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十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十篇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2:48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

当前,心理疏导广泛被运用在医学、教育等领域。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主体则是进行过专业训练的心理疏导工作者,包括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辅导员、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等。心理疏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从而为促进大学生个性、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

1大学生负面心理动态调查

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如果得到来自亲朋好友及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和帮助,往往会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相反,如果得不到社会上的支持,会产生悲观失望,进而可能发展为仇视、对抗社会的心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高校要开展心理支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促使彼此提供关怀,从而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减少不良的心理状况的产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高校,心理疏导的心理支持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接纳和倾听。在倾听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的老师要尽可能地接纳学生的一切言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当时的心情,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把自己内心世界所有的不顺真实地说出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有人愿意真心地倾听他,关心他,从而使学生得到内心的安慰与支持。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无疑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可能一点点安慰,就会让他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阳光,使他重新自信起来,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在高校,心理疏导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心理疏导老师的支持和关怀下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高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心理疏导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其实际需要,这样就会增强说服力,产生好的效果,反之,就被实践所否定。“但实际工作中,搞‘注入式’、‘填鸭式’,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冷冰冰的说教,‘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阶段,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引起他们的真正共鸣。”这样的心理疏导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往往会导致学生非常被动的去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一旦学生自己去咨询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这种心理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此外,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往往导致其不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不利于心理疏导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心理疏导教师只是简单问问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并不会为其制定解决心理问题的规划。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只有这样,高校心理疏导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和丰富。

3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3.1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每个咨询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出发,采取适合其本人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内容和方法。不能把一套心理疏导的内容和方法用于所有的心理咨询者。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不同的心理疏导。高校要对心理疏导教师不断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更加多样化的心理疏导途径,丰富心理疏导内容。鼓励高校的心理疏导教师,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这样不仅帮助了那些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的突然变化而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还能够积累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实际经验,以运用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

3.2促进心理疏导的内容与现实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内容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的一些内容明显滞后、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进展慢,心理疏导的内容,对于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法,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择业难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思考,如果大学生对这些缺乏深刻的教育内容,就会遭到学生的极度厌倦,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定的心理特点,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时,应当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

4结束语

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尚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等。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研究,探析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2

[关键词]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43-02

高校大学生尚未定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不断地受到五花八门的思想、不断进行的社会变革和复杂的信息社会的影响,最终使他们的心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所以,对于上述方面的不理解和不适应,是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心理疏导是指在一种平等、积极关注和包容的氛围下,心理疏导者与受疏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心理疏导法首先产生于西方的学校和教育活动中,它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心理疏导有别于一般的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是站在需要疏导的学生的角度,关心他的需求,并且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受疏导者的心理需求,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心理疏导的方法有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心理疏导就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它被广泛应用在心理治疗的领域,通过患者进行沟通,对其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了解到患者真正心理上的阻碍或者心底真正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与狭义的心理疏导运用的领域不同,广义的主要应运用于教育和管理的领域。这种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是最终使被疏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也能够得到增强。

我们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属于广义上的,但是教育内容和教育的立场也与广义上的心理疏导不同,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法不能完全照搬广义上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

上面探讨了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下面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的涵义。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适来宣泄其负面情绪,使被疏导者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是在对他的心理调整的过程中解决他的思想问题。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价值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价值,是指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直观地体现了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性。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价值主要有两个,即协调价值和塑造价值。

(一)协调价值——促进身心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疏导具有一定的协调价值,这样的价值可以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我实现以及学校的发展和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塑造价值——塑造健全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塑造健全人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其中,教育者的人格具有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道德意义,他们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育者必须塑造自身较为完美的人格形象,并且巧妙地将高尚的道德规范、人格特质、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三观”相容于受教育者的人格、认知、情感等结构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心理水平健康成长。

在一个人不断成长的人格个性中,当他在面对困难时,会使他获得战胜困难、人格成长的力量,即他的心理应激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反之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影响他的人格健康成长。在高校校园环境下大学生们也不能避免,这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继而他们对于社会上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有解决措施,而心理疏导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它使用一些系列方法与需要被疏导的人们平等的开展交流,克服由那些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三、探索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现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认知的氛围

在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要点中曾指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一个平等、关注和包容的谈话氛围,让受教育者将心中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开展心理疏导的前提是了解并掌握受教育者心理症结所在,营造良好的心理的氛围,有利于教育者运用好的心理疏导的方法,提高思想和心理疏导的效果,而营造良好的心理认知的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能够使人们在心理上相互信赖、在认识上相互宽容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心理疏导前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使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内容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

(二)创建绿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今,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网络的方式,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交流的网络平台,进行网上的心理疏导。由于网络心理疏导具有隐匿性、便捷性等特点,这样能够缓解受教育者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这样的方式对宣泄受教育者的各种消极情绪有较强的积极作用。高校在开展网络心理疏导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努力创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杜绝学生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做一些不利于心理疏导的事情,并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地约束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指导和规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的作用。各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接纳、真诚、友爱的人际关系,自信而充实地面对大学生活。

(四)建立校园心理危机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要坚持立足教育、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的基础,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途径。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进行心理咨询,都是立足教育、预防为主的有效方式。因此,学校必须定期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在考试或发生重大冲突与毕业前夕等特殊时段,学校还需加强对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高度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工作。这样能够为需要这方面专业指导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并在咨询或辅导工作后切实有效、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最终使受教育者全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总之,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4).

[3]代冬芳,庞亚新.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改革与开放,2009(4):181.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3

关键词:个性心理;人格特质;分类教育法;心理疏导;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在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状况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压力和困惑。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很大一部分人无法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这种无所适从感如果超期得不到疏导,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大学生个体出发,由于每个大学生的先天遗传与后天成长环境、人际交往水平不同,其所感受到的压力和困惑程度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在心理上独特的个性。因此,不同大学生在其个性心理差异的影响下接受教育者思想的状况也是有差异的。从国家政策出发,根据十七大关于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的精神,教育部于2004年6月24日召开了直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校加强领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狠抓队伍建设,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工作机制。从国家政策中不难看出,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重视,各个高校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创新方面积极探索。然而从目前这方面研究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然欠缺更加具体的实践方法。因此,借鉴先进的理论依据与其心理测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人格特质理论在高校心理疏导中的应用研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效性。一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心理疏导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人格特质理论应用于高校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中,可以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侧重“说服人”向“引导人”转变。二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人格特质学者卡特尔认为,对一个人的人格测量是预测人的行为的基础,总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大方向;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特质其重要性不同。[1]那么合理运用人格测量工具,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教育者较为清晰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预测性;三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往往忽略了对教育者心理的研究,导致针对性不强。不同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都各具特色,如果对大学生特质差异“一视同仁”,往往会事倍功半;四是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将人格特质理论与心理疏导方法相结合,这样的创新应用能够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引导受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很多,大部分文章肯定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心理疏导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然而此类文章的研究重点仍然局限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及心理疏导原理、作用方面的分析研究,其中涉及本文所要探讨的根据人格特质分类教育法只是略有点出,具体方法尚未明确。马燕慧(201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践策略研究》中提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心理疏导法要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从受教育者个体实际的心理状况出发,尊重差异,因人施导,实现有差异的心理疏导。[2]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法,文中没有论述。岳春燕(2012)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中指出:不同的大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不尽相同,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3]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文章中也有写到与本文立意相符的内容。孙昌勇(2005)在《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中认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集中统一走向分层多样,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从灌输走向对话,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4]张志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需要做到:“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堵’到‘疏’转变;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上实现由‘我讲你听’向‘双向沟通’转变;在教育内容上实现由‘空洞无物向’‘具体实在’转变;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由‘一锅煮’向因人施教的转变。[5]

关于借鉴人格特质理论的内容,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叙述较为系统的是早期郭聪慧(2008)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性差异,即其在气质、性格、能力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有针对性的分导、利导和引导。[6]作者郭聪慧在书中只是简要对气质、性格、能力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总结,在针对不同的气质、性格、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笔带过。目前,张芷英(2014)等所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个体心理差异进行辅导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总结。杨芷英在书中明确提出,要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宜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的气质分类以“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为依据,划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并且针对这四个类型的每一类的教育方式方法都进行了简单总结。[7]

四、存在问题

结合上文的研究,可知现存的心理疏导方法效果不够人性化。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灌输法为主,这一方法在心里疏导中也常常被使用。这种方法长期、反复、的使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正心理诉求,也就造成多数受教育者“口服心不服”的逆反情绪,不利于思想政治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既达不到其期望的效果又缺乏人性化。要使心理疏导方法做到人性化,首先必须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心理物理系统的一种动态力组织,它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独特模式。[8]那么,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疏导时应注意以其行为模式、思想倾向为依据,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中抓住症结所在,并选用多种适当的疏导方法。根据每个人的情感反应程度的不同,也可在疏导过程中中选择程度不同的语气和说话方式,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疏导内容。

目前,相关研究中,按人格特质进行分类疏导的方法不够具体。在本文第三部分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或者心理疏导方法研究方面的文章,都有涉及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更是直接提出了按照人格特征进行分类教育。然而这些都没有阐述每一类人格特征中的某一特色要具体用哪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或者是心理咨询技术。这在现实的实践中无法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马燕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践策略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

[3]岳春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D].河南理工大学,2012.

[4]孙昌勇.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J].教育与业,2005,(12):36.

[5]张志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29-36.

[6]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高a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42-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了解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高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人文”一词中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总和。“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

十七大重新解读“人文关怀”,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疏导”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它不同于开导、引导、指导。疏导是指当他人遇到困惑时,我们和他站在一起,和他一起面对痛苦和烦恼,通过“疏通”,治愈好心灵的创伤。“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出发点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2]。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诠释,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而且要深入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2004年,马加爵残忍杀害自己四名同学,马加爵惨剧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备受责难。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疯狂射杀32人,惨案震惊世界。2008年10月份发生了三起学生杀师案件,让所有人触目惊心!事过境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滞。因为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他们折射出的是当今教育的软肋,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从而引发了一些校园暴力案件,这些严重影响校园和谐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人文关怀的不足和心理疏导的不畅。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据笔者在宁波三所本科院校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但经常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学生仅占20%,95%的学生认为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向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问题的仅占10%。这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彰显其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价值,注重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2]。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普遍为高校所重视,心理健康课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将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地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师资,师资的培养重在提高其敬业意识与实际工作能力。二是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应包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养成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3]。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的方法

教师在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时,要根据具体个案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疏导心理的方法,让学生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激励疏导法:当学生心理发生障碍,产生自卑,甚至抑郁时,教师通过一定激励的方法,疏导其心理障碍,使其产生安全感、成就感以及被人尊重的感觉,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产生强大的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公平疏导法: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此时要教师合理巧妙的引导学生从这种困境中走出,设计好良好的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的舞台,摒弃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3.毅力疏导法:每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必定要有实现目标的恒心,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知道自己完成任务有一定难度,但会去拼一次。在开始你奔赴志向的征程中。懂得确立每一个里程的目标,绝对是极其重要的。

4.换位疏导法:教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可采用“角色换位法”,使其亲身体验一下这种不良心理所带来的烦恼、愤怒等不良感觉,进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

(三)真正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之所以受冷落,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建设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整个社会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建设校园心理咨询体系:(1)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如提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配备比例,增加每年的专项经费,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设备和功能场地等。(2)要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心理顾虑。可以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多渠道让学生了解、正视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电话、短信、QQ聊天等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咨询。(3)培养专业和优秀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团队。如安排最优秀的心理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咨询教师进修和培训等。

(四)完善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

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心理咨询应以人为本,应引导学生对眼前具体的心理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规划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大学生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成效[4]。

(五)优化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综合体现,她具有导向、评价、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2]。

我们应该建设一种文明和谐、格调健康、形式活泼、发展创新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采用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读书报告会、演讲、影视评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关怀人的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引进高雅艺术表演、建设学生社团、举行校运会、校园歌手大赛等各类比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通过校纪校规教育、学风建设,引导校园弘扬诚实守信、和谐相处的时代风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

(六)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绿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缺失的主要表现

虽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这种重要性。在实际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缺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其中,视学生为“主体”,或者说,把学生看做像教师一样的教育“主体”才能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但是,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上还停留在把学生仅仅视为“对象”的境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的客体,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元需求,施加给学生内容单一、缺少目标层次性的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缺乏人文学科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众所周知,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但是,针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而言,更多地是要借鉴和引用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哲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大。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缺少人文关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渗透与融入,缺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文关怀及人文关怀下的心理疏导,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过程,这种反思需要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哲学的抽象层面下沉到个体心理的人文情怀实现过程。

(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偏低

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之于其他教育者更具特殊性,这就是,他们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辅导员,很多辅导员是“80”后,有的甚至是“90”后。他们年轻,具有贴近学生的优势,但是,可能学历高而社会阅历浅,知识多而人生体验少,整体人文素质偏低,担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它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要求做到:第一,要尊重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个性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差异。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增强他们个人发展的信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体系之中,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第二,要满足并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类型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搭建各种学习和教育平台,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发展、建构、激励、完善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发展,并得到持续性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的发展是基于个人内心要求的发展。

(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育目标相对理想化。它比较强调人生意义的宏伟目标,缺少具体教育背景下的基础目标,缺少对实现基础目标的指导与跟踪。因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建构完善。要将这一理念上升到精神层面,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构建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这种工作体系中,要具体健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体系,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平台。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施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加强辅导员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心理辅导、发展辅导、学业辅导、深度辅导、就业辅导、网络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的业务培训,大大提升了辅导员的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还是陷入到学生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对话。因此,加强辅导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2.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6

【关键词】心理疏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1.引言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下设的民办二级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意识多样化,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强,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性较差。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1]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提醒高校辅导员要从贴近人的发展,重视被教育者的整体发展和心理因素来做思想工作。心理疏导[2]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其过程是不断地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有效增加内心和谐,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实现由教师向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转变,把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入实际工作中,使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时,如果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疏导的应用[4]主要表现为:

2.1思维认知方面。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错误的行为。可见,人的思维认知非常重要。例如,2010会计学专业王某,男,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是言听计从,该生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符合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是不对的,错误的。在寝室随便拿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饿了,看见谁桌上有食物,不管别人饿不饿,拿起来就吃。寝室同学对其是无可奈何,能避则避,该生也感到孤独、迷茫、困惑,却不知道问题出自哪里。为此,辅导员与该生进行了平等的交流、相互的磋商,通过心理疏导诸如对话、讨论、引导、启发等共同探讨了对事的正确看法,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异常,以求得在正确思维认知下的正确行为。

2.2心理关怀方面。学生在面临困境时,如果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教师好友、班集体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就会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相反,如果这种支持不足,就会增加个人受挫情绪,产生悲观失望心态,甚至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心理,影响自身发展。例如2010级会计专业陈某,男,因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而自卑,自进校以来,从不和同学过多交往,有一次上课,老师叫其回答问题,因答不上来而更加悲观,从此常常旷课,上课也总是一个人坐在最后面,怕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最后发展到有退学想法。辅导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寻得家长、班委、班级同学、同寝室学生等各方面帮助,最大限度的为其提供心理关怀和给予心理支持,通过多次与该生谈话交流,鼓励该生良好行为表现,对其不良行为不予关注,逐渐改变了该生退学想法,自卑心理也得到一定改善。

2.3情绪宣泄方面。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消极情绪,有利于人们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心理疏导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情绪宣泄的机会和平台,避免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例如,2011级会计学刘某,女,高中时成绩优异,曾担任班长。但自入校以来,该生表现极为懒散、悲观,情绪时常低落,总感觉孤独,想回到高中时代。通过班级调查了解到,该生因在班级干部选举中落选,高中时的男友与其分手,在大学没有找到要好的朋友等一系列打击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且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方式释放、宣泄而出现该行为。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该生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谈话中有将近40分钟是学生在述说、哭泣,而辅导员仅仅只是扮演了一位倾听者,运用同理心(指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当学生在述说过程中得到关怀,大部分的感受也就被梳理开了,消极情绪也就得到了宣泄,人也豁达开朗不少。

3.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谈心

谈心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一种过去常用,今天仍具生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运用心理疏导的原理,对学生心理实施有效干预,以实现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应下狠功夫探求谈心规律,掌握谈心要领,提高谈心艺术,使谈心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找学生谈心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如学生近期学习、生活、工作状况;同学、朋友、教师对该生的印象;家庭情况及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学生性格等。只有摸清学生思想底数,弄清学生的社会关系,搞清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谈心时才能做到心中有“谱”、有的放矢。在与学生进行谈心时,首先辅导员应尊重对方,以心换心,缩短情感距离,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谈话方式方法也就不同;其次应注意因事而异、就事论理,论事不论人,不要让学生感觉是针对他个人;最后,应注意遵守诺言,做到不泄密,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

4.结语

一个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心声和沟通思想的“艺术家”,他能够本着人文关怀的思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点拨,化解学生思想中的疑惑、焦虑和恐惧,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常言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要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注重心理疏导,就会达到心齐气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2010-07-10.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7

关键词:心理;心理疏导;工作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高校学生在成长进步、人际关系、感情恋爱,就业等方面也同样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问题,使部分学生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因为心理失衡而引发各种问题甚至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党的会议上首次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人文关怀是原则要求,心理疏导是具体体现。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作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对维护学校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心理疏导

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应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泛指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心理危机”,是指对心理或生理的超强刺激及对个体承受能力超负荷的事件。应对心理危机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心理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疏导,原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通畅,泛指清除阻塞使之顺畅。心理疏导,则是指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从讲授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人手,帮助其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客观性的,什么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引导教育对象消除疑虑、困惑、平静心态,化解心理冲突,解除精神负担,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的积极性。当情绪面临危机时,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及时帮助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恰当的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以解决思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一)要深入实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注重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互联网已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变化具有快速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作好心理疏导工作,要大力提倡深入实践,到学生中去,广泛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首先要广泛了解,全面认识。对每一个学生,既要知道入校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入学的动机,又要知道入校后在思想、学业、生活、成就、荣誉、理想等方面的需求,经过全面的考察了解,综合分析出每个学生对待入团、入党、学专业、找对象和找工作等问题上可能出现的思想反应,以求得对每个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其次要仔细观察,见微知著。要善于观察,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比如: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平时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突然变得消沉了;平时朴素节约的,突然花钱大手大脚,到处借钱。对诸如此类的现象,要及时发现,追根溯源,了解真实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再次要形式多样。要善于通过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开主题班会,过组织生活,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等。

(二)要防微杜渐,耐心做好“个别人,重点人”的思想转化和心理疏导工作,增强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效性。与其它所有的工作一样,心理疏导工作也必须有侧重点。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性格各异。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关键要突出对“重点人,个别人”的引导和防范,保证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在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这些人的思想疏导工作。要注意掌握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随时调整思想工作和预防工作的工作对象。

(三)要注重方法,掌握技巧,提高心理疏导工作能力和水平,注重心理疏导工作灵活性。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保持经常,因势利导,及时到位,注重实效。学校思想教育管理者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应该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注重心理疏导工作灵活性。1,要善于抓住时机。心理疏导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化解矛盾,消除事故隐患,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作生活的有心人,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变化以及学习上的异常行为,要及时进行思想沟通,了解情况,稳定情绪,然后对症下药,开展思想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与学生谈心疏导,要思想早注意,问题早发现,疏导早进行,事情早解决。2,要学会角色互换。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进行换位思考,注意倾听疏导对象的声音,心理学有句名言:“听是最好的说服”,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它是建立良好疏导关系的决定因素。要把自己心中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交给对方,相互坦诚,平等交流,以便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理解学生的处境、愿望和要求,然后对其思想实施正确引导,使其自已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自觉地加以改正。3,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崭新事业。作为学校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要熟悉教育心理学知识,懂得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校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配合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的稳定。

三、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8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而且丰富创新了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实施心理疏导的意义,并运用于和谐企业建设中,推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就现阶段社会整体形势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幅提高员工生活水平,更加丰富员工精神生活,导致了员工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呈上升态势,由此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企业改革改制过程的内部问题看,改革对企业和员工思想均产生空前影响,活跃的思想、全新的观念,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是重组、裁员、下岗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二是企业亏损,收入差距拉大,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子女上不起学,致使员工心理失衡。三是社会生活方式变化使员工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增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等。凡此种种,导致各种焦虑、抑郁、紧张、冲动等不健康心理现象日益严重,心理障碍所引起的情绪低落、缺乏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人际关系紧张,质量和安全事故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也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和落实。要解决员工的这些心理问题,仅依靠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越来越行不通了,因此采取变“堵”为“疏”、变“拦”为“解”、变“控”为“化”的柔性化工作方法,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企业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二、坚持心理疏导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心理疏导属心理治疗的范畴,是指运用心理治疗的各种方式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进行干预和疏导,使其恢复正常。运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就是遵循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理解等方式,疏解员工的心理障碍,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职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

心理疏导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教导往往是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高高在上,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对员工关怀和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和心理需求,着重解决员工内心的实际困惑,在此基础上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导,能够真正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曾国藩曾经因一颗忠心为收复皇上的江山,却落得个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几乎陷于通国不容的境地,致使他思想不通,脾气越来越坏,心情愈来愈烦躁,尽做噩梦。后碧云观丑道长依据《素问经》和《道德经》,对曾国藩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心理疏导,使曾国藩对过去的一切大悔大悟,大彻大明,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在规划研究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同时,认真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分时段疏导员工心理问题,以真情打动感染了员工,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迅速摆脱困境,强力崛起,跃升为行业排头兵,打造行业旗舰队伍。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可以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三、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发挥多种资源,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保障

心理疏导是解决企业改革改制中诸多问题的苦口良药。要真正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必须从机制入手,从发挥各种资源入手,从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入手,才能将心理疏导工作的重心由事后转向事前、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少数转向多数、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干预、由单一形式转向多策并举,为企业创造稳定和谐环境提供保障,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建立机制,确保心理疏导渠道畅通。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要把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确保稳定、实现企业和谐的基础工程来抓,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制,把对员工的动态心理分析作为思想形势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对员工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的掌控力。建立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员工对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员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帮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文化消费等各个方面。在各种组织内部,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9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疏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玲丽(1986-),女,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上海?2013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2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面对着在思想上更为前卫和独立的“90后”大学生,辅导员如何利用心理学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意义及现实意义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况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也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及精神角度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生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种思政教育方式,突出“大班制”,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在广度方面符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强调集体帮教。但是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大班制”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二是通过辅导员的个别谈话及班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解决问题的深度上比“大班制”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高校辅导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课堂外最具有效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相对于思政课的专职教师相比,担负着更多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辅导员与思政专职教师若能有机的结合并加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则更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果,做到价值导向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外在强制与自觉内省相结合以更好的解决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品质及心理素质的好坏将制约着人的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教育对象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因此,心理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1]另外,在现代各种文化思潮泛滥,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道德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更好的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单单靠开会、听报告及课堂上的说教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不够的。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将课堂上、网络上及电视广播当中的信息运用心理疏导手段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并落实在行动当中,成为日后指导自己行动的指南。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应用心理疏导的协调功能、动力功能及塑造功能来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及理解能力。

三、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应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功能及属性。因此,心理疏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则表现为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学生及教师感受到其有效性,[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疏导具有如下功能。

1.认知功能

心理疏导能够引导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有效的弥补了思政教育的空洞性。单纯的思政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形式化,让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念,学生往往觉得看不见、摸不着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若辅导员及上课教师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使学生们明白,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自身协调发展的指导。通过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移情能力,从而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2.情绪调控及培养情感的功能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及分子扰乱我驻外使馆等卑劣行径激怒了国人,许多大学生通过论坛等多种方式要求上街游行及抵制家乐福等,辅导员可利用这些事件因势利导,将学生的负面情感和过激行为转变为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通过疏导反尔将不好的事情转变为好的事情。

3.意志培养及塑造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面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固然可以使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问题,这些问题单靠理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合理正确的使用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恢复信心,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减少消极影响,增加前进的动力。在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化,各种思潮泛滥,这些变化和影响不可必免的会影响到处在象牙塔中的高校学子们,使其心态发生变化,在面对荣誉、诱惑及择业时心理会发生失衡,这就需要辅导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诱导,规范其行为,让学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够触碰的,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名利,抵御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将积极的价值观及指导思想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

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工作当中的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原则。思政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个人的性格与喜好皆不相同。因此心理疏导要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所带学生的性格等各方面情况做到区别对待。目前,越来越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进入了高校,他们的生活、成长及文化背景与汉族的学生还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在工作中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要给予他们心理及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尽快使他们融入到汉族的大家庭中来。

(2)坚持可接受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各种媒介传递的信息的吸收、理解、择取、整合、内化及执行统一的过程。[2]大学生只有接受了教育内容,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过程,将理论成篇的“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学生能够理解多少,吸收多少则重视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学生能够接受及听的懂的语言将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3)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应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工作中要坚持把自己的爱心、耐心、毅力贯彻始终。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与动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用心。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班级活动,一般意义上教师会认为该同学思想不够积极,缺乏团队意识。但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关爱与引导的方式,完整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特殊因素,从而才能真正发现教育学生的合适途径,也才能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达到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效果。[2]

(4)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心理疏导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这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归根到底精神要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要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提高其良好的应对困难的素质。

四、结束语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在各高校当中已取得广泛的认识。随着各种心理疏导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必然在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当中与时俱进。心理疏导必然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篇10

关键词:基层;心理疏导;方法;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e1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01-01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部队兵员成分、结构出现了许多变化。城镇子女、独生子女以及单亲家庭子女比重不断增大,大学生士兵和高中生士兵的比例不断变化,士兵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也明显不同。在心理问题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打开战士的“心锁”,克服心理障碍,优化其心境,作为基层主管,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基层工作实践,创新基层管理方法、提高我们基层管理者履职尽责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积极总结的重要问题。

现对基层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谈几点认识。

1.发挥群众性组织的思想预警和疏导功能,创新心理疏导工作方法

近年来一些部队发生的战士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案件,发生前都有很多征兆,都会有人员发现异常。由于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群众性组织联系渠道,使问题没有引起基层干部的重视,从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酿成事故的发生。如果基层干部在连队建立起畅通的群众性心理和思想沟通网络,依靠这些群众性组织及时、准确的将官兵的心理问题和矛盾释放出来,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和组织处理,就能防患于未然。

现在,基层工作事务繁多,官兵出现多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也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在努力落实制度和实施管理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官兵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能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做好思想预警尤为重要。有些基层干部思想守旧,光靠干部骨干去和战士谈心来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认为把班长叫来就能了解全班人员的思想状况,个别出现思想波动的人员也能及时找出。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完善不科学的,现在士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包含性宽泛;在行为方式上直接反应心理特点也相对隐匿,班长不能完全掌握每个人员的思想动态。对于官兵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光靠连队干部骨干去排查去发现,那样既没有效率,又分散干部的工作精力,也不能全面掌握官兵的思想状况。只有注重依靠群众,发挥好群众组织的思想监督作用,才能提升思想预警覆盖面广、监测力强的功能。也只有发挥好群众的心理疏导作用,才能使心理疏导工作普及面广,常态化运作。主要方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鼓励同辈疏导。同辈疏导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战友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有研究表明,官兵遇到心理困惑,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54%首先求助的对象是身边同龄的战友和朋友.只有4%的官兵去找心理疏导工作者。同辈疏导比疏导上作者的疏导更便捷,可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是官兵心理疏导的重要补充方式。

(2)网上疏导。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官兵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官兵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闭锁性和交往需要的矛盾,当出现心理困惑时,一方面没有勇气去疏导机构寻求面对面的帮助,另一力一面又渴望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因此,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疏导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但又不愿走进疏导机构的官兵。如在网络中通过开辟“心理咨询”、“疑难解答”等栏目,借助e-mail,QiCQ,BBS论坛等网络工具,及时化解官兵心理困惑。

2.做战士信赖的知音,将心理疏导工作常态化

总书记曾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是要求我们基层管理者要从理解人出发教育人,既重视以理服人,又重视以情动人。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充分了解和真心关爱战士,做战士信赖的知音,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官兵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多年的部队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战士,你必须要和战士培养深厚的感情,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打成一片”。基层干部要以人为本,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真心关心爱护战士。就要低下姿态,俯下身去,和战士五同,让战士亲身感受到连队干部是他们的兄弟和手足,是真心的关爱他们的人。用真挚的同志情、战友情去体贴和爱护战士。对于一个带兵人来说,始终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骨肉一样嘘寒问暖,战士才会感觉你知冷知热。对兵坦诚,切实为他们着想,积极为他们谋利益,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乐于向我们袒露心扉,将内心的困难告诉给我们,问题和矛盾才能得以浮出水面。另外,充分搞好随机心理疏导也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官兵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和部队内部小环境的影响,并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反映。心理疏导工作也应结合日常训练和生活无缝对接、常态化开展。战士可能随时因为工作出问题、考学落榜、家乡受灾、亲人病故、恋爱受挫等情况随时出现思想问题,利用课间休息、工作闲余,劳动间隙,随时随地谈心交心,进行心理疏导。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了零散时间,又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化解各种矛盾,从而保证我们部队的高度安全稳定。

3.运用心理学知识讲究技巧,增强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效性

基层干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内涵广泛,内容丰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采取多种方法措施,只有加大培训力度,才能确保能力索质的提高。所以,基层干部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针对基层部队训练和生活的实际,采取专家授课、心理知识训座、心理医生事例分析、模拟演示、即兴疏导等力法有计划、有重点的去学习一些心理学应用知识和疏导案例,在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心理现象、维护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另外,通过开设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方法和手段,扎实开展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官兵了解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特点,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常用方法,增强心理挫折的抵御能力。这也是降低心理疏导,提高基层工作效率的必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