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救现场救护措施十篇急救现场救护措施十篇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20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1

【关键词】预见性思维;护理;抢救

作者单位:450053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急救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对速度和准确度要求非常高。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危机意识、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分析问题思考对策的能力,迅速实施抢救措施。预见性思维就是“先人一步”、“先物一步”、“先事一步”地从细枝末节中把握“大量的东西”,从“特殊个别”中把握“普遍的东西”,从萌生隐蔽中把握趋势的东西[1]。尤其在妇产科出血性急症抢救中,因其出血凶猛迅速,对护理急救人员要求更高,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作用更加明显。自2011年始两年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抢救妇产科出血性急症33例,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抢救妇产科出血>800ml急症33例,其中:胎盘早剥8例、胎盘植入伴出血5例、输卵管妊娠破裂13例、卵巢妊娠破裂2例,黄体破裂4例,子宫破裂1例。

2方法

成立急救小组,各成员在抢救的过程中分管不同的角色协作配合,护理部根据抢救流程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

21急救前措施

211填报护理风险预警表,预警预防措施应用预见性思维进行管理,不仅能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观察、分析、评价及预测,且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待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保障护理安全。对危重患者管理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即科室根据患者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填写护理风险预警表,护理部查看患者后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提出相应预防措施[2]。

除护士长把预见性思维应用于日常排班及每天排备班或弹性班、危重症护理外,护理部有求护士熟知应急预案,随机现场模拟抢救场景考核护士,经常根据不同的重点内容要求科室对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调配人员积极预防在先,不是被动地等待处理问题,从而保障安全。

212制定急救流程,组合急救物品制定各种妇产科出血急症抢救流程。护理抢救行为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在实施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做好下一轮抢救的准备,随时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组合急救物品。在制定各种急救流程时,将急救物品按照各种急症抢救流程分类组合摆放,以便争分夺秒地抢救。使用抢救器材时,把思维定势在快速预见、迅速反应、果断决定上,即使突发意外情况时也能沉着冷静决定最佳方法[3]。

213对重点部门急救人员培训考核、模拟演练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对重点部门急救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如熟知抢救流程、熟练掌握抢救器材的性能、观摩操作录像、使用模拟人反复练习、参与抢救人员的经验分享、练好基本功等分步骤培训实施。培训护士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要求掌握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排除故障的方法。要求护士熟练使用抢救器材,提高预见性运用抢救器材能力,和医生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模拟操作演练,主要考核护士对急救、病情观察、抢救流程的掌握熟练程度及与医生的配合能力,重点是急救流程、急救药物及急救器材的使用熟练程度。按照常见妇产科危重症制定的抢救流程,进行应急演练,模拟紧张的抢救场景。

重点部门护理人员经护理部理论、技能、现场模拟考核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实施持证上岗。

22急救中措施

221提高护士对病情的观察能力在急救医疗护理中,预见性病情观察可以理解为提前预知最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或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以及病情急骤恶化时,观察其预警征象,以便采取预见性护理及医疗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4]。对患者的病情实时评估,做到随时观察患者的动态变化,在动态中评估护理预见性措施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在抢救初期,因人员少,及时穿刺静脉通道,输注抢救药物,待到抢救小组成员到位后,按照分工协作进行抢救。专人书写记录护理文书,专人抢救,专人对外协调,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2转运前措施转运危重患者时,提前联系转运医院做好准备,安排转运车辆,准备相应的急救设施,预测运送中可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必要的抢救人员,并由参与抢救医护人员护送,做好各抢救环节的衔接。

23急救后措施对每次急救进行梳理总结,医护人员回忆抢救过程,再次检查医嘱的开具及执行情况,提供医疗文书的法律举证。根据需要改进的情况总结心得,对抢救流程进行再次优化和管理。对急救药品及设施进行终末处置,及时补充归位,为以后抢救做准备。

3结果

33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经过抢救,现场成功抢救33例,转院2人,预后良好。

4讨论

41减少医疗纠纷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护理,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及家属不了解病情的进展过程。如果没有预见性的分析和沟通,势必造成医患之间的医疗纠纷,预先告知患者病情,使其了解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4]。认真书写护理文书,提供法律举证依据。

42培养护士预见性思维的应用能力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发展迅速,需要护士能够及时准确并且要有预见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理论培训,注重临床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6]。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定期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增强危机意识,熟练掌握危机时的应对措施,及时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处理。

43优化抢救流程和抢救管理平时经常对抢救物品管理进行再研究,一要是在抢救实践中不断研究那些已经明确处于完好应急状态的物品是否有还可能再改进之处;二是研究现行的管理办法是否合理及再完善之处。抢救物品组合再研究过程可使完好应急状态的研究、制定、恢复、保持等几个环节首尾衔接,环环相扣,从而保证抢救物品管理在急救实践中不断完善[7]。总结抢救心得,根据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抢救流程优化。

44使安全管理更积极主动预见性思维是对未来的各种可能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护理管理者应用预见性思维管理,能够提醒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护士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证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静光从预见性思维看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前置管理.思想研究,2009,26(6):12.

[2]王银玉,罗金凤,万青,等预见性思维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35.

[3]翁桂凤急诊科低年资护士预见性思维的培养吉林医学,2012,33(9):2011.

[4]张东林,黄素芳,李秀云,等预见性思维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8,11(23):5253.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2

【关键词】120院前急救;急救成功率;实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6-0158-02

120院前急救是重要的急救措施,是院内抢救效果改善的基础,在当前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120院前急救水平的提高是医疗服务专业救治系统完善的体现,且是现代医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1]。在急救的三个重要环节院前、院内与重症急诊监护中,院前急救在近些年已逐步成为急救的重点环节[2]。本文通过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开展的120院前急救的情况,对120院前急救进行实验性的探究,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120院前急救的2000例危重症患者,男1276例,女724例;年龄3~94岁,平均(52.6±7.3)岁。疾病类型:38例儿科急诊,22例肿瘤科急诊,68例妇产科急诊;143例急腹症,176例心血管疾病,317例脑血管疾病,72例消化道急性出血,184例呼吸道疾病,126例中毒患者;187例多发性创伤,264例颅脑外伤,102例胸腹外伤,124例其他严重创伤,106例四肢骨折,其他危重症患者共有71例。

1.2急救情况

1.2.1急救设备与急救人员(1)急救设备:车载呼吸机、心电图检测仪、多功能除颤一体机、血氧分析仪、机械通气基本器具、血压和血糖测量仪、清创缝合包、止血袋、输液泵、冰袋、担架床、夹板、颈托、多种急救药品等;(2)急救人员:分为不同的急救组,各组均由1名急救医师、2名担架人员、2名护理人员以及1名司机组成;其中,医师均为全科救治医师,具有3年及以上救治危重患者救治经验,护理人员均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以及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同时,所有的医护人员均经系统专业的急救培训。

1.2.2急救原则(1)急救电话接收后3min内即出诊;(2)实现统一指挥以及统一调度的急救原则;(3)坚持就地、就急以及就患者的意愿等实施救治,即对搬动困难的患者就地实施抢救,救治采取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救治顺序,同时,救治时,尽量遵照意识清醒患者的意愿或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3];(4)救治措施的实施均依照院前急救的专业性规范及要求进行;(5)患者进入救护车后必需全程实施心电监护以及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

1.2.3急救措施本文患者中,主要采用机械通气、CpR、呼吸机吸氧、心脏电除颤以及夹板颈托等固定处理等多种急救措施;急救措施实施前短时间内先对患者行简单评估,以有针对性开展急救工作。同时,护理人员全程加强急救护理,并通过质量控制路径加强对护理效果的控制。

1.3评价指标

对急救整体情况以及成功抢救率分别统计,同时对急救差错、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分别统计分析,并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全部收回问卷),对急救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整体救治情况

本文选取的2000例患者中,至救治现场时死亡7例,抢救中46例死亡,其余患者均成功抢救,排除至救治现场已死亡的7例患者,本组选取患者的成功抢救率为97.69%;另外,对抢救中的急救差错与护理差错统计后显示,1993例(排除7例至救治现场已死亡患者)患者中,急救差错4例,占0.20%;出现护理差错7例,占0.35%;急救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很低。

2.2急救满意度调查情况

经问卷调查显示,1993例患者(家属)中,对急救情况满意者为1974例,满意率为99.04%;不满意率仅为0.96%。

3讨论

120院前急救是重要的急救环节,且在当前的急救流程(院前、院内以及重症急诊监护)中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是缩短危重症患者开展救治的时间,并争取最佳抢救时机的重要抢救方式,可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并利于院内急救等各项救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120院前急救的开展情况为例,对120院前急救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现总结如下:(1)120院前急救的开展应可能缩短救治电话接收距离现场救治的时间,为此,可通过建立120一体化急救网络缩短开展救治前的时间;一旦接收到急救电话,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就近赶往救治现场,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2)救治中,应保证有序进行,应严格按照急救专业培训的相关要求,并在统一的指挥与安排下进行,并严格遵照科学化的救治原则,按照先急后缓、先轻后重等顺序开展救治,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整体急救效果。(3)急救工作的开展需要配置经专业培训且急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以能应对各种急救中出现的意外性问题,并保证救治质量。同时,配置的急救医师应尽量为全科性的临床医师,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高效化开展[4]。本文即为全科急救医师开展具体救治工作,效果显著。(4)急救护理工作中可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即通过科学化的护理顺序和护理时间等的调整,保证护理过程的有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并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通过尽可能提高护理效果,更利于整个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良好的救治质量[5]。(5)采用齐备与先进的急救设施设备。日常即通过严格检查,保证急救车内设施设备的齐全性;另外,应尽量使用先进的救治设备,为良好的急救效果提供可靠的基础;同时,还应保证设施无应用故障,以防止延误救治时机。笔者所在医院即注意加强日常对急救设施设备的完善和质量检查,对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急救结果统计后显示,急救成功率高达97.69%;急救中出现的急救和护理差错分别为0.20%和0.35%,均比较低;另外,对患者(家属)调查显示,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高达为99.04%。

总之,120前急救作为重要的急救环节,应从急救时间、急救人员、急救措施、急救质量以及急救设备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以利于急救成功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73-2374.

[2]彭菊红.120院前基本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67-68.

[3]李艾娥,简雪莲.回访120急救住院患者的统计分析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1044-1047.

[4]陈安清,李红霞,张媛,等.黄石市120呼救现状与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1):58-60.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3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及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现对接诊的1040例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040例患者中,男624例,女416例;年龄5~89岁;其中脑血管病622例,严重多发伤235例,心衰8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73例,严重烧伤11例,坠楼5例,心梗4例,触电3例。在接到指令后,出车时间白天均在2min内,夜间3min内。10~15min到达20公里内的现场。

2院前急救措施

2.1快速反应,确保通讯通畅在接到120指挥调度电话后,值班医护人员和司机迅速出车。出诊前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备齐所需医疗器械、药物。出车途中根据调度电话所述详情对患者做出预测,合理计划现场救护措施。途中联系患者,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有效的自救。如遇灾害或突发事件,及时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尽快抢救患者。

2.2迅速、准确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查看现场,并对伤情迅速做出评估。根据伤员的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口唇颜色、肢体温度、迅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瞳孔改变是昏迷患者的一项重要体征,能提示某些病因及病情的变化。双侧瞳孔缩小,多见于吗啡、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双侧瞳孔忽大忽小,多为动眼神经受刺激或受压所致,是脑疝的先兆[2]。

2.3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2.3.1在不影响急救情况下,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注意保暖。

2.3.2开放气道,心肺复苏若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

2.3.3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对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患者,尽可能选用静脉留置针,对外伤引起的大出血等开放两条静脉通路。静脉留置针在患者躁动、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

2.3.4对症处理护理措施包括吸氧、吸痰、心电监护,直接压迫或止血带止血、协助医生进行包扎、应用药物或其他对症处理。

2.3.5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需要在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衣物,以免掩盖病情,同时减少污染。

2.3.6伤检分类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即按轻、重、危重、死亡分类,分别以“蓝、黄、红、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4院前急救中转运和途中监护的护理

2.4.1合理安全转运伤员在将患者抬入救护车时,保持身体各个部位成一个整体,使患者头在前,脚在后。疑有颈椎骨折脱位,搬动时应由一人固定头颈部,患者平卧于硬质担架上,颈部两侧各放一小沙袋。昏迷、呕吐患者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4.2途中监护的护理进入救护车后,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的静脉通道。若病情变化,车辆进行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

2.4.3院前急救用药护理在院前急救用药中,护士执行三清一复核的用药原则。三清(听清、问清、看清);一复核即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复核,切忌出现用药差错。对用药的空瓶应暂保留,以便进行核对。

2.4.4重视心理护理患者系突发疾病,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此时要关心安慰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安全送达医院。

3结果

本组1040例患者经积极的抢救处理,安全送达医院946例,抢救成功率达91%。81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13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转运途中死亡。

4讨论

本组患者中4例心梗患者经吸氧、止痛纠正心律失常,同时紧急通知心脏科做介入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47例严重大出血患者经快速补液,应用大动脉止血带止血后,护送至手术室紧急手术后,转入iCU。11例患者的静脉输液在途中由于患者躁动或路况差脱出,1例气管插管脱出。因此在转运途中必须使用静脉留置针,对躁动不安者适当采用约束带,夜间路况差时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各种管道,以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从事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要认真接听“120”电话,快速反应[3]。要做到分秒必争,出车迅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以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4],为患者到达医院后进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陈小红,张巧琴,俞继芳,等.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处理.护理杂志,2008,20(25):32-33.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4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5-008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45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是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患该疾病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均会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带来较大的压力。临床急救脑卒中患者的时间有严格的时间窗,因此,运用高效的急救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

1月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进行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大量脑出血、严重心肌梗死、心绞痛、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9±5.37)岁,9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1~85岁,平均(68.71±5.62)岁,8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医护人员先询问患者或其陪同人发病的情况,判断患者的发病状态是动态还是静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将牙垫放在患者牙下,并实施减小颅内压的措施,如静脉脱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导尿管护理、吸氧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工作;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的信心。观察组患者应用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成立路径组由医生、护理人员、药剂师、检验师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根据脑卒中治疗护理规范和临床经验,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包括护理预期目标、急救措施、护理措施、康复练习、健康教育、排泄、清洁、饮食、检查等内容。

1.2.2院前急救护理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派出救护车,护理人员在前往现场的途中联系患者的家属,掌握患者发病的大致情况,并作出初步判断,指导患者家属垫高患者的头部,不可搬动患者的头部,及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尽可能地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使用通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如果评分小于8分,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吸氧、吸痰、减小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急救措施,如果评分不低于8分,可进行转运。在救护车中,护理人员保护好患者,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告知急救科室做好急救准备。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并记录完成情况。

1.2.3院内急救护理患者住院后,临床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入脑梗死或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告知患者急救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让患者的家属理解相关的急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做好对应的急救准备。

1.3观察指标

记录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进行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患者的存活情况,调查患者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对急救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及患者的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0,p

3讨论

脑卒中起病急,多种因素导致的脑内动脉破裂、闭塞、狭窄会使患者的脑内血液循环功能异常,从而损害脑部[1]。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永久性脑损伤和一过性脑损伤,根据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性病变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在临床实践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引发死亡和残疾的概率较大[3]。而临床上的急救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上需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以争取抢救时间。临床护理路径主要由护理部门统筹实施,由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效果[4]。目前,国外已经广泛应用该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比较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以往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需要遵照急救医生的嘱咐进行对应的急救护理,这种方式延长了急救操作的时间,可能延误了最佳的急救时间[7]。且在临床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用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各项护理工作处于较为忙乱的状态,没有合理调配各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护理效果较差。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促使护理人员直接按照标准化的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有效地强化了护理效果[8]。护理人员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直接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每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就进行标记,并严格根据该表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为医生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依据。脑卒中急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在院前急救中,医务人员可在前往现场的途中大致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指导患者家属实施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等的基本措施能尽量减小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在现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护理路径表,直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护理,如患者的病情较轻时,可尽快进行转运,让患者尽早地得到救治,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严重时,护理人员在现场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尽量使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之后再进行转运。总之,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急救护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程序化,使护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围绕患者的健康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护理人员的关心、爱护可拉近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促使医患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较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承雯.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6(21):54-55.

[2]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2-63.

[3]敬杰,李晓飞.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0(1):209-210.

[4]彭海菁,郭佳华,钟育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2):84-86.

[5]周娟,王长青.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9(5):27-28.

[6]陈妮,吴显和,毛世芳,等.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4,13(8):1069-1071.

[7]郭亚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20(26):223-225.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5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各种突发疾病或原有疾病突然加重,各种意外事件、重大灾害事故突然发生需要到现场急救,把紧急救援措施迅速送到患者身边,然后转运患者往医院途中的救护[1]。院前急救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院前急救护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院前急救由于其突发性、时间紧迫性、艰难性等特性,对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提出较高要求,同时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需要细节化管理,从各个环节采取措施。因此,2010年开始我院急救中心针对以往院前急救中存在的护理隐患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2010年1-12月我院院前急救病例410例,其中男性236例,女性174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2个月。内科患者占53.83%,外科患者占46.17%,其中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3例。

1.2 调查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上一年度全年出诊病例中的410例患者,对其或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结合质控护士填报护理缺陷登记表的统计汇总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出诊及时抢救率达100%,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98.12%。

2.2 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出诊不及时 院外急救患者具有急、危、重等特点,能否及时出诊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预后。但是,经调查发现,有些护士风险意识不强,接听120电话不及时,记录病情、联系电话、求救地址不准确等,直接影响出诊效率,进而引发医患纠纷。

2.2.2 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不到位 因个别护士急救意识单薄,未做到使救护车内物品齐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如急救药品用完后未及时补充及更新,急救器材检查维修不良,出诊物品不齐全等,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2.2.3 现场救治措施不当 因有些年轻护士专业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导致现场病情评估不准确,急救措施不及时而延误患者病情。

2.2.4 医患沟通不到位 被急救的患者多数病情复杂且病情较重,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出现恐慌、焦虑等情绪,急救过程中护士往往忽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常因解释病情不够清楚或沟通不当而引起患者或家属的反感,极易造成护患纠纷。

2.2.4 转运措施不当或转运过程中监护不力 有些护士因缺少救护经验,搬运方法不当而使患者意外受伤或病情加重;转运过程中未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或监护方法错误而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延误治疗时机。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诊服务的前沿阵地,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为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防止护理隐患的发生,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加强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1)强化“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2)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护理培训与考核,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不仅要求专业知识过关,还要注意操作规范的训练,提高一次成功率。(3)鼓励护理人员之间多进行交流,要求护士自觉提高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提高应急能力。(4)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疗法规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其风险意识。(5)教育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精炼贴切的语言对患者及家属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转贴于

3.2 加强院前急救制度管理 (1)严格120电话专员24小时值班并详细准确记录,根据患者病情及求救地点合理安排人员出诊,包括派出人数及车辆。(2)每次出车前后由护士长安排专人负责车内外清洁,药品及设备的补充和复位,保证急救药品及设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3)到达现场后要迅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争取信任、理解与配合,需要用特殊药品或急救措施的患者要及时签署同意书。如遇到特殊病员(“三无患者”、精神患者、灾害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刑事案件涉及的人员)要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汇报,保留证据[2]。(4)在院前急救中,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严格执行、准确核对医嘱,加强团队协作,做到抢救措施、抢救程序忙而不乱、有条不紊。(5)经现场积极处理救治病情稳定的患者,要及时转送回医院救治。向患者家属详细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及危险情况,取得家属的同意与配合,并签署转运同意书,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危重病人要及早建立静脉通道。(6)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体位,特别是外伤的患者,要避免损伤的进一步加重;转送过程中要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处理,以免延误病情。(7)保持绿色通道通畅,做好院前和院内的衔接,院前接诊人员先通知科室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听到汽车的鸣笛声,院内护士推平车到医院门口迎接,抢救患者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3]。(8)及时记录院前急救护理文书,包括记录时间、到达急救现场时间、现场患者人数、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抢救时间、抢救经过及用药、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等,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参考数据,也为院前急救留下法律证据。

3.3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 (1)保证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根据急救需要,实行弹性排班制,注意按照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合理调配护理人员。(2)严格交接班制度,各班每次出诊完成回院之后必须立即与院内护士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包括患者的病情、目前的治疗措施、救护车上药品及设备物品的检查交接,以便及时对急救物品进行补充及复位,恢复出诊前的状态,保证救护的连续性。(3)实行人性化的人员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注意管理的艺术,重视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院前急救存在很多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压力等,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护士长要多于护士谈心交流,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减轻心理压力,以保证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3.4 注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被急救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在救治患者的同时针对院前急救中不同的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提高家属的依从性,主动配合抢救工作,在院前急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4]。提升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能力,提升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的培养,加强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方面知识及的培训。要求院急救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以缓解患者及属的紧张恐惧心理,并以娴熟的技术和沉稳冷静、有序的救护增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与配合[5]。

参考文献

[1]黄子通.急诊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齐宜涛.院前急救中应重视的细节问题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228-229.

[3]胡道艳,程惠玲,吴振会.五常法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763-764.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6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共收治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247例,其中男162例,女85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40.9)岁。致伤原因:车祸109例,刀砍伤57例,意外摔伤43例,机器绞伤17例,其它原因21例;致伤类别: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四肢损伤(单处或多处)51例,骨盆伤12例,颅脑外伤40例,复合伤47例,其它类别16例。

1.2休克分组

根据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主要症状等参考标准对就诊患者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为4组:休克前期35例,轻度休克90例,中度休克82例,重度休克40例。

1.3急救开始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创伤后开始急救的时间,分别以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以及超过90分钟为时间段,分为4组。

2方法

2.1院前急救

做好急诊出诊护理准备,到达现场后立即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快速将患者脱离致伤区。本组病例中,有45例伴有脊柱损伤,搬运时给予颈托固定颈椎,3~4个人同时搬运;对59例患者疼痛难忍患者,判断无明显颅脑损伤及呼吸困难,给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缓解;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其中21例选择了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同时给予吸氧治疗(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所有患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积极抗休克治疗;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运输过程中护士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的情况,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配备呼吸机、监护仪、吸痰机、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必要时通知B超室、手术室做好准备)。

2.2院内急救

2.2.1做好急诊护理措施

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快速给予姑息性止血措施。本组病例中,明显外源性出血患者184例,给予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等措施止血;对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的63例患者,立即给予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55例经床旁B超或手术确诊;休克患者的补液措施,通过院前建立的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平衡液为主,先晶体(如林格液)后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静脉抽血,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其中142例均给予了400ml以上的输血治疗;37例患者血压低于80/40mmHg,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提升血压;44例患者伴有明显感染,抗休克的同时给予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一次。

2.2.2做好术前准备

本组有93例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导尿、留置导管,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用药皮试,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为手术抢得时间。

2.2.3做好院内转运

患者经过急救处理,认真区分需要手术、检查或专科科室治疗的患者,做好转运准备;转运前检查各种管路连接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转运风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签订知情同意书;通知相关科室(专科科室、手术科室、检查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开通绿色通道,携带必备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护送;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3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急诊病情变化情况分为:(1)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2)无变化: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3)恶化:心率增加或停止,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或停止等生命体征明显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好转率=好转人数/单组别总人数*1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休克程度

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好转度与休克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3.2不同急救开始时间

患者的病情转归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始的急救时间不同,抢救时间与好转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4讨论

严重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必须依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在现场和医院急救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对提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4.1病情判断是必要前提

根据创伤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估计、休克指数(p/SBp)以及主要症状将患者分为休克前期、轻度休克、中度休克、重度休克。本组研究结果发现,休克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好转率达100%,其余不同程度休克好转率比较,中度休克和重度休克好转率明显下降,重度休克患者好转率最低仅达到75.00%;因此,急诊救护过程中,认真做好病情判断是护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现场急救是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和合理处置,预防窒息的发生即可减少早期患者死亡的风险。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效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首要环节。本研究中院前急救,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救治,在现场急救中立即给予伤情判断、包扎止血、静脉输液、紧急护送等救护措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院内治疗争取了时间。本文结果发现,创伤患者在30min内开展急救的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由于多发性复合伤导致重度休克,急救后患者病情虽未明显好转,但亦无明显恶化,后经手术及后续治疗病情慢慢恢复;在30~60min开始急救护理措施的患者,好转率为95.65%,60~90min的好转率(83.64%)已经明显下降,90min以后开始急救的好转率最低,仅为65.52%。现场急救的时间对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好转率有重大意义。

4.3院内急救和转运是重点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7

一、施工现场突发事故类型。

经调查和分析,本工程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如下:

(1)高空坠落施工全过程未经许可随意拆改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

(2)坍塌事故地基与基础工程,土方开挖、基坑支护、降水工程中,基坑支护不到位,挖土过程土体产生裂缝

(3)降水排水沟组织排水,水泵抽水

(4)触电事故生活区、现场临时用电生活区、施工区私拉乱接电线,现场缺乏专业电工,外电与设施设备之间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且无有效防护措施

(5)机械伤害事故起重吊装机械设备中使用的起重钢丝断丝磨损锈蚀超标未及时更换,各类施工机械不及时维修,违章操作

(6)火灾事故施工全过程动火作业无专人监护,违章作业

(7)食物中毒不当饮食或人为造成引起的食物中毒

(8)社会暴动不法分子进入施工现场

应急处理工作原则:

本预案作为项目部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行为规则。应急处理工作规则包括:项目部统一领导指挥原则;分级分部门负责,协调一致原则;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原则。

二、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职责的分工

(一)成立办事处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现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动、统一指挥、协调作战、必要时协调当地民兵参加抢险、共同完成突发事故应急处置任务。

(二)项目部突发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组成:

总指挥:__

副指挥:__

应急救援组组长:__

应急救援组成员:__________

工地值班负责人电话

应急岗位职责:

(1)火灾事故

①指挥员职责:

a.正确组织指挥其他责任分工小组,有效展开工作和组织人员的调配。

b.分析火势发展变化情况,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c.根据救人、疏散物资和灭火等具体任务的需要,有计划、适时、准确地向火场调集灭火力量。

d.组织好本单位义务消防队与公安消防部门协同作战,紧密配合。

e.对火灾危险性大、火灾后损失大、伤亡大、政治影响大的重点部位制定灭火计划。

f.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调查火灾原因。

②疏散引导职责:

a.针对单位或场所的人员情况对人员、物资进行疏散。

b.疏散引导人员要明确任务,合理分工,落实具体的疏散措施。

c.明确安全出口、疏散标志,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部位组织不同的疏散路线。

③灭火行动职责:

a.熟悉掌握本单位的消防道路、消防设施、器材的位置并达到熟练使用。

b.在较短时间内到达火警地点,迅速有效扑灭火灾或援助消防控制火势和扑灭火灾以减少火灾的职责。

c.加强平时的灭火技术训练,掌握灭火方法,针对不同的物资分别采用窒息法、冷却法、隔离法、抑制法有效扑灭火灾。

④安全防护救护职责:

a.贯彻执行救人重于灭火的原则,组织人力和工具尽早尽快的将被困人员抢救出来。

b.掌握寻人方法和火场救人的道路。

c.在救护时要准、稳、果断勇敢,确保安全。

d.以最快的速度将救出的伤员护送到附近医院。

⑤通讯联络职责:

a.发现火灾后迅速拨打119报警。

b.说明火灾燃烧类型,火势大小。

c.说明报警人的姓名、单位及电话号码。

d.报警时候说明火灾地点的单位。

e.报警后迅速到路口等候消防车,指引火场道路。

(2)食物中毒

①总指挥职责:

a.负责应急救援人员的分工与调配。

b.根据中毒情况,向公司领导和综合管理部报告。

c.调查发病原因、落实发病人数。

d.向所在地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②指挥职责:

a.落实病人的隔离措施。

b.负责污染物的卫生消毒。

c.拨打急救中心电话。

d.现场救护。

e.协助总指挥进行工作。

(3)非伤亡性工程事故

①指挥长职责:

负责现场勘察,召集队伍,调动资源,下达任务。

②副指挥长职责

负责制订抢修方案,解决抢修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向指挥长提出资源计划,受指挥长的指挥。

③救护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对受伤人员的救护,受副指挥长的指挥。

成员:负责对受伤人员的救护,及时送医院,受本组组长的指挥。

④工程抢修组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人员、重要物资及时、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组织实施工程抢险方案,受指挥长的指挥。

成员:负责组织人员、重要物资及时、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组织实施工程抢险方案,受组长的指挥。

⑤外协组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联系社会的救助,协调外援的抢修工作,受副指挥长指挥。

成员:负责联系社会的救助,协调外援的抢修工作,受本组组长指挥。

⑥物资组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抢修机具、材料的调配,受指挥长的指挥。

成员:负责抢修机具、材料的调配,受本组组长的指挥。

(4)伤亡事故(高坠、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火灾等)

①总指挥职责:准确掌握事故动态,正确指挥抢险队伍,控制事故蔓延发展。

②指挥职责:快速反映,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向指挥汇报,并协助指挥抢险。

③现场疏导员职责:及时、稳妥地疏散现场人员,正确快速地引导救护车辆。

④现场救护队职责:加强日常演练,发生紧急情况快速到位,对伤员正确施救。

⑤救援、运输队职责: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地运送伤员和救援物资、及时投人救援抢险。

⑥通讯联络员职责:快速将事故情况向总指挥汇报,及时联络救援人员、车辆和物资。

⑦现场保护队职责: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到达制订位置,严密保护事故现场。

(5)突发传染病

①指挥员职责

a.负责应急救援人员的分工与调配。

b.根据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向公司领导和综合管理部报告疫情。

c.调查发病原因、落实发病人数。

d.向所在地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

②卫生员职责:

a.落实病人的隔离措施。

b.负责污染物的卫生消毒。

③联络员职责:

a.保持通讯系统通畅,做好通讯记录。

b.负责与各级领导和地区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

(6)机械事故:

①应急小组组长职责:

a.准确掌握事故动态,正确制订抢险方案,执行有效处理措施,控制事故蔓延发展。

b.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c.保护事故现场。

②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③成员:执行组长、副组长命令。

(7)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或其他情况

①指挥长职责:

负责下达发出警报、抢修令,召集抢修队,动员全体人员进行抢救、抢险工作。

②副指挥长职责:

负责协助指挥长掌握灾情情况,密切关注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抢修方案,提出建议,受指挥长指挥。

③物资组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抢修机具、材料的调配,受本组组长指挥。

成员:负责抢修机具、材料的调配,受本组组长指挥。

④外协组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联系社会的援助,协调外援的抢险工作,受副指挥长指挥。

成员:负责联系社会的援助,协调外援的协调工作,受本组组长指挥。

⑤救护组职责:

组长:负责组织对受伤人员的救护,受副指挥长指挥。

成员:负责对受伤人员的救护,受本组组长指挥。

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1.决定所发生的事故是否需要启动应急预案

2.组建项目部应急处理队伍,组织实施救援。督促检查做好各种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

3.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应急队伍和应急救援行动,现场紧急处置突发事故,必要时请求有关部门支持。

4.组织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事故应急处理经验教训。

5.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6.制定防止事故扩大的措施。

三、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报告程序

向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报告的程序:

(1)项目工地发生突发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将事故概况5分钟内报告项目部应急处理指挥部

(2)事故报告内容要简洁明了,讲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事故原因、初步判断等情况。

(二)项目部应急处理指挥部电话__

(三)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突然发生事故后,项目部值班人员应立即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同时,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求助与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实施救援。

(1)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组在接到命令后赶赴现场,首先应立即救护受伤人员,解救火灾、爆炸现场被困人员和垮塌物、车辆被压人员及落水人员。救助受伤人员,离开现场,及时送往医院救治。(2)采取措施制止事故的蔓延扩大,防止二次伤害防止残留危险品的燃烧爆炸。

(3)对火灾现场根据可燃物、易燃物化学物理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喜事易燃易爆,易中毒气体。

(4)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如为抢救伤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四、善后处理程序

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与要求

1.处理事项:

(1)防止发生二次伤害

(2)保护好现场

(3)防止无关人员入内。

2.事故调查组的要求:

(1)查明事故原因,开展物证事实材料和证人材料搜集、进行现场摄影、绘制事故图

(2)提出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对策

(3)建立抢救伤员的绿色通道,保证对受伤人员及时抢救治疗

(4)对遇难者进行善后处理,对家属进行安抚。

五、资金筹措

为确保突发安全事故抢救和善后工作的资金需要,项目部财务在突发安全事故侯及时调拨救援资金和善后处理费。事故终结后,由事故发生的责任单位负责偿还。

六、应急处理预案工作要求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8

院前急救是指危重病人进入急救中心(站)以前的急救医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意外事件增多。而且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事业和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急救护理管理,为急危重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院前救护、途中监护,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同时也给后续救治工作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避免安全隐患及纠纷的发生。

1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急 院前救护的患者,病情急,时间紧,所以要求急救人员必须尽快到达现场。同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心理上恐惧焦急,即使病情一般的患者也要按急诊要求快速诊断治疗、运送患者,满足患者及其家属需要。

1.2差 急救现场情况复杂,条件差,多是光线暗淡的狭小空间,或是马路上及一些危险地段,急救工作难度大。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

1.3多 院前急救的患者病种多样,如遇重大事故的现场救护,往往涉多个科室,这就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掌握全科的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从而自如的应对不同的情况。

1.4大 院前救护体力消耗大,由于急救现场情况复杂。特别是车辆无法进入的地方,如巷弄、高楼或山坡等。救护人员除身带救护用品外,还要负责搬运患者,所以要求救护人员也要具备强健的体魄。

2目前院前急救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及分析

2.1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在临床工作特别是院前的紧急救护工作中,护士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特别是新的法律措施“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易引起法律纠纷。

2.2呼救电话接听不详 值班人员接听电话不详细,未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地址、联系方式,从而导致派错专科医生或跑空。延误了抢救。或接听电话时态度生硬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以致引发投诉或纠纷。

2.3出诊速度慢 由于救护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急救意识不强或路线不熟悉,未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从而引发纠纷。

2.4物品准备不充分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急救物品的损害、缺失或不足等影响了救治工作。

2.5操作技术不熟练 如反复的静脉穿刺不成功,气管插管失败等,急救操作技术不过硬,直接影响抢救质量。

2.6应急能力差 护理人员素质低,在救护中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或对病情评估不足,对途中突发的病情变化未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延误救治,引发纠纷。

2.7责任意识不强 救护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违反操作规程,执行口头医嘱不严谨,出现操作过失,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纠纷。

2.8护理文书书写不完善 急救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详细;接诊、出诊、急救及到达医院时间记录不准确;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差,急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完整,语言描述不确切,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字迹潦草、错误、涂改等均可造成医疗纠纷。

2.9护患沟通不畅 患者及家属对救护期望值过高,对病情的急剧变化认识不足,一旦救治结果与患者及家属期望值相差悬殊,致其心理落差大,难以承受,易产生纠纷。

3应对及防范措施

3.1实施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1.1定期组织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学习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时,能正确处理,实行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救治,如实完善护理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

3.1.2建立救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制度 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和各项急救操作的考核,以不断提高救护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使每一个出诊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锻炼其综合处理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急救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和伤残率,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3.1.3 建立院外急救药品、仪器设备和通讯设施的管理、检查、保养和交接班制度责任明确到班、到人,以保证院前救护的连续性和效率性,提高了救护质量,避免了因物品的缺失造成的不必要的纠纷。

3.1.4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院前救护工作规范,并不断完善针对本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护理管理标准,成立质控小组,各司其职,定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3.1.5建立通讯调度员管理制度 固定人员24h轮流值班,严禁使用急救专用电话,随时检查网络情况;熟悉掌握管辖范围的交通路线,为行车提供最短线路;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心中有数,调度迅速;规范用语。回答问题措辞严谨,认真询问呼救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症状、体征、住址、接车地点、呼救者电话号码,并做好各项记录;接听重大突发事件电话后,立即向领导汇报.迅速组织后备急救力量。

3.1.6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院前急救社会性强、随机性大、时间紧、环境差、病种多、体力消耗大。因此要根据护士的能力、水平科学分工,出诊护士应由业务熟练、技术过硬、责任心强、身体及心理素质好的护士担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超强度工作。

3.2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救护理念

3.2.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救护人员的素质与修养统一着装,规范仪表,规范文明用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有效地实施沟通,有利于院前救护工作的开展。

3.2.2强调人性化服务,注重患者的心理反应当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心理反应,救护人员要敏锐观察,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患者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将各种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中。

3.2.3注意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的周边人群也是诱发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对此,关心患者的家属,给予心理指导和安慰,并告诉家属如何配合医疗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沟通尤为重要。

3.3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医疗文书不仅是救护过程的记录,同时具有法律效力。院前急救执行的多是口头医嘱,护士应向医生复述一遍医嘱内容,确信无误后方可执行。同时完整的护理记录会给下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对此,定期组织救护人员认真学习新的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严格做到记录的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与医疗的同步性,杜绝潦草、错字、涂改。

4 体会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9

一、暑期来临,通过本预案的编制来指导防暑降温工作的开展,预防中暑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人身安全,保证项目部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而且可以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防止因行动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混乱而延误事故应急,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成立施工紧急情况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指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总指挥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若总指挥外出,由项目副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给予落实,当副总指挥不在的情况下,由现场技术负责人进行落实。实施救援工作的展开,具体人员安排详见应急预案组织机构。

三、当在工程施工中发生高温的各种紧急症状情况时,我项目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在第一时间分别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120”救护中心求助,并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局、总工会等相关部门通报情况。紧急情况发生后,还应不间断的向有关领导、部门反馈后续情况。

四、在施工中紧急情况发生后,项目部即视情况成立救援现场指挥部,由担任事故现场总指挥,并成立以下领导小组:

1、防暑降温保障小组。夏季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作业时,露天作业环境较多;人员作业分布区域复杂、多变;劳动强度大等方面的影响,给在夏季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生命、财产安全,为作业人员营造一个有保障、舒适的环境,在作业人员发生高温不良反应时,由组长立即组织该组成员对事故人员进行转移、与控制,防止周边施工作业现场事故人员的增加。使应急行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提高行动的效率。以免造成巨大的事故损失。

2、信息联络小组。由组长负责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及紧急情况影响范围,每天组织收集天气温度状况,然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对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及有关部门的联络。

3、安全保障(警戒)小组。对撤离区和安置区内的治安工作,由安全总监担任组长并组织队员负责对险情发展状况进行监控,防止影响施工工期,并对各班组人员加强安全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且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以预防恶性事故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时如何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4、现场医疗救护小组。当事故发生时,由组长组织组员对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和急救处理,负责在第一时间对伤员实施有效救护;并及时向医院转送。救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入事故发生区抢救伤员;指导危害区内人员进行自救、互救活动;集中、清点、输送、收治伤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5、后勤保障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调集抢险人员、物资设备,督促检查各项抢险救灾措施落实到位。

五、各类紧急情况发生后,需调集的主要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主要物资及人员职责安排如下:

项目部物品采购由综合办公室和财务部负责,主要药品及医疗救护器具如下:

1、药品:感冒药、发烧药、腹泻药、消炎药等治疗药品及仁丹、风油精、霍香正气水、茶、降火凉茶、绿色保健食品等。

2、救护器具:单架、小型氧气瓶、听筒、毛巾、药用药箱、冷冻柜(冰块)等。

3、项目部内部设置医疗室、配置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的专职医疗救护人员。

六、防暑降温措施

1、加强对广大员工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卫生和暑期保健宣传教育活动,使职工了解暑期的安全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完善、落实高温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制,成立防暑降温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尽量避免高温期作业,落实防范措施。

3、暑期来临之前,要做好高温作业员工的健康检查工作,对患有高温禁忌症的员工,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4、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妥善安排好员工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加班加点,注意劳逸结合,对室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中午炎热时间作业。适当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5、落实每一位员工的防暑降温物品,尽量以实物形式供给职工防暑降温清凉饮料和药品,把好进货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6、确保施工人员宿舍、食堂、厕所、淋浴间等临时设施符合标准要求和满足防暑降温工作需要,要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对饮用水、食品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避免食品变质引发中毒事件;加强对暑期易发疾病的监控。

7、暑期期间,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8、将防暑降温领导小组人员的联系方式、报警及急救电话制表张贴于宣传栏中,防止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取得联系。

七、施救方法:

1、轻度患者现场作业人员出现头昏、乏力、目炫现象时,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防止出现二次事故,其他周边作业人员应将症状人员安排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区域休息,供应其凉水、湿毛巾等。并通知项目部医疗救护人员进行观察、诊治。

2、严重患者(昏倒、休克、身体严重缺水等)当作业现场出现中暑人员时,作业周边人员应立即通知项目部,并及时将事故人员转移至阴凉通风区域,观察其症状,以便于医疗人员来临时掌握第一手医治资料。项目部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应急总指挥决定是否启动防暑降温预。并立即组织救护人员亲临现场对事故人员进行救治。症状严重者,在项目部医疗设备无法救治的情况下,应第一时间转移到最近的医院进行观察、治疗。并上报公司。

八、善后处理工作:

1、根据事故“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采取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加强对各班组的宣传、教育,使每人都掌握夏季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到每人都懂得保护自己;懂得救护他人。总结经验教训,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由信息小组在施工现场设置温度计,并对每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收集、处理,然后上报项目部防暑降温保障小组,依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当室外气温高于39℃时,项目部应对各班组进行施工降温专项安全交底,令其各班组停止现场施工作业。

3)后勤保障小组,应能随时保证作业人员现场的饮水、紧急药品。

4)由防暑降温应急救援机构依具当年的气温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人员作息时间表”避开每天气温的最高时间(13:00~14:00)段进行施工作业。经项目部讨论,特制定本项目部夏季(高温月为7月~10月)施工作息时间表,具体如下:

项目部作息时间

上午:7:00~11:00(四个小时)

下午:15:00~19:00(四个小时)

附:遇赶工期或其它特殊情况需加班时,再做另行通知。

5)项目部成立“夏季施工防暑降温专项机构”。

6)对项目部各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作业人员对各种情况的应紧处理能力。加强对夏季施工安全宣传工作,使每人都了解、掌握防暑降温的安全小常识,提高作业人员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等。

7)项目部内部设置专职医护人员,加强项目内部的医疗救护宣传、保障人员的生命、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施工现场。

九、应急恢复、重新进入

当应急恢复后,重新进入之前必须对危险区进行评价,并且应对事故进行分析,待危险区已确定安全时方可进入现场,继续操作。

十、应急培训及演练

1、培训

①工程实施前,对参与本工程施工的人员进行防暑降温知识教育,学习关于防暑降温的常识及中暑急救的简单方法,并要求在施工中能够熟练运用。

②学习本预案,使广大员工知道怎么进行防暑降温工作,如何应对中暑事件。

2、演练

应急预案和应急计划确立后,经过有效的培训,项目部每年夏季到来前进行大型救援演练一次。每次演练结束,及时作出总结,对存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

1)演练目的

①测试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及充分程度

②检测应急设备

③确保应急组织人员熟知他们的任务和职责

④测试应急人中的协调能力

⑤辨别和改正计划中的缺陷

⑥检测应急设备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2)应急预案演练情况

为了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项目部于2009年6月20日开展一次救援演练,应急救援训练已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项目部还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①演练时人员均必须准时到位,并配带好各自的防护用品。

②在救过程中应做到“自我保护,抢救他人”及积极有效的抢救。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篇10

关键词:盲目施救;事故;伤亡扩大

一、国内现状调查

(一)调查数据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2010年部分企业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的数据如下:

2007年1-6月甘肃、浙江、山西等省(市)发生9起因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其中因施救不当造成15名施救人员死亡、30人受伤。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7起生产安全事故由于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由最初涉险7人,最终导致29人死亡、14人受伤。

2009年上半年,由于施救不当而导致事故伤亡扩大的一共是12起,死亡49人,但当初这12起事故只有26人被困或者是受到了伤害。

2010年1月14日辽宁和安徽发生两起因施救不当导致伤亡扩大的事故,两起事故由最初涉险2人,最终导致11人死亡。

(二)调查结论

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数量非常多,而每年死于盲目施救的人员数量却以快速的增长态势递增,甚至会出现事故现场的施救人员死亡数量超过遇险人员的情况,尤其是当员工面对硫化氢、氯气等剧毒、有害物质时,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发生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

施救不当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不仅是因为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更多的是在注重亲情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文化背景下的盲目,也暴露出安全管理漏洞。经笔者调查的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事故扩大的事故43起中,因一氧化碳、氮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沼气等有害气体中毒的事故为28起,占全部事故比重的65.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最容易引发施救不当的事故种类是“中毒、缺氧窒息”两类,占42个事故比重的93%,基本概括施救不当的绝大多数事故。

经过概括分析,笔者认为在这两类中,导致事故高发施救不当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单位安全监管不到位。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不落实;部分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安全监管缺失。

(二)应急管理不完善。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对应急管理工作不重视,制度不健全,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虽有应急预案但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一旦发生事故,不能有效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三)安全投入不足。一些单位出于经济资金的考虑,不愿意过多投入安全生产方面,没有为作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和气体检测监控仪器,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存有侥幸心理,由于防护设施的严重缺失使得从业人员身处危险环境却无法自救。

(四)安全培训不到位。部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力,未按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职工缺乏安全意识和基本的应急常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三、安全保障措施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造成类似伤亡扩大事故,切实提高企业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应该重点加强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要加强对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应急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临时工、农民工、外包单位人员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救助技能;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重点对应急预案、施救方法进行着重培训。在培训中要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见义勇为”观念,学会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救助。

(二)加强检测,搞好事先预防工作。要高度重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和气体检测仪器,并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对长期停产或废弃的井口、作业现场,要切实加强气体监测和分析工作,同时完善通风系统;涉及到排污井、储浆池、储水池等作业的单位,如实告知在作业场所可能产生的由中毒和造成窒息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在清理长期封闭和深度较大的井(池)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和操作规程,加强现场监护,随时检测气体变化情况,并佩戴好有效的防护用品才能作业。

(三)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全面深入排查各类事故隐患,及时整改消除后患。严格落实单位、人员的安全责任,加强现场的安全监管,对转包工程应强化安全监管。针对封闭和半封闭的设施、容器或管道作业,施工中随时检测监控气体变化情况,做好应对工作;作业前要如实向从业人员告知在排污井、储浆池、储水池等作业场所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作业人员在进入封闭和半封闭的容器或管道等场所进行作业时,应事先进行检测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为有关从业人员配备自救器、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装备和气体检测监控仪器。

(四)加强应急,切实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有序、有力、有效、科学、安全施救,防止因施救不当导致伤亡扩大。同时强化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在施救过程中,必须制定严密的安全措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通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从源头上杜绝在施救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导致事故扩大或发生次生事故。进一步加强预案体系建设,配足安全、有效的救援装备,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进一步提高企业应急保障能力。

四、总结

盲目施救的危害是巨大的、不可预见的、不可逆的,与盲目施救相对应的是应该建立科学的应急救援体系,生产经营单位如果能够给予从业人员正确的安全培训,制定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加以演练,切实提高企业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盲目施救是完全可以被避免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