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十篇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十篇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05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本底,对加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查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还将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市现在和将来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指在我市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木本)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调查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调查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市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调查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方法和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批备案。

(二)收集资料。各市(区)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本辖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考察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

(三)培训人员。各市(区)组织对调查技术负责人员和调查队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掌握调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四)外业调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遍及全市山、滩、村庄各个角落,要把这些资源准确查清,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细致工作。要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调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调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所有树种都要按要求拍摄影像,采集制作标本。

(五)内业整理。外业结束后,各市(区)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报市林业局,调查资料由市林业局进行全面审核,审核不通过的要退回进行补充调查。市林业局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全市统计汇总,并以市为单位编制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省林业局。

(六)督导检查。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严肃性,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全市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全过程。调查工作启动后,各市(区)要进行阶段性自查,市林业局将全面检查各市(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时间安排

(一)2011年9月

1.制定《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2.做好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调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各市(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制定本市(区)具体调查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核备案。

4.组织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培训。

(二)2011年9月—11月

1.开展外业调查工作,重点抓住秋季果期这个季节。

2.进行必要的内业整理。对一些调查任务量大的地区或山系,为避免遗漏和重复,可进行阶段性简要内业整理。

3.开展专业指导。市林业局将到各市(区)检查指导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各市(区)也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市(区)面上工作进行巡查督导。

(三)2011年12月—2012年4月

1.开展内业整理工作。对已开展的外业调查情况全面整理,掌握各市(区)调查工作进展。

2.做好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准备工作。

(四)2012年5—11月

1.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以及必要的补充调查。

2.内业整理。各市(区)对本辖区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汇总,编制调查工作报告。

(五)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市(区)汇总。各市(区)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林业局。

2.检查验收。所有工作结束后,编写调查成果报告之前,市林业局组织对各市(区)调查工作进行验收。

3.全市汇总。市林业局根据各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的统计汇总材料,进行全市汇总,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总结,撰写《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2

1.查清全市范围内各类林业用地的面积资源及权属关系;

2.查清全市所有林木总蓄积量,各林种、树种组、龄组蓄积量、疏林地和散生木以及四旁树木蓄积量;

3.查清全市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

4.调查计算林木生长量、消耗量和枯损量;

5.查清全市城市森林资源;

6.进行一般造林、更新造林、重点公益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以及森林经营等规划设计;

7.提交全面、准确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

二、调查方法

本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属二类调查。当、市郊(含市林场)按照省林业厅《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及区可在建城区等距布设网格,按5%的抽样比,抽取一定的调查点,在第一象限内调查东西为0.5km,南北为1km的长方形区域,以此推算市城区的四旁树木总株数和总蓄积量。县、区及市林场抽调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操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和市农委林业局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三、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

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时间安排如下:

年3月31日前,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成立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调查经费,组建调查队伍,赴外地参加学习,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专家对我市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县、区和市林场配置必要的调查仪器设备,准备相关技术资料;

县、区及市林场分组开展外业调查;

对外业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录入、绘制相关图表,撰写调查报告;

市农委林业局组织专家对调查结果进行评审,并将评审后修改完善的调查结果报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县、区及市林场的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上报市政府和省林业厅审定。

四、主要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环境艰苦,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具体实施工作。市政府成立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市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组织,指导和协调辖区内的调查工作。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林木资产;林木评估;程序;河南光山

1林木评估依据

为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操作行为,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保护森林资源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1996年12月16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共同制定、颁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中第十三条规定: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按照抵押贷款的有关规定,凡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应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可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评估或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出具评估咨询报告[1]。

2林木评估范围

《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下列林权可用于抵押[2]:①用材林、经济林(含茶林)、薪炭林等商品林;②用材林、经济林(含茶林)、薪炭林等商品林的林地使用权;③用材林、经济林(含茶林)、薪炭林等商品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宜林地的林地使用权;⑤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林权。用于森林资源资产出让、转让、合资、合作、股份经营、联营、租赁经营、担保、拍卖、企事业单位清算的评估,以及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3林木评估程序

3.1评估立项

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发生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或其他情形需要进行评估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并附有关资料。立项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名称、地址、隶属关系、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与范围、要求评估的时间、评估的基准日等。附件主要有:该项经济行为审批机关批准文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有效的产权证明(林权证等)[3]。

3.2评估委托

林木资产评估立项经批准后,资产占有单位方可委托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委托应提交评估委托书、有效的林木资产清单和其他有关材料。评估委托书的内容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与范围、评估基准日、评估时间、评估要求等。有效的林木资产清单,是指以具有相应级别调查设计资格证书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当年调查,并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成果,或按林业资源管理部门要求建立并逐年更新至当年,且经补充调查、修正的森林资源档案资料编制,并由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森林资源资产清单以小班为单位编制:评估有效期内必须将采伐的林木资产清单依据作业设计调查成果编制。其他有关资料有:①林木资产评估立项审批文件。②林木资产林权证书。③林业基本图、林相图、作业设计调查图。④作业设计每木检尺记录。⑤有特殊经济价值的林木种类、数量和质量材料。⑥当地森林培育、森林采伐和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⑦林木培育的帐面历史成本资料。⑧有关的小班登记表复印件。⑨按照评估目的必须提交的其他材料等。评估机构要对委托方所提供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的编制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核验,核验合格后方可接受委托,并与委托方签署林木资产评估业务委托协议。

3.3资产核查

资产评估机构受理委托后,应对委托方提交的资产清单进行核查,核查符合要求方可进行评估。资产核查是进行评估的前提条件。

3.4资料搜集

在进行评定估算前,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搜集掌握当地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资料,主要有:①营业生产技术标准、定额及有关成本费用资料。②木材生产、销售等定额及有关成本费用资料。③评估基准日各种规格的木材、林副产品市场价格,及其销售过程中的税、费征收标准。④当地及附近地区的林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出租的价格资料。⑤当地及附近地区的林业生产投资收益率。⑥各树种的生产过程表、生产模型、收获预测等资料。⑦使用的立木材积表、原木材积表、材种出材率表、立地指数表等测树经营数表资料。⑧其他与评估有关的资料。

3.5评定估算

在有关资料达到要求的条件下,评估机构对委托单位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

3.6提交评估报告书

资产评估机构对评定估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撰写评估说明,汇集资产评估工作底稿,形成林木资产评估报告书,并提交给委托方。

3.7验证确认

委托单位收到评估机构资产评估结果报告后,应报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确认。

3.8建立项目档案

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机构应及时将有关文件及资料分类汇总,登记造册,建立项目档案。按国家有关规定和评估机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4林木评估方法

林木资产评估以总体、森林类型或小班为单位进行评定估算,主要方法有[4]:①市价法。市价法是以被评估林木资产现行市价或相同、类似林木资产现行市价为基础进行评定估算的评估方法。②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林木资产在未来的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宜的折现率(一般采用林业行业投资收益率)折算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评估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③成本法。成本法是以被评估林木资产的重置成本为基础进行评定估算的评估方法。④清算价格法。清算价格法是根据林业企事业单位清算时林木资产的变现价格确定评估价的评估方法。⑤其他方法。其他方法主要指经林业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认可的其他评估方法。林木资产评估应根据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评估对象、评估目的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评定估算,综合确定评估价值。总之,对林木评估方法的选择要准确且宜操作。

5参考文献

[1]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林业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S].1996.

[2]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S].2007.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程序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评估者根据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所掌握的市场动态资料和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资产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进行评定估算。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规定》,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法定程序由评估立项、评估委托、资产核查、资料搜集、评定估算、提交评估报告书、验证确认、建立项目档案8个阶段组成。

1、评估立项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立项的申报是指依法需要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单位,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申请书,经审核,做出是否进行评估的决定,通知申报单位是否准予立项的过程。

2、评估委托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单位接到立项通知后,可自选委托具有承担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立项通知书规定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后,应与委托方签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协议书》。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有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名称,委托评估的森林资源资产范围、对象和种类,评估的时间、地点,双方责任和义务,评估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协议书》经双方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后生效。

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在评估委托时,还要同时提交有效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以及其他有关材料。

3、资产核查

资产核查是指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范围对待评估的森林资源资产的实物量、林分质量、立地条件和地利等级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对和调查,并做出核查报告的全过程。

森林资源资产核查一般由委托单位提供森林资源资产清单,资产评估机构对委托单位提交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上所列资产的权属、数量和质量进行核对和必须的调查。

森林资源资产核查的项目主要包括权属、林地或森林类型的数量、质量和空间位置等内容,核查的方法有抽样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和全面核查法等3种。要求被核查的森林资源资产账面、图面和实地三者一致。

4、资料搜集

在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定估算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搜集掌握当地有关的林业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成本核算资料、有关产品价格和税费,林业生产投资收益率、林分生长过程表、生长模型以及各种测树经营数表等资料。

5、评定估算

评定估算是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和掌握的有关资料、选择适当的标准,依据法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对委托评估的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进行具体的评定和估算,并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向委托评估的单位提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书的过程。这是资产评估工作最关键的阶段,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按制订评估工作方案、实际评定估算两个步骤进行。

5.1制订评估工作方案

评估工作方案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际操作的计划和安排。内容包括确定评估时间、工作进度计划和步骤;确定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详细范围;确定参加资产评估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组织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应的组织工作;确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方式和方法;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经费预算以及其他应明确的问题。

5.2实际评定估算

5.2.1划分森林资源资产类型

根据森林资源资产的特点首先划分出林地资产,林木资产和森林景观资产;在林木资产中又可按林木的用途划分为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和薪炭林;按林种划分后,再按森林类型、树种以及品种、森林功能等确定具体的评估项目,根据各类森林资源资产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

5.2.2估算森林资源资产价格

根据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实际状况,应用所搜集的信息资料以及有关的经济技术指标,按照评估的特定目的以及掌握的资料状况,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估算出森林资源资产的价格。

在评定估算过程中,对森林资源资产状况的判断和评定要准确,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以及计算过程都要准确无误,以确保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

6、提交评估报告书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书是对森林资源资产的实际价格提出的公正性文件,评估机构和评估工作人员要对所提出的评估报告承担法律责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书由具备资格并直接从事该项资产评估工作的评估人员签字,评估机构负责人认真审核后签名并加盖公章方可生效。

7、验证确认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验证确认是指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有关单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确认报告后,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进行合规性审核,并向有关单位下达确认通知书的过程。

8、建立项目档案

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机构应及时将有关文件及资料分类汇总、登记造册、建立项目档案。按国家有关规定和评估机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程序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07(02).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5

《森林防火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这一规定,充分体现出了预防工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重要性。说到预防工作,首先应认真学习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的《森林防火规划》,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森林防火物资,整合、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要以县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并组织开展必要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的演练。要充分分析本单位的森林资源状况和管护员人力资源状况,根据资源的分布、管护的难易程度、管护员的能力素质等因素,科学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确定森林防火责任人,同时配备森林防火设施和设备。必要的时候,要实地将防火责任明确到责任人身上,落实到现勘资料和图片影像资料上,切实提高责任人的高度责任心,明确他们巡护森林、管理野外用火、报告火情等方面的职责,与具体防火责任人共同将防火责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责任网格化。同时,根据辖区人力与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合理组建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伍和森林火灾群众扑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要结合辖区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时掌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县域范围内森林防火区的划定和对森林防火期的规定,特别是要掌握对森林高火险区的划定和对森林高火险期的规定。并要根据相关规定,依法在重点地段(主要入山口、路口等地段)设立临时性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加强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防火检查,切实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坚决杜绝火灾隐患。要加强巡查巡护,对所辖区域存在的一些森林火灾隐患,发现后要立即向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企业提出隐患内容,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消除隐患。对不涉及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企业的隐患,必须主动及时加以消除。要动员各方面的资源,在辖区全力营造森林防火宣传氛围,在辖区的醒目地段及人员密集活动区设置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标志,充分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有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特别是进入防火期以后,要努力做到森林防火宣传“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版、电视里有影”,切实警醒全体进入林区的群众,提高防火意识,力争形成全民共抓防火的喜人局面。要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掌握辖区气象动态,科学分析森林火险等级,有效采取防范措施。要主动加强与周边有林单位的联防联护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互通交界区的防扑火信息,确保交界区的防扑火工作万无一失。

二、关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和灾后处置问题

森林火灾扑救首要的问题就是火灾报告制度。只有接到火警报告,才能及时扑救。要知道森林火警电话,要明确层级报告制度,明确一旦有火,该向何处报告,不得越级乱报,这是前提。其次要明白报告内容,要报清楚起火点、起火的初步原因、火势大小、周围林相、现场风力、风向等基本情况。在具体的扑救组织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这一原则,在扑救队伍的组织上,要以专业火灾扑救队伍为主。只有专业队伍力量不足时,才考虑动用当地群众扑救,这当中,必须做到虽乱但稳,不可抓住人就上,对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宜参加的人员坚决不可动用。而且参与的人员也要做到有条不紊,科学调度。一线单位在现场,必须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可一意孤行、一意乱行,同时必须摒弃“我们是务林人,扑火工作唯我独优”的骄傲心理。要遵守现场相关规定,做好与气象、交通运输、通信主管部门、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商务、卫生等政府主管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看守火场时,要留有足够人员看守火场,在此前提下,必须责任明确,全面检查。清理余火,不留死角,做到彻彻底底,而且看守火场的领队和队员从思想上不能有厌战情绪,不能有麻痹心理,不能擅自做主撤离看守人员。即使余火已清理彻底,甚至天公做美降起雨雪,也必须听从命令,在接到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检查验收合格的指示后,方可撤出看守人员。林火扑灭后,马上面临的就是灾后处置问题。灾后处置工作既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警示。灾后处置工作涉及森林火灾的分类、火灾的调查、火灾评估与统计上报、火灾信息的、参与火灾扑救人员的伤亡、误工补贴、生活补助和其他相关费用、灾后的更新造林恢复植被、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责任追究等项工作。首先必须清楚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特别重大森林火灾的分类依据和标准。要知道界定火灾大小的方法,从心底吃清底数,明白此次火灾到底有多大,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后续相关工作奠定一个基础。其次是要积极主动地会同其他相关部门,依据国务院制定的森林火灾损失评估标准,协同对此次森林火灾发生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人员伤亡、其他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章规定的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评估计算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医疗、抚恤,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的误工补贴和生活补贴以及扑救森林火灾发生的其他费用。依据相关林业技术规程,结合当地更新造林实际,调查、评估、计算火烧迹地恢复森林植被需要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开支的相关费用。在上述基础之上,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或者林业主管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相关情况,为确定森林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处理办法提供铁的证据,为上级相关森林火灾信息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善后赔偿及植被恢复提供可靠资料,从而为做好灾后处置工作奠定基础。

三、关于森林火灾责任追究问题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管理,规范木材加工经营行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木材经营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布局

第四条县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经营加工木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规定,各县(市、区)政府出台对本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总数和加工总量的控制性文件。

第五条各县应根据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第六条鼓励发展规模大、木材综合利用率高、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工艺水平高的重点企业;扶持发展自建工业原料林基地和以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限制发展粗加工、耗材大、效益低的木材加工企业;淘汰工艺落后、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木材加工企业;禁止设立以天然阔叶林为原料和以国家及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为原料的木材加工企业。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第七条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分为商品材经营加工企业和非商品材加工点。商品材经营加工企业是指收购来源合法的商品木材进行加工、销售的企业;非商品材加工点是指为村民利用自用材等有合法来源的木材加工少量农具、家具,修建房屋等进行来料加工,仅收取来料加工费的木材加工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设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木材经营加工项目,按照《省林产工业项目管理规定》,实行“项目核准和颁发许可证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发改委负责对项目的核准,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的预审,并颁发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实行省、设区市两级核准和颁发许可证制度:年耗木材5万立方米以上(含5万立方米)、毛竹100万根以上(含100万根)的项目,由县、市林业主管部门逐级对项目进行初审,报省林业主管部门预审,省发改委核准,再由省林业主管部门颁发《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年耗木材5万立方米以下、毛竹100万根以下的项目,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初审,市林业主管部门预审,市发改委核准,再由市林业主管部门颁发《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第九条省级核准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委托具备乙级以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原料来源可行性报告》。市级核准,年耗木材1万立方米以上(含1万立方米)、毛竹10万根以上(含10万根)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委托具备乙级以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原料来源可行性报告》;市级核准,年耗材1万立方米以下、毛竹10万根以下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委托具备丁级以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原料来源可行性报告》。非商品材加工点应由所在地林业工作站出具《原料来源可行性报告》。

第十条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凭《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进行木材经营加工活动。

第十一条申请领取《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向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及有关资料:

(一)商品材经营加工企业

1、《原料来源可行性报告》,相应级别发改委的项目核准文件和林业主管部门预审意见;

2、有定型的产品,经过加工的木材产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3、注册资本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4、有与经营、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场地、设施和设备;

5、有相应的从业人员;

6、年经营加工木材总量不低于3000立方米(木竹工艺制品除外);

7、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二)非商品材加工点

1、《原料来源可行性报告》和县、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2、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备;

3、有相应的资金投入;

4、仅限来料加工;

5、森林年采伐限额500立方米或木材产量300立方米以上的村镇范围内允许设立1家非商品材加工点。林区乡镇最多设立3家,非林区乡镇最多设立1家非商品材加工点。

第十二条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应当按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的统一格式和要求建立木材原料来源、购销、加工登记台账,并定期报所在地林业管理部门备案。木材经营单位进出库的木材数量应相符,加工单位木材进出库数量应与产品按规定的折率折算的木材数量相符。木材进库前,应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入库,木材出库复检的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记载数量的,林业部门应当停止办理该单位《木材运输证》,并要查清木材来源,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年审制度,一年一审。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应予以年审:

1、持有相应级别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2、木材购销台账健全,木材经营加工原料和产品购销情况记载详细,木材来源合法,无违法经营加工的不良记录;

3、按照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经营加工范围和加工地点进行经营加工;

4、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其它条件。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不予年审:

1、将《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擅自转让或转借他人经营加工木材;

2、擅自变更《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记载内容和改变加工地点;

3、非法收购木材3次以上或一次性非法收购木材材积达20立方米以上;

4、非法收购明知盗伐、滥伐林木的木材;

5、未按规定建立台账和申报进出库情况;

6、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十四条木材经营加工单位不按规定时间申请年审或未通过年审的,不得再经营加工木材,林业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木材运输证;继续进行木材经营加工的,林业部门应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商品材经营加工企业办理木材加工产品放行手续,必须提供《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和木材来源合法凭证;不能提供或拒不提供的,林业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放行手续。非商品材加工点不能办理木材加工产品放行手续。

第十六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开展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检查监督,建立依法经营加工责任制,严厉查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违法行为。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征占林地;优化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地方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地的过度侵占也逐渐的暴露出来,没有科学合理的征占用林地就是其中最明显的弊端之一。如若对此种不良现象置之不理,不仅会浪费土地资源,还会使我国林业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优化调整此项工作,并且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使之能够参与林地保护,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奠定基础。

1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类型及特点

对近些年涉及的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实际情况予以分析,确定征占用林地的类型及特点为:1.1线性建设项目。近些年我国经济、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此种情况下各地区将公路、铁路、高压输电线路等线性建设项目作为建设重点。而通过对线性建设项目予以详细了解与分析,确定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线性建设项目都需要征占用林地。当然,具体如何征占用林地?征占用林地面积多少?这类具体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根据线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规划与确定[1]。1.2水电站及水路建设项目。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高低。为了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这使得水电站及水库建设项目备受关注。各地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通过引进外资等渠道来融资,建设水电站项目。水电站建设项目的关键是为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这使得诸多水电站项目需要征占用林地,并且征占用林地的面积较大[2]。1.3企业建设项目。某些企业为了满足发展所需,需要新建或扩建工厂、基地等也会出现征占用林地的现象。基于以往企业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变电站建设项目、商品房建设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等征占用林地。当然,具体需要征占用林地面积的多少,则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及政府批复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进一步确定。

2征占用林地的工作步骤

出于保证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标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当地经济良好发展的考虑,征占用林地工作的具体推进需要严格按照工作步骤执行的,即:2.1用地单位提交申请。要想征占用林地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第一步就是向林业主管部门提交征占用林地的申请,也就是用地单位根据建设项目的立项文件,并参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规划与编制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图,说明所需要征占用的林地,包括林地的具置、林地的面积、土地现状、土地应用计划等方面[3]。2.2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预审。在接收到用地单位申请文件的情况下,林业主管部门需要对提交的材料做初步的审查,包括材料的查阅、征占用林地的现状、建设项目审查等。在此基础上参考林地保护数据库及公益林数据库,对所要征占用林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及林种等方面予以了解,确定所征占用林地是否属于公益林,进而确定是否可以作为建设用地,进而拟定请示文件上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预审。2.3编写《征占用林地的可行性报告》。对于《征占用林地的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应当交由丙级以上设计资质的单位负责,具体的编写内容为:其一,用地单位签订委托合同。也就是在取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文件后,与丙级以上设计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签订委托合同,使之能够负责编写征占用林地资源调查报告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二,调查单位外业调查。这部分调查是为了制定完整的征占用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的,主要是根据合同内容,调查设计单位对所要征占用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调查,了解林地的具体情况,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古树名木等[4]。其三,内业整理,编制报告。也就是对获得的征占用林地的相关资料予以整理,从而确定林地的林木蓄积、征收林地的面积及蓄积、森林植被恢复费等,进而科学合理的编制林地可行性报告。2.4相关费用的缴纳。根据《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的要求,按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2.5编制申请材料。用地单位还需要在责任林地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组织编写征占用林地的申报材料,在材料内写明林地申请、法人资格证明、申报资料真实性声明、补偿协议等。2.6核发征占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省厅组织对征占用林地的审查通过后,由县级林地主管部门负责装订申报材料,上报省厅审批,在审批通过后,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同意书。

3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化、合理化的展开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不仅能够满足建设项目所需,还能保证林业不受到破坏。而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实际情况,确定此项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3.1非法占用林地现象严重。因征占用林地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加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某些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为了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盲目的征占用林地,将公共林地私有化。另外,我国某些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林地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其容易受到某些企业的蛊惑,在给予一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允许其征占用林地[5]。3.2地方政府林业保护认识不足。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某些地区经济发展不佳,与其他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变此种现状,当地政府不惜牺牲林地资源来换取短期经济发展,进而积极招商引资,征占用林地来进行工程建设。这充分说明,政府林地保护认识不足,会使其肆意的征占用林地来用做经济开发,这不仅会影响征占用林地工作效果,还会严重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4优化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的措施

4.1强化群众保护林地的认识。改变林地被随意征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林业受损现象,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林地保护中来。也就是借助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手段,在城市或乡村内大力宣传林地保护及其重要性,并且积极播报林地相关法律法规、林地保护的意义等,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林地保护意识,使之能够高度重视保护当地林地,为保障自己的家园良好而努力。4.2扫清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为了杜绝一切非法占用的行为,保障林业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明确保护管理责任,将保护责任落实到部门、人员的头上,如此部门及个人能够从责任出发,积极参与到林地保护中来,整治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扫清非法占用林地的企业事业单位,如此能够切实有效的保护林业。所以,积极扫清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6]。

5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企业建设项目、线性建设项目、水电站建设项目等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征占用林地的情况,对此需要按照标准流程来申请征占用林地。而实际情况不然,目前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工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林地被随意征用现象比较严重。对此,应当通过强化群众保护林地的认识、扫清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改善建设项目的征占用林地工作现状。

作者:余超刊单位:象州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参考文献】

[1]陆玉莲.高等级公路建设征占用林地、林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6):205-205.

[2]蒋银莉.现形式下林地征占用存在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5):78-79.

[3]贾宏,周波,刘广兵,等.四川部分水电工程项目征占用林地后的环境影响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5):72-75.

[4]陈红平,彭学林,谭传阶,等.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工作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2):86-88.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林地保护;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36-02

1林地资源的现状

全县土地面积437579.0hm2,其中林地面积370966.4hm2,占84.78%;非林地面积66612.6hm2,占15.22%。全县有林地面积281070.7hm2,其中:乔木林面积280442.5hm2,占99.78%;竹林面积628.2hm2,占0.22%。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8.39%,其中有林地覆盖率为64.23%,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14.15%。

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300196.3hm2,占土地面积68.60%,占有林地面积80.92%,商品林面积70767.1hm2,占土地面积16.17%,占有林地面积19.08%,苗圃地2.7hm2。

全县天然林面积363094.1hm2,占98.91%,蓄积63681420m3,占99.84%,金竹5007090株,占竹林总株数68.7%;人工林面积3996.2hm2,占1.09%,蓄积101580m3,占0.16%,竹2271890株,占竹林株数31.21%。

全县共有无林地面积3873.5hm2,其中:无立木林地46.2hm2,占1.19%,宜林地3827.3,占98.81%。

全县经济林面积172.9hm2,其中乔木经济林158.9hm2,占91.90%;灌木经济林14.0hm2,占8.10%。

1.1资源特点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63783000m3。其中:生态公益林蓄积55709700m3,占87.34%;商品林蓄积8050660m3,占12.62%;四旁和散生木蓄积22640m3,占0.04%。有林地蓄积63741840m3,占99.94%,疏林地蓄积18520m3,占0.03%,散生木蓄积17640m3,占0.03%,四旁树蓄积5000m3,占0.01%。

全县林木总生长量1035690m3,综合年生长率1.62%。全县森林资源年总消耗量为156553m3。

1.2使用林地现状

2008年截至2014年底,贡山县共征占用林地131.7382hm2,其中:有林地121.7735hm2,非林地9.9647hm2。有林地中防护林17.4373hm2,用材林70.4463hm2,特用林6.1754hm2,薪炭林17.1294hm2,其它林8.5852hm2

2林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林地保护利用的意识薄弱

由于部分领导是由基层乡镇提拔到各个业务部门,对于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依法行政的观念淡薄,导致出现重建设轻保护的思想存在。

2.2违法占用林地的现象突出

近年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政府大量引进企业,开发当地的资源,为了赶进度,尽快产生效益,引进的企业在未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的前提下,就开始开工建设,导致未批先占林地的案件时有发生。

2.3行政干预

有的公司和企业为了尽早投产使用,产生经济效益,违法使用林地,执法人员还在调查期间,依靠行政的手段干预案件调查,使得案件调查无法开展,最后不了了之。

2.4林地流失状况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政府为了改善农村的生产、致富条件,经过政府部门立项后,施工单位以政府名义召开协调会议,在未办理相林地征占用手续的前提下,大量修建通组公路;引资企业在申请使用林地的时,部分设施占及斜面弃渣覆盖部分未计算使用林地面积内,大部分乡镇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滥用林地种植经济作物,有的部门,未经林地管理部门同意,擅自开发林地,导致大量的林地流失。

2.5使用林地的监管不到位

经事业单位改革后,贡山县乡镇一级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全部归入乡(镇)政府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而现在部分人员从事的工作与原先的林业工作毫无关联,造成使用的林地无人监管,既使发生违法占用林地的案件,也得不到及时上报。执法人员案件调查需要使用原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必须征得乡镇领导同意方可使用。全县经过审批后使用的林地的监管职能全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的一个科室负责,由于无基层林业站的支持,致使案件发生时,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工作不能及时、细致地开展,林地管理也不能做到时时全面地监管,导致出现少批多占、未批先占林地的违法行为发生。

2.6监管的技术手段落后

由于贡山县多山,地形地势复杂,林地管理部门的监管只能靠1∶50000的地形图、分辨率还不是很高的影像图和仅靠手持GpS设备。根据这些现有资料和器材,既使发生少批多占或未批先占的违法案件,执法人员不到实地,都无法有一个准确判断。

2.7人员编制不足

贡山县林业局编制为53人,行政人员7人,工程师25人(聘请21人),技术人员2人,工人13人(行政工人1人)。具有执法资格的科室只有林政稽查大队,林政稽查大队现有6人,具体执法资格的人员3人,从林政稽查大队借调到政务大厅1人,从天保所借调入林政稽查大队为2人,但不具有执法资格。一个行政案件的处理必须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2人以上,从案件的立案、现场勘验、填写处罚意见、听证到下裁决办理时限为30d天,遇到2起案件就只能申请延期办理,造成案不能及时办理完结,对违法行为不能给予及时打击。

3对策

3.1加大林地保护的宣传力度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纸、报刊等宣传媒体,利用当地的集市天,展开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林地保护意识,自觉抵触违法占用林地的违法行为。

3.2完善林地使用可行性报告

做林地使用的林地可行性评估时,应详细了解林地使用申请单位所需的工程量,按照工程建设不占林地或少占林地的原则,将用地单位所使用的林地,如实、细致地进行调查,形成一份可操作性强的可行性报告。

3.3加大林地管理的科技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顺应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与大专院校、林业规划设计单位确立共同合作关系,使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能随时获得最新的、时时的林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改善林地管量部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大获取信息方面设备的投入,以便林地管量部门能更全面、更好地发挥林地监管职能。

3.4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所有工作到最后,都是要由人来完成,林地管理工作也一样,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业务培训班,提高林地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强化爱岗敬业的精神。

3.5完善管理机制

恢复乡(镇)林业基层工作站,建立林地管理责任机制,县委政府与乡(镇)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状,将林地管理效果与业绩进行考核,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员。

3.6加大执法力度

根据《云南省林地管理条例》和《林业行政处罚程序》,加大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结合上级部门开展的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的违法案件,制止违法占用林地案件发生。完善行政案件移交制度和向人民法院申请的强制执行程序,增强行政执法的威严性。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加大对执法部门的设备投入,使执法人员能保质、快捷地完成案件的查处工作。

4结语

林地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避免林地保护中出现以上问题,各级政府应从各方面落实相关措施,切实保证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

参考文献: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9

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大火毁灭森林和草原,还污染大气。带来了山西省森林和草原防灭火工作导则,欢迎大家学习!

 

 

山西省森林和草原防灭火工作导则

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规范防扑程序,明晰工作内容,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新型林草防扑火机制,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草原防火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印发了《山西省森林和草原防灭火工作导则》,要求各地各林区专题学习,并贯彻执行。

《山西省森林和草原防灭火工作导则》共分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组织体系、火灾风险防控、预警及响应、信息报送、火灾早期处置及扑救、善后工作、制度机制、保障建设十一个部分。

1、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规范防扑程序,明晰工作内容,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新型林草防扑火机制,保护森林草原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草原防火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山西省各市、县林草部门及省直属各国有林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直林局”)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早期处置及扑救等工作。

3、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管、应急统筹、林草防控的原则;

(2)坚持预防为主、分级负责、联防联护的原则;

(3)坚持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积极消灭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扑、安全第一的原则。

4、组织体系

4.1防火专设机构

根据机构改革有关精神,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省林草局”)设置防火处,省直林局应设置防火科,负责本地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及早期处置等业务工作;市、县林草部门应加强防火机构建设。

4.2防灭火指挥中心

省林草局设立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中心(以下简称“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总指挥由局长兼任,副总指挥由主管防火工作的副局长、森林公安局局长兼任;主要负责森林草原火情、火灾的预防,火灾早期处置及扑救的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

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由防火处处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森林和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中心主任兼任,防火处负责防灭火指挥中心日常工作,预警监测中心具体承办值班、预警监测、火情火灾信息接收报送、林草系统火灾扑救中的相关事宜。市、县林草部门及省直林局均应设立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中心,具体参照省林草局设立。

4.3防灭火专家库

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均应设立防灭火专家库,将当地在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处置、扑救中有丰富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专家库;在组织扑救较大森林草原火灾时,应吸纳专家库人员参与扑火方案制定、火场作战指挥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在科学决策、实战指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撑作用。

4.4消防队伍

各级林草部门应按照“县县建队”的原则,建设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

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县、省直林局和11个设区的市,均应组建100人以上的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伍(设区的市可以与本辖区内的县或省直林局合建);其余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县,应组建50-80人的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伍。

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乡(镇)和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应根据当地森林草原防火的实际需要,建立20人以上的半专业森林草原消防队伍。

4.5巡护队伍

各林场、林区、有林单位应根据林地面积、森林草原火险等级等,聘用一定的专职管护员、兼职管护员等人员,对所辖区域内森林、草原资源进行防火巡护。

   5、火灾风险防控

5.1防火宣传教育

5.1.1宣教时机

重点时段宣教

每年12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期间,应开展经常性的森林草原防火宣教活动。

重要节点宣教

(1)每年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应围绕烧荒燎堰、焚烧秸秆等农事活动,开展防火宣教活动;

(2)针对春节、清明、“十月初一”、红白事等民间习俗中上坟烧纸、烧香、燃放烟花爆竹、祭祀用火、点放孔明灯等行为,开展防火宣教活动。

其它时段宣教

(1)每年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期间,应围绕森林草原旅游、野炊等,开展防火宣教活动;

(2)针对在林区内林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施工作业期间的野外用火行为,开展防火宣教活动;

(3)其它高森林草原火险时段及有必要开展防火宣教的时机。

5.1.2宣教方式

固定媒介宣教

(1)有效利用高速公路、国省道、乡村公路、铁路等周边建筑物粘贴或刷写宣传标语进行宣教;

(2)有效利用村庄、学校、林区周边的工矿企业等建筑物粘贴或刷写宣传标语进行宣教;

(3)有效利用林区边缘的碑、牌、墙、封山育林围栏等固定设施粘贴或刷写宣传标语进行宣教;

(4)利用乡村广播、黑板报、公示栏等进行宣教。

移动媒介宣教

(1)通过印发纸质宣传资料进行宣教(如:报刊、杂志、宣传页、宣传画、春联等);

(2)通过印制防火宣传物品进行宣教(如:宣传版面、条幅、彩旗、红袖章、围裙、坎肩、太阳帽、书包、手提带等);

(3)通过防火宣传车辆流动宣教。

电视网络宣教

(1)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进行宣教;

(2)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抖音、微视频、动漫等新型媒介进行宣教。

其它形式宣教

(1)利用防火宣传月、座谈会、防火讲座、培训会等形式进行宣教;

(2)利用以防火为主题的快板书、音乐舞蹈剧、有奖知识问答等文艺题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等进行宣教;

(3)通过公开曝光火灾案例和肇事人员的处理情况,开展警示宣传教育。

5.1.3宣教群体

主要群体

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应全覆盖,主要对中小学生、林农群众、林区施工作业人员、林区工矿企业职工、旅游人员等进行宣教。

特殊群体

(1)突出对痴、呆、傻、聋、哑、精神病人等6种人及其监护人进行宣教;(2)重点对坟(墓)主、返乡祭祀人员、放牧人员、矿主、七十岁以上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宣教。

5.1.4宣教地点

主要侧重于林区和林农交错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工矿企业、旅游景区、火车站、汽车站、集贸市场、林业生产性施工和非生产性施工作业点等人流量集中的地方。

5.2防火巡查巡护

5.2.1巡护队伍

巡护队伍主要有4类:专职管护员队伍、兼职管护员队伍、森林草原消防队伍、森林公安队伍。

专职管护员队伍

专职管护员由各森林草原经营单位实行购买式服务和聘任制管理,专门开展野外巡查巡护工作。

兼职管护员队伍

兼职管护员包括各级林草部门和各乡(镇)、村委会聘用的护林员、生态护林员、防火信息员。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主要负责对集体林地的巡查巡护;防火信息员主要是协助专职管护员负责国有森林草原资源的巡查巡护。

森林草原消防队伍

森林草原消防队伍按照“有火打火、无火巡护”的原则,在各自辖区内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防火巡查工作。

森林公安队伍

森林公安队伍按照“有案破案、无案巡逻”的原则,在各自辖区内配合有林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防火巡查工作。

5.2.2巡护方式

防火巡护应建立责任制,明确责任区和责任人,严格落实网格化巡查、定点责任看护两项制度,采取地面巡护、无人机空中巡护和GpS巡护等多种巡护方式,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

5.2.3巡护责任区

每个管护员都应明确巡护的区域、面积、责任,原则上人均巡护面积为0.5万亩至1万亩。

5.2.4巡护内容

巡护人员按照工作职责主要任务有:

野外用火管控

对野外焚烧秸秆、烧荒燎堰、上坟烧纸、工程用火、点火取暖、野炊、吸烟等违规用火行为应及时进行制止,必要时向当地政府或派出所报告。

隐患排查

①发现隐患。各防火责任人应对责任区火灾风险点、危险源等隐患进行经常性的排查,重点对企业厂矿周边,林区内“林顶线”、“林包线”、“打火星”、老化线路,以及对林路、林农、林牧、林缘地带可疑、可燃物等火灾隐患易发生点应逐一造册登记,建立隐患台账。

②报告反馈。巡护人员对排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做到当日发现、及时报告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对发现的隐患点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消除隐患。

热点核查

对卫星林火监测系统等监测发现或上级通知核查的林草热点信息,应立即进行核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核查结果。

发现火情

各类巡查巡护人员巡查时发现的火情,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所在单位。

5.2.5巡护重点

重要时段

在森林草原防火特险期、农耕期、春季旅游期、节假日、清明节等时段,应加强巡查巡护的频次和密度。

重点人群

(1)突出对痴、呆、傻、聋、哑、精神病人等6种人进行重点防范。

(2)对野外施工作业人员、放牧人员、农耕人员、坟(墓)主、返乡祭祀人员、七十岁以上老人、森林草原旅游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重点防范。

5.3火源管控

5.3.1封山禁火

森林草原防火特险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森林草原防火形势需要,及时封山禁火令,划定禁火区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5.3.2农事用火管控

各级政府及其农业、环保、林草等部门对可能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焚烧秸秆、烧荒燎堰等民事用火,应采取措施严格管控。

5.3.3其它用火管控

对于在林区内进行林业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等施工作业用火,应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5.3.4野外用火管控

对于一切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应加大管控、查处、处罚力度。

5.3.5设置防火检查站

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在通往林区的村口、路口、沟口和景区入口,应设立固定或临时防火检查站卡,加强防火检查,收缴携带的火种,杜绝火种入山进林。

5.4联防联护

相邻的省、市、县、乡、村,国有林局、林场与毗邻县、乡政府以及村委会之间,均应建立区域联防机制,在信息共享、宣传互动、联防联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实行有火共扑、无火共巡的联防联护机制。

5.5火情监测及报告

运用卫星林火监测系统监测

各级林草部门应充分利用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对所辖区域热点、火情进行监测。

①指定专人每天负责查看、接收卫星林火监测系统的热点、火情信息;

②对接收到的本辖区内热点、火情信息,应立即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核查;

③核查结果应在规定的2小时内,通过手机app终端或值班电脑相关页面迅速反馈;

④反馈内容主要包括:火情发生地点的地类、核查人员姓名(或手机号)、火情描述、火情照片等;

⑤上报核查结果内容必须真实可靠。

其他方式

各有林单位应通过远程视频监控、防火瞭望塔观察、无人机巡护、地面巡查巡护等多种方法手段,对所属林区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立体监测,及时发现火情,确保火情早发现、早报告。

5.6防火督导检查

森林草原防火期和其它高森林草原火险时段,各级林草部门应组织防火督导组,对基层防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军事重地等重要区域应重点督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6、预警及响应

6.1火险预测预报

依据省气象局中长期天气预报,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综合分析研判森林草原火险形势,会同省应急厅、气象局及时向全省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宏观预测预报;配合省气象局制作全省24小时高森林草原火险天气预报,提请森防指办公室,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全省。

6.2火险预警

6.2.1预警分级

根据各地森林草原火险天气条件(大风、干旱、高温等)、林内可燃物易燃程度以及林火蔓延成灾的危险程度,将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从高到低划分为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五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无色表示,五级为最高级。

6.2.2预警

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应急、气象部门会商,共同制作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信息,并提请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通过预警信息平台和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向预警地区和公众红色、橙色、黄色预警信号。蓝色、无色为较低火险等级,不进行预警信号。

6.3预警和响应

6.3.1红色预警及响应行动

森林草原火险红色预警等级为五级,形势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草原火险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必须作出以下响应:

(1)预警地区应加强值班调度,密切注意火情动态;

(2)提请市、县政府及时禁火令或禁火通告,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3)组织各类巡护队伍进一步加大巡查巡护密度,延长巡护瞭望时间,密切监视特殊人群动向;

(4)严格火源管控,在进入林区的主要沟口路口设卡布点,严禁携带火种进山;

(5)对可能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严格管理,对重要地区或重点林区严防死守;

(6)森林消防专业队全员值班备勤,半专业扑火队应集结待命,进入临战状态,队员着装,物资机具装车,确保在接到扑火命令后10分钟内出发;

(7)对红色预警地区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和值班备战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8)做好赴火场工作组的有关准备。

6.3.2橙色预警及响应行动

森林草原火险橙色预警等级为四级,形势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草原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必须作出以下响应:

(1)预警地区应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要对重点和特殊人群重点宣传;

(2)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审批,禁止在森林草原防火区野外用火;

(3)在重点火险区设卡布点,禁止携带火种进山;

(4)组织巡护队伍开展不间断的巡查巡护和瞭望监测;

(5)森林消防专业队全员值班备勤,靠前布防;半专业扑火队做好扑救森林草原火灾的各项准备;

(6)对橙色预警地区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6.3.3黄色预警及响应行动

森林草原火险黄色预警等级为三级,形势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草原火灾较易发生。必须作出以下响应:

(1)预警地区应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

(2)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巡护、瞭望监测,加大火源管理力度;

(3)认真检查扑火机具装备、物资等落实情况;

(4)森林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做好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有关准备工作。

6.4预警解除

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预警具备解除条件后,根据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解除警报通知(或公告),终止预警响应,恢复正常工作。

7、信息报送

7.1热点信息核查及报送

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和森林草原经营单位,对发现、监测、接收到的林草热点信息,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并在1.5小时内将核查结果逐级上报到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

7.2火情信息接收

(1)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接到省森防指(或有关部门)森林草原火情信息后,应立即逐级通知所涉市、县或省直林局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

(2)各森林草原经营单位一旦发现(或监测到)森林草原火情,应第一时间向当地林草部门(或省直林局)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

(3)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接收任何公民或组织报告的森林草原火情信息。

7.3火情信息报告

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接到火情报告后,应按照“有火必报”的原则上报,并立即组织开展扑救。具体报告事项有:

(1)当确认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后,应立即向当地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领导报告,同时向当地森防指办公室报告;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综合研判火情发展态势,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领导。

(2)各地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当地林草部门必须第一时间纵向逐级上报至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

(3)初发森林草原火情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有:起火时间、火灾地点、起火原因、起火地点天气情况、植被情况、过火面积、扑救情况、可能蔓延的方向、是否需要支援等。

(4)火情(灾)信息应当逐级上报,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越级上报,但越级上报后应及时按正常程序上报。

(5)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值班员每天应汇总全省辖区内的森林草原火情火灾信息,及时报告防灭火指挥中心及办公室领导。

(6)省直林局辖区内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后,应立即同时向省林草局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和火情(灾)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森防指办公室报告。

(7)跨行政区域发生森林草原火情(灾)的,火情(灾)信息应向其共同的上级报告,特殊情况可分别报告。森林草原火情(灾)可能会蔓延到行政区域以外的,应及时通报相邻单位。

7.4火灾扑救期间信息报告

(1)火灾扑救期间信息报告,应当按照“逐步求精”的原则,先电话报告大概信息,随后核实并书面报告全面、准确的信息;

(2)信息应动态化报告。火灾扑救期间,每隔2小时向上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一次火情动态和扑救工作进展情况;遇有重大情况要随时报告。

(3)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期间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火场指挥员、扑火力量组成及数量、火场主要气象因子、火线长度、火点数量、初判火场面积、火场发展态势、下一步打算等。

7.5重要时段日报告制度

在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重点时期或者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指定的时段,实行森林草原防灭火调度日报告制度。

各级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于每天16时前向上级防灭火指挥中心书面报告当天火情发生情况。

8、火灾早期处置及扑救

8.1应急响应

森林草原火情发生后,各级林草部门负责森林草原火灾的早期处置。当地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应按照“打早、打小、打了”和“分级响应、积极消灭”的原则,展开火情处置工作;同时,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立即投入统筹、组织、协调等各项事宜中。具体如下:

(1)火情(灾)发生地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领导立即带领当地防扑火专家及相关人员赶赴火灾现场,组织指挥火灾早期处置及扑救工作;

(2)迅速调集所属专业队、半专业队赶赴火灾现场;

(3)立即成立扑救火灾指挥组、侦察组、专家组、扑救组、后勤保障组等相应组织机构,并分头展开工作;

(4)根据火场侦察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森林草原植被、气象条件、队伍到位、群众向导以及火场态势等因素,科学制定扑火方案;

(5)扑救组根据方案,积极开展火灾扑救;

(6)根据扑火需要,迅速调集相应扑火装备、物资;

(7)上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应及时掌握一线火情,并根据火情态势发展积极做好相关的指导、帮助工作。

同时,按照事权等级划分,立即逐级归口上报,坚持边报边扑、报扑同步;基层政府、各级组织应立即行动起来,积极组织扑救。

8.2参与指挥部工作

当扑火前线指挥部成立后,在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林草系统主要负责前指赋予的一线火场的扑救任务,并提供专家咨询等工作。具体如下:

(1)参加指挥部工作,参与指挥部决策;

(2)积极发挥专家组作用,为指挥部提供扑救火方案及相关建议;

(3)火灾扑救现场的负责人应及时向指挥部反馈火场信息,以便科学指挥决策;

(4)根据扑火需要,及时提出需求,提请指挥部予以解决;

(5)根据火场情况及发展态势,提出是否需要调用上一级人力、物资、装备支援等。

8.3科学组织扑火

根据火场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森林草原植被、气象条件以及火场态势等因素,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扑救、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科学组织扑火。

8.3.1科学组织指挥

火灾现场指挥员应由熟悉业务、有扑火经验的领导担任。

现场指挥员要认真分析地理环境和火场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驻地选择和扑火作业时,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的变化,提前选好避险线路和地点,确保扑火人员安全。

8.3.2扑火时机选择

要根据天气、地形、火势等各方面因素,科学确定扑火时机。一般应在林区温度较低、湿度较大、风力较小、风向较稳定的时段(如:凌晨天刚亮前至上午9时,一般为最佳时段),组织各类扑火力量,实施重兵扑救、科学扑救,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

8.3.3科学配置扑火力量

在火灾扑救中,各级森林消防专业队要发挥扑火专长,发挥主力军、突击队作用,主要承担打火头、攻险段、保重点的重任。

要按照专业力量打明火、半专业队伍和群众消防队伍清余火、当地干部群众守火场的配置原则,科学配置各类扑火力量,配置比例应为1:2:3(或1:3;5),提高扑火效率,确保人员安全。

8.3.4扑火方式

森林草原火灾应采取直接灭火、飞机灭火、隔离灭火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扑救。

(1)火焰高度低于1.5米的地表火,可采用风力灭火机、风水灭火机、2号、3号灭火工具等进行直接扑救;

(2)火焰高度大于1.5米的地表火,应采用灭火弹、高压细水雾灭火机、消防水泵、开设防火隔离带、飞机撒水等方式进行扑救;

(3)对树冠火和大风天气下的森林草原火灾,主要采取飞机灭火、隔离灭火的方式进行扑救。

8.3.5扑火人员安全防护

参加扑火人员要科学选择行进路线,禁止从植被茂密、峡谷地带接近火场,禁止迎火头蔓延方向接近火场。

在火灾扑救中,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的人员参加扑救。

8.4提高响应级别

当火场、火势已超出本地火灾扑救力量能力范围时,当地林草部门应积极主动向前线指挥部及上一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提出申请,在指挥部启动上一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上一级防灭火指挥中心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1)派出工作组及专家;

(2)抽调外援消防专业队伍;

(3)筹措、提供扑救火灾物资、装备;

(4)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当军事设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重要电力设施等重要目标物和重大危险源受到森林草原火灾威胁时,应立即提请上一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8.5分级响应及处置措施

根据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情形,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当地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依据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启动的应急响应等级,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般情况,随着火情态势的不断发展,响应级别随之提高,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也随之做好响应相关工作。

8.6火场清理和看守

森林草原火灾扑灭后,林草部门应按照前线挥部统一部署,组织所属扑火力量做好余火清理工作。经检查验收,达到无火、无烟、无味后,扑火人员方可撤离火场。火场看守工作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

8.7响应结束

在森林草原火灾全部扑灭、火场清理验收合格、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原机构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9、善后工作

9.1火灾调查

火灾扑灭后,林草部门应在当地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的领导下,做好火灾调查相关工作。

9.2工作总结

扑火工作结束后,林草部门要及时总结、分析火灾预防工作漏洞、火灾发生原因和火灾扑救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按时报送工作总结。

9.3植被恢复

火灾过后,林草部门应适时做好火烧迹地林木采伐、植被恢复等相关工作,有效避免次生灾害,尽快恢复森林草原植被。

10、制度机制

10.1值班制度

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办公室应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领导干部要坚持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

10.2报告制度

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后,当地林草主管部门应立即逐级报告上级林草主管部门,同时报送同级应急主管部门,实行“双报告”制度,做到有火必报。

10.3协同联动机制

各级林草和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森林草原火灾信息报送处置协同联动机制,凡先接到火灾信息报告的一方,应当立即组织进行处理,同时及时通报对方,并随即上报。

10.4会商研判制度

根据全省森林草原防火规律和火险等级,省林草局应及时会同省应急厅、省气象局开展会商,对森林草原火灾风险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适时火险预警信息,安排部署森林草原防火各项工作;根据火灾发展趋势等情况,积极与相关部门开展会商,研判火灾发展趋势,安排部署各项扑救工作。

10.5网格化巡查、定点责任看护制度

森林草原防火巡查巡护应建立责任制,把林区划分为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都有明确的防火责任人,每个巡护人员都有明确的巡护区域、面积、责任,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

10.6靠前驻防制度

在森林草原防火特险期,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应到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区域驻防,确保一旦发生火情,第一时间处置,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10.7联防联护制度

相邻的省、市、县、乡、村,国有林局、林场与毗邻县、乡政府以及村委会之间,均应建立区域联防机制,在信息共享、宣传互动、联防联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实行有火共扑、无火共巡。

10.8群防群治制度

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不仅要组织专职管护员、兼职管护员、森林消防队员、森林公安人员开展巡查巡护,而且应广泛发动林区干部群众参与防火,形成专群结合的防火局面。

10.9督导检查制度

在森林草原防火的关键期、紧要期,各级防灭火指挥中心应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所辖区域防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防范化解风险,积极消除火灾隐患。

11、保障建设

11.1基础性工作

各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有林单位应提前做好扑救森林草原火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在处置突发森林草原火情、火灾时能够有备无患、高效应对。具体如下:

(1)工作内容

①地形地貌概况,主要包括山势走向,山梁、山谷、河流、悬崖峭壁等分布,岩石裸露地、林中空地、地类、林分结构、林种及分布区域等;

②辖区内现有道路分布状况,明确道路类型(如,等级公路、简易公路、土路、步行道等);

③一旦发生火灾,比较适宜开设防火隔离带的地点、地域分布(如,辖区内可依托道路、河流、林中空地等适宜开设防火隔离带的位置、走向等情况);

④辖区内拟建设防火通道、生物防火隔离带的规划、打算;

⑤辖区内村庄、厂矿企业、学校及河流、湖泊、水库等取水点的分布情况;

⑥辖区内加油(气)站、天然气管道、化工厂等重要设施及易燃易爆危化品生产、储存、经营单位分布情况;

⑦林区内高压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等分布情况;

⑧林区火险等级区域分布情况;

⑨辖区内专业队、半专业队驻防及分布情况。

(2)各有林单位应结合各自辖区内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情况,将上述内容勘查、划定、系统梳理,编印成册,并标注在地形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卫星(遥感)影像图等图上,形成系统、完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工作图表资料。

(3)各级林草部门、各有林单位应结合本辖区内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实际,制定防灭火工作建设规划,编制森林草原火灾处置应急预案,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1.2技术保障

各级林草部门防灭火指挥中心均应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专家库,将当地在森林草原火情处置、火灾扑救中有丰富实战经验和理论造诣的人员,纳入专家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森林草原防火监测系统、指挥信息系统等手段建设,为扑救火灾及信息化防火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1.3物资保障

省林草局应加强省级和省直林局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储备足够的扑火机具、防护装备和通信器材等物资,用于支援各地和省直林区扑火需要。各级林草部门防火机构应根据本地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需要,建立本级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所需的扑火机具和装备。

11.4基础设施保障

各级林草部门防火机构应根据本地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实际,加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高山瞭望塔(监测预警点)、森林草原消防供水系统、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卡、宣传警示固定碑牌等的建设力度,构筑形成一整套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营房设施、训练场地、办公生活及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满足消防队伍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

11.5经费保障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篇10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财政贴息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林业贷款贴息的资金。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林业贷款是指各类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发放的,符合以下规定项目的贷款:

(一)林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立足于当地林业资源开发、带动林区、沙区经济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

(二)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

(三)国有林场(苗圃)、集体林场(苗圃)、森工企业为保护森林资源,缓解经济压力开展的多种经营贷款项目。

(四)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从事的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第四条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3%(含)-5%时,中央财政对地方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业贷款项目,按年利率1.5%给予贴息;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贷款项目,以及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按年利率3%给予贴息。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含)-7%时,中央财政对地方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业贷款项目,按年利率2%给予贴息;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贷款项目,以及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按年利率4%给予贴息。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高于7%(含)时,中央财政对地方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林业贷款项目,按年利率3%给予贴息;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贷款项目,以及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按年利率6%给予贴息。

第五条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工业原料林以及种植业林业贷款项目,中央财政贴息期限为三年,其余林业贷款项目贴息期限为二年。

第六条在确定的贷款规模之内,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采取据实核拨的办法,对上年第4季度和当年前3个季度林业贷款项目贷款额,按全年计算贴息。贷款期限不足一整年的,按贷款实际期限计算贴息。

第七条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下年度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国家林业局对各省(区、市)上报的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申报计划审核、筛选,并经财政部同意后,下达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

凡不符合银行信贷条件,需调整林业贷款计划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否则不予贴息。调整后的项目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八条各省(区、市)财政厅(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应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及申请表(详见附表),并抄送国家林业局;同时,各省(区、市)林业厅(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向国家林业局报送经审查、核实后的新增贷款项目借款合同,借款凭证和银行进账单复印件,以及重新核实的贷款余额。

国家林业局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申请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国家林业局应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的林业贷款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表、借款合同、借款凭证以及银行进账单复印件等审查核实后再申请贴息资金。

第九条国家林业局对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确认后,于11月10日之前向财政部建议拨付贴息资金。财政部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及申请表进行审查,并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贴息建议,审核拨付贴息资金。

第十条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按照预算级次拨付。地方各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负责,严格审查,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准确。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贴息资金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贴息资金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截留、挤占、滞留、挪用贴息资金的单位和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