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科学研究十篇计算机科学研究十篇

计算机科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53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1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05-05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第一;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实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3

关键词: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计算机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学科担负着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的重任,该学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根据我校“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其他不同学科和学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我国政策导向以及现实状况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大篇幅提到关于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但是目前本科生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卷面分数,以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或方便出国留学,缺乏创新思维;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泯灭了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导致进入大学后,创新积极性依然比较缺乏;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见异思迁,个别学生功利思想太重,不是真正在创新能力上加以锻炼和提高,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参与这类活动获得功利性的效果;在参与创新实践中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耐心,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等等。

尽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根据近几年作者本人指导和负责多项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经验,通过长时间接触大量来自我校计算机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发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非常必要和大有潜力的,事实上作者指导的本科生已经在包括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申请软件著作权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实,本科生目前比较缺乏的是创新主动性,只要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方式,提升他们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尝试和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一定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甚至极有可能创造出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2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学科学生可以参与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自主选题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iLp)、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CUFp)、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GDip)、学生研究计划(SRp)、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作者简介:何军辉,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教育和信息安全研究。

项目(iURC)、百步梯攀登计划、三年级优秀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等,近3年此类项目立项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另外一类是计算机学科竞赛,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相关专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高校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微软精英大挑战全国赛、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等。

在作者多年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过程中发现,目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如下所示一些问题:

1)科研创新实践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定位不尽完美。就我校情况来看,通过参加学生研究计划、广东省或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合格学生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创新能力培养学分,但这些计划强调一个共同原则:兴趣驱动、自主实验和重在过程。事实上,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出国等,申报积极性不高,而低年级学生专业课学习刚刚开始,专业知识面受限,能够真正做到自主选题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多数情况是指导老师出题,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或者报名之后兴趣容易转移,有时直接放弃结题考核,导致很多项目完成程度不理想,特别是执行期只有1年的学生研究计划,而指导老师需尊重学生意愿,对参与科研计划的本科生没有相应的约束措施,因为创新能力培养学分在培养计划中并不是必修,学生可以选择放弃。

2)科研创新实践组织、管理和保障方面存在不足。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学生研究计划立项的项目数较多,参与学生人数很多,整体上能达到很好的覆盖面,但同时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尽管学校出台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由于项目数量和学生人数众多,完全按这种制度来执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流于形式,可能又会出现计划目标就难以完成的问题。此外,研究计划的保障措施是不够的,在校学生第一要务是课堂理论学习以及围绕就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等环节,学生投入研究项目的时间、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很容易被这些环节冲击。

3)学生自身存在重复申报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前面提到,我校计算机学科学生可参加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很多。尽管原则上一般一位学生同期只能报名参加一个项目,但事实上有些学生不仅同时参加了多个项目,还报名参加多项学科竞赛。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功利性较强,想通过多参加项目和竞赛为自己的简历添彩加色,另一方面是积极主动和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总是会得到不同指导老师的青睐。此外,由于参与项目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成员同时没课的机会很少,指导老师要召集学生定期讨论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学生自己又主动性不足。

3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对我校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国家和我校的相关政策,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和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下面就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模式进行探讨。

1)注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1]。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理论学习和专业研究的兴趣,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2)进一步创新课堂教育,使其成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前线。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为重要的场所,应该遵循主体、启发、个性和民主等原则,将课堂教育转变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战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是主体的性质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了应对新时期对人才多样而有个性化的要求,要坚持个性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个性成了今天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育更是教育发展自身的一个内在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3)利用好实验教学,激发创新热情和主动性。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一直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校计算机学科利用新校区发展的机遇,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推进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环境和条件。至今,已建立了1个学生创新基地、3个基础实验室(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和4个专业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智能多媒体、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与计算机辅助工程),使用总面积达2382平方米。同时也已建设多个校内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逐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能力培养的、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现代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4],同时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4)课堂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三者紧密结合,彼此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课堂学习是基础,只有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才会有创新产生的土壤。目前我校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主力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科二、三年级,而专业课程基本开设于这个时期,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学习的任务比较重,如果处理不好它与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难以在科研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科竞赛一般由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者行业内大型企业主办,每项竞赛都有一些相应的选题要求和范围限制,如果有些已经加入科研创新计划的学生想参加某项学科竞赛,而科研训练内容与竞赛主题不一致,必然会分散精力,本来不太充分的课余时间也就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项目中,最终导致由于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而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在作品提交或结题前放弃,这种做法既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机会,对未能加入研究计划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又没有达到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在前期选题和参加各类研究计划时,除了尊重兴趣爱好以外,还应该结合学科竞赛统一进行考虑,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员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科竞赛成为各类研究计划的延续和一个检验和交流的场所,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中精力将计划项目做好做深,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性互动。

5)本科生、研究生和指导老师三者定位清晰,注重相互协调配合。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型学科,而且知识更新非常快,为此我校出台了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吸纳计算机学科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等措施。加强教学与科研结合,对本科生积极推行两段渗透式教育:低年级学生以基础理论课为主,高年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为其配备指导老师,争取较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并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得他们能够尽早接触科研,了解计算机学科前沿[3,5]。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一方面,通过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己的实际参与,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帮互助”过程中,让本科生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科研所需要的刻苦钻研精神,从而启发与调动本科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拓展本科教学,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逐渐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预期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目前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成效并非十分理想,下面就制度因素进行讨论。首先,本科生创新能力学分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强调重要性,提高其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尽管长期应试教育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但实际上上本科生的潜在创新意识是非常活跃的,只是需要外在的一些条件来激发。其次,如何在兼顾课堂学习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投入科研创新活动至关重要,例如可通过精心排课,保证来自不同年纪的学生成员能够每周或每两周召开讨论会,这样既可以及时处理在科研训练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避免学生产生畏难而退的情绪,又方便指导老师对研究计划的进度进行有效控制。第三,除了指导老师科研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践环境之外,最好能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供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方便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出台相关规定来杜绝同期重复申报不同项目和浪费机会的情况出现,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此外也可通过对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成员进行奖励,形成根据兴趣爱好慎重申报的自觉性,而不是盲目跟风,并结合考虑科研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通过集中精力投入做出好成绩。

4结语

从政策导向及现状出发,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具体情况,根据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所总结归纳出的六条措施构成计算机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模式,即形成以启发式、个性化课堂教学为主,以开放式实验教学为辅,科研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有机融合,依托产学研制度保障下的兴趣驱动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全盘考虑计算机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可能受到的各种教育、训练、参与的项目以及接触的人员等多方面要素,理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指向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目标,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对以教学和科研并重类理工院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者本人已在多个年级本科学生中试行该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篇,获部级比赛奖2项,申请著作权1项,读研或出国深造6人,大型it企业工作多人。

参考文献:

[1]李万胜.创新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20-122.

[2]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39-42

[3]龚维,丁彤,何力,等.培养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3):69-71.

[4]季敬璋,吕建新.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09,1(1):71-73.

[5]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5(2):91-93.

exploratoryDevelopmentofResearchandinnovationabilityforUniversityComputerScienceStudents

HeJunhui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Byanalyzingtheshortcomingsofthecurrentposition,organizationalmanagement,andthecorrespondingmechanismsofthedevelopmentofresearchandinnovationabilityforuniversitystudents,weexplorethoroughlythecoordinationrelationshipamongclassroomlearning,researchtraining,anddisciplinecompetition,andbetterinteractivemechanismsamongundergraduatestudents,postgraduatestudents,andtheirinstructors.withthecharacteristicsofcomputersciencesubjectbeingtakenintoaccount,afeasiblemodeondevelopingtheresearchandinnovationabilityforuniversitystudentsisthenproposed.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4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2015年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转型首要是课程改革,本文针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现状和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估和实验实训建设等多方面探讨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内容,对新形势下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校转型;教育改革;计算机教育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本科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生产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资源短缺,教育与需求脱节等。大力推进高校转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转型发展改革的高度重视,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性医学院校将完成由医学学历教育型向应用技术型和医学职业类型的转变,根据所服务的的区域和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改革的具体步骤,实现医学技能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回归。其转型涉及高校的管理体系、专业体系、课程设计以及教师结构等,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就是其转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内容,本文重点关注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和转型改革的内容及策略。

1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现状及问题

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医学院校的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辅应用等。目前,根据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3个大的方面: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办公自动化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以计算机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主的计算机数据库应用教育。其教学对象以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为主,还包括部分研究生教育。其教学形式为传统课堂和实验的集中教学。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不断出现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在医学院校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主,没有体现医学院校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赶不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多医学院校在讲windowsXp操作系统的时候windows10已经推出;课程内容单一,所有专业内容一样,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医学影像专业需要较多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知识,健康管理专业需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和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为目标,不关心所学内容与自己专业的结合度和自己专业的未来需求。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技能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基础性技能,更是更好的学习、实施医学技能的辅助,医学院校要实现转型改革,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改革

高校转型工作在全国试点型的实施,医学院校转型也在逐步展开。鉴于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现状,其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以未来计算机技能需求为指导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改革、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建立新形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实验实训与未来应用的衔接。

2.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高校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医学院校由学历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其转型改革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改革转型的实现以未来实际医学工作中的技能需求为培养目标,实现针对性教学。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国家教学大纲内容为主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导、以学生未来技能需求为内容改革组织课程。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具有主导性是改革的基础。

2.2教学内容多样化改革医学生未来工作中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基础性技能(如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办公自动化内容)和多样化的应用(如医学影象专业学生需要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医学管理专业需要地信息系统技能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技能需求)。高校转型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势必要求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广泛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性的、小范围的定制教学上。朱婷婷在“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的办公模块,医院信息系统模块和应用模块的多样性组成。

2.3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高校转型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技能性教育成为主导,而传统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差别,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讲授式教学难以适用。实现多样化教学是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之路。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线学习、虚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也使计算机多样化教学成为可能。

2.4建立新形势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评价和分析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验证和辅助。教学效果评估可以指出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目标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合理、过程是否严密和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面镜子。高校转型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充,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这也给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挑战。适用计算机教学转型就要建立新型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传统的卷面考核,技能应用实践验收考核,学生学习氛围调查分析、自主学习跟踪考核等。要设置具体、全面的考核量化指标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5加强实验实训高校转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育成为主导,计算机技能培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加强实验实训被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3结语

高校转型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是解决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必然之路。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公共基础型课程,也是现代社会人人都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人人都离不开计算机,作为未来的医务相关工作者更应该结合自身需要了解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如何才能实现由学历教育到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分析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高校转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探讨计算机改革的内容,其研究对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粤文.新常态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类高校论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2]袁占花,李祥生.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5).

[3]杨勇等.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2011(11).

[4]朱婷婷.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5).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模式

2009年8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战略定位,瓯江学院信息系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满足地方以及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应用能力、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5]。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师、学生应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及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1实践教学概况

1.1信息系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信息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取得许多成绩,为实践教学的深化和提高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如下:(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信息系专业建设要求,已经开展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撰写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实纲以及实践教学文档等工作;(2)初步具备了实践教学的课内外环境和条件: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建立了近10个专业实习基地;(3)依据教师科研并结合导师制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科竞赛小组;(4)微软it学院和淘宝班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已经凸显,并正在成为专业应用、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的重要支撑点;(5)正在筹建的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成为集教学(培训)、科研和测评认证于一体的温州地区独一无二的信息安全政府派出机构,必将为信息安全技能教育提供一流的实践平台;(6)计算机与科学专业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必将促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1.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同其他院校一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6-7]。通过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讨论和分析,我们一致认为该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2)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3)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4)缺乏与企业需求结合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和实践教学模式。

1.3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信息系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下:(1)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3)实践教学是瓯江学院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升瓯江学院实践教学水平,提搞教学质量;(4)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加强我院的实践教学建设;(5)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特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符合瓯江学院的办学特色。

2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可行性

2.1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并得到充分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教育思想仍然未得到根本转变,它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行”的局面,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应用能力差、毕业后就业困难,而许多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例如,浙江九州网络通讯有限公司、中国电光集团等温州本地企业,每年需要许多计算机和电子类的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很难找到需要的人才,这说明学校教育并没有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更没有将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同时,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这种奇怪现象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和反思,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并取得不少教学成果,这些举措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也得到重视,在人才培养中收到了成效;但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探讨[8-9]。

国外实践教学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我国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开展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总体来说,我国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瓯江学院信息系是一个刚成立的系,前几年由于师资不足以及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教学重点是理论教学。随着师资队伍的加强,特别是市场对人才需求以及办学定位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已经成为瓯江学院信息系办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信息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和研究,就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2.2实践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强烈的背景下,研究实践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瓯江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十分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在内容、师资、支撑平台、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建设;瓯江学院领导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为项目开展提供了保障;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列入温州市重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成为本专业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该专业的办学特色;瓯江学院信息系具有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和完备的师资队伍。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施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的[10]。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由依赖母体而变成可以独立发展,在某些方面她已经超过了母体相关专业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瓯江学院信息系已经拥有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筹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方向,因此,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继续发展和提升已经具备的特色,改进和纠正不足的方面,我们就能打造和创建名副其实的重点专业。

3.1实践教学研究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应用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理论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项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岗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针对瓯江学院信息系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研究内容:(1)进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突出专业特色;(2)注重实践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3)加强专业实验室、创新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外环境;(4)以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研究,促进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5)以教师科研为基础,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以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信息安全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平台,搭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平台;(7)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8)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研究;(9)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研究[11-12]。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1所示。

3.2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和模式

依据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如下:(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定位准确、规格明确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3)以实践教学课程系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内涵建设;(4)以保障体系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平台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培养,也就是在某些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直接与企业对接,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参与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多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到企业临时学习。因此,实践教学的环节、内容、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的基地等都要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去开展,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实践教学目标相结合,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去开展实践教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形成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案(或教材)。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另外,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结语

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实际,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研究,充分彰显实践教学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大型企业或特殊行业的需求可以实施定制和联合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实践教学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另外,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4):100-102.

[2]段荣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9(7):183-184.

[3]王志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4]霍东升,郑全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10):65-66.

[5]马晓鹏,冯增才,冯小荣.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5):31-33.

[6]王浩,胡学钢,侯整风,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11):73-76.

[7]张辉宜,吴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05):114-115.

[8]滕永晨,廖成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7.

[9]孙茂松.讲席教授组机制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手段[J].计算机教育,2008(01):16-19.

[10]龚威,王赢,谢媛媛.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的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9):136-138.

[11]赵国冬.实验创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9):30-31.

[12]刘书勇,张国印,武俊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8):14-16.

Studyonpracticeteaching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ofindependentCollege

ZoUHua-sheng1,panwei-zhen2,QiUXiao-ya2,HUZhi-wen1

(1.Department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oujiangCollegeof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2.teachingDepartmentofoujiangCollege,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6

abstract: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andlogicalanalysisareemployedinthispapertodiscussthenecessityoftraining,majorconstructionanddisciplineforcomputersubjectinsportscollege,andproposethestrategytoofferusefulreferencetoactualizethetargetofcomputersubjectinSportsCollege.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发展现状;对策

Keywords:sportscollege;computersubject;statu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97-02

0引言

高等体育院校担负着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济与管理以及社会亟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信息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理论,对于新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快速适应和驾驭的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前沿性还对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前沿性突破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在学科的相互促进作用中,计算机学科在体育学科也会得到特色和壮大发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学科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对计算机学科在体育院校未来发展作初步设想与构思,希望对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参考。

1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发展概况

1.1计算机学科为高等体育院校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情况计算机学科为解决体育教学、训练领域诸多问题提供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丰富了体育教育教学形式、内容,对常规教学形成有益补充,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整体水平;准确分析了运动技术各项数据,合理制定运动训练计划,使得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合理,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条件;提高了体育教学管理与竞赛管理效率,使得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余体育活动、体育合格标准、资料文档管理等工作,以及竞赛报名准备、编排名册、成绩记录、统计结果的管理等工作高效有序[1]。

1.2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自身发展现状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直以来在体育院校担负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主要教学方式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语言及若干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内容,与计算机学科在体育院校各项工作中的应用程度相比,建设力度稍显单薄。

2计算机学科对高等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计算机学科,能够有效提升高等体育院校学科队伍学科素质与研究生等高级人才的培养水平。

2.1有机融合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科队伍创新性研究能力的培育学科建设是带动高等体育院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龙头,其发展方向和水平决定了学院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学科建设中首要因素是人,作为学科队伍一员,要有敏锐的学科前沿洞察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具有将前沿计算机学科发展成果与学科问题相结合的理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学科技术解决本领域问题,因此能够有机融合计算机学科知识,对于促成学科问题的解决和促进学科队伍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灵活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助于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等高级人才的培养体现了高等体育院校最高办学水平,自主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工作的核心。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是当代研究生必须具有的科研基本功,也是提升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的重要支撑点。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参与性、广泛性和自律性,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则是现代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要求。通过常规计算机教学,普及了计算机知识,提高了研究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拓宽计算机学科知识面,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相关知识,并与研究生课程结合,将会很好的拓宽研究思维,增强自主科研能力[2][4]。

3计算机学科对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3.1网络支撑下的学习能够增强本科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网络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学习是对计划内教学安排的有益强化,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网络学习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等特点,还能为学生提供锻炼其全方位能力的更为广阔的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可增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从“要学习”到“会学习”的转变,学生在感受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

3.2网络教学资源能够让不同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直接促进高等体育院校课程建设水平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着变革,学校教和学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变。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重要举措带来了高校开放式课程建设的新高潮。诸多高等体育院院校也先后推出不同级别、课程的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媒体,不同学生可平等共享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网络环境为不同学生提供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并促使其他更多的课程产生了危机感,以促进该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高等体育院校课程建设水平[3]。

4发展计算机学科,能够激发高等体育院院校主体学科等学科群前沿性突破

4.1国外利用计算机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典型案例[2]1989年至1997年,德国通过举办“运动与计算机科学”研讨会、成立“体育计算机应用”分会、召开多届国际“运动与计算机科学”大会、成立国际体育计算机应用协会(iaCSS)和出版电子期刊(iJCSS)等多种有效举措,成功的将计算机研究成果与体育学科相结合,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1990年至2001年由德国计算机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具体体现在:将现代计算机科学最新知识的基础上(如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如在“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介绍该学科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建模和模拟理论、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数据库、网络信息等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在计算机建模入门的课程中重点介绍体育科研中的模型理论和模拟技术。

德国利用计算机促进体育学科发展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吸引了一批大学或研究所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最新成果很快在体育领域中得到应用;其二是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如各种运动项目的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球类比赛分析系统的研制,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数据库开发等;第三是重视“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

4.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结合计算机学科前沿性研究概况当前我国体育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应用还停留在基础运用阶段,在体育测量、运动测量等方面发明创造方面还没有自主研发的成果,与国外的一些体育院校相比较,计算机科学术在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首先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结合体育问题发展计算机学科,对于我国体育领域前沿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发展设想

5.1高等体育院校发展计算机学科的特点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否则很快会被新的技术与理论所淘汰。②知识综合程度高。结合体育问题的计算机学科应用不是一门单一的领域,而是一个由体育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组合的领域,要求人们既有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有计算机技术知识。③实用性强和不可回避性。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体育科学的发展如果不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不可想象的,它已深入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提高我国科学训练、高等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2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设想改革目前较为单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开设一系列结合体育问题的计算机课程,该课程体系涉及一系列与运动和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群,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例如,计算机辅助训练和比赛分析、体育管理、体育信息传播和体育科学研究。另一主要部分是体育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如模型理论、模拟技术、专家系统和数据库等在体育科研中的理论问题等。课程内容则主要包括层次数据库模型、网状数据库模型、关系数据库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等各类数据库模型介绍及有关的应用等,以使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提高他们的体育科研水平[5][6]。

6结束语

根据国内计算机学科与体育学科相结合的具体情况,做有价值的前沿性思考并尝试做出成果,这既是从无到有、无畏开拓带来的巨大挑战,更是国内范围内这个区域的首次突破,对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芳,李虹飞,石文娟等.我国体育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4):131-132.

[2]时松和,冯春琴.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3,(4):61-64.

[3]杜芸芸,袁媛.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543-543.

[4]王家宏,周英,陶玉流.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J].体育学刊,2006,(6):67-70.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环节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与世界接轨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的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肩负着为祖国培育新世纪专业人才的使命。所以,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系着信息技术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就业需求错位

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理应同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学生在实际计算机管理工作中也应该能够胜任。但是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过分的重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出现择业就业难的现象。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对于电路原理、模拟数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等一些主要的课程中,学生在掌握的往往是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叫模拟数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有哪些。在课程上,学生学习的这些基本的概念知识,而课程上学生并没有实际操作,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也就得不到运用。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了解,我们发现,该学科是一种基于算法理论的学科,要求良好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算法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导致了传统的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潜力,这种教学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的失衡恰恰是和当下社会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更多的以操作和动手能力见长的毕业生。所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性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企业要求的失衡。

(三)师资建设不够完善

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从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主要是专门的知识传授型教师,他们长期的从事重复的理论教学工作,并不参与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研究,也不从事其他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活动,单纯的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这种专职理论教师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另外,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活动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并不高,且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后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导致了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落后。

(四)计算机专业特色没有突出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的教学计划基本是一样的,并没有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很多学校照搬一些名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使得学校自身的特色无法凸显出现来。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没有突出的特色。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基本一样。因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突出的特色。例如,计算机课程使用的基本教材同其它专业使用的教材一致,而计算机中实践教学诸如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和调试以及工程实践等学习,教师还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教授。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一方面参考《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建议;另一方面借鉴niit和QUt经验,专业课参考严谨的产业调查结果,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职业指向性强的特点。niit课程根据工业界和商业界实际项目开发的需要进行设置,它与it行业的最新资讯紧密结合。这些课程以一个软件工厂为模型,依据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在与企业实际环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这样能帮助学生熟悉典型的企业中各组织机构的功能,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为这些组织机构提供it问题的解决方案。niit课程的特点在于它采用模块化教学法(neS),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安排的实习时间一般只有5~6周,本改革方案的另一个特色是把实习时间调整为一学期(第四学年下学期),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为毕业后的发展确定基本的方向。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组织,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放实验室,增加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对我院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的分析,该专业知识划分应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基础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应用领域,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应用技术实践的知识,都应存在于该专业的知识当中。因此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以下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该层次以第一层为基础,按专业技术特征的不同侧重点,分成不同的专业分支;三是专业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体现不同专业分支中的关键应用技术。

(五)拓展课模块

拓展课模块又分为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两个层面且都属于选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消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专业拓展课为学生提供了该专业较为深层次和专业外延的相关课程;素质拓展课则为学生在人文艺术领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拓展课主要有:计算机算法、windows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应用开发、多元统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web应用开发等课程;素质拓展课主要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外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技术发展快、更新快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动态特性。因此,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要以与时俱进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82-84.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结合方式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9

由于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院校中不是强势专业,本身在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处于劣势水平。因此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实践能力比较差,在工作中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在学术方面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不断降低,被很多企业所排斥。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医学院校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营造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并且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要与日常科研结合[1]。因为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反映了一个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并且保证质量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不二选择。

1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现在许多高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参加到工作中去,而毕业设计就处于日常学习与工作就业连接的一个位置,可以说毕业设计就是学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它对日后学生的就业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而在医学院校中,主打专业不是计算机专业[2],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关注度不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实践机会较少,毕业设计的完成也是趋于形式化,对学生来说没有起到应有的检验作用,造成目前形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医学院校轻视计算机专业

医学院校针对计算机等相对比较弱势的专业重视力度不够,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放松,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过于轻松,没有起到学校应有监督作用。而且学校抱着“得过且过”的管理态度管理学生,无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如何,都让学生顺利毕业,这也让学生没有了压力,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1.2导师指导不足

由于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小专业,因此导师较少,所以日常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般由少数的几位老师来负责,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等方面要付出许多的精力,因此他们在对于毕业设计方面的管理力度有限,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监督与指导。

1.3学生方面

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最后几个月,因此许多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工作,或者是谋取继续深造的机会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难免会有所下降。此外由于大学生在临毕业时期也有与同学分别的情绪,因此很难全心全意的进行毕业设计[3]。

2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把毕业设计与日常的科研知识相结合,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对医学院校的就业率的提高也具有不小的意义。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2.1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毕业设计是由学生自己拟提,然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技术,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这与平时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

2.2让学生更好就业

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的就职能力并不高,再加上社会的岗位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4]。而毕业设计处于日常学习与工作就业连接的一个位置,可以说毕业设计就是学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它对日后学生的就业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研,并把他们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临毕业之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3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3.1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在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有许多的全国性以及省市级别的竞赛活动,如:“计算机算法大赛”、“移动应用开发大赛”,“数据结构大赛”等等。学生应该积极的去参与这些比赛,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而为毕业设计做好科研水平方面的铺垫。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比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2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生来说,日常课程学习学到的内容,只有通过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才能真正的掌握和熟练。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在课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导师解决科研问题,完成科研项目。同时在其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且可以把所做的项目带到毕业设计中去,在毕业设计中把项目做得更加深入,功能更加完善,也让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更高。

4结语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学校中是相对弱势的专业,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科研能力,改变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晓华,严海,张金喜等.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46-48.

[2]朱希安.本科毕业设计:尝试与科研项目结合[J].教学建设与改革,2007,(10):41-42.

[3]孙桂芝.浅论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4]詹捷慧,张帅.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缺失及养成[J].教书育人,2009,(21).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当前社会发展情况

我们所说的办公信息系统是众多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他不仅关系到经济学、管理科学等,还与多门学科息息相关。办公信息系统与其它计算机应用系统一样,都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其它应用设备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公信息系统和其它系统要求有所不同,但是其开发原理是一样的,都有计算机系统开发的共同点。办公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计算机集成应用系统,经过多年发展现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办公信息系统。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处理信息和管理资料等,成了目前办公信息系统的主要问题。

一、串联式的计算机系统构架

现代办公场所一般都以总部为核心,下设基层由多个部门组成。虽然各部门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彼此分工合作,各负其责。这样所涉及的办公信息系统既有七独立性又要有信息的共享,现在我们使用的多数是DBa集中管理模式,即把分散在各地的数据综合成一个全局数据模式。但是在使用中我们发现这种数据管理很难符合办公信息系统的要求,即使全局数据模式的设计和管理复杂程度忽略不计,也很难满足现代灵活多样的办公信息系统环境和要求。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个大型办公系统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系统的情况和需求,给我们的办公系统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在同一个办公信息系统,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但DBa绝却无法管理,爱莫能助。最近有人提出了联邦式系统结构,在办公信息系统应用上有了进步。

根据联邦式系统结构,把输入、输出数据模式加以利用,办公系统的各个用户可根据需要共享其它部门的数据。同时根据其它部门的输出数据建立本部门的输入数据,在联邦系统结构提供语言协商机制,但是没有全局性的控制系统,各部门可以自主独立,也可以和其它部门分工协作,体现了现代办公的形式和特点。

二、如何对多媒体信息的管理办法以及处置方式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办公场所和设备也都实现了信息化。在办公室我们不仅接收文字材料,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也纷至沓来。以前由于受到互联网及宽带的限制,多媒体信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伴随着通讯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办公信息也出现了多元化,有的文件不仅有文字,同时还可能包含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因此多媒体信息也正式成为我们办公信息的一部分。

在现今的一项文件资料中,大都包含着文字资料、音频资料、图像资料等多种资料,各种资料间相互配合,从而构成了展现在大众眼前的资料。然而,对于组成整体资料的文字、音频、图像等进行储存于处理,则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一项资料,很可能文字资料所占储存量要远远大于音频资料与图像资料,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处理时,则要着重处理文字资料,保证将最重要的资料首先处理完善,而后在处理其他资料,若是以图像资料或音频资料为主时,也应采用以上办法对资料进行处理。

除去管理方面的问题,多媒体信息资料在物理表示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仍然采用以往格式化的数据模型对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很难完美的对其进行处理,无法正确的向大众展现出完整的信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当今办公室在整理信息时大多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经过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整理信息的办事效率。使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是在采用抽象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工作人员的日常办公,其基本的思想仍然没有创新性的发展,在整理信时依旧采用封闭和信息隐蔽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就是将获取并整理完毕的信息向大众展示前将其抽象为一个对象,使得客户在使用信息时仅仅能够了解到信息的外部属性、对信息如何进行操作以及该信息与其它信心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何种关系等,对于其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操作过程以及数据的结构等客户不需要了解注意的方面进行屏蔽,避免客户在了解并不需要了解的信息时出现问题,由整合信息的部门对媒体信息资料进行维护。并且在市场以及信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信息产品的商品化也逐步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会成为办公室对信息进行整理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并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办公信息系统在通信方面的一些要求

(一)速度方面

当前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是否能够抓住先机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取胜的关键,举例说明,当一家公司将与另一家合作公司签订一笔买卖,而公司在签订时对自身库存进行查询,然而由于查询速度十分缓慢,合作公司在本公司查询的时段内与骐达公司达成协议,这就将会导致公司丢掉一笔生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信息的通讯速度是十分重要的;

(二)信息的完整性

在对信息进行整理时,要保证信息时完整的,不完整的信息终究会有缺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可能因为一点的失误而造成企业竞争的失败,因此,在进行信息通信方面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避免出现因信息不完整而导致的损失。

四、总结

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住自身的优势并超过对手,加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问题方面的研究在办公信息系统方面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能够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才能够提高办公信息系统的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这值得相关企业与部门对其更加重视并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杰、党延忠.基于web的工作流技术在办公信息系统中的应用[a],计算机应用研究,1001-3695(2002)09-0117-03.

计算机科学研究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857-02

Researchofteachingprojecton"Computernetwork"for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

CUiYan-rong

(SchoolofComputerandScience,YangtzeUniversity,Jinzhou434023,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ternet,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iswidelyusedinallwalksoflife,asthecorecurriculumofthescienceandtechnologyofcomputerandthenetworkengineering,"computernetwork"hasdifferentteachingplanunderdifferenttalentscultivationmode.inviewofthe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talentscultivationmodel,themoduleofknowledge,thecourseorientation,teachinggoal,contentorganizationarestudiedforthe"computernetwork",aftermanyyearsofteachingpractice,themethodisfeasible,hasachievedgoodresultsinteaching.

Keywords: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mputernetwork;teachingplan;teachingaim;knowledgemodule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专业,特别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计算机网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形成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方案。

1《计算机网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支撑。以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为例,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就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密码学、网络安全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也有象电子商务、无线网络、组网技术ipv6技术与应用等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核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及教学目标

2.1知识模块

《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1-3]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主要功能与技术等核心知识模块,以及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等相关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由一组互相关联的知识点组成。

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因特网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体系结构主要描述了oSi的七层体系结构、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和常用的五层体系结构。

物理层的任务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它包含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和数字传输系统等。

数据链路层定义相邻两个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协议,它包括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扩展的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等。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它包括网际协议ip、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ip多播和虚拟专用网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运输层的任务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它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tCp的流量控制、tCp的拥塞控制和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它包括域名系统DnS、文件传输协议、远程终端协议teLnet、万维网www,电子邮件、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等。

2.2教学目标

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

的教学目标分为两方面:理论知识水平目标、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理论知识水平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分层的思想以及各层的数据传输原理与协议。重点掌握网络层ip协议、路由协议、运输层的UpD、tCp协议以及与这些协议相关的各类技术。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以及课外作业,掌握双机互联技术、VLan划分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iS配置、Ftp配置、ip地址规划和网站开发等实用技术。

3《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

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也不相同,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如下:

3.1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点,选取如下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以64学时为例,其中理论为52学时、实验为1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如表1。

表1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教学学时为12,计划了三个实验,分别是双机互联(2学时)、VLan划分(4学时)、网络互联(6学时)

3.2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两部分。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结业成绩*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小测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实验单独计算成绩,不记入平时成绩)。结业考试试卷分别从能力层次和题型上做如下设计:

从能力考查方面分三个层次:

1)基础知识的考查: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协议和应用,分值比例为60%;

2)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分值比例为20%;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分值比例为20%。

从题型上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题型:

1)选择题,分值比例为30%;

2)填空题,分值比例为20%;

3)计算题,分值比例为15%;

4)综合题,分值比例为20%;

5)设计题,分值比例为15%。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针对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