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十篇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十篇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47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1

一、3D打印将成为行业优势。3D打印过去通常仅仅用来制作玩具的模具,今后将会成为行业优势。未来,你乘坐的飞机将会采用3D打印的零部件,变得更轻更省油。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的飞机采用了3D打印的零部件。这项技术将会被很多特殊零件的制造商所采用,例如军工、汽车等行业。

二、3D打印开始拯救生命。医疗行业的3D打印将会改善很多你身边人的生活品质。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用于钛金的骨骼植入、假肢和整形设备。打印软组织的实验也在进行中,打印出来的动脉和静脉可以用来实施手术。当今已经应用在医疗行业的3D打印包括纳米药物、器材甚至器官。更尖端的是,3D打印在某一天会重新定义医药行业,减缓甚至完全解决器官捐赠领域的短缺问题。

三、定制化将成为标准。你将可以买到完全符合你需要的产品,通过3D设备打印出来,并送到你家门口。开始阶段或许只是新奇的小玩意儿,例如智能手机的外壳,或者符合人体工学的标准工具,但很快,会扩展到全新的市场。市场领导者将会调整销售、分销、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直接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

四、产品创新将更迅速。3D打印技术会大大减少从产品概念到量产设计的周期,可以使设计师更专注于产品的功能。尽管采用3D打印快速制作模具并不新鲜,但快速降低的成本、改良的设计软件、更多选择的可打印材料,意味着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使用打印机,使他们在设计初期就可利用3D打印、修改、再打印,并不断改进。最终,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好的产品。

五、新的公司将在3D打印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性业务模式。这将会作为新一代的创新者而被市场追捧,盗版商和制作商也会利用3D打印的优势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到生机勃勃的3D打印市场。有些公司会失败,会有繁荣、衰落的周期,但是3D打印会繁衍出新的有创造力的商业模式。

六、3D打印将在购物中心开服务社。3D打印服务社将会出现。刚开始,仅为本地市场提供高品质的3D打印服务。随后,会提供快速制版和其他特定的服务,最终,这些服务会进入消费者市场。随着零售商开始“提供设计而不是产品”,本地的3D打印服务某一天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制作,就像你从沃尔玛取照片一样方便。

七、谁是行业主导的争论将会升温。由于设计产品通过3D打印很容易被复制,制作商和设计师开始会争吵不休。将会出现高姿态的针对拥有版权的设计的实际物品的案例。正如当初的文件分享网站通过轻松的复制、分享模式颠覆了整个音乐产业一样,3D打印也会通过轻松的复制、分享和修改而掀起新一波的知识产权风暴。

八、具有神奇特性的新产品将会更加诱人。新的产品将会诞生于3D打印机上,包括新材料、纳米尺度和打印的电器来展示其与现有规模生产所不同的新奇特征。这些打印的产品将会被期待,并且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3D打印的秘密就在于可以控制打印的材料,精细到分子和原子级别。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工程学科,机械制造技术囊括了产品研究的生产设计、制造加工、销售使用以及维护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使用对象的竞争实力、质量以及效益是机械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机械制造技术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并为机械工业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支持;而企业在机械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组织机构文化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笔者在此背景下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1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1.1管理制度落后

管理机构就是一个企业的大脑,有着足够优秀和完善的管理机构才能促进企业包括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当下对比一些国外的企业,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制度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管理模式的运行也是漏洞百出,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而且一些企业在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制度上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导致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无法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1.2制造技术落后

制造技术的落后则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无法跟上世界潮流的一个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能实现制造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机械制造所要提起重视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重农轻商的理念就根深蒂固了,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对于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仍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以激光制造技术为代表一些轻加工、微加工领域与西方的先进技术相比处于劣势状态,这也是我们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1.3自动化技术运用欠佳

自踊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正确有效地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西方先进的国家,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业的企业中是非常普及的,但是我国的一些企业对于这种技术则是不以为然,无法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更别说将这一技术娴熟地运用到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来了,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相较于西方先进的工艺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2机械制造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2.1集成化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原先分散的制造模式已经渐渐被集成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分散的制造模式无法统一的实现大规模加工,而且对于机械制造工艺也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控制;相比而言,集成化的设计、加工、生产等诸多步骤都只需一次性的完成,这正是机械制造工艺高度自动化的表现,而且集成化的制造模式规模更大,连续性更强,更加便于统一的管理和加工。这种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对于当前机电一体化重视的结果,这也有利于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2.2微观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制造业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细节化。消费者在购买一些制造业商品时,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机械制造工艺也要加大对细节重视程度,这也正是机械制造工艺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加工手段的提升以及材料的进步正是可以有效地使机械制造工艺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使得加工更加精密化,尤其是在一些精细加工的领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今非常流行的纳米技术进行加工,做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加工工艺的精密程度,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微观发展。

2.3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准确率和加工效率,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自动化技术理应不该被遗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这种解放劳动力并不是指更多的人失业,相反,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完成更少但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可以进而大大地促进工作效率。而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人为疏忽所导致的失误,对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2.4数字化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在制造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能够保证生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简化生产流程,确保机械制造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水平;然而数字化不仅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在管理层面,可以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及时地将一些机械制造的信息传送到管理者的手中,实现对机械制造实时有效的管理,防止一些管理疏漏情况的发生。可以说,实现数字化也是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结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衡量作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有相当的前沿科学技术还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制造水平也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地攻坚克难。只有把握住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潮流,顺应改革的步伐,将其放在战略优先的高度,加大投入,这样才能缩短与先进工业国家的距离,才能在世界的竞争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国昌.构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佟济.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分析[J].机电信息,2011(15):102-103.

[3]刘震.先进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发展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3):96-97,49.

[4]熊淑秋,聂志刚.论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180.

[5]裘祖荣,石照耀,李岩等.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14):1-11.

[6]王秋鹏.试论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13,(10):5-7.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3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我国机械行业不断拓展更新,其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如何针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进行更好的应用,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优势,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推动者机械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推进,实现其对社会的优势,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最佳途径。机械制造行业必须要对其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走向与发展重点,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在之前的传统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其与传统技术也不尽相同,具有比传统技术更具优势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表现如下。

(一)具有综合化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相比较传统技术,综合化特点更为显著。其不仅在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方面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运用机械进行产品加工之前的调查、产品加工之后的服务方面得到了提升,其自动化已经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达到调查、生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具有系统化的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基础上而产生的,其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自动化技术相融合,让各项技术均结合在一个系统中,从而通过系统的控制达到所需要完成的目标,其系统化的特点非常明显。机械制造自动化需要高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同时结合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将两者在系统中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实践操作中的性能。

(三)具有一体化的特点

企业在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优势,仅仅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只是一个方面,其同样要对自身的业务空间进行拓展,形成产、供、销、售后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机械制造自动化则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让企业所涉及的经营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还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自我监督与控制,在系统应用的范围内进行综合管理,保证了企业时间成本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资金成本的压缩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企业要进行发展,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同样对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进行准确掌控,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发展沿着市场的需求前进,保证企业的发展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评估就成为必须。只有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让企业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地位。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相融合

智能化与自动化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机械自动化方面也同样如此,其也是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机械制造行业也在系统中不断融入更加智能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的运行方式,使其操作更加自动化,能够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的投入。比如,建立人机之间的互动模式,增加人机之间的对话操作,在系统可操作的基础上,建立人类思想指令操作模式,让机械能够依照人的意志进行设备运行。并且,机械自动化还建立了自检模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动停止运行或者自动进入检修系统。随着科技学技术的进步,多核CpU、高频CpU以及RiCS芯片也被应用到系统中,将智能化操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结合也将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甚至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多媒体应用到机械制造自动化中,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直观地看到机械操作的全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多媒体与机械制造的结合是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声像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显示屏幕将技术操作的过程进行展示,并配以相应的声音、图像的内容信息,让整个产品制造过程更加具有可控性。多媒体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结合能够极大的节省人力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低的成本条件,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这不仅是各个企业所希望看到的,同样也是各个企业所必然需要的,将会受到企业极大的欢迎。

(三)低碳节能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所提倡的低碳节能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促进低碳节能社会的实现。机械制造行业同样需要对低碳节能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机械制造自动化强调运用更加低消耗的材料进行生产,强调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追求低损耗高产出,建立绿色的发展环境。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对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从产品生产、包装以及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建立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模式,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进行创新研究。并且,机械制造自动化还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寻找新出路,增加废旧产品回收力度,从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机械制造行业的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推动需要自动化的应用,这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也是进行机械制造行业改革的关键,更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技术要求。只有加大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究力度,不断推进其精密化与自动化的发展进程,才能让其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才能让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做到高效,让我国的机械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保证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郭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及发展前景展望[J].山东工业技术,2015,05:52.

[2]于世光,陈伟,臧传尚.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39.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4

就业水平并未随经济增速换档而下降。

2015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初现趋稳态势,可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又有小幅回落。从需求增长态势分析看,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震荡触底过程中,下半年触底企稳的态势将逐渐明显。

消费下半年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5%,较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4%,较上半年又降低0.1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小幅下降,主要是受汽车市场变化的影响。其实,剔除这一因素,居民消费增长持续保持平稳,即使将汽车市场的波动包括在内,消费增长的稳定性仍比较突出。

消费的平稳增长,与确保基本民生稳定的努力密切相关。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落实,加之服务业发展平稳,创业型就业增加等客观因素支持,近年来就业形势大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水平并未随经济增速换档而下降。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调查失业率5.1%,就业形势大体平稳。这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6%,高于GDp增速,为消费的平稳增长带来基础性支持。

尽管大城市堵车、建房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限制了汽车市场和住房市场发展,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一定影响,但基于13.6亿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各项消费活动保持平稳,这就必然形成消费平稳增长的格局,从市场需求方面对生活资料生产形成有力支撑。目前消费已成为稳增长的基础性支持。事实证明,在经济转型的复杂形势下,抓住保障基本民生这个龙头,对于实现中高水平的合理增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投资增长将由落转稳。2013年以来,受房地产转型调整、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近期投资增速下降幅度已收窄。这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好转,资金流逐步增加,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环境趋向改善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2%,上半年同比增长3.9%,1?7月份同比增长6.1%,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态势非常明显;新型城镇化相关工作的推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等,预计会逐步扩大房地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城市综合规划工作加强,地下管网设施改造力度加大等,将使大城市拿地难问题逐步缓解。

综合看来,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趋势会进一步减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趋向加强。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群之间互联互通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地下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政府公共职能加强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一带一路大格局奠基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增加;政府在相关资金方面做出的综合性安排。

另外,随着过剩产能调整和市场需求趋稳,订单水平、开工率水平趋稳,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会稳中趋升,制造业投资增速将趋稳。由此可见,未来投资增长将由落转稳。

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仍较多,但企稳态势已现。今年以来,出口增长总体处于波动下行态势,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8.3%,较6月份下降11.1个百分点,是影响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

未来,预计出口增长总体将趋稳。目前美国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恢复态势仍较明显。在实体经济的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改善的支持下,其货币金融系统对政府扶助的依赖度会降低。不过,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起世界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际经济和金融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其进一步调整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经济恢复的进程。

此外,欧洲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存在很大分化,欧债欧元体系仍面临较多风险。但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制造业恢复,已显现积极势头。当然,希腊债务问题还潜伏着较多风险,不少欧洲国家经济尚处在艰难调整过程中。同时,日本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明显减弱,日本经济恢复势头减缓。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5

本文依托“全球化”的大背景,结合山东自身经济现状与资源特征,对“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的整体定位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山东经济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活动、思想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且呈现趋同趋势。这种趋势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交往的便利和密切而愈发明显。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可以解释为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被配置的趋势,具体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以及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趋同。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首先表现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FDi表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在80年代之后开始发力,90年代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在21世纪的前10年虽然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和次债危机后的两次回调,但总体还是呈上涨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D)的估算数据,2010年全球FDi已开始实现了次债危机后的复苏,由2009年的1.11万亿美元增长为1.12万亿美元。FDi代表了国际资本参与国际生产的形式,因此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全球国际贸易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趋势比FDi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近40年以来,全球贸易额除了在此次次债危机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外,其他时间的下降趋势几乎不明显。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称,2010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额已经实现了25%的增长,显示次债危机并不能阻挡全球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的步伐。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代表了越来越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国际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虽然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国际贸易的下滑要大于世界经济的跌幅,但总体来看,近40年全球国际贸易还是以远高于世界经济本身增长的速度在增长。国际贸易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说明有更高比率的产品和生产要素被纳入了全球化的流通体系,这一点更加精确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趋同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增长使得全球从商品到服务、从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全面都出现了趋同的趋势。1980年生效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促进了货物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标准趋同。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9000又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标准趋同。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代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反映了会计服务领域全球标准趋同的趋势。

标准的趋同绝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而是呈现全面趋同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这种趋同的趋势将继续全面深入发展。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山东经济整体定位

“全球化”已经打破了发展经济学中传统的区域内产业间平衡增长理论(BalancedGrowththeory),转而诉诸于通过不同区域侧重点不同的产业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Growth),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平衡增长。在全球化视角下,世界经济可以看作一个统一的宏观经济产业链。经济主体在这个宏观经济产业链中的定位就是要确定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寻求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一)首先要考虑山东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特征

山东的数据反映出山东经济正在强烈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按照山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山东外贸出口总额仅为155.3亿美元,进口总额仅为96.6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仅为29.7亿美元;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山东外贸出口已超千亿美元,达到1042.9亿美元,进口总额则达到845.1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也增长到了136.3亿美元。10年间出口、进口和利用FDi总额分别增长了6.7倍、8.8倍和4.6倍,显示出山东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30多年超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山东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10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近4万亿元人民币,持续位列全国三甲,人均GDp按当前汇率折算已经超过6000美元。2010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9.1:54.3:36.6。按照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H.&taylor.L)对于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近期工业的划分,山东经济应该已经进入到了近期工业(Lateindustries)时代。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将会于2015年左右实现完全工业化。

从产业链的价值维度看,宏观经济产业链可以认为由资源供应者、产品生产者、产品营销与理念设计者三类经济体构成。如果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初级资源供应者,例如原油、矿山开采等;资源的初级加工者,例如炼油、钢铁的初级冶炼等;低端产品制造者;高端产品制造者;以及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者等等。

加工贸易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在山东的出口分类中,加工贸易已占接近一半比重。2010年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全部出口额的47.8%,这还不包括未纳入统计的部分进口―加工―复出口的产品。整体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60.1%,而这两类产品在山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占到89.9%的绝对高比。具体来看,机械设备、电器电子、橡胶轮胎三类产品就占了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的49.3%。这显示山东经济在“全球化”视角下已经摆脱了初级资源供应和资源初级加工阶段,但是尚未达到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阶段,而是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移阶段。

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宏观产业链中,既然山东经济正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变的阶段。因此,考虑到适度前瞻原则,山东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整体定位宜确定在以高端产品制造为主。

(二)其次考虑山东的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自然禀赋来看,山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数量方面,按照山东省统计局的测算,2009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已达到9470.3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密度均列全国第2位。按照山东省老龄委的研究结果,山东省的人口红利将于2027年结束。这也就意味着山东尚有2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利用。从人口质量来看,山东省基础教育扎实,义务教育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但是高等教育普及率稍显偏低,2010年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且大量顶端人才留驻省外工作。因为高端产品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但是对于顶端人才需求相对较少,所以从人口结构来看,山东经济适宜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虽然也有人提“跳跃式发展”、“发展创意经济”、“发展总部经济”等说法,但考虑到山东经济当前以制造业基础为主,以及缺乏如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顶端人才优势,过度强调超前发展是不合时宜的。这些发展方向只能成为山东高端产品制造定位的有益补充。

自然资源方面,按照2006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报告数据,山东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9%。但是山东良好的基础交通设施部分弥补了其自然资源劣势。山东其公路、铁路、港口密度和等级均居全国前列。良好的交通设施加上迅速发展的制造业促进了山东资源类产品的进口。近几年,在山东进口商品分类中,铁、铜、铝、煤等矿石资源产品进口量均呈大幅上升走势。例如2010年,这几类产品的进口额增幅均在49%以上,其中铁、铝矿石增幅高达80%左右。

山东的自然禀赋要求山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适宜整体定位于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较高素质的一般劳动力,另外也恰当减少现有低端产品制造业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又能够保障高端产品制造对资源的基本需求。按照赫希曼(a.o.Hirschman)不平衡增长战略理论中的后向联系原则(BackwardLinkages),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山东庞大人口产生的越来越高的内需消费要求也将拉动山东经济转向高端产品制造定位。

三、“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整体定位的实现途径选择

综前所述,在“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在短期内整体适宜定位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然而,实现途径的选择决定了战略意图的可实现性和实现速度,这才是决定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能否得以全面较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具体来看,以下途径将会有助于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定位的实现。

(一)学习日韩模式,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

日本、韩国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也曾经主要从事于低端产品制造业,且由于文化、地缘因素,山东经济当前环境和日本、韩国在经济转型之初的状况十分相似。山东可以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加大承接来自日韩的产业转移的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对企业在此基础上的自身创新研发的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例如钢铁业,钢铁业在我国属于“两高一资”产品,当前的钢铁业在山东和日韩之间的结构布局是山东进口铁矿石生产低等级钢铁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经过进一步冶炼成为高等级产品后再进口使用。例如山东2010年在大量进口矿石的同时,钢材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也分别达到了2.04亿美元和1.36亿美元。这反映出山东钢材生产还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因此,山东钢铁业在自身整合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本领域日韩等国携带技术转移的投资,以投资促进本地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融合,利用技术的扁平化扩散,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山东钢铁也还应该积极将落后产能向更下一层级转移,以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更高端产品,也为发展更高端产品构造资源基地。

(二)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门。经验证明,民营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都是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然而,民营中小企业又是低端产品制造业最集中的群体。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且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选择从事对资本、技术要求都不高的低端产品制造业。所以,民营中小企业能否转型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是能否实现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发展定位的关键。

对于以加工出口低端制造产品为主要形式参与“全球化”的山东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当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的形势已经迫使其产生了转型高端产品制造的强烈意愿,但资本的限制和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如果政府政策能够在资本政策方面和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一下,例如加大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一个省内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平台,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山东民营中小企业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速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省内高校大量的优质智力资源的利用。

(三)转移引导资本投资方向,注重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工业的支持

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离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大规模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相对于低端产品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高端产品制造更具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业进行支持。

在低端产品制造阶段,企业更多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支持生产,而积累的富余资本被大量投入基础建设领域,一方面弥补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初期基础设施不足的缺陷,同时还消化了富余的储蓄资本。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复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浪费,还会降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甚至形成失败投资。高端产品制造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正好满足了资本的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当恰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转而引导支持金融资本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资本密集型高端制造企业的批量形成,夯实山东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6

国美,又一次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过,笔者并非想“分享”这道舆论的盛宴,而是关注另外一件事:国美今年预期开店近500家,并打算提高供应商返利额3个点。言论一出,各大媒体又开始大呼小叫起来——国美,总让大众有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意思的是,各类时事评论员、财经作家引经据典、海阔天空的分析大抵让人云山雾罩,并未切中要害说到痛处。

何以国美式“勒索营销”的旧习不仅未有丝毫改进,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实笔者的答案很简单,国美“勒索营销”屡试不爽的根源在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其他因素均是细枝末节):

1.家电渠道的垄断现状与趋势

2.过多供应商(生产厂家)产品层面的低端竞争与产品同质化趋势

先谈家电渠道的垄断现状与趋势。

国美现在实现了绝对垄断地位(一家独大)吗?当然没有,充其量只算“相对垄断”。毕竟还有苏宁在,毕竟广大的三四级市场国美还未完全布局完毕,毕竟厂家的自营店还能生存。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国美、苏宁在家电市场渠道上的强势地位以及持续做大的潜能。毫不夸张的说,某些家电企业如果不进国美、不进苏宁,也就失去了一、二级市场,也就失去了消费者心中的优势品牌地位,也就失去了销售额的大半。有这样竞争优势的国美自然可以“挟渠道以令厂家”。于是,在法制不完善,国美采取“勒索营销”的手段也就合乎逻辑且顺理成章了。毕竟,法制不到位的时候,势之所趋、利之所至,“道德的血液”价值几何?!

遥想当年,在家电市场“小国林立、诸侯纷争”的年代,国美只不过是家电分销渠道中十分不起眼的渠道之一,孰能料到,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国美异军突起,剑锋所指,如摧枯拉朽,传统渠道纷纷落马。

继往开来,谁敢说未来十年国美不会持续他的辉煌呢?

国美为什么有如今这种强势地位?笔者在拙文《国美与百度的“勒索营销”》/article/393/39304.html一文中说道:国美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抓住了家电市场渠道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锁业态。不管这种业态在将来5-10是否还是必然趋势。但至少从他诞生起,就拥有其他渠道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大额采购、低价位、消费者口碑、服务优势、全国性的品牌优势。说白了,相对于旧有的家电商场,国美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有这样的竞争优势的国美自然可以“挟渠道以令厂家”。

其次,国美“勒索营销”屡试不爽的第二个因素:供应商(生产厂家)产品层面的低端竞争与产品同质化趋势。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现阶段的民用工业,与西方相比,毫无技术含量可言。有的只是低端的仿制与重复。各厂家之间,只有品牌的不同,产品外观的小小不同,而无产品技术含量的本质不同。如果说当年以联想、海尔为首的一批企业曾给国人一定的期望,那么今天的联想与海尔,已经完全沦为营销型的企业,在产品原创与核心技术上,已经无任何竞争优势。联想与海尔的写照,便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写照。既然产品同质化严重,著名厂家的竞争优势也只是一点可怜的“品牌号召力”,一边是上游趋同质化多如牛毛的生产厂家,一边是有限且较为单一的渠道——家电连锁,那么厂家与渠道商的谈判能力也就“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至于一些不知名的中小家电企业,在面对强大的国美时,完全是“谈虎色变”与“叫苦连天”,几无讨价还价的能力——不进国美是等死,你还能怎么样?

所以,明白了国美式“勒索营销”的根源,也就找到了出路,笔者的解决之道如下:

第一,国美与苏宁的两强争雄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垄断意味着腐败、意味着不合理,意味着服务最小化,意味着选择减少、意味着运营成本将转嫁到供应商及消费者头上,意味着市场的终结…所以,笔者的建议是将国美与苏宁的两强争霸的格局打破。方法之一是拆分国美与拆分苏宁,这决非危言耸听之论、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完全切实可行的方法。至于如何落实到操作层面,自有高人。笔者不一一赘述。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7

关键词后工业化;上海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近年来,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外部需求不振、全国产能过剩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上海制造业表现持续低迷,2016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下滑至26%,距离“十三五”规划纲要中25%的“底线”仅一步之遥。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制造”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在上海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后工业化时代,上海的制造业究竟何去何从?“上海制造”应该如何重新崛起?本研究将通过对上海自身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分析,结合国际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就这些问题给出答案和建议。

一、制造业是上海未来五年发展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1.从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看,制造业是防止经济波动的“稳定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相对于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为稳定,不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和环境的干扰。因此,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是应对经济波动、稳定城市就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稳定剂”。以上海近10年的数据为例[1],相较于金融和房地产业而言,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明显较小(见图1)。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上海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的背景下,上海制造业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2010年数据为例,当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8.1%,但当年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6.6%,“稳定剂”的作用可见一斑。

2.从对标国际城市看,在人均GDp2万美元以上阶段保持25%的制造业比重是必要的从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来看,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在人均GDp为2万美元左右的后工业化阶段,保持25%左右的制造业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以新加坡为例,从1990年至2005年,新加坡人均GDp从1万美元提升至3万美元的15年间,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23%以上,特别是在与上海近期人均GDp相近的1990~1995年这5年期间,其制造业占GDp比重一直稳定在25%左右(见图2)。即使是到2014年人均GDp已经超过5万美元的时期,新加坡的制造业比重仍保持在18%的水平(见图3)。由此可见,在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的后工业时期,保持25%左右的制造业比重是相当必要的。

3.从上海自身发展实际看,广阔的郊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本身就存在着内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郊区和中心城区的资源情况和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上海整体上来看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但在广阔的郊区,仍存在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土地空间。此外,相较于中心城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状而言,郊区还处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五年仍应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一方面,从大都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律来看,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产业、制造业等四大产业布局总体呈现“3、8、12、15”的特征,制造业通常分布在距市中心15公里范围之外,即上海的郊区。由此可见广阔的郊区是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郊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以商办楼宇的数据为例,原静安区的商办楼宇空置率一直控制在5%以内,而奉贤全区48栋商务楼宇中,空置率超过50%。因此,依据目前上海产业空间布局集聚规律和土地资源情况,未来五年,上海的郊区非常适合也必须依靠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仍有保持一定比重的制造业的必要。

4.从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看,制造业是建设科创中心必须依靠的扶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战略任务,不仅关乎上海的未来,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是打造“盆景”,而是做成“苗圃”,要培育成“森林”。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要求中就重点强调了“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如果过快地实行“去工业化”,上海就失去了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就无法为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中试和产业化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也就无法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任务自然也就难以完成。由此可见,制造业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须依靠的扶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留适当比例的制造业是上海完成国家战略要求的必要基础。

二、后工业化时代上海制造中心崛起必须坚持“三个体现”和围绕“四个方面”

未来五年,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应坚持“三个体现”的原则,即“体现国家战略、体现支持城市功能和体现推动转型升级”。同时,还要结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紧紧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这“四个方面”下功夫,争取早日实现“上海制造”的重新崛起。

1.高端化:打造占据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上海制造”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任务来看,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制造业,必须是技术含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占据创新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如极限制造、石墨烯材料、卫星应用及位置服务相关设备制造、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制造等。从上海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使命来看,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应着力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切实抓住全球产业链中“微笑曲线”两端,努力提升上海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时刻警惕高端产业低端化,避免重复以往“两头在外”的低端制造模式。从上海资源约束和综合成本高企的自身条件来看,未来应重点发展的必须是附加值更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更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和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等。2.智能化: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发展随着以机器人、3D打印和数字制造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新一轮调整,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变的趋势日益凸显。上海制造业要提升全球竞争力,就必须牢牢把握这样的变化趋势,在未来五年应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全面融入新型的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深化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全面提升制造业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2],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发展。

3.绿色化:加快淘汰和转移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相对劣势产能“十三五”期间,上海整体发展受到土地、能耗、人口、环境等多重底线约束,“上海制造”要实现绿色化和集约化发展,就必须快速提升要素投入生产效率。因此,上海必须要在未来五年加快淘汰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相对劣势产能”,从而为附加值和效率更高的新兴产业腾出更多环境和资源空间。一方面,上海应在钢铁等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重化工业方面“深度挖潜”,争取淘汰更多相对劣势产能。以钢铁行业为例,其平均单位产值能耗远远超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2013年上海市钢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单位产值能耗为整个工业平均值的5.25倍)[3]。同时,由图4可知,和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钢铁业占比依然偏高(近年来东京、纽约的钢铁业占制造业比重长期维持在2%左右,而2015年上海钢铁产业占工业比重为3.49%,相比而言明显偏高)。另一方面,上海还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二次转移”。2014年上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是纽约、东京的约1/6和1/4,因此必须尽快淘汰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以提升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加工制造业曾在上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成本上升和要素供给条件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本市已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近年来,尽管广达、昌硕、“四英”等代工型企业加速向市外转移,但退出进程不如预期,仍有空间。未来五年,上海应把握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整体布局调整的契机,充分利用“东西联动”效应,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向市外的“二次转移”。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8

关键词:高端装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据统计,1999-2009年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额逐年增加,2008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开始进入顺差状态,且顺差规模有扩大趋势;同时,年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5%,持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这表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良好的贸易态势(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如何,国内学者还未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和贸易竞争指数(tC)3个指标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各行业的贸易竞争力。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细分领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以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数据处理的方便性和统一性,笔者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ReV.3)对高端制造业各行业归类(见表1)。对我国高端装备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笔者选取了1999-2009年间中国高端装备的进出口数据和位于世界前4位的国家高端装备进出口有关数据进行样本分析。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贸易竞争力

(一)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共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与航空有关的工业,但只有大约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与航空直接有关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加拿大蒙特尔等。1999-2009年,我国航天航空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美国为航空航天装备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到达35.6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德国,中国航空航天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小,不到1%(见表2)。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3),1999-2009年,我国的RCa指数和tC指数都是最低的。从RCa指数分析,中国RCa值远远低于0.8,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近几年处于稳定状态,竞争力未得到提升。美国、法国、加拿大RCa值均大于1.25,且逐年增大;其中美国和法国均大于2.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加拿大和法国次之。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值小于0,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法国、加拿大和德国均大于0,美国tC指数最高,且数值接近于1,法国其次,近几年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加拿大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后处于下降趋势,2009年有所回升。德国tC指数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中国的航空航天设备贸易竞争力弱,整体发展滞后。

(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目前,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主要集群在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1999-2009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德国为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到达18.21%,其次是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为2.72%(见表4)。

表41999-2009年主要国家轨道交通装备的imS年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http://unstats.省略./unsd/comtrade/网站所查数据计算所得。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5),从RCa指数分析,中国RCa指数与四大出口国相比最低,且数值小于0.8,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2004年开始有稳步上升趋势,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美国、法国、德国RCa值均大于1.2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且美国和法国近几年处于稳定状态。法国在2003年上升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加拿大RCa指数从1999年的最大值开始减小,贸易竞争力逐年减弱。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指数在2004和2005年出现正值,其余年份为负,且数值比较稳定,波动不大,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和德国tC指数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逐年增强,法国tC指数均值最大,且比较稳定。加拿大从1999年指数开始下降,随后tC指数处于负值,比较稳定。总体来说,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贸易竞争力弱,市场份额虽有增长,但贸易竞争力未得到明显提升,美国和德国贸易竞争力在增强,加拿大贸易竞争力在减弱。

(三)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世界船舶产业主要集中于韩国、日本、中国、欧盟等国家。其中,中、日、韩三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分别为8.13%、18.74%、24.08%,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50%。欧盟船舶出口大国主要是意大利和德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分别为5.15%、4.96%,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10%(见表6)。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7),1999-2009年间,我国的RCa指数大于0.8,tC指数数值接近于1,说明我国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从RCa指数比较来看,我国在2005年之后RCa指数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大,表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开始增强。日本RCa指数均大于2.5,且数值稳定,波动不大。韩国RCa指数均大于5,远远领先于其他四国,且逐年递增。德国RCa指数小于0.8,波动加大,趋势不明显。从tC指数比较来看,日本和韩国tC指数数值均接近于1,且数值比较稳定。中国tC指数次于日本和韩国,且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意大利和德国tC指数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中国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且贸易竞争力在增强,但次于韩国和日本。

四、结论

(一)从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水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门化指数(tC)及其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端装备贸易竞争优势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而且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我国在高端装备的贸易竞争力优势将会持续保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薄弱,自有品牌少,资金短缺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结合四大子行业分析比较,目前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的贸易竞争力存在较大幅度的增长。相对而言,航空航天的贸易竞争力在近10年间都未得到有效的提高,说明我国需要加强该行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三)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高端装备主要出口亚洲的韩国、日本、北美洲的美国以及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而对非洲的国家出口量很小。

参考文献:

[1]苏定东,徐康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1).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3]毛日.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9

(吉林省国税局,吉林长春130042)

【摘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不仅影响全省经济总量提升,更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地位。本文从税收视角,基于实证数据挖掘,并借鉴国外汽车产业治理模式,对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进行趋向分析。最终提出完善汽车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建议。

关键词税收;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

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典型代表。基于此,本文利用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客观、全面、真实的优势,从税收视角探究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向。

1 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向分析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降低,国家汽车消费刺激性政策告一段落,汽车销售在经历了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将进入低速增长或平稳期。吉林省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在这种大背景和重点企业的营销策略推动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临界点处,又将趋向何方发展?

1.1 基于库兹涅茨“拐点”理论的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专家研究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进入“U”型底部,比重从下降转为稳步上升①。钱纳里②在库兹涅茨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U”型区间判断方法。

本文根据上述理论,选取吉林省2000-2013年数据,由回归方程推算出吉林省工业化后期区间大致出现在2013-2016年③。由此推断,目前吉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即将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三产比重将出现拐点,向上逐渐增加,二产比重相对降低。到2016年后,也就是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作为吉林省经济主体,汽车行业面临着既要继续做大做强,更要对整个产业链,尤其是第三产业相关部分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

1.2 基于施振荣“微笑曲线”理论的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1992年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代表了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即技术研发、品牌设计、销售服务等为曲线两头,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耗用资源大,则处于曲线的谷底。

从吉林省汽车明细分类行业利润变化趋势来看,汽车行业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整车制造利润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等环节仍严重依赖于外方。发动机、变速箱等配套厂基本为外商独资或外资控股。同时,尽管制造环节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但近两年已经出现制造环节利润率下滑,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金融等环节利润显著提升的趋势,吉林省汽车产业链也在逐步向“微笑曲线”形态转化。

1.3 基于经济税收发展预判对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随着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其他自贸区未来的逐步落地,中国汽车市场进一步开放,国产合资中级及中高级乘用车型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大。对于高端车型奥迪依赖度较高的吉林省汽车产业来说,挑战更大。随着未来几年奥迪比重上升到上限和价格的不断下调,税收增长也将逐步失去动力。

2 汽车产业链成功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在以整车利润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下,开始进入调整期。本文根据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主要选取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先进地区的汽车产业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1 美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

科层式治理模式下,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依赖于下游的整车制造商,处于主体地位的整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地管理零部件的生产,确保上游中间产品供应,同时对资源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它的局限性在于:抑制零部件制造商的自主研发。

2.2 欧洲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领导——市场型治理

在欧洲汽车产业中,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零部件制造商谋求市场化条件下的纵向合作,而实力较强的整车制造商则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领导作用,二者形成了领导——市场型的纵向治理模式,即订单式的领导控制与市场化的有效竞争相结合,整车制造商依靠订单契约领导着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市场化合作。

它的局限性在于:零部件厂商承担较大的风险。

2.3 日本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模块——关系型治理

在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中,零部件制造商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与整车制造商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不仅使整车的设计生产趋于模块化,而且整零关系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网络化合作,形成了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局部的模块合作与系统的产品开发相结合。

它的局限性在于:单一封闭的技术保护模式,凸显了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2.4 吉林省汽车产业未来治理模式的理论借鉴

由上述国际成功治理模式来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现阶段,应向美国的科层式治理模式靠拢,建立长期稳固的寄生共生关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依托整车制造优势形成一体化企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税收和产业政策鼓励零部件制造商的生产和创新,使整车设计向模块化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3 意见及建议

3.1 基于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向的建议

从相关税收指标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地方经济总量的支柱产业。但是,仅仅追求汽车产业链对于GDp数据的带动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吉林省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也应在波动的经济周期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这就需要省政府制定汽车产业相关扶植政策时,注重鼓励汽车核心企业的集约型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3.2 基于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建议

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处在核心整车制造业为主,零件加工及下游行业为辅的发展阶段。因此,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政策应立足于核心企业的观念转型和结构转型,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汽车全产业链在吉林省区域内都得到有效发展,真正实现集群化和规模化。引导有条件的中小零部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全行业的整体前进,真正将吉林省打造成汽车大省和汽车强省,保证吉林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税收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全球价值链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32-38.

[3]李新安.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中部地区为样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6-81.

注释:

①Kuznets.economicgrowthandincomeinequali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5,45:1-28.

②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1989.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重要性;设计准则;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的准则

1.机械设计的标准化准则。在机械设计中,标准化准则具体包括概念标准化、实物形态标准化、方法标准化三个方面。其中概念标准化主要指的是在设计机械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符号、名词术语、计量单位等要符合标准;实物形态标准化主要指的是零部件、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等在结构形态、性能和尺寸等方面都要在统一的规定中进行选用;操作方法、测量以及试验方法等按照有关的规定来具体实施主要说的是方法的标准化。简而言之,标准化准则是对机械设计全过程的所有行为制定的准则,根据使用的强制性程度不同,现在我国已经的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必须执行和推荐使用两种,而根据运用范围的不同,现在我国已经的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2.机械设计的安全性准则。在机械设计中机械如果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没有故障,能正常的实现总体功能就可以称作是整机安全性;如果我们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确保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够对操作人员进行适时地保护就可以称作工作安全性;如果能确保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不对机器周围的环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就可以称作环境安全性;同样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能确保有关的零件在规定外载荷和规定时间内零件不发生如断裂、过度变形、过度磨损和不丧失稳定性等情况就可以称作是零件安全性。整机安全性、工作安全性、环境安全性和零件安全性都是机械设计安全性准则的重要内容。

3.机械设计的技术性准则。技术性准则是指在机械设计中相关的技术性能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技术性能既可以指静态性能也可以指产品的功率、效率、使用寿命、抗摩擦、振动稳定性等动态性能,也就是说产品功能、制造和运行状况在内的一切性能都可以称作是技术性能。以振动稳定性准则为例,振动会产生额外的动载荷和变应力,尤其是当其频率接近机械系统或者零件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这时的振幅会有明显的增大,很有可能会立刻损坏零件甚至是损坏整个系统,这时就需要振动稳定性准则的约束,具体来讲是该准则可以将机械系统或者是零件的相关振动参数(频率、振幅、噪音等)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二、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就发展的不错,现在已经成为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国家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销售市场。目前机械制造和市场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源流通状况却一直是我们许多人的心病,如资源利用方式的粗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和欧美国家相比较起来,中国想要走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还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我们要向欧美国家成熟的工程机械产品回收体系和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学习,就现在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来看,向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进军是非常可行的。

虽然这些年我国一直在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为再制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但是和国外成熟的再制造行业相比较,还是有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想出解决措施。如,在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处于发展初期的现状下,国家的各项有关政策的制定还存在许多的漏洞;我国再制造行业的行业标准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在对再制造产品的宣传引导上做的工作不够完善,对再制造产品存在排斥心理的用户大有存在。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我国的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中还有许多的问题,但是政策的支持和丰厚的利润成为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大动力,我们该有信心使我们的机械设计图制造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2.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各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在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强劲增长的需求拉动下,全球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保持了连续几年高度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机械制造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根据现在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全球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趋势:(1)整个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步向亚洲迁移,这样迁移的趋势是为了获得本地化的成本优势并很好地位本地客户服务。另外,以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业为主的亚洲竞争对手成长速度非常迅速,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的增加,现在我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制造国已经成功地印证了这一产业向亚洲迁移的方向,在未来,我国必将成为主导全球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力量。因为在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五年这五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制造业保持着远高于发达国家普遍将近百分之三的增长速度,这对未来几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是一种拉动,并且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争取着全球机械制造业的领导权,到二零一五年我国将能领导接近半数的全球细分市场,最主要的是我国正在努力地缩短和领先国家技术水平上的差距;(2)全球市场的竞争将聚集在中端市场;(3)节能环保类产品将会越来越受用户和制造商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斌,刘安心.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第1期.

[2]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

[3]陈静,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4]杨元红.浅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