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十篇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十篇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54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体制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严重,在项目发包环节情况来看,某些建设单位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违规招标对施工单位压级压价,提出垫资施工等不合理要求。从工程承包环节,某些建筑企业采取让别的单位打自己的牌子收取管理费等,或者是等到中标后,采用将项目整体包给别人或者是将项目进行拆分分别承包给不同的人来赚取相应的管理“管理费”,有的项目甚至经过了多次的转包和分包,致使建设工程款进过层层克扣后无法赚取利润或者是利润过低,施工单位不得不从工程材料、工程质量等方面节省资金,从而造成工程偷工减料、质量低下等等,致使工程质量无法达到国家的相应标准,同时由于为了压缩开支采用未经培训的人员致使安全事不断发生。从监管层面上将,政府的急功近利致使监管松懈,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从而造成现今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严重。

2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2.1体制不健全

建筑业信用的管理主要涉及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评估和结果等方面。而对于以上几个方面,现有的体制设定中都没有针对性的管理职能,建筑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对信用评级的评定者以及评估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能够提供,更甚至于就算发现某单位信用缺失,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和部门去追究其责任。

2.2机制不顺畅

机制不畅表现为没有一个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来为主体提供信息,从而使主体很难获得想要获得的有关信用方面的信息。例如:主体以前是否守信,和守信是否及时,以及单位信用评价等。一部分原因是相关管理部门对理应公开信息没有及时公开,而想要知道这部分信息的人不知道去哪查询或是知道去哪查询而很那进行查询。另一部分原因是有的相关部门收集有信用信息而有的部门则并未收集信息,同时收集来的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而是散落在各个收集单位,从而为查询增加了困难,对收集来的信息并未进行整理、分类、评价,而是零散的一些信息,查询者根据查询到的信息很难做出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为想通过以上信息来进行获取单位信用信息造成了困难。

2.3法制建设不完善

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对其保驾护航,我国近几年虽然出台了《担保法》、《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适时进行调整,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是造成我国在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一大原因。

2.4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迎来了持续发展的高潮,大量的建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造成现在我国建筑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项目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建筑公司百般挑剔,而建筑公司在竞标过程中竞争激烈,有些公司通过精兵简政,提高建设速度和提高质量,压缩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有些公司则通过压低报价,甚至不惜将价格降低与成本价以下来承接项目,而这就造成了在建设时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信用问题。

2.5产权制度不明确

现在有很多建筑业企业内部产权部明确,在以前国企改制中国家占用所有权,将企业交给个人来管理,这样就造成了管理者没有主人翁的感觉,认为所有的都归国家,企业的好坏都与自身无关,而对建筑市场的信用不重视,造成了建筑业信用缺失。

3提高建筑市场信用的意见

建筑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事关民生的大事,而建筑市场信用的缺失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完善相关法律。通过制定政策与立法,建立起对建筑市信用的规范,从而引导人们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失信行为要做到严肃处理,法律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市场变化,及时制定法律法规对进行修正,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执法力度,做到引导为主,惩处为辅。来保证诚信的实现。

(2)推进政府的内部治理,强化监管职能,构建政府信用。

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质量监管为例,质监站将由原来的对于具体工程质量的监管转变为对工程的把关控制(如开工许可、中间验收、投入使用许可等),而具体的工程质量监管将由监理进行监管。将燕来的一些职能移交民间或半官方机构,例如协会、学会或专业组织,一方面能够减少政府在具体监管上的事务,从原来的具体监管转移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以及为公众服务之上。对企业进行放权,提高了企业的自由度和对于政府的信任。

2)用法律的手段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工程建设和建筑业法规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增强市场震慑效果。

3)政府应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和稳定连续性。

3建立信用奖惩制度。依照法律法规设立相应的信用奖惩机制可以更好的发挥信用的市场作用,将建筑市场信用提高到新的高度。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发挥社会监督和约束的制度保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立信用体系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等纵向联系,还要实现信用体系与相关管理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管理部门等的横向联系,从而能够更好的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采用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美国,普遍建立了个人和经济单位信用记录。一旦有严重的失信行为,就被记录在案,从事任何经济往来活动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多数人都能认识到,不值得为一时的小利而毁掉自己一生的信誉。

结语

本文就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的现状和对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建筑市场信用的建议,在国家和中央的十三五规划中,信用建设提上了日程,我们应该注重加强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的建设,做到以诚信为本,其实做好我国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使之符合我国的道德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2

>>以大数据为支撑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长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析论财政部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多方努力浅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简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信用联合奖惩大格局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山东稳步推进人社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探讨浅议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步探究如何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村民自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新华网.孟建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eB/oL].http:///politics/2015-11/17/c_128437784.htm.

[3]工商总局信息中心.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成立25周年大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2008,北京.

[4)]张平刘梅.略论行业协会是构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力量.[J].云梦学刊,2005,(3):70―72.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3

一、成效

一是试点工作全覆盖。截至2012年末,全县109个村委会全面完成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采集农户信用信息42313户,占全县农户数的93%,其中省定试点乡(镇)采集面达到100%;领导小组共评定信用农户21228户,信用村57个,信用乡镇4个,分别占全县已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数及所辖村委会、乡镇数的50%、52%和44%。其中22886户农户信息成功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档面及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创建面均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试点目标。

二是调动了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农行镇沅县支行在乡镇没有机构网点的条件下,充分应用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的信用农户评价成果,积极送贷下乡,推出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等品种,加大对信用户、信用村的信贷支持,授信农户9148户,授信金额31359万元,贷款农户459户,贷款金额2658万元。镇沅县农村信用社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共为21128户“信用户”授信128650万元,为13877户“信用户”发放贷款83098万元。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10.47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9.6亿元,占比为92%;农业银行0.87亿元,占比为8%,比2010年上升14个百分点。多元化的农户信贷供给市场雏形显现,受到了县委、政府的认可和农户的欢迎。

三是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改善。“守信光荣、失信可耻”观念深入人心,为争取评上信用农户,部分借款人主动归还拖欠多年的银行借款,实现了从“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根本性转变。各乡镇把“信用村(组)”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无形资产,积极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金融部门经营效益的提升。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93元,同比增长27.3%,2012年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68元,同比增长52%。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73%下降到2012年的1.45%。利润总额逐年上升。

二、做法

一是人行推动、政府领导、上下协调。第一,普洱中支党委积极汇报,推动市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市政府在2011年第29次常委会议上,把镇沅县确定为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镇沅县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动员银监、税务、工商、质检、公积金、涉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试点工作。第二,镇沅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2012年2月印发了《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县级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在恩乐、古城、勐大、者东四个乡(镇)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在57个村委会成立农户信息采集小组。第三,加强督促指导。2012年6月,普洱中支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到镇沅县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调研,深入分析试点工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出指导意见,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夯实舆论与业务基础。第一,人民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联手,深入乡镇和部分村组开展宣传。2012年4月18日镇沅县人行在恩乐镇团结村委会开展了首场针对村委班子、大学生村官及信息采集小组成员的培训,随后在全县各试点乡镇、村委会展开培训;第二,联合新闻媒体,通过农村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相关政策及要求;第三,推动县委将金融知识纳入县委党校课程,加大对大学生村官金融知识的培训力度。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有效开展信息采集。第一,制定《镇沅县试点农户家庭资产计价标准》,确保农户家庭资产收入估值的准确性。第二,制定《镇沅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操作规范》,规范操作流程,统一工作口径。第三,探索农户信息采集方式。分别先在团结村由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采集信息及在勤劳村由农村信用社信贷员采集信息进行试点,并对两种信息采集方式效果进行对比,最终确定采取村组参与度高、速度较快、信息较准确的“团结模式”,随后在其余5个乡镇推广,全面启动农户信息采集工作。第四,建立农户信息审核联动机制。先由信用评价小组、农信社初审,再报至县人民银行复审,针对报送信息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再培训,确保采集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第五,联合内外部力量开展信息录入。先期制定《人民银行镇沅县支行农户信息录入管理办法》,规范信息录入工作流程,并发动人民银行员工和青年志愿者参与信息录入,为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人员保障。

四是充分发挥农村青年示范作用,扩大试点工作成效。将“个体工商户”、“科技示范户”、“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在农村及农业领域积极创业、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青年以及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青年作为信用示范户优先评选对象,并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授信、贷款发放工作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创新性金融产品,满足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不同信贷需求,切实发挥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提供融资便利。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对信用户、信用村(镇)出台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开辟融资“绿色通道”,示范户仅凭有效身份证件、示范户证书和印章即可随时到所属乡镇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办理贷款,并给予降低一个贷款利率档次的优惠政策。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协调县涉农部门制定具体扶持措施报县委、政府审批。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信用体系信用危机大学生信用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7-0151-02

当前的信用主体无非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当国债不再被认可抢购、企业债务负担沉重,个人信用资源就成为一个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长期以来个人信用资源的闲置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而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信用体系现状

(一)个人信用现状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0.25%-0.5%相比,我国企业坏账率是它的4倍;每年企业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1/2;另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平均水平不足10%,而发达国家个人消费信贷一般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40%。同时由于银行对个人资信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目前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信用贷款”几乎没有。

以上种种,说明我国的个人信用问题严重,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发展迟缓,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从信息源头抓起,尽快完善信用评估管理系统。

(二)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发展至今国内“个人信用信息”仍然只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旗下查询各银行汇聚的信贷数据信息,如助学贷款、房贷、车贷、公积金贷款、信用卡业务等,信用的概念被定格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数据较为单一狭窄,如果不发生借贷行为则无法反映其信用,显然,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诚信本质。

(三)大学生的信用危机

在象牙塔里,被社会宠爱的大学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伪造证书、简历掺水、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都将是未来的社会精英,他们诚信品质的养成,对整个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研究,试图就信用体制改革在高校做尝试性的探索。

二、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

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过程可以通过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辅助实现:

一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机制。高校可以尝试建立个人信用登记系统,为每个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把每个信用亮点和污点都记录在案,并且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体制,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

二是网络跟踪机制。大学生的个人诚信状况,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跟踪,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利用网络多领域全方位的进行行为监管,使失信者、欺骗者曝光并受到舆论谴责,同时也将承担更大的代价――失去申请助学贷款、评优等资格,并将跟随和影响未来就业、商业信贷行为。

三是查询跟踪机制,高校可以将前期信用信息及评级结果向用人单位或银行公开,提供咨询、查询功能。一旦大学生有了不良信用记录,甚至上了“黑名单”,终将会在今后的求职、升迁、银行信贷等方面受到限制。这种终生跟随的印记会促使大学生们珍视个人信用,提高道德水准。

三、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构建详见图1,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相应软件的设立,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行为发生地联网,如教务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将其行为录入,由软件进行评价,结果可供用人单位、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查询。

首先建立在校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库,设立信用评价模型。个人信用数据的输入来自于大学期间的各种行为,通过预先设定的数学模型,将各项信息通过设计的软件加权计算,最后得到一个信用分值,并判断该分值的信用级别和是否存在信用风险,即个人信用风险指数,对风险级别较低的发出风险警报,低于约定底线的直接记入“黑名单”。

(一)建立“学生诚信数据库”

本系统的数据库拟采用aCCeSS格式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数据表:

1.信息表,用于存放学生的姓名、性别、专业、班级、学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

2.一级诚信表,主要用于存放系统建立的各项诚信大类,如:上课记录、考试成绩、求职经历、等的编码和名称。

3.二级诚信子类表,主要是“一级诚信表”下的各项分类,如求职经历大类下面可分为若干子类:是否求职毁约、简历注水、用人单位评价等。

4.诚信明细表,表内详细录入了所有学生的各项行为,是本系统的主要数据表和评价依据。

5.诚信评价表,综合上述各项信用行为,合并得分并加以分级。

(二)系统设计

本系统是在windows平台下应用VB6语言开发的;系统共包括以下六个模块,系统管理员分别通过各项分类录入数据,再根据的评分标准和权重计算得分并加以分级评定,结果可以授权给不同个体进行查询。

1.主页面。系统打开后自动进入主页面,此页面相当于整个系统的目录,点击可以进入其他模块。

2.诚信分类模块。主要功能是在已确定的每个诚信大类下面添加相应的小项,并对其赋予不同的权重。该模块的分类大项一般不需变动,小项为可选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有特殊要求,还可以增加可选项。

3.诚信记录模块。主要是数据录入功能。该模块可以显示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记录,系统管理员还可以进行增减、修改等操作,记录结果参照分类模块的权重即得到诚信分值和信用等级。

4.浏览和打印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浏览各项数据,并根据需要按照专业、学号、分值等来排序和打印结果。

5.学生查询模块。学生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后,系统将显示学生的各项记录和信用分值、信用等级。学生的权限仅限于浏览而不能修改。

6.使用单位(银行、政府、企业等)查询模块。经授权后,使用单位将获得登录密码,可以在此页面中根据需要查寻相关信息。

四、对系统的补充说明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要求;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51-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各领域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中改组先后召开8次会议,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2016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思路稳步推进,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未来一段时间,江苏省将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国企、金融、财政、税收等领域的若干改革,如何具体去做、去把握,如何破解瓶颈,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重要课题和重大挑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巨大,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一、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4年,在全国起步较早、举措较多。历经十多年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加快推进既有本省特色、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全省各地各部门协同努力,以建设运行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为抓手,创建机制、构建平台、深化应用、服务发展,推动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推进机制。先后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200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各设区市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形成省市县三级信用体系建设组织网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制度规划建设。先后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2008年,分别出台企业、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3月出台《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基本建立起从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应用、惩戒,以及修复的一条龙、闭环式的信用管理制度构架。201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和《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由国家发改委转发全国各省(市、区)。

三是强化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省级“一网三库一平台”(即诚信江苏网、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平台和“信用中国”网对接,成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按照信用数据目录、信用主体标识、信用建设规范“三统一”要求,全省13个区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形成省市两级信息交换互补机制。

四是强化信用信息应用服务。在区域和行业广泛应用信用审查、信用承诺和信用报告,信用信息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综合治税、证照联动、绿色信贷以及工程建设领域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建设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大厅和省行政服务中心查询窗口,稳步推进社会化应用。建立“双公示”“红黑名单”制度,以政府信用管理和涉及民生领域的信用信息应用为重点,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监管和信用奖惩,逐步建立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是强化信用载体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企示范、万企贯标”工程,质量信用建设工程,环保信用建设工程等,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加强信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和发展全省备案信用服务机构。持续推进信用长三角合作,成为国内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发展的先行区之一。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全省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明显进步,推动了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和支撑深化改革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在中央要求“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大背景下,迫切要求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的功能定位,也为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信用监管重心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为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也对企业信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改革化繁为简,有效解决了之前的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是“宽进”的举措。“宽进”之后重点在“严管”,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明晰市场监管部门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信息归集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变。按照总理要求,今年要把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也纳入进来,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通过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现“一人一码”“一户一码”,终身不变,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用行为都记录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名下,为构建完整的自然人、法人信用档案创造条件。

信息应用向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转变。信用联合奖惩是解决失信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信用信息应用的最佳出路。中央明确提出,要从更大维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着重强调,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是指导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意见》明确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信用建设向重点领域转变。虽然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产品质量、法院执行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高发、频发,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严重失信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后果不堪设想,倒逼我们必须加快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推动各领域的若干改革落到实处。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措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项改革,是一场推动传统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结合当前国家以及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践和部署要求,今后一段时间,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充分运用信用建设手段,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支撑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按照《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2015]51号)有关要求,推动有关部门充分运用大数据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手段,全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监管、事后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和互联网信息融合,实现更宽范围、更深程度的共享,满足政府行政监管、公共服务和市场、社会的应用需求,为诚实守信者创业创新营造公平、开放的环境。

二是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按照“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完善相关功能,依法公示社会信用代码、红黑名单、“双公示”等相关信用信息,进一步促进信用信息社会公开。以省级部门应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加大信用联合奖惩合力,逐步建立起社会法人和自然人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不同信用状况的信用主体实施分类监管和联动奖惩,不断改革和创新监管方式,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以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信用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政府资金项目审批、招标投标、评优评先、环境监管、质量建设等工作中落实信用承诺制度,应用信用审查制度,使用信用查询报告,强化信用的约束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支撑社会治理创新,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充分利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改革成果,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各行业、各系统,以及各环节、全流程的社会主体信用记录,并实时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涵盖所有市场主体、所有领域的社会法人、自然人信用档案。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试点示范,探索区域试点和部门示范有机结合,推动信用示范试点向社区、街道、农村、家庭、学校、机关等各层级延伸。开展各类信用宣传活动,加大对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媒体宣传报道和案例剖析力度,通过信用宣传或奖罚机制,提升社会信用意识,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幸.加快信用建设,助推改革深化[J].浙江经济,2016,(10):6-8.

[2]潘文.简政放权,激发非公经济活力[J].科技风,2016,(12):73.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F20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前言

时代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落后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农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好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一、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中创新模式中的四要素分析

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以及经济、政治形势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我国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中必须要包含有四种要素,分别是信心服务的资源、对象、环境以及主体。

(一)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中必须要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其必须要建立在信息来源有效性、及时性以及真实性的控制上,必须要打破传统涉农管理部门对信息的分割以及垄断,进而促进相关部门工作以及智能的重新组合,不断调整涉及到的利益以及权力[1]。该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利用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信息的整合以及加工工作作出铺垫,进而打破原始化以及离散化信息资源的局面,实现对农业数据库的不断扩充。

(二)实现多级延伸以及传递分布系统的建立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机构在管理机制上,多是由县农业部门对乡镇的推广站进行直接管理,在此基础上实现跨乡镇产业信息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设,进而不断促进推广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引导多主体参与,建立起分布系统,进而形成有效的信息推广网络。利用专业素养的机关干部指导的策略。不断提高推广队伍的推广水平。

(三)采用多种培训方法

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中,必须要加强对农民信息使用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本地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借用电话上网、手机短信等多种通讯方式,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进而实现信息之间的无缝对接。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农民的资质进行培训,不断促进其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

(四)不断促进力量统筹联动共建氛围的形成

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整合多种力量,有效利用政府的规范作用,制定出相应的优惠策略以及目标,加大财政的投入量,不断促进系统的体系化发展。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各种机制,构建出开放型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农业的服务环境[2]。同时,可以利用群众监督的方式,不断促进信息服务的优化,挖掘农业的潜力,不断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另外,还可以利用三电合一实现信息服务形式以及内容的及时更新,有效建立起比较常规的运行机制,利用比较丰富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服务形式,不断提高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性。

二、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服务人员的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服务人员的努力,必须要归结到服务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以昂扬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勤奋学习,加倍努力工作,积极协助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等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指导,认真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农业信息工作要求,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为农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适应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日益迫切的需求,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全面提升本地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的使本地的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起色,新的突破,进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灵活运用多种推广方法,实现对农民技术的提高

农业推广方法是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3]。农业推广方法可分为3类: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在农业的信息推广服务工作中,必须要依照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推广方法,主要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示范、咨询、参观等。同时还可以借助技术培训以及宣传等手段,不断促进知识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实现对农业的推动。

(三)加强机制的创新,促进农业推广服务的最优化

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中,必须要不断强化机制的创新,首先可以对机构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通过职能细化以及责任问责制的建立,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待遇与其具体工作表现挂钩,不断推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4]。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农技人员队伍,实现对农业的初步推广机制的建设,同时有效应用网络等多种媒体,促进技术服务的有效推广,进而有效提高本地农业的质量水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部分地区也还存在基础设施仍较差、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困难和问题,相关人员应该积极争取项目、财政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息推广服务的创新模式,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善,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侯均达.我国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万敏.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7

曹玉书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是全国较早致力于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社会团体。2004年1月,经国务院原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成为我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业试点单位。十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奋力前行,成效明显,成为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积极探索,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提升了行业自律水平。我们成立了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用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由开始的13家扩大到现在的34家,涵盖全国各省市和大型央企,以信用评价为载体,共同探讨和解决行业自律问题。制定并完善了信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守信重诺,恪守行规行约;开展了工程建设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共有800余家工程建设企业参加,其中在册被登记公布信用等级为“aaa”的企业有464家,从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两方面促进企业自律;以加强诚信经营为主要内容,印发《关于加强工程建设企业自律工作指导意见》,发起加强行业自律,携手共同发展的活动。通过这些工作,实现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极大地规范了行业行为,促进了行业自律水平的显著提升。

增强了自觉开展信用建设的认识。随着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企业对信用的认识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用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制定进企业战略里,体现在合同履约时。比如,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执行“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推行诚信品牌战略,创出了大批名牌精品工程,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好合同评审,严格合同履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确保合同按时履行。信用认识水平的提升,为培育诚实守信文化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肥沃土壤。

深化了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应用。信用信息是开展信用建设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们注重信用信息的记录,积极采用信用报告制度,不断完善企业信用档案。集中展现了企业在市场行为过程中的可信度和公信度,使之成为证实企业是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或有无违法违约等行为的重要依据。我们建成的“中国工程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归集了会员企业的良好和不良信息,信用信息的跨区整合取得了重要进展:创建了全社会共同监督机制,信用管理的约束作用逐渐显现;加大了对失信行为的集中公示,初步形成联合惩戒机制。

带动了企业管理创新。随着信用体系建设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深入推进,信用管理凸显出更多的行业特点,带动了企业管理创新。信用管理不再局限于对外部客户、供应商关系的管理,信用管理思想已经浸润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拓宽了管理范畴。比如,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分包管理中制定了《分包方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有效地改善了分包管理状况。针对企业在实施信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体制不顺、信息不畅、组织机构庞大、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实施信用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助推企业提升了管理水平。基于信用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诚信、质量、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社会责任。比如,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将信用解码为“品格、能力、执行力”三个维度,对管理成果进行评估,促进了管理的持续创新。

强化了质量诚信意识。“诚信施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以精品工程体现诚信”,这些经营管理座右铭是工程建设企业对质量诚信的深刻认识,是工程建设企业的共同追求,也反映出创建质量优质工程是企业最根本的信用。在国家优质工程创建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工程建设企业积极履行诚信使命,执行诚信标准,勇于承担质量主体责任。2209项国优工程无不宣示着以诚信为本,追求卓越、铸就经典的精神,推动了质量诚信建设,引导行业走上了质量提升的发展道路。

推广了信用成果的应用。信用成果的应用是信用建设的落脚点。多年来我们每年度将信用结果上报商务部予以公布,让信用优秀企业为人所知;适时为信用优良的中小施工企业争取更多项目分包机会;与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等。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我们开创了诚信企业推介活动,在行业内搭建了共同交流进步的平台,得到了广泛认可。我们还联合关联协会努力推动将企业的信用情况同企业资质初审、招投标、年检、评选先进、免除农民工保证金等联系起来。

发挥了诚信典型引领作用。经过多年积累,行业内涌现出了一批诚信先进典型。他们奋战在信用建设的最前沿,用实践总结出了“建德立业、工于品质”“恪守诚信、实现共赢”“经营之道在于诚,盈利之道在于信”的一个个精辟论断。他们发扬诚信精神,既是信用建设的倡导者,也是带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今天,在信用建设工作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对表现突出的诚信施工十佳企业和诚信施工模范先进个人予以表彰,为广大工程建设企业和员工树立榜样,激励大家学赶超先进,创造浓厚的诚信社会氛围。

认真总结,把握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

真正把信用建设当作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信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金字招牌。实践充分证明了,工程建设企业的信用是广大人民群众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维护他、培育他,就会在企业内形成一股凝聚力,转化为生产力,积淀为生命力,由内而外散发出强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将诚信视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激发了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秉承“品质源于责任、诚信创造价值”精神,通过以制度培育诚信、以品质实践诚信、以人文推动诚信,树立了良好的诚信品牌。因此,只有真正抓好信用建设,企业才能拥有走遍天下的“金字招牌”。

真正把信用建设融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的生命,是赖以发展的根本,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质量是最具施工企业特色的信用标识,把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一体化,以诚信保质量、创品牌,让诚信在追求卓越中闪亮,在铸就经典中发光,已是广大工程建设企业的共识。多年来,广大工程建设企业矢志不渝地坚持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在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将信用建设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相互融合,守住了信用体系建设的质量关,保障信用建设顺利推进。比如,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近10年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投资,在执行合同的基础上为建设方节约资金总额上亿元,树起座座经典工程,诚信美名远扬。这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信用建设的基点放在提高工程质量上,融入到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全过程中,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落地生根。

真正把信用建设植根于领导素质的根本要求。提升信用体系建设水平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诚信品德,企业家作为推动信用体系发展的重要主体,必须视诚信为立身之本,真正把信用建设植根于自身素质的根本要求。勇作信用文化的奠基者和推动者,勇作信用制度的制定者和践行者,勇作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和诚信正能量的传播者。中国五)台集团有限公司程并强董事长“铁肩担道义”,社会责任永挂于心,诠释了诚信、担当、责任的深刻内涵;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王石磊总经理坚持“以诚为本、以信为天”的做人准则,被大家誉为诚信示范的好带头人。正是有着无计其数的诚信企业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成就了信用体系建设的进步。

锐意进取,全面落实推进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加快完善行业信用制度和标准。目前,《信用法》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但还有比较复杂的立法程序,不能解燃眉之急,我们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提升信用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一是以现有评价标准为基础,建立行业信用标准,指导企业进行自测和风险防范;二是整合评价、行业管理等相关办法,制定更加系统、科学的行业信用制度;三是积极建言献策,为制定行业规范性文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继续推动信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用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为信用体系的完善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下阶段,我们要筑牢基础,千方百计地扩大信息资源,多措并举、分类推进,不断充实信息容量,力求完整、准确、实时更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与国家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对接,与各关联协会、其他相关行业、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链接。一是提供信用信息的调取和查询服务,有利于了解企业真实全面客观的生产经营状况信息;二是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有利于形成联合奖惩制度,特别是对失信行为起到约束和警示作用:三是加强行业组织诚信建设,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示范带头作用。

创新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工作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但是与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新业态征信趋势而言,我们目前的评价规模和效率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工程建设领域信用评价发展趋势,创新评价模式,利用信用信息系统改变评价方式,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加强评价过程动态管理。另外,要提高信用报告质量和重视程度,为信用报告的应用打好基础。

加强信用人才队伍建设。信用人才队伍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随着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工程建设企业将要建立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匹配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因此,信用人才需求未来几年将快速增长,人才数量缺口很大。为了解决信用人才匮乏问题,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做好信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以信用评估师和信用管理师的培训为突破口,以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为重点,造就支懂信用、懂管理、懂技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信用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信用体系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打造诚信推介和交流品牌。诚信推介和交流活动是促进诚信文化传播,共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将“中国工程建设诚信企业推介大会”打造为诚信推介和交流的品牌活动,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强音。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实现诚信宣传教育、诚信推介活动和信用制度建设三者并举。一是共同探索建立行业、企业自律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机制,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解决广大施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将诚信推介活动与信用体系建设融为一体,在推介活动中及时总结提炼信用体系建设成果,为信用制度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积极完善信用档案,推广信息共享机制,使信用推介活动与信用制度建设互相促进。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当前工程建设行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正面引导的同时要加大惩戒力度,让失信者处处受限。一是重视不良信息的公开。以信用信息系统记录为依据,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公示,列示行为禁区,对屡错屡犯、情节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二是实行共同监管。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是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仅仅依靠某一方面、某部门的力量很难见到实效,必须采取共同监管,协同作战,有效提高监管效果。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企业主体,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上海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进原则。

1.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市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2.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培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产业。以创新促应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各领域应用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应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3.强化安全,保障有力。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辩证关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加强网络安全,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信息保护,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6年底,基本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高速泛在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高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自主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智慧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下简称“四新”)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6.5,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域。智慧政务取得突破,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进步显著。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

—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宽带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家庭光纤入户率达到60%,家庭光纤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40兆比特/秒,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600万户家庭,涵盖城镇化地区。全面建成无线城市,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布局进一步优化,无线接入点突破20万个。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突破5万架。国际网络出口、本地网络网间交换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就绪度指数明显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上海基本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70%,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68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

—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城域网监测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任务概要。

3年内,将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LiVeD)五大行动:着眼城市宜居(Livable),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着眼产业创新(innovative),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着眼运行可靠(Viable),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着眼透明高效(efficient),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着眼区域(District)示范,围绕社区、村庄、商圈、园区、新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强化智慧城市三大支撑体系: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功能性设施、通信枢纽、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专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基础支撑和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完善安全可信网络环境建设。

二、发展重点

实施“活力上海”五大行动,推动建设28个重点专项。

行动一:着眼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

以建设成果全体市民共享为原则,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整合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专项1:智慧交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水平,发挥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优化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新城、新市镇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与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推进公交卡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智慧健康。深化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推进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利用,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加强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平台。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新型患者就医、付费模式,探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建设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体育场馆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质监测等服务,促进科学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民健康服务,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重点专项3:智慧教育。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支撑作用,建立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支撑系统,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建设上海教育资源中心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资源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建设上海教育数据中心,汇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以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务。推动涵盖校区管理、教务安排、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打造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挖掘需求,建设网络服务平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丰富互联网教育产品。

重点专项4:智慧养老。围绕构建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立涵盖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队伍、服务设施和养老政策的养老数据库,提供一站式养老咨询、申请、评估、分类转接等服务。发展智能化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务。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

重点专项5:智慧文化。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搭建文化上海云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16年60%的市级博物馆和40%的区级博物馆实现数字化。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龙头企业。

重点专项6:智慧旅游。鼓励和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景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建设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旅游企业、行业信息动态统计和分析,提升行业运行发展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加强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强化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和服务。

重点专项7:智慧就业。以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整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海内外人才引进、居住证积分制、社保缴费等人才和就业服务内容,提供面向法人的在线自助经办应用。建立个人和企业就业诚信系统,深度挖掘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社保缴费等方面的业务数据,实现政府就业监管机制创新。开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信息资源,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就业服务,推进社会机构与政府之间信息共享。

重点专项8:智慧气象。建设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对相关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交通、卫生、农业、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互动式的“我的气象台”,紧贴市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拓展气象信息渠道,使市民享受触手可及的气象服务。

行动二:着眼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

以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为发展目标,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为战略重点,全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为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专项9: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企业面向金融行业开展跨界融合,加快第三方支付创新应用,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支持网络借贷(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加快金融领域网络创新业务发展。提升金融信息和数据集聚度,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财经、证券、保险等大型信息资讯平台。深化智能卡应用,推动银行集成电路(iC)卡的广泛应用,鼓励各类智能iC卡在便民支付领域多卡集成。

重点专项10:智慧航运。推动口岸监管作业智能化,深化口岸通关无纸化,围绕进出口企业通关便利需求,推进监管部门联网核查。建设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单证一口申报、监管状态信息一口反馈。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口岸监管、码头作业、货物运输、航运服务等信息共享交换。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资源的信息协同运作、口岸通关税费和港口航运结算的电子支付等功能,提高口岸整体运行效率,降低航运相关单位管理和运行成本。开展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建设,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重点口岸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重点专项11:智慧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集聚发展,培育对接产业链的嵌入式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围绕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经营各环节实际需求的创新平台发展,推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骨干制造行业加速提升供应链业务协同能力,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制造、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购物、网上商城等应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o2o)、客户到企业(C2B)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深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构建快递业服务安全评估预警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创新行业服务方式和监管模式,鼓励规模快递企业创新应用,提升全市快递业信息化水平和快件末端投递智能化水平。

重点专项12: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云制造和按需制造,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远程维护等新业态,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支持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性交易平台建设推广。推动绿色低碳制造,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能耗监控及生产流程能源优化,推动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回收、产品再制造、逆向物流等信息系统建设。

重点专项13:智慧企业。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提高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生产组织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示范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能级和决策科学化。鼓励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指导一批试点企业完成达标认定,建立和完善全市贯标服务和认证体系。

行动三:着眼运行可靠,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全面支撑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安全运行。

重点专项1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衔接,与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应用功能。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挥平台,实现对市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决。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渣土车监管,深化信息共享,提高渣土车监管效能。推动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及安全使用等系统建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鼓励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点专项15: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推进食品安全许可、监管和处罚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结果共享,突发事件协同处置等系统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推进与市、区县、街道乡镇监管系统和市法人库、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深化食品信息全程追溯功能,围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实施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等8大类食品信息全程感知和溯源。推进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企业的跨部门协同监管。面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应急预警等信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重点专项16:环境保护信息化。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建立污染源排放量清单,做好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环境污染源管理,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处置、监管等全过程信息化。加强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引导企业提供面向公众、企业等不同对象的便捷化环保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17:公共安全信息化。增强公共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设,加快图像监控、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完善各类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业务协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水、电、气等涉及民生的公共资源运行状况,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

重点专项18:智能化城市生命线。聚焦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慧照明试点,促进能源生产变革。深化智慧水网建设,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防汛、水资源与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和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行动四:着眼透明高效,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总体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业务协同、渠道整合、资源集约为原则,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通过感知、整合、分析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点专项19:电子政务一体化。以转变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级和安全防护能力为目标,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有效降低电子政务建设运维成本,提升资源集约化程度。建设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向各部门提供基于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汇聚的各类数据资源,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形成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生态环境。

重点专项20: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建设完善上海数据服务网,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深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开放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交通状况类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服务网络化,提高档案便捷服务和信息共享水平。采用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和公众信息消费。

重点专项21:优化公共服务渠道。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开发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部署于区县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通过后台“一表式”管理,实现社区事务一口受理、办理结果一口反馈。深化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功能,推进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归并,拓展法人数字认证“一证通”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开发多渠道、多载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公众享受到均等、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

重点专项22: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级。完成公务网骨干网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政务内网网络信任服务系统的衔接,推进公文网上传阅、办理,规范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充分利用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资源,提高政务外网网络保障能力,全面满足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各类应用的接入需求和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要求。

重点专项23: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记录归集,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发挥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渠道作用,信息覆盖全市行政机关及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实现信息查询比对、信用筛选、信用预警等功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拓展平台信息应用,促进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公共资源分配、表彰奖励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发挥信用服务机构作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推行相对人信用评价和分类管理。以应用为导向,以长三角为突破口,推进区域信用平台共建、信用信息互通、信用管理合作。

行动五:着眼区域示范,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

围绕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4:智慧社区。围绕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根据《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以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为重点,推动50%以上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建设面向市民服务的云平台,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渠道,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气象信息、文化娱乐、公用事业、智能安防等服务。

重点专项25:智慧村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信息基础设施高速泛在、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村庄治理信息化为重点,在20个村开展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实施宽带进村,实现农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优化完善3G网络,基本实现4G网络覆盖。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信息资源和服务推送;支持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工作开展。围绕村庄治理需求,加快推进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深化行政村网页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应用,提升村庄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重点专项26:智慧商圈。围绕传统商业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以商品营销和品牌服务为核心、商业企业为主体、商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提升商圈整体服务水平。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重点商圈宽带和无线网络覆盖,鼓励商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推动停车诱导、购物导航、移动支付、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等在商圈中的应用,提升商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实体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动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推进用户数据管理和共享,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

重点专项27:智慧园区。围绕园区管理和产业服务,加快信息化助力制造业园区高端绿色、服务业园区宜居宜业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重点园区固定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等的优化覆盖。鼓励园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服务专业化,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发展,提供企业信息化、在线产品服务、公共检测、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园区休闲、便捷支付、智能停车等生活服务。鼓励园区能源环境智能调控,鼓励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园区集聚。

重点专项28:智慧新城。围绕基础网络领先、智慧应用普及、智慧产业集聚、信息安全可控,在嘉定等新城开展智慧新城试点。以新城为载体,加快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试点示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新城建设。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向智慧新城倾斜,优先推动4G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医食住行文教旅”等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率先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智慧城市标杆。

三、支撑体系

重点完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推动建设22个重点专项。

支撑体系一:建设具备国际水平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以4G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促进“三网”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重点专项1:宽带城市深化。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要求,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到户覆盖,进一步提高全市光纤宽带用户普及率,鼓励办公、商业等公共建筑采用光纤入楼技术。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地区nGB覆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域光纤到户覆盖和城镇化地区nGB覆盖。

重点专项2:无线城市提升。加快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重点推进4G网络建设,继续优化3G网络,到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4G网络全覆盖,3G和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根据布局规划和绿色环保要求,实施基站集约化建设和景观化设置。推进全市wLan布局优化,支持在公共区域进一步扩大覆盖。提升“i-Shanghai”服务质量,鼓励区县开展公益性wLan覆盖。

重点专项3:功能性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上海国际网络节点、骨干网络节点及网络带宽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和已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在电力、通信资源优势区域推进高端、自给、集聚的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研究数据中心异地布局的政策举措,鼓励开展异地灾难备份应用,推进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数据中心对接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示范性项目,进一步增强信息集聚和服务能力。规划整合、改造升级本市现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CoRS)和高精度差分站点资源,建设以北斗为主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导航和位置信息增强网络,到2016年完成兼容北斗的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转型发展。探索建设以4G网络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物联网。

重点专项4:通信枢纽建设。增强上海亚太信息通信枢纽服务能力,推进新亚太国际通信海光缆系统(apG)建设和已建海光缆扩容。鼓励基础运营商加大国际网络建设,大幅提升国际网络出口能力,提高与国际运营商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推动本市传输网升级及网间优化,进一步完善宽带网络结构,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扩展各运营商间的互联带宽,不断提升本地互联网业务的网间交换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5: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到2016年年底实现主干网、接入网、iDC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聚焦访问量较高的政府门户网站及商业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应用服务商,实施ipv6升级改造。在公共信用服务、网络电子认证、航运、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引领全行业对ipv6的关注和跟进。加快ipv6核心设备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提升下一代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专项6:无线电管理。建设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普及应用的频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编制频率资源分布地图,建立以频率复用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探索建立频率资源综合利用评估体系和动态储备机制;聚焦700兆赫兹数字红利频谱,做好广播电视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组网兼容研究,试点形成频谱释放机制,加快1900兆-1920兆赫兹频谱的再利用,全面完成小灵通清频。完善基于城乡规划的固定无线电台站布局体系,完成基站站址布局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研究,推动基站区域控详落地;编制重点固定无线电台站保护规划;推进基站室外分布系统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共场所wLan信号覆盖系统集约化技术规范,开展测试及后评估。完善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聚焦军民融合、长三角区域联动、重点行业协同的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立项阶段的强制性无线电安全评估。

支撑体系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技术先进、产业领先、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四新”经济和扶持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重点专项7:集成电路。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完善组织保障,组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和制造业产能规模水平双提升,推进高性能处理器、移动终端关键芯片、高清数字电视芯片、金融iC卡芯片、工业控制核心芯片、光网络核心芯片与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提升及国产整机系统应用示范工作。加快完善新建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方案,推动20-14纳米先导工艺技术引导线建设。推动装备、材料业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链互动发展。

重点专项8:新型显示。推进新型显示基础器件和应用融合,促进产业链对接和跨界融合,推动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行业对接,创新产品应用和服务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产业化,推进45代和55代am-oLeD量产线建设。建设发光二极管(LeD)新光源产业基地,聚焦LeD设计、研发、关键制造、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专项9:高端软件。推动高端软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力争到2016年上海高端软件经营收入达4000亿元。发展自主可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网络化操作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及中间件等关键技术,解决基础软件与硬件、行业应用软件之间的系统适配和协同运行,在电子政务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解决方案。提高行业软件在政务、金融、航运等领域的规划、整合和应用水平。聚焦“两化”融合重点领域,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形成安全可靠、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

重点专项10:云计算。支持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形成自主可靠的云计算软硬件完整产品链,带动芯片、服务器、终端设备技术和产品创新。全面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打造覆盖市民生活、企业服务、电子政务的城市综合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云计算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探索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认定和评价标准。构建安全认证体系,提升用户对云计算的服务信任度,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到2016年云计算软件服务及硬件产品收入突破1200亿元,培育10家云计算龙头企业,支持百家产业链关键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生态系统。

重点专项11:大数据。加快形成覆盖互联网、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加快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处理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软件、商业智能软件、多媒体加工处理软件、可视化软件等大数据技术研发。以数据处理软件为支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集成水平、较强市场能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各行业企业和机构,以大数据模式构建面向个人、行业、政府的数据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鼓励大型企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架构建设大数据平台,并对外开放接口,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支持中小型企业使用公共数据服务,降低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本;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12:物联网。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运营模式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消费者、企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政府部门等提供服务,促进传统行业运营模式转变,优化市民生活方式。围绕健康服务、养老照护、药械管理等重点领域引导健康物联网加快发展,在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物联网应用领域力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主要的物联网应用和产业集聚区之一。

重点专项13:网络视听。促进内容、平台、模式、终端协同联动发展,将上海打造成全国网络视听产业高地和优势资源集聚地。鼓励研发原创内容、移动内容、专题内容、高清内容等特色鲜明、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网络视听内容产品。支持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跨屏跨终端跨系统内容流通平台、全高清内容播控平台等满足市场需求的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平台。推动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视频门户等网络视听传统模式,通过开放接入渠道、与传统媒体对接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网络视听与电视、电影、音乐、互动娱乐等跨界融合发展,培育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业态。

重点专项14:网络安全技术产业。鼓励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动可信计算、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安全监测、数据保护与安全审计、容灾备份与数据恢复等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以网络安全测评检测、认证评估、综合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风险评估、安全集成、监测预警等专业服务集聚,鼓励网络安全与智能安防等服务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大数据应用安全研究功能性机构,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产品在政务、金融、教育、卫生、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撑体系三:深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

全面构建城市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服务对接。以强化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互联网内容安全等为重点,提升应急基础平台、灾难备份平台、测评认证平台、网络信任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培育发展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安全咨询、灾难备份等社会化服务,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社会环境。

重点专项15:基础网络安全运行。加强对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和保障,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等技术措施落实,保障互联网域名解析系统(DnS)安全、稳定、可靠。强化无线电安全管理,保障无线城市网络安全。

重点专项16: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强政务、金融、税务、电力、铁路、海关、民航、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定期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检查,强化对安全风险和隐患的整改。完善城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网站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形成全市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研究出台面向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工作指导意见,形成多层次灾难备份体系。

重点专项17: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加强石化、钢铁、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及水、电、油、气等城市运行生命线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产业联盟。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构建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联合实验平台,形成工业控制系统产品检测和安全测评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重点专项18:完善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组织实施“扫黄打非”等净化互联网环境专项行动。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加强网络监测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不断提升对网络失泄密的发现和查处能力。

重点专项19: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提升城市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保障能级。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构建城域网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拓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服务,构建面向云计算平台、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卡的安全检测系统,提升网络安全综合检测能力。完善统一网络信任体系,构建互联网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拓展可信数据保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名举证、可信标识等新型信任服务。提升信息安全灾难备份平台功能,完善市和区县两级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体系和社会化容灾备份服务,构建面向大数据服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满足不同层次的灾难备份需求。

重点专项20:完善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建立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和影响城市运行关键基础设施目录,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网络安全保障单位责任制体系,继续强化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等基本制度的落实。深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严格执行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等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开展政务领域信息技术服务安全审查,完善信息技术产品采购及服务外包的评估和规范。

重点专项21: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开展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形成网络自我净化机制,提升网络社会管理能力。严格落实手机实名制,探索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安全测评和监管。推进垃圾短信与网络欺诈监测、假冒网站发现与阻断等技术手段建设,加快在市民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应用部署。加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加强对“伪基站”、“黑电台”的清理整治。推进网络社会征信网、“12321”等网络治理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形成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合力。

重点专项22: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日常宣传,将网络安全知识作为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市民逐步认识生活中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每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和技能竞赛,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宣传和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市民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研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市民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规政策。

对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在放宽信息咨询设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相关地方立法、配套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强网络安全综合立法,推动电子交易信息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立法,研究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四新”发展,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

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等需求,推进相关技术、应用、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则的制定修订。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及其示范性应用,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倾斜。完善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智慧城市领域政府与企业联合建设运营模式。

(四)鼓励自主创新。

结合“四新”发展,依托企业主体,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技术、自主产品和自主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科技攻关任务,加快相关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整机和解决方案的部署和替代,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平台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等领域创新机制建设。

(五)保障基础设施。

编制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市政及公共设施资源向信息基础设施开放。加强住宅建筑通信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实现电信企业平等接入和用户自主选择。优化4G基站建设审批流程,做好相关4G频段的释放及储备工作。推动电信运营企业不断优化资费结构,促进通信资费合理下降和收费透明。建设“宽带上海”地图工程,引导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六)加快人才培养。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9

社会信用是综合评定社会成员信用情况的一项综合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个方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信用的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的管理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的经营体系建设。党的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先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加快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和诚信意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有待增强,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社会信用道德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信用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信用担保制度建设不完善;三是信用管理不够规范,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四是信用数据缺乏有效收集、整合和利用;五是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偏低,社会信用市场经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信用市场发育明显滞后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造性地把这项体系工程组织好、建设好,实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目标。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方针政策,以打造“诚信”、营造全社会的诚信环境、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建立信用监督体系为切入点,综合抓好诚信宣传教育、信用制度建设、信用市场培育和信用行业监督等环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按照“信用”建设总体要求,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规范信用服务,加强信用监管。按照完善制度、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推动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地建立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层推动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周密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先试点后铺开,分阶段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信用建设标准,逐步实现信用建设的专业化、标准化。

三是宣传教育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一手抓诚信宣传教育,一手抓规章制度建设,依法强化信用监管,惩治失信行为。

四是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与加强信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信用标准和管理办法,大力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运行质量。

五是注重实效,留有余地建设的原则。信用体系建设要结合实际,注重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对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大考核力度,同时要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留有余地,便于与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系统接轨融合。

(三)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具体说,就是完善“一个保障”,建立“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即制订和完善信用制度,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建立信用监督体系和信用体系;实现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显著提高。到年底,个人和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有所发展,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不断加强,城市信用环境初步改善;到年,初步形成相应的社会信用制度、较有规模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较为活跃的信用市场需求、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制约机制。到年,信用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信用市场有序发展,信用服务初具规模,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行,基本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四)近期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1.全市全社会初步树立诚信理念,社会信用明显提升,违法失信等突出问题基本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软环境建设有新的提高。

2.基本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统分结合、互联共享的信用信息库,初步实现对社会信用信息适当的整合利用,构成市、县(区)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层次、梯级式社会信用信息监督管理平台,形成纵横结合的社会信用信息监督管理网络。

3.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有一定发展,开始形成社会信用调查、征信、评价和咨询服务活动日趋活跃的社会信用市场。

4.社会信用自律管理工作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社会信用自律组织或团体的自我管理、维权能力和作用比较明显。

为实现这些工作目标,近期工作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建立并完善信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成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五个协调工作小组;建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工作制度。

二是加强社会信用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普及工作,大力推进信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继续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行业规范,实行行业公约,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三是建立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政府、企事业、个人等各方面的信用数据资料,并进行整合。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分类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市市场主体特点的评估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培养信用中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社会信用工作职责,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建设的全方位管理,构筑公开、公信平台,有效实施社会监督。

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适合市情的社会信用工作规定、办法和意见。根据不同行业、单位和个体的具体特点形成切实可行且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六是广泛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商品”、“百城万店无假货”、“争创价格诚信单位”、“质量万里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建设金融安全区”等为主题的诚信活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进程,努力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

三、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工作质量与效果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4月―6月)。提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全面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工作任务。着手调研起草相关规范性文件,推动行政信息归集渠道和社会征信实体开始形成,筹建社会信用信息中心(数据库),选择试点地区和行业,做好试点准备。

(二)试点阶段(年7月―9月)。初步建立政府、企事业、个人、区域信用管理模式,按照区域和行业特点,分别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完善方案,改进办法,为全市全面推开提供经验。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的途径,注意引导和发挥社会信用专业机构在企事业信用风险控制和资信评级、个人信用风险控制和信用评分中的作用。

(三)推广阶段(年10月―12月)。全市政府、企事业、个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基本完成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全市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并开始联网运行,逐步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不断培育和规范信用市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作用,着力推动全市企事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使良好的信用成为全社会共同珍惜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转机制。

(四)巩固完善阶段(年―年)。规范信用市场,完善社会信用服务和信用管理机制,使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一种有序、长效的市场和社会管理机制,推动全市基本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四、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措施,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建设工程,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要以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人们的信用道德水平为基础,以健全完整、配套的信用制度体系为手段,以建立科学、实用的信用评价办法为重点,以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经营为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强社会信用的道德体系建设。一是以信用教育为基础。在全社会全面进行信用道德教育,并从中小学抓起,培养信用意识。对社会各个阶层开展信用观念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失信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自觉树立维护信用行为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供社会自律机制。二是以信用扶持为手段。制定针对守信行为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在银行信贷、税收、社会待遇等方面都对守信者给予实惠,使人们能够切实体会到守信行为不仅仅表现为道德上的高尚,还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利益上。三是以信用应用为引导。要广泛设定信用使用范围和标准,使守信行为成为一种获得利益和需求的必备条件,从而引导全社会信用风尚的形成。在银行信贷、招投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方面,由信用中介部门对其进行社会信用等级评定,从而引领全社会广泛地重视社会信用,促进信用道德风尚的形成。

(二)加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和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先从个人开始,再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网络。要成立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以现有的金融系统信贷网络为技术载体,以居民个人在银行开立的个人基本账户为主线,归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础信息,逐步整合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拥有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实现联合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个人信用监督管理体系要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体工商户等特定对象及律师、会计师、评估师、注册造价师、拍卖师、价格鉴证师、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导游等有特殊执业资质(资格)的人员为重点,市人行、银监局要以使用信用卡、各类消费信贷和个人小额贷款的个人为重点,做好守法守约、履行债务等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逐步拓宽覆盖范围,形成全面的个人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三)加强公共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政府信用是社会公共信用体系建设的先导。因此,要着重从服务、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加强公共信用建设,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着重以强化政府信用意识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制度和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政府决策信用、法治信用、服务信用和管理信用,树立依法行政、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信用政府形象。

(四)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要按照促进诚信、防范信用风险的目标,建立以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信用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以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通过公开企业信用状况、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督促引导企业诚信立业,促进企业塑造良好的信誉形象。同时引导企业广泛运用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扩大信用交易规模。要在企业中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药品管理法》、《价格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诚信纳税、守法经营的自觉性。

(五)切实加强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业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项重要内容。以市人行为牵头单位,组织有关单位推进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开展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协调各商业银行与联合信用系统的信息共享。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六)推动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权威的信用中介机构更是催生社会信用理念、提供信用产品的现代信用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我市中介机构在信用体系建设上的作用,指导、监管和规范中介机构各种经营行为,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完善社会诚信环境。

(七)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信用制度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研究出台组织管理方面的各项制度,也要研究制定技术管理方面的标准和办法。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政府要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制订地方性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行政方式,不断加大信用监管的力度,形成行业性自律文件,切实加强信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八)逐步完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分类标准和信用档案。要充分发挥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作用,建立全市公共信息平台,归集以政府部门为主的信息资源,实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设立政府新闻制度,将可以公开的信息及时向社会。

五、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各县(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到增强综合竞争力、塑造精神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大力推进各个领域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议事日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根据总体工作要求,要分别成立市、县(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辖区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涉及信用管理工作较多的部门领导组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内设办公室,具体牵头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实施方案,负责信用建设的日常工作,细化目标任务,定期督办检查,组织社会信用体系管理平台的建设,监管社会信用系统的运行,积极稳妥发展信用中介服务行业。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协调小组,其中:信用规章制度建设协调小组由监察局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监察局,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的起草、宣传与实施等方面工作。信用信息技术服务协调小组由发改委(发改局)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发改局),根据信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全市各级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数据库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由政府办公室(研究室)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公室(研究室),主要负责制定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及诚信政府建设工作。企事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由工商局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工商局,主要负责制定企事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企事业信用系统建设工作。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由市人行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人行,主要负责制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开展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日常工作。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篇10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通过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到2015年,农业和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得到充分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基本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二、框架构成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变动。基本框架主要由作用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队伍、服务与应用系统,以及与之发展相适应的规则体系、运行机制等构成。

(一)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交换体系等部分。信息网络主要有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信息传播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主要指信息技术研发储备和推广应用所必需的设施设备。信息安全设施指为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的设施设备和系统。信息交换体系指为满足各层级实时信息汇集、传递、交换与共享、服务的体系。

(二)信息资源。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形态上分,涉农信息资源有初始信息和经整理、分析的信息。从来源上分,有、市场运行和其他社会活动信息。从内容上分,有科技、市场、政策法规、文教卫生等信息。

(三)人才队伍。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支撑。要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服务与应用系统。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服务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结合,与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合作经济、社团组织的需要相结合。应用系统必须做好顶层疏理和统筹规划,防止重复开发建设,讲求科学、实用,注重贴近基层、贴近农民的需求。

(五)规则体系。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规则体系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是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应涵盖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网络(站)建设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安全防护、投入保障等内容。标准体系主要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等组成。

(六)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运行机制的构建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要与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合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要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⒈以信息化提高设施装备水平。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的能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⒉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条重要渠道,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成效。积极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殖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诊断施肥和精准施肥,进一步提高肥料施用效益。建立农机监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⒊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加强粮食生产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监测信息系统,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建立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健全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促进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水平及信息服务能力,鼓励农业电子商务实践,积极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特色种养业、特色产品信息平台,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⒋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大力促进农村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务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⒌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育资源,结合“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面向农民的农业技能及就业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这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紧迫任务。

⒈推动农村电子政务。依托互联网,集约建设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合理配置信息化公共服务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村务信息网络示范平台,实现农村财务、选举、固定资产、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信息公开,为保证广大农民知情权建立信息通道。开设农村政务电子信箱,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增强党员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工作。

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平台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满足农民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电子出版物,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建立农村社区网页,促进信息交流。

⒊服务农村家园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对村容村貌进行系统规划,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建设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村舍改建,利用宽带、有线及闭路电视等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进行监测,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建设环境优美家园提供服务。

⒋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依托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效率和监测能力。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三)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在乡镇建设信息服务站,在村建设信息服务点,是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落在实处的重要组织保障。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站(点)具有乡村事务管理、信息交流共享、信息服务聚合、农民信息培训、文化生活娱乐等综合功能。

⒈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点)。依托乡镇农业各站,建立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可与党员远程教育点、科技(文化)书屋等合并,也可利用协会、合作组织以及经纪人、种养加大户的力量建点。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要具备人员、设备、场所、制度等基本条件,要面向实际、坚持实干、求得实效,让农民得实惠。分别建立城郊工矿区、粮食主产区、边远落后地区、特色农业区及乡村旅游区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实行分类指导。

⒉强化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功能。加强乡村信息服务站(点)与相关业务的协同,利用乡村信息站(点),提高乡村两级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代办政府事务,促进乡务村务公开,完善乡村事务管理;用“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实现区域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应用能力;为村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服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⒊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服务模式。积极鼓励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运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开展面向农民的多元化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要明确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组织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引导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二)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研究制定相关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处理标准等,重点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加快制定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