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景区文化建设十篇景区文化建设十篇

景区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10

景区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西湖文化生态景区档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91-01

西湖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湖,是城市文化生态的完美呈现,是自然与人文、生活与旅游、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等文化碰撞下的一种文化生态。西湖景区档案文化是景区建设、发展的缩影,是社会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一、西湖文化生态的现状分析

1999年西湖刚启动申遗的时候,曾请外国专家来把脉。来自芬兰的一个专家初见西湖,笑着说,一个湖怎么申报世界遗产?在我们芬兰这样的千湖之国,比这漂亮的湖多得是。三天下来,这位专家感慨地说,我从未见过这么有文化的湖,西湖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它涵养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西湖申遗成功,也正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申报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打的招牌就是东方文化湖。

西湖文化生态是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整个西湖以及湖边的亭台楼阁、暮鼓晨钟、岸芷汀兰、诗词歌赋,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

二、西湖文化生态对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启示

西湖文化生态是系统内存在的各种文化形态、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依存、制约形成的结构平衡,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动态系统。它的研究对档案文化建设有很多启示:

1.西湖文化生态和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联系

档案反映文化,文化形成档案。档案之所以被保存,成为档案,就是在保存动机上有文化的原因。

西湖文化生态分为景观建筑、特色植物、文物史迹、诗词歌赋四大体系,它们是整个景区档案的子系统,有各自的内涵、结构和范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和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景区档案文化的价值

西湖文化生态的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档案文化,并使之呈现出三大价值:

2.1历史文化价值:景区档案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景区的记忆,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失去了记忆,就失去了历史,城市也朱去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因此保存和利用好西湖景区独特的文化,全面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弘扬西湖文化,这些都将以景区档案作为依托。

2.2学术文化价值:西湖堤、岛、桥、寺、塔的景观建筑以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桃、柳间种的特色景观植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它国家的园林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3社会文化价值:在人们心目中,西湖不仅仅是一泓碧水,它的空间特征、景观格局,或依托于文物古迹、或借助于美丽传说,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中国历代文学家、画家留下了很多赞扬西湖景观的诗篇、画卷。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过程中,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景区档案承载了特别深厚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与传统。

3.建立景区档案文化生态的目的

景区文化的传承其内涵是把档案文化的不同要素及体系整合为可以利用的整体,对西湖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发掘、完整梳理和系统研究,从西湖的历史演变、十景的由来、文物古迹、保存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研究景区档案文化的发展态势,创造性地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景区文化生态运行规律和构建对策。

三、构建景区档案文化的路径及策略分析

1.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路径

围绕争创世界一流遗产地的目标,建设具有西湖固有特色的档案文化生态新局面,以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不断完美档案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有机统一、功能强大的档案发展体系,使景区档案系统成为西湖文化遗产研究的宝库,精神和文化的活载体,社会公众的教育基地。

2.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2.1提高认识,制定战略规划

首先要充分认识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大文化”“大档案”的意识,档案从“历史查阅”转身到“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一项系统工程。其次要制定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对当前西湖景区档案文化作分析评估,把景区档案史料文献整理、重点档案保护利用、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等工作纳入其中,使档案工作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依靠科技,实现人才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摸清档案人才资源,针对不同层面、类别档案人员进行调查,建立档案人才库。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夯实基本技能,参与终身学习,打造一批既精通档案知识又精通历史文物知识、园林知识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利用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大力推进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档案管理法制化、档案工作信息化和档案利用社会化,通过科学管理,强化档案数字化进程,运用互联网、计算机、触摸屏等设施,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规范电子文件管理,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实现网上档案查询,举办网上档案展览,为景区档案文化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3加强宣传,让档案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

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除了作为一个向公众提供政府档案信息查阅的重要场所之外,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该馆所保存的“独立宣言”等珍贵档案每天供游人观赏。而在法国,档案馆已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开始被人们视为体验和感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大力宣传景区档案文化。西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文化与景观的互动,文化气息浓厚。西湖景区的档案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宝库,是一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提供人们多样化的体验,这些体验包括文化历史知识的汲取,历史过程甚至历史细节的追溯,情感的培育和宣泄,人文精神的熏陶,审美的鉴赏和享受,等等。通过开展各种类型档案展览、开设档案文化讲座、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档案日活动,让档案不再陌生,让全民都参与到对文化的挖掘、弘扬、发展、利用中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整体文化素质,使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一个丰富档案文化内涵、传播档案文化的过程,对于彰显档案文化底蕴,传承社会文明,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华,姚红叶.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1):35-37.

[2]张东华,姚红叶.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对策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2,(2):22-24.

景区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长春景区;文化建设;原则;步骤

在长春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旅游景区的建设,特别是景区的文化建设。景区文化是旅游景区的重心,也是吸引游客的本质原因。本文将以净月潭风景区、皇宫、长影世纪城为例,分析对长春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步骤。

一.长春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发掘优势文化

景区文化建设要想在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化加以弘扬。净月潭景区可以依托森林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健康旅游;皇宫以时期的历史遗迹为基础,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长影世纪城以电影文化、科技为主题,发展休闲娱乐旅游。只有各景区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优势,才能对游客产生各自的吸引力。

(二)传播优秀文化

景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缩影,选择优秀的文化加以宣传和传播关系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景区文化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能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景区的文化建设最终目的还在于传播优秀文化,净月潭景区森林生态旅游可以传播健康文化,皇宫通过历史见证传播警示文化,长影世纪城通过电影娱乐传播优秀的电影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注重协调性

景区文化建设的协调性首先体现在景区的文化需要与景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协调一致。景区文化应该真实反映当地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与地方特色相映生辉、彼此促进。例如在皇宫开设皇宫御膳的餐饮服务,就比较符合皇宫的文化特质;净月潭四周就形成了以净月潭为中心的综合区域。

(四)打造特色化

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要突出所处的自然特色、民族民俗特色和历史特色,以自身独有的风格吸引游客。所以长春旅游景区要分别结合各自优势发展自然、冰雪文化,警示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有了自身独特的发展点,景区管理部门也就能与之对应的做好各项规划,在景区文化建设中打造景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五)市场性原则

在景区文化建设之前,市场调查和预测是必要的准备,了解了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才能为景区未来的发展选好道路,然后再结合景区的特色,确定文化建设的主题和层次。净月潭、皇宫和长影世纪城三大景区是长春旅游方面的重要项目,在景区文化建设方面要通过游客的反馈和调研,对旅游市场进行精确的预估和把握。

二.长春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步骤

(一)挖掘文脉

(1)自然类景观为主的景区――净月潭风景区

净月潭风景区是以自然类景观为主的景区,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还可以挖掘其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科学文化资源。在对净月潭风景区进行开发的时候,要着重于发掘景观本身的文化品位和价值。

首先,优美灵秀的自然景观自然是它的优势,因而景观本身的审美文化是文脉挖掘的首要步骤。净月潭群山绵延形成纵横的山谷,将一弯碧水环绕其中,碧波荡漾,秀美宜人。碧松净月塔楼是景区中根据自然美要求设计建造的人工建筑,是景区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塔楼造型取材于松柏,并融入了植物的概念。其次,净月潭风景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就是一部巨大的历史书卷,正确的开发利用可以使人们窥见古代历史的文明,强化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净月潭风景区要对北普陀寺,以及石羊石虎山上的金代古墓等景点进行重点建设。目前来看这些景点的重视和开发程度还不够。再次,净月潭风景区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堪称城市中的森林氧吧,同时又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现代工业都市中的一片净土。净月潭景区依托这一片绿色,形成景区独特的生态理念,借助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态健康的向往,利用森林节、徒步节、各种体育赛事,开发生态健康旅游。

第三,在净月潭风景区中融入文学审美内涵。景区中加入富有历史时代气息的诗词题记、对联匾额等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将会大大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底蕴。所以增加题字、匾额、雕塑等人文艺术是自然景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最后,附会文化也是景区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宣传途径,也是旅游文化的一个传统和特色。净月潭要打造和宣传与“台湾日月潭”是姊妹潭这一附会文化,借用台湾日月潭的名气,和人们对日月潭的向往想象,提升净月潭的声誉。

(2)人文景观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皇宫

皇宫博物院是具有丰富人文景观文化资源的景区,相较于净月潭风景区,更具有明显的历史积淀性、时代精神性和民族文化性。皇宫的文化建设以历史遗迹、文物艺术和民族风情等为主题。

首先,皇宫博物院是中国现存的三大宫廷遗址之一,是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洲国皇帝时居住的宫殿。勤民楼是溥仪办公之处,缉熙楼帝后二人的居所,此外还有花园、游泳池、跑马场等娱乐之处。景区要充分借助末代皇帝居所之名,尽量复原溥仪生活的真实场景,以此作为景区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扩大景区影响。

其次,皇宫博物院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为纪念那个战争屈辱的时代,景区建立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馆内各种实物、图片、影像资料十分丰富,是景区内警示文化的一个代表,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来还要以警示文化为核心进行多个文化场馆的建设,比如东北抗战、解放纪念馆等。

再次,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其满族的身份就使皇宫博物院带有了满族的气息。在景区文化建设中增加民族民俗的元素,将在旅游发展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皇宫设有满族风情展和文化演示中心,景区出口的古玩一条街也可以展销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最后,皇宫是设立在满洲国帝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由于为日本人所建,而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日本式、欧式的建筑风格。博物馆中要增加对场馆建筑的维护,充分展现建筑的特征。在新建建筑中,要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特色,注重协调。建议增加对书画楼的进行完善的修复,增加对文化演示中心、马文化场馆等的投入和建设。

(3)主题公园型景区――长影世纪城景区

长影世纪城是出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娱乐园,对电影主题文化的应用与发掘是景区最大的特色,长影世纪城的前身是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著名的长影制片厂,如今把现代电影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创出中国大电影时代的新模式,在建设长影世纪城景区时还可以突显出长影的历史画卷,增加一些历史上长影出品的影片展览,丰富长影世纪城的历史底蕴。

此外,长影世纪城采用世界先进的高科技电影技术,荟萃了好莱坞环球影城、迪斯尼游乐园的精华,汇集了三维巨幕、4D特效、激光悬浮、立体水幕、动感球幕等当代技术最先进、种类最齐全的特效电影于一园,被誉为“世界特效电影之都”。在以后的发展中仍要以高科技为依托,不断更新采用新的电影技术。

再次,长影世纪城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上国际文化的引入,使得景区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要这些国际文化汇集的同时,要充分显示长春的深厚电影文化,展现长春文化魅力。

最后,长影世纪城作为电影主题娱乐园,在围绕电影主题开发一系列娱乐项目,正在建设中的长影世纪城二期项目――“华夏翱翔”,要更加注重游客的电影体验和感受,增加真景体验项目。

(二)树立景区文化形象,打造景区文化产品

旅游形象是景区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旅游者一起直观感受对景区的总体看法和评价。良好的景区形象才能获得游客们的认同,以此推动旅游消费的增加。

(1)景区文化形象的要求

长春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各景区为吸引游客量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景区文化形象。以净月潭、皇宫和长影世纪城来说,三大景区要努力树立热情友好、积极向上、绿色健康、动态开放的文化形象,同时致力于景区内部各层次文化主题的整合。

(2)景区文化形象的定位

景区文化形象的定位属于景区的经营特色问题,一般具有重要性、优势性、独特性和占先性。拿皇宫博物院来说,博物院以其在时期的特殊历史地位,树立了独具特色的集宫廷观光、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旅游形象。这一点在长春、吉林省以至于全国都是独具特色的景区形象,对于景区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打造景区文化产品

景区文化主题是景区的灵魂,但景区实际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具体的市场运作才能实现,这时就需要景区文化产品发挥作用了。项目是景区构成吸引力的亮点,以长影世纪城来说,电影文化是其独特的景观,游客的参与性活动,各民族的精彩表演以及餐饮等服务都是实现景区经济价值的重要短板,不仅可以实现旅游功能,还可以实现接待功能。

(三)营造文化氛围

独特的文化氛围是景区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春三大景区也都努力营造了符合自身资源优势的文化氛围,对于长春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来要一要活化景点,缀以美名。长春景区通过给景点赋予优美的名称,将审美的繁殖和理解联接在一起,如净月潭风景区的荷花垂柳园和碧松净月塔楼,长影世纪城的“古堡惊魂”、“英雄秀场”等,都给了游客想象的空间,也增加了景区的吸引力。在景区中对于景点的命名,其实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要引起重视。

二要神化景貌,增其灵性。长春景区同时也注重赋予景区景点的灵魂与灵性,使景点成为富有灵性的个体,增加景点本身的浪漫色彩。如净月潭景区在宣传中,突显“日月潭的姊妹潭”来宣传,并附以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王母娘娘不忿七仙女与董永私定终身,派人将七仙女带回天庭时,七仙女掉落了两滴眼泪,一滴洒在南边,便化为了日月潭,另一滴洒在了北边,便化为了净月潭。这样的宣传和传说无疑会增加景区的灵性和知名度。

(四)创新途径展示景区文化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采用现代化手段与设备设施展现景区文化,是市场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长春市旅游景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仅依托口头介绍和图片解说,要更充分的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以创新的手段来展示景区特色。比如在景区内采用各种音像、影像、网络等新媒体资料手段丰富景区文化建设的途径,创新展示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宋绍红.创新经营提高效益――对长春皇宫西部区域总体经营的思考.[J].博物院研究.2008.(02).

[3]张微.丰富内容创新方式遗址型博物馆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以皇宫博物院为例.[J].博物院研究.2012.(02).

[4]王云.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04).

[5]刘树伟.长影世纪城项目管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

景区文化建设篇3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0余所高校获批成为部级旅游景区(见下表),其中,大部分都是近3年获批的景区。高校成为旅游目的地或成为国家a级景区,在近几年成为人们争议颇多的话题。但高校申报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积极性在日益高涨,还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准备申报a级景区,而且旅游主管部门视乎也在鼓励高校参与到a级景区的建设和申报中来。

部分高校校园a级景区信息统计表

纵观已经建成的校园a级景区不难发现,这些景区的建设都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或者说校园文化本身即为景区建设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其校园这一特定的区域里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所培育出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综合个性表现。它包括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和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具有高校特色和自身特色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宗旨、精神、传统、作风等,同时,它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社区性群体文化。

解读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其精神内核是本校的思想价值观念,蕴涵着学校传统、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人员素质、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丰富的内涵。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景区建设的关系

1.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景区建设的依托。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与其他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的景区建设有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它必须依托校园文化,并以校园文化的体现为特色。离开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景区建设就失去依托,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意义。

2.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景区建设内容包括园林景点建设、建筑、雕塑、楹联题刻等,但这些无一能离开校园文化这一主题内容而独立存在在,它们所表达的一定是校园文化这一内容。失去校园文化的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不论是园林也好,还是建筑也罢,抑或是雕塑和楹联题刻等,都如同无本之源,失去生命力。

3.高校校园景区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校园文化不是空洞的东西,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印在书上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将其传达出来的。除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方式体现外,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建筑、雕塑、园林、楹联题刻等物质表达形式,二者恰恰是校园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也就承担起了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任务。

三、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文化表达的内容

1.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可以说,没有办学特色的高校是没有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的高校。而办学特色也是高校校园景区建设所要表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学校历史文脉与成就。高校的历史文脉与过去的成就,虽然已成历史,但它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也是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校园景区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3.核心价值观。它是高校的价值体系中长期指导师生员工心理意识和行为取向的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校园景区建设所必须表达的内容。

4.地域特征与自然环境。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高校校园文化如果没有地域特征与自然环境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体系。地域特征与自然环境同时也成为高校校园景区建设所要表达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四、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校园文化的表达方式

1.用建筑景观的语言来表达校园文化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园文化是灵魂,主体建筑和景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体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应该注重体现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世界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而主体建筑和景观也应实践新的设计理念,表达校园文化并与校园文化互动。

2.用园林景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校园文化

高校景区建设必须在梳理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园林景观、园林小品、空间布局和植物等形式来表达和体现校园景观规划所承载的校园文化。

3.用雕塑景观的语言来表达校园文化

校园雕塑作为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以不同的雕塑语言形成不同的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它即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水平高低的象征。校园景区建设就是要用优秀的校园雕塑来传承高校的人文历史和文明进步,来表达校园文化。

4.用楹联题刻来表达校园文化

楹联题刻在表达校园文化内涵时效果直截了当,可对文化内涵起到概括、提升和宣传的作用。特别是校训、校歌、校史等,通过文字的形式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凝聚力,使校园文化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和行为规范。同时,校训、学校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内容用楹联题刻的语言可以表达学院优良传统和精神,同时也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的表达方式。

5.用活动来传承和表达校园文化

景区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中原经济,根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战略

一、河南根文化旅游综述

1.根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旅游业的基本功能以低消耗的姿态,以超强的带动势头,传承文化和展示形象,并达到惠民效果,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河南省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很高,尤其是根文化旅游发展,通过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并借助郑、汴、洛沉淀的文化资源,在功夫、古都、宗教、名寺等方面,开发集休闲、度假、观光等为一体的根文化旅游项目,使得旅游产业更上一层楼,带动河南省旅游跨入全新发展阶段,大有迅猛发展的势头。

2.根文化本质

根文化的本质,是当地亘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出地方的文化特色。根文化不仅以外在形态展现出来,同时形成了当地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思想潮流,决定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世界每个角落几乎盘踞形式不一的根文化,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引导当地旅游产业模式的形成。河南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之一,根文化资源丰厚,譬如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中华9大始祖,或出生于河南,或建都于河南,这些文化就是河南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根文化之一。

3.根文化界定

河南的根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中国总共有8个古都,河南占据其四,分别是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中国百家姓氏78个姓氏源于河南,譬如陈、黄、郑、林四大姓氏;中国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譬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嵩山少林等;河南地下、馆藏文化等位居全国第一;众多历史名人故居;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戏曲文化。以上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河南省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产业后盾,体现出河南的根文化内容。

二、河南根文化产业社会价值

1.维系海内外华人纽带

河南的根文化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关系,以河南根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旅游景区和路线,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譬如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庆黄金周,来自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左右,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急剧上升,少林寺和云台山等5a景区大约接待58%的游客。由此可见河南根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为海内外华人纽带的维系,提供了交流的窗口。

2.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省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原文化的崛起,成为带动中原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是随着河南境外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加,其GDp优势可以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河南的文化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和中小企业进驻河南,挖掘更多的根文化,作为经济的寻根纽带,助推中原经济区根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发展。

3.提高人口素质与优化环境

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河南省推行根文化产业,实际上构筑了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对外交流的渠道,根文化产业本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实际上已经为小康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注射了“强心剂”,构建了河南省的社会综合素质和文化环境氛围,有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河南根文化精品资源开发策略

1.打造寻根文化“圣”字品牌

河南自启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以来,就开始借助特色的根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圣”字品牌,为根本文旅游产业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以固始县为例,该县记载了4次历史大规模移民,向南迁移闽南和粤东地区,并扩散到台湾、香港和澳门。为此,固始县启动“让根新文化扬名固始”为主体的根亲文化节,逐渐形成寻根文化的“圣”字品牌,促进该县根亲文化的快速发展。

2.搭建寻根文化品牌基地

寻根文化品牌的强化,需要搭建品牌打造基地。目前河南省的经济指数、社会指数、生态指数呈上扬趋势,为寻根文化平台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搭建条件。与此同时,寻根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河南省通过借助招商品牌,定义某种旅游产业的主题,进而挖掘相关的文化,譬如为突出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中“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河南省从多个角度促销旅游产业,譬如黄帝拜祖大典,对提升河南旅游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

3.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根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某个领域中存在饱和和欠缺的状态,当针对某种根文化所开发的旅游产品过多,就会呈现饱和状态,此时如果未能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那么这种旅游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从探寻根文化内容开始,到形成寻根旅游资源,基本形成河南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浩瀚工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根文化的开发阶段,也就是目前这个阶段,挖掘出更多的根文化,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子回乡投资创业;二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河南省根文化,打造有利于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品牌,为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发现根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新的理论视角,对河南旅游根文化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历来对旅游产业非常重视,尤其是根文化旅游发展,通过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带动河南省旅游跨入全新发展阶段,其中根文化是当地亘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引导当地旅游产业模式的形成。河南省需要打造寻根文化“圣”字品牌,并搭建寻根文化品牌基地,以及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开发根文化精品资源。

参考文献:

[1]付玉成.河南信阳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河学刊,2012,(2):51-52.

[2]周海芳,梁振丽.河南根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4):83-84.

景区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99-02

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水土风貌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是南京市旅游业的龙头,是南京城市的“绿肺”。景区如何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又一正确的、进步的观点。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景区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它对景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其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对应的是树立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明确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景区每一个人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2.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同样,要树立相应的生产观。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景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旅游产品的生产,不论是景点再造,还是旅游纪念品开发,都要遵守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

3.景区自身与自然互利的消费。即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任务,它既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风景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1.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之放在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的大环境中,在保护现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南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强有力的助推剂。

2.建设绿色的景区、人文的景区、和谐的景区。景区建设生态文明要紧跟“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植被修复工作,把景区的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独有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连的一幅和谐景象。

(1)绿色景区,就是要体现出高度的生态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景区外在清洁环境,有绿荫覆盖,更在于通过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完全统一。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中,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绿色景区的建设对于风景区来说至关重要。

(2)人文景区,即要积极倡导景区文化建设。生态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状态,当它进入人文领域,它就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之上有了人类生产生活之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就寄寓其上,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的决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态最初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起着重要影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点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建设人文景区是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景区生态文明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注重景区人文内涵的建设。

(3)和谐景区,即在景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着力增强景区生机和活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完善景区协调机制,推进特色服务文化,围绕“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旅游经济繁荣、景区安定和谐”四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绿地、森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它们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巨大的吸储作用。应继续加快绿地建设,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环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湿地,重视水体建设,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优化景区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坚持利用技术、土地、品牌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规划上,实行规划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整体推进;在树种选择上,由单一树种向生物多样性树种搭配转变,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对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利的人为因素,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提高景区的科研与管理水平,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2.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制造和谐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积极开展种类多样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互补互进;要充分发挥中山陵国家首批5a级景区及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在向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将景区建设成为南京市生态文化体系与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南京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制造和谐的生态伦理,用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和绿色消费。大力弘扬景区博爱精神,推进特色服务文化,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一切活动,使人们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自觉遵守。

3.构建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完善生态景区。深化生态文明,要以新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兴起一股迎接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时代到来的高潮。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梅花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在景区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融入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精神,倡导文明的旅游形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色彩与自然色彩的融合;通过完善生态景区,对景区进行分类设计和管理,对景点建设导入特色生态文化背景,将紫金山进行功能划分,山东南部为现代休闲娱乐区,山西部为六朝文化旅游区,山北部为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中山陵为民国文化旅游区,明孝陵为明文化旅游区等,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建设景区生态文明是实现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加快新景区的建设步伐,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9):140-141.

[2]万志洲,李晓储,徐海兵,黄利斌,刘署雯.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建设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7-19.

[3]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中旬刊,2007,(1):390-391.

[4]燕乃玲.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生态文明[n].解放日报,2007-10-24.

景区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水土风貌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是南京市旅游业的龙头,是南京城市的“绿肺”。景区如何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又一正确的、进步的观点。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景区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它对景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其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对应的是树立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明确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景区每一个人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2.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同样,要树立相应的生产观。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景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旅游产品的生产,不论是景点再造,还是旅游纪念品开发,都要遵守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

3.景区自身与自然互利的消费。即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任务,它既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风景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1.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之放在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的大环境中,在保护现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南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强有力的助推剂。

2.建设绿色的景区、人文的景区、和谐的景区。景区建设生态文明要紧跟“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植被修复工作,把景区的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独有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连的一幅和谐景象。

(1)绿色景区,就是要体现出高度的生态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景区外在清洁环境,有绿荫覆盖,更在于通过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完全统一。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中,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绿色景区的建设对于风景区来说至关重要。

(2)人文景区,即要积极倡导景区文化建设。生态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状态,当它进入人文领域,它就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之上有了人类生产生活之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就寄寓其上,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的决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态最初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起着重要影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点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建设人文景区是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景区生态文明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注重景区人文内涵的建设。

(3)和谐景区,即在景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着力增强景区生机和活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完善景区协调机制,推进特色服务文化,围绕“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旅游经济繁荣、景区安定和谐”四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三、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绿地、森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它们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巨大的吸储作用。应继续加快绿地建设,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环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湿地,重视水体建设,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优化景区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坚持利用技术、土地、品牌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规划上,实行规划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整体推进;在树种选择上,由单一树种向生物多样性树种搭配转变,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对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利的人为因素,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提高景区的科研与管理水平,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2.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制造和谐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积极开展种类多样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互补互进;要充分发挥中山陵国家首批5a级景区及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在向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将景区建设成为南京市生态文化体系与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南京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制造和谐的生态伦理,用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和绿色消费。大力弘扬景区博爱精神,推进特色服务文化,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一切活动,使人们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自觉遵守。

景区文化建设篇7

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讲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简洁实用原则相结合的,既科学又艺术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是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性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即是当今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东湖听涛风景区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与技巧。若对其应用得当,可在现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古今融合,文脉呼应,现代实用性与民族文化性相结合的设计深度与设计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可分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两大类。古典建筑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丰富,结构复杂,雕梁画栋、角兽飞檐,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建筑、古文物建筑,还原历史面貌的建筑总括。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组群布局形式可分为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点可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从古建筑元素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点等两方面来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师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将园林建筑通过空间群体构图,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轻巧灵活、天然野趣,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审美观念。

2.东湖听涛风景区中古建筑现状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我国最大的的城中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五个片区组成。它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体,是武汉生态景观资源中难得的蕴含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隗宝。

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东湖风景区中的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以其较为悠久的园林特色景观,成为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开辟、人气最旺,民众认可度最高的景区。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湖岸线约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旧居、观景长廊、楼、阁、桥、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旧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纪念历史的屈原纪念馆,赏景品画的滨湖画廊,富有古韵的艺术中心,湖畔的秀丽长廊、远眺听风的长天楼,临湖观水的湖光阁、颇富民族风韵的行吟阁、曲桥亭廊围合的碧塘观鱼等。其中无论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蕴含着各自的动人故事,深深的体现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远历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态美感,将人文元素赋予灵魂情感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种人文元素,如果当今的设计师们再不重视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那么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将钢筋水泥铺满了景观园林中自然温婉的土壤,树木石林乃至城市里点点新鲜的空气也会变得冷漠多余,景观设计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宣传城市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独立性和组合性,如运用亭台楼阁、桥梁回廊的空间转换,不仅给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给景区增添了古韵古香的历史韵味,创设了园林意境,让人们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结合。古建筑元素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史诗的纪念碑,在景区内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复和创造,能让人们感受独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和利用

景区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初衷,是保护古建筑原状不被破坏。古建筑不仅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更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在城市景区中对古建筑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将古建筑元素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保护历史文物,成立艺术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艺术文化中心有湖滨画廊、屈原纪念馆、亚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滨湖画廊是一条沿着波光粼粼湖水岸边形成的艺术长廊,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在那里经常展示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或是书法雕刻,游客们在欣赏东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富有诗意的艺术创作,是景区中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纪念馆是一所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建筑融合。馆前竖立着屈原的半身像,展馆内陈列了有关屈原和楚国文化的资料史册,通过纪念馆弘扬湖北的地域文化,让游客们全身心的体验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以楚国建筑中轴对称、高台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组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氛围。对待有一定艺术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设计师们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展厅观光的形式组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览。让游客们全方位的了解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区游玩的同时获取文化上的升华。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台楼阁,增添景致

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保留、利用富有中国园林气息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间构成形式,不仅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设施,更增添了现代园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让园区中古建筑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带来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意义。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沧浪亭、湖光阁、楚风园、先月亭、可竹轩、长天楼、多景台、听涛轩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线性的休息玩耍、如画风景的地方。古韵古香的亭台楼阁给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在沧浪亭享受林间的鸟语花香,在长天楼远眺远山,在岛上的先月亭,多景觅一份优雅,在听涛轩闭目感受湖水的沧海桑田,水云轩品茗“水云乡”,无不让人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东湖景区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别致。落羽桥,荷风桥等穿插在东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衔接了各个听涛景区的各个景点。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赏两岸的风光,这是石路古桥才有的意境。钢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无法与湖水和谐共处。

通过笔者对听涛景区内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实地的探讨考察,生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设计需求。同西湖等国内其他湖泊型风景区相比,东湖因其历史文化原因,名气有所欠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风景区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没有任何蓝本,属于应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长天楼,屈原纪念馆等古建筑,随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韵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养。文化美感是需要历史的底蕴的,是需要时间来衡量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师们进一步探讨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历史的延续性。现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设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呼应。大力发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握好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律。古建筑元素从造型特点上,可分为:

1.建筑空间布局

通常都是一个主体核心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辅助建筑,中间用廊衔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群体。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凸显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休闲的楼阁亭台是在景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给人的印象四方开阔,多以六开间二至三层楼的格局为主,在树木远山处,适合远眺休憩。而亭台多建在环抱山水,景色清雅,视线开阔的地方。例如听涛景区的行吟阁,史建于1954年,位于东湖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与水相依,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道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层层飞檐,灰墙翠瓦,与桥、水、陆连接成线性风景长廊,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2.建筑形态结构

听涛景区古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基本由台阶、屋身、屋顶组成,梁柱作为基本骨架和受力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结构,远观类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元素与景区的融入可凸显地域文化,例如从建筑形态结构方面考虑,可以再建筑的门、窗、屋檐、柱、斗拱、瓦当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态和结构细节让游客体会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质

建筑用材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为满足力学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质选择可根据地方文化适当多样化,突出自然风景和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选择地方性材料,竹、土砖、灰瓦等,让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传承了古园林建筑的常用颜色,灰色的墙面,朱红色的立柱,墨绿如木的楼顶,无不显示出园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通过对听涛景区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布局、结构、材质、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景区古建筑元素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突出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风景感化游客,让东湖生态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龙头产业和支撑点。通过对东湖听涛景区的系统分析,由此可以考虑到景区未来规划可以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进一步对生态景区中人文化可持续的重视。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三充:

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与景观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不协调

景区的环境受到了城市工业的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东湖的水质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业化的破坏。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区的人文元素有点单一简单化,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层面较为淡薄。例如异国风情园与其临近的蝴蝶花园,海洋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建筑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协调,因而景观文化情调不太统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体现景观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和组织观赏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设计要根据景区的规划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应,这也是景观设计最想达到的景观情境。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通过利用地形,山顶、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环境景观要素设置建筑群组。例如在听涛景区观景平台旁的“碧潭观鱼”建筑群,是一组以曲桥亭廊相连贯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园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体现楚国喜邻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将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景区设计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立主题东湖文化区。区域主题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将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体化,才可以更加和谐统一,促进东湖生态景观的完善。不得不承认听涛区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景点的衔接性过于缺乏。将艺术中心,亭台楼阁,长廊隔断,集会场所相互融汇贯通,具备了基本的游览指导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学习欣赏东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观有些注重形式主义,过于关注功能性,人们在享受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观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把一个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经济、自然元素等相关元素与景观设计做有效的结合,使得景观不再缺乏特色审美感。而透过以上就东湖风景区内古建筑元素的融合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当今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设计师需要不断深刻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将理论性的知识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项目来源:2012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景区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关中地区;历史民俗旅游;马嵬驿

陕西省兴平市的马嵬驿是唐代“马嵬驿之变”的发生地,也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秦蜀古道的重要驿站,自古以来商贸活跃。加之周边的杨贵妃墓――黄山宫文化旅游景区、唐中宗送金城公主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色的关中民俗文化,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然而,由于建设仓促,重视经济效益,对实际情况的预估存在偏差,导致其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意性不强,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旅游精品。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加,人数远远超过了其规划时的景区承载力,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已跟不上景区发展。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和改造,学界已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1]但相关研究成果对统筹整个景区的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和保护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扩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多种手段分析当地在开发和保护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过程中的成果、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当地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期为陕西关中及其它地区历史民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一、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采访当地工作人员、走访当地民众、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现将马嵬驿在开发和运营方面的问题说明如下:

1、文化建设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作为一个文化体验园,景区建设了许多文化景观以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但可能由于建设时间紧迫,对相关文化设施的设置考虑得不够全面。如:当地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的展示中。当地虽安排了弦板腔艺人在文化广场中心表演,但周边没有明显的宣介文字或相关人员讲解,大多数游客只是随便看看,不能充分了解这一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起不到较好的文化宣传作用;当地虽已建成许多民俗博物馆,但据笔者所见,其展厅大多是以旧窑洞改建而成,展厅内空间狭小,游客不便进出,且同样没有讲解人员介绍展厅展示的内容,这些都限制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

(2)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较低。当地虽已建成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示街、传统民俗作坊街和“马嵬驿之变”历史场景展示等文化设施,但其作用仅侧重于静态展示和游客的视觉体验,具备体验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多,这样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降低了游客重游的可能性,长期来看可能会对当地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文化资源开发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当地急于将一些表层与当地相关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文化资源开发还处于表层,未能挖掘并运用其现有的文化资源,限制了当地文化资源开发的延伸和扩展,也造成了当地的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低,缺乏旅游特色和精品的问题;且当地在开发过程中较注重当地文化资源对当地的经济效益,而对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失去可依托的文化基础;此外,在开发建设中,当地只注重了各地民俗文化村建设发展的普遍性,没有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优势深入发展其独特性,也使当地文化表现缺乏创意。

(4)未能联系周边景区,扩展文化资源优势。马嵬驿景区周边有黄山宫――杨贵妃墓等文化旅游景区,黄山宫是西汉早期的道教圣地,汉唐时期的皇家道观,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杨贵妃墓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相当之高,当地文化资源集群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较明显。虽然早在2010年,兴平市已有“大唐贵妃园旅游区”的建设计划,但经历了近几年来的建设,旅游区的知名度,旅游区内部景点的联系程度都不高。据实地调查,在马嵬驿景区游客严重饱和的情况下,黄山宫景区和杨贵妃墓景区的游客却寥寥无几。当地未能很好利用其文化资源集群性优势进行综合性开发,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道路状况差,停车场地数量不足。景区周边道路状况很差,这与其在废弃村庄的基础上建设景区有一定关系,因当地长期废置,使道路无法在短时间内建设完备。经调查发现,景区周边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多为黄土路面,且双向各有一车道,这使得错车困难,疏散不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旅游旺季,由于自驾私家车数量较多,景区的停车场无法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在入口和出口处很容易发生道路拥堵。在这种情况下,道路两侧的农田被村民们自行开辟为停车场,私自收费,这也加剧了停车场管理和收费的混乱局面。

(2)景区间摆渡车的安全问题。区门口设有电瓶摆渡车,可搭载乘客来往于周边景区。但电瓶车行驶的路段有大量的黄土路面,道路狭窄,且十分崎岖颠簸,电瓶车两边敞口,而且车上也没有安全带这样的安全保障措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难以完全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3)景区环境和卫生问题。景区内部和周边都有大量的黄土区,的黄土层不仅影响景区美观,而且对过往游客的安全也造成了极大威胁。景区内部有许多露天的小吃摊点,时常的尘土飞扬,也容易给游客留下“灰很大,不干净”的印象,影响景区的内部卫生和游客对景区的整体评价。

(4)景区内道路规划和游览标识。马嵬驿景区内三大部分:民俗文化展示区、民俗小吃区以及休闲娱乐的系统联动性欠佳,在线路方面没有实现完全贯通,有些景点为平行设置,会使游客在游览景点时不停折返,耗时耗力,使游客不能一次性游览各个景点。此外,景区门口缺少景区介绍和简明清晰的景区地图,游客进入景区后也没有明显的指引牌,也给游客游览带来很大不便。

3、景区管理方面

主要存在管理混乱分散的问题。起初建设时,由于预估的接待人数与实际状况的差异,现今游客数量已远远超过其规划时的景区承载力,景区管理已跟不上景区的发展,但当地还未能制定出有效的接待方案以实现景区发展。就笔者所见,在景区大门附近,有大量无证摊点向游客贩卖自制食品,无人管理;在游客数量较多时,停车场附近易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却缺乏交通疏导人员,且有些农田被村民自行开辟为停车场,私自收费;在景区内部容易发生人员拥堵的路段,缺乏管理人员保障道路畅通与游客安全;在景区门口,一些当地村民将自家农用三轮车改造成搭载乘客来往于景区间的摆渡车,进行营运。这些都是景区管理中的乱象,有待进一步改造。

4、宣传方面

据实地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来看:景区知名度基本仅限于其周边的市县,景区游客主要来自于西安市及其它陕西省内周边的市县,来自其它省区的游客数量很少;景区宣传手段较为单一,未能拓展多方宣传渠道。景区也未能利用与周边景点:黄山宫、杨贵妃墓的集群效应扩大宣传优势,景区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或陕西境内,像这样的民俗文化村还有许多,如何在相比之下获得竞争优势,是这次实地调查后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发展策略建议

1、明确建设定位,重视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

要想在众多相似的景区中脱颖而出,除了完善景区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中突出自身特色并进行文化创新。马嵬驿景区有其它民俗文化村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背景优势,加之其地处关中文化圈的重要位置,其民俗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在建设中应当充分抓住这一点,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绝不可一味简单模仿其它民俗文化村的建设经验,应当在文化创新上多下功夫,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深入挖掘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并注入时代特色,为当地文化资源开发的纵深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的依托是文化,因此进行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就是进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只有这样,文化资源才会更有生命力和可塑造性。

2、提高游客参与度,丰富文化展示方式

在文化景区建设中,只注重静态展示往往不能给游客带来综合性体验和感受,只有当游客参与到整个动态的文化场景中,才会有直观而深刻的文化体验,从而能把文化感受上升到文化意识。就具体建设而言,如:可以利用古驿站文化背景、当地建成的跑马场和相关道具,让游客体会古驿站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休闲区开展古代休闲项目表演(如:蹴鞠、打马球、舞马等),也可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古人的休闲娱乐方式;设置关中传统技艺体验区,邀请关中民俗艺人,现场表演或指导,让游客体验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感受民间戏剧艺术(如:弦板腔);可利用现代科技,以播放影片的方式,展示“马嵬驿之变”的历史场景等。

3、完善基础设施,规范景区管理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是景区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因此也不容忽视。首先,完善周边道路建设,扩大停车场规模,对周边道路进行修缮与拓宽改造,在游览旺季,可通过暂时占用农田的方式,缓解旺季停车位紧张的压力,但要严格规范管理,避免因村民私自经营导致的秩序混乱;加强景区周边管理,取缔无证经营摊点,加强摆渡车的营运管理;完善景区文化博物馆和文化设施建设,可适当扩大展厅空间;在景区入口设置简明的导览图,在景区内部增加清晰的导览标识,综合规划游客游览线路,实现景点串联;适当增加休息区、卫生间、游客中心等设施;在旅游旺季增加疏导人员和安保人员;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素质,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系合作,积极推动“旺季分流,淡季互补”,实现发展共赢。

4、完善和拓展宣传手段,发挥周边景区的集群和联动宣传效应

宣传手段的完善能拓展景区的游客市场,推动景区走出陕西,打造陕西文化旅游新品牌。在完善现有宣传渠道方面:完善马嵬驿官方网站及微博微信,及时更新平台内容,增加与游客的互动,了解游客需求;加大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将景区宣传单页置于醒目位置,方便游客拿取。在拓展宣传渠道方面:设计马嵬驿吉祥物和人物图标,制作销售相关文化创意宣传产品(如:文化特色书签);举办马嵬驿摄影展,对优秀作品予以一定鼓励,通过游客的摄影作品,扩大景区影响力;发挥景区集群和联动宣传效应,充分运用马嵬驿与周边景区联动的特点,积极加入到兴平市“大唐贵妃园旅游区”规划建设中,设计出旅游线路,将杨贵妃墓――黄山宫――马嵬驿――周边农家乐串联成一条“关中历史民俗旅游文化一日游线路”,并在周边景点互作宣传,促进协同发展。

5、注重社会价值,发展大众文化

文化景区的完善,影响力的扩大,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承载丰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马嵬驿景区,应当成为大众感受历史,了解民俗的重要窗口。当地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播职能,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推广宣传。

6、政府支持,协助发展

充分响应和利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将马嵬驿旅游景区纳入到“兴平市经济建设规划”之中,加快推进兴平市“大唐贵妃园旅游区”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当地经济的有力增长点。积极发挥当地政府、当地文化部门、相关企业和当地群众在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从而构建起政府大力倡导支持、企业协助开发、研究人员挖掘历史价值、文化机构大力宣传、教育单位协助普及和传承的发展模式,使当地从文化保护当中受益,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结语

陕西马嵬驿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关中民俗文化,其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为其综合有效的文化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嵬驿景区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当坚持自身文化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坚持走文化创新的发展之路,并且积极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和管理。希望通过综合各方努力,将陕西马嵬驿打造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注释】

[1]杨广虎.由陕西马嵬驿谈乡村旅游景区开发[n].中国旅游报,2015-8-19.

[2]张凤钦、秦岁明.马嵬驿民俗文化衍生品的传承与创新[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

[3]张凤钦、秦岁明.马嵬驿民俗村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价值分析[J].艺术品鉴,2016(5).

景区文化建设篇9

方法设计

1理论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构成景观整体的具有相对均质的各空间单元,按照其在景观的地位和形状,可区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1)斑块:在外貌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一块非线性空间单元;2)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狭长地带;3)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0]。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证人类、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空间而进行的设计[11]。景观生态设计可将水利风景区的景观在空间上分解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将水利生态系统视为"基质",将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水域湿地、植被、山体视为"自然斑块",而把水利旅游服务设施和人工景点等视为"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的陆上道路和水路航线视为"廊道"。这种划分有助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对斑块与廊道进行设计,而基质以维护自然现状为主。

2设计原则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应包括如下五个原则:1)景观异质性原则。将各种景观要素根据各水利风景区的地脉与文脉进行有机组合,将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导入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中,突出水域、森林、山体、人文各类斑块和水陆廊道等水利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共生性原则。采用生态学共生原理,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文建筑的"斑块"、"廊道"和自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3)景观生态化原则。景观生态设计应尽可能保护性利用原有的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依据地脉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充满水域自然风情的生态化风景空间,增加软质景观以弥补硬质景观过多给游客不良的感觉。4)突出民生水利设计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之中,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民生水利为目标,推动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5)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必须优先保障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保障河、湖、库、渠的水利功能正常发挥,要统筹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3设计目标

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达到如下目标:1)优先设计保护自然景观,尤其是水域景观;2)突出水利与地域特色,使水利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创造和谐健康的水利景观系统,使各类水利建筑和游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4)提高水利景观美观度与水利旅游者的满意度;5)促进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最大化。

4设计方法

水利风景区内人工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1)水利旅游的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景观共生设计。要求水利建筑设施除了满足水利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应成为水利风景,并与环境相契合。要把水利建筑作为景观要素来考虑,使之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并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水利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往往依托水利设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而建设,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及适当位置分散设置,同时水利风景区内各项设施应在整个景观结构内与当地自然景色及自然地形融为一体。2)积极融入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元素。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及地方文脉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3)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水利文化,详细的做出水利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水利建筑规划设计要突出水利服务功能,所有的水利旅游建筑规划建设要以优先满足水利服务功能为前提。将水利旅游建筑作为水利风景区产品中的重要部分,打造成水利旅游的点睛之笔。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应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和规范,才能显得井井有条,但也应允许和鼓励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此变异应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而又不会造成人们视觉景观的混乱。自然斑块对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常包括水利风景区内主要的植被、水体、山体等。自然斑块的景观设计,1)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植被景观设计提升要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地区为营造景观,考虑外来物种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宜性,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侵入现象,导致乡土植被斑块受到影响。2)要在尊重水利风景区的地脉基础上适当进行改造利用。对于水利风景区而言,最核心的景观在于水体斑块,要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须以地脉为基础,在适宜的局部地块适当进行人工化设计与改造。3)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要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在充分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利用其资金与技术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水利旅游廊道影响着水利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正常发挥,包括水利风景区外部的地点进入水利风景区的通道和风景区内部的通道系统。从通过方式来说,可分为车行道、船行道和步行道,主要包括生态小道(步行)、骑马小道、自行车小道、汽车行道、航道等其他各种通道。除了简单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外,廊道系统还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起着影响之后的旅游感知;是旅游活动较多地方,连接各个人工与自然斑块,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功能。水利旅游廊道系统在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功能定位与建设,注重道路景观的美化及舒适性。依据地脉设计风景区的生态游径,在主要观景点适当加宽,以便在游径旁建成康体休憩区。

案例分析

1研究区概况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界于103°10''''-103°56''''e,33°53''''-34°12''''n之间,包括白龙江(电尕镇至代古寺段)与腊子河两侧河谷地带,以及老龙沟、朱立沟和美路沟峡谷区域,东西长约65km,南北宽约23km,面积595km2;所在流域的水系属长江水系的二级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整体地势呈现西部高、东部低,海拔高度1600-4920m之间;属于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年均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634.6mm;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0年该流域爆发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因此,随着水利建设与发展,如何科学协调水利风景区内旅游开发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3]。

2景观构成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已建成水电站14座,在建水电站8处,拟建水电站1处,共23处。丰富多样的水利设施,成为水利风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水利设施的建设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对自然植被、地质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1935年,红军长征在水利风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胜迹,如"俄界会址"、"茨日那旧居"、杨土司粮仓遗址"崔古仓"、"腊子口战役"遗址等重要革命遗址。而风景区中的腊子口景区已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陈列的主要红色文物有368件。风景区处于亚热带和寒温带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地、农业种植,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风景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高等植物种类计有144科、481属、1671种;野生珍稀植物资源种类多,国家Ⅰ类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有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紫果云杉、水曲柳、杜仲等10种。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蕴藏着悠久灿烂的藏族民族文化,有甘肃省唯一保留的萨迦派寺院白玉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建筑精雕细刻,雄宏庄严,经卷、佛像历史久远,文化价值极高,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等民俗文化主要集中于寺院。非物质文化有:民间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舞蹈(尕巴舞、阿嘉舞等)、其他民俗文化。

3景观生态设计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人工斑块主要有:水利旅游设施、红色旅游建筑、藏族民俗文化建筑,其景观生态设计如下:(1)从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中提取景观元素,依托岷山、迭山与白龙江等自然斑块设计水利旅游建筑等人工斑块,如藏族的六字真言和水嘛呢融入白龙江畔的水车等水利旅游项目设计。对于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应在不影响水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予以景观生态提升设计与建设。(2)水利旅游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不但要满足景观效果的需要,而且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建设宗旨,尊重当地历史、尊重游客、维系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水文化•水生态•游客为本"和谐共处,为游客提供一个立足于保护水生态环境、集旅游六大要素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3)白龙江旺藏乡段的部分村落房子太破有损感观,可以考虑两种方案:1)可考虑根据当地藏族建筑风格,重新改造,这种方案适宜于开展农家乐或渔家乐;2)可考虑用分枝较低、树形高大的树种来遮挡视线、美化景观与保护生态。(4)红色旅游建筑突出长征精神,依托白龙江和腊子口险峻的地形,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沿岸藏族寺院予以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有:自然植被、白龙江水体、岷山与迭山山体。当前风景区内面临着重大的生态保护任务,因此自然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内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自然斑块,这部分主要分布在电尕镇至代古寺段。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需要解决好当地居民的替代性生计;第二,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不少土地发生逆向演替,土地生产潜力严重下降,如何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第三,作为水利风景区的自然斑块,应考虑其景观的观赏价值。提出下述生态设计思路:(1)从技术、政策与资金三方面鼓励和支持退耕(牧)后的居民参与水利旅游开发,发展休闲农业,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水利旅游的扶贫和生态保护功能。(2)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类型,土地生产潜力特差的地区,须遵循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建设与管理,从种草种灌木开始。结合地形地貌,营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自然林相景观。例如在岷山与迭山的山腰与山顶处,宜种植高寒带绿草叶灌丛,而山底、山谷、江畔则适宜种植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3)根据水利风景区景观的观赏性需求,按照景观异质性原理,根据各地块植被生长条件,构建针叶与阔叶、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斑块,提升自然斑块景观的观赏性与异质性,满足水利旅游功能的需求。此外,对于水体与山体的景观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脉格局,尽量展现自然生态之美,自然美化和修复人工建设所留下的痕迹。

根据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景观呈现带状结构的特点,旅游线路主要为沿江旅游,以沿江公路为主廊道,在个别地段设置水面旅游廊道和生态游步道。为提升旅游景观廊道的观赏性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可在廊道两侧进行下述生态设计。(1)沿江公路行道树的设计,水利风景区的中间地带为白龙江,两侧分别为岷山和迭山,故行道树的选择靠江一侧宜用不遮挡视线的矮乡土树种,而另外一侧则适宜种植冠幅较大的树种(如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等)。(2)在廊道两侧的果园与农牧地内,可以选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苹果、桃、杏、小麦,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形成一定规模,营造良好的果木、农牧生物景观效果,科学管理经济果林与农牧地。春来赏花、夏秋采摘,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水利廊道的旅游观赏-经济增收-生态平衡三方面协调发展。(3)水上旅游廊道、生态游步道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旅游服务节点、水面旅游廊道与生态游步道的生态化建设。旅游服务节点主要为水面廊道的码头、峡谷探险廊道的入口服务处,水面旅游廊道主要为漂流、游船等水上活动的航线,生态游步道主要包括峡谷探险廊道、生态游步道。这三类廊道的建设首先要选择景观效果好的地段;其次,以生态保护优先,尽量依托自然地形,建设内容要尽量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第三,尽量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如木栈道和环保垃圾箱等,减少环境污染。

景区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风景区;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基本方针是进行风景区人性化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风景区人性化设计愈发跟自然生态,景区经济效益相挂钩,并体现于景观设计中,是现代化风景区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人性化设计理念

旅游风景区服务设施和景区景观设计等均是人性化设计的课题,应注重在人性化视角下的景观人性化设计。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出现游客找不到相应指示牌而导致不适,或因景观设计不当造成的游园途中旅游心情失落,从而降低景区整体印象。

人性化设计理念包括:自然生态,经济效益,游客心境,景区美学等的融合过程,人性化设计中应体现景区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大自然的尊敬与热爱,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以及融入性和以人为本作为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终极目标,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景观拓展设计,包含:服务设施设计,种植物设计以及当地文化传承与传播设计。

所谓人性化,是通过景区合理规划与服务,进一步将人与景区进行协调,统一,并以技术发展作为满足人需求的根本依据。人性化设计的主体是“人”,在长期园景规划中,以秉承“游客第一,服务至上”等原则,结合山水园景和生态自然,充分体现景区规划中的人文关怀,并设身处地为游客提供便捷式服务,满足旅客多样性需求为宗旨。

二、人性化设计要素

在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同时,应注重景观设计中的几大人性化设计要素。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布局要素

在做好人性化设计过程中,对整体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是展现景区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

而现阶段,由于各风景区受地域条件,气候,或文化影响因素不同等限制,在进行整体布局中,现场场景取决于景区结构和区域特质影响,因此,在进行布局要素中应结合气候因素,环境因素和功能区因素进行整体布局规划。

1.1气候因素

很多风景区植物规划建设中,未结合现场气候因素以及风景区湿度,土质等因素,相较于南北气候差异性较大,“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现象,因此在植物种植成长过程中,易造成风景区植物未按计划成长,影响游客体验度,不利于人性化设计。

因此,应紧抓“因地制宜”基本方针,在前期进行合大量气候调研和植物生存条件调查,避免由于植物生长缺陷造成的景区人性化设计缺失。

1.2文化因素

任何一处风景区,应树立自身核心文化理念,并以此为设计因素展开人性化设计。例如:广东观音山风景区,以独特“观音”文化为导向,将观音文化与香炉,拜佛相结合,在树立文化建设同时注重游客自身体验。

2.功能区要素

功能区要素是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的要素,因此,做好功能区要素的信息完善,指示牌完善,组织完善等是风景区凸显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理念因素。

2.1信息完善

在人性化设计中,为使风景区向现代化,便捷化方向发展,应注重景区信息完善作用。

可通过风景区资料宣传,功能区展示,现场咨询等方式让游客了解到风景区旅游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并就风景区景观,特色,交通,食宿等情况向游客进行集中讲解,进一步完善景区信息建设,并通过定时广播系统,显示屏等做好信息及时更新工作。

2.2指示牌完善

为完善风景区整体功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在现场应注重指示牌完善工作,将风景区不同功能职责,如:餐厅,纪念品,娱乐,景观等,让全景区向规范化,引导化方向发展。

此外,通过指示牌可向游客宣传文明标语与环保知识,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树立正确生态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实现环境友好型风景区。

三、完善交通规划

伴随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游客在周末期间选择自驾游或组团旅游,容易造成人车混堵现象,在风景区人性化建设中,应避免此类。

在风景区规划中,特别是山区设计,经常使人车使于同条道中,可采用防护栏或路网形式,区分人车专用道。此外,保证交通流向以及出入口的一致性,防止产生逆向交通流造成的交通混乱。

在景区现场,应加强指示牌宣传,尽量做到人车分离,并在景区实现停车场。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景区地域,景区规模,景区文化进行合理布局分化。

四、卫生设计设计

景区卫生设施是风景区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卫生设施包括: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建设。

在现场卫生设计中,应在人流量集中地段增设饮水机或饮水平台,并根据人体学设计合理饮水高度。

在公测设计中,坚持美观,清洁等原则,注重通风设施和环境的协调,保持管道清洁。

结束语:

在做好上述设计,并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同时,应加强整体人员素质教育,为构建现代化,意境化景观做好人员准备。

参考文献

[1]丁祖荣.城市景区:生态伦理建设的实证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5(1).

[2]洪焕坪,柳国伟.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09,(5):50.

[3]汪波.玉龙雪山风景区游客中心选址与Swot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