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院外急救的措施十篇院外急救的措施十篇

院外急救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22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1

具有以下情况可判断为眼外伤:①眼部外伤史:颜面部受到钝性打击或眼部受到尖锐物刺伤等;②伤后出现眼部青紫肿胀、眼充血、出血或视物不清等症状。

抢救流程

抢救流程详见图1。检查外伤部位及程度以便于明确诊断

操作方法①保持光线明亮以利于检查。②询问病史,明确致伤原因。③仔细检查眼部损伤部位,明确外眼和内眼损伤及程度。④粗查视力:用手或物体在患者眼前询问患者视物情况,或用手电筒检查是否有光感。

重要提示检查应快速,明确诊断后根据受伤部位及重要程度确定处理程序。

态度要求稳定患者情绪,向其解释保持安静并平卧的重要性以配合治疗。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揉搓损伤部位以免加重血肿。检查应迅速,操作轻柔。快速诊断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冷敷处理以减轻外眼挫伤部位肿胀

应用指征颜面部由于受到钝性打击,仅引起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而无破口的,可采用冷敷。

操作方法受伤后应立即用冰袋或凉毛巾进行局部冷敷,以消肿止痛。不能除外眼内伤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重要提示①外眼部损伤后切不可按揉或热敷以免加重皮下血肿。②仔细检查除外头部其他部位外伤及体征。

态度要求稳定患者情绪,向其解释保持安静并平卧的重要性以配合治疗。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揉搓损伤部位以免加重血肿。嘱患者尽量避免咳嗽及用力以避免加重血肿及出血。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及视物情况以监测病情进展。清创外眼部皮肤裂伤以缝合关闭伤口

应用指征外眼部皮肤裂伤出血。

操作方法①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②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伤口内异物及坏死组织,修整皮缘。③用无创线或细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④消毒包扎伤口。

重要提示①外眼损伤出血还要注意检查内眼是否有损伤及异物,以免遗漏诊断。②清创缝合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抗菌素以预防感染。③避免消毒液溅入眼内。

态度要求缝合前仔细询问患者致伤原因,检查伤口内是否存留异物。必要时行x线检查以寻找异物并除外眼眶部骨折。无条件行x线检查者清创时要彻底、仔细。确认有异物存留但无法找到者,简单加压包扎后迅速转上级医院检查并处理。

局麻前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有过敏史者要作过敏试验或使用不致敏的局麻药物。清创时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小心操作,保护好周围组织。缝合伤口时要尽量保护组织,使用无创线或细线缝合。尽力减少术后瘢痕的发生。清创结束时要协助患者擦拭血迹和液体,告诉患者注意事项。

快速包扎眼内伤口以便于转运

应用指征眼球外伤,角膜挫伤或裂开,眼内容物外溢;或眼部利器扎伤,眼内异物存留;视物障碍。

操作方法立即嘱患者平卧,严禁用水冲洗伤眼或涂抹任何药物,只需在伤眼上加盖清洁的敷料,用绷带轻轻缠绕包扎即可,严禁加压。

包扎时应同时将对侧眼部一起包扎,包扎的目的是限制眼部活动和摩擦加重损伤、并减少光亮对伤眼的刺激。以免健眼活动带动伤眼转动而造成摩擦,使伤情加重。然后迅速将伤员送上报医院抢救。

重要提示①所有眼部外伤均需双眼包扎,以免健眼活动加重伤侧眼部损伤。包扎后迅速转上级医院,不得延误处理时机,尽管有时仅为一眼,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处理,另一眼也将会受到影响而失明。②包扎时除不得加压外,也不可将脱出于眼外的眼内容物还纳,以免导致感染。③眼部贯通伤原则上一般不宜将异物盲目取出,相反应固定异物,防止异物活动加重眼部或脑组织损伤。

态度要求稳定患者情绪,劝其安静并平卧。嘱家属协助安慰患者,当患者需要活动时,应协助其移动及转运。

眼内伤是一种紧急病症,危及患者的视觉功能。眼内伤的患者往往十分恐惧,担心出现视力障碍、失明等。因此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向其解释受伤情况,安慰并劝其配合治疗和转院。同时要向其家属说明病情,告诉帮助患者活动的注意事项。

处理电光性眼炎以消炎镇痛

应用指征电焊工或观看点焊操作,或不慎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灯下后出现眼皮、结膜、角膜浅表组织的损伤称为电光性眼炎。接触电焊光后4.8小时发病,双眼剧痛,眼皮红肿、紧闭,怕光、流泪。

治疗方法用少量表面麻醉剂如丁卡因等滴眼,结合抗生素眼水、眼膏防止感染。也可做冷敷或滴人奶及鲜牛奶以帮助创口愈合,一般1-2天可以恢复。外出时配戴墨镜以保护双眼。严重者及时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态度要求向患者解释本病的发生原因、转归及预防方法。稳定患者情绪并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的损伤。要理解患者因剧痛产生的痛苦和急躁情绪,对患者因视物影响带来的生活不便给予帮助。

处理眼部酸碱性物质烧伤以控制病情

应用指征酸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硝酸、冰醋酸等,碱性物质如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溅入眼睛。

操作方法①紧急处理:在发生化学伤的现场以清洁的水(紧急情况下可用河水等)清洗:用手指把上下眼皮牵拉开后反复充分冲洗,或将面部浸入水中,翻开眼皮转动眼球及头部,使溅入的化学物质稀释或清除,特别要将残留在角膜、结膜表面的固体化学物质加以清除。冲洗时间≥10分钟,然后急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②酸性化学伤可用2%~3%碳酸氢钠液冲洗。③碱性化学伤可用2%-3%硼酸水或1%醋酸溶液冲洗。④彻底冲洗后迅速转往上级医院行进一步治疗。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2

关键词:社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中毒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15-01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1]。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70%的人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现场救护于院外死亡,这部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2],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6min。如果超过8min,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min,基本不能救活。因此,在黄金时间内正确实施院前急救是挽回许多患者的生命的关键举措,本文在查阅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对社区常见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中毒的院前急救措施作如下综述。

1心力衰竭

1.1定义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低下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3]。

1.2社区院前急救措施

如果在社区或家里遇到此类病人时,家属或目击者应该在评估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1)让病人安静,减少恐惧躁动;(2)快速有效的拨打120,确保患者可以及时被送入医院;(3)松开衣领,让病人取坐位,两下肢随床沿下垂,必要时可用胶带轮流结扎四肢,每一肢体结扎5min,然后放松5min,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4)如有心脏骤停,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1.3救护车到达后急救措施医护人员应迅速将患者置坐位,双腿下垂,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吗啡、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氨茶碱、正性肌力药等

用正性肌力药需避免过量,以防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即时排出咽部痰液;呋塞米的药效快、安全性高,对治疗肺水肿及脑水肿非常有效;硝酸甘油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具有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吗啡是一种镇静剂,对治疗急性心力衰竭非常有帮助,但吗啡具有不良反应也比较大,因此,用小剂量即可,避免过量[4]。

1.4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其抢救最佳时间为发病1h内,如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救治,会危及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死亡。在急诊抢救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给药[5]。在院外发现急性心衰患者,应立即正确迅速诊断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急救措施如对猝死病人,除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外,不能盲目地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把握黄金时间4~6min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即现场实施心肺复苏技术[2]。

2呼吸衰竭

2.1定义

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6]。

2.2社区院前急救措施

遇到此类病人,最重要的就是:(1)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头偏向一侧;(2)可以的话,让患者半坐卧位;(3)立即拨打120求救。

2.3救护车到达后急救措施医护人员要立即给患者吸氧,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β2受体激动剂解痉平喘,机械性喉梗阻时可切开环甲膜进行通气

如因缺氧引起心跳骤停则行心肺复苏术,并迅速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2.4讨论

呼吸衰竭的患者常伴有CopD,CopD合并呼吸衰竭若救治不及时有效,易导致患者死亡。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给予正确的院前急救,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早期院前急救使用无创呼吸机可以较早地纠正缺氧,并有利于进一步治疗。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7]。

3急性中毒

3.1定义

急性中毒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短时间内或一次超量进入人体而造成组织、器官气质性或功能性损害[1]。

3.2社区院前急救措施

(1)首先最重要的是隔离毒源,防止患者继续摄入毒性物质;(2)拨打120求救,并规劝患者不要过于紧张;(3)如果是吸入性中毒,应将患者转移至新鲜空气充足的环境,选取坐位利于患者进行气体交换,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适当降低体温,利于患者呼吸;如果是食入性中毒,应立即阻止患者继续摄入毒性食物,清除患者口腔及咽喉部未吞下的毒性物质;对于进入食道且未吸收的毒性物质,用筷子刺激会厌部进行催吐。

3.3救护车到达后急救措施

迅速进行洗胃,对于已经吸收的毒性物质,要促进排出,导泻、灌肠等;同时给予利尿剂,吸氧等的生命支持,到医院后再进行后续的治疗与护理。

3.4讨论

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凶险、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常常会危及生命。一方面需要患者学习相关知识,避免摄入有毒物质,部分患者需保持健康的心态,避免选择摄入毒性物质而自杀。另一方面需要目击群众或者患者本人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急救。通过积极的院前急救,可争取有效的急救时间,对挽留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8]。

4结语

患者在院外疾病突发,离医院远,多数患者附近没有医护人员,而医院救护车是在接到电话后内出车,不能立刻到达。所以很多情况下,医护人员错过了救护病人的最佳时间,需要患者自救或目击群众救助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是院前急救的保障。希望本文对社区常见疾病院前急救措施的论述,能够使得社区群众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挽救生命,降低伤残。

参考文献

[1]张波.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十二章:急性中毒[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4-162.

[2]黄一红.现场救护:把握急救的黄金时间[n].晋江经济报,2010-09-29(6).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二章第三节:心力衰竭[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0-126.

[4]谭建新,关永东.吗啡在急性左心力衰竭院前急救中的安全性[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5):630-632.

[5]吴艳强.急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4):117-118.

[6]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二章第十五节:呼吸衰竭[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9-170.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3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和流动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同时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相对而言,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因素。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存在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进行探讨,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某医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院前急救出诊护理方面存在风险因素44例病历,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缺陷16例;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为5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沟通不到位为4例。

1.2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原因

1.2.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出诊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每次出诊任务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患者病情发展具有不可确定性,护理操作过程具有紧迫性,护理处置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等。有些护士没有认识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上述特点,认为只要是随着医师出诊,医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2实践经验不足。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2.3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首先,患者和家属对急救水平要求很高,而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由于当着众多围观群众,加上患者自身疾病原因等因素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院前急救环境的特殊性,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与院内病房相比,救护车空间狭窄,光线昏暗,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造成护士心理紧张。

1.2.4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2.5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院前急救护士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家属、家属及旁观者的情绪激动,甚至谩骂、殴打等过激行为。

1.3统计学方法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本文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学习、培训、讨论、管理)前后风险率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实施干预措施(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前存在风险因素最多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占总存在风险因素的为16例(占36.36%);其次是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占27.27%);再次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占15.91%)。加强(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后,由于缺乏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被投诉为7例,减少了9例;由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为5例,减少了7例;其他相关存在风险都有明显减少。

3干预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院前急救中患者的特点是急、危、重,时时刻刻要突出一个"急"字,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及时投入抢救,做到"呼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都能应对自如,做到"急而有序,忙而不乱"。本组资料显示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风险为16例(占36.36%);由于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风险为4例(占9.09%),所以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另外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患者和家属,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及心情,谅解和忍让他们的责备,使他们的身心恢复平衡,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有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并以娴熟有序的操作和耐心的指导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1]。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4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采取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的104位患者,通过分为自行就诊组和院前急救组,观察各自的急救效果。结果院前急救组效果明显好于自行就诊组。结论院前救治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给予患者急救措施,能够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急救;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共收治10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其中68例由急救车送至本院并给予了院前急救措施,归入院前急救组。36例患者发病后自行送至本院进行治疗,未给予院前急救措施,归入自行就诊组。院前急救组患者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3.3±10.7)岁;基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49例,冠心病28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心肌炎2例;Killip分级:Ⅲ级26例,Ⅳ42例。自行就诊组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1.2±14.3)岁;基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8例,冠心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Killip分级:Ⅲ级14例,Ⅳ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Killip分级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院前急救组患者给予以下院前急救措施:

(1)将患者立即变为端坐,若伴有休克则采用平卧位;(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3)对除外伴有严重CopD、意识障碍、休克的患者给予3~5mg吗啡静脉推注;(4)将10~13mg硝酸甘油、0.2mg西地兰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后静脉滴注;(5)速尿20~40mg、氨茶碱0.25g静脉注射。自行就诊组患者来院急诊后再给予上述治疗措施。

1.3评价标准

计算两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即从发病到开始急救措施的时间。并按照以下标准评价疗效:(1)显效,指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双肺干、湿音消失,血氧饱和度≥95%;(2)有效,指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减轻,双肺干、湿音消失范围减小,血氧饱和度≥90%;(3)无效,指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双肺干、湿音未减轻,血氧饱和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治疗的有效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平均急救时间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急救时间的比较

院前急救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为(12.4±6.4)min,自行就诊组的平均急救时间为(43.2±14.3)min。院前急救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显著低于自行就诊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

院前急救组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或外伤可引起肌缺血断裂、室间隔破裂穿孔,高血压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瓣膜穿孔等是急性左心衰的常见病因。主要病理改变为:患者原有的心脏病损受感染、劳累、情绪等原因的影响,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心脏射血功能也随之减弱,使肺静脉压在短时间升高,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部,使患者并发肺水肿;部分肺泡塌陷,引起气体交换障碍。急性左心衰一旦发生,可迅速引起急性肺水肿,大量血浆渗入到肺间质及肺泡中,引起气体交换障碍,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的发生。急性肺水肿需要立即抢救治疗,否则有致命危险。

经观察分析,急性左心衰竭的发作,大多数有诱因可寻,其中感染、自行停药、中断治疗、心律失常、用力大便或活动过度是主要的几个诱因,这些诱因之间可相互影响,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其诱因也有明显不同,如能针对这些不同病因及诱因采取适当措施,指导这些病人的治疗及日常生活,将可减少急性左心衰的发作。

许多冠心病人开始只有感染症状(尤其老年人),未见明显心功能不全,住院期间突发急性左心衰竭,使病情急剧加重。这是因为冠心病人原有心肌供氧不足,感染后,肺通气、换气功能不好,使冠脉供氧更差,另外细菌毒素对心肌也有抑制作用,从而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因此,应加强对冠心病人的日常保健,减少感染的机会。如感染应尽早就医,医务人员也应提高警惕,对有感染的冠心病人,应注意左心衰竭的早期症状,能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和减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作,减少诱发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

因此,急性左心衰竭强调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主要措施包括采用端坐位,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呼吸困难。吗啡能够镇静情绪,西地兰增强心肌收缩,氨茶碱扩张支气管,速尿减轻肺水肿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吴倩报道,给予院前急救可以显著缩短平均急救时间,采用院前急救的观察组平均急救时间为(18.2±4.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33.2±5.3)min。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给予患者急救措施,能够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迅速给予急性左心衰患者坐位、速尿、氨茶碱、西地兰等院前急救措施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忠元,盛传玲,刘浩,夏修龙.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2314-2317.

[2]郭凤仙.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06:648-650.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5

【关键词】院前急救;策略;病例特点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3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院前急救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本文就广州市“120”出车急救统计73875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与实践,就如何做好院前急救探讨几点策略,目的是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和现场急救处理能力,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院前出车急救73875例,其中男性44609例(60.4%),女性29266例(39.6%);年龄发病年龄60岁21788例(29.5%)。

1.2急救病种的分布,见表1。

1.3院外急救死亡病例2449例,占3.3%。

1.3.1死亡病例年龄分布61岁,1342例(54.8%)。

1.3.2院外急救死亡病例病因分布猝死1754例(71.6%);外伤287例(11.7%);脑血管急症139例(5.6%);心血管急症124例(5.5%);中毒51例(2.1%);呼吸系统急症40例(1.6%);其他47例(1.9%)。

2讨论

院前急救对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十分重要。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救急、稳定病情、迅速转运.应遵循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救治原则。本文通过对73875例急救病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就如何做好院前急救进行如下探讨与分析。

2.1本组院前急救特点发病年龄21~40岁多见,占41.1%,其次为60岁以上人群(29.5%),以男性多见(60.4%);发病种类前5位是:外伤、心血管急症、消化系统、中毒。院外死亡前5位的疾病有猝死、外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中毒。死亡年龄分布60岁以上多见.占54.8%。

2.2本组院前急救分析发病重多见为外伤、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消化系统急症、中毒。以创伤、昏迷、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多见。其中以创伤(车祸及外伤)占首位,严重多发性损伤多见于交通、工伤事故、刀伤、高处坠落等,其伤情严重而复杂。易漏诊,死亡率高。易突发致死的原因:窒息、脑疝、失血性休克。现场应仔细检查。查明易致命伤进行即时急救处理。急救措施包括畅通气道、闭合胸部开放伤、有效止血、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固定伤肢、止痛。有血气胸者应尽快胸腔穿刺,颅脑损伤者应注意防止脑水肿,在血压稳定下应急用甘露醇速尿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出现。多发伤要特别注意腹腔器官的损伤,可行腹穿排除内出血。并尽快转运回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根据病情缓急,相关科室密切配合抢救。是抢救生命的关键[1]。

2.3昏迷是院前急救的常见急症多见于头颅外伤、脑血管意外、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颅内感染等,诊察时应迅速检查生命体征,同时向知情者询问发病过程及伴随症状、基础病史。结合体检可使部分病人得到初步诊断,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进行生命体征评价,及时发生威胁生命体征的情况,即时进行应急处理,如颅内压增加时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措施之一。中老年病人平素有高血压史者,昏迷前有头痛、呕吐,查体血压升高,眼球向一侧凝视、病理征阳性等,应考虑脑出血。若是青壮年,有情绪激动、头痛,既而昏迷,并颈抵抗,应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场应予甘露醇、速尿、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有糖尿病病史的病人昏迷时除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特别应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可现场查指尖血糖。无明确病史的昏迷者应警惕中毒可能。急性中毒是院前急救中常见危重症之一。病情复杂,救治中应尽可能详细询问病史。收集可疑证据,熟悉各种中毒迹象,明确病因,减少治疗的盲目性。目前中毒原因多为安眠药、酒精、海洛因等,院前对疑中毒者、不明中毒物者以对症处理为主,早期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支持为先。尽快脱离中毒现场和清除毒物。对中毒毒物明确应尽快运用特效解毒剂,如海洛因中毒应用纳洛酮等。急救效果通常较为满意。

2.4胸痛应特别注意病人的血压及呼吸状态。重点了解疼痛部位、性质、时间、放射范围及伴随症状。平素体健的青年在屏气、刺激性干咳后出现一侧胸痛,听诊呼吸音消失,或原有慢阻肺的老年人突然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考虑自发性气胸,严重时可紧急行胸腔穿刺。若胸骨后剧烈痛、濒死感,提示急性心梗,应给予镇痛、吸氧、冠心苏合丸等,并转送入院。突发呼吸困难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急性肺水肿,应注意鉴别,并采取相应措施。现场应及时有效给氧和开通静脉通道。

2.5腹痛应首先排除致命性腹痛,如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宫外孕破裂出血、急性心梗,并做相应处理后转送。

2.6在院前发现群体伤和群体中毒时要尽快了解伤情,及时检伤分类,迅速报告给有关部门,使救援工作达到快捷有序进行。

2.7在院前急救转送急危重病人时要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防颠簸、防窒息、防出血、防惊厥、防损伤,管理好气道达到有效供氧,静脉通道有效补充血容量,观察神志、尤其是瞳孔的变化。

2.8院前急救中对“三无人员”应本着救急扶危的天职,对生命危险积极救治。同时呼叫“110”,一是协助寻找病人亲人,二是证明病人在危险状态,有利于救治无生命危险的后送适宜处理。对现场死亡的病人判断要准确,同时要作好准确的记录。

2.9院前急救中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变化快。要求我们具有全面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要简洁询问病史,快速查体,综合分析,正确判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危及生命因素。在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救治并及时转运。同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危重,取得家属理解,避免产生医疗纠纷[2]。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6

【关键词】外伤性昏迷;急诊护理

【中途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52―02

外伤性昏迷是急诊科常见的外科急危重症之一,外伤性昏迷患者多伤情复杂、病情变化也快。严重外伤抢救的黄金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内,外伤性昏迷是急诊外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诊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就由可能危及外伤患者的生命[1-3]。所以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护理工作要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各项临床诊治及护理措施必须尽快完成,为外伤患者下一步系统治疗及手术争取时间,以便更好地保证外伤患者的生命安全[4-6]。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的109例外伤性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进行整理和分析,先将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的109例外伤性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6例,占69.72%;女性33例,占30.28%;109例外伤患者中有78例患者因交通事故受伤,19例打架斗殴致伤,12例高空坠落致伤,其中79例有明显骨折,85例有明显外伤,就诊时间为受伤后5~45分钟。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7.23±15.86)岁。

2急诊护理方法

2.1及时对外伤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外伤患者被送到急诊抢救室后,接诊后,接诊护士配合急诊医生及时询问送诊者或患者家属,在极短时间内通过仔细观察和初步检查等手段对患

者病情迅速作出初步判定,查出患者外伤昏迷的原因是急诊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查出外伤患者昏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同时准备相应的急诊抢救药品及器械。

2.2为外伤患者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使外伤患者处于正确外伤昏迷患者生命的抢救是放在首位的,急诊护理中要处理好外伤昏迷患者抢救过程的轻重缓急,首先迅速解开或剪

开外伤患者的衣服,清除外伤患者口咽部的血块及呕吐物等牙关紧闭及抽搐的外伤患者放开口器,舌后坠外伤患者放置口咽管,以解除对气道的压迫。外伤昏迷患者外于无意识状态,

保持外伤伤者的处于平卧位,除颈椎外伤所致昏迷外,外伤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外伤患者呕吐引起窒息。

2.3监测外伤昏迷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早检测外伤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生命体征,以便进一步了解外伤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并且可以随时掌握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各种抢救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方式变化,外伤患者在昏迷晚期或脑干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出现潮式呼吸、失调性呼吸或者叹息样吸气呼吸。本研究所

有患者均迅速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

2.4对外伤昏迷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2.4.1颅内压增高有外伤昏迷患者由于患者脑血管破裂及脑细胞损伤使得外伤患者脑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往往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甚至出现脑疝的可能,立即给予125ml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15~20min输完,并定时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2.4.2大出血大出血往往是外伤患者昏迷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外伤患者出血是抢救外伤昏迷患者病情的紧急措施。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或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

血,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止血,可上止血带。迅速给予500ml0.9%氯化钠溶液快速静脉滴注大量补液是抢救失血性休克引起昏迷患者的重要措施。

2.4.3骨折有骨折的外伤患者给予简单而有效的固定,以减少外伤患者骨折断端活动,进一步损伤外伤患者血管神经且加重疼痛,有利于防止外伤患者休克的发生和加重。

2.5外伤性昏迷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联系转送对外伤性昏迷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抢救措施进行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或外伤性昏迷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外伤性昏迷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简要及完整地填写病历,并联系通知外伤性昏迷患者病情相关科室或上级医院作好接诊准备,及时转送外伤性昏迷患者到病房进行系统治疗。

3结果

109例外伤性昏迷患者均我院急诊抢救室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后,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98例外伤性昏迷患者转送至相关科室,11例外伤性昏迷患者因并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10.01%。

4讨论

109例外伤性昏迷患者均我院急诊抢救室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后,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98例外伤性昏迷患者转送至相关科室,11例外伤性昏迷患者因并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10.01%。这说明我们的临床急诊护理措施是有效的、成功的。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急诊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外伤性昏迷患者的临床急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小该疾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6.

[2]张雅辉,鞠艳风.外伤性昏迷的急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4):137.

[3]陈育存.外伤性昏迷患者32例急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150.

[4]余淑英.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12):2467-2468.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7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院接诊的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抢救经验体会和疗效分析,从而了解在临床中如何提高对于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率,为今后的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抢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措施以及预后效果。结果经过急救措施后,安全转运的患者87例,在转运途中因病情过重而死亡的患者3例,4例患者因急救无效死亡,其余83例经急救后转入神经外科病房并得以治愈。结论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同时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字】高血压;脑溢血;急救措施

脑溢血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脑血管病为本院前急救第二位死因,患者的死亡率达15~40%[1]。而高血压脑出血更是常见的一种出血性卒中,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为80%。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病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的主要特征。然而,怎么样才能够在发生高血压脑溢血的患者中进行有效的抢救措施对降低脑溢血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早期及时的准确诊断与救治,是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病死率的关键[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90例患者中,均是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经过我院高血压脑溢血急救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的Ct诊断后确诊为脑出血诊断的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6岁,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岁。所有患者均为突然发病,且发病原因多因受到刺激而引起的。84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并且部分患者平日里的血压并未进行有效的控制、观察以及治疗等措施。其中发生意识模糊的患者57例,轻度昏迷的患者32例,中度昏迷的患者7例,重度昏迷的患者4例。

1.2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在抢救前要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和主要的急救器材包括氧气、吸痰器以及气管插管等配件、简易呼吸器。

2.急救措施

当患者出现肌肉震颤、四肢肌肉抽搐、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甚至是休克等症状的时候,由于中毒症状来势凶猛,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采取急救措施的时候,抢救者应当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迅速启动预见性护理程序[3],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紧急评估

判断病情要快而准,极早认识高血压性脑出血先兆表现,可初步做出诊断:①理解能力下降,或记力减退。意识障碍,轻者神志恍惚昏睡、叫醒后又很快人睡;重者突然昏迷。语言障碍:突然说话不利索,或说不出话来;②视觉障碍:单眼视物不清,眼球转动不灵活。瞳孔可为一侧大、一侧小;或双侧瞳孔如针尖大小;或两侧瞳孔扩大;③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上肢、下肢感觉障碍,有蚁行感,无痛觉感;单侧上肢或下肢运动不灵活,不能提举重物,行走易摔跤。平衡功能失调:患者站立不稳。如患者突然昏迷,病情加重,血压明显升高达180/l00mmHg以上;呕吐不止,酣声大作,全身高热或大汗;呼吸微弱、断续,出现叹息样呼吸(6次/min左右)等症状,应考虑为急危重症脑出血,并应当立即争分夺秒对患者开展积极的抢救工作。

2.2常规紧急处置

医疗工作者应该保持镇静;避免过多搬运,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抬高头部15°~30°,以避免搬运过程中加重出血,以免加重病情。同时,为了使患者呼吸道通畅,可将其一侧肩部垫高,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安静,以防加重出血。就地抢救,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就地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保证呼吸道畅通;应足量给氧,避免因缺氧而加重脑水肿。观察血压、瞳孔的变化,防止血压过高,加重出血而出现脑疝。控制血压;常用作用快、副作用小的降压药,如消心痛或心痛定10~20mg置于患者舌下降压;硝普钠静脉滴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目前,急性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仍应遵循不超过20%的降压幅度,缓慢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130mmHg内,尼卡地平(硝砒胺甲酯)或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静脉制剂可避免血压急速跌落。治疗脑水肿,高血压性脑出血后有90%患者产生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点滴为首次脱水用药,如病情较重或转运时间较长,间隔再使用速尿20~40mg静脉推注,以减轻脑水肿[3]。早期应用止血药和激素;高血压性脑出血大多数是因为动脉硬化血管破裂所致,此时应用止血剂可以对小出血、点状出血起止血作用,亦可以防治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激素具有改善脑血管通透性,增强脑水肿渗出液的吸收,恢复脑血管的调节机制,解除脑血管痉挛,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特别是地塞米松有较强的抗水肿和解除血管痉挛的效果,与甘露醇联合使用,可加强脱水作用,能较好地防止脑水肿“反跳”现象。

2.3院内抢救措施

目前,中、重度脑溢血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已成定论。早期手术能及时清除脑内血肿,减少或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压迫,使被挤压移位部分脑组织及时复位,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使继发性脑水肿、脑缺氧减轻,颅内压降低,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质量。

3.结果

经过急救措施后,安全转运的患者87例,在转运途中因病情过重而死亡的患者3例,4例患者因急救无效死亡,其余83例经急救后转入神经外科病房并得以治愈。急救有效83例,有效率为92.2%,死亡率为7.8%(p

4.讨论

脑溢血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并且在临床中高血压的脑出血的死亡率高。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在经过抢救后的死亡率为7.8%。随着医学的不断的发展,在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抢救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急救措施的时候,抢救者应当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患者争分夺秒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中,急救的有效率为9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为此,院前抢救中,必须要考虑到方法便捷、效果明显、迅速以及安全可靠性[4]。也只有提高院前抢救技术,才是提高抢救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也可以降低死亡率,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才又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怀恩.高血压脑出血的院前急救[J].中国急救医学,2007(08):88-89.

[2]姚钝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治疗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8

[关键词]脑出血;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3-14-02

脑出血是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病,死亡率极高。患者发病初期的盲目搬运和不当处理,致使颅内出血量加大,进而导致脑水肿、脑疝,压迫脑干,从而加速患者死亡。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临床资料来证实:合理有效的院前就地处理是否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研究通过采取是否实施院前急救(SystemicFirst-aidonScene,SFaS)方法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救治后的死亡率进行比较,探讨简单有效的院前处理方案,以期为脑出血病人提供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2月急诊科接诊92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经院前急救48例,未经院前急救44例;男53例,女39例;年龄38~79岁,平均62.5岁;均为急性发病,发病时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呕吐及偏瘫,其中伴有昏迷39例,嗜睡6例,烦躁22例,精神异常8例,失语22例;发病时间:1h内28例,1~4h39例,4~12h23例,12~24h2例。

1.2主要院前急救措施

经院前急救的是患者或家属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指挥调度室下达指令,急救人员在3min内出车,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实施急救。采取的急救措施为:急救人员快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作出初步诊断,立即进行急救。①给予吸氧;②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速尿40mg;③有呕吐者给予头偏向一侧、清理呕吐物、吸痰、放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等措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血压在220~240/110~130mmHg,给利血平注射液1mg肌注;⑤烦躁、无缺氧征、血压高者,适当给予安定注射液5~10mg肌注;⑥平稳搬运:病情稳定后,以多人(至少2人)双手插入病人头、背、臀、下肢下,平托搬至单架上,杜绝用手直接提拿或搂抱患者,以免增加刺激引起呕吐,下楼保持头高脚低,长途转运注意防震。

2结果

2.1急救效果比较

见表1。

2.2患者存活情况

SFaS组死亡6例,死亡率约为12.50%;一般转运组死亡16例,死亡率约为36.36%,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每年死于脑出血的患者日益增多,在发病第一时间活动性出血十分严重,故多数专家及教科书均强调脑出血急性发作期应就地抢救,不宜搬动,以免加重出血[1]。而在工作实际中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多数患者家属不懂急救知识,自行送至医院。然而早期转运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病情危重的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究竟应该怎样开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呢?这就要做好家属的工作,重视发病第一时段的救治。“第一时段”的时间短则以分秒计(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等救治),长则以小时计(如创伤救治中强调的“伤后黄金1h”)。“第二时段”的场所应扩大为“事故现场”,伤员运送途中和医院急诊科[2]。脑出血组患者“第一时段”、“第二时段”救治得力,使得颅内出血量得以控制,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为了保证更多的脑出血患者能够安全运送到医院救治,并降低死亡率,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进行院前急救是很有必要的[3]。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有意识障碍病人最紧迫的急救措施。死亡22例中,有7例死于呼吸道阻塞窒息,措施包括患者平卧、头稍抬高、偏向一侧;避免舌根后坠、吸痰、清理口腔中呕吐物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防止窒息。

脑疝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22例,10例死于脑疝,脑出血很快出现颅内高压及脑水肿,颅内高压通过压迫脑结构,使其部分移位形成脑疝;其次静脉回流受阻,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故降低颅内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4]。

血压过高及波动大均容易继续出血,降压应对照患者病前的基础血压,最好维持在160/100mmHg左右,既能保证脑血流的灌注而防止昏迷,又能减少再出血的几率[5],不宜使用较强的降压药,因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对病情恢复不利。

盲目搬运(肩背、人抬、车推)及不当抢救(按、掐、推、拿、土法刮痧)往往使颅内出血进一步加剧,重者破入脑室,出血量迅速增高,形成脑水肿脑疝而加速死亡。因此,正确的搬运方法对脑出血病人有很大的帮助。

未经院前急救的死亡病例,大多是由于抢救措施不规范、放置姿势不正确、盲目搬运或者只有胸外心脏按压而无人工呼吸,错过最佳复苏时间;经院前急救死亡6例,其中90%以上的死亡病例待救护车到达现场时,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20min以上;身边无子女照顾的老人,一旦发病,往往无能力打电话说清楚病情和具体地址;有的甚至已丧失打电话的能力,导致急救中心难以及时、准确地接到呼救信息而延误抢救时间。

现场急救的及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急救中心要有一个健全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完善急救设施配套建设,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完善通讯网络,安装急救自动呼叫系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向全社会普及心肺复苏抢救知识,建立专业与群众自救互救相结合的急救模式,降低院前病死率。健全急救组织,建立合理的抢救程序,强化急救意识,缩短急救车反应时间,积极提高急救工作快速反应能力,突出“急”字,强调“快”字,落实“救”字;加强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教育,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不断提高其急救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另外,在运送过程中,视病情应迅速与医院急诊科联系,通知Ct室及有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工作不中断,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接力性急救系统。

总之,为了保证更多的脑出血病人能安全运送到医院救治,并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笔者认为,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进行院前急救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纯.重症心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7.

[2]王一镗.努力加强和提高“第一时段”救治的质量[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94.

[3]肖莉,卓衍华.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18(3):133.

[4]戴土兰.脑出血的院前急救[J].急救工企医刊,2006,19(3):521.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9

关键词中小城市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边缘学科,是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相并列的二级学科[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

资料与方法

笔者走访广西区内、外,了解中小城市院前急救情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8年3月~2010年3年我科出诊人次6882例病人中实施院前急救的4378例病人进行院前急救质量评估,对常见的隐患的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

服务质量评估包括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急诊病人疾病的转归及常见的隐患的原因分析,包括出诊是否及时、设备药品是否能满足、医护人员急救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等进行列表调查评估。

认定存在安全隐患病例: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病例,到达院前生命未得到支持的病例,病人家属对急救过程不满意或投诉的病例。

认定不存在安全隐患病例:创造条件不可以避免死亡的病例,到达院前生命已经得到支持的病例,病人家属对急救过程满意的病例。

医患沟通不到位:接听出诊电话时沟通不到位: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出诊地点的标记性物体或特征性建筑物,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弯路、走错路,出诊过程无法有效联系患者及家属及时纠正错误的行驶路线,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到达现场未能充分告知使病人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权,未能详细而快速地了解病情,评估疗效,特别是危重病人、重症病人、生命征不平稳的病人未能预见性地交代病情。各种院前急救原始资料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保存缺陷,部分病人只履行口头告知义务而没能书面签字。个别医护人员态度差,导致沟通困难。客观上,急诊病人及家属心情急躁,导致医患沟通困难。中小城市市民综合素质偏低,依从性差、暴力倾向严重。

急救技术不够熟练:个别低年资医护人员平时三基基础不扎实,在紧急情况下心理素质差,导致手忙脚乱,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未能快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

转运途中观察病人不仔细,未能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准确性的评估,致使病情加重或者恶化时抢救效果欠佳。

中小城市急诊医护人员接触的危重病例相对较少,接受的院前急救培训相对较少,这也是技术不够成熟的客观原因之一。

医疗设备药品准备不足:中小城市急救设备装备相对落后,因为病例较少,设备利用率较低,给设备维护增加难度造成出诊时设备容易出现故障。急诊病人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学科,范围广,学科交叉较多,药品准备常常难以满足专科的要求。由于出诊前对病情估计不足,导致所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不能满足需要。

对策

加强沟通:规范接听急救电话用语,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平时到学校、社区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切实贯彻落实各种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很多安全隐患因素都与各种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有些制度只上墙,没得到真正的落实。

院外急救的措施篇10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流行病学GCS评分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120-01

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的发展,工伤以及交通事故所致的急性颅脑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颅脑损伤常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等伤情复杂、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分析急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颅脑损伤的发生。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程序化、规范化、高效化的院前处理措施有助于稳定患者病情、缓解症状,为紧急手术或下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抢救并转送的396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组396例,男性288例,女性108例,男女比率为2.6:1。年龄最大79岁,最小9岁,平均36岁。按国际最新年龄分段标准青年人(<44岁)276人,占69%;中年人(45岁-59岁)92人占23%;老年人(>60岁)20人占5%。致伤原因分布:交通事故268例,占67.3%;摔伤56例,占14%;坠落伤28例,占7%;打斗伤12例,占3%;重物砸伤36例,占8%。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99例,占25%;与饮酒有关的104例,占26.3%。受伤时间分布:1至3月108例,占27.2%;3至6月85例,占21.4%;6至9月134例,占33.8%;9至12月70例,占17.6%。一天24小时中0:00到8:00,119占30%;8:00到16:00,71例占18%;16:00到24:00,206例占52%。出车反应速度:从接到命令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5分钟,平均时间7.8分钟。

1.2临床表现主要依据意识障碍程度、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并结合是否存在合并伤与休克等状况综合考虑[1]轻型GCS13-15分211例,占53.3%;中型:GCS9-12分96例,占24.3%;重型:GCS3-8分89例,占22.5%.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开放性颅脑损伤99例占25%;闭合性颅脑损伤297例占75%;单纯脑挫裂伤58例,脑弥慢性轴突损伤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91例,脑内血肿4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9例,其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78例,伴脑挫裂伤81例。单纯性颅脑损伤116例占29%;合并胸腹部损伤48例占12%;合并脊柱损伤16例占4%;合并四肢损伤80例占20%;合并脑脊液漏64例占16%;合并休克52例占13%;生命体征不平稳154例占39%;出现烦躁、头痛呕吐72例占18%;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散大56例占14%。

1.3院前处理措施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目的是快速扼止住患者危重状态的发展,为紧急手术或下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接到命令后由医师、护士、司机、担架员组成的救护团队迅速到达现场,医师对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和重点式全身检查,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现场展开抢救,首先解除危及生命的部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疏通并开通气道,对有舌后坠的患者立即将舌体拉出并置入口咽通气管,如上述措施仍不能保证呼吸道通畅时即行气管内插管;对高空坠落伤,大的撞击伤疑有颈椎损伤者嘱助手上颈托固定;对有明显外伤出血或四肢骨折者进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对有耳鼻口脑脊液泄漏者需将其头转向患侧,用无菌棉球擦拭,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堵塞和逆流;颅脑损伤伴随内出血休克病人需用静脉留置针开通两条静脉通道,迅速补液,扩容抗休克;对疑有骨盆骨折或脊柱骨折的患者需要进行骨折固定后,使用产式担架搬运;对双侧瞳孔不等大疑有脑疝形成的患者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脱水降颅压;对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疑有颅内压增高患者在降颅压的同时可用安定10mg静脉注射;对颅脑损伤伴有酒精中毒难以鉴别诊断时用盐酸纳洛酮0.8-1.2mg入壶并观察病情变化,病情基本稳定再开始积极转运,患者抬上救护车后立即给吸氧,心电监护、血压、脉搏氧、呼吸多功能监护仪给予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变化,需要时进行吸痰、冰帽或冰袋降颅温,若已气管插管则直接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医生再次评估病情,通过车载通讯系统与目的医院联系开放绿色通道,讲明致伤原因、主要症状、印象诊断、采取措施、治疗效果等保证患者入院时能得到三个及时:及时检查,及时接诊和抢救,及时手术。

1.4疗效判定标准依据意识障碍程度、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并结合是否存在合并伤对患者病情及昏迷程度进行现场评估;患者送至目的医院与急诊科医护人员交接时对患者病情及昏迷程度再次评估,前后比较得出结论:1)平稳: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或体征不变,GCS评分分值不变;2)有效:生命体征转向平稳,临床症状、体征减轻,GCS评分分值不变或减小;3)恶化:生命体征不平稳,临床症状或体征加重,GCS评分分值减小;4)死亡: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结果396例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72例,现场或途中气管插管32例,颈托固定12例,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者295例,放置静脉留置针进行降颅压或抗休克治疗168例,放置冰袋或冰帽64例。结果送达目的医院时病情平稳179例,病情好转141例,病情恶化64例,经抢救无效呼吸、心跳停止16例。

3讨论院前急救的意义是在急危重患者的发病初期就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并快速安全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减少急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笔者通过对我中心396例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病例资料结合随访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多由交通事故造成,许多系人为所致,通过安全防范是可以避免的。一旦出现急性颅脑损伤,在创伤初期做到妥善、快速、有效的处理,对稳定病情,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3.1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可以减少急性颅脑损的发生。本调查显示颅脑外伤引起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且多为机动车与电瓶车或摩托车相撞,占到总数的67.3%,6至9月份为颅脑损伤的高发季节,占33.8%;16:00到24:00为一天中的高发时段占52%;其中与饮酒有关的114例占26.3%,这与昆山的城市特点有关,昆山地处长三角,是一个工业、交通都非常发达的移民城市,户籍人口70多万,实际人口接近300万,外来人口多且很多来自农村或山区等落后地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发生各种创伤事故。6-9月份又是夏季,白天天气炎热人们很外出活动,傍晚到凌晨也就是16:00-24:00之间外出人群密集,频繁的室外活动和饮酒使得酒后寻衅闹事、醉酒驾驶、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等情况多发。所以完善交通设施,宣传交通法规,禁止酒后驾驶,提高全民防范意识,能有效避免颅脑损伤的发生。

3.2伤情评估至关重要现场按伤情的轻重缓急对患者进行鉴别,通过GCS初步评分后,针对不同评分实施相应的抢救程序,能更迅速有效的救治患者,同时减少医护人员工作时的忙乱的局面,缩短创伤救治时间,且极大的保证医疗安全。[3]本资料统计396例经现场评估轻型GCS13-15分211例,中型:GCS9-12分96例,重型:GCS3-8分89例,即按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给予个性化处理,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

3.3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大多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分泌物,呕吐物易堵塞呼吸道造成误吸或窒息。所以疏通或开通气道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抢救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组资料对有意识障碍患者均清理呼吸道,头偏向一侧,除去分泌物和呕吐物,除去假牙,396例放置口咽通气管72例,现场或途中气管插管32例。

3.4降颅压、减少脑水肿是急性颅脑损伤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据统计急性颅脑损伤有三个死亡高峰,其中发生在现场占50%,常由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引起,因此早期脱水降颅压,减少脑水肿非常重要,需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静脉快速滴注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对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放置冰袋或冰帽。本组56例瞳孔不等大脑疝形成者经院前积极降颅压治疗,32例赢得了手术治疗机会。

3.5颈椎、脊柱损伤不可忽视,急性颅脑损伤多由交通事故造成,由于猛烈撞击常可造成颈椎、脊柱损伤,致残率高,396例有16例合并颈椎、脊柱损伤,送医院Ct检查有7例出现颈椎骨折,9例出现胸腰椎骨折,由于院前处理措施到位均未再次加重损伤。

3.6合并多发伤的处理不容忽视对有明显外伤出血或四肢骨折患者现场进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对合并休克的患者积极抗休克治疗。胸腹腔大出血,骨盆四肢多发性骨折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胸腔出血,挤压肺脏进一步使呼吸功能降低,加重组织缺氧,从而使病情恶化。颅脑损伤多与饮酒有关,即酒后驾驶,酒后摔伤,酒后寻衅闹事且多伴有意识障碍,很难与颅脑损伤鉴别,院前可用盐酸纳洛酮0.8-1.2mg入壶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7院前急救的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是抢救成功的有力保障昆山全国率先实现卫生现代化,09年与110和119实行联动,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动系统。采用了第一目击者-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或专科治疗为一体的急诊急救模式,中心每辆救护车就是一个流动的iCU,车上配有气管插管器械、呼吸机、车载多参数监护仪、吸痰器,德国万曼呼吸机、心肺复苏仪和各种急救抢救药品,为途中抢救转运病人提供物质保障。高素质的院前急救队伍,程序化、规范化、高效化的院前处理措施为急性颅脑损伤的抢救和转运提供技术保障。本组396例患者从现场救护到转送至目的医院病情平稳172例,病情好转144例,院前急救成功率为80%。

所以在抢救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同时也应面向社会普及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防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减少或扼止急性颅脑损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才经,蒋健.现代院前急救医学[m].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