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管理专业知识十篇综合管理专业知识十篇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38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1

一、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研究的意义

1、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的课程综合实践对相对工科类的较为隐性不清晰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专业人才。这一特点在工科类的专业体现的较为明显,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相对模糊不清。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划、实施等综合能力。目前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开展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正是针对上述综合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载体,也是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开展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针对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深入开展其课程综合实践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2、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是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开展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是将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的各课程知识、能力点进行综合的贯穿练习,避免各个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现象。强调学科知识理论之间的综合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渗透等,在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1)。

3、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是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

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课程综合实践是涵盖最为广泛,它成了各课程知识、技能的综合载体。课程综合实践能将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以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通过综合化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各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

二、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整体性不足

通过听课、师生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担任课程综合实践的教师由于理解的偏差,教学内容方面简单的采用按照单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逐章、逐节地讲授,教学方法上也是采用单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企业兼职教师由于不十分了解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情况,教学的针对性不够。学生反映学习重点不突出,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归根结底在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性不足,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递进关系不够明确。

(二)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偏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践的内容

由于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较为庞杂,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递进关系不够清晰,因此,在每学期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时目标不够明确。在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调查的设计、制作、实验等教学活动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了对课程综合实践内容的关注。结果出现为了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而实践的现象,长期这样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从事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团队从整体看不容乐观,“双师”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从课程定位对教师的要求角度来看: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定位是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包含在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要打破原课程体系,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目标,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从职业技能群、岗位群的工作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综合开发,综合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定向化、综合化与模块化(2)。由于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的专业是随着区域文化、艺术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学科交叉新兴专业,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教师在认识上不到位,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供教师教学借鉴,教师开展教学难度较大。

2、从教师知识结构来看:目前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是学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校内专职教师或者是企业兼职教师在从事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教学时都存在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如大部分从事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没有学习过艺术品市场营销实训类似的课程,平时也很少关注、研究专业的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知识关系等,自然在从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就感到难度较大,显得力不从心,很容易避重就轻侧重知识讲授,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3、从专业教师教学角度来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覆盖的知识面变宽了,同时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在实践中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化(3)。片面的理解职业教育形成的重技艺的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十分不科学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具备一般化的操作技能,缺乏相应的文化、艺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缺失(4)

(四)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缺乏全息化的教学案例、教材

由于文化艺术类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不久,尚未开发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权威的教材。目前选用或者参考的教材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零散,缺乏和专业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联系和全息化的教学案例,补充的实训教学讲义的内容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项目基本上是任课老师自己理解设计的项目,虽然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整体性设计不足。

(五)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中往往会出现教师侧重结果的评价而轻视过程评价,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评价而轻实践能力评价等。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系统化的课程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的标准。由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的整体性不足,不同学期、不同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其教学评价的标准尚未系统构建起来,因此,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评价是不够科学的。

三、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前期文化艺术经管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调研、论证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逻辑关系,构建大一职业岗位认知、大二专业技能、大三毕业综合三大类分层推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将各课程知识、能力点进行综合的贯穿练习设计到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中,避免各个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现象,弥补单门课堂教育的不足,使之更加系统。

(二)创建系统化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

项目库根据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逻辑关系,创建不同学期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库。针对文化艺术类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把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从大一上延到大三,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第一类是职业岗位认知调研类项目。即文化艺术品市场调研、文化艺术经营岗位设置及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调研类项目。调研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将要在某个区域从事的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素质、能力等的调研,使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领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后续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为后续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职业认识和项目前期的调研基础素质和能力。

第二类是专业技能综合运用项目。即书画鉴定、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杂项艺术品鉴定、书画装裱于技术革新、文化艺术项目营销策划、艺术品拍卖项目策划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和革新类项目。此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从事文化艺术品经营与管理的职业能力进行综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第三类是经营管理策划实战项目。即结合具体的文化艺术企业开展经营管理策划的毕业综合实战项目。如画廊的经营、艺术家的包装与推广、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拍卖项目、文化活动的策划项目、文化艺术企业经营管理策划方案等。此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分析实际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探索“导、用、探”研究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法

传统的讲授、讨论、演示、参观等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根据课程综合实践的特点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引导学生自由地、多元地探索,来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经营管理项目的深入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研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素养与技能研究型综合能力。

第一步,“导”。即是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全息化案例或情境再现以旧带新导入教学内容。要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资料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吸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选择项目库中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组队选择项目和辅导教师开展项目综合实践。

第二步,“用”。即是任课教师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法。组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阶段各课程所学开展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各项目小组去实地调研、网络查阅、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现场陈述、演讲的方式阐述创新观点、思路方法、方案设计、成果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步,“探”。即是教师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法。将学生学习重心从强调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结合文化艺术经营企业的真实项目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带疑研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的精神。第四步,逐步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库。项目教学后期项目辅导教师和相关业内专家进行项目的评价。优选专业不同学期的优秀项目汇报专业课程综合实践优秀成果集,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库。为专业的后续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教学案例(5)。

(四)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全方位管理评价体系

1、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从大一到大三、从校内到校外,从制度设置到流程规范,从师资配备到管理的机制建设。a、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管理办法》、《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指南》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b、导师制度:采用导师制的形式从大一的职业岗位调查到大三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以达到差异化培养的目的。

2、注重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过程评价

通过全方位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过程评价,让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学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考核的全过程中来,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生成性的过程评价,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专业职业岗位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过程全方位管理评价体系。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应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针,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增强系统综合性,体现实际工程特点。实践项目内容只有增强系统综合性、提高关联程度才能更接近、更符合实际工程的特点,才更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与工程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更快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决策管理。第二,依托具体工程,增强实践效果。实践表明,依托某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第三,仿真模拟实践,突破空间限制。合适的典型工程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而变得可遇不可求,而仿真模拟工程实践不仅突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空间的局限,而且可使学生了解规范与传统的不同要求,掌握一个完整工程核心业务的手工与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软件工具更好应用、服务于工程管理实践。第四,针对执业资格制度,实践目标明确。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相应的资格考试有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当前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这些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在实践项目内容安排上也有意识地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标准应根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的,因此,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如可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打分。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形式上打破了原实践教学体系的格局,但它并非是横空出世,它建立在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现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合优化,也是在学院教师近年实践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提炼。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能满足实践要求的实习基地,而学院借助校友会等途径建立大量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管理试验室建设方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拥有现代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装备以及相关培训设施,可供我们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使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将会使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指导经验,而专业教师基本都参与过工程实践,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如教师近年来自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参加江苏造价员考试和全国算量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其实施也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学计划制度的正式制定。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3

Keywords:constructionmanagement;comprehensivehands-ontraining;teaching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54-03

0引言

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我国土建类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截止2014年,全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四百多所,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数量和规模上的要求,但毕业生往往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而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中实际技术能力较弱的情况普遍存在[1]。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看,存在着就业岗位分布过度分散,实践和技术能力偏弱,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的特点,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现场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究其原因,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忽略理论向工程实际转化而造成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的落后培养方式和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

作为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需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解决理论知识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强化实践教育,彰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学生成为兼备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级人才[2]。因此,提高工程管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表现能力是教学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对土建类高校来说,土建行业可以提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实习安排过于集中,学生数量较多,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且工地实习对学生的安全要求特别高,再加上实习单位会因学生在工地实习影响施工以及生产管理的不便而很难带领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因此很难达到实习效果[3,4]。对学生而言,脱离施工现场的课堂教学使他们难以在整个课堂中集中精神、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折扣,对课堂上的内容难以消化吸收,更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在难以通过工地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情况下,专业的综合实务实训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于是,构建较为完备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的现状,本文从实训实验室平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训效果考核机制、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构建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并结合安徽工业大学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来实践土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1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途径和手段。基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下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1.1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的实训教学方法,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实验内容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综合实训的综合性、创新性。综合实训中心开发具有综合型,设计型和模拟现场型实验,运用工程案例素材,使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思考并尝试处理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培养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实训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1.1.1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设计与创新互动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更适应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综合实训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建成符合“基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例如走课程计划与工程项目案例相结合的培养道路,大量使用现有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实训项目的工程实用性的理解,使学生领会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增进学生学习动力。

1.1.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方式,组织制作实验课程的Cai课件,配备多媒体设备和实践教学软件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再生,提高设计型实验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1.3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及竞赛项目。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减少演示性实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使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验证学科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设计思想,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工程管理自身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创新学习的特色。

1.2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平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需要相应的教学实训实验室作为配套。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实验室要依据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指导方案编制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内容,完善有关工程技术平台课程试验设备设施,建设创新科研平台,购置一批能够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设施,满足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施工过程管理等模拟实训教学需要、满足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训教学需要,实施实践性和情景式教学。同时,实训设备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对实训仪器设备由专职人员管理。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的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

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可围绕工程施工建造、工程经济、施工管理等特色课程,重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施工建造管理教学实训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实验室。例如,利用广联达公司开发的情景模拟与仿真道具建立了沙盘模拟实训室。学生通过模拟工程建设项目部的工程流程和内容,进行不同的岗位的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将工程软件和工程道具的演示功能引入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

1.3形成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训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训需要一支人员组成层次、结构、数量合理,满足综合实训教学高质量运转需求,教育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教学队伍。安徽工业大学综合实训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有:

1.3.1采取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策略,培养和选拔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有服务意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带动教学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训实验教学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专职实训人员辅导,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稳定的专兼相结合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特别充分发挥实验室专职教师在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3.2加强现有队伍中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在职进修学习或到公司企业进行实践、调研,加速知识更新,提高执教能力,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实验室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通过引进、内部培养和进修、培训等多个渠道,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形成人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指导水平高,能紧密结合产、学、研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

1.4建立综合实训效果考核机制

结合实训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提出多元实训实验考核办法及学生成绩评定办法。采用理论考试、实际现场操作、实训报告撰写三步法,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实训实验的成绩。注重专业实务实训操作内容的典型性和实用性,实训过程中鼓励多学科交叉创新,尽可能多地运用所学理论和巩固已有知识。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考核学生对综合实训结果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考核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综合实验中综合应用理论与方法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考核制度,采取个人自评,民主评议及中心主任复议的三级考评制度。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师教学质量及专职实验人员教学服务质量进行适时监督与检查。

1.5创新综合实训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行独立运行的实训教学体制和科学、规范的开放管理机制。工程管理综合实训教学中心可采取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所有实训教学工作由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统一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为开放性设计实验提供工作场所。根据实训课程的设置情况下设若干实训室与办公室,各实训室管理人员负责该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所承担实训课的准备以及开放实验等工作,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中心的管理效率。坚持“安全第一,防范为主”的安全责任制原则,制订适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形成定期安全汇报和安全检查制度。

1.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与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系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工程,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场所。注重教学、科研和工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与工程企业界建立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利用现有综合实训实验室设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解决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相关任课教师执教水平。另一个方面,以实际中的工程问题作为实训素材以辅助实训教学,充实相关实训模块的教学内容。同时,与相关兄弟院校建立实验室建设、教学交流、师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2案例实践与分析

以作者所在的安徽工业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例,该中心建设过程中首先从实验室平台设备购置着手,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应用技能和核心课程设置,重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施工建造管理教学实训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实验室。针对高年级学生所反映的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问题,通过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和设计综合性实务实训内容来提高在校学生的时间利用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速其知识更新,专任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必须接受现代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系列软件和新教学设施使用的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综合实训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方面,实训教学工作由教学中心统一安排,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同时,该中心已在数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实习基地,定时聘请校外企业人士为学生讲学。

通过从实训实验室平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训效果考核机制、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学体系建设,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运行高效有序、管理科学、具有一定特色的开放式现代化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3结语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4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5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该专业开设的院系也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在管理系,有的学校开设在经济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贸易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计算机系,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背景比较复杂,这也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营销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零售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商务网站运营方向。不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什么方向,这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比较类似。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类、商务类和技术类。而技术类课程是这三类课程中所占门数最多的课程,而且有些技术类课程也是这三个培养方向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二、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

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集中实践课主要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理论课

技术类课程的理论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可以分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开发类等三类,一些课程之间有先后承接关系,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规划设计类课程规划设计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是策划设计网站或信息系统所必备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的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2)开发类课程开发类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是完成网站或信息系统开发所必备的知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界面的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解决网站数据的存储,web程序设计(一)和web程序设计(二)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程序的编写。

(3)支持类课程支持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是网络、安全、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所必备的知识。

(二)集中实践课

技术类课程的集中实践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一)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二)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实验。

三、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按照教学内容性质,将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等教学环节,根据每类课程的特点分别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和开发类课程安排教学环节。

(一)支持类

支持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要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二)规划设计类

规划设计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讨论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对课程内需要发挥想象力的而又没有确定答案的知识设置讨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开发类

开发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的教学模式,开发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可以通过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三个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知识的掌握。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习题课,再单独为这些课程设置一周的课程设计课。针对课程每一章内的重点知识点布置作业,针对每一章或每几章设置一个实验,针对整个课程设置一个课程设计。通过布置作业和在习题课对重点知识点部分作业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课程内涉及的知识点;通过设置实验课使学生对每一章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通过设置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使学生达到从知识点到章节到整门课程的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一)支持类课程

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只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业务的一种支撑,在电子商务具体运作过程中,会由其他专业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对支持类的课程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二)规划设计类课程

对规划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实践作业+综合作业”的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和综合作业各占学生总成绩的50%,加重对学生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作业是在课程每章结束的时候,针对每章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考核对本章知识点进行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布置综合作业是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针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能够考核对本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改善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得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就可以从事比较简单的,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工作。

(三)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开发类课程都配置有集中实践课,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所以对开发类课程也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五、结论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综合能力;职教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180-03

工程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多元化,分布在工程建设流程的每个环节;该专业就业岗位有从技术管理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流动并不断加强的趋势。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职业界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综合化和复合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岗位。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合格工程管理类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前几年的职业教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本科,强调理论学习;近年来又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将高职教育办成培训班或考证班。这两种倾向都限制了学生的良好发展。高职教育应符合我国的实际,在综合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优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倡导“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本研究拟结合本省、本专业实际,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和提升为目标;有效选择不同教改模式的有益成分,实施课程内容的综合优化,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探讨多元整合型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依据行业和岗位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技术能力(对项目质量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进度计划的管理能力)、计价能力(对造价确定和控制的能力)。本文以“计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着手点,详细探讨和分析该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二、基于计价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参照国家造价师(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的工程造价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造价行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经济复合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工程造价确定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能力;拥有胜任和向相近岗位迁移的素质。本文依据国家对造价工程师(员)职业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出工程管理类学生的“计价综合能力”知识体系如表1。

表1“计价综合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教学模块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国家造价师资格认证知识体系工程计价(控制)模块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

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构成工程计价基本方法

建设项目造价确定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工程计量模块计量实训含在工程计价模块中建筑工程计量装饰工程计量造价技能模块造价案例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工程造价案例(二)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计价综合能力”的形成不是一门课程的任务,是由表2中相应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再链接成的“知识链”,它是多元性的、经有效整合后拔高的知识——能力。知识链的连通只有在打通课程间壁垒并在知识融通基础上,在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中灌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前提下,才有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笔者对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因素的调查表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欠缺,经深入分析后认为缺乏知识点间的有效融通制约了这些能力的有效构建。知识点有效融通的核心在于双师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教学团队在调研岗位知识、技能需求基础上,明晰人才培养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符合学习规律的整体设计,提出与岗位能力适应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岗位体验等一整套培养方案,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学生从知识掌握到专业素养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现,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身份变化,才有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积极回应。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表2“计价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能力要求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示意熟悉建筑物构造建筑识图及构造建筑结构及识图熟悉工艺及组织工程施工技术组织设计实训专业入门掌握工程计量知识建筑工程计量装饰工程计量具有工程计价能力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专业能力发展培养造价综合能力造价案例实训造价软件应用造价基础综合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职业能力形成

(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改

“计价综合能力”据建设工程类别的不同,可分为“建筑工程计价”和“装饰工程计价”分项综合能力。此处以“建筑工程计价”分项综合能力为例说明工程管理类职教课程改革的关键点。

1《装饰工程计价》课程教改设计

“装饰工程计价”分项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装饰工程计价》课程为各知识交汇、整合及转化为能力的载体。本课程以计价基础知识(定额计价、清单计价)讲解为重点,将造价确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识图、构造、经济、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等知识点全部融入到此门课程中来,彻底打通不同课程间的壁垒,进行不同课程知识的重组,有效重建所需的知识体系,为“装饰工程计价”分项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表3“装饰工程计价”课程整体设计

学习领域(内容)

合计80课时安排

(课时)学习情境楼地面工程计价10墙柱面工程计价9天棚工程计价7门窗工程计价4涂料工程、脚手架工程计价8垂直运输及超高施工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7

1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等。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1.2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1.3拓展开放型实验教学。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最高级别。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开放型实验教学则是具有验证、综合和研究三个特点。开放型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空间和仪器的开放更重要是实验项目的开放,其实验项目应该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开拓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项目。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可以观察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设想,也可以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并且实现具有一定科研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开放实验项目有:餐厅布局与服务动线设计、鸡尾酒调制创新、客房清洁的动作研究与工作效率提高等。

2建立健全开放性的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模式

以实验室开放为契机引入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应该是开放实验的主要特点。开放“酒店管理”实验不仅仅是指实验室设备、场地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科目、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的开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自觉探索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为学生真正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打下基础。为此,开放“酒店管理”实验应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机制:

2.1教师制定并提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培养要求,将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中若干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提出一系列明显高于基础实验教学要求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由选题,并独立设计实验直至独立操作完成。这类实验课题一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重在与酒店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

2.2教师团队把关学生自拟的设计性实验。自拟实验课题的选题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必须经有关课程所属教师团队审查认可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且每项设计课题要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起止时间,要分阶段提交设计报告、实验准备进度书和实验结果报告,有关课程所属教师团队和实验室要对实验活动进行考查和评定。这类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文秘专业 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处理公文、信函、电话及其他办公室具体事务性工作的人员。它对应的职业岗位涵盖了秘书、文书档案、公关、打字、计算机操作等职业岗位,教学改革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结构与标准、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文秘职业岗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学习期满毕业的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在品德、文化知识、身心素质方面:在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总体要求下,突出文秘专业的特性,强调学生文化素养和礼仪风范。

(2)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办公室文秘工作的一般知识,熟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系统;了解与文秘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文书处理工作的基础知识,能妥善处理各类文件并分类保管;掌握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文件的类别、格式及撰写的基本要求;了解办公自动化常用设备的主要功能;具有公关和礼仪的一般知识。

(3)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计算机系统操作方法;能准确选择和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术,能熟练地完成文字处理工作,能编制高质量的文本与表格文件,熟悉各种数据处理技术;熟练掌握通用汉字录入方法,汉字录入速度达到国家初级标准,部分学生可达到中、高级标准;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能够熟练地连接上网,使用www浏览器查询及下载网络信息,使用e-mail电子信箱收发电子邮件;能熟练使用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誊印机等办公设备;有较好的硬笔书写能力、速记能力等;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熟悉各种文书的书写规范,掌握文秘工作的语言艺术,形成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主干课程,积极探索文秘专业课程的综合化

(1)教学内容及其主干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双重任务,因此其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其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应加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按照这一任务,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文秘专业文化基础教育课程设有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结合文秘专业的特点,文化基础课应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专业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根据对文秘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分析和教学分析,3年制文秘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主干课程:文书与档案管理基础、秘书基础、公共关系基础、应用文写作基础、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录入与排版技术、经济管理基础等。其他专业课程:行政管理常识、电子商务常识、市场营销基础、经济法常识、广告基础知识、专业外语、形式逻辑、速记、书法、摄影、形体训练等。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教育教学研究

跨专业实训平台是当前非常流行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说得直白一点,跨专业实训平台就是在院校内对复杂、多变、丰富的社会环境进行模拟,适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并且在实训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使用同样的教学原理,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实训专业联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不同省市、不同学院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基本素质、本地区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发展意向,进而再去制定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的实训内容,会更切实有效。

一、研究背景

为了使国家教育部、发改委颁布的《地方高校转型意见》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已经成为国家高等院校结构调整的重点。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转型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构建应用型学校做出努力,这已经成为各地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将提高人才质量培养作为主要环节与重点突破口,在教学中引入实践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以提升。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营销类专业实际训练平台往往使用虚拟软件进行实战模拟,虚拟软件虽然比传统教学幼优势,但是训练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该如何做或怎么做早已有教师制定好,虽然在训练初期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退去。并且,虚拟软件很难将相关业务互相练习起来,缺少设计性与综合性。跨专业实际训练综合平台,可以让学生熟悉现代商业领域的不同岗位、不同组织的特性与工作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训练管理所需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全方位训练,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全局观念得以培养。

二、经管类跨专业实训的意义

(一)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对经营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方案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在努力探索中做出相应变革。《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扩大岁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人才的培养。跨专业实际训练综合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仿真经济环境与企业联合运作演练,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企业营销与管理的整体流程,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经管类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

经营管理类专业之间的岗位具有频繁的业务往来,要想胜任其工作内容,既要熟悉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业务关系与工作流程,而且要能够正确处理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对经营管理类有关的专业进行业务整合,建立跨专业综合教程,从而实现经营管理类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教学。

(三)有助于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现如今,高效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训练平台往往以使用虚拟软件进行实战模拟,虚拟软件虽然比传统教学幼优势,但是训练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该如何做或怎么做早已有教师制定好,虽然在训练初期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退去。并且,虚拟软件很难将相关业务互相练习起来,缺少设计性与综合性。跨专业实际训练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操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人才得到全面培养。所以,应加强对跨专业实际训练的重视度,提高经营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应用,对提升教w效果有深远意义。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当代社会十分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跨专业实际训练平台要求学生能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通过协同作战的方式完成工作内容。在这种交流合作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三、跨专业实训平台构建研究

(一)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整体协同原则,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上,要与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的整体建设格局。

(二)跨专业实训室物理环境建设

VBSe跨专业综合实际训练的教学环境、实际训练的硬件设备、实际训练的软件设施、实际训练的教学内容等配置要根据虚拟商业环境中的制造企业、客户、供应商、服务机构的数量以及岗位数量所需而定。“企业搬进校园”的教学理念引导下,让仿真职业环境得以有效建立。

(三)跨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培养

跨专业实际训练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专业领域很广,需要有不同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优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VBSe跨专业实际训练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辅助”为主要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为核心。

(五)教学运营管理完善

VBSe跨专业实际训练课程针对经营管理类的各项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充分考虑知识储备与教学时间等问题。

四、总结

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是一种积极、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真实环境的体会和感受,更能够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提供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多元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形成宽阔、多元素、多角度、高知识的经济视野,帮助学生在发展如流的社会环境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将自己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这对我国教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高钧.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04):121-122.

[2]薛云红,喻凡,方芳.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3(12):112-113.

[3]王志斌.基于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08):230-231.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篇10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现状的调查结果指出,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数量一般,但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倾向于有丰富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热衷于投入过多的资源培训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需要的财务人员除了能够处理报税、会计核算等业务外,还要能够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诸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综合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以便于使自己能够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从而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没有正确地区分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学科的异同。调查显示,认为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就是会计核算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51.32%,不清楚培养目标的占20.4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过于抽象化,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不能很好地规划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培养目标,更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2)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调查发现,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的学生占54.44%,认为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工作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占65.01%。由此可见,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繁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与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同时,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课程效果不好,学习的技能不能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究其原因,学生认为主要在于学校实践课程的环境不好,很多实习课程没有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只是停留在理论实习阶段,导致自己不能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

(3)教学模式单一死板。调查发现,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效果不满意,尤其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实际操作的积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根据企业对相关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实际教学资源,结合实际工作环境,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学习与未来工作的衔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培训和锻炼,熟悉企业最新的岗位需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对策

(1)科学定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在大学学习财务管理要达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交际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还要掌握其他企业相关知识。例如,财务管理人员要了解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能够根据企业的工艺技术来分析企业成本,进行财务成本管理。据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专才+通才”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财务分析、会计核算、利用财务知识服务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还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操守、人文素养和法律知识。

(2)树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新理念。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拥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还要懂得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能够完成企业要求的财务规划和税收筹划等业务。所以,学校要以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新理念,围绕着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来制定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并对相关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市场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专才+通才”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编排要体现“基础为先、能力为重、实践为终”的企业需求。“基础为先”指的是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内容要丰富,涉及的知识范围要广,完成学生的基本能力素养的培养;“能力为重、实践为终”是指在设计学生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实际训练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优化教学内容及手段。教学改革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安排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将企业的要求编排在教学在内容中,这不仅能够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有利于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校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去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应用型教学手段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的建立和完善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调查显示,很多企业从保护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不能接受财务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在本单位实习,也不愿意使在校生真正接触到实际的财务操作任务。因此,为了使财务管理专业在校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校必须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室。具体地说,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包括财务信息化实训室、会计操作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和财务综合应用实训室等,通过建立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逐步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的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财务分析技能、会计核算技能、会计监督能力和利用财务管理知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仿真实训教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创新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