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镇建设专业十篇城镇建设专业十篇

城镇建设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33

城镇建设专业篇1

总理在“十”报告中提出了“新四化”,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总理强调,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截至201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3.37%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市化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99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数每年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2012年底达到7.12亿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不断发展提升城市园林的绿化水平,是维持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环境也不断改善。据统计,2011年末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0m2。按国家发展要求,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40m2。城镇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也将提升园林绿化行业的市场空间。从这两方面来说,都大大需求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作为高校,必须研究城镇化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结合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真正实现与市场、行业人才需求接轨。

2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建设发展状况

黑龙江农垦辖区总面积5.76万km2,占黑龙江全省土地面积的12.6%。其下辖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牡丹江分局、九三分局、北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和哈尔滨分局9个分局,114个农牧场。根据垦区实情和农垦区域布局特点,提出构建“四五”城镇化体系,以5个分局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并确定城市发展产业定位。如宝泉岭分局打造成食品工业产业城;建三江分局打造成中国绿色米都;红兴隆分局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窗口;牡丹江分局打造成生态旅游城;九三分局打造成北方生态园林城。以农场级别并结合农场发展规模,建设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以农场生产作业区建设500个规范化管理区,3个级别定位贯穿于农垦城镇化发展,分别承担起大、中、小城镇职能。小城镇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和人居必要生活设施;中等城镇发展商贸服务业,为垦区小城镇的物资流通提供中转站;大城镇集聚人才与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这一发展定位已经初见成效,农垦城镇初具规模,形成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生活幸福的农垦城镇,逐步实现“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中”的梦想。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代表,是我国农业开发形成的以农为主多种行业组成的经济社会系统。近年来,垦区采取“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发展思路,快速推进了垦区城镇化建设,也增加了垦区的耕地面积。由于体制、机制的优越性和农垦的经济实力做保障,黑龙江农垦城镇化走在全省前列,引领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农垦小城镇景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城镇建设的靓丽风景,吸引各界人士参观学习,也为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黑龙江农垦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3.1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黑龙江农垦小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农场都需要建设城镇绿化养护的专业队伍。根据黑龙江省垦区2011—2014年人才需求计划(见表1),2011—2014年垦区的园林相关人才有所增加。从园林专业相关需求方向看,主要需求园林绿化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城镇规划、林业、旅游、园区规划管理等专业人才,其中园林绿化和养护需要的人数和旅游方向需要的人数增加较大。

3.2农垦农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2年暑期,园林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行程6000km,对黑龙江农垦部分农场的小城镇建设情况、园林绿化队伍建设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农场小城镇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如嫩江农场、鹤山农场、云山农场、八五七农场、七星农场、前进农场、洪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八五二农场,这些农场园林绿化已经完成,急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绿化养护队伍;一些农场小城镇建设正在进行中,如尖山农场、大西江农场、海林农场、八五三农场、浓江农场、创新农场,一些住宅小区和农场公园、广场及主干道附属绿地都需要建设,他们也急需园林专业人才。未来几年,海林农场将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七星农场拟建三江绿色米业和现代化大农业开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八五三农场利用燕窝岛景观开展农垦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农垦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都需要引进园林相关人才。另外,农场很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区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的功能,如尖山农场农业园区、鹤山农场的万亩大豆田、七星农场的部级农业园区、洪河农场的农机展示区等,这些平台也需要园林专业相关人才。

4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上文分析可知,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园林专业人才。通过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7级园林专业学生座谈发现,基本没有学生打算去农场就业,都希望留在城市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农场不了解———园林专业课程中没有与垦区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内容,园林专业实践中没有到垦区调研实践,导致学生对垦区的了解少,有的学生想去垦区又有所犹豫,导致农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垦区发展不对接———垦区城镇化进程中以小城镇建设为主,要兼顾考虑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功能。同时垦区近年来建设各种科技园区、示范区及观光农业区,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还要懂得一些农业栽培、宏观管理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企业需要园林人才,一方面毕业生工作难找。为了推动学生到垦区就业,逐步实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与垦区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良性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黑龙江农垦城镇化提供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第一,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增加有关垦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农垦科技园区规划与管理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垦区的绿化建设。第二,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垦区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垦区的城镇化进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已与垦区100多个农场建立联系,先了解农场每年的人才需求计划,然后根据农场需求情况,从园林2008级、2009级、2010级的学生中选派2~3名学生到农场实习。这种做法既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又使农场根据需要选留到合适的人才。截至目前,到农场就业的大学生2007级有1人、2008级有4人、2009级和2010级各有6人。第三,培养学生到垦区、到基层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以走下去(学生主动到垦区实践锻炼)、请进来(垦区的专家领导到学校报告、交流)的模式,培养学生到垦区、到基层发展的意识。第四,建立垦区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人才需求与农垦大学园林专业教学实践信息互动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垦区的城镇化建设、园林施工养护的方案,锻炼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园林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农场园区规划项目、居住区景观规划等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相互了解,学生得到了锻炼。

5结语

城镇建设专业篇2

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一定区域,包括国家已批准设镇的建制镇和尚未设建制镇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一般而言,小城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县城,即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建制镇,分为重点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行政乡辖区内的集镇。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政策措施,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也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下半年最新的《城市蓝皮书》,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学界和不少决策人士视之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越过50%人口城镇化率的拐点之后,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度将开始下降,今后的重点将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其中包含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在大城市严重“膨胀”的情况下,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湖南高职教育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步入依靠教育、依靠科技、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没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参与,加快小城镇建设则无从谈起。“要全面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关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这是湖南省副省长许云昭在全省高职院校书记、院长培训班上的讲话,同时也为湖南的高职教育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了方向。

2012年,湖南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有68所,湖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2012年将遴选建设6所示范性高职院校、35个示范性专业、50个特色专业;“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设100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省本级财政计划投入1.8亿元,每年给予每个专业2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

高职教育是小城镇建设的智力支援和人力支援,因为它具有和其它教育层次不同的特点。首先,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特点是使人掌握岗位技能,拥有一技之长;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学科型和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而高职教育特殊的社会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服务功能。到2010年末,湖南省共有1101个建制镇,小城镇行政区域面积1179.3万公顷,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很大一部分从农村转出的劳动力及当地农民、城镇下、转岗、失业人员,都需要接受职业培训或者继续教育,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广泛和教育手段多样的特点,可以针对本地区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人才需求服务。

2.人口调节功能。当前就读职业学校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所以高职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3.服务高效功能。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业,不再需要适应期和过渡阶段。

三、湖南高职教育服务小城镇建设的新思路

1.积极推动校镇合作,共建职教产业园区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城市难以就业,一方面是乡镇民营企业急需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没法自建实训基地满足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乏技术支持。因此,积极推进校镇合作,依托、整合当地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产业园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以此为纽带,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及推广、设备支持、学生就业等各领域开展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职业教育产业园能为新兴的乡镇制造服务业、涉农专业、商贸类专业培养所需人才,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资金,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这不仅能体现高职院校对小城镇建设的教育支持,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2.专业设置适应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镇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经济支撑力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人们在这里从事生产、建设等活动,需要购置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就必须要有商贸业;同时小城镇也是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大中城市的工业品需要到小城镇销售,农民乐于到小城镇购买和销售商品,这些也离不开商贸业。因此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对商贸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围绕城镇的这些支柱产业来确立重点专业。

到2011年为止,湖南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中有90%的学校开设了商贸类专业,以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为主。通过对湖南省5所国家示范性院校和3所全国骨干院校的调查了解,显示其商贸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馆藏图书等教学资源都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商贸类专业设置合理规范,各专业无论在教学实践还是理论教学上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划、制度体系,这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才输出提供了必备条件。各院校除了设置这些相对稳定的专业外,也纷纷采取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模式,如某高职院校与常德醴陵“红瓷之乡”共同建设陶瓷营销专业,体现了与县镇、企业建立的稳定协作关系,这使得用人单位能参与学生培养过程,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小城镇建设发展,服务于小城镇建设对商贸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基层商贸类人才,缩小与用人需求的差距。

3.积极为小城镇所需人才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

促使劳动者提高素质的驱动力,往往还取决于一定的职业培训制度。比如在日本,早在1958年就出台了《职业训练法》,确立了“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双向职业培训”制度,以促进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开发和提高。在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用人单位招收和录用的员工,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比如开设个体超市,必须接受商业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农村承包农场、牧场、山林、鱼塘的,应获得“绿色证书”等。

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既有学历教育,又有各种非学历的短期培训,形式包括继续教育和岗前、在岗、转岗培训。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化教育相结合、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教育模式,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比如连锁经营、采购营销、高新技术考试、会计证、电工证等各种类型的培训,以满足小城镇所需人才的技能需要;还可以建立职业指导机构,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帮助。

4.加强大学生到小城镇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广大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潜藏着大量的工作机会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相基层就业的意见》别提出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有针对地进行小城镇就业创业教育,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位置上,加强有关“三农”问题的形势政策教育。要集中宣传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他们看到小城镇和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引导大学生到小城镇就业;主动帮助面向小城镇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他们进行定期走访和慰问,真正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5.政府应实行“城镇准入”政策,发挥职业院校在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中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通过职业学校招收农户学生“农转非”的政策,或把青年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才能进入城镇居住、打工甚至落户的条件,规定职业学校毕业是青年农民转为小城镇“市民”户口的必要前提。对于青年农民转户,引导农民把“花钱转户口”调整为“花钱上学转户口”,变“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市”,不仅在户籍管理上可操作,还能从动力机制上刺激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

城镇建设专业篇3

【关键词】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能力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及《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大批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城镇规划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普遍实行3年制教育,与同类专业本科院校普遍实行的五年制教育在教学时长上少了两年。另一方面城市本身是一个巨系统,系统内部非常复杂。城镇规划又涵盖了多个层面的不同内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定位成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现状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并未直接接触到城镇规划这门课程,加上城镇规划相对于路桥建筑等实体,比较抽象。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在进校初期,甚至于部分学生临近毕业阶段,仍对今后的就业感到比较迷茫。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又普遍缺乏了解事物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缺乏。

2.三年制教育教学时长较短。一般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学制为五年,高职院校的专业学制基本都为三年,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科目和毕业实习所需的教学时长本科与高职院校相差不大,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长大大减少。城市又是一个内部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及城市规划基本的理论知识又是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

3.教材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教材多数使用的是本科学生的教材或是由各校教师自编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城镇规划专业教材数量较少,部分教材观点陈旧,与实际脱节。

4.师资队伍薄弱。在高职院校大量新增专业的背景下,大量年轻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大学到大学,老师本身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本身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无疑对授课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将城市规划从单一编制转向编制和管理并重,村庄也列入到规划范畴。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及灾后重建等等,社会对城镇规划的人才需求数量明显增加。本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面向大、中城市设计院,现在还没有就业危机,而高职毕业生在大设计院无法与本科生竞争,定位必须准确。

1.学生的就业前景。因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初期学历较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以广西为例,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面向乡镇的规划、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和房地产市场。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城镇规划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城镇及小区规划编制和制图,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建筑装饰设计等并能兼任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绘图员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人才。

2.学生应达到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及高职院校的特点,相对于本科生更注重于生产技能方面的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城镇、村庄及居住小区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能力及建设施工管理能力。其中,以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为最主要的能力,该能力中又以成果编制的图面表达能力为最。

三、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1.针对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进行入学教育。在新生刚进入学校时,开展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带学生参观高年级和已毕业同学的优秀作品展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2.引进和培养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针对年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缺乏新教师送到规划建筑单位或设计院所锻炼,参与一些真实的项目,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聘请一些规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多开展专题讲座,增加师生的实践经验。

3.针对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课程安排紧张,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首先将重点培养目标所需的支撑课程先列举出来,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增补课程利用余下课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技能培养以专业为核心,服务于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规划建筑单位和设计院等单位取得联系,听取生产实践单位意见。增补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以拓宽就业面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硬件及行业优势。

4.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将高职教育原有的集中实践改为理论教育中穿插实践教育。将原本单列周的实训穿插到理论课教学当中,在理论课的课堂中介绍完部分知识就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也可以采用“2+1”、“1.5+0.5+0.5+0.5”等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到生产实践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尽快的掌握理论的知识,并且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习更具目的性。

5.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采取“XX班”的教学方式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地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目前城镇规划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单个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不大,导致了订单式培养模式较难实施。随着用人需求的增加,今后可成为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6.实训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在设计实训中采用“模拟项目”。“模拟项目”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高职院校开设城镇规划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面临着很多困难。目前国家的政策为规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此机遇下,专业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明晰,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的开展等都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彭锦.新时期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

城镇建设专业篇4

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地位,同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型人才,实现了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取得长期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实施的最主要载体是产业,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对接产业,因此,建设一个优质的高职专业,能够带动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反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而区域产业的发展能够反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建设。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教育产业作为社会产业结构的一部分,有义务为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整体上应遵循“双赢”的原则。双赢原则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既完成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又推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基于此原则,现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2.1提供多元化入学方案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新生代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具备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的能力,但由于入学口径较窄,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符合传统的高考制入学模式。为了培养适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拓宽入学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入学方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为新生代农民工可提供以下入学方案:第一,申请入学。对旅游专业及相关科系感兴趣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自行向学校提交申请,经学校审批后可直升入学。第二,推荐入学。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设置推荐委员会,对于有特色的旅游人才可推荐入学。通过多元化的入学方案,放宽继续教育政策,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入学的“门槛”,一方面提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力军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2探索人才培养新取向

高等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型人才适应新型发展。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应摒弃以往仅专注于实用取向的现状,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产业人才的全新取向。首先,加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对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加强旅游人才的道德素质,再提升旅游人才的专业能力。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基本道德素质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通病。其次,重视高端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实践性,技能培训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缺乏高端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高端技能的培训应在原有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高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高技能培训质量,选拔具备高端技能的专业人才。

2.3更新课程内容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得到良好的对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依据行业供需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与时俱进,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更新课程内容有别于增加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内容是在原有课程不做任何删减的基础上,新增课程科目或培训,而更新课程内容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敏锐的社会需求洞察力,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应剔出陈、繁、杂、旧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铺进,旅游地产、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旅游度假村等一系列广受关注的领域急需大量新兴旅游人才,高职旅游教育应及时更新相关旅游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2.4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型城镇化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体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培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应认识到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上应遵循四个创新原则:树立旅游创新理念、提高旅游创新素质、完善旅游创新机制、优化旅游创新环境。在实践上应注重旅游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指导,旅游课程实施中创新内容的设计,专业评价体系中创新机制的完善。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案结合,培养高质量且具备创新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2.5开展创业教育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旅游产业,一方面要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鼓励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大批高技能人才对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旅游产业数量发展上的贡献却凤毛麟角。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匮乏,创业能力不足,学校创业教育明显滞后。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定期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2.6加强师资建设为了培养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型人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道德修养及学术风气

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应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第二,专业能力建设。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缺乏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带头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专业建设力度,注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对外交流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第三,师资结构建设。在专业结构上,提高专任教师技能和素质,增加实验教师数量;在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三个不同阶段的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3小结

城镇建设专业篇5

随着我区城市框架的不断扩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改造建设活动日趋频繁,辖区各镇办在村镇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规范建设和违规建设的现象,严重影响我区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设立专门的镇办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确定专职管理人员,对于推进全区城镇建设管理和执法正规化、法制化、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各镇办要充分认识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规划建设行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城镇建设管理的领导和工作力量。要迅速设立专门的城镇规划建设综合管理部门,由一名镇办副职领导担任主任,具有专业特长的一名干部担任副主任,并在现有人员中自行调配工作人员充实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来(。各镇办务必于年6月27日前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名单报区建设局备案登记。

二、明确职责,进一步做好镇办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各镇办城镇规划建设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本镇办区域内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执法工作。具体职能如下:

(一)负责本镇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13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具体组织贯彻落实。

(二)负责本镇办村庄、镇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并按程序报批、备案。制定本镇办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年度计划、工作目标、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办理镇办村民(包括“城中村”)个人新建、扩建、翻建、续建房屋的审核和上报审批工作,并协助市、区规划监察部门进行证后监督和违章违法建设活动的查

(四)负责本镇办村庄、镇域、城镇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的实施和管理,并负责相关建设手续的初审上报审批等工作。协助市、区在本镇办实施的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全程协调服务工作,并做好项目的环境保障和村民的征迁安置工作。

(五)负责并组织实施本镇办区域内村庄、镇区、街道、背街小巷等场所的绿化、亮化、美化等综合整治工作。

(六)负责本镇办区域违法违章规划建设活动的依法查处。坚决制止本辖区内的一切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并按法定程序组织对本辖区限期未自行拆除的违法违规建筑依法强行拆除。

(七)负责制定和完善本镇办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村民个人建房管理、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村、居委会城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细化、量化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规范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镇建设专业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同时带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据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问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一、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人口因素,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53.73%),农业人口为62961万人(46.27%),而在这些农业人口中,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专业职业技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阻力。其次是资金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仅靠国家下拨的款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筹措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第三是资源因素。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总量有限,加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有限,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低下,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有些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相邻城镇之间、城镇与周边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大中城市建设长期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

3.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首先是道路设计不科学,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问题。其次是给排水系统过于落后,无法保证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另一方面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问题也亟待解决。第三是环境卫生问题,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生活垃圾没有专门的处理措施。第四是教育和医疗设施有待提高,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存在入学难、费用高等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科学规划,建设高质量城镇。

首先是要准确定位城镇发展方向。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是邀请高水平专家参与设计。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镇规划。第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在制定城镇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获得更多支持。因此在制定城镇发展规划中,可以邀请各级领导参与论证,将城镇发展纳入全局发展规划中,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2.加强管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乡镇小城镇管理配套机构建设,健全市政环卫、行政执法等机构。二是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赋予重点城镇更大的管理自,完善城镇管理法规,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3.扶持产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首先是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其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4.户籍改革,促进城镇农转非。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一项单纯变更户口的工作,随之进行的是相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改革,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使这部分人员能够享受到满意的教育、医疗、培训、居住条件。

5.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城镇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是加强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中去。其次是加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第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功能区和重点文化街区。加快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项目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城镇建设专业篇7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有依据。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村镇规划集中编制行动,共投入资金约2.45亿元,完成了96.4%的乡镇总体规划、20.3%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自治区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编制了《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从自治区层面划定保护带、保护区,建立整体保护、片区保护和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等分级分类保护发展体系,在“保什么、怎么保、如何发展”等方面给予地方指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第二,整合各类资源,城镇建设活起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先后投入约54亿元,实施了22个小康示范镇、100多个小城镇“五个一”工程(即一套规划、一条道路、一批排水排污设施、一个中心广场或一批小游园、一项垃圾处理设施工程建设)、1000多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村屯两延伸”、101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100个乡改镇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各地按照小城镇(村庄)整治标准建设,镇区(村庄)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先后投入81.34亿元,实施了乡镇文化站、敬老院、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工程,覆盖98个县(市、区)、480个乡镇,惠及约200万群众。努力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让更多的个人或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

第三,强化产业支撑,把人留下来。2010年以来,广西以特色名镇建设为抓手,按照工贸、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4种类型来发展小城镇产业。项目安排上,建立了“菜单式管理、标准件建设”的投放机制,即由小城镇根据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提出拟建项目清单,由区直各部门审定对口安排建设项目清单。5年来,一批特色小城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南宁横县六景镇依托港口、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镇常住人口从3.3万人增加到5.4万人,财政收入从1.59亿元增长到9.55亿元;桂林恭城莲花镇依托月柿特色农产品,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发展模式,一边搞生态农业种植,一边做生态旅游,村里少有外出打工,人人成为接待游客的“小老板”,恭城成为了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会址。

城镇建设专业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机遇;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其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此外高职教育还担负着促进地区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2016年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将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一、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巴州地处天山南麓,面积47.8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自治州。巴州主要产业是农牧业和工业,农牧业发展模式仍然是小农经济;工业则主要以初加工为主,这些都是今后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克服的问题。当前,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巴州在新疆发展中发挥着“承北启南”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促使巴州增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人口增长缓慢,与发达地区差距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抑制农民工市民化,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三是农民工就业能力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专业技能,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范围,使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服务性岗位。由此可见,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所处的状况除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农民工文化技能提升的问题。农民工知识技能的提升程度会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所以,正如中央所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农民工的问题解决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

解决人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素质的问题关键要靠教育。而解决提高农民工知识技能的问题则要靠职业教育。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直接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就业,就业使其在城市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活,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后,接下来就是生活。农民工因为其固有的生活习惯、文化、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活环境封闭保守,生活质量不高,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殊群体。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实现。

(一)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

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工业化的推进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都需要发展高职教育。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能为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为其工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设短期培训班,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高薪就业。由于农民工受自身知识技能的限制,在城市就业压力大,大多只能从事服务性的简单劳动,收入也比较低。通过短期职业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农民工有一技之长,能够在城市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工扩大就业面,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二)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高市民素质

农民工市民化是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但农民工市民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户籍变更就能实现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上真正融入城市,即农民工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真正认可自己已是市民。物质上的转化相对简单,精神上的转化则需要时间。农民工要在精神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首先要提高文化修养,改变长期在农村养成的封闭保守的生活习惯。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农民工开展的短期培训中增加提高文化修养的课程,使农民工通过培训既提高技能又提升自身素养。

(三)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新兴岗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专业人才

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一些人口较为集中的大规模居民生活社区,社区的运转需要专业管理人才。这些新兴岗位的出现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发展。

(四)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

巴州的主要产业之一农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农产品基本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高。巴州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有农民自主经营,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生产。所以巴州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技术。巴州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有畜牧兽医专业、食品加工专业和园林园艺专业等,这些专业是专门针对巴州地区的农牧业特点开设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巴州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重视不足巴州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虽然重视职业教育,但并没有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连接高等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桥梁作用,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出现脱节现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还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1.专业设置滞后,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如前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但却没有专业人才。这一点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缺陷,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专业设置滞后于岗位需求的典型问题。

2.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理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巴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还是沿袭传统的那种市场有哪些岗位需求就设置哪些专业,管理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进而导致设置的专业不具有竞争优势。

3.校企合作不畅,没有实现校企信息联通。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合作伙伴之间信息沟通是极为重要的。而巴州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非常有限,基本限制在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这一点。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的情况较少。学校往往是通过市场反馈获得信息,而不是从企业直接获得信息,使得信息显得滞后。

综上所述,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要把握机遇就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一方面通过提升自身管理理念,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引起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要与政府积极沟通,引起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的重视,从而使政府发挥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从而真正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窦苏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4年18期.

[2]王振洪.发挥综合性高职院校优势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09期.

[3]陈跃,佘高波.基于“就业需求观”下的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8期.

[4]王佳媛,李慧民.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辩证关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7期.

城镇建设专业篇9

(一)何为“城镇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社会学领域中的“城市化”的概念在我国开始崭露头角,但是西方的“城市化”概念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中国学者运用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那就是“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建设的平稳推进,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尖锐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的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不可或缺的队伍,他们的个人职业素质和职业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素质是其在进入社会生活中对职业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包含职业技能、科技素养、职业修养、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人生的存在形式。”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那么取得突出工作成绩的可能性将大幅度提升;从企业角度来看,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经常检查自己的职业行为是否合乎社会的要求,从而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二、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的关系

(一)城镇化建设需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

城镇化建设有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但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难题和考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系统而有效的专业化培训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建设要求在加快城镇化脚步的同时,还要注意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人员素质脱节的问题。

1.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扩大。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就业和致富的机会,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建设需要新鲜血液,所以需要鼓励和帮助一些还在犹豫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行动。就业机会的增多,使一些拴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得到释放,向非农产业型劳动力转型,这样可以大力的解放和发展劳动力资源,有助于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成人口优势。同时,城镇化建设可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城镇化建设需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

中国未来50年将增加城镇人口4亿多,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源。这些需求不仅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发展,拓宽市场空间,同时也会使经济结构适时调整和加速产业升级,相应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影响城镇化进程

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向大城市大规模转移,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城市的公共资源难以匹配,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和保险也跟不上,;另一方面在城镇化的生活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难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不适应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

1.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决定着自身的转移就业。

由于思想认识的不成熟,有部分人对城镇化建设存在疑惑和误解,根本不了解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仅仅是等着国家拨款来改善环境,不靠自己的努力只想依赖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且不充实自己依然停留在原地。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岗位竞争能力即提升其职业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多样化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转移后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选择余地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受制于人,只是盲目转移。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可以胜任城市工作,甚至在有了一定原始积累后可回乡创业。

2.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较量,只有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修炼、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拥有稳定的工作保障甚至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素质培训不仅是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更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镇化生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1.城镇化建设急需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

当下,社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素质要求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必须要贴近城镇化建设,并符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并转化为城镇居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大规模的“民工潮”现象出现,不仅开拓了更宽的就业市场,还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问题。

2.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急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用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其能从事更高技术含量的职业,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结语

城镇建设专业篇10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问题;对策;桃江县

0引言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战略。

随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迅速增长,各级政府也将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人口、流动人口到城镇中来。从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优化居住环境,增强吸引力,创建特色小城镇,已成为小城镇规划工作的新任务。面对出现的新形势,小城镇规划工作如何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需求,将成为城镇化建设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小城镇座位城乡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桃江县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当前,必须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找出“小城镇病”,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

1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小城镇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所讨论的小城镇包括县级市、县城、县城以外建制镇和集镇。由于县与县级市是同属一个层次的行政区域,县级市城区大多数是由县城镇建设发展形成的,两者的各项职能基本相同,只是发展水平有差异;县城与县城以外建制镇,虽然都是建制镇,但两者从其性质职能,机构设置和发展前景来看却截然不同,辐射影响的地域范围相差也很悬殊,两者不是同一层次;县城以外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都是县级以下的地域中心,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应属同一范畴,镇与乡两者都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单位,现在都实行着管理村庄的体制,所辖地域规模和经济体制基本类同,两者的建设项目,建设方式,资金来源也大致相似,在其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方面虽有差异,则主要是发展水平的差别。

2桃江县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

2.1小城镇规划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近年来,桃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也跨入了新的台阶。具体表现为:

(1)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近年来桃江县委县政府为城镇化建设从规划管理体制、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户籍政策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2008年四年中,桃江城镇人口逐年提高,城镇人口分别是18.8、22.51、25.03、27.26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是22.6%、27.01%、29.91%、32.41%。按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时期,从数字上来看,桃江县城镇化从2008年开始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2)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逐步完成,到2010年底,桃江县所辖15个乡镇完成城镇规划修编的有8个,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的重心。

(3)城镇建设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建设投资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是城市运行与发展的空间物质载体,是促进城市各项功能良好发挥的重要保证。由于近年来桃江城镇投资环境的不断变化,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桃江县城镇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城镇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5883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03612万元,年均增长量达到41.42%。特别是2008年桃花江核电站的开工,使得城镇投资大幅增长131.1%。同时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补充了城市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就2008年来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5483人,其中输出103628人,转移71855人。

2.2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城镇功能发展不平衡。

桃江县辖11镇,四个乡,共有建制乡镇15个。除了作为县城的桃花江镇,以及灰山港、武潭、马迹塘三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点外,其他乡镇大都难如人意,有的镇甚至连自来水、排水管道、路灯、市场都没有,更不用说集贸市场、幼儿园、垃圾处理场了。

2.2.2中心城市规模小。

中心城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它的强大与否,对周边各城镇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2009年桃江县中心城市的人口不到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不到10%,城市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与辐射动能不强。对于一个加速发展的地区来说,拥有一个强大实力的中心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县域各镇区面积较小,商贸市场规模小。全县除桃花江镇外,其他各镇镇区面积都比较小,规划发展不够,难以拓展,大部分镇只有一条一字型的街,商贸就以这条街为主,还有的镇市场都没有。市场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桃江县还没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开发城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之路。

2.2.3政府作用力不强,投资结构相对单一。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我县也不例外,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多的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投资。对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是等待政府财政部门的投入才进行建设,这就造成了投资结构单一。特别是像我县财政收入较低,一旦遇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银根紧缩时,政府财政就会很吃力。如何进一步促进投资结构多元化,这是一道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2.4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2.5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2.6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的小城镇,除了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外,缺乏环卫、环保设施,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我省大多数小城镇由于政府投资方向不明确,缺乏融资主体,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2.2.7沿公路建设,阻碍过境交通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的,但是,小城镇建设的普遍现象是沿路拉得过长,公路兼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双重功能,同时又沿路形成商业、市场,导致人车流量大,严重影响过境交通的穿行。

3桃江县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对策

3.1在县城规划方面:大手笔规划,打造品牌县城

科学规划是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桃江县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要以县城桃花江镇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县城镇化发展。把桃江县城的规划建设放到湖南省“3+5”城市群中去比较,以此来制定一流的城镇建设规划。要科学布局,组团式的建设桃江县城,要合理布局工业区、商贸服务区、居民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块。具体表现为:城西区作为商业金融中心要注重以商业开发为重点,形成物贸流通集贸小区;城北区作为为工业园区要以招商为载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并在周边地带规划建设仓储区、商品批发等各类专业市场;东部新区作为旅游休闲和高新技术区要加大旅游项目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形成城西区、城北区、城东区和东部新区组团发展的“大城区”格局。

3.2在县域乡镇规划建设方面:重视城镇体系规划,打造批量特色城镇

首先通过加速推进城乡路网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贯通整个桃江县乃至益阳市的网络式的“大交通”格局,以此来拉动各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要科学定位各个乡镇的功能,要充分考虑城镇独特的资源凛赋、地理环境、文化底蕴和在县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合作关系,尊重普遍性、提倡多样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科学确定各城镇功能定位。第三是坚持个性特色。要充分依托城镇的自然条件、山形水态、环境空间、历史文脉和特有的建筑风格,挖掘城镇内蕴,放大比较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生态特色,彰显城镇个性,提升城镇品味。此外,乡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桃江县乡村公路建设投入逐步加大。农村道路通了,进入城镇做生意和务工的人也多了,这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如在城镇购置房产的农民,解决其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又能促进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3.3强化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3.3.1加强法制化管理。

小城镇规划建设较大城市更加长官意志化。由于县城以外建制镇的领导任期短(3年至5年),这样使得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更具有随意性,为了追求政绩,摊大现象严重。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法制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3.2提高管理人员城市规划专业理论水平。

尽管桃江县已经培养了不少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但小城镇城市规划专业人员还存在严重缺乏的现象,许多镇甚至没有一个专业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这样就很难采取现代化技术与手段,进行现代化管理,因此应加强小城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规划专业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