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能效管理十篇企业能效管理十篇

企业能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45

企业能效管理篇1

企业效能监察的本质特性探讨

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企业内部的所有活动都应当纳入企业管理这个范畴。国有企业效能监察,虽然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一种内部监督活动,也应当在企业管理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并用企业管理理论来认识其内涵特性。

(一)企业效能监察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分析企业效能监察的功能,企业效能监察在管理中的位置,应当属于“控制”这一职能。理论界一般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中,控制就是监控组织活动,纠正组织偏差,保证组织按计划运行,以确保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管理控制当中,促使负责人员按预定计划进行的方法有两个:一个办法是培养更好的主管人员,使他们能娴熟地运用概念、技术以及原理,并使他们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工作和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减少由于管理不当而造成的不良结果,这可以称之为“直接控制”。另一个办法就是追究那些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明确人们对它所负有的责任,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改正,这种方法称为“间接控制”。

效能监察正是企业监察部门以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企业战略目标、规划计划以及规章制度为标准,对其监察对象的行为进行检查衡量、并纠正存在问题、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这样一种监督形式。所以,从企业管理理论角度分析,企业效能监察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间接控制”范畴。

(二)企业效能监察的内涵和特性

在理论探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把企业效能监察的内涵解释为: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部门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的监察活动。进而将企业效能监察的功能作用表述为:企业效能监察通过监督检查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对相关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纠正存在问题,查处违规违纪人员,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以达到监督控制管理行为、提高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预防腐败、防范风险的目的。

通过上述探讨,使企业效能监察凸显出以下特点:(1)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的专门监督形式,其性质是异体监督,效能监察的实施主体只能是监察人员或者代行监察职能的临时人员。(2)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监察机构针对其监察对象开展的监察活动,鉴于目前同级监督难的实际情况,企业效能监察主要应是上一级监察部门对所属单位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即“上对下的监督”。(3)企业效能监察是对监察对象管理行为的监督控制,要达到一定的检查覆盖面,才能实现预防腐败、防范风险的目标。

发挥效能监察在内控及惩防体系中的作用

在完善内控体系和构建惩防体系中,要用“系统”的观点,去认识效能监察在企业内控体系、惩防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一)在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好效能监察防范经营风险的作用

内控体系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保障。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实现三大目标(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必要保证。它要求企业内部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受到监控。

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上既有监察又有审计。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相同的属性,都是基于授权管理、分工层次增多而产生。所以,在企业内部,两个机构共同承担着专门的监督控制任务。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监督的层次不同。从内控体系的五项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来分析,内部审计应当主要对“控制活动”中的“会计控制系统”和“控制程序”等进行评估和监控。效能监察应当主要对“控制环境”(如管理层如何进行授权和职责分配,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管理风格等)层面进行监控。

因此,从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效能监察的功能作用,企业效能监察作为一种专门的监督形式,决不能游离于内控体系之外,而一定要在内控体系中承担特定的监督控制任务,充分发挥对管理人员履行职责行为进行监督这一优势。要通过效能监察,加强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监督,特别是对“三重一大”的监督,防范所属单位高层决策失误、用权不当等风险,维护良好的控制环境,维护政令畅通,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二)在构建惩防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好效能监察预防腐败的作用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有企业要贯彻落实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就要把中央的要求同企业内部的管理相融合,使惩防体系与企业的内控体系相统一。

在惩防体系中,惩治与预防是有机统一的,惩治有力,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预防有效,能够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而效能监察既具有惩治的作用,也具有预防的作用。效能监察是在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之前或问题尚在萌芽之时,针对问题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提前介入而开展的经常性的检查活动。通过效能监察发现案件线索,查处腐败分子,这是惩治作用;在问题没有暴发或没有恶化之前,及早发现并进行纠正,堵塞管理漏洞,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效能监察更侧重于预防,这也正是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因此,在企业构建惩防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研究,让效能监察在这个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

国企效能监察要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效能监察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效能监察要发挥好监督控制、防范风险的作用,就要对企业的各个所属单位、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

(一)科学确定效能监察的工作任务

“科学确定效能监察的工作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责任、目标为标准,来确定效能监察的工作任务。就是要减少效能监察“选题立项”的随意性,逐步改变“人多多干,人少少干,干一项算一项,能检查多大范围就检查多大范围”的状况。确定效能监察的工作任务,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效能监察的监控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要对照易产生腐败、存在风险的所有重点部位、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按照预防腐败、防范经营风险的标准,确定效能监察的监督检查覆盖面,然后进一步确定效能监察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要保证通过效能监察计划的落实,使所有的监察对象都受到监察,使所有的监控点都受到监控,真正起到预防腐败、防范风险的目的。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企业效能监察还做不到对所有风险点进行全面监控。在这种情况下,要对风险进行排队,首先解决风险较大的部位,把住关键环节,保证企业内部不出大的问题。

企业能效管理篇2

关键词:负激励管理效能提升

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通过采取激励的方法对员工的各种需求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并使员工朝着企业的组织目标做出持久努力。负激励是指当员工的行为违背组织的期望时,通过否定、制止和惩罚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使个体积极性朝着有利于个体需要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转移、发展。

负激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它的目标不是减少员工,而是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负激励过度、不足和实施手段单一的问题同时存在,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重视对负激励有关问题的研究,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负激励对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1.负激励可以解决因正激励不断增加产生的激励效果弱化和激励成本过高问题。正激励必须以一定投入作基础,并且在企业激励制度中主要表现为物质投入。正激励的效应是通过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实现员工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是任何企业及员工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一味强调正激励可能会带来员工需求的不断扩张,而由于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不断增加的正激励投入和预期的激励目标的正相关度会越来越低直至淡化和失效。负激励管理的实质是威胁激励,是指在一个充满竞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对员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收益、甚至就业机会本身进行威胁,使其为了摆脱威胁获得生存而努力工作,从而达到激发员工有效工作的目的。较之正激励,负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冲击更大,也会给员工带来持久的激励。这种正激励主导、负激励补充的激励制度结合运用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因正激励不断增加产生的激励效果弱化和激励成本过高问题。

2.负激励具有强烈的规范和警示作用。对于有问题的行为,企业寻求以公平、合法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一个基本的管理原则就是要符合热炉定律。根据热炉定律的警告性原则,企业管理者要经常对员工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警告或劝诫员工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将会受到惩戒。负激励就是根据趋利避害的普遍心理,以制度去限制和处罚管理对象的不良行为,不仅在于给被批评或处罚者以一种强制或压力,而且使每个员工从心理上对企业的管理行为产生敬意,提高自身的行为管理。

3.负激励有利于督促和帮助员工个体的正常发展,最大程度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和不及时矫正不但对企业造成损害,对员工个人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根据管理理论中的“复杂人”学说,员工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潜能,也会有不同的行为和表现。既如此,当员工的行为有悖企业要求时,通过否定、制止和惩罚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使之积极地朝着有利于满足个体需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转化。这样既能避免员工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也能最大化地实现企业需要和员工个人需要的趋同。

二、负激励管理中的问题

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虽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具体运用中或多或少表现出的共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

1.负激励管理的制度不够科学和完善,执行的规范程度需要提高。一些企业的负激励管理制度制定程序不科学,主要由企业单方面根据管理需要制定,未充分征求员工意见,导致员工对这种单边色彩浓重的制度抵触明显,使得这项制度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对有明确规定的负激励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实际执行中的姑息迁就、简单粗暴、只讲处罚不讲长效教育等不规范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负激励制度本应有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2.负激励措施单一,丧失了激励作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将负激励简单地变通为“处罚”。于是,迟到罚款、工作拖延罚款、完不成任务罚款……导致企业内所有的员工潜移默化地都将负激励视同为以罚款为中心的处罚制度,引起员工心理上的不满和情绪上的消极反抗,甚至是行为上的对抗。这就出现了负激励的负效应,从而彻底失去了负激励应有的惩罚个体激励全体的作用。

三、负激励的科学运用

1.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负激励机制。负激励要剥夺被激励者一定的利益,所以负激励制度首先体现的是科学性,应该是建立在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并对该目标进行依次分解,形成明确统一的操作标准。在负激励制度的制定程序上,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制度,增加员工对涉及切身利益制度的认同感。在负激励制度的应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坚持负激励是传统的正激励的补充,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主要运用正向激励的诱惑力,在此基础上以负激励的紧迫感做补充,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强有力的正激励合力。在负激励的具体措施上,要转变将处罚作为负激励核心的物质刺激的单边主义偏激认识,将处罚、降薪等物质负激励与批评、警告、公示等精神负激励有效结合,实现多种形式高效组合。

2.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为负激励制度顺利运行提供保证。在企业中通过负激励实现对员工的约束和惩罚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管理的目标,更不应该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手段。企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理念贯穿管理始终,在管理中要处处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企业通过管理促使全体成员自觉、自愿、有效地为企业目标服务,帮助员工确立自律意识才是负激励的真正目的。这种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员工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行为的自觉性是负激励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3.要精确把握负激励运用的尺度。适度的负激励促使人体内产生一系列积极的生理变化,有利于机体用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问题,从而使个体的身心状态与外部压力之间达到良性适应。同时负激励能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有时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所以,企业在实施负激励之前,管理者必须明确负激励的目标和动机,确定哪些行为应该遏制、弱化、制裁,分析原因,判断效果,不能无缘由、无目标地实行负激励。在实施负激励过程中,如果小过大罚,则会加重挫折行为,有可能给员工造成反感情绪,抹杀其创新能力和积极性,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紧张,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如果大过小罚,则助长员工的侥幸心理,起不到震慑作用,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负激励的实施一定要精确地掌握好尺度,对于不同的员工阶层、不同的非期望行为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处理,让每次负激励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

4.负激励的实施要公正民主。激励的公正性对实现激励目标至关重要,尤其是关系到对员工切实利益限制或剥夺的负激励更是如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人而异。负激励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遇到的阻力也更大。负激励的执行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斤斤计较,会导致企业管理的威信下降。同时,对不符合企业目标行为的处理一定要做到公开、民主,从而使全体员工通过对个体事件的处理的认同上升到对企业管理的全面认同。

综上所述,有效利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员工的深层次工作潜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负激励从不同的管理角度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矫正和强化作用,有效解决正激励效果弱化和激励成本过高问题,使得企业员工行为更加积极向上,企业的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企业能效管理篇3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能;行政决策

1概述

行政管理效能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实现其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发挥功能的程度以及其产生的绩效。[1]行政管理效能通常包含成效、收益、功能、效率这四方面的要素,管理效能的高低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形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企业在行政管理效能方面能够取得进展,那么就应该把握好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并定期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以此来确保企业的行政管理效能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

2当前在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效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行政指令执行力度不够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保企业行政指令的快速传达是极为关键的。然而,通过查看大量的调查数据,不难发现很多企业行政管理者的指令和计划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企业负责人在提出各种指令时,往往需要几个环节才能传达给每一位员工,而在这个过程中,指令的具体内容将会有所改变,这种偏差使得指令与负责人原先的政策之间存在着间隙,企业的行政指令将无法有效完成,这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由于企业部分部门负责人的行为不当,使得一些指令没有被正确传达,不可避免地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2.2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混乱

现如今,许多企业的行政机构纷纷呈现出臃肿状况。一些企业并没有对行政机构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行政机构的规模非常庞大,其内部的分工不明确,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均导致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低下。由于企业的部门较多,且各项工作环节繁杂,这些均使得企业行政机构的运转比较困难,经常会出现各种纠纷以及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同时,我国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依然在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不再适用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会致使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偏低。

2.3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部分企业负责人由于受到传统市场经济体系的制约,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明显不高,从而在制定各种计划时会比较保守,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部分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服务意识比较差,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意识,企业的行政效率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许多,行政管理效能也不会很高。

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措施

3.1强化行政管理效能意识

要想确保行动能够顺利展开,那么首先就应该做好思想准备。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对于企业而言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工作人员必须要认识到这点。企业在发展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往往会对行政管理效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行政管理效能越高,就越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益处,不仅会促使企业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而且可以强化机关的协调能力。行政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情,要想做好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作,这样各个行政管理工作环节将能够顺利完成。同时,管理工作人员还需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并不断强化自身的行政管理效能意识。

3.2企业应该转变思想,重视企业行政机关效能建设

企业行政管理效能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自身利益,而且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2]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企业急需作出一系列改变。企业原先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故相关负责人需不断改进和完善该机制,从而促使企业的行政管理效能有所提升。企业负责人由于会受到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制约,致使他们的思想仍比较保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负责人首先需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掌握好企业的实际运转状况,同时要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有一定的保障。企业领导层还要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加强企业行政机关建设的责任感。[3]在施行这些策略之后,既能够推进企业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又可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故企业管理者应该摈弃传统的管理办法,树立新的服务理念,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3.3转变机关作风

没有好的作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就是一句空话。[4]而要想促使企业行政机关的作风更加优良,那么就应该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养成协作精神。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与客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有助于提升行政管理的效能。再者,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敢于承担责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3.4积极推进企业行政决策的合理性

企业的效能建设项目非常系统、全面,要想很好地改善企i行政管理效能,就需改进和创新企业的管理体系。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管理者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同时,企业在制定各种决策时,应该尊重普通员工的意见,这样既可以确保企业更加科学民主,而且能够得出更加合理的方案,同时,这也是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的必要条件,能够确保行政管理更加合理、合法。在企业行政决策制定之前,要确保决策与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不冲突,尽可能地促使各项决策符合各方面的要求,以此来避免企业管理者盲目地制定各种对策。同时,企业行政管理者要依据相关法律来办事,并不断改进行政执法体系,推进行政执法程序的合理性,从而实现高水平的行政管理效能。

3.5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要想保证企业行政管理效能较高,加强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层应该针对行政管理来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以此来增强监督的力度,确保行政管理各项工作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对于行政机构中存在的不合法的地方,企业也将能快速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来加以处理。

4结论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推进企业行政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企业行政管理效能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容轻忽的,要想保证企业的行政管理能够稳定运行,那么就应该注重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务必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行政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鸣宇.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2016(9):23-29.

[2]康露雯.改革企业行政管理,促进企业现代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6(9):54-59.

企业能效管理篇4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效途径;分析

一、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应当始终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战略目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来自某一地域内的竞争,而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尤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域在市场竞争中的限制能力已经逐渐减弱,各个企业面临的竞争都在逐渐增强。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保障,能够为企业开拓市场免去各种后顾之忧,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最终成为市场的领跑者。另外,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企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后,可以向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发展的有效性。

二、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一)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都不够完善,与市场发展形势不适应,以致无法跟上市场发展节奏,也难以把握市场发展脉搏,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观念落后,并且没有相应的管理创新能力,完全遵循原来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日常管理,以致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另外,部分企业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一定的短期利益而影响长期利益的获取,从而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企业缺乏相应的监督审核机制,以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遵守企业经营管理规定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并且还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除此之外,业务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致员工对考核结果不认可,长期下去必将出现严重的员工流失现象。(二)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当前,部分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仍旧为传统单向管理模式,没有引进先进的双向管理、双向监督组织管理模式。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企业保持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还容易导致分工不合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另外,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保持公正、公平,而且管理层的行为不能获得有效监督,以致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一些有损企业的行为。(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当前,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不仅部门和岗位设置不合理,而且员工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的顺利运行。还有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极力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并且对员工的培训、考核工作不到位,不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其素质和能力长期无法获得提升,企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另外,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获得满足,以致工作热情低下,进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力企业的正常运营。

企业能效管理篇5

适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均依赖高质量政府的实施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的优劣是衡量政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通常,我国的地方政府由上级任命并向上负责,这意味着作为辖区内政府管理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和“购买者”,企业和居民不能通过选择辖区政府来直接影响服务供给,从而管理服务的有效供给和质量改进需要替代的激励反馈机制。现实中,政府管理服务的供给方式决定了服务效能,进而影响辖区内企业的生产投资行为,企业对资源的配置使用左右辖区的经济表现,带给地方政府(官员)相应的税收收益和政治绩效,从而激发政府管理服务的“生产”,形成政府和企业间的双向关联。

(一)政府管理服务供给的制度背景。一般认为,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具有关于辖区内发展状况和居民偏好的信息优势,由地方政府供给包括管理服务在内的公共品更有效率。[5]地方政府通过维持社会运转、维护市场秩序等措施吸引企业到辖区内投资生产,吸引居民迁移到辖区内居住,企业和居民再通过纳税的方式来“购买”这些管理服务并依据不同辖区间服务质量的高低“用脚投票”,而企业和居民的多寡进一步决定了政府的税源和管理服务的供给能力,最终达到局部均衡。[6]因此,尽管在特定辖区内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者,但企业和居民的退出威胁,外来企业投资的流失和随之而来的税收和经济增长损失将迫使地方政府努力提高管理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类似的机制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被强化了。首先,地方政府在财权上的独立性和地方提供公共品的效率和激励之间存在正向关联。不断深化的分权改革(主要包括分税制和行政管辖权下放)在基层政府内部模拟出一个类似企业组织的激励机制,通过予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成果的部分索取权和支配权激发其维护市场、吸引投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7]现阶段,尽管居民永久跨地区迁移尚面临户籍等诸多限制,但是企业特别是资本的跨区流动相对容易,进而诱发各辖区地方政府对于税基,尤其是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争夺,带来基础设施“硬环境”和营商氛围“软环境”改善。[8]在这当中,政府的管理服务不但直接构成吸引企业投资“软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而且基础设施“硬环境”作用的发挥也需要配套政府管理服务的规划、管理和协调。企业依照辖区内服务质量择地投资,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形成自企业至政府的逆向甄选或激励机制。此外,中国临近区域间产业同构、经济同质现象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和要素流动壁垒的破除将持续迫使地方政府展开“服务竞赛”或“服务比拼”以博得更多企业的青睐。其次,政治集权基础上的地方官员晋升竞赛使得地方官员个人也有强烈意愿去推动辖区经济增长。官员晋升或者续任系于辖区的经济表现,地方政府治理必须符合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这就激发地方官员维护市场的“企业家精神”。[9]不论采取何种措施,地方官员对经济增长的渴望都必须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10]这在地方政府内部形成了从上到下紧密的监督链条:上级官员将督促下级职能部门向企业提供合意的政府管理服务,经过层层传达转化,这种源自上级的监督或激励延伸至直接经办的政府部门或服务窗口;职能部门中具备更强专业才能和服务意识的官员更容易被提拔到高层领导岗位,从而实现政府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和专业化。除了管理服务供给的意愿,中国政府架构中的m型结构使得地方政府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管辖权并被赋予更多的资源调配能力,使得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地方发展实际和企业需要提供相应适宜的政府管理服务。同时,地方国有企业分属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同层级的地方官员和国有企业管理者之间存在频繁的交流轮换。在企业中的从业经历和管理经验让地方官员熟知企业需要并能够对企业的诉求作出良性回应。

(二)政府管理服务与企业投资。有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的论断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沿袭自由市场思维,“看不见的手(theinvisibleHand)”认可市场配置资源的充分效率,主张推行小规模政府,实行低干预、松管制和低税收,认为政府过多的介入会扭曲市场,导致寻租和官僚体制下的低效率,进而会遏制市场发育和企业发展。“掠夺的手(theGrabbingHand)”更认为经济转轨期间政府对市场的无序干预会侵蚀市场存在的产权基础,甚至会危及法制体系和市场秩序。上述两种观点均忽视了政府在构建和维护市场体系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实际上,企业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过程都需要政府提供支持市场有效运转的公共治理安排。政府不但要避免市场失灵,克服市场缺陷,而且还要通过保护产权和契约执行,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来降低企业的经营、交易成本,充当企业发展的“援助之手(theHelpingHand)”。政府行为和社会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绩效息息相关。高质量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源于政府积极且正向地影响辖区内既有和潜在进入企业的投资决策,当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管理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并能适时响应需求的改变。政府以有偿或无偿形式提供的管理服务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从需求创造角度看,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与规制遏制了无序竞争,降低了投机行为和不当经营对企业的侵害,保障企业对当期投资和投资的未来收益享有充分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会通过最终消费、中间投入等渠道伴随专业化分工的深入诱发更高水平的需求,转而刺激企业投资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从供给引致角度看,政府相对于单个企业或是行业具有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和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对企业投资经营的扶持与引导可以避免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导致的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从而政府管理服务作为企业生产殊的中间投入要素提高了企业投资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企业属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企业投资决策对政府管理服务的反馈不同。前期投资的沉没成本和迁移中的转换成本会对辖区内既存企业产生“锁定效应”,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其经营中受制于多重目标,逐利动机较弱。因而,政府管理服务效能提升对这类企业投资的促进相对较弱。外来企业则流动性和逐利动机更强,受辖区内地方政府控制更弱。事前,其可以对投资地有更多选择而事后也能够从不合意地区抽离。由此推断,外来企业的投资决策与投资目的地中地方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关联性更强。

二、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测度与比较

如前所述,外来企业对政府管理服务的质量更为敏感。因此,我们以在昆明市经营的客商企业为观察对象来考察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在Frye和Shleifer关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开创性研究中,他们调研了105家莫斯科和华沙的商户来评判两国政府质量。我们的研究同样基于对企业个体的观察:我们逐个考察了企业对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评判和对应的投资决策行为,有别于其他研究中将政府属性作为情景变量的处理方式。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昆明市千名客商评价‘昆明市执行力提升年’活动调查”。该调查由昆明市纪委监察局牵头,云南省统计局昆明城调队组织实施。调查从2011年末持续到2012年中,抽取在昆明持续经营的客商企业进行问卷访谈,涉及企业共计1113户。为确保作答的可靠性和调查所得政策含义的有效性,问卷询问了受访者在企业中的身份。由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仅掌握在企业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手中,本研究中我们仅保留了由这两类受访者作答的样本,剔除了由中层管理者作答的部分,最终实际有效样本共计290户。

(一)测度变量的选取与描述。完整准确地概括和测度相关政府管理服务效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共中央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第三,规范产权关系并保护产权权益,完善交易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第四,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我们依据上述文件中对所涉及政府职能的表述,并参照服务质量评价中有效、便利、灵活、响应四个原则,从流程中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将相关政府管理服务划分为行政审批、行政监管、政企互动三个维度,共计设置13项二级指标来测度企业感知的服务效能。其中行政审批维度(XS)涵盖指标包括环节数量、审批时间、限时办结、一站式服务、流程设计和程序公开六项,行政监管维度(XJ)包括依法监管、文明执法和维护市场三项而政企互动维度(HD)包括信息公开、意见采纳、引导扶持和排忧解难四项(见表1)。问卷中每项指标的具体问题均由负向评价至正向评价设置五分选项,分别赋值由1至5。为增强作答的客观性,设“不予置评”选项,在数据整理中视其为缺失。同时,我们询问这些客商企业下一步的投资意愿,即企业是否愿意在昆明增加投资或引进关联企业到昆明投资,将肯定回答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国有、集体企业与私营、外资企业在政治联系、资源占有、业务构成、治理结构和产权安排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企业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方式也有差别。同时,有别于以往研究中仅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的做法,我们将企业规模视作影响政府与企业间关系的重要属性。相对于单个小企业,大中型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更多,覆盖的市场范围更广,搜集运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更强,这意味着大中型客商企业面对投资地政府时处于较为优势的位置,但大中型企业更大的投资规模也会带来更高的转换和沉没成本。相比之下,小型企业掌控市场和与政府间关系的能力较弱但更具适应性、灵活性。因此,我们将290户客商企业按所有制和以企业总资产标示的企业规模两个维度划分,各行业内企业资产规模的划分标准依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比较各类型企业对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感知和评判,对比13项二级测度指标的得分均值。由表1可见,仅在审批时间指标上,小企业、私营和外资企业给出的评价分别明显高于大中企业、国有和集体企业(p值分别为0.002和0.047),其余指标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评分未见系统性差异。这表明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对辖区内外来企业具有全面的影响,外来国有或集体企业、大中型企业并不会由于自身相对松散的产权结构和较弱的逐利动机而放松对投资地政府管理服务质量的评判标准和要求。此外,我们再对13项指标得分分别作全样本的均值t检验,除程序公开项外,其余指标得分均显著低于4(程序公开项对应的t值为-1.220,p值为0.224)。换言之,外来企业在剩余12项指标上对昆明政府管理服务的评价仅介于基本满意到比较满意之间。

(二)测度指标的汇总和比较。我们以290家样本企业对13项二级测度指标的分项评分为基础,汇总行政审批(XS)、行政监管(XJ)和政企互动(HD)三个维度各自的总评分。各二级指标在所属维度中的重要性不同,分别对三个维度涵盖的指标做公因子提取(见表2)。其中,行政审批维度的Kmo系数为0.761,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卡方检验值为624.98(p值0.000),提取出两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行政审批1和行政审批2,对应解释率为44.5%和27.3%,合计71.8%。两个公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1和0.695,信度符合要求。行政监管维度的Kmo系数为0.731,球形Bartlett卡方检验值366.39(p值0.000),提取出一个公因子,解释率77.4%,内部一致性系数0.855。政企互动维度的Kmo系数为0.777,球形Bartlett卡方检验值691.88(p值0.000),提取出一个公因子,解释率72.4%,内部一致性系数0.869。通过各项检验后,我们再按照转置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对各二级测度指标评分进行赋权加总。行政审批项包含两个公因子,我们先将各因子所含指标对应的载荷系数之和标准化为1计算出指标权重,加总得到各因子分值,再将两个公因子解释率之和标准化为1得到因子权重,计算行政审批维度的总分值。行政监管和政企互动维度均只提取一个公因子,只需用标准化后的转置载荷系数对指标加权汇总。类似表1,表3显示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外来企业对三个维度政府管理服务的评判并没有系统性差异,均值的t检验均不显著。这再次说明外来企业的判断并不随企业属性的不同而变化。所有三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中性并接近比较正向。表3同时比较了不同类型外来企业的投资意愿。尽管均值的t检验并不显著,但从均值看大中企业投资意愿高于小企业,国有、集体企业高于私营、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的业务领域、地域较广,拥有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和供销渠道,抵御新环境蕴含的负面影响的能力较强,而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产权安排导致其投资决策受制于多重因素,因此,近似情境下这两类企业投资意愿更高。

三、管理服务效能对投资影响的估计

在无摩擦的理想市场中,企业的投资决策仅取决于投资项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比较,更高的预期收益带来更高水平的投资。现实中交易成本的存在会使投资偏离最优水平: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或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投资的发现成本,问题和违约风险导致潜在的投资损失,而更高的成本要求匹配的收益补偿,这将迫使企业缩减在低收益项目中的投资。对企业而言,相关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提升有助于克服上述市场缺陷,优化市场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激发企业投资意愿,扩充投资规模。首先,政府对市场参与主体的有力监管能够促进契约的规范履行,防止交易双方的经营收益受到侵蚀,从而外部投资者的注资、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行为更趋活跃,企业价值增值将诱发后期新的投资。[19]其次,行政审批手续的简化和审批规则的公开有利于降低投资项目筹备中的时间损耗和资金、资源闲置花费,增强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敏感性,促使企业采纳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快速将投资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投资行为,激发其资源发现、配置和使用的能力。最后,政府与企业间的互动为企业提供了表达诉求的有效渠道,有助于完善相关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外来企业的归属感,推动其投资经营的本地化。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还可以减轻政策模糊带来的投资风险,稳定企业的收益预期,平稳投资行为。综上,我们预期样本企业感知的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政企互动三个维度的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均与企业投资意愿正相关,更高的评价对应更强的投资意愿。由于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政企互动交织关联,三个维度的评分之间存在中度以上的正相关(见表4),同时估计三个维度变量对投资意愿的影响会导致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令系数有偏。因此,我们先以三个Logistic回归分别估计单个维度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但是,由于遗漏了其他两个具有显著正影响的解释变量,单变量估计会高估系数。为了克服共线性和遗漏变量问题,我们再采用LogisticRidge回归估计三个维度同时纳入模型时各维度变量的系数,运用Cule和iorio的方法选择岭参数来控制各变量系数计算中的缩减量(Shrinkage)。

Logistic估计和LogisticRidge估计均借助极大似然方法得到系数,即其他条件既定时该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取值为1的对数或然率(LogoddRatio)的影响。虽然表3显示样本企业对管理服务效能的评判和相应的投资意愿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间未显现系统性差异,但是我们在模型估计中仍然以虚拟变量控制了所有制和规模的影响。同时,行业间竞争格局、技术属性和市场需求等的不同会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同,由于样本容量限制,我们以三次产业划分构建虚拟变量来控制该方面影响。表5.管理服务效能对投资意愿影响的估计LogisticRegressionLogisticRidgeRegressionⅠⅡⅢⅣⅤ行政审批(XS)1.116﹡﹡﹡(4.13)0.342﹡﹡(2.08)0.367﹡﹡(2.22)行政监管(XJ)1.108﹡﹡﹡(5.18)0.396﹡﹡﹡(3.175)0.390﹡﹡﹡(3.041)政企互动(HD)1.115﹡﹡﹡(5.09)0.315﹡﹡(2.377)0.308﹡﹡(2.316)所有制和规模控制控制控制控制行业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pseudoR2(%)8.29.910.4Ridgeparameter0.0450.044观测值23625123923651注:1.全部模型估计中均采用稳健标准误;2.Logistic回归中括号内为z值而LogisticRidge回归中括号内为t值;3.全部模型均省略了常数项。具体的估计结果在表5中列示。和预期相符,外来企业对于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政企互动三个维度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评判均与企业投资意愿显著正相关。模型Ⅰ至模型Ⅲ分别估计了单个维度变量与企业投资或然率的关联,所得系数即对数或然率依次为1.116、1.108和1.115且均在1%的水平统计显著。相近的系数值表明对于促进外来企业投资而言,政府管理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同等重要。将对数或然率换算为或然率,依次为3.05、3.03和3.05,即企业对三维度的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从基本满意变为较为满意或从较为满意变为非常满意,企业增加投资的或然率将分别上升205%,203%和205%且该对应关系并不随解释变量取值而改变。单维度估计会因为遗漏变量而高估系数,模型Ⅳ和模型Ⅴ显示了LogisticRidge回归的结果。将三个维度同时纳入模型并控制维度间的共线性相关,所得系数值大幅下降,依次变为0.342、0.396和0.315但仍然在至少5%的水平统计显著,相应的或然率为1.41、1.49和1.37,即三维度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增加投资的或然率上升41%、49%和37%。所有估计均显示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改进可以明显地刺激外来企业投资并且三个维度具有大致相当的重要性。模型Ⅴ特别针对小规模的私营或外资企业,所得系数及显著性与全样本估计基本一致,这再次验证了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对推动企业投资的全面影响。至此,所有不同计量方法和样本范围的估计都稳定支持服务效能与企业投资决策间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评述

企业能效管理篇6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理念合作竞争信息化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推进,我国企业在更加自由和宽松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气势如虹般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成长。但是,在我平时的工作观察中,仍然发现了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内部一些非正式组织阻碍了企业的改革进程,工作效率不高;企业管理文化和体制相对落后,不利于企业正确的归属感的形成;企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与时代的发展步调不相适应,科学的管理理论有待补充和提高;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无法做到协调统一,企业管理的形式具备而实质运作过程中矛盾重重或者形同虚设……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加以改善和提升,从而加快整个企业组织的进步和提高的速度。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的长足发展,以下几点将作出详细和完善的说明。

一、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核心就是战略管理理念,它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确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理念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个人工作观察,许多企业存在“近视眼”、“红眼病”,不知道要去做什么战略地位,只顾眼前的利益,总结下来,一个企业确定战略管理理念是必须的,我粗浅的认为:企业在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的时候,首先是要在捕捉到外部环境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和需求,通过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来制定和实施战略理念;要改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企业文化,在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运用精神手段和物质策略进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要给予员工更加自由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更多地关注员工的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发展。在这一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大学毕业后在担任企业会计的时候,每次工作得到领导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极大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也就会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喜爱,从而工作起来也有了更多的热情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创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和完善企业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和运行,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推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薪酬、员工福利、绩效奖惩、劳动人事管理等一系统制度的设计,是一个企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制度是指挥棒,创新尤显其重要性。

同样当我自己成长为上市公司一名外派财务总监和大型央企一名财务经理的时候,在管理财务团队过程中也有深刻的体会,作为管理者多一些肯定、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员工在工作上的创造力和业绩以及对于单位的忠诚度都会有很显著的表现,而批评、惩罚、处分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更多的是较劲、不服、敌对等方面的表现。对于我所领导的财务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我更多的是通过员工平时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因素给他们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催促他们及时改正和调整工作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而且在这种鼓励性的评价中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的激发,工作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这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来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有着一箭双雕的成效。

三、形成信息化的企业运行环境,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企业受到了最直接和最长远的影响,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企业唯有形成和适应信息化环境,才能逐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企业要进行知识管理创新,借助网络等信息媒介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为企业文化的构造打造基础;其次,企业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供应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在最低的成本损耗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在我们公司的营销系统中,我们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业供应链和客户链系统,在节省工作时间的同时,我们获取了更多的吸引顾客和稳定客源的机会;比如企业的管理团队办公地比较分散或旗下经营主体和控股企业比较多时,可以借助远程财务系统、远程办公及视频系统等现代化的互联网手段实施实时对接。当然,企业还可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库存管理数据库,并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数据库的内容,从而提高企业的原料、辅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管理效率,创新管理体制……总而言之,只有适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经验用于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等一系列管理理念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其发展也会与时代的发展并驾齐驱。

四、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发展方向的制定和目标的确定,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而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组织四个方面的综合结果和必然体现,企业只有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才能在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开拓出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1):79―81.

企业能效管理篇7

市场经济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却是隐含于产品技术背后的“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创新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必然的行为。企业要依据拥有的资源条件和创新优势,来增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确定相应的市场创新目标,采取“四个创新”与“四个建设”有效途径进行调整组合。

一、四个创新

1 观念创新。在观念创新中首先应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时代意识。走在时代前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二是创新意识。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持活力。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三是科技意识。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只有时刻关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形势任务教育的效力:四是阵地意识,关键是管好、用好思想文化阵地,创建企业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2 内容创新。有专家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在新的世纪里,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紧紧抓住,因为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教育既科普教育,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可以与党的思想观念,使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出生产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说服力。

3 方法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群众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的依靠力量。不了解群众,不反映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有的放矢,也不可能有群众基础。只有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摸准社会的思想动态和走向,才能增强预见性,只有深入体察群众的情绪和意愿,熟悉各类不同人员思想活动的特点,才能增强针对性,只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要,知晓工作对象的所念所求,才能增强实效性。应着重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同志西柏坡讲话精神。务实企业各级干部的理论思想基础。

4 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需要。机制创新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领导机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二是运作机制,建立建全运作机制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和渗透机制上下工夫。完善教育机制要求在内容上将政治导向,思想教育,及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群众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完善渗透机制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把影响大局的、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二、四个建立

1 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

3 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企业能效管理篇8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竞争,赋予了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全新的内涵。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美国学者安索夫在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战略管理”一词,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以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张,将战略管理理念贯穿于成本管理循环,将成本分析与成本信息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站在战略高度上,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属性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寻求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传统成本管理目标被归结为低成本,低成本既是一种战略,也是企业实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追寻的一种目标。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的“成本、效益”观念转变,进一步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对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一)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价值链”,通过了解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来进行成本管理,更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成本与技术密切结合也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结合体,是经济和技术相互融合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注重采购、技术、财务领域及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竞争地位的不断提升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成本管理不仅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且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成本发生的动因。这一管理理念的形成,可诱发在成本管理中的有效举措,使企业的技术力量、员工素质、生产条件、工艺水平、市场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而达到最优组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能力。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现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金川集团公司将战略成本推算成年度目标成本,设定以“成本为中心”的二级单位在较长(5年)时间内成本的降低幅度,避免了年度成本目标以上年为基础进行核定带来的一些弊端。一方面让“成本中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效工作,为实现集团公司的经营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避免各二级单位生产经营的短期行为和短期利益;提高全员“科学支出、杜绝浪费”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项目实施、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逐一进行作业成本分析,从而实现公司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三、金川集团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实现了企业的自身价值

 

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十二五”期间,金川集团公司引人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提出成本领先战略、成本差异战略、成本整合战略、人力资本战略,确立了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和矿产资源,以低成本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价格和资源战略竞争扩大了市场份额,最终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确立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成本领先战略:是以成本竞争为中心,利用低成本优势在竞争中获取超过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和经济技术指标,严格有效的控制成本来实现。

 

金川集团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分析了国际各大矿业公司的冶炼成本和本企业的内部资源及生产工艺条件后,提出了“闪速炉节能降耗项目”,项目建成后,选矿能力增加6000吨/日,闪速炉处理能力增加到80-120吨/时,成功地完成了闪速炉、自热炉以煤代油的工艺转换;转炉富氧吹炼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氧气的有效利用,使得冶炼加工成本降到了国际同行业的平均成本以下,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二)成本差异战略:通过价值链全方位为买方创造价值,它需要一定的成本支持,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售量相对降低总成本。

 

金川集团公司铜合成炉生产系统投产以后,由于冶炼厂铜的生产经验有限,伴随铜产能的大幅增加,外购原料品种纷杂、良秀不一,给生产控制带来极大困难,以至于生产初期的品级率较低,未能满足下道工序精炼厂的质量期望,给保证公司最终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冶炼厂管理者、工程技术和操作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摸索,使用透气砖等使品级率大幅上升。为了提高铜阳极板物理规格质量,冶炼厂加大资金投入,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浇铸设备,不断改进设备性能,加强岗位人员操作能力培训,反复实验确定了性能良好的脱模剂,逐步提高了铜阳极板物理规格质量,铜阳极板物理规格合格率已达到98%的高水平,满足了精炼厂的需求,确保了公司在同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成本整合战略:通过扩张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横向整合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纵向整合超越企业的经营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战略成本,把成本和效益置于同等地位。

 

金川集团公司根据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对照国内国外同行业运营机制及市场要求对外提出了“资源控制战略、资本战略和扩大经济总量战略”试点成立了上海金川营销中心,北京资本运营中心、全球设立大澳区、美洲区、欧非区、中亚区四个资源公司、香港设海外资源控股有限公司。?对内提出运行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战略,逐渐削弱企业办社会职能、精简机构、压缩庞大的行政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精细化归口及专业化管理。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且充分体现了整合战略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全局性思想。

 

(四)人力资本战略:指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对人力资本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本部署和管理行为。

 

金川集团公司立足全球发展,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为目标。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大人力资源调整力度,增加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对外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对内与各大院校联合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开设网络学校,开展学历教育,实行首席员工制度,强化复合型人才的队伍培养,为公司建立了一支有实力、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目前公司劳动生产率已有较大提高,并拥有部级镍钴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选矿、冶金化学研究所,已具备新产品和先进工艺的研发能力。“十二五”期间,公司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共开展507项科技攻关,取得114项重大成果,35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以上成果己应用于生产实践。形成了高氧化镁镍精矿闪速熔炼、非金属化高镍硫加压浸出、全氯化介质生产高等级电积钴、碳化冶金、红土矿提取冶金、低品位镍铜硫化矿生物冶金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企业能效管理篇9

摘要: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问题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业界和政府监管部门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健全,应以将保险公司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金融保险企业为目标,全面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运营和监督水平。文章分析了中外保险公司治理实践,指出了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理论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哈佛大学史勒佛教授将公司治理结构解释为如何确保资金提供者的投资能够获得应有报酬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包含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两方面的内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以规范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借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维护股东、高管人员、被保险人等相关利益者利益,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与市场价值。

一、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是金融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实现保费收入5641.4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1.97万亿元;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在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创新方面,在支持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一)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监管创新。从源头上化解金融风险

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三个支柱之一,以信用为基础,负债经营是其基本特征。保险作为一种服务商品,其有形载体仅是一份保险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长期性、广泛的社会性、高度的专业性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

保险业的特点决定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既要维护股东利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高度关注其社会责任,充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既要追求公司的效益,获得投资回报,更要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基于此,世界各国都把保险业作为高度监管的行业。2005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维也纳年会将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并列为保险监管三大支柱。

(二)完善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保险公司要实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目标,完善治理结构是关键。首先,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保险公司募集资本,达到资本充足的目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取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不仅会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考虑企业的素质、企业内部的运营水平。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多支付15%-30%的钱来购买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的股票。其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内控,实现运营安全。最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股东的监督制约作用,有利于督促保险公司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三)完善治理结构。是提高中国保险业整体竞争力的前提

根据我国人世承诺,我国保险市场正进入全面开放的阶段,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限制将逐步取消。国内保险市场的开放要求保险业加速改革,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制度之间的竞争,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成为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必要条件。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必须抓住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关键环节。

二、国外保险公司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基于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文化传统,目前形成了两种治理结构模式。一是美、英治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股权结构分散,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分离,属股权主导型治理模式。公司只设股东会和董事会,一般不设监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核心,在董事会内部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二是德、日治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股权多集中于金融机构,包括主要银行集团、保险公司等,属债权主导型治理模式。公司由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组成。监事会在董事会之上,握有任免董事、决定董事报酬、批准重大业务等权力。各国不同的治理模式表明:

(一)公司治理结构无固定模式,有效的治理结构是与自身股权结构特性一致英美公司采取一元制,公司指挥权与监督权皆在董事会,首席执行官与高层管理者直接负责公司的管理,董事会负责核准、监督公司经营策略与目标;德国采取二元制,董事会负责公司的劳动与管理事务,监事会监督评估董事会的表现,运营权与监督权相分离;而日本则采取并列制,运营权与监督权的法律地位是并列的。

(二)公司治理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行业竞争加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不断演进、交流和融合

美国发生“安然”、“世通”等多起上市公司丑闻后,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方面作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被称为“罗斯福时代以来,有关美国商业实践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东南亚各国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纷纷改革脆弱的治理机制,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各国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和监管往往采取如下相同措施

1明确董事会核心作用,强化董事会职能。明确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要实行有效监督,对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负最终责任。

2严格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实行高管问责制。要求高管人员不得就有关重要事实作虚假陈述、遗漏或者误导。同时对弄虚作假行为处以严厉处罚。

3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相关利益人的知情权。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准确披露信息,使被保险人、股东、监管机构等能够对保险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有所了解。

4严把关键岗位,全面加强内控。强调精算师、审计师和CFo等关键岗位在保险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如赋予精算师直接与董事会沟通的权利,规定精算师在公司违法违规时向董事会、管理层甚至监管机构报告的义务。

5重视独立董事作用,防范内部人控制。独立董事以其特有的公正性和良好的诚信品质监督公司经营,获取第一手情报,改善了股东信息不对称性地位,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充分肯定。各国法律强制要求新设或增加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席位数。

三、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内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出现治理“失灵”:公司架构完整,制度齐全,但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不能监督公司

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远未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国有控股的保险公司中,国有股比例最高的占72.5%,最低的也占45%,行政色彩、官本位思想浓厚。股份制保险公司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分散化,但并未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股东席位居多,且行使股东权力积极性低,表决流于形式。此外存在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间接控制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问题。有些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国家对金融企业单一股东持股限额10%的限制。

(二)董事会制度不健全、独立性不够

1董事会职能未能落到实处。保险公司董事会在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中具有指导、监督权,对内控建设、风险控制、合规管理等方面负有最终责任。实践中,保险公司董事会在选聘高管、战略决策和评估经理层的绩效等方面的职能未完全落到实处。

2董事会组织体系不健全,董事会专业性不强。许多保险公司董事会未设审计委员会和提名薪酬委员会,决策效率和水平不高。董事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也有待加强。

3董事会规范性不强,制度执行不严。有些保险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随意性强和受个人因素影响,决策职能流于形式。此外尚未建立董事责任追究制度。

(三)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1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不健全。目前保险公司未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机制。

2薪酬管理不规范。保险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应与公司经营业绩、业务规模、任职岗位、工作责任、承担风险和作出的贡献等因素挂钩,但目前只有原则性指导意见,具体问题无确切规定。

3责任追究不全面。保监会出台的《国有保险机构重大案件领导责任追究试行办法》。仅规定国有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因渎职、失职行为导致重大案件,给行业带来不良影响或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股东不了解保险经营的特点,投资理念不成熟,或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未考虑长远经营;不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风险意识淡薄,甚至把保险公司当作融资平台。抽逃资本金、侵占挪用资金、通过非法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有:信息披露不健全;信息高度不对称;中小股东对大股东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目前,保险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及持股比例问题、高管或职工持股问题、风险管理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问题都应披露而未披露。

(五)董事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董事由股东单位派出,缺少保险专业知识和从业经历,对其责任、权利和行为的认识模糊。同时,大部分董事是兼职,对保险业的政策法规和发展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决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实践中,独立董事很少参与实质决策,很少提出反对意见,花瓶化、顾问化倾向严重,未能发挥外部监督作用,未能成为中小股东利益代盲人,未能减轻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完善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产权配置多元化。优化股权结构

优化股权结构是基础。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股权结构的状况密切相关,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增强股东之间利益的平等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减少股东利益摩擦给公司带来的震动,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险公司通过定向募集、公开发行股票、产权流通、股权置换、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实现增资扩股,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股权相对分散,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将国家独资的股权结构转变为国家持股、国有法人持股、民营企业持股、外资企业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这不仅可以解决国有独资保险公司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克服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所有者“非人格化”的缺陷。在多元化股权结构下,各方面的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强化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促进了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

(二)重构独立董事职能,强化被保险人利益保护

保险经营是一种高负债经营,经营好坏不仅关系股东利益,更直接关系广大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被保险人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经营的重要宗旨。所以独立董事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为职责,就是基于独立董事客观、公正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公司决策中的监督作用,从而强化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为此,要对现行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

1改革独立董事选举制度,可委托某中介机构委派独立董事,逐步提高独立董事比例。

2改革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使收入与公司经营特别是长期绩效挂钩,产生正向激励。

3构建独立董事人才市场,探索独立董事职业化道路。

4适度扩张独立董事权责。首先,保障独立董事能及时获得保险公司有关经营信息,包括风险信息;其次,赋予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适度否决权,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单列独立董事意见。

5对独立董事未能履行职责,课以责任。

(三)重点关注关键岗位。全面加强内控

内控机制是公司管理的基础,是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保险公司要提高内控水平,必须重视关键岗位建设。

1建立总精算师制度。在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精算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岗位,而且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司治理主体。因精算师对保险公司的情况全面掌握,被比喻为“风险警报员”,其应既向管理层负责,也向董事会负责,能直接与董事会沟通,精算师如发现保险公司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公司自身规定,应向公司董事会甚至监管机构报告。

2建立合规管理负责人制度。加强合规管理是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的新趋势。从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的实践来看,要达到强化制度执行、促使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目的,除了加强外部监管外,还必须从保险公司内部建立合规管理的新机制。

3对精算师、审计师和CFo等在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关键职位任职资格进行审查。

(四)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

许多国家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将股票、期权、声誉等激励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管理层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严厉的经济和刑事处罚。

1实行高管个人问责制。允许股东对公司经营绩效和经营行为提出质询,对因违规违纪经营或随意决策造成重大风险或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2对高管人员实行三重约束。一要求高管持股,形成财产约束;二实行高管报酬与业绩挂钩,形成收入约束;三严格高管素质,形成资质约束。

3借鉴董事责任制度中的损害赔偿制度。董事损害赔偿制度是良好公司治理中一项重要制度,既能给违法董事以适当惩罚,又能给受害人特别是被保险人相应补偿,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因此,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建议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英国《1986年破产法》等的做法,当保险公司董事等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或公司因董事等高管人员管理不当而破产时,法律应规定高管人员的损害赔偿责任,为被保险人提供直接的救济途径。

(五)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透明度

西方国家推崇“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的理念,特别强调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1树立保险公司是公开公司的理念,解决信息不对称弊端。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性是其重要特征。故树立保险公司为公开公司的理念,对科学监管保险公司,要求其加强信息披露尤为重要。

2扩大信息披露范围,规范信息披露程序。我国《保险法》《证券法》规定保险公司披露信息内容有限,披露对象范围狭窄,而对非上市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未作规定。然而,保险公司营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及有关报表信息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等作出正确交易判断至关重要。鉴于此,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对所有利益关系人公开,同时向保险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此外,还应规范信息披露程序。

3强化对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对披露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严格追究披露虚假信息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政府外部监管。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外部环境与制度的强化,才能成功。外部环境与制度是保险业公平竞争、共同遵守市场机制、接受市场考验的生态圈。

1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章程必备条款指引、保险公司董事会基本规范等,引导保险公司建立规范高效的内部运作机制。

2加强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和抽查,尽快出台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能效管理篇10

问题引言

众所周知,在创新创业的初期,我们的资源往往十分有限,制约着优秀项目的迅速实施,很多事情都要靠团队内部自身解决,尽量缩减费用支出。美好的创意,骨感的现实,构成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幻想着一招妙计能够快速解决迷局,然后广通电话、浏览互联网、借用大数据、甚至拜访所谓的大师,在忙乱中做了大量的无效工作,诚然会产生部分效果,但价值功能比极为失调,耗费宝贵的过多的精力、时间成本或将使项目难以为继,看似在实践中敢于担当、勇于解决管理问题,实则是轻重不分、主次不明、路径不清、方法不对,导致决策层处在一种近乎无序、蛮干的状态之中,其结果必败无疑。

从哲学范畴来讲,创新创业同革命、革新、变革、改革等社会活动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命题,只是动作幅度小一些,尤其是非自然学科领域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更具哲学属性,因其实质就是:在创建一个新的矛盾集合体或利益共同体;或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社会的原有秩序,进而推动新秩序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事物前进和上升趋势的变化,是对旧事物扬弃的必然结果,而发展观则是对于这种扬弃的理念表达,是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与反作用的必要条件和必备环节。据此,常规管理或咨询工具在有限资源内不能很好地解决的管理问题,我们有必要也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来寻求卓有成效的智慧考量和审视眼前的沟壑,以求得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高效、有序地实现跨越。

案例分析

管理内容。呼伦贝尔市华翼集团电商o2o模式创新创业研发体系项目包括:全国线下营运体系实现低成本构建;打造本土大学生在内陆高校创业就业平台;产品是本土优质特色物产和文化服务。该创意形成的理论研发体系,已经通过部级相关机构的论证。

管理路径。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呼伦贝尔市曾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知识辩论赛,吸纳该市在内陆高校在读和毕业的大学生成为线下商铺店长,形成华翼庞大的线下运营体系,实现电商o2o模式线上线下有效运转。

管理问题。华翼作为一个企业实体,在本土区域内举办一般性社会公益性活动是正常的,但利用暑假把全国高校大学生召集到呼伦贝尔参加知识竞赛尚属首例,经过2016上半年全方位、大投入的努力,收效甚微,与预期相比相距甚远。原设计是通过本土在内地高校的大学生运用微群传播、汇聚足量参赛人数,没想到意外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欲参赛学员的自身环节上,事后得知,当时他们认为不能传播,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获奖机会。此时已过7月初,8月20日的赛期、耗尽80%的经费使华翼一筹莫展,是退?是进?必须做出肯定的回答。

两论决策。拥有党校教研室主任工作经历的关永强,无奈之下在书架上信手翻阅了《选集》第一卷(第一版横排本,下同),困惑的他深深被最后两篇的《实践论》《矛盾论》内容所吸引:“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实践论》首段第259页)。他顿悟到:原设计现代、快速、便捷的微群传播方式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显然此法不通,或缺少配套转群的激励机制。

是退?是进?怎么办?“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实践论》第263页)。“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才能够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每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本质”(《矛盾论》第283-284页)。

经过研究,决策层一致认为:短期内应同华翼本土环境中的相关单位快速沟通,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后再寻求一种或多种有效方式,先不急于回答进退问题。在向市青年创业促进会会长(原市政府老首长)汇报后得到的建议是:当下自治区正在开展“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可直接取得市政府办公厅的支持。办公厅满口答应,但支持方式有待华翼提交具体方案。事态有所进展,坚定了按期举办大赛的信心,而支持方式怎样确定?政府哪些资源可供运用?怎样对接有效资源?我们急缺的到底是什么?“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第296-297页)。

经过商议,“具体方案”中的要点就是:尽快让呼伦贝尔在内陆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知道此事。主管部门很快接到“方案”表示支持,但在外地就读的大学生的相关信息在自治区主管部门,且联系方式官方根本不能掌握,手机卡都换成当地的了,只是知道被哪所大学录取,而这些信息轻易不能披露,要履行特殊审批程序才能查到这些信息。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单。“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矛盾论》第301页)”。

所以没有强求获取自治区信息的行为,而是再探寻利用市政府部门其他资源的可能,经过磋商最后形成《全国呼伦贝尔籍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辩论赛邀请函》,刊载在市人才交流网站上;呼人社发(2016)96号文件《关于举办呼伦贝尔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论坛对抗赛活动的通知》,下发所辖13个旗、市、区的主管部门,最终2016年8月20―21日在市科技馆3楼报告厅如期、圆满、成功地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知识辩论赛,达到了华翼的预期效果。同时成为呼市服务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项品牌活动,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是呼市创业创新工作的重要实践,为呼伦贝尔在自治区开展的双创活动中增添了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