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十篇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十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54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1

关键词:工程地质城市规划评价

工程地质是以环境工程地质学里的方法、理论、资料为基础,将环境科学与相关科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础理论。工程地质,是为顺应人类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合理的城市改造、地质开发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且保护环境而兴起的,用以查明、勘探自然地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作用,由此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转贴于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地震带的城市建设,对其地层结构分析、评价,利用所得数据信息,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整体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2

计算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始正式的变成重要的地理信息存储和处理工具,R.F.tomlinson在1963年首次将世界上第一个GiS系统建立起来,也就是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其标志就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的成立,我国在正式通过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其标志着在资源与环境方面对GiS技术的研究正式拉开序幕,而我国环境领域中对GiS技术的正式应用则是1995年开始的。

GiS的功能和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一种可以描述、显示、分析、查询、检索、管理、存储以及采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其属于对海量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的通用技术,其立足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并且对计算机硬件软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能够有效的描述、显示、分析、查询、检索、管理、存储以及采集地球表层空间数据的这样的一种技术系统。、

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发挥的作用就是GiS功能,其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显示、分析、操作、图形图像处理、地理的数据的存储和输入等。

采集和输入数据:将外部的原始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同时采用便于处理的内部格式来转化这些数据的外部格式,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数据的采集和输入过程。

属性编辑和图形编辑的数据编辑功能:图形编辑主要包括误差校正、图形变换、图幅拼接、图形修饰、图形编辑以及扑关系建立等各种功能;属性编辑主要是结合数据库管理的工作,其主要包括删除增加以及修改等各种功能。

存储与管理数据:采用某种格式将数据记录在计算机外部的存储介质当中或者计算机的内部,数据文件的结构与其存储方式具有密切关系,其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将记录的逻辑数据建立起来,通常采用关系数据库来管理属性数据。

查询与分析空间:其主要包括数据综合分析,数据查询检索以及数据操作运算等功能,从数据的存储装置、数据库以及文件中将所需要的数据查找或者选取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数据查询和检索功能;GiS技术就能够对所定区内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与结果输出:最终结果和中间处理过程的屏幕显示就是所谓的数据显示,其主要包括操作分析过程的显示以及图形数据的数字化与编辑。结果输出形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通过对internet的利用实现远程传输,保证可视化的实现;打印机输出;绘图机输出;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出。

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在环境监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85%以上的环境信息都与空间位置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利用能够对各种环境信息进行有效地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有效、客观、准确及时以及全面的环境信息提供给环境监测工作。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空间分析功能十分强大,通过对环境监测模型与GiS的功能模块的结合能够有效的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并且还可以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寻找出来,这样就能够实现动态监测环境,同时还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将环境的变化规律和情况直观的表达出来。

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中对GiS的应用。城市的机动车数量以及工业企业数量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的空气中排入到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大气环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其具有超大的空间尺度,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的厚度有上百公里;在自然环境中空气的流动性是最好的,而其不可逾越的固体边界就是地面。所以采用GiS技术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激励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搜集和整理所有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企业的周围地形、污染物移动范围、主要污染物情况以及位置信息等,同时还可以将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起来。通过对GiS数据显示功能以及空间分析功能的利用能够将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图获得,并且对污染物的超标情况和空间分布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GiS技术的应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水资源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但是现在的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还呈现出了复合型污染的特征,所以必须要将监测和管理水资源环境的工作做好。具有较大的空间信息量是水资源环境的主要特点,而GiS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对GiS技术进行利用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水质监测空间数据,并且还可以让管理人员十分方便的查询、修改和编辑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GiS的图标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的利用还可以制作专题图、分析空间和检测数据,能够将有效的信息支持提供给制定污染治理方案的工作。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GiS技术的具体影响

系统性的评估、预测以及识别拟议中的国家政策、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建设项目在实施之后会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就是所谓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励在决策和规划中对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能够保证人类的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现在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模型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很多环境过程和环境问题描述出来,比如大气扩散模型以及水质模型等,然而在操作、分析及显示等方面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仍然具有较多的困难,同时其空间特性也非常明显[4]。通过对GiS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的连接数据和地图,并且将拓扑关系建立起来,开展制作各类专题图以及空间分析和查询等各项工作,最终可以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来,同时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施区域综合评价以及单要素评价,并且可以将分析、计算评价因子以及输出评价结果的工作完成,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以有效降低,并且使评价工作进程也变得更快。

相对于其他的工具而言,GiS具备的空间分析能力、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的管理能力以及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GiS能够有效的处理多种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并且能够进行数据变换、编辑以及建立拓扑关系等,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的空间数据曾对不同的空间对象进行表达,还可以将各种统计图和专题图书城出来,能够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节省下来,最为关键的是其在获得成果的时候具有较高的精度以及较快的速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环境科学中会越来越多的运用到GiS技术,而且其势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3

摘要: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通常作为测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值法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流、能流和价值流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进行评价分析,从而避免因权重选取的主观性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定量分析准确性产生影响。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和退耦理论,构建了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以资源型城市——唐山市为例,从资源环境压力、经济效率、社会成本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2006年-2012年可持续发展水平与该地钢铁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对应相反并呈震荡状态,但经济效率得到稳步提高。社会成本方面,每实现一单位退耦可增加当地就业人口并可相对减少环境保护方面财政投入。

关键字:资源型城市;能值法;退耦;可持续性评价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目前,全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但长期粗放式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多集中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未能将社会成本因素(就业人口、财政投入等)纳入可持续能力分析中,用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定的指标权重通常为人为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定结果客观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性评定还鲜有学者述及,本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能值理论和退耦理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定量分析,避免权重的选取的主观性对评定结果客观性的影响,并对唐山可持续性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唐山市概况

唐山市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7种。煤炭保有量62.5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57.5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唐山在2000-2012年持续保持大于10%的经济增长率。至201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41.78万,生产总值达5861.6亿元,其中工业产业占比为55.34%,人均GDp为76643元,居河北省首位。

二、研究方法

1.能值理论

不同能量间存在质和量的差异,能量的不可加性和不可比性给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带来困难。美国生态学家odum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能值理论:某种流动的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具有的能值。实际应用中,以太阳能值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能值能将商品、资源、服务等直接或间接的能源用一个统一的单位(sej)进行分析,这使其能被用于自然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活动成果的评估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太阳能值转换率是能值分析的关键,它是指单位某能量(J)或某物质(g)所具有的太阳能值,即单位某能量或某物质相当于多少太阳能焦耳的能值转化而来,单位为sej/J或sej/g。本文将唐山市资源环境压力能值分析体系简化为三部分(见表1):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再生资源(1-6)、工业活动中能源消耗(7-18)以及废物排放(19-20)。(见表1)

2.退耦理论

oeCD环境组织在20世纪末提出退耦概念,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退耦即指阻断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退耦研究主要反应驱动力(如GDp增长)与压力(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在同一时期增长差异变化情况。当环境压力及资源消耗强度(速率)慢于经济增长强度(速率),就是“退耦”,退耦可分为相对退耦和绝对退耦,当经济增长快于环境压力时称为相对退耦,经济增长而环境压力为零或负时即为绝对退耦,具体用退耦弹性系数D进行测度,公式为:

其中:%GDpi/GDpi-1为为经济增长指标;

%ti/ti-1为资源环境压力指标;

tnRi为第i年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为表1条目1-6能值之和;

teei为第i年能源消耗量,为表1条目7-18能值之和;

twei为人类活动废物排放量,为表1条目19-20能值之和。

依据GDp与t之间大小关系以及D取值,退耦分为不同状态(如图1):

正退耦状态:若为弱正退耦,说明经济增长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且经济增长速度稍快于资源环境压力增加速度,D值越大,表示退耦水平越高,环境越趋于稳定且可持续性也趋好;若绝对退耦状态,说明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减小,此时经济发展为强可持续;若为衰退正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速度明显慢于资源环境压力减小速度。

负退耦状态:若为明显负退耦,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D值越大,可持续性趋于崩溃状态;若绝对负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却在不断增加,经济可持续性完全崩溃;若呈弱负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速度稍快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减小。

连接状态:扩张连接和衰退连接分别表明经济总量与资源环境压力水平同步增长和同步衰减。

三、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经济效率分析、社会成本分析入手,并将资源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社会成本因素相结合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1.退耦分析资源总消耗

(tRC)表示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所投入的资源和能源;总废物排放量(twe)(由于数据缺失只统计废水和固体废物)代表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GDp用来表示经济发展状况。唐山市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用上述指标来测度,数据如表2所示:

唐山市2006-2012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弹性指数计算表明:退耦水平此期间震荡波动。D2006-D2011值依次为0.66,-0.04,1.16,-0.29,2.98,0.52;依次表示弱正退耦,绝对正退耦,明显负退耦,绝对正退耦,明显负退耦,弱正退耦。唐山市在丰富的煤矿资源基础上建立起钢铁业、能源业、化工业、建材业、装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高污染、高耗能的钢铁业粗钢产量2012年占河北省总产量47%,占唐山市GDp约20%以及唐山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市经济严重依赖钢铁业。如图2所示,唐山市GDp增长趋势与钢铁生产总值(GSp)增长趋势耦合,而唐山市环境压力在2006-2012年间持续增长至原有的二倍;资源消耗方面,除2010年,但其他年份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表明唐山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是以钢铁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唐山市2007-2012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水平较大幅度的震荡波动与唐山市钢铁产业发展的波动密切相关。如图3所示,由于钢铁市场需求波动,全市钢铁产量增长率Rs对应震荡波动,并与退耦指数Di变化趋势对应相反。表明唐山市钢铁行业对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负面影响明显,政府应当着重钢铁产业调控,加强对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监督,加大钢铁产业升级力度。

反映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本地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由于主导产业基本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通常为粗犷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效率分析除上述表3的测度退耦水平指标,为进行进一步效率分析,需要引入经济效率(ee)和环境压力(ep)指标,公式为:

其中:ee表示每消耗1sej资源和能源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ep表示每增加1sej的GDp,所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如表3,经济效率ee由2006年2.65e-01增加至2012年3.91e-01,表明随着技术进步、政府环保财政投入增加,唐山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唐山在环境压力方面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唐山经济开发中对环境压力趋于缓和。(表3)

3.成本分析

政府环保政策导向和财政投入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环保投入(epi)量衡量。在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中,还应考虑社会成本,以就业人口(epm)来衡量。从表4看出,唐山市环保财政支出逐年增加,由2006年28700万元增至2012年184000万元,增加了5倍;而就业人口(epm)则逐年减少。(表4)

为测度退耦过程中社会成本的变化,本文引入退耦财政投弹性(ifD)以及退耦就业弹性(JfD)两个指标。为了能够表示经济政策影响的长期性,本文选取2006年和2012年两年的数据表示,公式为

其中:epi2006-2012表示2006与2012年政府环保财政投入差额;

epm2006-2012表示2006与2012年就业人口差额;

ifD2006-2012表示每实现1单位退耦所需的环境保护财政投入;

JfD2006-2012表示每实现1单位退耦所增加的就业人口。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2006-2012年期间完成一单位退耦财政成本相对减少8.54亿,而可相对增加就业1080万人。无论从财政投入还是就业人口角度,唐山继续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退耦力度都是有利的。

四、结论

本文将政府财政投入和就业人口这两个政府实施经济政策主要考虑的因素引入可持续发展程度研究中。对唐山市研究发现:唐山退耦程度呈震荡状态,并与唐山市钢铁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相反,说明该市钢铁行业对本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这与唐山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吻合,反映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本地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由于主导产业基本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通常为粗犷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唐山市发展中虽资源和能源消耗绝对增加,但经济效率呈小幅度波动增长趋势,即资源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得到提高,环境压力趋于缓和。最后,从七年退耦过程中社会成本测度结果看出,唐山退耦过程中增加就业人口并相对减少政府财政投入,初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解读《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J].国土资源,2014(01):7-9.

[2]徐建中,赵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03):63-65.

[3]杨斌.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9(07):1197-1202.

[4]袁平,徐斌,章力建.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07,(04)773-781.

[5]徐福留,赵珊珊,张颖,郝君宜,詹巍,赵臻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06:711-720.

[6]李孝坤,韦杰.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济地理,2005,03:387-390.

[7]aliKharrazi,StevenKraines,LanHoang,masaruYarime.advancingquantificationmethodsofsustainability:acriticalexaminationemergy,exergy,ecologicalfootprint,andecologicalinformation-basedapproaches[J].Journalofecologicalindicators,2013,37,81-89

[8]nationalStatisticalinstituteofitaly.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indicatorsinUrbanareas:anitalianexperience.inproceedingsoftheeuropeanStatisticians,JointeCe/eurostatworkSessiononmethodologicalissuesofenvironmentStatistics,ottawa,on,Canada,1-4october2001.

[9]Riccardomariapulselli.integratingemergyevaluationandgeographicinformationmonitoringresourceuseintheabruzzoregion(italy)[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0,2349-2357.

[10]H.t.odum著,蓝盛芳译.能量、环境与经济系统分析导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唐山市统计局.唐山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3.

[12]oeCD.Decouplingeconomicgrowthandtransportdemand[R].paris:oeCD,2003.

[13]贺秀斌,文安邦,张信宝,等.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土壤侵蚀退耦指标体系[J].土壤学报,2005,42(5):852-856.

[14]tapio,p.towardsatheoryofdecoupling:DegreesofdecouplingintheeUandthecaseofroadtrafficinFinlandbetween1970and2001.transp.policy2005,12,137-151.

[15]刘琼,佴伶俐,欧名豪,盛业旭.基于脱钩情景的中国建设用地总量管控目标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40-44.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4

关键词物质流指标;工业经济;解耦权重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132-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19

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过度开采和废弃物排放引发的资源短缺和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化石能源的利用、农产品的消耗及金属矿产的开采在迅速消耗有限资源和降低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工业经济系统需像生物组织一样运行顺畅以提供必要的产品和服务。它从周边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并将其转变为产品,然而最终这些产品将以废弃物的形式被排放到环境中。经济系统的输入端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矿物质、生物质以及水分和氧气,输出端主要包括向水、空气和土壤中排放气体和液体污染物还有固体废弃物。这种物质流动成为工业和社会代谢中最为常见的物质转换过程。

1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社会代谢中的输入和输出流均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压力。目前,人类需求的满足(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这种压力成正相关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达到某种状态,即在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环境压力呈现下降的趋势[1-5],该现象称为解耦(如图1所示)。

存在一系列表征环境压力的指标可以用于解耦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探讨如何打破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通过测度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投入、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经济发展状态的评估,提出了“解耦”(decoupling)概念,促进了各国建立各类经济活动“解耦指标”的理论研究。oeCD曾于2002年将这些指标运用到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体质量、废弃物管理和物质使用等领域[6]。欧盟环保局[7]和德国乌博特研究所[8]一致认为,在物质需求和物质生产力领域,基于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获取的一些指标成为解耦分析的一个高效的工具。Juknys[9]认为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解耦称为初级解耦(primarydecoupling),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消耗的解耦称为次级解耦(seconddecoupling)。Bringezu,S[10-11]的研究结果发现,基于GDp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主要集中于各个国家不同解耦程度驱动因素方面的研究。petritapio[12]将弹性系数引入解耦研究,对1970-2001年间欧洲的交通业经济增长与运输量及Co2的解耦级别进行了测度,将解耦分为弱解耦、强解耦、扩张连结、衰退解耦等八项指标,推动了解耦指标构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推动了脱钩理论的发展。

国内解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领域的研究。首先,是解耦理论对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评价模式的研究。邓华等[13]通过介绍西方研究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解耦”理论中iU曲线和总量研究两种评价模式,并对其评价手段和过程做进一步比较和分析,提出iU曲线评价“解耦”存在一定缺陷,认为总量研究的评价模式更能深刻地体现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的迫切性。王明霞[14]从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要素和生态效率的角度,结合解耦理论构建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王崇梅等[15]基于解耦理论和“3R”原则,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因子,并从生态效率改善角度提出了烟台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刘竹等[16]以“脱钩”模式为目标层,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为准则层,Co2排放等8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GDp污染排放进行定量测算。

其次,是对经济发展与资源和能源消耗解耦关系的研究。赵一平等[17]依据“脱钩”与“耦合”的基本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弱解耦”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识别和分析。王崇梅[18]利用解耦理论评价模式,基于解耦指数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结果认为在一定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解耦和相对解耦阶段。王鹤鸣,岳强,陆钟武[19]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中国1998-2008年间直接物质输入的各项指标进行核算,并采用解耦指数和解耦曲线对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解耦情况进行分析。刘怡君等[20]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进行了解耦分析。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多学者注重将解耦指标运用于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研究。李忠民等[21]利用oeCD脱钩指标与tapio脱钩指标,对山西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压力关系进行了测度,测试了山西工业部门低碳经济发展状态。徐盈之等[22]采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法,对中国制造业1995-2007年间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做了研究,并构建了碳排放解耦指数,对制造业碳排放解耦程度进行了测度。陆钟武等[23]从资源消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表达式出发得到了资源解耦指数和排放解耦指数。岳立等[24]基于tapio解耦模型研究了Co2排放与甘肃经济增长的解耦程度。彭佳雯等[25]构建了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解耦分析模型,分析了二者解耦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孙耀华等[26]基于tapio脱钩指标对1999-2008年间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弱解耦状态。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解耦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使用解耦指数及构建解耦模型对经济增长与资源和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解耦程度进行分析,使用物质流指标进行解耦分析的较少,大都限于直接物质输入和直接物质输出两项指标进行研究,而鲜有对物质流指标的组成部分做进一步细分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对物质流指标做进一步细分,并分别赋予其权重,研究细分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解耦程度,利于提出更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的节能减排对策及建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研究方法

2.1物质流分析方法

经济与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而这些流动正是引发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关键原因,因此这些流动指标可以作为测算人类活动对环境压力的间接的评价指标。投入――产出分析被用于对人类活动相关的物质和能量流予以评估。

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社会系统,最具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如下所示:①通过追踪各个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动,构建投入产出表以打开经济活动中的黑箱;②在宏观层面建立总物质需求和输出的账户和平衡表。后者被称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研究院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世界资源研究院、乌博特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奥地利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欧盟统计局,2001年欧盟统计局提出了一套系统标准化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框架。

一系列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可以被创建,最常用的指标被分为如下几个部分。①输入指标,直接物质输入(Dmi)包括国内资源开采加上进口产品;总物质需求(tmR)包括国内使用和未使用的开采以及进口和相关的间接流动。②输出指标,国内生产输出(Dpo)包括工业生产和家居生活中的空气排放物、固体废弃物、废水以及产品耗散性损失;总国内输出(tDo)包括国内生产输出及未使用的国内开采。③消耗指标,国内物质消耗(DmC)等于国内物质输入减去出口;总物质输出(tmC)等于总物质需求减去出口及其隐藏流;物质净存量(naS)表示经济的物质增长率,每年都有新的物质进入经济存储,例如新建建筑物和耐用品,同时旧的建筑物等物质被拆除,成为废弃物。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指标,经常以时间序列予以表现和分析,为使分析结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增加国家之间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可以与诸如人口数量、面积及经济输出等指标结合起来。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5

解决措施。

一、Swot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来的,通常运用于市场营销领域是竞争情报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分析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和战略。

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要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归属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人口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的、市场的、竞争的等不同范畴;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公司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一般归类为管理的、组织的、经营的、财务的、销售的、人力资源的等不同范畴。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到公司的历史与现状,而且更要考虑公司的未来发展。

其次,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需要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战略。把Swot分析中的四个维度综合起来考虑,即可以构建Swot矩阵。(表1)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意义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自七十年代起,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并与企业的人事政策融为一体。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即“把人员的供给内部的(现有的员工)和外部的(要雇用或正在寻找的员工)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与组织预期的空缺相匹配的系统”。可简言之,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人于正确的位置做正确的事。(表2)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人力资源规划是各项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起点和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积极的应变性。组织发展战略及目标、任务、计划的制定与人力资源战略及计划的制定紧密相连。人力资源规划规定了招聘和挑选人才的目的、要求及原则;人员的培训和发展、人员的余缺都得依据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实施和调整;员工的报酬、福利等也是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中规定的政策实施的。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企业目标和规划过程中,它还能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它为下一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体的成败。所以,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

三、Swot分析法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导入的可行性分析

Swot分析法原本来自市场营销领域,通常是市场战略分析家们用来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使用技术。然而,技术方法本身不具有专业性,我们同样也可以借用Swot分析法为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的人力资源规划服务,并且从Swot分析的方法理念来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使用Swot分析法也是切实可行的。原本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目前人力资源状况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而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就相当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可供选择的人员的前景分析和竞争对手的威胁。综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周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和前景,企业可以减少决策的难度,更准确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一)运用Swot分析法使复杂的信息清晰化。“决策,管理者的工作实质”这是现代管理的一句名言,人力资源管理当然也不例外。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它本身也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在决策中至关重要的是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

如今,企业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要求和企业特有的状况合理地做出规划,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决策者不仅需要涉及有关自我和环境的信息,还要仔细衡量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可以说“信息决策”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通过Swot分析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列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使复杂的信息明朗化,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清楚地认识企业所处的情况并加以分析,提高了决策准确性。

(二)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内部营销,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具战略性。企业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内部营销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如同企业业务战略需要变化和发展一样,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在要求变化和发展。企业不同的业务战略环境影响着人力资源规划,不同的企业环境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环境变化的时候,企业往往希望招募到适合新环境的人,这实际上就是确定新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

企业根据人力资源Swot分析,特别是分析、比较竞争对手在核心竞争力中的人才优势,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保持自己最优秀的人才,防止其流入到竞争对手公司;从社会上吸引竞争对手没有或比对手的关键人才更优秀的人才;或者直接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其核心人才。通过Swot分析法来构建Swot矩阵,有利于人们对企业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采取相应的wt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So战略。因此,运用Swot分析法将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具战略性。

(三)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四维立体人力资源规划。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往往采取单线的人力资源分析和战略选择,而此种方法,并不能有效地结合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情况,同时又容易陷入人力资源规划陷阱中。即存在晕轮效应:决策者容易对企业某方面的突出情况而影响整个计划的制定。采用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导入Swot分析法,企业并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逐那些目前看起来更有利的机会。相反,如果能够将企业的优势和即将来临的机会很好地进行匹配,那么这个企业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最佳有利的地位。同时,也不需要刻意担心企业的劣势所在,而可以用机会来把劣势趋于最小。把Swot分析中的四个维度(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建立四维立体人力资源规划。

(四)运用Swot分析法使人事决策科学化。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和市场人才竞争的加剧来看,“领导说了算”的人事决策方式风险越来越大。而把Swot分析法运用于人力资源规划中,通过利用变量因数法给Swot矩阵中每个纬度的每一项因素配以权重,并根据权重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当时当地的人才市场情况和企业具体情况,用数量化的方式把企业优势、机会结合起来与劣势、威胁相比较,才能够清晰地分出自己选择战略是否比他人具有优势。把人员任免的话语权交给一套人事决策模型,而不是交给某一个或几个人,这必然将大大提高人事决策的科学性。

因此,Swot分析也可以看作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一种可利用技术。通过这种方法,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估,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机会威胁和自身的优势劣势,从而能够就外部人力资源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做出最佳的决策,制定出更科学、准确、富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四、Swot分析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企业的Swot矩阵。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比较,并考察自己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周围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就可以构建出自身的Swot矩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一点是:诊断和评价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系统性清查,这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没有摸清自身人力资源家底的情况下,就进行所谓的规划过程,其结果肯定会失败的,要么预测不准,要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需要考虑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水平、企业的薪资福利水平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政府的法规政策、所处行业对人才的吸引程度等。从企业的Swot矩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的竞争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还能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人力资源状况存在的不足和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公司情况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定量的Swot分析。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个体的每一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对其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在进行Swot分析时,如果只考虑到每项因素的大致影响的话,那么随着分析项目的增加,可能这种分析就无法得出客观真实的结果,企业也很难分出自己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人才市场的具体情况,用数量化的方式把企业优势、机会结合起来与劣势、威胁相比较,才能够清晰地分出自己选择战略是否比他人具有优势,从而才能做出最优的人事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Swot分析的权重分值并不是由企业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每项评判内容对于具体行业的重要性而设定的。但是每项分析内容的权重分数是可以不同的。你可以把各权重按其重要性,分配给10分,甚至100分、或1,000分,但其他被比较项的权重也要随之改变。这种定量的Swot分析只是从数学的角度近似地反映问题的全貌。

(三)Swot分析结果的运用。在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外在威胁和机会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现我们把Swot分析法具体应用在大连中政房屋开发有限公司中。该公司创建于1993年。经过数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资金五亿元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政公司在重视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更新了企业的发展观念,更注重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本着“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更新用人观念、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竞争的加剧、公司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使中政公司原本的用人制度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需要重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现将Swot分析法在应用于该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如表3。(表3)

(四)运用Swot分析法编写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运用Swot分析法,并不是一种单线型的过程,而是一矩阵的流程。它以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为起点,制定出总体的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再逻辑过渡到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图1)

五、人力资源规划中使用Swot分析法的不足及策略

(一)Swot分析法的静态性导致的缺陷及其策略。人力资源规划决策是由一系列递进的阶段组成,是某个选择方案被选择、履行和不断调整的必然结果。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充满着动态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往往是在企业明确了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某一时段,基于对未来的分析和判断做出的,是一种静态的决策。而当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复杂环境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规划提出合理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并尽量减少反应的滞后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是动态调整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其实际的执行效果。但是,Swot分析本身却是一种基于某个时间截面段的静态分析方法,它不能够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评判。而且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实施Swot分析,通常是依据已经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观点来分析自我和周围环境,而很少考虑到未来环境的发展所带来的可能机会和危险,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会导致忽略很多新的可能性。要克服Swot分析法静态性导致的不足,在使用Swot分析法时,就应该重视信息的及时反馈,需要密切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来追踪最新的劳动力供求趋势,根据具体的环境变化,及时修正和调整自身的Swot矩阵,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人力资源规划。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GiS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

4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结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应用工程,推动GiS的发展。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傅肃性.世纪之交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1999,(2):17-23.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7

abstract:thispaperdefinestheconnotationofstrategicriskofinternationalprojectcontractingenterprisesandsetsupthestrategicriskidentificationsystemofinternationalprojectcontractingenterpriseconsistedoffivegraderiskfactorsincludingofthemacroenvironment,industrialenvironment,theenterpriseresources,enterprise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processand23secondaryriskfactors.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风险

Keywords:internationalengineering;contractenterprise;strategicrisk

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65-02

1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内涵

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指是在整个国际工程战略实践活动中,由于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致使项目整体绩效产生损失,而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发展受阻不确定性[1]。

2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识别

战略风险因素产生于战略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工具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战略环境因素、企业资源和能力因素、战略客体因素、战略主体因素、战略管理过程特征等五个因素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见图1。

2.1战略环境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本文采用“peStLe模型”对产生战略风险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2.1.1宏观环境分析①政治环境因素(political)。主要指由于发生突然性的国际事件打乱了工程秩序,造成工程进度推迟或无法继续,从而使承包商遭受巨大损失。②经济环境因素(economic)。主要指宏观经济周期性、阶段性变化;通货膨胀;国家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变更;汇率的变动等。③社会文化环境因素(Sociological)。指企业所在地的社会结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④技术环境因素(technological)。主要指与企业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发展情况;国家对本行业的技术支持和政策;相关技术专利的保护及技术商品化速度。⑤法律环境(Legal)。国际工程承包要受到双重法律的制约,涉及到国际司法的问题,可谓处处如履薄冰。⑥自然环境(environmental)。自商务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也经常包含对环境的保护和绿色施工技术的要求。

2.1.2产业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分析主要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五力作用分析如图2所示。

①现有承包商。同一个国际承包市场,必定会有多个国家承包企业,每个承包商会想方设法增加利润,扩展市场占有率。所以,只有掌握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成功。②潜在承包商。每个国际承包商都要经历由潜在竞争对手变为行业内竞争对手的过程。③替代品威胁。替代品是那些具有原来产品相同的使用价值,且能创造相同消费者需求和更高的价值效用,可替代原产品的产品。考虑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替代品少之又少。④业主。业主两方面影响有项目所在地业主对建筑产品需求的改变决定承包市场的潜力;业主议价能力会使承包商之间进行价格竞争,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⑤供应商。主要包括:所在国市场供应情况、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风险、原材料在建筑产品中的比重、供应商的品牌优势及企业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2.2企业资源和能力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方面。工程总承包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流程为:项目交易市场、项目承揽、项目咨询、项目设计、采购、项目管理、项目交付及维修服务[3]。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价值链,如图3所示。

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辅助活动包括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基本活动包括项目承揽、项目咨询、项目设计、采购、项目管理、项目交付及维修服务等活动。

2.3战略客体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战略客体具体指战略目标和战略内容。战略目标制定过高,超出企业资源和能力极限,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相反,则会被其他企业超越。战略内容包括企业经营范围、竞争优势和战略举措等。

2.4战略主体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战略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进行战略决策不能仅靠领导个人把握企业组织和环境,也需要靠团队力量进行决策。战略主体一般包括分析者、决策者和实施者。项目经理是一个项目最高管理者,其知识结构、领导风格是战略风险的重要来源。

2.5战略管理过程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组成了战略管理的一般过程。战略分析主要存在战略分析的组织、人员和信息风险。战略选择主要存在战略选择的信息、组织和人员风险。战略实施风险来源于战略实施人员、战略实施组织、战略实施内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3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在上述战略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环境扫描法将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及战略管理过程作为战略风险因素的一级指标,对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得出战略风险的23个二级指标,构建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指标体系,见表1。

4结论

本文的研究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风险的理论研究及后续的评价和防范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所建立的战略风险识别体系的合理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切实落实我国国际承包企业“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祝志明,杨乃定,姜继娇等.企业战略风险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2005(06):3-8.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a

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都是环境保护大框架下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环境污染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核心,将工业污染防治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污染削减的全新战略,即探讨如何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清洁生产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着“末端治理”的不良状况,克服这一弊端,应探索一条新的控制方法,清洁生产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的基本目标大致一样,主要侧重于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作用,它们要求深入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的原材料、工艺路线、生产过程等等,由于大部分的材料和数据都是有一定的相通性的,所以清洁生产的思路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提高环评的质量,促使其工作重点由当前侧重于现状评价和模式预测向实用可行的工程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转移,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并且可促使评价单位改变过去被动的形式参与转向主动投入到可行性研究中,通过挖潜降耗减污的可能环节,并提出污染控制优化方案,在工程设计中真正实现减污,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防治措施投资以及运行费用,减轻项目末端处理的负担。同时,通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

争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污染防治措施的投入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从而提高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2清洁生产评价现状问题

尽管当前国家已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标准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但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仍显得深度、广度不足,且普遍不够规范。更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大部分仍被动地停留在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设计内容及其设计参数简单的与标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层面上,未能从根本上深入理解清洁生产的理念,导致未能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设计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全过程的资源、能源使用及产污控制等环节并进而从“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角度提出工程设计的优化方案。结果是清洁生产分析只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流于形式,未发挥其在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的清洁生产内容

我们在进行环境影评价的具体工作中,有关的清洁生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首先,我们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进行清洁生产分析,必须要进行清洁生产指标的相关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介绍相关的生产指标的具体数值、它所参考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数据的可靠性等等。

其次,我们对于在建项目中所能达到的清洁生产各个指标进行详细的描述,根据在建项目相关工程分析的具体结果,与各项资源的利用、生产工艺、产品指标以及废弃物的回收进行有效的结合,来最终确定环境评价项目相对应的各类清洁生产的指标数值。

再次,通过将清洁生产的预测数据与同行业相关的标准值进行充分的对比,从而提供出一个简单的评价性的结论,以供参考。

最后,我们要确立在建项目中所存在的所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建议,当然,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对在建项目进行充分的清洁生产分析过程中的。

4、清洁生产如何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贯彻清洁生产理念,在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中适时引入清洁生产的思路非常有必要。以下重点分析如何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论证。

4.1引入清洁生产优化工程分析内容

清洁生产审计的基本思路为:判明废物产生的部位―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

提出减少废物产生的方案。基于清洁生产审计的基本思路进行工程分析,包括对原辅材料、新鲜水、能源、生产工艺、产品的全过程分析,绘制出生产工艺流程图及产污环节图,找出物耗能耗大、污染物产生量大的重点工序(重点产污环节)以及原材料选用或工艺选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问题;建立物料平衡图、水平衡图、主要污染因子平衡图等,通过分析测算获得相对准确的重点产污环节的物耗、水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等数据。直接从生产工艺的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情况入手,采用目前我国环评中较可行的量化清洁生产分析方法,由产污环节分析确定的重点环节能源资源输入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选择与该建设项目同类生产工艺且处于较先进生产水平的现有企业为类比对象,通过实测或资料调研获得对应生产工艺的物耗、水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等数据,对比分析该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若分析结果为大部分指标劣于对比企业且低于二级清洁生产水平的,应从原辅材料和能源、生产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等整个生产过程查找原因,并向企

业提出否决该生产方案的建议,提前介入,便于企业及时研究替代方案。

4.2引入清洁生产深化污染防治措施论证

基于清洁生产思路提出的污染控制优化方案是通过原料削减、废物回收及再利用,使污染物的产生最小化、资源化,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是关键。因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论证的对象不仅包括所采用的末端治理技术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还应包括各种减污环节对应的清洁生产措施的可行性,并对该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效性进行分析,以保证其在下一步工程设计中可以落实。

5结语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清洁生产,既丰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提高其实效性,又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有效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预防控制,从源头落实污染物削减,最大程度上实现环境友好生产。

参考文献

[1]罗曼.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48-49.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环境保护;水资源;固体废物;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X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1-0023-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SD)是195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所创立的,其是一门研究信息反馈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与解决系统问题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科学。系统动力学主要是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功能分析,对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的一种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是一种适合进行动态预测与政策影响分析的方法,其可以有效地将系统内的各个因素组织起来,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对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很重要的意义。

1系统动力学的特点与优势

系统动力学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对所研究的整个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而其主要特点则是能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模拟分析。一般系统动力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开放系统,而在进行该类系统的研究时,其主要是从微观结构入手,研究分析系统内部元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反馈环的动态行为,然后利用分析结果将系统的基本结构构造出来,最后再应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其基本结构构建一个相互作用的流图与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模拟不同因素可能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构制定不同的决策方案,最终达到有效地调控系统的目的。

由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与模拟语言较为成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和其他的方法相比则具有很多优势:能够解决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以及复杂时变等系统问题;能够明确地体现出系统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对系统进行动态模拟以及战略性的研究,对系统的行为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现了统一;其能进行长期性与周期性仿真,即使数据不多,仍能进行研究;其有专用的模拟软件,因此操作更方便、容易。

2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和仿真的方法,目前其在国内外的环境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们将简单地分析其在环境保护中的某些领域的应用。

2.1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随着水污染情况的加剧,水资源的保护则越来越重要。水资源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好转,则必须加强水污染处理、再生水回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同时,督促人们保护环境。系统动力学在水污染保护中的广泛应用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内外学者均对系统动力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国外学者Simonovic将第三世界模型作为基本模型,建立了全球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范围内的用水情况和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水资源保护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例如袁汝华等将广东省北江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域,在该区域建立了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动态的仿真模拟。总之,系统动力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主要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再生水作为饮用水的方法、区域水资源的动态仿真以及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探析。

2.2在固体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在生产生活以及其他领域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或是仍保留原有价值但是已被抛弃的固体、半固体、置于容器中的气体物质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中的物质。固体废弃物的组成成分较为复杂,且其排放的地域较广,因此存在着难以处置和管理的问题。系统动力学在这方面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例如Chaerul等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又如蔡林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一个北京市人口、经济和垃圾处理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人口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垃圾排放污染以及占地损失、绿色GDp核算、居民家庭、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组合收费方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固体废弃物管理中主要是对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处理以及管理收费等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以达到保护环境的

目的。

2.3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拟议中的规划与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从而提出预防或是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策略、措施等。环境评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其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系统动力学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式将环境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系统动力学是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系统方法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其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中主要是进行环境经济评价、环境战略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区域规划评价等。

2.4在土地资源利用及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在人类的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系统动力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其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及规划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中可以对土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为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系统动力学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规划以及土地承载力等。

2.5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其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与干扰。在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恢复,而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系统动力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系统动力学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情景模拟,从而了解与判断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情况。系统动力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研究系统生态、种群生态以及生态承载力等问题。

3结语

近年来,系统动力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其应用于环境保护中所解决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虽然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来看,系统动力学还应在自身理论、完善模拟软件功能、模型的适用性与其他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孙烨,梁冬梅.系统动力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7).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当前环境科学决策和综合管理的需要。

一、影响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主要因素分析

1、信息资料。影响污染源变化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变化、能源政策变化和能耗变化、环保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及环保投资变化等。环境受体变化的因素包括大气环流变化、区域生态变化、局部气象特征和气象要素变化、水文水情变化、自然灾害影响、城市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变化等。当环境质量发生明显变化时,需从诸多因素中分析导致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在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往往缺乏及时了解这些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而且自身也存在着监测资料不足的问题。信息资料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对环境污染规律的总结与分析,降低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说服力。

2、监测技术。近年来,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国家实验室认可等活动,环境监测技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现代监测技术、监测仪器等快速发展与更新,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信息,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比如地表水的监测工作中,除了分析污染物的浓度外,还要求核定污染物的总量,由于缺乏适宜的河流流量监测仪,就达不到相应的监测目的。此外,所开展的监测项目范围过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监测信息的收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报告就不能全面所映区域环境的质量状况。

3、管理体系

①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达到确保实验室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质量所需的程度。监测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合理、完善,是否得到有效运行,是否不断持续改进等,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

②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措施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目前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样品分析测试”,轻“布点、采样”、“质控分析”等情况,监测全过程缺乏全面有效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③监测工作计划(方案)。监测工作计划(方案)是如何开展监测任务的具体体现。在计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调查不周密、针对性不强、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地表水监测中,忽视对水体使用功能的了解,拟定的监测项目与水质评价标准缺乏一致性;污染源监测中,不重视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周期、工况负荷等情况的调查;监测过程中,不注意观察记录可能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监测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地执行有关监测技术规范;监测经费不足、后勤保障不力,随意减化、更改工作程序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精密性和可比性,降低了监测工作的成效。

4、综合分析能力

①思维定式。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障碍,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深度不够,分析方法缺乏新意。综合分报告格式陈旧、内容呆板;平均状态叙述多,特异情况分析少;单个指标(指数)计算精、总体状况说不明;例行信息比重大、专题监测成果缺;单个指标评述多、加重恶化的警告少……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思维定式已严重束缚了技术人员的手脚。

②语言表述。由于监测调查不够全面、分析不够透彻、论述依据不够充分、文字表达力不强等,造成综合分析报告表述不够充分恰当,结论模糊、片面,内容不够准确可靠。

二、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相应措施分析

1、加大监测资金投入,加快现代化建设。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技术支持。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加快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进程,有计划地配置、更新监测仪器设备,以适应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化、即时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积极拓展环境监测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使监测工作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2、完善监测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控制管理。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持续改进实验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严格按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质量活动和技术能力实施。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平时的监督等活动发现改进点,及时采取改进措施。通过开展和参加质量控制考核、能力验证、比对和方法验证等质量管理活动,强化监测全过程序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监测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

3、增强监测工作计划(方案)的针对性。根据监测任务要求和客户需求,对照本部门的能力资源状况,制定适当的、能满足要求的监测工作计划(方案)。制定计划(方案)时要注意全面收集区域环境质量的背景资料,合理地确定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等,同时拟定完善的质量控制计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可行的应对措施。在监测工作计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监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4、重视各类信息的收集与运用。(1)及时了解本地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对策、措施和实施进度;(2)加强与国土资源、水资源、气象、林业、牧业、农业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获取与环境质量变化相关因素的信息;(3)及时掌握本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等。

5、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①加强人员培训与技术交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具有涉及学科面广的特征,要求技术人员思维敏锐、精通环境监测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等。环境监测部门应积极开展监测新技术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的学习交流活动,适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培训班。

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人员应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障碍,全面培养超越性思维,不断创新综合分析技术与方法,杜绝程式化、定式化的综合分析模式,特别要在分析成果的及时性和表征的多样性方面下功夫,善于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对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和提炼,增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

从当前环境监测的现状来看,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已成为制约环境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水平迫在眉睫。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成果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任务是说清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