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零基础学房屋设计十篇零基础学房屋设计十篇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1:11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1

1.房屋价格的两种表现形式

房屋是一种使用期限长、价值量大的特殊商品。房屋流通主要有两种方式:房屋买卖与房屋租赁。相应的房屋价格有两种表现形式:房屋一次出售的买卖价格和房屋按使用期限零星出售的租赁价格。房屋买卖价格即房屋所有权价格,是房屋出卖者出售房屋所有权所得、购房者购买房屋所有权所支付的货币数额。房屋价格是房屋一次性出售的价格,它既是房屋所有权一次性出售的价格,又是整个房屋使用期限一次性出售的价格,也是整个房屋使用价值在时间上一次性完全出售的价格。房屋具有价值量大、使用期限长等特点,因此它的使用价值也可以零星出售。房屋租赁就是房屋使用价值零星出售的表现形式。房屋租赁价格即房屋使用权价格,简称房租,是房屋分期出售使用权的价格。房租是房屋价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房屋价格的特殊表现形式。

2.房屋买卖价格的构成

房屋买卖价格是以其价值为基础的,房屋价值由C+V+m三个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制度规定,房屋买卖价格由下列十项因素构成:

2.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按规定付给被征用土地单位和个人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新地开发建设资金、拆迁补偿费。

2.2地质勘查与设计费用主要包括总体规划设计费、水文与地质勘查测绘费、可行性研究费等。

2.3三通一平费用和地下工程开发费用三通一平费用即通水、通电、通道路及平整土地的费用。房屋建设必须首先搞好地下工程建设,包括地下挖掘、地下管道工程安装、房体结构地下基础部分(如墙基地下部分)等。

2.4房屋建筑安装工程费房屋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房屋建筑安装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的转移,是构成房屋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房屋价格的60%以,上,由生产资料消耗、人工费用和建筑企业利税三部分组成。

2.5公共配套设施费指因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建设的公共配套设施而发生的各种配套工程费,包括建设居委会、派出所、自行车棚等非营业性公共配套设施所发生的费用。

2.6基础设施建设费指为建设道路和供水、供气、供电、排水、通讯、照明、绿化、环卫设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2.7管理费管理费主要指建设单位或经营房屋出售业务的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管理费按成本范围列支。

2.8利息支出指房屋开发经营企业所支付的贷款利息,主要指流动资金贷款利息。

2.9税金指房屋开发和经营企业按照税收制度,向国家财政交纳的税款,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2.10利润指房屋开发和经营企业所获得的盈利,用于企业生产积累和职工福利开支。我国房屋价格除了商品价格之外,还存在非商品价格即住宅的成本价格和福利价格。所谓住宅的福利价格是指低于住宅建造成本的价格形式,房地产商如果以这种价格出售连投资成本都不能收回。所谓住房成本价格是介于住宅商品价格和福利价格之间的价格,以这种价格售房只能收回成本,房地产商无利可获。对这两种价格形式,必须辅之相应的财政补贴,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3.房屋价格的主要评估方法

房屋估价必须按照国家法令,根据房屋建筑物的物理性能、技术指标、使用价值和市场现状等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估旧房的价值。评估房价的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四种:成本法、重置法、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

3.1成本法房屋估价的成本法以房屋的建造原值为基础,按平均年折旧计算出房屋现存值的估价方法。按成本法评估房屋价格,是以营建房屋当年的物价与工资水平所决定的建造房屋的原值为基础,不与现实的物价联系,不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只是直接与建房时的物价挂钩。因而采用成本法评测房价的范围有限。只是在征收房屋税、核定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系统内部各单位有偿转让等小范围适用。

3.2重置法重置法又称重置成新折扣法。在对旧房进行价格评估时,按现时的房屋建筑技术、工艺水平、建材价格、工资水平、运输费用和其他收费标准,确定建造与旧房同类结构、式样、质量、设备、装修的新房所需要的费用,再打折扣计算出房屋价格。目前我国在旧房估价中广泛应用重置法。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2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抗震规范》(GB50011-2001)第4.2.1条指出,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这就是说,在8度地震区,大多数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但这些房屋在基础设计时应考虑风荷载的影响。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的整体计算分析中,必须输入风荷载,不能因为在地震区高层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风荷载不起控制作用就不输入。

另一种情况是,在设计独立基础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外荷载(柱脚内力设计值)只取轴力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无剪力设计值,或者甚至只取轴力设计值。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设计尺寸偏小,配筋偏少,影响基础本向和上部结构的安全。

2.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配筋。

3.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

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节点,用总刚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有时虽然楼板厚度取零,也定义弹性节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房屋平面不规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基础拉梁设计不当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为了减速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

一般说来,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过去时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基础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宽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20~1/30,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Ⅱ14,配筋不得小于Ⅰ8-200.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加大,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构造基础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高或短柱顶标高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有受压基础设计。

当框架底层层高不大或者基础过去埋置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来平衡柱底弯矩。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拉梁正负弯矩钢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

此时拉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部,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基础则可按中心受压设计。

5.框架结构带楼电梯小井筒

框架结构应尽量避免设置钢筋混凝土楼电梯小井筒。因为井筒的存在会吸收较大的地震剪力,相应地减少框架结构承担的地震剪力,而且井筒下基础设计也比较困难,故这些井筒多采用砌体材料做填充墙形成隔墙。当必须设计钢筋混凝土井筒时,井筒墙壁厚度应当减薄,并通过开竖缝、开结构洞等办法进行刚度弱化;配筋也只宜配置少量单排钢筋,以减小井筒的作用。设计计算时,除按框架确定抗震等级并计算外,还应按带井筒的框架(当平面不规则时,宜考虑耦联)复核,并加强与井墙体相连的柱子的配筋。

此外,还要特别指出,对框架结构出屋顶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得采用砌体墙承重;而且应当考虑鞭梢效应乘以增大系数;雨篷等构件应从承重梁上挑出,不得从填充墙上挑出;楼梯梁和夹层梁等应承重柱上,不得支承在填充墙上。

6.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的合理选取

《抗震规范》第3.6.6.4条指出,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主要是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弹性层间位移(包括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时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超筋超限信息等等。

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以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程序Satwe为例,结合施工图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来说明有关参数如何合理选取。

结构的抗震等级

在工程设计中,多数房屋建筑按其抗震设防分类属于丙类建筑,如民用住宅、办公楼及一般工业建筑等等,其抗震等级可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按《抗震规范》表6.1.2确定。而电讯、交通、能源、消防和医疗等类建筑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大型零售商场等公共建筑,首先,应当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标准》(GB50223-95)确定其中哪些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可能还有甲类建筑,本文不涉及)乙、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对于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列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所谓抗震措施,在这里主要体现为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由《抗震规范》表6.1.2确定其抗震等级。例如,位于8度地震区(如北京)的乙类建筑,应按9度由《抗震规范》表6.1.2确定其抗震等级为一级;当8度乙类建筑的高度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还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北京某大型零售商场和某***医院的门诊楼本属乙类建筑,但设计人员错当成丙类建筑来设计,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降低,不得不对设计计算做重大修改。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高层建筑,当不考扭转耦联计算时,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3时,宜取3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的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对高层建筑,振型数应取≥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取≥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且采用总刚分析,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的更多。《抗震规范》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Satwe等电算程序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有些设计人员不大重视电算程序使用手册的应用,选取振型数时比较随意,这是应当改进。此外,由耦联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联计算,仅当结构存在明显示扭转时才采用耦联计算,但在必要时应补充非耦联计算。

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框架结构及框架——抗震墙等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而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对框架结构的计算周期不折减或折减系数取得过大都是不妥当的。对框架结构,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框架梁、柱箍筋间距

《抗震规范》第6.3.3条及6.3.8条对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箍筋直径和最大箍筋间距做了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工程习惯上常取梁、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为200mm.电算程序总信息中通常也内定梁、柱箍筋加密区间距为100mm,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加密区箍筋面积,由设计人员要据规范确定箍筋直径和肢数。

但是,在程序内定的条件下,当框架梁的跨中部位有次梁或有较大的其他集中荷载作用却仅配两肢箍筋时,多数情况下,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200mm会使梁的非加密区配箍不足,因此建议程序内定梁箍筋改为取梁的非加密区间距200mm.这样,既可保证梁非加密区的抗剪承载力,又可适当增加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0mm)的抗剪能力,梁的强剪性能更能充分体现。当框架梁由于种种原因纵向钢筋超筋时,梁端适当加大抗剪承载力对结构抗震非常有利。这也是为什么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2%时,规范规定梁的箍筋直径应比最小构造直径增大2mm的原因。

对于框架柱,当框架内定柱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0mm时,在某些情况下,亦可能因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200mm引起配箍不足。因此,我们也建议程序内定柱的箍筋间距改为取柱的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200mm.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梁、柱箍筋非加密区配箍验算时可不考虑强剪弱弯的要求,即剪力设计值取加密区终点处外侧的组合剪力设计值,并且不乘以剪力增大系数。

当然,如果电算程序能同时给出梁、柱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则于设计者应更加方便了。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3

【关键词】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问题探讨;

前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但是,在框架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结构设计质量。

一、独立基础设计荷载取值问题分析研究

多层框架房屋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另一种情况是。在设计独立基础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外荷载(柱脚内力设计值)只取轴力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无剪力设计值。或者甚至只取轴力设计值。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设计尺寸偏小,配筋偏少。影响基础本身和上部结构的安全。

二、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问题分析研究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其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一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建筑楼为例。该项目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7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一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一输入,拉粱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三、基础拉粱设计问题分析研究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一般说来,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基础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宽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20~l/30,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l/12~1/18。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Ⅱ14,配筋不得小于Ⅰ8~200。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加大,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

四、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的选取问题分析研究

《抗震规范》第3.6.6.4条指出,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都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主要是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弹性层间位移(包括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时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1、结构的抗震等级。在工程设计中,多数房屋建筑按其抗震设防分类属于丙类建筑,如民用住宅、办公楼及一般工业建筑等。其抗震等级可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按《抗震规范》表6.1.2确定,而对于电讯、交通、能源、消防和医疗等类建筑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大型零售商场等公共建筑,首先,应当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fGB50223-2004)确定其中哪些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对于乙、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对于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所谓抗震措施,在这里主要体现为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由《抗震规范》表6.1.2确定其抗震等级,当7度地区的乙类建筑的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还应采取比一级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如:某7度地震区城市的一个大型零售商场和一个三级医院的门诊楼本属乙类建筑,但设计人员错当成丙类建筑来设计,使建设物的抗震能力大为降低,不得不对设计计算作重大修改。

2、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于多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三时,宜取3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属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采用总刚分析,且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得更多。《抗震规范》中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Satwe等电算程序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有人员不大重视电算程序使用手册的应用,选取振型数时比较随意,这是应当改进的,此外,由耦联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联计算得来的数值。仅当结构存在明显扭转时才采用耦联计算,但在必要时应补充非耦联计算。

3、结构周期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及框架一抗震墙等结构中。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结构显得不安全,所以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若折减系数取得过大也是不妥当的。对于框架结构来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五、结语

以上问题在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比较常见,也经常被忽视。设计人员应引起注意,确保结构设计质量,以免造成错误。

参考文献:

[1]唐世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智能CaD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4

我受区政府的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区危破房改造工作情况的报告》,请审议。

一、危破房改造工作基本情况

危破房改造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危破房改造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改善居住条件,抽疏旧城密度,凸显历史文化,优化城市环境”的改造目标要求,紧抓“中调”发展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危破房改造工作作为促进城区发展、迎接亚运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来抓,坚持规划先导,建设、改造与保护相结合,努力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区环境。在推进危破房改造工作中,区人大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现场视察,了解我区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了我区危破房改造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区的危破房改造主要分为零散危破房改造和成片危破房综合改造两部分。

(一)零散危破房改造工作基本情况。

据*年房屋安全普查统计,我区在册危破房共25.24万平方米。截至*年8月止,已完成20.85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占在册总量的82.6%,6900多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计划到2008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我区*年在册和*至*年新增危房的改造任务,将提前一年半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市要求2010年前完成任务),基本解决老城区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

今年,我区计划完成8万平方米危破房及*年新增0.98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为确保完成任务,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一是专题研究落实。区政府在今年初召开的城建城管工作会议上,专题总结了我区*年零散危破房改造工作情况,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4月份召开危改专题工作会议,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年*区私有危破房督修任务书》,明确了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零散私有危破房督促修缮工作中的具体任务、目标、责任;针对阶段性的私有危破房督修工作情况,编写了《*区私有危破房督修工作简报》并发送到相关单位,从而进一步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形成了街道和居委积极配合、区街联动的危破房改造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大私有危破房宣传督修力度。各街道办事处组织私房业主、人、使用人召开私房督修工作的动员大会,宣传政府开展危破房改造工作的有关政策,争取住户的理解和支持,协助填写“动员业主修缮的谈话记录”;协助区国土房管分局办理抢修代管手续;对于征用地块的危破房,协助区国土房管分局了解征用单位和拆迁单位的具体资料。三是落实直管危破房改造工作。区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危破房改造工作专题会议,同时建立危改工作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将危改任务逐幢落实到人。

在全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至*年8月,今年已完成6.98万平方米的危破房改造任务,其中包括:*年在册6万平方米,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5%;新增0.98万平方米危房全部完成。小片拆危建绿项目中,大塘街、北闸、由仁巷危改地块已完成绿化建设;营房巷、玉华坊、太和里危改地块根据市规划审批意见改为修缮排危,现正在组织施工中;共和南危改地块正在办理规划审批,地块内10户住户已全部动迁完毕。

(二)成片危破房综合改造工作情况。

1、解放中成片危破房改造项目。

该地块位于解放中路以西、大德街以北、象牙北街以东和绒线街以南地段,占地面积约9800平方米。地块内各种产别的房屋共113幢、临铺79间,总建筑面积约21400平方米。需拆除各种产权房屋72幢,建筑面积约9200平方米;保留整饰建筑41幢,建筑面积约6700平方米。规划建设复建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340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300平方米,商业、办公面积1400平方米,公建配套1500平方米,骑楼架空面积1200平方米。

解放中成片危破房改造项目是我市危破房成片改造的试点工程,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改造方式,改造资金按照市、区、个人“三个一点”的原则筹集解决;采取拆旧建新与保留整饰相结合的改造方式,尊重原有传统街巷格局,对具有岭南民居特色、外立面比较美观、相连成片的红砖房进行保护性外部修缮、整饰;改造范围内直管房承租户异地永迁安置,私产房回迁安置;增加公共配套用房和绿化用地,疏通消防通道,从而达到抽疏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容密度,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

目前,该地块项目已全面完成动迁工作;工程进展顺利,1号、3号楼工程已全面完工,2号楼部分工程正进行基础施工,4~6号楼二层以上正进行水电、煤气管道等设施安装,保留整饰工程全面完成;回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3号楼的16户回迁户陆续回迁,同时进行了其它住户回迁安置的各项准备工作。

2、东濠涌*南地块项目。

该地块位于东濠涌以西,湛塘路以东,万福路、南油船舶大厦以南,镇龙南街、谭公后街以北,属于东濠涌沿线规划改造范围,是以骑楼为特色的商业、居住混合用地。用地面积3.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7449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2749平方米,约600多户居民。操作模式以*市土地开发中心为征地主体,委托我区实施拆迁工作,完成该地块的拆迁结案工作后,再由*市土地开发中心进行土地出让。规划指标设定改造地块净容积率为4.57,拆建比1:2.09,总建筑面积42,300平方米,其中新建住宅面积35200平方米(包含回购面积16000平方米)。经测算,改造费用约需2.51亿元。

区政府在完成东濠涌沿线改造规划编制报送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了东濠涌*南地块改造的基础数据摸查、测算分析和研究论证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有针对性地征求市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的意见,研究制定了改造方案,并报送市政府。8月30日苏泽群常务副市长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目前,根据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穗市长会纪[*]28号)张广宁市长和8月30日苏泽群常务副市长的指示精神,我区正在调整改造方案,加强与市土地开发中心联系,争取尽快完善后再次报送市政府审批。

二、危破房改造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市成片改造工作尚处于起步探讨阶段,既要符合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要求、适当控制拆建比和容积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又要考虑旧城区的实际,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零散严损房改造缺乏政策法规支持。

当前危破房改造方面的法规滞后,制约了危破房改造工作的推进。我区*年在册危破房中,私有严损房约占70%,由于现行法规、规章缺位,只能采取宣传、说服、劝告等方法进行督修,遇到私有严损房业主拒修房屋时,无法可依,改造难度很大。

(二)旧城改造特别是危破房成片改造的拆建比问题。

按照目前规划控制的一般指标要求,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难以运作,特别是旧城区公建配套设施不足,加上房屋密集、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条件差等客观原因,改造难度大。以东濠涌*南地块为例,经初步测算,由市承担市政费用2000万元后,该地块拆建比仍要达到1:2.09才有可能实现项目平衡。因此,建议制定改造规划指标要符合旧城区特点,一地一策,不能简单套用新建开发小区的规划要素指标,要在拆建比、容积率等方面结合各个地块的实际给予适当放宽,以满足地块改造需要。或者通过拆分市政工程项目,由市有关部门投资的方法,达到降低拆建比和容积率的目的。

(三)老城区要妥善安置被拆迁群众难度大。

我区作为*市中心城区,拥有成熟的社区配套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教育资源,良好的生活氛围,房地产区位价值高。加上旧城区房屋密度高、人口密度高,安置费用大,拆迁难度非常大。我们已向市建议:一是考虑在我区选点建设市政重点工程项目拆迁安置房,可通过盘活烂尾地块以及在旧城综合改造中实施回迁安置,有效缓解拆迁难题。目前我区拟选取解放中路东侧地块、珠光路地块建设拆迁安置房,已报送市建委,并与市处置烂尾地工作小组协调,争取其支持;建议二是由市提供充足的房源储备,用于安置公房租户和可能发生的私房法律裁决备用房源。

三、下一阶段危破房改造的工作设想

下一阶段我区危破房改造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中心城区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生态型城区的目标,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全局研究和推进中调战略的实施,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着力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努力改善群众的居住工作环境,实现居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一)科学分析,充分认识危破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危房修缮,目前,真正影响城区面貌的主要还是大量存在的破旧房对中心城区面貌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大量破旧房(即严损房、一般损坏房)。据*年底普查统计,我区破旧房共有2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近70公顷(70万平方米),其中按照市统计口径的危破房仅占7%左右。这些破旧房房龄长,外观残破,缺乏公建配套设施,大都集中在解放路、起义路、东濠涌两岸及北京路等商业旺地,对城区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居住和城市景观都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加快危房改造、确保居民居住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要致力中心城区旧城综合改造,使我区的破旧房得到同步解决,城市文化脉络得到延续,进一步焕发城市生机和活力。

(二)全力以赴,确保完成零散危破房改造工作任务。

为突破零散危破房改造的瓶颈,8月15日,武延军区长和卞勇副区长对我区危破房改造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武区长的指示精神,针对当前缺乏政策法规支持的难题,由区国土房管分局负责,组织相关人员专题进行政策法规方面的调研,并征求规划、建设等部门的意见,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旧城私有危破房改造的工作意见》,拟于近期报送区政府批转各有关部门执行。目的是整合区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同时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我区私有危破房改造工作。

区国土房管分局作为危破房改造的主要职能单位,要切实履行主管职能部门的责任;各街道办事处要坚决履行与区政府签订的《*区*年私有危破房督修责任书》要求,本着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的宗旨,根据本街道零散危破房的实际,建立健全私有危破房督修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街道派出所、区城管中队、城管科、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规划建设等各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在审批危破房改造的相关事项时,简化程序,加快办理,共同推进。

(三)三大措施,确保完成解放中旧城改造工程。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指定专人跟踪落实,加强合作。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具体实施单位区项目办要根据8月15日武区长专题调研的指示精神,本着服务居民群众的宗旨,强化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和周例会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工程建设、回迁安置、引进物业管理等各项任务具体化,抓好落实、督办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三是有序组织回迁。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回迁工作,努力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对群众提出的复建房综合差价问题、超出原产权面积部分收取费用问题,依法、依理解决,保障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强化三大措施的同时,着手对解放中项目的改造模式进行全面总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旧城改造工作提供借鉴。

(四)攻坚克难,尽快启动东濠涌*南改造项目。

一是根据市领导关于旧城成片改造的指示精神,深化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同时,加强与兄弟区的关系,取长补短,争取尽快完成调整方案工作,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市土地开发中心、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市的支持;三是结合东濠涌沿线改造工作规划的要求,根据*南地块的研究结果,着手准备推开沿线的整体改造工作,为全面推开东濠涌沿线改造打好基础。

(五)优选储备,加大力度推进危破房改造工作。

目前,区规划部门根据区划现状和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重新调整规划,已完成东濠涌沿线改造规划的编制报送工作。区项目办根据初步拟定的改造范围用地、规划、房屋、使用等基础数字摸查,完善基础数据资料库。对许地保护改造利用项目、中华广场西侧地块、万菱广场西侧地块、五仙观周边扩建地块等拟改造地块进行基础资料摸查,研究改造的可行性,为我区的旧城改造储备地块,争取成熟一块、改造一块,循序渐进,逐步铺开我区的旧城综合改造工作。对计划进行教育综改的第二十五中学、一德东小学等教育综合改造项目,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结合旧城改造规划、路网、商业网点布局、建筑文化特色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保教育综改工作与旧城综合改造同步实施,既达到校园的综合配套改造,又达到周边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同步保护和挖掘。目前,已完成上述项目原计划改造范围的用地、房屋、使用情况等基础资料的摸查,核定项目概算。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5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读者注:对于二级框架)。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

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节点,用总刚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有时虽然楼板厚度取零,也定义弹性节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房屋平面不规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基础拉梁设计不当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为了减速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

一般说来,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过去时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基础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宽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20~1/30,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14,配筋不得小于8@200。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加大,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构造基础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高或短柱顶标高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受压基础设计。

当框架底层层高不大或者基础埋置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来平衡柱底弯矩。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拉梁正负弯矩钢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

此时拉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部,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基础则可按中心受压设计。

四、多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时底层层高的确定

(1)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20条第2款: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为从基础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2)参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5.1.3条,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坪并配构造钢筋时,底层层高可取室外地面以下500mm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3)当为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置深度又较深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此时宜将从基础顶面至首层顶面分为两层:从基础顶面至拉梁顶面为一层,从拉梁顶面至首层顶面为二层,即将原结构增加一层进行分析。

(4)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2.5条做成高杯口基础,满足表8.2.5对杯壁厚度的要求,则底层层高为从基础短柱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抗震设计时,当多层建筑的结构高宽比复合刚性建筑要求时,对于无地下室的多层框架结构,若埋置深度较浅,建议:采用第一种做法和计算方法。若埋置深度较深,可采用第二、第三种做法和计算方法。也可采用第四种做法和计算方法。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6

关键词: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设计软件安全隐患

abstract:therelativetothetopofthehouseforstructuredesignofconcrete,multilayerframehousingstructuredesignissimple,whichmakesmanydesignersdon'tvaluefromthethoughtmultilayerframehousesaboutthedesignofthestructure,byvariousfactors,makethecalculationresultsandactualconditionsarefarapart,theresultisthattheprojectistheresafehiddentroubleortoomuchwaste,thispaperwillbeofmultilayerframehousesseveralproblemsinthestructuredesignissimplyanalyzedandforreference.

Keywords:multilayerframestructuredesigndesignsoftwaresecurityhiddendanger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为大都市的一个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相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多层建筑在大城市中显得有点渺小,而相对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来说,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比较简单,而且技术也比较成熟,这使得很多设计者从思想上不太重视多层房屋结构设计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各类的设计参数没有和实际工程情况相一致,在运用软件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经过人为的分析而是仅仅根据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施工图设计,这样的直接结果造成了设计出来的东西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一种情况是导致了工程项目存在安全隐患,另一种情况则是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根据作者多年的设计实践,本文将对多层框架房屋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阅。

一、独立基础设计荷载的取值问题

在多层框架房屋设计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是不用计算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的,这在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1条指出,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但是在进行地基及基础的承载力验算的时候,风荷载的影响是必须被考虑的,尽管风荷载大多时候并不起控制作用。另外在进行独立基础设计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弯矩、轴向力还应该考虑剪力的影响,若仅仅考虑柱底的轴力和弯矩,由于剪力到基础底面还有一定距离,这种情况下就忽略了由于剪力产生的弯矩的影响,造成了基础设计尺寸和配筋都偏小,严重影响了基础本身及上部结构的安全,仅仅考虑轴力的情况是更不可取的,此处不再阐述。其实结构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参与的荷载组合情况很多,在设计的时候要找出最不利荷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这只有靠平时多总结,也只有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去复核用软件设计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合格,才能保证设计更能贴近实际情况。

二、框架计算简图问题

对于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房屋来说,一般独立基础的埋置深度比较深,如果在-0.05m的位置设置一圈基础拉梁,则从基础顶到基础拉梁顶-0.05m这一层按照第一层输入。以某一住宅楼为例,该楼房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层高3.5m,独立基础埋置深度为4.2m,经过初步计算基础高度采用1.0m,室内外高差0.3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规定在8度地震区此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对于这样的多层框架结构,有的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会将-0.05m平面作为整个框架的嵌固端,即首层层高按照3.55m,其余层高仍然按照3.5m,整个框架是按照四层来计算,而对于基础拉梁的截面和配筋按照构造确定,对于基础则采用轴心受力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模型显然是不对的,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因为拉梁是一个整体的柔性构件,其的存在并不能抗衡上部传至拉梁顶的弯矩;第二,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该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这样的框架结构可以按照五层进行整体结构的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照第一层输入,其上各层分别按照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层分别输入,如果拉梁上作用有荷载的时候,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三、基础拉梁的计算模型问题

由于大部分基础拉梁就是为了平衡混凝土柱底的弯矩,其上一般没有楼板,在利用pKpm进行计算的时候,楼板厚度取为零或者在整个楼面布置全房间洞口,并将梁和柱交接点布置铰性节点,用总刚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有的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尽管将楼板厚度取为了零或者在整个楼面布置了全房间洞口,也定义了铰性节点,但是却没有采用总刚分析法,在程序分析的时候其自动按照刚性楼面假定进行分析计算,这样的结果背离了实际的情况。

四、基础拉梁的设计问题

当多层框架房屋的独立基础埋置深度较深的时候,为了减少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层间位移,可以在±0.000以下适当的地方设置基础拉梁,这里的基础拉梁与一般的拉梁不一样,它不能按照构造要求进行截面选择及钢筋配置,因为它承担着平衡柱底弯矩的作用,其和普通的框架梁承担的荷载类似,故应该按照框架梁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相应的规范设置箍筋加密区。

为了很好的抵抗地震荷载,在工程设计中宜采用短柱基础方案,因为在这个方案中,可以沿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的高度可取两柱中心距的1/12~1/18,宽度可取两柱中心距的1/20~1/30,对于构造基础拉梁,在高度和宽度上可以取上述范围的下限,而对于构造基础拉梁的配筋计算可以采用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者压力进行计算。当经过计算,仍可以采用构造配筋的时候,其上下纵向钢筋分别不得小于2φ14,箍筋不得小于φ8@200,双肢箍。有很多时候,特别是对工业建筑来说,拉梁上一般会作用有填充墙,这个时候拉梁的截面应适当加大,通过计算得出的配筋应与构造钢筋进行叠加。当基础拉梁的顶标高与基础顶标高或者短柱顶标高相同的时候,基础可以按照偏心受压进行设计,而当框架底层层高不大或者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大的时候,可以将基础拉梁截面设计的比较大,这样可以用拉梁来平衡柱底的弯矩,对于后面这个情况,拉梁的正弯矩钢筋应全跨度拉通,不得截断。当拉梁的上下截面的钢筋采取锚固在框架柱内,其锚固长度、箍筋加密等抗震构造要求均与框架梁完全相同的时候,应将基础拉梁设置在基础的顶面,而不应让拉梁与基础之间有一定距离,这个时候,基础可以按照轴心受力进行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

五、结构计算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参数的选择

规范中规定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而要使结构设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结果,相当关键的就是如何对结构计算中的参数进行选择,以下将简单介绍结构计算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参数选择问题。

5.1、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于多层框架房屋结构来说,当不考虑扭转耦联的时候,应至少取3,当振型数多于3的时候,宜取为3的倍数,但是不应过于层数。另外当多层框架房屋的层数不超过2层的时候,其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可以取为层数。

5.2、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对于多层框架房屋结构,由于存在填充墙,结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用这样的结果设计出的框架房屋结构也是不安全的,故应对计算周期进行必要的折减,根据设计经验及相关书籍的总结,对框架结构,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四、结束语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相对高层结构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而作为房屋结构设计人员,必须要有探索的思想,要有深入研究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吃透结构设计,才能设计出经济安全的房屋结构。

【参考文献】[1]《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尚芸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7

一、2009年工作完成情况

㈠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加强村镇规划编制

1.大力度宣传《城乡规划法》。二零零八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为认真贯彻实施好《城乡规划法》,加强了《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工作。一是在1月底组织全市各乡镇长参加《城乡规划法》培训;二是全市书写大幅宣传标语100余幅;三是利用乡镇当场天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宣传资料15000余份。

2.加大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抓好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建制镇的规划,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省级试点镇白沙镇现已委托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正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原来没有完成规划的沙滩镇、河口镇、草坝镇也已委托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该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现三个镇已完成场镇的地形图测绘,场镇建设用地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现由设计单位正在编制规划;二是加快了乡场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已完成井溪乡、庙子乡、石窝乡场镇建设规划的规划评审工作,现正报市政府审批。茶垭乡已完成场镇地形图测绘工作,现正委托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场镇建设规划;三是委托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官渡镇玛瑙溪村、白沙郑家坝村、罗文严家坝村的村庄规划。

㈡加大村镇建设力度,推动场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村镇房屋建设。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放线、核发“一书两证”。共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3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84件,用地面积28171.15平方米,其中单位7件,用地面积18861.33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17件,建筑面积75518.36平方米,其中单位57件,建筑面积51003.6平方米。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65亿元。

2.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村镇建设秩序规范化工程。一是场镇基础设施速度明显加快,硬化场镇街道6200m,硬化面积4.34万㎡,铺设人行道彩砖1800m,面积1.09万㎡,新建下水道8000m,安装路灯80盏。二是正在修建停车场1个(庙子乡),占地面积3000余㎡。三是210国道、302省道、万源至旧院公路沿线的乡镇的街道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彩化和硬化工程。

㈢加大执法力度,重抓安全管理

1.村镇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认真执行规划,今年共查处违章假设14起,发出停工8起,责令整改通知5起发出处罚决定书1起。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对发现的违章建设进行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

2.强化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保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一是对小规模工程和私人建房,选用通用设计图,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聘请有资格的个体工匠施工;二是对规模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严格按程序报建,要求有正规的设计图纸,与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施工并签订施工合同和安全合同,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受监制度;三是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建设手续的“三无”工程;四是加强施工管理,要求施工场地有安全防护措施,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五是落实巡查制度和定期监察制度,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加强村镇燃气经营管理。对村镇燃气经营户严格要求有证经营,安全制度上墙。健全台帐,仓库与经营门市分离,门市上实瓶不能超过3瓶,全年查处无证经营户3户,发出责令整改通知5份,发出停止经营通知3份。从而规范村镇燃气经营秩序,保证用气安全,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㈣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配合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制定建设规划;二是为新农村建设联系村白羊乡梨树坪村送水泥20吨,通用图集2套,免费培训个体工匠5名;三是为茶垭乡邱家坪村、竹峪镇营盘梁村民居美化工程建设和连户路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四是完成了白沙镇郑家坝村、罗文镇严家坝村省级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和规划评审工作。五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六是为村民建房提供《四川省新农村住宅优秀设计方案图集》150份。

㈤落实优惠政策,抓好灾后重建

今年我市受“1.25”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不少乡镇的供水设施收到严重破坏,造成部份公共建筑和村民的住房形成危房。灾情发生后,我局积极帮助受灾乡镇恢复灾后重建工作,简化办事程序,特事特办。一是“5.12”地震发生后,由设计院、质监站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5支技术队伍,分赴各乡镇对中小学校舍医院等公共建筑进行安全排查;二是由建管所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房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向各乡镇发放“四川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建过度房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100份。四是对中小学的危房改建工程实行特事特办,已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5份,建筑面积27126.78平方米。

㈥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村镇建设干部职工队伍业务学习,十月份组织五名建设助理员到达州市规划和建设局培训中心参加业务培训。

2.加强行风建设,转变行业作风,坚持一人为本,提高办事效率。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办人情事,按法定程序办理建设手续。

二、存在的问题

1.少数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对村镇建设工作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薄,不能积极组织编制本乡镇的规划。

2.村镇建筑工程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少村镇房屋建筑工程没有设计图纸,有的施工队伍没有资质,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3.场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一些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不能兑现,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4.村镇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5.村镇建设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二零零九年工作思路

1.提高认识,加大对村镇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村镇建设能够依法建设,依法管理。

2.加大村镇规划建设力度,为村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绘制蓝图,提供法律依据。

3.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村容镇貌,改善村镇居民生活环境。

4.加大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8

一、背景和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旧城改造建设步伐逐年加快,逐步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但是,仍存在一定数量建设时间较长、设施不配套、抗震能力严重不足、存在安全隐患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等房屋以及随着城市发展而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但权属、管理等仍保留农村模式的居住区域的房屋,这些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居住安全和居住环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持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危旧房改造,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二、规划目的和改造基本原则

(一)规划目的。危旧房改造是当前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规划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危旧房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年—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内集中成片危旧房的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质量。

(二)改造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城市危旧房改造,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引导实施,县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助,政策上扶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原则上以房地产开发方式运作,并与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相结合,加快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2、坚持依法改造,兼顾居民经济承受能力。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城市房屋拆迁、工程建设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实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切实考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家庭予以住房保障。

3、坚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危旧房改造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多种方式推进。对集中成片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可先明确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拆迁补偿方案条件等,再组织招标确定改造项目建设单位;对于城中村改造项目,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方式,引进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开发企业,按照城市规划要求,进行统一拆迁、统一安置、统一配套。

4、对于具体项目,要在深入调查、摸清底数、科学测算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项目地块的改造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

三、危旧房改造范围

危旧房改造范围:中心城区(县城)规划区域内规划不完善、配套不到位、功能不齐全的区域及由成片低层住宅组成的街区或城中村(包括单位房改房、自管危旧房和农村危旧房)。分为以下几类:

(一)集中成片的砖木、土木结构的危旧住宅建筑。

(二)设施不完善、不符合抗震和消防安全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符合改造条件的其他建筑。

(三)经鉴定为B、C、D级危房的零星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位于历史街区及列入紫线保护范围的各类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应按相应管理制度进行改造保护。

四、—年危旧房改造计划

—年,共安排危旧房改造项目4个,总用地面积11.3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6.7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住宅1543套,住宅建筑总面积21.53万平方米。(详见附表)。具体为:

(一)年,共安排危旧房改造项目2个,总用地面积0.024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0.13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住宅23套,住宅建筑总面积0.099万平方米。

(二)年,共安排危旧房改造项目1个,总用地面积8.21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4.4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住宅895套,住宅建筑总面积13.29万平方米。

(三)年,共安排危旧房改造项目1个,用地面积3.16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2.21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住宅625套,住宅建筑面积8.14万平方米。

五、政府扶持,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9

 

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仙游县房屋

结构安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管委会,鲤城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仙游县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仙游县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为巩固提升全县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成效,进一步强化全县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杜绝房屋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国家、省、市和我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20〕47号)和《莆田市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莆政办〔2021〕9号)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筑牢群众住房安全屏障,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任务和工作机制,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常态化房屋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业主主体责任落实,基本消除各类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建立房屋安全“一楼一档”“健康绿码”,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2020年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重大安全隐患房屋整治、全面复核生产经营性房屋和夯实“一楼一档”信息数据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级三年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2021年,完成复核工作中新增的重大安全隐患房屋整治工作;健全房屋安全管理机构和队伍;建立房屋安全“健康绿码”;结合片区改造,加快推动房屋安全隐患的有效处置,有序推动城市更新。

2022年,建立房屋使用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常态化房屋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整治重点

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压茬推进,加快全县各类房屋安全隐患“见底清零”,不漏一栋、不落一户。重点抓好以下类型房屋的整治:

(一)未经正规设计施工的房屋(不含农村低层自住住宅);

(二)人员密集场所,包括各类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培训机构、大型商贸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厂房、超市、农贸市场、快捷酒店宾馆、饭店、宗教活动场所、医疗机构场所、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托养机构、交通场站等;

(三)钢结构房屋,特别是未经正规设计施工的钢结构生产经营用房;

(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乡镇镇区、中心村用于生产经营出租的自建房;

(五)未经有相关资质施工单位进行加固的隐患房屋;

(六)暂时清人封房的重大安全隐患房屋;

(七)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及历史建筑。

三、行动任务

(一)聚焦重点,持续攻克顽疾

各乡镇(街道)要落实属地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配合,聚焦七大类整治重点房屋,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回头看”,确保房屋安全零隐患;对暂时清人封房的重大安全隐患房屋,要严防人员回流并在房屋周边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坚决守住安全底线。主要开展5个专项:

一是开展违法违规审批专项清查。各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分级分区开展违法违规审批专项清查,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工作基础上,对城区内的所有既有建筑开展全流程审批情况核查。

第一阶段核查。由各乡镇(街道)组织全面排查,县行业主管部门配合,逐一清查建筑立项、用地、规划、施工、消防、特种行业、竣工验收(建成)等建设及运营相关的行政许可手续办理情况,将手续办理情况录入全省房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审批部门逐一核查,建立清查工作信息台账,实施动态监管。

第二阶段整改(2021年4月至2021年6月)。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对清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审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审批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间联动移送机制,依法依规整改落实。

第三阶段巩固(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县行业主管部门基本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巡查发现以及建筑规范审批机制,转入长效监管机制。

二是开展生产经营和公共建筑房屋安全专项治理。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由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分别牵头,主动配合属地政府做好行业领域房屋安全专项治理,条块结合、补缺补漏、排查到位,摸清行业房屋底数和安全状况,督促跟踪整改落实,特别是要把改变使用功能和改变主体结构用于生产经营的房屋作为专项治理重点对象。

三是开展“一楼一档”房屋数据专项核查。乡镇(街道)一级要全面掌握辖区房屋安全状况,做好信息复核和动态更新,确保房屋安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用于生产经营出租的未经正规设计施工的房屋,各乡镇(街道)要组织技术人员到场100%复核,县直各挂钩包片单位按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分工对挂钩单位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问题的,要整村、整镇返工复查。2020年全面完成房屋安全信息档案库,夯实数据,依托省厅房屋安全管理平台完善全县房屋信息。加快房屋大数据分析,开展房屋安全基础性研究,各乡镇(街道)分级编制房屋安全白皮书,为长效监管提供基础数据、理论支持。

四是开展钢结构厂房专项整治。对钢结构厂房存量集中的工业集中地、工业园区等,属地乡镇(街道)要组织钢结构专家技术力量开展全面复查,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处置情况进行复核,对存在一般安全隐患的加快处置,对未经正规设计施工的两层及以上钢结构厂房要全部进行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依法分类采取处置措施。

五是开展房屋安全行业行风专项整治。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市场主体底线意识,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分别牵头,主动会同属地政府动真碰硬抓整治,要发现一批、整治一批、曝光一批、撤销一批、查处一批、规范一批,形成强大震慑,狠刹行业不正之风。对参与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功能或承重结构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从业人员,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开展鉴定机构专项整治提升,严厉打击“假鉴定”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强化自查自纠、监管执法,严防漏管失管引发事故,推动行业转型提升。

(二)建章立制,强化常态管理

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房屋业主主体责任,建立政府监管责任和社会主体责任清晰的制度体系。主要建立6项制度:

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由市县统筹,县里具体部署,乡镇(街道)落实,整合平安综治、生态巡查等网格化管理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划细划小网格单元,充分调动基层力量,在乡镇(街道)设立专职综合网格员,保障人员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房屋纳入巡查重点,建立网格员巡查发现和职能部门快速处置的联动机制。

二是建立行业核查机制。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县住建部门开放房屋数据库端口给各相关审批部门,建立房屋安全信息共享、核查机制。由相关审批部门对酒店、宾馆、学校、培训机构、医疗机构场所、厂房、市场等房屋安全进行核查,对无法提供房屋质量合格证明、存在重大结构安全隐患或鉴定为C、D级的房屋,应当依法立即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使用。

三是健全房屋使用安全法规制度。贯彻落实好即将出台的《福建省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探索建立房屋强制鉴定制度,实施房屋安全定期体检,实现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是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县住建局牵头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监测预警、专家判定、人员撤离、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相关保障;结合城市体检,开展重点区域房屋动态监测和安全预警。

五是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将房屋安全治理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问效问责。

六是建立房屋安全“健康绿码”制度。根据房屋安全情况,依托标准地址二维码门牌,建立房屋安全“健康绿码”制度,实现房屋安全身份智能识别。

(三)疏堵结合,有序推进旧改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展试点,加快实施一批工业集中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制定五年计划,列入“十四五”规划,纳入重点项目,分年度实施。主要实施4大工程:

一是城市危房改造工程。结合棚户区改造,按照危险程度对城市危房分年度、有计划地先行改造。对规模不大、鉴定为C、D级的老旧宿舍、公寓楼、零星危房,可通过提前收储、提供过渡,或面积公证、货币补偿,或由社会中介机构配合置换,或组织业主集资重建等方式分类处置,加快推动城市更新。

二是规范农房建设工程。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农村宅基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安排,专项保障,实报实销,保障村民合理建房用地需求。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推动建立“省级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一窗收件、一站服务、一次审批”的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批制度。加强批后监管,落实现场巡查指导和竣工验收制度。落实农村自建房质量安全提醒制度,加强技术指导,落实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

三是工业厂房升级工程。各乡镇(街道、管委会)要制定专项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升级。对未经正规设计、低品质厂房的集中区域,可采取政府统建、企业限价回购,或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自建、合建等方式,推动成片整理,促进转型升级。

四是历史“两违”处置工程。坚决遏制新增“两违”(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加快历史“两违”分类处置。按照《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对鉴定为安全的房屋,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法妥善处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及时协商解决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成立仙游县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分管领导和县住建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城市管理局、教育局、工信局、县委统战部(民宗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文旅局、卫健局、机关事务管理处等主要领导及县公安局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县住建局主要领导兼任,县住建局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县应急管理局、工信局、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各成员单位相关业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有效有序有力推进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二)强化职责分工。各行业监管部门要落实“三个必须”的要求,将房屋安全纳入行业生产安全监管范畴,强化监管。县住建局牵头负责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日常工作;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专项排查整治;县工信局配合指导工业厂房排查整治和工业厂房升级改造;县委统战部(民宗局)负责指导宗教活动场所专项排查整治;县公安局负责指导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复核工作,配合建立房屋安全“健康绿码;县文旅局负责指导文旅活动场所、星级酒店,以及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的建筑物专项排查保护整治;县交通局负责督促落实各类交通运输场站排查整治;县商务局负责指导会展业用房排查整治;县信访局和12345便民服务平台负责受理专项治理过程中举报投诉和群众信访、网诉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指导各地将专项排查整治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县民政局负责指导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托养机构等民政服务机构场所专项排查整治;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涉及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办理,牵头指导“两违”处置,按职能分工指导规范农房建设;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涉及农村村民违反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规建住宅行为的查处,指导农村宅基地审批和管理工作;县卫健局负责指导涉疫医疗场所专项排查整治;县应急管理局负责指导工矿商贸行业房屋安全专项排查整治,指导各地将房屋安全治理情况纳入县、乡镇(街道、管委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指导行业房屋安全清查工作;县机关事务管理处负责指导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安全专项排查整治。

(三)强化要素保障。各乡镇(街道)应配强房屋管理机构人员力量或委托专业机构,保障房屋安全调查登记、排查、鉴定、解危救助、应急处置及宣传教育等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工作专项经费,并将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加强对专业干部、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建筑企业加快房屋鉴定、加固、监测专业人才培养。

(四)强化督导推进。各乡镇(街道)要相应制定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年度阶段性目标,落实工作清单和责任单位、责任人。县各部门要运用效能监督、绩效管理、部门评价、公众评议、明察暗访等多种途径,对工作不力的地方和部门,综合运用通报、约谈、警示、曝光等有效措施,严格问效问责。县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分类处置政策,督促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安全隐患房屋依法有效处置。

(五)加强技术支撑。县住建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专家技术力量,公布专家、技术人员名库,供各地各部门对接参与排查整治工作。县住建部门要强化对鉴定机构的监管,确保鉴定结果真实、可靠、准确,保证安全鉴定质量。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排查、鉴定工作。

(六)加大宣传力度。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要系统开展房屋安全科普宣教,加大宣传和曝光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和安全教育,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房屋安全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社会共识,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零基础学房屋设计篇10

王淑芬

这是一处普通的住宅。这也是一处不普通的住宅。

说它普通,是因为其外表和一般的住宅没啥两样。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它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组件阵列,市电和备用沼气发电、垃圾发电的侧并网混合供电系统。电量可满足一般家庭生活所需的照明、做饭、取暖等,生活垃圾也能直接用来生产沼气。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依照这种模式过日子,一年可节省水电、采暖费用近一万元。

3月24日,这处“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生态住宅”通过了由发改委、住建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验收。样板项目有说服力,收集的技术资料完整,选择的建筑材料、设备符合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要求,原料来源有保障,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潜力。据悉,该项目单方造价在3500元/平方米左右,适用于大型生态集成住宅。

能源哪里来?

这处以太阳能、生物能、地表能为能源的“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住宅是北京奇迪惠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奇迪的“心血”,也是北京奇迪惠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新型节能建筑。“说它‘零能耗、零排放’并不是不耗能、不排放,而是指建筑在实现低能耗的基础上补充太阳能、风能和地表能等可再生资源,达到节约或者不用传统化石能源的目的。‘零排放’则是在大大降低其自身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基础上,产生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对外界环境的二氧化碳零排放。这样一套住宅占地大约90平方米,屋顶上安装的4.6kw光伏组件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每天约产生14千瓦时的电能。”周奇迪说。

仔细观察,发现“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住宅处处都是“机关”。首先,自循环生态住宅弧面瓦、墙体、弧面采光墙等部分由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组成。太阳能电源供应系统满足生态住宅建筑每天电能需求70%,不足部分通过沼气发电或垃圾发电补充,在连续阴天时,也可以通过沼气发电、垃圾发电或电网供电予以补充。

沼气既可以处理生活垃圾又解决生活燃气并补充住宅电力。

走进住宅,可以看到到厨房和室外分别装有粉碎装置。助理总裁陈杭称:“自循环生态住宅的新型沼气技术已相当成熟。除了看见的,还有看不见的,沼气发酵系统就埋在住宅外的地下。”

在这套系统下,整个住宅区域所产生的生物质垃圾,包括厨房内的菜叶、饭菜渣、贝壳、瓜皮果壳等,以及从建筑周围修剪下来的花草植被等生物有机质废弃物,经过粉碎装置处理后,带入管道加入到生物质能沼气发生系统中,生产沼气用以厨房燃气,以通过发电系统发电,补充住宅对电力的需求。

地源热泵冬暖夏凉

空调、暖气是耗能较多的一块。而在这个自循环生态住宅内,利用地源热泵空调就可以免费实现房间的冬暖夏凉。

工程师马强解释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把热交换器埋于地下,通过水在由高强度塑料管组成的封闭环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与大地土壤进行冷热交换的目的。夏季通过热泵将房间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房间进行降温,同时储存能量。冬季通过热泵将土壤中的热量转移到房间,对房间供暖,同时储存冷量,以备夏用。整个过程只消耗少量电能。

除了上面提到的太阳能、沼气、地源热泵空调等节能环保技术,这处住宅还使用现代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材料的复用程度,减少废弃物和垃圾。“建造过程低耗能、全环保,建造劳动强度减小80%,建造时间缩短65%以上,建筑垃圾排放量减少88%以上,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率在89%以上。”周奇迪说。

节能减排两笔账

周奇迪算了一笔账:按照200住户2万平米的生态集成住宅社区来算,实施太阳能、地表能和生物质能循环利用后,能源100%自给自足。相当于每年节省煤炭1188吨,减排3196吨二氧化碳,减排二氧化硫10098公斤,减排氮氧化物8791公斤。

目前,我国的建筑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相当突出。数据显示,建筑能耗的温室气体已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25%。我国北方城市冬季由于燃煤导致空气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高标准的2―5倍。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重大工程。

如果在全国农村大面积推广“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住宅,对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以“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生态住宅”理念为引导,进行新型农村和城镇住宅规划,创造全新节能模式、低碳安居模式,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大众生活质量,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意义重大。

周奇迪又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居住100平米的房屋为例,算了一笔小账:在目前家用水6元一吨、家用电0.48元一度的情况下,居住普通房屋,每月用电500度,一年电费是2880元,每月用水10吨,一年水费720元,每月燃气20立方,一年燃气费309元,一年制冷、取暖费用6000元,合计9909元;居住“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住宅,每年用电自给自足,燃气可以由沼气自给自足,制冷取暖可以是太阳能加地表能。只有水这一项,需要支出。每月用水3吨,一年水费216元。这样算下来,生态节能房屋一年的支出比普通住宅节省9693元。

需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这座“零能耗、零排放、自循环生态住宅”,得到了专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先进性、可行性”的高度评价。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彭继民指出,该项目技术路线可行,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示范效应。项目建设的目的宗旨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符合国家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针。选择的太阳能、光伏造电、沼气技术具先进性和适用性,达到了成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