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防震减灾研究报告十篇防震减灾研究报告十篇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8:24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1

一、开展灾害趋势预测

*灾害防御协会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组织民政、气象、地震、防汛抗旱、林业、农业、治蝗灭鼠、地质、卫生防疫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召开了《*年度*自然灾害趋势会商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灾情,进行了预测回顾,并对*年的灾害形势提出预测意见。在会后编制了《*维吾尔自治区防灾减灾白皮书》,提出了*年度综合灾情趋势预测意见及防治对策,上报党委及政府有关部门,为自治区领导全面掌握灾情,了解灾害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减灾工作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开展学术交流介绍前沿科技成果

*年组织举办了多期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动员学会会员和灾协成员单位参加区内外的重大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如《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先后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教授给*地震学会会员进行讲座和学术报告,互相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如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李宏研究员作《地应力测试技术与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工作构想》学术报告、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谢富仁研究员作《岩石圈与地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在地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在美国雷舍利尔理工学院斯蒂文·洛克教授在*开展第二期天山地震动力学合作研究期间,邀请洛克教授为我局科研人员做了专场学术报告。通过举办学术活动,使科研人员了解最新成果、技术前沿的发展状况,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工作思路,这对我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会员们通过学术会议展示了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更广泛地扩充了新知识。

三、以“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利用“科技宣传日、宣传周”,以展版、悬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努力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年在“世界地球日”、“国际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纪念日,把防震减灾知识送到社区,在中小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使*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了新的扩展,提高了防震减灾事业在社会的认知度。在暑假期间组织*地区营员参加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年访欧地球科学夏令营》及《第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地震科技夏令营》等活动。通过夏令营活动,同学都感到了普及科学知识、增强防灾意识的重要性。

四、发挥协会、学会的桥梁、主渠道作用,及时向学会内部通报各种信息,同时积极向外界推荐、展示地震研究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

协会、学会办公室以下发文件的方式,动员全疆各地震台站、地方地震局办、研究事业单位,推荐各单位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向自治区科协推荐地震系统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本年度向科协推荐1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自治区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和三篇科技论文参加《自治区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的评选。并动员我区青年科研人员参加自治区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

五、注重信息交流,加强与主管部门的合作

作为自治区科协的组成部分,积极参加自治区科协组织的各种工作会议,并完成自治区科协学会在我协会、学会的调研工作,并上报相关的学会调研等信息,积极为自治区科协提出搞好学会(协会)科普工作和充分发挥社团桥梁纽带作用的见解和建议,从开展减灾及科普工作的方面积极争取自治区科协对我协会(学会)工作的支持。积极参与科技厅科普基地联协作组的工作,并向自治区科协推荐地震专业科普专家。由协会、学会办公室上报的科普基本数据、科普内容项目资料,真实的反映了多年来我们在防灾减灾、地震科普方面所做的工作,今后一段时间拟进行的科普内容主题。

*灾害防御协会作为中灾协的合作单位,协助中灾协完成中灾协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等工作,并积极参加了全国减灾社团经验工作交流会。*年编辑发送了四期《*灾害防御简讯》共480份,以报道我区灾情、政府减灾决策、动态,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并通过简讯方式与协会会员单位、区内外协会,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协会会员单位、区内外协会、学会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协作关系。通过互相沟通,我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学会的认可。

六、抓好组织建设工作

*年,根据*灾害防御协会章程,开展了会员会费交纳工作。根据民政厅《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细则,完成了对“*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学会”两个社会团体年审,并根据民政厅更换社团法人后,需进行财务审计工作的要求,主动请挂靠单位*地震局纪检监察审计处对协会(学会)财务进行了年度审计。

*7年工作设想

*7年*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学会在自治区科协的领导、帮助、指导下,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社团组织作用搞好灾害预测

近年来各种灾害有突发加重的趋势,*灾协(地震学会)将接合我区实际,继续做好综合减灾防灾研究;协助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好突发自然灾害研究及预测。以专业研究为基础,提高学术研究质量;在单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承揽重大综合性科研项目,进行跨学科、跨行业研究,从宏观上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意见。

2.立足科学技术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搞好科普宣传,增强全民灾害防范意识一直是协会、协会的一项重要内容。*7年重点做好*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网站的建设工作,集中宣传*各种自然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让广大的民众掌握基本的防灾手段和知识要领。继续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利用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深入地向广大公众进行防御、减轻灾害知识宣传;围绕“国际减灾日”、“国际气象日”、“世界环境日”、“7.28地震纪念日”等主题,大张旗鼓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进行相关科技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使其能了解地震知识、理解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建设安居工程的必要性,尤其要从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知识中提高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并学到危急时刻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使地震科普宣传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受益终生。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2

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灾害预防,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第五条防震减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经济、公安、民政、建设、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先进科研成果的学术交流和推广应用,跟踪国际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地震的群测群防工作,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本省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本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短期与;庙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监测、传递、分析和处理,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加强预测。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根据地震监测预报需要和规划要求,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现代化建设,更新落后设备,强化监测手段,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第十二条省级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地震监测台网(站)的撤销与迁移,由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政府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其建设所需投资和维持运转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同级人民政府负担;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并接受当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十四条新建的一百五十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根据工程性质和防震减灾需要,设置相应规模的强震观测设施,所需资金列入工程项目预算。

新建的核电站、可能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必须根据防震减灾要求设置地震监测台网,由工程建设单位投资建设并管理,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其台址勘选、设计和技术验收。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不得干扰和妨碍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工作,不得占用和干扰地震专用通信网的线路、信道及其设施。

第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征得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按照国家规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并承担全部费用。

第十七条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台网(站)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

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各种形式的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异常信息,必须及时核实、分析研究并逐级上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制度。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出省内及邻近海域的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并报告国务院。

第十九条在已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地震异常,情况紧急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四十八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在预报的时域、地域内有效。预报期内未发生地震的,原机关应当做出撤销或者延期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第二十条禁止制造,散布地震谣言。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迅速予以澄清。

第二十一条为避免人工爆破造成地震误传事件的发生,一次齐发爆破用药量相当于四吨t.n.t(梯恩梯)炸药能量以上的,爆破单位在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审批手续的同时,必须向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二十二条地震灾害预防,包括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震情和地震灾害预测结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修改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不得开工建设。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选择工程建设场地,必须避开活动断裂。

第二十五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二十六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未按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施工。

第二十七条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经省或者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按项目管理权限由相应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第二十八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专项审查制度。

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要求对抗震设防措施进行监理。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工程抗震设防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农民建造具有抗震性能的住房,积极推行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抗震住宅设计。

村镇建设中的公共建筑、统建的住房及乡镇企业的生产、办公用房,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第三十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三十一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开展防震、避震训练;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还应当组织学生进行防震、避震的模拟性演习。

第四章地震应急

第三十二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大型企业、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单位,应当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走本单位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当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应当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并根据震情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涉及重大事项调整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三十五条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第三十六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省人民政府可以宣布所预报区域进入临震应急期。相关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七条在临震应急期内,预报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居民进行避震疏散,并有权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有关部门应当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做好抢险准备。

公安、交通部门应当保障地震应急工作车辆和抢险救灾车辆的畅通。

第三十八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人民政府应当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第三十九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震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开展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对地震有关参数做出速报,并及时对震后趋势做出判断。

第四十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害损失的调查、评估工作。评估结果经省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审定后,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一条根据破坏性地震应急需要,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决定对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由省人民政府宣布。

第五章震后救灾与重建

第四十二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救灾职责,迅速组织抢救受灾人员,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加强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尽快修复被破坏的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输油等工程,并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处置措施。

非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情,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

第四十三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顺利进行。

第四十四条地震灾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服从辈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积极参加救灾与重建活动。

第四十五条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通过国家救助、生产自救、公民互助、保险理赔、社会捐赠、自筹、信贷、国外援助等多种方式解决。

救灾资金和物资必须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四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情和抗震设防要求,制定重建规划。严重破坏性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制定。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典型地震遗址、遗迹采取保护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不按照要求设置强震观测设施和地震监测台网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设置。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不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制造、散布地震谣言或者擅自泄露、地震预报意见,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阻碍抗震救灾人员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三)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哄抢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产的;

(四)阻挠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紧急调用人员、物资或者占用场地的;

(五)对防震减灾工作造成危害,应由公安机关处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抗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命令,拒不承担地震应急任务的;

(二)在地震应急期内不坚守工作岗位,临阵脱逃的;

(三)截留、挪用地震救灾资金或者物资的;

(四)不按规定和实际情况报告灾情的;

(五)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询私舞弊的。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3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为使公司各部门在地震突发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做好本公司人员的抢救、次生灾害源的控制、基本生活用品供给、灾后安全保障等。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X县应急管理局关于《x年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活动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公司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各部门,在县政府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发生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立即按照本预案采取紧急措施。

二、地震应急分类。

地震分为有感地震、一般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三类。

x、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震中区人走动不稳,家具翻倒,大多数房屋破坏,道路损坏,通讯电力设施遭破坏,地震震级在x.x以上,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地震。

x、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受当地地震的影响,震区人群惊慌,大多农舍损坏,部分破坏,地震震级在x.x-x.x级,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少量伤亡的地震。

x、有感地震是指受当地地震影响,人们普遍有震感,震中区室内物品震落、农舍掉瓦、墙壁有微裂缝,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有轻微经济损失的地震。

三、地震应急工作机构。

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包括平时应急准备、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三个阶段。为及时、有序地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成立XX有限责任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当遭受破坏性地震袭击时,该领导小组即自动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长即为总指挥,当情况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时,由副组长出任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公司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研究部署各项防震减灾和应急准备工作措施,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如领导组成员因工作调动不担任原职务时,则由接替人员替补。

(二)、防震减灾领导组的主要职责:

x、震前应急时期的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x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对防震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部署的协调,检查督促各项震前准备工作及应急措施的落实。

x、震后抢险时期的主要职责

(x)及时了解、收集、汇总公司各部门震情、灾情以及应急工作情况。并负责与上级有关应急机构之间的联系。

(x)调查、了解、评估、汇总公司各部门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上报公司领导及上级政府等应急机构。

(x)收集、汇总、上报有关抗震救灾相关信息、新闻等。

(x)负责小组日常事物。

(三)、防震应急机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x、防震减灾领导组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x(工程与环保部)

组成部门:工程与环保部、餐饮部、温泉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负责与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州地震部门和有关部门保持有效的联系,保障通讯畅通。收集汇总报告震情、灾情及救灾情况,及时传达领导组的各项指令,确保迅速实施。

x、抢险救援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x(公司总经理)

组成部门:公司各部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按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全公司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抢救和安置伤员,对本公司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源的控制、排险工作和治安保卫工作。

x.条件保障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x(工会主席)

组成部门:工程与环保部、财务部、后勤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负责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重要设施、重要设备的加固维修。震后的物资供应、震害鉴定、修复和重建方案,组织临时性避震棚的搭建工作。

四、临震应急反应。

州、县人民政府或地震预报部门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宣布进入临震应急期。公司应根据预报地震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启动应急预案。

(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进入临震应急工作状态。

及时召开会议,安排布置应急准备工作。

(二)、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密切关注有关部门的震情变化信息,随时了解、掌握震情变化。

(三)、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要利用景区绿地、广场、停车场和其它空地设立应急避难场所。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资、运输工具等)。

(五)、加强与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的信息联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平息地震误传或谣传,保持公司稳定,保证抗震减灾工作有序进行。

五、一般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x、迅速了解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门报告。

x、及时了解、收集宏观异常,捕捉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

x、采取措施做好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控制,防止灾害扩散,减轻或清除污染危害,确保公司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x、迅速组织公司各部门人员进行人员、物资的抢救和抢险工作。

六、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应根据地震应急预案,立即将震情、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并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x、及时收集震感范围、影响程度等震情、灾情,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防震减灾机构。

x、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震情、灾情,并根据灾情提出进行紧急支援的请求和应急工作建议。

x、公司领导迅速召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紧急会议,通报震情、灾情;决定启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工作,并先期做出以下反应:

a、人员抢救。在组织公司人员进行人员抢救的同时迅速与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并争取武警部队的支援,抢救被压埋人员。

B、物资供应保障。明确可满足本部门职工总人数x/x的人员三天内的食品和生活简易品等的来源渠道与管理方式等。

C、医疗救护保障。组织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D、治安保障。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e、应急资金保障。财务部门筹备、组织应急资金。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日本

日本是一个有着约1.26亿人口、37.7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和由四个大岛、大约4000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日本列岛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处于太平洋环火山带,在这一地带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暴雨、暴雪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极其频繁,是世界上最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之一。在长期饱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的严峻形势下,日本政府逐步意识到,加强自然灾害预警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途径。2004年底印度洋海域发生了造成近30万人员丧生的海啸以后,日本政府从中汲取了诸多有益的教训,进一步认识到推进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和加强国际预警合作的重要性,并为之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世界领先的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日本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无疑走在了国际的前列,其所取得的成绩和所积累的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2006年3月,日本政府了《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与国际合作行动》(《Japan'snaturalDisasterearlywarningSystems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veefforts》)的报告,对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参与国际合作的状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披露,旨在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地处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获得其建设经验,分享其建设成果,并在跨国预警合作方面能够共同打开新的局面。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在为政府提供应急决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世界预警系统建设的先行者日本相比,存在的差距不言而喻,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非常多。《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与国际合作行动》报告的内容既翔实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改进和优化我国预警体系建设有着不可多得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这一报告的主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翻译整理,形成了此文,以期能对关注预警系统建设的读者,特别是能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迪作用。

一、地震和海啸预警

⒈地震观测与地震信息的

⑴日本的地震

日本坐落在多个海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因此会更加容易遭受到由于板块缩小产生的大规模交叉板块地震(例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地震也同样波及到东海地区)以及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内部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在过去的10年中,20%以上世界上最大的地震(6.0级或以上)都发生在日本或者其周边地区。

⑵地震观测

为了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地定位震源以及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并快速地海啸预报,日本气象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大约180个地震检波器站点(大约每隔6000米1个);与此同时,还通过收集从在线数据源得到的观测数据,包括来自于一些研究机构使用的高灵敏度地震检波器的数据,常规性地监控地震的活动状况。

日本气象厅需要为全国总共大约3900个区域点地震强度信息。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大约6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大约每隔2万米1个),以测量地面运动的强度,获取相关的数据;同时也使用由当地政府安装的28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表的数据,以及由国家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预防研究所(the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earthScienceandnaturalDisasterprevention,nieD)安装的总数大约1000台地震强震观测仪中的470台提供的数据。

另外,为了更彻底地获知地震与地壳活动情况,以及为调查研究提供基本的观测资料,地震观测要求使用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和宽带地震检波器进行监测。这就需要在中央政府地震研究推进指挥部的指导下,与诸如nieD这样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日本地理调查研究所也已经在全日本建起了大约1200个GpS观测站,从而形成GpS地球观测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可实现对规定区域的数据测量,可以监控和分析出地壳的运动;其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也可以与相关的组织实现共享。

⑶地震信息的

一旦地震在日本或者周边发生,日本气象厅即可从不同类型的地震检波器和地震强度仪中分析出数据:在大约2分钟内,就可以一份强度为3级或更大级别地震的“地震强度信息”的报告,并在5分钟之内一份含有震源与地震震级的“地震信息”报告,以及测量到感觉有强烈晃动的城市的地震强度(地震信息的过程可参见图1)。

⒉地震预警信息的

⑴地震预警的利用

地震预警(earthquakeearlywarning,eew)需要宣布地震S波的估计到达时间和在各个地区的地震强度,这些信息都是基于对在震中附近地震站中获得的p波数据快速计算估计出的震源和震级。p波是纵波,它通过地球的地壳以6-7km/s的速度传播;而S波是一道横波,经由地壳以3.5-4km/s的速度传播,它到达后,会引起剧烈的破坏性损害。在p波与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中,在主要晃动(即S波的到来)开始前能够采取一些减灾措施,也可能会减缓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地震预警信息的可参见图2)。

通常,日本气象厅会临时向少数机构提供地震预警,例如铁路运输公司、建筑公司,使用专门为整个日本设计的地震检波器数据的地方政府,以及从国内nieD安装的700个站点中获得高灵敏度地震观测网络数据的地方政府。

在地震预警到剧烈震动发生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差,它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将要发生地震的位置与震源中心的距离远近。这一时间差大约是十到数十秒,虽然时间极为短暂,但也可以用来减少或避免地震灾难所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比如在得到预警后,操作人员对正在运行的火车、电梯以及其他各类电气设备进行紧急制动,可以减少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施等因为地震震动所造成的各种事故;又如,在这一时间内紧急告知公众采取熄灭明火、关闭煤气或是躲在桌子底下等行动,以降低各种潜在危险,减少人员伤亡等灾难的发生。日本文部省正在同日本气象厅协作,共同开发一个重要的地震预警自动触发应急系统,其目标是通过地震预警来自动触发各类紧急事件应对措施,比如地震预警自动触发煤气管线自动关闭等。相信这一系统的研发,对提高地震预警的实际作用,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⑵私人部门的成果

利用S波和p波到达时间的差异来减灾也运用到了私人部门。在新干线的列车上已经安装一个专门的系统,这一系统独立安装了传感器用来分析p波信息,并能迅速地把接收到的p波信息传递给列车控制系统,以触发列车作紧急制动。东京燃气公司用安装在供气地区的传感器得到的信息和土壤与管道信息的数据库做损失评估,公司也正决定开发一个能对燃气供应自动断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便能实际控制关闭气阀的流程。

⒊海啸观测

⑴日本海啸:当地与远程的海啸

日本四面环水,又有一条狭长而复杂的海岸线,因此非常容易遭受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在1896年的明治三陆地震海啸中,有将近2.2万人丧生;在以后的数十年里,类似的灾难仍不断发生。1983年日本海地震造成104人死亡,1993年北海道南西地震造成230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海啸而导致的。

日本绝大多数的海啸灾害都是当地海啸造成的。当地海啸主要是由海岸附近的地震,或是在地震后短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形成陆地沉陷所导致的。正因为如此,对海啸的预警就要求数据分析与传输系统的发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运作起来。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如果感到在海岸线附近相当摇晃的时候,就要迅速地撤离到高地上去,这样防灾效果要远胜过等待收到海啸预警信息。

除了当地的海啸外,日本也会遭受到从远处的海啸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海啸一般是由远海地震引发的,例如像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在1960年,一场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横贯太平洋,在大约22小时后抵达了日本海滨,造成142人丧生。

对远程海啸的预警,必然要求在国际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形式上进行国际间的合作。

⑵对海啸的观测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100个观测点执行对海啸的观测,使用包括自有的大约70多台设备,以及日本海岸警卫队和当地政府主体等组织安装的观测设备。

日本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协作,在距离室户(muroto)海角13公里处安装了GpS检潮仪,并主持了使用这些仪器的示范实验。这一系统在2004年9月太平洋沿岸产生地震后,海啸高度达到10厘米的时候就被观测到了(海啸的监控网络可参见图3)。

⒋海啸预警信息的

⑴对当地海啸的预警

当一次会潜在发生海啸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气象厅会从“海啸数据库”中选择一个相应的假设依据,这个数据库中储存的是沿着海岸线的海啸高度与它将在什么时候抵达海岸的预测,海啸的预报就是依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判断的。

当一场海啸可能会引发海岸线的损害时,日本气象厅会在地震发生后的大约3分钟内,海啸警报或警告,紧接着海啸预计高度与预计抵达时间的公告。海啸公告在预计浪高为0.5米时,而海啸警报在浪高为2米时。大多数的海啸警报都会在浪高为3米或更高的时候。

海啸警报会迅速地传递给灾害管理组织,以及使用防灾信息网络与卫星系统的媒体界,这些组织会将海啸警报马上传递到民众以及海上的船只。

⑵对远程海啸的预警

对于远离日本的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所引发的远程海啸,例如来自智利或者阿拉斯加的海啸,日本气象厅会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密切合作,预测出海啸对日本海岸沿线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海啸警报(海啸的预警流程可参见图4)。

⒌海啸风险图

日本中央政府预计到,由那些断层较深的地震,诸如快要威胁到东海地区和东南海地区的地震而引发的当地海啸带来的巨大破坏将会持续下去。为了减轻可能带来的海啸损失,必须努力开发能更快海啸预警信息的技术,并提高个人和社区两个层面上的海啸危害风险意识,从而使预警的信息能被当地百姓适当地利用,以便做出必要的疏散。

日本中央政府已经确立了一个目标,要在2010年前,为所有市政当局编制海啸风险地图(参见图5),用来更为有效地执行海啸减灾的措施。2004年,日本政府已经编制完成了海啸风险地图手册;2006年底,日本政府已经调查了很多有关支持地方政府创建和使用风险地图的问题。

同样,为了缓解海岸沿线的海啸损失,日本海岸警卫队正在对可能即将发生的这种大地震产生的海啸几率做出估算,并开发海啸减灾信息的图表,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火山预警

⒈火山活动观测

⑴日本的火山喷发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俗称太平洋“火圈”),拥有108座活火山(约占世界总数的10%)。在大约15个活火山中,喷发或者其他反常的事件经常发生,在最近几年里,就有2000年的乌苏山与三宅岛喷发,2004年的浅间山喷发。

⑵火山活动的观测

日本气象厅对除无人居住的海岛和海床以外的81个活火山进行了火山活动的观测,在41个火山上已经由日本气象厅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安置了地震检波器和其他观测装置。

对于其他的51个火山,火山活动观测和信息中心的移动观察小组会使用地震检波器和其他设备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来监控属于他们管辖范围内的火山活动情况。当非正常的火山事件发生时,移动观察小组会被马上派遣过去,以增援那个地点的观测和监控系统的力量。

同样,地理调查研究所也会对主要火山地点周围的地壳运动进行监控,在火山喷发或者当喷发风险很高的时候进行可移动观测,以获取对地壳运动情况的认知。一些国立大学和nieD一直在执行对36个火山持续的、有规律的火山喷发研究,并对不平静的火山进行非经常的强度观测。

日本气象厅、地理调查研究所、海岸警卫队、大学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正在共同努力,以加强对火山的观测,并完善能持续反映火山活动强度的火山监测系统(参见图6)。

⒉火山预警信息的

⑴火山信息的

火山预警起始于日本气象厅的4个火山活动观测与信息中心,它们与相关组织相互合作,共同监控安装在火山周围和地壳运动区的地震检波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当察觉到不正常的现象时,火山信息就会以三种形式,即火山警报、火山警告和火山观测报告(参见图7)。

火山警报会在威胁到人类生命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或者可能要发生时;火山警告则会在非正常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并要求引起注意时;而火山观测报告的是对火山警报和火山警告的补充,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有关已经发生的火山活动的信息。

为了确保火山活动信息能很容易地被理解,2003年,日本气象厅引进“火山活动分级”的概念,这是一个附加的火山活动指数,表示的是火山活动的级别和灾害响应的方法的需求。日本气象厅使用6个等级范围显示破坏的等级,以升序排列,0级为稳定的状态,5级就是大规模破坏。截至2005年,这套分级方法已经被引入到12个火山活动信息管理之中。

⑵火山喷发预报协调委员会

1974年,火山喷发预报协调委员会在日本气象厅的领导下建立起来,其主要职责是同相关组织交换相关研究项目的成果与信息,并针对火山喷发事件作出全面决策,同时也主持火山喷发预报以及观测系统开发的研究。该协调委员会例行的会议每年举办3次,在这些会议上会作出有关全国范围预防内火山活动的决策。

⒊火山活动风险图

⑴火山活动风险图

建立用以描述每个火山活动方式以及特殊地点的特别灾害风险的火山活动风险图,是一种可以保证民众能够基于火山预警信息而采取迅速而又合适的撤离行动的比较有效的方式。火山风险图有助于提高居住在火山附近人们的减灾认知,也有利于当地政府实体制订合适的减灾计划,以及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这些地图的编制主要是由相关的当地政府实体推进,中央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协助。当前已经编制完成了37个火山的火山活动风险图。

⑵乌苏山风险图――最好的实践

在2000年北海道的乌苏山火山爆发前,一份关于乌苏山的减灾图已经编制完成,并在如何逃生以及提高当地居民减灾认知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火山活动升级时,大约有1.6万人按照火山学家的喷发活动预测和日本气象厅的火山警报,早于最终喷发前两天迅速地撤离,其结果是没有一名人员在此次事件中伤亡。

⑶富士山风险图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也是一座活火山,在1707年宝永(Hoei)地震(8.6级)爆发的49天后喷发,给山脚下的村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火山灰一直延伸到江户(古代的东京)。如果富士山现在喷发,这种破坏就会严重地影响甚至蔓延到首都地区。正因如此,政府就必须制订出跨大区域的减灾政策。2005年由相关中央部委以及当地政府实体组成的联合协会,为富士山建立了一个火山减灾图。此图显示了在喷发时遭受熔岩流、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破坏可能性高的区域,以及一些可能会被火山灰覆盖的区域。相关市正在依据这一信息,积极推进本市的风险图的编制。

图8展示了乌苏山风险图和富士山风险图。

三、恶劣天气灾害预警

⒈台风、降雨及降雪的气象观测

⑴日本的气象灾害

在日本,有时恶劣的季节性气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台风、大雨以及大雪。由于日本地形陡峭,河流纵横交错,当大雨来临时,就特别容易引发洪水;此外,大量峻峭的山地和峭壁也很容易让国土遭受泥石流的侵袭。因此,日本正在努力减小由恶劣天气灾害导致的损失,其方法就是通过加强各种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与改进预报的技术。

⑵地面天气观测

就地面天气观测而言,日本气象厅已经建立起了“自动气象数据获取系统(theautomatedmeteorologicalDataacquisitionSystem,ameDaS)”,用来实行对全国范围内的天气观测站进行自动化的观测。在整个日本ameDaS中,至少有1300个站点用以测量降雨量,其中的大约850个也用来测量空气温度、风向与风速;大约有290个站点可用以测量强降雪区域雪的厚度。

观测数据通常每10分钟收集一次,在观测数据出来后5分钟左右就要被各个气象台使用;观测的数据也会被公布在日本气象厅的网站上,以供广播组织做气象预报节目时使用。

⑶气象雷达观测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的20个地点使用气象雷达,用来探知数公里以外降雨、降雪的具置和强度。观测数据每10分钟采集一次,在观测数据出来后的大约4分钟内就会被各个气象台使用。

⑷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观测

日本气象厅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用来判定台风的准确位置,并估计出它们的强度以及规模,同时监控对流云活动导致的大雨和降雪。西太平洋的北半球部分的观测数据每半小时采集一次,而南半球部分的则每小时采集一次。

⑸海洋观测

日本气象厅使用安装在全国11个地点的海岸检潮仪来观测浪的高度和频率,并用全国66个潮汐气象台测量海平面高度。为了准确地探知海洋上的气候条件,日本气象厅采用海洋观测船和海洋浮标进行观测。图9展示了气象观测系统。

⒉台风、降雨及降雪预警信息

⑴天气警报与警告

当判定大雨或者暴风雨会造成损害时,日本气象厅会“通报”;而“警报”会在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时,一共有7种类型的恶劣天气警报和16种类型的天气通报。

恶劣气候警报与警告能够对预测的天气情况采取的对应预防措施做出简短的描述,可预测的天气情况描述包括了预期天气事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峰值时间和最高值的量。

日本气象厅也提供了图形气象信息,可以形象地描绘出诸如大雨等气象条件,它们预计会在哪里发生,以及在哪里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等,所有的一切都以一种简单易懂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⑵巩固特大暴雨政策与降雨实时报告系统

在近几年,局部地区的特大暴雨在日本频繁发生。在2004年,据报道有多达400次强烈的特大暴雨(降雨量每小时50mm或以上),超过了有记录以来所报告的最大数值。因此,让预报员能更加准确地预报特大暴雨变得相当重要。

日本气象厅会每隔30分钟小范围的降雨预报,以测算1公里范围内下个6小时内每小时的雨量;为了减少由于特大暴雨对城市区域内的降雨损失,日本气象厅每隔10分钟就进行雨量实时报告的,推测1公里范围内下个小时每10分钟时段内的降雨量。

日本气象厅正在积极努力,提高自身对特大暴雨预报的准确度,目前,已装备了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可以3D的形式不间断地展现出风雨的动态;另外,日本气象厅还大大提升了自身拥有的超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图10展示了大雨的上升和降雨实时报告系统。

⒊洪水预警信息

⑴为洪水监控观测降雨与水位线

日本国土、建设与运输省(mLit)和地方政府对由他们管理用来减灾监控目的的河流进行降雨与水位线的观测。mLit通过全国26个雷达降雨观测站,对整个日本的中央政府控制的河流进行降雨状况(分布与强度)估测,还通过分布在全日本大约2500个降雨观测站和大约2000个水位线观测点收集观测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观测使用到了可视化观测方法,通过机械化的观测设备和一个无线遥测系统,自动从远端发回观测数据。

⑵洪水预报

那些被认为需要重点减灾河流的危险地带已经标注出来。无论是mLit或者地方政府谁掌管哪一条河流,都要同日本气象厅协作,共同关于洪水的预报。

日本气象厅掌握着水的自然条件(降雨、融雪),而mLit或者当地政府把握着水的现状(河水水位线和流量)。通过密切合作,他们会洪水的预报,包括对未来降雨、水位线和流量的预测,这些信息经由进行防洪行动的市政防洪管理实体(防洪团)以及媒体,传递给当地的居民。

⑶水位线信息的传播

对于那些需要重点进行减灾,但具有特殊特征而很难进行洪水预测的中小规模河流,mLit或当地政府都会对指定的危险地带进行负责管理,并设定特殊警戒水位线(必要时进行撤离的水位线)。当洪水达到这些水位线时就会通告,这些信息也会传递给当地居民。

⑷防洪警报

防洪警报的,主要是为了让河流的管理者给市政防洪管理实体、参与防洪的其他组织开展准备活动以及部署提供指南。

当预测到严重的洪涝灾害会沿着河流发生时,mLit或者当地政府会负责对指定的河流危险地带进行管理,当水位线达到预先指示的水位线(采取防洪行动预防措施的水位线)或者警戒水位线(实行防洪行动的水位线)时,就会防洪警报。基于这些警报,市政的防洪管理实体以及其他参与防洪的组织,都会采取必要的灾害响应措施,或者开展相应的备灾行动。图11展示了洪水预警过程。

⒋洪水风险图

mLit和当地政府(负责河流管理)基于对这些河流预计的降雨量所作的洪水仿真,辨识出河流沿岸的洪水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预报和水位报告活动,以确保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预先知道洪水风险并能采取快速而恰当的撤离措施。

那些预测会发生洪水的市,正在建立洪水风险图(参见图12),该风险图概括了诸如洪水风险区域和可能水位深度的信息(由河道管理者提供)、撤离地点以及洪水预报通讯方法等。

很多市正在致力于当地的洪水风险图,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展示与分发给政府职员及个体家庭、在市民的礼堂和医院里展示、以时事通讯方式出版、在网站和电话簿上公告、利用风险图执行撤离演习、作为教学资料在小学和初中课堂里教学、举办关于风险图的社区会议等。

⒌泥沙灾害预警信息

当可能会因大雨引发大量的泥石流滑坡时,日本气象厅会大雨警报,并吁请警惕因大雨延伸的灾害。但目前还只是同mLit一起合作,只能提供一些关于泥沙相关灾害的、有助于促进应急活动支持的预警信息。

当可能会有因为大雨而引发的泥沙相关灾害(泥石流和山崩)不断增加的危险时,当地气象台和地方政府会联合信息,市长们会迅速而适当地撤离命令,或者向当地民众作出指示。需要引起警惕的市也会被指定出来,的公告会包括以下信息:“预报显示,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由于大雨,可能会引发泥沙相关的灾害风险,请在泥沙灾害风险区域内及周边要小心谨慎。”

这些行动在2002年的基础试验中首次执行,在2005年开始全面向各地方推广,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签订了联合宣告的协议。图13展示了泥石流灾害警报过程。

四、日本预警系统的国际合作行动

⒈自然灾害风险观测(地球观测)

⑴对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贡献

为了能确保对诸如地震、海啸、台风和强烈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应急采取最为合适的举措,日本将对全球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准确而广泛的观测,并将这些观测结果用于制订更为合理的政策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个称之为“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theGlobalearthobservationSystemofSystems,GeoSS)”的10年执行计划已在第三次地球观测首脑峰会上制订出来。而今,地球观测组织(theGrouponearthobservations,Geo)正在积极推进建立GeoSS,日本作为Geo执行委员会的一员,为GeoSS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图14展示了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⑵地球观测卫星的使用

2006年1月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大地”(“Daichi”)装备了三种观测传感器,用来让监控装置对洪水与山崩灾害状况进行辨认,还观测由于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地形上的改变,“大地”卫星将有助于把数据和灾害信息快速分发到灾害管理组织中去。日本正积极参与名为“国际灾害”的全球灾害观测协作构架。依托这一框架,当大规模灾难发生时,日本可以免费提供“大地”卫星的观测数据。

为了让使用诸如“大地”这样的地球观测卫星实现灾害危机管理的组织形成一个体系,日本在积极推进亚太区域灾害管理支持系统开发的同时,正与亚太区域的其他国家合作,以形成一个新的纽带。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要推进“守卫亚洲项目”,致力于开发一个信息框架,让成员国和组织能够分享诸如森林火警和洪水灾害方面的信息。

⒉预警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贡献

信息共享形式的国际合作,对有关远程地震的预警和防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oceanographicCommission,ioC)正在开发和强化这一协作系统。基于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所汲取的教训,太平洋海啸警报与缓减体系政府间协调集团的成员国必须在ioC的领导下,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夏威夷),努力实现海啸预警信息共享。日本气象厅承担着西北太平洋区域地区中心的角色,已从2005年3月开始向有关的国家提供海啸的通报。

日本也积极地为构建“印度洋海啸预警和减灾体系”的“政府间协调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⑵在水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日本土木工程研究所“水危险与风险管理国际中心(theinternationalCentreforwaterHazardandRiskmanagement,iCHaRm)”已经开始开发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使用卫星数据,对缺乏观测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河流洪水的预测、警报和警告等准备工作。

为了增强洪水预报、警报与警告的效力,必须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让居民能在洪水发生时预先辨识出洪水的风险所在,并采取迅速而恰当的撤离措施。iCHaRm也因此在日本国际合作署(JaCa)的支持下,开始对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河流管理者和灾害管理职员进行洪水风险图的培训。

⒊使用基于社区的减灾活动风险图

⑴通过oDa实现的协作项目

在2005年1月在神户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减灾会议上,日本宣布了启动经由政府发展援助(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t,oDa)的减灾动议,这一动议将使用oDa来提供基本的减灾协作指南。日本正通过各种努力,来提高容易受到灾害侵袭的发展中国家的预警能力,并通过共享风险图的诀窍与专门技术来提高他们的减灾能力。

加勒比海地区灾害管理项目,是从2002年到2005年之间执行的,为编制洪水风险图与帮助手册的编辑提供了方法指导,并致力于通过在示范地区使用风险图和编辑相关手册的形式,形成基于社区的灾害管理计划。另外,这个项目还包含安装诸如通信装备等方面的it设备,充实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举办编制风险图的研讨会和演练工作,以及制订社区灾害管理计划等。

⑵通过亚洲减灾中心展开的社区减灾活动

日本正在努力加强通过由25个亚洲成员国组成的亚洲减灾中心(asianDisasterReductionCenter,aDRC)展开区域性减灾协作工作。为了促进基于社区的减灾行动和提升整个减灾问题的公众认知度,aDRC专门举办了对以减灾为导向、以城镇监测为手段、基于社区的风险图编制培训。这种培训特别包含了以下内容:

当地百姓、地方官员和减灾专家要一起在城镇的周围进行实地考察,辨认出哪些区域是特别容易受到损害的,以及哪些地方是能有效抵抗灾难的。

每个参与小组要通过把照片或者其他材料贴在一张图上的方法,对他们的发现作一个直观的展示。小组的参与者要建立一个风险图,加强信息共享的能力和对减灾的认知。

所有的参与者都要从自我帮助、相互帮助和公共帮助的角度出发,讨论减灾政策执行的问题、政策和责任。

五、结语

日本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侵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形式的自然灾害给日本政府和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有着优越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的日本,以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作为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抓手”,在本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预警系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许多地方同样遭受着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威胁,而我国在如何有效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和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促进国际间预警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同样是我国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法宝。

综观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跨中央各部委的组织机构组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全方位应用、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直接面向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民众传送预警信息、自然灾害风险图的编制与应用、积极推进应急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把发展“城镇监测”作为编制社区风险图的重要方法等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确定的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中日两国虽然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和发展基础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在自然灾害防范和预警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日本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明确我国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并既好又快地推进其建设,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earlywarningSub-Committeeoftheinter-ministerialCommitteeo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forDisasterReduction.Japan'snaturalDisasterearlywarningSystems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veefforts[R],2006

作者简介: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地震;灾情统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5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l000次,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生的最严重大地震有十一次,我国就有三次,分别是1920年12月宁夏海原8.5级地震、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2008年四川“5.12”汶川8.0级地震。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和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灾害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基础设施遭到重大破坏,资源遭到毁损,环境遭到破坏,对社会经济影响重大。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对地震灾情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并形成灾情报告。灾情报告是反映灾害情况的专门性文件或文献,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灾害情况,实施防灾救灾以及进行灾害研究,认识灾害规律,分析灾害发展态势,进行预测、预报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灾情报告是在灾情调查、灾情评估、灾情统计基础上完成的。灾情统计是灾情报告的重要组成,是对地震灾区进行综合灾害分析与评估的根本和依据。本文仅对当前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尤其是灾情统计工作中较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并通过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深度分析和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出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对政府决策发挥的作用。

二、地震灾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就是统计由于地震灾害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的直接危害。地震灾情统计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通过搜集、整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灾情统计工作的灵魂。科学、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必要依据。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强化统计工作管理,更好的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无论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对部门单位的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防震减灾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提高统计信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三、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震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以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事业统计年报”为主,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工培训与教育;地震事业经费;仪器设备和车辆状况;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市县地震部门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地震统计基本要素,为地震科技、防震减灾、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较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的需要。但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了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意义的正确理解,给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统计工作简单化,部分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地震灾情统计局限于一般性的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统计数据的深度、广度分析加工不够,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就出现了因在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中职责履行不到位,统计工作简单化,统计数据出现不及时、不科学,导致统计信息错误,个别领导干部被免职。

(二)统计信息与防震减灾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统计数据产出效益较低。目前的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数据汇总,为防震减灾“3+1”体系服务的功能发挥不足。统计工作对灾区现有的各类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程度不够。如“5.12”汶川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八县一区,各县区对各类地震灾情数据资料进行了收集汇总,但统计数据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不够,发挥的作用有限,统计数据产出效益偏低。

(三)统计数据和结果的实用性不够,难以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依据。灾情统计数据影响大,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关系到社会各界对灾情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统计数据失真时有发生。有些灾情统计数据基于假定和预判,甚至主观需求,得出的结论可实用性不强,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部分部门、单位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到位,统计口径有偏差。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其一、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其二、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这说明如果没有统一的口径范围,则不可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指标数据。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才能杜绝不同部门对同一统计指标不同的统计结果,才能得出科学的统计数据。

(五)统计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稳定、专业的统计队伍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目前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统计队伍也不专业,往往是哪有灾情,哪儿才相应地出台措施。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工作搞好统计服务,发挥统计优势,形成省、市统计联动机制,四川省统计局先后发出《关于紧紧围绕统计系统报送抗震救灾工作相关材料的通知》、《关于填报〈统计系统5·12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日报表)的通知》、《关于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管的通知》、《四川省统计局关于加强抗震救灾统计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看似加强统计服务工作,实则说明我国统计工作体系之薄弱。另外,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基层统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知识不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工作找不到抓手,开展工作缺少思路和办法。有些基层统计人员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对学习的根本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学习中囫囵吞枣的多、学以致用的少。有的人学历层次本来就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匮乏,不仅不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对本职的统计业务知识、技能也不肯下功夫学习,与新时期统计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对策

(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统计数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无论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基础工作。所谓统计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统计法律法规,对各环节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统计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保证不了统计数据质量,就谈不上统计为社会服务,为领导、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真实有效的数字依据。目前,地震灾害统计要素主要有:发震地点、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烈度、烈度Ⅵ度以上面积、地震受灾地区、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包括死亡、重伤、轻伤等)、房屋破坏情况(包括毁坏、严重、中等、轻微等)、生命线工程损失(包括桥梁、铁路、公路、码头、机场、水利水电工程等)等,以及是否有中长期或短临预报等内容。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调查数据管理和的规范化、正规化、法制化,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调查、管理、信息制度。第二,坚决杜绝随意提供和公布灾情统计信息的行为,避免造成社会重大动荡。

(二)加强统计深度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深度分析建立在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的基础上,切实按统计机构网络化、原始记录完整化、统计数据台帐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分析经常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培训正规化、统计工作法制化的要求,实现对基础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广度分析加工,得出的统计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得出的结论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样的深度分析才能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资料不仅为党政领导服务,更要为社会公众服务。第二,实现统计资料从粗加工、低层次的传统服务向深加工、多层次的现代服务转变,树立一种精益求精的观念,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工作上水平。针对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着力加强统计机构的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统计人员,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型、分析型、管理型、执法型”的基层统计干部队伍。同时要稳定统计队伍,积极争取解决统计人员求人又受气,事多待遇低的问题,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留住统计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统计系统要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各级统计部门及其广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的需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搞好统计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高质量完成统计任务为己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从而不断增强统计队伍自身的素质。注重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业务知识,增强统计业务素质;学习统计法制知识,增强统计法律素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新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水平;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提高统计分析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把统计队伍建设成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优秀统计队伍,从而使统计工作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就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统计职责、统计内容、统计程序、统计资料管理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内容,建立统计工作基本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到全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分数多少来评选先进,形成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体系,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部门和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网站、印发统计资料等形式,定期地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规范统计指标口径,严格杜绝对同一统计指标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将灾情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等纳入统计序列,形成科学的统计体系,真正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兰日清.大型结构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

[2]文里梁.基于三维GiS技术的地震灾情场景模拟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

[3]董鹏聪.地震预警中震源参数的快速确定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4]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5]兰日清.公路网络地震作用下经济损失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6]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

[7]王延伟.基于J2ee的通用地震信息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6

今天,召开××市防震抗震指挥部(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和××省防震抗震指挥部(扩大)会议精神,认真回顾总结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分析研究2009年我市地震形势,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刚才,省地震局的专家介绍了今年的震情形势,金山同志代表指挥部总结了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2009年工作安排意见,我都赞同,希望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8年的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大事多、难事多,也是地震灾害极为严重、防震减灾工作极不寻常的一年。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齐心协力,应对特大地震成效大。5月12日,xx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我市震感强烈。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迅速行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地震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迅速向社会震情公告,积极主动接受记者采访,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快速震害信息,及时平息地震谣传,对稳定社会、安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迅速开通热线电话、专线电话,为群众了解震情灾情、咨询地震知识提供了大力支持;民政部门迅速动员,组织救灾款物支援灾区;市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道路抢险、电力抢修、通讯保障等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充分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尽职尽责,震情短临跟踪效果好。2008年是豫北地区连续第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可能发生中强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各级各部门对短临跟踪工作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地震部门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记使命、坚守岗位,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全力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汶川地震后,除正常值班外,地震系统又增加了局领导和主要业务部门全天候在岗带班制,保证了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大大提高了震情速报和信息上报速度,达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高度重视,地震灾害防御进步快。做好震害防御工作是现阶段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市继续推进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率进一步提高,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到位率达到100%;完成了全市所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投入300万元继续开展了城市活断层探测二期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工作,农村建筑工匠防震抗震知识培训工作正逐步推开;继续加大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积极努力,防震减灾应急保障有加强。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预案的制订、修订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地震现场工作队在豫北6市地震快速应急联队举行的应急培训演练中得到锻炼;全市卫生、教育系统举行了地震应急避险演习,提高了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民政、商务等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加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初具雏形;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总的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防震抗震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市地震局也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的联合表彰,成为我省地震系统唯一受表彰的单位。这既是对市地震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

尽管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地震形势,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地震预报仍是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实现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还十分困难;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抗震能力总体不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的问题尤其突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薄弱,与先进地市相比,物资储备、救援队伍、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很不平衡,个别县(市、区)还存在机构不健全,工作开展不深入的现象;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时有地震谣传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等。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坚持统一指挥,形成合力。防震减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实践证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离不开政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军地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配合与联动。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震。地震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很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因此,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首位,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测研究,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加强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防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使防震减灾工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能够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工作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三)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地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虽然人力不能控制地震,但只要做好工作,完全可以有效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震灾预防工作,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理念的转变,在高度重视震后救援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震前的积极防御;要大力加强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逐步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要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公民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等各项准备工作,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与水平。

(四)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防震减灾工作既要把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人口密集区域以及重要时段和重大活动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广大农村地区、一般工程的防震减灾工作,结合实际,重点加强监测预报,全面推进震灾预防,有效开展紧急救援工作,促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协调发展。

三、扎实推进2009年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好2009年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各县(市、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充分汲取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启示,认真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着力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一)加强领导。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七大报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都要从汶川地震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投入,保证地震工作人员和经费的落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情况,强化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二)搞好协作。防震减灾工作不只是地震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强化大局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按照《××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的规定,民政、卫生等部门要明确物资储备、管理和调动程序;发改委和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短临跟踪期间的各项经费,确保“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胜”;通信、公安、电力等部门也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做到有备无患。

(三)抓好落实。一是重点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加强地震监测管理,确保监测仪器正常运转,数据传输连续可靠;要做好异常情况的跟踪与落实,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确保异常落实不过夜;要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做好地震速报与震情信息工作,保证社会稳定;要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国庆等重点活动、重要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二是全面加强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切实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从源头上把好防御关;要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每县都要建成2个示范点。三是有效提高地震应急工作能力。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足于防大震、救大灾,全面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检查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半年要认真组织参加全省防震抗震指挥部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加强各类工作队、救援队、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大力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没有建应急避难场所的县(市)今年至少要建成1处。要进一步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市防震抗震指挥部要适时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四是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努力构建专业教育、培训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城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认真组织好5月12日“防灾减灾日”活动。地震、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继续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以点带面,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要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继续在党校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决策能力。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7

一、震情背景

省2015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确定的地震趋势意见中涉及我州部分县,尤其是2014年发生“11.22”康定6.3级和“11.25”康定5.8级地震,表明我州及邻区在2015年度地震活动水平增强的可能性较大,防灾减灾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地震短临跟踪工作。

二、工作目标

以强化重点危险区震情短临跟踪为重点,以科学把握重点危险区及其周边异常和震情形势变化,为地震短临预测预报作出努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三、工作思路

(一)依据全省2015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确定的重点危险区和州防灾减灾局关于印发《2015年度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甘减灾发〔2015〕3号)要求,我县在所划定的重点危险区内,因此必须加强地震微观、宏观监测工作。

(二)严格震情值班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切实搞好防灾减灾局现有通讯工具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震情监测、地震应急信息传送畅通。

(三)按照《省地震局关于加强市县地震监测预报和震情跟踪工作的通知》和《州防灾减灾局关于印发2015年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积极争取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确保有人做事,有条件做事。

四、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地震短临跟踪工作要在州防灾减灾局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县防灾减灾局成立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防灾减灾局局长

副组长:县防灾减灾局副局长

成员:县防灾减灾局工作人员

各乡镇防灾减灾助理员

主要职责:按照省地震局、州防灾减灾局对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研究协调解决我县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重大问题;开展地震短临跟踪监测相关工作;督促指导各乡镇、县级各单位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通过强化地震监测,捕捉地震前的各种微观、宏观异常现象,充分有效地分析异常特征,为上级防灾减灾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时准确地作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依据。

五、工作措施

(一)地震监测预报。按有关要求及规定对震情进行监测与分析速报,尤其是要加强对地方震、近震以及震群的监测和速报工作,出现震情必须按规定速报州防灾减灾局,对未按规定速报和上报的要追究值班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宏观异常的上报与核实。各乡(镇)防灾减灾助理员,要认真做好本地区地下水、动物、气象等宏观异常信息的捕捉、收集、上报与核实工作。县防灾减灾局将根据上报的宏观异常情况及时的收集汇总,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做出分析意见,并写出宏观异常情况报告上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州防灾减灾局。

(三)会商及预报。综合各种地震宏观、微观异常情况,坚持震情会商制度,按时将会商意见速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州防灾减灾局。若出现明显异常或发生紧急震情,要随时进行会商或紧急会商,并将会商意见迅速上报。加强与周边地区防灾减灾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进行信息互通,资料互补。根据地震活动发展趋势和地震学指标的演化程度,若短临异常相对集中出现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州防灾减灾局提交观测报告。

六、地震短临跟踪任务

根据全省2015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划定的“及邻区地震危险区”的划分范围,抓好我县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力争为短临跟踪监测和短临震情分析预测取得实效性作出努力。

七、短临跟踪监测措施

(一)在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将全县日常监测与重点危险区的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现有地震监测台点的管理,为短临震情监测和分析预测提供连续、可靠的监测资料,安装有“地震烈度仪”的乡要落实专人进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按有关要求及规定对震情进行监测与分析速报,尤其是要加强对地方震、近震以及震群的监测和速报工作,出现震情必须按规定速报州防灾减灾局。

(三)规范报送程序,做好观测数据登记、报送和材料归档工作。按照各乡镇及时将监测的地震宏微观异常情况报县防灾减灾局,再由县防灾减灾局报州防灾减灾局的程序进行。同时,乡镇和县防灾减灾局要做好数据资料登记、保存和归档。

(四)密切跟踪监测宏微观异常。严格按照《省地震局关于印发省地震前兆异常核实工作规程(修订)的通知》和《州防灾减灾局关于印发州地震前兆异常核实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做到异常落实不过夜。无论任何时间,只要发现宏、微观异常,必须及时上报州防灾减灾局,并派人员进行核实。其中,一般宏微观异常由所在县防灾减灾局进行核实,以电话和书面材料两种方式上报州防灾减灾局。重大宏微观异常由州防灾减灾局派员和县防灾减灾局一起进行核实,写出专题报告上报省地震局。特大宏微观异常由州防灾减灾局请求省地震局派专家联合进行调查核实。

(五)加强震情分析预测工作。严格执行震情会商制度,加强与州防灾减灾局和周边县防灾减灾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及时交换异常信息。

八、其它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8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抗震的能力,直接影响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市地震部门应依法行使抗震设防监管职责,认真执行《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纳入基建工程审批流程(见附件2)。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要监督建设单位依法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抗震设防,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市发改委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在审批、核准和备案建设工程项目时,应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三、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在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在审查相关内容时,应包括由市地震部门所出具的抗震设防核定意见。

四、工程建设单位在进行场地选址勘察、图纸设计、施工建设时,必须主动到市地震部门进行登记并自觉接受监督管理。对应当做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虽已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但其评价报告未经国家、省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建设工程项目,市地震部门不得审定批准,规划部门不得颁发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设计部门不得进行工程设计,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五、对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凡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进行抗震设防的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不予竣工验收。

六、因我市位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动参数六度区和七度区,对其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必须按照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程序执行,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核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动峰值区划图》和《防震减灾条例》,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构,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观念,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的能力水平,立足防震减灾震情监测预报、震害防御、震灾救援三大体系建设,积极展防震减灾工作,广泛宣传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开提高各类建筑工程的防震安全性能,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储备好应急物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和强有力的紧急救援队伍,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加强领导,震减灾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成立以防震减灾服务中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会、党支部会和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资金项目,进一步完善我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工作要求,领导小组下设两个组,一是工作监督组,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担任,配备两名党员干部为支部委员担任监督组成员,履行工作落实的监督职责;二是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单位办公室领导担任,各科股室人员为成员,主要负责牵头落实各项工作,反馈工作成效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强化震情跟踪

1、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分析体系,年初制定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建立值班工作台账和值班工作按排表,坚持日处理地磁、温泉、aete多分量等地震前兆信息系统数据,随时关注我周边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领导报告,组织会商,研判震情趋势意见。

2、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严格遵守地震台网(站)运行管理工作制度,不定期不定时对地震台网(站)进行巡查,按照地震台、站、点分工联系安排表,每季度对台站点巡检1次,雷雨、爆雨季节开展经常性巡检,确保地震台、站、点的仪器设备不遭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全力保障台网(站)运行正常,地震监测数据传输正常,连续可靠。

3、加强群测群防建设,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三网指灾情速报员、宏观观测员、科普宣传员,一员指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体系,完善“三网一员”工作制度,各乡镇要配备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原则上由现有干部兼任,设有1名分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各村(社区)委会、村(居)民小组要配备1名“三网”合一人员,原则上村(社区)组干部兼任,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要对“三网一员”名单进行更新备案,并上报防震减灾服务中心,以确保防震减灾工作不脱节、不断节。“三网一员”和防震减灾中心建立的宏观观测点人员要积极收集本地出现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发现异常,由防震减灾服务中心立即派人核实核查,确实异常的,按程序组织会商报上级防震减灾部门,努力确保震情宏观异常信息核实核查、会商不过夜,坚持每年组织“三网一员”开展业务培训1次,提高“三网一员”业务工作能力。

4、加强震情会商,建立健全震情会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震情会商制度体系,加强震情会商组织管理,完善震情会商条件保障,加快推进各类观测数据资料和震例的清理评估和分析研究,深入开展地震预测方法和预测指标研究。按照地震监测预报长、中、短期和临震预报要求,由震情监测股组织开展年、半年、季度会商和月、周、日会商工作,每年12月15日前会商提出下年度震情趋势意见,6月15日前会商提出当年年中和下半年震情趋势意见,每季度末会商提出下一季度的震情趋势意见,重大节假日活动和中高考前5日会商提出重大节日活动期间的震情趋势意见,切实为全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节假日活动、中高考保驾护航。在震情异常明显、地震活跃高的情况下,实行月、周和日会商,会商得出结论,严格按照震情保密制度进行上报,严禁个人对外公布。加强区域协作,互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与沐川、犍为、金口河区、峨眉、峨边、雷波、宜宾、永善、绥江等周边区、市、联系,了解掌握震情趋势意见和地震活跃情况,不断提升我震情跟踪工作效能,增强震情跟踪研判的准确性。出现重大震情变化或接受到重大预测意见时,及时上报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心,视情况,邀请省局专家指导或报请监测预报处组织专题视频会商研判震情发展趋势。

(二)加强震害防御工作,防范和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

1、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增强防震减灾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居安思危,安全第一”的防震减灾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忘实心,牢记使命,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七进“活动,制定年度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计划,做到会前学法、普法和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增强防震减灾干部的干事创业精神。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和“三月科技之春”、“六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和重大地震“纪念日”等重要时段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农民夜校”、知识讲座、悬挂标语、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法治和科普意识,保障人民群众在地震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2、抗震设防管理

加强城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涉及防震减灾内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工作,主动对接提供断裂分布示意图。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监管力度,强化城市危旧房屋改造和农村安全住房保障,严格按照中国第五代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区划,在新建、改建、扩建和乡村振兴建设中,严把选址关、结构关、工匠关和材料关。利用下乡开展科普宣传、扶贫、农民夜校等向群众宣传农居选址、建房、应急救援等农村居民地震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地震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地震危险源风险排查管控,对全城乡危旧房屋和生命线工程、危化品厂房仓库、水库大坝等建设工程风险隐患排查1次,对排查出的风险立说立改,整改到位,努力提升抗震能力。

3、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套建设完善适应需求的多灾种应急避难场所,把城区已建成的4处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功能齐全,有明显指示标志,能容纳3万余人的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村(社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避难场所,并设明显指示标志。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把已勘选的15个临时停机坪建设起来,设定标志,落实好管理人员,切实防范和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

(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承担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在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调整完善涉及部门地震应急预案职能职责和抗震救灾运行机制。因机构改革,某些单位的职能职责发生变化,按照新的机构职能职责要求,拟定实用性强、可操作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和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明确涉及部门的职能职责,调整充实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指导、协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各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和人员密集场所要制定相应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并报防震减灾服务中心备案。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演练培训。协助应急局完善以武警、消防、民兵役、矿山救援、自愿者和医疗卫生等为主的防灾减灾应急工作队伍工作体系,指导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培训,完善应急队伍名册,规范应急队伍的调配调度,以确保地震来临时,能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篇10

1、重视对《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2、向市政府再次申请出台《连云港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3、依据《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解决塔山水库工程对赣榆地震台的影响。

4、按照《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连云港市地震局职位说明书》。

5、制订和完善了系列地震行政执法管理程序。

6、制订了田湾核电数字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值班制度》,为整个数字地震台网顺利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监测工作:

1、田湾数字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经省政府批准并投资,由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和省地震局共同承担建设任务的田湾核电站数字地震监测台网于XX年4月正式开工,同年底基建工程基本完成,XX年台网建设进入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7月底,包括5个子台、一个信号中继站、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基本建成,8月份开始试运行。工作中,我们通过一抓“落实”,二抓“措施,落实到位”,三抓“检查督促落实到位”,解决在台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立了“市地震数据处理中心”。

2、立足发展提高,力争做强做大中国地震局和各地震局在“xx”期间拟对观测环境和观测条件较好的国家基本台连云港地震台按国家基准台的建设规模和管理要求进行改造和扩建。届时,连云港地震台将建成集监测、预报、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地震台。“xx”期间,我市拟建“地震前兆台网”,届时,我市以mdcb电磁波和地热观测为主的前兆观测项目将成网布局。

3、信息资料传输系统建设。田湾数字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配套环节——数据传输及处理问题,必须与台网的5个子台同步建设。在市政府的关心协调下,市职业技术学院无偿提供二间教室作为台网中心用房,解决了各子台的传输和数据处理问题。

4、市地震局内部建设局域网,各办公室微机与服务器相连并与省局前兆网、信息网联网,可随时调用省局地震目录、震情报告、会商意见等信息。在市政府网站中设有市地震局网页,经常防震减灾工作动态和科普知识,为各部门及广大网民了解地震知识,关心和支持防震成灾工作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5、预报方案与震情跟踪、会商制定了《连云港市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印发了“连云港市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措施”的通知。每季度一次震情会商,并及时以《震情》简报形式向市四套班子、市有关单位发放。11月中旬,完成《江苏省XX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6、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培训群测群防是我国防震成灾工作的重要特色,我市的群测群防工作主要是依靠和发挥企业台的作用,并把它作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局重视对企业台站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先后请市国土资源局张传藻、市气象家冯家沛、省地震局谢华章、卢永、缪发军、徐戈等来讲授有关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学习培训,不但提高了我市专业地震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对企业台站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震灾防御l、田湾数字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是我局目标的计划实施项目,该项目在XX年基本完成。

2、我市市区建设项目之一的市行政中心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市局XX年初委托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承担并完成了新区局部2.3平方公里区城内一条断层探测工作。及时递交市国土局和规划局,保证了新行政中心土建工程如期施工。

四、地震宣传本着工作有计划性,适时、适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XX年全市投入宣传经费5.6万元,受教育人数达百万人次,散发宣传材料3.5万份,举办科普知识讲座15场次,编印《连云港防震减灾》4期,更换市地震局网页内容3次,完成年鉴编写。

五、地震应急l、建有40多平方米的连云港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

2、在市数据处理中心安装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相关软件系统,设有投影仪等配套设备。市局和数据处理中心明确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负责应急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