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十篇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十篇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6:14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1

[关键词]社区;门诊;老年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46-02

为了增加老年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防病治病,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门诊工作中,针对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使之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1实施步骤

1.1成立健康教育管理小组

由总务护士担任健康教育管理小组的组长,负责制订健康教育计划,保管健康教育资料,检查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全体片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健康教育。

1.2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沟通技巧

加强全体片医、护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技能锻炼,采取各种方式提高业务知识,不仅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而且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老年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掌握沟通技巧,与不同的老年患者都能进行很好的交流。

2健康教育内容

2.1精神卫生教育

首先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防止思想偏差,正确对待外来刺激,消除心理压力,陶冶情操,克服不良习惯,积极防治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2.2生活卫生教育

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个人嗜好,在衣、食、住、行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以达到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另外,老年人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和生活劳动,有利于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的适应能力,延缓衰老。

2.3营养与饮食卫生教育

合理调配饮食,三餐均衡,限油限盐。制订、发放营养膳食处方。

2.4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知识普及、防治教育

包括内科病、肿瘤、眼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要使他们学会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做到无病防病,有病医治、合理用药。

3社区门诊老年人健康教育形式

社区门诊老年人健康教育应从老年居民进入社区医院的开始,贯穿在候诊、就诊、检查治疗、取药、离诊等各个环节。

3.1候诊健康教育

社区门诊导医及分诊护士对前来就诊的老年居民,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详细讲解,通知所在片区的片医、护,给予就医指导,有针对性地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包括健康处方、宣传彩页等,使老年居民获得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与信息。

3.2就诊健康教育

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对老年居民进行的口头教育和指导,根据老年居民认知程度与掌握疾病知识和信息程度,进行“一对一”或集体的指导,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如发病原因、常见症状和体征、一般的诊疗常规、药物知识、检查中的注意事项、自我保健知识等。

3.3健康教育专栏宣传

在社区医院门诊走廊、候诊区墙面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季节性健康教育和常见病防治知识宣教,内容突出老年人居民特色,每季度更换,做到内容精炼,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且实用。

3.4电视讲座

我社区医院在门诊部分科室,如输液厅、康复理疗区、候诊区等安装了电视,定时播放相关的防病治病知识,不但达到健康宣教的目的,同时缓解老年居民候诊等待的焦急情绪。

3.5咨询教育

我社区医院为医护人员配备专用通讯工具;另外,门诊设有专用电话,安排经验丰富护理人员负责健康咨询,进行“一对一”交流,为片区老年居民随时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满足求医求药需求。社区门诊免费测量血压,为老年居民测量血压的同时,顺便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在发检验单时,对异常结果的老年居民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饮食、服药、就诊等。

3.6健康教育处方

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将疾病知识、保健措施制成处方,随时发放。

3.7专题讲座教育

社区医院结合门诊老年人疾病特点,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宣传疾病防治、养生保健、老年人自救知识等。

4效果评价

社区通过开展门诊老年人健康教育,使老年居民及其家属得到系统的、专业的健康指导,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缩短病程,使其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并拉近了片医与老年居民距离,提高了片医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1-3],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作为社区护士自身,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为老年居民服务,就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社区护理工作的实施[4]。

[参考文献]

[1]彭雅君.门诊输液患者健康需求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65-66.

[2]袁丽芳,许玉华.门诊健康教育的策略与形式[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4,23(2):117-118.

[3]刘金萍,褚雪梅,张新艳.门诊病人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吉林医学,2005,26(7):716-716.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2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知识盲点所在,探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护理方向,为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找出相关知识盲点并排序。结果:知识盲点不同程度存在37项跌倒危险因素中,排前8位的是服用安眠药、利尿药、抗抑郁/焦虑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脂、合并视网膜疾病、合并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结论:老年糖尿病对自身相关并发症及用药知识盲点比较突出,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是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关键和重点。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知识盲点;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02

ananalysisofsenilediabeticpatients′knowledgescotomafortumbles

YUanwen-hua,CHenLi,DenGYing,etal

(FirstHospitalaffiliatedofGuangzhou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01250)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enilediabeticpatients′knowledgescotomafortumblesandtoprobeintothenursingdirectionforsuchtumblessoastoprovidethebasisforthenursestocarryonthehealtheducation.

methods:Used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stocarryontheinvestigationoftheknowledgescotomafortumbleswith96senilediabeticpatients,foundouttherelatedknowledgescotomaandsortedthem.

Results:theknowledgescotomaexistinvariousdegreesin37dangerousfactorsfortumbles,rankingthefirst8factorsoftakingsleepingpills,thediuretics,theanti-despondent/anxiousmedicine,themergechronicityblockinglungdisease,withcomplicationsofCopD,highbloodfats,retinadisease,coronarydisease,anddiseaseofbloodvesselofbrain.

Conclusion:thesenilediabeticpatients′knowledgescotomaforself-relatedcomplicationsandthemedicationknowledgeareobvious,soitisakeytotheformulationofindividualizedhealtheducationtoreducetheirtumbles.

Keywordselderly;Diabetic;Knowledgescotoma;nursing

跌倒是指人体失去正常的姿势,不自主地跌落在地面或较低的平面上。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1]。对患者来说,对跌倒危险因素不了解、部分了解的知识点,我们称之为跌倒知识“盲点”。随着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复杂化,多样化[2],相关的知识盲点成为其跌倒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存在许多护理安全隐患,具有高风险性。临床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跌倒问题日益突出,糖尿病患者跌倒发生率高,且发生跌倒损伤的危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发生率为21.58%,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老年患者的11.41%[3]。为预防和减少老年糖尿病意外跌倒的发生,对我院老年科及糖尿病俱乐部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相关知识盲点,为临床护理方向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3月抽取我院老年科糖尿病住院患者及糖尿病俱乐部符合wHo(1997)诊断标准、年龄≥60岁的96例作为调查对象。男42例,女54例。平均年龄(71.50±5.70)岁,其中60~69岁44例,70~79岁43例,80岁以上9例。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学16例,初中29例,高中或中专26例,大专及以上20例。居住情况:独居17例,与配偶共同居住62例,与子女共同居住17例。并发高血压59例,并发冠心病37例,并发脑血管疾病16例,并发骨关节病或颈椎病41例。调查对象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能独立行走,愿意合作,知情同意。调查者向患者讲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问卷内容,由调查者亲自填写,当场完成问卷并回收,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9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2方法自行设计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跌倒相关因素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参考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综合了易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各方面因素,并请多位临床护理专家指导反复修改,通过预实验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内容为两部分:(1)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2)患者对跌倒相关因素的认知情况。本调查共列出与跌倒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37个,具体归纳为5类危险因素,即环境因素(7项)、用药因素(6项)、躯体因素(7项)、疾病

因素(7项)、个人因素(10项)。对调查内容程度采取3级评分法,不了解=1,部分了解=2,了解=3,分数越高,表示对这一因素的了解程度越高。修改、评定后的问卷内部一致性好,Cronbach′sα系数为0.804,内容效度系数为0.78。

1.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环境因素认知的了解程度(表1)

2.2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用药因素认知的了解程度(表2)

2.3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躯体因素认知的了解程度(表3)

2.4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因素认知的了解程度(表4)

表4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因素认知的了解程度(n=96)

2.5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个人因素认知的了解程度(表5)

2.6老年糖尿病跌倒认知影响因素分析药物及疾病因素中8项为跌倒知识盲点的前8位,均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6。

3讨论

3.1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的认知现状本调查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盲点。在所有37个项目中,了解率为50%以上的条目占19项,其中环境因素占5项,用药因素占1项,躯体因素占4项,疾病因素占1项,个人因素占8项;部分了解率占50%以上的条目只有环境因素中的1项;不了解率为50%以上条目占7项,分别为用药因素中的4项和疾病因素中的3项。排序前8位的是服用安眠药、利尿药、服用抗抑郁/焦虑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脂、合并视网膜疾病、合并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环境方面认知普遍较高,对不同时间/早中晚因素认知稍差;药物方面,认知最高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降糖药,其他较差;躯体因素方面认知较欠缺的是辅助器的使用;疾病因素方面认知较好的是骨质疏松,其他普遍不足;个人因素方面认知不足的是不规律进食,其他认知较好。

3.2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知识盲点分析与护理对策

3.2.1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环境因素、躯体因素、个人因素等引起跌倒的危险性缺乏认识表1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环境因素中的地面潮湿/光滑、光线昏暗等认知度较高,而对于环境因素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相关因素认知度较低。环

境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51%与环境因素有关[1]。符娟娟[4]研究

表明,跌倒多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占75%,而在5∶30~7∶30的2h中就占50%,由此可见5∶30~7∶30是跌倒的最危险时间。针对此种情况,护士需告知患者及家属容易发生跌倒的时间段及原因。本研究与以上研究结果密切相关。跌倒最常发生于患者上下床时。护士需向患者讲述久坐的危害,并嘱其改变体位、站立时应动作缓慢[5]。表3显示,躯体因素中使用行走辅助用器因素、平衡功能减退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护士应及时告知患者入住病区新的病房环境、辅助用器正确的使用方法,给予预见性的指导。针对表5显示的个人因素中的不规律进食,护士需告知其导致跌倒的原理:老年病人的消化功能下降,加上服用降糖药的胃肠道副反应及味觉功能的减退,摄入量及营养减少,导致低血钾和肌无力,从而增加了跌倒的危险。

3.2.2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及用药知识盲点较为突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某些药物及疾病的影响所引起跌倒的危险性缺乏认识。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服用降糖药引起跌倒的认知度较高,其次是降压药、扩血管药物,对于服用安眠药、服用利尿药、服用抗抑郁/焦虑药认知率较低,这与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的频率与获得的相关说明指导有关。有研究表明,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焦虑忧郁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维生素及钙剂等可影响患者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患者跌倒[6]。安眠、镇静、抗心律失常药可引起患者头昏眼花而跌倒,长期应用利尿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低血钾均是引起跌倒的因素之一。因此,护士应加强药物知识的宣教,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告知使用药物的正确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家属与陪护的配合,加强病房的巡视,熟悉药物的半衰期,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本调查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因素中因“骨质疏松”而导致跌倒认识率较高,这与此类疾病高发性及疾病所引发的躯体活动障碍等有关。

3.2.3强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减少跌倒的发生老年患者个性好强、固执、自尊心较强,自我评级能力过高而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成为跌倒的高危因素[7]。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因注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特别是有过跌倒史的患者,鼓励患者随时向医护人员提出所需帮助,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主动给予帮助等。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反复向患者讲解跌倒的相关知识,观察了解患者饮食及运动习惯及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提倡采用循环式健康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指导,对糖尿病高危患者评估并实施预见性护理,能较好地防止苯妥英钠脑病的发生[8]。做好出院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指导,鼓励患者坚持参与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时测量体重、腰围、臀围、血糖及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有研究表明[9],合并神经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走时受外伤的危险是没有神经病变者的15倍。告知患者有肢体感觉异常应及时治疗。

4结论

老年糖尿病对跌倒的认知比较薄弱,对自身相关并发症及用药知识盲点比较突出,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是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关键和重点。临床上在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病情评估、运动、协调能力的检查及并发症筛查的同时,应将使用药物及合并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作为预防跌倒的重点人群,要高度重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及用药情况的评估,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反复强化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同时取得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提高和强化预防跌倒的全民意识。针对知识盲点制定个性化护理临床路径仍是我们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护理人员应不断探讨跌倒有效预防措施,不断创新,对减少医疗纠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丽丹,张衡,肖蒙.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1):73-75.

[2]吴琳娜,李芸,胡秀英,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87-2088.

[3]谢金梅,肖日华,李炳根.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前瞻性研究[J].临床医学,2011,31(3):76-78.

[4]符娟娟.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7(11):148.

[5]傅慕君,诸惠萍,周莉莉,等.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跌倒致伤的情况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B):24-26.

[6]杨慧,李朝梁.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3):81-84.

[7]张振清.病房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认知的调查及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924-1926.

[8]张爱军,马宗娟.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2494-2495.

[9]陈立英,付春华,李丹丹.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跌倒风险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0):68-70.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92-02

随着预防卫生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医院老年患者相应增多。对老年患者及时恰当地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消除不良心态、改变不良行为、稳定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对减轻老年患者痛苦,缩短病程,降低经济支出,提高生活质量十分必要。

1老年患者的特点

1.1老年患者理解、接受能力差老年患者记忆力、听力、视力、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应变能力相对较差,身体多脏器功能衰退,生活自理缺陷,孤独、失落,所以对健康教育知识不理解,记忆困难。加上多种疾病的折磨,他们根本不愿去听、去记。更别提遵照执行,只希望少花钱,快恢复,殊不知,健康教育中隐含着促进康复的奥妙。

1.2老年患者医学知识贫乏多数老年患者及家属都是医学知识的“文盲”,预防保健知识更是溃乏,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并发症的防治认识不足,对康复缺乏信心,对健康教育期望低,不懂得具备这些知识对预防、治疗疾病或维持健康的重要性。患者的要求仅局限于求医问药,解除病痛。根本不知护士的健康教育将会对疾病的转归产生多大的影响。

1.3对护理工作不理解,不信任护士地位低下是传统习俗造成的,护士没有医师的权威,几乎所有患者对医师的话是唯命是从,而对护士的循循善诱常常嗤之以鼻。认为护士只不过是打打针、发发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因此对健康教育充耳不闻,不配合,不执行,使护理措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4对不良习惯、嗜好、行为对疾病的影响缺乏认识大部分老年患者对已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行为对疾病的的影响不重视。固执偏见、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如随地吐痰、食品乱放,生活垃圾随手丢弃;病房内乱窜乱换床位或房间,在病房内抽烟;糖尿病患者不按宣教进食,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心肌梗死患者私自下床活动,下床排便,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健康教育方法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信任,老年患者尤其如此,所以,入院时护士就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从熟练、敏捷、准确无误的护理操作中赢得患者的信任。先做患者的“亲人”,再做患者的“老师”,选择恰当时机与其沟通。尊重患者的习俗,体谅患者的感受,理解患者的心情,安抚患者的病痛。处处体现对患者及家属的真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缩短护患的距离,创造融合氛围,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全过程。为患者送药、治疗时要详细交待用药的目的、疗效、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输液速度的快慢对疾病的影响,告知患者不能随意调速;做晨晚间护理时以拉家常的方式告诉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自理缺陷的患者或家属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的必要性及定时翻身、按摩防压疮的注意事项;测血压时要告知患者血压正常无症状时也不能随意停药、减药,要遵医嘱用药,以防止突然停药导致高血压脑病发生。

2.3集中讲解,个别指导对一些慢性轻症老年患者以召开工休座谈会、放幻灯片、VCD等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集中讲解其共性的知识。如年龄大了起卧勿急、合理饮食、预防便秘、稳定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对特殊病例要个别耐心反复指导,如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要告知注意避开影响起搏器功能的场所(磁共振室、变电站、手机),教会他们自己学会数脉搏,如遇不适,立即告知护士。

2.4直接、重复、形象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许多老年患者都乐于接受或渴望宣教。因为年老体弱及自然生理现象的影响,对宣教知识经常忘记,所以要不厌其烦随时重复教育,放慢语速,必要时使用非语言交流的形式,如表情、动作等或介绍老年同种患者康复的实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交谈,交流信息,直接形象地看到此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将一些宣教成功或不听宣教造成的恶果的实例制成光碟,重复播放引起老年患者的注意和重视。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输液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护理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帮助病人及其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起到积极作用。静脉输液中心是医院全天候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医院门、急诊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输液中心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病人在1小时至3小时输液过程中完全可以接受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和保健信息的教育。近年来,本人在输液中心从事护理工作中,主动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获得基本的治疗护理常识,增加康复保健知识,促使病人改变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既满足了病人身心两方面的需要,也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强化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

1静脉输液中心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1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把“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融入到护理工作中,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额外的工作负担。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传播给患者,以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必须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及技能,全面掌握一些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沟通技巧,提高观察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成熟的自我完善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运用语言的艺术、情感的交流,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指导,说教和安慰,使病人掌握疾病的康复保健知识,增强预防保健意识,提高自身健康维护能力.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医疗护理,加快了疾病的康复。

1.3必须具备“一针见血”等精湛技术,这将拉近与患者和家属的距离。因此要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及专业理论巩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2静脉输液中心护理健康教育内容

2.1科学讲解输液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在输液中存在的不良的心理反应一是告知患者输液量与药物作用,输液前病人要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二是特别强调输液滴数不能自行随意调节,滴数太快会引起生命危险,太慢会影响疗效,让病人能主动配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三是要告知患者留意输液瓶中的液体。快滴完时拉铃呼叫,如护理人员未及时赶到,可将输液管调节器关掉,短时间内回血不会堵塞针头,也不会完全栓塞。四是告知患者注意观察输液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疼痛、红肿、液体外渗或者感到心慌、发冷、发抖等不适,先关调节器,再拉铃呼叫。

2.2做好老年患者健康教育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和生理变化很大,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期。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缺乏保健知识有极大的关系。根据老年人的疾病特点,教给他们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使其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健康。预防教育环节主要是针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的知识教育,使得他们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辅助检查、预防措施。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修身养性充实精神世界,自然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不断地提高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自我护理能力,使得三高人群获得规范的治疗和理想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控制,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3做好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一是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注意趣味性、艺术性、生动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二是重点加强对患儿家属健康教育注意行为诱导,培养积极情绪,主动交流和沟通。三是内容上主要包括生活卫生和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的教育;常见病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家庭初步护理知识的教育;合理配给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教育;日常生活常识与加强锻炼的教育;常用药物(内服和外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及其副作用知识的教育。

3静脉输液中心健康教育的方式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5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很容易患各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临床中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1]。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该病的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引起了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晕厥、乏力、心悸,胸痛、胸闷等,除实施治疗措施外,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了人性化护理,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过辅助检查结果确诊。患者的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塞7例,心律失常8例,脑梗塞13例,心绞痛1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7例,原发性高血压2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8~75岁,平均(61.2±2.8)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2.1±1.4)年;观察组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7~75岁,平均(60.2±2.5)岁;病程6个月~5.2年,平均(1.9±1.3)年。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本次研究排除严重药物过敏者、精神疾病患者、有其他危重症状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存在语言障碍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人性化护理,加强人文关怀与健康宣教工作[2]。全面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积极和其进行沟通交流,明确其焦虑与紧张的原因,使其不安情绪得到及时解除。定期举办与疾病知识有关的讲座,并鼓励患者参加,使其深入了解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帮助其解答疑问,使其可以良好控制病情,提高身体素质。

1.3观察指标与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生心血管以外的情况、对心脑血管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其中对心脑血管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通过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疾病知识调查问卷的总分为100分,分数超过90分者说明已经良好掌握疾病知识,其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百分比即为疾病知识掌握率;满意度问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共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运用计算机录入数据,并分别采用t与x2检验其组间比较。如果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有关指标对比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为:对照组不满意2例,一般6例,满意33例,非常满意9例,满意度为84.0%;观察组不满意0例,一般1例,满意26例,非常满意23例,满意度为98.0%,远大于对照组,p

3讨论

如今,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了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改善其生活质量,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人性化护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其尽快康复[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岳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6):59-60.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6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护理

effectofCommunitynursingon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

HUJie

(KailuanGeneralHospital,tangshan063000,He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communitynursingtoimprovetheutilizationofcommunityhealthresourceintheelderly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patients,ultimatelytoimprovetheirqualityoflifeandsubjectivewell-being.methods300patientswerereceivedthreeaspectsofthecommunitynursingintervention,includingknowledge,beliefs,behavior,thepatientsintheinterventionreceivedthequestionnairebeforeandaftertheinvestigation.Resultsafterthecommunitynursingintervention,thedegreeofdiseaseknowledge,communityservicesatisfactionandsubjectivewell-beingscoreshaveincreasedintheCopDpatients.ConclusionthecommunitynursingoftheelderlypatientswithCopDisveryimportanttoimprovethequalityoflife.

Keywords:elderly;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mmunitynursing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6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高达20%以上[1]。对老年CopD患者实施积极地社区护理,对有效控制疾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查阅2012年~2013年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病历,从中抽取60~70岁的患者300例,男性患者180例,女性患者120例,均为临床缓解期。

1.2方法

1.2.1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指导手册,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知识接受能力确定电话回访期限,及时调整教育处方。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指导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合理膳食、根据身体状况完成康复作业,进行耐受锻炼,真正做到知、信、行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1.2.2效果评价方法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社区卫生干预满意度、主动健康体检和主观幸福度的调查。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excel,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干预前后对CopD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见表1。

2.2干预前后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情况及主动要求健康体检情况比较,见表2。

患者对社区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和健康教育指导三方面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分三个等级:三项全部满意为满意、两项满意为比较满意、两项或三项不满意的为不满意。

2.3干预前后患者主观幸福度情况的比较,见表3患者根据近期生活情况填写问卷,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2]进行评分。

3讨论

3.1通过社区护理,提高了老年CopD患者的主观幸福度通过社区护理,老年CopD患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明显增加,社区服务满意度明显增加,吸烟及被动吸烟人数减少、主动要求健康查体率增加。幸福度调查中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幸福度得分显著提高。

3.2社区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开展社区护理干预使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能力,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社会价值。

总之,老年CopD患者活动减少,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压抑情绪,形成复杂的恶性循环[3]。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使患者从知、信、行三方面接受健康指导,病情得到有效的防治,最终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主观幸福度。

参考文献:

[1]刘生明,王小平,王大礼,等.广东部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47-752.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心衰患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68-02

老年心衰顾名思义就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许多因素引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心衰患者也不断增多,且心衰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1]。慢性心衰的病程较长加之临床、用药差异较大,因此对心衰患者的护理工作要求很高。本文通过对68例老年心衰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组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相比常规护理组取得明显的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的68例老年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健康教育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4例;健康教育组男性25例,女9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6.4±6.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3±1.9年;常规护理组男性27例,女7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6.8±5.9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4.1±1.6年;两组患者经常规超声心电图检查并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性别、年龄及心功能情况等方面比较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措施

1.2.1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对心衰疾病的认知情况,慢性心衰的临床症状有时比较隐匿,患者因对疾病不充分认识,常常不能保证及时就诊,从而耽误诊疗。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演变及常见临床症状,通过对疾病的认识而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指导用药治疗心衰的药物种类多、个体服药差异大,大多数住院心衰患者需要按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用药。心衰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据相关报道[2],慢性心衰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较低,仅仅达到20%-58%。健康指导用药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个体化用药表,注明用药种类、数量及服药时间,并指导患者家属学会看用药表,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1.2.3对患者心理和行为干预慢性心衰疾病病程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存在部分患者因疾病病程长、负担重而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对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保持患者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2.4对患者饮食和生活进行指导在饮食方面,许多患者平时食盐摄入量偏大,心衰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的多少很重要,研究显示[3],心衰患者每日食盐的摄入量3-4g为宜,通过对患者饮食的指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进行适度锻炼,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患者戒烟酒,按时规律作息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为(1.6±0.5)次,平均住院时间为(11.7±4.5)天;常规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为(2.3±0.4)次,平均住院时间为(14.2±7.9)天;其中两组患者各死亡1例。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比常规护理组低(p0.05),见表1。

3结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慢性心衰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疾病本身因素致使疾病病程较漫长,许多患者会多次住院治疗,因此,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教育在护理老年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心衰疾病的认知水平,能促使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患者就医及服药的依从性,使患者改变对疾病的态度,能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疾病,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预见性干预措施就是按照疾病病情的发展变化特征,提前预知将要发生的情况[4]。本文对健康教育组患者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对心衰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随访12个月,健康教育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相比单纯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减少老年心衰患者的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二志,朱联松.老年心力衰竭76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6):815.

[2]张红.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护理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13.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8

一、指导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精神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目标任务

按照《河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改善重点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精神疾病致残,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

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年达到40%,2010年达到60%。

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的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

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对于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试点地区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现率*年达到50%,其中50%得到干预,2010年扩大试点,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60%得到干预。

重大灾害后干预试点地区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的比例*年达到20%,2010年达到50%。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

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年达到1600万,2010年达到4000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肇事率下降到0.2%以下。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调整充实队伍,构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素质。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二)做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要做好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和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对精神病康复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精神病康复者进入工(农)疗站、福利企业或社会就业,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

(三)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将精神病防治康复业务纳入全科医生培训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根据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安排必要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研究制订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建立起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齐抓共管,落实职责。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建立河北省安康医院或指定一所现有省级精神疾病治疗机构负责做好治疗工作。司法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好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教育、财政、物价、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都要积极承担精神疾病的防治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密切配合,有效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三)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和网络。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或指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或指定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科(门诊)或精神科(门诊),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等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依托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建立工疗、农疗站。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建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提高对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治管理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有效处理和及时转诊率,提高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积极开展适合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心理卫生、精神疾病干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改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9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护理对策。方法统计106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理状况。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孤独失落、多疑、乐观、依赖等心理问题。结论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脑血管病;心理分析;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脑血管病显著增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病人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1],因此心理护理显得有尤为重要。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08年10月对106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6例,男66例,女4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6例,脑梗死59例,脑出血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1.2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孤独失落、多疑、乐观、依赖等心理问题。

2心理分析

2.1焦虑恐惧脑血管患者病前多无明显症状,突然起病,常会导致语言、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不清、失语,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瘫痪等。由于陌生的环境、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威胁,使老年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2悲观抑郁脑血管病病程长,所需费用高,治疗和康复需长期坚持才会有一定的效果,患者容易对预后失去希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抑郁心理,不愿与人交谈或经常发脾气,拒绝治疗和护理。

2.3孤独失落老年患者在社会或家庭中扮演支配者的角色[2]。患病后,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使心理备受打击,感觉自己成了“无用”的人,甚至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而儿女已成家立业,忽视了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使得老年患者的孤独失落感增加。

2.4多疑部分老年患者变得非常敏感,怀疑自己的病情、治疗、预后,既想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疑心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用药是否对症,同样的问题会反复询问或向多人询问,疑虑重重,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苦闷、忧愁等。

2.5乐观少部分老年患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对病情盲目乐观,以致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影响疾病康复。

2.6依赖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及年龄的关系,很多生活上的事情由家人及护理人员代劳,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即使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也要依靠他人,直接影响康复训练及以后的生活质量。

3护理

3.1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情,并向患者做人院宣教,主动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常规护理,作息时间,主管医生、护士及科室主要人员姓名,让患者尽快了解科室人员及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同时向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原因、诱因及相关知识,告知疾病注意事项,指导饮食,康复的一般知识,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3.2护理人员与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沟通,观察患者的情绪,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抑郁的病人不勉强其配合,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给予心理支持,情绪稳定后征得病人同意再做各项治疗护理[3]。介绍科室恢复较好的患者,以事实病例进行说服,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制定细致的治疗护理方案,减少患者的经济支出,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3.3尊重、关心、体贴老年患者,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多关心、多问候。解释病情时要耐心,语速要慢,态度和蔼,经常到病床前与他们交谈,听他们述说病情,征求意见和建议,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的孤独失落感。

3.4护理人员要耐心听取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叙述,对他们的询问要百问不厌,交谈时,做到大方、自然。经常讲解治疗和用药知识,让同种疾病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放松心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

3.5加强老年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宣教时侧重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的讲解,使患者和家属从根本上改变对疾病的认识,并加以重视,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得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6要尊重老年患者的意见与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可批评和训斥,要讲道理进行规劝。经常鼓励尽最大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脸、刷牙等,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摆脱依赖心理。

4讨论

老年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绝大多数伴随心理问题。心理状态在疾病的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通过对老年脑血管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亚菊,林海萍.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情绪的作用[J].家庭护士,2006,4(2):18-19.

老年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人;健康行为

老龄化必然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以老人为本的社区护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社区护理人员从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层面评估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使老年人适应生活,并认识该如何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浙汀省金华市城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3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已建立健康档案的>60岁的老年人3227例,选择临界高血压和糖耐量减低的患者各240例,随机将48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男216例,女264例;年龄60~89岁;文化程度:大专5例,中专16例,初中89例,小学及以下37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心理疏导及改变不良方式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其自我监测血压、血糖,以增强患者诊治的主动性和治疗的依从性,指导患者逐渐减少食盐、糖类的摄入,规律进餐,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戒烟限酒;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运动锻炼以有氧运动或耐力性运动为主,如散步、快走、太极拳等,对肥胖者增加运动量,并每天测量体重、记录;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了解高血压、糖尿病常用药物作用,应对服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方法。对照组不进行健康干预。观察2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

结果

临界高血压和糖耐量减低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见表1和表2。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