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十篇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十篇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3:55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1

关键词欧洲模式;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凝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09-06

一、引言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30年GDp保持了年均6%的增长速度,后30年创造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曾经在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超过4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大的经济体,因此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成功发展的独特性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最早是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其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自由主义遭受重创,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普遍怀疑,由于中国经济所受的影响并没有欧美国家大,使得针对中国发展的研究愈加重要。人们试图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规律,“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等纷纷出现。①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多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对中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等关注不足;其次,对中国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比较分析较多,但对中国和欧洲模式比较分析不多;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道路从欧洲模式的借鉴分析不多。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国道路下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②欧洲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集中区域,在长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模式。2009年欧盟人均GDp为2.97万美元,基尼系数为0.31,人均生活水平高,公平程度好,因此研究欧洲模式对于中国道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本文尝试从欧洲模式的解析入手,分析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欧洲模式是一个经常提起,却又难以解释的概念。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上看,欧洲模式是与美国和日本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不同的学科出发看,有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社会团结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经济一体化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不同的界定;从动态发展上看,欧洲模式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面对人口老龄化、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欧洲模式现代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各种定义的基础上阐述欧洲模式的内涵,然后从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社会凝聚的角度分析欧洲模式的特征。

(一)欧洲模式的内涵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通常使用欧洲社会模式(europeanSocialmodel)一词,表述欧洲各国对于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质量的生活工作条件相结合的愿景,包括充分就业、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均等、社会保障、社会包容、社会伙伴关系等。此外,福利国家也常常被用来代表欧洲模式。针对欧洲模式,国外学术界对此有多方位的诠释和解读。

最早提出欧洲模式的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艾默森(michaelemerson),他在《何为欧洲模式》中提出,“欧洲模式是完全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许多方面的做法都是正确的”。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欧洲模式的研究较多,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欧洲模式是莱茵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如阿尔贝尔(albert)提出欧洲模式秉承德国弗莱堡学派的基本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竞争秩序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1]第二,欧洲模式是福利国家,如帕斯塔(pestieau)认为“福利国家是欧洲社会模式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⑤第三,欧洲模式是一种价值观,如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欧洲社会模式是一种价值、成就和抱负的组合:一种发达的、奉行干预主义的国家,由相对高水平的税收提供资金来源;一种健全的福利体制,它在某种相当高的程度上为全体公民,尤其是最有需要的公民提供有效的保障;限制或阻止经济或其他形式的不平等。”[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模式的基本内涵至少应该包括高税收、高福利、注重社会公平等几个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从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思想模式、欧洲社会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多个角度,探讨欧洲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⑥本节主要从欧洲经济模式的角度进行简要的梳理。

第一,欧洲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裘元伦研究员(2001,2004,2009)认为,欧洲模式下,政府相对于资本比美国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其行为自然也重视资本利益,但同时又强调劳资协商和社会均衡;欧洲模式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区别是,美国不但信奉市场经济,而且实行市场社会,而欧洲模式固然也十分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⑦胡连生认为,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与合作制经济大规模存在;欧洲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大于美国;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贫富差距相对较小。[3]邱询从政府和企业的两个方面分析认为,欧洲模式强调集体成功和长期利益,其模式是政府干预,企业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管理。[4]甄炳禧研究员将欧洲模式概括为协调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欧洲模式要求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相结合,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强;美国模式崇尚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弱。”[5]

第二,欧洲模式重视社会公平。王鹤研究员指出,“统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协调的欧盟经济政策结构是欧洲经济模式的基础”,“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简称欧洲模式)的特征是寻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市场经济的混合模式。”[6]陈德照认为,欧洲经济模式的优点包括:在注意效率的同时,比较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在实行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得到较大的重视和保护,弱势群体也得到较多的照顾。[7]

第三,欧洲模式注重社会团结。周弘研究员认为,“欧盟的制度模式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引入欧洲传统的社会公平观念和社会团结模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欧洲灵魂,使欧盟成员国的共同命运向着适应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以欧洲整体的力量促进福利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又以欧洲整体的力量来突出欧洲的社会特性。”⑧这里的社会团结,实际上就是福利国家。

第四,从经济宪法的角度理解欧洲模式。史世伟教授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欧洲模式的特点概括如下: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治理与统治规则与市场一致;将“辅助原则”作为建立制度的元规则,限制和明确各层面政府的职权;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采取谈判、协商的方法,各行为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博弈,在必要时各方进行妥协;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强调各行为者之间的合作,处理好多层治理与协调、体制多样化与同一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8]

综述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这些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福利国家,注重社会公平等;同时在保持原有欧洲核心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欧洲模式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拓展中。

(二)欧洲模式的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等。理解欧洲模式的特征有两个层次,即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从欧盟层面上理解欧洲模式,就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被逐步接受的过程。欧盟通过基础条约、规则、指令等经济宪法,逐渐形成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层面的欧洲模式,主要是指福利国家共识,又称为社会团结模式,其重要特点是通过高税收高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此外,欧盟层面上通过凝聚政策,促进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欧盟单一市场内的社会公平。由此而来,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法律实现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特征。[9]秩序自由主义强调经济宪法原则,与此相一致的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欧盟法规,与统一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相联系的这些法律和规则是欧盟层面上的超国家机构和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其判决效力高于成员国的法规。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这是由欧洲联盟条约所明确规定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限定了以稳定货币为唯一首要目标的共同货币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结构中的财政政策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制约,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服务。

宏观经济稳定就是为了确保货币稳定和财政纪律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treaty,简称马约)第109条和相关条款规定了加入单一货币区必须满足的五个经济趋同标准:高度的价格稳定和趋同,即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保持财政稳定,政府预算不得出现过度赤字,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累计不超过当年GDp的60%;维持各成员国长期利率的稳定,长期利率不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的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实现各成员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马约从雇员任命、金融业务、政策选择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和手段独立。欧洲联盟条约第3a条款和第105条款均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199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理事会确定了价格稳定的准确定义:“价格稳定应该定义为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同期比增长低于2%”。[10]1997年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就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协议,强调了强化财政纪律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长期特征。

因此,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

2.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

社会凝聚(Socialcohesion),又称为社会凝聚力,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11]

经济社会凝聚(economicandSocialCohesion)是欧盟使用、倡导并加以推广的政策理念。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是指:“欧盟各成员国或者地区之间的社会团结。”⑨欧盟地区政策和各成员国福利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

手段。

1957年罗马条约的前言中强调降低地区差别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共同体开始设立欧洲地区发展基金(theeuropeanRegionalDevelopmentFund,eRDF),用成员国的财政进行再分配以帮助最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和减轻欠发达地区在统一市场建立过程中的负担,1986年《单一欧洲法令》为罗马条约增补了第五编,首次表述了“经济社会凝聚”的目标是缩小欧盟内部的贫富差距,以增强欧盟一体化的动力,这为结构基金(theStructuralFund)奠定了法律基础。1992年马约将“凝聚”作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第158条~162条款)。马约第2条规定欧盟的目标之一是“加强经济社会凝聚……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充分就业……”,第158条款(原130a条)规定:“为了促进共同体的全面平衡发展,共同体应当制定和采取行动,以求强化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凝聚。共同体尤其应当旨在减少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处于最不利地位区域或者岛屿的落后。”欧盟地区政策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公平性,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是促进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最主要的政策之一。欧盟的结构基金是地区政策主要政策工具,占地区政策预算总额的90%;⑩此外,还有欧洲团结基金(ConhesionFund),主要为收入最低的国家而设立的,约占总额的10%。???结构基金加上团结基金,是欧盟层面上用于地区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欧盟预算的第二大用途,约占欧盟总预算的35%。

此外,欧洲各成员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社会排斥,降低社会成员间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团结,也是欧洲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政策之一。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随着西欧社会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大众的民主化和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逐渐演变的。[12]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策组合和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人将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共同特征叫做“社会团结”或“福利国家”。欧洲福利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以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为主要工具,通过税费实施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对市场分配进行补充和修正,将社会政策当做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程度的将养老、扶贫、失业、工伤和医疗健康看做国家的责任。

综上所述,欧洲模式的特征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简称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简称凝聚),因此欧洲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稳定和凝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

(一)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是欧盟基本条约所规定的,这也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高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否会威胁到欧洲经济增长?对此,欧盟官方的观点如下:

“保持价格稳定(即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在中期内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政策组合的不平衡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有负面影响。增加国民储蓄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现经济增长。健康的公共财政是避免政策组合失调、实现国民储蓄增加的必要条件。低赤字、低债务、低利率,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公共投资、更有效率的公共支出、更低水平的税收负担。此外,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促进:一方面,严格的财政纪律支持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护价格稳定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引起的冲击,以及其它扰动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13]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欧盟官方的观点。巴罗(Barro,1996)通过研究1960年~1990年间10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年均通货膨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降低0.2个~0.3个百分点。安德斯(andrésetal.,2000)等发现,工业化国家一旦陷入通货膨胀,人均收入的增长将难以改善,且会逐步恶化。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9)所作的案例分析中,将名义税收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考虑在内,价格稳定的工业化国家将享受到非常显著而持久的福利。此外,也有研究结果与欧盟官方的观点相左。阿克罗夫(akerlof,2000)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的名义刚性,低通货膨胀率时的菲利普斯曲线非常平缓,也就是说,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明显有害,而太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产出的损失和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因此确定合适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重要。

2.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而宏观经济稳定程度大大改善,那么欧洲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

为了符合加入欧元区的经济货币趋同标准,欧盟许多成员国采取了财政紧缩的政策,降低财政赤字,扭转债务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财政紧缩短期内压缩总需求,因而暂时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公共债务状况的改善产生信誉效应(Credibilityeffect),降低了长期利率,反过来对私人需求产生积极的扩张效果,从而抵消了短期的收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经验表明,上述两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而对于那些长期利率较高的国家来说,紧缩财政的信誉效应更加明显。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中期影响如何呢?从理论上来说,财政紧缩可能导致高税率或者低政府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财政赤字的降低主要来自于低利率造成的债务降低,政府支出的降低幅度非常有限;而财政紧缩会降低利率,从而有利于私人投资,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财政强化通过避免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提高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此外,在对政策的不完全信任以及粘性工资和价格的情况下,1980年以来欧盟采取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暂时的成本。国际证据表明,旨在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在中期取得更高的增长率(Vi?als,199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

增长。

(二)欧洲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机制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社会凝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首先,为了保持和增加经济凝聚,政策干预措施可能会减弱极化效应,降低市场一体化的效率和增长收益。欧盟层面上实施的地区政策大多是通过财政资源的再分配,促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果落后地区资源投入的效率低于发达地区,那么欧盟经济凝聚程度的提高会影响欧盟整体的经济增长。欧盟各成员国实施的旨在强化社会凝聚的再分配政策,也会影响欧洲整体的经济增长。比如,欧盟成员国某些保护养老金和其它权利的政策可能干扰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跨区流动,从而降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保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的凝聚,有利于社会和谐,消除不稳定的根源,从而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从实证上讲,1955年库兹涅茨(SimonKuznet)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的发生,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1975年奥肯(arthurokun)提出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不平等程度可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产生不断增长的产出。安德烈・萨帕尔2005年在《全球化与欧洲模式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按照效率和公平的不同组合,欧洲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模式:北欧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大陆模式和地中海模式,对四个模式比较发现,效率和公平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14]詹姆斯・伽布瑞斯(JamesK.Galbraith,2008)将工资不平等程度作为社会凝聚的指标,失业率作为竞争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凝聚和竞争力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鹤(2007)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对欧盟国家的效率和公平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表明效率和公平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

关系。

2.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而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我们以欧盟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各成员国nUtS2行政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凝聚程度的衡量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凝聚程度越低,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首先,基于上述凝聚和增长之间的机制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yit=β0it+β1itxit+εit

上式中,yit表示人均GDp增长率,xit表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β0it和β1it分别是待定系数,εit是随机误差项。如果β1it为正值,表明凝聚程度越高,离散程度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即凝聚制约了经济增长;反之,β1it为负值,凝聚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为避免伪回归,对yit和xi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表1表明,yit和xit均通过LLC、aDF-Fisherχ2和pp-Fisherχ2检验,拒绝原假设,yit和xi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第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yit=0.10-0.003xit

(5.71***)(-4.27***)R2=0.53

上式中,第二行括号内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系数的t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由此可以看出,人均GDp离散程度下降1个单位,经济增长率提高0.003个百分点,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凝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欧盟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讲,两者之间既有制约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欧盟地区政策、成员国的福利政策等,都属于欧盟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如果落后地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僵化,将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然而,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其次,从实证上看,笔者利用1995年~2006年间欧盟14个成员国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即欧盟凝聚程度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四、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从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欧洲模式对中国道路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从欧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看,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采取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稳定,短期内制约经济增长,但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其中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和欧洲中央银行确定以“价格稳定”作为目标是不同的。因此,中国道路的完善过程中,应借鉴欧洲模式的经验,通过恰当运用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以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其次,凝聚程度提高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欧盟凝聚和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欧盟长期内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欧盟采取地区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2008年GDp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率为9.9%。与此同时,中国区域间、城乡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未来应更加注重再分配政策的运用,促进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协调好公平效率关系,推动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

[注释]

①参见乔舒亚・库珀・雷默(Ramo,JoshuaCooper):《北京共识》(theBeijingConsensus),London:theForeignpolicyCentre,2004;庄俊举:“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徐崇温:“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新华网理论频道;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年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从“北京共识”到“中国奇迹”》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②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imF,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april2010.

④michaelemerson,andreDramais:whatmodelforeurope?massachusettsandLondon:mitpress,1988.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⑤pierrepestieau,thewelfareStateintheeuropeanUnion,economicandSocialperspectitives,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⑥国内欧洲模式的相关综述参见:陈志瑞:“‘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51-152页;周弘主编:《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2004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张海洋,莫伟:“欧洲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49-156页;孙彦红:“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5-154页。

⑦裘元伦研究员的相关论述参见:“欧美经济制度模式比较――以就业失业与收入分配两个具体问题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第15-19页;“欧美经济模式之争”,《求是》,2004年第3期,第59页;“欧洲前途并不暗淡”,《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第52-58页。

⑧周弘:“欧盟社会团结模式与欧盟发展战略”。见吴志成,薛晓源主编:《欧洲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⑨See:europa.eu/scadplus/glossary/economic_social_cohesion_

en.htm,accessednov12,2009.

⑩结构基金的目标地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目标、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结构基金的最大份额用在第一目标上,以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经济与人性潜能,促进追赶过程,相对落后的地区是指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75%或者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居民数少于8人);第二目标是支持面临结构困难的工业、农业、城市和渔业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调整;第三目标主要是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培训和就业体系。

(11)团结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90%的成员国进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项目。

(12)数据来源为:凝聚程度指标来源于eurostat数据库,人均GDp增长率来源于ameCo数据库,时间段为1995年~2006年间,样本为欧盟15国除去卢森堡后的14个成员国。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杨祖功,杨齐,海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英]安东尼・吉登斯.欧洲社会模式的反思与展望[J].开放时代,2007(6):5-20.

[3]胡连生.美欧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20-24.

[4]邱询.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3(3):84-89.

[5]甄炳禧.美欧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3(5):55.

[6]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J].欧洲研究,2007(4):1-18.

[7]陈德照.美欧模式,孰优孰劣[J].时事报告,2004(3):43-50.

[8]史世伟.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盟经济宪法:一个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欧洲研究,2007(1):15.

[9]宋晓敏,莫伟.“讨论欧洲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J].欧洲研究,2007(5):146.

[10]eCB.theStability-orientedmonetarypolicyStrategyoftheeuroSystem[J].monthlyBulletin,1999:46.

[11]江时学.拉美国家重视强化社会凝聚力[J].求是,2008(23):58.

[12]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

[13]andréSapiretal..anagendaforaGrowingeurope:makingtheeUSystemDeliver[R].ReportofanindependentHigh-levelGroupestablishedontheinitiativeofthepresidentoftheeuropeanCommission,2003:41.

[14]andréSapir.GlobalizationandtheReformofeuropeanSocialmodels[Z].BackgroundDocumentforthepresentationateCoFininformalmeetinginmanchester,9September2005:5-11.

europeanmodel:Stability,CohesionandeconomicGrowth

Zhangmingzhe

(postalSavingsBankofChina,Beijing100808,China)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2

方正简体

方正简体(方正简体年方正简体月方正简体日)

方正简体同志们:

方正简体县委召开这次人大工作会议,专题分析新时期人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县委对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这对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小康江华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等一会,小驹书记、沛合主任将作重要讲话。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从政府工作的角度讲三点意见。

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意义

方正简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深刻认识新时期人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正简体首先,做好人大工作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方正简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的权力。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大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能够把人民内部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利益集中起来,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和愿望反映出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就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力,就有利于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当家作主的热情日益高涨,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坚决支持配合人大做好工作,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多途径、多渠道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把全县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方正简体其次,做好人大工作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正简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这是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实现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离不开人大代表的支持,离不开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对社情民意十分熟悉和了解,是各级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人大工作,通过人大代表将更多的群众意见和呼声反映到政府的工作中来,使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做好人大工作,强化人大的监督,把政府工作自觉置于人大监督之下,让各级政府及部门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好人大工作,可以把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促进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实施,保证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实现,不断提高政府的组织管理水平。

方正简体第三,做好人大工作是加快建设小康江华的有力保障。方正简体近年来,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台阶。去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方正简体亿元,增长方正简体,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方正简体、方正简体、方正简体;财政收入方正简体万元,同口径增长方正简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正简体元,增长方正简体,农民人均纯收入方正简体元,增长方正简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人大卓有成效的工作分不开,也与人大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分不开。这些年,全县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密切关注全县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执法检查,以及对政府领导和工作部门负责人进行述职评议,依法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积极提出议案和建议等,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县委、县政府要求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今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增幅力争达到方正简体,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县上下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加快发展的能力,又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更有成效地做好人大工作,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

二、要切实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方正简体各级政府是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既是应尽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也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建设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把尊重和支持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为政府工作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贯彻落实到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去。

方正简体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方正简体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是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意志的体现,对政府工作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决议、决定,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将决议、决定的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抓督促检查。对决议、决定中提出的问题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实施重点,攻克实施难点,务求取得实效。在决议、决定实施过程中,要主动向人大报告进度情况,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人大反映,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更大的支持帮助,要把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作为检验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观念、执政为民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准,以责任制的落实来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落实。

方正简体二是要主动自觉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方正简体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是政府依法、规范、高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接受人大监督,是政府的法定义务。凡是法律和法规规定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的政府工作,特别是对本行政区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事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等事项,都要依法提交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和决定。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取得支持。对提交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报告和各项汇报,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县、乡镇政府的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汇报,对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汇报,当面听取人大常委、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逐一认真研究,抓紧组织办理,并及时报告办理情况。要积极配合做好人大执法检查和代表视察工作。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和代表视察,是依法对政府及其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形式。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工作进行检查、视察,借检查、视察来推动工作开展。对检查、视察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按要求认真整改,举一反三,不断改进和加强政府工作。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人大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权结构的基础。乡镇政府及部门站所要增强人大意识,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置于乡镇人大及人大主席团的监督之下,积极探索接受监督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促进自身依法行政和作风转变,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

方正简体三是要高度负责地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方正简体人民政府必须掌好权、靠人民执好政。人民代表对政府工作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充分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对其认真办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是尊重人民群众民利的体现。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办理质量,让人大代表满意。在这里,我代表县政府表个态,今后每年县人代会交由政府系统办理的所有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特别是县人大常委会交办的议案,由县政府常务会议或县长办公会议听取汇报,并明确由县长或副县长按照工作分工,督促有关部门抓好办理工作,重要问题亲自研究办理。我本人也亲自研究办理重点建议和议案。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办理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保证办理进度和质量,对具备条件、能办的,要尽快采取措施,抓紧办理和落实;一时难以办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确属解决不了的,要作出认真负责的解释。所有议案、建议、批评及意见的办理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将结果及时回复,绝不允许无故拖延,更不允许推诿扯皮。要以人大代表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完善办理制度,规范办理程序,加大专题督查和现场督办力度,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方正简体四是积极配合做好述职评议工作。方正简体开展述职评议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政府工作人员接受人大监督的一种形式。全县各级各部门的述职评议对象一定要高度重视评议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述职评议工作按法定的程序进行。评议前,要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认真回顾总结任职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好述职报告;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优异的工作实绩迎接评议。评议中,要服从人大评议组的安排,如实汇报工作情况;要主动配合评议调查,虚心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评议后,要积极抓好整改,对人大交办的整改意见,要认真研究方案和措施,经常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做到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要通过述职评议工作的开展,使述职干部有触动,其他干部有震动,部门工作有推动,实现评议一个教育一片,受评一次获益终生。

三、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支持人大工作

方正简体人大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支持人大工作,为人大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人大作用充分发挥。

方正简体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同人大的工作联系。方正简体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人大及常委会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坚持政府对人大负责的各项工作制度。政府决策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时,可通过邀请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参加政府常务会议等形式听取意见,并按有关规定依法提交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县政府组织的重大活动,要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的同志参加。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全体会议时,要邀请人大常委会的同志列席。这方面,县政府已做了一些工作,要继续加以完善,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和配合各级人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社会的法制观念,为建设法治社会多作贡献。乡镇政府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同乡镇人大和人大主席团的工作联系,要主动邀请人大主席、副主席列席乡镇政府的有关会议,支持人大主席、副主席组织人大代表或代表小组开展视察、调查活动。

方正简体二是要进一步保持与人大代表的密切关系。方正简体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威信较高、影响较大、联系较广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也是密切干群关系、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渠道。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经常向人大代表通报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使人大代表更进一步了解政府工作。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都要邀请人大代表参加。要把人民代表的呼声作为重要的决策资源,主动上门,虚心听取、认真采纳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乡镇农村、社区企业的人大代表,他们常年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把握着民意的“第一信号”,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走访活动,经常听取他们的呼声,对代表和选民反映的意义和要求,要认真吸取和采纳,尽可能使政府的决策广集民智、顺应民心、符合民意。要按照《代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没有建立的要抓紧建立,已经建立的要逐步完善。通过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各级人大代表在全县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3

摘要:对于贸易或称之为开放度和经济增长间关系之研究历来有之,虽然所付出努力不断,但都未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早期的研究虽然证实了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积极关系,但由于方法上的缺陷,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当前的研究方法克服了早期的方法缺陷,但却无法找到二者间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文献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指出一个更为明确、更为合理的方向:即使用微观经济论据而非宏观论据,对贸易或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宏观考察二者间的结果。惟有如此,才更有助于我们找出更为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贸易或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关键词:贸易;政策;经济增长

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更快增长?更多的贸易是否就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增长?对于诸如这类问题的探讨,很多经济学家都做出了努力并且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更为开放的外贸政策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罗伯特逊(D.H.Robert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甚至得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心,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外乎是为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服务,即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规律,从而政府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改变其对外贸易政策就一定能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恐怕需要更多的实证材料。经济理论固然有用,但很多基于经济理论文献所做出的预测与现实结果并不一致。提倡更为自由、开放的贸易理论有其合理成分,但倡导对国内某些产业进行保护使其免受国际竞争的理论也不无道理。本文通过介绍一些研究者对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目的不在于说明其特定的研究结果如何,而是试图找出其研究方法上所忽略的不该忽略的问题,基于此,为提出一套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献计献策以供大方之家商榷。

一、已有的实证研究概况

已有的关于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讨论主要还是建立在其有力的实证研究结果之上的,尽管众多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进而所建议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尽相同,但所用的研究方法却极其相似。都是通过考察不同国家宏观经济水平,利用标准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把各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和经济运行情况作为变量,从而试图用实证的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研究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所采用的变量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都在不断地改变、有所发展,但总的来看,这些文献的研究结果并不能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积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那些方法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解决对贸易政策的制定问题。当我们问及其研究结果是否对贸易政策制定有实践作用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研究应该更注重于外贸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即通过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递机制而非停留在对其结果之间的关系上研究,会更有利于我们找出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早期的实证研究

对贸易政策和经济运行关系之研究,一种自然而然的方法似乎就是利用统计数据来考察贸易的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开放的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那么自然可以得出结论: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的国家比那些设置更多国际贸易壁垒的国家经济增长要快,就能实现更高的国民收入水平。进行方面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Dollar(1992),Sachs和warner(1995),Harrison(1996),edwards(1998)。在研究过程中,考察贸易开放程度所采用的变量主要包括:关税保护水平、非关税壁垒的范围、外汇市场扭曲程度以及国家是否垄断对某些商品的出口;考察经济运行状况主要看GDp增长率。这些研究表明,在二战后的期间,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的国家经济增长也相应地比较快。

开放的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它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它能够导致一国更高的贸易依存度(或叫贸易密集度)。然而,一国的贸易密集度除了受贸易政策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影响外,地理因素也是影响一国贸易密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计算一国经济增长时把贸易(注意:不是贸易政策)作为主要因素考虑时,仅仅考察一国政府对贸易的干预程度将不是衡量贸易密集度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后者(地理因素变量)也是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在早期的研究中(包括Dollar(1992),Sachs和warner(1995),Harrison(1996),edwards(1998)的研究),都是采用的贸易密集度作为变量而非贸易政策作为变量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自然就包含了非政策性的贸易壁垒。而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他们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的国家会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结果确实表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积极的关系,然而在运用这些研究结果来衡量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因忽略了开放度到底是受政策影响还是地理因素影响这一问题,我们不免对其结论持怀疑态度。研究过程使用的是贸易密集度,而结论使用的却是贸易政策开放度,其实混淆二者间关系而简单地将其划了等号。我们知道,实证研究方法受到两个关键因素的制约:内生性偏差和变量遗漏偏差。内生性偏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贸易政策与经济运行有内在关联。早期研究的一般结论都是越开放就越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因果律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经济疲软的国家很可能更有设置贸易障碍的倾向,比如说提高关税以弥补国内税收不足。如果回归分析中所遗漏的变量恰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那么此时变量遗漏偏差就会发生。比如说一个拥有良好的经济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良好的经济组织机构和制度和贸易政策恰巧有关,但真正促进经济增长的是经济组织机构的质量本身。那么此时所观测到的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就会被误认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早期研究贸易和经济增长中所采用的标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法,由于存在着内生性和变量遗漏问题,那么所得到的关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也就存在着偏差估计。以上的例子及其它读者可能想到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内生性和变量遗漏不是小小的技术谬误,而是改变研究结果的因素。在意识到这些不足之处后,文献研究又进一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引入变量估计来纠正内生性偏差,二是使用相关可控变量来解决变量遗漏偏差。随着方法的改进,后来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早期研究结果确实受到这些偏差影响,而纠正这些偏差的同时却发现开放度和经济增长间的积极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当前的实证研究

一国的贸易密集度既取决于贸易政策所导致的贸易壁垒,也取决于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贸易壁垒。如上所述,政策所导致的贸易壁垒既可能是受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内生性)影响,也可能是受其他因素(变量遗漏)影响。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贸易壁垒,比如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与海洋的接近程度、人口状况等,似乎既不受经济运行状况影响,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FrankelandRomer(1999)将外生性特征——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贸易壁垒作为变量纳入回归分析之中,研究贸易密集度。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利用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贸易壁垒及贸易和经济运行情况间关系来推断政策性贸易壁垒的影响。FrankelandRomer发现,贸易中的地理因素确实会影响一国经济运行:贸易增长10%通常会带来收入增长约10%-20%。这种研究的结果与早期研究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说明利用地理因素做变量分析贸易密集度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了贸易密集度除受政策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FrankelandRomer还声称:不同政策所导致的贸易差别不会象地理因素导致的贸易差别那样影响收入水平。RodriguezandRodrik(2001)的观点认为“即便以地理约束形式的无差别的贸易壁垒对一国经济是有害的,政策对市场失灵的干预程度和贸易管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即使政策和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贸易壁垒在某个特定时期对一国收入有着相同的影响,但它们影响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比如相对于二十年前来说,信息科技改变了“距离”在贸易中的角色;同样,关税对贸易的限制作用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本的流动的发展也不断改变。

当前的研究还将早期研究中所忽略的两组变量考虑进去,结果发现早期研究所得的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积极关系也是不成立的。第一组包括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的变量。这里,地理被认为是长期发展的直接的决定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国距离赤道的距离。easterlyandLevine(2003)指出:“……与适度的气候相比,热带环境更有不利于生产的倾向,更多的疾病,存在着不能有效使用在适度气候区域发展起来的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说明在实证分析中应该包括“距赤道的距离”这一因素。RodriguezandRodrik(2001)andirwinandtervio(2002)在使用FrankelandRomer的理论模型分析时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结果发现贸易对收入的影响程度要大打折扣并且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其他的诸如一国在热带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等因素也不断地被纳入分析之中。结果都表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果不复存在了。第二组变量与一国组织机构的发展有关。将这些变量纳入回归分析的模型之中,同样存在内生性和变量遗漏问题。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cemoglu,Johnson,andRobinson(2001)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他们的有关文献,由于受到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赘述。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他们的研究同样遭遇了“失败”,即没能找出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确定的关系。

这些研究文献都试图从不同国家宏观经济水平的实证资料中找出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增长间的确切关系。但最后的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还需要用其它的数据集,变量,方法等做进一步研究。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一旦早期研究中的诸如内生性和变量遗漏问题得到解决,就没有证据说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联系。结果似乎是令人失望的,毕竟这些研究都没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我们从中了解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对于“贸易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绝对的答案。二、宏观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即使研究人员能够找到象上面所述的一整套令人信服的方法来解决内生性和变量遗漏问题,使用宏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换言之,即使所使用的回归模型是接近完美的,分析中至少还存在以下两点缺陷:一是每个贸易-增长的回归模型都将贸易政策概括为一维指标,另一个就是所有的回归模型都不考虑贸易政策对政府依赖性。粗略地看一下贸易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我们就能发现这些模型的结论是令人费解的。首先,贸易政策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比如贸易政策可以影响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从而影响企业定价及刺激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贸易政策影响贸易量;贸易政策还会刺激不同部门不断扩张或收缩,不断扩张的生产部门由于产量的提高而可能产生积极的外部性,收缩的部门会重新分配无效率的资源。其次,贸易政策的手段或工具很多,包括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进口限制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等出口刺激。再次,某些政策通过特定渠道实施的部分效应可能也取决于经济环境的特征,国家的发达程度,金融部门的完善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说,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是特定经济环境下,一系列政策工具通过多种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其多样性的特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单靠典型的贸易-增长线性回归模型实际上不能揭示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的。故将一国贸易政策不同方面的综合作用结果简单的融合为一种变量——贸易开放度,是不科学的。另外这些分析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中,排除了国家的影响,即其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很显然这是一个很苛刻的假设前提,适合于一个贫困国家的政策可能不适合富裕国家。总之,经济环境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比如一些东亚国家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而拉丁美洲国家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如何将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方式糅合在一种回归分析模型中?如果不考虑政策工具、政策实施的经济环境及作用机制而单纯地认为任何一种贸易保护措施都是有害的话,那么用于分析贸易-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似乎就是比较合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也就说明了对于“贸易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绝对的答案。同时也向我们暗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不得不改变我们所询问的问题的类型以及所要寻找的答案的类型,因为我们相信上述所涉及的回归模型是不能揭示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的,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寻找其他的可能的方法。

三、使用微观经济数据,注重对传递机制的研究

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了现有的实证分析的做法及其局限性,并且发现其分析结果是不确定的、没有说服力的。没有确切答案的事实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本身不重要,相反,我们很想知道自由贸易的“赞歌”真的能起作用吗?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如果实施得当的话,真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其实在现有的实证分析研究中,大多使用的都是宏观数据资料,注重于对结果而非传递机制的研究,因而其所得结论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并且这种只注重结果的研究严重地限制了现有贸易-经济增长文献中的政策关联性。所以对贸易-经济增长的研究就应该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传递机制,——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

(一)使用的数据资料问题。现有的贸易-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大都使用各国宏观经济资料。总的来说,使用这种资料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它们所能给予的信息是不够丰富的。进行生产和贸易的不是国家,而是一国的公司企业和消费者。因而衡量贸易对收入的影响时就不能不使用这些微观经济数据。使用的国家宏观经济数据背后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它具有“平均作用”。有的公司赢利,有的亏损;有的消费者得利,有的却遭受损失;有些产业在更为开放的自由贸易下能够兴旺而有些产业则不断萎缩,而宏观数据都将这些结果加以综合“平均化”了。且这种“平均化作用”不仅仅对一个国家,而是对所有的国家都是起作用的,因而其说服力是微弱的。

(二)传递机制。当问及是否贸易能够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时,似乎就需要贸易和收入的宏观数据来说明,然而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很多经济文献只研究了结果而回避了对传递机制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或许能够用他们的所谓经济模型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但是一个真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型应该首先能够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应包括哪些变量,不同的变量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所使用的变量是否都是使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所必要的?2、哪些变量是外生变量,哪些不是?3、贸易是通过那些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为贸易和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相互作用的,单维贸易指数的简单线型回归分析并不能适合所有的情况。4、那些是动态变量?即要找到一个模型来说明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又牵涉到两个相关问题。首先,贸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需要有不同的政策措施相配套。这其实就是如上所述的政策作用对国家的依赖性。其次,即使不存在着这种依赖性,一些能够用来解释贸易-经济增长关系的诸如运输费用和信息科技等基础项目,他们的作用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简言之,这样的模型要求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贸易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如果能够作到这些,就基本上避免现有的研究方法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选择适当的模型加强对传递机制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根据不同情形制定或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

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模型,对上述问题就难以回答。按照上面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首先一个优势就是能够让我们找出贸易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当计量经济学与某一经济行为模型联系更为密切时,我们能够通过反复检测来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并对模型加以重新审视。这种反复的过程同时让我们不断地寻求更为合理的能够有实证数据支持的模型。

如果贸易-经济增长的研究能够向这一方向发展,那么这些研究就应包括:1、注重对企业等微观主题研究,调查是否从国外引进更为激烈的竞争能够使得国内市场更具有竞争性,从而更加有效配置资源和提高实际收入水平。2、是否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能够促使国内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研究国际贸易的外溢效应。货物贸易可能会连带知识、科技转移,知识的积累又会促进经济增长。4、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通过观察模仿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可能实现知识转移,知识的积累会促进经济增长。5、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有利于一国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以上所列都是一些不完整的例证而已,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那么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全球化会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感兴趣。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不同,其相关的政策意义也就不同。比如对于南非国家来说,FDi的就业效果带动的经济增长较明显而通过货物贸易连带的知识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极其有限。那么此时政策制定就更倾向于鼓励FDi发展。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会因经济环境和政策工具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对其所能给予的答案也只能是在限定的范围内更加具体而非泛泛的解释。但这毕竟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可靠的指导作用。

四、贸易政策的性质在不断改变

无论是使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法还是本文所提倡的特殊方法,都要权衡贸易政策在其中的作用。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莫过于关税和配额了,它们被各个国家广泛采用以实施各自的发展和工业化战略。所以将其纳入回归分析之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贸易政策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再对贸易-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时,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极其权衡似乎显得不在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双边的、区域性的以及多边的贸易协定大大约束了它们的实施效果,例如出口补贴就是wto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作用不断降低。了解贸易政策的性质的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以往的对贸易-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读者们不免要问,在传统贸易政策工具作用越来越微弱的今天,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变得更重要?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了。随着新的贸易政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两个方面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第一,将这些新的贸易政策工具纳入我们的分析之中固然重要,但也具有挑战性。重要是因为我们需要知道比如税收优惠吸引的外商投资是否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挑战性是因为对这些新工具的权衡是存在难度的。第二,关税和配额往往因部门不同而不同,即具有“部门特性”,其实这种特性在新的贸易政策工具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它们的使用范围可能相对更为狭窄,因而不适宜用于贸易-经济增长的宏观分析。当我们放眼未来,对贸易-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下一轮浪潮就需要首先解决这些新的贸易政策工具所带来的问题。

五、结论

贸易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可惜的是很长时间的研究也未能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早期的研究证实了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由于方法上的缺陷,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当前的研究方法克服了早期的方法缺陷,但却无法找到二者间的联系。简单的线性回归理论分析无法说明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重要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微妙,且相互作用要依赖特定的机制和取决于特定环境。更多地使用微观经济论据而非宏观论据,对贸易或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建立特定的模型,而不是仅仅考察宏观结果,惟有向这一方向发展,才更有助于我们找出更加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贸易或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只能在更狭窄的范围内使用,并且对于贸易或贸易政策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不能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只能依具体情况而对某一方面给出特定的答案。因为我坚信,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参考文献:

1.edwards,S.(1993),“openness,tradeliberalization,and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XXXi(3),1358-1393.

2.Harrison,a.(1996),“opennessandgrowth:atime-series,cross-countryanalysisfor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Developingeconomics,48,419-447.

3.edwards,S.(1998),“openness,productivity,andgrowth:whatdowereallyknow?”

economicJournal,108(march),383-398.

4.Hall,R.andC.Jones(1999),“whydosomecountriesproducesomuchmoreoutputperworkerthanother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4,1,83-116.

5.Rodriguez,F.andD.Rodrik(2001),“tradepolicyandeconomicgrowth:askeptic’sguidetocross-nationalevidence,”inBernanke,B.andK.Rogoff(eds.),nBeRmacroeconomicsannual2000,mitpress,Cambridge,ma,2001.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4

一、引言

建国60多年来,

第三,欧洲模式注重社会团结。周弘研究员认为,“欧盟的制度模式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引入欧洲传统的社会公平观念和社会团结模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欧洲灵魂,使欧盟成员国的共同命运向着适应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以欧洲整体的力量促进福利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又以欧洲整体的力量来突出欧洲的社会特性。”⑧这里的社会团结,实际上就是福利国家。

第四,从经济宪法的角度理解欧洲模式。史世伟教授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欧洲模式的特点概括如下: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治理与统治规则与市场一致;将“辅助原则”作为建立制度的元规则,限制和明确各层面政府的职权;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采取谈判、协商的方法,各行为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博弈,在必要时各方进行妥协;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强调各行为者之间的合作,处理好多层治理与协调、体制多样化与同一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8]

综述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这些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福利国家,注重社会公平等;同时在保持原有欧洲核心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欧洲模式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拓展中。

(二)欧洲模式的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等。理解欧洲模式的特征有两个层次,即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从欧盟层面上理解欧洲模式,就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被逐步接受的过程。欧盟通过基础条约、规则、指令等经济宪法,逐渐形成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层面的欧洲模式,主要是指福利国家共识,又称为社会团结模式,其重要特点是通过高税收高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此外,欧盟层面上通过凝聚政策,促进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欧盟单一市场内的社会公平。由此而来,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法律实现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特征。[9]秩序自由主义强调经济宪法原则,与此相一致的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欧盟法规,与统一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相联系的这些法律和规则是欧盟层面上的超国家机构和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其判决效力高于成员国的法规。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这是由欧洲联盟条约所明确规定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限定了以稳定货币为唯一首要目标的共同货币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结构中的财政政策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制约,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服务。

宏观经济稳定就是为了确保货币稳定和财政纪律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treaty,简称马约)第109条和相关条款规定了加入单一货币区必须满足的五个经济趋同标准:高度的价格稳定和趋同,即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保持财政稳定,政府预算不得出现过度赤字,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累计不超过当年gdp的60%;维持各成员国长期利率的稳定,长期利率不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的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实现各成员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马约从雇员任命、金融业务、政策选择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和手段独立。欧洲联盟条约第3a条款和第105条款均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199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理事会确定了价格稳定的准确定义:“价格稳定应该定义为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同期比增长低于2%”。[10]1997年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就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协议,强调了强化财政纪律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长期特征。

因此,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

2.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

社会凝聚(socialcohesion),又称为社会凝聚力,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11]

经济社会凝聚(economicandsocialcohesion)是欧盟使用、倡导并加以推广的政策理念。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是指:“欧盟各成员国或者地区之间的社会团结。”⑨欧盟地区政策和各成员国福利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

手段。

1957年罗马条约的前言中强调降低地区差别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共同体开始设立欧洲地区发展基金(theeuropeanregionaldevelopmentfund,erdf),用成员国的财政进行再分配以帮助最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和减轻欠发达地区在统一市场建立过程中的负担,1986年《单一欧洲法令》为罗马条约增补了第五编,首次表述了“经济社会凝聚”的目标是缩小欧盟内部的贫富差距,以增强欧盟一体化的动力,这为结构基金(thestructuralfund)奠定了法律基础。1992年马约将“凝聚”作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第158条~162条款)。马约第2条规定欧盟的目标之一是“加强经济社会凝聚……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充分就业……”,第158条款(原130a条)规定:“为了促进共同体的全面平衡发展,共同体应当制定和采取行动,以求强化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凝聚。共同体尤其应当旨在减少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处于最不利地位区域或者岛屿的落后。”欧盟地区政策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公平性,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是促进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最主要的政策之一。欧盟的结构基金是地区政策主要政策工具,占地区政策预算总额的90%;⑩此外,还有欧洲团结基金(conhesionfund),主要为收入最低的国家而设立的,约占总额的10%。??????结构基金加上团结基金,是欧盟层面上用于地区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欧盟预算的第二大用途,约占欧盟总预算的35%。

此外,欧洲各成员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社会排斥,降低社会成员间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团结,也是欧洲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政策之一。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随着西欧社会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大众的民主化和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逐渐演变的。[12]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策组合和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人将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共同特征叫做“社会团结”或“福利国家”。欧洲福利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以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为主要工具,通过税费实施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对市场分配进行补充和修正,将社会政策当做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程度的将养老、扶贫、失业、工伤和医疗健康看做国家的责任。

综上所述,欧洲模式的特征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简称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简称凝聚),因此欧洲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稳定和凝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

(一)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是欧盟基本条约所规定的,这也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高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否会威胁到欧洲经济增长?对此,欧盟官方的观点如下:

“保持价格稳定(即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在中期内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政策组合的不平衡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有负面影响。增加国民储蓄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现经济增长。健康的公共财政是避免政策组合失调、实现国民储蓄增加的必要条件。低赤字、低债务、低利率,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公共投资、更有效率的公共支出、更低水平的税收负担。此外,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促进:一方面,严格的财政纪律支持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护价格稳定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引起的冲击,以及其它扰动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13]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欧盟官方的观点。巴罗(barro,1996)通过研究1960年~1990年间10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年均通货膨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降低0.2个~0.3个百分点。安德斯(andrésetal.,2000)等发现,工业化国家一旦陷入通货膨胀,人均收入的增长将难以改善,且会逐步恶化。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9)所作的案例分析中,将名义税收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考虑在内,价格稳定的工业化国家将享受到非常显著而持久的福利。此外,也有研究结果与欧盟官方的观点相左。阿克罗夫(akerlof,2000)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的名义刚性,低通货膨胀率时的菲利普斯曲线非常平缓,也就是说,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明显有害,而太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产出的损失和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因此确定合适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重要。

2.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而宏观经济稳定程度大大改善,那么欧洲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

为了符合加入欧元区的经济货币趋同标准,欧盟许多成员国采取了财政紧缩的政策,降低财政赤字,扭转债务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财政紧缩短期内压缩总需求,因而暂时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公共债务状况的改善产生信誉效应(credibilityeffect),降低了长期利率,反过来对私人需求产生积极的扩张效果,从而抵消了短期的收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经验表明,上述两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而对于那些长期利率较高的国家来说,紧缩财政的信誉效应更加明显。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中期影响如何呢?从理论上来说,财政紧缩可能导致高税率或者低政府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财政赤字的降低主要来自于低利率造成的债务降低,政府支出的降低幅度非常有限;而财政紧缩会降低利率,从而有利于私人投资,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财政强化通过避免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提高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此外,在对政策的不完全信任以及粘性工资和价格的情况下,1980年以来欧盟采取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暂时的成本。国际证据表明,旨在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在中期取得更高的增长率(vi??als,199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

增长。

(二)欧洲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机制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社会凝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首先,为了保持和增加经济凝聚,政策干预措施可能会减弱极化效应,降低市场一体化的效率和增长收益。欧盟层面上实施的地区政策大多是通过财政资源的再分配,促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果落后地区资源投入的效率低于发达地区,那么欧盟经济凝聚程度的提高会影响欧盟整体的经济增长。欧盟各成员国实施的旨在强化社会凝聚的再分配政策,也会影响欧洲整体的经济增长。比如,欧盟成员国某些保护养老金和其它权利的政策可能干扰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跨区流动,从而降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保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的凝聚,有利于社会和谐,消除不稳定的根源,从而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从实证上讲,1955年库兹涅茨(simonkuznet)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的发生,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1975年奥肯(arthurokun)提出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不平等程度可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产生不断增长的产出。安德烈·萨帕尔2005年在《全球化与欧洲模式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按照效率和公平的不同组合,欧洲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模式:北欧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大陆模式和地中海模式,对四个模式比较发现,效率和公平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14]詹姆斯·伽布瑞斯(jamesk.galbraith,2008)将工资不平等程度作为社会凝聚的指标,失业率作为竞争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凝聚和竞争力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鹤(2007)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对欧盟国家的效率和公平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表明效率和公平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

关系。

2.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而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我们以欧盟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各成员国nuts2行政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凝聚程度的衡量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凝聚程度越低,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首先,基于上述凝聚和增长之间的机制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yit=β0it+β1itxit+εit

上式中,yit表示人均gdp增长率,xit表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β0it和β1it分别是待定系数,εit是随机误差项。如果β1it为正值,表明凝聚程度越高,离散程度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即凝聚制约了经济增长;反之,β1it为负值,凝聚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为避免伪回归,对yit和xi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表1表明,yit和xit均通过llc、adf-fisherχ2和pp-fisherχ2检验,拒绝原假设,yit和xi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第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yit=0.10-0.003xit

(5.71***)(-4.27***)r2=0.53

上式中,第二行括号内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系数的t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由此可以看出,人均gdp离散程度下降1个单位,经济增长率提高0.003个百分点,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凝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欧盟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讲,两者之间既有制约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欧盟地区政策、成员国的福利政策等,都属于欧盟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如果落后地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僵化,将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然而,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其次,从实证上看,笔者利用1995年~2006年间欧盟14个成员国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即欧盟凝聚程度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四、欧洲模式对

其次,凝聚程度提高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欧盟凝聚和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欧盟长期内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欧盟采取地区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5

一、安倍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

日本经济复兴计划(下简称复兴计划)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未来10年实际GDp、名义GDp分别实现年均2%和3%的增长②。此外,复兴计划将在未来10年使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增加150万日元,即年均增长率超过3%。这是安倍政府首次提出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与执政时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保持同一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复兴计划拟定了相关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开发区战略等政策措施,并继续实行上任政府确立的财政整顿计划,以确保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一)经济增长战略基本框架

复兴计划拟定了经济增长战略,其基本框架由日本工业振兴计划、国内市场开发战略和国际市场开发战略组成。

日本工业振兴计划提出了促进私人投资、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国内市场开发战略提议发挥日本的比较优势,开发具有成长潜力的市场,为日本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国际市场开发战略旨在最大化日本的全球利益,从而支持日本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整顿

复兴计划高度重视财政的可持续性,强调要继续执行上届政府设定的2015年将“基础财政收支赤字”减至2010年一半的目标。

为此,复兴计划拟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如期实现上述目标:一是编制中期财政预算以及中长期经济及财政预测分析报告;二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各项财政支出的审查力度、严格执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估等;三是适当减少财政刺激计划,保障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精简地方政府支出以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能有效刺激私人部门需求或带动私人部门创新的项目,确保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的支出力度。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优先保障能刺激私人需求和节约成本的项目,推进公私合作(ppp)及私募计划的发展,鼓励私人部门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

(三)产业政策

为重塑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复兴计划拟定了鼓励行业整合、减免企业税负以及促进就业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推进行业整合。日本在制造业领域企业数量众多。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低下,导致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时缺乏活力。通过税收减免方式鼓励企业并购和行业整合,以提高日企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减轻企业税负。复兴计划拟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改造老化生产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为鼓励创新,在开拓新领域时企业也可获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

最后,日本老龄化严重,政府计划进行就业市场的改革,同时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复兴计划提议改变终生雇佣制③;同时,就业政策的导向从维持就业水平转向大力支持就业流动。此外,就业政策将致力于在不增加失业的情况下提高就业市场的流动性。为此,将对促进劳动力在行业内有序流动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此外,还提出建立一定数量的儿童托管中心,并出台其他支持性措施,以提高女性的就业比例。

(四)贸易政策

复兴计划提出,通过实施积极的贸易政策,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谈判,以扩大日本的海外市场。到2018年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的贸易额目标为70%,远高于当前的19%。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外,继续推进与欧盟、韩国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此外,到2020年使FDi规模增加至35万亿日元,比当前17.8万亿日元的规模翻一番。为此,提议设立经济特区,以吸引海外技术、人才和资金,放宽对外国医生就业、国际学校设立等方面的管制,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营商环境。

(五)深化体制改革

为激发医疗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和农业等成长性行业的内在活力,将继续推进上述行业在内的体制改革,以夯实经济复苏的基础。

一是改革医疗服务业,解禁混合治疗措施。日本医疗基本服务费用由强制保险支付,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有限;同时,过度医疗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为此,将允许患者混合使用日本全国保险计划承保范围之内和承保范围以外的治疗措施。

二是深化零售业改革。日本存在大量家庭经营的零售商业,其所构成的供应链错综复杂。当前日本法律规定只有在2/3以上本地居民同意下,连锁商才能在该地区开设新的连锁店。许多诸如沃尔玛的大型连锁商,只能通过购并当地店铺而非申请许可开设新商店。当前日本零售业现状不仅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也造成了效率和福利的损失。

三是农业改革。日本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粮食长期依赖进口。2010年日本农业实现了4.6万亿日元的产出,却获得了4.6万亿日元的财政补贴,即日本农业实际上是零产出。因此,降低进口关税、减少农业补贴及在农业领域引入更多竞争是安倍政府的农业改革的施政重点。复兴计划提出2020年至少有5万家企业拥有农业业务的目标,即在当前基础上翻两番。在促进企业参与农业的同时,日本政府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出口等计划。

四是深化公共部门改革。进一步下放权力,允许私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打造世界一流的电子政务平台,改革国家公务人员人事管理系统。

二、影响及看法

(一)复兴计划影响相对有限

安倍将该复兴计划称为日本经济增长战略的“第三支箭”,认为其将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利器。事实上,所谓“第三支箭”更多是象征性的举措,以便为来势汹汹的“安倍经济学”画上一个句号,凸显其经济增长战略的完整性。而安倍发表完日本复兴计划的演讲后,日经指数即以收跌3.8%至两个月低点表明了市场的态度。

安倍上任旋即推出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两支箭”,一方面,固然有改变日本长期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安倍亟需经济在短期内有所起色,以巩固其执政地位。不可否认,“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确实为安倍赢得短暂的时间窗口。但日本经济长期来看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体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横亘在安倍政府面前的“三座大山”,日本经济若想摆脱通缩,恢复正常的增长周期仍需要对相关领域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二)量化宽松损人不利己

就前“两支箭”来看,“安倍经济学”似乎正发挥着一定积极作用。过去12个月,日元相对美元累计贬值约25%,相对人民币和韩元则贬值更多。这大大刺激了日本出口,2013年一季度日本GDp同比增长3.5%,其中一半以上由出口带动。同时,201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00.8万亿日元,较2011年上涨15.57%,日经225指数上涨22.49%。

然而,前“两支箭”除催生日元将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外,并未推高通胀预期。2012年,日本通缩状况并未好转,截至年末通胀率连续7个月为负。考虑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曾表示“安倍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摆脱通缩,“安倍经济学”解决通缩乏力的影响超出其本身,更大的负面影响在于其或将降低日本政府的可信度。

“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取得的实际效果可能使中国、中国台湾和韩国等反日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诱发贸易争端甚至汇率战争。另外,大量日本企业倚重外包生产,长期来看,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带动作用有限;鉴于日本国内能源匮乏,日元贬值很可能使日本进口处于不利地位,增加某些国内企业的成本。

(三)财政可持续仍任重道远

日本债务状况正不断恶化。据imF估计,2012年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升至236.56%,年度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过10%。为实施“紧急经济对策”(“第二支箭”内容之一),2012年日本政府增发了5.2万亿建设国债,2012年新发国债超过50万亿日元。尽管日本常年维持大规模贸易顺差和高额国民储蓄,如此大规模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将使日本债务难以为继。据日本财务省估算,只有在经济名义增速3%的同时削减预算支出,才可能实现2015年将“基础财政收支赤字”减至2010年一半的目标。“安倍经济学”短期内刺激了日本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将对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

注:

①“安倍经济学”包括“三个火箭炮”:一是宽松货币政策,二是财政刺激政策,三是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

②过去10年日本年均实际GDp、名义GDp的增长率分别为0.89%和-0.46%。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6

关键词:西部;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现在全球早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与人才与技术的竞争相当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多情况下,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是协调发展的,即发达的经济带动先进的高等教育,先进的高等教育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是互利的局面。从我国西部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西部在这两方面都是较为落后的,本文即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进行建议和指导,希望促进其发展。

一、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及相关理论简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1)区域高等教育:首先,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实施的教育。而所谓区域高等教育,是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为了实现各地区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各地区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教育高等人才方面进行差异对待,例如临海地区各地政府均有海洋类特色专业,矿产丰富地区也相关特色专业,这些都是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需要自主培养人才的需要。(2)区域经济:所谓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区域间的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活动。本文重点论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的地域划分较为复杂,最主要的是地理和经济两种划分方式。而在经济划分法来划分也存在多次变动,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等地区。西部区域经济即指这些地区的综合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关系、经济行为和多种经济要素。(3)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协调整体目标、协调有关现象和各种内部因素,协调需要联系实际,根据事物的发展做出适当地调整,以保证实现整体目标。

(二)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外不乏对于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通过研究国民教育水平提高给国民GDp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来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进行阐述。简言之:教育需要成本,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对国民经济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研究创新技术和知识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阐述二者间的关系。所谓创新包括技术、制度、体系及教育和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3)将区域内的高校、政府和产业经济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种理论被称之为三螺旋理论。(4)经过相关理论研究,揭示了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着更大的经济爆发力,这点一些后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也给该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实际上,经济落后国家的这种潜在的经济增长优势要实现,需要以高等教育作为动力,即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并进行技术创新等,给国家经济的增长提高更大的优势。

二、西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金额经济发展现状

首先在高等教育方面,从2000到2010年间东西部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东西部高等教育在高校数量上均有较大增长,二者在高校数量上都增加了一倍多,但是在同时期的高校数量对比上,西部高校数量仅为东部高校数量的一半多;在培养的高校人才数量上(占据区域总人数的相对数量),十年间两个地区均迅速增长,但是西部地区数量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在招生人数及毕业人数方面也是呈现这样的规律,在教师和各种软件、硬件的配备上,东西部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而言之,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远远不及东部地区。

(二)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的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首先在教育模式上要进行适当地调整,高等教育要联系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区域特色。(2)面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借助政府的手段进行资源的分配,协调东西部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现状。(3)在技术人才方面,同样可以通过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加强同东部高校的合作,引进东部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4)面对西部地区大量人才流失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人才机制,对于高学历人才进行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避免人才的流失,尤其是避免本地培养的大学生的外流,这样可以使得西部地区的教育成本可以有所回收,同时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5)高等教育可以与企业市场加强交流,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高校的科研技术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同时可以依靠企业对高校进行资金的支持,对于学生的实践培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相信通过企业、政府、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对当前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进行协调。

三、总结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论述相关关概念和理论,提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相互的促进作用。然后,本文简述了当今中国东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方面和区域经济方面的总体差异,显然西部地区在这两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针对相关问题,本文最后阐述了改善西部地区这种现状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利用高等教育的进步作为推动力,加之联系企业、政府加强交流,从而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朱成龙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5).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7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结构动向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

1.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大框架变化不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由于受外界和自身双重影响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加存在着一定的未知性。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出发,我国经济发展大框架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在我国三大需求相互协调下,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经济运行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2013年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我国中央采取稳健发展宏观调控方式,坚持控制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出台小规模刺激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2014年我国政府在原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进行精准的定向调控,对于经济薄弱环节通过扩投资、稳外贸、定向降准、减税等举措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2.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挑战来说机遇更多

虽然近些年来在我国市场向世界开放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发展困难、世贸组织形式不振以及大宗商品波动等影响,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趋于平稳,国际市场需求将出现回升态势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业改革使内生动力增加

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心是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想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必须加大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力度。第一,行政财税改革。政府通过调整各级财政关系、简政放权、合理减税等方式提高市场主体活力;第二,城镇发展进程改革。通过土地及户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城镇发展进程加快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进一步实现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

4.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民生经济发展

在十八闭幕会上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民生经济发展,因为民生经济发展重视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能够使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得到一定的保障和改善,是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

二、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1.适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要想实现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积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其中适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措施来进行完善。第一,加大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构建并完善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给予市场和企业一定的审批权;第二,对政府服务管理职能进行强化,重点强化监管职能,实现相关事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促进服务管理效能的提高;第三,优化编制结构,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通过我国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风险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我国要想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首先,应当通过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来推动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将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紧密相连;其次,推进城乡结构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其向新型城镇化转变;最后,对区域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能够保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对当地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增长。

3.提高民生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民生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的重要途径。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能够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腾出更多精力用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要完善农村地权制度建设,保证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第二,实现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拓宽保险体制服务范围;第三,转变城乡发展结构,积极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保证各个地区城乡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第四,重视民众日常生活环境,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对企业排污、雾霾等问题进行治理,努力保护自然环境,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五,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新常态下,我国各个地区整体就业规模难免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就业矛盾,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就业矛盾的发生几率,所以政府应当出台一些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保证就业增速和就业质量,间接促进国家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创业活动创业政策

一、创业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与创业的关系

“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是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设于1997年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曾将一国或一地区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tea)与GDp增长率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创业活动与两年前的经济增长情况基本相关;创业活动与一年前及当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低度相关;创业活动与一年后的经济增长情况中度正相关。统计数据还表明,创业活动活跃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尽管有的国家(地区)创业活动不太活跃,经济增长仍然很快,但是并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地区)创业活动活跃,经济发展速度低的情况。

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更多的表现为创业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等,而就其具体关系归纳出三种思路: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创业者与经济增长;创业行为效果与经济增长。

(二)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经济学家熊彼德认为"创业是经济过程本身的主要推动力"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经过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手段并不能解决经济上的长期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关键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业是经济增长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必须将创业的成功作为主要驱动力。

(2)创业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大部分的新兴创业型企业,由于能把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和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洞察力创造性对接起来,更能够催生出许多新兴产业。因创业所诞生的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会比大企业更灵活,因此也更具有市场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3)创业促进就业。据统计从1976年到1980年,美国所诞生的新企业提供了大约20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创业者被称为“美国的新英雄”,他们在美国的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方面业者的活动越活跃,新生企业数量就会越来越多,强大的势头和生命力必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的创业企业是通过对知识的创新和对未来的无限发展的渴望,从而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

二、创业政策的演进综述

(一)创业政策的框架体系

一个符合国情、符合社会发展、合理的创业政策一方面要满足创业者的需要,并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为其塑造良好有利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督促他们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而通过大量的总结与归纳相关文献,发现各个国家对于创业政策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政策框架: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和创业支持。

(二)创业政策的类型

LoisStevenson与andersLundstrom以发展组织和经济合作所考察的多个国家创业政策为基础,按其出台的措施与目标把创业政策划分为四个类型:整体性创业政策;新企业创建型政策;扩展性政策;“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创业政策.

(1)整体性创业政策。这种政策类型有利于增强创业氛围和能力。其最大的特点是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目标是为营造创业型社会而通过创业活动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创业活力和生产率增长水平。

(2)新企业创建型政策。新企业创建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创业企业成立或退出阶段。目的在于减少由政府导致的制度。由于该政策所涉及的部门众多,所以要求各个部门共同协作。这对于新企业的成长无疑是一种无形强有力的支持。

(3)扩展性政策。实施扩展型创业政策的政府,并不一定采取一些创业政策,而是将现有的企业政策中逐渐把创业作为目标政策。其目的在于为新兴企业提供强大的服务以及为融资提供各种渠道的支持。

(4)“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创业政策。这一政策是增强特定人群创业活力的政策。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特定群体的创业比例,以及创新型企业比率。针对人群也主要以应届毕业生和科技人才或专家为主。“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创业政策也常常是各国政府对创业政策采取的措施补充。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创业政策,都对新兴企业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界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业政策影响创业的途径

(一)创业促进

即通过媒体对成功创业的大力宣传,以及对创业项目的奖励和支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创业的激情和兴趣,从而提高人们对创业的认知认可,并努力为创业者培养创业文化和氛围。

(二)对新创企业的支持

政府为相关新创企业简历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可以为新的创业企业在成长初期提供相关的建议、咨询或其他制度性支持,以减少创业者的创业成本,为新创业的企业提供一条发展快行道。

(三)创业教育

开展这一政策不仅可以保证创业者收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还为将来的创业成功做了必不可少的保证。这样的措施必为创业专业知识的整合步入到正式教育体系内,尤其是要着重培养创业技能与意识。这样才能够良好的激发其创业动机与创业机会。

(四)其他途径

通过各大银行为某些早期或中途遇到资金紧缺问题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项目,并为其提供资本基金。以及包括行政法律上的管制措施等,为新创企业的发展减少壁垒,增加健康发展的机会等。

四、结语

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不仅拉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命脉,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创业作为整合资源的最有效地一种方式,并伴随着创业政策的应运而生,也让其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生的,充满激情的强大动力。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9

20**年年末至20**年五月先是冰雪灾害、特大地震、通货膨胀,引起原材料价格猛涨;后是金融风暴引起市场萎缩。2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很多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现金流的短缺,这个也表明了一个问题—在大体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与企业的合作是企业进行事业根本的现金流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响应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的发展,我行今年的工作重点将分为三个版块进行:

1.以个人金融业务(例如:个人存款\企业存款、贷款、个人理财产品)

20**年我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凝灾害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影响蔓延,面对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经济总体上实现了平稳增长的发展势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二是产业增长恢复较快,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是投资、消费、对外贸易等三大需求协调发展,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四是通长压力有所缓解,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等等。

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09年农民上半年的年收入达到2563.15元,比上年有所增长,在个人消费贷款款项里面,部分农民因为有国务院的机电补助13%的政策,有力的拉动了农民的电器购买热。国家的政策有效的刺激了消费的力度。加上在2007年,我行与三个房产开发商的合作,更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了现有经济的增长。

根据先阶段的发展情况,我行响应国家经济政策的号召,鼓励市民踊跃的存款,并多种手段的刺激现行储户将闲置的资金做消费刺激,响应国家13%消费补足的前提下,推出本行优越的个人理财产品的销售力度。根据不同的个人与企业加大有效的贷款,拉动本县的经济发展。在09年,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我们也将着力的去提高现行国家标准的放款。

2.加强对银行服务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自助银行和自助服务,越来越为广大市民所熟悉,认识到这一点,今年来,我行突出宣传,加强互动,积极推介自助银行,针对不少客户对自助银行心存顾虑或者不擅使用等问题,广泛宣传自助银行的种种优势,以优质的服务换取自助银行的“点击率”。

贵州银监局与人民银行、公安、工商等部门制定的《贵州省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便民服务办法》已由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全省将以增设简易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定时定点服务网点、poS机和atm机取现等四种方式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农民的存取汇款难、贷款难的问题。

3.反腐倡廉工作

二、关于贷款投放的介绍: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国内已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单产的增加,粮食实现连续五年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自20**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对2009年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想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两个明确”、“两个严格”:第一,明确方向,也就是投资的方向,我刚才已经说了,中央一开始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不搞一般性的加工工业,不搞重复建设,重点就是民生工程,就是农业,就是基础设施,就是社会事业,就是节能环保,就是技术进步。第二,明确责任。地方的项目,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中央的项目,中央的部门和中央企业是责任主体。所以在安排的过程中,一定要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这是两个明确。

还有两个严格:一个是严格审查,一个是严格监管。严格审查就是要按照规划、按照产业政策、按照准入标准来审定这些项目。在这同时,我们还有财政部门的审查,还有信贷部门的审查,还有土地部门的审查,还有环保部门的审查。所以,按规定的程序来办,严格审查。

严格监管,就是说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对这些项目的安排,一定要加强监管。除了要求各个相关的部门监管之外,记者朋友可能也知道,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中央成立了24个检查组,牵头的是中央纪委和监察部,还有审计署,参与的部门包括了我们发改委、包括财政部。

整个落实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过程中,这个检查组要长住在地方,对中央负责。所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我们保证投资的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两高一资”,避免这些资金被截留挪用。

我行隶属于贵州经济欠发展地区,所在的县份均为中小型高耗能型企业,在市政财政收入中也是一个包车尾的县份,利用企业所有的形式分析,企业人力消耗较大,人均的工资却随先行经济有所增高。我行将根据现行人口的政策进行市民人均消费的刺激。

截止2009年5月22日止,我行新增贷款2500多万,占全县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90%以上,让300余户家庭喜迁新居。2007年广建中华城房开公司、峰华房开公司,泰和房开公司相续进入我县,刺激了市民的购房热。我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市民的收入也在增长的同时,适时的推进房产。激励了市民心中几十年来的拥有自己房子的欲望。加上20**年的经济危机这个点,在各个房产商因市场的影响,降低了部分房价,银监部也应着潮流对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的门槛的降低,有利的促进了市民的消费。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较大的冲击,虽然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态势是好的,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较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解决宏观经济面临问题,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从根本上说,需要改变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导向,改善消费储蓄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保险、廉租房建设等的投入。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篇10

2009年,南非总统祖马在其就职典礼中即提出要以促进就业为中心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经济。2011年,祖马再次在其国情咨文及政府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了包容性经济增长战略。包容性增长成为了指引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南非这一有着长期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国家来说,包容性增长似乎具有先天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但是,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实际上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根本上来说,包容性增长是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况下,南非政府为了化解收入和贫富差距过大这一根深蒂固的困局而做出的面向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南非经济社会发展

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南非是非洲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南非脱离英联邦以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外部需求高涨,储蓄率常年保持在30%上下,经济增速常年保持在9%左右。就像如今被津津乐道的“东亚奇迹”一般,南非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同样可以用“奇迹”来标记。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动荡停滞阶段。这一时期种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和国际制裁,储蓄率逐步下滑,南非经济增速也开始出现波动,大部分年份经济处于负增长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新南非的诞生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时期,南非经济重新走上稳定增长轨道。1993—2008年共16年间,南非经济持续增长,年均增速在3.4%左右;到2008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是1992年的1.72倍。

 

第四个阶段始于2009年。表面上来看,在经历2009年短暂的负增长后,南非经济重拾增势。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南非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增长的困局。南非面临的最大困局在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收入和贫富差距。在南非,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有着明显的共生关系。收入差距的长期累积拉大了贫富差距的鸿沟,贫富差距又成为造成收入差距的新的来源。新南非诞生前,收入和贫富差距可以归结为种族隔离制度。然而事实是,在种族隔离制度已经废除以后,南非收入和贫富差距问题并没有太大改善。2011年,南非基尼系数仍然高达0.650。从基尼系数来看,南非恐怕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和贫富差距是一种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过大的收入和贫富差距既能抑制需求、压抑经济增长,又可能引发社会不满、造成社会动荡。面临困局,有必要对新南非诞生以来的经济社会政策进行反思。

 

对新南非诞生以来

经济社会政策的反思

一般而言,解决南非收入和贫富差距症结无外乎有三种政策视角。一是种族视角。从种族视角来看,如果实现种族平等,那么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实践中,种族视角的政策也辅助以向弱势族群(特别是占南非人口比重达到80%左右的黑人)倾斜的制度安排和再分配政策,但是通常力度较小。二是再分配视角。从再分配视角来看,通过再分配政策可以调节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和贫富差距。实践中,该类政策面临的阻力最大,以致难以大范围、大规模实施,往往只能作为辅助政策。三是经济增长和就业视角的政策。从经济增长和就业视角来看,应该直接依照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目标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经济地位的平等。实践中,这一政策要求政府进行广泛干预,但是与大规模再分配政策相比,这类政策的阻力较小。

 

1996年南非政府制定的“增长、就业和再分配计划”实际上是从种族视角制定的政策。该计划是新政府早期政策的代表。从理论逻辑上来看,师从“新自由主义”的新南非政府经济社会政策似乎是无懈可击的。该计划主要包括推进私有化、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出口、放松外汇管制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按照该计划的设想,上述政策的实施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逐步改变分配不合理的情况。然而,该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在于,该项政策短期内无法提升经济增速和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从“新自由主义”的初衷来看,该类政策实际上本身也不谋求短期效应,认为能够在长期内解决问题即可。但是,诚如凯恩斯所言,“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新南非诞生之初的十年间,虽然经济持续增长,但是3%水平的增速不足以破解收入和贫富差距困局。

 

2003年南非议会通过的《广泛性黑人经济振兴法》仍然是从种族视角制定的政策,但是明显加大了再分配性辅助政策的力度。该法案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从企业和产业层面为黑人经济振兴制定量化目标。第二,制定倾斜性的国有企业重组政策。第三,实行政府优先采购政策。第四,支持黑人经济组织的发展并且设立黑人振兴战略顾问委员会。第五,通过公私合作推行黑人振兴项目。从经济增速来看,上述政策确有成效。但是,即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5%水平的增速也不能保证足够的就业机会增长,从而仍然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问题变得更糟。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南非经济增速下滑,失业水平高位增长。2012年南非失业率高达25.1%,比2008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和贫富差距问题显然只会向着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南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南非包容性增长战略的提出

从逻辑上来看,并不能把金融危机作为包容性增长战略的起点。事实上,2006年实施的“南非加速和共享增长倡议”就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策思路。该倡议要求加大政府干预经济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措施,促进就业增长和减少贫困。这一倡议实际上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解决就业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贫困问题,改变了之前“种族平等政策”配合辅助性“再分配政策”的政策思路。

不过,金融危机确实增加了政策思路调整的紧迫性。2009年祖马上台后,包容性增长战略开始逐步被列入议事日程。按照总统祖马包容性增长的思路,2010年南非政府提出了“新增长路线”发展战略。该战略一方面肯定了以往政策思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强调要将就业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其实质内涵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的干预力度。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南非政府计划未来十年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矿业、绿色经济、制造业、旅游及服务业等六个重点领域,每年创造5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也即意味着未来十年南非将新增5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也将从25%左右降至15%左右的水平。此后,南非政府制定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同样围绕就业这一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