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能时代的到来十篇智能时代的到来十篇

智能时代的到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10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1

高精度地图:智能驾驶的记忆。我们认为,在智能驾驶实现之后,现有的电子地图将切换到高精度地图。(1)传统电子地图(精确度只有1-10m的级别):只记录高精道路级别的数据:道路形状、坡度、曲率、铺设、方向等。(2)高精度地图(精确度达到厘米级别):不仅增加了车道属性相关数据(车道线类型、车道宽度等),更有诸如高架物体、防护栏、树、道路边缘类型、路边地标等大量目标数据。我们认为未来的高精度地图将作为无人驾驶的记忆系统,具备三大功能:(1)地图匹配;(2)辅助环境感知,对传感器无法探测的部分进行补充,进行实时状况的监测及外部信息的反馈;(3)路径规划,实时更新矫正位置定位,依此进行最优路线规划。

环境感知:智能驾驶的眼睛。现有的环境感知设备主要包括: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我们认为,视觉摄像头实际是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目前,视觉摄像头基本可以实现障碍物检测、车辆检测、行人检测、车道线检测、路标识别、交通标志识别、驾驶员状态检测等功能。我们认为,未来智能驾驶环境感知工具或将走向多传感器融合的趋势。

智能决策:智能驾驶的大脑。我们认为,(1)决策的初级环节涉及到的是路径规划,需要在传统静态路径规划基础上,结合实时动态的交通信息,对最初规划好的路径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和修正,来寻找最优路径。此时涉及到的是路径搜索算法。目前各大地图厂商都在对这部分进行研发。(2)在决策层的高级环节就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需要在环境感知环节获取的环境数据和高精度地图提供的交通大数据基础上,不断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训练,最终达到能对复杂交通环境和交通状况作出智能、合理的判断。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2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在1965年提出,当时还没有互联网这个概念,只有“大笨熊”电脑存在。他提出这个理论大致内容是说: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如果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电子产品的价格每两年就会降一半,或者理解为相同货币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两年就会翻一倍以上。

这条定律揭示的本质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关于电子产品的价格与性能问题,另外一方面告诉了我们信息科技时代的技术进步速度将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在进化。不过根据2010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情况来看,到2013年年底传统基于pC的半导体技术革新速度已经放缓,目前来看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不论是基于pC,或是手机,技术革新的速度都将放缓。看组数据

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及iDC在本月初的数据表明,第二季度pC销售遭遇两年来最大幅度的下滑。Gartner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制造商总出货量仅为6840万台,同比下滑9.5%。而iDC的数据亦不乐观,6610万台全球出货量(仅pC销售,不包括平板电脑)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1.8%。

根据argusinsights的最新报告,美国市场今年第二季度(截至2015年6月30日)智能手机需求稳步下滑,相较去年同期下跌8%。而根据iDC关于中国市场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9%,下滑到了25%。即从三成降低到了四分之一。台湾电子时报网站引述市调公司iCinsights的数据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六大手机品牌的智能手机销量为8340万部,全球市场份额为2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四个百分点。

以上两组数据告诉我们一种最直观的情况就是传统互联网的载体pC,以及当前在“风口”的移动互联网载体智能手机,两者在市场需求上都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普及已经到了饱和的程度,另外一方面是产品技术更新不明显,导致用户更替的需求下降。不过这也向我们传递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信息,就是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当前基于pC或是智能手机之类的科技产品,期待着更具颠覆性得科技产品到来,一种新的0到1的科技产品出现。从pC到智能手机是1到n

从pC到智能手机,整个产业技术路径的发展非常清晰,基于摩尔定律。也就是零部件性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小型化,价格越来越便宜。正如上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pC产业正处于下滑阶段,苹果公司除外,包括联想在内的企业在pC的出货量上都有了明显的下滑。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当前的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像pC,并且取代了大部分pC的功能。

但不论是基于pC的传统互联网时代,或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都是基于前端的硬件承载着运算与数据的处理能力,唯一的区别在于一根网线。pC互联网时代受制于有形网线,必然导致用户不太可能整天抱着台式机刷屏,一来体型不够轻巧,二来托着根网线不太可能。哪怕是进入“超极本”的今天,用户也不太可能整天抱着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的刷屏,或者是处理信息。

显然,智能手机是延续着迷你版pC思维的路径在演变。不论是pC或是智能手机,它的核心理念都是“网线”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pC时代由于通讯技术的限制,传输以有形的有线形式存在,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这根有形的网线被无线通讯技术所替代,用户拿着手机不需要在后面拖着有形的网线这根尾巴。实质上,从pC到智能手机,在产品技术上只是1到n的演变。

因此,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把这根网线给无形化了。加之零部件越来越微型化,就促使了智能手机的出现,并依托于智能手机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在pC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是按小时进行计算,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就缩短为按分钟计算,并且是随时随地,不论是坐地铁还是上厕所。这种用户粘性的进一步缩短,必然会延伸与发展处更多的商业机会。物联网是从0到1的跨越

之所以定义pC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从1到n,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其载体,也就是pC与智能手机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运算中心都只是基于硬件前端,只是设备小型化、性能强大化。但物联网时代不一样,物联网时代与pC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有个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计算能力由前端向后端转移。前端硬件不再承载着数据的运算与处理工作,只承担着采集、呈现、交互的工作,一切的运算向后端的云计算平台转移,这是一个从0到1的跨越。

物联网时代,万物数据化,不论是环境、家庭、城市、社区、汽车、家电,还是人类自身在内,一切都将穿戴上传感器,一切都将数据化。而这些智能穿戴设备本身并不需要具备数据的处理能力,他们只承担着数据采集与扮演着控制中心的角色。根据麦肯锡全球机构(mcKinseyGlobalinstitute)的最新报告预测,全球物联网(iot)市场规模可望在2025年以前达到11兆美元。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规模庞大的问题,随之对应的是一个“超级数据时代”。

由于万物数据化之后,按照麦肯锡的预测,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数据将每年呈几何倍数级增长。这意味着凭借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理能力已经无法应对与处理这些数据。因此,只能依托于后端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协助我们处理。而我们只需要告诉物联网时代的终端载体,也就是智能穿戴设备关于我们的目的,或者是我们的需求,后端的云计算平台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会为我们呈现相应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交互方式,或是呈现方式都不再依赖于我们当前的这种界面操作。因为在物联网的时代,我们根本无法应对与处理海量的信息,也无法再依赖于当前的软件或app界面操作,app只是从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转移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载体。物联网的载体在智能穿戴

当前,由于一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物联网时代与智能穿戴设备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智能穿戴产业的价值并不大,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说,传统互联网的载体是pC,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载体是智能手机,那么物联网的核心载体就是智能穿戴设备。只是智能穿戴产业在当前的产业发展道路上表现出了一些困境。今天很多人在以迷你手机、pC的思路在搭建智能穿戴产业,遵循着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演变的思维路径下来理解物联网,来理解智能穿戴产业。

就物联网本身而言是一个系统工程,借助于智能穿戴、通讯技术、云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交互控制等技术,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整合到一起,构建一个数字化、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体系。回顾物联网,从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至今,物联网产业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在这期间,物联网的概念不断被提起也不断受关注,但更多的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并没有像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一样走入大众的生活领域,并成为社会趋势。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缺失终端的应用载体,也就是智能穿戴设备这一物联网的终端载体。近两年,借助于智能穿戴产业的出现,并在商业化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探索,就促进了大众的关注度开始真正从当前的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转移。随着智能穿戴产业的不断完善、修正,当万物都被穿戴上智能穿戴设备之后,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可以说,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物联网的命运与前途。智能穿戴陷入迷途的五大关键因素

正如pC承载着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承载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智能穿戴设备承载着更伟大的物联网时代。但从当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智能穿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迷途”,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产业链的限制因素。由于智能穿戴产业技术的相关产业链技术不支持,只能在当前的pC、智能手机中寻找,至今产业链技术未搭建完成,其中包括芯片、传感器、交互、云平台、通讯等;

二是产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当前除了类似于FitBit、苹果、微软、谷歌之类的企业,借助于在智能穿戴产业上的探索培育专门的技术人才之外,其余很大一部分智能穿戴企业的技术人员来自于智能手机产业或pC产业。这部分产业技术人员由于受经验思维的影响,就带领着智能穿戴设备朝着迷你手机、pC的道路上去奔跑;

三是产业理念模糊。尽管智能穿戴产业由谷歌凭借着谷歌眼镜产品引爆,但不论是谷歌还是苹果,在智能穿戴产品的时候,并没有清晰的传递出智能穿戴产业的理念,以及产业技术路径方向,导致一些从业者们只能凭借着自身的智慧,照样画葫芦;

四是产业概念不清晰。当前不论是业内或是业外,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理解与探讨,通常都局限在人体可穿戴设备层面。其实可穿戴设备只是智能穿戴产业中围绕人体“智能”化的部分,在物联网的体系中除人体之外,还有诸如环境、工业、植物、动物、家居、汽车等“物”方面的智能穿戴产业。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3

>>玻璃时代,你还相信爱情吗?走进智能交通时代拥抱智能时代2012,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畅想智能语音时代来临智能育婴时代到来开启智能制造时代空气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烦恼引爆智能时代开启智能时代后智能机时代?《大智能时代》家电的智能时代电视的智能时代导航进入智能时代智能创新“易时代”不仅多能还智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下载。要看好你手机的型号,可别选错了。”(如图1)

小胖问,“我的手机是华为C8500的,左边找不到华为这个品牌,怎么办?”,晓月告诉他“C8500是android2.1的系统,只用在右边选择“电子名片forandroid2.0/2.1”(如图2),再选择将软件下载到手机或电脑,再安装就行了。”小胖想,下载还有这样多的讲究,以后要多学习了。

说明:低版本系统的手机不能安装高版本的电子名片,高版本系统的手机同样不能安装低版本的电子名片(如图3),一定要下载与手机系统对应的软件版本,否则无法使用。

第二步:按步骤注册

“安装完后,自然就是要注册了。”晓月耐心地说(如图4)。

不一会儿,小胖的手机就收到一条短信(如图5),打开一看,原来是关于电子名片初始密码的短信。

第三步:修改个性化的名片

小胖启动电子名片,输入他的手机号码和短信中提示的密码登录(如图6,图7),就进去了,进入“我的名片”,逐一修改了姓名、公司名称、电话、传真等信息。

小胖说“这就差不多,就差一个头像了。”“很简单的,你进入“选择头像”,看到“选择头像”对话框没有,因为你的手机没有相册功能,所以你要选择“照相机””(如图8),晓月如此说。

小胖整理一下头发,对着镜头微微一笑,给自己拍了张照,保存,哈哈,名片总算修改好了(如图9),小胖比较满意。

第四步:轻松交换名片

小胖说:“我的名片已经好了,怎么和别人交换名片呢?”晓月笑道:“Veryeasy!”晓月用他的手机点击“发送名片”,找到小胖的手机号码,选择彩信,将电子名片发送出去(如图10)。

小胖手机一响,到了彩信,一看果真是晓月的,过了一会儿再进入电子名片,就看到了“新收到的名片”的提醒窗口(如图11),哈哈哈,正是晓月发过来的电子名片。

小胖在“查看详细”中看到了晓月名片的详细情况。礼尚往来,小胖在新收到的名片窗口中点击“回馈”,也将自己的名片传给了晓月。

notice:所有收到和发出去的电子名片分别在“名片盒”的收件箱和发件箱中。

要说明的是,回馈和直接发给对方电子名片是有区别的,回馈不需要发送短信或者彩信,只是会消耗一点点流量。发送电子名片有短信或彩信两种方式(如图12),但两种方式发送显示的效果是一模一样的。

发名片时要求输入手机号码,如果该号码手机通讯录中没有,就会自动将该手机号码存入你的手机通讯录中。如果你收到了名片,该名片中的信息也会自动保存到你的手机通讯录中,不用再手工输入。一旦你发送名片给了客户(或朋友),客户(或朋友)也回馈或者发了电子名片给了你,如果以后你和客户(或朋友)的名片有什么更改,电子名片软件会有通知,并自动更新名片。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4

关键词:智能土木结构;建筑结构;现代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保障,促进了现代建筑工程迈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在现代建筑智能化发展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智能土木结构的发展,智能土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建筑的智能化水准,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智能土木结构概述

1.1含义

在土木结构中应用智能结构就是智能土木结构的简单含义,在人们能逐渐提高对建筑的要求的背景下,土木结构智能化已成为一种时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土木结构主要是集合控制器、传感器、主结构、驱动器等功能的仿生结构体系,其主要的特点是自修复损伤、自监控结构、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同时还可以保证自身结构不受到突发危险的损害。而为了满足建筑业的智能化需求,逐渐将智能材料应用到土木结构中,于是推动了智能土木结构的发展[1]。

1.2应用现状

随着智能土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不但使得结构评估的安全性、强度、完整性等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还对节约建筑结构的维修工作经济成本,促进了建筑土木结构的预测能力的强化,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例如智能土木结构的预报方式是由内向外的,其原理主要是在土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感器放入其内部,并形成一个可以实时监控的网络,从而保证土木结构的性能。目前智能土木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已经在大坝工程、桥梁工程、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应用,而且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现代建筑结构中的智能土木结构意义重大[2]。

2智能土木结构在现代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2.1节能技术的应用

智能土木机构中的节能技术的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的节能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现代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其技能技术在现代建筑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而且在建筑工程的建造、设计等环节中也逐步引进节能建筑的理念,使用的建筑器具、材料都具有较高的节能性,而且在应用智能土木结构的时候,还促进了建筑自身的监测控制性能,当外界出现环境变化等情况时,建筑物内部结构就会自动的做出相应的调整,降低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量。另外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下,智能土木结构还未其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促进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3]。

2.2智能传感元件的应用

2.2.1必要性

在土木工程中为了实现对建筑物的健康检测,往往会采取埋入一些传感元件、粘贴传感元件的方式,不但可以保证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还可以正确的评价和检测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固性,提高检测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帮助建筑工程人员做出维修建筑、报废建筑的科学决定。但是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较重大的情况下,通常会耗费较长的修建时间,而且其设备的陈旧程度也会较大,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传感器变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急需使用高性能的传感器。在智能土木结构中使用的光纤材料传感器、智能材料传感器等,对实现检测现代建筑结构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传统土木结构传感器的不足,为检测建筑结构提供了监控保障[4]。

2.2.3应用方法

在对建筑物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测的时候,在应用智能传感元件基础上使用无损性检测的方法(如x射线、超声波、声发射检测方法等),为杜绝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发生检测弊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建筑物内部结构发生的异常问题,准确的检测建筑物结构的实时动态,满足人们智能化结构检测的实际要求,促进检测准确率、检测效率的提升。如在建筑物内部结构出现损伤问题的时候,在建筑物的内部会产生一些裂纹,在外力的作用下,这些裂纹会对建筑物发挥强大的损伤力度,在应用传感元件之后,在扩散的时候会通过声速的形式传到相关的设备中,从而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损伤讯号,并准确的掌握裂纹造成建筑物结构变化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整体建筑物修复计划,防止出现建筑物安全事故,降低建筑物损伤带来了经济损失[5]。

3现代建筑结构中智能土木结构的展望

3.1增强其智能控制集成功能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被视为人脑中的最高级神经中枢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的运行决定了其运转,同时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运转活动也尤其承担。因此在智能土木结构中加强其智能控制集成功能,可以实现迅速应急建筑物遭受的强风暴、强降雨等自然灾害,降低建筑物可能遭受的损失,所以在未来的智能土木结构发展中要加大对智能控制集成的重视,广泛利用、开发该技术。如在强台风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各部门可能会做出相关的安全预警措施,但是在安装了集成控制功能的智能建筑中,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环境的及时掌控,从而为整个建筑的安全提供保障。

3.2加强其智能传感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土木结构中加大传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传感元件,而且随着现代建筑中传感元件的普遍应用,传感技术的强化也成为大势所趋。而且基于仿生学而言,在建筑物系统结构中,传感器相当于其感受器官,为了使传感技术得到提高,就需要从传感器的系统性角度开始,增强其识别能力、感知能力、处理能力,并加强传感器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灵敏度,达到整体智能化的传感技术目标。另外在现代建筑中,为了确保传感元件的应用不会对建筑外形结构产生影响,需要使用可以相容建筑材料的传感元件,尽可能降低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影响效果,使建筑物具备较高的抗信号干扰能力[6]。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现代建筑结构中智能土木结构的应用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只能土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已成为时展的需求和趋势,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对提高建筑物的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土木结构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智能土木结构的研究力度,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双蓓.压电智能结构分析的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12.

[2]韩瑞聪.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土木结构集群云监测探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娄卫波.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质量阻尼主动控制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宋艳芳,郎志军,常金鑫,杨卫卫,邵立杰.智能减震器在建筑结构隔震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27:135-136.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5

新时代的到来

后数据爆炸时代

其实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尝试记录、测量自身和世界的过程。无论从古时候人类发明算盘、阿拉伯数字,又到近明二进制计算机,都像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而人类对自己,包括对世界的认知还是那么浅。比如描述一个人时还只能说这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身高、体重等;提到环境时会说气温怎么样、湿度怎么样……但人类对于数据测量的需求一直没有减弱。

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智能手机(含平板电脑)有13.05亿用户,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已经达到千万级,这意味着什么?智能手机、智能设备基本上人手一部甚至更多,而每部智能手机平均携带多达16种的传感器,每天产生1G数据。这不仅加强了人类感知和数字化世界的能力,也让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产生和发展。所有这一切现象,都揭示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正在加速数字化。这是一个数据爆发的时代。

人工智能:已经过了单纯积累数据量的时代

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类身体的延伸。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统计,我们每天使用手机将近四个小时。不管是上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家、上班、吃饭、旅游、消费……我们所有的足迹都被默默地记录了下来。数据行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刻――数据爆发的时刻。

但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积累数据量的时代,新的时代对计算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第一,这些数据并不是所有的都被存储和收集。大量隐形数据的采集、运算、存储、传输等领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第二,如何从大量的数据里面解读人的动作、识别人的场景是更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姿态、动作,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忙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世界上顶尖的技术公司都在尝试用算法、机器学习去还原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动作,不管视觉、听觉、姿态、感知还是做一些基础的工作,现在语音、图像识别技术都在大规模发展,但是为什么当数十亿大脑神经元彼此传递信号时,就会出现喜爱、恐惧或愤怒的主观感受呢?对此,我们依然一无所知。人工智能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早期阶段。

数据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ai过去与现在的最大区别是,必须具备的计算能力、原始数据和处理速度现在都有了,因此ai技术现在能大放异彩。目前人工智能在识别(包括认知)产生很大进展的原因首先是数据量带来的。谷歌在语音识别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这背后的原因是谷歌建立了几十亿音频的库,而且用人类的智慧标注它,所以可以用算法、人工智能找到模式,甚至可以区别不同口音。图像也是如此:过去几十年里,人类花了大量时间去标注这些图像,我们才能在图像里面切割识别出各种各样的物体。没有这些人的智慧现在人工智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人的智慧:alphaGo背后的故事

以alphaGo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复兴体现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正在加强。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看到,机器学习、强大的算法、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所谓的“大数据”已可以让机器做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比如:实时语言翻译、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安全地开车。

alphaGo战胜人类被视为ai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大家看到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但是不知道背后的故事。talkingData的Ceo崔晓波作为亲历者之一(这场棋赛的解说者),看事情的角度和大家不同,他看到了数据的力量。

他认为,在这场比赛中,关键的获胜因素有两个:

第一,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ai要模拟人,它首先要知道人在面对不同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去把握的,而这种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就是出自于成千上万的海量数据得出的结果。

alphaGo拥有一个数据库,里面有十几万份人类6~9段职业棋手的对弈棋谱。alphago从中模仿人类常见的落子方式,根据谷歌透露的数据,模仿的准确率达到了57%。也就是说,单单这一项功能,就可使alphaGo在一步的选择上有57%的概率与人类高等级职业棋手相同。2014年,Google来到中国棋院买棋谱,近两年累计记录的棋谱数量是过去几百年的总和:根据KGS统计,KGS平台每年专业段位的对局棋谱的累积量,近三年研究的棋谱数量都接近20万。GoGoD平台的累积大约8.5万专业段位棋谱。18万的棋谱共有近2500万的局面,每一局面都可上下左右、镜面翻转,这个2500万局面就能再乘以8,这个数据量已经能够支撑深度学习。

第二,要有人类的智慧。alphaGo在下棋的时候“聪明”得像一个人,大量的数据提供了它“思考”的来源。但ai不是由大数据一手决定的,还有人的经验和智慧。ai会发展成什么样?打个比方:大数据是土壤和养分,ai是植物,而人就是园丁。土壤和养分让植物长得好,但也离不开人的修剪和培养。替alphaGo持棋跟李世石对战的那个人本身就是六段的高手,他在训练alphaGo时,加入了大量的人工智慧和人为规则,这些都是被人忽略的。我们过大强调ai的作用,更现实的还是要引入专家的智能、人的智慧,在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提高ai的水平。

虽然ai应用能使一些任务变得自动化,但人类判断全部交由算法负责几乎不可能发生。更现实的方法是,使用数据科学和工程不断完善并提升人类的判断质量。当数据十分充足,依靠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决策是恰当且合理的。当没有数据或拥有的数据十分有限时,采用群体智慧和其他心理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智能”数据应用将把日程工作自动化,从而空出更多时间让人类专家专注于需要他们专业判断的工作,以及从事社会认知和共情等非认识能力的行动。比如:保险公司可以使用深度学习系统,将估算受损汽车的成本修理费用变得自动化。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仍将是“决策过程中的一部分”。

数据为本,ai为核心,人为关键

这个时代叫做智能数据时代

智能数据,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就是添加了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的数据,这个名词的出现,揭示了数据、人和机器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赋予数据更多价值,赋予数据心智。现阶段数据内容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维度越来越多,从图像、声音等富媒体数据,逐渐过渡到人的动作、姿态、行为轨迹,再加上地理位置、天气、社会群体行为等,按照以往处理数据的思路已经难以适应“数据”本身发展的速度。一个融合人类智慧、人工智能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因此,“发展多年的‘大数据’即将进入‘下半场’”。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数据、ai,人的智慧。做个比喻,数据相当人的血液,人工智能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需要血液,同时把血液输送给全身,如此往复循环。人的智慧是什么?大脑是不可替代的。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智能时代的三个要素。

数据时代的颠覆和挑战

未来,数据行业本身将会面临进一步的洗牌,能够更好地应用异构的、情境化的数据,能够开发更加智能的算法,能够开源撬动生态价值流动的企业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能够驾驭智能数据的企业得天下。这样,竞争优势会内生叠加,进一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技术;人才和技术持续集中,根据数据分布的特点,中小型企业将被迫向垂直数据应用领域转型,并稳定在垂直领域,但同时又不得不依托于大型生态的数据连接能力,最终呈现一种“一大多小”两极分化、“小依附大”的竞争态势。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企业将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1)业务数据化:所有业务都以数据的形式进行流转。2)数据资产化:在很多企业,业务与运营没有形成闭环;数据没有资产化,只是先储存起来而已。智能数据时代,会倒过来,业务可能不赚钱,但数据将体现出商业价值。3)应用场景化:企业与用户的每一个交互点,都具有改变用户认知的功能,因此场景化将成为营销的核心。4)技术开源化。智能数据首先会颠覆那些比较依赖于快速决策的高频交易行业,比如高新技术企业、零售、广告……还有为这些行业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的专业企业、商、咨询服务商等。紧接着,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也会受到极大颠覆,出现新的销售渠道和获客手段,极大地更新行业平均效率。

智能数据时代的新商业范式:新贝叶斯定律

智能数据时代,数据离所有企业的商业价值都很近。在交流过程中,基本上客户只问一类问题:好像大数据这个系统投入很大,到底有没有价值,到底怎么产生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类问题的终极答案会在这个时代得到揭示。一个新的商业范式诞生了,talkingData称之为“新贝叶斯定律”。

贝叶斯定律是大数据时代重要的定律,无处不在,所有的机器学习算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一切统计方程式后面都是这个定律在起作用,大数据满足了修正到最接近现实的基础条件――数据量的积累。在此基础上,与传统统计学不同的是,贝叶斯定律集合了人的智慧,在决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修正,更快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说炮兵在瞄准目标时,先根据自己的经验试射,在首发不中的情况下,马上根据炮弹的落点修正,这样三到五次就可以命中目标了,这种瞄准的方法就是贝叶斯定律,强调的是首先靠人的智慧,来确定一种方案,做一个决定,后续不断地通过吸收数据来调整方案;数据量越大最后越能得到一个接近现实的结果。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6

probeintotheServiceinnovationmodeofUniversityLibrariesinwisdomage

LiZheng-yan

(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Library,Dazhou,Sichuan635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wisdomera,analyzestheinfluenceofintellectualageontheserviceofuniversitylibrary,probesintothecommonproblemsexistingintheserviceofuniversitylibraryintheeraofintelligence,andestablishestheservicemodeofinnovationinuniversitylibrariesintheeraofintelligence.

【Keywords】wisdomera;Universitylibrary;Serviceinnovation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新理念后,“智慧”的战略式序幕正式拉开,各种和智慧相关的战略部署应运而生并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银行、智慧教育等。近年来,国内高校也掀起了“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等热潮,作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正逐步走进全新的智慧时代。在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的各种资源服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但其未来的发展、服务方向应突显“智慧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如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高新、智能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改革和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是当今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重点课题。

1智慧时代的特征

智慧时代是将数字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科技整合到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类能够以更精确、更动态的方式来管理生产、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的生活状态,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生机、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智慧时代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特征之一,智能。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为主要支撑技术,同时还需要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诸多技术的支持。智能化、互联化和物联化三方面必将成为智能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且能够逐步实现全方位互联、立体感应和智能全融合。

特征之二,创新。智慧时代下的创新性服务是以新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知识服务创新,是以由“创造者为中心”逐渐向“使用者为中心”的角色转变,是以大众创新、协作创新和开放性创新的用户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知识服务创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征之三,空间。智慧时代下智能空间,是将物理、信息、时间等空间进行延伸和相互融合,让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各种方式方便、快捷地体验到最满意的服务。

特征之四,用户。智慧时代极其重视个人自身的价值,尊重用户的需要,注重用户的?⒂耄?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社会运转及顶层设计。传统时代与智慧时代的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服务是向公众、社区开放,满足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但智慧时代是尊重个体选择的时代,根据个人需求,提供有创意性个性化需求服务,重视用户的体验效果,与用户一起,完善服务内容与服务创新。

特征之五:活力性。智慧时代是创新、涌现、融合、协作、开放、自由、活力和向上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它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特征之六:持续发展性。智能时代与传统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实现了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智能融合,为新时代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和可持续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2智慧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其功能实现的关键,智能、便捷、优质服务是智慧时代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新信息环境的不断更新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第一,从服务的空间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馆藏主要以印本资源为主,以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为主。智慧时代,图书馆空间将向多元化发展,如物理空间、服务空间、创客空间等,更加强化“第三空间”的服务价值,拓宽学术图书馆功能。[2]

第二,从服务方式方面来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主要依赖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借还、检索和咨询等系列简单的服务。智慧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在原有的集成系统基础上融合web3.0、物联、云等智能技术实现“自助借还服务”“推送、推介服务””“集群服务”和“移动服务””,诸如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图书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掌上移动服务,基于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人工智能(咨询机器人)服务,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推送服务。

第三,从服务内容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借阅检索和基本参考咨询等服务上。智慧时代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建设上找突破口,从单一服务内容逐步向多样化、集成化、个性化、共享化、深层次发展。资源供给方式向知识服务创新方向发展,咨询服务也由简单的基础性咨询逐渐向深层次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方向过渡。基于物理空间的服务正逐渐被智能空间、创客空间等多元空间所替代。

第四,从服务理念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主要是以图书馆为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服务理念、形式较传统、封闭和被动。智慧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将传统图书馆“被动使用、等待使用”的服务理念主动向“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感受,方便用户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创新观念转变。纵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这一方面有许多创新实践,例如:iC信息共享共建空间、学科服务的建设和“智慧图书馆”工程的建设等都是服务理念转变方面很好的例子。

第五,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的范围是包括企事业单位人员在内的各种社会团体,用户群体范围扩大,用户信息素质不断加强、自助意识不断增加,隐藏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提供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提供的信息知知范围越来越宽,这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下如何满足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给用户即时、互动、全面、便捷地提供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

3智慧时代过渡期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原来单一的借、阅、咨询等,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专深化、集成化和交互化的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向智慧图书馆发展,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为智慧时代下服务创新实践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足,与真正意义下的智慧图书馆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参差不齐,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地方图书馆间的实践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智慧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大量资金,这与国家和地方部门政策支持力度密切相关。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优势明显,经费、设备设施、人才到位,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较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更重视创新和发展,思想先进,接受、吸取国外成功、先进、开放的办学理念更快,吸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资金保障更有力,加之国家、地方的扶持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普通高校图书馆如何能申请到充分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不要让资金成为“智慧”路上的拦路虎,是各高校图书馆应该提前规划解决的问题。

第二,服务内容缺乏深层次性。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在逐渐向智慧图书馆靠近,但具体的服务内容纵向深度挖掘不够,服务形式相对简单,大多只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的迁移和延伸。例如移动服务建设中只有少量的高校使用云计算、大数据、流媒体等开展服务,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短消息服务、馆藏查询、资源查找、新书推荐等基础性服务上,服务内容单一、死板,只是对传统的信息服务进行加工集成,专业信息服务能力达不到智慧的要求,馆员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学科服务建设的要求,仅停留在学科馆员层面,不能更好、更深入、更充分的挖掘服务内容,缺乏深入研究读者的隐性需求;而基于RFiD的服务建设,大多也只是应用了用户自助借还、打印等服务内容,欠缺挖掘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第三,服务内容板块分散,欠缺有效的集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内容板块较分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集成密度小,诸如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块中,仅仅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迁移融合,将知识、云服务、虚拟空间信息共享、联合参考咨询等业务组合在一起,模块与模块间缺乏有效的集成,其实质未得到有效的体现,使用效率低。

第四,用户体验服务没有达到期望值,幸福感指数不高。现有高校图书馆使用的集成管理系统,大部分只是实现了馆藏联机公共书录查询,仍不能做到用户查询的所有相关资源一站式检索,过程繁琐、冗余。如读者需要搜索某一文献资源时,除了利用书目联机检索系?y查找相关相关信息外,还需要通过馆内不同数据库的相应搜索引擎,经过几次检索才能获取相关文献资源的整个信息。

4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构建

面对“智慧”的大潮,高校图书馆应思考如何顺应时代的需要,构建智慧服务模式,为其读者提供最大、最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第一,构建以“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支撑体系,拓展与升级高校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突破单馆应用范围的局限,实现馆内一站式知识检索、整合,实现高校图书馆联盟间的统一服务和共建共知共享,以网络通信为基础,运用无线局域网络、传感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以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实现图书馆的多网融合立体型基础网络架构,实现泛在互联,对各种资源的进行智能化管理、服务内容进行个性化创新、服务方式更加智能化(异构终端使用、异构网络接入、基于位置和情境的个性化服务)、辅助事务管理更加人性化(安全门、智能监控系统等),以致于达到空间、资源、服务、技术的智能化全覆盖。

第二,在“智慧技术”的基础上,学习马云的无人超市经验,重点构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物联网系统。高校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室内导航、信息技术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等深度融合,创造出三维、智能化、信息化的集成应用环境。物联网技术被用于解决图书的系统感知和精准定位,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连接与整合,扩大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促进无所不在的网络网的形成。在机器人上运用室内导航技术,可使机器人自由在图书馆内穿梭。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使机器人能够更流畅、自由地掌握、传输、避免障碍物和用户进行交互,这就形成了从图书入库、图书借还以及盘点、核对等工作皆由机器人、智能书架与相应的物联网图书管理系统相融合,实现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物联网机器人作为智慧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体现的创新突破口,实现理念创新、业务能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服务载体创新为一体的融合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给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有效的思维框架和发展方向,势必成为引领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迈进的重要引擎。

第三,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标准,明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原则。基于用户行?榈闹腔鄯?务模式,需要对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资源中的每一条单元信息,赋予特殊的信息标识,类似唯一标识符系统,以方便用户进行统一检索。[3]搭建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服务平台和存储中心,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从数据库走向数据海,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4]利用智慧的云服务,对用户使用资源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向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达到“私人定制”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四,构建用户信息大数据,做好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高校图书馆应收集用户个人行为信息,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等基本信息,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手段,即时运用推荐算法、社会网络,获取分析数据,最大限度挖掘符合用户需求的各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用户阅读行为进行预判,为用户“私人定制”专业化、个性化专享服务。

第五,构建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复合型智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制图、设计、扫描、打印、多媒体图文信息等软件设备一一具备,彻底打破资源的载体限制,融入先进移动信息技术,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无线泛在的空间,使得任何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从而形成无张泛在、就近一体和个性互动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读者带来实惠,从而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人体理念。[5]

第六,培养智慧馆员,适应智慧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来源和关键在于图书馆馆员智慧。一个智慧的高校图书馆应该要具有智慧型的馆员,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图情专业知识,具备服务理念,还应掌握智慧化的技术应用能力。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7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脑智能智能机器人

0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三大尖端技术之一。

1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他们较早萌生了有智能的机器的想法。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和德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巴贝奇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硬件,也是人工智能硬件的前身。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定义智慧时,图灵做出了解释,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称之为图灵实验的测试,那它就是智慧的,图灵实验的本质就是让人在不看外型的情况下不能区别是机器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2)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维纳、弗雷治、罗素的数理逻辑,和丘奇、图灵的数字功用以及计算机处理发展促使了1956年夏Dartmouth会议上人工智能学科(由“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麦卡锡曾是Stanford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生物模仿来建立功能强大的算法,包括进化计算等,人工生命以进化计算为基础,研究自组织、自复制、自修复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进化和环境适应。70年代以来,Conrad等研究人工仿生系统中的自适应、进化和群体动力学,提出不断完善的“人工世界”模型。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再度兴起促进人工生命的发展。(3)1992年贝兹德克提出计算智能。专家系统在90年代兴起,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

2人工智能的研究

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弱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现在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内容是: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主体系统、人工思维模型、知识系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遗传与演化计算、人工生命应用等等。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3人工智能的应用

iBm公司“deepblue”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美国Sandia实验室建立了国际上最庞大的“虚拟现实”实验室,拟通过数据头盔和数据手套实现更友好的人机交互。国际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开始将人工智能作为其研究内容,几乎包括所有it企业,以及很多金融巨头,纷纷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产业部,利用“智能”来解决问题。无人驾驶车的诞生,打破了汽车靠人驾驶的时代。

mit开发出了SHRDLU,StUDent系统可以解决代数问题,而SiR系统则开始理解简单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现导致了新学科的出现:自然语言处理。在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头一次让人知道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专家进行工作。在理论方面,计算机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和视觉,而不能不提的是人工智能语言prolog语言诞生了,它和Lisp一起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

4人工智能的影响及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

(1)人工智能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在需要使用数学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学科,ai带来的帮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ai反过来有助于人类最终认识自身智能的形成。(2)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专家系统更深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ai也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网络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劳务就业问题。由于ai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3)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ai也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今天,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各大游戏制造商的开发中。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得不讨论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超前研究,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开展现代的科研,因此很可能触及伦理底线。作为科学研究可能涉及到的敏感问题,需要针对可能产生的冲突及早预防,而不是等到问题矛盾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化解。

5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具有类似于人的智能,它装备了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因而具有超过一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能力,能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完成交给的各种复杂、困难的任务。而且有自我学习、归纳、总结、提高已掌握知识的能力。目前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大都只具有部分的智能,和真正的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还差得很远。

6结语

当然,虽然人工智能一直都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象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也曾因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的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远而走入低谷。人工智能的问题的在于,一方面哲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研究的智能层次高而抽象;另一方面ai逻辑符号、神经网络和行为主义所研究的智能层次太基本。由于对中间机制知之甚少,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各种ai理论,就只能是或者完全不同于人类思维,与人类的思维模式相距太远,同时在人类思维方式的理解上也有待突破,不然很难形成更新的ai框架和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研究也带来了足够引人注目的增长。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还不完整,我们还不能从本质上解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什么,这种思考为什么得以产生等一系列问题。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它会给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美]StuartJ.Russell[美]peter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

[2]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徐光佑.

[3]游戏人工智能编程案例精粹[美]matBuckland.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8

关键词:电力通信;智能电网;应用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

所谓智能电网,实际上就是电网智能化,从本质上来讲,它是现代高科技智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智能电网主要是基于集成网络、高速双向运行的现代通信网络,同时智能电网还有效地结合了现代先进控制技术和方式方法,通过传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测量设备技术的应用,智能电网可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智能电网概述

据调查显示,未来能源联盟曾经就智能电网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概念阐述,它汇集了信息、通信、传感与监视以及现代电力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并将其作为一体化的现代输配电系统,即所谓的智能化电网。从实践中来看,该智能化电网可以其自身完善的功能,为电力用户提供新型、增值控制服务。智能电网也应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内部元件运行的互联、监控以及保护和优化,其中主要有集中、分布式发电机,在输配电系统的作用下,连接至工业用户、楼宇等自动化系统之中,同时还可以与终端用户、温控装置、电动汽车以及储能设备等相连接。实践中可以看到,智能电网是综合性非常强的电能供应网络,可广泛分布在系统双向通信设备、高级传感器、电子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之中,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资源优化与配置。

智能电网,将信息技术、高级传感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与电网设施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电网全信息,并且可以实时发现和处理电网系统运行中的各种故障问题;同时,智能电网还可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实时与非实时信息的有效共享,以此为电网运行管理展示一个全面、完整而且精细的运营状态图。从实践中来看,智能电网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在满足用户客观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激励用户应用之,以提供更为优质的电能和服务;第二,自身具有一定的抵御攻击能力,它可以兼容不同发电形式的任意接入;第三,在运行过程中,智能电网还可以有效打开电力市场竞争局面,从而使电力市场高效运行;第四,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从实践来看,智能电网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能源应用效率,而且还有效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实践中还可以看到,智能电网对监控实施非常有利,对于其中的相关设施、设备和节点,还可以实施监控,这对于稳定发电厂传输节点的电流,确保信息发送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2电力通信在当前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智能电网在自身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和优点,电力通信在其中的应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实践中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总结之,注意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网不稳定。从电力通信在当前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现状可以看到,电网不稳定是其中最常见的问题。电力通信应用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电网不稳定等现象,主要是因为物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着功率平衡问题所致,电力通信系统若想正常运行,其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对于电力通信系统中的稳定问题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负荷母线上节点功率平衡问题,节点无功功率、负荷耗能无功功率,可实现该种平衡,而且平衡点还可以有效抑制扰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造成电网不稳定。

(2)安全管理问题。电力通信在现代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应用,还表现出另一个问题,安全管理问题。从实践来看,安全管理问题一直都是现代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则可能会导致电力通信中的一系列不安全隐患问题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安全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电力通信企业而言,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想通过这一方法来解决电力通信中的各种安全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电力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腐蚀、陈旧以及未能及时的更新,也会造成电力通信应用的安全隐患。

(3)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通信应用中的工作人员素质底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实践中因受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之影响,造成电力通信系统的运行水平参差不齐。

3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1)电力通信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电力通信是现代智能电网中的一项重要通信工具,后者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与电力通信之间做好有效配合。只有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才能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可靠性。从实践来看,电力通信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网络体系,其相关的设备之间应当保持通信的连续性。电力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延伸至电网系统的末端位置,比如发电、送变装置和终端电力设备应用等,电力通信非常的安全、可靠,可以抵御环境的不利攻击、确保通信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运行。电力通信应用与发展,应当在加大通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基础进行,同时还要有效协调电力设施建设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现代电力网络系统建设,加强电网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使电力通信智能电网系统成为一个综合性信息网络系统。

(2)电力通信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作用

从实践来看,电力通信在当前的智能电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智能电网系统的建设是一件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与国家新能源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落实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性。电力通信网络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全面覆盖整个电力系统,如此便可实现与电力用户间的良性互动。电力通信系统建设,是现代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电力通信作为现代智能电网体系下的电力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之核心,它也是实现现代电网调度、变电站建设自动化,加强网络市场化、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对于确保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性、经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看到,智能电网构建过程中,电力通信平台是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基础和方式。电力通信专网主要构成部分有发电系统、输电系统以及变电和配电系统,同时还包括用电、调度系统,这些都是电力通信网络的有机构成部分。加强电力通信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有效应用,应当明确相关配套通信基础设施、电力网络构建的价值,清楚地认识到配套通信基础设施、电力网络系统构建的重点和工序。对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建设加强重视,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此过程中也有效地实现了电力通信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有效应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协作,适当地引入当前国外比较前言的电力通信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力网络体系,为电力通信自身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和保障。

4电力通信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发展研究

电力通信技术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新能源领域。对于新能源领域而言,其属于非常规能源,与传统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有所区别,它主要是指水、风以及生物和太阳能等。智能电网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广泛容纳和调节各种新能源,在对新能源进行调解时,应当制定有效的接口标准,对接入后的电能质量、电压和功率等,进行全面的自动调节,以此来满足网接要求。

(2)输电领域。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智能电网可实现对电力资源的远程、大容量和低能耗输送,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电网的消纳能力,从而实现电力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和电力工业的优化调整。智能电网对输电线路也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尤其是输送能力挖掘、状态监控两个方面。对于状态监控而言,其主要包括基础信息、运行管理信息以及灾害预警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检测,并且利用合理的现代通信模式,实现对不同单位、机构以及设备接入系统的实时监测。

(3)变电领域。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变电站是现代智能电网在变电领域中的以项目重点内容,具有为智能电网提高控制对象、数据之功能,同时对智能电网建设还具有先驱作用。作为智能电网系统的物理基础,变电站贯穿于整个电网建设全过程,它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信息、传感、通信以及控制技术,将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以及信息平台作为基础前提,对变电站进行有效的全景监测和自动控制,同时还具有智能调节以及与站外系统有机协同之功能,以此来保证变电的安全可靠性。

(4)配电领域。作为智能电网的一项重要内容,智能配网以其可靠、灵活以及高效的现代网架结构和通信网络作为发展基础,同时还支持自适应故障问题的处理与自愈,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满足分布式电源及相关储能元件的实际接入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电力用户电能高质量之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通信对现代智能电网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智能电网行业的特殊性和大规模性特点,实践中若想建设优质、高效的现代智能电网体系,一定要认真做好电力通信工作,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力通信技术在现代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四聪.电力通信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04).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9

关键词:产品设计;交互体验;可穿戴式产品;智能产品

引言

可穿戴式智能产品是一种能够直接性、持续性地穿戴于个人用户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通过用户服饰、日常配件等客体的整合设计,在旧式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产品的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人机交互等新功能的一类新型便携式电子智能包装。

1.可穿戴式智能产品

目前,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发展现状十分可观。新一代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用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根据imS报告研究,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有望在2016年达到1.71亿的出货量,而2011年出货量仅为0.14亿。根据aBi最近的预计,2018年智能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4.85亿,其产业规模强大、市场群体明确、产业活跃度强。可穿戴式智能产品具有足够强大的优势,如:对产品信息管理的智能采集、拓展用户的多维交互与功能等功能。客观地讲,这些功能在设计层面的实现总体上减化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某些行为步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与“产品”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实现要依托于电子技术,并且在功能上的可智能、可拟人、可便捷的一系列特点,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其成本过高。同时,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设计则除了要强调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外,还要考虑智能技术或者智能材料与包装结合的问题。因此,在对可穿戴式智能产品进行设计时,一方面要调和造型与智能化技术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必须合理解决智能技术与内部结构设计的有机融合的问题[1]。

2.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技术特征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来,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技术特征涉及范围逐步增大,包括了人机工程学、力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我们在对可穿戴智能产品的技术属性和展示模式进行设定时,可从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进行考虑:

2.1信息感知化――多重感官交互模式的融合

用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陈滢的话来说:“感知实际是由2个词组成的,‘感’就是获取数据,是手段,而‘知’则是最终目标[2]”。“感”可以被看作是可穿戴式智能产品通过“感觉器官”收集数据[3];“知”就是在收集到信息后,通过智能可穿戴式产品的“信息处理中心”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得到反馈产生的价值。由此而论,可穿戴式智能产品是指包装产品的数据采集及其传播途径均采用触觉、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模式来实现与个人用户进行全新方位人机互动、体验的最终目标。这种运用人机多重感官交互模式的智能可穿戴式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交互情境,还可以基于这种多元化、生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树立企业的品牌。譬如,苹果公司于2015年春季会上正式推出的一款可穿戴智能手表――applewatch,采用Forcetouch新型触摸技术进行反馈导航、基于智能化机器人Siri与之进行语音交互寻求目标信息,并通过各类传感器如线性致动器tapticengine(生成触觉反馈)结合扬声驱动器(可释放细微的音频信号)共同与个人用户进行感官互动,给用户带来一种细致而微妙的使用体验。总体来说,可穿戴式智能产品这种新的产品表现形式的应用,以多重感官交互虚拟获取模式发展,不仅使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减少了某些行为步骤,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为人性化。

2.2人性化――基于情境、易于共享的交互体验过程

在多设备时代,“需求”二字已经不再简单的等同于“功能”,“体验”在需求当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加。基于情境、易于共享的交互体验过程才是目前可穿戴式智能产品在设计初期最为关注的设计要点。个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穿戴产品会根据所使用的环境、情境状态进行智能、便捷的分类接收和关联处理以便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同时,交互模式的延伸性目标对象是个人用户,这也直接反映出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设计基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设计导向”。与早期智能产品相比,“能否以一当十在所有时候解决所有问题”的机械式、单一式的传统人机交互体验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和适应消费者与市场发展的需求,取而代之,更为智能、双向的人机互动模式越来越受到用户群体的认可和追捧。可穿戴式智能产品还为个人用户创造了人性化、情境关联化的共享交互方式,这种方式的构建过程是不断为用户的典型需求情境提供典型工具并使这些工具互相贯通以打造无缝体验的过程,具有强烈的互动体验感和参与感,是未来可穿戴式智能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applewatch可穿戴智能手表为情境化的交互方式掀开了全新的一页,它大幅度地拉近了人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譬如,applewatch的设计师将左撇子用户的因素也考虑进来,将其屏幕显示方向设计为可旋转式,这样不管用户将手表戴在哪边手腕上,它的功能都不会受到影响。

2.3多渠道化――物联网移动终端的介入

受多设备时代的影响,个人用户在使用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信息来源由互联网逐渐拓展到大数据时代的物联网移动终端上。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背景下的可穿戴式智能产品不再仅仅着重于物质层面的设计,非物质层面的服务性设计比重将大大增加,未来的设计将向着更深、更有意义的领域延伸。设计“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交互性的产品设计转变[4]。现如今,日渐面世的applewatch、Baidueye、GeaKRing、Siman等可穿戴式智能产品采用先进的硬件设备并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的介入,使用户在享受产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通过虚拟的平台获取相应模块信息及相关数据。这种由现实信息转为虚拟数据、由一维方式转为多维模式的可穿戴式智能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取代了机械式、单一式产品设备只能以传统静态纸质图文读取信息的模式,实现了产品设备与科技一次新的碰撞,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纸质包装行业的压力以及环境紧迫的局面。

3.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穿戴式智能产品是多设备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以其信息感知化、人性化、多渠道化的特征取代传统包装形式作为人们炙手可热的日常生活用具。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向着人性化服务、多维化交互、智能化物联平台的方向发展。可穿戴式智能产品作为未来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的具象表现,既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让用户体验不一样的“智能生活”,同时也为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和平,姚进.智能化包装设计的方法研究――以老年人智能药品包装为例[J].装饰,2013(241):96-97.

[2]项有建.冲出数字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智能时代的到来篇10

当然,这张更大的屏,不是传统的电视,而是智能电视。实际上,与其说智能电视是传统电视的技术升级,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在传统电视的全部功能之外,智能电视具有开放式平台,搭载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并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由于具有这许多功能,智能电视正在成为全新一代的家庭娱乐终端。

2012年5月8日,联想的智能电视产品正式。“智能电视是我们继传统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推出的最大屏幕的pC+产品。它的上市,标志着我们pC+产品布局的初步完成。”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

杨元庆所说的“pC+”,是联想因应移动互联时代制定的新战略。在移动互联时代,pC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终端设备。各种新型的终端设备,无论尺寸大小,丰富的互联网应用都已成为它们的主要功能。小到5寸以下的智能手机,大到30寸以上的智能电视,都能拥有过去pC那样的计算、存储和网络通信能力。

在推出智能电视之前,联想已经有了3张屏。按其屏幕尺寸从小到大依次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现在,联想pC+战略的最后一屏,即第四屏,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张屏——智能电视,在经过约4年时间的研发之后,终于亮出了它的真容。

联想的pC+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联想并不认为传统的pC会被取代,但它的确会受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的影响,而且后三者会是增长更快的市场。“如果我们不努力进取的话就一定会受到威胁。”杨元庆说。

虽说智能电视取代传统电视是大势所趋,但智能电视的市场时机并没有真正到来。2011年,中国市场智能电视出货量达到800万台。到2011年底,国内智能电视的保有量超过1000万台,但经常接通互联网使用的只有100万台左右,比例仅为10%。也就是说,90%的智能电视用户还是将产品当传统电视在使用。这显然不利于智能电视的普及。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应用不丰富,二是操作不方便。有家电卖场的人士就声称,现在上市的有些智能电视其实并不智能,他们并不看好这类产品的销售前景。

联想智能电视的视频点播系统可以提供流畅、高清、超清三种画质,最高达到1080p清晰度。根据联想的介绍,有趣之处在于,它可以根据家里的带宽实时调整码流实时播放,如果带宽高就会有更高的分辨率,比如超清或高清,如果带宽窄也能保证是标清。目前,用户可以在联想智能电视上欣赏到超过30万小时的正版高清视频。

联想智能电视搭载android4.0操作系统,这是第一个支持电视的android版本。联想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通过了谷歌4.0认证的厂家。这个认证有大约1.8万项测试,通过测试,就意味着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以达到产品级别,它还意味着兼容,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开发者利用android4.0开发平台做出来的产品,都可以在这个产品上安装应用。现在,联想携手开发者为自己的智能电视定制了超过1000个应用程序,有40多个应用被预装。

此次的,其实是联想智能电视的第三代产品,此前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都因不够成熟而没有面市。比如说遥控器的设计,第一代的遥控器设计成一个无线键盘,但觉得很不方便,因为电视和电脑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第二代产品设计成迷你遥控器,推开以后是个小键盘,后来觉得还是不方便;现在的第三代产品,就设计成了包含触控、语音、重力感应等功能在内的六合一遥控器。

几个月之前,杨元庆对第三代产品还没有太大的信心,他就争取到了一台到家里试用。结果,杨元庆的孩子们迷上了玩游戏。在55寸的大屏幕上,用体感游戏手柄飙车、打球,孩子们大喊过瘾。杨元庆的父母对遥控器很满意。老人家眼神不是很好,传统遥控器上复杂的按键和细小的字体让他们望而却步。但这个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既能手势操控,还能语音识别,简单明了,老人家很喜欢。而杨元庆本人则喜欢视频点播,因为经常出差他总是错过一些黄金档的电视节目,最近这些天他正在补课的是谍战片《悬崖》。

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军看来,联想智能电视具有成本优势。液晶屏和主处理芯片占智能电视成本的60%以上,而联想在这两个部件上恰好有规模优势。比如说液晶屏,联想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因为联想的pC出货量很大。“即使是在现在的起步阶段,我们也能享有成本上的优势。”刘军说。

在5月8日正式之前,联想的智能电视实际上已经在苏宁电器、天猫等线上线下卖场开始销售。根据联想的规划,像苏宁、国美这样的3C连锁店,会是联想智能电视将要进入的主阵地。联想自己遍布全国的约3万个pC专卖店,也会有选择性地进入,并采用创新的模式来销售,比如更短链的模式,不备库存,由售后体系统一送货。联想认为,像智能电视这样的新品类,需要有一个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零售店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联想希望用户能够去店里亲身体验。

联想此次推出的是其K系列的四款新品,屏幕尺寸有42寸和55寸两种。从现在试销的情况来看,围观者不少,但销量并不大。“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在定义产品和教育客户上。”联想集团中国区总裁陈旭东说。为了教育用户,联想决定为消费者提供二次上门服务。第一次在安装完后会做大约半个小时的培训,让消费者用起来;隔一段时间再第二次上门,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联想智能电视并没有迎来销售的火爆,原因之一是,智能电视毕竟还是一种新产品,其市场爆发会在2到3年之后。而联想智能电视到底是不是好用,现在使用过的人还很少,其性能并没有得到公认,很多人还是不免有些将信将疑。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价格。与现在市面上已有的一些智能电视相比,联想智能电视的价格明显偏高。在现有的4款产品中,最便宜的42K71售价6499元,最贵的55K91售价14999元。不过,联想对这样的价格理直气壮,并声称不会与竞争对手展开价格战。“价格战是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采用的竞争手段。联想现在的智能电视产品,我相信至少在今年之内不会沦落到同质化的境地。”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