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教育调查十篇艺术教育调查十篇

艺术教育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28

艺术教育调查篇1

第一,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对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已达成普遍共识。

从上表很清楚的发现,无论是学校领导、艺术教师、其他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艺术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调查发现仍需在农村地区继续加大宣传与投入。

第二,学校艺术课程严格落实。

按照《浙江省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通知》的要求,本次调查中的八所省内小学的美术、音乐课无一例外的都是每周2节符合《通知》要求。更值得高兴的是艺术课程不仅仅在制度上得到了落实,在日常开设上也少有被占课或提前停课的现象。

第三,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鲜明、种类丰富、效果显著。

从上表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学校艺术种类丰富。经过数据整理,我们发现学校开设的艺术兴趣班中排前三的分别为:合唱团占18.38%,舞蹈班占17.92%,绘画班占16.25%。当然学校艺术形式还有声乐班,书法班,陶艺,儿童画,素描,国画,版画,雕塑,剪纸等多种形式。

以下为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待改进之处。

第一,高素质师资不足,城乡差异明显

从其它整理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省内艺术教师相对较年轻;2.农村地区的艺术教师比城区的年轻;3.女老师明显多于男老师;4.部分艺术教师学历较低;5.艺术教师获奖次数明显多于发表文章次数;6.艺术教师发表文章或获奖的人数不多;7.艺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能力较弱;8.艺术教师中中级职称最多;9.职称高的教师一般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师资相对较弱。10.兼职教师比重较大。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上表中学校序号为5、7的没有达到要求,学校序号为1、8的刚好达标。这说明浙江省内的艺术教育师资是相对不够,这极不利于艺术教育的开展。

第二,艺术教育设施、资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及相关教师的反应,现在艺术教育设备只能满足艺术教学的基本要求。此外,有12.5%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50%的学校没有美术教室。另外,学校设备更换周期较长,存在跟不上现今教学需要的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提倡多管齐下,将艺术教育从“副课”上升到“主课”上来。

第二,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并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能够有序健康开展。

第三,多方引进师资,确保艺术教育常效。1.招收高校优秀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2.减少代课老师数量,有偿返聘退休教师。3.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老教师名教师帮教活动,并承担艺术教育科研工作。4.按地区、教育水平合理搭配,形成公办教育集团化,由集团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第四,建立建全相关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构。1.建立艺术教师流动机制,平衡地区、学校间差异。2.完善艺术教师考核制度,建立反馈机制。3.建立艺术教育独立的领导、管理、监督机构,实现常态化管理。4.完善教师培训,使各类教师都能获得公平学习的机会。5.规范校外艺术教育市场。

艺术教育调查篇2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素质教育大学生现况对策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并成立了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通过各省教育厅发往全国各高校。自教育部以上工作规程和指导方案至今已逾2年,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执行的情况和效果,以及艺术素质教育的现况如何值得高校教育者关注。有鉴于此,我们在广东省的几所综合性大学中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

一、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广东省随机选取了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8所综合性大学的各28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19份,有效回收率为90.1%。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受访者对艺术认知的基本情况、各高校现行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受访者接受艺术素质教育的情况,受访者对现行艺术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等。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forwindows进行处理,采用均值t检验和方差比对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1.受访者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19份。受访者中男性994人,女性1,025人;文史哲经管等人文学学科(以下简称“文科”)学生960人,占47.5%,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学科(以下简称“理科”)学生1,005人,占49.8%(部分受访者未留下专业信息)。

2.大学生对艺术认知的基本情况。⑴大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程度。被调查学生中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占到总人数的61%,持“无所谓”态度的占25%,而对艺术“很讨厌”的学生有4%。从方差分析结果看,影响大学生对艺术是否感兴趣的因素主要是学科专业和所在年级(F值分别为48.482和9.369,p

3.当前艺术教学状况。⑴大学艺术课程开课现状。被访问大学生中有36.8%表示学校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艺术必修课;41.4%表示教学计划中有艺术类必选修课程,并且规定了学分数。在被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修过或是修过一门艺术类课程,修过两门以上艺术类课程的人数较少,不到15%。理科学生没有一人必修或选修四门以上艺术类课程。⑵修读艺术类课程是否有收获。有55%的大学生表示学习艺术类课程之后收获“很大”或是“较大”,其余的学生感觉修完艺术类课程之后收获“不大”、“没有”收获或是“说不清”。进一步分析显示,学过“四门”或“四门以上”艺术类课程的同学普遍觉得修习此类课程会有“很大”收获。而“尚无”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学生中有比较多的人认为上此类课程“没有”收获。

4.大学生对学校艺术活动的看法和意见。⑴大学生对本校艺术类活动的评价。认为本校艺术活动很好的大学生只占本次调查全部学生的15%,大多数受访者对本校的艺术活动满意度不高,他们的意见比较集中于艺术活动“种类单一”和“数量太少”这两个方面(各占总人数的28%),其他依次为认为当前学校艺术活动“水平不高”(13%)、“脱离大学生实际需求”(7%)、“过于频繁”(9%)。⑵大学生认为学校艺术活动应该改进的地方。受访大学生中32%的人认为,当前,学校艺术活动最需要的改进的地方在于需要增加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同时以奖励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强专业艺术教师的指导、提供专门的场地及设备和多请校外艺术家参与学校相关艺术活动也占一定比例(分别为17%、16%、16%和14%、4%)。

三、讨论

1.大学生对艺术认知的基本情况。总体上讲,大学生对艺术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大学生对艺术有着一定的理解。大学生对普遍认为艺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各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已被广泛认可,其中,“听艺术讲座”和“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被认为是最有效的。

分析结果显示,文理科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存在很大不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觉得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不能采取单一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这一点在综合性大学中尤为关键。对于文科学生,在其对艺术素质教育认同度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深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这类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需求。而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兴趣教育则显得更为关键,应抓住理科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如:音乐、影视等)有侧重的进行引导,力图逐步地让这类学生意识到艺术素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并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接触和认识更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增进他们对艺术的了解,促进其主动追求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应该抓住低年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度较高的这一特色,针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增加其接触不同艺术门类的机会,加大艺术素质教育的力度,强化艺术素质对其综合素质影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其进入高年级后仍能保持对艺术素质教育较高的兴趣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应该按照职业生涯的规划,有意识的引导其认识到艺术素质对其今后人生发展的影响,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艺术素质的拓展训练或讲座,势必能够吸引一大批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参与。

2.当前艺术教学状况。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必须面向本科生开出8门艺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艺术类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并为真正普及,只有近40%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该类课程。学习过两门以上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数量不多,理科学生修读艺术类课程明显少于文科学生。

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艺术类学分对于大学生对此类学科的看法有着显著的影响,教学计划中有安排必修或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该类课程会带来收获。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严格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8门艺术限定选修课程仍然是当前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艺术素质教育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实中,由于经费、师资、教学计划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只有少部分大学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施8门艺术限定选修课程的开设。究其原因主要是还未引起高校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尽快完善艺术素质教学类课程的设置迫在眉睫。

同时,为提高教学水平,各高校应组织艺术素质教学的授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组织公开课,召开教研组会议进行集体备课,到外校交流等,努力提高艺术素质教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艺术素质教学课程的质量。

3.当前学校艺术活动的状况。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学校艺术活动总体满意度不高,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主动提升自身艺术素质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当前,综合性大学的学校艺术活动需要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定期举办如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活动或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拿出必要的资金予以扶持。另外,建设非专业高水平的大学生艺术团也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艺术团无疑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优秀示范群体,它既能够提供给校园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又能够在学生中树立一批典范,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循环。

参考文献:

[1]孙龙杰:《理工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方式浅议》,《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房居清、房卉:《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研究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8。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

[4]刘玉立:《高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现状与研究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艺术教育调查篇3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艺术教育调查篇4

一、关于该政策被知晓人数总量和具体内容熟悉度的调查

现发放的60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已收回544份,调查显示大多数一线城市的家长和学生通过媒体报道、学校宣导等获知此政策。一、二线城市的家长和学生对此政策的了解程度比其他城市的家长和学生深。在此政策颁布前,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家长们就为自己孩子小升初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做了很多准备,如各培训机构的英语班、作文班,艺术特长培训、体育锻炼培训等,据我们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分别占到33.33%、23.52%和38.1%;同时艺术教育正式纳入小升初的成绩调查问卷中不同的群体认为该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也是不同的:62%的人认为该政策的实施是没有必要的。根据我们所得到的问卷数据来看,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一是约43%的人不了解该政策具体的实施细则;二是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存在艺术课业,对该政策的实施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调查的学生和家长对该政策的态度中,又有所不同。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家长作为奉献教育事业的主导力量有85.29%的人知道并研究该政策。对该政策具体细则相类似是关注度也相应的在一个百分比上,虽然家长在知晓程度和关注度上比学生多将近3倍,但在必要性上二者的百分比则相近。学生在课外时间所参加的培训课程是当下的普遍现象,所以学生将“艺术教育考试正式纳入小升初成绩”该政策的实施必要性赞同也是意料之中的。

纵观平均百分率,在该政策实施中,居于首位的不是该政策的实施构成内容,而是该政策所带来的益处。这也难怪,在这个充斥着诱惑的花花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吸引人的东西,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还未经历人生百态,世事沧桑,我们所拥有的阅历还不能够使我们在诱惑面前有张有弛,有时宁愿选择某件事情的益处,何尝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毕竟有效的益处能让一个人有动力来做事情,但世事万物都遵循着一条不变的道理,那就是过犹不及,该政策的实施的益处不应该占主导,有必要记住该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时代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二、关于该政策实施过程中社会不同群体对其意见的调查

调查个体在400到500之间,其中88%的调查对象认为“艺术教育考试正式纳入小升初成绩”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是有帮助的,不仅是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学生的性格或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环境的因素。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段:76.47%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幼儿园时期接受艺术教育;82.35的人群认为在小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仅有26.47%、23.52%的人群认为在中学和大学接受艺术教育。

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与在学生的幼儿园时期和小学时期接受艺术教育。这无疑与人类在幼儿时期和小学时期的认知方面才刚刚起步,理性意识还不是占主流,这时期的学生无论在想象力或其他思维能力上还处在萌芽时期,是最适合于学习艺术的。教育部实施该政策也是具有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基础的。调查显示有一多半数以上家长不愿意透露发在艺术培训班上的费用,可以称这些被调查者已经在艺术培训所架构的虚拟社会建立了一个不简单的消费金额。总体上艺术教育的规范与实际生活中其他课程相类似,但也存在不同区域特色的艺术教育文化,虽然它们所占比例较少,但反映的问题仍不可被忽视。这个现象无疑与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是相呼应的。

三、关于该政策实施的附加价值的调查

课业负担过重强化社会不公的感受促进其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以上图表数据表明,人群中大部分是赞成该政策的试行的,积极肯定该政策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或可欣慰的是,这些调查结果意味着该政策的试行的的可信度有所提高,国家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毕竟试行该政策的过程会有一些问题的出现。另外,一些二三线城市,还不是太富有的城市居民对待该政策的态度还不是很成熟,只有11%的人相信,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可以说艺术教育的推行利相对来说是大于敝的,不仅是艺术素质的提高,还有的是经济、文化等大方向的提升。

我们对文化建设时代这个大潮流下“艺术教育考试正式纳入小升初成绩”的这一政策作了初步了解。这其中有意料之外的结果,也有情理之中的答案;有令人担忧的滞后,也有使人欣慰的进展。

艺术教育调查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

艺术教育调查篇6

在接受调查的20所高校中,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和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这6所学校开展了这项运动,只占调查总数的30%;目前还没有开展这项运动的学校共达到了14所,占调查总数的70%,占到很大的比例.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不难发现,大众艺术体操在我省高校中的普及情况不是很理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大众艺术体操运动在安徽省高校中的发展也是很值得期待的,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推广和普及这项运动.

2影响大众艺术体操在我省高校普及的因素

2.1学校因素

在调查的20所院校中,只有6所院校开展了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占总数的30%,但是在未开展的14所院校中也有3所院校表示有准备开展这项运动的计划,占调查总数的15%,占目前还未开展大众艺术体操这项运动的院校数量的21%.这一情况也表明学校的态度对于大众艺术体操的普及有着很大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这20所院校全部都开展了健美操运动,16所院校开展了体育舞蹈运动(见表1).其中,6所开展大众艺术体操项目的院校也同时开展了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项目.这说明,在安徽省高校中舞蹈类运动项目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普及率比大众艺术体操高,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学校对于项目开展的决定性也是影响大众艺术体操在高校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学校对于项目的认可度与这项运动本身的发展情况也有很大的关系.从学校对于运动项目所需场地器材的投入也可看出该项目受重视度.调查结果表明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缺少场地器材,同时也说明该项目目前在安徽高校中的受重视度较低,这也是影响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高校普及的原因之一.

2.2教师因素

接受调查的100位教师年龄构成比较年轻,中青年教师人数相对较多,专项为艺术体操的老师人数仅为18人,占调查教师总数的18%;专项为健美操的教师32人,占调查数的32%;专项为体育舞蹈的教师21人,占调查数的21%;其他专项的教师一共29人,占调查数的29%.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艺术体操专项教师人数明显少于健美操专项的教师,也少于体育舞蹈专项的教师.这一情况表明目前在安徽省高校中,艺术体操专项的教师相对匮乏,这种现状势必会影响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省高校的发展普及.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85%的人对大众艺术体操的理论知识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有20%的教师系统的掌握这项运动的理论知识;26%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39%的教师有一般性的了解;还有15%的人只是知道这项运动但对于其理论知识是不了解的.这说明目前教师对于大众艺术体操理论知识的了解大多还是不够专业,但是完全不了解的也已经不多了.这对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省高校的普及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学生因素

从回收的942份有效学生问卷的统计数据看,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知道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学生有846人,占学生调查总数的90%;不知道这项运动的只有96人,仅占学生调查总数的10%.其中588人是通过电视、网络知道这项运动的,占学生总数的62%,仅次于电视、网络的认知方式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共206人选择,占学生总数的22%,还有52人是通过同学、朋友推荐知道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已经知道了大众艺术体操这项运动,学生对于大众艺术体操的认知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而学校自身的宣传作用并不充分.同时这些数据也说明广泛的宣传在推动大众艺术体操运动在安徽省高校的普及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在安徽省高校推广普及大众艺术体操运动有很广泛的学生基础.

3结论

3.1调查的20所安徽省高校中,目前只有6所院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运动,没有开展的还是占多数.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高校中的普及情况很不乐观.

3.2提高学校对于大众艺术体操的认识,加强学校对于这项运动的重视,逐步加大对该项目的投入也是推动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高校普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3缺少专项教师也是影响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高校普及的因素之一.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引进专业的专项教师,也会对大众艺术体操在安徽高校的普及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艺术教育调查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并起到以美促善、以美益智和以美健心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3号文件,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河南省教育厅也分阶段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检查和评价。

新世纪以来,河南省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河南省教育厅已对省内高校进行了四轮检查评估,并且每次都及时《关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结果的通报》。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结果的通报》(教体卫艺[2010]1031号)中指出,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将组织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场交流会和教师培训工作。①其中,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会已于2011年5月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像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河南大学都曾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一些高校还荣获了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或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的“优秀组织奖”。

一、河南高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分析

为推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河南省教育厅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标准。河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分校内自评和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复评两个阶段。自评阶段,各高校要上报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自评报告和评估表。复评阶段,专家组通过到各高校查阅教学文件资料、检查场地、抽查听课以及走访师生等形式,对各高校艺术教育总体情况进行打分并指出该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在《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表》中设立了4个a级指标、24个C级指标,较好地贯彻了教育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要求,对艺术教育在高校应该具有的地位和发展空间进行了非常明确和科学的规定。②在该评估表中,领导重视程度、组织机构与管理占评估总分值的20%,艺术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占40%,基础建设占30%,教学与科研成果占10%。上述各项指标得分值之比为1:2:1.5:0.5。2006年和2010年使用的检查评估表各项指标和分值变化不大,显示了较高的稳定性。从评估表来看,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紧紧抓住问题的核心,对艺术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高度重视,与此同时,省教育主管部门还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基础建设和领导组织机构与管理,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与科研成果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这与我们的艺术教育现状有些许距离,对各参加评估高校扶持教师进行教材建设的导向作用不是特别强,进而有可能对课程质量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有影响。在河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这一指标所占的比重有可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我们还可以按各项指标分值大小为序,从单方面来看各项中分值的具体分布:

在评估指标a-2艺术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共40分)中,非常强调B-3课程设置与B-6课外艺术教育,2项分值均为12分。

在评估指标a-3基础建设(共30分)中,艺术教育专项经费C-17最高,分值为8分。

在评估指标a-1领导组织机构与管理(共20分)中,B-2中艺术教育教研室(中心)的级别及办公场所C-3占了8分,显得至关重要。

在评估指标a-4教学与科研成果(共10分)中,对教学成果B-9的重视程度略高于科研成果B-10,偏重对学生艺术知识、技能与审美素质的重视。

从该评估结果可见,第一,我们要保证艺术教育中心的地位和办公场所稳定,不能随意撤销;第二,我们要把课程设置摆在重中之重,并抓好第二课堂教育;第三,要为艺术教育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有特色的河南高校艺术教育的对策

评估不仅能检测省内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规范艺术教育的过程和形式,而且也反映着河南艺术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制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评价指标和分配分值时,我们要按照宏观、长效和分类管理的思路科学布局,努力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

(一)合理定位,强化各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艺术教育调查篇8

关键词:Steam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Steam理念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

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大高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强调技术性融合与跨学科综合性教育的Steam模式无疑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山东科技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之一。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环节相对薄弱。截至2018年6月,山东科技大学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34项。其中,科学发展与技术革新类课程105项,管理类课程48项,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仅19项,仅占全部开设通识课的8%。针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开展调查问卷,抽取文科、理工科与艺术专业2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分析山东科技大学为例的综合类大学Steam教育模式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存在的问题。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小学(52%)和中学(37%)阶段开始接受艺术教育,教育形式以美术和声乐居多。36%的非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停止接受任何形式的艺术教育课程。其余约半数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频次为“1次/两个月”。74%的学生每次进行艺术类课程学习的时间为“45分钟或1小时”,即非艺术类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艺术类课程学习的平均时间约为每学期2小时。从学生大学期间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看,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倾向于参加公开课程学习或以听专家讲座的方式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而非艺术专业学生中,68%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社团活动为接受艺术教育的形式,只有33例非艺术专业学生把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作为拓展艺术知识的途径。选择艺术类专家讲座和参观展览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均为0人。这反映出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较少、形式单一,接收群体的主动性较弱;接受艺术教育的方式多是通过第二课堂进行的。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还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和设置。2.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投入不足另一项针对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不尽完善的重要原因是场地支持不够。持此观点的学生中非艺术专业占据了超过80%的比重。大多数非艺术类学生反映学校对艺术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非艺术专业学生认为在接受艺术教育时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练习。而仅有的用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艺术设计教室设备设施大多陈旧,功能不全。这样的缺陷直接影响了非艺术类学生学习艺术技能的热情和动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3.公共艺术课程实践类环节的缺失性根据对本校艺术公选课程效果和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7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公选课程只是起到一定的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还有超过1/4的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态度消极。当被问及“希望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时,超过半数的学生把实践操作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模式的首选。因此,在当下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加入实践模块,并适当进行教学质量测评,对课堂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的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删减尤为重要。

二、Steam教育理念下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面对当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个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艺术类还是非艺术类学生,都希望更多在做中学。而这也与Steam教育的初衷相吻合。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在Steam教育理念下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变革的几点意见。1.培养Steam课程的多元接受群体目前,我国教育中对Steam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群体,对综合课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进行研究,以及与高校群体和社会群体的培养依然如冰山一角,有待开发、研究。Steam教育作为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本专业内的知识外,对于多元学科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剧增加,高校中就更应该增加综合类课程,开设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课程的受众群体。早在美国Steam教育学者GeorgetteYakman及其团队建立的Steam教育框架中便可以看出,Steam教育是一项终身性、整体性的教育系统,其最终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社会群体是Steam教育的最大受众群体,如何成立Steam教育公共培训机构和社会化培养方案是当下中国Steam教育的重要探索方向。最终形成以基础教育为主,高等教育为辅,全民教育为核心的Steam教育受众群体的培养模式。2.Steam教育人才的专业化、精细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而Steam强调的是多学科的交叉和整合,这就要求有多学科交叉背景和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也要求教师在分类、整合、贯通已有的知识后,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对Steam教育的优秀师资都求贤若渴。我国对于国内的Steam教育师资的发展则更应该注重本土化变革,在高校中培养多学科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在已有的课程上,融合科学、机械、工程、艺术、数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创新特色的Steam教育课程,灵活把握课程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教育调查篇9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63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0万人,就业压力相当大。而随着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的持续升温和高校的扩招,全国艺术类考生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但社会提供的岗位却没有按同比增长,以何种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使得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心中的一大疑问。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个性张扬,不愿受条条框框所束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对艺术类大学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

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艺术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有想象力等特点。艺术专业创作上常常强调艺术创新,因此他们追求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善于在生活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感性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这常常导致对其他价值的判断不够敏感,从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待问题,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个性张扬、独立,自我意识突出。

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追求自由和个性,对外界刺激敏感,好恶分明,个性张扬。并且由于高考对艺术类专业分要求很高,他们长期在外求学,比同龄人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意识突出。

3.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隘,缺乏人文素质。

4.自我认识不足。

由于专业情结浓厚,艺术类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不能自拔,对外界的情况容易忽略,从而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并且,多数艺术类学生由于从小就开始对艺术专业的学习,因此比别的学生有艺术特长优势,在学校里比较容易受到老师的重视,因此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比别人优秀很多,优越感强,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从而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当与外界社会对其评价不一致时,择业容易受挫。

5.就业期望值高。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比较特殊,在其从小学习过程中,家庭投资的财力物力较普通学生家庭高很多,比如买画纸和颜料,请专业老师辅导,等等。同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要比普通专业高出很多,一个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投入近十万,这种高投入的学习势必使他们希望毕业后有高回报。这种过高的心理期望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一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心理,从而影响就业。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我对某高校400多位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生涯规划教育的了解程度。

调查发现,49.83%的学生听说过生涯规划教育,35.42%的学生从未听说过生涯规划教育,非常了解生涯教育的只占1.14%;71.56%的学生认为从大三大四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好,21.13%的学生认为从大一大二开始比较好。可见生涯教育正在逐渐走进学生,但并未为学生所熟知。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

2.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47.24%的学生认为生涯教育重要,42.3%的学生普遍认为需要生涯教育,而认为生涯教育对其有一点帮助的占57.13%。从数据可知,有一半人认可生涯教育,但对生涯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他们认为生涯教育作为一种人生规划非常有必要,但由于现在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他们的影响没达到自己的心理目标。

3.对生涯规划的履行程度。

调查显示,有40.11%的学生认为已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只有近期的,并未作长久规划;有74.0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如何去做,或还没有准备好按照制订的目标开始付出行动。这表明了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目前只是纸上谈兵,这也意味着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

4.对自我性格的了解程度调查。

表1显示了各项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艺术专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还是很高的,这对于大学生快速精准地找到自我定位、制订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提供了一个基础条件,为大学生顺利完成生涯教育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艺术类学生本身的特点,这也包含了他们对自我认知过高的情况,另外对于自身的了解也只是处于主观上,并没有进行过客观的测评等综合分析与权衡,因此对自身的了解是片面的。同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是很了解。这也表明了目前学生对生涯规划还比较模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

表1自我性格了解程度调查

5.对生涯教育的期望调查。

调查还发现艺术类学生期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或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成功职场人士的经历和经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点与引导,就业市场、行业发展的信息,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等。

三、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1.我国生涯规划的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就大环境而言,我国现在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退出阶段(65岁以上)[1]。按照这一理论,大学期间属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而目前缺少持续性和全程性。

2.队伍建设的滞后。

目前,社会上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寥寥无几。据了解,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5000人就有1个职业规划师,而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1万多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2]。这说明我国职业指导师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手段与方法单一化。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手段与方法单一,缺少专业的多样化的测评工具,以及能熟练使用测评工具的专业化师资。

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观念上由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转变。

生涯规划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通过激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尽快做好从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的转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择业观,增强长远规划的意识,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使艺术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随时调整个人发展中的偏差,完善职业所需的素质,作出正确的抉择,自如地应对人生道路中的各种职业变动。

2.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殊性、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培训和个人自由参加社会职业资格培训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采用丰富多彩的具有艺术类特色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化,更被艺术类学生所接受;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包括心理辅导等,以减轻学生在学习、生活、人格等方面受困扰的程度,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生涯辅导相结合,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指导;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测评工具进行专业化的测评;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生涯规划是长期动态的,要在实施中去检验,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设,等等。

3.在个性化的前提下加强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建设。

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较差,我们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丰富内心世界。另外,要鼓励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面对艺术专业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努力为他们建设一种全方位开放、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提供条件,鼓励他们性格特点中积极的部分,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敏感性,并且予以积极引导,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晨.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42-44.

[3]张燕花.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2006,(03):209-210.

[4]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2007,(5):23-24.

[5]王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70-73.

艺术教育调查篇10

1引言

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当前“90后”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并且正以身份相对真实、传播分享速度较快、内容复杂丰富等特点受到“90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热爱。本文基于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针对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给高校“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结合问卷调查,分析“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现状,探讨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应对策略。

2“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针对G大学全院各系大一、大二、大三等三个年级的1547名同学进行调查,有效问卷数为11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其中,女生占75%,男生占25%;大一学生占38%,大二学生占35%,大三学生占27%。

21调查问卷分析

对于G大学“90后”艺术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于“你认为在学校的个人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接近623%的同学认为个人价值得到一部分体现,仅588%的同学认为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当你在学校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第一时间向谁求助”时,有接近758%的学生第一时间求助对象是好朋友、父母,仅1252%的学生第一时间求助为班主任、老师、辅导员;对于“你如何面对未来”,有6159%的学生认为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仅1136%的学生认为不敢想象;对于“你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7521%的学生选择做一个生活充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仅1714%的学生选择做一个高尚道德的人;对于“上网频率”的调查发现,每天都上网学生的比例占976%,而选择使用“微信、微博”的同学比例达到952%以上;对于“上网的主要目的”的调查发现,有874%的学生是娱乐。

22“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221“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生活网络化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据对G大学“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已经达到不可缺少的地步,他们的课堂日益、生活日趋网络化,如为丰富大学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愿意选择半网络教学;同时“90后”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微博、QQ等方式,其中每天利用微博、微信交流的比例达952%以上,传统的聚会或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已逐渐被微媒介所替代。

222“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但趋自我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2013年崇尚日韩文化,其中《来自星星的你》颇受“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推崇;同时部分“90后”艺术类大学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立志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行业。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包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长及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推崇自我意识,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利益的实现,这在艺术类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223“90后”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不清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想信念,“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存在多元化的特征,但由于“微时代”的影响,他们所接收的信息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使得他们缺乏主流的理想信念。“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虽沐浴在高校这个育人的大环境中,却理想信念模糊,甚至概念不清,有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偏离现实的理想信念、信仰,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224“90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微时代下,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渗透,剧烈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日益复杂、丰富的网络信息打破了“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化的学习及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刚入学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适应等问题有高达3%的艺术类大学生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在生活中对于父母的过度依赖,缺乏社会交际能力,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差。

3“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31“90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主体观念安于故俗

“微时代”的到来给“90后”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对教育主体的权威构成了威胁。一方面,“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更加显著,他们更加崇尚自己的专业老师,而对于思想政治老师的概念近乎模糊,因为由于思想政治内容的独特性跟专业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由于“微时代”的到来,若教育主体观念滞后、安于故俗,“90后”艺术类大学生就会选择网络学习,甚至将网络变成各抒己见的唯一渠道,这就造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信息的滞后性。

32“90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内容枯燥匮乏

“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性及个性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艺术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课堂等渠道,高校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思想教育目标来选择和设定。如果教育内容枯燥匮乏,容易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和怀疑心理。

33“90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方式因循守旧

当前,各高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借助了许多工作载体,以G大学管理艺术类大学生为例,如校园网、艺术类学生管理委员会、校园BBS、QQ、院刊、各类校园文艺活动等。据调查发现G大学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有高达952%的学生使用微信、934%的学生注册了个人微博,微博、微信的出现都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如今依靠“万能的QQ”载体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对“90后”艺术类学生微博、微信的关注与控制,更滞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微时代”下“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应对策略

41强化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微意识”

“微时代”下的“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都可以在微博、微信状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已使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微视频”“微小说”进入艺术类大学生的视野,“短、快、平”“140字”的状态更新已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时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逐渐融入微时代,树立“微意识”,将“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随时关注、评论、转发一些积极、向上、正面的微博、微信,才能树立在艺术类大学生中的权威,赢得艺术类大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42更新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

“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实际,符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性、行为习惯、成长特征,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因此一方面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微时代下艺术类大学生易接受的语言特性;另一方面,更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确保大政方针、观念正确的情况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微时代的文化特征。从而增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艺术类大学生思想主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