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十篇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十篇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27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1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

04―0083―01

一、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有些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死板老套,死死掌控课堂,又没有好的方法和教学技术来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景,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顾自地夸夸其谈,一讲到底,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这样的课堂往往把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在上面讲得起劲,下面的学生不是看小说,就是玩手机,吃零食,甚至交头接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深刻、透彻,一味地追求速度,学生不但追不上教师的思维,而且根本来不及消化,消化不了学生就不爱学习,不爱学习成绩就提不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对学生学习语文造成很大的困惑。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的固板、守旧,开阔不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总认为,语文嘛,想听就听,不听自己也能学。所以,就在课堂上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下课后,互相抄作业,完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试成绩一滑再滑,学生不但对语文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而且由于成绩的一再下滑也开始对学习语文失去信心,甚至到了谈语文色变的程度。

3.教学计划不能和目标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对语文教学内容和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准备。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没有目标,对一个单元没有目标,对一堂课更是没有目标,他们随心所欲,思考不周全,导致学生也对语文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小目标,就没有大目标,没有目标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形成不了主动、自觉的学习惯性,这对于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解决策略

1.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并在备课的时候注意课堂上的难点、重点以及有可能给学生造成疑惑的,让学生产生疑问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都要认真研究、整理、归纳,制订计划,形成目标,以便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能把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深刻、透彻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效率最大化。

2.熟悉班级学习情况。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得了解班级学生的普遍学习情况,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只有了解了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掌握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才能因材施教,也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习成绩进步快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让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他们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其他学生追求的目标,树立同学们心中的榜样。教师了解了班级情况,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可见,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得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前进,不等、不拖。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要教师和学生融洽、平等地相处,把学生当作朋友,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会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因为喜欢上老师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而爱上语文这门课,甚至爱上学习。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由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上还存在一些单一、文化程度不显著、互动作用失衡等问题,这就要求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改革,从而增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建设现代动态教学观念、增加教师职业敏感度、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层次性、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不断加强师生日常的交涉频率,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有跟多的了解,发掘其共同的兴趣,以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分析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单调、学生之间的互动较频繁而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出现,而每个教学方式的出现都不是单纯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时代特征和教育背景。一部教育文献中曾指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体现了老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把老师、学生之间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沟通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发现,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而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较少,老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较少而对学生以分组的群体交流较多,例如,在课堂课后问题上,老师经常对让学生分组来讨论,这时会出现一些学生不主动参与讨论,而有些是两个人进行讨论,最后老师会让一个组出一个学生作为代表来回答问题。这就明显的表明了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均衡,这就不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2小学语文课题教学内容较偏、情谊互动少,认知互动多,缺少行动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人际关系是课堂互动的一种形式。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采取的是多样化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就需要有足够深的情谊互动和师生之间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行为动作上的互动,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就缺少了情谊互动和师生之间的认知度,更没有行动上的互动。例如,老师在讲《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对其内容只是简单的说了一遍,对其生字、词也没有进行板书解释,也没有跟学生一起读课文或领读,这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老师授课内容较偏,没有任何的情谊互动与行动上的互动,学生就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质疑,而没有得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所以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互动是跟关键的。

1.3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深度不够、多为浅层次的互动

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互动只是表层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深入的互动,这样使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无法给形成浓烈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之间缺少思维碰撞的时刻。例如,老师在讲课时,会时不时的根据课本知识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只是问学生是不是或对不对,没有让学生具体深入的回答,这就使师生之间没有存在深入的互动,只是表层的互动。这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带来了不良影响。

1.4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作用失衡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辅助地位,这就形成了老师的一种强势作用,使学生不能大胆的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就形成了一种弱势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种课堂互动失衡。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互动问题的策略

2.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现代化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要形成师生关系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师生课堂互动的深度与频率,把日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带到小学课堂中,把学生当做中心来进行互动。例如,给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字,使学生在另一个名字中感受自己的不同,把这些昵称亲密化,给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一个交流互动的桥梁,使师生双方能产生一些心灵上的互动。

2.2在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建立有序变通、形成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过程

随着小学课堂的互动的不断变化,其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课堂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是一定的死模式,教师可以灵活的掌握教学方式,对提出的问题要多元化,具有启发性,对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以此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讲《坐井观天》时,老师对要做出一个井状的模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然后在让学生说出在井模型里面看到的与在外面看到的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体现动态教学模式。

2.3建立生活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课堂互动交流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知识的丰富多彩,在课堂中形成的话题越来越多,这就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带来了方便,让学生的思路可以更顺畅的打开,以便在互动时激起学习的氛围。老师在授课时要多把生活中的知识带给学生分享,例如,社会中一些关于小学生的新闻,对一些相关资料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某一方面进行关注,让其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使学生自己成为课堂信息的传播者。这样可以增加课堂互动交流的话题,增进师生之间课堂互动的热情。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复杂化的的过程,需要在课堂中需要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分析问题上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3

这令教育者深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

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开放分组,多向交流

1.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时,和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三合”。一是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使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开展学习,并使成员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合理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合理分配角色,并且实行轮换制。特别是组长的角色,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三是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应该有交流、沟通、融合并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它是一种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

1.创设学习情境。

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以此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这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正确的目标导向。

3.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

4.评价与反思。

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三、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

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让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恰当的采用小组合作。

4.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

(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2)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3)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6.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角色;课文诵读;文本处理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笔者多次担任市级语文课堂教学比赛评委,在此对听课中发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作一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师生角色定位仍有偏颇

新课程标准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为“引领者”“点拨者”“导演”,但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课堂,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问题。整堂课虽不是过去那种填鸭般的满堂灌了,但充斥课堂的是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不断发问、学生接连作答的单调枯燥的教学状态。无用的琐碎问题较多,缺少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教师仍然扮演课堂的主角,主导着课堂,在那里繁琐地分析处理着一个个文本问题,教师牵引学生过紧,唯恐学生跑掉,如同农村中瞎汉放驴一样,紧握驴缰绳不敢松手。

这种不间断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教师忙、学生累,效果差。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者人数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参与度很低。虽然教师发问中不乏有精彩的点拨,但更多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上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教材思路恰当地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思路,课改理念落后,课堂上不能解放学生,没有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课改观。

二、教学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现已被逐渐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学生活动,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在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上,许多教师做得还不够,往往关注个别学生多。

教师独霸课堂“问坛”,基本上不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严重的欠缺。提问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无权剥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进一步坚定和坚持以学为主的观念,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把教学的重心转到学上,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以学为主的课堂应该是激情课堂、活力课堂、智慧课堂。

三、课堂教学缺少激情投入

语文教师应该有激情,登上课堂要全身心投入,唯此才能上出气势,感染学生。否则就会让人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平淡松散。

诸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郝忠勇老师在其《用好你的体态语言》文章中,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身边的教育故事:“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武松打虎》,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得有味。讲到要紧处,老师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老师做武松打虎一扫堂腿动作时,因忘情而入戏,抬腿作横扫状,“嗖”的一声,脚上的“蒲袜”(草鞋)顺势飞上了房梁,学生一阵哄堂大笑,爆出满堂彩。”这种讲演激情令人难忘。

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何处?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来源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大多教师解读文本隔靴搔痒,没有品读出语言文字的潜台词,没有读懂作者那颗复杂细腻的心灵,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

四、课文诵读缺乏感染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有琅琅书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够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注重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感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将文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情调;在朗读中让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对于诗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们常采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轮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提出感情、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的诵读要求。

低效诵读的现象应予以重视。有些课速读、跳读、浏览,花样繁多,但目标不明确且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少师生课文诵读遍数很多,但没有一遍比一遍好的诵读效果,给人的感觉是为读而读,诵读得如同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远没有读出美文的“韵味”来。

之所以诵读不出韵味来,是因为诵读缺少了具体深入的指导,缺少了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对文本的体会揣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体验理解,说到底是文本解读不深不透的问题。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诵读?大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了对诵读技巧理论的空泛指导上,缺少了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进行揣摩体味的细节指导,缺少了反复诵读精美文段、重点语句的具体指导,缺少了对朗读字字响亮、感情充沛、拿腔拿调、抑扬顿挫的细致指导,缺少了对一句话中或者几句话中哪些部分声调“抑”、哪些部分声调“扬”细节的深入指导。

笔者见过,一位教师摇头晃脑、饱含深情地诵读《陋室铭》,朗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以高音、拖长之调(语调是“扬”)强调了“惟吾”二字,突出了作者刘禹锡高标独立之风;诵读主旨句“何陋之有?”,“何陋”一词诵读得高声、慷慨,是重音之读,语调是“扬”,“之有”一词诵读得声音低缓,语调是“抑”,全句的反问语气读得十分强烈,给人感觉很是“有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紧扣文本和文本拓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讲求纵横捭阖、前后勾连、上下贯通,公开课中不少教师对文本都能作出有机的拓展联系。但也有不少教师拓展过度,刻意引用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忽视了对文本的讲解,把学生引到了糊涂境地。这说明了教师面对繁多的参考资料不会取舍,生怕遗漏某些材料、落下某个环节,课堂上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本,教师要弄明白文本与拓展之间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必须为文本有机服务,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来设计。

很多教师能够扣住文本实施教学,创新设计。游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课很少见了。但有的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的花样,舍本逐末,反而忽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些课教师还没走进文本,就已经走出文本,浮于表面和形式,只让人看到一个貌似精巧实则空洞无物的课堂;有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上叠床架屋、寺中设庙,师生一味简单问答,无法沉浸在文本中涵泳品味,致使课堂缺乏深度、广度、细度和文化含量。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庆平先生在其教育专著《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中说:“语文素养的高低,人文情怀的深浅,都会在文本阅读中表现出来。一堂充满人文情怀的好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解读文本,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人解读的过程。解读作者,解读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怀,以实现全面地解读自己与时代生活。”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5

[关键词]整合优质资源倒推策略选择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8-051

“倒推”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是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想的一种策略。在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中,学生要进行分析、选择、判断、对比、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最终通过“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事情从发生到结束总是有过程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是在数量的多少上发生变化,或是在方向、路线、时间等方面发生变化,或是在其他方面发生变化。研究这些事情中的数学问题,通常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事情的起始状态,根据将要发生的变化,推断结束时的状态;二是从事情的结束状态,联系已经发生的变化,追溯到起始状态。学生比较习惯用前一条线索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但有些问题用后一种思路去解决是比较方便、快捷的。“倒推”策略,通俗地讲就是“倒过来推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

江苏省“优质资源光盘进课堂”活动的开展,给农村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活力。在优质资源光盘的使用过程中,课堂中的学生活了,真正动起来了,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使用优质资源设计“倒推”策略一课的教学。

一、选择生活资源,渗透“倒过来推想”的思想

如何将江苏省推出的小学数学优质资源光盘引入课堂,让学生接受?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让学生先了解主讲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教育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剪切工具,剪下光盘中主讲教师的一段开场白“同学们,解决问题就要选择合适的策略,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导入,这样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接触到课堂上的第二位老师。这节课我秉承生活化数学的设计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生活情境:“4只小猫钓着了一条鱼,要想知道是哪只猫钓着了鱼,怎么办?”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在生活中寻找倒过来推想的思想源,再揭示“倒过来推想”思考问题的策略,把数学由生活化引向数学化,发展学生的类比能力,使他们抽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二、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倒推”策略

本节课通过例1的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倒推”策略,让学生在简单的事情中初步体会“倒过来推想”是一种策略,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倒推”策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倒推”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将配套光盘的内容与以前上课的课件进行有机整合,即将从flash课件中截取动画文件与光盘中主讲教师关于例1的一段讲解视频文件以及演示例2的ppt课件整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flash课件中截取的动画文件演示了例1甲乙两杯果汁的变化情况,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为学生体会并想到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构建了“倒推”策略,又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将光盘中例2的教学内容做成ppt演示文稿,引导学生通过选择与整理题中的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特别是演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有序倒推的重要性。

三、拓展教学资源,深化与运用“倒推”策略

教学练习十六第1和第2题时,主要通过光盘中主讲教师使用的ppt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而“练一练”中的习题相对较难,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明白要使用“倒推”策略,却往往不能有序倒推而错解了题。这里,教学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摘录条件,对题目进行整理,理解“送出一半还多一张”的意思;另一方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再次剪切光盘中主讲教师结合线段图的讲解视频,在学生交流时适时进行播放,从而解决并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这一设计,使学生在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倒过来推想”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创新;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21世纪的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努力的目标,使得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有创新的工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课堂教学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对现行的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培养的方面进行调整、改革,通过对课堂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成功的关键。因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课堂教学创新不可能有现成的样板与模式,它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正确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解决职业教学现状的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详细地分析介绍了职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有了问题我们就要及时地解决,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一)职业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想彻底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让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专业课服务,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服务,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兴趣是学生真正的老师,所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首要任务,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巧用激趣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中职语文知识的学习。

第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把握好教学的进度,在教学速度上要由慢到快,在教学内容上要由浅到深,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方面,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兴趣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

第三方面,教师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给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借此教师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进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学习!

第四方面,为了让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专业知识,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学习中,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教学和学生专业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发现课堂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创新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需求,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需求的专业知识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学习的语文知识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

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要结合好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力,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二、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细心,用心,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好的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服务,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霞.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陈燕.职高语文兴趣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赵丽娟.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5]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6]黄云芳.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7

关健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应以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预习一展示一反馈”教学模式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变式题与原题内在的联系及本质,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创设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策略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丢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人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五、优化教学内容,促课堂教学增效策略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教学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是否能够体现事先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是关系到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关键。新的课程标准,是在继承原来课程标准优点、吸纳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目前我国教育重大改革。因此,教学内应该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该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有效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接受,能够适合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需求,能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钻研理解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重视课本,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进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8

一、思维课堂的要义

1.思维课堂的概念

思维课堂即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课堂。学科思维是一个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当学生学着用一门学科的符号体系和风格进行交流时,他就在发展自己的学科思维[2]”。学科思维是指在学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学科思维是对某一学科的本质的认识,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学科和运用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整体上把握学科结构的途径——也就是“整体学习法”。

2.思维课堂的优势

日常教学中我们接触了众多课堂教学案例,这些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类型:知识型课堂、理解型课堂和思维型课堂。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当运用,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较于知识型课堂而言,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束缚思维,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来看,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但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曾经和美国教师探讨过关于有效教学的问题,他们认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事实上,所谓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绝非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表面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是在教学问题解决的情境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一种深度对话的教学关系,问题使师生有了共同的体验,问题驱动师生走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思维课堂的实现

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思考力不足有两大突出的问题:问题之一,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理解型课堂),不少教师将其下降为记忆水平的课(知识型课堂),满堂灌或是满堂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或简单强化,学科思考力明显不足;问题之二,许多本该是实验探究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是叫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是探究,实际上是解释,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因此,课堂上需要彰显学生的思考力。

1.选择思辨性的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这三种思维尤其是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培养的重点。这三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有一套共同的思维技巧,具有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用这些技巧解决熟悉的问题,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长于把这些技巧应用于相对新奇的问题,具有实用性思维的人则愿意把这些技巧应用到日常问题上。斯滕伯格把这套技巧归纳为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教学内容)、程序的选择(教学过程)、信息的表征(教学方法)、策略的形成(教学策略)、资源的分配(教学资源)、问题解决的监控(教学控制)、问题解决的评价(教学评价)[3]。

因此,思维课堂要实现有思考的力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思辨性,能成为真问题,并在真问题的基础上驱动教学进程,是思维课堂不同于其他类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所谓真问题,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暴露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包括普遍的和个别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自认为便于教学的问题。

霍华德·加德纳在《训练学生的思维》[4]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这样的表述不是一个需要记忆的事实,而是有争议的陈述,这样的陈述来源于刻意地将历史分割。这是通过细致地分析数百年城市化进程中英国人的生活而得到的结论。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需要懂得:历史记述有时是互相矛盾的,而且随着新史料的出现或研究的深入,可能不会有定论。学生要明白,那些对历史的不同描述不是简单的看法问题,当矛盾发生时,也不是非对即错的关系。相反,学科思维会权衡多种看法,综合考虑。举例来说,可以将开始形成的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着重叙述企业主的历史进行对比。长期的历史记录可能会捕捉到缓慢的人口变动,而有针对性的历史记录能更清楚地体现个人和发明创造的作用。学科思维方法会考虑各种资料来源的类型,比如信函、时事通讯、会计学和人口统计记录等。它也会考虑能否将相互矛盾的观点综合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思维课堂问题设置的情况:思维课堂上的问题,有些问题侧重学科的知识基础,比如工业革命期间生产体系和社会机构的改革;有些问题体现了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理解工业革命早期那些关于工人经历和世界观的互相矛盾的记录;有些问题体现了学科学习的目的,比如了解过去和现在,科技革命是如何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有些问题则体现了学科交流的方式,如是什么使历史叙述有权威性等等。

总之,要选择好思维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基本原则是: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组织学生理解运用探究方法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懂得交流的学习方式。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好的教学问题的设置,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认知的宽度,思考的深度,拓展潜能的力度。总之,能让人感到课堂教学的厚度。

2.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指出,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以及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5]。第一种策略不难理解,思维课堂并不排除传统的讲授法,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相关研究表明,讲授法只能对20%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分析性思维。第二和第三种策略看起来都是问答策略,但前者是基于事实,后者是基于思维。两者的区别在于,基于事实的问题的答案是预先准备好的,教师提出问题就是等着看学生是不是能答对,面对学生的问答教师的反馈大多是“对”“好”“是”“不是”之类。基于思维的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教师的提问只是一种刺激、引导、启发、补充、评价,甚至“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故意发表一些偏激意见,扮演一个魔鬼代言人的反面角色[6]”。

斯滕伯格也提出了培养不同的思维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当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选用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者评价假设的方法。当教学着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时,教师应当选用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以及预测的学习方法。当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应当采取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实用工具、实践、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斯滕伯格还介绍了培养三种思维类型的四步模型:熟悉问题、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以及个人解决问题[7]。这对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思维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指导。

思维课堂的教学方法特别之处还在于重视互助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我们曾经很热闹地试验过小组学习,但并未真正掌握其实质内涵和科学操作。弗兰肯海姆在《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合作教学策略的循环赛、“热山芋”法、三人组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8],无疑对我们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和科学操作法则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可以通过对话刨根究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外显表现。

总之,思维型课堂是一个观念层面的概念,是对课堂的一种理性认识,而不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不是一种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我们可以提炼出思维课堂的若干特征、训练方法和策略,但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可以生搬硬套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教师在尝试应用教学策略时需灵活应变。

参考文献:

[1][2][3][5][6][7]斯滕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韦罗妮娅·B.曼西利亚,霍华德.加德纳.训练学生的思维[J].基础教育参考,2008(6).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算法设计与分析;微视频;教学改革

DoiDoi:10.11907/rjdk.161608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99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方洁(1983-),女,安徽安庆人,硕士,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库。

0引言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兴起。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知识点较难懂,学生需要时间消化吸收,因此更需要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翻转课堂是一种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开展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探讨互动,并完成练习的教学方式[1]。探索该模式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的应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课程特点及学习现状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需要将计算机经典问题与算法结合起来进行讲授。目前,大多高校该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1课程特点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涉及的领域广,需根据学生基础不同进行内容调整和取舍,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的基本工具和优化技巧、基本的算法策略(分治、贪婪、动态规划)和图的搜索算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重点在于算法基本技巧和基本策略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实际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时有限,学生参与较少;实验教学难度不好把握,过高往往导致学生失去信心,难度过低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1.2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笔者针对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该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如下:

(1)认为重复学习,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算法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结构》课程,部分内容与《数据结构》中的相似,因此部分同学认为是重复学习,学习热情不高。实际上,算法基本工具和优化技巧以及图的搜索问题,虽然学起来容易,但技巧应用较难,学生往往学完仍不会灵活运用。

(2)存在畏难情绪。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对于复杂算法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只了解大致思想,缺乏钻研精神。

(3)课堂教学中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理解和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课堂上消化吸收所讲内容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同学很难参与讨论。

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但只是在内容上更多的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形式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创新性思维培养[2]。笔者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虽然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但教学效果还是差强人意。要让学生课堂上理解消化教师所讲知识,还要有所创新,举一反三,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做到。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利于解决此类问题。

2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为解决课上传授知识为主造成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创立了同伴教学法,要求学生课下自学课程内容,课上则以“提问-思考-回答”等互动为主[3],这便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雏形。传统教学中,大量时间用于课堂知识传授,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理解和思考老师所讲知识,并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而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利用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老师即将讲解的课程,以各种形式向老师请教,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互动,解答疑难,探讨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如表1所示。

3翻转课堂设计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有很强理论性,涉及数学模型及算法实现;同时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将抽象的思维变为具体应用。针对学生特点,笔者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吕国英编著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材,实例较多,学生可以通过例题加深对各种算法的理解,方便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3.1课前教学准备

(1)录制教学微视频。每个视频10~15分钟为宜,由于算法课程包含的知识点在数据结构课程中都已有所涉及,因此视频内容可分为知识回顾、核心算法策略讲解、算法扩展3个部分。

(2)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申请视频服务器,构建教学网站,上传教学视频及开展网上交流讨论。

(3)归纳总结若干有关该算法的关键问题。一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学视频;另一部分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

(4)培养学习团队。根据先修课程中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的成绩,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高分和低分互补,组与组之间的水平大致相当。

与传统教学不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并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将作业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提出问题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请教老师。

3.2课堂活动设计

翻转课堂并不代表完全意义上的翻转,课堂上仍然需要教师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概括性讲解,并解答学生观看微视频中提出的共性问题。此外,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2学时为例,可提供4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10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指导。讨论结束后,组长汇总小组意见,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其它组进行讨论。

3.3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整个翻转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可以在评价阶段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认可,可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后期学习。评价可由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①根据课前问题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根据讨论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给出评价结果。

4翻转课堂应用实例

以该课程中基本算法策略中的“分治策略”为例,设计2学时的翻转课堂教学。

4.1课前准备

分治法是指将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规模较小的相似问题。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已有涉及,例如折半查找、合并排序、快速排序、二叉树遍历等[4]。因此本节内容适合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1)教学微视频制作。内容如下:

复习数据结构中的折半查找算法,引入分治法的基本思想。微视频中需要动态展示出折半查找的变化过程,并讲解伪代码描述的折半查找算法,体现减治法的应用。通过回顾折半查找知识引入分治策略,描述算法设计模式。

讲解例题:金块问题。如:有一袋金块(共n块),最优秀的雇员得到其中最重的一块。假设有一台比较重量的仪器,希望用最少的比较次数找出最重的金块。微视频中以10个数表示10块金块的重量,将此问题转换为用最少的比较次数找出最大的数。

将i=(n,a(1),…,a(n))分成一些较小的实例来处理。例如,可以把i分成两个实例:i1=(「n/2,a(1),…,a(「n/2));i2=(n-「n/2,a(「n/2+1),…,a(n))。

如果max(i)表示i中的最大元素,则max(i)等于max(i1)和max(i2)中的较大者。如果i只包含一个元素,则不需要作任何分割,直接求解。

微视频中以动画形式展示利用分治策略求解最大值的过程,讲解算法思想及对应的伪代码。

讲解例题:残缺棋盘问题。如:残缺棋盘是一个有2k×2k(k≥1)个方格的棋盘,其中恰有一个方格残缺。要用图1中的4种三格板覆盖更大的残缺棋盘。要求:每两个三格板不能重叠;三格板不能覆盖残缺方格,但必须覆盖其它所有方格。

微视频中,首先以动画形式展示4×4的残缺棋盘的构造过程,再推广到2k×2k的残缺棋盘,通过设置“伪残缺方格”将原来不相似的子问题转换为相似子问题。

(2)提出算法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总结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①除了折半查找,数据结构中还有哪些知识运用了分治策略;

②金块问题利用普通排序和蛮力策略分别如何解决?算法时间复杂度为多少;

③金块问题中利用分治策略解决了最大值问题,请写出最小值问题的求解算法;

④对于2k×2k的残缺棋盘问题,一共需要多少块三格板;

⑤微视频中残缺棋盘问题的子问题是以左上部分为例进行讲解的,能否描述出剩下3个部分的几个关键参数?

4.2课堂教学

首先讲解分治策略的基本思想,并围绕学生提交的答案,解决共性问题。针对微视频讲解例题,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由组长汇总陈述。关于分治策略设置如下问题:

①分治策略解决金块问题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是多少?请描述求解思路;

②金块问题采用的是分治策略中的几分法?请描述所采用分治法解决的问题所具有的特征;

③智力问题―找石头:现有8颗小石头和一架托盘天平。有7颗石头的重量是一样,另外一颗比其它石头略重,除此之外,这些石头完全没有分别。不得假设那颗重石头到底比其他石头重了多

少。请问:最少要称量几次,才能把那颗较重的石头找出来;

④残缺棋盘问题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从这个问题中你学到哪些知识?

各小组同学可对本组组长的陈述进行补充,并对其它组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复习,弥补预习时对该知识点理解的不足,进行深度挖掘。

5结语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将小组合作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如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13):135137.

[2]陈蕾,张怡婷,许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0):2729.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篇10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特征及类型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特征

对于小学的数学课堂提问而言,不仅是有课堂提问的特征,还要能够反映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其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问题的设置有着很强的层次性,这一特点的显示主要就是对小学数学思维特点的程度进行的反映。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内容是由教学的内容直接决定的,所以能够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氛围分为低层次认知提问和高层次认知提问,其中在低层次认知提问方面主要就是知识层次的提问和理解层次的提问一会应用层次的提问。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按照提问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对其加以分类,能够分为泛指式提问以及反诘式提问和特指式提问等。还有就是根据老师的发问方式以及作用进行分类,能够将其分为选择式提问和查考式提问等,按照课堂的提问具体方式能够分为直问以及曲问,快问以及慢问等提问类型。总之,针对多种的提问方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问的真正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实施原则及具体策略实施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实施原则

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将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要遵循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的原则,由于小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还没有成熟,所以要能够在提问的难易上得到有效把控,要能够适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具体实施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情况的了解,要对提问的策略实施从多方面进行着手,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够进行合理化的设计。要精心对提问的问题加以设计,保证提问的科学性,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提问设计。新课程标准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有着相应的规定,故此老师要对其问题的设计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在具体的设计策略上可通过抓住盲点进行对问题设计,这里的盲点就是正常思维当中不易被注意,而在运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够产生影响的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质数以及分解质因数和合数的讲授过程中,在学生明白了质数以及合数的相关理论概念之后,就可对学生进行提问,“‘1’是什么数?”很快就会有学生回答是“质数”。然后继续进行追问,“1”除了自身有无别的约数?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能够很快让学生明白,“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样就达到了对盲点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思维广度起到了有效拓展。

再者,还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问题进行设计,以及通过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相结合进行问题的设计,这些方法的使用都能够将课堂提问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提问过程中,要对问题的提问层次进行重视,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情况。针对一些基础性以及综合体的提问主要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巩固,这些问题要考虑中等成绩的学生,设计问题难度不能太大,要能够使学生在认真的复习以及思考的情况下可以回答上来,这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在学习的自信上有着重要帮助。

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公式这一课程当中,学生对周长公式有了理解之后,可以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尝试解决“倘若是知道圆的直径之后,怎么能够求取其周长”,然后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进行提问“一个圆假如只是告知了半径,那么对这一圆的周长怎么求取”,这样能够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进行提问,可以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另外,还可以通过模糊点对问题加以设计,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有的比较容易混淆,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进行问题的科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明确地将知识点进行区分。例如:对“最大公约数以及最小公倍数”进行求取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设计,采取列表比较的方法求取两数的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精确性,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