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十篇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十篇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30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生物;初中学习;中考;知识

这些年来各方面呼吁学生减负,初中的升学考试不再考生物这门学科,生物这门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心中地位下降,生物学科也没有足够的地位。各种考核绩效压的老师喘不过气,学生忙于升学,生物中考不算分数,家长和学生重视不够,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生物安排的时候不合理,这样很明显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制约,学生对生物没有兴趣可言。

生物学不管是对学生的生活还是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时候,我会跟学生讲解清楚什么是光合作用,它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还有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原料以及光合作用的产物等等,这一部分的知识对初中生学习化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学习酵母菌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酵母菌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拿生活中蒸馒头或者酿造甜面酱酝酿美酒来举例,课前让学生在家里亲自动手尝试下,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添了生活乐趣;还有生物中有一个学生都想回避的课时――生理课,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大大方方地给学生传授,告诉学生不应该害羞,这是科学,这些内容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来讲很重要,家长容易忘记或者不好意思告诉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很重要,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青春期不注意卫生,影响成长中的健康。

多年从事生物教学,我认为学好生物知识很有作用,下面列举几条供大家参考:

一、生物学科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好的作用

初中生物课堂以外所需要的科技活动,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以开发科技成果作为目的,显然不实际,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课上去了解掌握一些生物知识,课下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或者休息中有兴趣地尝试一些生物方面的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压在学生心理上感觉科学活动遥不可及的心理抹掉,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研究科学的自信心,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可以发展学生智力

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两方面非智力因素都起推动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在人才成长中非智力因素有更大的作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生物界的绚丽多彩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男生偏爱动物,女生偏爱草花,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调动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比如,饲养蚯蚓、种花赏花、帮助学校树木挂牌等活动吸引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学生要付出劳动,教师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失败和成功都经历后,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劳动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好、更高的学习品质也会形成。

三、生物学习可以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微课;设计;反思;教学方式

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微型的教学视频对学科知识点进行在线视频教学。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明确,资源多样化以及结构独立。而对初中科学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反思,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科学的微课设计

1.微课选题

要设计科学微课,最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微课选题。而微课选题要确定范围以及突出重点,且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这节知识来进行微课选题,让学生通过微课课题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重要知识等,以此强化教学效率。

2.微课问题设计

通过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提供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这门学科的微课设计中,应注重进行微课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问题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节的内容,来设计问题,譬如这一节的重点是物种的多样性,难点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含义以及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师就可以以此来设计像“请同学们通过视频以及课本上的内容来探讨物种的多样性”等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知识。

3.微课学习环境设计

微课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平台才能实现的,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的微课设计时,必须重视微课学习环境的设计。微课学习环节的设计必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来制订。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就可以针对章节内容对微课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物种的多样性,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以及一些毛色不同的猫狗等观察图向学生展示,为学生创设微课的学习环境。

4.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微课设计是一种结构的构建,是将教学活动的思路、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等进行整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尤为重要。故而,教师必须认识到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在科学微课设计中是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进行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就需要教师具有构建主义的能力与剖析教材内容的能力,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还必须注重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在科学微课设计活动过程中注重渗透教材与教学内容。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就是通过教材确定《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含义,生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三种含义和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学过程围绕什么是物种,如何确定生物物种展开。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构建,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科学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

二、科学微课的设计反思

科学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以教学资源为承载的教学方式,故而并没有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由此,教师要设计行之有效的科学微课,要想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教师就需要建立设计理论的相关原型,也就是具体的实践。因此,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统计与总结,并进行反馈,并不断进行完善,再将这些结果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检验科学微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此才能实现不断修正科学微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科学微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科学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微课教学进行研究,是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过程。在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的过程中,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科学微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探索,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建英,石秋香,包艳宇.科学素养视角下古典益智玩具网络科普平台推广探析[J].办公自动化,2015(22).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课堂教学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1.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2.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2.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2.1.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1.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2.1.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2.2.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2.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2.3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3.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3.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82-01

一、教师自觉的原则

物理中科学方法通常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充分发现和挖掘物理知识所蕴藏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在选用物理问题指导学生研究时,也要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科学方法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二、科学方法寓于知识教学之中的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一般都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结合物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过程进行,即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物理科学方法。任何脱离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问题研究而专门进行方法论的讲座的尝试,只会由于抽象的名词而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只有植根于物理知识的沃土之中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才能结出灿烂的智慧之果。另外,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跟据具体问题,分清主次,突感重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往往含有多种科学方法因素。因此,要抓住关键,突出主要的方法和精神的教育。

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反映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般方式去组织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地去揭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一般程式的原理、各阶段具体方法的名称和有关知识;显性方式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知识的状态。隐性方式重在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这种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显性方式重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在学生对这种科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较丰富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时使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13]。在初中阶段,科学方法教育通常不作显性处理,隐性教育占重要地位,但在高中阶段,显性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因为高中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对能力弱者提供一个策略比他们自生一个策略好”,“学科内容只有在经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经过整理的系统知识时,才能培养起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常常是相互交叉的,不能因为在这里要采取隐性方式就一点显性的内容都不敢提,隐性起步、及时显化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当某一方法在某一知识教学中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时,就应及时进行显性教育。当然不能因为要采取显性方式就系统地讲述科学方法知识,显性方式的精髓在于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科学方法的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说:“学习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很多东西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基础,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飞跃。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应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四、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方式主体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中应避免仅仅将科学方法作为现成的知识,通过灌输或机械地训练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得到调动和发挥。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在活动的思维操作过程中,在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吸引学生深层次地投入,形成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在多种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则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升华和飞跃,在切实的实践和体验中使学生思维能为获得培养和提高。重视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按照知识的获得或应用过程来组织化学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是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有效途径,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五、注重渗透性、长期性、示范与练习教育原则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素养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素养,有利于学生冲破封闭的单科教育模式,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平衡。

一、高中物理教学弱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之外的一种素养,它主要指人的涵养,或人的素养,与人性、情感、欲望等方面密切相关,其涵盖面很广,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文化品味等都属于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力量。

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意义,如能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否具有认可相容、协调的心理品质,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等等。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他掌握的科学知识有多少,充其量只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而不能算做高素质的人才。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或弱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际上进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以高考为宗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在对待学习问题上,他们表现得十分现实。这种现实性使他们把精力集中于学习和高考,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结果就是使学生变得性格孤僻、高分低能,缺乏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创新能力,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

第二,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内容多,难度大,难于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问题使物理教学长期陷于传授知识和题海之中。过重的作业负担,整体划一的评价要求,使得抄袭作业现象特别严重,不少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编造数据,不实事求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注入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注意不够,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少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持“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但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学习知识。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会使知识的重要地位受到挑战,对知识的过度关注使得大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是否学会了知识,而忽视甚至轻视这些知识所包含的价值因素,特别是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因素、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等问题,表现出迷信权威和盲目从众的心态。物理教学在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解题的过程中,忽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弱化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没有受到关注。

第四,教师自身对物理科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大部分的教师自身在接受科学教育时受到的更多的是“科学主义”式的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薄弱,而且高等师范教育很少注重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目前中学物理教师缺乏从科学与人文统一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的意识,认识问题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倾向,过高估计科学的作用,过分注重物理知识的积累与提高,忽视了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价值。

科学性和人文性是物理教学的一体两面,两者密不可分。只有把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渗透到我们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才能指导我们的物理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自然而然的诉求,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

二、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中学物理教师已经在观念上接受并认可。多数教师在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图的情况下,一般都能认识到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普遍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内涵。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准确解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物理教学应始终把握一个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能否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21世纪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根本内涵就在于“人”,就是以人为本。物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物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物理不仅是科学,也是文化。[1]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一种文化,传播物理学发展史中真善美的东西。物理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起作为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观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物理课程性质的体现。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2]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的本体,又是实现其他教育目标的载体。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将三维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转化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养成。

第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加工、设计,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同时,高中物理教学要面向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应用的层次上,更应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规律形成的过程,同时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对象由始至终挖掘,创造适合于自己教学需要的,有个性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不是学科必修课的延伸,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而是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服务。比如我们开设的《厨房中的物理》、《家电原理与简单维修》、《生活与物理》等,显然与现行高考没有多大关系,但能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物理学史应该与物理教学相结合[3],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萨顿认为,一旦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就会显示出它的人文性,而且极富人文内涵。物理学史是极富人文内涵的。物理学史应该与物理教学相结合。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4]和“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列入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当中,并且作为一种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手段。传统的物理学史教育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科学教学内容上,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物理学史教学模式非常低效。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把科学史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在理论层面上,许多教师对物理学史教育的价值仍不明确,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找到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中的物理学知识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有机地渗透有关历史、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使科学学习的过程变为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还可以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科学知识不仅是靠积累得来的,也是物理学发展不断渐变和革命的结果,促使学生建立起“开放的”知识观和较为完整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第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但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等,也是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很好途径。教师应当精心组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到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双丰收。同时,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在学校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包括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只有多方面通力合作,并多渠道的实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合格人才。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一点,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特性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追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J].学科教育,2004(10):13-14.

[2]武淑清.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66-68.

[3]周国强.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4(10):1-6.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家庭实验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219-02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也是改变世界的科学。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也让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世界。物理学还蕴涵了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对人们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教育功能。物理学首先是一门实验科学[1],科学家从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中观察总结世界规律。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质能守恒定律以及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三大守恒定律都是从实验实践之中总结得出,其适用范围远超最初想像。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从低速宏观领域到高速微观领域,都普遍成立。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大支柱分别是从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中诞生,这充分说明实验是物理学基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课堂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世界观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是科普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初中物理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对我国全民科普重任的完成不可或缺。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该文将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展开分析。

1应用

初中物理课程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初中物理课程还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值得深入探索。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部分是传统的课堂实验,以老师讲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这个部分的实验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正是有着仰望天空的好奇心,才有了蓬勃发展的科技。科学发展史也证实了这一点,好奇心在推动科学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有效帮助学生开展学习,高效掌握更多知识,而物理实验正是非常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各种经典实验设计在传统环境下都几臻完美,但现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3]。初中生相较以往视野不再局限狭窄,传统的实验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且在视觉、听觉等表F上显得不够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难以吸引学生。新的实验应该紧跟热点科技信息,加强科普教育,并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从而显著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赵忠贤院士和屠呦呦女士。赵忠贤院士研究领域是高温超导体,以此为引,可以向学生介绍定义电阻的欧姆定律和磁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性质,通过多媒体展示超导体的研究历史及其零电阻和抗磁性两大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超导体应用前景展望。最后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测量与磁铁性质验证。这样,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学习效果将有显著提升,同时进行了科普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初中物理实验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实验,这在以往教学中经常被忽视。实际上,物理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4],课堂实验教学时间有限,主要目的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而巩固实验原理与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到生活实际都依靠家庭实验来完成。家庭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优势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让学生开展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对课堂课本知识的理解。初中生处于成长阶段,有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快,好奇心强等优点,但也存在自主能动性差,总结归纳能力不足的缺陷。因此,对于家庭实验,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卢梭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合,从而使他们获取得有用的知识。”家庭实验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展对生活中实际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物理本质,有意识地布置相关家庭实验作为家庭作业,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家庭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家庭实验受客观条件限制,容易在试验中遇到实验精度低、实验器材缺乏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在现代信息社会已不复存在。当代电商平台异常发达,相关设备的购买极其简单。常见的简单仪器和器材在网店都有出售,学生只需小笔花费就能获得大量的实验器具进行试验。例如对于彩虹的形成,学生可以网购三棱镜在家进行观察,认识到原理后进一步通过水龙头喷出水雾制造彩虹。总而言之,在现在信息时代,家庭实验以往存在的大部分缺点已被克服,家庭实验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结语

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起重要作用,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学启蒙阶段,需要格外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避免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公式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物理实验要有趣味性,实验现象需具备较强的视觉或听觉冲击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特别重视家庭实验,引导学生课外开展家庭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自然规律,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全民科普提供有效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英.物理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82-83.

[2]徐琳.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0):32-35.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7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8

新课程标准重要概念生物学科评价方式课程内容

一、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相同内容的对比解析

1.新旧课程标准描述生物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是用词的精准度不同,新课标在“前言”中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的实例做了更深刻具体的描述。比如旧课标中的“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新课标描述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明确地指明知识点的准确涵义,同时隐含了科学研究成果艰辛的探究过程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次是新课标对生物科学的时代定位不仅仅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强调“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新课标更能从社会需求和历史使命的角度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

新课标强调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生物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性质,不仅要求一个逻辑性强、结构完整统一的结构体系,同时也包括揭示学科本质规律的一切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新课标比旧课标更加凸显生物科学探究的延续性和持续性,这些都是影响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性质进行了更加深刻和详细的剖析,要求学生既要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观点及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同时获得生物学知识,养成思维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补充

新课标指出旧课标中的三大课程理念实为生物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尤其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凸显了植物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渗透生命的意义。

二、新推行的课程标准的新目标

1.新旧课标中“科学研究”的比较

新课标对于科学研究的内容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理解的层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科学研究的内涵,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等,这一观点在旧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更积极,清晰提出科学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还强调多方式呈现证据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新旧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比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课程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率先接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统领章节,关系到是否能给学生建立夯实的学科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旧课表没有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驱动,使得教学实践起来比较困难,这样新课标应运而生,明确告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六大重要概念,包括细胞是基本单位以及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对初中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内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新旧课标中“生物与环境”的比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指导学生某一个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和影响性,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及作用,生产者的定义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新课标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是生物与环境中的参与者和活动者,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比较

新旧课标在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建议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但跟前面一级主题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五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自身生存的条件需求,了解植物的繁殖周期,同时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初步了解细胞分解糖类物质的简单过程。新课标指出学习绿色植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身边花花草草的情感,更关键的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5.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的比较

新课标将这部分需要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罗列,对应于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强调了功能层次,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明扼要地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最核心的还是将人作为生物圈中非常重要而整体的动物来研究,指出人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高度有机组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同时调节与周围环境的活动。

6.新旧课标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比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很重要。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所以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动物的各种行为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动物适应环境;动物的行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形成的。

7.新旧课标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之间的比较

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三种行为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类也是一样。新旧课标都指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增进学生认识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注重学科本质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授的有效性。这样给一线的教学带来方便,同时也表明了这部分知识的精华。

8.新旧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关系,新课标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这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根据生物间的不同特征对地球上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发挥的不同作用;生物进化的原因;为进化提供证据。生物多样性跟现今的很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重要概念,不仅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9.新旧课标中“生物技术”的比较

生物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生物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何引起学生对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价值是新课标一直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发酵技术的原理和产品;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新的产品,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实例理解和学习生物学技术原理。

10.新旧课标中“健康地生活”的比较

新课标中对健康的内涵做了新的释义: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个人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的崭新内容

课程标准中最受一线教师关注的还是课程内容的实施建议。在第一部分教学建议中,新课标不仅强调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更多地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良好全面地发展。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研究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更能体现和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更大范围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指出不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学科中心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专业术语传递重要概念,如“细胞呼吸”,“植物细胞全能性”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重要概念,如“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的基本单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方向”,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使用了这两种表达方式。

不管是专业术语的传递还是陈述性语言的描述,重要概念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的是为了教学更有效,并且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将教学设计的水平放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重要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每个单元乃至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力求以某个重要概念为核心,活动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最终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头脑中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让学生有爱自然、爱生活环境的意识,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也应该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应该关注并发挥自身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的第二大变化体现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更加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价的依据是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以便教师能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让教学更合理更高效。当然,为了保证评价的结果更科学可信,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结果应该完整呈现,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通过课堂教学的及时性评价,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迅速总结和反思。

在评价内容方面,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状况的评价,并有实例方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借鉴。评价方式方面鼓励多样化,因为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只能说明学生学习结果的某方面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精准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另外,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用语应该更加精准,尤其在介绍生物学科中的很多重要定义、原理和规律的时候,多用通俗的语言,最好利用生动实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9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的初中生,物理教学需要进一步实行改革,物理教学观也需要进一步转变。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决定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以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由“知识中心”向“学生发展中心”转变,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财富,而且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教学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要以学生为主体。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论文的重要任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因此,教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不仅理解物理理论知识,还要亲身体验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以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指导他们观察方法,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重视试验中的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试验意义重大,它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合作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技能都能得以充分的发展。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勇于探索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努力进取的品质等,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切不可大包大揽,替学生安排一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时机适当加以引导。

四、改革评价方式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考试成绩几乎成了评价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他所有表现摈弃于评价之外,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不够全面。这严重挫伤了一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目的产生了认识偏差,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全面性和时效性。其中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它更重视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是一种发展性评价。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活动、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作为评价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科学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和进步,注意观察,做出记录,并和过去的记录进行比较,重视学生的论文的发展。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考试大纲上,在教学理念上以考试大纲为教学要求,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授,没有去深度探究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形成了教师的封闭式教学和学生的任务式学习,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基础文化知识和科学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方法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的产物,也是发展物理学的手段,科学方法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存在于丰富的物理知识中,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构成了统一的有机体。结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大纲,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创造才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

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隐蔽的发挥教学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显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特定和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方法名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科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影响,为显性教育创造条件,实施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最终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出来。

应用性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是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体。把科学方法教育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训练可以获得所学物理知识的反馈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科学教育方法。

传授知识、科学方法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物理知识是在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方法是知识探究过程中的产物,知识与方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以任何背景为依托,即使在任何条件下,也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为了充分实现物理知识的价值,在物理教学上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方法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在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的目标和方向,运用物理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把实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分析设计实验思想,挖掘实验科学方法

在每个实验精心设计的方法上,不仅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也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方法,例如:

(1)等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试验中,在有限的器材等硬件条件下,通过运用等效法,利用简单的测量仪器测量出较难得出的物理量,例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试验中都运用了等效的方法。

(2)理想实验法:物理实验中,依据科学实验的理论,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出物理结论的方法即理想实验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斜面研究。

(3)比较的方法:比较法就是在实验进行前,提前制定一个标准,然后通过实验与之相比较,例如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内接电阻和外接电阻的优缺点。

(4)试验放大法:通过利用放大法把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微小变化显示出来,例如对万有引力的证明。

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的处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观察作为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的观察法有:

(1)重点观察法:保持物体质量一定并一定的控制力F,来观察加速与F和质量的关系,从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a=F/m。

(2)对比观察法:例如蜡烛在焦点内和焦点外的透镜成像定律研究。

实验记录是科学方法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将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统一起来,把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好而理论分析,主要的数据处理方式:

(1)近似值法和平均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这就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最终选取其中的近似值或平均值。

(2)表格法:在金属电阻率实验中,把导线的电阻R、导线的长度L、导线的直径d和导线的面积等列入表格中,采用相应的仪器测量出他们的参数,进而算出不同数据的电阻率ρ。

(3)图像法:物体平抛运动的实验是图像法最为典型的应用,通过图像的方式勾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最终求出重力加速度和初速度。

改进和设计实验,是检验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的最佳检测手段

改进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方式,选取物理教学中的经典实验,对其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实验条件,强调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从实际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悬挂测试中心等)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巩固了课堂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束语:

科学方法教育对摆脱传统思想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功用,在物理教学中要不断深化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推动科学方法教育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罗星凯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3]王文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之实践和探索[D]:[硕士学位

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