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十篇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十篇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44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目标教学

一、微课在初中生物目标教学中的优势

目标教学就是以系统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为中心,以个别教学和学习小组教学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反馈——矫正”为关键,检测目标达成度的教学评价为手段,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贯穿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方法。融入了微课的生物课堂,学生在课外自学,在课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这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理想殿堂。微课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能很好地延伸课堂学习时间,打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笔者选取初中生物课堂中三个常见的类型课为例,详述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的作用。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初中生物探究课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种子植物》

目标教学模式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这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挖掘教材,领会其精神。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节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①概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②概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③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特征的不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不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明确目标之后,我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户外活动、两个微课和一个现场课堂活动用以实施目标。课前我带领几个学生上清源山实地观察、采摘裸子植物,拍摄制作成两段活动视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同时,课前将我制作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两段微课通过QQ群分享给学生,分别讲解两种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学生课前自学两段微课,填写《学习任务单》。课堂上先展示户外活动视频,由参加活动的同学介绍活动过程。这一新鲜的“真人秀”活动,很好地调动了课堂参与度,学生们兴致勃勃。接着,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汇报课前学习微课之后填写的《任务单》,老师指导,学生修正补充课前填写的内容。通过这两个生动的活动,学生已基本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和不同,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高效达成了一部分知识目标。随后进行的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观察五种常见的种子植物,将其归类,并由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学习小组随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再查看微课,将理论知识用于对比、鉴别实物,真实地观察比较两类种子植物的区别,达成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伴随着目标实施的过程,我在课堂中通过各小组《学习任务单》的两次汇报情况,可以现场检测学习小组的目标达成效果。课后我也一一批阅每一份《任务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花的结构》

依据《课程标准》,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殖器官的生长》中的一节《花的结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目标:①识别并描述花的基本结构;②说出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③解释两性花、单性花和无性花。能力目标:①掌握解剖花的方法,锻炼观察、动手能力;②提高识图、比较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两人小组合作中体会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感受生命世界的奇妙。本节实验课由三个实验组成,实验进程很紧促。为了保证学生充足的课堂动手时间,我利用微课让学生课前先为实验一做足准备。实验一内容为解剖康乃馨,观察内部结构并制作“花贴图”。课前我精心录制了《解剖康乃馨》微课用QQ群分享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家观看微课,按照微课的操作方法,自选一朵花练习解剖和制作“花贴图”。课堂上,学生参照课本的桃花结构模式图,探究比较,在两人合作解剖、制作的“花贴图”上标注康乃馨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再由个别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解说。由于课前能反复观看微课,细致地学习解剖方法步骤,大部分二人小组都能较快完成“花贴图”。老师总结、指正,学生修正本小组的“花贴图”上面标注的名称。微课将学生学习解剖的过程,延伸到实验课堂以外,课堂内留出了更多时间给学生操作、交流和展示。这一环节使课堂高效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也给实验二、实验三留出足够的时间。实验二是解剖康乃馨雌蕊,观察胚珠。实验三是观察雄蕊,使用百合花粉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实验一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实验二、实验三的个别汇报结果也令人满意,有效达成了其余的目标。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理论课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血液循环系统》复习课

初中生物结业会考之前进行的总复习,每周只有两节生物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求复习课每一堂都高效达成课堂目标。微课带来的时空便利性,刚好能满足这一教学需要。以难点《血液循环系统》复习课为例,课堂目标要求如下: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②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③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能力目标:提高自学、读图、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人体循环系统有关的名词多,结构复杂,过程抽象,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极易混淆概念,是初中生物总复习的大难点。基于此,我制作了《心脏》、《血管》和《循环途径》三个微课,并设计了相对应的导学问题和课堂练习题。围绕“血液是如何不断循环流动的”这一核心问题,下设一系列问题:①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动力是什么?②心脏是怎么工作的?③动脉和静脉有什么不同?④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⑤为什么血液不会倒流?⑥人体的血液为什么要流动?学生课前先反复观看微课,在一个个问题串的引领下思考能够温故知新,回顾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课前一一找出问题的答案,复习课就上得得心应手,更多课堂时间用于与老师交流问题串的答案,并现场提出自己对题目的思路,在互动中修正提升自己对这些难点的理解及解题思路。这样,达成课堂目标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复习课过后,我会将课前和课上学生完成并修正的问题串答案及课堂完成的练习题一一批阅,检查目标达成的效果。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目标教学的核心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围绕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以其生动、简短、精炼、便捷、重复性等特点,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这一要求提供了实现途径。如学生课前学习微课,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延伸了课堂时间。再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再次观看微课辅助学习,或在家自己观看微课做小实验,这就延伸了课堂空间。此间,微课也起到类似教师“分身”的作用,成为学生身边随时随地携带的“老师”。因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少学生仅仅通过听课、做笔记,无法达到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微课的重复性也满足了这一需要,学生能反复学习,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初中生物学科存在课时少、任务重、实验多、实验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新课改要求下的高效课堂模式。因此微课非常适合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是目前较为有效可行的高效课堂做法。

作者:何夏森单位:泉州第三中学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把生物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物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把生物学习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重要性与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达到生物教学的目的。以下本文就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化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化的必要性

1.当前教学中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

纵观现在的初中生物教学,大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灌输理论加讲解习题这样的模式。于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偶尔有一些互动也显得十分僵硬,没有任何的趣味性。这样的课堂氛围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生物好难学啊”“这节课真没意思”这种想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其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课堂氛围,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生物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生物教学中缺乏生活实践

目前的初中生活教学大多数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和讲解习题为主。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考试也主要是通过背诵笔记的方式通过,很难发挥其主动性,导致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意识到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把生物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尽可能多地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生物的魅力,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针对目前大多以灌输理论和讲解习题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教学模式的生活化。教师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切身地感受、认识动植物。比如说,在讲植物的嫁接这一部分的时候,带学生去附近的果园观察嫁接的过程,让他们更加清楚嫁接的原理,加深其对这一节理解的程度。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实验的作用性,多带学生做一些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制玻片,通过学生主导实验这一方式加强他们对这一节的理解记忆。同时教师的态度也应该有所改变,所谓亦师亦友,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兴趣,与他们平等地探讨问题,而不是单方面输出,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物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无疑是整个课堂生活化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有很多时候都让人觉得深奥难懂,尤其是对于理解思考能力都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个时候如何把深奥难懂的生物理论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知识,主要取决于生物教师。生物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尽可能地使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讲到“生物体缺乏必需元素会产生什么后果?”时,可以结合人体缺乏铜元素会发生什么、缺乏钙元素会发生什么等进行讲解。这样会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其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学习生物的必要性。

3.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物作业都有着所谓的固定答案,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就能答对,不适合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大量的生物作业、繁杂的背诵任务只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生物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研究的方式,掌握生物理论。这样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且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说,让他们自己去参观果园、蔬菜基地等。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会对课堂上讲的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加深其印象,达到生物学习的目的。

关于现在初中生物教学面向生活化这一话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是:教学模式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改变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模式,把生物这门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物的学习带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生物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生物原理,才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生物;兴趣;成就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小故事、音乐,引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其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

如讲《性别决定》之前,引用一则消息:“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听罢,怀着极大的兴趣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由于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在讲述昆虫的变态发育的过程中,运用媒体穿插一段“化蝶”的mtV音乐,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一个新奇的故事,一段熟悉的音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二、以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动物的个体发育》,它既微观又不合时宜,我们模拟了一个池塘中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通过录像显示蝌蚪的变态发育,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变态发育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这比我讲上一百遍来得真实、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引人入胜的实验,强化兴趣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会产生各种奇思妙想,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如在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内容时,除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让学生准备其他实验材料,尽可能地观察各种动物组织。多数同学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活的小鱼、自己的头发丝、活蜘蛛、鸡血、猪小肠等等。他们兴趣盎然地在显微镜下“乱”做一通。有的学生很惊奇地发现:“呀,蜘蛛身上有这么多的毛!”“我的头发这么粗。”有的学生还取来池塘水观察。有一个同学用解剖针把自己的手指刺破,取出血液来观察(教师发现后及时告诉了他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以前的教学把学生限制得很死,一定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指导去做。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大胆地做,如果没有成功,就请学生自己总结,再利用课外时间补做,直到成功。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又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不断探究新的科学知识。

四、以应用生物知识的“成就”,巩固兴趣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4

关键词校园生物资源生物学教学应用

当学生进入到校园之后他们的主要活动与学习场所就是校园,目前多数学校为了给学生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节,在校园绿化、美化及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也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许多有利的自然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教学理念背景下如何巧妙的运用校园生物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校园生物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多形式多渠道的组织生物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生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生物学教学,已引起越来越多生物学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1深入探索校园生物资源,寻找有用的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为主要的场所,初中生物教学也多是在有局限的课堂上开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园生物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各种生物资源进行观察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使用经费的支出,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校园里包含的各种植物种类能够为学生观察研究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形态、结构、功能及分类时提供便利。只要仔细观察、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有关生物教学材料一材多用、多材一用以及生物教学材料季节性配置的事例可以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如:观察植物细胞不但可以使用书本上提到的“洋葱”,也可以使用校园内的鸭跖草;观察叶片的结构不仅可以采用传统材料蚕豆叶,也可以用校园内的槐树叶替代;春季校园池塘中的小蝌蚪可以替代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

2不断挖掘校园生物资源,为扩展生物课堂打下基础

在我们学生和活动的校园中存在着很多的资源可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每个校园内不乏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生物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用心思考和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创建一个既符合新课标且有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将教材内容与校园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选取校园内的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在调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格,寻找合作伙伴,明确小组内各成员分工。上课时,由学生按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调查校园中某处生态系统。调查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规范记录在表格中,包括生物名称、数量、以及其生活环境。各小组成员需注意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下课前回到教室,交流反馈……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堂从室内搬入室外,从生物书本移到校园实地,实现了课堂开放。学生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观察运用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彼此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的能力。

3充分发挥校园生物资源的作用,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学习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免不了会涉及到一些实验方面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现阶段生物教学与学习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上,已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教学和学习。丰富而真实的校园以及其所包含的各种自然资源就是初中生物教学纯天然的实验室。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多途径地开发利用校园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的精神。目前新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客观来看,课堂上受时间的局限,很多需要学生探究合作的活动内容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成。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安排到课后,在校园内完成,组织学生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光照与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这一课程内容教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校园内具有的生物资源研究,选择符合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的探究方法,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定期观察,对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记录。实验期间,定期测量记录、采集图片,一周后,各小组成员汇总观察结果,先行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初步结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并展示各组成员自主开放性学习的成果。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导时应对课堂教学不断扩展,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堂有限的空间内,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物资源进行学习,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实践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实现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教材中的有形知识,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无形的知识。走入校园这一“绿色课堂”及“天然实验室”,不仅能享受自然的博大与美丽,而且能体验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美好,同时由衷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校园生物奉献给学生的宝贵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凌玉弦,沈叶明,周雪瑞,李才生,冯然,张秋月.校园生物资源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317-318.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5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倡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生物教学也必须如此,课堂教学要贯彻先进教学理念,运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就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一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的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有很多是单纯的理论,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感觉生物理论深奥和枯燥,吸收和应用起来难度较大,加之又是新开设的学科,一下摸不清学生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中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的喜欢上生物学,愿意将注意力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切方法和设计才能实现目的。其次,生物教师在新开课时就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学会课堂知识,可以将进度变慢,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窍门,使初中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自觉性。

2.创造良好课堂氛围。促进课堂人性化发展

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生物教学的课堂质量,如今,老师在课堂当中已经不单单是传播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对学生们的人格进行塑造的“雕塑师”。很多老师在年龄上也与学生差距并不是非常大,加上新的师生观念的普遍化,在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也是非常常见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进步,这种更加亲密的关系,会打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课堂环境,显著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一,老师需要保证对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们的成绩以及错误的时候不能掺杂任何的私人感情,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落后的学生,老师需要主动接近他们,多多进行鼓励和支持,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形成非常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随后他们才可能会对生物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老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同学虽然成绩相对落后,但是拥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老师可以在发现他们在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课当中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的时候及时让他们表现出来,同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指导,让学生了解老师是非常关心他们的。只有让学生们信任老师,对老师授课的方式感兴趣,才能提升他们对于生物课的兴趣,进而更加愿意学习,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导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我在讲解每一节课时,能让学生回答的,老师绝对不说,能上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不参与。而且学生都是面对面座,小组和小组座在一起。并且采用竞赛的方法,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提高小组合作竞争意识。我还采取让学生亲自实践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如讲述种子的萌芽时,要求w生亲自准备材料,自己生豆芽,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又例如讲述青蛙的生长发育时,可以通过让学生饲养蝌蚪、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并结合课文自读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由老师灌进去的,而是通过自己实践,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获得的,因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他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例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知识时,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捕获小动物的工具,上课时,大家都准备好了,当同学们走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时,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每一个生物都是那么的好奇,大家纷纷收集了各种生物的标本,下课了,都不想离开这些生物。都想把每一种生物带到教室,进行观察研究。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概括起来就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这样做的优势是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4教师的语言要幽默,态度要和蔼、亲切

课堂上,我总是走下讲台,在学生们中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们也不觉得老师有多么严厉,老师也不显得高高在上,这样讲也比较容易接近学生,也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动向,学生也感觉到比较亲切。老师在表扬学生时,注意语言的方法和方式。一定要用肯定的语言。如“说得很好!”“不错,你真行!,”“有进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或退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意和期望,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预防厌学、惰性心理的滋生。表扬学生时,也要讲究时间,进地,讲学生。否则表扬多了,也会起反作用。

5.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的环节

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具体来说,生物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定时的检验。其中,教师可以运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进行检验,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学生的盲点以及错误点,从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由教师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从而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种教学方式对生物教师以及学生,都有着如此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运用该种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6

一、导入技能的作用

导入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集中注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进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

2.引起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情感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导入的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目的。导入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入课题。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使导入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学习情景。

二、初中生物课堂引入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目标。引入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引入一定是教学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

2.符合学生实际。引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来引入。

3.符合课型的需要。引入要根据课型的需要来设计,生物课的课型有新授课、探究课、复习课等。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探究课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三、导入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教材的结构是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设计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衔接,还要注意知识结构内部的横向联系,所以导入一定要强调知识模式的内化,灵活运用导入技能,通过知识模式的建立形成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之间的整体系统。

2.启发性原则。我们设计导入时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进取。

3.趣味性原则。新课导入一定要讲究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状态,结合所学内容,利用生物学史、名人轶事、问题悬念、高科技新成果等作为沟通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四、初中生物课引入的基本方法

1.以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学生非常喜欢做实验,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2.以游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角色。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游戏恰当地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角色。

3.以当前的社会热点导入,贴进学生生活。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医都离不开生物学,当今世界的很多热点问题也与生物有关。

4.以谜语、故事导入,增加趣味性。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风趣生动的谜语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学生的汇报、表演引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6.新旧知识联系法。“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要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7.采取多媒体导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或者听一段音乐,等等,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协调、愉悦的气氛中转入正题。

五、初中生物澡堂引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1.引入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在生物课堂引入时,不要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忽略了科学性。注意有争议的内容不要;与教学内容牵强附会的不要;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不要。

2.引入内容的时间不要太长。引入的内容要短小精悍,一般3~5分钟,应在“精”字上下工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当然有的引入(如实验),如果实验的内容本身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不必拘泥于形式了。

3.引入一定要精心准备,避免演示失误。特别是游戏或实验等引入,一定要精心准备,避免在课堂上造成演示失败,达到相反的效果。这样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新课的学习。

4.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导入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7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2多媒体对初中生物创新的影响

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热情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创新思维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成功历程,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8

1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相对细致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原来的“逼迫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这提高了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

2合理使用初中生物教材

合理使用初中生物教材其着力点和关注点要在“合理”二字上,要遵循初中生物教材规律,在教学大钢明确的教学目标内进行生物教学。要考虑降低教学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拚弃生物用教教材的教学观念,而注重用教材教生物理念,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生物教学而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最终归宿。合理使用初中生物教材,要细读初中生物教材标准,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教材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更好的服务于初中生物教学。调动初中生物教材内容和顺序是为了更好地将学习内容与本地的动植物生长环境和气候合拍,增加教学内容的适时性,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学习的结果,教学效果会更加的明显。但调动教材内容与前后顺序要合理,要对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内容有帮助,不能随意和随性。另外,还要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拓展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让初中生物获得有效延伸。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生物教学不能机械单一,而应生动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兴趣。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再是生物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生物知识习得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尽量只起引领作用。初中生物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究,进行生物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多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和观察,发现规律,总结学习心得,让学生在丰富的大自然中获得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对学生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比如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课、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图书室,用生物课的课时带学生到图书室看书,查找相关生物的知识。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了解图书室的功能,学会利用图书室的藏书查找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同时要多开展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为生物课堂教学服务。

4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5运用信息教学增强生动性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9

初中生物学有着课时少、内容多、分值少、考点多的特点,课堂效率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生物学贴近生活,学生对各种生物学现象充满好奇,许多生物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如下图: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初中生物的10个一级课题以及相应的二级课题,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精选并整合教学内容

1.基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2.合理整合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

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也包括“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包括“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就结合东桥镇曾出现过的水库污染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的相关材料,由学生分析生物影响环境的因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感到内容亲切、感受深切,?τ谡庑谌菥湍苌钊肜斫猓?而不需死记硬背,同时也增强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识。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例如: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实验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在《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则主要采用结合教学视频的教师讲授法,讲解植物开花、结果各阶段的特点、规律。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篇10

关键词:课改;初中生物;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使学生学好一门课首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在教学过程的开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恰当的导入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使之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生物课中如何做好“导入”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课应如何导入,以求抛砖引玉。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这是生物科新课导入的主要方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逻辑性、规律性很强,内在联系紧密,很多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对旧知识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导入,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能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例如,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二、巧设疑问导入法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问题导入新课如在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些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直观演示导入法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将花生、豆角、玉米种子发给学生作新课导入,让学生解剖观察并结合种子结构挂图,找出种子各部结构及作用。通过引入鲜活标本,让学生直接接触活的、真实的生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理解深刻的、记忆牢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习负担。

四、生活常识导入法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当中有很多例子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但是很多学生平时并不注意这些细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作为新课的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问:“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这是为什么呢?”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又如讲述“植物的生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怎样嫁接才容易成活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借机导入新课。

五、实验导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新知。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土豆条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土豆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六、经验导入法

经验导入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式提问,引起学生回忆,自然导入新课。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可让学生说出在“甲流”流行时人们采取的预防措施来导入新课。再如学习细菌、真菌内容时,以“放久的饭菜和面包会变馊发霉”的生活经验作导入;通过介绍糯米甜酒的制作方法,进入“生物技术应用”的学习。从生活经验出发,发掘学生生活素材,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七、趣味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