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患者管理十篇慢性病患者管理十篇

慢性病患者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30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1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以满足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一、调查研究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本文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肿瘤、冠心病这几种社区居民患病率高的疾病作为调查问卷的疾病。

(一)各类慢性病患病人数比例

在本次调查中患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人数最多,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32%;其次是患糖尿病的人数,占总患慢性病的29%;患高血脂的人数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18%;患肿瘤的人数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14%;患冠心病的人数在此次调查的慢病人数最少,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7%。

(二)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调查

在该项调查中,社区居民日常活动项目大部分为步行、跑步、跳舞及家务;而社区居民一周活动次数大多为1-2次,占总调查人数的52%,5次以上的人数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14%,而基本不锻炼的人数也不低,占总调查人数的15%。

(三)已患慢性病居民了解慢性病知识

的途径及比率社区已患慢性病居民了解慢性病知识的途径及比率调查结果为: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占22%,通过书刊、杂志了解的占28%,通过家人、朋友了解的占19%,通过医务人员了解的占22%,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占3%,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占6%。根据数据可知通过书刊、杂志了解的慢性病知识的最多,而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最少。

(四)患慢性病患者选择各医疗结构就诊的情况

据参与调查人群医保情况显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或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慢性病患者占了调查人群的82.28%,可见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较广较为成熟,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都能享受到国家医疗保障惠民政策。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未纳入医疗保障定点,这也是造成慢性病患者纷纷涌向大型综合性医院接受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间接导致了慢性病患者及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现象。另外,在居民选择就诊机构的调查中显示选择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9%,选择私人诊所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18%,选择综合性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62%,选择中医医院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11%。选择去综合性大医院就诊的人数最多,选择去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数最少。

(五)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就医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所调查的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建档率高,存在并不知情的情况;社区也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发慢性病专题知识讲座或宣传,但存在居民不知情情况;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慢性病管理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很大比例的未参与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大多数参加了慢性病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存在部分不知情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大多数参加了慢性病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存在部分不知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患者就医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慢性病患者需求,提供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患者的就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机制尚不够完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及社区几乎无人问津。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分级诊疗制度等难以落实。就慢性病患者而言大多数患者倾向于综合性大医院,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综合性大医院才具有专业性的医技人员和充足的医疗设备,也确实如此,大医院各种医疗设备先进齐全,社区里医疗设备有限,并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少部分人选择经熟人介绍的私人诊所及中医医院;极少数的人选择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这部分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经济不允许,只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领取免费的药物和进行简单的检查;而选择了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患者,没有很好的衡量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造成了普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造成不少家庭“因病反贫”。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开展适宜不同类型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没有的到满足,社会认知不到位、参与度低。其原因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提供健康管理时并没有很好的制定一套完整且务实的工作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以至于慢性病患者在参与健康管理时没有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所以他们并不能认同这样的健康管理,也就不会花费自己的时间去参与其中了;其次,卫生服务站开展的健康管理均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表达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仅仅教授生硬的理论知识,慢性病患者并不能很好的吸收消化,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王文华水平不高的人群较难接受和学习,所以不能充分说服和成功教育他们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也不能从参与慢性病健康管理活动中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收益。

(二)居民健康行为及心理状况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未给慢性病患者进行有周期性的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患者的健康活动项目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社区里健身设施比较少,健身场地有限,没有满足居民日常身体活动的需要。居民日常进行身体活动形式单一,进行身体活动的次数太少。社区里虽然设有室,但是种类比较少,并不能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以至于居民出现不小比例的焦虑、茫然和压抑情绪;多数居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一般。

三、提出建议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2

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浙江省杭州市310018

【摘 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门诊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患者自身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各88例。常规健康教育组的患者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教育组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并设立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意见,出院后定时监督检查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1年年的自我管理改善情况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来门诊时,疾病自我管理情况无差异;门诊后,健康教育对疾病的控制有效,其中个性化健康教育小组在自我管理有效方面有明显具有优势,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管理有积极的作用,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监督有利于自我管理态度形成,可以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病;健康教育;自我管理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有关的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同步上升,且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而有效自我管理是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方法。为了促进门诊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78例采取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确诊为慢性病的其中一种或几种。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健康教育小组(实验组)和常规健康教育小组(对照组),每组8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既往病史、受教育程度、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经门诊确诊后,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及病情,及时予以药物治疗。常规健康教育组的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就诊前、候诊时、离诊时的教育,赠阅资料。个性化健康教育组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并设立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根据每位患者自身病情和生活方式调查,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意见;在出院后与患者所属社区护理人员达成一致的疾病管理模式,定时监督检查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1年的是否合理控制饮食、运动、戒烟、限制饮酒的情况。统计疗效情况并比较。

1.3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患者是否合理控制饮食、是否坚持运动、是否限制吸烟、是否限制饮酒,每一项分从不(0.25)、偶尔(0.5)、一般(0.75)、经常(1.00)四个等级,四项总分≥3.5分为自我管理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门诊时、门诊后1月、6月、1年、2年疾病自我管理情况:两组患者来门诊时,疾病自我管理情况无差异;门诊后,健康教育对疾病的控制有效,其中个性化健康教育小组(实验组)在自我管理有效方面有明显具有优势,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一种卫生专业人员与患者合作,通过患者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保健技能,自我监测、控制疾病的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2]。门诊人流量大,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门诊的健康教育是从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时间开始,包括有入诊前的心理辅导、疾病知识宣教,就诊后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辅导,以及门诊之后的随访。门诊护士作为门诊医疗服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健康教育的责任,医院应重视门诊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沟通技巧的锻炼,以及如何选择多种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健康教育[3]。

门诊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多样,人流量大且需求各异,在有效的时间里如何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尽可能多的传达到病人及家属心中,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并且实施,需要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的选择方式上应该尽可能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化,全程化,采取书面方式和口头方式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个体和群体结合,重点内容与全面内容结合,特殊病人与一般疾病结合的方式,达到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社区门诊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卫生论坛,2010,23(7):320-320.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3

关键词:安全目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129-0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数为老年慢性病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改变和疾病迁延,均成为影响老年住院期间安全的因素。针对疾病及个体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住院环境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现将我科2007-2009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患者安全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全年收治的45例,全为男性,年龄50~73岁±3.2。2008年全年共收治39例,男性38例,女性1例。年龄57~92岁±2.3。2009年全年共收治43例,全为男性,年龄61~91岁±2.8。均根据X线摄片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三组病人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007年没完全实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2008年对全科患者实行总的安全目标教育与管理。2009年逐步将安全目标教育与管理细化到病人与病科,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特别是肺心病这种慢性高风险疾病,其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现将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2安全管理的护理措施

2.1预防患者跌倒的安全护管理措施

患者因心肺功能不全、缺氧致活动无耐力,且多为老年病人,患者均存在骨质疏松情况,一旦跌倒多造成骨折,引起严重并发症,以致死亡。所以预防跌倒显得极其重要。首先要进行跌倒高风险评估[1]。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干预,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在患者行走时有家属或护士陪伴,有需要时按床头铃等,在容易发生跌倒的地方挂警示牌[2];地面不可过湿,物品摆放整齐,走道有扶手;对一些有高风险的不良习惯、动作行为应及时进行纠正。在晨、晚间、进餐时段及夜间0~5点加强对跌倒高风险患者的巡视,在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在锻炼过程中更要确保安全。对患者实施防跌倒干预后还需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已改变了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如果依从性仍差者,须进行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及时修改方案,加强措施的落实,反复深化指导。

2.2呼吸道的安全管理措施

2.2.1吸氧的安全管理:合理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引起的症状和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缩。采取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的原则,以防吸氧不当造成呼吸抑制。做好患者吸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吸氧时应先开流量开关,再开总开关,调节好流量后再插鼻导管入鼻腔。停止吸氧时应先拔出鼻导管,再关流量开关。操作时先行示范,再看病人自行操作,直至患者能完全掌握为止,但一般情况均由医护人员给予操作。在吸氧过程中注意四防等用氧安全,定时按要求每日更换湿化的蒸馏水,每周更换吸氧管、湿化瓶并进行消毒,以免引起吸入性呼吸道感染。夜间患者入睡后仍需多巡视,以防吸氧管脱落造成缺氧。

2.2.2患者痰多粘稠而不易咳出时,因气道分泌物多,有造成窒息的危险,应给予翻身拍背等,使附着于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痰液脱落而咳出,多饮水以湿化痰液,以免痰液阻塞引起窒息而加重感染。痰液粘稠常诱发顽固性咳嗽加重呼吸衰竭,给予平喘、祛痰及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注意安全操作,如:雾化器不可抬得过高以免药液流入口腔;使用一次性氧冲雾化吸入器时注意氧流量,不可开得太大,使用减压器以免引起不安全的事故;用电动雾化吸入器时不可将药液和水泼洒在吸入器上以免电路短路引起危险,流量大小要适中并做好消毒工作。正确采集标本,如痰标本、血气分析标本等。

2.3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患者如使用喷雾平喘剂时应教会患者按要求正确使用。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滴速,因患者多为心、肺功能差或有心衰情况,所以输液速度应严格控制以免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输注氨茶碱类的解痉平喘药物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以免引起心律增快等反应。应用呼吸兴奋剂时更应严格按医嘱执行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多数口服药会引起胃肠道反应[3],无特殊要求者应饭后服药,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2..4皮肤安全管理

多数患者活动障碍被迫加之缺氧、水肿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皮肤并发症,应积极主动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每日给予热水擦澡,骨突出处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涂擦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给予气垫床,局部加垫软枕等皮肤减压措施。

2.5保持大便通畅

因为便秘,排便用力易引起气喘、气促,加重心肺负担,使组织缺氧加重,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让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仍便秘者可行润肠通便措施,切忌费力排便。患者因胃肠道淤血及活动减少致饮食不佳,易引起营养不良而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多给予易消化、优质蛋白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可少食多餐。

2.6做好外出检查的安全工作

患者外出检查时准备充足的氧气供检查过程中使用,并注意运输工具的安全。气喘、气促明显者采用轮椅坐位较合适,但应系好安全带,推轮椅应缓慢,以防意外。

2.7防止院内感染

此类患者由于呼吸道粘膜已被破坏及其他各种因素如基础疾病、激素的应用、营养不良等,造成抵抗力降低,最容易引起感染[4],所以病房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三次,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空气直接吹向患者,以防着凉。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病房物品摆放不可过多,定时行紫外线消毒和空气培养等监测。

2.8密切观察病情

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有无心衰体征,有无消化道出血、酸碱失衡情况并注意观察尿量,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预防和处理,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

3结果

4讨论

通过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病种与病人的个体化安全目标管理后,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得到及时的控制,意外事故及并发症明显减少,让患者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明萍,王静.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老年保健,2003,6(1):64.

[2]周君桂,李亚洁,钟小红.老年病专科护士预防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49-251.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4

【关键词】 自我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功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9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且气流受限逐渐加重。患者心肺功能下降,运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1]。目前无高效的药物缓解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教育对健康结局有明显的正性效果,特别在慢性气喘、糖尿病、高血压和关节炎患者中能提高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日和急诊看病次数[2-3]。自我管理教育项目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4],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自我管理教育并不等同于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还包括教给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指导,协助他们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2010年5月-2011年10月,笔者对38例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了自我管理教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呼吸科门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45~75岁,平均64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5例,高中以下23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5]。入选标准:入选前4周无咳嗽、排痰、喘息加重,无发热,无针对呼吸道症状的用药改变;静息条件下呼吸空气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88%。排除标准:严重心脏疾病、血糖血压控制不理想、精神障碍及其他影响运动的疾病。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3名护师与呼吸科医生、营养师共同进行。根据文化程度、年龄对患者进行分组教育和个别指导。采用图片、宣传手册、讲座和影像播放等形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知识。对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和依从性差者进行个别指导。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的全程随访,随访形式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每例患者至少每两周随访1次。随访时责任护士及时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再教育。干预时间为6个月。

1.2.2 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疾病基础知识、正确有效的体育锻炼、呼吸肌锻炼、有效的排痰方法、营养指导、心理护理等。(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减轻日常生活中气急、气促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6]。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锻炼计划,运动性项目包括:步行训练、登楼梯、打太极拳等,每日一次,每次从3~5min逐渐增至20~30min,强度以无不适为宜。(2)营养指导。告知患者,CopD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伴有营养不良的CopD患者预后不良。调整饮食结构,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多食蔬菜、水果、谷类和鱼等宜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以利于稀释痰液,易于排出。(3)呼吸肌锻炼。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结合,取站立位或平卧位,松解衣领和腰带,全身放松,用鼻自然缓慢深吸气,呼气时用口呈吹口哨状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如此反复6~8次,每天训练3~4组。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运动量以不感到呼吸急促、心悸为准。(4)做好环境控制。戒烟,正确吸入支气管舒张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督导患者进行锻炼,调节心理状态,放松身心,积极配合自我教育的实施。

1.3 肺功能评价 采用美国产Sensor.medics2200型全自动肺功能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残气量占总肺活量百分比(RV/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1.4 统计学处理 所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

2 结果

自我管理教育前及教育训练后3、6个月的肺功能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对CopD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CopD患者因肺功能损害及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出现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减退,目前又缺乏高效药物减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推荐肺功能分级为Ⅱ级及以上的CopD患者均应接受肺康复治疗。以往多注重对因CopD急性加重而入院的患者实施健康指导,而忽略了对稳定期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对CopD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的调整、对疾病的有效自我管理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维持CopD患者良好的健康状况重在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戒烟,做好环境控制,调整饮食,并提高对治疗方案和用药的依从性。

3.2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改善了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CopD患者由于支气管收缩,气道内痰液积聚,气道内压力增高;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功能残气量增加;呼吸肌疲劳;运动中出现气道闭陷等情况,均可导致患者通气能力减退,通气量下降,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而影响患者的身体耐力和日常生活能力[7]。而通过自我管理教育,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有效呼吸、排痰,减少痰液积聚,保持气道通畅;坚持呼吸肌功能锻炼,增加通气量,减少呼吸储备,改善缺氧,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做好环境控制,减少对呼吸道刺激因素的暴露,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最佳功能状态,从而改善CopD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活动耐受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思贤,谭新洪.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Colemanmt,newtonKS.Supportingself-management.inpatientswithchronicillness[J].americanFamilyphysician,2005,72(8):1503-1510.

[3]FuD,DingY,mcGowanp,etal.Qualitativeevaluationofchronicdisease.self-mangementprogram(CDSmp)inShanghai[J].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2006,61(3):389-396.

[4]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时淑娟.马王娜.盖淑香.健康教育在老年阻塞性肺疾病的实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45.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5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及双重督导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双重管理组),在标准方案和符合化疗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史、药物不良反应、药敏结果、合并疾病等,选用个体化抗结核联合用药。在对结核病进行督导用药的同时对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者从健康教育、合理用药、定期复查等方面进行双重督导管理。以2002、2003年42例未进行双重督导管理的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资料作对照(对照组)。结果双重管理组合并慢性疾病38例,在治疗过程中因恶性肿瘤死亡1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未愈1例,治愈率92.11%;治愈疗程5~12个月〔平均(8.21±2.13)个月〕;对照组合并慢性疾病35例,脑血管疾病死亡2例,恶性肿瘤死亡2例,冠心病死亡1例,未愈2例,拒绝治疗2例,治愈率74.29%,治愈疗程5~12个月〔平均(7.84±2.15)个月〕。2组比较,双重管理组治愈率提高(p<0.05),而疗程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不良反应双重管理组31.58%、对照组57.14%,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75岁以上高龄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和双重督导管理,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结核,肺;老年;管理;合并疾病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afetyandefficacyofdualmanagementandinpidualizedtreatmentofeldertuberculosis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methods43casesoflungtuberculosisover75yearsoldwereenrolledinthestudyasdualmanagementgroup.inpidualizedtherapywasgivenonthebasisofstandardregimeaccordingtothepatient′sconditionandtreatmenthistory,suchassideeffects,drugresistancetestandcombineddiseases.Duringtheperiodof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DotS),thecombinedchronicdiseases,suchasdiabetes,CopD,hypertensionand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werealsotreated.thedualmanagementincludedhealtheducation,regulartreatmentandperiodicfollow-up,etc.another42casesofoldtuberculosisweretakenascontrol.Results

inthedualmanagementgroup(n=38),1patientdiedofcancer,1diedofpulmonaryinfection,1failedthecare.thecureratewas92.11%andthecourseaveraged5-12(8.21±2.13)months.inthecontrolgroup(n=35),2patientsdiedofcerebrovasculardisease,2diedofcancer,1diedofcoronaryheartdisease,2failedthecare,2refusedtreatment.thecureratewas74.29%,thecourseaveraged5-12(7.84±2.15)months.thedifferenceincureratewassignificant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tuberculosis,lung;senile;management;combineddisease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结核有高龄趋势,该年龄层老人多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而且这些慢性疾病绝大多数已不能治愈,将伴随患者的余生。多数高龄肺结核患者每天都必须面对双重疾病给躯体、精神、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困难,并由此使结核病的治疗常陷入困境。针对高龄肺结核患者特点,我们对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尝试结核病防治兼顾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形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结核病防治科(结防科)诊治的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43例(双重管理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75~91岁,平均(80.4±4.54)岁。以2002、2003年未进行双重督导管理的42例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资料作对照(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75~93岁,平均(81.2±4.31)岁。2组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肺结核分型和病灶范围

双重管理组中继发性肺结核38例(主要是浸润型),结核性胸膜炎5例。结核病灶范围1~2个肺野27例(62.79%),≥3个肺野16例(37.21%),有空洞14例(32.56%)。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涂片检查和培养阳性(简称:菌阳)者20例(52.63%),多药耐药1例。对照组继发性肺结核38例(主要是浸润型),结核性胸膜炎4例。结核病灶范围1~2个肺野26例(61.90%),≥3个肺野16例(38.10%),有空洞13例(30.95%),继发性肺结核菌阳20例(52.63%),多药耐药1例。复治患者双重管理组9例(20.00%),对照组9例(21.43%)。2组肺结核分型和病变范围及空洞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菌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合并慢性疾病比较

见表1。表1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略)

以上糖尿病诊断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诊治指南[2];CopD的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冠心病诊断按照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等综合诊断,并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按照病史及头颅Ct检查等综合诊断。双重管理组合并慢性病者38例(84.45%),其中菌阳18例;对照组合并慢性病者35例(83.33%),其中菌阳16例;2组合并慢性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方法

1.4.1双重管理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形成规则和管理

原则上不偏离肺结核治疗标准化疗方案,在符合化疗机制的基础上结防科医师与内科医师共同合议抗结核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常规肺结核病归口管理、督导用药和随访复查的同时兼顾慢性疾病管理。

1.4.2合并2型糖尿病的双重督导管理

①抗结核药物选择也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调整,但比一般肺结核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结核疗程要适当延长。②根据空腹血糖、肺结核病变范围、是否有空洞等情况选用胰岛素和降糖药。对于病变

1.4.3合并CopD的双重督导管理

①开展戒烟、呼吸功能锻炼、饮食营养等健康教育。②给予中药扶正固本及增加免疫功能的治疗。③抗结核治疗要更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如出现继发感染征象要及时、积极地抗感染治疗。④酌情给予止咳、化痰、改善通气及低流量吸氧等治疗。

1.4.4结核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双重督导管理

①开展饮食调整(适当限钠,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等健康教育。②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受损及尿酸增高者较多,在抗结核中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和吡嗪酰胺类药物。关注治疗期间肾功能、血尿酸浓度、胃肠道反应等变化。③高血压病治疗要在全面评估患者总危险谱后,判断患者所属危险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收缩压缓慢降至150mmHg(1mmHg=0.133kpa)以下,降压达标时间可放宽至3个月之内;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以下,慎重用药、分步达标。对可能引起咳嗽反应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中的药品需慎用。④兼顾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1.5统计学处理

各组之间的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双重管理组的治疗和管理情况

2002、2003年75岁以上肺结核的管理,主要是针对肺结核的督导用药和随访复查,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均在内科或相应专科门诊治疗和随访,在治疗药物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在结防科就诊时一起配药,均缺少慢性疾病防治的专业指导和管理;CopD稳定期也均缺少防治管理,急性发作时在结防科进行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双重管理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CopD患者均能接受肺结核管理兼顾慢性疾病的指导和管理。

2.2治疗结果

75岁以上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按照本方案管理的患者38例,在治疗过程中因恶性肿瘤死亡1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未愈1例(菌阳患者,1年后因肺结核死亡),治愈35例(92.11%),治愈疗程5~12个月〔平均(8.21±2.31)个月〕。对照组有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35例,在治疗过程中因脑血管疾病死亡2例,恶性肿瘤死亡2例,冠心病死亡1例,菌阳未愈2例,拒绝治疗2例,治愈26例(74.29%),治愈疗程5~13个月〔平均(7.84±2.15)个月〕。2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3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2。表2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比较(略)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正常值上限时即可认为有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等。双重管理组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药疹等不良反应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2组合计病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由于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以及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老年肺结核患病率已高居各年龄组之首,成为肺结核重要传染源,也是肺结核防治的重点人群[4]。1997年全国第1次肺结核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肺结核患病率和涂片结核菌阳性率随年龄增大逐步升高,65岁达高峰。有资料报道[5],老年肺结核的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按每隔10年时间向后推移5岁,我国老年肺结核已趋向高龄化。

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身体功能差,合并慢性疾病多,主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CopD等,并且病情较重。因此,该组患者常需要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进行降血压、控制血糖、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对抗结核药物副作用敏感,很难完成疗程长而又必须完成的抗结核治疗。根据上海1996~2000年高龄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高龄肺结核患者拒治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需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加强管理[6]。

近年来,糖尿病防治指南、高血压防治指南、CopD防治指南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对上述疾病的规范诊治和管理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由此也为高龄肺结核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双重督导管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我国根据wHo推荐的化疗方案[7]结合自身经验,制定了我国结核病防治指南[8]。我们按照该指南的要求,本组病例在符合化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一般情况、病情、用药史、痰菌药敏结果、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等选用敏感、有效、副作用少的联合用药,并按照各慢性病防治指南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开展结核病与合并慢性疾病的双重督导管理,尽可能地减少疾病间和疾病用药治疗中的相互影响。由此,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增加,治愈率提高,特别是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的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的双重督导管理,使高龄肺结核防治模式得以改进,解决了一些该年龄层患者过去在治疗和管理方面难以处理的困惑。通过尝试,使该组人群结核病防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提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当今老年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然而,作为结核病归口管理的定点医院,结防科医师的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各专科之间的协作需要更加密切,还需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互合作,不断完善双重督导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0-12.

[2]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2-460.

[4]黄建生,梅健,夏珍,等.上海市老年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对策探讨[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1):20-23.

[5]肖和平,何国钧.新世纪老年肺结核防治的重要性[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1):4-5.

[6]李永祥,沈鑫,梅健,等.上海市1996-2000年高龄肺结核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3,15(6):277-279.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6

(1mmHg=0.133kpa),均低于常规管理组的(135.2±12.6)、(85.3±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规范性慢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随访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4.078

Briefdiscussionofcurativeeffectandanalysisofchronicdiseasemanagementin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wUYuan-yuan,SHenming-ming,CHenZhi-hao.BaoanDistrictHepi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Fuyongpeople’sHosptial,Shenzhen5181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methodandeffectbychronicdiseasemanagementappliedin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methodstherewere60patientsreceivingconventionalchronicdiseasemanagementasconventionalmanagementgroup,andanother60patientsreceivingstandardizedchronicdiseasemanagementasstandardizedmanagementgroup.Comparisonwasmadeonlife-stylechanges,bloodpressurelevelinhypertensionpatients,andbloodglucoselevelindiabetespatientsafter1yearofmanagement.Resultsafter1yearofmanagement,thestandardizedmanagementgrouphadalllowerproportionofsmoking,drinking,littleexercise,irregulartimetable,andimproperdietthantheconventionalmanagementgroup,andtheir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tandardizedchronicdiseasemanagement;Hypertension;Diabetes;Follow-up

慢病管理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保证社区安定的民心工程[1-3]。在社区的慢病管理中,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力求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5]。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2015年1月开始实施规范性慢病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2015年1月开始实施规范性慢病管理模式,在实施该模式前后收治的慢病患者中各随机选出60例作为常规管理组和规范性管理组,两组患者均在本中心接受超过1年的慢病管理。常规管理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5.8±5.4)岁,其中糖尿病23例,高血压37例,糖尿病病程4~17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0.4±4.3)年,高血压病程2~13年,平均高血压病程(7.3±2.1)年。规范性管理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4.6±5.1)岁,其中糖尿病25例,高血压35例,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0.2±4.5)年,高血压病程3~15年,平均高血压病程(7.6±2.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组采用常规慢病管理:基础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等。

1.2.2规范性管理组采用规范性慢病管理,建立起针对社区患者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网络。①建立健康档案:对确诊的患者建立个人以及家庭健康档案,建立详细的糖尿病或高血压专案,详细记录门诊病历、每次随访记录、病情变化、服药变化等。②分级管理: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血糖水平将其分成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采用一级管理,即通过非药物治疗,每周复查1次血压或血糖水平,每3个月上门随访1次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等进行监督管理。若在管理6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则行药物治疗。中危组患者实施二级管理,每2个月上门随访1次,询问患者的用药、生活方式等,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要求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正确饮食、按时服药、每日适量运动等。高危组患者实施三级管理,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指导患者如何在家自我检测血压、血糖水平,每个月要求患者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血脂指标、肾功能、尿常规等的检测[6,7]。③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以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患者以及居民对慢病的认知水平,如通过常规的讲座、宣传专栏、义诊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经常性体检意识,主动到中心来监测血压、血糖水平等[8]。通过健康教育队伍有计划性的在社区开展教育来增强患者的认知水平,如在社区内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题讲座,讲解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体征特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防治措施等。编制慢病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画,在社区内免费发放和张贴。在全科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中发现文化水平较高的居民,鼓励其成为健康教育的关键人物,主动向身边人宣传慢病防治管理知识。与社区内学校合作,由专业人员对学校师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再由师生辐射到家庭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自我保健管理水平[9]。④心理护理:慢病无法治愈,只能通过多种方法来控制疾病进展,而若病情控制不当可能引发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0]。对此,本社区对于确诊的慢病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在实施规范性慢病管理全程中,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并且指导患者家属安抚患者,引导患者发泄情绪,增强治疗自信心[11]。⑤规范性的生活指导:结合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等开展生活指导,严格要求患者需遵医嘱正确饮食、运动、作息、服药等,通过门诊随访方式询问患者的日常生活状况,及时作出针对性的指导,在患者身边营造出良好的规范性生活氛围,帮助患者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2]。⑥随访管理:每次上门随访填写随访记录,包括随访时间、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体重、作息、饮食、运动、服药、靶器官损害、认知水平等情况,并对患者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给患者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健康教育活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生活方式变化情况及血压水平和血糖水平。生活方式变化主要包括吸烟、饮酒、运动少、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当等方面,对管理前和管理1年后进行评估。血压水平包括舒张压和收缩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y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方式变化情况比较管理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1年后,规范性管理组患者吸烟、饮酒、运动少、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当比例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比较在管理1年后,规范性管理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比较管理1年后,规范性管理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社区慢病管理是有效控制慢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且社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更多,患者可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这对于提高治疗依从性、自我保健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13,14]。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综合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开始向预防、保健等方面渗透,最常见的就是提供了更多体检、咨询、预防接种服务,这种转变不仅满足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综合性医院开始向社区延伸[15,16]。因此,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更好为患者服务,方能在社区中立足。

规范性慢病管理就是总结过去的管理经验,结合本社区的慢病患者个性特点、病情特点等制定规范性的慢病管理体系,明确各种不同类型患者的具体管理措施,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17-19]。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2015年1月_始实施规范性慢病管理,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建立健康档案、分级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指导、随访管理等措施实现对慢病患者的规范性管理,力求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服药、监测血压血糖等,控制病情进展。经过1年的管理后,规范性管理组患者吸烟、饮酒、运动少、作息时间不规律和饮食不当的比例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采取规范性慢病管理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助于提高社区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永建,季建隆,谢成渝,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132.

[2]张凤珠,杨绿舜,唐红玫,等.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慢病患者的遵医行为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295-296.

[3]阎燕,杨忠伟,杨进江,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的改善作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3173-3175.

[4]俞蕾蕾,陈利群.群组管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70-373.

[5]胡雪英,杨雅,黄新萍,等.临床路径在强化社区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护理研究,2014,28(29):3608-3610.

[6]汪宁.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4):295-296.

[7]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43-747.

[8]张云枝,黄黎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效果.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48.

[9]刘秀林,尹建梅.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及疗效探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4):416-417.

[10]曲涛,孙志梅.开展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951.

[11]张松飞.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探索.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535-536.

[12]李宝春.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26(12):20.

[13]尚小艳.慢性病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89-4290.

[14]龚学军.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2):134-135.

[15]吴海军.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问题及对策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6):84-85.

[16]沈选彬,周德华,严剑.社区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及对策制定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16(6):141-142.

[17]王荣英,贺振银,赵稳稳,等.慢性病管理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1989-1993.

[18]黄红丽,徐艳萍,孙飞.对门诊慢性病患者精细化管理100例的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6,32(7):179-180.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7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中老年性疾病出现的几率也有所增长,而慢性支气管炎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疾病之一,慢性支气管炎又称慢支,其主要的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过多,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咳痰伴间歇性喘息和慢性咳嗽等,早期以秋冬季为发病时期,晚期病情会加重,四季都有可能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提升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水平对缓解病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5±3.5)岁,病程5~28年,40例患者均是在患病时期入院治疗,经临床检查,患者均未见心肺及其他疾病,确定为慢性支气管炎。

1.2方法40例患者中对于急性发作期或者是慢性迁延期患者,都给予控制感染及对症治疗,对于临床缓解期,以加强患者抵抗力为主,防止病情复发,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具体护理措施为:①常规护理:保持患者的治疗环境安静、整洁,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畅通,病房温度控制在19~20℃之间,这样可防止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加重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在打扫患者房间之前要先洒水,以免患者吸入尘土,病房内不宜放置花花草草,避免有的患者对花草过敏,造成病情加重;患者房内的设施要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液要采用无刺激性气味消毒液。②饮食护理:在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掌握营养均衡,一般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病程都较长,患者的胃功能已遭到损坏,因而导致患者进食量相应的减少,而患者因为长期大量咳痰会消耗较多的蛋白质,所以说患者应摄入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类、核桃、蔬菜以及水果等,而蜂蜜、山药、枇杷等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适量食用,而对于辛辣、油腻的东西患者不宜食用[1]。③心理护理:每位患者在治疗期间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反复性的出现咳嗽症状,更容易使患者产生烦躁、抑郁的消极情绪,所以说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多用一些激励或者安慰的话语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多给患者讲述一些关于该病的知识以及以往成功治愈的案例,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更好的状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还可以加强对患者的体能锻炼,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④药物护理: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程都相对比较长,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及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以控制感染、止咳、祛痰为主,在实施药物治疗时,多留意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心悸、头痛等不良反应,在给患者进行药物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用法、速度等,且不能长期、连续的静脉和肌内注射,防止对患者的血管造成刺激,加重患者的痛苦,以免患者对治疗过程产生反感。⑤祛痰护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为长期的咳痰,痰液黏稠会阻碍患者呼吸,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排除痰液,多为患者家属讲解正确的排痰方法,而对于患者咳痰不出的情况,可用枇杷叶蒸气吸入或者超声雾化吸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帮助患者排痰。

2结果

4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显效率达75%,好转10例,好转率25%,效果显著。

3小结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导致该病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病发时常有咳嗽、喘息、咳痰等现象,以夜间和清晨最严重,如患者存在并发性肺气肿,除会出现以上症状外,还会出现间歇性的呼吸急促现象,影响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环境等。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病情等,在患者饮食、心理、以及药物等方面进行综合有效的护理,良好的护理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8

关键词:慢性病;基层;健康管理;现状;对策

慢性病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重要职责。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承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

1现状分析

1.1制度和人员配备不足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首先要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完善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指导下,方可取得较好的健康管理效果[2]。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其慢性病管理的制度虽然也较为丰富,但制度的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人才本身的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一些经培训合格、具有一定慢性病健康管理经验的临床医生往往流动性较大,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开展。

1.2慢性病的发现不科学及早的发现慢性病患者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目前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不能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多数患者待确诊时即已有多年慢性病病程[3]。此外,众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确诊不科学,部分患者仅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值偏高便被误诊为高血压或糖尿病,不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另外,35岁以上首诊免费测量血压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但血糖的免费监控尚未普遍开展。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未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如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开展。

1.3慢性病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防治慢性病的基本医学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能够做到为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如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和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几乎随处可见相关宣传内容。但宣传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均以宣传单、宣传册的形式发放给慢性病患者,而未能对其进行相关解说;缺乏足够的多媒体宣传和教育,且部分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导致患者难以理解。

1.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不规范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是指对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每年4次以上的随访、用药指导、生活质量评估及一次以上的免费体检[4]。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没有做到上述要求。还有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无法接受完整的随访;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也不能如期进行随访,导致随访仅为电话随访形式,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直观掌握,导致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够规范。

2对策

2.1加强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国家相关卫生政策得以落实;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约束相关医护人员,促使其树立更强的责任心。其次,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多的专业医生创造更好的深造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其能够留在基层发展提供平台。

2.2加强慢性病的筛查。慢性病的筛查对于慢性病的确诊十分重要,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并非仅凭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异常,需按照标准的慢性病诊疗规范,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给予综合判断。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工作首先要摸清患者的基础资料,随后对其开展定期的、针对性的监测,如对35岁以上的人群实行首诊血压、血糖制度,为慢性病的筛查提供参考[5]。

2.3充实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的慢性病患者,应结合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医学常识宣教。健康教育内容应浅显易懂,最好为科普性读物,避免专业性词汇,同时内容应生动,并具有可读性。此外,还应定期为患者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广大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

2.4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慢病的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探索适合自我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制定更加切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和流程。

3讨论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前文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综合全文,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实人才队伍,加强慢病筛查,并规范慢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韦明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健康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6):105-106,111.

[2]景玉芝,樊立坤,张兴平,等.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67-368.

[3]孙停曹.福州市鼓山镇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俱乐部实施效果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9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27-02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周围组织出现非特异性感染,从而出现的一种病情缓慢的支气管炎症疾病,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免疫功能不断衰退,病毒感染抵抗能力下降,更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症疾病,此种疾病极易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威胁老年患者身心健康。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自发的改变生活方式,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院对此进行一次临床资料调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12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人,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区间为60岁~78岁,平均年龄为68±15岁,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照组60人,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区间为61岁~80岁,平均年龄在69±18岁,对患者单纯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程度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在本次临床资料调查中,我院对60例对照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通过抗生素及激素药物使用,帮助患者控制感染、祛痰平喘。对60例观察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座谈会,出院宣教等几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理知识、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等,从而加深患者及家属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认识,让患者对此种疾病有所重视。②饮食指导,每天摄取足够的热量与水份,通常情况下,每日饮用1500~2000ml的水,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与维生素e,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③训练指导,每日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竞走、打太极拳等等,运动频率以每周五次为最佳,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不可运动过渡,若是出现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患者要及时停止运动[1]。④用药指导,主要以抗生素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为主,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安全用药知识,防止出现用药不当产生的危险,从而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发展。⑤心理指导,由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反复迁延性疾病,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我院要求医护人员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心理辅导等,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13临床观察指标本次临床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生活习惯改善率、生活习惯改善率、再次复发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的一种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自身免疫能力不断衰退,抗病毒感染能力也不断下降,相比较青年人,老年人更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疾病[2]。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迁延反复发作,极易引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不仅限于疾病护理,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也成为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方式,让患者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知识增加了解,自发的改善生活方式,这无疑有利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控制病情,为此我院专门针对于此进行了一次临床资料调查[3]。

慢性病患者管理篇10

【摘要】目的对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患有慢性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健康管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结果B组患者在管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健康管理教育模式;慢性病;社区患者管理

为了对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社区医疗对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社区医疗提供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的最佳方法,使社区医疗管理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社区中的84例患有慢性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健康管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经过管理后的依从性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三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4例患有慢性疾病的社区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19例男性患者和23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51岁,平均年龄61.6岁;B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最小者54岁,平均年龄63.7岁。抽样患者的病症主要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将抽样中的8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B组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经过管理后的依从性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标准:良好:患者的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已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基本能够完全依从治疗计划,病情好转或保持平稳;差:患者的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进一步加重,完全不能够执行治疗计划,用药不及时,对非药物干预治疗措施完全不能接受,病情复发或恶化;一般:介于上述两标准之间[1]。

1.4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管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表1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比较[n/(%)]

3讨论

健康管理模式是一种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新方法,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的一种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理念发展为量化管理的技术和方法[2]。

健康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双向的医患互动模式,通过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可以使社区居民、患者与医院的关系被进一步拉近,使患者的健康意识得到显著的提高,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正确的运动、饮食习惯,养成健康良性的生活方式[3]。社区与患者之间要建立健康的网络,帮助患者养成新型的将抗生活方式,社区的相关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健康进行评价和疾病的危险程度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要根据健康、亚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患者人群等不同的对象,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并通过规范服务与个体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健康计划方案变成慢性病患者的实际行动,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在该项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健康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能够保证科学饮食与规律适当锻炼,改变了不正确的生活方式[4]。

总而言之,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岩,黄建平,霍士英.浅谈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程序[J].护理学杂志,2008,18(17):554-555.

[2]陈京立,辛超英.在实施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7,36(16):478-479.

[3]严平,郭淑春,方睿才,等.下肢骨折患者应用跷式骨折牵引支架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1(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