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10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艺术;艺术思维;情境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第一,传统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重智力而轻美育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仅被当做个人的兴趣爱好。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者当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专业技能的钻研与训练的现象。在艺术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只看到表面的教学成效,在教学方法上墨守成规,有着人云亦云的不良倾向,忽视了与青少年的沟通,不善于调动青少年学习美术的信心和热情。

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这一思维的培养与建立巩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情趣的教育。只有用艺术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美术艺术思维的人才的目的。

二、培养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无艺术则无美术。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青少年对美术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美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成功的美术艺术培养模式。

成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美术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决定因素。一个具备美术素养的人应当是一个具备美术艺术细胞、正确艺术审美观的人。

另一方面,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发展提高也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体块造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只会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美术创作活动,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更是思想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三、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的途径及策略

1.加强平衡技法训练,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法教育而轻视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技法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可视化的结果,且培养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而艺术思维培养的结果往往是隐性的,不容易量化,且培养的周期显得较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培训单位对艺术教育成果的评价也往往以青少年作品展览的效果和青少年参加校外展览和比赛的结果为标准,这样,在许多学校及培训单位,教育者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和编排的初衷进行教学,把有限的美术教学等同于美术兴趣小组,讲重点放在技法训练上,更有甚者,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重点教授迎合比赛和展览的作品。这样为求一时之效果仅重视技法培养,甚至出现为求一时之效果只重视指导部分青少年而忽视全体青少年的现象。这样,美术教育实则与美育的初衷相背离。青少年的美术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一方面承担及早发现美术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它是面向全体的美育,要培养包括未来能够成长为艺术人才在内的所有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2.提升艺术基本原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美术教学往往会涉及许多艺术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这些原理都是艺术中最基本的原则,是青少年了解艺术,走进、走进艺术所必备的艺术常识,也是启发和培养青少年艺术思维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必经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者认为理论知识过于乏味,青少年并不喜欢也不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常常轻视理论教学,或者将美术理论知识乏味化,使青少年失去了了解艺术、艺术思维能力得到开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教育者要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形象化的作品和技法训练紧密相结合,做到寓教于形象,寓教于乐,通过青少年可接受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3.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美术语言较之其他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的直观性,而人对于直观形象的感觉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感觉能力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艺术思维的重要方向。青少年艺术思维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方向就是看青少年对艺术或者艺术作品的直观理解和会意。在国外,经济条件相对较发达,家庭、社会对孩子艺术思维培养的意识较高,我们常可看到国外父母亲带孩子参观艺术品,其目的就是熏陶孩子的审美感官,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直感能力,启发孩子的艺术思维。而在我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教育者要特别重视欣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以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作品、引导青少年欣赏作品,以此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提高青少年对形象的感觉能力和直观把握能力,进而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维方式负面影响

网络虚拟技术促使社会文化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迁,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青少年作为网络重要的消费者,这种文化改变着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研究网络时代青少年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仍然是中国融入网络化世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思维认知结构中认知方式的偏离

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但是,网络信息会把部分虚拟的价值取向转化为现实取向,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二十世纪中期,海德格尔就预见了思维方式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革命性改变。他说到:“也许历史与传统将平稳地顺应信息检索系统,因为这些系统将作为一种资源以满足按控制论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类的必然的计划需求。问题是思想是否也将在信息处理业中走完它的道路。”p168这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将会通往许多不同的目的地”。

网络技术对青少年认知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观的偏离。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中,会受诸多重复、过时、零散、虚假、色情信息和数据的干扰,使他们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在花哨的媒体呈现方式上,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地领会和掌握,忽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以及事物的根源和本质。具体表现为片面地认识世界,愤世嫉俗,注重单纯的物质与超功利的追求,思维认知变得浅显而无意义。数字化生存之父尼葛洛庞蒂将因特网称为“地球上最肮脏的地方”。片面地认识世界,必然使青少年迷失在冗杂的信息漩涡中和整个世界观的偏离,并在潜移默化中直接影响其现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此外,青少年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通过网络媒体获得的价值认知出现偏差。他们忽视责任和义务、蔑视和排斥权威、忽视人生真正的目标和价值追求,行为方式表现出不规范性和无约束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接班人,应加强青少年对相关信息的正确筛选,对问题本质的客观把握,对问题解法的有效搜寻提出更严峻的考验。

二、思维价值目标中人本与技术的失衡

高新技术在促进青少年思维方式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思维价值目标。思维价值目标应该是借助于网络技术,以人为本,激励人们的思维热情,在对客观世界的价值理解和评价中建构一个有意义和不断发展的世界。但是相反地,主体性的部分丧失和主体能力的退化,行动和创造的能力也遭到了削弱,思维价值目标表现出人本与技术的失衡。一些学者忧虑地指出:“更可怕的也许是人们经不住这些优点的诱惑而一脚踏进机器思维布下的陷阱,把更多的思维活动交给机器去完成,而自己却疏于锻炼,最后导致人类思维能力的停滞甚至下降,成为这一场人机竞争的失败者。”

流行于青少年口头的一句话是“有问题,找百度”,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当今青少年把机器作为思维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而导致思维方式越来越机器化,人性内涵逐渐丧失。有学者说的好:“通常人们所说的‘机器思维’,只不过是说,人类借助电脑来模拟和复制人脑的某些功能而已,而模拟毕竟是模拟,而非模本。把人这一认识主体的‘模本’—大脑的属性,硬是归之于电脑这一模拟物体,那自然是不妥当的。”p52_53

思维依赖性和惰性以及人文性的缺失是网络环境下的直接产物,所以利用高新技术促进思维方式发展的同时又保持人类思维方式的人文性,必定是未来思维方式发展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思维方式过度对技术依赖而导致的后果,也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给人类敲向了警钟,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三、思维方法应用时创新与机械的矛盾

网络时代思维方法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主体的思维运行所遵循的一系列逻辑与非逻辑规则,是主体通向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由于青少年思维方式呈现出思维认知方式的偏离和思维价值目标人本与技术的失衡,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维方法也表现为缺乏创新性和多维性,思维方法变得单一和机械性。这具体表现在:

首先,甘为信息所奴役的心态阻碍了灵感的实现,不健全的选择机制影响了青少年对创造性产品的有效筛选。“互联网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退化。互联网有尽可能囊括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倾向,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将窒息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互联网信息处理系统把人的选择充分简化,越来越多的工作转化为符号的选择与点击。人的社会生活世界越来越为这些人为的符号象征世界所消融,这势必造成大学生的文字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退化。”

其次,没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在虚拟世界中不断进行单纯的复制,缺乏以实践为基础的想象和独创。迈·海姆曾经从客观角度评价到:“网络虚拟世界应当激发想象力,而不是去重复世界。但反思应该是哲学式的,而非重复式的。”

再次,只看不想,粗浅阅读、看多记少的自我化学习,使思维方法呈现单一,机械化的趋势。长期网上漫游,他们的思维出现波动性、跳跃性,思维方法也会失去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可见,网络在为大学生创造性产品的实现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的同时,其固有的特征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设下了种种陷阱。

四、解决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的方法与创新路径:

(1)塑造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青少年有一定的批判和识别意识,但这绝不意味着网络环境下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就可忽视。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维认知方式的负面影响,基于网络环境的特征及认知过程的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路径有:师生合作,实现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合理调整,塑造青少年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有批判的思维方式,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地反思思想,反思实践,反思现实生存状态,思维方式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

教师在教学中放下“教师权威”,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学生质疑的必要条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p24_25面对问题,学习主体应大胆质疑、积极提问,不能仅满足于“既定”结论,更不能半途而废,应独立探究知识背后的深层内容;在学习情境中,学习主体还可以针对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差异,造成认知冲突,使教师和学习主体意识的矛盾激化,从而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疑问。

总的来说,作为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质疑能力;作为学生,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怀疑的精神,能有效的从中辨别和选择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实现对研究对象总体性把握,将片面、零散的知识清晰化、条理化、深刻化。

(2)虚拟与现实的统一,培养网络主体素养

“虚拟社会空间一方面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存有可能同时保持多个维度和层面;另一方面,引导人们进入奇妙的拟像世界之中,到处游走去挖掘”针对青少年思维价值目标中人本与技术失衡这一问题,应该注重虚拟思维与现实思维的统一,培养青少年网络主体素养。学校或者家庭,应重视对青少年网上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多一些人文关怀,关注其情感发展,帮助青少年把注意力从网络中分散和转移到现实中有益健康的活动,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娱乐需要,使其摆脱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形成积极和愉悦的心态,从而弱化和降低青少年对虚拟世界的过于依赖和沉溺,有效引导其需要满足后的场域转移。

外部环境和条件无论多么丰富和优越,最关键的还是青少年要关注自身的行为意识,做到自主学习、自我监控,认识自己的需求及其包涵的信息对自己的意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如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互动、共享信息的能力;构建合理、科学的网络认知和网络使用意识的能力等。可以说,良好的网络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其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丰富想象力,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切实提高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3)创新性和多维性思维方法的有效运用

电脑的技术程序代替了创造者的准备、构思、酝酿、豁朗等创造过程,使创造性产品的“独特性”这一首要标志缺失。由此应塑造青少年创新型和多元型思维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激发灵感的迸发。

首先,青少年是有着内在需要和动机的积极行动者,主动调控自已的情绪,培养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陶冶创造性人格,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才能将网络环境对其创造性的负效应减至最小化。

其次,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源于实践,创新也最终需经受实践的检验。而网络媒介恰恰弱化了个体实践的意愿。家庭或学校,应提供和开放更多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和学习技能的场所,帮助青少年积极参与现实中有益健康的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创新的源泉永不枯竭。

与此同时,要想有高层次的理论成果和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当前应当提倡多元化思维,以拓展青少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僵化、凝固化的思维方法会堵塞创造与发明,阻碍科学理论的建树。要想有高层次的理论成果和高端的发明创造,只有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清理自己思想脉络中思维特性的缺陷,改进、丰富、升华和超越思想精华,才能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建树和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

参考文献:

[1]转自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p168

[2]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342。

[3]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年

[4]转自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p168。

[5]崔自铎,认识论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p52一p53

[6](美)罗伯特·J·斯滕博格,智慧智力创造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p122

[7]迈·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具有一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教师队伍,要有这样队伍,就要从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做起。但是,当前面向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是层出不穷,而专门针对学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却不多。因此,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面向21世纪推进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不断完善的时代,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创新,而创新本身也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成为青年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大批人才的重任,因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及为重要。创新型教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关系非常重大。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能力,并在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中体现出来,教师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教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勇于创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造就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才能使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二、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思维培养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包括强烈的创新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它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尽管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1、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渗透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首先,要在青年教师入门的岗前培训中,开设创新性思维训练课,让青年教师了解什么是创新性思维,怎样培养创新性思维,如何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诱发青年教师的潜在创造能力。其次,在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中,提高实践培训的比重,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得到些实实在在的收获。第三,学校领导应该把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件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采取适当的措施,制定计划和阶段性目标,要多给青年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机会来挖掘自身的潜力。第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应该毫不吝啬地把这些宝贵财富传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拿来”后,还要努力在此基础上创新。

2、积极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性思维,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首先,青年教师学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是一种朝着全方位、多方位的变化、试探的创新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形成的关键是,头脑中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学会自觉地运用熟悉事物当作陌生事物看待的创造原理;其次,注重逆向思维。于无疑处见有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体现出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创新性思维的原动力。正确的“怀疑一切”正是逆向思维的积极作用,怀疑的逆向思维往往导致科学发明;第三,发挥联想的魔力。联想体现思维的跳跃性,是培养创新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展开联想,可以驱使人们发挥认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答案。

3、创设条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参与创新教育

按照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而当下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在青年教师中全力推行创新的教育。学校应从物质、精神等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渠道,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各种方便和机会,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消除创新者对创新结果的后顾之忧,失败不追究,成果推广的并给予重奖,让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精心设计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4、构建以合作分享为特点的互动发展平台

英国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各人手里仍然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有了两种思想。”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中,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思想火花。创新固然需要有创新的个体的行为,但更需要合作。我们今天的创新创造,虽然个人的作用非常大,但是要合作,特别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要全世界合作;要会协调沟通,发挥团队优势、群体优势,使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升华。

5、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办学观念、文化制度要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让他们在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接受熏陶。校长要有识才之眼、惜才之心、育才之志,给年轻教师以宽松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民主、自由的学校组织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在民主、自由的学校组织文化中,教师享有学术自由,充分享有教学和管理的权利。少了行政不必要的监督,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由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得以真正的释放。

6、构建科学规范的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培养体系

首先,学校应实行民主管理,为青年教师营造环境。学校应尊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权利,尊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自主性,鼓励青年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其次,要求青年教师从被动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要求青年教师应该把学术界目前关于所讲问题的争议、困惑讲给学生,以引发他们探究这门课程的兴趣,从中找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三,走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的道路。青年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对象、研究社会变化和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自己变成常教常新的活水,这是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关键所在。第四,创设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中国的教师由于受儒家哲学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他们处处小心从事,随大流,自己不想冒尖,也反对和打击冒尖者。这种强大的群体压力必然阻碍青年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学校应努力创设竞争合作的群体环境,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科研竞争,是学校保持活力和取得成绩的动力所在。同时还应强调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合作中不断升华。

总之,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性,让他们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促其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邢少颖,章竞思,丛玉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2]滕祥东,高林.探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0).

[3](英)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俞国良,雷厉,张登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熊礼杭.青年学生现代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5]阎立新.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抉择[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4

关键词: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美育教育心情愉悦

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体现着生命的律动,描绘出人类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家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精以构思创造出真、善、美的动感舞蹈形象,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在产生愉悦情感的同时,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产生教育的效果。舞蹈作为表现美的独特艺术形式,占据着社会文化中无法替代的位置。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是通过对人体动作的艺术处理来表达的思想情感,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展现人们美好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和理论,而且可以塑造学生健美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舞蹈对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艺术气质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青少年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词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其动作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含了青少年天真、活泼的一面,蕴涵着青少年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我仅结合自己从事舞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这些内容对于思想在形成期,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来说,仅仅依靠教授、书本宣讲是不够的,这时,舞蹈这种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可以发挥其作用,把社会鼓励的,宣扬的学校的好人好事等道理。通过舞蹈语言进行加工,用美的形象表现出来。而把相反的内容用丑的形象表现,发挥舞蹈语言生动直观的优势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意识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我们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思想,可以通过舞蹈课,给他们欣赏一些表现爱国主义行为的舞蹈,把爱国英雄作为美的具体体现进行赞扬,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由于这些形象具体生动,本身带着情感性和趣味性,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无穷的乐趣,既满足了学生的审美心理,又能够影响和教育学生思想道德。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它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训练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要在训练过程中磨练,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枯燥无味的训练对学生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在训练中坚持下去,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和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舞蹈也是一门整体艺术,青少年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对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此时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就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二、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美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经常鉴赏和谐的线形结构,能够有效地刺激促进人的视觉感知的健康发展,从而为获得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力条件。形象思维能力在人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具有从原有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举一反三的特点。在普及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也逐步进入了活跃状态,舞蹈是以运动人体为传情达意的媒介的视觉艺术。运动的人体无疑是人的直觉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典型的体现。所以,直觉与想象作为人的审美能力的表现,不仅是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带有本质性的东西,而且也是体现人的能力时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在学习中起的是一种凭借直观现象的模拟和类推的作用,从而使人的思维具有“发散思维”的性质。因此,舞蹈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力和创造力,开发人的智能,具有重大作用。

舞蹈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行为特点,也很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通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青少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对舞蹈的感受,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培养了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的感知、联想、想象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三、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增强他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受过舞蹈训练的青少年,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会使他们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为他们以后以大方得体的举止待人接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舞蹈训练的青少年,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感知

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他们提供和构筑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青少年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在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青少年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舞蹈能培养人的气质,使人形体健美、美化人的仪态。受过舞蹈训练的人具有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形体和仪态。一堂好的舞蹈课,就是一次美的熏陶,各种文艺节目排练和演出,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有能力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丰富感情,让学生在舞蹈的艺术宫殿里体验人生的哲理,情感的转折,理想的追求。当这种体验达到高峰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使青少年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舞蹈的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总之,加强审美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是德育在舞蹈美育中渗透的重要环节。

五、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重视思维过程,强调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舞蹈思维品质的优化。我们采用启发式程序教学,做示范、类比启发,引导学生想象,使其能够依据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录像、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料,自主地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转变了原有的学习观念,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中国舞蹈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历史轨迹和人文环境。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行为,能够作用于青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调节青少年正确的情感和心理,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气氛。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由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来承担。可以说舞蹈艺术教育担负着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的人,以及保持人性的完整,使人和谐自由的发展。

舞蹈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舞蹈艺术美的熏陶中逐渐具备较好的人体美的基本素质,获得协调动作的基本能力,领悟舞蹈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为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生动、广泛的舞台,为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对培养良好品行、意志及良好的舞蹈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设舞蹈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师资管理处

校园文化活动指导(音乐舞蹈)海南出版社

高校舞蹈美育课程设置构想

师范舞蹈专业建设的思考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生科技创新

1关注中学教育顶层设计,把创新教育置于战略地位

1.1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顶层设计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推动我国创新起着重要作用,①作为科学创新的新生代力量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在较早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其中实施比较突出的是以色列教育部门的“优秀2000计划”(ex-cellence2000program),②计划突出强调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体现在基础教育中,该计划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作为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美国,其在培养科学创新能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他们在每个校园里设有创新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独立学习、个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并且对学生的自我创新和主动思考给予肯定和鼓励。英国在人才创新教育培养方面,大部分课程都是用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教学和研究,要求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整合各方面优势,鼓励创新。以上几个国家的特色教育模式对我国当下的创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值得我们探究,并在我国创新教育模式建构中加以借鉴。

1.2创新教育发展需要变革教育体系

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是当下我国教育体系的重点,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使当下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理念受到限制,这就导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干扰,无疑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要求社会各个阶层对人的价值有更加全面的审视,引导人才培养由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制度层面,应及时推进宏观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方面的进步;思想层面,应扩大创新教育的宣传影响,引领家庭、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思维转变和方法改进;经济层面,更需政府加大对青少年创新教育设施、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项目的支持,同时允许社会资本的投入,全民兴教。

2探索教学创新的新模式,创设活力的教学氛围

素质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与本质,而创新教育的实质和发展则是教学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人们对创新教育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2.1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受到了限制,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应该重点引导我们探索新事物,以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督促者,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相应的自主分析、思维、观察的时间和空间,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创建相对宽松的交流和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应该具备对学科前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有效地收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不断了解各个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期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既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又具有科学性的课堂教学。

2.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创造力,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居功至伟。③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创新能力的两大基础支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想象力特别重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教师在教学环境当中灵活多变的应用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力开发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过程中可以使思维不断地扩散,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思维不断进行着辐合和发散两种操作,这两种思维对创新性问题的解决不可或缺。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切入点,把发散思维能力和辐合思维能力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问题的质疑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良好开始,也是对新知识渴望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积极主动的去发现、解决问题,才能创新,一味地墨守成规就直接影响了发散思维。

2.3加强场景、实践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具备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能使理论和实践能够完美的结合。”④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环节,不仅仅能够发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创新氛围、启发思维的有效方法。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教材,最大限度的设计好课件,增强实践活动的创新性。比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节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现场演示来呈现雅典民主的特点,这样不仅仅使老师在课堂上容易操作,更能直观简洁对现象进行展示,便于我们更加直观的分析和观察现象,也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并进行一些尝试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并强化实践评价与反思。比如,通知学生下次课的内容,让学生设计教学环节,然后分组讲解查漏补缺,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很好的预习功课,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侧面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能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学生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教学过程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发现一些有引导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发表各方意见,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可以组织辩论赛,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弥补不足。这样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还可以使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大胆的创新立说,改善课堂上枯燥、压抑的气氛,使课堂具备以纠正、讨论、补充、争论等积极良好的氛围。

3构筑科技创新资源大平台,合力引擎人才培养

3.1建设创新教育实体基地,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主流性经济,人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知识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有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型人才,⑥高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采取措施,建设创新教育实体基地,使教育从原本的课堂延续到课外,这就可以使我们接受教育的空间更大,获得知识的面更加广阔,也使视野更加开阔,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由青岛市教育局发起成立的“青岛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发展联盟”就是成功的典型例子。“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内的学校联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根据学校不同特色和优点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地”等,并建立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金”,组建了免费学习操作和进行科技活动的平台。通过联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推动了青岛市高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一系列的创新机制,改进了学校教育创新的环境,提升了师生创新的能力和意识。⑦

3.2中学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全方位打造创新型人才

体制的改革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环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传统的大学和中学同时意识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达成了联动培养、有机衔接和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共识。近年来,部分重点中学进行科技创新班办学试点,并与大学合作签约,是一种新的尝试。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合作典例就比较客观的表现出大学和高中正在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⑧国科大授牌山东省实验中学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并希望通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方法,建立了日常工作的联动机制。实践证明,中学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并建立长效、有效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目前中学开展科技教育资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中学要依托大学,积极延伸和拓展中学课堂,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的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扩宽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使更多具有创新力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大学联合中学,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节前移,通过对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因材施教,实现对科学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和培养,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将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注释

①陈颖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18).

②李晓锋.浅谈科技竞赛在中学生教育中发挥的效果[J].科教文汇,2015(7).

③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合作.2014.6.18.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⑤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实施方案.2012.2.

⑥董小苹.学生主体性弘扬与创造力开发[J].当代青年研究,2013.5:31-34.

⑦何东霖.浅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3.21:88-89.

⑧吴银银.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3:82-87.

参考文献

[1]陈颖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18).

[2]李晓锋.浅谈科技竞赛在中学生教育中发挥的效果[J]科教文汇,2015(7).

[3]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合作.2014.6.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5]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实施方案.2012.2.

[6]董小苹.学生主体性弘扬与创造力开发[J].当代青年研究,2013.5:31-34.

[7]何东霖.浅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3.21:88-89.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6

【关键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误区;方法。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存在片面、狭隘的误区,限制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国家教育政策落实难,部分地方相关教育政策不完善。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看来:“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目前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五个方面,有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却强调得过度了。此外,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办学条件上,也不是出在经费不足上,而是出在治学理念上,出在我们对人才判断的标准上。”另外,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重点率为办学目的,以培养名牌生、特长生、尖子生为人才目标,造成许多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停滞,成为应试机器。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滋生出了所谓的高考集中复读学校,以提高学生分数作为收取学费的唯一标准。教师把教育片面理解为教学,重“教书”而轻“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的也是这个问题。然而在我国,很长时间内老师被称为“教书匠”,教师也片面认为教育就是进行教学。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更是片面理解“素质教育”,认为除了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学会弹奏乐器、绘画、书法、跳舞就是全面发展,更有甚者把让孩子学会这些特长作为将来升学提供便利的条件来培养。

2、教育内容上仍以培养智力因素为重,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全日制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应试”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改进青少年教育内容对科学教育过分倚重,尽管早已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但除应试科目外,许多中小学增加的额外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技能为主,如人口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减灾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均属专题性教育。“素质教育”,为各种贴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智力水平的课程设置铺平了道路,却很少思考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青少年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加青少年教育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中多强调实用主义,力求教学成果在短期内见效。如中小学以多学习各种特长为以优选高中做准备,高中就直接以高考内容作为学习内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以学习技能作为教育内容,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效果,但就长远来看,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情感、道德、责任心、意志力的缺失使这些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怪才、偏才,最终被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所淘汰。

3、教育方法上以传统、单一的主要教育方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灌输-接受-考核”的路径。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受动性,即单向知识传导,学生毫无选择性的全盘接受,而后又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讲授),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听讲),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当今的青少年多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敏捷、求新求变的特点早已不适合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各阶段教育脱节、各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论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要在教育中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离不开各阶段、各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虽然几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统一的时间集中教研活动,但很少跨年级、跨学科,更不要说跨区域、跨阶段。工作只开展在表面,组织者积极表现,旁听者消极坐视、评价者口是心非,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格、性情、兴趣、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得不到延续、完整的教育。

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的途径。

(一)人格培养--家长和教师共同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1、家长要注重提高自我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最初的成长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首任教师。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就是说先看到听到体验到的占主导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学会“教子以德”;家长要坚持诚信守信;家长要做到平等真诚;家长要接种“心理免疫”。

2、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我们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师德师风修养,重视的是为人师者自身形象的塑造,强调的是教师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坦荡的胸怀,高尚的言行等对学生进行“寓教于无形”的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提升教师道德情操的途径。

3、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人格影响应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孩子人格的健全家长言行身心一致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老师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要求老师和家长应该经常保持沟通和交流,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实施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QQ群等途径做到学校教给孩子的一些道德常识,家长要教育孩子既能倒背如流,又能切入实际生活。让孩子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孩子人格培养的强大合力。

(二)兴趣开发--尊重并指导青少年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1、家庭教育要注意引导孩子大胆进行兴趣探索,尊重孩子的选择。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尽可能的倾听孩子的问题,同时引导其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必要的话,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才使其积极性得到最大的保护和提高。其次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进行多种爱好探索,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营造家庭民主和谐氛围。要努力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自以为懂得孩子的家长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切不可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2、学校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一是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有关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环境,寓教于乐;巧用直观手段,提高兴趣;解答趣味问题,调动兴趣。二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亲身体验。可以基于学生自身需要、爱好、情感设计实践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课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三)性情陶冶--家庭教育重视陶冶青少年良好的性情。

1、家长要增强自身人文修养以营造轻松健康的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文修养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里讲的人文修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能力。

2、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情。用阅读推动心灵的呼吸。阅读就是读思想,阅读能使人养气。阅读可以让我们敢言人之不敢言,能言人之不能言,善言人之不善言;阅读可以让我们形成侠骨的尖锐,理性的思考,感人肺腑的诗情画意之文风。无数史实证明,不读书,不积累,就永远不会成功。用音乐陶冶孩子的性情。通过鉴赏或表现音乐,使孩子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出的真、善、美所感染、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过程。用美育滋养青少年的情感。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它对体智、德育还能起到催化作用。

(四)心理调节--引导青少年形成心理自助机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业观。学生时代当以学习为主,但不应该为分数而学习、为功利而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青少年应当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结合当前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着眼自身长远发展,而不是追求虚名,应当以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习目的,不断解放自我,提高改造自我的能力。只有对学习的目的有了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树立崇高的志向并产生强大内动力,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取和不断奋斗。其次是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自我剖析,正确地与他人比较,适时地向他人咨询。再次是要调节目标高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因此要学会设立由低到高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保护自己少受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优势,去获得成功。最后是要找到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在心理承受力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的时候,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要学会通过适当途径将心理压力、心理不平衡释放出来,以免高度压力下脆弱的心灵过于扭曲。

(五)进取求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进取心。

1、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树立青少年自信心。青少年自尊心较强,也有叛逆心理,因此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公开打骂批评,而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处理。

对学生进行表扬应多过于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揪住他们的错误一个劲地“穷追猛打”,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但是表扬应该有原则,必须客观公正,不然的话会让学生无法分清是非对错,也就无法进步了。

2、以榜样的作用激发青少年树立奋斗目标。榜样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榜样作用也应该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以适合新时期下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在榜样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少年对榜样的理解和热爱转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实践,从而逐步走向成长成才。

3、用乐观心态滋养青少年参与竞争的意识。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向前瞩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在教育技术中,这种未来的快乐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对象之一。首先要培养起这个快乐,唤起这个快乐,使它成为可以实现的。其次,应当坚持不懈地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的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

(六)意志磨炼--有意识地进行青少年的意志力锻炼。

1、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日做起。事无大小,事无点滴。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同样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比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如果一个人能一贯做到,从不马虎,那他的意志必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样,任何远大的追求,都必须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意志也不能一步登天。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从身边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自觉严于律己,形成习惯,这样就能使意志得到锻炼而逐渐坚强起来。另外,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应该从当下做起,从今日做起。明代文嘉《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培养孩子“五日三省吾身”,抓住每一天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2、要培养孩子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思维习惯。学习者要培养意志,必须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就不会有巨大的热情去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搏击生活的风浪。同样,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会有生活的支点,不会有顽强的意志强化其责任感和进取心。常见的自我激励的形式,便是把格言箴语、诗文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时,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增加力量,勇敢迎接挑战。自我监督的过程就意志自我锻炼的过程,严格的自我监督者,必定能养成坚强的意志,宽松的自我监督者,就会意志软弱,缺乏自制力和耐力。青少年应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为自己订下一些要求和规则,用于监督和约束自己。

(七)开拓创新--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1、创设有利于孩子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学校应创建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教师和家长都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部环境,即心理环境。

2、开创新型师生观,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衡量一个人想不想创造,愿不愿创造,以及是否具有实施创造所必需的人格基础,对于个体创造力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开创新型师生观,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时展所带来的教师角色转换,建立由原来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权威化管理,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支持者。

3、增设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内容。增设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教育内容,要重视基础性课程,更要重视拓展性和探索性课程,即要重视青少年智力因素提高,更要重视与非智力因素开发与培养的结合。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一是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策略,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加强现代技术教育,提高创造技能。

【参考文献】

[1]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出版社,2007.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小妍,王立新。浅谈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与措施[J]。理论界,2007(6)。

[4]张惠绒。浅谈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习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7

创新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主要关注文化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跨文化比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与传统文化、学校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反思可以发现:不同学科和视角下的研究各有利弊;需要正确认识文化对创新教育的影响;研究内容上要加强对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应更加关注和采用“质的研究”。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文化类型

创新教育是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目前,从文化的角度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行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并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和多争议的特点。基于此,有必要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创新教育与文化间的复杂关系,也有助于相关后续研究的深入进行。

一、创新教育视域下的文化研究进展

(一)文化模式影响创新能力的研究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结合犹太文化说明了文化对创造力发展和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开放、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而封闭、落后的文化阻碍创造力的发展[1]。心理学家卢伯特专门研究了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创造力问题,他认为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和创造过程的认识,并且对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领域有着影响,东方和西方文化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由于个人主义文化重视独立、自主,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顺从、合作、义务和接受群体内的权威,所以个人主义文化更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由于乐观主义的文化坚持进步的信念,所以可以促使人们致力于创造,而悲观主义的文化与之恰恰相反;由于开放心态的文化倾向于灵活性和包容性,所以比教条主义的文化更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2]。

(二)创新能力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20世纪80代起,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就陆续开展了创新能力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周林、查子秀和施建农采用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验,以中国和德国5—7年级儿童为被试,在进行高智力和正常智力的区分后,对中、德儿童做了连续性的创造性思维测验。结果表明:中国的平常及超常儿童在产生性思维或思维的流畅性方面优于德国儿童;德国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递增优于中国儿童[3]。2001年,申继亮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了12—15岁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特点。调查发现:英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两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趋势相似;除了在问题解决项目上中国青少年的得分高于英国青少年外,在其他项目上的得分中国青少年均低于英国青少年[4]。申继亮在2000年进行了创造性人格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除了质疑性以外,中国青少年在其他各项上的自我评价均低于美国和英国青少年,而且中国青少年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也普遍低于美国和英国青少年[4]。研究者之后又编制并完善了“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对中、日、英、德四国的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四国青少年在好奇心和冒险性上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点,且这两个方面都较为突出;坚持性是中、英、日三国青少年相对较弱的方面;开放性是我国和日本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中的突出特点;自我接纳是英国青少年较为突出的特点;德国青少年的突出特点则是坚持性[5]。

(三)创新能力培养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

持“阻碍论”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性影响就是压制和束缚人,它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阻碍因素。消极的传统文化表现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保守落后不思进取、平均主义不愿竞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引入君臣关系的师生关系文化等[6]。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环境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点缺乏逻辑论证和事实证明,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因素,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并勇于创新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即贵中尚和;传统文化蕴含着正确的价值原则,为创造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崇尚独立自主的人格,强调怀疑精神,这二者构成了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质[7]。与上述两种观点相反,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文化与创新能力之间并不必然构成因果关系,而且也不存在反对创新和故意扼杀创新的文化。任何一个社会、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存在可以提升民族创新力的资源,也存在没有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文化与创造力的发展或抑制、泯灭之间不存在那种一旦文化如此,创造力必如此的线性决定论关系。”[8]也有研究者通过比较认为,任何文化形态都存在着价值两难的情况,任何积极的文化中总包含有消极的因素,相较于西方科学型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我国伦理型文化在伦理性、人际和谐追求上也显示了创造的特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客观、理性的文化心态[9]。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作为一般文化组成部分的学校文化是学生创新能力生长、发展的根基和土壤,应尽可能地创建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文化。有研究者认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文化主要体现在:创新的学校文化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教师的创新理念、校长办学的新理念以及良好的课堂文化、班级文化[10]。也有研究者从高等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角度提出,大学应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园氛围,这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校园氛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年轻人敢于冒尖的氛围以及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11]。

(五)创新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

课堂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Fleith等研究发现,教师的态度对于课堂教学文化有很重要的影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师态度应是: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尊重学生、不强制学生、给学生发觉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与之相反,强制性的教师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12]。而英国学者Cropley在其出版的《教育和学习中的创造力》一书中则提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态度应是: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容忍学生的敏感和大胆的错误、重视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各种材料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的勇气[13]。

二、对创新教育中文化研究的反思

(一)不同学科和视角下的研究各有利弊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学科,即心理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于创新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影响、不同国家间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及文化与创新能力发展间的密切关系。研究采用了较有成效的实证性研究,通过调查、实验、比较等方法为我们揭示了作为环境的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发展所具有的影响,进而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但是,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实验和调查对象所限,研究很难将结果推而广之应用于同年龄段的整体;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存在着以国别代替文化的问题;难以揭示文化与人的创新能力发展之间复杂、动态的相互关系等。来自教育学的研究从文化的影响力、传统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的特征和构建等视角集中研究了目前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在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研究主要采用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注重于文化与创新能力培养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并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教育中的学校文化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成效的探讨,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对于创新教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认识深化作用。但是,来自于教育学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等的实证性研究,包括现有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引领和构建文化等的研究,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又难以对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正确认识文化对创新教育的影响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任何文化都有其积极之处,也有其消极之处,我们既不能对一种文化妄自菲薄,也不能将一种文化理想化。但是,从这一结论出发需要防止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认为文化与创新能力之间不存在某种重要的联系,文化角度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属于“贴标签”的行为;另一种则认为即使文化对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够通过对文化的干预来促进创新教育实施。前一种倾向显然是轻视了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作为某一社会、地区、民族的个体,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后都会受到文化的浸染,形成一定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作为地区或民族中个体所具有的共同性文化特征,这些共同性文化特征同样会在我们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上有所表现。如有研究者曾对香港和内地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两地学生对于“最具创造力人物的提名”都无一例外地推崇政治家和科学家,同时,香港的学生还比较多地推崇演艺明星[14]。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学生对创造力的认识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而学生的这种观念又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创新价值观乃至于创新行为。后一种倾向则是一种消极放任的心态。我们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对于地区、民族的创新能力影响都有利又有弊,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任何一种文化其影响力、作用力都是同样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时,曾比较过他早年留学就读过的两所美国大学。他说:“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15]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学校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同的,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文化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同时,我们也能够在文化构建上有所作为。伴随着社会物质、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文化会做出适应性的反应,而文化中某一方面发生变迁很可能会使其他方面也发生相应的变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对文化进行顺势引导。

三、对创新教育中文化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内容上要加强对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中,对于创新能力培养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的关系有较为深入的探讨,相对于这些比较宏观的领域,后续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特别是关注对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影响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是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等微观层面的文化。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构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小环境,而环境特别是创新活动中人身处于其中的小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甚至将环境列为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他认为环境可以通过评价、传播、修正创新思想来支持创新活动。其次,作为大环境的宏观文化,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会在学校之中、在教师群体中有所体现,都是形成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微观文化可以更好地考察宏观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最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关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研究在数量上还相对不足。仅以创新教育中的“教师文化”研究为例,在“中国知网”上,以“创新教育”和“文化”为主题词,可以搜索出时间跨度为10年以上的相关文献71591份。这之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是13489份文献,而与“教师文化”相关的是8388份。可以说相对而言,与教师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在总体上所占的比例不大。

(二)研究方法上应更加关注和采用“质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有的注重进行定量分析,有的运用推理与演绎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更深入地揭示文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动态的复杂关系。特别是随着研究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微观文化领域上,研究方法更需要进行调整,需要采用更为适合的“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研究者将自身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田野记录、开放式问题等方式收集定性资料,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的诠释,从而构建研究的观点和理论。“质的研究”基于事实,也属于实证性的研究,但是它不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假设检验和标准化的定量分析,而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现状呈现和解释性研究。“质的研究”关注到研究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适合对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揭示出文化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作为“整体”的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复杂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文化与创新教育间的关系进行动态把握,可以揭示出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途径、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对创新教育下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构建进行研究。

作者:姜丽华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99-416.

[2]卢伯特.不同文化中的创造力[m]//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81-288.

[3]周林,查子秀,施建农.5-7年级儿童的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验(FGa)的比较研究———中德技术创造力跨文化研究结果之一[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9-23.

[4]申继亮.从跨文化比较看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2004(11):57-58.

[5]申继亮,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6):13-14.

[6]司晓宏.文化、教育与民族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1-4.

[7]石中英.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中国教育学刊,2008(8):1-5.

[8]张理智.创新教育观念误区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8-12(4).

[9]马维娜.创造性教育的文化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7(12):8-10.

[10]刘东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5):8-11.

[11]蔡克勇.大学校园文化与创造性培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1-14.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8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目前在我,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就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符合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2008年4月,四部委(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3.巩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我校在2000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科技创新少年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育。2008年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科技创新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的四维一体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重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课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础+特长+实践+创新”,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理论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训练课程。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这个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经理,通过对员工进行创造力的培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41年,美国奥斯本先生率先写出《创造与思考》一书,该书提出了“头脑风暴法”,目前,美国已有50多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研究机构。50年代,科技创新传入日本,日本发现这一科学非常有用,称之为“天书”、“聪明学”、“点金术”等,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学习。

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是世界性新兴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实践、探索,理论上尚未成熟,也永远不会成熟,因为它研究的是怎样研究出未知的东西。就实践上日本、美国走在前列,而我国相对落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速度较快,而我省的创新活动相对发达省市较落后。

此前,由天津教科院张武什研究员主持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中央教科所徐长发教授主持的科技部2008年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全国有近100所中小学作为案例学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初中开展此课题类似研究的比较多,高中相对比较少,像我校这样在2000年起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更少。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①建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

校长担任“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成员。

②建立科技创新特色班和科技创新少年班

面向全市选拔科技创新特长生,每个年级设置一个行政编制班―--“无为中学科技创新特色班”,开设常规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年级部在各班“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无为中学科技创新少年班”,选派优秀科技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技法培训。各班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由本班科技辅导员负责培训。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①科技创新课程教学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在创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技创新选修课程,选修的学生600多人。

②学科创新性教学

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为主战场、主阵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引导自主创新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创新性教学意识规范,使创新性教学步入教学常规。省教科院杨思锋主任、市教科所李文波主任分别来我校观摩了两节创新型课堂教学,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

①每年十月份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的内容有:

科技创新和科普讲座。我校先后邀请了省教育厅程艺厅长作了《数学的奥秘》讲座、中科大叶邦角教授作了《无限小世界》讲座、中科大孙立广教授作了《神奇的南极》讲座、北京化工大学励杭泉教授作了《高分子时代》讲座、中科大孔燕教授作了《创新思维训练》讲座,安工大冷护基教授作了《创新技法训练》讲座、安徽工程学院金世伟教授作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方法指导》讲座。这些讲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在人类进步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发明与创造的课题发现方法、发明技巧等,使学生们创新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活动交流会。邀请全校热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座谈,并将我校已经毕业的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校友请回来,谈心得,讲体会,同学们异常高涨的热情令人惊讶,同学们将自己精心研究和创作的科技小论文、学习体会、科幻文章等拿出来交流。交流会非常成功。

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之初,我们专门通过校园内网系统介绍了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同学们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共收到各班呈报的科学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体会等200余篇,有十多篇科技小论文在全国获奖。

科技创新比赛。我校十二个科技创新少年班现有6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各班级还组建了以科技副班长带头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系统的创新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每年能收到创新作品300余项。优秀的作品上报参加省、市、县和全国创新大赛。近四年来我学生创新作品荣获部级奖十项,省一等奖二项,市长奖三项,县长奖三项。

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不同的绘画种类、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创作的科学幻想绘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活动共收到各类科学幻想绘画作品300余幅,并在活动总评阶段进行了展示。

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

为了调动同学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历代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不被人所知的故事,我们还专门进行了“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每年有几十名同学参加了比赛。并通过校园内网系统对全校进行了现场直播。许多中外科学家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各学科智力竞赛。我们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智力竟赛,主要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年级有30名同学参加总决赛,我们还把考题张贴于校园,由于题目新颖、涉及的知识面广,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

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爱心比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消除祖孙的代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我校开展了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活动,学生利用手边的废旧物品制成一件件充满爱心的小发明。学校请来获奖学生的爷爷奶奶举办赠送仪式,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较大影响。

电脑制作和计算机编程比赛。学校组建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有100多人参加电脑制作班和编程班。每年参赛的作品有200多件,并在校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我校在省、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展示。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全国、省、市大紧张、严肃、规范的比赛程序,我们重新组织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和选手,重现了当时的比赛情景,使同学们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程序和参赛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科学发展史及高科技成果展。我们收集了大量反映人类文明史、科技进步史和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各类宣传资料、画报、图片等,制作了几十块大型展板;我校还从上海市科普宣传团借来反映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等内容的展板300余块;每个班级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块展板,也在全校进行了展览。同学们纷纷驻足展板前,踊跃观看,详细摘录,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

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展。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观察到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实验室仪器,并培训部分学生作为操作员,共布置了3个展室,面对呈现在面前的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试验,大大激发了其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情趣。

动物和植物标本展。同学们对动物和植物标本展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同学们能了解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我们按生物进化的先后顺序,对生物的不同类型的标本和模型进行了分类展示,同学们高昂的热情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操。

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夏令营。我校每年组织科技创新少年班的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夏令营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参观我县周家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动物养殖基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每年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我校每年组织近百名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参观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天文台、机器人大赛,学生还亲自参与植物标本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

④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省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或参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劳技创新作品大赛。我校学生在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得国际奖一项,部级奖二十八项,省级奖六十多项。其中典型的创新作品有:陶涛同学发明的“无声喇叭”在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中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倪伟同学发明的“全自动菜籽脱壳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安徽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脚踏气压式农用喷雾器”在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论坛中获省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郭圣君同学发明的“灌溉深井落物捡拾器”在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王娟、解涛、郭杰、钱晨阳、罗靖、刘原辉同学荣获六项全国银奖,我校郭圣君、解玮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创新少年”,张伟豪、张蕾、王娟同学荣获三项科技创新市长奖,俞笑闲、盛焕、黄翰天、陈子丰、翟雪、高尚荣获六项科技创新县长奖。

2、研究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宣传,加强班级和创新作品展览室的创新布置,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定科技创新活动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①开发和利用好十多年来我校师生积累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2000年以来,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有几百名学生参加,近千项创意,几百件发明。十三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料和经验,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我校丁玉清老师撰写的论文《创新型班集体构建初探》获全国一等奖,论文《让创新的火焰照亮年轻的心》、《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浅谈劳技创新教育》获四项全国二等奖,《层次启动式教学中的课外三小活动》获省一等奖,《物理学科教学中创新性教育初探》发表在《科技教育》杂志上。这些理论研究对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②有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决定着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紧紧依靠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创造协会、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委员会来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我校已经是全国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我校紧密联系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等名校,提高科技辅导员的实践指导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孔燕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冷护基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世伟教授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指导组成员兼校外科技辅导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科普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与我县的高新技术和工件制造企业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制作能力。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①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化。

对高一、高二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分别提出明确的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基本仪器、工具使用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高二学生进行创造技法和制作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②实现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化。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开设科技创新教学课程,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组建科技新少年班,每周开设一节课。

③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常规化。

每年将全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列入学校工作总计划,各教研组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落实到时间、地点、负责人和活动经费。全校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校园科技节、暑期科技夏令营、“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部每月开展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束有总结和反思。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①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②科技创新教育与发明活动相结合。

③科技创新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9

有人会问:参加科技活动会影响学习吗?肯定是不会的。相反,科技小制作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帮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体验并感悟科技的奥秘;科技小制作就等于创建了一个家庭实验室,可以随时随地作实验,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科技小制作的操作,在满足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拆拆装装,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让学生在动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高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那如何有效开展好校外科技活动呢?

1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辅导过程中我体会到:学生喜欢动手,不喜欢听空洞的理论。那就投其所好,在安排内容上就多展些利于学生动手的活动,每周一个小制作,以声、光、电、磁、空气、环保、电子小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为主。青少年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旺盛的求知欲,在活动的过程中适当问些为什么,也就是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对保持和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措施。教学中以培养兴趣为主,有兴趣就有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逐渐深入,去思考、去探究、去创造。

2学中玩,玩中学,培养基本技能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要让学生感到参加活动是参加一种游戏,是一种自己很喜欢的游戏。无论哪种活动形式,辅导教师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和青少年实际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相关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科技活动需要培养的能力,具体表现主要有四种:

2.1培养观察的能力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事物,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兴趣,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学会作观察记录和总结的方法。例如:可以成立自然课外小组,辅导教师结合课上传授的自然知识,教授给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完整地观察事物,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2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思维方式。

2.3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参加实际操作,学会使用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学会一些简单的实用技术。例如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其中小制作是凭借双手或简单工具和材料完成的某种实物作品,而小发明则是要求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针对生活、学习或劳动中遇到的不称心、不顺手和不方便的事物,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的新产品。这类活动的选题广泛、取材方便、手脑并用,而且容易引发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有重要作用。

2.4发明创造的能力

在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能够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且在此基础上学会发明、创造。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新事物。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构筑起来的科技能力的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的形成。

3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发明能力

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的特点,开展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将会极大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形成。在活动时,可以自己为一组,也可以几人合用为一组,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学校适当开展一些如“爱科学迎新年”、“环保小少年”等活动,学生们通过自己一双双巧手和聪明智慧创造一个个惊人的小发明,评选出“小小发明家”、“小能手”、“小巧手”、“小天才”等,对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使学生感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不断进取。

4解决难题,顺利开展科技活动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培养创新数学教学能力

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更艰巨。世界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卷来,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我们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

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二、创造思维的新视角

创新需要思维,创新也需要会学习的能力,要借它山之石,为我所用。首先有一个学习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对知识的占有将由静态变为动态。也就是说,人们的学习不会因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每个人不仅要有学习新知的能力,而且要有鉴别新知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变革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地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教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学生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的得到改良,而是为了使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