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十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十篇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12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1

关键词:红色标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68-02

一、红色标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意义

红色标语,虽然简单明了,但生动形象,蕴含丰富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动员作用。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可以借鉴共产党利用红色标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途径,将红色标语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红色标语激发斗志,始终迎难而上,不怕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硕果累累。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红色标语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素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用红色标语等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和感染大学生,可以使大学生对革命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产生崇高敬意,对他们为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战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榜样,从红色标语中汲取前进动力,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二)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国家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凝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红色标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张贴爱国标语横幅,集体游行,提出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口号,致使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没有签字,唤醒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为民族的独立而进行大量的红色标语宣传,增强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拥护和支持共产党,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所淡化,有的学生受就业情况的影响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持怀疑态度,在做贡献时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高校通过运用红色标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吸收红色标语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认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国家的伟大复d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受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注重外表着装,有的大学生还乱花钱,养成了攀比和大手大脚的习惯。红色标语中蕴含着艰苦奋斗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对人民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红色标语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优质资源,加强红色标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锤炼优秀品格,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加强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使大学生更好地承担起党赋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二、红色标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陈旧、资源单一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利用课堂进行理论灌输,尽管会利用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挖掘红色资源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单一,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很少,尤其是红色标语方面。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缺乏红色精神的渗透,更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没把红色标语有效融入到教学章节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限,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教育活动也很少展开,没有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地方高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高校对红色标语的宣传与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红色标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宣传动员作用,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没有广泛利用红色标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纸、诗歌朗诵、文艺表演等途径进行有关红色标语的宣传教育;大部分高校口头上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很少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高校从事这方面的教师也很少,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很少在教学中应用。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应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红色标语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将其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对红色标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实践形式,轻实践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的说教形式进行,授课教师主要以课本为重点进行讲解。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可以用红色标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互动。而现实的情况就是老师满堂灌,没有挖掘红色标语、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只是单向进行理论灌输,导致缺乏课堂活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下降;很少有高校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有关红色文化、红色记忆陈列室,把红色标语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进行布展;这几年尽管建立了很多实践教学基地,但学生实地考察较少,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红色标语等活素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形成极大的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淡化历史选择的认识和认同。

三、红色标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打造一支队伍

要加强红色标语的运用,就得成立一支真正的研究团队,使红色标语的运用理论化,系统化。高校加大基金投入,鼓励研究团队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结合地方特色编写红色标语教材,与其他课程一同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校内老师和专业人士及团队的交流与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吸取经验;学校可以成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比如,位于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成立吕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对红色标语、红色歌曲、红色精神等进行研究,邀请校外专业研究人士来本校做学术交流,鼓励本校教学团队积极投入到对红色标语的挖掘与研究中。同时,学校团委和党委可以同当地电视台合作,打造一支红色标语宣讲团队,在革命纪念日对学生开展红色标语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建设班级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墙壁张贴红色标语,让同学搜集各个时期的红色标语,并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熟悉的标语,鼓励学生用红色标语制作歌谣、歌曲、诗歌等,并在各个班级互相交换红色标语,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校园环境。例如,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红色标语陈列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展览;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红色标语示范基地,结合理论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在传统纪念日,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鼓励学生制作红色标语传单、画报、壁报、简报,并在校园张贴,使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体会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党委、团委及各院、系开展关于红色标语的诗歌朗诵会、歌咏和演讲比赛、话剧、专题讲座、典型教育活动等,并进行活动表彰大会,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编红色标语歌曲,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生活。成立红色文化的专题网络平台,供学生、老师浏览,扩大红色标语的获取途径;利用广播、报纸、校园微信、学院论坛等传播媒介加大红色标语的宣传,丰富红色标语的内容与形式;同时,在校园建立红色标语文化长廊专栏、红色标语书写培训地,营造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注重n程运用

红色标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一定的时期。传承它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将红色标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教学中,让学生制作关于红色标语的视频,对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红色标语背后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第一,教师可以在上述两门课程中,在相关章节设计专题,如:井冈山时期红色标语的宣传作用研究,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研究等。第二,教师可以利用项目研究这一平台加强对当地红色文化的研究,赋予红色文化当地特色,并开发当地新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知识点,用简短的红色标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将红色标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开展体验式教学,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利用红色标语宣传革命,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中体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红色标语的深刻理解,感悟红色标语的力量,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王雪竹.略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2(2):71-78.

[2]王雪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宣传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4):1-5.

[3]王晓玲.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政工作中标语的运用[J].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7).

[4]李桂红.红色标语文化解读[J].人民论坛,2011(8).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2

【文章摘要】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精神。从当前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来看,红色文化的推广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红色文化内涵及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具体对策,并指出了新时期,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abstract】

Redcultureisanimportantpartofourculture,redculturecontainsthegreatestnationalspiritoftheChinesenation.Fromthecurr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vocationaldevelopmentpointofview,theredculturetoenhancethepromo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evelfor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willplayanimportantrole.onthebasisoftheredculturalconnotationandvalueanalysisoftheproposedredcultureandeducation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specificmeasuresandnotedthatanewera,promoteredculture,strengthe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significance。

【Keywords】

redcultur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loutcomes

0引言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囊括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拥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红色文化它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既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1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和重要标志,红色文化作为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因素,对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是中华民族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所拥有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中蕴涵的是一种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蕴含着身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与完善的重要基础,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是要方面,是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形成的智慧结晶。从红色文化的本质来看,它是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群众利益至上等先进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曾经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红色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红色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继承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勇于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2借助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对策

2.1加大对红色文化宣传的力度。加强高校整体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是构建红色校园,创建红色文化的第一步。因此,高校可通过在院系、班级分别成立红色文化宣传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从而保证红色文化的教育在校园、班级中顺利开展;其次通过班会、团会、政治课堂、校报、校园网等渠道实现对高校红色文化的构建。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7601

1红色旅游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且根据《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思想指导,对今后五年全国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等均有明确提出,对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逐渐变为生活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通俗化,且转变成人民大众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对其进行宣传和落实,便于普通民众能够更快的理解和接受,并慢慢成为人民大众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现如今,只有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作用和巨大力量。

2红色旅游推进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有利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强调,“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开展红色旅游,并把它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切身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使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吸引力。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要根据各地区的地域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不同,在红色旅游区除了建立与红色旅游相配套的试点宣传单位和完善的运动机制之外,还可以增加红色旅游区周边商品的宣传色彩,运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在旅游景区的门票或景区图的背面印刷与该旅游区相关的文化介绍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宣传资料,便于旅游者相互的传阅。同时,当旅游者游览结束回到当地时,当地的亲友也可以对该宣传资料进行了解,便于更大范围的宣传。且可在红色旅游景区外售卖印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纪念品,增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电台、宣传册等形式,让人们以红色旅游宣传片的形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达到“大众化”目的同时,也更大的宣传了该红色旅游区。

其次,富有感染力,增加信服力。在一些红色旅游地比较集中、丰富的地区,可以采取与影视传媒公司合作等方式,推出一系列既反映当地资源特色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体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来扩大该旅游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来慢慢占领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另外,除了在具有传统色彩的歌曲、小说、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基础上,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特点的大型话剧、3D电影、电脑游戏、歌舞剧、红色短信、工艺品等也可以创作出新的特色,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感和空间性,使之与普通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更能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感染力。

最后,做好管理工作,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对于旅游地来说,各级政府应集中有序的开发红色资源,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有规划地宣传,将红色旅游基地的保护放到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把加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与发展该地区经济结合起来,并运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鼓励各级相关机构开展革命文物的整理工作,对革命纪念馆进行维护,加强并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弘扬红色旅游的同时,加强红色旅游地的建设,做好革命遗址的维护工作,对红色教育基地采取高水平的保护措施,并努力做好该旅游地的维护和整理,打造成人们景仰的革命圣地,成为全国人民大众的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既要注重革命文物的保护,更好注重红色资源的利用,坚持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做文章,力争把红色资源做强做大,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文化,来更好的弘扬红色精神。

3红色旅游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通过实践,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是要依托红色旅游。而面对如今社会,要想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覆盖面,更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注重依托旅游地的资源,将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等内容均汇集到红色旅游的互动之中,来更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红色旅游基地依托红色资源,潜移默化的让人民大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唤起人民大众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的学习。红色旅游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现如今应有利地整合各种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来教育和影响人民大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把红色旅游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来抓。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引领好社会思潮,如何强化。如创建“中国红色旅游网”、“红土魂”、“红岩联线”等集教育性、思想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且可结合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如创建“党史人物纪念馆”、“中国红色故事”、“中国红歌在线”等专题网站;来强化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促使旅游者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最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抓好红色旅游。要想普遍提升人民大众思想境界的升华,必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然而然的促成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对广大人在群众进行理念信念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方式,而红色旅游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及教育基地,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升华,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历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依托红色旅游,才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问题,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4

关键词:红安精神;传承;弘扬;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27-02

红安精神是指自1920年春武汉中学创办至1949年红安解放期间,红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所体现的“要革命不惜牺牲一切,为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它是建国前二十多年红安儿女之所以能前仆后继地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支撑,也是我们党保持其先进性的一份宝贵财富。在今天我们改革创新的攻坚时刻,继承和弘扬红安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安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效果及主要举措

红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形态,主要蕴含在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所保存着的红色资源中。近年来,在湖北省政府和红安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挖掘红色资源,传承与弘扬红安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大多数红安居民对于红安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革命时期的歌谣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并对他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外来的游客中,有13%的人认为自己获益匪浅,学习了红色精神,提高了思想觉悟,37%的人认为通过这次旅游了解了红安当地的红色历史,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综观红安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和红色旅游为依托进行红安精神宣传教育。红安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境内遍布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除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外,全县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坪革命旧址群”3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等8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目前,红安已被等国家有关部委命名并授牌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等,红安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传统教育圣地。先后有七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友人来这里考察研究,被外宾称为“山地游击圣地”。有200多个省内外单位及大专院校在红安县烈士陵园、七里坪等纪念地挂牌建立了传统教育基地。每年约有60万人次来此参观游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借助书籍出版、影视片、歌曲、戏剧的媒体传播进行红安精神宣传。红安精神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不仅蕴含在固态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中,也蕴含在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革命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中。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下,出版了关于红安革命历史和英雄的书籍有《黄麻起义》、《黄安战役》、《红安革命史》、《红安开国将军》、《红安烈士传》、《孙玉清传》、《董必武传》等近二十部,制作了以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为题材的故事片、影视剧、纪录片有《黄麻惊雷》、《大别山之魂》、《巍巍丰碑》等近二十部;收录出版红安红色歌曲如《黄安谣》、《送郎当红军》等一百多首;整理、改编和上演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多部,其中大型楚剧《风雨情缘》获多项大奖。借助于这些文化的、艺术的形式,红安精神在民间得以传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我们的调研,红安当地居民普遍表示对红安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很了解,“一要三不要”和“一图三不图”的红安精神几乎是家喻户晓。

3.通过宣讲和办展进行红安精神的宣传教育。开展红色革命宣讲是传播红安精神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在红安,有着一批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地自觉传播红安精神的党员干部。如被红安人民誉为“党的宣传员”的胡耿就是其中一个。胡耿所作的关于红安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报告高达2500余场,直接听众达150万余人次。凡听过胡耿报告的人,都表示深受震撼。除了宣讲,办展也是宣传红安精神重要方式。如1999年在位于汉口的市青少年宫举办的《血染的丰碑》――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红安革命史展,也是震撼江城。

4.借助学校教育平台进行红安精神宣传教育。学校是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湖北省政府在充分认识到新的条件下对湖北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也效仿中央开辟延安、井冈山、上海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干部教育学院培训党员干部的做法,把建立红安干部教育学院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湖北省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另外,红安当地相关部门也积极编写本土教材,发放给各级中小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革命传统和红安精神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红安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红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认,红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综观制约红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红安精神的研究不够。红安精神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历史上的文本表述并不统一。尽管2004年12月在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红安精神研讨会上,把红安精神表述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但这也只是对红安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提炼。事实上,红安精神作为在红安的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历程中所体现的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其传承与弘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原生形态来实现更具有直接的感染力。目前关于红安精神的原生形态研究成果并不多,所出版的书籍、影视作品,大多数集中在介绍历史及英雄事迹,在精神提炼总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减弱了红安精神在广大民众间的影响和作用。

2.资源开发形式缺乏新意,不足以吸引游客自发地来此参观学习。红安的红色旅游景点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等形式向游客开放,形式有些单调,难以调动人们参观的兴趣。纪念馆内设置了少量革命烈士真人蜡像、语音解说及3D图像展示,但大多数都关闭了电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长胜街虽然是不可多得的革命遗迹,保护得比较完善,但是去旅游的外地人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胜街旅游形式单调,也受附近天台山漂流的影响。而我们的调查数据则表明,超过84%的人也认为,红安红色资源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等形式开放,形式过于单调;56%的人则认为,红安红色资源的开发不具特色,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削弱了其经济价值和红色精神的利用价值,与其他地方的红色景区开发方式趋同,缺乏新意,不足以吸引游客自发地来此参观学习。

3.纪念馆解说员专业知识不足。解说员在讲解纪念馆内陈列品和宣传红安革命老区英雄事迹以及革命精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解说员的水平高低决定了纪念馆宣传效果的好坏。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仅有两成的游客明确地对解说员的工作表示满意,超过半数的人对解说员的解说表示不满意或完全不满意。根据我们的访谈分析及实地考察发现,纪念馆内大多数解说员在解说时条理较为混乱,对于陈列品的描述流于表象,极少进行深入的介绍;解说语速过快,没有与游客互动产生交流;大部分解说员视工作为任务,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解说工作,使游客来往于各个纪念场馆,疲于奔命。

4.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力。主要表现为道路交通建设较为落后,街道脏乱差现象严重;公共交通不发达,县城内没有规范和干净整洁的公交,从县城到周围郊区也没有规范的车辆,大多是私人小巴;纪念园、展馆等主要旅游地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严重落后,餐饮业卫生较差,给游客造成较差的印象;完全忽视周边服务行业的发展。

四、弘扬红安革命精神的路径探析

1.加强接受教育人群的引进。红安革命精神接受的主体是个人,因此,有效弘扬红安革命精神的关键因素就是如何吸引人群自觉走进红安,走进革命老区去接受吸收宝贵的红安革命精神。

(1)要加大提高红安县自身的知名度,要让群众“想进来”。红安红色资源丰富,红色革命精神极其宝贵。要想更好地弘扬红安红色革命精神,就要使人们知道红安,了解红安,想来红安。

(2)要完善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要让群众“能进来”。首先,要注重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良好的道路设施建设使群众能亲身感受红色遗迹,亲身领悟革命精神的保证。其次,要重视市容的干净整洁。红安市区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与其自身所拥有的崇高的红色革命精神形成极大的反差,也使红安精神在参观学习者的心中大打折扣。最后,要定期对宣传设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护,使得宣传设施能真正地发挥弘扬红安红色革命精神的作用。

(3)要注重革命精神宣传的方式方法,要让群众“能带走”。要注重红色革命精神宣传方式的多样性。红安在进行红色革命精神宣传时不仅要依靠实物资料展示,更要注重红安各种革命精神的提炼总结和宣传。让学习者在参观中领悟精神,在了解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参观加深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与内化。

(4)要强化运用红色旅游的引带效应,要让群众“能再来”。精神文化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学习,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到的优秀的革命精神用于指导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当中去。因此,红安在进行红色革命精神宣传时要主要强化运用红色旅游的引带效应,能让群众多次来学习,能吸取更多的“回头客”。这样,不仅能促进红安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同时也能为红安的经济以及各方面的进步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

2.注重红色革命精神的外出。红安红色革命精神是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因此,宣传运用红安红色革命精神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在注重受教育人群的引进的同时,也要注重红色革命精神的外出。采取多元化方式,让红色革命精神走出红安,使其他地方的人也能学习到宝贵的红安红色革命精神。

(1)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具有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接受人群广等优势,因此,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红色精神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调查研究得知,表现红安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的影视作品存在一些,但对于红安红色革命精神的外传来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以红安将军王近山为原型所创作的电视剧《亮剑》,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百看不厌,人们看完电视剧后都被李云龙的精神所激励,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了解到李云龙的原型人物是在红安,这样,在传播红安红色革命精神的效果上就大大折扣了。因此,在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时,要注重与红安红色革命精神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电视等媒体在传播发扬红安红色革命精神中的重大作用。

(2)开展全国红色革命精神宣讲。开展红色革命宣讲是传播红安红色革命精神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因此,更应该重视利用这一方法。红安拥有宝贵的红色革命精神资源,但在红色革命精神宣讲的工作中做得还不够。因此,应注重大力培养相关宣讲人才,将宝贵的红安红色革命精神带出去,让全国广大群众学习,让全国广大群众都能了解红安,了解红安革命精神。这样既促进了红安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播,又扩大了红安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地促进红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5

一、百色市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百色市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发祥地。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共产党人率领民众发动了百色起义,并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土地上树立了一面武装斗争的光辉旗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武装起义中留下的大量革命文物遗迹,使得百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田东经正书院)、红七军红八军会师旧址(乐业)、长蛇岭攻坚战遗址、解放街等革命遗迹。近年来,还新建了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园、红军桥、铜鼓楼、南阁亭、邓小平手迹碑林园等纪念场地,不断挖掘和丰富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百色各属县分布着的大量而独特的革命胜迹、旧址和纪念地,同现有的革命纪念馆一起构成了具有典型而有深刻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展示了百色、广西乃至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光辉历程。百色已成为我国继延安、井冈山、韶山、西柏坡之后又一块红色圣地。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已下文明确将百色各县市列入全国规划建设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并确定其主题形象为“百色风雷、两江红旗”。经过近几年培育,“邓小平足迹之旅”目前已成为广西“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的龙头品牌,并已在全国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由于百色市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红色”和“旅游”的结合性不够强

红色旅游“红色”是内涵,“旅游”是形式。实现旅游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能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目前,百色各革命景区提供的红色旅游产品基本上还是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观光内容多为静态,缺少现代高科技的动态展示手段。不少革命景区景点只有单一的参观游览形式,缺乏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更缺少经过科学开发、合理包装的系列红色旅游餐饮和红色旅游商品。这就使得“红色”和“旅游”的结合性不强,缺乏震撼力和影响力,让人感悟不到深刻厚重的政治内涵,领略不到特别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红色教育的外延不足

当前百色红色教育的主体对象主要是区市县各级干部教育,还有部分来自中央机关及外省市各级干部。红色教育向普通党员干部延伸,向普通群众延伸,向大中小学校延伸拓展仍然不够。

(三)红色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百色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理应充分挖掘,发挥对干部的党性教育功能,但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一是现场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在现有的现场教学点中说教多,互动式教学少,对干部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不大。二是针对性不强,体验式教学泛用化。在现有现场教学中,没能更好地根据对象的变化更换主题或着重强调某一主题,使得不同层次干部党性教育区别不大,本地干部和外地干部党性教育区别不大。不能解决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干部对党史了解程度不同,需要获得的信息也应有所不同的问题。三是历史与现实脱节,多重历史的回顾和讲述,缺乏与现实的对接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干部到党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来,学史是为鉴今。四是重形式多样、轻实效考评。近年来百色市、县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加大了教学方法创新力度,在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同时,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效果跟踪评析机制还不完善,红色教育的实效性还难以充分体现。

(四)运作上重经验延承、轻规律探索

近些年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着力于转变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的运作模式,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党校教育规律要求、干部成长规律要求相比,呈现出一些不适应性。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习惯于按以往经验进行红色教育,培训前没有深入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学员的主动性不够,教与学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二是缺乏对红色教育的深入研究,对新时期红色教育的规律没有完全掌握,重说教轻实践、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养;没有把红色教育与学员的工作生活经验相结合,还没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渗透和开展综合性党性教育实践活动。所以红色教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1]

二、做大做强百色市红色教育品牌路径选择

(一)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拓展百色“红色教育”宣传平台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媒体、广告、研究”为主线的红色教育立体式传播阵地。一是各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红色教育的宣传报道,特别要注意结合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其他重大节庆日,充分报道百色革命老区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活动。二是在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河池等城市与重要交通要道的沿线加大百色“红色之旅”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开设重要宣传“窗口”,制作的有关宣传物品,力争让区内外、国内外游客全面了解百色的“红色文化优势”,力争游客、来宾在来百色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绿色环保走廊”上,亦能感受到百色红色文化的浓厚气息和氛围,给来百色的旅游者营造一个充满遐想的旅游期盼心理,让其“人未至而心想往、人即至亦心满足”。三是注重研究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如果没有优秀新颖的作品,红色景区的陈列、摆设等将日益陈旧,丧失对观众的吸引力,影响宣传、教育等主要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红色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其研究、创新功能的培育,锻造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性教育优势

红色资源主要包括我们党领导革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遗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学历和知识层次较高,但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不深入、不系统、不扎实的实际,各级党校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性教育优势。一是着力建好党性教育基地。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独特课堂。紧紧围绕百色起义纪念地(馆、碑、革命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和政治部旧址(粤东会馆、清风楼)、长蛇岭攻坚战遗址、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田东经正书院、乐业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会师旧址、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韦拔群烈士陵园及故居、红七军燕洞会议旧址、韦拔群同志牺牲地――香刷洞等遗址,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的党性教育基地。二是合理设置党性教育专题。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精神“富矿”。深入挖掘百色起义精神的思想内涵,围绕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挖掘百色红色资源中的教学素材和丰富内涵,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班次学员的特点,因班制宜地设置党性教学单元和专题,进一步完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三是精心编写党性教育教材。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针对当前一些党性教育教材较零碎、不系统、针对性不强的实际,根据干部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员和学员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中,共同挖掘、提炼和编写党性教育教学案例,初步形成党性教育教材体系。[2]

(三)完善“三个机制”,促进红色主题党性教育长效机制

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课题。必须着眼于打造红色主题党性教育品牌,形成规范、科学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联动教育机制。重点是完善党校与纪委、组织部门的协作机制,党校与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的协作机制,党校与学员所在单位的协作机制,党校内部教学与管理、服务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运用红色资源促进党性教育的合力。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市、县党校要主动与当地组织部门协调,建立健全对学员的组织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改进督查办法,对问题较突出的学员进行警示和诫勉教育;将学员参与红色教育、党性锻炼的现实表现,作为党性分析、培训考核的重点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依据之一,形成训用结合的正确导向。三是完善量化考评机制。制定《学员党性修养考核办法》,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效果,遵守校规校纪,关心集体和服务意识,践行理想信念和宗旨等四个方面,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各班分别建立“评议小组”和“考核小组”,通过个人“述”、评议小组“评”、考核小组“考”,综合评定学员党性锻炼成绩,记入干部培训档案。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档案制度和党性教育档案制度。[3]

(四)做好“四个延伸”,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外延

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时做到“立足党员干部,放眼普通群众;立足基地教育,放眼社会实践,”实现教育外延的拓展。一是红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向普通群众延伸。红色基地的红色教育“点”多“面”少,主要体现在对党员干部教育多、对普通群众教育少;在纪念节日教育多,平时教育少,造成教育的整体性、连贯性差。针对这种情况,红色教育基地应该免费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广大青少年节、社区党员干部等开放,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外延。二是红色教育向基地外延伸,积极占领思想教育阵地。以红色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博物馆、烈士园等红色文化资源纳入爱国主义、党史教育景点,积极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同时邀请老同志与红色基地共建,创作一批上乘的文艺作品。三是红色教育向学校延伸。在开展红色教育时,充分考虑大中小学校属地的优质资源,积极将红色文化的弘扬和红色资源的利用融入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努力寻找突破口,从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出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和宣传当地红色资源,形成了当地学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四是红色教育向网络平台延伸。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红色资源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人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实施潜移默化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收到教育的实效。

(五)创新党性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党性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实现党性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党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强化党性教育的效果,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校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一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具体运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二是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各地在依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方面都作了许多探索,创造了不少新形式、新方法。要把学习借鉴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

模式和开放式办学模式,为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服务。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6

一、活动主题

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等宣传实践活动,培育少年儿童心向党、跟党走的高尚情感和远大志向,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和指导家长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阅读氛围,提升儿童和家长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时间

2011年7月—8月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按照全国《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积极营造广大儿童知党、爱党、歌颂党、祝福党的良好氛围。一是“红色历程”宣传活动,各社区妇代会结合辖区实际,通过各种宣传渠道,针对儿童的特点和实际,开展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宣传教育,使儿童和家长深刻理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增进爱党爱国情感。二是“红色经典”学习活动,积极组织发动辖区广大家长和儿童学习“红色经典”图书、歌曲、影视等,以几代人的成长历程,教育孩子传承党的优秀传统,弘扬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推进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

按照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四进社区活动。一是活动月期间深入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咨询服务等活动。特别是要发挥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和“五老”人员的作用,传播普及家庭教育新理念和新知识,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二是广泛开展“亲子读书”活动。活动月期间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远教网络、图书室等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亲子读书的重要性,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史书、文学名著、儿童科普读物、家庭教育知识、红色经典著作等阅读参考书目,丰富儿童的知识。

四、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务求实效。“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是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手段的有效举措。各妇代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引导儿童从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发展需求,提高道德涵养、培育文明习惯。

2.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资源整合,把实践月活动与工作目标任务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7

[关键词]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

1929年1月、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开创了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特别突出的地位,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红军官兵、党员干部、广大群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本文以苏区的扩红运动为视角,以更清晰地透视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经验及启示。

一、持续不断的扩红运动呼唤强而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反“围剿”战争的日益频繁,导致红军官兵大量伤亡,不断充实红军的军事力量就成为了一项日常工作。1931年12月,苏区中央局作出了《扩大红军问题决议案》,要求在1932年1至3月,江西和闽西须扩大红军1.5万人。1932年4月,苏区中央局又决定将5月份定为“扩大红军突击月”。1933年2月,苏区中央局提出了“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口号,掀起了新一轮的扩红运动。1933年9月开始,中央苏区红军投入到艰苦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博古、李德采取了和敌人拼消耗的错误战略战术,红军不断遭受重创,扩红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从1933年9月到1934年9月,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了5次扩红突击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扩红运动并不是单纯的红军数量增加,还需要大量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因而扩红运动又往往和筹款、筹物等运动结合在一起,或者说筹款、筹物也是扩红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1933年中革军委给瑞金、会昌、博生、雩都、胜利、石城、宁化、长汀等8县区的扩红任务:完成扩大红军8万人,向地主富农筹款80万元,推销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1934年9月初,中革军委又紧急号召全体男子模范赤少队加入红军,并自带1件棉衣、2套单衣、2双布草鞋,自带梭标和碗筷,至少两人共带一床毯子,立即到补充师集中。[1]

当时,要如期完成持续不断的扩红任务是相当困难的。一是过高的扩红指标与中央苏区的人口实际不相符。二是超出了中央苏区财力物力所能承担的限度。当时,中央根据地面积只有五六万平方公里,地处落后的山区,又在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和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以这样贫瘠、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微薄的经济实力,来养活数十万脱离生产的士兵和机关工作人员本身就是困难的。三是因为农民已分得了土地,且经过三四年的经营管理,有比较稳定的收入,革命积极性有所衰落,对扩红运动不如从前那么踊跃了。四是江西自古以来就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观念,受这一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也不愿加入革命队伍。五是部分群众对革命的前途感到迷茫,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参加革命没有信心。出于动员的需要,红色中华等媒体大都进行正面宣传,对扩红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都避而不谈。其实,扩红运动还存在“欺骗、强迫、命令”,“只顾数量不求质量”,“勉强编入红军、却哭哭啼啼吵着要回家”等现象。有的地方召集大家开会,把门一关,强迫大家报名当红军,只要有一个不报名就不散会;有的地方送来十个新兵,就有八个是疾病和老弱;1933年6月至9月博生县开小差回来的红军就有3000多人。[2]

一方面,愈来愈严峻的战争形势,需要红军的数量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高,需要群众对扩红运动的支持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可参军的人越来越少,可提供的财力越来越少,兵源质量越来越差。如何通过强而有力的宣传动员工作来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了。“红军的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3]p360此外,在短时间内想办法提高干部特别是中下级红军指挥员和苏维埃政府各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消除红军队伍中的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思想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也是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正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如此重要,所以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期,中央仍然要抓紧时间召开全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一切政治工作,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这样的政治工作,才能巩固红军,才能保障上级命令的绝对执行”。[4]p74

二、扩红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扩红运动并非在中央苏区时期开始的。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各县苏维埃政府就设有军事部,负责宣传动员赤卫队、暴动队、工农革命军群众加入红军。1928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在《关于赣西南目前工作决议案》中指出:“为巩固已有的革命胜利及向外发展计,应立即招练工农革命军常备军。”1929年红四战赣西南时,先后《告绿林弟兄书》《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告全国士兵弟兄书》等,宣传发动绿林武装、商人及知识分子和军加入红军。古田会议决议案明确指出:“离开了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通过策划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队伍始终是扩红工作的重要方法。

1.扩红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一,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教育。这些会议包括群众大会、雇农代表大会、职工联合会代表大会、红军军属会、苏维埃代表大会、苏维埃主席联席会议、共青团代表大会、少先队代表大会,通过这些会议进行扩红宣传动员。第二,组织宣传队进行宣传教育。各地普遍组织宣传队,有的地方组织红军家属宣传队,挑选观念正确而比较会讲话的人充当宣传员,深入到各村各户、田间作坊宣传,利用圩日集会进行宣传。宣传方式有三种:一是个别宣传,此项最多。二是值日代表召集全村群众讨论工作时作宣传。三是区县开纪念节大会时向群众宣传,也向别区别乡的队伍作宣传。[5]第三,通过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各地以县或区为单位,组织化装演讲队、戏剧表演深入到各地,利用俱乐部、列宁室等场所,进行唱歌、演讲和表演各种关于扩大红军及其革命行动的戏剧节目。最后,通过红色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中央苏区时期,我党就基本建立了报刊发行的雏形,当时的报刊发行主要有三个系统: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地方苏维埃政府发行科、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发行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为配合扩红运动的需要,印刷了许多扩红宣传手册,还利用《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少年先锋》等刊物进行扩红宣传。

2.扩红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讲清工农群众灾难深重的原因,启发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使他们了解共产党的宗旨、了解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任务,从而唤起广大的工农群众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1930年11月颁布的《扩大红军的具体办法》写道:“要使革命得到确切的保证,要完成我们统治阶级的任务,就一定要参加红军……汇合全国几百万红军的力量与工农暴动,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军阀制度,争取全国胜利,工农群众才能得到最后的解放与和平。”[6]p530—5311932年4月21日,、项英、联名在《红色中华》上发表《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指出:“只有中国工农劳苦大众,才是真正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苏维埃红军,才能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民族革命战争。”[7]二是强化时事政策的现实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粉碎敌人“围剿”的意义,了解这一战争与他们本身的关系,然后使他们认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尽些什么责任。1934年5月19日,《斗争》报发表《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党团和动员机关的信》。公开信指出:“已经到来的最近几个月的决战,将要决定我们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争取我们胜利和敌人死亡的最残酷的决战的关头。”《斗争》还配发社论《争取决战面前扩红突击的胜利》,强调指出:“扩红计划完成与否的问题,直接就是我们胜利或者死亡的问题!”[8]三是宣传扩红对维护土地革命成果的意义,不断激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针对一些群众分得了土地,能够吃饱饭,乐于居家过日子,不愿参加革命的心态,教育他们懂得如果反动派反攻倒算,那么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将可能付之东流,因此只有踊跃参加红军,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政权,长久当家做主人。四是通过扩红运动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营造扩红运动氛围。红色媒体对各个时期扩红运动中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进行了大量报道。如红色中华报曾先后刊载了题为《扩大红军的模范乡》《劳动妇女送郎当红军》《鼓动儿子去当红军》,呼吁“全苏区的劳动妇女们,要来鼓励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到前方去,争取战争全部胜利”[8]。此外,还通过会议、通报、奖状等形式进行表彰。在1934年1月27日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对“扩红”模范乡——长冈乡、才溪乡进行了表彰,时任中共中央局瑞金突击队队长的金维映、总政治部驻兴国突击工作组组长、兴国县委书记兼突击队队长谢名仁、全总执行局西岗突击队队长邓振询等都因扩红有功受到了中央表彰,并获模范突击队奖旗。五是加强拥军优属政策的宣传和解释,打消部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调动苏区群众参加红军的积极性,同时解除他们参军后的后顾之忧,中央制定了许多拥军优属政策,鼓励广大群众加入革命队伍。如何使群众知晓这些政策,也是扩红运动中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执行优待红军条例的19项实施办法,《红色中华》分两期及时对办法进行了宣传报道。除对上述内容进行宣传外,中央还加大了扩红运动中的方式方法、经验措施、扩红政策等方面的宣传。

三、扩红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历史经验

1.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一切工作服从战争、一切工作服务战争,争取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胜利是一切工作的大前提,这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最大实际。基于此,中央苏区时期我党对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规定,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服从于当时党和工农红军的政治总任务。1932年10月27日,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粉碎敌人大举进攻的政治工作训令》,要求在红军队伍中必须保证党的绝对领导,用党的统一意志来领导红军;在敌军中的中心任务是争取白军士兵群众,瓦解敌军;在地方群众中应加紧争取白区群众,争取苏区的扩大,优待红军家属,巩固和发展苏维埃区域,造成红军极巩固的后方。1933年7月7日,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第四号训令强调:“在目前一切给予战争,一切服从斗争利益这一国内战争环境中,苏区文化教育不应是和平的建设事业,恰恰相反,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9]p12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目的任务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为着动员群众的一切力量加入伟大的革命战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10]p267

2.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与实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客观地说,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些内容和办法,是党在当时战争环境下的一个应急之举,但在本质上仍充分体现了党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央苏区时期,就如何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问题,曾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他在全苏二大的讲话[10]p136中反复告诫说:“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他还对“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的现象进行了严肃批评。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把提高思想觉悟同关心群众利益结合起来,是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和特点。例如,苏区政府为解决根据地内青壮年男子大批参加红军上前线,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组织了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社,还发动了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学做犁田耙田的农活。在瑞金沙洲坝,亲自带领军民挖水井,等带头下田帮助农民插秧收割,、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拉犁。正因为如此,党在苏区得到了广泛的群众支持。据统计,土地革命时期,赣南苏区总人口约220万,其中青壮年约50万,而前后参加红军的达30余万,有10万人献出了生命。兴国县当时人口为23万,参军参战的达8万余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3179人。

3.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还特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要改善政治工作的方法,反对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和死板的工作方式,使政治工作做得更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除运用上政治课、个别谈话、民主生活会、办训练班、读书班等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外,还有其它多种宣传方法,如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形象宣传。文字宣传包括印发传单、张贴布告、书写标语、创办报刊、出版图书;口头宣传包括演讲、报告、大会等。形象宣传包括戏剧、歌曲、画报、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巧妙地发挥了反面教育的作用。对那些宣传三四次不去参加红军的群众,宣传队便启动“耻笑队”去取笑他,使他孤立起来、自惭形秽。另外,在扩红运动中创造了许多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谣。诸如“地主欠我钱、富农不相连、中农跟我走、月月八块钱”这样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的口号举不胜举。

4.寓思想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之中。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识字运动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标语、口号为识字教材,以达到识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效。《工农兵三字经》这篇教材的开头就写道:“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识字课本《造福》一文的内容是:“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泥匠自己没有屋,裁缝穿着破衣服。”这些成人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昏庸、腐朽和黑暗,反映了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悲惨生活,提出了工农兵只有团结起来,努力革命,才有出路。同时,充分发挥群众戏剧和文娱宣传的作用,在工农剧社和俱乐部的带动下,苏区的群众几乎人人都会唱当时流行的红色歌曲。1930年10月7日,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苏府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十骂,红军歌及各种革命歌曲。尤其是阶级意识强,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11]p165

四、几点启示

1.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战场”,取得了“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这固然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政治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第一个重要问题”。[10]p202的这句话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的作用。当年中央苏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基本的经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准确,即服务和服从战争,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时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这一工作大局,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因此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科学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出发,科学确定教育目标,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保证。中央苏区时期,党从中心任务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多次强调:红军宣传员找群众谈话首先要放下官架子,要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不能讲一大篇。我军政工巨匠后来强调说:“连队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实事求是,基本教育应有充分的现实内容,切忌任何抽象的东西,一切问题要从战士能够领会讲起。”[12]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要求教育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原则要求,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3.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从一些细小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来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周围的群众。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以为民办实事为支撑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一幅热心肠,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群众从所得实惠中感受出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增强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仅靠一幅伶牙俐齿去空洞说教,或只说不做,时间久了,就会丧失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

4.思想政治教育要寓教于乐,注重隐性教育。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战争、生产、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例如,早晚点名讲话时士兵要呼政治口号;文化课结合政治内容来进行教学;扫盲活动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规定每人每天认识五六个字,每天记一条标语,等等。“综合影响”与“渐次发展”规律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休闲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遍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扩大和寻找新的教育载体,进一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去,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合力。

参考文献:

[1]红色中华[n].第190、229期.

[2]王玉福、高学栋.评中央苏区“扩红”运动中的“左”倾错误[m].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3]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二辑)[G].龙岩: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编辑出版,1982.

[4]袁征.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5]周榜师、曾金玉.从中央苏区“扩红”看国家、地方组织和民众的互动[m].党史文苑,2004,(8).

[6]扩大红军的具体办法[a]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7]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n].红色中华,1932-4-21(5).

[8]唐国平.论中央苏区“扩红”运动中的宣传工作[J].求索,2010,(3).

[9]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8

关键词:革命精神革命老区传承

一、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精神传承现状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间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而传承革命精神的工作是老区人民的一项基本工作,是一代代人必须做的工作。现阶段革命老区人民的传承工作以初见成效,红色旅游得到大力发展,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大多数老区人民对传承工作表示基本满意,也能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于此同时社会不断发展,革命精神在我们生活是否还存在,在调查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二、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精神传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老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少经常性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区居民还是初高中文化水平,文化水平偏低使得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意识不强烈,很有可能忽视了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而革命精神教育对孩子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提倡老区人民积极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二)传承革命精神方式老套,效果一般,吸引不了当代年轻人

老区人民通过红色旅游、观看教育片、购买此方面书籍、亲友口述等方式对孩子进行革命教育。可以看出革命精神传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方式不乏有些老套,现在多数的孩子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能通过新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对传承革命精神无疑不是一件好事。

(三)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上花费较少

在调查的老区居民在对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费用上,大多数家庭花费在1000元以内,大于1000元的占极少数。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上花费较少,这是可能因为传承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或者不愿意花费太多在这方面,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同步

在与老区居民交谈中发现,老区在革命精神传承方面没有组织相关活动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在很大一部分孩子只能接受到单方面的社会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接受传承教育,在家庭或者课外中得不到实践,或者是孩子在家庭中接受传承教育,而学校只学习文化知识。两种教育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达不到传承的最佳效果。

三、完善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精神传承的几点建议

(一)多途径、多样化传承革命精神的宣传措施

首先,注重宣传内容的整体性。例如将宣传内容制作成纪录片或者影视片,着重以不同的主题和主体内容来进行革命精神的再现。从宣传的形式上讲,从思想上对参与红色旅游的成员进行概念整理,积极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瞻仰先烈。

其次,拓宽宣传对象的范围,把整个社会容纳其中,不同的政治面貌有不同的革命精神概念,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

(二)创新革命精神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主要通过红色旅游和亲友口述。这种方式单一的教育模式迎合不了现在孩子的思维,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首先,作为家长应积极从小培养孩子的革命精神,通过看相关影片传输革命的意识。待孩子长大一些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真实感受革命的意义。中小学校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并在课上穿插红色文化知识,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应积极培养中小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兴趣,从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如校园红歌比赛、小小解说员、节假日联系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纪念活动等。将红色精神教育和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极大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革命精神提倡“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这种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是很有帮助的。各地高校可以开展关于革命精神的主题讲座,使大学生对红色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家长们的耳濡目染加上学校的系统教育使得孩子们获得丰富的革命文化知识。

(三)稳定、高速的发展经济,加大革命老区建设投入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革命老区的经济相对我国大多数城市还是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区的环卫设施、休息设施、导识系统、特色景点宣传、遗址保护尚未落实到位,有些旧居遗址处于比较薄弱的保护状态,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现。

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首先要加大对红色景点的资金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对景点的维修、文物的修缮,重要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其次是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完成对红色景点重点区域的监控,并配备专职和流动安保人员。最后是要完善游览服务设施,购置游览车、分设垃圾桶、配备环卫人员、公厕的修建等,并且做好景点的环境监督,制作有当地革命精神特色纪念品,以物质形式推动革命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的了解到只有老区发展好了,人们才更好地宣传老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

制定和健全政策,构建革命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革命老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科学规划、整合、开发当地的革命精神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革命精神教育的格局,彰显当地红色精神教育的特色。其次是要着重发挥家庭育人、学校育人的有效作用。家长和学校要把孩子的文化教育与人格精神的培养教育,意志品质磨练有机结合,加强革命精神的培育,学校要将革命精神教育和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相结合,以增强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最后特别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得红色精神教育具有切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8).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9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青少年;革命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青少年学习了解历史知识、革命传统的重要课堂,是增强爱国情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与价值选择或多或少地令青少年信仰迷茫,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又始终受传授知识单一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革命纪念馆人永恒的课题。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2011年新馆开馆以来,多措并举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努力把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打造成本地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夯实基础,与中小学签订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协议,依托革命纪念馆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自2011年新馆开馆至今,已经与全市107所中小学校签订了德育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几年来,革命纪念馆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30余万名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走进纪念馆,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清明、党的生日、国庆等节日为契机,组织了“清明节铭记”、“追思革命英烈、接力中国梦”、“迎七一・我是接班人宣誓”、“老革命及后代现身说史”、“乘坐BRt・感受新港城”、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等活动。各项活动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省市媒体给予了广泛关注,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有针对性地举办青少年喜欢关注的专题展览。举办了“铁道游击队专题展”、“新四军抗战文物展”、“共同关注未成年人,远离、戒除网瘾,预防犯罪大型图片展”、“不屈的连云港专题展”、“风雨兼程党旗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图片展”、“江苏廉政史料图片展”等30多场专题展览。这些图文并茂的专题展览既丰富了纪念馆展陈,同时也给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注射了新鲜血液。

三是联合本地媒体,策划小记者红节活动。2014年,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协调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工办、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苍梧晚报社策划了“苍梧晚报小记者红节”活动。活动推出《闪闪的红星》、《鸡毛信》、《小兵张嘎》等10多部红色老电影,循环放映53场,共邀请了一万余名小记者及家长走进革命纪念馆,参观革命史展厅,观看红。陪着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家长们纷纷赞成这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既增强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同时家长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四是配合文明办,办好“七彩的夏日”活动。近几年,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开展了志愿小v解员、与老革命家共追往昔、非洲鼓乐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2016年,革命纪念馆开展了“纪念建党95周年红月”活动,组织青少年观看《建党伟业》、《在烈火中永生》、《焦裕禄》、《孔繁森》等红色影片,这项活动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感知到了党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峥嵘岁月,增强了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开拓思路,主动走进中小学校开展特色活动,深入推进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

近年来,个别学校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不幸发生了事故,使得不少中小学少组织甚至不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于是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策划了以送展览进校园、讲故事进课堂、送慰问到老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主动走出革命纪念馆,到学校去,为青少年系统的讲述和展示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

一是宣传本地革命斗争史,把自筹自作的“不屈的连云港”专题展览巡展到本市30余所中小学。“不屈的连云港”专题展览共展出展板50多块,藏品文物20余件,以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配文字加实物的展示形式,全程再现了在党的领导下连云港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辉煌历程,全景展示了连云港地区的抗日斗争史。通过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专业的讲解,共2万余名青少年接受了这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巡展得到了各中小学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没有巡展到的中小学在得到消息后,纷纷电询革命纪念馆,要求到校巡展。

二是由馆长带头研究学习党史,落实全馆周一早课制度,把学习研究的成果改编成故事。出炉了《连云港保卫战》、《小沙东海战》、《青口十八勇士》、《苏鲁交通线》、《花果山义僧抗日》、《抗日县长朱爱周》、《团林英雄杨庆福》等一批革命题材的故事,由纪念馆宣讲团成员走进本市20余所中小学的课堂给学生们宣讲。通过开展宣讲党史故事,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熟悉了党史知识,深入了解了党的光荣传统,使党的优良传统在青少年的心中得到传承和延续。

三是开展“红色足迹志愿行”主题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是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精心打造的集志愿服务、特色展览、党史讲解、抢救工程采访、小推车公益基金为一体的品牌化工作,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重访红色老区,深入传播红色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主体实践活动第二站,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携手市文明办、市第一人民医院走进赣榆县石桥镇沙东小学。纪念馆与沙东小学签订了共建德育教育基地,现场为40名家庭贫困的孩子捐赠了学习用品。讲解员将小沙东海战的故事和学校内的陈设精心结合,以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的语言再现了革命英烈的动人事迹和光辉风采,让同学们重温了这段历史。

三、创新理念,变被动灌输为青少年主动参与,策划品牌活动“红色小讲解员”大赛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在已开展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发现缺少能够让青少年主动参与进来的品牌活动。2015年,革命纪念馆策划了连云港市第一届“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工办、市教育局、团市委、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由市革命纪念馆承办。第一届“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充分体现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性,以红色宣教资源为载体,引领和带动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参与党史宣传、党史学习、党史研究,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比赛内容要紧紧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抒发抗战胜利70周年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历程。大赛得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经过前期宣传和周密组织,第一届“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2016年,“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形成了届次化的品牌活动,增加了市文明办、广电传媒集团2家主办单位。第二届“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围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主题,通过小讲解员们富有激情的讲解,抒发对长征胜利80周年辉煌历程的理解,讴歌长征胜利80周年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历程。目前,已经完成了初赛遴选,有43名小讲解员进入了复赛,经过短期培训,将从43名小讲解员中选出10名进入决赛。为了更好的宣传本届大赛,让全市更多的青少年触摸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决赛将在市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通过媒体的宣传,将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颂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氛围。

2017年,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将围绕“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这一主题,举办第三届“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大赛预计联合江苏省连云港警备区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将“红色小讲解员”大赛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点。

四、探索方法,培B青少年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识

随着中国加入wto,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多样文化也蜂拥而至,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这十几年来正在不断侵蚀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而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仅仅局限于组织参观革命历史圣地,组织观看红色影片,组织类似“红色小讲解员”大赛等方式,这些光靠组织参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革命传统教育,根本无法与青少年产生共鸣,让青少年主动自觉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篇10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战争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纪念地及其珍贵实物等;制度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建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结晶,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的特征

(1)观念性。红色文化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2)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核心思想。红色文化的本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符合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红色文化倡导“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所有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无神论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等。正是基于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我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3)价值性。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载体构建的以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够以此作为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代代建设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时代性。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由此形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红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遵循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同时红色文化也有自身特殊的传承规律。

1.内核吸引规律

深挖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既要重视红色文化器物层面的展示,更要注重凝聚在器物上的精神品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提升、总结凝聚在红色文化物质层面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吸引力。

2.外力推进规律

政府强力推进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红色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如,红歌会、红运会、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红色影视剧、红、红色诗歌、红色绘画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极大喜爱。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革命故事为蓝本,再现了以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由于政府的强力推进,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著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3.物化感知规律

红色文化物态化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红色文化物态化为基础,以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文化遗产的物态化,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让人们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针对韶山同志故居周边的环境,我们要注重恢复到1959年回乡时的历史风貌,改善周边环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感受到韶山故居的真实性。通过故居的文物陈列和导游的解读,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伟人出生、成长的历史环境,体会到一代伟人的伟大情操和音容笑貌。

4.优势扩散规律

红色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精神品质,让先进的红色文化来影响和熏陶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深刻体会、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引导人们在旅游休闲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受到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信念和信心。

5.媒介传递规律

积极构建优势媒体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媒介传播是红色文化重要的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现代传播网络进行传承,现代传播网络具有虚拟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特性,是红色文化传承必须依赖的重要载体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凸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展示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可放映电视连续剧《长征》;又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再现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开办的“红动中国・长征路上我成长”的大型公益活动,让55名湖湘子弟寻访韶山故居,在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走泸定桥,与沿途的藏族同胞交流,使他们从中受到很好的体验教育。通过电台的现场连线,请红色旅游专家和前辈的后人畅谈红军故事,以新闻博客的方式展现在电台、电视和网络上面,进行立体式宣传,既有音频,又有视频,还有画面文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听众、观众的热烈欢迎。

6.同振共鸣规律

产生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传承红色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例如,通过国家一号工程改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的朱毛会师场景颇具吸引力。会师的场景通过电影片段的展示,把、、及红军战士会师时的热烈欢乐的场面表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游客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又如,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背景音乐为《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表现,并借叙事来表达红色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游客感到红军与当地群众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将游客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以深情的音乐与游客的心理达成了强烈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思考

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促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品质

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文化的传承规律,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揭示红色文化的崇高精神,红色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红色旅游也才具有生命力。一是要加强党史研究,深挖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史实为依据,充分挖掘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故事等,感知、提炼、总结和概括红色精神,挖掘文化特质。二是外化红色文化,解读文化内涵。要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每一首红歌、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故事、每一句箴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要抓住文化主题,凸显景区特色。红色旅游景区要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注重个性化产品的开发,提升导游讲解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整体形象的推广,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对区域内的红色文化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要注重红色旅游内涵的挖掘,提升红色文化的品位,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红色旅游的规划,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重视从文化的传承方面创新旅游产品。四是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联合、整合、融合,开发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品牌,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功能优势,强化辐射渗透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功能。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青少年在游览、观光、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形成优势文化。如游客参与井冈山“朱毛挑粮小道”的体验项目,在参与体验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更加敬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4.加强媒介宣传,增强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户外广告和现代传播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应在城市建筑、公共汽车、高速公路上设立大型户外电子广告宣传展示牌;在城市中心、广场和街区搭建红色旅游宣传长廊。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要通过官方网站――旅游信息网整合全国各地的红色网站,构建红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专题网站――红色旅游信息网挖掘历史内涵,形成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网站。要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5.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情景交融。

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得到青少年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根据情感共鸣规律,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内涵的挖掘、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以贴近人们心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6.积极开发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坚持走开发创新之路,要通过开发创新凸显特色,创新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注重理念创新。红色旅游要突破红色发展红色,在红色为主的前提下,衍生各类旅游形式,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井冈山提出了“红、绿、蓝、金、古”的概念,并以此统领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焕发青春光彩。二是注重体制创新。旅游景区要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组建管理委员会,把归属于文物、旅游、民政等部门的红色旅游资源统一进行管理,赋予执法权及相关职能。三是注重产品创新。要打破传统的红色旅游景点“一根棍子、一张桌子、一栋房子”或“一个铜像、一个故居、一个纪念馆”的过于简单的展陈方式,根据游客的心理和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