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十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十篇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35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1

一、正确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善于生疑、质疑、释疑,让他们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保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只有如此,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创新,具有更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其次,要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各种“假设”,让学生融于其中,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吆喝》一文中,我先用大屏幕展示街头小贩叫卖的情景,又展示了切开的色泽诱人的咸鸭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先写出叫卖词,然后扮成街头小贩试着表演在街头叫卖的情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表演,很多学生表演得声形并茂、绘声绘色。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在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表现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创新的潜在力量,而创新也恰恰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只有教师与学生都“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富有情趣而又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参与其中,对他们做出的各种“假设”、“猜想”都要给予鼓励,要培养学生大胆批判、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肯定其对问题的创见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灵感,使其处于创新最佳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创新精神。现在有许多教育家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一是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确定主题和公布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展即兴演讲活动。让学生在平时关注重大时事及有趣的新闻,然后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语文课的前二十分钟进行即兴演讲,并规定演讲的时间。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举办辩论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以锻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让学生自己结社,组稿、排版都由学生来完成,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开展社会调查。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并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四、重视创造性思维训练,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我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近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就有不湿鞋”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与小学教育的特点。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高,和城镇小学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信息闭塞,教学内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对新生事物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任务,科学选择资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案。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学生对一个事情有没有兴趣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学过的课文等的“开心五分钟”寓教于乐形式,也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的“美文鉴赏”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新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将得到加强。

四、激发、巩固学生的创新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靠课堂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特别是孩子们所面对的就是那么一块小天地,我们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或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形式,或是以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如读书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与发展。当然,所有的内容与活动,都是以不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为前提,适量保质地完成。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延伸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力充足,创新的激情也就有了源头之水。

五、话古论今,激发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并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创新。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行动,就会取得创新的结果。我是一名中年教师,兼任科学课{以前是自然}教学多年。我在教学中,经常依据课文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比如:我在讲述《生物的启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匠的祖师爷是谁?”同学们一齐回答:“鲁班。”“你们知道鲁班一生都有那些发明创造吗?他又是怎样发明的?”我接着问。同学们踊跃发言。他们有的说:“鲁班是在路上行走时不小心被草割破了皮肤,因此得到了启示而发明了锯子。”还有的同学说:“鲁班非常善于动脑筋,他不仅发明了锯子,而且还发明了云梯。”……此时学生们的兴趣已被调动起来了,我便抓住时机引领他们共赏国内外的科技新成果,让他们谈体会、谈感受,从而增强其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他们便有了观察的想法。因为只有观察,才能得到发现,才会产生灵感。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透彻明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要利用和安排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3

创新是当今世界一个永恒的主流话题,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国家科技的发达水平,国力的根基。这是因为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时代,知识领域快速更新,高新技术成果高速呈现,各国都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各国都急需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现代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便成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具有培养的独特优势。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着未来国家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值得我们有效探索。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和意识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第一要素,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意识的最基础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学习情境,把调动学生求知欲作为首要,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建立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形成科技创新的意识。实践让我充分地认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中,营造兴趣氛围是前提,培养意识是关键。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能力训练作为主体,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等。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们按照课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文章教学思路,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渗透创新因素,让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实践中创造性的做做风筝,并在实践中渗入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怎样创新等创新意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竞赛,看谁的作品最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热情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必要准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质好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己知走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去提出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措施。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依赖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像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学生创新的思想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具有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画能够表达诗情画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幅绚丽的田园风光。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良好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构思意图,他们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意。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我们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怎么画?这样,学生就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开启想象,各抒已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学生对“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一句的诗意是难易感性理解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张开想象,展开问题讨论,展开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有的认为应该在夜间的房子旁边画一轮明月,有的还认为应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还认为小溪应照应天空的一轮明月等等……争议无所谓,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正是他们超越自我、创新自我的发展过程,他们的创新之花就能绽放。

四、用好评价、激发创新欲望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4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具有质疑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只有知道疑问,才能有进一步的思考。众所周知,教学就是一个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能自己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的思维不只是限制在教师的思维路线上,而是超越教师的思维,去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充满质疑和探索的课堂,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令人深思,而又答案不一的问题。比如,到底是谁杀死了可怜的祥林嫂。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有很多,有的学生会说,是柳妈杀死了她,因为她告诉祥林嫂世上有“地狱说”;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爷,因为是鲁四爷嫌弃祥林嫂,把祥林嫂逼得无路可走;甚至会有学生说是祥林嫂自己害死了自己。这时候,课堂气氛就达到了高潮。我让大家安静下来听这位同学的解释,这个同学站起来说,是祥林嫂自己嫌弃自己,所以在意志上很容易被别人打败。祥林嫂认为自己改嫁是不忠不贞的罪过,为了弥补罪过就去捐门槛,把自己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糟蹋了。如果祥林嫂能够为自己而活,不去相信那些封建迷信,那么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活自己的不就行了。就是因为祥林嫂受封建迷信的毒害太深,成了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鉴于学生这样的观点,我表扬了他,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不断进行创新。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氛围对于教学很重要。语文课堂是一个需要思维和自由言论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又考虑到高中生正处于比较活跃的年龄段,表现欲极强,所以教师要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指导,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学生自身能够碰撞出智慧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综合全班同学的想法,最终升华成结论。思考、讨论、辩论、定论,这些过程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更好地激发创新的欲望和想法。

例如,在学习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时,对于文章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很多学生就很不理解,即使把每个字词都做了解释,学生还是很难想象出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时,我就借助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些优秀的电视或电影中相似情节的表演展现,学生就会觉得非常直观,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中描述的情景。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如果一个学生对于科目的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创新又何从谈起呢?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兴趣抓起,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在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启迪学生思考创新,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让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有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能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自信心,学生就会感受到一股成就感,求知的意愿也就增强了。在求知的过程中再碰到问题,就会迎难而上,经过不断的努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发挥,发掘它们的潜在能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向语文的学习方向转变。经过教师的这些努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就会得到启发和发展。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探究性合作学习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单纯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误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尝试。

一、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改变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小学阶段,教材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素材,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且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提高了尽显个性的探索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探究空间,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尽显其美!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精神、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面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学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解疑创造力

所谓的创新教育的含义包含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开创性人才,

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就要优化课堂教学,要将创造力的培养行之于每日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原来的传统的教学形式,转化为现代的开放型的模式,教学方法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原来的“要学会”逐步追求“要会学”。通过这种引导和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的目的,在个这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自学一质疑一解疑一小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谈谈我的一点教学经验体会。

一、要让学生学会自学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责现在不只是教会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要创造多种条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各方面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育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这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要明白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传授知识的脉胳:根据规定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所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应掌握的重点、难点。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三步读书法”自学模式。一读教材时,把课文中关键的字和词要找出来;二读教材时,做到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所学课文要有总体的认识;三读教材时,学生预习内容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要按照教材大纲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自学,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的获取知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所有的创造思维模式都基于学习实践,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要提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从解决这个问题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在头脑中要清楚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这样的道理。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必须引导学生以:能学一该学一愿学为心理发展轨迹,做学习上的真正主人,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最好是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据编定的学习目标,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关键问题和次要问题分开列在自已的本子上。教师要讲给学生课文相关问题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性质:1、要具有普通性;2、要具有趣味性,要与课文内容相关,能激发自己和同学的兴趣;3、要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能反映出课文的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同时代表着大部分同学的难点的问题;4、要具有启发性,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产生矛盾时引出疑问;5、要具有联系性,问题和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学生提出疑问;6、要具有求异性,要求每个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不同角度来写同一知识点,然后提出疑问。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开始时期经常出现“冷场”,在课堂上一般只有几名程度好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然后就几乎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于学生提示,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等这些疑问词语,提出自己的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就好比给了学生手里一把拐杖。提高时期表现为学生提问增多,问题杂而乱,这个时候学生能提出问题来了,他们能够放得开来,进入了角色,问题提得涉及内容广泛,但有时会出现错误,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进步,是一种好的现象,在教师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上都是量变的过程,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热情鼓励,切不可冷言热讽,打击了学生提问的激情。在最后的阶段,学生提问变得有针对性了,问题有了深度,具有了典型性,也知道有选择地和教师、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得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对课文主题有了深刻把握和认识,继而能够围绕中心展开想象,到这时学生的质疑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因而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三、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和释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口语交际功能变得日益重要起来,这就要求未来的年青人不但要学会说话,而且要学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条理的讲解,能够完整、系统地解答清楚别人提出的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加强表述锻炼,比如可以采取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以及小组讨论式等形式来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发表言论的机会,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起大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进行争辨,课上得既热烈,学生收获会更多,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课上学生还可采用圆桌式的坐法,每六个人一小组,这样有利于讨论。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既培养出了集体主义观念,又激发了学生好生的勇气。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切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完全正确,有时甚至出现错误,或部分问题不恰当时,教师更应该给他们以鼓励。学生能提出问题,这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教师应适当点拔,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这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7

一、树立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观念。

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奥妙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刊出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它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

创造就是另辟奚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强化自我的创造力。

3.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优化创造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

三、保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小学生自身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那么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应当进行保护,这样对于学生有一种鼓励作用,学生有信心进一步去发现问题,才可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在春暖花香的季节,孩子们会问,花儿为什么会这么的香?又譬如看见天空中有蝴蝶以及蜜蜂在飞翔,孩子会禁不住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飞起来等,诸如此类好奇的问题,我们作为大人或者教师往往都不屑于回答,可是某些时候会被这些稳住给绊住。这时候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好奇心的发展。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时时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诱导体验,调动创新热情

追求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拓展他们感知、行动和发展的空间。如《珍贵的纪念》中,小动物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们合作盖的小亭子上留下了纪念,小熊在大石头上刻了个“熊”字,小猴子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柱子上,小兔子也在台阶上刻字,而小刺猬却是在亭子周围种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不用说,当然小刺猬是做得最正确的,可能没想到在“你喜欢谁”的讨论中,居然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小熊也有可爱的地方,它也为盖亭子出了力,也是爱劳动的孩子。它也是出于好心,想留个纪念让亭子更美才在石头上刻字的。”显然孩子的回答并不是课文所要反映的中心,但是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的表现,并因势利导:“你能看到小熊的优点,这很好,我们相信小熊看到小刺猬种下的那些美丽的花儿也会明白什么才是最珍贵的纪念的。”当学生产生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我都用惊异的表情、赞赏的目光、激昂的语气感叹道:“呀,真聪明!”,“真富有个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成功的快乐。

五、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职教语文;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在当今世界,现代社会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创新,都会用创新,那么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能力能突破常规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成果。创新能力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其办学宗旨也是突出人才的实用型特点,为人才进入用人单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职教语文作为职业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

二、在职教语文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但是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职业至上”的层面,它不应该只是职业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培养。好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将知识技能与个人兴趣以及职业结合起来,实现创造与创新。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职教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可以实现提升学生人格修养、道德完善和个性成长的目标。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必须要秉承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世纪实现职业教育构建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教学体制,职教语文责无旁贷。

三、如何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更新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毫无疑问,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最重要的是就是创新职教语文的教育模式。而创新职教语文的教育模式必须是建立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基础之上。传统的职教语文教学和普通中学语文教学非常相似,应试“填鸭”教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然而,这类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存在严重的两个问题:第一,忽视了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基础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事实;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转变教师教育理念迫在眉睫,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职教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寻求教学的创新,将职教语文从接受型教学转变为研究型教学,在启发与感悟中提高学生的智慧。其次,创新语文教学应该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特点和长处进行挖掘,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为学生的创新营造民主、自由、和谐、安全氛围和环境

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现代人才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和青少年时期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关。可以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营造一个生长和孕育创新能力的温床。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渲染教学气氛,营造生动活泼的、互相交流的、感情融洽的育人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敢想、敢问,活跃思维的创造性。此外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双向的交流,学生不仅有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与空间,而且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尽情舒展自己的创造个性,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的拓展与运用。

3.创新教育模式,让教学生活化、互动化

由于受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影响及传统教育制度束缚,学生习惯了那种收授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传统的照本宣科,以本为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新课标指出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化畅想”,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让他们的灵性“快乐的挥洒”,在生活和互动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此种现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教语文教师必须要从语文教学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范例,活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那么相应的在潜移默化中就越容易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让语文课和职校设置专业涉及的生活领域相结合,和就业涉及的生活领域相结合,面向学生展开宽广的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在生活的推动下,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中创新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创造性地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做到让学生生活“语文互动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要采取多种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具体生活的多向互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路昕怡.职教语文教学要突出实用性与实践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3]陈红梅.职教语文“学生参与”教学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11).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1 改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1.2 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1.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2 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2.1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3.1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3.2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是这样做的:

教参上写到:《伐檀》是一首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长期以来,这种说法应该是无可厚非、无可辩驳的。而我在讲完这首诗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多数学生没反应,少数学生陷入沉思。于是我再推进一步:“有没有哪位同学敢向传统的、经典的作品以及权威的观点发难?”很快,有些学生有发言的欲望。于是我继续推进一步:“要敢于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来。”在我的鼓励下,一个学生提出:诗中三段都写到河水,“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描绘了河水“清、静、柔”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又如何与“愤怒”、“残酷”联系起来?我立即予以赞扬,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问得好、问得有道理,敢于大胆冲破传统的樊篱。紧接着,就这个问题师生展开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赞成传统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的是一位美丽少女坐在河边,看着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专注伐木,伐木声“坎坎”悦耳,进而联想到这位男子家庭殷富,可见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哪!每段结尾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可以理解为: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哪!如此道来,应合情合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伐檀》有了更深入的意境,见解独到、别出心裁、有创造性。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篇10

一、在求知好奇中开发创新潜能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老调重弹,不知所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难以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因,正是旧的教学模式及“纯技术”的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潜能,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要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既定的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求知好奇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则应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型”的人物,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最大的示范性和融通性,借助课本而不依赖课本,面对全体而又注意发掘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调动求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因为广泛而扎实、博大而精深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如教学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时,因是自读课文,不少学生一看了事。这时教师点拨了一句:“读书遇到‘拦路虎’,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你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教给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求知好奇的心理被引发,学生立即畅所欲言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了理由。这样,学生在“自思、自理、自评”中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二、在诱发兴趣中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美好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打开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研事物的兴趣的大门,也就解开了绊结学生头脑思维的绳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悬念,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富有热情。如课文《“科学怪人”》,读了课题,设疑:“科学怪人”是谁?为什么叫“科学怪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这些问题一步步地驱使着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了迫切需要获取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境,诱发灵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安排课本剧表演、动手实验、讲故事等,要结合所教内容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其灵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探索的过程。

三、在质疑求异中激发创新思维

斯宾塞曾提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在创新教育中有如加油站,它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例如:教学课文《春联》时,我要求学生先读读想想课文内容,然后整理春联、探其规律,并试着自创一副春联。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大胆创新,最后作出了一副副新颖、生动、颇具意义的春联,如“载歌载舞庆新春,同心同德干四化”、“新春合家欢,佳节万事顺”等等。在教学中,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样,不但确立了学生的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在展开想象中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点拨、启发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