方面要明确执行交流轮岗制度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制作各项工作的责任书、时间表;另一方面对参与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应做明确的规定。其次,优化配套制度,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评奖评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最后,完善对交流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参与交流教师教学业绩进行科学的考核,公平地评价其贡献,应将对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各种奖励及优惠政策直接与参与交流期间的考核结果挂钩,承诺给参与交流的学校和教师奖励及政策优惠,分阶段履行,切实做好有偿交流、优质交流。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Z],教师,[2014]4号.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Z].人民教育,2015(6).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9

 

轮岗交流个人心得体会1

 

时至今日,我在伟创力制造(珠海)有限公司实习的时间已5个月,在我的实习期即将结束之际,回想起在公司走过的日子,在无限感慨的同时觉得收获颇丰。现把我在这段时间的心得体会记录如下。

 

接受完公司较为系统的培训后,我们被安排到公司测试工程部进行轮岗实习。其目的是让刚进入公司的职员能有一个充分了解思科产品测试流程的机会,同时也为实习完毕的岗位选择提供参考。12月份中旬,我被分到runin测试和ort测试的操作岗位。我学的专业是通信网络与设备,对我接触的测试设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加上认真去学,用心去领悟,使我很快的就对两个测试工站熟悉起来,给我的工作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所谓的runin测试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化测试,ort测试就是在线可靠性测试,是成品出货前必须的测试,目的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上时能够得到一个质量的保证,使得不良产品能够及时的发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定单。

 

从我的实习过程来看,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刚接触一样新东西,要有信心把它做好,不要退缩。

 

其实再难的事只要有信心,肯用心,积极主动就一定能做好!我刚接触理货这项工作的时候,也感觉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难,常常都摸不着头绪。但我仔细地想了想,万事开头难嘛,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而确实是这样。所以,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便开始了实际的行动,努力地学,有不懂的就问,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就通过各种途径去弄明白,根本就不怕别人笑话,因为我知道,刚从学校出来的我就像一张白纸,我要用各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它。

 

二、实践才是活生生的东西,通过实践,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甚至比理论上的更简单

 

。条条框框的理论看起来很乏味,有时也难以理解,但自己亲身去实践,去操作,慢慢地就会变得很熟练,大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刚开始看到那测试流程时,觉得很烦琐,很多东西都是一头雾水。但当我真正独立去操作,去体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那么简单!所以,我现在觉得,单纯理论上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是无法真正透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的,就算你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起什么作用!不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就等于没有真正的东西。

 

三、初涉社会,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外面的世界与学校有太多的不同,远远比学校复杂得多,所以在外面如果还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的话就会使自己到处碰壁。在学校,有一个在各方面都很接近的群体,很多问题都比较容易沟通、较容易理解和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外面可不一样,你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你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事,孤独无助的你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想办法,去寻求一切可能的途径去解决。

 

在这几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所获得的最为深刻的体会就是以上几点,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心得体会:外面的世界是复杂的,但你必须去面对,即使你有过太多的苦闷和不适应;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轮岗交流个人心得体会2

 

在变电运维工区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轮岗实习生活不知不觉的就结束了。这次轮岗实习给予了我充分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用一种更为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变电运维工区。变电站是电网的关键和重要节点,变电运维工区作为保障这些关键节点正常运行的尖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我首先学会了理性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其次认识了变电运维工区工作的艰巨性以及重要性,最后学习了一些在书本中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变电运维工区位于小北门附近,工区全面负责所管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等运行管理工作。

 

到工区的第一天,刘师傅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些专业的要求和问题。由于是本专业的缘故,起初我们对一些基本知识还能够应付,但是通过两次生产运行实例的讲解,让我明白书本教给我们的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这次轮岗的全新体验让我们明白不管在学校的成绩有多出色,我们都应该在基层踏踏实实的工作,虚心的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只有积累了一线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学到书本外的诸多知识,并且为以后各类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对于电力行业,电力安全作业是每一个单位都反复强调的首要问题。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前提,师傅为了提高对我们的警示作用,用最近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作为实例向我们讲解,通过师傅的事故分析,我知道了有很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作业人员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工作责任人现场查勘不到位。通过安全学习,强化了我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且认真学习变电部分的安全规程,顺利通过了考试。在后来的实习过程中,大家都严格遵守在施工现场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的规定,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小细节中去。相信这是每一个一线工作人员所必须注意到的细节。

 

相关设备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是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设备的严密监测和全过程控制,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水平,设备的可靠性也大为增强。在工区电力员工精心维护下,设备检修总量和停送电次数明显减少,提高了电网和人身的安全水平,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减少了检修的工作量。

 

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基层实践,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所需要具备职业精神,在思想上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还记得跟着黄斌师傅一起巡视的时候,师傅不仅完成需要其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仔细检查其他的缺陷,争取将缺陷扫除在苗头,保证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身为电力工人的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的社会责任,他们用责任和耐心为我们电网安全稳定的构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堡垒。

 

此次实习也让我接触了供电局生产运营的各个流程,增强了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傅给我们安排的主要实习内容就是熟悉变电站一次接线图的布局,并且了解全智能变电站的理念。但是对于将书本所学运用到实际这一点我们还是不慎熟练,最终还是通过师傅们的耐心讲解,我才懂得了如何通过接线图来确认设备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现场设备的布置认识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接线方式,这对于我的专业技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通过这一个月的轮岗实习,我对变电运维的工作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事,我也从城西站的每一位师傅身上学习到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精神,我会将他们都作为我的榜样,向他们学习,不断地探索创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为之后的几个岗位的轮岗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争取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人。

 

轮岗交流个人心得体会3

 

转眼一年的轮岗生活结束了。回忆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历程,我经历了最初的忐忑、新奇、紧张、忙碌,到现在的逐渐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心、老师们的支持与帮助。“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参与轮岗交流即是我个人成长、专业成熟的难得机会,也是学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途径。本着虚心学习,实践历练的态度,一年来,在后稷中心幼儿园的交流学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对幼教工作的热爱,幼儿的喜爱,更加肯定了我对幼教事业的执着和认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轮岗生活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思维得到拓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此次在后稷中心幼儿园参与轮岗工作,让我有机会走进幼儿教育,使我对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幼教的特点、幼儿教育的方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方式等都让我颇感新奇又有些茫然。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勤于钻研幼儿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此我积极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早上班、晚下班,自学《幼儿园章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幼教书籍,使自己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业务上都有所提高。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不但出色地完成自己分管的工作;更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为同事们排忧解难,协助园长做好一切工作。

 

二、关心孩子、奉献爱心,达到家园共育。

 

幼儿园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及家长特点,我坚持每天在大门外接园、送园,时时面带微笑,向孩子和家长问好,了解幼儿、关心幼儿每天在园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搭起沟通的桥梁,达到家园共育。在幼儿园活动中,我和带班老师一起融入到孩子之中做孩子的伙伴;在午餐或午休时积极搭班照料孩子的生活,共享孩子的快乐,把爱心、耐心、细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得到家长的赞誉与肯定。特别是受到《中国教育报》记者的专访与报道。

 

三、与同事处好关系,树立服务意识。

 

在幼教工作的历程中,我经常在工作之余与老师沟通,了解老师的思想动态和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捕捉老师工作亮点,给予她们支持与鼓励。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前攻关,为老师排忧解难。有时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与老师们共同分享,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一年的轮岗工作是短暂的、忙碌的、也是充实的。这一年中我两篇论文获奖,自己也被评为“优秀教师”。这一年,将是我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将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迎接新的挑战。

 

轮岗交流个人心得体会4

 

学年度,我来到xx市华侨中学轮岗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实践机会,我兴奋不已。此前,虽然一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近十年,但始终感觉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也有很多困惑。信息技术科的教研学习机会不多,学校里也只有我一个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专职工作,所以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思路狭窄,这次刚好可以向市里的优秀教师请教,学习。本着虚心学习,实践历练的态度,一年来在华侨中学边教边学,取得了很大收获。

 

一、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交流,思维得到了拓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此次轮岗教学,使我有机会走进我市的一级达标学校,大校、优校在标准化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侨中的设备配备完善,有专门的主机房管理室,不间断电源间提供坚实的教学保障。有完善的校园网,有多间设备完好的电脑室,也有很优秀的管理维护专职人才。同时,每位教师都具备独立管理机房日常维护的能力和水平。一年中,我负责初二四个班的教学工作,也在忙碌而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学习了很多机房管理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向优秀教师请教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日常系统故障的维护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侨中的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有专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探讨教学方法和效果。在互相借鉴,共同策划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方法新手段,也有很多不同而新颖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专心搜集教学相关的材料、案例,不断的汲取经验,发现不足,令教学丰富科学,乐趣无穷。我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受益非浅。

 

二、听课、说课、评课,在学习中进步,把压力变为动力,教师素养有所提升。

 

听课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我发现听一节课胜过教十节课,感觉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都很强,经验丰富。设计的教学内容与课标紧密相连又不会按部就班。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融洽,学生参与意识强。而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课程实践中的运用也很到位,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与平时教师的引导和要求有很大关系。整个一节课下来,感觉很完整,教师轻松而有成就感。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有所欠缺的,很多时候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中有出入,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节奏,上课时自信心不足。这次听了很多节课,让我感觉到做为教师必须自信心十足的在课课堂上掌握一切。与学生要多沟通和引导,不能只是用传统的先讲后练,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先读书,再尝试,教师观察,在评讲总结的模式来授课。虽然说,城里的学生和乡下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很大差异,基础也不同,但这是一个应该做的尝试。这样,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教师轮岗交流总结篇10

从2011年1月,青岛市印发《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算起,青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4年多的时间。

4年里,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面,青岛推行了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校长职级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很多举措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

改革全方位展开

商周刊:2014年被看作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元年。青岛新一轮教育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邓云锋: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元年。

早在1985年,我国就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的部署比较完整,脉络很清晰。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求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等;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实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青岛的教育改革正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在地方教育领域开展的生动实践,是全面布局、全方位展开的教育改革。

商周刊:过去的一年里,青岛教育主要针对哪些领域进行了改革?

邓云锋:2014年,青岛市教育局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了多项改革,其中重点推进了33个改革项目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制度设计的突破,一系列改革政策相继出台。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青岛将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学前教育在财政投入、发展质量等方面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会同人社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这一轮岗交流制度,让师资的配置更加均衡。

在强化政府行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2014年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域覆盖方面,推出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通过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所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等5种办学模式,以强带弱、以强带新;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上,出台了18项措施,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民办教育,使教育更加多元化。

此外,我们立足长远,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的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岛将新改扩建教育设施1909所,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的建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商周刊: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实施后,成效如何?

邓云锋:青岛市的教育改革成效初现,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和民众对青岛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两个方面。

2014年,教育部独立课题组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青岛市的教育公平指数从第10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大幅度提升,排名第一。在青岛广播电台的热点舆论监督类直播节目《行风在线》中,青岛市教育局获得的群众满意率为99.3%,创历年新高。这都是青岛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

此外,改革还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使教育行政部门能投入更多精力谋长远、促发展。2014年,我们修订或新制订规范性文件8个,承担了8项部级改革任务,全市教育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办学活力也在改革中激发,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学校以及教育家型的校长。市教育局成立了30个名师工作室、19个名校长工作室,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成长起来。

政府要先动起来

商周刊: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起来有哪些困难?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举措是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邓云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轮岗学校的办公环境、地理位置等各不相同,校长教师存在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还有个别学校、校长和教师对轮岗交流工作认识不到位。

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是不能打折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制度的执行更加人性化。比如下一步要探索实行在学区内部进行轮岗交流,解决校长、教师因轮岗交流带来的生活不便等问题。

在2014年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中,全市共有27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校长参与。这一制度的实施,以事实向学生和家长们证明了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老师,对缓解“择校”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我们还坚持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扶助计划,通过培训农村骨干教师、组织城乡交流课和名师“开放课堂”、选派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大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除了解决“人”的问题以外,我们还重点解决“钱”的问题,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问题。2014年,市本级共安排7.5亿元支持农村教育,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学校改造校舍、配备设施以及补助公用经费等。其中,青岛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市经过实地调研,确定了15个乡镇的改扩建项目,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教育工作进行重点支持,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多措并举,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读优质学校。

商周刊:青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是,政府改革要先动起来,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从管到治,一字之差,差别在哪?

邓云锋: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要求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是关键,也是难点。青岛市把推进教育家办学、营造“教育家办学”的氛围环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下大力气破题。

我们取消了校长的行政职级,实行简政放权,释放校长和学校的办学活力,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估办学质量。这些变化体现了从“管”到“治”的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本质差别。“管理”是从上到下,是一维的、单向的,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而“治理”讲的却是多元共治,是政府部门宏观引导、教育主体共同参与。

青岛市教育局把全面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作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核心。这意味着赋予了各个教育主体更多的自,使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而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管理,通过制定标准、规划、政策、制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构建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自主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的良好格局,为青岛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商周刊: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您是如何看待职业教育的?

邓云锋:教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针对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双重特性,既有教育性,又有经济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直接运用技能创造价值、创造生产力。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目前,职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很多高等院校不愿意开展职业教育,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但是,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有大量需求,打响“中国创造”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强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中央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去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青岛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明确了改革的着力点和“利好”消息。本就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必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商周刊:民办教育也对我国教育有着很大的贡献,民办教育是不是也要大力改革?

邓云锋:民办教育也是教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中国的教育如果没有社会力量参与,就没有教育事业万紫千红的局面。

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私立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数量和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市在全国各省市中较早启动民办教育地方立法,2008年就已正式颁布实施《青岛市实施办法》。2014年5月份,青岛市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从探索民办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构建公共资源扶持民办教育机制、推进民办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民办教育投融资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大政策突破力度,为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提供支持。

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等配套政策也正在制订中,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同等待遇试点正在积极稳妥推进。

目前,青岛民办教育资源逐步扩展,基本形成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以多成份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层次的办学门类、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扩大了教育资源规模,成为青岛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强化管理监督,切实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商周刊:下一步,青岛的教育改革将重点在哪些领域推进?对近几年的改革,您如何评价?

邓云锋:青岛市委在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到2015年唯一一个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域。

对于今后青岛教育领域的改革,首先是落实好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同步推进。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对去年的改革进行全面深化、推进和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改革,还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聚焦突破:首先,要进一步突出教育育人为本的特点,进一步聚焦课堂、聚焦人才培养、聚焦教育质量。其次,要进一步突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彰显青岛的教育现代化特色。

总之,要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步伐,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积极探索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本着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继续深耕细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链接

《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摘要)

1总体布局

2014-2020年,全市共规划教育设施4099所,其中现状保留2190所,规划建设1909所。规划建设项目包括:幼儿园1087所,小学494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4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5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校外教育设施7处,中等职业学校21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预留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

2分期实施计划

2014-2016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各级各类教育设施593所,其中幼儿园326所,小学163所,初中6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16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职业教育园区1处(含1所高职、3所中职),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校外教育设施3处。重点解决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紧张、超负荷招生问题,以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增学位需求,加强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校外教育设施建设,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布局。

2017-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设施852所(其中幼儿园485所,小学212所,初中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普通高中25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校外教育设施4处);规划预留项目464个(其中幼儿园276所,小学119所,初中4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中13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规划预留项目主要分布在未来城市建设新区,将结合新区开发、居住社区建设适时启动。

相关数据

1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550所(其中,学历教育学校85所(包括中小学67所、成人中专10所、高校8所),幼儿园717所,培训机构748所),拥有在校生30万人(幼儿8.4万人),每年可培训45万人次,教职工和资产总值分别达到3.3万人和95亿元。2013年,青岛市教育总投入达到212亿元,其中,非财政性投入达到24亿元,占教育总投入的11.1%。

2自2011年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启动以来,青岛市政府连续3年将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项目。全市共完成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849所,其中新建幼儿园504所,改扩建345所,规划设计5030个班,总投资26亿元,提供学位约15万个。2015年,新建、改扩建100多所,预计提供学位2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