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颈椎病的医疗方法十篇颈椎病的医疗方法十篇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2:49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1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骨科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颈椎病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因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导致椎动脉受累、血管狭窄、折曲而引发的以眩晕视力模糊等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综合征。中医学上,颈椎病属"痹证"、"头痛"范畴、中医骨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同时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疗效好、恢复快、安全性高、创伤小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1]。本文笔者结合中医骨科医学工作者相关研究报道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念和原则

1.1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键理念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骨质增生,压迫颈部脊髓或颈神经根所致。中医学领域,中医骨科以国术精粹为基础,将中医传统精华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优势,采用辨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主要治疗理念在于在不损伤任何机体的情况下,通过调理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方案上采用针灸、推拿、小针刀、颈腰椎牵引、穴位注射、砭木疗法、中药内服外敷及先进的理疗仪器进行综合治疗,具有疗效佳、疗效短的优点。

1.2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原则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消除炎症、分化增生、改善平衡"为基本原则,在循序渐进的动态治疗中使病情不断得以控制。

1.2.1消除炎症颈椎病是颈椎的慢性退行病变,属于无菌性炎症。中医骨科临床治疗上,首先从消除炎症入手,进行全面调理,以缓解颈周围软组织痉挛、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导致的供血受阻症状,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

1.2.2分化增生骨质增生压迫颈部脊髓或颈神经根是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医骨科注重从病机入手,通过中医骨科疗法通过矫正调整关节结构、松解关节、改变椎动脉扭曲受阻状态、缓解骨质增生对推动脉血管的挤压刺激,使椎动脉获得正常血供。

1.2.3改善平衡椎动脉型颈椎病多见因其中大多系由于椎节不稳所致。中医骨科通过理顺颈部肌肉韧带的扭曲,使椎动脉受压现象得以控制,从而改善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

2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现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外治疗法、中医推拿疗法和中医针灸疗法等几种。

2.1中药内服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认为是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所致,治则活血化瘀,益肾养血,祛风散寒。姜劲挺[2]观察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仙鹤决明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胶囊治疗,结果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同时丹参山甲芎芍汤、定眩冲剂及益气通络汤都是目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良好方剂。

2.2中药渗透熏蒸疗法中药渗透熏蒸疗法通过中药液产生的富含中药离子的蒸汽,可促进患者颈部毛孔张开,开放毛细血管网。并在在蒸汽环境内,利于机体内邪外出,有效松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活络关节。周珊红[3]观察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中药熏蒸治疗。结果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3针灸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针灸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曹世强[4]观察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百会、风池、颈夹脊穴等并温灸气海、关元穴,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4推拿法推拿疗法可疏通脉络,解除神经压迫,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治疗时,仰卧在床,头伸出床外,肩与床边(无床头)齐平,头向后仰,后颈部尽量放松,再用两手十指托于后颈部,并以十指从上到下反复揉按后颈部,然后再以十指左右来回推颈椎的棘突部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指下可感觉到颈椎左右轻度摆动。由于颈椎的微动,可有效地改善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关系,纠正小关节的错位。丁全茂[5]探讨自创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创手法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方法操作,结果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2.5捏脊法捏脊法在中医学上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脊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督脉在脊背中央,是阳中之阳,捏拿督脉能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捏脊法即徒手沿着脊椎两旁由下往上捏拿,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治局部的肩、颈、背痛具有良好的效果。在陈继岩[6]的研究中,系统地介绍了采用中医推拿整脊及其他手法的保守疗法,指出捏脊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提捏患者脊柱两旁的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展望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方式成为现在很受欢迎的一种治疗方式。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医骨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还应针对颈椎病的治疗难点及其发病机理,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进一步全面发展。一方面,推进中医骨科微创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展。目前,已有医院推行"微创中医"治疗颈椎病,银质针多由85%白银及掺杂少许铜、铬合金熔炼而成,银质针非常细,直径大约1.0~1.1mm,以颈部肌肉僵硬、痉挛为主的病症通过银质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另一方面,大力传承并中医骨科疗法,以促进应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技术来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7(02):191-192.

[2]姜劲挺,张伦广,安文博,等.手法配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3,7(05):166-167.

[3]周珊红.熏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6(05):81-82.

[4]曹世强,于金栋,张静,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7(03):66-67.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2

颈肩痛就是患了颈椎病

老陈因为一侧颈肩痛便去一家医院做了X线检查,结果发现自己患有轻度的颈椎间盘突出。他以为自己的颈肩痛是由这种病引起的,就开始进行颈椎牵引治疗。一晃两年过去了,老陈不但没有治好颈肩痛,反而因为大小便失禁住进了医院。医生经过详细的检查确诊他患的不是颈椎病而是颈胸段脊柱的软骨肉瘤。

正解:由于X线检查只能反映人体骨骼和骨关节的结构变化,所以它只能作为诊断颈椎病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而不能将其视为确诊颈椎病的唯一手段。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椎病的确诊,主要看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与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否吻合。因此,大家千万不能仅凭一张X线检查单就断定自己患了颈椎病。

颈部活动时出现弹响就是颈椎病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问医生:“我的颈部每次左右转动时,就会发出‘啪啪’的弹响声,尤其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后,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且每次响过之后颈部就舒服多了。请问,我是不是得了严重的颈椎病?”医生便问他:“除了在活动时颈部会出现弹响外,你还有什么症状?”他说没有了。之后,医生为他做了身体检查,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于是,医生就告诉小伙子,他没有患颈椎病。

正解:人们在活动时颈部出现弹响,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①可能是人体椎体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在滑过椎体骨骼时发出的声音。②可能是关节腔挤压空气的声音。当人们将头转向身体的一侧时,另外一侧的颈椎小关节就会张开,导致小关节腔内形成负压环境,使溶解在其周围组织液中的气体进入小关节腔。当人们将头部转向反方向时,刚才张开的小关节腔就会闭合,并将之前进入小关节腔的气体挤压出去,这时就会产生弹响。当然,颈部在一些病理情况下也会出现弹响,如发生颈韧带钙化(此病多发在中老年人身上)等。所以,一般年轻人在活动颈部时若出现了弹响大可不必紧张,但中老年人若出现了上述症状,则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颈椎病患者都可以进行按摩治疗

前几天,王女士因颈部疼痛且伴有左上肢麻木去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后确诊她患上了颈椎病,并建议她进行牵引治疗。可是她的邻居却建议她去做按摩治疗,还说自己曾经也患过颈椎病,用了无数的方法都没有治好,最后还是用按摩疗法治好了颈椎病。王女士很心动,就去找了一位按摩技师进行治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她的颈部疼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腿脚麻木、血压波动等症状。她又急急忙忙去医院就诊,医生说她之所以会在按摩后出现上述症状,主要是因为她患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型颈椎病不适合进行按摩。

正解:很多人都知道按摩对颈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颈椎病都能采用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根据病因的不同,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6种类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绝对不能进行按摩的。因为这3类患者进行按摩极易压迫患处的神经,导致患者出现颈肩酸麻胀痛、僵硬、四肢麻木、血压波动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导致截瘫。

非手术疗法也可以治愈颈椎病

李阿姨患颈椎病已经十来年了。十来年间,她进行过针灸、按摩、牵引等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而且最近她的颈椎病症状又加重了。李阿姨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可是她认为医生是在夸大其词,因为她听别人说颈椎病不必进行手术也可以治好,所以就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3

[关键词]针刀;颈型颈椎病;针刺;二点三线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1(c)-0169-04

Clinicaleffectofacupotomologyaccordingtothetheoryoftwopointsandthreelinesforpatientswithcervical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

wanGYanwu1YeXinmiao2wanGChongmin1

1.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GuangxingHospitalaffiliatedto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Zhejiangprovince,Hangzhou310007,China;2.CollegeofBasicmedicine,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Zhejiangprovinc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acupotomologyaccordingtothetheoryoftwopointsandthreelinesforpatientswithcervical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methodsSixtycasesofpatientswithcervical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whoweretreatedin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GuangxingHospitalaffiliatedto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fromaugust2015toJune2016,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thirtycasesintheacupotomologygroupweregiventhetreatmentofacupotomologyaccordingtothetheoryoftwopointsandthreelines,onceaweek,for4times.thirtypatientsintheacupuncturegroupweregiventhetreatmentofacupuncture,fivetimesaweek,4weeksoftreatmentwererequired.thenumericalpainratingscale(npRS)scoresandtheeffectwereevaluatedbeforetreatmentandfourweeksaftertreatment,andtheadversereactionswererecorded.Resultsaftertreatment,thenpRSscoreinacupotomologygroupwas(2.22±0.45)points,whichwasobviouslylowerthanthatinacupuncturegroup[(5.20±0.60)point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totaleffectiverateinacupotomologygroupwas86.7%,whichoftheacupuncturegroupwas60.0%,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rewerenoseriousadverseeffectsinthetwogroups.Conclusiontheclinicaleffectofacupotomologyforpatientswithcervical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isbetterthanacupuncture,anditissuitableforfurther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acupotomology;Cervical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acupuncture;twopointsandthreelines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严重时可表现为颈部屈曲和旋转功能受限[1]。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且与年龄的增大呈正相关[3]。目前针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推拿、牵引、运动疗法等[4-6]。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按传统治疗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效率高,治愈率低,疗效难以持久,易复发。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调整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为基础,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正逐渐被认可。本研究采用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刀组和针灸组。针刀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48.50±2.3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97±0.58)年。针灸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3~69岁,平均(47.85±2.65)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4.50±0.7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依据《现代颈椎病学》[7]和《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8]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②能够接受并坚持针刀、针灸治疗的患者;③年龄不超过70岁。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等系统疾病者;②颈椎结核、骨折、脱位、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者;③妊娠期妇女;④严重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多脏器功能衰退者;⑤严重骨质疏松者。

1.3方法

1.3.1针刀组

1.3.1.1俯卧低头位,胸下垫薄枕。

1.3.1.2体表定位按照浙江中医药大学叶新苗教授“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经验所选的部位行针刀治疗[9],着重解决颈椎棘突、横突、关节突部位受累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问题。二点,即双侧肩胛骨内上角;三线分别为:一线,即第2颈椎棘突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即项韧带连线,一般选取1~2点治疗;二线,在第2颈椎至第7颈椎关节突连线(距离后正中线1.5~2.0cm),即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囊部位,一般选取1~2点治疗;三线,即第2颈椎横突后结节至第7颈椎横突后结节连线(距离后正中线2.5~3.0cm,其中乳突斜下2cm为寰椎横突,然后每隔1.5cm为下一颈椎横突),一般选取1~2点治疗。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取恰当的点和线。如伴有项韧带慢性损伤、弹响的患者,则切开剥离中心线棘突顶端相应的点,一般选择第4颈椎棘突顶点或第5颈椎棘突顶点,因为第4颈椎和第5颈椎是颈椎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关节突线和横突线上定点时选择触诊有明显条索状结节者,一般选择第3颈椎到第6颈椎的关节突和横突。将所选定的治疗点用记号笔标明。

1.3.1.3消毒在施术部位局部行常规消毒,用活力碘消毒2遍,然后铺无菌洞巾。

1.3.1.4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按照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10]中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操作,在注射过程中要边退针边回吸,确认回吸无血液才能注入药液,每个治疗点注药1mL,过敏者禁用。

1.3.1.5针刀操作针刀操作手法按照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制订的《针刀医学诊疗与操作规范》[11]中颈椎病的针刀操作标准进行,严格按照针刀四步操作规程进针刀,针刀选用HZ系列Ⅰ型4号直形针刀(北京卓越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刀操作时,必须缓慢进针刀,注意始终让针刀不离开骨面,以免损伤神经根及椎间动静脉。特别是第三线横突后结节部位操作时,如果针刀未触及横突而继续刺入,则可能产生意外后果,故进针刀时应以棘突及椎板的骨面为依据,严格控制针刀刺入的深度。二点,即肩胛内上角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脊柱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颈部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肩胛骨内上角骨面,{整刀口线90°,向肩胛骨内上角边缘铲剥3刀,范围0.5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一线部棘突顶端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颈部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棘突顶点,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二线部即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囊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刀体先向头侧倾斜45°,与颈椎棘突呈6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关节突骨面,在骨面上稍移位,找到落空感时,即为关节囊韧带,提插切割3刀,范围0.5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三线部即横突后结节线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脊柱纵轴平行,从横突后结节处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横突后结节骨面,贴骨面向前、后铲剥3刀,范围0.5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

1.3.1.6注意事项枕骨隆突与第一颈椎棘突间即风府穴、第一颈椎棘突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即哑门穴禁止进针刀,枕下三角处禁止进针刀。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每次间隔7d,共治疗4次。其中每次治疗基本上都选择双侧肩胛骨内上角点,一线部、二线部、三线部位上治疗点的选择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点并进行调整,多选择触诊时有结节、硬结和条索部位。

1.3.2针灸组

取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外关、后溪、肩中俞、肩外俞。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

1.4.1颈部数字疼痛评分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接受颈部疼痛程度评分,运用数字疼痛评分表(numericalpainratingscale,npRS)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npRS是用数字计量评测疼痛的幅度或强度,数字范围为0~10,0代表“无痛”,10代表“无法忍受的痛”[12]。疼痛评估时用直尺量出疼痛强度数值即为疼痛强度评分。

1.4.2疗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进行评定。痊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3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等损伤及其他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npR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针刀组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60例患者均无剔除、脱落情况。针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针刀组出现1例晕针情况,因其行针刀治疗前未进食早餐,且对针刀治疗存在恐惧心理,立即停止治疗,嘱其进食早餐,并耐心解释,消除其恐惧心理,保持心情放松,继续予以针刀治疗,后未再出现晕针情况。

3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旋椎肌、多裂肌等颈椎稳定肌劳损,进而出现代谢障碍,大多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僵硬不适及活动受限等。现代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各型颈椎病患者在颈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劳损、肌束挛缩甚至钙化,总而言之,颈周软组织病变才是关键[14]。肌筋膜触发点是很多软组织疾病的始动因素,颈型颈椎病与肌筋膜触发点亦密切相关,消除肌筋膜触发点,恢复颈椎的动态平衡,是对颈型颈椎病的根本原因的治疗[15]。王拥军等[16]认为颈部结构相互之间的应力变化可导致颈部软组织相应改变,如肌腱及韧带的钙化、胶原成分改变等。颈部软组织出现异常会导致颈椎节段不稳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引发颈椎病发生并使疾病进一步进展。

颈型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症”“项强”“项痹”等范畴。中医对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证治准绳》云:“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博而筋急,风博则筋弛。”综合历代各家论述,颈椎病的病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由于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致使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二是由于人到中老年,肝i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而发病。其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经脉痹阻,并以补益肝肾、疏通经络及活血化瘀为颈椎病的治疗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发病愈加年轻化。目前对颈椎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诊断越来越准确,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17],治疗手段包括各种非手术疗法,如针刺[18]、推拿、热敏灸[19]、穴位埋线[20]、物理疗法[21]等,绝大部分能改善病情,但在治愈本病方面仍然是个棘手的难题。远期疗效有限,主要是因为忽视了颈椎软组织损伤的矫正,也就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病因的治疗。小针刀源自古代九针的针、~针、锋针等,它是根据现代解剖学的闭合性松解术,能深入病变部位进行轻巧而快速的松解和剥离,在切割剥离时产生的损伤很小。现代医学在治疗颈椎病时往往忽略影像学检查所看不到的病理变化,如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针刀恰恰可以直接深入到病变点进行局部松解,能从根本上解决肌肉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后的粘连挛缩。针刀治疗通过对肌肉软组织的松解减压,解除软组织的粘连、挛缩,恢复局部肌肉软组织的动态平衡。有研究表明,针刀疗法通过对软组织小范围的切开和钝性分离,能解除病变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卡压达到治病的目的,同时还能起到针刺效应,对机体体内器官功能进行双向调节[22]。

本研究以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疗后针刀组npRS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总有效率为86.7%,针灸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在于针刀“二点三线”法是针对颈型颈椎病发病的病因进行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肌肉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后的粘连挛缩,恢复局部肌肉软组织的动态平衡。通过切割颈椎棘突、关节突、横突及肩胛骨内上角劳损筋膜,松解颈部软组织损伤所产生的粘连、瘢痕,缓解肌肉紧张及韧带的挛缩,减轻椎间盘压力,改善局部循环,消除致病物质。通过对颈周软组织损伤的矫正,促使颈肩部生物力学恢复正常。

本研究表明,针刀“二点三线”法能更好地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缓解症状,与针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SiuDC,tseLa,Yuit,etal.Computerproductsusageandprevalenceofcomputerrelatedmusculoskeletaldiscomfortamongadolescents[J].work,2009,34(4):449-454.

[2]LatkaD,miekisiakG,Jarmuzekpt,etal.treatmentofdegenerativecervicalspondylosiswithradiculopathy.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endorsedbythepolishSocietyofSpinalSurgery[J].neurolneurochirpol,2016,50(2):109-113.

[3]wangC,tianF,ZhouY,etal.theincidenceofcervicalspondylosisdecreaseswithagingintheelderly,andincreaseswithagingintheyoungandpopulation:ahospital-basedclinicalanalysis[J].Clinintervaging,2016,11(2):47-53.

[4]ZhangH,Guom,LuX.pulsechangesinpatientswithcervicalspondylosisbeforeandafteracupuncturetreatment[J].JtraditChinmed,2016,36(1):63-70.

[5]HouY,nieL,panX,etal.effectivenessandsafetyofmobi-Cfortreatmentofsingle-levelcervicaldiscspondylosis:arandomisedcontroltrialwithaminimumoffiveyearsoffollow-up[J].BoneJointJ,2016,98-B(6):829-833.

[6]张丽雯,张小燕,伍琦.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99-101.

[7]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2-284.

[8]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

[9]叶新苗.中医微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2.

[10]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75.

[11]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针刀医学诊疗与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2-53.

[12]CristianaK,Joshuaa.Visualanaloguescale,numericpainratingscaleandthemcGillpainquestionnaire:anoverviewofpsychometricproperties[J].physicaltherapyReviews,2005,12(10):123-128.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6.

[14]房敏,丽撂.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2001,14(2):94-95.

[15]Lucasn,macaskillp,irwigL,etal.Reliabilityofphysicalexaminationfordiagnosisofmyofascialtriggerpoint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ClinJpain,2009,25(1):80-89.

[16]王拥军,万超,施杞.颈椎病病因病机再认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1(3):37-39.

[17]plastarasCt,SchranS,Kimn,et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treatmentforneckpain:chiropractic,acupuncture,tenS,massage,yoga,taiChi,andFeldenkrais[J].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Clinicsofnorthamerica,2011,22(3):521-537.

[18]陈维翠,侯小燕,陈俊,等.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0):1005-1009.

[19]张海华,许能贵,李知行,等.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48-50.

[20]赵昭,赵喜新.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202):449-451.

[21]李丽,,吴泽勇,等.运动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60-862.

[22]张义,郭长青.针刀治疗软组织疾病的理论依据及其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4):4520-4523.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4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药理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iopathy,C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椎动脉受压和发生弯曲、痉挛或伴有椎动脉粥样硬化及转动牵拉椎动脉时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颈椎病患者中40%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中医多以“眩晕”病论治。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统计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多有不确切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病的治疗已有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将本病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眩晕”一证,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主张应从风火立论;金·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辨证分型

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亏,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变,痰瘀内生致经络阻滞、脉道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而出现。其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辨证分型也各有千秋:赵定麟[2]将其分为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李飞跃等[3]总结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辨证分为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治疗,疗效显著;梁晓星[4]以痰热内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诊治,分别以泽泻汤和黄连温胆汤、杞菊地黄丸加减、建瓴汤加减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潘之清[5]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痰瘀互阻五型,分别采用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治疗。

3临床验方报道

王拥军等[6]将53例CSa患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连用20天,治愈3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2%;熊昌源等[7]以钩藤饮加葛根为主随症治疗肝风上扰证;汤正蓉[8]以天麻钩藤汤和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蒋红玉等[9]对63例CSa予以芪棱汤(黄芪、桑椹子、天花粉、三棱、水蛭等)治疗,总有效率达95.24%。钟冬梅[10]用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CSa41例,总有效率92.68%。杨笃权等[11]用定眩冲剂治疗CSa220例,治愈率61.6%,有效率98.6%。金卓祥[12]认为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自制晕乃停口服液治疗,以天麻蜜环菌片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的80%,而且治疗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吴绪祥等[13]运用乌龙丹(黄芪、川芎、制首乌、地龙、葛根等)治疗CSa,效果满意。田伟明等[14]应用自拟止眩汤治疗CSa161例,对照组用颈复康冲剂治疗139例,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98.13%,后者总有效率为86.33%,二者有显著差异。姚天源[15]用通痹定眩汤治疗CSa349例,结果:治愈212例,显效96例,有效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7.99%。

4中药药理研究

4.1中药对微循环的影响以往认为颈椎病骨赘不除、椎间失稳不解决,将持续对椎动脉形成刺激或压迫,症状则难以缓解,然骨质增生、椎间失稳与临床症状并不呈正相关,颈椎病临床症状出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横突孔、椎管、椎间孔与相应组织间都有一定的间隙,一般都难以真正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仅极少数病例系增生组织对椎动脉形成压迫,影响椎动脉血流量。但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肿可使管腔狭窄,从而使血管、神经或脊髓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病。现代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而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除湿通络等方法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改善局部化学环境,有利于症状的缓解。王易虎等[16]以颈痛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设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动脉管径、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颈痛宁对扩张血管有明显作用,能扩张椎动脉管径,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流量增加,并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

4.2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且血液黏滞度增高致血流速度缓慢,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椎动脉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引发颈椎病或加重颈椎病病情,故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入手,亦是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韩纪举等[17]对白花丹参的临床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黏附凝聚作用,并具有降低血黏度功能。郭万等[18]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胆南星、天竺黄、半夏为主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降低。郭彦等[19]对川芎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以改善微循环,使其管径、流速、流量、毛细血管数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以微动脉最明显。现代药理研究[20],白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血液循环;天麻可使脑血流量增加,降低血管阻力。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脑供血,是治疗眩晕的良方。陈健[2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黏度、各切变率时的全血表面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低于服药前;顾丽贞等[22]用体外血栓形成仪观察到仙鹤草水煎酒沉制剂在33.33~93.33mg(生药)╱ml浓度范围内,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表明他对血液的高凝倾向可能会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张明发等[23]研究表明羌活水煎醇沉溶液浓度为0.1g/ml时可抑制离体兔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长速度,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

转贴于

4.3中药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由于颈椎失稳,椎间盘向侧方突出、钩椎关节、骨刺等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在椎动脉硬化基础上,上述突出或增生物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发作性眩晕、视物障碍等一系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研究证实椎动脉颈椎病患者血流峰值低于正常人,故扩张椎动脉、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很大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4],葛根对微循环障碍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增强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使毛细血管网开放明显、血流加速,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消肿功能。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病史较长,经过系统保守治疗症状多能缓解,祖国医学在治疗CSa上有一定优势,应用中药治疗CSa临床多有报道,但实验研究较少,应用现代医学的药理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中医中药在治疗CSa的可行性,且逐渐成为保守治疗CSa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中医中药治疗仍有它的局限性,对颈椎失稳、横突孔明显狭窄压迫血管引起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差。因此,努力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弥补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提高临床疗效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

2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5-356.

3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20

4梁晓星.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观察.河北中医,1994,16(4):10.

5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8-259.

6王拥军,王志恒.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3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66-167.

7熊昌源,刘松林.天麻钩藤饮加葛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18(5):20.

8汤正蓉.颈性眩晕合并糖尿病的诊治.中医正骨,2001,13(6):15-16.

9蒋红玉,曹平.芪棱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医研究,2003,16(6):23-24.

10钟冬梅.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杂志,2006,15(10):1084.

11杨笃权,张延刚.定眩冲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2,8(1):45-47.

12金卓祥.晕乃停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实用医学杂志,1998,14(3):216-217.

13吴绪祥,钟洪.乌龙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0):465.

14田伟明,王文智.止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1998,6:36.

15姚天源.通痹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9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99,30(2):8.

16王易虎,郭健生,牟翔.颈痛宁冲剂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43.

17韩纪举,赵晓民,焦鹏,等.白花丹参对小鼠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血液改变的影响.中药材,2007,30(6):699-701.

18郭万,马涛,卢玉新.血液流变学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意义.天津中医,1998,4(15):80.

19郭彦,董蕾.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梅尼埃67例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6,14(5):309-310.

20廖锦川.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36例.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1.

21陈健,赵忠棋,周君富,等.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变化及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4.

22顾丽贞,张百舜,张润珍.仙鹤草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2):21.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5

关键词:颈椎病;牵引;推拿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压迫或刺激邻近组织,如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食管等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该病尤以40岁以上人群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我院自近年来采用颈椎牵引联合中医推拿的方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颈椎骨质增生、先天性颈椎畸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120例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7~79岁,平均56.8岁;病程2~49个月,平均16.8个月。

1.2治疗方法均给予颈椎牵引联合中医推拿法治疗。

1.2.1颈椎牵引采用坐位牵引或卧位牵引,牵引重量从3kg开始,2~3d后可增加至5kg,最多不超过10kg。开始牵引时间为0.5h,随后逐渐延长至2h以上,2周为一个疗程。

1.2.2中医推拿法患者取仰卧位,低枕,医者站于患者头前床外,右手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并拢,放于患者枕部,右手拇指指腹贴于患者右侧乳突下方枢椎横突处,将患者头向上仰动几次,以使其颈项部放松,医者左手托于患者下颌部,用左手尽可能地将患者的头向左侧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左手突然将患者的头向右旋转,同时右手拇指用力闪动下压,此时可听到响声。每隔1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表现如上肢麻木、肩臂疼痛等完全消失,颈椎活动范围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显效:以上临床表现基本消失,颈椎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有效:以上临床表现有所改善,颈椎活动范围较前改善,影响正常生活;无效:以上临床表现和颈椎活动范围基本无改善,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2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73例,显效2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5.0%。

3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1],我国颈椎病的患病率乎均为7.3%。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电脑、空调、汽车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邪的机会不断增加,颈椎退变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颈椎牵引疗法和中医推拿疗法均为当前临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颈椎牵引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对于早期病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其通过对头颈部的制动与固定,有利于颈部组织充血及水肿的消退;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局部的炎性反应,缓解疼痛。本组患者通过颈椎牵引与中医推拿疗法的结合应用,在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73例,显效2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5.0%,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6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 临床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artery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CSa)又称颈性眩晕,约占颈椎病的1/4,属中医眩晕范畴。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猝倒等临床特征。我们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特点,采用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配合局麻药加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该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人来源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临床表现特点:曾有猝倒发作;颈性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转颈试验阳性;伴有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②发病特点,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往往呈慢性发病。③x线摄片检查,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具有前2项,参考后1项即可作出诊断。

1.3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气滞血瘀证等有关内容。主证:眩晕、头痛。兼证: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舌、脉象:舌质暗,脉弦。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本病病名诊断、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③试验前2周内未接受手法治疗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颈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者;②年龄65岁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结核、肿瘤;⑤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梅尼埃病、内听动脉栓塞、性脑缺血、颈动脉体周围炎、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

共收集合格的受试对象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的就诊顺序,将患者编号,将合格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观察病人为门诊病人,门诊病人应严格控制可变因素。均通过详细的病史与体格检查,经颈椎X-ray片及Ct或mRi检查,符合颈椎病诊断者;其中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6.7岁;病史最短5天,最长10年,平均2.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1岁,平均年龄35.9岁;病史最短8天,最长9年,平均2.6年。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采用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局部脉络宁注射液注射治疗

2.1.1 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患者坐于整脊椅上,双手自然环抱于脑后,医者站在患者后面,嘱患者头部后仰,医者双手分别扶住患者的肘关节,向相反方向施力,在旋转过程中可听到“咯”一声,即告复位。再仰卧于治疗床上,胸背部垫薄枕,头略后仰,术者站于或坐于患者头端。先在颈肩背部行轻柔揉、捏、滚、推、拿等松筋手法,缓解局部肌肉紧张。术者一手托牵下颌部、一手放置于枕部,同时助手扳扶患者双肩作对抗,术者顺势一松一紧的水平拔伸牵引,力量由轻至重逐步加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法约1分钟,然后屈颈约10°-15°。在维持旋转的同时左右旋转各1次,顺势而为,注意速度与力度,先健侧后患侧,以能听到“咯嗒”声为佳。最后取俯卧位旋牵,患者胸前垫枕,头转向一侧,术者立于其头侧,一手推顶患者肩部,另一手托牵患者下颌部施法。术者双手交叉同时用力操作,以能听到“咯嗒”声为佳。同样注意顺势而为,避免粗暴强硬手法。每周手法治疗2次,连续6周。

2.1.2 脉络宁注射液注射治疗:患者取坐位,在颈部痛性结节处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用7号针头,在痛性结节的外缘中点垂直刺入约1.0cm,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射脉络宁注射液4.5m1+2%利多卡因0.5ml混合液,注后用无菌敷料敷盖贴之。如对侧也有痛性结节,其方法相同。1周注射1次,疗程为6周。

2.2 对照组传统手法(坐位斜扳手法)+曲安奈德注射液注射治疗。

2.2.1 传统手法(坐位斜扳手法):患者取坐位,双手自然下垂,医者站在患者后面,嘱患者头部前屈约350,医者一手拇指桡侧面顶住患者凸起的颈椎棘突,其余四指扶颈,另一上肢的肘关节托起下颌骨,手掌扶持面颊部,并向上牵提,向受限侧旋转头部,拇指轻顶凸起的棘突可听到“咯”一声,同时感觉到指下棘突发生轻轻位移。每周手法治疗2次,连续6周。

2.2.2 曲安奈德注射液注射治疗:及穿刺方法同试验组,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1ml加2%利多卡因5ml组成之混合液,注射后平卧5min,观察无不良反应,则可离开治疗室。2周注射1次。疗程为6周。

2.3 观察指标

2.3.1 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对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进行治疗前后评分,以客观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

2.3.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对主证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断症候改善情况;对舌脉象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4 疗效评价

2.4.1 颈椎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8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42分,根据治疗前后的评分,制定如下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下降90%以上;显著:原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积分下降213以上;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总积分下降1/3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积分下降1/3以下。

2.4.2 中医主证证候、体征疗效判定标准:对主证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断有效、无效;对舌脉象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5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的数据运用SpSS11.0

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情况分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x±s)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疗效;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卧位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斜扳整脊手法。

3.3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3.4 两组中医症候改善方面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不显著,治疗后试验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

4 讨论

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是我院骨科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许学猛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骨关节病近20年研究总结出来的一套整脊手法。在总结历代中医骨伤科医家有关中医整脊推拿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多门学科创立的一种整复手法;尤其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发病机理复杂,治疗上也颇棘手,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导致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纤维及颈部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介质一方面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导致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其支配的椎一基底动脉血管痉挛,血流减少;另一方面是刺激颈部神经根,导致颈部神经所支配的颈部肌肉疼痛紧张,肌张力明显升高;炎症介质直接刺激血管和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血管发生痉挛,致使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可使椎一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受到刺激出现反应性血管痉挛,使内耳等部位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

临床研究表明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迅速缓解患者头晕症状,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轻柔,患者采取卧位,容易消除其紧张情绪,通过头颈部按摩刺激神经末稍感受器,使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不同的旋转整脊手法,可纠正上颈椎、下颈椎的结构紊乱,恢复颈胸椎的生理弯曲,解除椎动脉的受压和痉挛。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退变是CSa的发病基础,全血黏度增高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原因。由于本病病例病程较长,根据中医理论,久病人络导致气虚、气滞、血瘀,使脉络受阻,故治则宜醒脑开窍,活血通络。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7

【关键词】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活动度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0%左右。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变化,屈颈机会的增加,颈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对社会经济也产生很大影响,成为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现代病。调查数据显示:原来多发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正在逐年趋向低龄化,其中,40岁以下相关行业的计算机作业人员要占颈椎病发病人数的50%以上。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类型之一,门诊就诊率逐年升高。

手法治疗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并发挥中医手法优势,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推拿手法疗效、作用机理及相关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来源选择符合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标准的全部70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03年10月~2006年10月期间的门诊患者。

1.1.2一般资料全部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6岁,平均39.6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33月,平均10.6月。多有长期伏案工作史;以颈、肩及枕部酸、痛、胀等不适感为主,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椎旁肌和斜方肌有明显压痛,棘突间也有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X线检查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不同程度的减小或变直,部分出现椎间关节失稳和骨质增生改变。

1.1.3病例选择

1.1.3.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病例的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2]中有关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采取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

(1)颈项及肩部疼痛,并伴有相应的颈部症状;

(2)颈部活动受限;

(3)颈肌僵硬;

(4)椎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有明显压痛,棘突间亦有相应的压痛点;

(5)X线平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间关节失稳和骨质增生改变。

1.1.3.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证属“风寒湿型”的诊断标准: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1.3.3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

1.1.3.4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

(2)符合纳入标准,但是手法治疗禁忌症的。

(3)落枕、肩周炎和肌筋膜炎等非颈型颈椎病疾患。

(4)进行药物、理疗等其他治疗的。

1.1.4分组方法临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为35例,男16例,女19例;对照组为35例,男18例、女17例,均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另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年龄、病程、病情分级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值均显著大于0.01,说明各组间年龄、病程、病情分级分布上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偏倚。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程序化手法治疗,每周3次,每次20分钟,2周为一疗程,共治一个疗程。具体操作如下:

(1)预备手法揉捻法: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大鱼际、掌根或指面交替在颈椎两侧肌肉处的痛性筋结上,自上而下回旋揉捻,以患者感觉轻微的酸痛,可以忍受为度,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用力均匀,速度不宜过快,频率每分钟约50-100次。对痉挛的斜方肌、前斜角肌找到筋结或压痛点后应作重点揉捻,手法以轻柔为主。

滚法: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手呈半握拳状,以2-5指的近端指间关节为支点放于患处,以腕关节带动,作均匀的来回摆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滚动速度以每分钟60-100次为宜,轻重均匀交替、持续不断的压力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治疗手法扳法: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将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扶枕部,向上轻提并稍作做颈部环转运动2-3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然后在中立位提牵颈部的同时缓慢地将患者的头颈右旋至有弹性固定感时,再瞬间发力,右前臂快速向右旋转颈部,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旋完右侧后以同样的方法旋转左侧。

(3)善后手法劈法:双手五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侧,劈打双肩部及背部1分钟。

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肩部拿捏数次。归合法:双手交叉,以两手掌大小鱼际在患者颈部及肩部做相对推挤,自上而下,做2-3遍。手法完毕。

1.2.2对照组采用枕领带坐位牵引,颈椎中立位,牵引重量4-7公斤,每周3次,每次30分钟,2周为一疗程,共治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颈椎活动范围测量(Rom)

使用仪器:颈椎Rom角度测量仪一个。

测量方法:受检者按解剖位端坐,双眼平视,双上肢垂直,戴上Rom角度测量仪,按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进行测量,测量3次取平均值。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进行测量。

1.4临床资料统计处理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改善状况比较

表1两组治疗前后屈伸比较(n=70,°)

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屈伸活动度的配对t检验,治疗组t=-9.85,p=0.000;对照组t=-7.46,p=0.000,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屈伸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两种治疗均有效,同时两组配对t检验的95%可信区间均不包含0,同样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再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活动度的差值,p=0.000,说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颈椎屈伸度方面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手法治疗组明显优于牵引组。

2.2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旋转度比较

表2两组治疗前后旋转度比较(n=70,°,双侧)

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颈椎旋转度的配对t检验,治疗组t=-21.53,p=0.000;对照组t=-4.70,p=0.000,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旋转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两种治疗均有效,同时两组配对t检验的95%可信区间均不包含0,同样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再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旋转度的差值,p=0.000,说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颈椎旋转活动度方面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手法治疗组明显优于牵引组。

2.3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左右侧屈活动度比较

表3两组治疗前后左右侧屈活动度比较(n=70,°)

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颈椎侧屈活动度度的配对t检验,治疗组t=-13.95,p=0.000;对照组t=-5.04,p=0.000,两组治疗前后颈椎侧屈活动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两种治疗均有效,同时两组配对t检验的95%可信区间均不包含0,同样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再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差值,p=0.000,说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颈椎侧屈活动度方面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手法治疗组明显优于牵引组。

3讨论

颈椎活动范围的变化对反映颈椎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椎活动度在临床上很常用,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判断颈椎各节段功能及定位诊断等都有一定的意义。颈椎活动度的测量方法从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测量颈椎整体的活动度,另一种是测量单个椎体的屈伸活动度。从颈椎的曲伸来看,一般认为以C5/6和C6/7间的活动度为最大,而颈旋转活动则以C1/2为主,颈椎侧弯主要由C2到C7之间的活动所完成。颈椎正常活动度为:颈椎中立位下屈伸活动度各为35~45°(双侧70~90°),左右侧弯分别为45°(双侧90°),左右旋转分别为60~80°(双侧120~160°)[3]。

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往以中老年为好发人群的脊髓型颈椎病,正向中青年人群转移中心,本研究中病例的年龄分布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也与就诊者的文化、需求有关。

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由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劳损或意外损伤,人体在20~25岁颈椎便开始退变。骨性组织与间盘的退变引起椎间张力下降,松动不稳,一方面直接引起颈肌生物力学失衡而出现肌肉防御性痉挛,另一方面椎节失稳刺激周围的窦椎神经使颈部出现酸痛胀等临床症状[4,5]。生物力学研究证实[6,7,8]::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破坏可导致颈椎病。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包括静力平衡及动力平衡,前者是指颈脊柱的两柱或三柱结构,后者为椎外肌肉或肌群维持和调节平衡的作用。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改变颈椎间盘正常的力学状态,加速其退变,影响颈椎静力平衡的稳定性,造成整个颈椎系统的功能紊乱,颈椎稳定性丧失和生理弧度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目前研究表明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出现早且较静力性平衡失调重要。失去静力平衡,颈椎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动力平衡,颈椎即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并且,动力平衡可以补偿静力平衡。

分析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局部粘连、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改善颈椎失稳状态、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平衡,“正则通”,、“松则通”,“通则不痛”、“荣则不痛”。据临床治疗分析观察结果,我们认为手法治疗本病以松解颈椎两旁肌肉组织为主,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松解颈部肌群,改善肌肉营养代谢,增强肌肉张力和弹性。经手法治疗后肌痉挛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量表积分评定显示,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差异明显。(2)松解颈椎小关节粘连恢复小关节活动功能。经手法治疗后,患者颈椎活动范围增大,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3)促进肌肉组织中致痛致炎物质的分解和排出,提高痛阈。通过手法前后症状量化积分评定显示,手法治疗后患者局部疼痛情况明显减轻或消失。(4)旋转度其实主要存在于C1/2活动中,颈型颈椎病中,患者旋转度变小可能主要是由于疼痛引起的功能而非结构性改变,一旦疼痛减轻,旋转度得到的恢复程度最大,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致痛致炎物质排出并提高痛阈可能是手法治疗优于颈椎牵引之处,但同时要注意手法治疗的安全措施。

中医手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无疑既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性,也具有现代医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南京:1994,186-189.

[2]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冯传汉.临床骨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9

[4]王拥军,施杞.颈椎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5(6):12-16.

[5]王永红,段俊峰,宁俊忠.颈肌与颈椎病关系浅析[J].颈腰痛杂志,2004,25(1):46-47.

[6]ohshimaH,UrbanJp,BergelDH.effectofstaticloadonmatrixsynthesisratesintheintervertebraldiscmeasuredinvitrobyanewperfusiontechnique[J].JorthopRes,1995,13(1):22-29.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8

关键词颈椎病牵引中药内服外敷治疗

颈椎病中医病名为“项痹病”。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改变,损害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如压迫、刺激、失稳、错位等),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回顾对于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颈椎病患者89例,男36例,女53例;年龄35~73岁,平均47.5岁;病程12天~1年47例,1~5年22例,5~10年14例,10~20年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51例,颈椎强痛42例,颈项肢体酸麻40例,心悸、心烦、汗出18例,耳聋耳鸣14例,视物昏花8例,晕厥4例,感觉障碍3例。X线片(或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47例,生理曲度后突4例,椎间隙变窄38例,椎体骨质增生52例,项韧带钙化9例。Ct查椎管狭窄3例,颈髓萎缩1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中药内服外敷加牵引治疗,中药方药如下:天麻9g,半夏9g,钩藤18g,川芎9g,秦艽12g,葛根9g,白芍9g,当归12g,黄芪24g,9g,甘草6g。日1剂,水煎2服,7天1疗程。颈椎牵引:买1套颈椎架牵引颈椎,每次30分钟,牵引力约4kg。对坐位困难者,可取卧位行床头颈椎牵引。在牵引过程中自觉不适时,可适度减轻牵引力,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外敷药:葛根60g,川牛膝、羌活、透骨草、苍术、丹参、细辛、生草乌、生川乌、艾叶各20g,冰片10g,米醋250g。将诸药用纱布包裹,放入药锅内,凉水侵泡25~30分钟,煮沸数滚(30~35分钟)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加入冰片和米醋。先用两块小毛巾蘸药液交替热敷痛处,谨防烫伤,待药液温度降至40℃左右时,嘱患者仰卧于盆上,用药液薰洗并反复不停地揉搓患处。若药液温度下降时可加温,每剂药可洗2~3次。

疗效判断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颈椎活动自如,已恢复正常工作;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肩部偶有不适,可恢复原工作;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

结果

本组患者89例,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49例,显效31例,无效9例,有效率89.89%。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临床表现是因为颈椎及周围软骨、脊髓的损伤性、退行性改变影响到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产生组织充血、缺氧、水肿、粘连。中医学属“痹证”范畴,临床辨证主要分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痹两型。据统计,30~40岁的上班族颈椎病患者中,76%以上都是由于劳损导致的颈肌型颈椎病。此类颈椎病主要是由于工作中姿势性劳损、过度劳累,从而使得颈部软组织损伤、气血瘀滞。故大多医家以滋肾固本、平肝潜阳、化痰通络、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方中半夏与天麻,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两者共用为君药;钩藤熄风止痉,秦艽祛风,葛根、清热舒筋,黄芪、当归、川芎补气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共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燥湿化痰,活血通络之功。现代研究表明:活血类中药能显著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液浓、黏、凝、聚状态,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益气化瘀药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素、5-羟色胺的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和刚度,减轻水肿,能提高脊柱柔度,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另外药物外敷中的诸药,既有散寒祛湿之功,又有活血理气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药物直接渗透作用于病变部位,气血通畅,寒湿得散,风邪得解,达解肌缓急之功而止痛,与口服药配合综合治疗,起到事半功倍之疗效。颈椎牵引能使横突孔间扭曲的椎动脉伸直舒展,可使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远离椎动脉,从而减轻对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以及对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的激惹,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缓解眩晕。颈椎牵引还能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使椎间隙、椎间孔增大,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减少椎间组织向周缘外突的压力,从而减轻一些伴发症状。

总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同时辅以颈椎牵引,使病变逐渐改善乃至恢复正常,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此方法经济简便,易于操作,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常用常效,且复发率低,故乐于推荐。

参考文献

1黄金.中药内服、外搽与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244例[J].河南中医,2008,28(2):49.

2袁菊仙.综合治疗颈椎病16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4):60-6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王禹增,王春祯,李登禄,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44-1645.

5张付祥.中药内服和牵引整复治疗颈椎病180例[J].中医研究,2010,23(8):50-51.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9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颈总动脉鞘膜封闭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头晕、恶心、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猝倒等,又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笔者自2005年至2007年4月采用推拿配合颈总动脉鞘膜封闭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收到比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7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8例;年龄23~35岁13例,36~55岁42例,56~75岁32例;病程1月者27例,2~6月者36例,7~12月者22例,1年以上者2例。

1.2诊断依据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或Ct、脑血流图检查,排除颈椎骨折、脱位、肿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

2.1推拿疗法

①放松颈肩组织法:患者坐位用常规的扌袞法、按法、揉法在颈后、肩背、肩胛部推拿10min,使颈肩背部肌肉完全放松。②点揉督脉颈段:患者端坐,医者立于侧后方,以拇指指端点揉颈椎后正中线棘突下方凹陷处,自上而下揉至第7颈椎或第1胸椎,每处点揉60~80次,反复揉7~8次,以达督导阳脉之功。③点揉穴位镇静法:点揉百会、太阳、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内关等穴,每穴约0.5min。④扶颌托枕拔伸法患者端坐,颈部自然前倾呈10°,医者立于患者正后方,以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骨,另一手扶于枕部(或将患者枕部贴于医者胸部,双手托住患者下颌骨),轻轻上提头部,反复上提3~4次,以求增宽推间隙,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

2.2颈总动脉鞘膜封闭

用5mL注射器吸取654-2注射液5mg,在颈中部胸锁乳突肌前缘,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处,常规消毒后刺入颈总动脉鞘膜,回抽无血液将药物缓慢推入,隔日1次。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和劳动。显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有时复发。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本组87例中,治愈46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

4讨论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椎动脉供应脑的血运约占心输出量的1/6,占脑血流总量的11%,每分钟通过椎动脉的血流量为45mL[3],当某种原因导致椎动脉狭窄时极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所致。

推拿手法治疗可以调整颈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缓解颈肌痉挛,松解颈椎肌肉粘连,理顺颈部软组织,加速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减少或消除病变造成的各种因素对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直接或间接压迫与刺激,扩张椎动脉,有效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使眩晕、恶心、心慌等症状得以解除。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在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一起被包裹在颈动脉鞘内,上段位置表浅,在活体可触摸到其搏动。654-2为阻断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同时有镇静、抗眩晕作用。颈总动脉封闭给药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并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增加脑的供血、供氧,减轻临床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应尽量采用改善脑基底动脉供血的方法,推拿中避免使用颈椎扳法、摇法等,不利于椎动脉血流,诱发症状的手法,同时配合颈总动脉鞘膜封闭间接增加颈内动脉血流,本疗法见效快、疗效好,是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颈椎病的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神经根型针刺颈肩安方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1]。该病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有年轻化趋势,因此研究防治颈椎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1.1312例患者来自2009年5月年至2013年五月在本院针灸科住院和门诊患者,西医诊断参考《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寒痹阻证的诊断标准,影象学检查:侧位有颈椎曲度变化、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斜位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小等。临床检查排除严重心功能障碍,合并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包括针刺和口服中药

2.1.1取穴风池、颈夹脊(3-7)、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

穴位均参考沈雪勇[4]取穴法,针刺方法采用俯卧位取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寸;颈夹脊(3-7)直刺0.8寸;天柱直刺0.6寸;肩井直刺0.5寸;后溪直刺0.8寸;合谷、外关直刺1寸,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行针1分钟,每次各留针3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1.2选用我科自拟方“颈肩安方”,方药如下:葛根20g,威灵仙20g,秦艽10g,羌活10g,透骨草30g,当归20g,鸡血藤30g,生地20g,白芍15g,香附15g,姜黄10g,桂枝10g,穿山龙30g,川芎20g,蜈蚣2条,日一付,水煎取汁400ml,三次分服。服药期间禁烟酒。

2.2对照组:同治疗组针灸治疗。

3两组疗效比较

3.1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讨论

中医学的古典医籍中虽然没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个病名,但对该病临床表现的描述却很多,大多散见于“痹症”、“颈筋急”、“项强”、“颈肩痛”、“痉证”、“肩背手臂痛”等名称。

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就指出风寒湿邪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风为百病之长,湿性重浊,寒性凝滞,这些外邪很容易引起颈项部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而发病。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颈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故,本病病机乃机体正气不足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本疗法针刺取穴能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局部和循经取穴相配合,另配合中药“颈肩安方”,从整体调整脏腑气血,共凑祛风除湿,活血通经之功,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肯定。

本疗法整体上调整机体脏气为本,祛风除湿散寒治其标,所以稳定持久,远期疗效肯定。该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指导思想,标本兼治,疗效持久,针药并用这一特色疗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做出了初步探讨,也为各症型颈椎病和骨伤及筋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虽然该疗法取得一定临床效果,但是临床例数有限,随访时间不够长,设置对照组少,所研究的症型少,在未来研究中增加不同的对照组和疾病症型以及延长随访时间,力寻一种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作用持久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