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移动通讯发展史十篇移动通讯发展史十篇

移动通讯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02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1

作为拥有300万注册用户的免费手机上网软件,掌迅通始终处在该行业的第一方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手机软件领域实数不易。这一切都有赖于掌迅通的领军人物――总经理史卫星的运筹帷幄。

起步,开放的资讯平台

手机网络的载体――智能手机市场从最初的培育起步阶段,经过2004年市场扩张的发展阶段,正高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相对手机硬件的迅速发展,手机软件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面对这个新兴的市场,史卫星带领掌讯通团队在摸索中扎实地前进。2004年企业刚起步时,整个团队作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最终确定了软件开发的切入点史卫星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当时大家使用手机上网的方式还仅仅停留在手机wap浏览上,但由于这种方式自身特点的局限性,比如速度慢、信息量小、不易查找、操作复杂等,限制了网上信息的表现和交互方式。史卫星抓住了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找到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法,掌讯通于是诞生了。开发初始,了解到当时手机上网用户对资讯信息的强烈需求,史卫星和他的团队决定先将掌讯通做成一个开放的资讯平台。

谈到对资讯内容的筛选,史卫星说:“当时手机上网比较贵,基本都按流量计费。人们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流量来获得最多最有用的信息。所以我们选了一些用户最关注的信息,如本地区的天气、新闻、交通、股票等等,以满足用户最根本需求,抢占无线应用软件这块市场。所以直到现在,一些忠实的户还认为掌讯通是做资讯的,而实际上,资讯只是我们的一个切入点。”

提到掌讯通的开发,史卫星不禁感慨良多,从最初注册人数仅有25人,到现在日平均注册人数10000人,一个创新一个软件的开发,自然融合着初创团队付出的艰辛,但面对目前的形势更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发展,分享的快乐

“其实从现在来看,目前掌讯通用户在这些资讯模块方面的使用量已经逐步降低了,用户更多的在向图片、视频、音乐的下载和上传等资源分享和娱乐互动的方向上转移。”谈到目前的发展,史卫星如是说。“当初我们掌讯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一些商务群体,并没有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娱乐需求进行研发,因为当时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多是一些商务人士。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现阶段使用我们产品的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3-30岁,我们产品定位也在相应作着调整。”

掌迅通在逐渐倡导一种分享的移动生活,采用完全开放的平台,由用户自由上传自己喜欢的资源,并同时分享他人的资源。每个用户都可以上传自己创作的彩铃、主题、图片等等内容与其他用户分享,充分享受互动的乐趣。史卫星和他的团队在研发时处处在为用户着想:“考虑到用户分享下载资源的内容通常较大,为了提高用户的分享体验度,掌讯通率先开发了手机下载的计划任务和断点续传功能,用户的需求是整个团队追求的目标。”现在的掌讯通以资讯平台、开放式资源分享和娱乐互动、新体验为原则进行产品研发,在的手机客户端领域奠定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地位。

未来,娱乐互动

为了深入“娱乐互动”这一概念,史卫星带领着开发团队对掌迅通的功能进行了优化和补充。除了传统的资讯模块和下载模块,手机聊天室的推出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的交流模式,使用户更清晰地体会到娱乐互动的乐趣。

手机论坛的推出是掌迅通近期一系列发展计划的第一步,通过这种独特的模式,使用户在掌迅通体验到全方位的娱乐互动,也让掌迅通能够充分了解用户的各种需求,另外掌讯通的另一大模块――“宝箱”也将于近期推出。“我们提出的这个‘宝箱’的概念,是让用户利用我们的‘宝箱’,通过手机这个终端上的硬件设备,包括麦克风、摄像头等等,把他们看到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保留下来,然后通过手机上传到‘宝箱’中的个人空间与其他用户一起分享,任何人都可以在宝箱内建立自己的空间和浏览他人的空间。‘宝箱’将进一步加强掌讯通的互动性。”

作为一款免费软件,用户对于掌迅通是否会收费始终比较关心,对此史卫星给出了明确答复:“掌讯通作为一款软件产品,我们当然也希望通过它来盈利,毕竟我们为这个产品是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我们对于掌讯通的基本功能,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这点请广大用户放心。基本功能我们目前不收费,以后也不会收费。未来掌讯通的盈利点主要在于增值服务上,以后我们会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2

现代通信不进则退

根据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最近的报告表明,在2010下半年,美国手机用户的短信收发量达到一万亿之多,仅比上半年增长8.7%。别看这是增长,但这可是短信爆炸十年间最小的增幅。在即时通讯工具应用热潮一浪高于一浪的强烈冲击下,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平台面临着史前最严峻的挑战。有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两年内,短信数量将骤降20%。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现代通信战争中,短信并不是第一个被提前宣判死刑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去年11月,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urg)宣布“电子邮件已死”,因而引发一场激烈的口水战。根据英国宽带供应商talktalk公司的调查报告,在十多岁及二十出头的英国人当中,仅有51%将电子邮件作为通信工具的首选。尽管世界各地的收件箱依然每日爆满,然而它们已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灰邮”,其最忠实的用户是以退休群体为主的中老年人。

以青年人的眼光来看,电子邮件太迟钝、太麻烦,也太老土了。相比之下,Facebook等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即时通讯工具既便捷又时尚,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传播,它们几乎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邮件用了整整20年才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然而迈向死亡也许只需要不到一半的时间。而短信扮演的角色,或许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过渡品罢了。

数不清的对手

苹果公司近期宣布在ioS5中整合一款名为imessage的应用,可以利用3G和无线网络在ioS设备间互发信息,使用者不需要通过运营商便可以将短信通过互联网发送出去,从而绕过运营商的短信套餐。而智能手机另一大巨头Google公司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android,目前也在致力于开发短息程序,而他们的Googletalk在很多方面已经要比传统手机短信强得多了。

加拿大Rim(ResearchinmotionLtd)公司的黑莓手机是首家对短信加密的企业。尽管该品牌总是不温不火,但BBm(BlackBerrymessenger)服务依旧是黑莓手机最受欢迎的功能。就去年而言,美国和加拿大的运营商一共收益了250亿美元。其主要用户是16~24岁的青少年,甚至大有赶超iphone的势头。

Skype斥资8500万美元收购Groupme,而微软又收购了Skype,因此微软有望在windowsphone7中整合这种信息群发技术。Verizon也已经将Skype整合到该公司运营的所有智能手机中,因此很快也将整合Groupme。

系统内置的通讯应用并非唯一的选择。Facebookmessenger、textplus、GoogleChat、Disco、Beluga、Kik以及Google+的Huddle都可以提供类似的服务。虽然这些应用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只能与同样使用该应用的用户通讯,但它们大多数都是完全免费一种解决方案。

年轻的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消息与短信极为相似,然而前者更快捷、更便宜,例如twitter上的短消息可在同一时间发送给所有联系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即时消息用户人数已超过3900万。以年轻人的眼光来看,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即时通讯工具既便捷又时尚。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享用来自移动设备的“免费午餐”,短信的使用量将持续下降,短信很可能会在“90后”用户中首先销声匿迹。当今日的“90后”步入中年时,这一通讯形式甚至可能彻底成为历史。

移动转攻手机端飞信

抛开大环境,短信在国内的处境会更加特殊一些。用户喜欢简单易用的服务,但却讨厌涨价。1分钟的通话所产生的数据量是1条短信的500多倍,对于运营商而言在网络中发送短信的成本几乎是零,但目前却收取着高额费用。如果运营商的收费低一点,传统的短信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中国移动旗下飞信在手机上将会出现重大改版,此前中移动飞信的发展重点在pC端,未来将会更加重视手机端飞信的发展。中移动该项举措的目的在于应对语音聊天软件的威胁,随着腾讯微信、米聊、talkbox等一系列语聊软件的普及,短信收入已经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就目前而言,大致影响了10%的短信收入。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3

叙事聚焦的内涵

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①叙事聚焦在叙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被广泛地接受,他将聚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二是“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三是“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②

这三种叙事聚焦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谁在什么角度上看某个事件的问题。不同的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实际上反映了记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不同立场态度。

通讯叙事聚焦呈现的三个维度

上文所述,热奈特把叙事聚焦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这三种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二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三是外聚焦的大量使用。

第一,零聚焦的充分使用。就聚焦的几种类型来看,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是零聚焦。零聚焦是没有固定点的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一种聚焦方式,它可以随意地移动,可以管窥事件的全貌,甚至纵观古今;也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变化,所以零聚焦又被称为“上帝的眼睛”。零聚焦的使用能够增强通讯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使叙事全面、深入,有立体感。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记者既是观察者,又是文章的作者和主要的讲述者。零聚焦是记者运用最多的聚焦形式,记者从各个不同的观察点对事件进行观察、了解,全面、深入地记录事件的不同方面。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移动,一是聚焦深入。

在通讯中,零聚焦处于移动状态,从不同的观察点全面、立体地报道事件。《中国青年报》1982年10月7日的通讯《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记录的是中国女排1982年在利马夺得世界冠军的艰难历程。叙事聚焦从奇克拉约、特鲁奇略到利马,记录女排在不同地点的比赛情况,从女排队员移动到教练袁伟民身上,讲述他们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同时又写到国内不同人士的意见。读者可以跟随叙事聚焦的变化,看到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情况,真切地了解到女排取得冠军的艰辛。

比如,文章中《奇克拉约:痛苦的夜》这一部分,聚焦从美国体育馆里中国队惨败的场面写起:“体育馆里,美国队欣喜若狂,她们为自己以3∶0战胜去年的世界冠军中国队而欢呼、跳跃。在比赛中为中国队鼓掌加油的观众长时间地伫立在看台上,他们摇头叹息,大失所望。中国女排的大多数姑娘们,眼里满含着痛苦的泪水……”③接着视角移到女排下榻的旅馆,记录姑娘们的表现,“姑娘们还没有去洗浴,她们都穿着汗湿的球衣静静地坐在教练的房间里。作为教练,袁伟民、邓若曾此时只能好言劝慰大家,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使姑娘们最后走进各自的房间”。④接着记者又将聚焦点落在教练袁伟民的身上,展示他内心的种种想法,“天快亮了,袁伟民仍然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是指导思想不对头吗?……”⑤聚焦在不同的地点和人物身上移动,可以使读者看到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了解他们不同的想法,使整个通讯呈现立体感。

零聚焦被充分使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聚焦深入。叙事聚焦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纵贯古今。一般情况下,通讯记录的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或者是具有典型性的人物。通过零聚焦的这种深入,读者可以更深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或者了解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使整个报道在深度上有所扩展。比如,新华社的通讯《历史的审判》记录的是“”被宣判这一历史事件,能够体现叙事聚焦深入的特点。记者从1981年1月25日的宣判开始写:“1981年1月25日北京时间9时18分。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经过两个多月的审讯以后,对、反革命集团案的十名主犯进行了终审判决。”⑥接着叙事聚焦穿越时空,回到“”的时代,列数了当时的种种情景:“在那些日子里……农民在锄地以前要向东方致敬,工人在车床旁要朝着画像行礼,到处可以看到‘早请示,晚汇报’这种无神论者做‘弥撒’的情景。”⑦中间穿插了不少历史事件,用这些古代的历史事件反衬“”的种种恶行。通讯最后又回到现实当中,整篇通讯的聚焦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地穿梭,引导读者进行回忆和思考。

《人民日报》的通讯《为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中有大量吴吉昌内心感受的描写。比如,“他想,不让明搞,我就暗搞;不让在大田里搞,我就在自家院里搞”。⑧记者通过零聚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一定要将实验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将他最真切的感受展露在读者的面前。

总之,零聚焦是纵览天下的慧眼。通过零聚焦的运用,记者可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整个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强。

第二,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内聚焦的聚焦者是通讯中的人物,他或者是事件的主要人物,或者是事件的目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自己的故事,或者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人或事。内聚焦的运用,可以增强通讯的真实感和文章的感染力。在通讯中完全采用内聚焦的情况比较少,一般情况下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

通常是记者首先采用零聚焦引出事件或者人物,在文章展开的过程中,零聚焦与内聚焦交替出现,由零聚焦者进行讲述或评价。一般在衔接处、关键处或者开头、结尾处使用零聚焦较多,零聚焦者作出分析,或发表议论,或提出思考。事件的主要人物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抒发自己的感受,形成了在零聚焦基础上的叙事聚焦的交替变化。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通讯《孤儿院不是我家》讲的是杭州一些家庭认养孤儿的事。文章开头采用零聚焦,一开始就告诉读者,“春节没有过完,我们来到了杭州城”。⑨提醒读者这是一个记者进行采访的真实故事,中间发生的种种情况都是记者看到的。中间部分由认养人讲述认养的酸甜苦辣,孤儿院里孩子们讲述自己被认养的经过和种种感受。每个人物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经历,采用的是人物聚焦,即内聚焦。其中《认养人之一:王宁宁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交替聚焦。

记者首先采用零聚焦介绍王宁宁的情况,“王宁宁和她的丈夫属于标准的工薪阶层。她是一家水电五金商店的负责人,丈夫是一个司机,两人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⑩接着,认养孤儿王宁的经过和种种感受是王宁宁自己讲的,是典型的内聚焦。“我觉得认养孩子是件很严肃的事,不是给她点钱、带她玩玩就行了,那首先是一种责任,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没打算认一个健康的孩子。”[11]在这一小节结束的时候,记者才作出评价,用零聚焦看待这件事,“在儿童福利院所有被认养的孩子们当中,王宁是最幸福的。她真正融入了一个家庭,并得到了这个家庭所能给予她的全部的爱。其他的孩子和他们的认养人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12]显然,王宁宁是不可能知道其他孩子以及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只有记者才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

总之,使用内聚焦,能增强事件的真实感,而零聚焦的使用使整个事件显得完整、全面。

第三,外聚焦的大量使用。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外聚焦的聚焦者是记者。记者就像一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事件发生的场景,而没有对事件的其他方面进行讲述,它是增强现场感的有效手段。在外聚焦中,叙述者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以及客观环境等,而不告诉人物的目的以及思想、感情。

《报》的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采用的是外聚焦,再现了南海舰队155号拖船在风浪中给南海华阳礁运送补给物资的场面。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华阳礁从海面升起,礁沿处风急浪大,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船长命令放小艇实施补给。

……

20时20分。对讲机里传来了2号艇遇险的声音:“船舵被浪打掉!船摇得厉害!王副艇长和电机长跳水推船。”30分钟后,2号艇被6名水兵推靠礁堡,艇上大米和面粉安然无恙。

……

海上补给战斗持续到次日4时5分。当20吨主副食和淡水、燃料一两不少全部补给齐时,12名又饿又累的军工瘫坐在礁堡上,成为真正的“水兵”。[13]

通过外聚焦的观察,海上补给的惊险场面被记录下来,读者可以根据描述,想象当时的惊险场面和忙碌而又紧张的战斗场面。

通讯叙事聚焦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记者是事件的主要聚焦者。通讯的叙事聚焦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在通讯中,叙事聚焦的使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聚焦与不同的叙事效果相联系。在通讯中叙事聚焦的使用非常灵活,不同的叙事聚焦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应,其目的就是能够尽量详细地报道事件和人物。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使整个报道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内聚焦的运用增强的是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外聚焦则是增强通讯现场感的有效手段。在通讯《四百壮士战洪魔》中记者采用外聚焦,再现了400名官兵在湖北战胜洪水的场面。记者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官兵一边与洪水战斗,一边救助群众的感人场面,表现出当时异常危急、千钧一发的现场气氛。比如,“……戴应忠发现事态严重,命令部队撕开篷布和伪装网准备弃车,不料话没说完,一排几层楼高的巨浪就呼啸着打来,把他乘坐的延安牌重型牵引车打得连翻几个跟头,一车人全部身陷洪流漩涡……”[14]这一段就把当时洪水的可怕和当时情况的紧急再现出来了。

其次,通讯的叙事聚焦增强了通讯的时空感。通讯的题材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并且容量巨大,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通讯的聚焦与时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零聚焦的移动、外聚焦的使用,使通讯的空间感增强,而零聚焦的深入则强化了时间的纵深感。比如,《横锁长江之战――葛洲坝截流纪实》采用零聚焦记录了36小时零23分横锁长江的过程,零聚焦在截流的现场移动,并且追溯长江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整个截流的过程非常壮观,体现出时空的纵深感。

注释:

①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175页。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③④⑤[13]辛华:《新时期中国优秀通讯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154页、第419~420页。

⑥⑦⑧[14]郭超人:《国内通讯选(1949~1999)》,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第285页、第398页、第62l页。

⑨⑩[11][12]李大同:《冰点――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精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第245页、第247页。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4

回顾整a2011年上半年:1月21日,腾讯微信正式;4月11日,盛大移动im“Youni”正式:4月14日,联通“沃联系”登陆苹果appStore:4月20日,新浪微博新增了“将微博转发到私信”功能;6月7日,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推出了im产品imessage,帮助将来使用ioS5的iphone和ipad用户通过手机网络或wi-Fi完成即时通信:6月9日,诺基亚宣布推出免费信息平台“诺基亚im”,安装这个应用的用户能够向mSn、雅虎通以及mySpaceim的账户发送信息――不难发现,一场即时通信转型抢占移动互联更高阵地的“争端”已不可避免。

移动即时通信施压传统即时通信

互联网的趣味性永远都摆脱不了“新鲜”二字。每天一睁眼,我们都会看到有趣的事物冒出来,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个im时代,开发者和用户都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变化,无论是老牌的QQ、mSn、Yy还是新加入的盛大有你、微信、米聊…im队伍在不断壮大。显而易见一手机即时通信应用兴起,其低廉的费用是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而它们之所以成为拇指族的热衷之物得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可以将手机变身对讲机一无需按键输入文字一只需对着手机说话就可把你的声音传给对方,有的软件还支持同时几个好友语音聊天。据市场调研机构JuniperResearch公司公布的一份最新预测报告显示,移动即时通信的用户数量有望于2016年突破13亿大关,是2010年用户总量的三倍。而移动即时通信用户数激增将主要受益于新服务的推出,以及现有服务的持续增长,其中包括aoL的aim、黑莓的messenqer、微软的windowSLive、Skype、雅虎通和腾讯微信等。而对于移动im和短信间的博弈,业界有观点早前就明确提出,“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说短信会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手机短信还是移动im,都有其固定的使用人群一比如50岁以上的手机用户大部分不发短信,只打电话;而类似QQ、飞信或者米聊等移动im,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群的热捧。所以,短信、移动im两者在近几年还会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发展。”当然,有观点也认为,目前移动即时通信工具自身没有较清晰的盈利模式,但其凭借较强的用户黏着能力和较大的用户规模,为其它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一个宣传推广和增值营销的平台。因此,扩大和深挖即时通信工具的平台价值,成为即时通信厂商间的重点竞争环节,而用户、应用和平台则成为厂商争夺的三大要素。

国外互联网巨头早已“混战”im

众所周知,继手机软件应用商店之后,移动即时通讯平台似乎成为国际it巨头们关注的下一个目标――例如,苹果在其2011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了同类型软件imessage;谷歌推新社交服务Googie+抵御Facebook:Facebook正式宣布联合Skype推出视频通话服务等。然而,这其中最具发展趋势代表性的,亦雒表明“混战”残酷性的,则是微软旗下的Skype与mSn(而非苹果和谷歌)。

我们知道,mSn、必应fbincl)搜索、网络广告等成了微软布局互联网领域的三大阵地。然而,相对于谷歌在互联网行业的呼风唤雨,微软的互联网战略一直没有真正展现出让业界看到其能够挑战谷歌的核心优势。而事实也证明,微软的主业份额正在逐渐下滑,史蒂夫鲍尔默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压力。所以年初联合诺基亚发展windowsphone和6月份的收购网络电话商Skype证明了微软谋求移动互联网的决心。显然,微软的大部分利润仍然来自于windowS和office软件的收入。而iphone与android手机的崛起对于微软来说是个不小的;中击,因此,收购Skype对于意图凭借windowSphoRe在移动终喘的操作系统市场上有所作为的微软来说,加大了挑战谷歌和苹果等竞争对手的筹码。在外界看来,微软巨资押注Skype展现了其野心勃勃的企图。这家来自西雅图的软件巨头声称,收购Skype将为XboX和Kinect游戏平台、windowSDhone移动操作系统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等一系列微软产品提供支持、给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昔日的软件元老微软在移动互联网的逐战中已经刀钝刀乏,面对主业的逐渐失宠,微软需要转变和追赶的东西还很多。如果说mSn、binq、windowSphone都还是对竞争对手的模仿,那么并购Skype或许算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吧――更重要的是一它是微软看到移动即时通信市场巨大潜力的具体表现。

而作为前面提到的微软的另一大im主力,mSn亦存在着变革。与mSn在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相比,其在中国市场的情况却非常不妙,市场份额一再下滑。所以,根据mSn在2010年底与新浪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涵盖微博、博客、即时通讯、资讯内容和无线等产品,对于此次的战略合作,业界公认是新浪赚了大头――因为一直以来一mSn的收入只依赖广告收入其门户网站内容则是完全采用外包合作方式一事实证明,简单的频道外包获得收入是毫无优势可言,只有塑造自己独立的风格,把握当年移动即时通信的发展趋势,才能在中国国内市场与门户网站一较高下――这就是移动即时通信的蝴蝶效应。

国内运营商巨头急迫布局

显然,不甘沦为管道的电信运营商早已对移动即时通信业务虎视眈眈。我们知道,早在2009年年中,中国电信和微软mSn共同联合品牌即时通讯软件天翼Live1.0版本,并宣布天翼Live开始试商用,产品在当年年底就突破100万用户。而前不久中国联通推出即时通信软件“沃联系”,并定位可跨运营商、跨平台使用。加上之前移动的飞信、电信的天翼Live三大运营商在这一领域已经展开对决。而作为运营商主要营收来源之一的短信业务目前正日益受到来自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公司im的挤压,eF预计,未来各大运营商都会把越来越多的增值业务与im结合,提升im竞争能力。

另外,自从6月29日广东移动接手飞信业务之后,中国移动希望做大移动互联网,将旗下互联网

业务融合的“野心”已路人皆知。从139社区更名为移动微博到飞信运营权变更再到与CCtV合推手机电视,中国移动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整合。在今年中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目前中国移动正在计划研发飞信开放平台,以便与第三方应用及中国移动的mm商城更好地结合。这将有可能成为运营商和互联网融合的个标志更有可能成为3G时代的重要应用平台。如果事实如此,那么eF相信,这个平台无疑将成为中国移动3G乃至未来4G发展的强力引擎。

腾讯从“3Q”大战中走向开放

想必读者们对于去年下半年的“3Q”大战或许都还记忆犹新吧,360和腾讯隐私保护战之后,互联网巨头腾讯面对网民的质疑做出了开放的承诺。先后开放社区平台、腾讯微博、QQ团购平台、腾讯朋友、QQ空间等,并连续举办10场“诊断腾讯”系列论坛和发起多起无控股投资,最重要的是,2011年5月中旬,腾讯对外了第四代QQ的雏形“Q+”开放平台,称任何第三方厂商的软件都能接入QQ平台一直接抵达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腾讯一起为00用户提供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是继QQ空间开放后,腾讯开放平台战略的再次布局。

马化腾曾表示,在中国,即时通讯是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基础应用,腾讯既往的成功是将即时通讯平台化的成功,而未来的成功将是把即时通讯社区化的成功。可以说,一直以来,把用户作为试金石,集小胜为大胜,正是马化腾成功的法宝――这也是腾讯在移动即时通信转型过程中立于先机的关键。

移动即时通信的“企业化”趋势

“有沟通没有效率”,这是大多数企业人的现实困境。而他们对搭建高效率的办公沟通环境,正日益强烈。而当前移动即时通信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人即时通信被应用于企业办公的环境。不过,要在企业现实情况进行自定义整合,真正做到统一沟通,全面盘活企业的管理、协同办公体系方面个人移动即时通信却不能提供好的服务,因为企业里面需要有专业的针对于企业的通信软件,企业里面的员工需要可以提供给企业全方位的、多种途径的沟通方式,可以保证沟通的安全、及时、可靠。企业即时通信旨为企业需求而发展企业需要企业即时通讯在服务模式上革新,以满足众多企业对即时通讯工具的需求。因而,专门为普遍企业用户提供的“基于互联网企业移动即时通信”应运而生。由个人移动即时通信从而发展成同样由即时通信演化而来的企业即时通讯有两种,一种以企业内部办公为主,建立员工交流平台,其中文档归类、整理等功能部需要企业提供自己的服务器来存储:另一种是以即时通讯为基础、系统整合、边缘功能一对用户提供各类办公应用,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推进和用户越来越多了解企业移动即时通信,移动即时通信的“企业化”趋势并不遥远。

手机即时通信软件集锦

时下大部分新手机都预装了移动QQ,手机上聊天是件很普及的事情。但移动互联时代,全新的通信服务仍然不断涌现。手机上的新即时通信软件中提供的所有服务一只发生通信网络流量费(如3G、GpRS网络流量费),而不产生类似短信和彩信的相关费用。如果身边有免费wi―Fi无线网络一所有服务部变成免费了。这和最近运营商调低手机数据流量费,大力发展数据通信、建设无线城市的趋势是一致的,也为新即时通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推荐一下时下开始火热起来的新即时通信软件。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5

当1894年6月,一群诗人、教育家和体育爱好者聚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探讨如何通过倡导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古雅典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全人类更热爱体育锻炼、更积极交流以及更热爱和平时,与会的人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们正在亲手揭开一部新的人类发展史一一现代奥林匹克史。

竞技是比赛,更是交流。在交通和通讯尚不方便的年代,许多人花费数月的时间,从地球的一边辗转来到另一边,这显示了人类对于沟通与交流的渴望。

凭借着一代代奥林匹克守护者的努力,凭借着一批批体育健儿的拼搏,更凭借着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的传播,今天,奥林匹克的光辉已经照耀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辉映了所有的国家,鼓舞了整个世界的人民,经过100年的积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友谊盛会,而奥林匹克的历史,也是一部反映人类通讯科技日益创新的历史。

现代奥运的第一封电报

1894年6月16日,后人把这一天称为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日。来自12个国家、49个体育组织的79名代表,出席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大会,这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由顾拜旦起草的《奥林匹克》,并决定,为了体现对古代奥运会发祥地的尊敬,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将在希腊雅典举行。

这一消息,通过电报迅速传回了希腊,整个希腊为之沸腾。雅典电报局的报务员刚刚译出电文,忍不住高喊:“光荣属于希腊!”这可谓现代通讯第一次被用于通报与奥运有关的信息。而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为了迅速地传递比赛成绩,报道比赛进程,对于即时通讯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成为奥运会的一部分。而在现代奥运会复兴的时候,除了电报,电话也已问世。1876年,贝尔申请到了电话的专利,并于当年8月设立了一条长途电话线。而也就是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的同时,世界上第一部转盘式电话机于美国。

在第一届奥运会上,电报成为各报纸和通讯社的记者发稿的重要途径。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自己花钱,邀请了12名记者前往希腊观看和报道奥运会,世界各国的人们也因此能够了解奥运会的情况,并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这场体育的竞争中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够超越它的历史,成为全人类的节日,除了组织者不懈的国际化努力,更重要的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能够欣赏它的人的数量远远地超越了比赛场的观众席,超越了现实空间的阻隔,从而使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一同欣赏这一激动人心的比赛,这种因现代技术而实现的交流,展现了人类社会国际化的美好前景。

由英国人开启的电视时代

到了1926年,另一项能让奥运比赛变得更直观、更具有现场感的发明诞生了,这就是电视技术,身体羸弱的英国人贝尔格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1929年,英国人首先享受到了这项伟大的现代通讯技术,随即,人们想到将它运用到奥运会的比赛中去,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奥运会上,组织者首次在街头放置了电视机,普通的柏林市民可以通过电视机收看部分比赛的录像节目,大约有16万人通过这样的渠道看到了比赛。

随后,由于战争导致两届奥运会停办。1948年,还处在一片废墟之中的伦敦,勇敢地接过了第十四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一届奥运会的组委会,做了一个对奥运会影响深远的决定,将奥运会的转播权出售,英国广播公司(BBC)获得了转播权,当时的50万英国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奥运会的比赛,虽然第一次的转播费用并未兑现,但到了80年代以后,电视转播权成为奥运会最重要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采用了卫星转播技术,从而将奥运会带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直播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仅仅是坐在家里观看奥运会比赛项目,而且是在同步观看这一项目,而从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开始,奥运会不仅变成了彩色的,而且在现场直播中还采用了慢镜头技术,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坐在家里,比坐在赛场观看比赛看得更清楚。

这样一来,电视录像就成了另一个隐形的法官,根据多台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和慢镜头回放,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由此可以评价现场裁判的判罚是否合理,这反过来,又一次动摇和影响了裁判的权威,国际奥委会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现场裁判的权威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也开始在动摇,在北京奥运会的各场馆,安装了大量的摄像系统,这可能会出现电视摄像反过来作为佐证,作为争议判罚的证据的情况。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多个奥运史上的第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第一,是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当时的中国人普遍通过收音机得知了这一消息,而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这届奥运会最重要的第一,是美国aBC电视网以2.25亿美元夺得美国的转播权,这个数字意味着奥运会能办成一个赚钱的生意。

在电视横扫人类生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想到还有一种通讯技术能够与之抗争。但是,通讯技术的发展,永远超于人们的想象。

网络时代的竞争

1992年,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通信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四年一次的奥运通信,同时也是四年一度的通信技术飞跃的展示大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首次引入了网络奥运的概念,海量数据的处理从此成为奥运会的一大特色。奥运会期间,亚特兰大奥运技术中心共负责监控管理7000台电脑、9000部无线电话、6000部传呼机、1000条传真线路和8000条有线线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非军方通信网络。

四年后的悉尼奥运会上,移动电话的出现成了会场通信的新亮点。而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近20家广播公司对奥运会进行网上直播,还出现了手机上网等新型移动数据服务。

这些还仅仅是作为消费者的体验,一场现代奥运会所包括的通信系统建设,其复杂程度远远超乎想象。在上一届的雅典奥运会上,投入应用的通信新技术包括DSL宽带接入、3G、网络安全技术等,涉及奥运的内容包括计时、计分、电视信号传送、观众通话以及大量的组织、调度、安全等。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6

差异化服务

中国移动的网上营业厅针对不同的客户品牌设置了统一的用户登录界面,但不同品牌用户登录后见到的界面和功能是有所差异的。在网上营业厅中,除去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用户都有的历史详单、月帐单、自写短信、积分记录和基本业务办理等功能外,全球通用户提供了专门的网上缴费、话费实时查询等差异化功能,动感地带提供了动感专区商户、BBS和游戏等差异化功能,神州行用户则提供了手机余额查询等特有功能。

多措施培养用户习惯

为了引导用户流向和使用网上营业厅,移动推出了多种促销活动和激励措施。比如,浙江移动推出用户在网上营业厅办理指定业务中任何一项或多项即可获赠3元话费,上海移动推出在网上营业厅“轻松办业务、免费看电影”的促销活动,河南移动推出“网上营业厅好礼点不停――喜炮点福”。另外,由于移动基本没有自己的宽带用户,其更多地引导用户通过手机终端以wap或短信等方式使用网上营业厅,而且,移动在其即时通信软件“飞信”中也集成了网上营业厅功能。

渠道混合

在实体渠道、社会渠道和网上营业厅电子渠道的配合中,移动根据用户性质、品牌和业务功能的不同各有侧重。移动主要在实体渠道和社会渠道发展新用户,将老用户的套餐变更、积分兑换、话费查询等功能逐渐向网上营业厅电子渠道迁移。在各品牌客户中,全球通用户侧重通过网上营业厅等电子渠道提供日常业务办理和缴费等服务,动感地带用户则倾向分流到品牌专营店,神州行用户更多地引导到社会渠道为其服务。另外,移动在其实体营业厅内放置自助终端供用户使用网上营业厅。

双重安全措施

对网上营业厅安全的担心是制约用户使用网上营业厅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用户的使用顾虑,移动针对网上营业厅采取了客服密码和随机认证密码双重安全模式。对于网上营业厅的当月详单、历史详单、停开机、业务变更、积分兑现等功能,移动规定用户必须在登录网上营业厅后使用双重认证才能办理,而对于当月话费、缴费历史记录和积分记录等功能只需用户登录网上营业厅后就可以查看。另外,移动也通过优化网上营业厅系统平台加强网上营业厅业务办理的安全性。例如,降低网上营业厅的中间件平台任务的超时时间,如果用户在几分钟内未对网上营业厅进行操作,系统将自动注销客户本次登录身份。

媒体信息化门户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7

如何进一步拉升经济,提升内需,已成为思考重点。传统的步行街和商业门店,业绩大不如前,而淘宝网和东方购物网营业额已双双突破1万亿元,汇付天下公司去年业务结算量达到6178亿元,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可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迅速,其中的热点是移动网络产业。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于2012年底已达42%,尽管今后用户增速将放缓,新用户带来的行业增长也有限,但互联网深入渗透至用户的日常生活及各行业的价值链,每个用户的互联网使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互联网行业涌现的商机仍将持续增多。

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基数迅速扩大,手机应用日趋普及,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强,互联网用户的应用范围出现重大转移,由个人电脑延伸至手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用户体验,改变了现有业务模式及产业价值链。在此背景下,尽管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广告及增值服务等领域仍然不明朗,商业化的进程滞后于流量的增长,但手机游戏及网页游戏正快速补位客户端游戏而成为行业用户增长新的推动力,尽管其基数相对较小。就网络广告而言,广告主把部分投入转移至视频广告和社交网络效果广告上。在电子商务领域,B2C业务竞争激烈,整体交易量仍保持快速增长。下面我们介绍一个移动互联网的上市公司,可见其发展的巨大能量。

腾讯控股是2004年6月16日上市的,当时股票面值仅0.0001港元。它的交易货币是港币,报告货币是人民币。集团主席马化腾。目前总股本18.5943亿股,总市值7857.95亿港元。今年初股价从270港元升到现价422.6港元,升幅56.52%,(见图一和图二)目前香港投资者看高506元。如果从2004年6月上市以来看,股价从1元涨到422.6元,(见图三)9年半涨幅423倍,平均一年涨44.5倍,相当的惊人。当前每股净资产27.7644港元,市净率15.2209。2012年度盈利158.64亿港元,每股盈利8.6784港元,市盈率48.70。(见表一)每股派息1港元,红利率0.24%。这不算高,但其派息在逐年提高。(见图四)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的总市值已超过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石化,逼近农行,工行,中行,建行四大行和中石油,可谓咄咄逼人。(见表二)当然其净利润和分红率还是不能与银行股相比。

腾讯主要为中国用户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网络广告服务以及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它在2012年聚焦于移动互联网,积极投资于移动互联网相关产品及营销,以期建立强大的用户基础。集团大力投资于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佳的服务,同时开拓新的商机。尽管互联网行业的价值转移瞬息万变,但腾讯拥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专注于打造用户平台以及致力于创立健康的产业价值链,盈利仍实现大幅增长。

腾讯目前重点发展:1.互联网增值服务,通过增加新游戏类型来巩固网络游戏业务在中国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开放平台上按条销售增加收入。2.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增加手机游戏,手机书城,及集团短信套餐的收入。3.网络广告,扩大社交网络效果广告,以及门户网站及网络视频广告的市场份额。增加电子商务平台搜索广告,传统品牌展示广告等。4.电子商务交易,扩大B2C电子商务交易业务的规模。5.集团开发了多款中国最受欢迎的移动应用,包括手机QQ及微信。6.投资于移动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开发及推广,如安全产品及网络浏览器,将一些新应用与微信进行整合,并借助用户的社交网络联系优化其体验。腾讯加强及巩固了集团的社交平台领导地位,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及加强以个人电脑为主的平台的移动化,以迎合移动互联网的日趋普及,为用户及第三方开发商创造价值。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8

2011年10月12日-14日,在新华社即将迎来建社80周年华诞之际,“新华社八十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暨2011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召开。

13日下午,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等出席闭幕会并同与会同志座谈,何平总编辑主持闭幕式并作总结。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李从军社长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继承和发扬新华社优良传统进行了阐述,并就构建国际一流现代全媒体机构提出了要求。

实施“阵地前移”战略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走向世界媒体舞台中央,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华社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也是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的远大理想和不懈追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新的放缓倾向,全球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散,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下行风险有所加大,‘做空中国’论调甚嚣尘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分化’‘西化’势头不减。”李从军社长强调,“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舆论话语权和主导权、为党和国家工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面对挑战,新华人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李从军社长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开展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在世界传媒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努力改变‘西强我弱’的总体国际舆论格局,为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基于此,新华社近几年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实施以编辑部前移、营销前移、终端前移为重点的“阵地前移”战略。其次,不断深化与国际一流媒体机构的交流合作。2009年,新华社发起并成功举办世界媒体峰,并充分利用峰会平台深化与各成员特别是主席团成员的交流合作,与国际有影响的媒体机构就新闻报道、业务交流、产品开发等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倡议发起并主办世界媒体峰会亚非青年记者培训班,有效扩大了新华社在海外的影响力。2011年9月底,世界媒体峰会主席团会议再次在北京举行。目前,世界媒体峰会已形成长效机制,下一届峰会将在俄罗斯举行。

第三,着力深化与联合国所属机构的合作。自2009年11月初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以来,新华社已与13个联合国机构建立高层往来关系,与6个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与5家联合国机构合作开展了全球性公益行动,包括“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明月行动・走进非洲”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等。充分体现了新华社履行推动全球公益事业的承诺,展示了新华社负责任国际媒体的良好形象,也极大提升了新华社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

从“茅屋、马背、窑洞通讯社”到“国际一流现代全媒体机构”

苦难与辉煌,常常是一对孪生兄弟。新华社,就是在峥嵘岁月、艰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党和人民的“通讯员”。瑞金时期,她被称作“茅屋通讯社”;长征时期,她是红军心中的明灯,被誉为“马背通讯社”;延安、太行山时期,她被叫着“窑洞通讯社”,却是中央连接前线的枢纽,是战士的好友,也是让敌人军心涣散的“利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新变化,新华社必须具备更丰富的发展内涵。“构建全媒体业态是媒体机构适应数字化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力、舆论引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谁拥有更加健全强大的全媒体业态,谁的传播力和辐射力就越强,对受众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李从军社长说,“80年来,新华社不断拓展媒体业态,从建社之初以传统通讯社业务为主,发展到目前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网络业务、新媒体业务、电视业务、金融信息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为一体的全媒体业务形态,为新华社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媒体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全媒体机构,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尤其是为适应全球传媒业生存环境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2011年8月31日,132年历史的新西兰报联社被迫关门,深刻反映了传统媒体面临的危机、国际传媒业重大变革、深度调整以及局部重新洗牌的走势。

“世界各地媒体机构特别是国际一流传媒集团都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国际传媒格局调整,力图进一步壮大实力,拓展业务和发展空间,继续保持和提升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优势。”李从军社长强调,“我们必须顺应传媒技术发展趋势,积极运用高新科技,努力构建更加健全的全媒体业务形态,打造更加强大的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新华社在传媒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不过,“西强我弱”的总体舆论格局目前尚无太大改变,而党和国家对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这种背景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李磊教授认为新华社面临着三个重大课题,即“第一,该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革命挑战?第二,该如何完成新形势下国家通讯社的任务?第三,该如何为中国改革与开放基本路线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面对疑问和挑战,最好的回答是在工作中做出卓越成绩。正如何平总编辑在闭幕式上的总结,他希望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李从军社长的讲话要求,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大力发扬新华社80年形成的新华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忠实履行党和人民喉舌耳目的职责,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社80周年。

继承优良传统作风 大力弘扬新华精神

一个没有记忆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行业,一个没有历史的行业是不受尊重的行业。

“中国新闻行业,尤其党的新闻事业,我们说有光辉未来,我们说它备受尊重,正是因为拥有光辉记忆、悠久历史。”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教授说。

新华社的80年历程,就是中国新闻史、党的新闻史长河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华社伴随走过了80年,这在党的新闻史上独此一家,这是新华社独享的光荣,在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在会上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认为,“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传统的开创者,也是其践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一部新华社史就是大半部中国共产党新闻史。”

80载新华社史丰富且灿烂,然而于今日新华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比财富更宝贵的优良传统作风。正如李从军社长在闭幕式上的讲话:“8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箪路蓝缕、艰苦奋斗,在充分履行喉舌、耳目、智库、信息总汇职责,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长期实践中,积淀凝结了许多具有鲜明的新华社特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表现为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其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新华精神。”

目前,新华社已发展为在海外拥有162个分社,国际雇员近3000人的世界性通讯社。但与过往的成绩相比,未来的任务更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从学术角度回顾与思考新华社80年历程,是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传媒发展规律与发展经验的过程。”新华社周树春副社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思考,共同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做出贡献。在继承优良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共同开拓新闻业务实践的新境界。在准确把握当代传媒格局演变和传播形势发展中进一步明确责任与使命,共同致力于推动实现中国传媒崛起于世界媒体之林。在推进新华社社史编纂过程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新闻史研究水平。”

自1990年穆青同志首倡创办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今年已是第22届。本届新闻学术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中国新闻史学会、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新闻界和期刊界代表,瑞金、延安和西柏坡的代表,新华社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及部分年会论文作者等与会。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9

与微信不断获得腾讯的公司资源支持相比,曾为腾讯贡献大部分收入和利润的腾讯无线事业群(miG)则已经遭遇分拆和调整。1月28日,腾讯公告,继2012年5月腾讯调整为六大事业群和一家独立电商公司之后,新一轮公司调整尘埃落定:腾讯miG被拆分,其中,手机QQ、超级QQ被分到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浏览器、安全、搜索、应用平台等仍被保留在miG。

从此次调整来看,腾讯改变了冀望miG“再造一个移动QQ”的计划,转而改向按照产品划分,减少了事业部之间的摩擦和资源重复,并期望各事业群“出精品”。为此,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专门以邮件的形式向内部员工作出了说明:调整的“目的是让miG更加聚焦于自身的核心产品和战略,侧重打造移动互联网基础平台和相关服务,并且帮助整个公司拥抱移动互联网”。

3月5日,腾讯控股(00700.HK)市值已达5150亿港元,远超百度(nasdaq:BiDU)的316亿美元的市值,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腾讯控股实现净利润92.68亿元,同比增20.9%;营业收入317.4亿元,同比增54.3%。

微信无疑是推高腾讯市值的一大利器,目前拥有3亿注册用户的微信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大移动互联网平台。尽管如此,腾讯并未将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唯一赌注。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始,蕴含着多种可能性,一向习惯于“后发制人”的腾讯开始加快调整速度。

刘成敏退场

1月底,腾讯提前宣布了原定于2月初公布的miG分拆消息,miG总裁刘成敏宣布将在完成交接后退休。刘成敏早年曾就职于华为,2003年加入腾讯,在腾讯尚需依靠Sp业务支撑公司收入的年代,刘成敏游刃于腾讯与运营商之间,为腾讯在香港上市立下汗马功劳。

在诸多业界人士看来,刘成敏的业务能力和处事风格虽备受行业内人士欣赏,但其思路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要求,最终退场。

腾讯内部人士称,对miG的调整是延续去年的战略调整:2012年5月18日腾讯进行了自2005年以来的最大调整。在那次调整中,腾讯从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Units,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Groups,BGs),将业务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同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务。

在人事架构上,刘成敏当时任miG总裁,向腾讯Ceo刘炽平汇报。omG、teG、eCC各总裁亦向刘炽平汇报,其他事业群向腾讯Coo任宇昕汇报。刘成敏离开后,将由任宇昕接管,至此,miG、ieG、SnG等三个事业群向任宇昕汇报,任再向马化腾汇报。据悉,miG的后续人事调整已陆续展开。

过去几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三年来,miG在拥有大量资源的情况下没有推出类似微信的平台级产品,被普遍认为是刘成敏离开及miG被拆分的原因。

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雷锋网创始人林军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说去年5月调整时miG的手机QQ还有机会,那么在微信用户数目突破2亿、3亿之后,这种逆转变得更为艰难。

微信的发展与miG核心的手机QQ息息相关。一方面,微信的普及替代了很多手机QQ功能,手机QQ的用户增长速度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因手机QQ与pC端QQ分属两个事业群,QQ作为一个产品被分割,在移动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的时期,对外的竞争力被大大减弱。

据接近刘成敏的腾讯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腾讯无线十年以来,刘成敏并不是没考虑过推出类似微信的创新产品,但因腾讯无线部门与电信运营商的特殊关系及考核方式而难以达成。腾讯用户中使用功能手机的用户群体仍然占到多数,因此,从业绩考核来看,做低端功能机的软件开发、扩展功能机用户,对腾讯无线部门的员工来说,有业绩方面的吸引力。

此外,一位曾在腾讯无线部门工作多年的人士表示,腾讯无线部门早年是Sp业务(Serviceprovider,移动增值服务,包括定制短信、彩铃、彩信等)的承担者,与电信运营商关系特殊,因此类似微信等冲击运营商语音、短信服务的产品,几乎不可能由腾讯无线部门推出来,而在微信面世之初,腾讯也曾受到过运营商的“责难”。

上述接近刘成敏的腾讯人士还称:“当时刘成敏曾多次鼓励大家做高端智能手机的开发和适配,甚至说谁做低端机谁就是低端人才。”据《财经》记者了解,2009年,腾讯收购了大连一家企业,将无线部门中功能手机的软件开发外包至这家公司,并在内部推动软件开发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刘成敏非常优秀,在腾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只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可能已经不适合他。”一位资深互联网人士如此评价。

一位腾讯前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自去年5月调整以来,已经有包括李海翔(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曾负责搜索业务)、刘成敏在内的多位高管离职,从个人角度而言,他们在腾讯工作多年,个人财富已经足够,在腾讯目前大举进军移动互联网的情况下,腾讯对他们的高目标要求所对应的付出,已经超过金钱所能带给他们的回报,从这个角度而言,刘成敏等的退场,也是一种自然的吐故纳新。

刘成敏的去职和miG的分拆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缩影,被认为是Sp时代的结束。

从Sp转身虚拟运营商

十年间,腾讯收入支柱逐渐从Sp业务转向广义的互联网增值服务。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当时财报显示Sp业务收入超过腾讯总收入的56%。201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Sp业务收入占腾讯总收入约为8%,并且增速已为腾讯各项业务最低。

与收入结构变化相应的,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关系数年间几经变化,话语权强弱逆转;同时,腾讯发展所依赖的根本,亦越来越集中于产品质量和“精品”数目,产品经理文化被空前放大。

2004年,中移动紧缩Sp业务,开始整顿彩信、彩铃等网站。2006年,中移动宣布取消5元/20m包月的合作。从此,手机QQ不能再通过短信付费试用,而要下载软件安装使用。但这并未影响腾讯手机端的客户增长:手机QQ用户大量增长,QQ秀、QQ空间、QQ游戏等收入增加。腾讯反倒愈益接近虚拟运营商的角色(虚拟运营商是指那些没有基础网络而经营电信或者电信的增值业务的厂商)。

一方面,无线部门所承担的Sp业务逐渐下降,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腾讯越发重视产品、增值服务的质量,产品经理精神近几年在公司内部被空前放大。

以微信团队为例。与具有十年历史的腾讯无线团队相比,微信团队并非腾讯“嫡系”。在此之前,2005年,腾讯从博大手中收购了经典邮箱产品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其开发者张小龙及其团队随之被收编。之后,这个20多人的团队在广州就地成立了腾讯广州研究院(下称广研院)。

进入腾讯之后,广研院开发出了QQ邮箱,这款产品在腾讯内部获得“七星级”产品的最高评价。2011年1月,微信产品由腾讯广州研究院的张小龙团队推出。

与微信崛起相应,张小龙所代表的产品经理精神迅速成为腾讯对外的企业文化输出。

与张小龙具有的“互联网人”的特质不同,刘成敏更像一个“电信人”。2012年初,在一个沙龙活动中,刘成敏曾表达了自己对移动发展的看法,他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带宽和频段限制,移动互联网或许没有大家想象中丰富,言谈之中对移动互联网谨慎乐观。

但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刘成敏的判断,目前,微信不仅具备语音通讯的基本功能,还向一个超级应用商店平台发展。

据微信团队人士介绍,通过微信的公众账号,已经可以实现车险、部分市政管理和市民服务、网银的部分基本功能等。微信已经从当初的一款产品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平台,其产品自身便具备了虚拟运营商的价值与作用。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从Sp时代依赖运营商的小尾巴到如今的互联网巨头,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却想要将巨头纳入自己的准入体系,已经与现实实力不相匹配。

2012年底,工信部酝酿虚拟运营商牌照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以苏宁为首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跃跃欲试。更接近虚拟运营商事实的腾讯,则显得颇为低调。马化腾更为强调“出精品”的重要性。如果腾讯再推出多款类似微信的移动服务平台,并实现商业化运营,那么虚拟运营商的牌照对其来说仅仅是一纸可有可无的证明。

不过,腾讯现在感到焦虑的是,第二个可与微信匹敌的移动平台在哪儿?

第二张船票在哪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众所周知,但仍快于腾讯管理层的预期。从2012年5月架构调整到此次miG分拆只相距半年多,足以看出腾讯在寻求微信之外另一个平台的焦虑。

2012年底,奇虎360董事长周鸿在评价移动产品时,曾称腾讯凭借微信而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马化腾则隔空回应为,微信的成功只能说腾讯有了站台票,而非船票。

话语背后,也是腾讯真实处境的描述:尽管在2012年腾讯依然高歌猛进,但从增长态势上来看,已经出现营收和利润增速放缓。

此次miG中手机QQ被合并到pCQQ,实际上是拯救QQ的动作,也是希望QQ能延续其强劲的生命力,与微信达到平衡,成为腾讯可能的第二张船票。此外,从2010年至今,腾讯曾先后尝试过搜索、手机浏览器、手机安全软件等,在搜索局面发生变化后,又将SoSo街景地图作为另一潜在平台或产品。

腾讯一直希望通过内部竞争方式,在腾讯内部孕育出平台级产品,但这种方式有成有败。

成的是微信。从张小龙团队被收编到微信推出至今,微信团队所在的广研院一直在企业发展部门,相对独立。这种结构避免了微信与手机QQ等产品的正面竞争,微信得以存活和发展。

败的则是腾讯搜搜。搜搜前负责人吴军离开腾讯之后,曾对媒体表示,腾讯搜索失败的原因之一即在于“缺乏搜索的基因”,在他看来,腾讯应该下功夫在基础架构上而非追求一时的市场份额。

据一位曾在腾讯工作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Google退出中国后,马化腾曾对腾讯搜搜抱以厚望,希望搜索可以达到百度之后,排名第二的位置。但由于腾讯历史上没有搜索团队,腾讯搜搜团队主要由空降兵构成,包括吴军在内的Google团队和更早之前进入腾讯的中搜团队存在分歧,这导致了搜搜内部存在两套人马。2011年底,腾讯内部另一团队也加入搜索引擎开发,可见管理员对搜搜失望。

2012年5月,腾讯架构调整,搜搜不再成为独立事业部,被打散到其他部门。这意味着腾讯在搜索方面的巨额投入没有收效,未能撑起一个可能的入口。原定8月推出的新平台测试亦因此搁浅。

搜索已成过去式,但地图搜索则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焕发活力。腾讯搜搜团队一部分人被分到miG之后,承担了目前被马化腾看重的“SoSo街景地图”的开发。

鉴于高德地图等地理信息服务商在过去一年的爆发式成长,SoSo街景地图尚有潜力,而且“社交—问路—街景地图”的需求链条也给微信和街景地图的结合提供了想象空间。2012年3月,SoSo街景地图。据腾讯人士介绍,2013年,SoSo街景地图的覆盖城市将从目前的6个城市扩增至30多个省会城市。

搜索之外,手机浏览器、手机安全软件也有出位的可能。最初,它们皆是腾讯出自防御跟随目的推出的产品,此后亦未成为占领先地位的刚需产品。

手机浏览器曾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2004年,UC优视推出手机浏览器UCweb(后更名为UC浏览器),2008年,腾讯开始进行手机浏览器的开发。

2011年四季度,手机QQ浏览器达到顶峰:据易观国际的数据,该季度手机QQ浏览器市场份额达到39.9%,位居第一,UC浏览器则以0.9个百分点之差位居第二。

但其后一年,UC浏览器份额持续攀升,手机QQ浏览器在2012年则下滑至不到30%。2012年底至2013年初,百度收购UC浏览器的传言被数度传出。对腾讯来说,移动浏览器依然具有入口价值。

移动通讯发展史篇10

关键词:五力模型互补品行业联合

迈克•波特认为影响企业赢利水平和行业竞争强度的结构性因素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归纳为5个类型或者被称为5种力量,分别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利;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利;行业内部竞争的特点;替代品的威胁。如图1所示。

迈克•波特认为,如果这5种力量都大,那么该行业的赢利潜力就低,同时行业竞争相对激烈。反之亦然。同时在影响行业竞争强度的5种力量中,行业内部竞争特点是最关键的。如果行业内部的企业恶性竞争,那么其他4种力量都必然向恶化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分析了行业竞争结构之后,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行业竞争结构,而应该通过主动的战略行为优化行业的竞争结构。

移动通讯业行业竞争现状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

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在一个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新的进入者可能带来新的资金、产品和观念,促进整个行业的早期发展。但是从行业发展进入早期增长阶段以后,新的进入者将使得行业竞争强度增加。通过对2004年移动通讯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移动通讯业用户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变缓,移动通讯市场逐步步入成熟期。

一般来说,行业进入障碍越低,进入者越多,行业竞争结构恶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需要对行业进入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实施建立行业进入壁垒或者优化行业结构的竞争策略。根据迈克•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下列因素是构成行业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

规模经济。对于中国移动通讯业来说,规模经济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移动通讯业也已经有了明显规模优势的大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移动通讯业的潜在进入者主要是中国网通和电信。由于业务的相似性,规模经济这个壁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进入这个行业的理由。

产品差异。产品差异主要是指产品在核心收益、有形产品和扩展产品3个层次上表现出的创造差异的可能性。一般说来,移动通讯业内的核心产品差异不大。服务只是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合实现的。通过调查发现,顾客对移动通讯业的业务种类基本比较满意,认为业务种类较多或更多的顾客占约80%,对于业务种类效果反应则较差。

品牌知名度。如果一个行业的品牌忠诚度比较高,那么企业品牌和知名度的存在就成为进入的感情障碍。中国网通的前身是具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截至2004年4月,中国网通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户。因此,新进入者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政府政策和专利。移动通讯业在中国属于垄断竞争性行业,但是从最近有关部门人士的表态中可以看出,鼓励通讯业领域竞争已经成为主要的监管策略。“小灵通”业务项目进入北京,完成了这一新业务的全国市场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以迂回的方式介入了移动通讯市场。而近来所有的移动公司也正为取得3G执照展开激烈竞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移动通讯业的进入者威胁正在增强,而对于现有的行业内企业来说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赢利水平及空间也将有所降低。

供应商讨价还价权利分析

一个行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实际上是动态的讨价还价的博弈。如果供应商的权利较大,那么他们会以要求提高供应价格或者自动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方法降低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在供应商与顾客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讨价还价权利的大小取决于哪一方进入对方所从事的行业更加容易。由中国移动通讯行业状况分析可知,通讯服务商相当集中,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当然也就较弱,这对于移动通讯业企业来说是较为有利的。

顾客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行业与其顾客的关系同样也是讨价还价的关系。这与企业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权利的分析是对称的。移动通讯业顾客集中度比服务供应商行业的集中度低,那么意味着顾客群控制和压低价格的能力和可能性较低。截至2004年9月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拥有1.94亿和1.07亿用户。中国移动通讯业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顾客集中度很低,因此顾客讨价还价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此外,移动通讯业单个顾客消费量在企业总销售额中占极小的比重,那么服务商维护这个顾客的成本及转移成本就较低,单个顾客的流失不会引起较大的销售额和利润水平的大幅下降。而对于中国移动通讯业来说,普通消费者进行前项联合的能力和可能性几乎为零。最后顾客对服务商所在行业不是十分了解,在看待通讯业竞争强度时,顾客通过业务形式的多少来看待竞争的强度,而非从价格方面进行辨别,由此看来移动通讯成本透明度较低。因此移动通讯服务商与顾客的博弈中,前者占主导地位。

现有企业竞争特点

众所周知,现阶段移动通讯行业只有两家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行业内部根本不存在大量实力相当的竞争者。因此在这种“权威和层次”的行业中,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各个竞争对手之间不容易发生以价格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价格战一旦爆发,往往容易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在移动通讯业,虽然核心产品的差异性较小,而移动和联通公司却可以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吸引有不同消费需求的顾客群。另外,移动和联通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区域式组织结构,而不同的区域分公司又可以实施不同的业务组合。总的来说,移动通讯业的内部竞争并不是以价格战为主的,竞争不是十分激烈。

替代品威胁分析

在中国,对于流动性不太强的人群来说,小灵通已经成为移动通讯业的替代品。消费者拥有手机和小灵通的状况对比:有16.22%的顾客正在使用小灵通,小灵通已经成为仅次于联通的第三大移动通讯服务商。使用小灵通的顾客中同时使用手机顾客分布:移动公司消费者拥有小灵通的百分比为12.9%,联通公司消费者拥有小灵通百分比为13.79%。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使用宽带的数量为61人次,仅次于固定电话89人次和移动公司的125人次,已经超过了联通29人次和小灵通24人次成为人们第三大沟通方式。小灵通主要目标消费者群体是居住流动性不强,对通讯的相对灵活性又有一定要求的群体。它分割了移动通讯服务商这部分消费者的利益。正是小灵通服务形式的出现导致了移动通讯业单项收费方式的普遍存在,压缩了移动通讯行业的利润空间。

互补品在通讯行业中的战略地位

在利用以上模型进行移动通讯业竞争分析时,不可忽略移动通讯业服务实现所必需的因素互补品:手机。无论移动通讯业推行彩铃彩信,还是推行拍照录像业务都需要手机这个互补品使得业务得以实现。如联通推出面向3G的媒体门户的移动综合性媒体Uni:在联通共赢合作的市场生态理论下,Uni充当着“移动门户提供商内容运营商”的角色,使得市场各个环节都能有效串连。从网络运营商提供接入平台和信息通道,手机商制造生产手机,到内容提供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应用,用户得到一站式服务。中国联通公司还宣布推出第四款“世界风”双模手机,由此开启了第一款国产双模手机和全球第一款智能双模手机的先河。

下文通过联通CDma在中国推行的过程来证明互补品在移动通讯业竞争力模型中的地位。近两年来,联通在投入几百亿元建成并完善CDma网络后,已有意拓展CDma大众普及型市场,将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到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2003年CDma业务新增1,070万用户,而联合有研发、生产实力的终端制造商,将是联通开拓市场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2004年在CDma手机普及风暴中,联通更是采购1000万部CDma手机。2005年上半年CDma移动电话用户数净增了310.5万户,CDma移动电话用户数累计为3902万户,而用户增加速度放慢更多是由于CDma业务改变了经营模式,即降低手机贴补所致。但是笔者了解到同期联通净利润为23.29元,手机采购费用则为25.5亿元。在中国移动通讯业对于其互补品的行业整合已经基本进入成熟阶段。2005年,中国移动也推出前向联合的竞争模式,以此与联通对抗。由此看来,移动通讯业中互补品手机的地位是行业发展及竞争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业务捆绑形式的影响因素之顾客提及率最高的是手机的质量和品牌24,然后是通讯网络11,第三是价格10;人们认为捆绑业务的优势有第一是服务更周到18,第二是价格17人,第三是手机质量和品牌16人,对于顾客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手机质量和品牌只有16人认为是优势,这说明顾客对手机并不满意,而价格已经超过顾客期望。人们不选择捆绑业务的原因提及最高的为转网的不方便,第二是由于通讯网络不满意,第三是手机质量和品牌。

对捆绑业务中手机作用的顾客态度调查:20%认为非常重要,认为比较重要的占53%,19%的人认为一般。由消费者调查也说明在通讯业竞争过程中我们不应忽略互补品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

以往移动通讯产业中运营商与手机制造商各自为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要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这两大主角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就一定能可以能实现该产业明天的辉煌,打造出生命力持久的移动通讯产业链,为双方谋划一个合作共赢的未来。而产业联合无疑成为两个产业共同发展的基石。

实例分析证明,在通讯外部环境分析过程中行业竞争力模型将作出改进,如图2所示。

无形的产业链存在于所有的行业中,移动通讯行业同样如此。对于该行业来说,移动通讯运营商、移动通信终端制造商以及用户这个产业链中三个主要环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任何一个环节的状态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这根产业链条上起主导作用的两个环节―运营商和制造商,其彼此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移动通讯业和手机行业已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对移动通讯业进行行业分析时,在考虑波特的5种竞争力时,不得不考虑手机这种移动通讯业互补品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对移动通讯业竞争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与营销管理第十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姚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竞争新对策―从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的改进谈起[J].生产力研究,2001

4.项保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J].中国工业经济,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