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武术课程计划十篇武术课程计划十篇

武术课程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7

武术课程计划篇1

关键词:武术专业;套路;教学计划修订;拳种课程化;武术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40-05

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1]。毫无疑问,宏观的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准绳,特别是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言,其意义显的更加重大,因为这直接关乎者整个学科的存亡,因此,我们在2007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完善新的教学计划,本研究选取民族传统体育中设立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套路专业方向为主体,旨在对整个武术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计划制订起到一定参考意义。

1200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执行中问题凸显

1.1培养目标所指职业与就业现实之间的脱离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与现实对比,我们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各级运动队从事教训研等工作;二是社会上还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岗位工作;三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专项

学生为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目前在各级院校的开展更是了如星辰),一般院校所设教学项目主要是初级拳术、简化太极拳等而已,而作为武术套路专项的学生在入校前就有3到6年,甚至10多年的训练经历,大部分是二级以上运动员水平,在校期间他们又学习了少则十余种的传统拳械,所学与使用之间反差巨大;四是目前已经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公安系统从事安保工作,但是,培养目标丝毫没有体现。

因此,就目前培养目标所设定毕业后去向与实际社会就业需求明显脱节。

1.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毕业达到要求之间的落差从03教学计划中明确人才规格为“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以及对“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限定,虽然我们对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也先不考虑我们招收的本科生基础条件能否在4年的学习中达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从一般意义上对“高级专门人才”的理解和目前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内容、时数,特别是现实学生实际所达到的水平看三方面思考,是否能达到“高级”呢?以科研方面为例,目前在必修课中只有32学时的“科研方法概论”课程,再有就是在“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课”中几个学时的专项科研讲授,试想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培养出所谓“科研”、“高级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虽然学生已经接受了有关科研课程的训练,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其科研素质几乎是空白,连最为基本的科研程序、论文设计、撰文规范等也不清楚,问及学生不是学习过科研课程了吗?回答常常是“没有听懂”、“早忘了”,以至于遇到学科检查毕业论文时,返工率几乎100%,当然,我们不否认科研能力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仅依靠一两门课所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必需思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还是相应的课程体系不配套,或者是招收的生源基础差造成的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相对科研方面,教学、训练方面的能力较好,但是同样存在现有课程体系难以支持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人才规格要求。

1.3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缺乏突出专业特色是任何一门学科和其专业必须做到的,否则,将失去该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是如此,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无疑为本专业的特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然而,03计划中武术专业在所列12门专业必修课程中,真正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课程大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3门课(中国文化概论也不具备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占所有专业必修开设课程的25%,更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是所谓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2门课程其实就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以套路专业方向为例(散打等其他方向是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就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体的训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仅目前的所谓专项训练类课程本身就很难反映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而且,即使现有的专项课程设置其理论与技术所安排学时比例也极其不平衡,专项训练为576学时,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仅仅为96学时,理论与技术课程学时比例是100:0.16,事实上,专项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缺的是后者,而我们恰恰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教学,然而,大量的专项训练时间,主体是竞技项目的训练,多数学生入学前就是以竞技项目考入大学,入学后还从事大量该类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一方面,随着新规则要求大量跳跃难度动作的出现,一些学生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现有教学训练方法与入学前相比难分高低层次,加上学生年龄渐大,训练时数、场地等条件还不如以训练为主的一些武术馆校、体校、运动队,不少同学产生厌练专项的情况,以至于出现在通级赛中竞技水平不如入校前的现象,难怪一些新入校的大学生抱着在大学期间要好好提高竞技水平理想时,他们的学长的忠告是“别退步就不错了”,顺便提一句,长期以来把运动项目当学科和专业方向的混淆概念,这就是一个显例。如果说真正要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就应该出本专业出发,站在学科的角度,构建起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而不是过分地移植共性的体育基础学科,丧失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特色,借鉴体育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然也是必需,但是,决不是完全的照搬,民族传统体育学自身学科建设非常薄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思想上认识的欠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从专业必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比例和专项训练内容安排、技术与理论课程比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缺乏作为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

1.4专项训练课内容和限制选修课中有关内容选择和安排的无序目前执行的03教学计划在专项训练课中安排了主项和副项,在以竞技武术为主的专项训练达到了一级标准后(只是本校认定的相当一级标准,我校目前没有一级运动员等级审批权,因此并没有证书等证明)即可转入副项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目前开设的副项训练有八卦、形意、查拳、伤科推拿,而在03计划的限制选修课中其实已经开设了这些课程,每种拳术大致16学时8次课,副项是96学时,结果是任课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了相应拳种16学时学习的学生进入副项训练时,一是所教内容设置重复,二是似乎所学过的同类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不是遗忘就是不规范(不排除教师个人认识差异),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效果无效的问题。此外,由于没有明确限制选修课的专项限制,缺少充分考虑不同专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拳的选课时,出现了混乱,如散打专项在选择了该类课程时难以完成课程任务,还有针对散打专项学生所设置的长拳、南拳、刀术等限制选修课程是否合理也值得深究。

摆在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专项训练课程的内容安排、限制选修课程设置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能否搭建其本专业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所选的这些拳种对完成培养目标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中会出现这些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体育学下相对的二级学科究竟有没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是有,那又是什么呢?如何制订切实可行,即符合体育学一般规律,又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呢?

2.1缺失从学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学科的内在特点“构建一个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方案,必须对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总结多年来学科教学规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原理出发,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精心设计。”[1]

具体的教学计划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亦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美国泰勒认为:确定目标要有三方面的资料(图1)。

依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时,缺乏从学科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常常从一个运动竞赛项目为基点构建课程,忽视了项目与学科的不同,特别是没有深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个性,在各种教学计划改革中被动地适从大的改革指导纲要,迷失了自己,波及到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中,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受“淡化专业”的影响提出了“淡化套路”的要求,以至于出现“淡出”套路的现象,极大地抹杀了武术套路特有的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时,把极具民族传统特性的传统武术拳械课程也“小型”化,不仅课时大大缩水,一个内涵丰富,技术性极强的拳种只设置6~8次课,连“点到为止”的作用都难以做到,试想这样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吗?设立的意义何在?首先,我们肯定一点,作为国家宏观的一些指导性纲要没有问题,我们在制订本专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但是,也决不能不深入具体地研究本学科特点,一味地随波逐流,丧失学科特点;其次,我们必须对本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否则将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学科知识结构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些传统拳种课程不能列为“选修课”,必须作为“专业必修课”,不能“小型”,必须“大型”,非此难以建立学生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能体现民族、专业特色,这也是体现“厚基础”、“技术精、专”等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的具体反映。

2.2缺乏从国内外社会需要视角及时创建性的修订教学计划现有的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人才就业去向与实际毕业流向已经出现了脱节,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需求。如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向公安系统,据2002年对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毕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公安、公司、小学、机关、高校、体委、武警、。其中,公安部门占毕业生就业比例首位”,“进入公安系统占总的就业率50.9%,是整个就业率的一半”[2]。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以及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不断增多,高级安保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空间,可是,我们的计划中还没有明确这一培养方向和人才去向,相应的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也还没有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方面,因为民族传统性而受到世界范围人们喜爱的武术、传统养生等具有很大的国际市场,而面对这一世界性健身市场需要,具有巨大潜在发展空间的人才培养方向,我们还没有前瞻性地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这种国际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方面,面对各种大型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表演增多,动作影视的日益国际化,各种和武术表演有关的活动日益频繁,都预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新兴方向,可是,在不断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始终没有反映出较前沿的社会需求,近年来计划修订缺少创建性,大多是跟随大流和原有计划的一种“路径依赖”性修订,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一种缺失!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需要具体的艰苦的奋斗才能把计划完全变成现实。

2.3缺少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确立计划和配套课程体系如果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那么,从学科角度认识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该是一种必然。尽管按照有关学科理论和标准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不够成熟、系统、完善、独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以此观点构建学科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武术已经具备了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我们不妨先从武术的学科角度思考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体系,这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武术的学科有个认识,所谓学科,从窄义来讲“是指作为代表真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即围绕着科学而展开的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分支,也可以作为有组织的科学的探究领域,旨在探索和解释多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与联系。”[3]学科的第一层涵义就是指学术的分类,第二层涵义就是指教学科目,又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对应的学科。

基于这样认识,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应该排除竞技比赛项目的干扰,把武术作为一种以身体操作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来看待,即要反映武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确立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目前的计划和课程设置缺少了这样的认识,如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以竞技武术比赛内容为主体,所选择和设立的拳种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各拳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整个武术宏大体系中的内在逻辑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武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整合、优化、提高,也就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设想

3.1制订和修订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方法牢牢把握住制订计划的基本原理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理论提示,一般地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构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上而下的方法。2)扩展方法。3)混合方法。

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在构建(修订)教学计划时,主要采用混合方法。在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时,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单个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课程内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组织,体现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在构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结构体系时,主要采用扩展的方法,根据研究方向确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所以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专业知识结构树、能力培养途径和课堂教学环节几个部分构成。[1]

3.2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具体内容

3.2.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修订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养目标中:“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的符合,使专业教学过程能够完成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达到学生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首先,面对国家提出“弘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她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杨民族精神的责任,因此,传承民族体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专业的首要目标。其次,本专业在原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增加在“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从事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

关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从学制角度分析,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区别于中专、大专的教育培养定位,因此,称做“高级”不为过,当然,就目前的培养体系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级”,“高级”的标准问题还值得商榷,但是“高级”定位有它的合理性,即使不贯以这样的称谓,至少也应该突出这样一种理念,但是,针对目前实际生源情况和课程设置难度,对“科研”方面的“高级”要求适当回避更具有可行性。增加“复合”的限定是适应社会对新世纪人才要求的趋势,所以,我们建议增加“复合”的规格,同时,还存在“复合”的界定,是跨学科的大复合还是本学科不同专业的小复合呢?从学科的特性角度看,“专门”的特色绝对不可丢,否则将失去办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各专业的必要,所以我们主张首先是本学科的复合,然后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因此,这里的复合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复合为基础,在学有所能的前提下,放宽复合范围。

综上所述,计划修订后的基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中从事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等(原“科研”方面建议在研究生中体现,本科教育现状似乎还不足以现实)以及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3.2.2对课程结构体系修订的设想根据宏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导,1)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点,“保持和加强运动技术的专、精”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的要求下,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本学课课程种类扩充,增加主干课程的学时夯实基础。2)在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避免相互脱节和机械的重复的弊端,对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公共课程如运动解剖、生理等进行合并精简为人体科学概论课程。3)课程设置是一个科学构建学科的过程,应该杜绝和防止因制订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喜好而设课,也需要避免过分强调本校传统拳种特色而设立课程,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充分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整合优化,从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出发,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期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办出学科特点,民族特色。基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下,武术专业方向的相对成熟,以武术套路专业方向为例。

从知识角度审视,武术就本质而言是以攻防知识为本体的由身体操做和思维认知的两类知识,表现为技术和理论两大部分,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机构,不妨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从武术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体系,仅就攻防知识而言,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相应的内容,或者说都有自己的“武术”(技击),但是,中国武术以众多拳种为特征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说武术知识体系是由丰富多彩的拳种知识构成,从拳种产生过程、技法特点、锻炼功效、认知规律出发各拳种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由此,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武术知识体系(见图1)。按照“注意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制导思想,突出拳种课程化,课程分层体系化,最终完成武术的学科化是我们的基本思想。

从身体操作的技术层面试图做个尝试,按照:1)功架类,如查拳、华拳等拳种择其一、二重点练习基本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全面打好身体素质,这一类拳种适合对初学武术入门知识的掌握;2)长击类,如劈挂、通臂、戳脚等,这类拳种突出在功架基础上的放长击远技法练习,作为入门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脚的技击技法,重点进一步开发人体“先求开展”的素质,特别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功效;3)短打类,如番子、八极、南拳、形意等,这类拳术在开展基础上“后求紧凑”,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为长击技法的补充使的武术技术全面发展,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4)象形类,如螳螂、鹰爪等,这类拳术增加学习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对勾法的应用,鹰爪对爪的使用等;作为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有益补充;5)圆柔类,如太极拳、八卦等,这类拳术更加注重内在文化思想的表达,内与外的统一,对思维、文化修养以及内脏功能的改善价值突出,体现出一种哲理高度的技击方法,使的中国武术技术从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与锻炼到打、拿、顶、撞、靠、踢、跌等技法的丰富与全面,从外在招势变化到内里劲意的贯通,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体性,也由此从技术层面,内在逻辑地搭起一个技术学科体系(表1),这本身就是贯彻教育教学“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某一拳种课程化时,同一拳种之间的差异如何处理,怎样取舍?比如形意拳课程,同为形意拳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域流派风格各异,甚至是明显不同,这就需要从学科角度对各个流派的形意拳进行共性提纯,搭建最为基本的知识基础,同时,考虑其原真性、普及性、科学性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对难以纳入课程主干内容的技术,通过选修课、课外训练等方式进行补充。其中课外训练是指本科期间,根据教师特长以及学生爱好和传统武术的特性,采取类似论文指导的导师负责制,一名导师不超出10名学生,“师徒传承”方式坚持2-3年的全面指导,不占用学校安排的正常课时,利用早操、假期、课余时间系统地专深地学习某一传统项目,但是,同样作为一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和评价体系等,其连续性、专门性,精深度超出课堂程度,以更大限度地向“专、精”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这是更加自主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技艺的要求和特色。

从学科角度,我们还有一个设想,即从众多拳种中高度提取和抽象出最具共性的技术内容,自下而上建立起一门公共基础技术课,作为技术体系的基础课程,称为基功课,具体方法是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腰、腿、臂、桩功入手,归纳总结形成一个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这样更加完整地形成一个学科技术体系,当然,这个大体系的具体拳种可以置换,根据各地特色和具体情况,但是,由此形成的武术学科技术体系构架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

作为理论体系,首先,要与相应技术体系相配套,既在技术课程同时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具体内容包括拳种产生演变历史、健身修身理论、技击技法理论、教学训练理论等,其次,从下自上通过对各个拳种的抽象和归纳,提出共性的理论内容形成武术理论概论课程,这样与技术体系,共同构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和主体知识体现,由此在横纵向衍生不断扩大和完善本学科体系。

3.2.3对课程设置修订的具体建议1)在武术专业必修课中加大真正意义上的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特色的课程,理论课程如民族传统体育史、武术拳种史、传统武术典籍导览、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教学、训练概论、传统体育养生概论等,同时,浓缩现有人体科学和人文社会学课程并且尽可能站在本专业角度讲授。技术课程将原有的“专项训练”(改为专业训练课更为体现学科特点)按照本学科的技术体系安排相应课程,具体武术套路专业方向,按武术学科的技术体系设立拳种课程,如按表1所列内容设立一系列课程,其中,原专项也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其中,同时,根据不同拳种体系内容和难易程度安排必要的课时,总体上加大专业课时,至少保证每天1次专业技术课,“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增加与技术课程相配套的理论内容,其课时比例与技术课大致为2:1。2)限制选修课中与专项训练重复内容部分合并到专业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必要补充,开设非专业课中的其他拳种课程,特别是开设濒临失传的拳种技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以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中国的两翼通背、日本的武道、法国式拳击等。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之间专业课程互选的课时,以体现“复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跨大专业的复合。

教学计划的修订意义重大,从大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到本学科具体特点,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学生基本素质,从计划制订和落实实施等都要做考虑,显然,我们的考虑肯定不够全面和成熟,但是,突破项目对我们学科的束缚,深刻思考本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探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弘杨,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应该努力的方向,衷心祝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孝,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44.

武术课程计划篇2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八届田径运动会”,采用田径运动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开发,加强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高三年体育教师加强高考体育的训练。

4、今年做为晋江市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努力做好指导工作。

武术课程计划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实施

ontheCarryingoutofwushuteachingforphysicaleducationmajors:fromtheperspectiveofwushuContentsintheCourseof"SportsandHealth"inHighSchools

HoUQing-xuan1,HUYu-xi2

(1.GuangdongZhongshanShiqiHighSchool,Zhongshan,Guangdong528000;

2.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makesacomparisonbetweenthecoursebookofSportsandHealthusedinhighschoolsandteachingofwushucourseatuniversitiestomajorsofphysicaleducation.itfindsthatthetwoarenotrelevant,differingintheycontents,methodsandappraisalsystems.itholdsthatuniversitywushuteachingshouldbereformedintheaboveaspectstomeettheneedsofhighschoolwushuteaching.

【Keywords】SportsandHealth,wushu,teachingcontent,implemen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改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的潮流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设置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提供参考。

1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置

1.1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关于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内容的诠释,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五个方面;每一领域都规定了各自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构建了内容体系。依据目标领域的要求,中学武术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学生认真、积极、自觉地进行武术锻炼,掌握一定的武术健身方法,促进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勤学、吃苦、自尊、自信、尊重、帮助的优良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

依据国家对教材管理新的规定,结合地方实际,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出现一纲多本。对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进行统计(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主编:耿培新),结合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的编写分章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第二版,主编:蔡仲林、周之华),现行人教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包含知识窗)的设置如下(依据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7~12年级教材,主编:耿培新):统计得知: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大致划分为9类,即武术概述、武术传统文化、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徒手动作与方法、武术图解、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武术评判与鉴定、导引与养生;除武术教学章节外,中学武术内容几乎函盖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从理论体系上讲,有武术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包含武术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武术文化、养生、武术欣赏等;技术体系则包括拳、器械、对抗、养生等主要技术。并且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自学武术的知识和能力,将难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及要求。如形神拳由11个动作组成,包括了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拳、掌、勾三种手型,蹬、弹两种腿法,除此,还有顶肘、抡拍等动作。刀术“由18个动作组成,包括缠头、裹脑、劈、扎、撩、砍、舞花基本刀法”[2]和蹬、箭等腾空动作。而太极十二动则由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野马分鬃、揽雀尾、蹬脚、倒卷、搬拦捶、如封似闭和十字手等主要太极拳典型动作组成。可以说,遵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经过中学武术教育与课外拓展,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应该较为全面;但是,如何在中学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对教育的组织者来说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2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1961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正式列入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大纲”[3],并规定了每学期的具体教育时数,使学校武术现代化教育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作为担负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革新各学科的教学。尽管2005年版武术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加强了民族精神和武德教育,“在理论上增加了武术的文化内容、武术防身自卫的知识与技法分析、武术表演与欣赏的内容;加强了武术自学自练的方法指导,修改与充实了武术教学内容;在技术方面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4]。但是,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这一传统思想的梳束,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套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评价依据;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武德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学生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

3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导致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通过对8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得知:仅有12%的体育教师在大学里选学的是武术专项,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选修的是其它项目;其中,70%的教师忘掉了大学接受的武术教育内容,尤其是技术内容部分;60%以上教师对现行中学《体育与健康》中武术内容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在调查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与中小学武术教学协调一致。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要势必进行、且迫在眉睫,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3.1更新武术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观念。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的划分、学习目标的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5],还原和丰富武术的真实容貌,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调动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武术文化的传播,延伸教育的功能。把武术教学看作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实践的体系,使之完善与发展。

3.2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程采取了阶段设置课程的方式,即构建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教育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性课程和分科性课程并行,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这样,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层次性,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为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借鉴这种模式,既要突出多学科的交叉,又要体现武术学科的特性。因此,遵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武术类项目教学时数的要求,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内容上划分三个版块:即理论知识版块;技术动作版块;实践内容版块。在理论知识版块中精讲武术概论、武术礼仪、武术文化、武术教材教法、竞赛理论等;技术动作版块:结合《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的内容,精心设计套路教学动作,在分类动作教学基础上,加强短小组合练习。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以人为核心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健身、保健套路,如太极十二动或十六式太极拳、木兰扇、八段锦等;在实践内容版块中组织武术竞赛、表演、欣赏等活动,让学生看图,自学、自练、互教,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3突出学生武术素质教育

卢元镇教授在2005大学体育论坛中讲到:“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6],这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的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中学武术内容的设置,学生武术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即练、用、讲、编、行五字。“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击术的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的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以及实践中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武术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如动作练习的长短、动作难度的大小、动作速度的快慢等,都属于创编的范畴;“行”则指行为,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和要求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礼节与品行、自我学习与锻炼、武术课堂中的表现等。

3.4采用新的教育手段

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支撑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重点加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与表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武术内容的学习,利用课堂的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设计竞赛、表演,丰富课堂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等;利用课余时间按排武术欣赏任务,让学生欣赏经典的武术动作影片、传统的武术技术录象、以及现代散打与搏击录象,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

3.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领域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对传统武术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武德、武术礼仪,拳种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拳种起源、流派、特点等);对武术技术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套路技术,散打技术,擒拿自卫技术,技术识图,拳种技击理论等);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武术教学的组织、教法,武术基础训练,武术运动生理、生化分析等);对学习情感与运动参与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中学生参与、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以此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武术运动与教学的能力,形成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等。

4结论

(1)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已较过去发生巨大变化,从武术学习的领域目标、到水平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且课程理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2)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与中学武术教学没有较好地衔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衔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鉴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尽快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武术素质培养,按照“练、用、讲、编、行”五字进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习惯和能力,以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的需要。

(4)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学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情趣与武术锻炼的习惯,切实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培新.《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武术课程计划篇4

(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选项为武术教学班人数较多,高二年选项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分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我安排了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里的两个套路进行教学,采用一套拳,一套器械的方式配合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永春白鹤拳”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本“永春白鹤拳”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永春白鹤拳”的基本套路,加强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的开发与教学;提出“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的课题进行研究。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利用了三个内容:“永春白鹤拳”、跆拳道、街头篮球。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特别是利用《晋江课改》在我校主办的平台上撰写论文,宣扬“平山体育”的品牌文化建设。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教育局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校际组成员,协助教育局、进修学校开展好教研活动,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着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二届校园趣味体育活动节”,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实,建立“平山体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加强师生的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初三的体育中考、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学校加强毕业班体育考试的训练,协助体育中考的组织与参考的各项过程活动。

4、上好校本课程的一堂课(星期五第七节)

武术课程计划篇5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并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应大力利用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开发。灵活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对体育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发课程的教师具有更好的专业特长及教科研能力,同时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对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开发运用好校本课程,对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条件

一所学校内,某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很大的作用。校长及学校领导层所倡导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开发一个校本课程,形成一个教学特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的很多环节,所以开发一个校本课程离不开校长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我在开发我校武术校本课程时,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制订详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开发计划,送交校长室,说明开发该课程切实可行;多参加与武术有关的社会活动,积极培养校内武术特长生,增强武术运动的校内外影响力,扩大校内武术运动群众基础;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做好铺垫工作。

开发校本课程一般还要看学校的办学软硬件条件能不能满足所开发课程的教学及训练需要。软件方面的师资力量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起主导的作用。一般学校必须最少具备一名武术专业的教师,并且要具有除一般武术教学外的从事专项教科研和业余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硬件指学校能够提供的专项教学及训练所需要场地、场馆、设施等。武术运动除对练外都为个人项目,且除专业训练外对场地、场馆的要求也较低,所以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发这一课程的场地这一条件。

学生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因此,开发任何—个校本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且适合年龄发展特点的教材。

多年来,由于我校武术特色操的创编和施行,体育高考都以武术专项为主打项目,并有许多武术特长生被多所体育院校单招录取……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武术运动的群众基础,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创造了条件。

三、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1)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研究专家马什说:“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共同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编订教学及活动内容,制定学习效果评价及激励办法。认真细致地完善该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保证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

(2)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两个部分开设武术教学和锻炼课程:开发出武术特色操,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并同广播操一起每天出操;从高一年级开始穿插开设两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分别从水平五和水平六两个水平段进行学习。

第一学年(水平为五)要求能够积极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能够定期进行武术学习和锻炼。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学会武术运动基本功,掌握基本手法、腿法、步法、五步拳、四个腾空(飞脚、旋风脚、摆莲腿、旋子)和简单动作组合;掌握初级长拳一套,初级器械运动一套。

第二学年(水平六)要求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进行锻炼,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42式太极拳和散手运动:拳、腿、摔的基本技法;能够参加班级或学校内组织的教学比赛,掌握简单的比赛规则,掌握武术运动常见损伤的处理办法。

(3)开发学生和社会资源。现代社会体育机构遍地开花,在我们的学生中也不乏有部分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武术的,这部分学生有的个人运动水平已经很好了,那么我们在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时候就可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功能,培养他们成为骨干,并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社会上有很多民间拳师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们在水平六的学习段就聘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拳师来我校义务授课,主要讲解一些传统的武术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和学生交流,拓宽学生武术运动的知识面。

四、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武术课程计划篇6

【关键词】武术;现状;改革

onthecomparisonBetweenpresentwushuteachingandtheStudents’StudyDesireinHenanCommonColleges

ZHanG Zhu-ping

(HenanprovincialpartySchool,p.e.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 Henan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throughthecomparison,thedifferencesbetweenpresentwushuteachingmaterialsandthestudents’studydesirewerefound.alsothepapergavesomesuggestionsonthereformofwushuteachingmaterials.thepurposeofitwastoadvancethereformofwushuteachingmaterialtoadapttotherequirementofcultivatinghigh-qualitytalents.

【Keywords】wushu;presentwushucondition;Reform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纳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依据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两个“纲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正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和归宿。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从整体上说,在教学观念、项目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没有突破“学科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通过规范化的动作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仍处于统一呆板、封闭状态。具体表现为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等。教学只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递、“注入式”教学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反馈通路,武术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终身体育思想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其目的是武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地作用。

1.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作者对河南省18所高校的2003级、2004年级学生共146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以上高校部分体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武术教师共25人进行了访问座谈。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a卷共设计十二项,调查各校武术教学的基本情况,由武术教师或部门负责人填答。第二种为B卷,共设计十一项,调查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爱好及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掌握情况和影响动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填答,本次调查于2005年5—7月份进行,a卷发出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100%。B卷发出1460份,回收1354份,回收率为92.74%,其中有效问卷1336份,有效率91.5%。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分析被调研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武术课教学内容,同时,大量收集整理国内高校有关武术教学与改革方面的资料。

2.3专家访谈法

走访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部主任或武术教师,探索武术教改的方法策略。

2.4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分别对a、B问卷逐一进行统计处理。

2.5比较法

对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愿望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探索改革之路。

3.结果与分析

3.1a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a卷共设置问项12项,其中主要包括:学校开设体育课的年限,武术课的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材、场地、师资、经费情况,课内外结合情况等。

(1)被调研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被调研高校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1可以看出:①初级长拳有17所学校开设,占样本率的94.44%。②简化太极拳有14个学校开设占77.78%。少年拳有9个学校开设占50%,其次它们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初级器械、散打、气功、锻位规定拳械、女子防身术。这说明现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初级长拳为主、太极拳次之,同时也表明它于六、七十年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而散打、气功等项目前只在极少数学校中开设。

(2)学生与武术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材情况见表2。

表2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材情况统计表

(3)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见表3。

表3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统计表

(4)武术课教学器材情况见表4。

表4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器材情况统计表

由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研的学校都存在着武术课教材缺乏、场地不足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领导的思想观念滞后,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3.2B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省18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3级、2004级两级在校学生共1336人的调查问卷显示。

(1)对武术课很感兴趣的人共有1013人,占总数的75.82%。

(2)喜欢上武课的人有837人,占总数的62.65%。

(3)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见表5。

表5 被调研学校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这充分表明了现代大学生对防身意识和健身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突出个性、战胜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追求。

(4)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见表6。

表6 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6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是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散打、气功。分析其原因:一是这些项目都是徒手项目、便于练习。二是具有较高的实用防身价值和健身价值。

3.3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及主要相关项目的比较见表7

表7 武术教学现状(a卷)与学生学习需求及相关主要项目(B卷)比较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和比较显示:现代大学生对武术课是很感兴趣或感兴趣的。大多数学生喜欢上武术课、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而在问卷问及武术课的哪些内容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锻炼的项目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这也与他们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基本吻合。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需求。也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发展充满了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其次要有随机应变的各种反应能力和智慧。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希望武术课能在每学期都开设一定时间或是开设(1年的)武术专选课。还有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武术教学场地不满意,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就是,通过比较,信息反馈告诉我们现有的武术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武术教学必须改革。

4.对策与建议

4.1转变观念

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需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多年来,由于武术运动的特点,即它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单位领导往往忽略了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这一点从我们对前面各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就可以看出。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在现代教育大系统中,初等教育首先得到发展,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这种垂直发展的逻辑顺序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他们要掌握高深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并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些都势必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偏见。

4.2改善课程结构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课程问题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观念的种种分歧清晰地反映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时期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归根到底都要牵涉到课程领域,或者说,只有从课程领域中着手变革,才真正触及到教育改革的内核。通过我们前面的调查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模式上,都有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首先应从武术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除了继承原有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武术套路项目之外,还要改变以往以武术套路为内容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应大量增加学生喜爱、好学的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气功等内容。

4.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改变以前只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以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在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广泛地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代音像技术、电化、多媒体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4.4选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在高校武术课中,如何选编教材,并使之所选教材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实用、发展和教育价值,是武术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5完善课余辅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对于发挥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领导重视。各级部门要大力配合、支持、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及部分经费,加强组织管理,才能使得课外活动规范化,才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4.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①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②要更新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③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④要加强科研、自学能力的培养。⑤要加强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改革,高校武术教学才有出路,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谈振华等.课堂教学理论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章志光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刘绍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突出“高等教育”属性[J].体育学刊1999(5)108-111.

[5]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院学报.2000.26(1)1-9.

[6]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2)54-58.

[7]张培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4)71-72.

武术课程计划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40-02

1确定专业建设指导小组

经过近几年“下厂实习锻炼”活动的开展,本专业的领导和教师与企业密切联系,深入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每年特邀请企业的专家和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于2008年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盛聂铭是武汉园林建筑设计院,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工程师,任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组长;叶汉英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化系书记、教授,任副组长;刘小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化系副主任、教授,任副组长;刘红明是湖北人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当组员;侯永胜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担任秘书。

2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对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行“双证融合”、“产学一体”、“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服务园林行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园林制图、园林植物应用、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手绘或计算机绘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预算、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明确职业范围

职业面向有:园林设计师、园林工程师、工程预算员、园艺师;职业岗位包括:园林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效果图设计;园林动画制作、园林工程施工及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植物栽培管理;职业资格(名称、等级、鉴定单位)、能力证书:普通高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一、二级考试、助理景观设计师。

5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5.1应具备的知识

(1)具有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

(2)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及初步的编程知识;

(4)具有园林美术相关知识;

(5)掌握园林树木花卉的识别和栽培管理知识;

(6)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技能和规范;

(7)了解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8)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D建模及效果图制作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9)掌握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材料及预算、园林施工图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5.2培养的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阅读化学化工专业一般外文资料的能力,并达到英语三级水平;

(3)具有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并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

(4)具有一定的园林艺术审美能力;

(5)具有较强的树木花卉识别和栽培管理能力;

(6)熟练掌握园林制图能力;

(7)一般掌握园林建筑设计基础能力;

(8)具有较强的景观设计能力;

(9)具有园林工程施工、设计、预算能力。

5.3养成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公民意识;

(3)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具有良好的从事园林生产一线工作的职业基础技能素质;

(6)具有良好的从事园林生产一线工作的职业专项技能素质;

(7)具有较好的从事园林生产一线操作工作的职业拓展技能素质。

6设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园林景观方案创作:能进行园林景观方案构思、手工绘图表现、电脑绘图表现;园林工程项目施工:能熟练阅读园林施工图、进行施工设计,具有较强的施工技术,并具有一定的施工管理能力;园林工程预算:能运用计算机技术,结合园林工程造价规范要求,进行有效的园林工程预算;园林苗木生产:能根据园林市场要求进行苗木生产经营管理;园林动画设计: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园林动画设计。

7学习领域规划

每门课程都要明确课程教学目的、课程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学期、总学时、讲练学时、单项技能训练学时、综合技能训练学时、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学习重点、职业行动能力、职业知识内容、教学基本条件等。本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41学分。学生修完课程,操行评定合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高等教育三年制专科学历。

7.1基础学习领域包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

7.2专业学习领域包括

(1)园林植物学;

(2)园林实用美术;

(3)园林树木花卉学;

(4)园林制图;

(5)园林建筑设计初步;

(6)园林规划设计;

(7)园林建筑;

(8)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

(9)景观制图表现;

(10)3D建模及效果图制作;

(11)植物造景;

(12)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13)园林施工图设计;

(14)园林工程材料及预算;

(15)园林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

7.3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包括

(1)草坪学;

(2)园林建筑动画;

(3)中外园林史;

(4)园林模型制作等课程。

一般要求每周学时安排不超过26学时;专业学习领域中的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要着重体现;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从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列表中任选3项进行学习;总学分一般要求限制在155学分以内,总学时限制在3300学时以内。

8保障实训环节

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安排大量课程实训和集中实训,专业课集中实训达20周,其中课程设计16周,毕业设计4周;还有半年顶岗实习。首先从源头保证实训的开展。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实训课程这个主线,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训、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一切围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一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际,真实结合模拟。

8.1校内实训基地

(1)园林实用美术实训室;

(2)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

(3)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

(4)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

(5)园林建筑模型制作实训室;

(6)校办绿化公司;

8.2校外实训基础

(1)园林树木花卉学、植物造景等课程实训基地:武汉解放公园、武汉中山公园、武汉江滩公园、各类小区游园等;

(2)园林工程材料及预算、园林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实训基地: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磨山管理处;

(3)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武汉新世界康居发展有限公司、东西湖园艺工程公司、武汉市和平公园、武汉迪园园艺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华天园林公司、武汉鄂冶园林公司、园林建筑设计院、武昌园林局、武汉市园林种苗中心、武汉市华欣园林种苗、广州森瑞思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等。

武术课程计划篇8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49-02

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运动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学根据自身地域条件和教学条件,结合本区域独特的体育项目,开展体育课的教学和体育活动。但是就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公共体育课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出现了体育课的选项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对体育项目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并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以达到既满足自己的兴趣,又增强学习动机的目的。其实,这已为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公共体育俱乐部在普通高校是一个新兴的体育学习与健身的组织形式,是具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而组成的体育团体,公共体育俱乐部与体育课堂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1高校公共体育开展武术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现行传统的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模式已不适宜高校武术的发展。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是教研组制定比较严格的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对学生实行很规范的教学监督和管理,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完成学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本身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本身学生对武术的崇拜和憧憬变成了思想负担,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其次,由于学生本身存在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传统的武术课不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提高。如果实行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满足自我的兴趣需要和锻炼需求,在俱乐部的教学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锻炼,同时能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我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也为学生以后长期进行武术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公共体育武术教学实施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及活动,通过课堂的教学后,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动作,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动作的规范性以及完成各种武术难度动作的能力,也能避免学生盲目的锻炼而产生的伤害事故。学生技术水平提高后,就有能力去组织完成较大型的表演活动和其他的一些商业演出,既丰富了校园的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高校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教学的构思模式

俱乐部的活动开展,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管理组织。因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出现,使得公共体育的开展项目增多,虽然各教研组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在教学中基本上还是处于传授与接受,学习为考核的阶段。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成立专门的公共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具体构想为:首先,必须要有学校高层领导的支持,由体育系或者体育教研部直接领导,成立公共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项运动俱乐部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相应的竞赛与训练工作;其次,在同一的领导下,制定各运动俱乐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课外训练及竞赛计划,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各俱乐部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尽量安排在同阶段进行,这样做既方便同一管理,也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最后,必须要有完善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课堂技术学习、课外活动、课外训练和竞赛作出相应的评价,以便他们顺利的完成公共体育课程。

公共体育的武术运动也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必须由武术专业教师担任俱乐部的指导和教练,承担俱乐部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及竞训队的训练工作。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档次进行教学和指导,同时,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也必须存在差异。另外在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方面,除安排传统套路武术外,可将散打、跆拳道、养生气功和康复保健等内容加入俱乐部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内容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实践结合方面,一定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健身广场、社会俱乐部、武术学校观摩体验,也可以让学生看看武术的商业演出,刺激一下他们的神经,增强他们好胜心,转变他们的保守思想,这样做将更有利于武术运动在大学校园的发展。

3高校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的发展思路

3.1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

公体武术俱乐部的教学课程不能再是以前重复的几个武术传统套路,单调重复的教授一些武术套路,学生慢慢就会失去兴趣,武术运动对其他的学生也很快就没有任何吸引力,这样不利于武术运动在大学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公体武术俱乐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在俱乐部的课程中增加散打武术、跆拳道、养生气功等,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他们有更大的主动性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在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方面,应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只是起到传授技术和辅导作用,武术俱乐部的成员才是主体,要同单纯的武术课教学区分开来。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所有的武术俱乐部成员,必须参加平时的武术课学习和俱乐部组织的课外活动和课外训练,并将课外活动和课外训练进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第二,在俱乐部成员中选取发展潜力较好的学生组成公共体育武术竞训队,除完成常规的武术课以外,在课外参加武术俱乐部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训练,在他们训练提高的同时,要参与对新俱乐部成员辅导工作,在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同时,能提高他们的领导才能,同时也能解决教师面对学生太多而应接不暇的问题;第三,现在大学公共体育一般都实行本科两年专科三学期的学习,除规定的基础课程和俱乐部的常规课程外,应给学生制定一系列课外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目标。为防止在体育课结业后就放任自流,学生不参与体育锻炼的苗头,本科学生的俱乐部课程学习时间应适当的延长,以加强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如果是以往那种陈旧的体育课模式,大学生的公共体育结业后,基本上无法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实质上成了一句空话。相反,如果实行了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设想将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外锻炼和参与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将公共体育结业时间延长到第六学期,把第四、五、六学期归为体育活动和体育参与,规定每学期必须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和锻炼的次数,适时举办一些武术竞赛和大型武术表演,迫使学生在这段时间内不能轻易放弃锻炼,从而在学校内形成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素质教育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去。

3.2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师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中坚力量,负责传授技术、指导体育活动与锻炼的重要职责。如果武术教师还是采取教师教、学生模仿、教师纠正、学生再练得陈旧模式,就无法根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去思考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和武术选项课的区别,不仅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将武术锻炼融入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中去。这就对教师充分利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音像光碟、网络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都可以为武术俱乐部教学服务,将武术示范教学视频、高水平的比赛录像、大型武术表演视频等一系列的资源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从视觉冲击学生,激发他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武术的乐趣。

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俱乐部的教学给教师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不能再以灌输武术技术为主,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向一专多能发展,以往的选项课模式,教师每学期都教授一门课程,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教师教授和指导的内容必定会增加,绝不会局限于某一门课程,套路武术、散打武术、跆拳道、武术养生功等内容是武术俱乐部的主力课程,俱乐部的教师每个项目都要会,精专一到两门课程,同时应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必须要有新意,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在专业上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喜爱,满足学生的要求。

3.3加强宣传力度,推动武术俱乐部的发展

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应区别于专业的武术队,其宗旨是推动武术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丰富大学校园武术文化。俱乐部应成立相关的宣传组织,广泛的宣传公共体育建设武术俱乐部的优势和重要性,让学校的领导部门、广大学生了解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发展武术运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体质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适时的举办一些武术比赛和武术大型表演活动,向广大学生展示中华武术之美,来扩大宣传效应,激发更多人学习武术的兴趣,使武术俱乐部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同时获得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3.4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改善

场地和器材是保证大学公共体育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公共体育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场地和器材必须同步跟上,因为体育俱乐部的课程不再是一片篮球场、一块空地、几根跳绳和其他活动器材就能满足的。特别是武术项目,具有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独特的性质,练习高水平高难度的技术动作,须有场地和器材的保护才能避免出现伤害事故。有些项目必须使用器械才能达到训练提高的效果,不能总让学生空手练习刀术、棍术,散打和跆拳道项目也不可能一直踢空靶,必须得有场地和器材的保证,才能使武术俱乐部的教学顺利的进行。

要解决场地器材设施的问题,俱乐部必须向有关部门反映,加大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清理挤占的场馆,修理、改建和扩建现有的场地,同时进行器材的购置,同时俱乐部要加强对现有场地的管理,提高它们的使用率,加强管理和调配工作,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积极挖掘场地的使用潜力以满足俱乐部的需要。

4结语

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已是现代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等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提出后,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推出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恰好能满足学生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其学习目的和要求。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要在高校发展,首先得改变高校体育教育的旧观念,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保证学生以自觉主动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武术学习和训练中去。公共体育武术俱乐部的形成将是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突破口,它的开展必将推动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蒋玲.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J].四川体育科学,2004(3).

[2]丁江坡,孙砚强.高校武术俱乐部的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4).

[3]杨斌,彭英,刘霞.四川省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7).

[4]焦英奇,贾岩.创建高校武术俱乐部的途径与方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6).

武术课程计划篇9

武汉大学2018年两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简章

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工作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招生计划及政策

(一)2018年我校拟招收“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研究生6名(以实际下达计划为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为定向培养计划。

(三)招生工作实行“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

(四)考生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考生所在单位要保证其至少一年在校脱产学习。

三、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热爱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已获硕士学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五)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四、报名手续

考生必须第一志愿填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按《武汉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网上报名时,“专项计划”一栏填写“思政教师”、报考类别一栏填写“定向”、学习方式填写“全日制”

五、提交材料

(一)下载填写《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附件一),由考生所在单位签署意见。2017年12月15日前将该表寄送至: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4办公室,陈老师收,电话027-68754920,邮编430072。

(二)考生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68756723,邮编430072,张老师收)提交以下材料: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课题任务书;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六、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8年3月17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17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1、2B铅笔;2、黑色中性笔;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成绩公布: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学校统一划定外语综合水平分数线。参加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允许申请免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二)确定候选人。培养单位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成绩,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

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确定候选人,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另:以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方式为笔试。

七、录取

(一)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二)录取前考生应承诺报考身份的真实性,在任一环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查实,取消该生录取资格。

(三)所有被录取的考生类别均为定向,录取前须签订考生、考生所在单位、录取学校三方培养协议。

(四)此计划为专项计划,不接受调剂生源,也不得调出本专项计划录取。

八、学习年限

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九、本简章未确定事宜,以《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为准。

十、咨询方式

相关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网址:marx.whu.edu.cn/)公布,请考生及时上网查询。

联系人:张燕联系电话:027—68756723

武术课程计划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武术教学

1合作学习在高中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1.1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内部交流

通过在武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学生内部之间的交流增多,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内部联系。同时,通过实验和课堂观察,我们也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收益:增加了师生间交往的频度与交往的密度,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创设了五官、大脑、手足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在武术教学中,教室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给学生的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把更多的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形成学习互动,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更有利于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能让每个学生融入课堂。

1.2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游戏、表演、操作中表现欲得到极大的满足,主体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以及倾听感情,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当一名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同小组的学生能够从一个教练员的角度评价其演练水平,并以他自己的角度找出其所存在不足以及提出解决途径,这对于师范类学生走上教学岗位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1.3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积极学习

教师面对全部学生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环境相对于合作学习的小组来说少了竞争意识,并且课堂上只有一个老师,相对来说就有点教学资源不足,技术底子较薄弱的学生因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难免进入学习低谷,而从各个同学学习成果的对比中产生自卑情绪,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当学生融入在一个小组团体中,每个同学间的相互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小组间的竞争和相互比较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

2合作学习在高中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2.1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做到科学、合理地分组

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成员的公平性和所分组的科学合理性对于合作学习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次的划分,或是根据平时教师对学生各项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察情况进行综合能力的判断,争取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素质都能够全面透彻的了解,然后在根据学生所处的层次进行公平合理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尽量做到一致,又不失灵活性,保证每个小组的一致性。这样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会比较顺利。

2.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符的教学计划

教师上课的依据就是课前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设计不是教师自己胡乱编制的,而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全面具体的教学方案。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能够适合全体学生的学习。由于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统一的,而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程度和对体育知识的认识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设计时就不能单独地从教材方面入手,而是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的程度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在教材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2]。

2.3教学互补

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不仅要教授技术知识,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教学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在以教练员角度给同伴解说动作要领时,教师可从学生所提供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指出某项技术正确的解决方案,对学生所提出的解决思路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对比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并对该学生进行教学教法的纠正,使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交替作用,优势互补。

2.4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合作学习并不是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后就简单地让学生独立去探索和练习。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盲目性,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导致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的极大差异,甚至会让那些原本就缺乏兴趣的学生在小组中滥竽充数养成懒惰的情绪。合作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群体形式,它需要靠全体学生的相互依靠和交流来发挥出自己独特的长处,共同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圆满地完成。

3结语

在全力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强调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从团结、协作方面进行训练。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于学习成绩的增长,事实上,合作学习也能够从各方面让学生受到锻炼,从关系协调等多方面提高能力。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尊重自己的一切,而在合作学习中解决了这一缺陷,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