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十篇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十篇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8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1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萝岗区儿童家长健康教育需求。方法:设计自拟问卷,对广州市萝岗区260例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但社区儿童保健面临诸如:儿童心理行为、肥胖、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因素等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内容,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做好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健康教育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healthinformationneedsof260parentsinLokongDistrictofGuangzhoucity

DongHai-pengmaXin-liSuHong-meiYuanHui-rongZouqing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healtheducationneedsofparentsinLokongDistrictofGuangzhoucity.methods:Designthequestionnairetoinvestigatethehealtheducationneedsofparents.260parentswereenrolledinLokongDistrictofGuangzhoucity.Results:theregionbasicchildren'shealthcarebeenmet.Butthecommunityofchildren'shealthcaremanyproblemssuchas:children'spsychologicalbehavior,obesity,thesocialfactorsofinfluencingbreastfeeding,thesetofurtherstudyandtosolve.appropriatehealtheducationmodeintheimplementationofthechildren'shealthcareplaysanimportantrole.Conclusions:weshouldfurtherexpandcommunitychildren'shealthcareservicecontents,meetthechildren'shealthneedsofparentsinnewperiod,completesthe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ionofthechildhealth.tomakechildrengetgoodprotectionandhealthall-rounddevelopment,isthefutureofchildren'shealthresearchandfocusofthework.

【Keywords】childhealth;healthservicedemand;Healtheducation我国人口众多,中国儿童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约3.42亿),以农村地区为主[1]。2010年我国儿童保健事业持续发展,约2/3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岁和<7岁)已进入儿童系统管理[2],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城市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儿童的健康及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3],如何才能做好儿童保健?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如何?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查,以了解社区内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母亲育儿知识、态度、行为;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提高今后儿童保健的工作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在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道社区,对在辖区内本市户籍509名儿童进行随机抽样,抽取6个月~3岁儿童260例。对这260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于2009年12月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员经统一培训,严格操作规程,问卷填完后当场校对。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孕产次和家庭情况;②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及其方式的需求,对健康教育方式设12项内容;③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共设28项内容;④婴幼儿期保健知识的需求,设16项内容。

2结果

2.1儿童基本情况:260例婴幼儿有230例为足月产,占88.46%;其中自然分娩为118例,占51.13%;平均出生体重(3165.87±437.95)g。对被调查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用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评价结果:发育正常儿童231例,占88.85%;肥胖儿童23例,占8.85%;营养不良儿童6例,占2.31%。被调查儿童母亲、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大学及大专以上为主,占64.5%和74.6%。

2.2儿童期保健服务提供及利用情况:被调查儿童新生儿期访视次数为0~3次,平均为(1.87±1.08)次;其中接受过1次以上的占86%。被调查儿童中257例(占98.85%)参加定期体格检查,其中207例(占80.54%)儿童在体检中未发现过问题。94.6%的母亲自认为了解有关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常见病预防等育儿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渠道依次是:书籍或宣传册90.5%、家属朋友介绍44.5%、孕妇学校或家长学校等讲座42.5%、广播、电视、VCD34.5%、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31%、医生入户访视时宣传15.5%、热线电话14.5%、宣传栏板报8.5%、上网及其他3.0%。

2.3母亲育儿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中母亲对育儿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保健常识88.5%;心理行为发育82.34%;喂养(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方面75%;疾病预防57.88%;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一些问题的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处理儿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的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处理儿童不合理要求哭闹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被调查儿童中81.5%喂过母乳,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50%,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19%。第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有职业的母亲产假大多为3个月甚至更短,城市中职业母亲工作中的紧张因素和事业压力等种种社会因素是造成各种“奶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中母乳喂养率难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调查儿童开始常规添加半固体食品的平均时间(4.39±0.88)个月。断奶的平均月龄为(6.07±5.42)个月。

2.4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98.0%母亲想了解有关养育儿童方面的知识,需要得到的育儿知识依次是:儿童智力发育90.5%、儿童心理保健81.0%、常见病的预防73.5%、儿童营养66.0%、辅食添加23%、母乳喂养5.5%。母亲自认为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顺位是:书籍或宣传册74.0%,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51.5%,广播、电视或VCD46.5%,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讲座37.5%,热线电话18.0%等。被调查的母亲希望儿童保健门诊开设的项目依次是:常见病的预防84.0%,营养咨询80.5%,心理咨询75.5%,智力筛查74.0%,眼、耳、口腔保健70.5%。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哪些问题?有73%的应答率,主要问题依次是:42.46%属于儿童智力、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29.45%属于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28.08%属于喂养、营养与保健方面的问题。母亲希望解决的途径最主要还是咨询医生或寻求权威医疗机构的帮助等。

3讨论

该文调查的社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因此,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家长的儿童保健意识正在逐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64.5%的母亲和74.0%的父亲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被调查的儿童新生儿期访视率为84%,参加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99%,其中,81%的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可见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然而,随着居民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基本的保健工作范围,拓展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范围,满足人们对儿童保健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3.1探讨社区内儿童保健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5%的母亲自认为了解常见的育儿知识,但调查中育儿知识正确率均低于这一比例(57.9%~88.5%)。这一结果与家长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获得这些知识的主要渠道首先是“书籍和宣传册”(占90.5%),其次是“家属朋友介绍”(占44.5),而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相关的渠道占的比例均不足50%。单纯通过市售的“育儿书籍”让非专业的家长得到育儿知识有时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断章取意;而通过“亲属朋友介绍”,尤其是长辈朋友的介绍,获得的育儿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有时还会造成误导。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家长自以为很了解儿童保健知识,实际上很多方法都不科学的原因。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应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传播内容和情感冲击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有效的传播才可能发生[4]。”诸如:经常在社区举办育儿知识讲座(调查显示91%的母亲愿意参加此类知识讲座);给予家长更多机会、多种形式的咨询和讲解。总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3.2重视儿童的心理、发育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的全面发展:据文献报道,全国22个城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5]。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5,6]。相关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7]。专业指导人员更应以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儿童健康知识普及进行指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和巩固健康行为[8]。本调查中“儿童心理发育行为方面的问题”排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中的首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是问卷中母亲最希望得到的育儿知识;母亲的一些育儿态度正确率只有63.5%~78.0%;而且该地区儿童保健在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服务很少。

因此,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不仅关注儿童躯体健康和营养状况,而且加强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保健的服务,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的需求。这也正是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3应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目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资料表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从10%~20%不等,而且近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9]。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的发生率达11%,更重要的是,从问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其中有54.5%的家长不认为“过胖”应该去看医生。因此,儿童保健工作应重视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升高的现象,在社区内加强儿童肥胖的防治、探讨儿童肥胖的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保健知识普及率不高,医院只能针对就诊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保健指导,而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辖区所有散居儿童,由其所开展的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具有覆盖面广的显著优势,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基层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强了家长的保健意识,使其建立了正确的育儿态度,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促使婴幼儿身心两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在基层散居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0]。早日构建完成健康知识普宣教的大环境,就能让儿童健康这一社会工程得以实施,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为公众及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Children'sFund.theStateoftheworld'sChildren[R/oL].Specialedition.newYork:UniCeF.(2009-11-20)[2010-02-22].http://unicef.org/publications

[2]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9-10-01)[2010-02-22]http://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8274/200905/40765.htm

[3]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岁潜能开发指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

[4]Harrye.Chambers.effectiveCommunicationskills:forScientificandtechnicalprofessionals[m].perseuspublishing,2000.26

[5]姚凯南.大家都来关注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工作[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6(3):141-143

[6]潘黎明,唐剑波,叶掌梅.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29

[7]季成叶,刘宝林.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1-173

[8]许积德.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儿童保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6(1):123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2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4、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3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5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幼儿园的181名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并分别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并对教师和领导进行座谈。结果家长部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部分健康知识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不吃零食、油炸食物等行为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洋快餐等行为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儿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模式。

【关键词】肥胖症;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339.35R725.892.5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97-02

单纯性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2007年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已达6%,可见降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多数研究存在健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等问题,对学龄前儿童本人及家长的健康知识,特别是健康的态度、行为的持续改变不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与武汉市某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武汉市市直机关育才幼儿园(包括一园、二园)作为试点单位,按照班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别抽取小班儿童56名、中班儿童67名、大班儿童58名。其中男童97名,女童84名;年龄最大6.7岁,最小3.0岁,平均(4.34±0.50)岁。父亲平均年龄(36.39±0.35)岁,母亲平均年龄(33.00±0.27)岁。以此181名儿童及181名家长、26名教师及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调查前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编写印刷书籍《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内容包括“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并精心设计了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制作玩教具、招贴画、宣传画、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其后分别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包括召开幼儿园家长会,由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讲团成员就“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与防治”对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发放知识小册子、折页等资料;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纳入教学课程,教师应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采用游戏、棋类、儿歌、读本、故事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课堂对18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再次调查,将前、后2次调查进行比较。

在活动完成后分别召集2所幼儿园的26位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内容包括本课题的意义、开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开展本课题收到了哪些效果、有哪些创新之处及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和家长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由表1可见,家长“合理饮食观念”、“儿童服用滋补保养品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目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健康教育前后儿童的行为变化 而儿童“不喝或基本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或基本不吃洋快餐、每天运动1~2h、主要饮料为白开水、从不偏食或挑食”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教师及领导座谈情况参与座谈的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都表示,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及家长、教师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引起了该园领导和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认同。也分别谈到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态度变化,“最初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健康教育就是给家长发放一些小册子、宣传资料就够了”,但通过本次活动,“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重视在园本教学活动中开展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教师还表示,以后会在日常授课中重视健康教育课堂,充分利用活动课和日常生活的契机,启发儿童智慧,捕捉健康教育的时机,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积极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

3 讨论

肥胖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主要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肥胖与成年肥胖和疾病密切相关,60%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会患至少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意义重大。儿童肥胖的病因极其复杂,但是通常归因于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健康知识缺乏、不良态度及饮食行为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消耗,从而导致单纯性肥胖。因此,为改善儿童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效预防儿童肥胖,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及教师的多数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明显,但较为专业的知识点如控制体重的正确方法、儿童的运动习惯、孩子不能吃洋快餐的知晓率提高不明显。可见对家长和教师的健康教育应针对一些误区特别是对有关运动的知识重点强调,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认识,使其正确对待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了解正确的干预方式、方法,敦促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探索

1工作开展

1.1健康教育和儿童保健工作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健康教育贯穿在儿童保健的全过程。每年在爱耳日、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爱眼日、爱牙日等重点时间点,我们向托幼园所老师、各级计生主任、妇女主任及乡村医生等重点人群,通过报纸、电台、宣传车、标语及深入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妇幼卫生法律法规,尽可能地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时宣传到千家万户,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开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的早期发展,开创儿童保健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1.2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积极宣传儿童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术,转变家长的理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使健康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使儿童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重点针对准备要孩子的未婚、已婚夫妇及家庭的亲朋好友,介绍如何孕育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应该在身心状态、膳食营养、家庭环境等方面注意什么?对已经怀孕的夫妇及家庭,在建立了保健手册来院进行孕情查体时,我们主动和妈咪课堂协作,为他们讲解如何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怎样避免孕育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了解怎样迎接孩子的出生?科学的护理、母乳喂养知识,早期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流程,让“准父母”为新生儿的平安降临做好思想上、客观条件上的准备,为科学养育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在“准父母”入院待产时,我们把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流程通过温馨提示的宣传页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在紧张、欣喜的时刻,熟悉家长的职责和任务,明明白白地了解何时、何地做听力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注意事项;待新生儿出生后,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新生儿的正常生理表现、科学护理、异常变化的处理及何时母乳喂养?如何喂养?在新生儿首次预防接种时,我们给予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手册,向家长宣传0-6岁儿童保健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注意事项,让家长感受到全新的保健理念,切实对儿童保健重视起来,把新生儿访视到421体检的内容全程记录,使祖国的未来接受规范的、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全程健康追踪服务。

1.4在开展0-6岁儿童系统化保健的各个时间点,我们都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把健康教育规范化、常态化,从最初落实儿童保健手册要求的教会家长做婴儿被动操这种群体化宣教,逐步完善到开展一对一的婴儿被动操和婴幼儿抚触,我们的理念就是让儿童在保健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接受贵宾式的保健服务,儿童保健医师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从而带动家长由转变理念到育儿知识、技术的提升,提高群众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完成了多少场次健康知识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更重要的是每次都要达到实效,开展宣传活动不一定都是我们讲,最好的形式是和服务对象展开互动,他们提问题,我们回答;我们定期对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收集群众的疑惑,作为我们的宣传内容。我们通过科室邮箱和服务热线,解答群众的问题,接受家长的咨询,不拘一格、不拘形式来实现健康教育的最大成效。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7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儿童保健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移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而人口的频繁流动性使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严重下降。陈丽《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需求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仅为75%,与黄爱群报道相似,标准系统管理率更低。

1.造成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低的原因

1.1流动儿童家长流动频繁,居无定所,或者多数居住在

出租屋、卫生条件比较差的集贸市场等。没有及时办理暂住证,这就对流动儿童的统计、摸查形成了较大的困难。

1.2流动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资料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79.81%。由于文化程度低,对儿童保健意识缺乏,获得儿童保健知识的途径又少,部分儿童家长对体检程序和免疫规划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知道有儿童保健和免疫规划这些项目。

1.3流动儿童家长专注于养家糊口,主动求医意识淡薄,信息渠道来源又少,部分家长只知道生病了再上医院,不知道有儿童保健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国家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

1.4医院对流动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开展流动儿童保健的形式单一,也有医院没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流动儿童回原籍建册,家长迫于无奈,也是造成流动儿童保健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1.5医院对流动孕产妇的儿童保健宣传工作不到位,流动孕产妇孕期检查,由于流动性大显得不规律,医院疏于对流动孕产妇生产后要对出生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的宣传;流动孕产妇自己也不重视孕期检查及出生儿童健康体检,观念淡薄,也是原因之一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展望

2.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辖区内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发放儿童保健宣传资料,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及时带孩子到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体检。

2.2联合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查漏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如: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砖瓦厂、其他各乡镇企业。对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采取上门体检的形式对流动儿童进行保健管理,并且针对体检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地点,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2.3对居住比较分散的流动儿童,可以联合分管辖区的协警协助摸底,进行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从而提高流动儿童保健率。

2.4要提高流动儿童保健工作体检率,还必须从源头做起。要加强提高流动孕产妇孕期保健的宣传,在流动儿童出生分娩的相关医院做好儿童保健的宣传工作,使流动儿童的准爸爸、准妈妈们充分认识到孩子出生后0-6岁做好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

2.5流动孕产妇分娩后,辖区内的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利用产后及新生儿访视机会,积极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国家儿童保健及儿童规划免疫免费政策,使流动儿童家长不因为经济问题而使儿童得不到卫生保健服务。

2.6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推诿所管辖区流动儿童建册及保健工作,为流动儿童健康保健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将流动儿童的保健信息录入保健网路。

3讨论

流动儿童家长的经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育儿观念较为落后,大部分流动儿童得不到系统的保健服务,儿童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对儿童健康管理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流动儿童家长对育儿知识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工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儿童保健工作中来,对提高流动儿童的系统管理率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满足流动儿童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燕燕.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儿童保健杂2012,,2,(5):424.

【2】陈丽.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需求的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3):74-75

【3】黄爱群.北京市与杭州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88-289.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预防接种;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医疗保健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的关注也越来越大。一般来说,健康教育的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健康保健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和传播,从而对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消除,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发生[1]。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对儿童实施健康保健和预防接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免疫能力,从而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并且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最终能有效地提高儿童保健以及预防接种的质量,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及身心发展。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实施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的260例儿童家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其中对实验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儿童不采取任何健康教育,对两组儿童家长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实施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的260例儿童家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实验组儿童家长男58例,女72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36.74±11.2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名(29.2%),高中及中专44名(33.8%),大专及以上48名(36.9%)。对照组儿童家长男55例,女75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8.45±10.2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3名(25.4%),高中及中专42名(32.3%),大专及以上55名(42.3%)。两组儿童家长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一般方法

其中对实验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儿童不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如下:

1.2.1健康教育形式

选择我院医务人员对儿童及家属进行讲座、ppt演示、宣传栏以及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为儿童及家长详细地讲解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以及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其讲授儿童保健以及预防接种的过程中相关的常识及注意事项[2]。

1.2.2实施过程

设计儿童保健以及预防接种等方面内容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分别调查两组儿童家长,填写后当场交卷。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收集到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来表示,组间率之间的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以p

2结果

2.1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知识掌握情况

实验组儿童家长对保健知识、预防接种、定期保健以及接受免疫规划疫苗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实验组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98.5%,对照组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86.9%,实验组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健康教育的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健康保健的相关知识进行研

究和传播,从而对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消除,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发生[3]。健康教育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尽可能地避免疾病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儿童家长对保健知识、预防接种、定期保健以及接受免疫规划疫苗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98.5%,对照组为86.9%,实验组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率,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儿童家长的满意度,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万小琴.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23(11):16-17.

[2]徐志浩,曾艳红,徐彩文等.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49-50.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9

1.1健康教育入社区工作,我社区首先针对接种反应处理的相关知识着重进行了宣传。疫苗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适现象,这在疫苗接种中都属于常见的反应。但这些常见的反应,却会因为孩子的父母缺乏疫苗接种知识而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给父母带来压力加重了负担,同时还会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阻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进展。为此,我社区通过健康入社区的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和宣传方式,对疫苗接种反应如何处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着重介绍和宣传讲解。我们将儿童接种后哭闹、发热、易怒、局部红肿等症状和副作用的反应实例进行归纳,然后在其后列出儿童在发生该反应后的处理促使和应对方法,整理编辑成册,发放给家长。在发放的过程中,告知家长,在儿童出现诸如此类的副反应时,按照册子中的方法进行处理,学会家庭护理方法,使孩子的副反应尽快消失。尽量多与儿童的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特别对那学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更要格外关注,他们的疫苗接种知识相对更加瘠薄,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提高儿童计划免疫的知识,让自己的孩子在疫苗接种后出现反应及时处理避免加重现象的发生。健康教育入社工作不仅消除孩子父母对免疫工作的一些误解,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得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不再发生,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2健康教育工作与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相融合。对于即将分娩的产妇,医院和医务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对产妇和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要对告知他们有关新生儿的相关疫苗接种知识,并在第一时间(24h内)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卡介疫苗,同时发放疫苗接种登记卡,通知其他疫苗接种单位、具体时间和有哪些手续。这个阶段,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还要向新生儿的家长计免的相关资料,如《家长需知》等。有些家长觉得新生儿,太小了,不舍得打针,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有耐心向他们解释新生儿容易被传染和传染病的危害,通过健康教育让新生儿家长主动积极配合,按时接种。此外还告知新生儿家长新生儿都需要接种哪些疫苗,具体的接种时间和相关的注意事项,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到前面,避免孩子在接种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加重。在最近的几年里,在健康教育的帮助下,我社区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一直开展的非常好,常住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始终在97%以上,新生儿的建卡率已经达到100%。

1.3健康教育入社区对流动儿童计免工作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种疫苗,因其流动性加大了计免工作的难度。由于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的父母相对文化水平低,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对孩子关注不足,总以为不会就传染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侥幸心理。加之流动人口工作的忙碌与辛苦,他们很少接触报纸,杂志或收看相关知识的电视节目,对于此方面宣传的知识对他们很难奏效[1]。为此,这就需要我们的社区居委会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宣传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入社区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常规调查摸底、宣传和教育,有的放矢的面对面交流,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这些流动人员能获得相关的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加强卫生保健意识。社区健康教育将重点宣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危害。儿童享受免费疫苗接种的国家政策和疫苗接种时间和机构的地方。通过宣传教育模式,真正的将孩子计从面对面的传授知识的流动儿童的父母。通过健康教育入社区,我区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已经达到91%以上,建卡率到达95%以上。

2健康教育入社区后,提高了儿童计划免疫质量

为了解健康教育入社区活动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角色的重要性,我们调查了本社区6周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计免人员要与幼儿园和居委会密切合作,在幼儿园或居委会这样的公众场合举行健康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疫苗作用、传染病相关知识、疫苗接种程序、注意事项等,面对面的对儿童家长进行详细的的讲解。为了调查健康教育效果,特别进行了健康教育讲座的问卷调查,问卷由家长自行填写,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3打造社区专业护理队伍,提升新形势下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篇10

【摘要】目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对257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回答正确率达56.70%;来自城市、高中阶段读理科及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者的知晓率高于来自农村、文科及未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27.09、139.16和348.33,p均0.05)外,生理心理基础知识、日常护理技能和传染病预防的知晓率与总体知晓率相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电视等媒体;90.7%的学生认为从事学前教育者需要系统学习儿童保健知识,主要需求为日常护理与急救等技能;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教学模式为佳。结论学前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有较高的需求,应采用互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保健知识态度健康教育

【abstract】objective: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e-professionalstudentsintheawarenessofknowledgerelatedtochildhealthsituationandneedsofthesituation,forpre-professionalhealtheducationtheorytoprovidereferenceSystem.methods:aclustersamplingof257pre-professionalcollegestudentswereanonymousquestionnaire.Results:thepre-professionalstudentsinhealth-relatedknowledgeandskillschildrenhavesomedegreeofunderstanding,thecorrectanswerrateof56.70%;fromthecity,highschoolstudentsinScience,andreceivedphysicalhealthawarenesseducationthanthosefromruralareas,artsandphysicalhealtheducationdidnotreceivethose,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X2respectively,527.09,139.16and348.33,pall0.05),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basisofknowledge,skillsanddailycareawarenessandpreventionofinfectiousdiseasesissimilartotheoverallawareness.Knowledgecamefromthenetwork,televisionandothermedia;90.7%ofthestudentsthatneedtoengageinsystematicstudyofpre-schoolchildcareknowledge,themaindemandfordaycareandfirstaidskills;76.7%ofstudentsbelievethateducationisbetterapproachtotheinteractiveteachingmodel.Conclusion:thepre-professionalstudenthealth-relatedknowledgeandawarenessofchildrenlow,thereishighdemand,interactiveeducationmodelshouldbeused.

【Keywords】pre-schooleducationchildcareknowledgeattitudehealtheducation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和各阶层人士对校园突发事件[1]应急认识的提高,对幼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儿童健康教育学”或“幼儿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如何构建[2],目前的研究尚不多。同时,对幼师及家长有关儿童保健认知和需要调查的文献虽较多,但尚未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的相关文献。为此,我们对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级至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需求调查,以期为学前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2004级至2008级学前专业学生。

1.2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2003级学前专业学生、住院儿童家长及部分幼师预调查后确定。内容分3部分:被调查者的一般信息、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对儿童健康维护的需求。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分为生理心理基础知识、日常护理基本知识、传染病预防及急救与安全防范等4个方面共80个问题;问题选择以幼师在工作中经常遇见或重要的知识点与技能为主;每一个问题,提供5个备选答案,采用单项选择题型。问卷调查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

数据处理:收集整理后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高中阶段为文科的学生152人(占59.1%)、高中阶段为理科的学生105人(占40.9%);来自农村的177人(占68.9%)、来自城市的80人(占31.1%)。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257名学生总的回答正确率为56.7%。不同届别学生4个方面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1。其中,紧急救

表1

257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援电话知晓率达100%,知晓率在85%以上的知识点从高至低依次是牙齿清洁方法、艾滋病预防、正常人心脏的位置、传染病报告、火灾逃生、停课决定机构、乙肝预防、语言发育及配方奶的应用等;知晓率最低的是婴幼儿骨骼锻炼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知晓率仅15.6%,其他知晓率在1/3以下的知识点从低到高依次是首任现场救援者、现场救援基本原则、蛲虫病预防、麻疹检疫、佝偻病预防、给药方法、抽搐的急救处理、止血包扎及喂养技能等。另外,05级以前的学生在洗手、消毒与隔离技术的知晓率较06级以后的学生低,3项技能知识前后总知晓率分别为40.8%和63.3%;07级学生在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及固定搬运等技能知识方面的知晓率较07级以前的知晓率为高,总知晓率分别为34.8%和52.9%。

不同来源及高中文理科学生在4个方面的知晓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不同来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表3文理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来自于城市的学生除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晓率与来自于农村(含县及乡镇)的学生相近外(X2=1.46,p>0.05),其他均高于农村学生,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关于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32.7%的学生主要为网络,

表4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其他依次为电视29.2%、书本或报刊杂志12.8%、学校7.4%、家人6.2%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员11.7%。

2.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日常护理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教学模式为佳。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前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3],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4];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1]。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与需求

本资料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国内报道的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5.6]。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7]。是否接受过生理卫生等相关教育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大多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因而知晓率较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对认知也有影响。另外,本资料还显示,在07年手足口病流行及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年份,学生传染病与急救的认知均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前学生的认知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1.65和22.18,p均

3.3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

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幼儿卫生学”或“儿童健康教育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2]。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的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教学模式应采用互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鲁琴宝,龚震宇,林君芬.浙江省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18-719.

[2]欧新明.论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193-194.

[3]张静,杜玉开,樊利春,等.社区儿童早期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70-2472.

[4]高峻璞.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55-557.

[5]易美霞,田本淳,刘翠霞,等.卫Ⅸ项目省7岁以下儿童母亲妇幼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47-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