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十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十篇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36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

关键词:体育、艺术2+1项目;孩子;快乐;素质

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即“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具体内容,该项目的实施是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组织课内外体育、艺术教学活动,让学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以及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体育、艺术2+1项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知识教学为主,体育课和艺术课不被重视,学生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要以学习为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这样一种理念。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将掌握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纳入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由老师进行辅导,以组建兴趣小组或社团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再只是单调的学习,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艺术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为校园生活添加了新的色彩。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也会校园生活增添了活力,比如足球兴趣小组、健身操项目、园艺养护社团、艺术类社团以及社会爱心服务类社团中,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体育活动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

学生对提议和艺术项目的选择一般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爱好为依据,如此选择出来的项目学生自己愿意学,愿意去努力,往往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心态,而心态决定行为,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在数学或者某一门知识上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没有尽头,造成恶性循环。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带来了更为宽阔的学习世界,在体育或者艺术项目中取得的成就同样能提高他们的自信。比如我所带的班级中,一名女同学平时比较内向,与别的同学交流也比较少,但是她的广播体操做的非常标准,于是我决定让她做广播体操的领队。开始的时候她并不愿意接受,但经过几次领操之后,她的标准动作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并有同学主动向她请教一些动作,她也开始主动对同学们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指导,很显然她在领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这种自信让她摆脱了不敢和同学进行交流的枷锁,也为她带来了新的朋友。因此通过“体育、艺术2+1项目”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三、“体育、艺术2+1项目”着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周围的环境和他们所接触的人都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一种技能,还应该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完善,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事物,生活中的乐趣,这也是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组建的目的之一。比如篮球兴趣小组,小组成员不只是要学会打篮球的技巧,更要学会团队之间的协作和信任,只有协作和信任才能打好一场篮球比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竞争意识,在打球的过程中全力以赴;最后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要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理解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不只是体现在体育活动中,更会渗入到孩子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对健全孩子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指导,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活动中遇到的事情,帮助孩子不断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

四、“体育、艺术2+1项目”让学生更加快乐

掌握两种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不是要每个孩子都成为运动员或者是艺术家,旨在通过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长期以来主导着家长甚至是老师的思想。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一说法逐渐被重视和认可。“体育、艺术2+1项目”正是这种说法和理念的真实实践,为孩子的学习添加快乐因素,让孩子在快乐中培养综合素质。实践表明,“体育、艺术2+1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六一儿童节、元旦晚会等活动中,学生报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也随处可见学生绽放的灿烂笑容。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排演中,学生认真的表情中还充满着快乐的因素,他们认为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结束语

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为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孩子刚刚开启的人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是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为孩子们的校园学习生活添加新的动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仍需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宏.体艺“2+1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美术教育研究,2012(23):106-107.

[2]陈楼举.关于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160-160.

[3]李小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孩子们乐了――全国“体育、艺术2+1项目”综述[J].北京:体育教学,2010(11):35-36.

[4]吴启航.对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政策的解读及开展对策分析[J].河北:学周刊:a,2012(10):202-203.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2

一、“体育、艺术2+1项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知识教学为主,体育课和艺术课不被重视,学生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要以学习为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这样一种理念。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将掌握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纳入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由老师进行辅导,以组建兴趣小组或社团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再只是单调的学习,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艺术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为校园生活添加了新的色彩。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也会校园生活增添了活力,比如足球兴趣小组、健身操项目、园艺养护社团、艺术类社团以及社会爱心服务类社团中,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体育活动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

学生对提议和艺术项目的选择一般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爱好为依据,如此选择出来的项目学生自己愿意学,愿意去努力,往往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心态,而心态决定行为,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在数学或者某一门知识上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没有尽头,造成恶性循环。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带来了更为宽阔的学习世界,在体育或者艺术项目中取得的成就同样能提高他们的自信。比如我所带的班级中,一名女同学平时比较内向,与别的同学交流也比较少,但是她的广播体操做的非常标准,于是我决定让她做广播体操的领队。开始的时候她并不愿意接受,但经过几次领操之后,她的标准动作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并有同学主动向她请教一些动作,她也开始主动对同学们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指导,很显然她在领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这种自信让她摆脱了不敢和同学进行交流的枷锁,也为她带来了新的朋友。因此通过“体育、艺术2+1项目”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三、“体育、艺术2+1项目”着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周围的环境和他们所接触的人都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一种技能,还应该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完善,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事物,生活中的乐趣,这也是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组建的目的之一。比如篮球兴趣小组,小组成员不只是要学会打篮球的技巧,更要学会团队之间的协作和信任,只有协作和信任才能打好一场篮球比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竞争意识,在打球的过程中全力以赴;最后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要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理解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不只是体现在体育活动中,更会渗入到孩子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对健全孩子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指导,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活动中遇到的事情,帮助孩子不断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

四、“体育、艺术2+1项目”让学生更加快乐

掌握两种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不是要每个孩子都成为运动员或者是艺术家,旨在通过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长期以来主导着家长甚至是老师的思想。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一说法逐渐被重视和认可。“体育、艺术2+1项目”正是这种说法和理念的真实实践,为孩子的学习添加快乐因素,让孩子在快乐中培养综合素质。实践表明,“体育、艺术2+1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六一儿童节、元旦晚会等活动中,学生报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也随处可见学生绽放的灿烂笑容。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排演中,学生认真的表情中还充满着快乐的因素,他们认为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结束语

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为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孩子刚刚开启的人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是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为孩子们的校园学习生活添加新的动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仍需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宏.体艺“2+1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美术教育研究,2012(23):106-107.

[2]陈楼举.关于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160-160.

[3]李小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孩子们乐了——全国“体育、艺术2+1项目”综述[J].北京:体育教学,2010(11):35-36.

[4]吴启航.对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政策的解读及开展对策分析[J].河北:学周刊:a,2012(10):202-203.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3

关键词:艺术扶贫;文化意义;问题;对策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任务。从2004年起,福建省艺术馆和全省各级文化馆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为主题在全国率先开展“艺术扶贫”工程,组织联络广大群文工作者,面向农村学生,进行对口艺术教育与帮扶活动,开创了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为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并于2009年10月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创新。艺术扶贫工程不仅让农村贫困孩子走进美育世界,获得艺术美的熏陶,而且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

一、开展“艺术扶贫”工程的文化意义

1.发挥城市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做到五个统筹发展,其中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体现在文化上就是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如何使丰富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贫困农村流动,提升农村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已是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近年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发挥城市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在艺术扶贫过程中,各级文化馆充分利用自身各类文艺人才云集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让文艺专业人才走进贫困小学,为农村孩子开展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扶贫一方面使得全省各地文化馆资源和专业人才艺术特长得到充分挖掘,更好地发挥出在文化公益事业中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好弥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使得学校的艺术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

2.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精神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城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让人人都享有文化权利,让人人都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精神之所在。艺术扶贫工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并没有忘记生活在农村中的孩子们,他们也同样享有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艺术受教育权利,正因此如此,这些文化工作者远赴偏远贫困的山村海岛学校,为孩子们开设美术、音乐、舞蹈和写作等兴趣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从这一层面上讲,艺术扶贫工程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同时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3.深入基层,提高群众文化队伍形象

过去各级文化馆管理比较松散,团队意识比较缺乏,各类专业人才基本上都把精力放在馆外,这使得群众文化队伍在社会上缺乏影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但自从开展艺术扶贫工程后,文化馆各类专业人员纷纷行动起来,把他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村贫困孩子,同时在艺术扶贫中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搞陪同,不受吃请,不拿报酬,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通过这项工程的深入开展,各级文化工作者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心灵境界更是得到了升华,对人生、社会和生活更有着全新的体会和认识,同时也因参与这项工程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赏,这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文化队伍在社会大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4.丰富农村教育内容,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艺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和活动。在城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已经摆上日常教学日程,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艺术教育历来是非常薄弱的,那里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艺术教育。艺术扶贫工程首次有系统、有计划地把艺术教育普及到贫困农村孩子身上,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重视培养农村孩子人文素质,提高农村孩子艺术素养,这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教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性,使农村孩子有着更加完善的知识构架。从艺术教育视角来看,这项工程也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活动空间,促使我们对艺术教育进行全新的审视,对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进行更深的思考。

二、当前艺术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1.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不够到位,存在“走过场”现象

近些年来,艺术扶贫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个别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缺乏全局意识,艺术扶贫存在“走过场”现象。有的把艺术扶贫理解成“一阵风”,派几位文艺工作者下乡上几堂课敷衍了事,有的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匆忙定下艺术扶贫对象,致使有的学校已经有了专职教师的也成为扶贫对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扶贫工作非但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这样的扶贫,影响了教师情绪,影响了学校管理,成为了学校的一种负担。

2.艺术扶贫主体过于单一,仅局限在文化馆专业人员上

一谈到艺术扶贫,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文化馆,但是文化馆作为弘扬群众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一方面受人员和经费限制,另一方面受体制约束,单凭文化馆的力量,纵然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艺术扶贫还无法引起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重视,其他层面的人员基本都没听说过有关艺术扶贫的消息,更不用说参与进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分工的不同,文艺工作者尽管在艺术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但毕竟不是专业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互动环节有时会表现得比较被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艺术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财力捉襟见肘

由于艺术扶贫定位于免费无偿为农村贫困孩子提供艺术教育,因此该项工作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资金完全来源于财政的拨款,讲的直接点,也就是从文化馆那少得可怜的办公经费里挤出一小块。由于资金实在是太少了,某些音乐器材无法配备,表演服装难以添置,直接影响了艺术效果,有时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有的专业人员在授课中发现孩子们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缺乏,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来为他们购买毛笔、画夹、素描纸、练功鞋等各种用品。有的专业人员下乡经常自掏腰包,有的发票一直拖欠未报。长此以往,专业人员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农村艺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孩子无法系统学习艺术

发展农村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讲要依靠农村的艺术教师,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做保证。然而现在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艺术教师,只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教师艺术水平不高,专业素养不够,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艺术才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家长认为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会影响孩子升学,不愿意让孩子过多接触音乐、美术。这些观念,从各个层面冲击着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应有地位,严重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家长无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孩子们也无法系统地学习艺术。

三、解决艺术扶贫面临难题的思路对策

1.思想高度重视,建立艺术扶贫长效机制

改变农村落后的艺术教育状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艺术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政策,需要从领导者到参与者持之以恒的关注与支持,它不仅需要我们的激情,更需要持久的奉献。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完善相应的艺术扶贫制度计划,建立长效机制,促使艺术扶贫工作以具体的目标任务让文化下乡成为一种常规。平时要加强艺术扶贫专业干部职业道德的学习,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还要对专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艺术水平。文化馆领导应当亲自带领专业干部下乡授课,自己也承担艺术扶贫教学工作,发挥专业特长。“一马当先百马奔腾”,艺术扶贫工程自然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2.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促进艺术挟贫的社会化

艺术扶贫应该冲破“小文化”的束缚,本着“大文化”的理念拓宽发展思路,以文化馆为龙头,整合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促进艺术扶贫社会化。在开展艺术扶贫工作中,广泛发动文艺界人士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艺术扶贫队伍中来,成为艺术扶贫的参与者。比如说邀请教育界的艺术类教师加入队伍。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走文企联谊的道路。文化主管部门应借助艺术扶贫这一形式,积极会同一些商家企业为他们的企业和产品专门编排节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广告宣传,或者可以发动企业界的力量,对艺术扶贫开展赞助活动,以弥补财力上的不足。

3.加大对艺术扶贫的投入,强化艺术扶贫队伍建设

艺术扶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城市人才、技术和资金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持续不断投入农村。既然文化下乡是公益性,就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采取政府介入的办法,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把艺术扶贫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多方筹措资金,为艺术扶贫的正常开展做好后勤保障,特别是要注意研究解决艺术扶贫的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艺术扶贫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文化馆切实转变职能,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发挥业务特长和优势,把“要我艺术扶贫”转变为“我要艺术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扶贫的被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艺术扶贫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抓。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4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而据调查显示当今的艺术类大学生们自身思想意识中最缺乏的是集体意识,团结意识。似乎在人们看来“自命清高”“愤世嫉俗”“奇装异服”等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专属特点。我们从以上的种种形容词中可以总结出一个根源的原因,那就是自私[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正是由于自私才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集体意识的淡薄。而集体主义的淡薄和学生性格中过分的自私并不是天生就有的,究其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当代大学生多数为家里的“独苗”。所以从小受到过分的溺爱,也正是这种溺爱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格局,特别是学习艺术的孩子,专业老师也会告诫家长要给孩子由才能激发孩子的想象空间,帮助孩子提高专业水平。而事实上家长会按照老师的建议给了孩子自由,但是给与这种自由的方式就是,要么给钱,要么放任。孩子长此以往,做事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也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而深受这种家庭因素影响的大学生最平常的表现就是,凡事以自己利益为主,

2.社会原因。艺术类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虽然精神上有相对的自由,但是身体上要辛苦的多。普通的学生只需“三点一线”的一复一日的学习,但是艺术类的考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要独自一人或几个人奔波到各地去考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家长在身边,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决定。因此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较大,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抽烟喝酒的学生较文化课的学生要多,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或受到不公平待遇,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或是愤怒或是激进等的情感。他们觉得不需要别人,自己也可以解决一切事情。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的原因之一。

3.教育原因。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忙着让孩子学习专业,或是给孩子报各类学习辅导班,过分的注重孩子的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而忽视了参与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高升学率一直是校领导所追求的,老师和校领导也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艺术生多采取放任的态度,集体活动方面,即使艺术生不参加,老师也不会给与过多的责备。这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既认识不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也不热衷参加集体活动。至此曲解了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并片面的认为集体主义就要扼杀个性,牺牲个人利益。

二、艺术类大学生集体主义淡薄的应对措施

1.加强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首先,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质量的好坏,因此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其次就是需要班主任的配合班主任是辅导员队伍之一的主要力量,在辅导员无法发觉问题情况下,班级干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协调的主要力量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最贴近班级的力量,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思想动向,报告辅导员及时处理。对于思想上有问题,过于个性、性格孤僻的学生,三者之间做好沟通,针对问题,重点解决,使其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需要集体,个人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价值。

2.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力度,培养与教育相结合。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不仅要严格,更重要的教育,使管理和教育相结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结合起来,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进而热爱集体,热爱生活。

3.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充斥着健康、活泼、拥有浓郁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优秀艺术人才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活动,改变孤僻或是不合群的性格。真正认识到个性和集体主义是不冲突的,个性是可以在集体中得到彰显的,进而在校园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5

真正的教育是每个人在为未来做准备,而这首先是父母之心,包括我们如何以父母之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面对今日诸多有违父母初心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重建中国家教与门风。

让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有人说要让人的本心回到小学阶段,但我认为应该回到幼儿园时期,幼儿园是培养常识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孩子最遵守秩序,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排队,他们都很懂礼貌,见到大人都会打招呼。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孩子不打招呼了,这是因为大人总是不理他们;后来又变得不讲规矩了,是因为他们开始了解社会了。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学的是做人的规矩。

关于明辨是非,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都归结为一颗初心、本心。所谓“仁爱”,就是恻隐之心;所谓“大义”,就是羞恶之心;所谓“礼”,就是恭敬辞让之心;所谓“智”,就是非之心。今天,我们的知识教育如此发达,但知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智慧,智慧也不是非之心,所以我们需要回到原点。

知识只是知识,智慧就要明辨是非,用农民的话说得更明白――得知道好歹。中国农耕文明体现出了明辨是非、知道好歹。在农村,我们会发现邻里吵架、家庭纠纷、孩子不念书等等,都会到一些目不识丁的大娘或奶奶面前去请教,由她们出面来处理和教育。老太太虽然不识字,但是明事理,说得大家心悦诚服,教育孩子不要伤天害理。但是今天,这样的传统已经很少了,所以我提倡要恢复家教,教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家教就是要教孩子从小树立对自己负责的意识。现在有些人会埋怨制度不合理、社会不公平、他人对自己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人自己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对自己负责要从多角度培养,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避免。现在家庭教育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孩子隔辈抚养问题,很多孩子都是由姥姥或者奶奶抱大的,而他们对孙辈过度宠溺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教孩子推卸责任。比如,孩子被凳子绊倒,老人会跟孩子说是凳子的责任,这样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意外,是一个痛苦,一定要有替我承担责任的对象。

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参加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的录制时,有一个环节问“有什么东西是由地里长出来的”,有一个孩子居然写了一个“饼”字。现在的孩子真的不知道米、面、粮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农耕劳作的辛苦。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一个奶奶给孙子盛饭,唯恐盛不够,孙子吃剩下了奶奶给打扫,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懂得节约。

这是家庭教育的事情,如果一个家庭里从小教育孩子并没有以明辨是非为导向,孩子在家里就失去是非之心,学校教育是补偿不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的。

让孩子信任科学与艺术

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都应该让孩子充分地信任科学与艺术。信任科学可以让人避免无知,信任艺术可以让人活得有趣。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但不是必备技能。

现在教育界在讨论教育的功利与去功利化的问题,提倡学校淡化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家里,作为家长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素质。

科学和艺术都是素质。信任科学是家教最需要传递的一种态度;信任艺术、学习与艺术相关的课程是为了纯粹的艺术,而不是像学泥瓦匠一样学一门手艺,弹琴不是为了考学时加分,跳舞也不是为了考级。艺术能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最孤独,最具挫折感的时候,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乐趣。艺术可以让人能够在平凡朴素的日子中活得生机盎然。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6

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作者:刘彦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2,(05).

[2]魏玥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J].读天下,2016,(11):319-320.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天性

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国家的栋梁,儿童的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事关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具有强竞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广,教育界开始逐渐关注现代艺术教育,许多家长们也都意识到艺术学习与艺术熏陶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是有天性的,正如动物植物是有生长规律的,如果你破坏了它的生长环境或是改变了它的生长周期都会影响它的生长,急功近利反而会一无所获。

法国教育家卢梭就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儿童的天性!

发展儿童艺术教育的时代意义

首先,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爱因斯坦就以他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其次,艺术教育是推动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改革的实质是要把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

再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儿童的天性特点

其一,儿童有艺术的天性

“艺术,这是体现人的心灵美的时间和空间。正像体操能使人的躯体挺拔一样,艺术能舒展人的心灵。”[1]笔者想说,所有的孩子,其实都有艺术的天分。从咿呀学语开始,他们就大展歌喉、哼唱出最动人的音符;从刚刚学会握住笔杆,他们就在纸上、墙上、桌子上……只要能够碰触的地方,展示自己的美术才华;从双腿跌跌撞撞可以行走,他们就把自编的舞步展示给了世人……

其二,儿童有求知的天性

“儿童是一个发现者。在寻求他自己的适宜形式方面,他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和有灿烂前景的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亚里士多德语)。“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儿童探索的源泉。

其三,儿童有渴望尊重、平等交流的天性

尊重和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每个家长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却各不相同,而爱与被爱的前提都是尊重和自由。人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孩子也不例外。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其四,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等。

如何对儿童天性进行艺术教育

第一,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性进行教育

“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它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够强健了,它们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3]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其阶段性,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长牙、走路、说话……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也有其阶段性。但这些阶段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无论体格、感觉训练,还是知识和道德教育,都不能过度集中地放在某一阶段实施,更不能强制进行,而只能适当分配在每一发育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

比如说五六岁左右(具体年龄是没有限制)有一定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开始学习器乐,而舞蹈、绘画等则可以更早地学习,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儿童学习艺术的年龄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大脑接受能力。

“人的智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于儿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4]所以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儿童萌芽状态的阶段特征,“应该当心地捉住他们的性质上的有利时机”[5],“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而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与劳苦”[6],然后给以适时、恰当的引导,抓住关键时机进行教育,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儿童天性艺术教育因人而异

由于收入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儿童的成长发育、智力发育状况等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多注意观察和引导,配合老师共同教育。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家长把孩子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当作互相攀比的资本;有的家长则认为学习艺术就能够帮助孩子出人头地;还有的家长认为音乐能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就认为越早学习音乐越好……也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就强迫孩子去学习艺术。这怎么可能形成兴趣?自然也学不好,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儿童的艺术教育首先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家长积极主动地了解、认识儿童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确定目标之后,孩子就要跟随老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然后,老师针对不同性格、条件、爱好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教学工作。

第三,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多与儿童交流

人生而平等,不论年龄大小,不分贵贱贫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尊重与信任,这会增长孩子的自信,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学会弯下腰来、蹲下身子与儿童交流、讲道理,尊重、响应、鼓励、发现和引导他,给他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那远比体罚收效更快、更持久、更有影响力!

正如洛克所说:“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儿童一到懂话的时候,就懂得道理了。”

“成年人必须相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这应该是儿童家长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当然,儿童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儿童要发展它的个性,成年人必须控制自己,试着领会儿童的表示。”

第四,在儿童天性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儿童良好个性品质、自控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

幼儿时期是道德情操培养的关键期,优秀的道德品质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7]所以加强道德教育需要早下手,要注意言传身教,避免懒惰和不良社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外,老师、家长在课外时间,应当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奇闻轶事等,引导孩子更多地涉猎相关学科丰富的知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磨炼孩子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孩子的自控、自律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通过安排一些集体排练、演出、比赛,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形成儿童之间相互理解、欣赏,互相学习、交流和默契合作的良好气氛……提高儿童的整体修养。

第五,全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将艺术教育进行到底

创造力是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儿童应处于主动地位,“儿童自己所作的自由选择,使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心灵需要和倾向”。而艺术学科又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为儿童提供更多自由、更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通过发展儿童的直觉思维,让儿童体验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老师不仅应教授知识,还应给予儿童机会去发挥创造。不是告诉他们固定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做创造性的尝试。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尝试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尝试、勇于创造的态度。

但是,在儿童充分展现创造力的同时,还要让儿童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就如同玩游戏一样,凡事都是有规则的。

第六,抑制和引导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天性

在儿童生活当中出现的那些不好的、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进行积极的抑制和引导。

正是由于儿童具有上述天性和成长特点,更需要科学、完善、系统的教育观来指导和规范儿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但同时还要注意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只为成人期做准备。所以,儿童教育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与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现在,使儿童有一个欢乐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新华文摘》[J].2003(2)141

[2]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607

[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83第1版,1

[4](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101

[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2

[6](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63

[7](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8]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9](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80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8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幼儿美术现状对策

一、背景

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较快,美术教育生活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可以挖掘孩子的内心情感和感知能力。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可以为幼儿今后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可以提高幼儿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幼儿美术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右脑发展,将美术教育寓于生活之中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更多新奇的事物和有趣的知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注重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可以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美术、创造美术,进而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品格。

二、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

美术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美术技能教育工作对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工作多样化,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教学形式也不拘一格,每种美术教育模式都有优势和不足。美术教育虽多样化,但是不代表美术教育可以随意化,也不代表美术教育应该标准化或者模式化。较多的美术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一些美术教学方法偏离了教育基本要求;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没有认真观察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喜好,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没有因材施教,缺少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无法对幼儿美术感知和美术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教育过程中充斥了过多的评价,美术标准要求明显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和辨析的机会,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发掘并感知生活中的美,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陪伴者,或者是一个朋友和引路人,而不应是一个独裁者。但就目前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美术标准,并主观臆断地评价孩子的作品,往往从直观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美术表现,没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仅仅将孩子的成果视作一份作业而不是作品,对待美术教育缺少一种神圣感。少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喜欢评价孩子的美术成果,或者定义孩子本身,对幼儿的心理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也没有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部分教师还对美术设定了标准,并根据标准来规范孩子的创造力,阻碍了孩子美术思维的拓展和创新。

三、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1.从生活入手,将生活材料用于美术教育中

以生活的视角,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工作。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美术教育材料。教师要积极从生活中发现美术,提高自己的美术创造能力,积极搜集生活材料,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生活材料用于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同时,要注重美术知识教育的简单化,幼儿教育不应该采用学术化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材料展开想象,可以用生活材料的颜色、形状和性质等因素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切忌美术教育的弄虚作假,提高美术教育工作的实用性。

2.美术教育要体现生活的美,体现美术的魅力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民间艺术形式众多。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值得传播和延续,都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美术魅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展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搜集相关的小故事,讲解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以便实现美术生活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教师还应该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因素,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美术元素,并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创造的教学效果。

3.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9

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它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这对于一向很少被重视的京剧艺术和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影响深远,也必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鉴赏、审美能力,此举不仅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

我们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于2010年12月7日挂牌成立“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并建设了一流的京剧训练场馆,聘请了黄孝慈、孙立源等知名京剧艺术家长期担任辅导员,并提出了“让师生享受京剧”的响亮口号,以京剧艺术为引领,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就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深远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校课题组申请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京剧艺术教育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以我校“孝慈京剧艺术团”为平台,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必将提升学生的京剧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情怀,推动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具体研究方向为:

一、增强认同感,升华使命感

本课题研究认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业,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它。传统艺术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更能使我们的学生不断增强对优秀传统艺术的认同感,进而升华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为公的使命感。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以“诚信”为校训,追求培养长久的现代人;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深信学校需要精神滋养、文化浸润;深信人类的文化、伟大的精神藏于经典之中。基于这些理念,我们坚信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京剧文化,启迪的是师生的艺术人生,提升的是学校文化内涵。

陶行知先生也说:“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对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并能努力与奉行。同时也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指个人盲目的追求,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和正确的情感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在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表示,这15首曲目的选定首先考虑的是通俗易懂,曲目内容易于接受,唱法比较简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这些唱段里,每段都是一个故事,老师教唱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的过程。同时,15首曲目涵盖了京剧的很多行当,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国京剧的艺术特点。

我们也已经认识到京剧艺术教育要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孩子们知道一些历史、知道忠孝礼仪和儒家文化,多传授一些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孩子们怎样做人。京剧传统戏曲剧情里,有很多是教人怎么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做好事、做好人的心理,培养孩子的爱心,营造一种氛围,滋养一方土壤,打造一支团队,形成一种力量,培育一种精神,这也是“爱心凝正气,奉献促和谐”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更加觉得京剧艺术的教育性完全具有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知情意”的内涵。

二、开设京剧艺术课程

我们认为京剧艺术更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科综合的一门艺术课程,它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引领其它学科的更好发展http://。再者,以京剧艺术为引领,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实践研究根本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的京剧表演艺术达到专业水准,而是在于一种普及和启蒙,首先能吸引孩子,其次通过京剧这一国粹,能够让孩子去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文化艺术多元化、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多种选择的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像有“国粹”之称的京剧,虽然蜚声海外,但在国内却后继乏人。我们有将京剧在校园推广的坚定决心,但是,考虑到当前戏曲教学的难度和师资队伍的素质,及戏曲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的素质,“京剧进校园”的实施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在诸多考验中,我们迎难而上,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开设校本课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继承中华京剧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夯实民族精神的基石,我校已经拟定增设德育校本课程——京剧文化特色课。课程的增设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和民族文化鉴赏、审美能力,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拥有文化底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我们计划开设京剧艺术课程,其主要目的是用课

转贴于

程形式保证全体学生受到京剧普及教育,再安排适当的课时,力争形成课程评价体系。我们还计划开发京剧校本课程,不仅精选优秀的京剧唱段,而且积极创造与时俱进的新京剧唱段,让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唱起来上口,更能为社会服务。我们计划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应包括京剧常识、选段故事、教学技巧等,这本教材将面对全校音乐教师和全体学生。

我们始终认为推行京剧艺术http://,应当按一门学问课的方式传授,而不要上成表演课,所选取的京剧选段要和基础教育相挂钩。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们播放京剧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重要的是一种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具体为: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历史与渊源,知晓京剧故事,得知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其次是带领学生了解京剧的行当、京剧的流派与风格、京剧表演的特征、京剧脸谱、服饰艺术,感受京剧音乐的情绪,并亲自参与京剧表演,进一步感受京剧艺术魅力。第三步也是关键的环节,即激发学校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树立自觉弘扬民族文化责任感、使命感,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操,夯实民族精神的基石。

(二)扩大京剧教师队伍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京剧仍然依赖聘请来的京剧艺术家们,这明显“供不应求”,京剧老师队伍建设是我校京剧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不由想到了我校的诸多音乐教师,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把京剧经典剧目列入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其最终教学任务,无疑要落到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肩上。但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没进行过专业京剧的培训,而且在一般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通常只需要在教授乐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简要地理解歌词,教会完整地表演(唱)出一首歌曲就可以了。而京剧艺术,仅表演形式就包括唱、念、做、打,此外还有服装、化妆、道具等艺术形式,以及历史演进、人物构成、故事情节等背景知识。如果要音乐老师在短短的几课时里全部教授完这些内容,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音乐教师们现在学习京剧基本上就是从零开始,要教学生唱京剧,老师目前还不敢尝试。当务之急是请所有的音乐老师都参加京剧鉴赏、京剧唱腔等方面的培训。这种紧急培训困难是肯定会有的,可我们的老师都是专业的音乐科班出生,从现在学下来的情况看,只要自己主观比较努力去学应该难度不大。最近一段时间里,在我们学校京剧辅导员的示范、讲授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这些经典曲目开始慢慢从音乐老师们口中唱了出来。虽然有些断断续续,但辅导员们仍然微笑地夸奖着这些努力学习的老师。

我们的老师们学得很快,更可喜的是已经有几位音乐教师试着给学生上了京剧课,他们坦言:“……主要也就是跟学生们说些京剧的历史文化,或者放一些京剧选段让他们欣赏。我们自己还得好好练一练,等能把整首曲子唱下来了,我们才会在学生面前亮出来。”老师们还说,这比唱歌曲实在难多了,看谱子不管用,最关键的是唱不出那个味道。学生大多是对京剧有着浓厚兴趣的,这些兴趣可不能被初学京剧的老师给破坏了。

三、学好京剧基本功,发扬光大民族精神

京剧进入校园,为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一泓清泉,吸引了一批对京剧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加入京剧表演行列。这些孩子的京剧天赋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京剧辅导员们耐心、细心指导。因为老师们坚信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的老师们真正做到了“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心灵”。

辅导员老师们说,学生入团之后,先学习基础训练课;稍微有点基础后,再上剧目课,从传统剧、现代剧、历史剧中,挑一些适合孩子们的剧目练习。教小朋友学京剧有很多讲究,比如怎么让他们对京剧产生兴趣,如何保护小朋友的嗓子不在学唱中受伤,选什么样的剧目才适合他们,等等。

辅导员老师们还说,对充满童真的孩子们来说,这种单调的生活至少要坚持6年,6年苦练才能完成京剧的基本功训练。在这里学京剧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才7岁,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深深地热爱京剧这门戏曲艺术。教孩子们京剧基本功的老师说:“学习京剧艺术要练好唱腔、道白、动作、武打等基本功才能登台演出。”这些孩子经过以后几年的刻苦学习,都能独立演好一个角色,甚至是如《苏三起解》、《霸王别姬》等高难度的曲目,他们也能有板有眼地表演。”辅导老师们很喜欢这些孩子们,老师们说孩子们很能吃苦,偶尔也会受伤,却从来不说苦。六七岁的孩子本应该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可这些孩子每天都练功,劲头也特别大。摘下头饰,绑着头饰的带子把孩子的额头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子,有些发红,我们问孩子们:觉得练京剧苦不苦?有个孩子揉揉脑袋,摆出小大人的样子:“没事,这点苦算什么,练京剧的哪有不吃苦的,国粹嘛……”“挺好玩的呀,我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想学京剧了。”一个小女孩接下去,调皮可爱,非常漂亮。“一开始压腿、耗腿时,是挺疼的,练的时间长了就不疼了。还有,我特别喜欢学京剧,也就觉不出疼了。”又一个孩子说,说得很轻松。

辅导老师们从纠正发音开始,教孩子练基本功,扳腿、下腰、倒立、吊嗓子,然后是念白、唱腔、台步、动作,老师教得一丝不苟,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虽然有时因为压腿、扳腿实在太疼,孩子们偶尔会忍不住哭鼻子,但哭完了,擦干眼泪会再接着练。“我看着孩子

转贴于

练过一次功,再也不敢看了。”一位家长说,“孩子压腿时,一会儿的工夫就出汗了,汗珠子滴答滴答地往下掉。累了也不能坐上一会儿,心疼得我没法。”有许多孩子很有灵气、悟性,加上好学,进步很快。在市、区、学校各种活动中,孩子们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剧,每次总能赢得满堂的掌声。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层面关注京剧

以京剧艺术教育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说这是一种改革、创新的举措,也符合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直呼吁的。把这种京剧艺术知识在课堂上、校园中,向青少年普及,正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能普及得更广一些,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我们计划开展如下活动:

(一)以学校社团形式吸引一批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的孩子加入京剧表演行列,并以此辐射,扩大京剧在全体学生中的影响;在班队会中围绕京剧艺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活动。

(二)在有关课程中渗透京剧艺术元素。京剧艺术不仅涵盖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而且辐射到文学、社会甚至体育等学科,因此,在相关课程中渗透京剧的艺术元素,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京剧,感受京剧,欣赏京剧。例如:在语文课中,将京剧的人物性格和唱词艺术进行赏析;在美术课中,画京剧脸谱,做京剧道具等;在社会课中,挖掘京剧故事情节背后的历史,从感性上初步了解京剧发展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0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当前多元美术文化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育从教材选编到创造性应用都为我们搭起了多彩的舞台。教学时我们应当把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当作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大纲精神,全面提高孩子的美术素质,促进个性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要兼顾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

1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绘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更有个性。对此,有关专家曾将人们分为三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这只是类别的大致的划分,具体对每个孩子而言,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孩子因独特而美丽,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对视觉型学习者:由于他们大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了,因而有些人会对其它活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个学习类型的人一定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类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用图片来学习

*涂鸦,画符号,突出色彩

*把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2)对听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听觉型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通过参与或者听音乐会来进行学习

*通过音乐来构想画面

*在电脑上谱曲

(3)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宜采用分散法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至于感到太疲劳,并可以逐渐地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也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动觉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运动来学习

*利用模型、机器、乐高技术和手工艺

*利用校外调查旅行

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还是做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多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多留意他的画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鼓励他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不拿学生的画相互比较,以免和别人学。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他“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做的永远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增强他的信念。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2开拓智力、激感

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对尚未出世的婴儿进行胎教,这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孩子们都具有超出家人对其所估计的巨大潜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如果能稍微提前,就可让他们释放出非同一般的能力,从而大大拓宽他们的思维的感知领域,而这种拓宽,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成为他们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孩子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创造快乐,综合拓展智力,还应当及时引导孩子们富于情趣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意向。

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孩子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无论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绘画,所有优秀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显然,情感是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也是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重要素质。尽管孩子绘画训练并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唯一目的,但既然进入绘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培养。成长中的孩子在不断接受各种外部信息的同时,往往会激发其各种情感,并将其情感溶入自己的生活。在其从事绘画活动时,也自然而然地以将其情感表达在作品中。因此,孩子们即便是在胡乱地涂抹,也常常都是在倾诉其心声,与自己或假设中的对象对话的一种特有方式。对此应当加以鼓励,帮助他排除情感表达的障碍,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引导审美、提高品味

时常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在学画以后,眼光高了。这里所说的眼光,就是指审美品味。在街上,在商店,孩子们对服装、对日常用品,往往从美的角度加以评价,显然,绘画训练促成了他们对美的意识的感悟,他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只因那些具有审美趣味的人才存在。同样,也正是兼顾了审美趣味,我们的桌子、茶杯、窗帘、花衣、楼阁等等,让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具有一定审美品味的孩子,通常能品尝到更多的幸福感,并将会拥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精神生活。美感具有多种性质,而绘画活动则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其结果使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然后发现的这些美又有增强其绘画作品的感染力。因而。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品味,也要使他们的审美品味推向更为开阔更为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一下途径:

(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这也是形成美的前提条件。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去领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呢?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去追求的任务,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发挥出社会功能。

作品《蒙娜丽莎》,在电视广告中也上了镜头,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在欣赏课时,几乎所有班的同学都停留在这样的描述上:表现的是个温和、安详、美丽的女性,她的气质很好,艺术家的绘画技能很高超,看上去很舒服……甚至有人对100名18岁的美术专业班的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得到的表达顶多只是补了一点点:这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又叫《神秘的微笑》,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显然,对作品的主题、材料、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历史作用没有深入地挖掘,既然叫“神秘的微笑”,就应该思考神秘在哪里,她的笑代表了什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难以解释,只要有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基础,就不难发现当时“神”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蒙娜丽莎》那双神的眸子和会心的微笑,显然是对神的挑战,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对人性的赞扬……如此反复提炼,使艺术品的价值显示出来。类似的优秀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类资源,通过对艺术品的高层次欣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素质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2)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意识的净化,审美意识的结晶。书法艺术,能给人以艺术美的薰陶,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染,可以焕发精神,舒展郁结,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精神生活也趋于充实和典雅。当书法与特定的文字内容、图画结合起来,常常给人以真善美的感受,使人的深层心理素质受到潜移默化。以上书法的精妙的作用,需要有毅力、需要有意识经过较长的过程去感悟,而这种过程,本身使人得到磨炼、提高。不可能每个习书者最终都能成为书法家,而在这个习书过程中,每人的收获都是难以估量的。

(3)注重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校园教室的美化是美术教育的外在条件之一,而其对美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又是显而易见的。不妨看看如何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的:在一侧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幅国画,而另一侧墙上,则依次整齐排列着班级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成果展示,而在后墙黑板两侧分别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前后黑板上分别是醒目的校训与班训,在窗台上则是分散着的几盆花草――整个教室的布局自然、美观、实用、有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对美追求和创造美。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用“以有形促无形”来概括。美好环境,可以涤荡学生的心灵,也使他们更加懂得学习、生活,爱惜学习、生活。

(4)在春秋游的观赏中提高审美的眼光。旅游是美术教学的社会课堂,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去观赏美、捕捉美、带回美,实现这个意义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步曲”――先准备,再捕捉,后巩固。所谓准备,那就是在出发前,了解清楚目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清楚旅游过程的安排,目的是精心准备“节目”(比如游戏,野外写生、摄影等),到时见缝插针,利用好“自由”时间;所谓捕捉,就是在旅游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当中,设计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画下美好的风景,摄下精彩的瞬间等);所谓巩固,就是回来之后的回味,在班级里展出获奖的画画、摄影等作品,展出比较好的旅游随笔,既可以让美得到再现,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进集体凝聚力。利用好春秋游机会,进一步提升到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用大自然无限的美去薰陶学生的心灵,起到美好的教育作用。

4强化审美、激发创造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西方现代绘画巨匠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人类的历史正是不断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伟大区别。未来的社会同样需要不断创造才得以继续发展,而即将步入未来的孩子,无法回避创造的责任。所以要尽力引导孩子养成爱动脑筋、善于开拓的习惯。美国当代教育家维克罗恩菲尔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将已达成”。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普遍意义的说明,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孩子美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5丰富审美、培养爱心

孩子开始画画一般是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他们喜欢画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最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教育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此加强引导。比如在外面画汽车站、理发店、公园、卖西瓜等等,在家里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生活场面或情景,使他们通过绘画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爱心,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爱自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热情,从而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6深化审美、开阔视野

除了要让孩子不断获得丰富的生活感受,也要开阔他们的艺术眼界,对此,不妨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时常给孩子们上一些欣赏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欣赏课,可以让孩子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作画兴趣。但是欣赏课不宜太长,每次欣赏的作品也不宜太多,力求少而精,以便于孩子接受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激发兴趣,开启心灵的双重功能。

(2)范围内经常就一些孩子的一些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和评比。如在每节课中,抽十分钟时间进行这种活动。由于孩子们对自己同学的作品最有兴趣,往往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缺点,这就会引起他们热情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并形成他们善于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3)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停下来,进行一些阶段性欣赏。如拿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提出问题,让大家都考虑如何作下一步表现。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们都一齐开动脑筋,共同切磋,进入互换角色的趣味性创造。对此,他们不仅产生热情,而且会有一种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