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十篇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十篇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48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1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急救事业也在迅猛发展。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与院前急救意识的增强,对院前急救医疗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全国急救模式中从最开始是由护士出诊,逐渐完善到由医生出诊,改革到今日是由1医1护共同出诊。但是,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面对高压力。高风险,高暴露性,工作环境艰苦,造成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流失性高,一直是高紧缺的状态。有的省市的急救中心模式是以只配医生出诊来救治完成急救任务,而有另一部分省市是配备1医1护出诊来完成急救任务的。我中心自2000年新医师法颁布与城市院前急救发展需要,进行院前急救模式改革,要求1台急救车出诊配备1医1护。我中心发展至今。救护车1医1护配备率达95%。

我中心在院前抢救心肺复苏患者病例中使用了aB流程,明显提高了我中心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抢救时效性与成功率,现述如下:

接到任务,急救车快速前往呼救地点。医生(a代表)护士(B代表)快速到达现场,要求在10min内完成初步抢救工作。

1院前抢救心肺复苏工作

第1min内,医生要快速评估病情,一旦判断患者为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1个周期。同时,护士要清理并开放气道立即吹气2次。再准备抢救设备,包括除颤仪,气管插管包,吸氮器,以及静脉穿刺的准备。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如在准备的同时护士可记录下现场时间。

第2min内,护士用简易呼吸气囊辅助患者呼吸吹气2次,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30∶2比例按压不间断,并观察患者循环征象。护士接好心电监护,并已建立静脉通道。

第3min内,医生根据心电监护判断患者室颤,则需立即行电除颤。如检查无除颤指征,则不能除颤,在准备除颤时,护士要协助医生涂导电膏,并告知旁人与患者保持距离后进行除颤。

第4~6min内,除颤已结束,医生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5个循环后检查循环征象,准备好开始气管插管。同时,护士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iV,每3~5min重复或给予1剂量血管加压素40UiV取代第1或第2剂量肾上腺素。

第7~8min内,护士开始接替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时医生已开始气管插管,护士在看到气管导管一旦进入患者气道内,应立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尽可能的减少中断[4]。医生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给导管气囊充气并固定导管。

第9~10min内,气管导管已接好呼吸球囊,a、B角色互换,护士B用呼吸球囊行人工通气。此时,已插入高级人工气道,就可以施行8~10次/min的独立通气,而不需要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并检查1次/3~5min脉搏。医生a行胸外心脏按压不间断,频率至少100次/min。

2讨论

2.1护士在院前急救中有着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急危重症的抢救是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团结协作,综合抢救的过程,而从事急诊的护士是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中心主要是以护士出车为主完成现场救治工作和市内急救保障工作。自2002年9月1日《医师法》颂布后,我中心进行改制,建立起一整套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模式,以医生护士出诊共同完成我市院前急救工作。在任一急救现场需要医生进行病情评估与初步诊断,护士配合治疗共同完成现场救治工作。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性质的不同,院前急救工作中分工不明确,急救人员有限及现场环境的因素下,与之院内相比,护士承担着更多更重的抢救工作,从而进一步充分的体现出护士在CpR中的重要性。,因此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是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2护士与医生在抢救中的角色转换在我中心抢救此病例患者流程中,由于院前医护工作分工不明确,护士B与医生a的角色分工协作是随病情需要而转换的。在院前急救中,一般只有医生护士各1名,在急救人员有限的因素下,要配合完成抢救任务,就要求医护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熟练的技能操作,迅速的反应能力及现场组织能力,使抢救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2.3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我中心的急救培训科,不仅要求每位医务人员掌握熟练的急救技能知识与操作。而且对我中心的司机与担架员都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学习与考核,通过心肺复苏技能的考核,对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中的抢救起着积极的作用。医务人员长时间的胸外按压,会消耗身体的能量与手臂的力量,不利于提高抢救存活率,因此,如果现场的环境还不允许医务人员转移患者作进一步的院内抢救,而此时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按压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指导司机或者担架员进行胸外按压,这就说明团队的协作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2.4流程图具体实施中的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此流程图的初步抢救10min是不规定程序化的,可视病情变化合理实施操作,具体分工步骤可转换,以便更好的配合抢救。在aB转换进程中,需要达到快速换手按压,这就需医护要有熟练的技能操作与快速反应配合能力。在院前急救中,由于人员有限,一些基础操作同时也需医生配合,例如吸痰,抽吸药液等护理工作,也需要医生在平时工作中得以学习练习,才能在抢救工作中熟练应用,见图1。

2.5心肺复苏流程图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此流程图简单实用,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供急救人员快速进入并施行抢救措施。可供院前与院内急救人员培训课程作参考,以及加强对此技能操作培训的加强与统一,对开展广大市民及高校学生的院前急救培训知识作参考。

此流程图在使用1年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院前急救其它病例中我们也将作出此类流程图作为参考,希望此类流程图能够给同行一个借鉴,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参考文献:

[1]americanHeartasssociation.2010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0,122(supple3):S639-S870.

[2]朱耘生,孙连珠,刘习敏.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J].河北医药,2001,23(10):753.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2

(一)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案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平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二)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是由护士负责的,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做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是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实现性、可行性。

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指帮助病人实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不仅有利于病人,还使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做了护理程序知识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映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一)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以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3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这已被全世界的口腔医学专家所公认。根管治疗由于其适应症广泛,治疗成功率高,疗效稳定持久,早已在国外成为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在我国根管治疗开展的情况各地区很不平衡,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及社区门诊,根管治疗开展的普及率至今仍不是很高,而且即使已行根管治疗,其质量也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作如下分析。

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责任心问题

医生的责任心非常重要。根管治疗的适应症广泛,是门诊口腔科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重点,但因其操作复杂,耗时又较多,医生往往为了“省时、省事”而简化为“干髓术”代之。仅从我科门诊牙髓病就诊患者中可知,经其他基层医院及社区个体门诊就医后再次来我院口腔科门诊就医看牙病者中,本应行根管治疗却行干髓术治疗。干髓术是用药物使牙髓失活后,切除冠髓,根管口覆盖干髓剂,使根髓干髓化,其操作虽然简便易行、省时,但“干髓术”现已经临床证实其远期效果差,远没有根管治疗成功率高,致使患牙干髓术治疗后不久导致根尖周病进一步加重并形成龈瘘或皮瘘,致患者多次就医反复复诊,最终仍需行根管治疗来彻底治愈并保存患牙。

操作技术问题

在临床操作时,根管治疗中的的开髓、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等步骤中的操作失误时有发生。以上操作中,技术水平要求高,任一环节操作不当,均将影响根管治疗的成功。

第一步应正确开髓:开髓的目的是揭去髓室顶,清除冠髓,建立进入根管的直线入口,同时要保护健康的牙体组织,为根管治疗后的冠修复提供足够的固位形和抗力形,而开髓不当(例如开髓不全、过度开髓、髓室壁侧穿、髓底穿孔)常常会增加根管治疗后续步骤的难度,导致根管治疗失败。因此正确开髓是根管治疗的关健步骤。

根管预备中的问题

要求医生非常熟悉各牙髓腔解剖特点及根管系统(包括髓底形态、根管口数目、位置等),并善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异。

根管治疗中如遗漏根管,则会导致根管系统不能彻底清理和严密充填,引起根管治疗失败。因此根管遗漏即是根管治疗中的操作失误之一,又是影响根管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行根管治疗术前、术中、均应充分检查,拍牙片,对X线片根管系统的影像进行分析。术中使用内镜对髓室底进行观察等,防止根管遗漏。

根管探查器械的选择应用及扩锉问题:选择合适根管扩大器械,扩大针应用应遵循从细到粗,从小到大,顺号进行,边扩边挫,边扩边冲洗,注意不能扩大和阻塞根尖孔,保留根尖孔处的生理狭窄。

根管充填中的问题

根管治疗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根管充填,其意义是杜绝再感染及炎症的发生,是用根充材料将根管系统严密封闭,防止微渗漏,促进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愈合,因此强调必须严密准确的充填,而根管充填不严密(即欠充),是指充填材料未到充填止点,其原因主要为前期根管预备不足或选择充填材料不当所致。而根管超充是指充填材料超出充填止点到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组织刺激,此与根管预备时根尖孔扩大有关。

操作时间问题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时间对医患双方均为宝贵,可谓时间就是金钱,对医者,常因口腔门诊就诊量大,人数多,而根管治疗中的每一步骤操作复杂又耗时,经济效益不明显,虽已公认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中不易做到耐心、细心。而对患者一方,因等侯及治疗时间长,加之爱牙的意识不高,常常来去匆匆,催促医生,不能配合等因素,也影响根管治疗的成功。因此如何保证根管治疗的成功,保存患牙,这就要求在治疗初始医患双方有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说明保存患牙、维护其咀嚼功能及牙列整体美观、和谐的重要性,告知疗程及所需时间、复诊次数,争取患者理解与配合,增强患者的信心及爱牙意识,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根管治疗是保存患牙、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也是体现口腔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临床已证实,过去很多不能保留需要拔除的患牙,经根管治疗后均可治愈并保存。随着现代根管治疗发展日趋成熟,器械的改进,新材料的不断问世,以及操作技术和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使根管治疗更加规范化并走向国际标准化。尤其现在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第五轮规划教材中[《牙体牙髓病学》第2版,2005年5月第2版]教科书中已删去“干髓术”的章节,相信今后在各基层医院、社区门诊中,医生逐渐少“干髓术”的应用,增强责任心,操作中耐心,认真,减少操作失误,则普及根管治疗是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俊,樊明文.根管治疗中常见操作失误.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8~11).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4

关键词:

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扩展为CpCR。,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

能,应用CpCR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了“生存链”的新概念。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s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CiS)[2],巩固aCiS效果;积极脑复苏。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笔者就CpCR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CpCR的流程

1.1. 将a-B-C改为C-a-B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指南”)将a-B-C改为C-a-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B-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2010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a-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7]。若非医务人员可只做按压(handsnonly)[8],实施起来较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1.2.关于aBCD顺序的选择宋志芳等[9]研究证明,以人工循环(C)为主的复苏程序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可取的抢救程序。伍凌[10]认为开始CpCR的aBCD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5]的表现及病因做出合理选择。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defibrillation),除颤时机是除颤有效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a-B-C还是C-a-B,都是互为补充,不能说哪种程序最好,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心搏骤停的原因、救助人员的能力和现场情况灵活掌握。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因为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血供,此时立即行气管插管通气常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念[7]

2.1 2010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100n次/min;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n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用力、快速地按压对恢复自主循环(RoSC)及存活后能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2.2单纯胸外按压:对于因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加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存活率相近[3]。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考虑到我国的情况,应加大力度培训各地的120调度员指导目击《2010指南》中还指出,非医护救援人员只需确定伤病者没有“生命迹象”(包括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并立即施行心脏胸外按压法。而医护人员在施行胸外按压法之前,要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的循环状态,评估时间应在los以内,要做到简单、快速判断。一旦确诊后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协助CpR,拨打求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进行现场救护和电话急救指导,为患者转入医院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3早期心脏除颤 电除颤已成为伤者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措施。成功除颤越早越好。如在心跳停止1min内成功除颤,伤者的存活率可达90%。一般要求伤者院外5min、院内3min内心脏除颤。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行盲目除颤,并主张尽早监测,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若伤者心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严禁除颤。因为此时除颤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1]。

4CpCR给药的途径选择及护理

4.1复苏中给药途径常用的有周围静脉、气管内、心内注射、中心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针给药。20世纪40年代,骨内通道给药即被应用于临床,且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能用静脉通路输注的药物和液体,都可以通过骨内途径给予[12]。据报道,上肢静脉给药明显优于心内注射,近年来在临床上心内注射逐步少用,心内穿刺的部位和深浅度不好掌握,容易损伤心肌,还会影响胸外按压的连续性[13]。外周静脉给药其优点是不影响其他抢救程序的实施。何庆[13]认为,心脏停搏前如无静脉通道,CpCR时应立即设法建立给药通道,首选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通道,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虽然外周给药后药物峰值降低、循环时间长,但是建立外周静脉通道不需要中断CpCR,穿刺容易操作,并发症也少,外周静脉通道能够快速建立,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外周静脉穿刺也可在手臂、手、腿或足上进行。

4.2骨内通道给药《2005心肺复苏指南》认为:血管或骨内通道给药优于气管内,如果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应立即建立骨内通道,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穿刺向骨髓腔注射药物后经过静脉丛吸收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可迅速、安全有效地给予药物、晶体液、胶体液和血

4.3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通道、骨内通道均未建立,可考虑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经气道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不影响胸外心脑按压,美国心脏协会曾经在2000年推荐CpR时经气管用药为第2用药途径,现在排列顺序降低到血管、骨内通道之后。《2010心肺复苏指南》认为:复苏药物气管给药的血药浓度低于同样剂量的血管内给药,动物试验表明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有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因此应选择静脉给药或骨通道给药。而且有的药物不能通过气管内给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minervaanestesiol,2006,72(9):763-766.

姓  名 蒋艳 性 别 女

工作单位 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医院级别 二级甲等

所在科室 急诊科 学 历 大专

研究方向 急救护理 现任职称 主管护师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5

最近,又有一个朋友因点滴后心脏骤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

我这朋友极少生病,早饭后感到有点胸闷、胃难受、乏力腿软,由女儿陪同就近去了一家诊所,医生问了几句后说是胃肠性感冒,便给挂上了吊瓶。不一会儿吊瓶挂完,可感觉更难受了,自己都走不了啦,由姑爷给背上车回的家。到家后口唇青紫呼吸急促,只能坐不能卧,立即叫120,等到了大医院急救室心电图已成直线,一个老医生说:“治反了,来晚了”。

据医生初步判断我这朋友首先是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雪上加霜的是需要减负的心脏又遇上快速点滴(点滴的同时也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岂有不死之理?

在写这篇文章时,又传来北大一学生因感冒嗓子痛到校医院打点滴造成心脏骤停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

点滴不当造成左心衰而死亡的案例经常发生。各种版本的内科护理学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都强调让学生必须掌握:慎用静脉输液,输液时不能过多过快。一再强调对任何一种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的根本原则是减轻心脏负担。在抢救心衰病人的诸多措施中有扩张血管、利尿甚至静脉放血,都是从不同角度减少血容量进而减轻心脏负担,而点滴则是直接增加血容量,使心脏负担过重甚至造成心衰致死。

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逢人就点滴的医生们是没进过医学院校学习还是让回扣的人民币蒙住了双眼?

我绝不是反对一切点滴,点滴是人类伟大发明之一,已经挽救了许多生命,但世间万物都有双重性,点滴也是一样,扩大化,甚至逢人就打点滴就不是救人而是害人了。(韩立祥)

找大夫加号有技巧

大夫出诊,总遇到患者申请加号,我的体会是,大夫常为四类人加号,他们是:术后需要特别复查的复诊患者;病情稍重的人;新生儿、不足百日的婴儿;难处理的患者不多,时间稍微宽裕。

大夫加号时还要考虑四个理由:虽不够急诊标准,但有当地医生确诊病情较重、患者年老或年幼、一般情况较差,迅速简要告知医生后能够奏效。相对而言的真正的远道而来患者,讲明情况,医生多半会网开一面,但若是面对多位这样的病人,医生就无法一一满足了。辗转多个科室,询问后符合这个专科范围的病人,讲明情况,医生多半会照顾这种疑难病例就诊,直接被其他科室转诊的自然更没问题。确实了解该医生的特长,专门来就诊,自己知道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讲明情况后,只要时间允许,多半也能加号成功。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6

关键词:状态检修计划检修状态监测分析诊断检修决策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008-02

随着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和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日益提高,电力设施检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采用合理的检修策略,运用高科技手段,采取最佳检修方式,抓住最佳检修时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成为电力行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1970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提出了“在普遍掌握设备概况的基础上,确定极少数状况不好的设备实施检修”的状态检修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以设备的状态响应为基础,通过对设备的连续性观测并综合其它因素,识别设备已有的或正在发生的或潜在的的设备性能劣化现象,对设备状态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设备最佳检修时机。状态检修的目的是减少设备停运时间,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可用系数,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检修费用,改善设备运行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推进我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1987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指出“企业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采用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和维护技术现代化水平”等。随后各电力公司相继颁发设备状态检修条例、制度、规程等,如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火力发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等。

1传统计划检修体制弊端

根据DL/t995-2006《继电器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的规定,微机保护部分检验周期为2~3年,全部检验周期为6年,这说明目前保护定期检修体制主要实行以预防性检修为主的计划检修体制。长期以来该定期检修方式为供电可靠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从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角度看,有利于消除设备的隐含故障或缺陷。

不难看出,这种该体制一般采取定期维护形式,检修项目、工期安排、检修周期均由管理部门根据相应的规程或经验确定,而不管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都必须一律“到期必检”。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设备剧增,该定期计划检修体制呈现出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计划检修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目前,我局110kV以上的变电站有170于座,平均每座变电站按照10套计算,共有1700套保护需要定检。根据规程,微机保护部分检验周期2~3年。按照每年需要部分检验的微机保护数量500于套/年。这类工作必须要3人,每年必须6以上人员每天进行常规的保护检验,同时必须要求一次设备停电配合,也需要运行人员倒闸操作配合。因此,按照规定的检验周期要求完成保护检验是极其困难的。

(2)计划检修必然导致部分运行状况较好的设备周期性停运,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和增加不必要的检修费用,而对一些存在缺陷、需要及时检修的设备得不到检修,降低了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甚至到事故发生后才得到检修,扩大了经济损失。

(3)频繁的停送电操作,客观上增加了误操作的机率。同样,经常性的检修工作,使检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压力无形增大,不良现场检修条件和落后的检修工艺导致设备损坏的概率加大,增加了检修过程中产生新的设备隐患的可能性。甚至有时会把好的设备检修坏,变成“劳而无功,劳而有过”的局面。

(4)大量设备的定期检修,已不可能使每项作业安排在合适的自然环境期间内进行,而不良环境对设备检修的影响,会使检修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显然计划检修实际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使得计划检修效率不高,反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5)如果在某一时期有为数较多的设备同时投运,在今后的计划检修中将导致一定时间内检修工作量剧增,按照设备检修规程要求去执行每项工作,将使设备所需要停电时间远远大于电网调度所能安排的停电时间,此矛盾造成很多检修内容难以执行,影响检修质量。

2状态检修的优点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设备检修管理机制,是电力系统日益发展在继电保护日常维护领域的表现。状态检修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依据设备故障的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检修方案,并合理安排时间及项目检修工期,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具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及时发现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并能准确地定位故障点,为检修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

(2)延长了传统的机械的定检周期,减少过度检修或不恰当检修造成的装置损坏以及检修期间人为造成的保护误动事故。

(3)提高继电保护装置投入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停电,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4)提高电力系统调度和运行管理水平,提高处理电力系统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电力的供电可靠性。

(5)适应电网一次设备状态检修体系推广。

3状态检修的基本思想

状态检修是以设备当前的实际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高科技状态监测手段,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对故障部位、故障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合理判断,从而确定设备部件的最佳检修时机,其决策流程如下。

步骤1:在线监测观察记录设备的状态。

步骤2: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诊断、预测,确定设备有无故障及缺陷。若无故障转到步骤1,有继续下一步。

步骤3:将预测的设备故障个数、设备的可靠性,以及故障发生可能的损失等数据作为依据,判断故障设备的严重程度,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如需要则制定检修方案,若不需要转到步骤2。

步骤4:根据设备故障的程度大小,制定设备状态检修方案,决定最优检修时间点检修项目及工期。

从上述设备状态检修的基本思想流程和决策流程可知,状态检修的本质就是在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的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按最终结果科学安排最优检修时间点、检修项目及工期,从而构成保护状态检修系统。可以看出,状态检修主要包括三方面子系统。

(1)保护设备状态监测子系统。

(2)保护设备分析诊断子系统。

(3)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子系统。

状态监测是设备状态检修的基础;设备诊断是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综合设备历史数据,结合专家分析系统、风险度评估系统等辅助方法来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设备检修决策建立在两者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比较、优化,使设备的检修具有最大的可靠性和最低成本消耗。

3.1 保护设备状态监测子系统

状态监测是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保护状态监测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1)实时对保护设备及相关回路环节的接口监测、信息采集。主要实现装置、相关二次回路、跳合闸等关键信息的采集,如保护的电流、电压大小及相角、功率方向、差动保护各侧电流相位及差流等,这是继电保护实现状态检修的基础。

(2)及时完成各接口设备之间信息传输。主要采用抗干扰的光纤作为媒介进行传输。

(3)准确对监测信息数据进行集成分析、管理。主要应用在保护连接片变位时产生报文管理;实时对保护运行定值进行核对;保护装置自检及硬件异常报警管理;及时准确完成在系统有故障时将故障时间、故障类型、故障相别、测距等自动上传管理;操作回路异常告警管理等。

3.2 保护设备分析诊断子系统

要对保护设备进行准确的诊断,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数据库的建立。该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3.1保护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2)知识库的建立。该库的知识具有对设备运行状态分析与预测故障的作用,如保护设备的有关配置标准、检验规程、技术导则、保护设备在历年来呈现的故障概率、平时收集的相关专家分析的文献及经验。保证生产管理系统中设备参数管理等、参数、试验数据正确。

(3)保护预警功能。可以实现保护及二次回路报警,如核对保护运行定值发现错误及时报警、保护装置自检及硬件异常报警、操作回路异常告警等。

(4)继电保护现场缺陷分析库建立。如类似设备平时出现缺陷要进行总结分类,建立缺陷分析库为设备分析诊断作参考。

3.3 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子系统

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子系统是在上述分析诊断子系统基础上进行设备检修决策,查找故障点,确定设备检修的时间、检修工期。故障点的确定可以由以下步骤进行。

(1)分析数据及异常报警报文。

(2)根据监测到保护装置硬件、运行定值、二次回路、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查找故障点的位置。

(3)再根据保护运行状况结合电网的运行相关参数,进一步分析故障点的性质。

确定了故障点及性质后把需要进行检修的保护等情况制定检修方案、填写检修申请单,向生产管理系统送到相关部门审核批复后,立即根据批复方案进行检修。

3.4 保护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子系统

检修辅助决策子系统由专家分析系统、风险度评估系统等多系统组成。根据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的报文信息,利用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分析,同时结合经验进行推断来确定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部位。如以下依据可以作为诊断设备参考[1]。

(1)同一变电站大部分设备及不同类型报文产生时间小于100ms为复位启动。

(2)同一变电站的同一保护装置ii、iii段、重合闸等动作时间小于10ms为保护误发报文。

(3)同一变电站的同一保护装置自检报文两个以上动作或复归时间小于10ms为保护误发报文。

(4)同一变电站的同一电压等级的保护装置两个及以上装置报pt短线大于100ms为系统交流回路异常等等。

建立一个专家推理规则系统相当复杂,为了充分发挥检修辅助决策子系统,还需要建立推理所需要的知识规则库,并具有自学完善等人工智能功能,这方面的工作需有待于继续开发和探索。

3.5 处理好状态检修与计划检修的关系

推行状态检修并不是否定原来的计划检修作用。面对众多设备需要检修,就有一种适应该形式的检修机制,而状态检修是对设备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的有计划的检修,只不过它“计划”的依据不是时间而是所掌握的对象设备的状态。一方面从定期检修转变到状态检修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对那些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准确预知设备状态或者要付出高额代价的项目,一般仍宜采用传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方式。

3.6 状态检修组织机构的建立

推行状态检修实施首先要在现有组织机构上进行,明确决策、管理、执行各层的责任。对应三个小组。

(1)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组织、计划、决策、落实、指导、协调和检查。

(2)工作小组:根据状态监测的数据、报文等信息决定设备检修的具体准确时间点、检修项目及工期。

(3)诊断小组:承担设备状态检修的日常工作,对设备进行分析、诊断。

在状态检修工作中发现问题,诊断小组必须立即进行相关设备异常分析,提交设备状态报告和初步检修建议,工作小组汇总初步信息和建议后,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参考专家系统的建议,将得出的综合检修方案报领导小组进行检修决策,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工作小组和诊断小组的工作大部分可由计算机完成。

3.7 状态检修必须关注的问题

保护实施状态检修必须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建立基于状态检修的数据库,分析保护设备的可靠性、可用率、生命周期等关键指标。

(2)广泛运用各种在线监测系统、在线温度监测技术、智能操作回路等,划分保护系统的各环节,确保被监测设备不存在“盲点”。

(3)建立基于设备状态检修的缺陷分析库、事故分析案例库等,必要时采用分类、分层、分区等方法总结同类设备长期存在的隐患重点区域。

(4)通过对采用智能存在板、程序化功能自动测试手段将保护的检验尽量配合断路器检修时进行,减少人为因素对设备校验影响。

(5)将对于保护的检验重点从定值复核、保护功能逻辑的确认上转移到回路与辅助设备的检查。

(6)要特别关注微机保护的干扰问题,尤其是开关站的就地保护。

4结语

传统的保护计划检修逐步向状态检修方式过度,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状态检修的关键是数据的实时采集,也就是整个系统的输入,系统的输出则是状态检修决策,两者之间始终由保护设备分析诊断子系统贯穿,是状态检修的核心。如何科学安排最优检修的准入时间点、检修项目及工期成为长期困扰实际应用的难点。随着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如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用,新的要求将持续推动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进步。目前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还存在许多困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整个工作需要进行完善。

(1)监测手段和监测装置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实施状态检修的设备还未真正获取设备状态的信息,必须有待加强。

(2)处于核心地位的分析诊断子系统还比较简单,存在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判断,判断的结果显然存在不准确情况,导致设备最佳检修时间点不理想。该子系统必须综合辅助系统,如专家分析系统等进行判断,需要逐步分阶段完善。

(3)目前大多数变电站还采用常规的二次设备,设备需要进行模块化、标准化的微机处理设计和制造,如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等,设备之间的联系需要使用高速网络通信。将常规的二次设备转变成具有逻辑功能的模块化以及高速通信网络化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善。

(4)继电保护状态检修作为一种新型的检修机制,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工作涉及到管理的各方面,需要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检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做好设备初始状态数据管理,该管理工作各环节需要长时间宣贯。

参考文献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7

关键词:变压器瓦斯保护诊断处理

0引言

瓦斯保护是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部故障的一种基本保护,它可以监视变压器内部所发生的大部分故障,帮助运行和检修、试验人员预测和分析事故。若瓦斯保护动作,变压器开关跳闸,一般情况下,其事故过程已结束,后果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在瓦斯信号动作时,认真检查,仔细分析,正确判断,立即采取措施。

变压器瓦斯继电器有浮筒式、挡板式、开口杯式等不同型号,目前国内大多采用QJ-80型瓦斯继电器,其信号回路接上开口杯,跳闸回路接下挡板。所谓瓦斯保护信号动作,即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继电器内上开口杯的信号回路接点闭合,报警光字牌灯亮。

1瓦斯保护信号动作的主要原因

1.1空气进入变压器逐渐聚集在瓦斯继电器上部,迫使继电器内油面下降。这时,开口杯在空气中的重量加上杯内油重所产生的力矩使开口杯下降导致触点闭合,发出轻瓦斯信号。

空气进入运行中的变压器有三种途径:一是变压器在换油、补充油时,被换或补加的油未彻底进行真空脱气处理,或者未严格按真空注油工艺进行,使油中的空气附着在铁心、绕组、附件表面上及有机固体绝缘材料孔隙中,这些气体在变压器投入运行后通过油的对流循环、变压器铁心的磁滞现象,逐渐汇集、上升到瓦斯继电器内,引起信号动作。二是变压器呼吸器更换吸附剂(如硅胶)后,静置时间较短,空气未彻底排净,由呼吸器进入本体循环,进而进入瓦斯继电器引起信号动作。三是强油循环的变压器潜油泵密封不良,因油泵工作时产生的微负压导致空气进入变压器本体循环,聚集在瓦斯继电器内造成瓦斯信号动作。

1.2环境温度骤然下降,变压器的本体油很快冷缩造成油位降低,或者变压器本体严重漏油引起变压器内油位降低,即所谓油流引起瓦斯继电器信号动作。

1.3瓦斯继电器二次信号回路故障,包括信号电缆绝缘损坏短路、端子排接点短路,个别在信号回路中所接信号等原因引起触点闭合,造成瓦斯信号动作。

1.4变压器内部存在放电或过热故障,引起固体绝缘材料分解,变压器油分解,并产生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低分子烃类气体,这些气体随油的对流循环逐渐变成大气泡并上升聚集在瓦斯继电器上部,迫使继电器内油面降低,引起瓦斯信号动作。

2瓦斯信号动作的原因判断及处理方法

2.1分析诊断步骤:瓦斯继电器内有无气体聚集点燃试验做色谱分析。

2.2分析诊断的基本原则与处理方法

2.2.1瓦斯信号动作后继电器内是否有气体聚集,是区别信号动作原因的最基本原则。因二次回路故障和油位降低引起瓦斯信号动作不可能产生气体,所以当继电器内无气体聚集时,应逐步判断:首先巡视检查变压器是否有严重漏油点,若是,应立即向上级调度和主管领导汇报,采取堵漏措施;若不是,则应判断是否因环境温度骤然下降引起油位降低,此时必须观察变压器油枕油位指示位置是否正常,油道是否阻塞,若不正常,应采取相应措施。若不是上述原因引起,则二次信号回路故障的可能性较大,必须检查消除二次回路缺陷。

2.2.2继电器内聚集的气体是空气还是可燃性气体。若继电器内的气体是空气,则应依次判断:是否因换油或补加油时空气进入变压器本体后没有排净;是否因更换变压器呼吸器吸附剂时静置时间较短使得空气未彻底排净。若是,则采取从继电器放气嘴排气,变压器监视运行;是否因空气从潜油泵进入本体引起信号动作,若是,要用逐台泵停运试验的方法,判断是从那台泵处空气进入,申请停泵检修。若继电器内的气体是可燃性气体,则变压器内部存在过热、放电性故障,或过热兼放电性故障。此时应分别取继电器气样、油样和本体油样做色谱分析,根据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判断故障的性质、发展趋势、严重程度,根据分析结论采取继续监视运行或停运处理。

鉴定继电器内的气体是空气,还是可燃性气体的方法是收集这些气体,并做点燃试验和色谱分析。

3继电器中气体的鉴别

3.1瓦斯气的点燃与色谱分析《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规定:如继电器内有气体,则应记录气量,观察气体的颜色及试验是否可燃并取气样及油样做色谱分析。

点燃试验:是将用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用火柴从放气嘴点火,若气体本身能自燃,火焰呈浅兰色,则是可燃性气体,说明变压器内部有故障;若不能自燃,则是空气,说明信号动作属空气进入造成。

色谱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气体用色谱仪对所含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乙烯、乙炔等气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所含组分名称和含量准确判断故障性质、发展趋势、严重程度。

3.2点燃试验与色谱分析的异同点燃试验与色谱分析是判断变压器内部有无故障的两种不同方法,目的一致。点燃试验是在没有采用色谱分析对所含气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之前规定的一种方法,较简易、粗略。它判断的准确性与试验人员的素质与经验有关,也不能判断故障的性质。自采用色谱法后变压器运行规程中没有取消该方法,其本意应该说是想在场快速的判断变压器有无故障,但受现场人员能否正确收集气体、能否正确点燃、准确判断等因素的限制。

3.3应做点燃试验还是做色谱分析瓦斯继电器信号动作容积整定值是250~300ml,从理论上讲,只要信号动作,就能收集到大约250~300ml的气体。用100ml注射器可收集到两管,此时可用一管在现场做点燃试验,另一管做色谱分析。

变压器内部故障有时发展很快,产生的气体还未在油中达到饱和便上升聚集到继电器内。若信号动作后没有及时收集,时间太长则部分气体将向油中回溶和逸散损失,所收集气体可能不足100ml,此时应用两只小容量的注射器收集气体(每管不少于10ml)。若变压器与色谱试验室距离较近,则无须做点燃试验,直接送试验室做色谱分析。

若现场运行人员经过培训,具有收集和做点燃试验的能力,应由运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若不具备此能力,应交有关专业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8

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急救护理;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急救护士的培养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然而,传统教学以讲授、演示、练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制约因素,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对急救护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并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1 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2 急救护理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环节

2.1 创设情景

我们在《急救护理》课程中创设三大学习情景: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iCU救护。三大情景中包含急救护理中最常见的18个工作任务,并创设每一具体工作任务的情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合适的任务,可有母任务和子任务。以心脑肺复苏教学为例,设计母任务为徒手心肺复苏,子任务包括现场评估有无心跳呼吸骤停、保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评价急救效果。在心肺复苏的学习中创设交通事故现场心跳呼吸骤停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提出任务

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要注意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领域的任务。任务应综合新旧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留以创新的空间。在上述情景下,提出母任务和子任务。

2.3 自主学习、协同学习

提出任务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而向学生提供解决任务的有关线索。如现场评估有无心跳呼吸骤停时,教师提供心跳呼吸骤停最主要指征为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让学生共同思考、讨论、分析任务,得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还存在哪些困难,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急救护理学操作技能要求高,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心肺复苏中气道的畅通、心脏按压等;对于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演示,如环形包扎、骨折现场固定等。

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其他组代表对该组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对各组的表现作鼓励性评价和补充说明。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2.4 巩固与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并请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急诊病例来模拟演示接诊和分诊工作进一步巩固与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分析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唤起学生好奇心,并以此导入具体任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于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操作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正是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时用旧知识做铺垫,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台阶,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这种良性循环使学生更有信心主动学习。

3.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设计分诊情景病例时,将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学生担任护士、病人角色,进行分组讨论,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全组成员共同努力,是医疗护理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在协作的环境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不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提高了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3.3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复杂心理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而需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自实践体会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的自评、他评法营造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问题场景的设置,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专业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其分析思维能力。

3.4 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导入具体任务后,只提供线索,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整合各学科已学知识,思考讨论需要的新知识,因此促使学生不断查找、收集最新资料以获取所需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应用,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用较常规教学法更多的时间、精力备课;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备解答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促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创新,提高教学能力和组织指导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殿燕.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31.

[2]张理科,石湘伟.运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7,39-40.

[3]孙雪洁,张迎霞.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9)836.

[4]GlenS.Developingcriticalthinkinginthehigher

ducation[J].nurseedutoday,1995(15)170.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9

【关键词】导诊;岗前交班;规范化管理;医院形象;护士素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38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15-02

我院自创三级乙等医院前就已逐步规范晨会交班内容、程序、形式等,对门诊导诊晨会交班进行了改革,推出"门诊大厅集中站立式交班"。每天早晨7:30分,迎着冉冉升起的第一缕朝阳,礼仪问候、整装、小结工作、布置工作,最后齐呼"树形象、创品牌,争做优质医院"结束晨会,形成了医院一道靓丽“风景线”,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其中的一些做法如下:

1交班方法

1.1原则[1]控制时间不超过10分钟、重点突出。

1.2要求站立式交班,站姿符合护理礼仪要求;[1]背诵式交班,用语恰当,简明扼要、内容完整。

1.3程序

1.3.1交班前准备夜班组护士写好交班日志;整理导诊台用物,卫生整洁,平车、轮椅、饮水机等物品呈完好备用状态;当班组提前10分钟上岗,组长负责物品交接并签名。

1.3.2交班时间早7:30分。

1.3.3交班地点医院门诊大厅。

1.3.4参加人员夜班组护士和当班组护士、护士长。

1.3.5交班步骤护士长发出:“天使们早上好”护士回答:“早上好”护士长发出“夜班交班”口令夜班组组长口头交班护士长小结,布置当天工作。

1.3.6交班内容夜班组组长总结夜间推、送病人次数,特殊交待危重和无主患者的情况及平车、轮椅去向、大厅秩序和物品、卫生情况及突发事件。

1.4列队要求护士长站一面,夜班组组长站侧面,当班组组长、组员及夜班组组员面对护士长站。

1.5人员要求此项纳入科室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1.5.1护士形象方面

1.5.1.1交班时护士站姿规范(按护士礼仪要求),表情自如,不能来回摇摆。

1.5.1.2朴实、大方、整洁、庄重稳重而不呆板。(白大衣、白裤子、护士鞋整洁)。

1.5.1.3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微笑自然大方而不是强颜欢笑。

1.5.1.4淡妆上岗而不是浓妆艳抹。

1.5.1.5夜班护士不能头发不整齐、戴护士帽不正,内衣领高不能超出白大衣领过多。

1.5.1.6目视前方,注意力集中,眼神不分散。

1.5.1.7挂牌、佩戴统一发夹。

1.5.1.8列队整齐、动作迅速,不拖沓。

1.5.2心理素质方面夜班护士不紧张,能流畅背诵交班内容,交班时声音不能太小,语速不能过快。

1.5.3综合能力方面口头交班语言归纳能力好,与书面交班相符,交班内容连续,不重复,有顺序,重点突出。

1.5.4业务素质方面医学术语使用准确,能准确描述患者病情。

2为了能让岗前交班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导诊护士大都是刚从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工龄短,没有工作经验,特别在大厅交班面对大量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恐惧和害怕心理,甚至语无轮次。有意识地在提高心理素质方面进行训练包括组织每人在科内讲课和演讲比赛,提高护士对紧张的耐受力,增强自信心,为今后临床的护理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2.2保持完美的自我形象鼓励护士学习美容化妆知识,坚持每周礼仪和微笑服务培训,把彼此当成镜子,互相展示,坐姿、站姿、下蹲捡东西等标准化的护士礼仪动作,从而培养护士气质和自信心,创造一个美好的形象。

2.3做好交班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在每天交班前应梳洗完毕、穿戴整齐,有饥饿感的应吃早餐,有利于减轻疲劳感及紧张心理。如认真阅读写好的交班内容,使交班内容既要简练又要突出重点,不至于交班时条理不清。

2.4加强业务方面培训除了导诊的业务培训外,导诊护士也需要不断掌握专业知识,组织导诊护士学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的常见病及注意事项。[2]定期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三基训练和技术操作考核,这样有利于护理人员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描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岗前交班更具有内涵。

2.5护士长加强管理,对岗前交班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记入绩效考核中,详细结果,见表1。

3结果

通过对岗前交班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交班的质量,为医院门诊工作注入了活力,以新颖美好的护士形象赢得患者及社会的支持和信任[3]。

参考文献

[1]邱小萍.护士背诵式交班的体会.当代护士(下旬刊)[J].2009,12(21).

简述护理诊断的步骤篇10

关键词:车辆故障诊断严谨分析步骤明确。

汽车在社会生产中和人民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对汽车的诊断和检测,判明汽车的技术状况,为汽车继续运行,保证安全,保护环境和进厂维修提供可靠依据。作为一名媒碳行业汽车运输行业车辆检验员,通过几十年对本岗位的工作和实践经历谈谈自己的认识。汽车的故障诊断程序是一个需要严谨分析,才能得出诊断结果的过程。基本方法人工直观试探法和仪表法。故障诊断的难易程度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善于总结,有比较清晰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就能够快速找出故障点所在。

1.问珍

这是检验员与客户(驾驶员)交谈车辆故障,在问诊过程中,就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询问这些症状,而这些症状的表现都是一些非正常的状态。倾听驾驶员对这些非正常的状态的表述,以及驾驶员传达给我们的各种信息,即使是很细微的休息我们也要注意收集。如症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症状的出现是在车辆的初始行驶阶段,还是在车辆行驶一定阶段之后,是冷车状态下还是在热车状态下,是固定车速下出现还是在不同的车速下产生,是在车辆爬坡时产生还是在下坡时出现,是在空载行驶还是在满载行驶时。询问当时症状表现部位现象,是发动机、地盘还是其它系统,是过热、振动、还是异味等,以及故障的产生是否有一定的频率和规律性,同时我们要询问最近是否加装过设备和附件或做过其他修理。

2.诊断故障系统

通过问珍再结合我们对车辆原地检查以及实际上路试车检查测试,对车辆所发生故障,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决定出对有疑问的系统进行测试,如果正常,则再对另外一个有疑问的系统进行测试,直至找到那个系统所发生的故障。从而得到哪些系统是正常的,哪些系统是不正常的,是发动机、车身、还是电气设备;是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还是制动系。确定最有可能导致出现问题和症状的那个系统,最终的目的就是排除那些所有与问题无关的部分,而确定根源所在。

3.故障系统检测

知道了哪些是正常的,从而对确定后的故障系统进行检查,找出故障位置,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第一,先思后行:首先应对故障现象和以上得到的信息,经过认真梳理、分析、思考。确定出故障的检查点。对确定出的故障检查点,首先能说服自己无任何疑问。从而避免对故障点检查的随意和盲目性。做到对无关的部位不做无效的检查,对有关的部位漏检,迅速检查故障。第二,先外后内:对确定的检查部位,首先对外部进行检查,看接线头是否松脱,插接件是否牢靠;链接部位是开裂松动;管路知否漏油漏气;以及对外露部分的检测。特别是对电控系统故障部位的检查,盲目的对电控系统的传感器、执行器、电脑进行复杂的检测,而故障点却在外部。费时费力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三,先简后繁:做到对检测部位简单部件先进行检测,简单的检测方法首先使用。一看:看线路、看油路、看气路、看异常。二摸:摸部位是否过热、摸插接件是否松动、摸器件是否工作。三听:听有无异响?是机械异响、震动异响、传动异响、进气异响、排气异响、还是电器异响。四闻:有没有异常气味,气味所在的部位。用直观的简单的检查方法,将一些较为明显的故障点迅速的判断出来,对一些简单的方法未能找出的故障,要借助仪器和其它工具进行检查,在此应先对容易检查的先进行检查,能进行就车检查的项目先进行就车检查,然后再进行比较繁琐和复杂的检查。第四,先熟后生:随着车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汽车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对车辆故障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些汽车新设备新技术问题的判断就比较生疏,另外我们每个人掌握检测技术熟练程度和特点不同,掌握车辆各设备的熟悉程度不同,为此我们要先对一些比较熟悉的常见故障先进行检查,如果未能找出故障,则再对其它不熟悉不常见的可能发生的故障部位进行检查。为此往往可以迅速的找出故障,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第五,代码优先:车辆的电控系统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故障的诊断尤为困难。造成电控系统不正常原因有可能是控制系统,也有可能是控制系统以外的其其它部分。在我们首先排除电控制系统以外的其它部分后,要优先选用代码检测。车辆电控系统都有故障自珍功能,当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有警告灯向驾驶员报警,能将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储存起来。在车辆电控系统检测前,读取故障代码,检查和排除代码所指的故障部位,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脑的这一功能。

4.精确测试和验证

在确定了系统故障之后,通过这个步骤得到的最终结论,或是非常接近结论了,精确测试将确定到底是哪个部件最有可能出现故障,还是排除故障过程的继续,利用专用仪器设备检测验证。确定故障点,确定维修方案,真正体现出人们常说的现代汽车维修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根据故障性质状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

5.不能确定故障的跟踪诊断

在系统故障诊断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些无法验证和确定的故障,或有疑点故障,这时我们要做到维修过程中及时的跟踪诊断,避免修理的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