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健医学与研究十篇保健医学与研究十篇

保健医学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03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1

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若干因素分析张纯,ZHanGChun

128例肾输尿管结石临床分析宋晓霞,SonGXiao-xia

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对策陈明芳

甲硝唑碘仿糊剂用于根管消毒的疗效观察徐峥嵘,郑晓方

鱼腥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胡桂芳,HUGui-fang

汕头大学医学院处级及高级职称人员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余文发,YUwen-fa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赵玉芳,ZHaoYu-fang

某高校教工2004年健康状况分析王秀兰,wanGXiu-lan

急性心肌梗死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朱豫川,金妙珍,ZHUYu-chuan,Jinmiao-zhen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策略潘文峰

尿沉渣分析进展及标准化刘承秀,LiUCheng-xiu

人本管理在高校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翟慧莲

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新思维夏映曦,XiaYing-xi

家庭短期多人患带状疱疹、水痘病例高荣芝

脑梗塞急性期并发肺栓塞1例张向东

耳源性颅内并发症2例季辉,曲立贵

物理规律对人际交往的一些启示杨靖,孙里宁,YanGJina,SUnLi-ning

重庆医科大学新生军训就诊情况浅析王爱华,吴成吉

时间因素对酸性磷酸酶测定的影响武天石,wUtian-shi

80例未产妇女早孕药物流产临床观察鞠晓娟,邱晓蔚,JUXiao-juan,QiUXiao-wei

14例小儿急腹症死亡原因分析曾小芳

焦虫病诊断与综合防治吕凤梅,刘孝刚

甲硝唑致过敏1例朱竞红

我国高校性健康教育失效的原因及对策赵崇莲,张焰,ZHaoChong-lian,ZHanGYan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初探何志飞

中药的毒性与合理使用房惠荣

噬菌体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与修饰刘志林

新时期高校医院的地位及发展思路李保印

和大学生谈谈刷牙的学问钱中绶

癌症的预防与膳食刘永邻

头孢拉定静滴致血尿1例冯峻,李玉明

高校大学生屈光不正与视疲劳初探刘鸣

1341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黄晨,HUanGChen

1名大二学生恐高症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童开妙,tonGKai-miao

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谢言梅,XieYan-mei

monitoR-J+全自动血沉分析仪与魏氏法测定血沉的比较李洪利,聂庆东,LiHong-li,nieQing-dong

门诊降压药处方分析王颖,wanGYing

大学生龋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分析李艳芳,LiYan-fang

完整保留趾甲治疗嵌甲症体会杨建强,YanGJian-qiang

急腹症患者108例临床分析崔卓敏,刘平,CUiZhuo-min,LiUping

某高校2000-2005年新生肺结核疫情分析张一峰,ZHanGYi-feng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方法尹铁芳,Yintie-fang

计算机焦虑的性别差异及其研究综述李帮琼,LiBang-qiong

小学教师职后参加学历学习的心理特点黄培森,HUanGpei-sen

重视口腔给你的信息钱中绶

乙肝疫苗接种释疑刘文平

试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林涛,李旭良,魏光辉,Lintao,LiXu-liang,weiGuang-hui

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探讨朱梅,ZHUmei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龚凌昱

碘造影剂在Ct增强中的应用体会阮京梅

酷似急性胃肠炎的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1例江立怡

学生患阴虱病2例刘安平,于智芬,王宝玲

静滴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1例唐科琼

某高校一起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体会颜庆华,杨建强,YanQing-hua,YanGJian-qiang

4932例大学生HBV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吕放光,L(U)Fang-guang

大学新生适应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柳春香,任泽港,江雅,LiUChun-xiang,RenZe-gang

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特点的研究王立永,李小平,张金秀,wanGLi-yong,LiXiao-ping,ZHanGJin-xiu

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董薇,赵玉芳,彭杜宏,DonGwei,ZHaoYu-fang,penDu-hong

论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角色李媛,LiYuan

丙泊酚、丙泊酚复合瑞捷用于无痛人流的效果比较徐巧芳,XUQiao-fang

82例后牙充填治疗后并发牙折的临床分析敖静,aoJing

火针温针结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40例疗效观察吴红英,wUHong-ying

微波扁桃体凝固手术分析黄东林,王耀武,杨登秀,HUanGDong-lin,wanGYao-wu,YanGDeng-xiu

1800名学生早夜餐用餐情况的调查分析杨才根,YanGCai-gen

人格特征与疾病关系研究谢钰涵,张甜,XieYu-han,ZHanGtian

颈椎病的防治刘竹生,LiUZhu-sheng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缓释制剂研究进展秦淑惠

药品网上采购的利与弊杨丽英,陈萍

78例糖尿病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析明媛英,minGYuan-ying

利复星序贯疗法治疗获得性肺炎67例体会杨巍巍,YanGwei-wei

浅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刘顺,李洪强,LiUShun,LiHong-qiang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28例疗效分析楼江昊,沈卫星,LoUJiang-hao,SHenwei-xing

2007名儿童血Zn、Ca元素检测结果分析魏宏妮,石少娥,冷丽佳

某高校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张湘玉,ZHanGXiang-yu

大学性教育亟待加强张海河,张哲,ZHanGHai-he,ZHanGZhe

依从研究述评张夔,许加明,ZHanGKui,XUJia-ming

人性化护理在高校医院的实践与成效朱建华,ZHUJian-hua

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陈晶,CHenJing

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赵竹娟,ZHaoZhu-juan

留学生感染间日疟原虫1例刘丽萍,原晶

口服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2例何冰,卢清霞

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误诊1例冯真红

阑尾炎术后近期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蒋治涛,向玉

高校学生眼睛健康保健常识钟兴武

中高级知识分子体检结果及分析张海河,张哲,ZHanGHai-he,ZHanGzhe

同性恋歧视及其心理健康问题许学华,张夔,XuXue-hua,ZhangKui

某职业技术学院结核病流行原因分析宋绍英,孟庆海,赵素俭

高校医院结核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糜瑛,张卉,贾全芬

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许洪文,XUHong-wen

自发性气胸的诊治进展郑晓艳,蒋纪文

大学生伤害的现状与防治李超英,余学军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资料管理模式的探讨胡亚平,章远萍,HUYa-ping,ZHanGYuan-ping

论医学院校在医学科普宣传教育中作用之发挥欧阳学平

西米替丁致呼吸停止1例邹兴菊

30颗乳磨牙空管治疗临床观察徐峥嵘,郑晓方

某高校4届新生的HBsag检测结果分析李曼君,Liman-jun

高脂血症与并存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颜庆华,YanQing-hua

广州大学新生HB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邓丽梅,韦连珍,DenGLi-mei,weiLian-zhen

广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意识的调查黄雪莹,梁耀尹,HUanGXue-ying,LianGYao-yin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特点研究罗锡莉,张进辅,LUoXi-li,ZHanGJin-fu

独立学院新生心理状况分析何绍芳,陈书昆,HeShao-fang,CHenShu-kun

大学特困生心理控制源分析罗岚,陈尚恒,LUoLan,CHenShang-heng

初一学生自我接纳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张海微,付海玲,ZHanGHai-wei,FUHai-ling

126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社区糖尿病教育的疗效分析王云,wanGYun

128例高血压患者追踪2年结果分析杨达华,曾亚辉,徐巧兰,YanGDa-hua,ZenGYa-hui,XUQiao-lan

踝关节扭伤冷敷治疗的临床分析贾会绒,JiaHui-rong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胡卫,HUwei

某高校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丁继侠,高淑英,DinGJi-xia,GaoShu-ying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2

Hpm单次辐照对大鼠眼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海带多糖降血脂、血糖研究

北京大学医院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分析

吸烟经济对师范大学学生戒烟意图的影响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新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关系研究

团体咨询在研究生“情绪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特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大学新生SCL-90量表计分与赋值计分的差别研究

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

住院大学生人群致病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培氟沙星治疗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

香砂养胃丸与奥美拉唑合用治疗慢性浅表胃炎疗效观察

高职院校教职工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表达方法的要求

大理白族地区中学生考试焦虑现状调查

四川民族学院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内蒙古大学女教职工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分析

南通市4174例健康体检者的指骨骨密度调查

关于正确使用统计学符号的通知

某高校近6年来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调查

某大学医院职工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分析

重庆大学教职工健康调查分析报告

广州市高校高级职称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抑郁症个体反事实思维特征的实验研究

图片与英文单词的激活水平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内容需求的相关分析

拖延与完美主义关系研究

不同情景对不同成瘾程度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老年与青年支气管哮喘的对比性研究

益母草注射液在预防产时产后出血中的疗效观察

某高校30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高校教职工B超检查结果分析

高校女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

某高校922名教职工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大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女生经前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调查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书写要求

桂西北地区某高校5届新生HBV感染状况分析

湖南某大学高级职称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广东某高校50岁以上教职工血脂血糖水平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在职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

西部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专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研究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单被试惊恐障碍治疗的实验研究设计

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表达方法的要求

重庆某民办高校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褥疮新疗法的应用研究与疗效分析

16例中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冠心病分析

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4例疗效观察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72例报告

蝶形胶布减张对合皮肤清创术的应用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95例临床特征分析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3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2、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医生行为

能够较高达成共识的是,许多文献认为:医生对病人的病况与各种可能的治疗选择有较佳的知识(superiorknowledge),让医生具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市场力量:医生可控制病人的需求,而不被病人的需求所限制。医疗需求对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但个别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以个别医生资料所估计出的医生服务价格弹性在-2.80到-5.07的范围(Follandetal.2001,p.178),显示个别医生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且不同医生提供服务具有异质性厂商可以部分决定价格――描述这种市场力量最接近的模型是垄断竞争。所以,可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研究医生行为。

mcGuire(2000,HHe,Ch9)提出二个理论模型,分析医生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行为

模型(一)不考虑健康保险的介入,医生利用其服务量不能转售的优势,可同时决定价格与数量。

mcGurie(2000)模型(一)分析结果的显示:

1.在没有健康保险介入的情况下,医生可以同时决定数量与价格;

2.因为服务不可转售,医生所决定的数量,超过病人想要消费的数量;

3.医生的订价策略为使自己可以赚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即医生只要将价格订在与其它医生相比,可让病人得到较多效益的水准,即可保住他的病人。

模型(二):加入保险,考虑健康保险介入之下,医生无法自由订价的事实

mcGurie(2000)模型(二)的分析显示:

即使价格由保险人决定,不表示医生就没有marketpower。即使在支付者设定价格之下,医生仍可享有市场力量的优势,借着服务的不可转售性质,使医生具有决定数量的能力。

3、医生引致需求问题

由evans(1974)所提出的医生引致需求(physicianinduceddemand,以下简称piD)是健康经济学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关于piD的定义比较一致,通常引用的两种是:当医师影响病人的保健需求而不是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就认为存在piD,此定义强调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另外一种定义则认为piD是“处方那些如果患者信息充分就不会选择的服务”,此一定义强调医生的不当影响。从经济理论的观点看:存在有某种程度的piD。实证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的程度。对于引致需求的研究,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始终齐头并进。

a、理论与模型

引致需求可增加医生的收入,因此除非有以致成本的存在,医生将无止尽的引致需求,因此要探讨引致需求的文献,必须介绍引致的成本或者限制。

evans(1974)强调医师最大化效用:认为引致会造成医生的负效用,医生要负担引致需求的心理成本(psychiccosts)。Stano(1987)的分析将“引致”视同如广告一般,也有其实质的实质成本投入,也受限于报酬递减。简言之,引致限制的设定方式的差别如同医生目标函数的设定差别一样。如假定医生最大化效用,引致的限制就来自负效用的心理成本。如假定医生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假定引致的限制来自投入成本增加或利润减少。

mcGuire(2000)建构一个piD模型,用于说明一般实证文献所常探讨的两个主题:

1.医生人数增加后,医生的反应(responsetochangesinmD/populationratios)

2.医生对支付制度的反应(responsetofeechanges)。

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医生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主要视经济学上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力量大小而定。

B、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医生人口比例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和给付价格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比较重要的研究有Fuchs(1978)Gruberandowings(1996)Yip(1998)

a)Fuchs和Gruber医生人口比变动的实证研究Fuchs(1978):

研究外科医生人数对手术量的影响。以二阶段最小平方法控制外科医生所提供的内生问题。结果发现:外科医生增加10%,手术量增加3%。Cromwellandmichael(1986)探讨相同的问题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b)Gruberandowings(1996)的研究:

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之间,生育率(fertilityrate)下降约13.5%。Gruberandowings(1996)即以美国生育率的下降来衡量妇产科医生财务收入的外生环境变化,藉此验证医生在面临所得下降的压力时,是否会运用人的地位引致患者的需求。

Gruber与owings的研究结果:各州的生育率下降与医生选择剖腹生产比率的上升有强烈的相关。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显示,生育率每下降10%,将会导致剖腹生产比率提升0.97个百分点(percentagepoint)。研究结果支持上述实证命题,同时也证实在美国妇产科医生逐渐以剖腹生产取代自然生产的过程中,医生个人的财务诱因确实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育率下降所造成妇产科医生所得下降的压力,只能解释这段期间剖腹生产率增加幅度的16%到32%。此一结果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引致需求的程度不大。

C)Yip(1998)分析的问题:利用1987年theomnibusBudgetReconciliationact(oBRa87)降低一些外科手术的医生费给付所形成的自然试验机会,针对进行CaBG手术的外科医生,探讨下列这个问题:胸外科医生对于医保降低付费标准是否会作出提高服务量来弥补收入损失的反应?

实证结果显示:价格管制不是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政策工具,因为医生有能力借着增加量与密集度来补偿所得的损失。而且医生对需求量决定的能力极大。该文献同时发现降低医生费有外溢效果,因此只针对个别部门进行价格管制,并无法有效控制整体的医疗费用。

总而言之,Fuchs认为尽管实证方法有许多争议,但是“医生有能力事实上也在实施的对服务引致需求作用的假设是充分成立”。

健康经济学领域累积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对医生引致需求问题的研究方法已有很大的进步,学术上也已渐形成共识。综合实证研究的证据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的确存在,文献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医生引致需求现象的存在,有其最重要的政策内涵。即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政策,不能只从需求面着手,医生有引致需求的能力至少会抵销一部分需求面成本分担政策的效果。在医生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供给面的成本分担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成长,搭配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竞争

相对于其他市场,医疗服务市场有两类突出的信息问题。一是信息不完全,医疗服务市场的许多投入(例如医生的努力程度)与产出(健康状况的改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二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知道产出或某些投入,但患者或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一是医生可能有诱因过度夸张病情的不确定性(u),诱使患者使用更多的服务。换言之,医生可能会运用信息的优势,引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pauly(1980),Dranove(1988),与Rochaix(1989)皆强调:可通过市场反应(demandresponse)来影响医生对努力程度的选择。这三篇论文皆诉诸:“需求引致”来描述医生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反应。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二是医生的努力程度(品质)可能不足。医疗伤害(badoutcome)发生时,患者无法清楚判断badoutcome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医生努力不足,还是专业能力太差,还是运气不好(一条方程式有三个未知数,无法求解),以致形成医疗纠纷。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之三是每个医生皆有诱因宣称自己是好医生。在所有医生皆宣称自己是好医生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从医生所外显的信息来评断医生的专业能力。信息不对称使真正的好医生也只能得到市场均衡价格的报酬。mcGuire(1983)的模型指出:

1.病人以产出来推论医生的能力,医生可能因为运气而被市场错估其能力。

2.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病人会相信他的医生能力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准。

综上,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归纳为影响医生服务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品质,人与医病关系以及引致需求的产生三个问题加以分述。

(1)均衡价格与品质的影响

(2)委托-问题

(3)信息不对称还是医生具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力量――产生引致需求的根本原因。

(四)保险市场

医疗保险是重要的医疗风险分散的手段,个人通过购买保险获得对未来不确定疾病的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医疗保险的提供者有私营的保险公司(包括盈利和非盈利性质的)、有管理的医疗保健组织,和政府。

一批健康经济学研究者的中心主题是保险在健康保健中的重要角色。60年展起来的关于风险承担的一般理论得到随后掀起的大量关于最优健康保险设计的研究的延续和应用。。

martinFeldstein通过回顾健康经济学三十年来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到任何健康保健体系说面临的根本挑战是使得保健模式对消费者偏好有所反应而不是将过度的财务负担强加于个人或者简单地砍掉那些无力支付的必要保健。健康经济学未来的任务就是为我们迎接这个挑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thomasmcGuire不负使命将最优保险模式又向前推动了一步。他发现医疗保健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医疗服务方和保险提供方开始通过合并、契约的方式合作向消费者出售健康。医患之间的合约目前有了许多新特点,但是至今还没产生能够阐释医生合同新变化的经济理论。

thomasmcGuire了保险市场的缺失在患者决定的投入(治疗的数量)和医生决定的投入(努力程度)都无法契约化的条件下,推导出患者最优保险和医生最优支付模型。

根据mcGuire的观点,解释这些复杂的契约安排必须首先意识到在道德风险和风险笵式之外还有其它的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模型必须考虑到保险提供者、医生和患者,同时得到最优的消费者保险合同和提供者的支付合同。他十分强调两种额外类型的市场缺失或者可约定的问题的重要性。基于实际治疗质量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和基于医生努力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在mcGuire(1997)的论文中,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缺失市场或者说是约定性之间问题的关系。提出可用对那些缺失市场的群体反应对现代社会中保险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安排加以解释,并且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修复这种无效率。他很强调不同类型市场失灵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优保险体系和最优提供者支付体系的问题应当靠一个明确包括医患相互作用的联合模型解答。因此,保险和支付体系的设计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不止一个的市场失灵。

健康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健康经济学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后能否持续它的牛市呢?Fuchs非常肯定地认为至

少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趋势不会改变,他的信心主要源于下面四个原因:(1)药品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导致医疗支出增加,社会面临新药研发必要性和经济学上可行性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虽然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缓和这一矛盾;(2)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更大压力;(3)近期可用于技术评价的数据研究资源急剧丰富;(4)大多数现代社会的反对平等化的倾向:即使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医疗保健体系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仍然需要借助经济学分析,而在不平等的情形下,产品分配机制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经济学分析和规范研究。

Fuchs预测健康经济学应该会在下面五个方面有所建树(fuchs1999),它们分别是:

(1)技术和偏好的内生化研究;(2)社会规范与职业规范对健康的影响;(3)委托-问题,(4)行为经济学;(5)生活质量的测度和分析

martinFeldstein对健康经济学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后发现两个被忽略的却十分重要问题:一是健康保健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个体偏好的异质性。这是两个同样值得健康经济学家努力的方向。

Reference

一、arrow,KennethJ.(1963),“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americaneconomicReview,53(5):941-973.

二、Fuchs(1996)“economics,Values,andHealthCareReform,”americaneconomicReview86(1):1-24

三、Fuchs,VictorR.(2000),“theFuture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19(2):141-157.

四、Fuchs,VictorR“theHealthSector’sShareoftheGrossnationalproduct”?

五、Fuchs,VictorR“Health,GovernmentandivringFisher”nBeRworkingpaper6710

六、iglehart(1999)“theamericanHealthCareSystem:expenditur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40(1):70-76.

七、Culyer,anthonyJ.andJosephp.newhouse(2000),"introduction:theStateandScopeofHealtheconomics,"inCulyerandnewhouseed.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pp.1-8.

八、Culyer,a.J.andJ.p.newhouse,(2000),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and1B.

九、Feldstein,martin(1995),"theeconomicsofHealthandHealthCare:whatHaveweLearned?whatHaveiLearned?"americaneconomicReview,85(2):28-31.

十、Feldstein,martin:thewelfareLossofexcessHealthinsurance

十一、mGrossman,1972,theDemandforHealth:atheoreticalandempiricalinvestigati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fornBeR

十二、Grossman,1999,thehumancapitalmodelofthedemandforhealth,nBeRworkingpaperSeries

十三、mVpauly,1987,“nonprofitfirmsinmedicalmarkets”,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Vol.77,pp.257-274

十四、Jpnewhouse,1970,“towardatheorynonprofitinstitutions”aeR,(march),Vol.60,pp.604-713

十五、thomasmcGuire,optimalHealthinsuranceproviderpayment,J-store

十六、台湾中央经济研究所

十七、高梦滔《美国健康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8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4

近年来苏联医学科学院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科学委员会和它的五个专题小组进行了许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的社会卫生研究工作。例如,在苏联保健部的领导下,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制订了《1986一1990年加强预防疾病和巩固苏联居民健康的综合计划》,这里包括保护周围环境、巩固居民中各种社会人群的健康和预防最重要的疾病的2000多个具体课题.这个计划规定研究和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以保证:—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中的劳动安全和劳动条件的健康化;—综合性地研究、掌握和保护天然治疗资源,以便在治疗和顶防疾病的工作中广泛地利用它们;—发展群众性的、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和休息;—教育、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以保证从居民健康的角度最良好的生活方式。几年来与24个专业临床研究所、教研室和地方卫生机关在大规模的实验过程中,研究所还研究了逐步过度到全民防治服务的方法和组织问题。

确定了预防性医学检查在对居民的不同人群进行防治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各类医学机构在防治服务工作中的规模和性质,以及各类专科医师和诊断科室参加这项工作的程度。研究了进行全民防治服务和群众的性医学检查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有关防治服务的实验研究的一切重要结果已成为与一些研究所一起制订的发展防治服务的广泛计划的基础。刚开始进行的有关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卫生问题的综合研究是非常切合时代需要的.对居民在中不同人群的健康的研究,特别是由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苏联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和全苏妇幼保健中心进行的儿童健康状况的综合研究有着巨大的社会和医学价值。

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以及卫生学方面的各研究所在进行《工业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的生态学问题》的综合研究过程中,确定了居住在城市中气候状况不同地点的居民的健康特点。发现的在发病率和其它临床指标方面的差别使人们有可能根据居住地点、年龄和一系统社会条件制订更具体的预防措施。在人的生活范围内的变化的影响下,不仅在居民的疾病方面、而且在人口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头几年的社会卫生研究发现了有关人口过程的水平、规律和趋向,人口过程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是居民“老化”和6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重增加.据人口学家的估计,到20世纪末,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达到20肠。这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卫生意义,后者要求加快研究改善老年人医疗救护工作的医学组织措施。

和过去一样,在死亡率的结构中心血管疾病占有显著的地位。虽然近2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但这些疾病不仅对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和不可逆转的损失的规模产生明显的影响。沃罗涅日的研究人员得到了新的材料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形成农民最主要的健康指标方面占据主要地位;这些疾病在农村的发展超过了城市居民因这些疾病而致残和死亡的增长速度。这在处于能劳动年龄的男人身上特别明显.这些材料已成为农村居民对专科门诊服务的需求指标的基础。居民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是恶性肿瘤。在死亡率结构中占有明显地位的还有不幸事故,中毒和创伤,呼吸器官疾病.在40岁以下的人中创伤是主要死亡原因.还发现了主要死亡原因的地区特点。所获得的有关人口再生产的医学社会特征的材料是在我国制订和实行积极的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之一。

近几年来进行了与制订提高对居民的医学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的综合措施有关的研究工作。在当前卫生工作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医务干部问题在数量上已得到解决的条件下,确定卫生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着重妥意义.在对改进全国卫生计划定额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结构变化预测的不同,有区别地制订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各经济区的居民医疗预防服务的定额标准。还科学地制订了医疗预防机构网的布局原则。这些建议被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采纳运用于居民在消费预算的计划中。

苏联科学技术进步综合计划的《保护居民健康》部分研究了卫生工作发展的预测,并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结合人口状况和周围环境因素,拟订了保护健康的基本发展方向.但是,卫生工作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必须达到更大的效果。苏共中央二月和四月全会(1984年)对‘医学科学和医学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巩固苏联居民健康的新的巨大任务。苏联保健部制订了苏联卫生工作的医学科学1986一1990年的5年发展计划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社会卫生学的专家们应当就全国保健组织进一步发展的远景的科学根据方面进行大量的基础性质的研究工作。应当集中自已的注意力于卫生工作的各种根本问题。今天,属于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是:

研究在现代条件下发展预防疾病和对居民的防治服务的科学基础,并根据不同人群和全国各地区的特点科学地规定实施步骤。

研究在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居民健康的规律性:用居民健康指标和经济指标评价卫生工作发展的最终结果的方法.

研究管理卫生工作,组织对病人的各种医学救护和治疗,保证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措施的科学基础。

卫生经济和卫生计划间题,以及预测卫生工作发展的科学基础,卫生工作物质技术水平的作用的科学基础和它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在卫生管理和卫生计划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建立有组织的运行图和工艺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电子计算机。

发展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理论和组织问题,对资产阶级有关卫生工作问题的理论的批判。—医学中的信息,科学管理基础的方法学和理论问题。

研究在国内各经济地理区域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符合卫生标准的各类人群的行为的科学基础.在这些问题中,现阶段主要的是强化卫生工作,预防疾病和对居民的防治服务问题。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治疗个别人或个别人群的全部效果转而为解决提高整个卫生工作的效果问题,这可以在居民健康指标的改善中反映出来。#p#分页标题#e#

首先应当研究一级预防的科学基础以论证这样一些国家、社会、文化和其它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消除促使疾病产生和蔓延的条件、特别是决定当前婴儿死亡率水平的那些疾病。必须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国各地区、人群、最重要的疾病确定这样的条件的因素,以便在预防计划的以后发展阶段可以大致上评价这些问题在各地区的社会、医学和经济意义,以及评价预防计划在防治这些疾病方面的效果。这就可以确定某些计划的优先地位,并可在国内各人群和地区中疾病的构成和形成条件的差别逐渐消失的期间用实施这些计划过度到采用目标计划和目标管理。

社会卫生学者还必须加强对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的科学论证。当前提出扩大对最广泛流行的非传染性疾病,首先是心管病、肿瘤、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措施,以降低诱发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影响,不仅改变居民的心理定向,泛引导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需的,而且在门诊部、住院部、疗养机构以组织形式,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医疗工艺,劳动组织等方面也需妥有一定的变化。在群众性医学检查中广泛运用自动化和其它技术,在评价健康状况和卫生工作活动方面必须有一个系统性.社会卫生学家和科学研究所的其他专家们在近期内应当制订出主要非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分类的方法指导.在转入国内全民防治服务时期,卫生经济问题和医务工作者的物质和经济刺激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制订确定医学机构工作的不仅医学的、而且社会的和经济的效果的方法很重要。在这方面已走了第一步。高尔基医学院和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医疗预防工作经济效益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评价卫生工作效益的经验证明必须完善这个方法。

可以在比较节约的方法条件下确定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结构的居民健康的研究工作对规划的实施满足居民对医疗工作和预防疾病的需要的计划特别有价值。在利用电子计算技术记录被挑选出来的人群的基础上建立基础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应当特别注意对巩固地段服务、改进门诊部的诊断工作等进行科学研究,包括改进门诊部的咨询工作的组织,扩大医疗工作的规模和提高质量,预防科的工作,康复治疗,等等。社会卫生学者现实的任务之一是改进对农村劳动者医学服务的组织形式,以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居民的专科服务水平。

必须科学地论证如何进一步发展对农村居民的门诊和住院工作,评价目前正在进行的把农村地段医院改为医师门诊所和设立新的医师门诊所的效果,并根据农村医务地段的具体条件(服务半径,到区中心的距离,区中心医院的规模等)研究这种改组的效果。应当加强有关改进区中心医院和区间医院的工作的研究,这两类医院是向农村居民提供专科化医学服务的在农村的主要机构.在与改进农村医务地段居民医学服务有关的研究工作中,对区中心医院专科医师流动专科服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应占重要地位。这些研究工作对制订有效的人口改革是一种科学的贡献,由于劳动资源增长的减少而实施这种政策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对卫生工作先进经验的正确评价也有着重大的方法学和实践意义。建立新的医疗服务形式的工作大大加强了。研究机构应当制订客观评价新组织形式的效果的方法,为扩大和进一涉推广这些新的先进的工作形式应当研究出它们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这些问题与卫生工作领域中科研成果的运用问题紧密联系.应当研究对所提出的建议和联系预期效果运用这些建议的途径的评价方法(主要用居民健康指标,利用卫生资源的强度和经济性的指标)。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认为科学研究工作结束,而实际建议已充分地准备在实践中运用.必须有更多的实验基地以便在实践中运用新事物并使卫生机构均掌握先进的工作形式。改进管理结构,工作作风,管理工作的组织和质量,运用规划—目标计划和形式,和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意义提高了。这首先在于研究在州、市、区一级管理卫生工作的最合理的形式,特别是使用现代计算技术。这有助于发现主要问题和使卫生工作的目的具体化,可以寻找发现医疗特别是预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有效地管理医疗预防工作的形式。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5

自我保健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及与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自我保健规律与方法的科学。自我保健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所有人群,并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一切领域。自我保健医学尤其重视被医学长期忽视的极大多数非病人群的健康保护与促进问题,并且强调人们要更多地担负起自身健康的责任;要求医护人员注重医学科学技术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病人在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共同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听命者。因此,自我保健医学是主动医学,它是当今医学必要和有力的补充。自我保健医学既能创造卫生资源,又能合理、节约使用卫生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学意义。自我保健医学能把维护健康的钥匙交到人们自已的手中,使人人都能成为改变健康状况的动力,从而使人们的健康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人们更易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健康素质的提高能使人群的发病、患病和就诊人数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和有效工作时间增加,最终带来社会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幸福。

医学科普是自我保健医学的基础工程

所谓医学科普,就是把医学知识,医疗技术以及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普遍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广大群众了解医药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由此可见,医学科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以便更好地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这与自我保健医学的宗旨是一致的。

医学科普是创建自我保健医学的先导。虽然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自我保健活动却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医学的产生,最初是从自我保健经验的积累开始的。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被动型医疗预防技术服务来防治疾病,形成了医学技术服务的高度发展与自我保健观念淡化的巨大反差。70年代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新的健康观的提出,自我保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自我保健自发兴盛起来,作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科普事业也随着人们自我保健需求的增长而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国不仅卫生科普报刊林立,而且每年出版的卫生科普书籍、制作和播放的卫生科普电影、电视、广播节目更多。一些非卫生专业性报刊也增设了卫生保健知识栏目,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为自我保健医学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对创建自我保健医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医学科普是实施自我保健的重要途经自我保健医学的任务,除研究自我保健综合理论和技术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不同人群的自我保健实践。当前,自我保健的技术,方法和商品众多,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点、疾病易感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所患不同病种的人来说,其自我保健的需求也各异。因此,必须向他们传授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通过医学科普工作来实现。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和技术,如果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当有些人由于无知而自损健康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医学科普的正确引导,变成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自身负责、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因此,医学科普是实行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

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的作用自我保健可分未病期自我保健、病期自我保健和病后期自我保健三级。一级自我保健针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未病人群。为了落实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和各项措施,就必须向他们普及自我预防和增进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坚持做到不吸烟、不酗洒、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情绪、生活规律等,就能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二级自我保健是病期自我保健。当人患病后,不仅需要得到医疗技术的服务,而且实施自我诊断,自我护理、自我治疗在促进疾病早日痊愈方面也相当重要。医学科普的功能之一,就是向病人传播早期发现病情、早期就医治疗和如何配合医生医治疾病的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病人的自我主动性,促使病程缩短和早日痊愈。三级自我保健是病后自我保健。当病人治愈或好转后,仍需进行定期复诊、随访和调养。这时就必须利用医学科普对他们进行病后康复教育,防止病情复发,有利于缩短恢复期,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总之,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自我保健医学,促进医学科普事业

当前,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体系,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自我保健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将大大促进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医学科普的需求有人预言:“自我保健医学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自我保健的新理论、新方法也急需向广大群众传播,以及早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必须会导致人们对医学科普的进一步重视。医学科普作为自我保健的重要资源,也将向多媒体、广覆盖、投入少、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6

摘要:根据多年中医证候学和亚健康研究基础,基于预防监测网络,以流行病学研究为基本方法,遴选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基础较好的亚健康监测与研究单元,研究面向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其标准,对推进亚健康研究和相关干预手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监测网络

中图分类号:R-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39-02

健康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结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个人的总体感受,每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互为因果。而游离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就应运而生了。但由于亚健康状态尚无器质性损害,而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症状,并呈多样性和不典型性,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和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从而给临床诊治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中医学对亚健康早有认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未病”、“未乱”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也就是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所关注的是人体器质性、病理性改变,而中医学的优势在于它的认识论、方法论更加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其临床干预往往也是对人体“功能态”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我国目前亚健康尚无系统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1研究要点

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从这一研究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制定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以四诊和其他诊断方法为基础,选定若干组相应证候群,对有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不适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状态的相应人群进行诊断监测,同时研制《社区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亚健康人群社会生活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等相关因素进行亚健康相关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大样本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办法,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等具体经验,为亚健康监测和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诊断监测标准,推动亚健康的深入研究。

(2)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对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症状和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了解区域亚健康流行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亚健康流行规律和趋势,确定行之有效的监测标准和方法,形成《社区亚健康人群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规范》。

(3)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系统对于亚健康人群实施监测和预防,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预防干预手段及效果评价研究对于科研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极具意义和价值。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构架,在已有的预防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设立1~2个省级亚健康监测示范城市。依托各省市健康教育所,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其它相关单位培养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亚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人员,开展规范化亚健康监测和评价工作。

2构建思路

按照工作进度的要求,亚健康监测网络的构建工作应分为3个阶段实施,即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监测方案设计阶段;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评价分析和总结阶段。

2.1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亚健康监测方案设计阶段

以中医临床证候学及医学心理学为基础,确定亚健康的诊断监测标准;制定、编制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中医特点的《健康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研究亚健康所构成中医证候的特征,选择若干项特定症状和指标,建立、修订和完善亚健康中医证候诊断和监测标准,研究调查问卷和监测模型的信度、效度及灵敏度的评测,同时依托预防监测网络,建立亚健康人群诊断标准、调查程序及筛选方法,制定亚健康状态人群监测采集、管理、质控方法及相关职责;并制定相关人员培训及管理方案。

2.2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大样本证候调查队伍的组织、培训和考核;实施大样本调查;建立亚健康人群证候学中医诊断及监测系统;监测方法和修定与完善监测内容

2.3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统计分析和评价总结阶段针对我国健康前移战略的目标需求,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在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及其收集方法与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结构、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我国一体化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包括:样本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工作,样本信度的分析评估工作,亚健康监测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网络运转及管理状况的评估分析工。

2.4监测方法的研究内容及其拓展配合第一阶段监测网络的建立,在其工作开展的同时,进行亚健康监测方法的研究工作,例如中西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对比性试验分析及评估,中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实施及其意义研究等。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7

—、结果

   

  1.医学发展趋势

  有关医学发展趋势调查显示:中医采纳吸收西医的有效理论和方法,中医理论、优势特色极大发展,中医理论和医疗体系得以完善,成为现代主流医学。占11.8%;中医优势特色被西医采纳吸收,补充替代西医的不足,成为现代主流医学的一部分,中医独立体系被西医逐渐吸收取代。占3.7%;中、西医始终保持各自的优势,以中、西医药综合措施,提高医疗效果和水平。

占48.0%在保持各自医疗体系的同时,中、西医逐渐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和标准等,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医学模式和医学体系。占33.5%;其它。占1.0%空表。占2.0%(详见图1)。

图1分析显示:认为“中、西医始终保持各自的优势,以中、西医药综合措施,提高医疗效果和水平。”比较符合未来中国医学发展趋势的人员占480%,其次,有335%的人赞同“在保持各自医疗体系的同时,中、西医逐渐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和标准等,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医学模式和医学体系。”的观点。

2.医学发展前景

  图2分析显示:认为“中西医并存”是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前景的占调查人数的728%,以“形成新医学”是适合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前景观点的人占22.7%,

  3医学发展战略

  图3分析显示:符合医学发展的战略依次是:“强调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占33.0%“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占31.5%,“重视预防保健,治未病”占29.8%,“注重疾病自身的诊治”占4.6%。

4医学发展模式

  图4分析显示:认为“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工程医学”模式符合今后的医学发展的人数占总调查数的61.4%,“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占32.3%,“生物-社会-心理,,占2.4%,“生物医学,,占0.8%。“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工程医学”模式更符合今后的医学发展。

5医学诊疗康复策略

  图4分析显示:89.7%的被调查人认同“在掌握疾病共性的同时,强调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的医学诊疗康复策略符合医学发展趋势。

6临床应对慢性疾病、老年病

   图6分析显示:“药物和非药物共同防治慢性疾病、老年病”和“理解和把握疾病慢性长期变化的动态性和防治生活化”分别以50.4%和44.7%的比例被认同为符合临床应对慢性疾病、老年病的医学发展方向。

  7.医学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图7分析显示:在医学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有47.0%的人和42.7%的人分别认为“综合各学科的发展,整合产生解决医学发展问题的新方法”和“强调综合,采用系统科学和综合的方法研究医学问题”符合医学研究发展的趋向。而“注重实证和研究的重复性,继续采用分析的研究方法”仅占7.7%。

  8建设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图8分析显示:70.7%的人认为“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是医学发展应注重建设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而13.0%、10.2%和3.3%的人则分别认为医学发展应注重建设是“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乡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和“城市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从以上“医学发展趋势”、“医学发展前景”、“医学发展战略”、“医学发展模式”、“医学诊疗康复策略”、“应对慢性疾病、老年病'“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建设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等8项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做问卷调查,中西医结合在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各项调查中占绝对优势。而且,中医在“医学诊疗康复策略”和“应对慢性疾病、老年病”方面具有优势;西医在“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具有优势。见表1.

  三、讨论

  1.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人民健康的需求是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基础在我国,长期以来合用中西两法治疗以求得到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已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国内外结合医学发展调研分析报告中显示,在2004年组织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此外,对6595位中医和中西医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8036%的人认为应该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或者现代科学来研究中医。超过了71.2%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医结合的社会影响和民众的客观要求。

从未来中国医学发展上,我们课题组对379位主要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调查了我国现有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3支队伍,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各项调查中占绝对优势。我们的调查从医学发展趋势医学发展前景、医学发展战略、医学发展模式、医学诊疗康复策略、应对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建设医疗卫生保健体系8个方面表明了中西医结合符合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基础。

2调查的局限性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有医学科研项目的管理专家、临床医生、中西医研究人员和部分研究生,特别是有多位院士以及美国诺贝尔奖获得专家也参与了调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调查没有在大范围展开,调查人群仅限于部分专家座谈会和科学研讨会和定点单位的专门调查,也没能在国外实施调研。课题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表的部分条目文字也尚需进一步斟酌修改。因此,取样限制会有一定的误差,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较多值得改进之处。此外,调查表有漏填,调查的依从性不高,需要提高填表的准确性,增加调查表的的回收率。

3问题分析从调查结果分析,尽管中医在“医学诊疗康复策略”和“应对慢性疾病、老年病”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处于劣势,反映出当前中医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而且,认为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前景是中西医并存占调查人数的66.3%,以形成新医学是适合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观点的人占227%,提示在现阶段认为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前景是中西医并存者为主流,同时也认识到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形成新医学的可能性。4对策和建议要解决中医药研究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学问题,就要注重对先进科技的不断汲取与深化,从既往注重宏观、整体转变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通过在宏观、整体指导下的微观探索,或者是在微观、还原的基础上的宏观、系统整合,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下定量分析和哲学思辨中定性判断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8

关键词:国际健康服务业产业集聚;波士顿医疗中心;迪拜健康城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当前,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康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均超过10%,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在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占GDp比重不足5%,健康需求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加速转变,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3年10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结合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二、健康服务业范畴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的健康服务业包括门诊保健服务、医院服务、家庭及社区护理、社会救助四大类。英国健康服务业包括门诊(牙医、普通门诊和专科门诊)、住院、家庭医疗护理、其他的心理、物理治疗等健康服务四大类。日本健康服务业涵盖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三部分,与英美健康服务业涵盖范围的大同小异。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三、国际健康服务业发展经验

(一)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

1.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发展概括

德克萨斯医疗中心(thetexasmedicalCenter)位于大休斯顿地区,由安德森基金会初建于1944年,医疗中心占地面积达到1345公顷。

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是休斯顿市的重要产业支柱,2010年该中心的医护人员、学生、医院的直接和简介消费达到58.24亿美元。

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内部构成不同于通常的大学附属学校、医院、诊所集群,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设施集聚地。2012年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包括21家著名医院、6儿科护理医院、8个专业护理设施、3公共卫生机构、2所大学、3医学院、6间护士学校、2所药学院、1所牙科学校、8家学术和研究机构和13个支持机构。

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是休斯顿最大的雇主,2012年共有雇员106000人,是世界上医疗专业人员和专家密度最高的地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空中救护服务中心,也是世界上心脏手术最多的地方。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160000人,年接待患者7200000人,其中18000位其他国家的患者。

2.发展路径

1944年,安德森基金会为了吸引德州大学新癌症研究医院到休斯顿,捐赠50万美元买下休斯顿市赫尔曼公园的南侧134英亩未开发土地,建安德森医院用于癌症研究。接着基金会就用土地和现金作为奖励,吸引其他机构。随后一所州立牙医学校进驻德州医疗中心,因为与达拉斯医学会有争端,Baylor药学院也进驻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到1946年,已经有5家医院进驻中心,然后是美国海军医院、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开始建设,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基础初步形成。

自1945年以来,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已经定位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主要管理中心的物业,包括12条街道和42,000个车位,是城中之城。管理主要通过由各个机构的行政总裁的政策委员会来进行的。德克萨斯医疗中心主要是校园问题的协调者,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等。政策委员会和其他团体考虑更具体的问题,如安全性,志愿服务,政府关系等。一旦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就执行校园政策。该中心通过礼物、赠款和校园停车费的形式资助这些管理活动。

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继续以买土地或者以礼物的形式接受土地,成员可以以1年1美元获得土地。然而,目前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吸引力已经超出免费土地了,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规模经济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是吸引新的机构加入的主要原因。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机构越多,越能吸引顶尖人才,顶尖人才越多,机构越想进驻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由于临近莱斯大学、休斯顿大学、德州南方大学,常常会产生学科交叉的项目。2012年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研究经费高达34亿美元。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全年各种短期课程、讲座、论坛不断,对业内人士极具吸引力。

(二)迪拜健康城

1.发展现状

迪拜健康城(DUBaiHealthCareCity)是世界上第一个自贸区健康城,前身是迪拜拉希德医院,位于迪拜河左岸,处于迪拜市中心区域。是在2002年由阿联酋副总统、总理、迪拜酋长・本・拉希德・马克图姆提出并开始建设的,为满足当地人、生活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的20亿人口对于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管理的需求设置的综合医疗区域,目标是建成世界级健康护理中心。它主要由医疗区、度假疗养区以及马克图姆医疗研究中心构成,其中包括有医学院、护士学校、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诊所和医院以及专门的实验室。

迪拜健康城是由teCom(特康投资)投资集团投资建设而成。迪拜健康城的愿景是成为拥有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和集成卓越的临床及健康服务、医学教育与研究中心。

经过10年多的发展,迪拜健康城已经成长为超过90个门诊医疗中心和诊断实验室,两个青年商会认可的医院,超过1700名医疗资格的专业人才,以及150多个特色医疗保健和商业零售服务商构成的健康医疗服务业集群。

2.发展路径

自1985年迪拜设立杰贝阿里自贸区之后,迪拜经济逐渐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并获得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又在自贸区内设立网络城、媒体城和迪拜工业城等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多年的发展,迪拜多个行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但是其健康产业部门却相对落后。2002年,谢赫・・马克图姆王子提出要提高迪拜的健康服务水平,开启“健康城”计划。

为了兼顾提高迪拜健康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两大目的,迪拜政府提出一个独特创新的项目,在自贸区内形成健康产业集群。产业集聚通过提高企业效率、推动企业研发以及模仿商业模式等途径影响竞争,进而激活整个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把健康产业集群设立在自贸区又便于外商投资。因此迪拜健康城项目一经提出,立即吸引了包括临床健康、教育、科研、健康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等一些领域内世界级运营商和投资商。这些投资商又促进迪拜房地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迪拜政府把健康城中大部分的项目出售给投资者经营,仅保留部分项目以获取持续收入。

健康城的发展分三步,从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到满足多样化健康需要再到发展世界级的健康研究中心,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迪拜健康城首先建立医疗区,用于提供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以及急性医疗服务来满足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然后,迪拜健康城开始发展度假疗养区,这个区域主要提供保健护理、美容以及度假休闲等高端健康服务,用于满足城市内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而在建的马克图姆医疗研究中心主要为前两个区域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健康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

四、对国内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一)强化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和迪拜健康城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健康服务业集群的核心业务是高端医疗服务。集群需要提供种类齐全的医疗服务,能够满足众多患者的需求,但是如果没有一流的医疗服务,那么集群的可替代性就很强,健康服务业集群难以持续发展。迪拜健康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健康城,由医疗区和健康护理社区构成。中心配备一个健康疗养院和矿泉疗养浴场、一个运动医学部、一个五星级旅馆和购物中心,以及融合了东方医学和其他健康计划的中心。健康疗养是以高端医疗服务为基础的,对迪拜健康城的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服务的平衡发展

健康服务业具有社会事业和国民产业的双重属性,国内一直是将健康服务业尤其是医疗服务作为社会事业来发展,随着形势的转变,应在保障健康服务业社会事业属性的同时,增强其产业发展功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最初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医疗需求,在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后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就业支撑。迪拜健康城提出的初始目的也是为中东地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同时强调健康服务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

(三)突出以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国际化管理

健康服务业集群的核心在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关键在于医疗质量管理。从迪拜健康城发展经验看,其合作伙伴美国哈佛医学国际部与迪拜健康城共同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中心,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实施严格质量的临床标准以确保病人安全和护理的质量。质量管理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保障,也是对消费者释放的医疗水平的信号。没有样的质量管理不可能有健康城的持续发展。迪拜健康城医疗质量管理中心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级的医疗管理中心,通过细化系统对临床和计划的管理监督,确保病人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为达到这一目标,该管理中心制定了完善的管理系统,严格医疗专业人员操作认证、高质量标准的临床实践。

(四)营造相对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

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参与建设。投资软环境是目前制约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至关重要。迪拜健康城拥有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可以实现100%免税、100%外国所有权、无公司税、无所得税、无关税、无限制的资本、贸易壁垒和配额、竞争定价、诊所租赁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2013-09-28.

[2]高汝熹,车春鹂,吴晓隽.服务业创新集群研究――以上海市健康服务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06).

[3]王波,甄峰,沈丽珍,钱前.健康产业发展与健康城规划探析――以秦皇岛市南戴河国际健康城为例[J].规划师,2012(07).

作者简介: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9

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被否定,代之以健康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成立,提出了“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的目标,这就更新了医学的目的,即医学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5.4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必须在政府层面上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完成规划目标的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预防为主”方针得以落实.在资金的投入上,要能够保证“三级预防”的策略贯彻落实.树立“大卫生”观念,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重点疾病防控目标以及政府的疾病控制政策.重点突出、浅显易懂、广泛深入地宣传预防医学知识,让群众自觉与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斗争.

保健医学与研究篇10

【关键词】哈尼族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09-02

哈尼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医药保健经验而形成的,为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重大贡献,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析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内涵、优势特色及其发展前景。

1基于哈尼族医药的健康服务阐述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同时,由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201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近2万亿,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在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而我国健康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发展潜力巨大[1]。

2013年8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办法,明确促发展的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是确保质量,关键是靠改革创新[2]。哈尼族医药别具特色,内涵丰富,是人类健康知识的宝库,是珍贵的健康产业资源。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是以哈尼族医药为资源,以现代化的思维发展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内容,并以此为突破点,开拓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途径。发展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是对哈尼族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能够增加服务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满足少数民族民众的健康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发展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必将带动民族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哈尼族医药资源健康服务业的前景分析

2.1基于哈尼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容易为民众接受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社会的到来以及在现代医药花费高、化学药物大量使用带来毒副作用的压力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和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强调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更加重视预防、整体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与哈尼医药所提倡的理念相合。哈尼族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天、地和人构成的。人之所以产生疾病是由于人与天、地之间未能自然和谐相处或者三层次间的整体世界被破坏,而导致风、寒、热、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各管道,或因先天、后天不足[3]。哈尼族医学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均具有药物的功用,因此,可以利用“有灵”的万物促进“天人合一”。哈尼族医学朴素自然、注重“整体和谐”的医学思想、理论与现代人的健康理念吻合,发展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符合社会的需求,容易为民众接受,特别易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所接受。

2.2基于哈尼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孟力等[4]的研究指出,健康服务业存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行业产品及服务供给同质化的矛盾,并且行业内缺乏能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消费者所有健康需求的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胡精超等[5]的研究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健康服务机构间形成恶性竞争,普遍利润低,经营困难;张艳等[6]研究美、日等国的健康产业,认为其发展共同点是成立有代表性的健康服务业企业并逐步发展成自主品牌,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在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注意品质,加强产品的多元化,注重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见,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以人的“个性化健康需求”为目标,关注和围绕生命的全部过程,能够系统、完整、连续地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服务体系。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无力面对国外成熟机构的竞争。而目前国外资本正加速进入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这将带来巨大挑战。健康服务业的服务手段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需要综合利用多种社会资源[7]。哈尼医药是哈尼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漫长的迁徙及与疾病、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吸纳兼容中医药学及彝、苗、傣、壮、瑶等民族医药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别具特色;是哈尼族人民几千年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哈尼医药植根于民族文化、习俗,蕴藏着宝贵的健康服务资源,其理念深邃,注重“整体和谐”;其健康知识丰富,涵盖生命全过程;其诊疗技法别具特色,种类多样;其治疗、保健效果确切有效,深受人民信赖。挖掘利用哈尼族医药资源并借鉴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能够增加多样化的、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借鉴哈尼族医药涵盖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知识,不断拓展行业实践领域,有助于形成系统、完整、连续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促进行业的发展与成熟。

2.3基于哈尼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将在医疗保健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赵明辉[8]认为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服务行业中的薄弱环节;孟力等[4]认为当前健康服务业存在高性价比产品需求与供给价格虚高、质量低下的矛盾,并认为这对健康服务业发展是一种严重的阻碍;瞿华等[9]认为当前的服务资源分布不平衡,供求矛盾突出。可见,当前的健康产品性价比不高,存在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容易获得健康服务,这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相吻合。哈尼族医药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形成的,其医疗保健用物多样且大部份为容易获得的自然资源;哈尼族临床诊察病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简便,即医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来收集病情资料,在此基础上辨识病症。这些特点决定了哈尼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发展健康服务业,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打造的健康服务产品简单有效,方便经济,容易赢得市场的青睐。社区、农村是健康服务业的大市场,根据社区、农村实际情况,基于哈尼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能充分施展其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从而推动中医药下社区、下农村,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消减健康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达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的目标。

?2.4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能够创造良好的效益首先,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处于公众需求、政策利好的良好环境和机遇中,具有广阔的市场,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其次,发展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其过程本身就是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增值过程。它一方面借鉴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减少了研发的投入,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开发的成果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具有竞争力,更易产生较大的效益空间。张伯礼等[10]的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和关键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约500个,过10亿元的品种超过50个;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上中药企业约占1/3,多个中药企业年销售超过100亿元,中药企业聚集度显著增强。再者,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展健康服务内容与实践范围,需要大量自然、社会资源的参与。任秋凤[11]的研究认为,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体系;聂聆等[12]认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健康服务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可见,健康服务业强大的发展动力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健康服务业投资往往是长周期投资,围绕健康服务业,将会形成一个战略性的投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研发平台、人才培养机构、健康消耗资源生产机构等。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结语

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政府巩固和扩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医药是我国的健康服务资源,是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研究,是按《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运用民族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民族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民族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探索我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健康服务业发展路径,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叶菲菲.健康服务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14,35(3):142-144.

[2]邵律,林宇乔,贺晓燕.国务院政策助推健康服务业[J].上海经济,2013,(3):38-42.

[3]付开聪,张雪梅,唐学明,等.哈尼族传统医药理论探研[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30-33.

[4]孟力,王黎明,虞冬青,等.透视健康服务业[J].天津经济,2013,(11):22-29.

[5]胡精超.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4):23-25.

[6]张艳,王卫红.美、日等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研究,2012,(13):64-66.

[7]刘淑红,陈晓阳,杨同卫.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生命伦理学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08-110.

[8]赵明辉.居民健康消费需求与青岛健康服务业发展[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3):105-109.

[9]瞿华,夏斐.推动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3,(3):46-48.

[10]张伯礼,张俊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3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