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媒体联系方式十篇网络媒体联系方式十篇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21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1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作用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2—0019—02

[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陈婷婷(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系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记者,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被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经颇具规模和影响力,并被称为“第四媒体”。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为4.2亿,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互联网规模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互联网的规模大、影响广、发展迅速。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思想的过程中,不但不可绕过网络,而且必须更好地利用好网络传播媒介。

一、互联网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

历经多年发展,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和生活娱乐等的新型平台和推动力量。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互联网主要表现出以下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

以前,人们接收信息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经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接收信息的平台。只要人们拥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或者是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世界各地的信息,真正做到了接收信息的即时性。互联网让人们不走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世界。

这种新兴的传播工具,也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以前,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文艺宣传队等形式,这些形式不仅时效性差、普及面窄、效率低,而且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如今,互联网上的红色网站、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等,已经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用声音、图片、文字和音像等各种形式,集中在网络平台上,让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点击观看,随时接收信息。这就是互联网给人们打造的新的精神家园。

(二)互联网提供真实、及时的讯息,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互联网的传播具有迅速、快捷的特点。这一秒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下一秒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全世界知晓。正是这一特点,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注重网络媒体的发展,这对他们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影响力,抢占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以及文化输出等都十分重要。同时,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对弘扬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三)互联网可抵制腐朽社会思潮,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本国的网络文化建设。他们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把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进行输出,从而达到从思想认识和文化上“腐蚀”的作用。这已经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使我们不难看出,谷歌来中国的真正目的貌似并非“拓展商务”,而是充当了借助自由的互联网输出思想,进行文化扩张、价值观渗透的工具。近些年来,外国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影响较大,有些人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了迷茫、彷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法抵制这些腐朽思潮的进入,但我们可以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自身文化的魅力,加强国家网络安全,利用互联网抢占舆论宣传和思想引领的制高点。通过加大信息产品的制造和软件的开发,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积极掌握核心技术,打破西方对互联网的垄断。通过一批优秀的网站向公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好互联网这个强大的舆论工具,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

二、加强互联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三点对策

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这使得文化传播的控制权力不断分散,控制能力大为减弱。“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和信息者。”〔3〕这就导致网络内容呈现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状态。其次,网络发展迅速,对于过去长期生活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中国百姓来说,来不及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来应对和衔接网络文化时代。同时,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素养的人会在网络空间中选择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需求。这些需求已经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会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面对这些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不仅应当在现实的物理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应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巩固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的需要。”〔4〕

(一)整合资源,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载体

当今社会,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在媒体资源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在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各类网络媒体资源,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体传播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不但能够给受众以感官的刺激,而且能够对受众有所启示和引导,真正触及到受众的内心和灵魂。这才是互联网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贡献。

2008年,在《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传统媒体的相对封闭和局限,制约了新闻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网络媒体的自由式和开放式发展,恰恰能够抵消传统媒体的弱势,对受众需求进行合理挖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过程中,各类网络资源有效整合,既坚守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又充分发挥各大网站信息传播的特色优势和个性风格,将鲜活、多样、适合各类受众接受的传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二)完善机制,树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风范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限制,并以鲜明的互动性,打破了原有的言论模式和单向的灌输方式。网络媒体的亲民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其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使用,它已经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地改变着公共社会生活。一方面,新兴媒体自由、开放、互动的传播特点改变着人们选择和接收信息的习惯。以前,《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可能是人们知晓国家大事最主要的途径。人们习惯了全盘接收这些主流媒体所发出的声音。如今,在互联网上,人们不但能够读到这些主流媒体的新闻,而且能够就同一新闻事件,搜索出国外、港澳等各家媒体对此的看法和观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对自身立场的定位。因此说,互联网络不但是改变了以前新闻单向性传播的方式,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立场观点乃至对世界的看法。另一方面,网络也有其弊端。网络具有开放性、无约束性和信息的隐蔽性等特点,网民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同时,利用网络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中,网络很可能会给普通大众带来信息选择的困惑,有可能造成一些人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甚至会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恶意利用,造谣生事。这些不良影响,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甚至撼动人们的信仰,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模式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要善于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创新引导方式,塑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模式

原来获取新闻资讯,靠眼观、耳听,如今,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中,新闻还可以嗅,还能够触碰。这就是互联网为人类打造的新型媒体模式。网络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变革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向网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模式中,开发和利用网络传媒,开创崭新的教育引导方式显得十分重要。

要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模式的思想引导体系、言行引导体系。以前,受众单方面的接收讯息和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对网络媒体传达的讯息加以选择和评论。评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筛选的过程。如果媒体仍然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以刻板、强硬的语气来向受众灌输信息的话,受众很可能会自主剔除这些讯息,甚至会在网络上发表反驳的言论。因此,网络媒体要主动创新自己的语言引导方式、形式引导方式和传播形式,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信息时代,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过程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网络确实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我们应该坚定立场和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有机结合,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媒体优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R〕.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2

关键词:流媒体技术;机遇;挑战;应用;未来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同时也面临着等待文件传输时间上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下,流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流媒体技术具有传输方式灵活、媒体类型多样、交互性简便、成本低等特点,在互联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背景下,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必将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1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1.1流媒体技术的应用机遇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人们利用互联网信息量迅速增加,互联网用户数也日益增长,对网络音频、视频、动画等文件的传输需求越来越大,很多网络媒体都希望通过互联网来扩大自己的业务,造成了业务繁忙,文件传输时间长,这就为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流媒体业务的用户和消费者越来越多,成为了流媒体技术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使各种网络传输问题迎刃而解,为流媒体高质量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基础,比如接入了高速以太网,为流媒体技术的推广铺平了道路。另外,流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节约空间、节省时间、能够进行实况转播、随机访问和互动操作的特点,对于人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大调动了客户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流媒体技术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其作用在网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2流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1)远程教育。互联网的推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极大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给远程教育模式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流媒体技术则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远程教育中,是将信息从教师端传到远程学生端进行远程教学,传输的信息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并将各种信息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流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异步教学,还能够实现同步教学,将教学和管理集于一身,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使得远程教育兼具了交互性、丰富性和及时性的优点,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2)视频点播。视频点播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应用于局域网和有线电视网中,而视频点播技术自身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音频文件的容量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视频点播技术的发展,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视频点播技术完全可以突破局域网转向互联网。首先,流媒体技术经过了特殊的压缩编码,使得此项技术很容易在互联网上传输;其次,流媒体技术的客户端采用的是浏览器的方式进行点播,基本不需要维护;再次,流媒体技术采用了先进的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分布处理大规模点播请求。总之,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家电的不断发展,流媒体技术也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视频点播系统中。

(3)视频会议。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还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方便且省时。目前,在商业领域中,很多人士会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传达信息,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视频会议是流媒体技术重要的应用方向,通过流媒体技术,信息传输的内容更加丰富,且能实时的对传播内容进行观看,无需等待,使用视频会议的人感觉身临其境,能收到良好的会议效果,且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很多大型企业、具有多个分校校区的院校比较倾向于选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跨地区的会议和讨论。

(4)远程监控。远程监控系统主要是将摄像头安装在不同的地点并与网络连接起来完成监控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途径安装辅助远程监控系统的探测装置。这种视频监控与传统的电视检测系统不同,远程监控系统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以流媒体的形式进行传输。通常,远程监控系统应用于经济价值高、安全防范要求高、地理位置较偏的地方,当前,在军队院校减员增效的形势下已被广泛应用,同时,远程监控系统还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系统、交通运输、餐饮、水利工程、幼儿看护等领域中。

2流媒体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2002年举行的中国宽带流媒体大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宽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宽带用户日益增多,与之相应的是运行商和宽带应用服务提供商也加大了业务的推广力度,如今,高质量的流媒体技术也已开始被应用。面临着用户越来越多样的需求,流媒体技术自身也在迅速的变革和发展,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新服务,未来,流媒体技术的服务形式将会更加丰富。

首先,可扩展流媒体技术来为人们提供电视服务,比如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基于互联网方式将服务器和用户终端连接起来的,可利用流媒体技术通过宽带为广大用户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不仅能够提供互联网服务,还能够将电视服务、网页浏览、教育、电子邮件、娱乐、信息查询等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这种有效的将电视、网络和pC结合起来的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工作观念和生活观念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选择工作地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家里办公,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种类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因此,流媒体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加强对环境以及不同设备的适应性,扩大服务范围,使人们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传输、接收等,并通过流媒体系统提高电视视频播放的质量。

再次,无线网络的容量不断增大,流媒体技术应用在无线设备上已成为必然,而面向无线网络的流媒体应用,对当前的编码和传输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保证编码技术的高效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编码的处理也不能太复杂。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算能力的提高,流媒体在手机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手机设备的无线上网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结语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流媒体技术也迅速发展。当今,流媒体技术已以其自身的特性和优点备受人们青睐,在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视频点播、视频通讯和远程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并改变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未来,流媒体技术必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并将会在网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昕.关于流媒体有关技术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45(18):5154.

[2]李竞.浅析流媒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9):4647.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3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它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消除了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将人类带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革之一就是人类传播方式的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有着与其他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新特征,是最便利、快捷、综合的传播方式。一、传播技术的飞跃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技术也实现了飞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开启了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篇章。(一)传播工具的创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传播工具的不断创新,即传播工具从较为原始、简单发展到复杂和尖端。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把传播媒介的作用看成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耳朵、眼睛、嘴和手等来交流信息,有了文字以后加之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的感官第一次得到了延伸,可通过书本、信件、报刊来传播和接收信息。在有了电话、广播、电视和通讯卫星等现代传媒以后,人的感官又一次得到延伸。[1]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感官再一次得到提升,而且这一提升是综合、全面的。网络是集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传播媒介之大成,在网络传播中,传递的不是单一的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也不是它们的简单集成,而是把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把原本需要通过不同“通道”传播的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信息纳入同一通道处理,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原有的不同媒介的技术鸿沟已不存在。(二)传播性质的综合。根据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按照受众的数量可将传播活动分为个人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不同类型。个人传播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群体传播是点对多的传播;而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传播成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定向的活动。大众传播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它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也是一种舆论工具,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面,乃至面对面的传播。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突破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传播技术的改进之所以能带给人类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和生活方式,其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或者方式拥有不同于以往技术或方式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自身获得了比以往媒介更强大的符号负载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击穿时空阻隔,达成更为有效的沟通。[2](一)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从技术层面而言,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中,不同型号、不同厂家、不同系统的计算机能够共存于同一个网络之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传输信息和交流信息,而且,这个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可以兼容新的技术。“包切换”方式连接的无中心的分布式网络,使互联网避开了中央控制的问题,任何一国的政府都难以将互联网封闭在边界之内,人们总有办法突破限制,连接到外界中去。由于所有分布于不同家庭、单位、地区和国家的计算机被连接起来,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们使用着同一种语言———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多人曾设想的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目标成为现实。(二)海量性。计算机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远为先进的记录、处理和传播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经过压缩来高密度存储。网络传播的单位是比特,计算机以及由它组成的互联网系统,其能存贮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反观传统的媒体,书籍、报纸因为版面和保存的原因,其承载的文字是有限的;广播、电视限于频率和时段的原因,也不能传播大量内容。而且计算机网络不仅是因为个体的存贮量大,它更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相连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存储量是网络传播的一大优势。(三)迅捷性。网络传播具有快速扩散能力。它消解和降低了传播载体的连接障碍,网络传播所需要的全部配备就是一台电脑,一台调制解调器,一根连线,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实时地把信息送上网络。与传统媒介不同,互联网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阻碍化。[3]网络传输中,信息是以光速传播的,世界上的任意一个接入互联网的节点,可以瞬时地交流,几乎是没有“时差”的。近年来手机上网技术的普及,使网民上网更加便利,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四)综合性。网络传播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传统媒介所不能提供的表现方式,而且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综合的表现形式。过去,报纸以文字方式传递信息,而广播以声音来传递信息,电视则在广播的基础上,以“音画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网络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全部整合为数字信号来传播。互联网技术综合了原来所有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一个集大成的传播系统。(五)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最基本的特征。网络传播交互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直观的表现是人与机器的互动,更深层次的看,交互性体现为不同网络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网络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任何一方都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于传播方式而言是质的飞跃,因而具有革命性。它深刻改造了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网络学家尼葛洛庞蒂对这种变化有详细而形象的描述:“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a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的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4]#p#分页标题#e#三、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网络传播正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其特征在于它已经成为“融媒”,不能再以固定空间为衡量标准来看待现在的传播形态,网络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同时且共同发生着作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传播方式和时效也与传统时代完全不同了。[5](一)“传”与“受”的辩证统一。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结构基本是稳定的,传者就是传者,受众就是受众,不轻易互换“身份”。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时互换的。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变为受方的拉取。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受主体双方的不平衡关系,它除了保留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还运用了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传受关系是交互式的,传播的角色变换是实时的,这进一步形成了“传”与“受”的辩证统一。(二)全新的“议程设置”环境。“议程设置”是重要的传播权利,它决定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话题。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很难获得“议程设置”的权利,大众传媒几乎垄断了“议程设置”,公民议论的话题都是由传媒经过筛选后提供的,人们不得不接受媒体为他们设置的“议事日程”。由于传媒的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这也就影响着民众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控制传媒也就控制了话语权。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民也能主动参与议题的设置,传媒不再拥有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权,而且媒体要想在网络空间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主动迎合网民感兴趣的议题,网民成为了议程设置的主体。(三)小众化与分众化。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词汇。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典型的小众化传播,就是传播对特定的信息针对特定的用户的传播模式。所谓分众化就是根据受众的特点划分受众群体,而后划分不同的媒介组织,定制不同的媒介信息来满足这些不同群体的需要。[6]分众传播就是指面向一个有清晰特征的受众群所进行的“窄播”。分众传播的思路,就是如何从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为目标转向以获取某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为目标。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传播内容要想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是很困难的,只有牢牢抓住小部分网民,才能最终实现“积小成大”。(四)传播的去中心化。网络传播展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趋势。网络技术本身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化的过程,分散多元的网络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呈现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权力思想。[7]传统媒介的传播结构是:信息传播者在交流中处于决定传播内容的支配地位,实施着以传者为主体的“中心———边缘”的传播结构模式,“把关人”则担负起信息审核的责任,有着最终的决定权。网络传播的互动方式打破了“中心———边缘”传播方式,传播主控权力被削减。网络还颠覆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地位,网民通过网络这一新平台新环境可以自主选择、自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等,网民也可以履行把关人的任务。[8]当“把关人”的权力瓦解后,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实现了网络传播自由、多元和开放的优势。平民化的网络主体,消解了精英、权威对现存社会的话语主导权。(五)网民个体力量的凸显。网络传播有许多新型的载体,它们赋予了网民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个体所拥有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超越组织,超越政府,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用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微博加以发挥,融入了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新的特征,将其打造为一个开放式的个人信息分享平台。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微博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其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微博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使“自媒体”或“个媒体”特征更加突显。网络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前台,整合了既有的信息系统,动态中平衡着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草根”群体的不断涌现和壮大正体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9]网络传播的发展使得话语权回归到民众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网民都能够成为网络中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4

一、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

1、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快速更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新闻构建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其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轻易实现了传统媒体一直追求的信息量和时效性,使叫络新闻编辑没有任何的空间限制的顾虑。同时,网络媒体的新闻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把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至。

2、网络新闻多媒体表现手段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网络新闻拥有多姿多彩的“超文本结构”,彻底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径渭分叨,互不干扰的竞争局面。运用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将声音、图画、动画、影视、文字等各种传播介质揉合在一起,极大拓宽了新闻事件的信息范围。

3、网络新闻专题对深度报道方式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深度报道让报纸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电视、广播也发展了各S特色的深度报道样式。如今随着网络新闻专题高容罱对以深度和广度见长的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产生致命性的冲击。在网络新闻专题咄咄逼人的压力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只有抓住网络新闻的内在缺陷,借鉴、汲取其优点,挖掘自身潜力,才能获得足以生存的有限空间。

4、网络新闻互动性对新闻传受关系的影响

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在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屮,受众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传统媒体ill然也比较重视受众,但受众没有什么“话语权”。然而在网络新闻屮,网民的“声音”通过BBS,iCQ,聊天室等方式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山此形成的社会影响力也丨丨益巨大。比如“宝马撞人案”、“孙志刚事件”等,都显示出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

二、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发展对策

1、与互联网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就楚当前阶段,互联网媒体还处于探索期,其最具特征的楚:互联网山于受到各种条件(如带宽、成本)的局限,在商业运行上处于劣势,使它暂时只能成为主流媒体的附属。冈此,这一阶段传统媒体面临的主要课题楚如何将新兴筝物为我所用,从而获得原有节目形式的创新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具体操作上就是积极探索一些能与互联网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的表现形式或传播手段。在这一阶段,大规模地,脱离实际应用地投身网络产业还S得盲目,并不可取。

2、主动进军m络媒体产业,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

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互联网媒体得以实现商业运行上的突破,其潜在经济价值得到实现和认同,开始对传统的媒体进行整合。山于屮国与美国相比,互联网的发展整整晚了一个周期,w此,美国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经出现了这一整合趋势,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的兼并就跫其典型代表。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的主要课题将是如何在与网络媒体的直接冲突和竞争屮把捤主动。冈此,传统媒体必须淡化媒体形态,充分发挥自己在商业运营和行业人才等方曲的优势,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主动进军网络媒体产业,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传统和网络媒体融合,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开拓媒体市场化、商业化新途径

第三阶段,随着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媒体全面整合的时代也会到来。到那个时候,己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间的竞争,而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体集团间的竞争,各种媒体形式只是其综合技术手段之一,媒体集团的竞争目标只是其他的综合媒体集团。在这一时期,网络信息将按内容进行分化组合,比如新闻、娱乐、交流、商业等互联m频道,明确各自的品牌、宗旨、价值和权威。这种划分已不是技术手段的划分,而是在技术手段配合上的功能性的划分,另外,媒体集团除了在宣传、娱乐等方面发挥作用外,还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进来来往往的物流链屮买卖双方间的沟通,开拓媒体市场化、商业化的新途径。

三、结论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5

关键词网络媒体;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58-0175-02

1关于网络媒体

在这个时代,新媒体所创造的互动沟通方式是最热门的沟通方式。人类在20世纪能够迅速得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并透过不同感觉所得到的不同信息之间会互相影响,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人类常用不同形式的媒体来增加沟通的效果,如科学家们也常利用计算机绘图表现单调的科学数据。因此,在这个多媒体传播时代,人们运用电脑储存与再取信息的技术,将各种沟通媒介结合成不同的多媒体系统,随时随地互通信息。网络是一种交互式的媒体、目前最热门的信息网络系统是互联网,它是现代人最常用的通讯方法,互联网是一群网络的集合,是一种吸收新知识的工具,是在网络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传递信息的多种媒体结合。

1.1网络媒体的产生

互联网是在1960年,美国政府能使核战爆发时,保持电子通讯系统的畅通建立的分布式分组交换网络计划,到了1972年,从事的通讯服务最主要的有3种:电子邮递系统、档案传输和远程登录。1993年,互联网受到全世界的热切关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成为连通世界的网际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正式被称为“第四媒体”。而网络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即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它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我国网络媒体通过三大背景产生的:首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次是互联网自身的功能促使了网络媒体的发展。由于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易的商务平台。即它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它的交流功能;二是它的信息传播功能;三是它的商务功能。传播信息是互联网的重要功能,所以被称为是一种媒体。美国传统媒体的网络化风潮对中国网络媒体提供了重要启示,尤其是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美国报刊上网的热情空前高涨。大量的门户新闻站点和独立新闻站点都纷纷加入了网络媒体的行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任何单位或个人都能创办出有特色、有个性的网站,并使用现在丰富多彩的各种软件进行网络创意设计。中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之后,在国内的众多新闻媒体的推动与宣传之下,发展迅速,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国家距离缩短的捷径。

1.2网络媒体的特征

网络媒体省去了印刷、储运等环节,具有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等诸多特点,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出版周期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它强大的检索、超文本功能,使它在大众文化传播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网络媒体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络上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其具体特征如下:

网络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它通过互联网实时更新及高速传播,网络媒体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更新速度快,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网络媒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媒体经过数字化处理信息,存储数字信息的是价格低廉且非常方便的硬盘,硬盘可以储海量汉字。

网络媒体的范围广,并且易检索、复制和拷贝。网络媒体真正具有全球性,凡是网络数据库里的资料,浏览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查询,可以直接从网络上拷贝也可以由打印机打印。

网络媒体是多媒体、超文本。网络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新闻信息,网络信息融合了图像、动画、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是文字媒介、声音媒介和视觉媒介的综合体。它又是超文本的,能从一个文本跳转到另一个文本,即在数据中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设计成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超媒体又扩展了超文本,用户接受新闻内容时可方便地联想和跳转,即使用时可以激活一段声音,显示一个图形,或播放一段视频图像,这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和思维规律。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网络媒体最独特、最别具特色的特性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媒体具有自下而上交互性,浏览者可以在同一时空同网络媒体和有关编辑进行交流,并可以用其本身成为网络媒体实时的信息的一部分。网络的互动性则使网络媒体的传播过程有助于媒体便捷、低成本地搜集受众反馈信息。

网络媒体对报刊的直接影响突出表现在时效冲击,报纸做不到编排手段和方式的灵活变化,而电脑完整可以做到实现编排到的全过程,网络广告的出现无疑影响了报刊广告客户;网络媒体对广播的最大影响是大大削弱了广播的时效性优势,网络的实时交互传播,使广播让听众参与节目的看家本领变得乏力;对电视的影响。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不足,加之传递电视信号的技术问题,使得它对电视媒体影响较小,如争夺电视观众市场、争抢新闻时效等所造成的冲击比广播报刊要小得多;对通讯社的影响。通讯社的任务主要是向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消息,以前新闻必须通过这种途径在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传播,而如今各家纷纷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使用户通过网站直接看到播发新闻和提供信息的窗口,所以网络的出现受益最大的应该是通讯社。

2网络媒体之视觉页面设计

网页是构成互联网的基本元素,每个网站都是由诸多网页构成,互联网是由成千上万的网站组成,网页设计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媒体之上的新型设计,网页的设计可以讲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是网络最终效果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了传统的报刊、杂志、海报等媒体的设计因素,又有其自身的设计特色。所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包含的信息量大而系统,如视觉美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它与传统媒体的表现有诸多不同。网络信息传播是集艺术创意与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过程,具有声、像、文、视觉、听觉、互动等的特点,通过视觉页面设计进行全球化的信息交流。

2.1视觉传达与认知

网页的最终效果是以视觉画面呈现在计算机显示器上,视觉是构造的一种描述,视觉与认知是每天每一个人都要接触到的现象与过程。是从外部世界的图像中获取的东西。认知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是记忆、学习、知觉、注意、表象、概念形成、问题求解的信息处理过程。

浏览者要学习从网页上看见信息,设计者要了解浏览者的视觉能力,协助浏览者获取信息,从而才能设计能通俗易懂的画面。在视觉过程中,感觉刺激是以光的形式透过眼睛传送到大脑形成有意义的影像。虽然人类一睁开眼睛就能够看到东西,不过浏览者需要靠其个人的经验、知识以及周围的环境来诊视这个影像,需要学习如何决定从所有看到的东西中选择想要看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所有看到的东西进行选择,并要学习如何去选择所看到的东西。从而推理与决策我们的判断。

知觉认识。信息经过头脑的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的心理现象,人类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就是知觉,人类的知觉具有一定的规律。即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并在头脑中综合成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与感觉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感觉和知觉就都不存在了。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以知觉形式来反映事物。网络的页面设计要注意其使用性,更要讲究艺术性,它向浏览者传达某种信息,促进商品的销售,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欲望以及教育和娱乐的目的。而浏览者是通过感官最选去接受视觉刺激,利用知觉充分发挥网络的吸引力。浏览者在网络中接触到若干视觉信息,它们超过了其实际的需要和记忆范围,浏览者必然会进行信息选择。而信息的意义不仅是信息要符合浏览者的需要,而且信息的意义还是知觉理解的前提,即意义的信息是能理解的才会被知觉,从而引起视觉运动。

心理认知。认知简单的说就是知识的获得和使用。即知识在人们记忆中的贮存,以及贮存的内容和知识的使用、处理。心理认知结构是信息处理模式,它视人类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阶段:输入的信息就在这些阶段中进行某些独特的操作,最后的反应就被假设为这些阶段和操作系列的结果,然后发挥自己本身的独特作用。

2.2视觉传达与格式塔

“格式塔”源于德语,格式塔意指人有这样一种本能,是完形心理学说的音译,它将整体概念与形式、形状以及格局等概念融合起来,是将本无联系的视觉因素组合识别和记忆。视觉认知就是对观察事物的过程,强调应把行为与经验作为有机的整体。它认为认知的基本因素是格式化或归类。一个视觉形象的各部分可以作为不同的组织部分来加以考虑、分析和审视,一个视觉对象实际上它超过了部分的总和。

格式塔的主要内容:

视觉统一。这是一个基本的设计概念,视觉元素看起来也似乎是融合在一起的,说明了设计中各元素之间的一致性,视觉上的联系存在着一种和谐和完整。根据格式塔原理,人们观察某个视觉形象时,是从整体出发。

形象与背景。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不管看什么,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就被称之为对象,并把这个事物和其背景分开才能看见事物。即使形象和背景是处于同一个平面,形象和背景不能同时被观察。

背景是不可视的图形。图形、背景概念也同样适于多种感觉的体验。用声音来表现形象与背景的概念是当背景充满了其他声音时,我们仍可以用正常的声音与朋友交谈。你的声音是形象,其他的声音就是背景,视觉几乎是所有动物的生存手段,并通过视觉来获取外界信息。视觉是人类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是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器官。人在视觉上对于相同的事物如造型类似、位置类似、大小类似、明度或色彩类似、空间方向类似和方向类似的事物会归纳在一起。适当的视觉时间和事物之呈现速度有关。如在电影中两格之间,以多于1/6s之速度放映,则视觉上会产生2个动作不相连续的现象。对空间而言:适当的视觉空间与视野中的参考物有关。在位移的作用里,参考物是保持静止,而依附它的物象则被视为运动的。

2.3视觉传达在网页设计中应用特

作为视觉设计范畴一种的网页艺术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最佳的主题效果,通过对网页主题思想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浏览者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通过对网页构成元素运用艺术的形式处理,营造符合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增强浏览者对网页的注意力和内容的理解,实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

网页信息具有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在网页环境下,人们通过视觉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之中。网页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持网站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根据视觉传达特征在网站各个阶段,配合网站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经常地对网页进行调整和修改,不断创作出新的网页设计作品。由于超级链接的出现,网页的组织结构更加丰富,使页面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也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了让浏览者在网页上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设计者必须依据视觉传达的特征考虑快捷而完善的导航设计,提供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读者在网页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必须考虑更多的问题,让浏览者对你提供的巨量信息在视觉上感到有条理。

目前网页中使用的多媒体视听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随着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运用多种媒体元素来设计网页,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的视觉要求是未来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己有经验和所处环境限制得到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网页设计者应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掌握视觉传达艺术的规律,实现艺术想象,满足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视觉需求。

参考文献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6

(1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轻工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数字媒介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媒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而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传播方式下存在的群体压力产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媒介的自身特征,从形式上、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关键词:数字媒介;群体压力;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5

1数字媒介的特征

数字媒介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语言来编码和处理信息的媒介。形式上,数字媒介的编码是非物质性的字节—比特(bit)。比特的非物质性使得它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损耗,从而能够超越限制,无限传递。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主体间不再是传统媒介时代下媒介拥有绝对权威的独白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数字媒介因其交互性和主体性的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单向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打破了媒介的绝对权威,使得信息接受者与发送者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马克·波斯特为强调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的影响,将数字媒介时代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即以互联网为代表、以介入融合模式、无作者权威为特征的双向互动的媒介时代。媒介在作用于用户的同时,用户也作用于媒介。用户能够利用网络选择信息,成为操作主体,从而使得信息接收者掌握更大的主动性。除了超越时空性、交互性、主体性外,数字媒介的另一大重要特性是虚拟性。

2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在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其表现方式多为从众心理与趋同行为。在模糊情境下,群体压力使得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造成了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强调提示的意见往往容易被当作是多数或优势意见,如此营造的“意见气候”会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是使得成员感到群体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由于媒介形态在本质上较之前发生了改变,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态度与行为同处于传统媒介时代下时比较,就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形成,与数字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特征有关。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方式的单向性,多元化的意见难以被公开表明,而数字媒介时代平等、开放、多元、个性的特点使得多角度、多立场的观点与意见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内地进行交流碰撞,各方的意见通常都是强烈而明确的,用户能够在网络传播中获取足够数量的信息,由媒介强制推行舆论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由此,大众媒介之前所营造的较为明朗的“意见气候”也因网络传播的开放与多元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从而影响到群体压力的对于个人行为产生效果的强度。

由群体压力造成的恐惧及其产生的、对意见的从众和趋同的作用程度在数字媒介中的体现因现实约束力的降低而有了较大改变。人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往往更大胆,更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较为小众的意见。网络成为了一个参与者相对平等参与的领域,用户现实社会线索的减少,意味着社会的控制与规范也会相应减少。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数字媒介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不用过多担心作为现实的社会人被社会孤立或是惩罚。这种“匿名状态”使得群体压力在数字媒介中的强度因此大大减弱。

在网络媒介中,人们更容易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选择切换到自己有兴趣、意见冲突少、立场接近的网络虚拟社区,而非选择从众来应对群体压力。同时,因为现实压力的减小,用户对所持观点的坚持程度也会有一定提高,网络本身个性化、包容与相对平等的特点也使得用户能够保持其较高的自我确信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传播是开放的、自由的,是能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弱势群体的意见在网络中也能够得到适当表达,并在极小的成本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其影响力。数字媒介的特性使得个人捍卫自己的立场,公开发表言论的勇气大大增强,处于“劣势”的意见并不会像在传统媒介中迅速衰竭以至消失。

但仍应认识到,群体压力对个人的作用在数字媒介中不可能完全消失。网络社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形成的虚拟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twitter等,现实关系会对网络关系产生较强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强烈;另一种是在网络上形成的网络社群,如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网络社区自身孕育的群体虽然在最初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群体也会形成自己的群体规范,对于不符合群体规范的网民,也会进行孤立、批判甚至是惩罚。

一般情况下,网民都有自己的网络身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每个人的代号也是相对固定的。每个人在确定iD名称后,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而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并不是绝对的。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会或多或少被带入网络空间中,从而影响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在调查中,更有85%以上的被访问者认为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性格表现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监管与网络规范也在日益完善,现今“实名制”的实行,ip地址的查询监管,甚至是网络上的人肉搜索,都显示用户的网络身份并没有那么隐蔽,网络的虚拟性也不是绝对的虚拟。当得知在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的情况下,84.3%的人表示在对某个问题发表评论时,态度会有所保留。由此可见,无论是以现实的群体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群体,还是经过社区自身形成的群体,群体压力都无法完全消失。

网民从众心理的动因还会存在,网络虚拟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与范围则会比现实中减少。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并不会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中失效,只是它发生作用的条件起了变化。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存在,只是其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

参考文献

1金新.第二媒介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重构——兼论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J].兰州学刊,2007(6)

2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3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7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分期 阶段性 特征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6年来,中国的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网络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如何总结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和分期,已经有若干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也将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探讨这一问题。

一、初具规模、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时期(1994—2000)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报纸电子化,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报》推出电子版。1994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期问,中国代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中国接人国际互联网达成一致。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人国际互联网。中国网络媒体真正拉开序幕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同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成为刊物上网的开拓者。同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开通网络版,成为报纸上网的先行者。1994-2000年,概括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陈力丹教授于2001年曾指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尚未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尚未形成成熟的网络新闻消费市场,因此是“不成熟的中国网络新闻传播”。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4-1998.11,网络媒体由奠基进而强劲发展。

1996年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有20多家杂志上了网。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网站开通;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国家制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这一年,1月《人民日报》,5月《华声报》,¨月新华社网站开通。中国三大商业门户网站开始起步,张朝阳创办了爱特信itc网站,次年2月,推出搜狐;6月,丁磊创立了网易公司;9月,王志东四通利方获得风投,次年12月,与台湾华渊资讯网合并,取名“新浪”。这一阶段是中国网络媒体的起步阶段,属于摸索期,网络媒体还只是现有的新闻秩序在互联网的延伸,网络媒体的市场规模很小,资金、技术、人才是各媒体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二阶段,1998,11—2000,3,网络媒体进入阶段性高潮,商业网站后来居上。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千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全国20%的传播媒体上网,计2000余家。中国三大商业门户网站2000年陆续在纳斯达克上市,地方著名网络媒体纷纷建立,包括北京千龙新闻网、上海东方网等。这一阶段,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新闻传媒格局和新闻管理秩序产生强力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阶段,2000,4-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进入调整阶段,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2000年,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崩盘,“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中国政府在网络媒体方面加强建设。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200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大门,也是中国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根本大法”,意义深远。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这是全国性互联网行业组织,其宗旨是服务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网民和政府的决策。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26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从2000年中期开始,政府制订了《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2000-2002)》,支持互联网发展,同时中央政府对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网站给予经济支持。这一阶段,截止2001年底,中国有报纸2111家、杂志8889家、311家广播电台、358家电视台及2家通讯社上网,涵盖了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各类新闻媒体,形成了庞大的规模群体,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中国的网络媒体的独家报道、原创内容等核心业务能力明显加强。

第四阶段:2003—2004年,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cnnic《报告》,据2003年1月统计,中国5910万网民,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半年后,中国的网民又增加了890万,达到6800万,中国网民总数强劲的增长势头已为世界所瞩目。2003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里程碑,其影响力第一次极为显明的突显出来,受网络影响的人数至少在4亿,作为社会的管理层决策层和精英层,90%以上会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显示它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获取信息和做出决策的重要工具。2004年6月10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http:hnetchina,cn)在北京开通,其宗旨是“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益”。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004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一阶段,中央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逐步到位,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重点新闻网站。随着重点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网络媒体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跻身主流媒体。

二、和谐网络、特色网络: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二时期(2005—2010)

自2001年开始,网络媒体由第一代传统门户向第二代新门户过渡。web1.0指的是网络媒体以自身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平台进行的大众传播;web2.0指的是网络媒体构建起了一个“参与式结构”,让广大网民能够轻而易举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与沟通、贡献与分享等活动。2005年全面进入web2.0阶段,各类web2.0网站风起云涌。web2.0网站大致可分为博客、播客、维客、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虚拟社区、社区搜索聚合等类型。200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重要数据具有指标意义: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

宽带上网人数首次超过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cnnic第16次调查数据)。从此,中国网络媒体继续高速增长,经过5年发展,cnnic《报告》(第25次调查数据),截至2009年12月,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上网用户在2009年飞速的发展,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

据《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08年中国网络媒体的产值为400亿元。为迎接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超越“内容为王”,中国网络媒体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这一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日益得到贯彻实施。

2005-2010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6年,网络媒体的和谐发展、规范化建设阶段。

以和谐网络推进和谐社会构建是这一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主要任务。2005年9月25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对促进网络媒体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2006年4月3日,李长春在北京考察期阀指出,大兴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之风。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是年,由新华网承建的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7月1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新版推出,在规模上实际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党网”。为加强公众对互联网服务的监督,2004年以来,中国先后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90扫黄打非新闻出版版权联合举报中心等公众举报受理机构。经过2年的努力,web2.0、p2p、手机无线上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范围普及推广,互联网超时空、高速度、大容量等特点更加突出,也推动着中国网络媒体在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高歌,终于以自己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2006年。中国新闻奖第一次把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奖范围,并且评出了首批13件网络新闻获奖作品,对于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6年2月都灵冬奥会,新浪网拿到了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张奥运会采访证。6月德国世界杯,新浪拿到了5张采访证,搜狐拿到了7张采访证。这是中国互联网站成长壮大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第二阶段,2007-2008年,网络文化建设兴起,web2.0应用全面开花,影像时代初现曙光,中国网络传播进入新阶段。

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讲话指出,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家同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新闻网站体制改革试点,要求各级政府满足公众知情权。在正确决策的指引下,按照韩国《朝鲜日报》的说法,2008年中国已“正式成为web2.0强国”,成为“web2.0新强者”,甚至“中国走在了美国前面”。这一阶段,中国网络媒体作为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者,各类网上服务的提供者。网民广泛参与的组织者,在平台创新、产品创新、策划创新三方面下大功夫,在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和主题宣传中使传播水平更上层楼。网络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是网络视频元年。经过2年的发展,网络视频如火如荼,2008年是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兴发之年。2008年6月cnnic报告(第22次调查数据)。我国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高达1.6亿,相当于每1.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网络视频用户。第一视频联播网每天浏览量达1.2亿左右,影响力日益扩大。适应这一新发展,2007年底由信产部与国家广电总局联合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同时,为规范300万网络编辑队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开始颁发。

第三阶段,2009-2010年以网络安全为中心,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到2009年12月,中国超过99.3%的乡镇都接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络媒体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站在这一高度,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以2009年1月5日对19家网站人行点名批评为开端。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为序幕,国家启动全面建立中国互联网传播新秩序的工程,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2009年是中国3g应用元年。1月,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进入3g时代,目前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2010年6月6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闪电通过,明确广电将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三网融合以国家主导将极大推动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网上交流活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研发,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中国提出的有关域名国际化、ipv6源地址认证、ipv4一ipv6过渡技术等技术方案,获得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认可,成为互联网国际标准、协议的组成部分。中国网络媒体在内容和技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推动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8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分期 阶段性 特征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6年来,中国的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网络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如何总结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和分期,已经有若干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也将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探讨这一问题。

一、初具规模、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时期(1994—2000)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报纸电子化,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报》推出电子版。1994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期问,中国代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中国接人国际互联网达成一致。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人国际互联网。中国网络媒体真正拉开序幕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同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成为刊物上网的开拓者。同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开通网络版,成为报纸上网的先行者。1994-2000年,概括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陈力丹教授于2001年曾指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尚未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尚未形成成熟的网络新闻消费市场,因此是“不成熟的中国网络新闻传播”。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4-1998.11,网络媒体由奠基进而强劲发展。

1996年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有20多家杂志上了网。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网站开通;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国家制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这一年,1月《人民日报》,5月《华声报》,¨月新华社网站开通。中国三大商业门户网站开始起步,张朝阳创办了爱特信itC网站,次年2月,推出搜狐;6月,丁磊创立了网易公司;9月,王志东四通利方获得风投,次年12月,与台湾华渊资讯网合并,取名“新浪”。这一阶段是中国网络媒体的起步阶段,属于摸索期,网络媒体还只是现有的新闻秩序在互联网的延伸,网络媒体的市场规模很小,资金、技术、人才是各媒体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二阶段,1998,11—2000,3,网络媒体进入阶段性高潮,商业网站后来居上。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千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全国20%的传播媒体上网,计2000余家。中国三大商业门户网站2000年陆续在纳斯达克上市,地方著名网络媒体纷纷建立,包括北京千龙新闻网、上海东方网等。这一阶段,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新闻传媒格局和新闻管理秩序产生强力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阶段,2000,4-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进入调整阶段,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2000年,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崩盘,“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中国政府在网络媒体方面加强建设。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200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大门,也是中国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根本大法”,意义深远。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这是全国性互联网行业组织,其宗旨是服务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网民和政府的决策。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26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从2000年中期开始,政府制订了《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2000-2002)》,支持互联网发展,同时中央政府对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网站给予经济支持。这一阶段,截止2001年底,中国有报纸2111家、杂志8889家、311家广播电台、358家电视台及2家通讯社上网,涵盖了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各类新闻媒体,形成了庞大的规模群体,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中国的网络媒体的独家报道、原创内容等核心业务能力明显加强。

第四阶段:2003—2004年,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CnniC《报告》,据2003年1月统计,中国5910万网民,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半年后,中国的网民又增加了890万,达到6800万,中国网民总数强劲的增长势头已为世界所瞩目。2003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里程碑,其影响力第一次极为显明的突显出来,受网络影响的人数至少在4亿,作为社会的管理层决策层和精英层,90%以上会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显示它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获取信息和做出决策的重要工具。2004年6月10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http:Hnetchina,cn)在北京开通,其宗旨是“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益”。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004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一阶段,中央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逐步到位,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重点新闻网站。随着重点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网络媒体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跻身主流媒体。

二、和谐网络、特色网络: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二时期(2005—2010)

自2001年开始,网络媒体由第一代传统门户向第二代新门户过渡。web1.0指的是网络媒体以自身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平台进行的大众传播;web2.0指的是网络媒体构建起了一个“参与式结构”,让广大网民能够轻而易举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与沟通、贡献与分享等活动。2005年全面进入web2.0阶段,各类web2.0网站风起云涌。web2.0网站大致可分为博客、播客、维客、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虚拟社区、社区搜索聚合等类型。200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重要数据具有指标意义: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宽带上网人数首次超过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CnniC第16次调查数据)。从此,中国网络媒体继续高速增长,经过5年发展,CnniC《报告》(第25次调查数据),截至2009年12月,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上网用户在2009年飞速的发展,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

据《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08年中国网络媒体的产值为400亿元。为迎接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超越“内容为王”,中国网络媒体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这一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日益得到贯彻实施。

2005-2010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6年,网络媒体的和谐发展、规范化建设阶段。

以和谐网络推进和谐社会构建是这一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主要任务。2005年9月25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对促进网络媒体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2006年4月3日,李长春在北京考察期阀指出,大兴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之风。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是年,由新华网承建的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7月1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新版推出,在规模上实际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党网”。为加强公众对互联网服务的监督,2004年以来,中国先后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90扫黄打非新闻出版版权联合举报中心等公众举报受理机构。经过2年的努力,web2.0、p2p、手机无线上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范围普及推广,互联网超时空、高速度、大容量等特点更加突出,也推动着中国网络媒体在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高歌,终于以自己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2006年。中国新闻奖第一次把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奖范围,并且评出了首批13件网络新闻获奖作品,对于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6年2月都灵冬奥会,新浪网拿到了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张奥运会采访证。6月德国世界杯,新浪拿到了5张采访证,搜狐拿到了7张采访证。这是中国互联网站成长壮大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第二阶段,2007-2008年,网络文化建设兴起,web2.0应用全面开花,影像时代初现曙光,中国网络传播进入新阶段。

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讲话指出,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家同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新闻网站体制改革试点,要求各级政府满足公众知情权。在正确决策的指引下,按照韩国《朝鲜日报》的说法,2008年中国已“正式成为web2.0强国”,成为“web2.0新强者”,甚至“中国走在了美国前面”。这一阶段,中国网络媒体作为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者,各类网上服务的提供者。网民广泛参与的组织者,在平台创新、产品创新、策划创新三方面下大功夫,在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和主题宣传中使传播水平更上层楼。网络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是网络视频元年。经过2年的发展,网络视频如火如荼,2008年是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兴发之年。2008年6月CnniC报告(第22次调查数据)。我国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高达1.6亿,相当于每1.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网络视频用户。第一视频联播网每天浏览量达1.2亿左右,影响力日益扩大。适应这一新发展,2007年底由信产部与国家广电总局联合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同时,为规范300万网络编辑队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开始颁发。

第三阶段,2009-2010年以网络安全为中心,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到2009年12月,中国超过99.3%的乡镇都接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络媒体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站在这一高度,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以2009年1月5日对19家网站人行点名批评为开端。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为序幕,国家启动全面建立中国互联网传播新秩序的工程,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2009年是中国3G应用元年。1月,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进入3G时代,目前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2010年6月6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闪电通过,明确广电将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三网融合以国家主导将极大推动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网上交流活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研发,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中国提出的有关域名国际化、ipv6源地址认证、ipv4一ipv6过渡技术等技术方案,获得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认可,成为互联网国际标准、协议的组成部分。中国网络媒体在内容和技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推动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9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媒体;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7-0051-02

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性与创新性,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相关行业中加以利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网络媒体的诞生压榨了传统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就网络媒体对大众媒体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区别

1.1网络媒体概念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一种能够与传统媒体共同存在的新媒体,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动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优点和特点都是传统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1.2大众传媒概念

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了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因此,传统的大众传媒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在传统的传播媒介当中,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呈现载体,由纸衍生而来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都属于第一阶段的重要媒体;其次,随着电波的诞生,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旅途,因此,广播是第二阶段的代表性媒体;最后,数字信号推动了电视机的产生,从而使得电视机一跃而起,成为人们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第三阶段的媒体。

2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

2.1加强舆论沟通

传统大众传媒更多的是官方发表声明的手段,其传播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压迫了人们的主观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查询、浏览书刊以及收看节目等等,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它的内容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内容深度也是传统大众传媒所不能及的。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观看转变为直接参与,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文字叙述或者语音沟通也十分的便捷,成为了许多人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主要方式。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大众媒体虽然也为人们提供陈述和建议的机会,但是制约条件相对较多,压制了人们的主观思想。

此外,许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其观点是属于客观评价范畴内的,并且有一定的负责能力,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对个人的言论和评价不够重视,如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很难看到这些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其官方性过强,间接压榨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传播,但是网络媒体与之不同,它崇尚自由言论,开放性较强,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相关事件进行阐述,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的话语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言论泛滥,网络媒体虽然保持了较为开放的评论空间,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论、任何评价都是积极的、客观的,因此许多不恰当的言语是禁止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的,比如影响社会和谐、攻击党和人民的话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此公民需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在评价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时,要做到客观严谨,不仅政府需要及时辟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将不法谣传扼杀在萌芽之中。

2.2提高社会监督力

网络媒体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人们可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实事要闻对政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意、民情,时刻提醒政府将工作细化。比如:某车违规行驶酿成重大车祸,车内两人同时丧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利用网络将信息公布于众,人们就该事件进行评论与探讨,相关部门通过仔细调查得出结论,并对民众进行答疑解惑,基于此网络媒体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媒介手段。

3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的优势众所周知,它不仅信息传播及时,也为人们陈述各自的主张与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受诸多条件制约,这样的平台是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的。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互联网时代搏得一丝发展空间,传统大众媒体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传播效率。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成为了“主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成为“客人”,大众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局限性较高,人们无法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实内容。再者,传统大众媒体多为官方服务,国家需要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媒体是把控导向的关键,造成了十分片面的传播方式。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媒体的诞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完全掌握的强烈意愿,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内容传递到人们的视野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信息的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筛选信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大众媒体必须与时代接轨,摒弃原本的传播形式,保证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地位。

传统大众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从今天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来到了新的竞争领域,人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含量大、涉及范围广的世界当中,使传统大众媒体必须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传统大众媒体需要时度势,采取相关策略改变以往的运作模式,各家媒体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交流,使传统大众媒体能够在互联网的统治下继续发展。

网络媒体代表着自由、平等以及公开等优势,虽然传统大众媒体并不具备或者符合条件较少,但是总体看来:传统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是没有可能的。传统大众媒体多以单独播放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不支持与其他媒体有所连接,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能够将诸多传播形式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各媒体之间交流的目的。网络媒体十分便利,提供文字、语音等多种交流方式,还可以随时分享各种社会、新闻信息。比如,CntV就是网络上的中央电视台,CntV具备所有CCtV的频道、信息以及相关功能。该情况说明,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展,是传统大众媒体迈向未来的重要手段。

4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为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也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契机,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解决传统大众传媒的弊病,同时与网络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大众传媒能够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玉涛.大众传媒的现状分析[J].媒体时代,2015(10).

[2]杨臻臻.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唯物主义的大众传播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6(6):37-40.

网络媒体联系方式篇10

关键词:网络杂志 传统杂志 媒介融合

网络杂志的概念与兴起

网络杂志定义。网络杂志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参照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闵大洪研究员对电子书(ebook)的定义,“网络杂志即将杂志的内容数字化,通过特定的阅读软件在特制的阅读器或电脑、pDa乃至手机等终端上阅读的媒介形态。”在媒介属性上,网络杂志很大程度上承继了传统纸质杂志的特点,今天的网络杂志在受众定位、版面设计、内容选择上都受到传统杂志的媒介特性的影响。但实际上,今天的网络杂志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杂志的网络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杂志已经逐渐突破“杂志”这个名称。

网络杂志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网络杂志的前身称“邮件列表”,“是应网络时代大规模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邮件交流需要而产生的。发送到一个特定账号(形式上为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的邮件会被转发到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个电子邮箱”。“邮件列表诞生不久,一些做着主编梦的网民就发现管制模式邮件列表可以满足他们的办报、办刊梦想:可以直接投递到个人,基本无发行成本;可以自己控制发行周期,接受投稿,组织作者和编辑。于是,网络杂志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猛发展”。

从网络杂志的制作水平和表现形式看,我国网络杂志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杂志简单的数字化,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如许多传统杂志在网络上的数字版。这种数字版网络杂志其实就是以传统杂志的内容为母体,在网络上克隆出传统杂志的数字版。

第二阶段是数字媒体的杂志化,如许多网站在互联网中筛选出主题类似的内容,定期以杂志的形式,有基本的栏目架构。

第三阶段是利用p2p(peertopeer)平台发送的网络杂志,具有多媒体性和交互性,是传统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催生出来的新表现形式。在保持传统平面媒体高质量图文的基础上,融合了音频、视频、Flas、3D特效等多种多媒体元素,同时也加入了网络独有的超链接、实时互动、休闲小游戏等元素。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闵太洪研究员认为,“电子杂志”、“网络杂志”的概念太泛,也没有将web2.0时代的网络杂志与以往的网络杂志的明显特征表现出来,而“多媒体网络杂志”或“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可将概念更精准地突显出来。因此,他建议将新型网络杂志定名为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本文所研究的网络杂志即第三阶段网络杂志。

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走向融合的原因探析

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的不同生存空间。在目前传统杂志细分市场的情况下,网络杂志由于其内容与传统杂志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部分内容上会与传统杂志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部分传统杂志的线下发行量,但这只是局部现象,而不是关系到二者生存的竞争。以下对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的生存空间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从传播渠道上看,传统杂志是通过纸媒的形式的,而网络杂志则是通过网络来传播,或许内容会有交叉,但发行传播渠道的不同已经注定了两者不会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习惯阅读纸媒的受众会选择传统杂志,习惯网络媒体的受众会选择网络杂志。传播渠道的不同已经明确了二者发展在两条偶有交叉的道路上,但却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

其次,从阅读体验上两者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传统杂志以中国特有的文字感染力为主,而网络杂志更注重给予读者以感观的刺激和互动参与,两者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由此形成各自的阅读群体。传统杂志的优势与劣势都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在于书的墨香与文字的淡雅奔放,劣势在于书的缓慢流淌与们的思维局限性,他们所勾绘的东西势必要适合杂志的条款与步骤化。尽管如此,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杂志所彰显的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不是网络杂志的多媒体技术所能够表现的;而网络杂志所带来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又不是单纯文字所能给予读者的。

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不同的阅读体验决定了传统杂志与网络杂志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相互替代关系,二者有着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媒介融合”的理论背景。“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无法阻挡,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e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已有资深出版人指出,目前90%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处在离线状态,伴随新媒体而生的“浅阅读化”倾向不容忽视。书评人、常年在博客上为大家荐书的接力出版社副总编黄集伟曾经指出:网络和传统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互动的,而不是“谋杀”关系。综观今天的传媒市场,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形态发展的必然态势,媒介与媒介间的相互进人和渗透正在改变着传媒业原有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传统杂志与网络杂志的融合似乎也指日可待。

杂志在中国媒介市场的整体弱势地位。面对近14亿人,国内杂志市场潜伏着巨大商机。但综观国际杂志市场,我国杂志无论从品种数量、品牌价值,还是经营规模、产业实力等方面来讲,与国外杂志相比尚不具备竞争的实力。

在美国,杂志是公认的“强势”媒体。美国杂志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享有巨大的影响力。三大新闻杂志和三大商业杂志是其突出的代表。美国杂志的中间力量对社会主流阶层有重要影响力。《时代》、《财富》、《商业周刊》这样的刊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畅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相比而言,大部分中国的知名杂志是妇女杂志、文摘杂志、娱乐杂志、健康杂志,中国几乎还没有一份真正影响主流阶层的政经、新闻杂志。中国超过i00万份期发量的23种杂志(2001,新闻出版总署)里虽然有类似《半月谈》和《支部生活》、《共产党员》这样的涉及时事政治的刊物,但主要靠行政指令性发行,和美国的新闻杂

志不具有比较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在中国,杂志还只是一种“弱势”媒体或“准主流”媒体,不能和报纸、电视这样的“主流”媒体相提并论。

既然杂志在中国媒介市场中处于整体弱势地位,那么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就更不应该形成“水火不相容”的恶性竞争关系。而应该从行业整体与长远发展出发,建立共生共荣的竞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融合关系。

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的融合方式

如今,网络杂志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是一个“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关注并成为网络杂志的受众。但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网络杂志的发展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网络杂志来说,今天的时代也许是最好的时代,因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看电视和看平面媒体的时间;但这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受众更加挑剔,资本的投入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同时新媒体并没有看到更多其他的赢利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整个中国电子杂志平台上的网络杂志数量已经多达数千种,实际上易读的杂志却不足200个,而真正拥有忠实读者的杂志数量更少。在如此高关注率的状况下,在内容匮乏正成为网络杂志发展瓶颈的同时,网络杂志更应与传统杂志合作,谋求更广泛的发展,树立行业地位。

网络杂志应主动与传统杂志联姻。从目前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版面的相似程度,甚至模仿传统杂志翻页声音与页面编排等方面不难看出,网络杂志正努力适应一些在传统杂志时代成长起来的受众的阅读习惯。因此,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有着天然的联姻优势。相比之下,网络杂志和传统杂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为二者的联姻提供了必要条件。

通过表1可以看出,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但由于网络杂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吸引了一大批潜在受众,使得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有了联姻的潜在可能性:既可以吸引互联网上的受众,开拓更宽更广的受众群,又可以开拓传统杂志在互联网上的受众群,提高知名度。同时,网络杂志可以借助传统杂志丰富、原创、高质量的文字内容,丰富自身内涵,提高杂志质量。实际上,不少传统杂志已经朝网络杂志这方面渗透,抢占互联网这一先机,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传统杂志《瑞丽》、《中国国家地理》等已经加入了网络杂志的行列,逐步开拓属于它们的互联网新领域。而受众也可以在网络杂志发行阅读平台网站上免费阅读和下载到该网络杂志。

弥补传统杂志所不具备的大信息量处理能力的弱势,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捆得越紧,价值越大,做好与传统杂志的无缝对接,才是网络杂志最好的发展模式。

传统杂志也应“牵手”网络杂志。“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出版载体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在去年的北京国际_出版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了对数字化出版业的关注。面对新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杂志准备好了吗?或者说,有没有从观念上接受这种变化?

从纸媒的特性来看,传统杂志作为印刷媒体,具备许多网络杂志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第一,阅读的便利性和舒适感在无线网络、编写式移动终端大规模普及之前,这种优势将一直持续下去。第二,身份感,印刷考究,设计精美,可以成为时尚人群身份与品位的象征。第三,可触摸感和精神上的依恋感。一本好杂志,就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传统杂志对于读者价值观的引导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些传播特性上的天然优势并不代表传统杂志可以对网络杂志的发展视而不见。传统杂志如果不想落入“美人迟暮”的窘境,就应该努力适应传播时代与读者群的巨大变化,顺应潮流并向年轻人靠拢。

目前,“80后”、“90后”成为杂志界的“新宠”。传统杂志首先应该在命名上抓住读者的心。可以将读者群锁定为“新人类”,如《青春男女生》、《知音女孩》等,甚至有的杂志干脆命名为《80后》。除了名字叫得新潮,内容上也趋向时尚,应主动向e时代靠拢,众多网络热门元素如电子游戏、动漫推理等都可以成为传统杂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