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30:35

月光曲作文篇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地球上所保留,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表明了人们对月球的向往这让海蓝很不解,她问:“为什么那时的人那么向往月球呢?”妈妈回答:“这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原因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是古人在地球上对月球的向往,如今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无法体会他们的感受。”听罢,海蓝闭上了双眼,同时她也在心中想,地球上的人们眼中的月球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天下午,海蓝走在街上抬头往上看,上空没有蓝天白云,只有一片漆黑,在这无限的黑暗中闪烁着星光,不时还可以看见流星,同时,一轮骄阳也在上空挂着,海蓝看着包裹着月球的透明晶体月屏——那是用来保护月球避免流星、彗星等直接撞击月球,同时,也用来削弱紫外线,调节气温。海蓝正在街上闲逛,突然,警报声响了起来。又来了,海蓝心中充满着无奈,神情不变,她抓紧身边的路灯,快速地蹲下,这时地面开始震动,空气中弥漫着沙尘,上空也传来了巨响。过了一段时间,震动开始平息,响声也减弱了。等平静下来后,海蓝起身发现,月屏开始变暗了,海蓝准备回家,一旦月屏完全变黑,街上的温度就会变为零下几百度,但每户人家的保温系统可以使人们免受寒冷的侵犯。

海蓝快速地走回家,不出意料,妈妈在门口站着,看见女儿安然无恙,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海蓝走进家门,看见爷爷在院子中注视着花圃,好似在回忆什么。海蓝知道爷爷在回忆童年。突然爷爷对海南说:“小时候听我爷爷总是感叹说以前的人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大气层是一层天然屏障,地球上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充满了鸟语花香,温度适宜,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然而不过随着人类的科技发展,可以移民到外太空,人类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将地球的生态破坏,资源也在建设不同星球的建设上消耗一空。人们不得不离开地球。以后的子子孙孙也无法欣赏到我们母星地球的美丽了。”说到这里爷爷露出悲伤的神情,海蓝忍不住问:“爷爷,以前地球上真的有生命吗?”爷爷笑着回答:“当然了,地球上有70%都被水覆盖,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海水,不能饮用,但也有许多的淡水湖、河流,生命便从中诞生了,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从中诞生了。”说完,爷爷神情庄重的从一个木匣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张泛黄的照片,对海蓝说:“这是你曾祖父留下的照片。”海蓝接来看,照片上的地球的外型与她见过的地球确实很相似,不过照片上的地球穿着一身轻盈湛蓝的薄纱,其中点缀着绿色与白色,看上去美丽极了,而眼前的地球是一片黄褐色,看不到半点绿色。人类像把地球美丽的外衣撕裂,破坏了她的保护层,使她的皮肤直接暴露在太阳的辐射下,变得干裂、褶皱。

月光曲作文篇2

听着悠扬的旋律,我站在广阔的大海边,浪花拍打着我的脚丫,像淘气的娃娃冲上海岸,海风吹着我的头发……

金黄的沙滩上印着我深深浅浅的脚印,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天空,远处海天一线,小贝壳坐着专车---鱼儿一起一落,月光映在深蓝的海面上,那么明亮,那么柔和,那么皎洁,那么清幽,像一首无字的歌谣,诉说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月光和大海遥相辉映,就像两个天真的小孩童拉着手走来走去……

我在那块美丽的礁石上,穿上粉色舞鞋,跳起我心仪已久的芭蕾舞,美丽的舞台,平静的海面,起跳、旋转、伸腿、踮脚,像一只洁白的天鹅舒展开美丽的翅膀,伸长纤细的脖子,轻轻起舞……

月光暗下来,渐渐钻入云层,鱼儿也回家睡觉了,我轻轻挪动脚步,让海水冲湿我的小腿,清凉的海水抚摸着我的皮肤,犹如一位善良的母亲,抚摸着孩童娇嫩的脸庞,柔声唱着摇篮曲------《月光》……

听着悠扬的旋律,我站在广阔的大海边,浪花拍打着我的脚丫,像淘气的娃娃冲上海岸,海风吹着我的头发……

金黄的沙滩上印着我深深浅浅的脚印,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天空,远处海天一线,小贝壳坐着专车---鱼儿一起一落,月光映在深蓝的海面上,那么明亮,那么柔和,那么皎洁,那么清幽,像一首无字的歌谣,诉说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月光和大海遥相辉映,就像两个天真的小孩童拉着手走来走去……

月光曲作文篇3

——前记

外面下雨了,雨水滴落在铁板上发出声响,一声一声,滴滴嗒嗒。凉凉的风伴着雨在忘情的舞蹈,一不小心偏离了它本该有的舞台,透过窗柩撞到了伏在窗台的我,凉意借机侵袭我的肌肤,瞬间心也凉了起来。慢慢的,慢慢的,温度越来越低。我的心绪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结了冰。

你会不会是那个拎着锤子敲碎这冰层的过路人?你会不会看到碎裂出来的一块块冰,看到我那晶莹剔透的心思?你会不会将它拾起品读体味一番后继而因此触动,再把它好好收藏一世?

我知道,你会的。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韶华倾负。多么忧伤的事情,我们无力改变,我们无法挽回,你说你想好好珍惜,你说你想留住。我看到了,你做到了,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却哭了。我最亲爱的朋友,你还好么?

如果生活只是简单的画圆圈,不管半径是多少,不管我们走多远走多久都会再回到起点,因为当你走完这一圈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么久兜兜转转苦苦寻觅的终点便是你一直拥有却不屑拥有的起点。

我是该庆幸能依旧每天醒来看见阳光,可是它为什么照耀不了我腐朽的灵魂?却狠狠的刺伤了我的眼?

难道说看得见的美好都是梦幻般缥缈并且那么的不真实?又无一用处?有的时候甚至还会猝不及防的咬你一口让你血肉模糊?难道说所谓的光明都是黑暗制造出来的假象?又或者他们是同流合污掩盖了事实本该有的真相?难道说大灰狼披上一层羊皮就可以真的变成小绵羊?混迹于羊群之列实施他歹毒的计划却无人识破?难道说那一切以正义来开路的举措,背后也藏着阴暗面?难道说只要有一颗糖摆在眼前有人就会用尽一切阴谋诡计要将它得到?就算把糖换成毒药然后裹上一样的糖纸,然后就带着狰狞的笑离去?

我想我该庆幸我能依旧每天醒来看见阳光。只是我依旧冷得似在严冬。

月光曲作文篇4

——苏格拉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焚火地域

被火烧般的疼痛遍布全身。风从背面吹过我的背脊,穿过我的长发,轻轻打在了我的脸颊。拂过苏格拉的唇边。

我的头发…

由黑色逐渐蜕变为银色,夺目的闪耀着。

肌肤腿去了微黑的颜色,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光泽而白晰的肤色。

白的若雪。

一股奇怪的力量透过我的血管,蔓延到全身。

这是什么感觉?

清香的气味扑面迎来,笼罩,包围了我的身体。

眼皮沉重的往下垂,浑身没有了力气,我脑海中显现出在古墓的那一幕,是这个感觉,是这个感觉……

为什么?我想睡?仿若一千年前就该睡了……

这是,曼珠沙华的味道。苏格拉念叨。

我无力的问道,什么曼珠沙华?

曼珠沙华,又名彼岸花.意为死亡之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那是……他沉默了几秒,接着说,银殿最爱的花。

是吗?我轻声说,倒进了他的怀里。

我又听见了那首熟悉的月光曲,伴随着轻柔的声音,我恍惚中听到,那个声音在念: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莫名的熟悉感。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是谁,在对我说话?是谁?

此云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

如水常流通

即名为彼岸

有生有死的境界

谓之此岸

超脱生死的境界

谓之彼岸

是涅磐的彼岸

佛说彼岸

无生无死

无苦无悲

无欲无求

是个忘记一切悲苦的极乐世界

而有种花

超出三界之外

不在五行之中

生于弱水彼岸

无茎无叶

绚灿绯红

佛说那是彼岸花

彼岸花开

花开彼岸时,

只一团火红;

花开无叶,

叶生无花;

月光曲作文篇5

关键词:《月光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70-02

引言: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

教材简介: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本质,所以流传甚广。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3、学生根据实在的实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8,9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准备:1、《月光曲》磁带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课前了解贝多芬的人物经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月光曲》听一听。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音乐大师――贝多芬。贝多芬生于德国,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欧,莫扎特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57年生崖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瑰宝,因此世人称他为乐圣。《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标出自然段。

(二)出示词语卡片:入场券、霎时、莱茵河,注意券、霎的读音。

(三)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理清课文脉络

(一)浏览课文,根据自然段内容看看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写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第二部分叙述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二)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分几层?说出依据。(教师提示:可按照听―看―做来分;也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三)师:通过读文你能说说第二部分是分几层来写的吗?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四)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用读、思、品、议的方式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课文2―6自然段。

2、投影出示思考题,指生读问题。(1)贝多芬演出后在莱茵河畔小镇散步听到什么?体会心情?(2)走近茅屋听到什么?你读懂了哪些内容。(3)走进茅屋看到了那些情景(4)体会贝多芬情感变化

3、检查学生学习效果。(1)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一天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理解“断断续续。此时此刻”贝多芬心情如何?(2)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的是兄妹俩的谈话。(3)把你读懂的内容汇报一下。(弹不好、买不起、体谅哥哥)。(4)分角色朗读。(听后品评)(5)师:姑娘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亲自聆听贝多芬的演奏。(6)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走进茅屋。(7)指生读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读相应的句子)(8)师:这一切出乎贝多芬意料。更让他惊讶的是――生齐读: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小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9)现在同学们在小组里议一议:贝多芬由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走进近茅屋;由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走进茅屋;看到茅屋里的情景。你能体会到这其中的情感变化吗?(惊奇――同情――感动)。

4、师:贝多芬心生感动。他决定要亲自为盲姑娘弹这首曲子,实现盲姑娘的愿望。贝多芬说道――(生:)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5、师:悠扬的琴声中姑娘听得入神。一曲完了,盲姑娘激动地说: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6、品读理解重点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1)多媒体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把!(2)指名朗读。(3)师指导读:用赞美的语气读。(生评价)(4)体会此时此刻贝多芬的心情(激动)(5)说说盲姑娘猜出的依据是什么?(6)我想,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高山流水的故事,谁能讲讲这个故事。(生讲伯牙遇子期碎琴的故事)(7)师:伯乐为子期而弹,在这里贝多芬遇上了知音。(8)听到盲姑娘的评价,贝多芬能想到什么?(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我应当为姑娘在弹一首)(9)师: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此时无言胜有言,异常激动的贝多芬,紧接着为盲姑娘弹了第二首曲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学习8―9自然段(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月光曲》)。1、指生读8、9两个自然段。2、皮鞋匠听到曲子仿佛听到什么?是真看到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吗?从哪个词能看出来?3、师:这种描写方法是根据实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作者用联想方式来表现乐曲的内涵。4、理解乐曲的含义:(1)哪几句描写的是乐曲的内容,读一读。(2)概括《月光曲》内容。有几句话?可分几层。每层写的什么内容?说说每层内容。月光下风平浪静的大海;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3)根据联想内容来感受乐曲节奏快慢(舒缓、高昂)(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慢―快)评一评(5)再次体会乐曲含义。(师引导:月光下大海――象征美好生活;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愤恨黑暗社会,为兄妹俩鸣不平。5、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说明什么?6、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理解“陶醉”并用陶醉说一句话。7、师:贝多芬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融入到音乐中;把一份真挚感情送给兄妹二人;把对穷苦人的一份爱心融入指端。

五、感悟中心

(一)师:世界名著的钢琴曲《月光曲》由此而诞生。

(二)师:同学们这一场只有两个观众的演出;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学完你有什么感想?(生:我想听《月光曲》;这个故事真感人;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三)评价一下贝多芬。(贝多芬不图名、不图钱,太伟大了,有爱心。)

(四)师:贝多芬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音乐是为劳动人民而创作。

六、总结写作方法

(一)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真挚感人,你能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吗?

详略得当、倒叙、语言动作描写、联想

(二)师:同学们《月光曲》折射出艺术大师贝多芬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记住这位艺术家和他创作的《月光曲》吧!

板书设计

听:琴声

兄妹俩谈话

看:一支蜡烛、旧钢琴、盲姑娘

弹:一首

在弹一首:(《月光曲》)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月光曲作文篇6

关键词:音乐肢体;拍子;和声

“月”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题材,在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与德彪西的《月光》更是这种题材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钢琴曲都以精致的触键、微妙的和声、轻盈的旋律、流淌的织体等音乐要素描绘月夜的景色。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下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描写特点。这两首乐曲虽然都属于标题音乐,但它们的标题只是力求体现标题本身所蕴涵着的诗情画意,而不重于情节的展开或矛盾的冲突。下面就这两首乐曲在音乐创作手法和各种音乐特性因素方面存在的许多异同,做更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1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平湖秋月》相传为吕文成(1898~1981,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月光》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创作189至1905年,前后历时15年。这部组曲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同时代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叙事组诗《假面具与贝加摩》的影响。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有着秀丽的风光。德彪西留学期间曾游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组曲就是这一印象的产物。其他三首分别是《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巴斯比舞曲》。乐曲以柔和的笔触、飘逸的旋律、清淡的色彩和诗意的情感,描绘出一副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月夜图画,其音乐格调很接近东方的美学境界。

2作品的结构特征

《平湖秋月》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由核心旋律发展而来,没有明显的段落,但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起、承、转、合。首先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非常重要。其次从第10小节开始旋律音便转移到了左手的中低音区,与前相比,更为沉郁。然后,三连音开始出现,增强了音乐往前流动的动力感。不规则音型的出现,也造成了情绪的强烈不稳定感,与音乐上的高潮相对应。

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欧洲艺术的精致、浪漫、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

3中外音乐作品曲式风格对比

两位作曲家用音符刻画出的月夜一样的清新、宁静,月光一样的皎洁、迷人。其不同之处在于《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静、虚、淡、的意境,以及中国音乐明快和喜庆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使人心胸更豁达。由于这首乐曲来源于广东音乐,在钢琴改编中借鉴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月光》中的月夜则更加静谧清幽,更细致美妙,透出神秘、空灵的气氛,使人充满遐想。音乐性质趋于内向,旋律与和声有一丝飘忽不定的特异色彩,给全曲的发展增加了丰满的动力。体现着欧洲艺术的优雅、精致、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以运用大调音阶为主,但为了追求音响色彩和气氛的渲染,同时使用古调式和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九和弦、不协和和弦并列等手法,体现出印象派音乐逐渐脱离旋律、脱离调性、追求色彩的和声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给人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感受到东西方音乐艺术的相互沟通和吸收。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法国人的优雅、精致、浪漫,和法国民族乐派典雅、明快、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幽静、清冷的月色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而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则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高洁、润美、细腻、和谐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中国文人胸怀。在清丽的月色中体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两位作曲家在一轮明月之下,为我们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皎洁世界。

4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所特有的以五声调式、民歌、民间音乐旋律、器乐曲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手法,改编后还保留着原来的民族特点,为我国探索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受。

《月光》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简单精悍的片断旋律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之中。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允文.中外音乐作品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刘正.中国音乐作品曲集[J].中国音乐,2003.

月光曲作文篇7

聂耳,原名聂守信,号子义(一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1912年出生于昆明的一个中医家庭,自幼爱好音乐。6岁入学后,开始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学会了吹笛子,演奏二胡、三弦及月琴等民族乐器。早年,聂耳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自学文艺和音乐,1928年加入共青团。

1933年,聂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聂耳正式开始了为左翼电影、戏剧进行配乐、作曲等音乐创作活动。

1934年是聂耳创作最旺盛的一年。这一年,他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风暴》完成了配乐工作,其中包括《打桩歌》、《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4首插曲;还为电影《桃李劫》写了《毕业歌》,为电影《大路》写了《大路歌》、《开路先锋》、《小野猫》,为电影《飞花村》写了《牧羊》、《飞花歌》。此外,他还改编整理了《金蛇狂舞》、《山国情侣》、《翠湖春晓》、《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

1935年2月,聂耳任联华影片公司二厂音乐部主任兼联华声乐团指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他先后为电影《新女性》写了主题歌《新的女性》及5首插曲,合成一部组歌《新女性》;为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写了《告别南洋》、《慰劳歌》、《梅娘曲》、《春回来了》4首歌曲;还为话剧《水银灯下》,电影《逃亡》、《凯歌》等写了主题歌或插曲。

当时,他的歌曲已在全国广泛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同时也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为了躲避的搜捕,党组织决定让他离开上海。1935年4月,聂耳取道日本赴苏联深造。

在日本期间,电影《风云儿女》正在加紧拍摄,该片主题歌原定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此时,田汉已被捕,他在监狱里用香烟盒的反面写下歌词,由夫人探监时带出,后立即用快函寄给在日本的聂耳。聂耳很快为歌词《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并寄回。在谱曲过程中,聂耳为了作曲的需要,在原歌词的末尾“前进”两字之后,又加了“前进、前进进”五个字,使歌曲唱来更为激动人心。共和国成立前夕,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以后又被定为国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之一。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的鹄沼海滨游泳跳水时,头部埋进沙里不幸去世。中华民族的一颗音乐巨星就此陨落,年仅23岁。

麦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流传广泛、极具激励作用的《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麦新,1914年出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常熟),早年家贫,16岁失学,即开始独立谋生。1935年起积极投入救亡歌咏运动,成为“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歌曲研究会”等进步音乐组织的骨干。1936年开始创作救亡歌曲,曾先后发表了《铲东铲东铲》、《马儿真正好》、《大刀进行曲》等歌曲。

1940年冬,麦新经重庆、西安转至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从事党的工作和群众音乐运动的组织工作。在1942年“文艺整风”前后,曾先后发表了许多战斗性的短文和一些研究性的论文,如《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关于创作儿童歌曲》等。

麦新还给冼星海、吕骥、孟波等著名作曲家创作过歌词。

抗日战争胜利后,麦新随军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争,先后在阜新地委、开鲁县委做开辟新区、建立新政权的工作,曾任开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1947年6月6日,麦新下乡路上遭遇土匪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称赞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雄浑高亢、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不能不勾起我们对冼星海的无限怀念。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户贫苦的家庭。他一出生,父亲便离他而去,由母亲将其抚养成人。他从小酷爱音乐,并得到一位留德教授亲传。17岁时便登奏单簧管并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南国箫手”和青年提琴家,并被岭南大学管弦乐队聘为队员兼任指挥。1928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乐学院,结识了田汉等人,并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参加了进步团体“南国社”。1929年夏,他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为了生活,他当过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带孩子的佣人,常常处在失业与饥饿中,以至于当他写的女高音独唱《风》获巴黎音乐学院荣誉奖时,主持发奖的人问他需要什么奖品,他的回答是:“饭票。”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两年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杜卡斯。

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学成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为“一二・九”学生运动写了《我们要抵抗》等歌曲,接着又创作了《战歌》、《流民三千万》、《救国进行曲》、《青年进行曲》、《黄河之恋》、《热血》等著名的抗日歌曲。

1938年4月,冼星海参加了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的工作,任三厅六处音乐科主任。这期间,他创作了《起重匠》、《保卫卢沟桥》、《保卫武汉》、《五一工人歌》、《新中国》、《到敌人后方去》、《抗敌先锋歌》、《江南三月》、《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冼星海十分向往延安,认为“延安才是新中国的发源地”。1938年11月,他应邀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于1939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一年多时间里,是冼星海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阶段。他在繁忙的社会活动和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共写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合唱》(又名《打到鸭绿江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及《牺盟大合唱》4部大合唱,《军民进行曲》、《滏阳河》两部歌剧。还创作了近百首歌曲,著名的如《三八妇女节歌》、《路是我们开》、《二月里来》等。

闻名于世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3月,整个作品的写作时间仅用了1个星期,但它却是冼星海最杰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作者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抗战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了敌人的以及由此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抗击敌寇的壮丽图景。《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亲自指挥演出后,延安为之震动。看后热情鼓掌,连声称赞:“好!好!”。亲笔题词赠予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0年5月,党中央派冼星海赴苏联考察音乐创作情况,并为电影《共产党和八路军》配乐。同年12月,冼星海抵达莫斯科。后因苏德战争爆发,交通中断,未能如期返国。在苏联期间,他又先后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交响乐》以及交响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并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等多篇论著。

繁重的工作与艰苦的生活,使冼星海染上了肺结核等多种疾病。“黄河一曲天地动,巨星陨落世界惊!”1945年10月30日,一代音乐巨匠冼星海不幸病逝,年仅40岁。

任光牺牲后,叶挺高呼“悲夫,愿后世有音乐家为我作一哀歌以吊之”

任光,1900年出生于浙江嵊县,1917年中学毕业后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曾就读于里昂大学音乐系,并同时在一家钢琴厂学习钢琴调音、修理等技术。1928年回国,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20世纪30年代初,在田汉、安娥夫妇等人的影响下,曾先后参与组织“苏联之友社”并参加“剧联”音乐小组等革命音乐组织。1933年,他在联华影片公司二厂开始电影音乐的创作,先后为《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空谷兰》、《王老五》、《迷途的羔羊》等一大批电影作曲。特别是他于1934年创作的《渔光曲》(安娥词),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中外进步文艺界的重视。他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真挚同情。通过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旋律,刻画出一幅朴实动人的渔民生活景象,因而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他如《抗战歌》、《大地进行曲》、《王老五》(均为安娥词)、《月光光》(蔡楚生词)等电影歌曲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他还创作了《彩云追月》等民族器乐合奏曲。抗战前夕,他以“前发”为笔名,发表了著名的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1937年秋,任光再度赴法国。在那里,他组织了“巴黎华侨合唱团”,进行抗日救亡的演出活动。

1938年10月,任光回到国内,立即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创作了《高粱红了》、《洪波曲》等作品。1939年他还曾到南洋一带,组织开展爱国侨胞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那里,他辅导过著名的“铜锣合唱团”。1940年春回到重庆,曾在郭沫若领导的“三厅”及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工作。同年夏,任光与一批进步文化人士随叶挺到达敌后根据地,从事新四军内的革命音乐工作,创造了著名的《新四军东进曲》(又名《别了,皖南》)。

1941年1月中旬,任光不幸于皖南事变中牺牲,年仅41岁。叶挺闻知,悲痛异常。在其著作《囚语》中,他高呼:“悲夫,愿后世有音乐家为我作一哀歌以吊之。”

张寒晖:将血泪倾注在《松花江上》

1937年12月,在武汉大学演讲时高度评价说:“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然而,当时这首影响极大的歌曲只署有“佚名”二字,很少有人知道歌曲的作者是谁,歌曲诞生于何时何地,以至于有人推测这首歌是一位东北籍的音乐家触景生情、满腔悲愤而创作的。其实不然,这首流传广泛、经久不衰的歌曲创作于西安事变前夕的西安,词曲作者是西安二中教师、中共地下党员张寒晖。

张寒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早年对新文学和话剧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从事话剧创作与演出。1925年,他加入共青团,不久即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2月,张寒晖应邀赴西安,任陕西省第一民众教育馆总务主任。期间,他与人共同创办过剧社,编导过话剧,后因病回家乡定县修养。

在定县,他结识了“九一八”事变后背井离乡从辽宁来到此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定(县)无(极)县委书记李德仲。李德仲经常向他介绍美丽富饶的东北,诉说3000万东北同胞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一次,李德仲对张寒晖说:“亡国之恨,亡国之痛,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你能写能唱,首先要写我这个亡国奴嘛!”这使张寒晖萌发了要创作一首表现东北同胞对国土沦丧悲愤心情的歌曲的想法。

1936年夏,张寒晖应邀再次到西安二中任教。在郑州火车站,他听到一位东北同胞控诉哥哥和妹妹惨死在日寇刺刀和枪口下的悲惨遭遇,愤怒与救亡的心情在他的心中激荡。在西行的火车上,他又目睹众多逃难的东北同胞,倾听了他们的控诉。到了西安,根据党的指示,他结交了一批东北流亡人士,经常倾听他们对流亡痛苦的控诉和叙说。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创作和修改,1936年11月末,张寒晖第一次如泣如诉地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松花江上》。这首歌先在西安唱响,后来传唱到北平。它以愤怒而凄婉的曲调,有力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因而很快在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寒晖曾带领剧团去农村宣传抗日。1941年赴延安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抗战八年间,张寒晖先后创作了《抗日进行曲》、《老百姓抗日歌》、《去当兵》、《军民大生产》等60多首抗战歌曲及多种话剧、秧歌剧。

1964年,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两首歌曲被选入由32首革命历史歌曲组成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92年,《松花江上》还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46年3月,张寒晖因病在延安逝世,年仅44岁。

栽倒在钢琴旁的“时代歌手”施光南

卓有成就的杰出作曲家、“时代歌手”施光南,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施存统与黄埔军校女生教导员钟复光的儿子。他1940年8月22日出生于重庆南山,施光南的名字由此而来。他少年时期就酷爱音乐,在创作中表现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及对民间音乐的敏感和素养。1957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1964年毕业,1977年调中央乐团工作,是解放以后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

作为享有“人民音乐家”伟大称号的施光南,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富有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歌曲。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艺术方向,满腔热情地歌颂伟大光荣的祖国、辉煌壮丽的时代、勤劳勇敢的人民。他创作的《祝酒歌》、《,您在哪里》、《打起手鼓唱起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风靡全国,为亿万人民所传唱,经久不衰。特别是在粉碎“”后,他创作的名曲《祝酒歌》,曾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堪称一曲划时代的颂歌。这首歌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音乐教材。一曲洋溢着清新泥土气息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亿万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兄弟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他创作的歌剧《伤逝》、《屈原》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施光南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1000多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音乐界老前辈李焕之所说:“施光南心中好像有流不尽的旋律,压制不住地往外倾泻。”1984年7月,施光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年后,他作为文艺界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三大。

1990年4月18日傍晚,施光南在与女儿蕾蕾试唱为歌剧《屈原》新修改的唱段时,因突发性脑溢血,一头栽倒在钢琴旁。5月2日,施光南溘然长逝,年仅49岁。

施光南逝世后,全国青联送来挽联,高度评价和赞颂了施光南不朽的一生:

月光曲作文篇8

论文摘要 两种月光,两种感情,两位伟大的作曲家对作品《月光》的表达中,由于不同的创作背景,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不同的音乐魅力。

引言

世界古典音乐中有两首《月光》流芳千古,一首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另一首则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这两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下面分别从几方面来欣赏各自的精彩之处:

一《月光》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他的所有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他的成功完全来之自身的艰苦奋斗。直到今日还被人们视为奋斗的楷模。《月光》这个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克洛德·阿希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贝加摩组曲》创作于1890年,当时德彪西28岁,属德彪西早期的作品。关于组曲曲名。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德彪西游历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www.133229.Com1884年,德彪西曾以康塔塔《浪子》而荣膺罗马大奖,受邀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三年,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奖励。二是来自法国诗人魏尔伦《月光》中的诗句“去参加欢畅的假面舞和贝加摩舞”。

二《月光》背后的故事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勒,他说,听贝多芬这首曲子,老叫他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传说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盲人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位盲人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

法国诗人吉罗写过一组叙事诗《月下的皮叶罗》,叙述意大利贝加摩的纨绔子皮叶罗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沉迷于物质生活而为月光所杀,最后痛改前非,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了人间。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试图体现拉莫时代钢琴作品的幽雅的风格,他不仅采用了小步舞、帕斯比叶等古老的舞曲题材,还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商调式)。《月光》是一首优美而明朗的乐曲。在德彪西的声乐作品中有两首与此同一名称的歌曲,是用魏伦的诗写的。

三《月光》的表现手法

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一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第二乐章一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一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德彪西《月光》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是一些短小的乐句,左手是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轻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与第二、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乐曲一开始在行板速度由上呈现的乐思温和而幽静。一组组上行的琶音仿佛是短而小的笔触在画布上一点点铺叠、延伸,月光好象碎掉的白金一般洒满整个画布,琶音衬托着浮动着的主旋律,这一委婉的旋律,轻轻波动、缓缓起伏,描绘了月夜特有的诗情画意。接着,在一串和弦的晃动下。月光开始在混合的夜色中颤动。随着琶音的加快,踏板的重叠。音响的混合越来越模糊,形成了“一片色彩班驳、扑朔迷离的意境和音响”上声部轻轻奏出歌唱性的“月光曲”.随后,速度稍稍加快。流动的琶音如同月光荡漾,流畅而舒展。在琶音衬托下,上声部旋律越来越明朗,着意描绘了溶溶的月色。最后。再现开头的乐思,以分解和弦织成的柔美结尾终曲。

四《月光》艺术特色

《月光》该曲是贝多芬标记着“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一-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月光曲作文篇9

本报讯在“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7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由文化部、全国青联、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协办,北京华韵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70周年作品音乐会”将于8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在重庆,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他创作的《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具有浓厚民族风味,流畅上口;《祝酒歌》抒发了全国亿万人民心情,从而传遍了大江南北;《,你在哪里》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牵动人心。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创作进入高产期,先后谱写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优秀歌曲。除歌曲外,施光南还创作了《伤逝》、《屈原》、《白蛇传》等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作品。1990年5月2日,施光南因病逝世。

施光南的高尚艺德与丰富的作品得到了人民的高度好评。施光南生前好友、《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晓光在回忆起两人创作这个作品时谈到:“我写好歌词后,由责任编辑用电话一字一句地传给光南。第3天,他便谱好了曲并给我寄来谱子。他还写了一封长信,说明他作曲时的追求与想法:‘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努力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光南如醉如痴地热爱祖国、人民、生活和音乐。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交给了人民”。

本场音乐会将从其作品中选取22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演唱,包括:《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假如你要认识我》、《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此外,还选取了歌剧《屈原》、《伤逝》中的选段。参演的歌唱家既有曾经同施光南生前合作过的老一辈艺术家李光曦、杨洪基、韩芝萍、关牧村、佟铁鑫等,也有金曼、丁毅、于丽娜、沈娜等中青年歌唱家。

本次音乐会总指挥由作曲家、指挥家史志有担任,他曾先后指挥过施光南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伤逝》及《施光南作品音乐会》并修改完成施光南未完成遗作大型历史歌剧《屈原》;施光南生前的挚友、老搭档,曾创作《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的词作家韩伟担任音乐会总撰稿;施光南生前的合作伙伴,《多情的土地》词作者任志萍担任此次音乐会总导演。

月光曲作文篇10

一、忌“漫无边际”

如教学《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理解诸葛亮“知天”(算定有大雾)、“知人”(算定鲁肃忠厚,不会向周瑜报告借船的事情;算定曹操多疑,不会在雾中贸然出击,而只会命令军士射箭)等。教学到此,教师为了加深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进行了教学补充,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或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神机妙算’的故事?”学生们纷纷发言,讲了“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这时,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他火烧十万藤甲兵,折了阳寿,点起七七四十九盏灯乞求添寿,就没算到魏延会匆匆进来踢灭了灯火……”这些在学生间引起了争议,其中还夹杂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及“人算不如天算”的消极思想……对此,教师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反而一概表扬学生课外读书认真,见多识广。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确实不少,课堂教学中适当材料补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材料补充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失去它的补充的意义,就像学生说到诸葛亮失算时,教师就要加以正确引导和点拨,而不能任学生不辨是非地胡乱发挥。一节课的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些都应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补充,由此及彼,无限延伸,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造成了课堂教学低效。

二、忌“艰难苦涩”

如教学《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月光曲》,教师补充材料,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来导入。当学生听完钢琴曲《月光曲》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懂了什么?”课堂上一下出现了“冷场”现象,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音乐都听不懂,笨蛋!”……课堂导入,方法很多。教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预想学生听后一定能说出很多精彩的语句,并以此来导入课文学习,形成导入环节的精彩,成为本节课一大亮点。没想到学生在没学习课文之前,对《月光曲》是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的,根本就听不懂《月光曲》,所以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试问,学生真的听得懂《月光曲》,还用得着学习课文内容吗?要知道,能听懂《月光曲》的有几人?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补充材料,播放《月光曲》,拔高了要求,忽视了学生真实高度。教师材料的补充,目的是对教内容进行阐释和补充,使之简明化。教师补充《月光曲》,让学生欣赏,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听不懂《月光曲》,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三、忌“哗众取宠”

如有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有学校校长一行人来听他的课。教师开始与学生交流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可学生对地球了解甚少,学生的交流很肤浅。这时,教师拿实物——地球仪来补充讲解,于是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个个看看校长,不敢回答。教师硬抽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声说:“多了校长”。老师一听,急了,生气地说:“乱说,校长是东西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校长不是东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材料补充,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课文内容,将生活情景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文本情景相似的课堂情境。教师拿地球仪来补充解释,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没想到学生特别关注校长一行来听课,没有关注到教师的实物,加上教师指向不明的提问,学生在没有明白问题的指向之前,不知所措,答非所问,甚至产生歧义,闹出笑话,使材料补充陷入尴尬局面之中,影响了课堂效率。有时候,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材料的补充方法,不把握教学材料补充的尺度,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幽默笑话等,异化了课堂教学。课堂热闹了,可课堂含金量下降了。

四、忌“忘形做作”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兵的丑恶嘴脸,教师在课堂上模仿日本兵凶神恶煞的样子,学着日本兵的那种阴阳怪气“什么八格的,门前门后挖土豆,挖了土豆背土豆”,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课堂上,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把握不住自己情绪,盲目行事,不但实现不了材料补充的目的,反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材料补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恰当的教学材料补充,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只要我们一线教师正视课堂教学材料补充存在的问题,正确应用,一定能让教学材料补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