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安全案例十篇农产品安全案例十篇

农产品安全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7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1

8月30日—9月30日。

二、活动宗旨

1、宣传普及《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法律知识,促进《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贯彻实施。

2、普及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知识,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

3、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人才,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骨干、质量检测业务骨干、质量监督执法骨干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队伍。

4、宣传近年来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成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三、活动原则

全面宣传和重点活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市局和各地互动相结合。

四、主要活动安排

1、召开贯彻实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现场推进会。参观农产品市场准入现场,交流市人大“关于加强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决议”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情况,部署全市《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贯彻实施活动安排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下发《市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方案》。根据市人大“关于加强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决议”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下发《市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方案》,明确我市农产品产地准出目标、工作重点和配套措施等。

3、开展多形式宣传活动。在“中国润扬农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开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专栏,进行专题宣传,并及时全市贯彻实施情况。在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分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简易读本,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学法、知法、守法。

4、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大比武活动。组织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县级农产品检测站的检测人员开展检测技术大比武。大比武活动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和定性检测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检验检测技术知识,现场操作主要考核蔬菜中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的快速测定。通过大比武活动激发和调动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2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迎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由省农业委员会承担的考核要点有11项,合计分值15分,依据省农业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分工,现对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自评如下:

一、工作准备情况

我委接到贵局《关于迎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后,委领导高度重视,责成此项工作由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牵头落实。我们组织相关处室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考核要点,逐项核对我们应该准备的上报材料。在我们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高标准的完成此次迎接检查材料准备工作。

二、主动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沟通

接到考核方案后,我们主动与相关的上级考核业务处室请示,尤其是我们的主管领导机关,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业务处室的领导,上级机关对我们工作很认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总体评价

2016年,我们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延伸绩效考核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标,量化指标,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基本实现了延伸绩效考核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比较明显。按照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细则和责任分工及具体的考核要点指标分值,自评分为15分。

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要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一)扎实推进部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2014年,农业部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采取“国家制定考核办法、县创、省评、部公布征询意见、国家发牌”的方式,创建期2年,首批选择107个市县作为试点单位。我省敦化、榆树、公主岭三个市成为首批试点单位。2016年,与省水利厅、畜牧业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创建工作。

1.加强工作指导。一是组织3个创建县(市、区)分管副县长和局长分别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两期培训班。二是我处于2016年6月在敦化市举办了有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监管工作负责人等200多人参加的培班,请农业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授课,并现场观摩了敦化市安全县创建情况。三是对3个创建县(市、区)开展了中期检查指导,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加强政策资金扶持。2016年,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中,给每个创建县扶持资金20万元,用于开展创建工作。2年创建期期间,国家给予每个试点县专项资金100万元,我处将3个县(市、区)同时作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一同组织开展创建工作,在监测、检测和风险评估等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共扶持专项资金4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2016年,经与农业部协调,将敦化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列为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部级检测中心敦化实验站。

3.进行总结和完善。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单位第一批核查和第二批遴选工作的通知》(农办质〔2016〕25号)要求,我委牵头组织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第一批核查和第二批遴选工作。2016年8月,我委组织3个创建县就两年来的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认真总结创建过程中取得的典型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今后和努力方向。目前,3个创建县的工作总结、图片等相关材料已按要求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第二批试点工作,农业部给我省6个指标。在广泛征集、自愿申报、初步审核的基础上,2016年9月7日起,由我处牵头组织,组成3个考核组,经过学习培训,分赴3个第一批试点单位进行核查,7个第二批试点单位申报县(市、区)进行考核遴选。同时,委托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对10个县(市、区)进行了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3个厅局分别出具了10个县(市、区)农、畜、水产品检测结果。经过核查,3个第一批试点单位敦化市、榆树市和公主岭市达到创建要求,已将名单上报农业部。经过遴选,7个申报县(市、区)综合排序依次为:辉南县、前郭县、大安市、伊通县、东丰县、龙井市、洮南市。名单已上报农业部,争取全部开展创建。

4.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模式课题研究。在抓好安全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邀请,将我省敦化市作为全国三个试点之一开展安全县创建模式研究。目前,课题已完成,总结报告已报送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二)深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为了确保今年全省农药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16〕8号)要求,我省制定下发了《2016年吉林省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16年吉林省农药监督抽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年农药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工作思路、任务及保障措施,为做好全省农药专项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都成立了由属地农业业务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药市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对农药市场监督工作进行分解,做到了领导重视、职权职责明确,确保监管到位。

1.开展春季农药市场督导检查活动。为了推动各地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及时发现和掌握各地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省农药检定所组织执法人员成立三个督查组,由所领导带队,分赴各地深入农药市场、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宣传和市场检查。共检查全省9个市(州)21个县(市、区)农药市场的300余家农药经营商店,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当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及时排除了隐患,有力地保障今年春耕生产。

2.组织省本级执法人员深入各地开展农药质量和标签执法检查,共检查省内9个市(州)、21个县(市、区)526家农药经营单位。

3.组织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辖区内农药质量和标签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近两年问题较多的农药市场以及2015年农业部和我省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中涉嫌有问题的农药产品。

4.根据2015年农业部第二批、第三批农药市场监督抽查结果通报,开展了全省范围的市场大检查。通过组织开展农药市场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全省农药经营秩序,有力打击了销售假劣农药和标签严重不合格农药的违法行为。

截止到2016年11月份,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375人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27家次,整顿农药市场2110个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19274个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02起,查获不合格农药13.46吨,涉案金额84.45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64.03万元。

(三)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2016年,我委深入贯彻全国“双打”工作会议和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将农资打假执法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的《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和省2016年“双打”工作要点的要求,组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面深入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全年共组织全省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出动执法人员44197人次,检查农资企业、经营业户34024个次,入农户倒查14000余户次,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532起,涉案金额310.14万元,查获违法农资产品29.4万公斤,挽回损失7000余万元。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农资市场环境明显优化,农民购买使用农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加大对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指导力度

2016年财政部下达我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资金985万元,共产创建标准园18个,其中设施蔬菜标准园7个,水果标准园11个。

通过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的实施,促进和带动我省设施蔬菜和水果产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五)强化对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2016年度,我委共组织开展2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一是针对国家在我省例行监测中于辽源市生产基地发现的有关农产品品种农残超标问题,2016年7月,我委重点组织开展了监督抽查,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2016年第一次国家农产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的方案》(吉农质发〔2016〕4号),将抽查范围扩大到长春市。共抽取样品25个,经检测全部合格。二是2016年11月份,省r委按照吉林省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专项监测的结果,制定并下发了《省农委关于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专项抽查工作的方案》(吉农质发〔2016〕8号),省农委决定对长春市、四平市、延边州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抽查,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建立了例行监测和检打联动机制

2015年底,我委制定并印发了《2016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总体计划》(吉农质发〔2015〕21号),以国家和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确证检测为主要手段、市、县、乡速测筛查为辅助手段,开展主要农产品日常监测。一是强化省级例行监测。全年共开展省级例行监测4次。每次例行监测,我委均制定并下发监测工作方案,规定工作程序,指定监测参数,提出相关要求。从监测情况看,我省前三个季度蔬菜、水果和食用菌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2%、99.8%、98.5%。平均合格率达到了年初确定的97%目标。二是强化省级专项监测。主要对我省地产主要粮油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花生以及蔬菜、水果、食用菌、人参等开展专项监测。全年计划开展7次专项监测,目前已开展5次。从监测情况看,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三是强化国家例行监测的配合。2016年,农业部将我省长春、四平、辽源列为国家例行监测城市。每次抽查前,我委均协调相关市县,下达工作方案,确定抽样地点,积极配合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呼和浩特),确保抽样工作顺利进行。从监测情况看,前三个季度我省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3%和95.2%,平均达到96.8%。居于全国前列。

(七)及时准确地在吉林农网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2016年全年,省农委共组织开展了4次蔬菜、水果、食用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监测了全省9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和珲春市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共3大类45个品种2160个样品,对甲胺磷等60种农药参数进行了检测。监测结果显示,全年蔬菜、水果、食用菌样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0%、99.9%、98.9%。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较为稳定,能够确保安全消费。

(八)加大对农资打假大要案查处力度

省农委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印发的《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和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把查办案件作为农资打假的首要任务,坚决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联合行动,建立了部门之间的线索通报、联合执法、案件协办等工作机制,形成了打假合力。积极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农业执法监管网络,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极大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2016年全年共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532起,其中涉案货值或者案值较大的案件有5起,通过严查严打,有效地震慑了农资违法经营主体,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我省农业生产安全。

(九)及时向卫生计生等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依据省农业委员会职责分工,我委及时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和计化生育委员会及时准确的通报,国家农业部门对我省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201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工作的通知》(农质发〔2015〕11号)要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在省农委、有关市、县农业和市场监督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于2016年5月10~12日对我省长春市、四平市和辽源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进行了本年度第二次例行监测。共采集样品170个批次,其中蔬菜样品120个批次,水果样品30个批次,食用菌样品20个批次。经检验,不合格样品为1个批次的超市蔬菜。

(十)创新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2016年,我委遵循省农委和省食药局《加强吉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的职责分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创新发展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衔接的监管模式。

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2016年2月,制定并印发了《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吉农质发〔2016〕1号),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以县域为单位,以行政村(屯)或产业发展区域为基本单元,划分若干网格,每个网格落实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将监管触角纵向延伸到底,全省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2.全面实施产地准出制度。2016年7月,为切实加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我委制定并印发了《全省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工作方案(试行)》(吉农质发〔2016〕3号),全面试行以农产品产地证明为基础的产地准出制度,将监管链条横向扩展到边,基本形成了农业部门横向到边、与食药部门无缝衔接的监管工作格局。

3.全面落实监管责任。2016年年初,我委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与各市(州)农委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并组织各市(州)、县(市、区)、乡(镇)农业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监管责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从源头上落实生产经营者的质量主体责任,有效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4.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度。2016年,我委根据《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通报和问题约谈办法(修订)》全面实行监管和生产经营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日常监管和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电话约谈,下发通报溯源监管,深挖彻查根源,及时进行整改。目前,共下发《督查通知单》38份,进行电话约谈2次,向省食安办通报3次,向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1次。

(十一)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针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o管体系不健全、检测、追溯体系建设迟缓这一难点问题,我委积极采取措施,多方协调,督促指导,大力推进体系的建设和健全完善。

1.推进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对于目前个别市、县农业部门监管机构不健全问题,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进行宣传,引起充分重视,推进监管机构设置。目前,市级农业部门未设置监管机构的,四平市农委在主要领导重视下,已单独成立监管科。辽源市农委正在与市编委协调中。县级农业部门仍有个别未设立监管机构的,正在加强督促引导。

2.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指导。一是推进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落实。积极协调配合省发改委、农业部,在“十二五”项目计划外追加了2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项目,使我省县级检测机构项目达到45个。二是开展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对于目前已通过省级资质认定的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全方位检测能力验证,确保检测机构具备应有的能力开展确证检测工作。三是指导检测实验室建设。根据各市、县检测机构建设实际,我委组织有关专家,多次深入基层开展检测实验室建设现场指导工作,推进实验室建设速度。目前,白山、吉林两市检测中心已取得重大进展,进入资质认定筹备阶段。伊通、蛟河等县级检测中心已开始申请资质认定,另有5个县级检测中心也正在积极开始筹备资质认定。四是加强检测人员培训。一方面,我委协调有关市、县检测人员到已通过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学习,另一方面,举办拟开展资质认定检测机构骨干人员培训班,开展手把手培训,使受训人员短期内检测技能得到迅速提升。五是强化检测技能竞赛指导。根据农业部等部委的部署,在全省基层检测机构中选拔了3名检测技术能手,参加了2016年11月25~27日,农业部、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共同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我委组织的参赛代表队在竞赛总决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3个单项比赛中,我省3名参赛选手均获得了骄人的成绩,长春市水产品质检中心张惠峰荣获水产组一等奖,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孙沫荣获种植业组三等奖,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张立春荣获畜禽业组三等奖。

3.加快追溯体系建设进程。在利用世行项目建设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基本完成的基础上,2016年,我委协调省绿办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步伐。一是组织开展并顺利完成了机房环境施工、验收、软件网上测试工作。二是与省世行项目办共同组织,在长春理工大学举办了5期市、县、乡农业部门和企业应用人员培训班,培训800人。三是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加快进行信息平台专网建设,经过招投标确定了两家运营商,完成了专网域名和ip地址的申请工作。目前,省绿办正在抓紧开展信息平台正式运行的准备工作,有望年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联网,与省食药监局实现网络对接。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3

(征求意见稿)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厅字〔2019〕13号,以下简称“规定”)和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委办〔2019〕2号)文件要求,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委办〔2017〕31号)规定,现制定2020年度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工作目标任务及考评细则。

一、考核对象

各市(州)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二、市(州)目标任务及考评细则

(一)加强组织领导(20分)

1.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

评分细则:(1)市(州)党委主要负责人全面履行《规定》第七条明确的6项工作职责,共2分。1项职责未履行,扣0.3分,均未履行不得分。

(2)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全面履行《规定》第八条明确的6项工作职责,共2分。1项职责未履行,扣0.3分,均未履行不得分。

(3)市(州)党委常委会其他委员全面履行《规定》第九条明确的工作职责,共2分。市(州)党委常委会其他委员均未履职,扣

2分。

(4)市(州)政府分管食品安全工作负责人全面履行《规定》第十条明确的8项工作职责,共2分。1项职责未履行,扣0.2分,均未履行不得分。

(5)市(州)政府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全面履行《规定》第十一条明确的工作职责,共2分。市(州)政府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均未履职,扣2分。

2.

统筹领导食品安全工作。

评分细则:(1)制定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共1分。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扣0.5分;未向社会公开,扣0.5分。

(2)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共1分。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对攻坚行动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工作进度,未部署扣0.5分;未按计划完成2020年工作进度,扣0.5分。

(3)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要求,报告本行政区域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共1分。未按要求报告,扣1分。

3.

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评分细则:(1)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共计2分。成都市、泸州市未按***食品安全办要求完成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相关创建工作,扣1分;本行政区域内有第三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市)创建任务的市(州),

1个县(区、市)未通过省食品安全办组织评价验收,扣0.5分;本行政区域内已命名为第一、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市)出现撤销示范命名情形,1个县(区、市)扣1分;以上各项累计扣分,此项最多扣2分。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共2分。中央投资建设的市(州)级农产品质检项目未竣工验收扣0.5分,县级农产品质检项目未竣工验收,每个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双认证”任务完成率,80-99.9%扣0.2分,60-79.9%扣0.4分,30-59.9%扣0.6分,低于30%扣0.8分;获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未通过2020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每个扣0.1分,此项最多扣0.2分。

(3)落实《意见》“加强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确保有足够资源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及其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要以食品安全为首要职责”的工作要求,共2分。加强食品检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未开展食品监管岗位考核培训,扣1分;从事食品检查人员不具备岗位资格,扣1分。

(4)市(州)公安机关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办案人员业务素质建设,提升案件侦办能力,共1分。按公安厅年度部署完成相关工作,未完成扣1分。。

(二)年度重点工作(67分)

1.食品安全标准建设。

评分细则: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跟踪评价工作,共1分。三州,未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扣1分;其他市,未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扣

1分,未按要求完成调味品、酒类等跟踪评价相关工作,每缺少1类扣0.5分,此项最多扣1分。

2.源头治理。

评分细则:(1)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共2分。未按照《**省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0-2022年)》进度要求完成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的,扣1分;未做好餐厨废弃物收转运处各环节的有效监管的,扣1分。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和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共2分。未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按比例扣分,最少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未完成**省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清单(第一批131家,第二批11家)整治任务,按比例扣分,此项最多扣1分。

3.食用农产品监管。

评分细则:(1)全力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共4分。未建立健全本辖区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名录,扣0.5分;试行主体宣传培训全覆盖,覆盖率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在生产基地、农村主要路口、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显著位置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张贴宣传彩图等,以及采用电视、新媒体等及时报道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进展情况,每少一项宣传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按照本辖区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名录,结合省级监测计划,对试行合格证主体开展随机抽检,覆盖率未达到60%,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将合格证开具纳入日常巡查检查,对试行主体全覆盖,覆盖率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开具合格证核算比例在全省排名,前

9名得1分,10-15名得0.8分,16-21名得0.6分;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主体数量占应实施主体(以本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品类和试行主体为准)数量未达到80%,每降低10%扣0.1分,此项最多扣0.5分。

(2)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两个名单”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响亮行动”,共1分。推进违法违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列入**省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名单”或“黑名单”工作,得0.4分,否则不得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未按农业农村部统一工作要求推进“响亮行动”,每出现1次工作不符合要求,扣0.2分,最多扣0.6分。

(3)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达到100%,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共2分。监测任务完成率90-99.9%,扣0.1分,80-89.9%,扣0.3分,低于80%扣0.5分;例行监测合格率95-96.9%,扣0.1分,93-94.9%,扣0.3分,低于93%扣0.5分;未开展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扣0.5分;未组织召开监测结果会商会,扣0.5分。

(4)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共1分。未完成省级监督抽查任务,扣0.4分;省级监督抽查问题发现率(监督抽查不合格样品数占抽查样品总数的百分比)未达到1.3%的,1%(含)—1.3%,扣0.1分,0.5%(含)—1%,扣0.2分,低于0.5%,扣0.3分;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100%及时查处到位的(开展行政处罚或移送司法机关),不扣分;80%(含)以上及时查处到位,扣0.1分,低于80%,扣0.3分。

(5)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共1分。对本行政辖区内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工作进行部署,每少一项工作扣0.1分,此项最多扣0.2分;未公布本地农资和农产品监督抽查结果,扣0.1分;根据全省工作部署,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阶段工作,每出现1次工作延误扣0.1分,此项最多扣0.6分;未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和宣传,扣0.1分。

4.粮食质量安全。

评分细则:(1)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共2分。有“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的市(州):2017年、2018年项目完成建设,并由主管项目单位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验收的,得2分,否则每个项目扣0.2分;2019年项目完成建设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没有“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的市(州):支持区域内粮食检验监测能力建设有具体措施并取得实际成效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

(2)保障粮食质检机构有效运行,共1分。有国家挂牌粮食质检机构的市州,挂牌粮食质检机构有检验资质、人员充足、运行和检测工作开展良好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没有国家挂牌粮食质检机构的市州,辖区内粮食质检机构人员充足、运行和检测工作开展良好、并承担有市级检测任务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

(3)实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共1分。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库存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开展监测工作和及时报送监测结果情况,划分3个梯次打分,分别得1、0.5、0分。

(4)采取具体举措加强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共1分。严控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得

1分,否则不得分。

(5)(减分项)发生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生产的,每发生一起扣0.5分,累计扣分最多扣5分(粮食质量安全总分值)。

5.食品生产经营监管。

评分细则:(1)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信息公示管理,共2分。双随机抽查信息公示,年度检查总户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度记名总条数一致率达到100%得1分,未达到的,每降低1%-10%扣0.1分,以此类推,扣完为止;行政许可信息公示,年度核发总户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度记名总条数一致率达到100%得0.5,未达到的,每降低1%-10%扣0.1分,以此类推,扣完为止;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信息公示,年度应公示案件结案总户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度记名总条数一致率达到100%得0.5,未达到的,每降低1%-10%扣0.1分,以此类推,扣完为止。

(2)加强食品生产监管,共4分。食安员抽考覆盖率达到100%得0.5分,每降低2%扣0.1分,扣完为止。食安员抽考合格率全省排序,1-7位得1分,8-14位得0.8分,15-21位得0.5分,低于90%不得分。结合实际,制定本地重点食品风险防控指南,不少于3个品种得1分,2个品种得0.8分,1个品种得0.5分,未制定不得分。在省级以上组织实施的国抽、省抽(不含省常规抽检)任务中,未出现连续2年(2019—2020年)抽检不合格企业的,得1分。获证企业500家以下地区出现1家扣0.2分,扣完为止;500-1000家地区出现1家以上(不含1家),每增加1家扣0.2分,扣完为止;1000-2000家地区出现2家以上(不含2家),每增加1家扣0.2分,扣完为止;

2000家以上地区出现3家以上(不含3家),每增加1家扣0.2分,扣完为止。组织代表性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履行主体责任集中述职活动得0.5分,未开展不得分。

(3)加强食用农产品销售安全监管,共1分。按要求明确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主体,建立开办者档案,未明确或未建立档案的,缺少1个扣0.1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规范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建档率保持100%,每降低1%扣0.1分;强化索证索票管理,查处猪肉抽检不合格产品可溯源率100%,农产品批发市场查处抽检不合格产品可溯源批次达到70%得0.5分,每降低5%扣0.1分,此项累计最多扣1分。

(4)强化食品经营风险管理,共1分。对获得食品经营许可的食品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完成率达到75%;建立辖区内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防控措施清单;对2019年以来检出3批次以上不合格样品和2017年以来连续3年以上检出不合格样品的食品经营企业,进行严查严处、开展风险分析、加大抽检力度、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有一项未完成的扣0.1-0.5分。

(5)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共1分。落实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相关工作任务;自建网站、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及其分支机构等备案率达到100%;对推送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及时核查处置,按时按要求报告核查处置结果。有一项未完成的扣0.1-0.5分。

(6)强化食品经营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监管,共1分。落实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提升工程各项任务,扩大食品小经营店、农村集体聚餐在线监管试点;在省局抽查考核平台完成抽查考核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达到

5%;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00%开展自我承诺活动。有一项未完成的扣0.1-0.5分。

(7)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冷藏冷冻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告(2020年第10号)要求,共1分。督促从事冷藏冷冻食品贮存业务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向所在地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备案,并将相关备案信息在政府网站公布,根据抽查情况,全省分三个档次,分别得1分、0.8分、0.5分。

(8)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管,持续开展保健食品“五进”科普宣传,共1分。在市县两级各自行政区域内分别举办面对消费者、受众不低于200人的宣传活动,其中:三州,开展宣传活动的行政区域数未达到区域总数70%扣0.5分,未达到50%不得分;其他市,1个行政区域未开展宣传活动扣0.5分,2个及以上未开展宣传活动不得分。

(9)完成食品安全抽检和核查处置任务,共4分。省级下达的“省抽”常规抽检和市县级抽检任务完成率未达到100%,扣1分;省级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未达到98%,每降低0.1%,扣0.1分,此项最多扣1分;“省抽”常规抽检问题发现率未达到6%,每降低0.1%,扣0.1分,此项最多扣1分;“国抽”“省抽”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完成率未达到100%,“国抽”核查处置任务未完成1件扣1分,“省抽”核查处置任务未完成1件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

(10)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各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部门使用统一的网上受理平台,实现市场监管“一网”服务,共2分。未使用省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系统,扣1分;未对接省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推送,扣1分。

6.校园食品安全。

评分细则:(1)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职责, 严格执行学校食堂和外购食品管理规定,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大中城市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共2分。“明厨亮灶”覆盖率每降低1%,扣0.2分,此项最多扣1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全部收回自主经营,每发现1个非自主经营食堂,扣0.5分,此项最多扣1分。

(2)贯彻实施《**省中小学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深入实施学校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防发生校园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共2分。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覆盖率低于10%,扣0.5分;发生一起校园非级别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0.2分;发生一起校园Ⅳ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0.5分;发生一起校园Ⅲ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1分;发生一起校园Ⅱ级及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扣2分;此项累计最多扣2分。

7.重点领域工作。

评分细则:(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100%,共2分。每降低1%扣0.1分,扣完为止。

(2)哨点医院按规定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其中:三州平均达到100例,其他市平均达到120例,共1分。上报病例数未达到要求,每降低1%扣0.1分,扣完为止。

(3)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工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建筑工地食堂开展抽查,不少于在建工地10%,共1分。食品经营许可证

(含备案证)办理率未达90%(三州未达50%)扣0.2分;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未达90%,扣0.3分;食品安全管理员设置率未达90%,扣0.3分;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办理率未达90%,扣0.2分。

(4)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服务机构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养老机构餐饮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共1分。养老机构未100%制定食品安全工作预案,扣0.3分;养老机构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比例未达到50%,扣0.4分;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未达到100%,扣0.3分。

(5)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宗教场所及大型宗教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共1分。大型宗教活动未100%制定食品安全工作预案,扣0.3分;宗教活动场所落实“明厨亮灶”比例未达到55%,扣0.3分;宗教活动场所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未达到100%,扣0.4分。

(6)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

共1分。完成率每降低5%,扣0.2分,扣完为止。

8.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评分细则:(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共4分。区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未全部入驻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扣0.5分;市县两级监管、检测、执法工作机构应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监管、检测、执法业务数据平均值(数据总数/辖区内涉农县数量)全省排名,前9名得1分,10-15名得0.8分,16-21名得0.6分;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主体应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录入产品生产批次、销售批次数据平均值(数据总数

/辖区内涉农县数量)全省排名,前9名得2分,10-15名得1.8分,16-21名得1.5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挂钩工作开展不到位,酌情扣分,此项最多扣0.5分。(三州扣分减半计)

(2)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共2分。结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白酒品质提升工程、小作坊治理提升行动等工作部署,立足本地实际,选择特色优势食品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开展1类得0.8分,开展2类以上得1分;有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品牌培育保护、试点引领带动、助推市场拓展、质量体系建设、龙头企业扶持等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有3项具体案例得1分,有2项具体案例得0.8分,有1项具体案例得0.5分,未开展不得分。

(3)开展食品安全科技攻关或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并取得实效,共1分。无具体案例,扣1分。

(4)建立协同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支持肉菜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共2分。未完成任务,按比例扣分。

(5)鼓励并支持餐饮行业协会、大中专院校等相关机构研究制定包括行业食品安全标准、菜品标准、食材标准在内的*菜标准体系,推动菜品烹制与卫生标准化,服务和管理规范化,提升*菜品质;倡导“公筷公勺、中式分餐”,培育健康用餐新方式;强化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意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共1分。按照工作实效分两个梯次打分,分别得1分、0.8分。

9.打击违法犯罪。

评分细则:(1)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共1分。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不含农资)县均值(全市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总数除以全市涉农县个数)3(含)以上不扣分;2(含)—3的,扣0.2分;1(含)—2的,扣0.4分;低于1,扣0.8分;三州扣分减半。未报送本地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案例,每少报一类,扣0.1分;每发现一个应当移送而未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扣0.1分,扣完为止。移交司法机关并立案的,每有1件,得0.1分。此项累计得分最多1分。

(2)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及行刑衔接工作力度,共2分。查处的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数0.8分,查办率(查处的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数/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数)0.2分,按规定向司法机关移送并经司法机关立案的案件1分。以上三项,分别以全省平均数为最高值,达到平均数的市(州)即得满分,未达到平均数的市(州)按实际数据占平均数的比例折算得分。(三州按2倍计分)

(3)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查处涉及危害食品安全大案要案,共1分。罚没金额5万元起至10万元(不含10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1分/件计,罚没金额10万元起至50万元(不含50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2分/件计,罚没金额50万元起至100万元(不含100万元)之间的案件按0.5分/件计,罚没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案件按1分/件计算,此项累计得分最多1分。(三州按2倍计分)

(4)市场监管部门提升涉及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办案质量,共1分。评定为省市场监管局“十大典型案件”按0.5分/件计,评定为优秀案件按0.3分/件计,此两项考核累计得分最多0.5分;办结省市场监管局挂牌督办案件按

0.5分/件计,此项累计得分最多0.5分。

(5)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共2分。2020年起诉数达到本行政区域近3年(2017-2019年)平均起诉数110%的市(州),得满分;其他市(州),每向检察机关移送起诉食品安全案件犯罪嫌疑人1人计1分,按公安厅Kpi系数折算积分,积分最高的市(州)得满分,其余市(州)按比例折算得分。

(6)公安机关加强大案要案侦办工作,共1分。每侦办1起重大食品安全联合挂牌或公安部挂牌案件、国家部委公布的典型案例得0.3分,每侦办1起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得0.1分,此项最高得1分。(甘孜、阿坝按3倍计分)

(7)公安机关及时受理、按规定及时办结行政执法部门移交案件、线索,100%落实处罚到人,共1分。未按规定完成,每件扣0.5分,扣完为止。

(三)社会影响及评价(13分)

1.食品安全宣传、舆情监测。

评分细则:(1)市(州)网信工作负责部门统筹做好食品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网上宣传和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共1分。对中央、省委关于食品安全的安排部署网上宣传统筹指导不力的,扣0.5分;对涉食品安全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统筹协调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扣1分。此项累计最高扣1分。

(2)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舆情监测,共1分。在省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宣传得0.5分,市级得0.3分,否则不得分;开展全天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及时跟踪相关舆情信息,得

0.5分,否则不得分。

(3)市(州)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创新突破或先进经验做法宣传推广,共1分。通过省级以上政务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和融媒体传播食品安全工作创新突破或先进经验做法,中央主流媒体每篇次0.3分,部委专业媒体和省级主流媒体每篇次0.1分,总分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得1分,低于平均分,每降低5个位次,扣0.1分。

2.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

评分细则:(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并设立举报电话,共1分。未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扣0.5分,举报电话不畅通,扣0.5分。

(2)做好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管理工作,共1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12315)未保持独立运行,扣0.5分;12315投诉举报工作效能0.5分,按评价结果百分比核算打分。

(3)落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完成省市场监管局交办案件或案件线索核查等工作,共2分。推进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工作,得0.4分;积极主动与案件举报人联系予以奖励,得0.4分;积极向社会公开宣传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得0.2分;完成省局交办案件或案件线索核查等工作并及时反馈,得1分。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评分细则:(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共2分。未完善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扣0.2分;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或突发事件,未及时妥善处置,扣1.8分。

(2)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能力建设,共2分。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未按《**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限要求报送信息的,每发生一次扣0.5分,此项最多扣1分;近三年(2018-2020年)未开展过iii级及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扣1分。

4.人民群众满意度。(2分)

评分细则:省食安办统一组织的2020年全省食品安全民意调查中,市(州)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2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降低一个位次,扣0.1分。

(四)其他项

1.不得评为先进的情形。

市(州)出现4种情形之一时,考核结果不得为先进。

(1)对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未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有效处置,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

(2)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多环节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整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

(3)市(州)政府或其相关部门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4)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或者3个月内连续发生较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2.加分项。

食品安全工作获得党中央、***奖励表彰的,每一项加2分;食品安全工作获得国家部委局和省委、省政府奖励表彰的,每一项加1分;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作食品安全工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的,每一项加1分;在健全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每一项加0.2-0.5分。加分合计最多5分。

3.减分项。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4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标本兼治,注重远近结合,深化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部门协作,认真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有关要求,严格监管,全面加强危险农药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农药使用安全。

二、工作目标

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健全。危险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的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潜在风险源进一步摸清并得到重点管控。使用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因农药使用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三、时间进度和工作安排

2016年12月开始至2019年11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阶段(2016年12月)。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动员部署,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二)整治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组织地方r业部门认真实施,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解决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期完成。

(三)总结阶段(2019年11月)。地方农业部门总结经验成果,我部形成总结报告并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四、治理内容、工作措施及分工

(一)完善农药管理法规制度。与《农药管理条例》修订相衔接,及时制定《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建立限制使用农药(包括危险农药)定点经营、风险监测评价制度。(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政法司配合,在《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后12个月内完成)

(二)《限制使用农药名录》。对现有的农药品种按风险大小实行分类管理,排查危险农药风险源,以《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农药品种为基础,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制定《限制使用农药名录》。(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在《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后12个月内完成)

(三)推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对限制使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购销台账、溯源管理。对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危险农药,探索建立统一购销、封闭运行、专业化施用的管理服务方式。(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配合,各地农业部门具体实施,持续进行)

(四)开展安全风险监测评价。组织各地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危险农药制剂产品,开展安全风险监测,对风险较大的进行风险评估和再评价,结合农业生产需求,适时采取禁限用管理措施。(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配合,各地农业部门具体实施,持续进行)

(五)配合建立全国危险化学品企业信息数据库。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整理危险农药名录,建立危险农药数据库。配合安全监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配合,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六)强化使用安全事故防范与处置。认真落实《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农发〔2012〕2号),做好应急响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药知识、安全使用技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持续进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成立由种植业管理司司长牵头,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和农药检定所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危险农药安全综合治理实施工作组,研究部署各项治理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强化法治建设。推动《农药管理条例》尽早修订出台,为建立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风险监测评价制度提供法治保障。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5

一、工作目标

在集中整治活动中,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水平;认真搞好农产品质量检测,进一步完善追溯机制;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技能。

二、工作任务

(一)集中开展农药市场整治

一是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的清理整顿。对辖区内所有农药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一次清查,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专业资质人员、有登记备案、有质量承诺、有规章制度、有交易台账”的“六有”标准,全面进行整顿。对农药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的名称、法人、营业执照号码、地址、电话、生产经营农药品种(尤其是高毒农药品种)等,全部进行登记入档,随时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100%纳入监管范围。二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集中整治行动中发现违规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药、质量不达标农药、标签严重不合格农药的,除批评教育外,还要依法立案查处。三是加强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市场监管。重点查处在违规生产、经营未取得农药登记的、套证冒证的、质量或标签不合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违法行为。对发现违规的,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生产企业和经营者严肃查处。四是全面普及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工作。高毒农药经营网点要设立专柜,并建立高毒农药进销货台账和发票,详细记录农药名称、生产企业、产品证号、进货来源、数量、日期以及购买者姓名、住址、购买品种、数量、日期等。五是在集中整治月行动期间,要抽检10个农药产品,送有资质的部门进行检测。对检测发现的问题,要对相关生产企业或经营单位实施最严厉的处罚。

(二)切实搞好农产品质量检测

为搞清农药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在集中整治月行动期间,我们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增加例行抽检的数量和批次,对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超市等抽检次数不少于3次,样品不少于300个。在做好例行抽检的同时,还要抽取10个样品,委托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甲胺磷、对硫磷等22种农药含量进行定量检测,为全面了解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依据。

各镇街区要加快农产品检测站建设,配齐检测人员和设备,认真开展工作,做好辖区内农产品质量检测。

(三)集中开展用药技术培训指导活动

一是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同时,要指导农民使用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二是开展技术培训。特别要在大姜生产集中区域开展大姜安全生产集中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向姜农传授大姜安全用药等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安全生产水平。三是印发技术资料。按照食用农产品的种类,编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印制成明白纸,对应发放到每一个种植户手中,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认证和园区建设

按照《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和《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中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全面梳理今年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建设和“三品”认证工作进度。按照年初计划,对各镇街区基地、园区建设和“三品”认证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调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建设和“三品”认证任务。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农业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月活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把集中整治月行动作为8月份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到农药生产企业、经营门店、田间地头检查指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要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6

一、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风险防范

1.加大监测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围绕农产品主产区、优势产区规模种养基地等重点区域,强化对果蔬、茶叶、畜水产品等重点产品的监测力度,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600批次以上,扩大小农户抽样比例(不得低于20%)。坚持随机抽样,除部例行监测外,原则上都到种植养殖基地。

2.加强日常巡查。加强巡查和宣传,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合理用药,督促落实农兽药禁限用规定和安全生产休药期间隔期制度,推动落实市、县监测抽样和巡查农产品生产记录工作同步进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

3.提高监管能力。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创新,在健全监管员、检测员、村级协管员基础上,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员、社会监督员队伍,努力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强基层监管、检测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监管、检测人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第三方检测结果,全面提升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4.强化各方联动。按照产管结合原则,根据政府“三定方案”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各级有关部门分兵把守、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模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联动机制,提高检打联动效率和依法处罚的时效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治理突出问题

5.强化监督抽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以禁限用农药、禁用兽药及非法添加物为重点,加大农产品和农资领域监督抽查力度,加强隐患较多地区监督抽查频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全区域覆盖,监督抽查任务要达到本级风险监测的20%以上。

6.开展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行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开展“治违禁促提升”行动计划,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老大难问题”,坚决查处农产品和农资领域违法案件,依法惩戒不法分子。

7.强化案件查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查处力度。健全大案要案协作查处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公安、食药等部门开展案件联合查办。充分发挥舆论震慑作用,定期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件。

三、坚持示范引领,推进对标达标

8.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以构建安全、绿色、优质、营养标准为梯次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导向,组织实施农业地方标准申报、筛选、推荐工作。做好农业标准的集成转化、宣传推广、使用指导和示范落地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探索建设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

9.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争净增1个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对获证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等环节实施常态化监管,提升获证产品及企业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加强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建立全乡地理标志农产品地方资源库,力争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有新突破。组织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10.有效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产品组织申报工作。

11.巩固“两县”创建成果。按照“监管能力明显加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总体要求,继续以“四个最严”要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及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创建成果。

四、压实主体责任,创新监管模式

12.探索追溯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落实追溯“四挂钩”规定,推广一批追溯典型案例,认定一批标杆企业。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与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推动各地开展超市、批发市场收取查看合格证制度试点,推进合格证信息化管理,提高开证收证查证效率,提升带证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1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探索实施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失信联合惩戒、信用+分级监管”“信用+产品认证”等信用约束机制,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推进行业诚信自律,形成社会共治良好氛围。

五、强化应急处置

1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预警。系统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风险点,对潜在风险进行预估和研判。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构建属地负责、行业主导、上下协同、全乡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协同应对,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各种主流宣传媒体,贴近产业、贴近消费者,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技术咨询、科普解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落实属地责任,用好督导考核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7

乌鲁木齐市在每个市级设施农业基地、养殖小区显著位置设立了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警示牌,在温室、大棚、养殖小区都悬挂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明确注明国家禁止、限制使用的农药、兽药及各项要求和规定等;向农牧民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手册和记录档案(种植业类、畜禽、水产养殖业类),指导农牧民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从事生产,正确使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规范填写生产纪录档案(包括生产销售情况、用药情况、用药间隔期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了基地准出及质量档案记录规范化。

2.日常检测

乌鲁木齐市在每个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检测点培训人员开展检测,在农产品收获前、畜产品出栏前进行农药、兽药等抽检,严格基地准出制度,使设施农业上市农产品100%得到监控,确保了设施农业基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例行监测

从2009年起,乌鲁木齐市组织开展了全市每2月1次的例行监督抽检,将市级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抽检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生鲜乳样品;同时,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要求,多次在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对蔬菜农药残留、荧光增白剂、瘦肉精、氯霉素、磺胺类、硝基呋喃类药物、三聚氰胺、苏丹红和孔雀石绿等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监测信息。

4.农产品认证

乌鲁木齐市做好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认证、文审、年检、实地考核、监督管理等工作,对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实行补贴奖励。目前,全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100%经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复查换证。

5.产地环境监测

2008年,按照国家污染源普查的要求,乌鲁木齐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2009年对市级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大气、土壤、水源等实施全面监测,建立了乌鲁木齐市产地环境监控信息平台;2012年5月又开展了第二轮产地环境普查监测,全面了解设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状况,为全市设施农业农产品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

6.宣传培训

1媒体宣传

通过标语横幅、宣传单、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公交车体广告、出租车LeD屏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现场咨询

组织人员在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就如何正确使用农业投入品、如何生产安全农产品、如何识别伪劣农资等内容进行宣传,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演示,深受农牧民的欢迎。

3技术培训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8

一、行动目标

通过集中执法行动,使生产经营主体及其行为不断规范,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包装标识进一步规范,茶叶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消费者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二、行动内容

1、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以23种禁用农药、19种限用农药、茶叶常用农药为重点,重点对茶叶主产区农药经营网点进行专项整治,加强产品质量抽检和标签抽查,严厉查处违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未经登记、含有非登记成份、有效成份不足、添加禁用农药,以及毒性标识、使用范围、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等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2、开展茶叶生产用药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和农产品检测制度落实情况,对未建立生产记录和产品检测制度的要依法处理。对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以及不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等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3、开展茶叶包装标识执法检查。对已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叶基地和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是认证后的管理、追溯制度的建立以及组织保障机制等环节,对弄虚作假宣传的要坚决查处。

4、广泛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培训和教育,指导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科学用药,提高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依法经营意识。推进茶叶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茶业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制定相应的行业自律举措,以协会倡议、企业参与的形式,在行业内树立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茶叶质量安全知识,适时曝光典型案例,营造执法监管的社会氛围。

三、行动时间和方式

整个行动于5月上旬开始至5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

(一)执法检查阶段(5月2日—5月20日)。各地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现场专项检查行动,集中力量对辖区内检查对象开展巡查和重点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现场查处。对于典型案件要及时剖析,举一反三。对于大案要案,要及时移送检察和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二)监督抽查阶段(5月中旬)。市农委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工作组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进行监督抽查,集中检查各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情况和相关案件查处情况,并反馈督查结果。

1、督查方法:

一是听取汇报。听取各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情况汇报,查阅文件资料和案件查处档案。

二是组织抽查。每个县(区)抽查2家茶叶生产企业(基地)、2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查看农事操作记录、生产资料购用记录、投入品的品种、来源与使用情况、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包装标识的合法性情况,有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深入田间村舍调查农户、基层农药经营户对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认知情况和基地、农药经营户正确指导服务农民用药情况,重点突出农民在茶叶生产中超范围使用、不合理使用农药情况。

三是反馈情况。督查后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反馈检查情况。

2、时间安排:

第一期:5月11日-15日

检查单位:区、、

第二期:5月16日-20日

检查单位:

(三)质量抽检阶段(5月下旬)。全市第一批安排6家省级龙头企业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按照品牌响、内销量大、主要产品进超市等条件,初定检测企业名单如下:市翠绿茶菊有限公司、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市汪满田茶业有限公司、市凫绿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各区县可结合实际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自行安排监测情况要及时报市农委备案,并协助做好全市茶叶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

1、检测茶叶产品种类。包括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及我市特色名优茶。

2、检测农药残留项目。以我国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为检测项目依据,不同茶类按照颁布的具体标准来执行。

3、检测样品数量。每个抽检企业安排2个检测产品,每个检测产品抽取样品数量不得低于4个,每个抽检产品为50克/个。抽检产品均为今年生产的成品茶叶。

(四)总结提高阶段(5月下旬)。各地要全面分析行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整改提高;同时,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完善监管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升执法形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市农委成立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工作组,负责协调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进展,督办重大案件。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履行农业部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职责。采取执法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日常巡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查处打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全力以赴,抓出实效。请于5月3日前,将分管负责同志、联络员及联系电话、电子信箱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市农委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工作组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9

目前,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法律法规有《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22部。还有50余部政府和部门规章,涉及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这些法律法规不仅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管理权,而且也是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管理职责的法律要求,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职责的重要体现。

2近年来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履职,为保障和提升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法制意识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采取开辟专栏(专题)、印发资料、悬挂横幅挂标、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向广大农民宣传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正确购买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知识,提高农资生产经营者的法制意识。近两年来,全市共举办放心农资下乡、打假护农和农业投入品安全宣传活动30多场次,举办各类农业投入品管理讲座18场,培训农资生产经营者26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9.5万份。

2.2组织“绿剑”执法行动,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

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已连续3年被列入杭州市政府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把握重点,加强部门间联动配合,切实抓好农资市场整顿,对行动中发现的假冒伪劣农资、无证生产经营、标识标签不规范、生产经营违禁农资等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依法严惩;严肃查处从市场检查、投诉举报、媒体披露等途径发现的违法问题,并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与宣传。据初步统计,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全市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9532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企业7127家(次),查处违法案件330起,查获有问题的农业投入品28757kg,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79万元。

2.3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把好农资质量关

在全面开展农资市场整治的同时,针对不同农时农资供应品种,农民反映较强烈的农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通过质量抽检,将农资监管工作前移,提前掌握农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法处理,杜绝违禁农资和假劣农资流入市场,减少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据统计,从2006年至2008年,除部、省对杭州市实施不定期的抽检之外,杭州市共自行实施抽检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845个批次,促进了农资质量合格率的上升,2008年与2007年相比,农药合格率从77.5%上升到93%,化肥合格率78.57%上升到85.4%。与此同时,开展农药登记管理规范化工作,规范农药市场秩序。

2.4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农资长效监管机制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信用杭州”、“品质之城”的建设,积极探索与践行构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引导农资企业“合法、规范、诚信”生产经营,促进农资行业自律建设,从根本上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一是组织、发动农资企业积极争创省农业厅提出的“创建百家诚信农资示范企业”活动。目前,全市已有17家农资生产经营骨干企业被授予2006~2008年省级“诚信农资示范企业”荣誉称号。二是从2006年开始,通过建立农资现代流通网、农资监管监督网、农资信用信息网和农资企业诚信生产经营制度、农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农民利益受损补偿制度(即“三网三制”),初步形成了农资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2007年,为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由杭州市农业局牵头,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农资企业信用评估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买单,委托第三方中介评估公司评估方式来完成农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评出首批农资信用企业15家,覆盖全市十个区、县(市),此举引起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市农资企业信用评估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农资企业信用评估,培育了农资信用企业典型,树立了样板,为引导农资企业诚信生产经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出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

2.5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构筑流通保障机制

从2006年起,杭州市供销社、农业局、工商局、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坚持方便农民购买、服务现代农业的宗旨,大力提升传统农资流通业,整合现有网点资源,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提升农资商品总体质量水平。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市农资连锁配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规范、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农资市场秩序,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已有农资连锁经营企业9家,农资连锁超市1293家,覆盖118个乡镇,1465个行政村,涉及农田面积229.4万亩,受益农户89.6万户,已初步构筑起较为完善的农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3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

3.1建立安全预警体系,提高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可信度

杭州市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426家,还有大量省外农资产品进入杭州市,涉及农资品种15000余个。面对品种繁多的产品和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市级亟需建立农资质量预警机制。在强化源头监管,督促生产企业健全内部管理,规范质量管理机制,诚信守法的前提下,加强对农资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状况的监控。通过多个途径收集农业投入品的质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预警分析,必要时作出安全警示,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同时重点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中使用量多、影响面大的农资质量,以及违禁药物、有害微量元素等进行严格的抽样监测,以保证农资产品质量。

3.2完善监管保障措施,促进农业投入品质量提高

3.2.1加强农业地方性立法工作通过立法,为农资市场准入和禁用、限用部分农业投入品设定规定,使农资品种结构基本适应农业安全生产的要求。2009年要着重做好《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同时,要以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应急机制、农业支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立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立法调研,做好立法项目储备。

3.2.2增加财政投入为保证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的全面实施,要将农业执法和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农资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农业生产事故处理、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执法设施,保障农业执法工作用车和其它执法设备(主要是农业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初级农产品快速检测和简易方便的监管设备等)配备到位,提高农业行政执法快速反应的能力。

3.2.3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农村、较为完善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在坚持建设的同时,要边整治边规范边提高,提升农资总体质量水平,加快形成规范、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农资市场秩序,使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资。加大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省、市农资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加大农资信用企业的宣传力度,扩大农资信用企业的社会影响,使农资信用企业成为农资市场的主力军。引导分散的农资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等作用,努力构建农资诚信经营的长效监管机制。

3.3夯实农业执法基础,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3.3.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09〕2号)精神,扩大综合执法覆盖面,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组织执法人员培训,采用集中授课、案例研讨、经验交流、案件模拟等方式对持证人员进行法律知识、专业知识和执法技巧等方面培训,通过执法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学习法律知识,沟通办案经验,实现执法人员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切实提高农业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开展农业执法队伍内部的规范化创建、评比、验收活动,树立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典型。强化对农业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采取明查暗访、重点抽查和案卷评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和执法一线开展监督检查。通过问卷调查、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评议以及相对人反馈意见等形式,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农产品安全案例篇10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执法环境,更好的完成农业和粮食综合岗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采取了多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1)订阅有关资料杂志;(2)通过网络搜查农产品执法的典型案例进行学习;(3)学习行政执法和农业执法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加强了执法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使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依法行政。

二、农业和粮食综合执法

2012年来,我们加强了县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净化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县“三送”的有利环境,在乡镇举行了送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印发了2000余份的宣传资料,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法规,善于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对农资经营也进行了资料发放宣传,使农资经营户做到守法经营,对全县重点的农药、种子、化肥经销进行跟踪监管,要求建立健全经营台帐、档案,使我们对经销商的监管更加方便,使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追责更加快捷。今年来,我们进行了多次市场检查。

(1)受理了1起农民反映的农资产品问题,为农户挽回了1400元损失。

(2)查处了一起经营劣质杂交水稻种子案件,要求追回劣质种子,控制了事态的发展,并对经营者进行了处罚。

(3)2、3月对全县的农资经营门店肥料进行了登记备案,进行了抽样送检。

(4)4、5月对全县的农资经营门店进行了农药抽样备检、送检,对有质量问题的农药进行了市场清查。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施行以来,我们一直承担着农产品与经营过程中的产品检测与案例生产监管,各项工作根据县的实际情况紧张、稳定、有序的开展中。

(1)积极开展生猪“瘦肉精”的监管工作。

(2)积极开展果蔬农残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