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十篇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十篇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30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地税

以人为本原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之一,是指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人本原理是近百年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总结,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得益于近年来对人力资源的不断重视,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现状较之以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日益复杂的税收形势相比,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层地税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年龄结构方面,基层地税部门存在干部老龄化现象,进而出现活力不足问题。尤其进入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调动现有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地税事业健康发展,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1干部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一方面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年龄趋于老龄化,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面临很多压力和困难,也不利于保持均衡的人员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专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出人员的专业与税收工作不匹配,同时既具有税收工作业务知识,又兼具财会、文秘、计算机、行政管理、外语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缺乏。

1.2部分干部思想消极,学习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部分年龄大的同志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而年轻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但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政治敏锐性较弱,对地税事业的认同感较差,个别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和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1.3部分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差,税收法制观念淡薄。在税收行政执法工作中,部分干部在执法、用法中存在随意性,法制意识不强,缺乏对行使的权利和所承担责任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很多时候,仍沿用过去传统的税收管理手段,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行使职能,与当前强调的税收法制和纳税服务理念相违背。

1.4人员的配置不合理,存在随意性。

一是在公务员招录时,所需报考人员的专业范围设置过于随意,导致最终考录进入的干部的专业配比都比较凌乱,造成某些专业人员的紧缺。

二是在人员分配和岗位协调方面,每年地税系统对招聘的人员存在分配随意性问题,在人员分配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分配依据和规则。人员到位后,对录用人员的专业特长缺乏必要的分析,出现人员与岗位安排的随意性。

三是一些具有高学历或具备某些执业资格的人才,在人员配置时,长期被安置在办税服务厅一线窗口从事重复、单一的申报纳税等工作,岗位调整的机会非常少,综合业务根本得不到历练,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去提升专业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浪费,以及对人才的漠视等。

四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干部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价。另外,在人员晋升、调配方面带有主观性、随意性,进而导致人员与岗位不能很好地对接。

1.5干部晋升现状与干部要求进步的不适应。随着机构的不断收缩,在数量方面干部和职工逐渐减少,部分年轻干部觉得政治上晋升的机会少,途径窄,进而难以实现个人抱负和自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1.6岗位职能设置不平衡,分工过细,缺乏协作。尽管地税系统近年来不断推进机构改革的进程,但长期沿用下来的岗位设置和分工模式仍没能得到很好的优化,进而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纳税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部门与部门,窗口与窗口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也容易造成工作上的推诿。

1.7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下,纳税人的调查认定、发票管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业务通常由责任区内的税收管理员全面负责,企业从开业到注销的全过程也包含在其中。管理员与纳税人之间进行点对点的联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进而为寻私提供了条件,税收的公平性和合法性难以保障。

1.8人少事多,整个信息支撑和科技支持的程度不高。与国外先进和成熟的征纳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在税收征管的整体水平仍较低,既不能整合出有效、开放、全面、互通的信息平台,又缺少先进的税收征管软件,税收征管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

2针对基层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基层税收工作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积极有效地管理,并且以“人”为本,进而调动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的潜能,关注干部职工的各种需求,注意人员之间的年龄、性格、知识和性别结构,力求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做到人尽其用,各尽其才。

2.2加强人力资源的规划,坚持“人事相配”。基层地税具体工作内容庞杂而多变,这就要求对基层地税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预测,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破人员流动障碍,对人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降低资源浪费,杜绝资源过剩等现象。

2.3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的评价干部职工,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各项考核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进行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管理标准要明确具体,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避免让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在干部晋升上,要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晋升激励机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

2.4继续深化征管改革、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岗位职责,加强各部门和各岗位间的沟通协作。对地税系统软硬件建设加大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电子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借助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对税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同时对现有的工作系统和工作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估。

2.5建立健全科学生动的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准确了解干部的兴趣和能力特长,轮岗、交流、待岗等制度要执行到位,做到“知人善任”,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制衡机制和惩戒机制,增加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控制。

2.6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学习型的税务组织,进而为全员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使这批人才一方面具有最新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备实用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干部职工开展有计划、有层次的教育培训,做到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的结合。

2.7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良好的组织文化,会成为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给予干部持续不变的尊重,重视干部的个人成才和全面发展需求,了解干部个人需求和发展愿望,为其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才能赢得干部对系统的忠诚,激发整个系统的活力。

3结论

当前,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作为公共财政部门和调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杠杆之一的税收征管,也应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税务机关的领导者就必须充分认识“人”才是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与核心,要牢固树立人才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征纳双方的满意度,真正实践好纳税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黄建荣.浅谈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3).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基本原则计量内容计量模式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只有在正确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和损耗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合理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与节约人工成本的关系,正确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和节约人工成本的比例,可以为企业各部门有效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会计信息。因此,构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量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计量原则,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其原则有:

1.合理性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要从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2.重要性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应重点加以体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资源的信息、数额巨大的培训项目等。

3.配比性原则。当人力资源数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遵循配比原则对其成本进行合理摊销。

4.历史成本原则。为了与物质资源成本计量原则保持一致,将招聘、培训和开发人才等一切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均作为人力资源成本,其数据是根据原始发生时的金额归集的。

5.相关性原则。作为企业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的人事管理部门,它对于职工的管理不仅是看其工资发生额的大小,而且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所以要求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提供的信息应体现相关性原则。

6.效益成本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在很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计量时还应考虑对那些计量成本较高,对决策意义不大的计量项目可不予揭示。

二、计量内容的确定

人力资源成本内容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四项内容。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包括工薪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保障成本

4.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管理费用、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后两项为机会成本,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参考,不计算在成本之内。

笔者认为,在年度员工薪资福利水平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使用成本是相对的固定成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是相对的变动成本。员工到岗后,提供正常的劳动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保险、福利费用,即使用成本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并且占到企业人力成本构成的绝大部分比例。为使员工最大限度地熟悉工作和胜任工作,提高产能,企业为此支付的学习、培训、教育费用视为开发成本。取得成本由于年度招聘人数、招聘形式不同,费用会有所变化;离职成本会因当年员工离职率、是否被公司辞退等具体因素来衡量。

三、计量模式的选择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以取得、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它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优点是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因为计算人力资源所需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根据原始记录直接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相对而言较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仍然是遵循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和计量方法,易于为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所接受。另外,采用历史成本法使人力、非人力信息相一致,便于对人力、非人力投资进行比较,适用于力图收回人力资源原始投资的一般性企业。

重置成本法是以在当前物价条件下重新录用达到现有职工水平的全体人员所需的全部支出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资产值,它反映了企业于当前市场条件下在现有人员身上所凝结的全部投资。但采用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也有明显的缺陷:其一,它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具体估算,脱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其二,增加了工作量,因为每一时期都需要对全部人员进行估算,这种增加的工作量能否从增加的信息中得到补偿则毫无把握;其三,对重置成本的估算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注重使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企业。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分析;应用推广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职能是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报告。它包括:1)价值计量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核算,才能真正体现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真正反映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创造的经济利益。2)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原始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报酬折现率法等。由于人力资源具有可增值性和可再生性,所以,不同的计量方法可以有选择地结合使用。3)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包括对人力资源取得、使用、保障、开发、离职等活动全过程的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保持成本、人力资源发展成本、人力资源递延费用。4)设置相关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例如,“人力资产”、“人力资产取得成本”、“人力资产使用成本”、“人力资产开发成本”、“人力资产保障成本”、“人力资产离职成本”等账户。5)设计人力资产会计报告。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遵循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所以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可以并入财务会计报表中,也可单独编制报表,例如人力资产负债表等。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二)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根据会计假设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会计要素主要包括成本和价值。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把会计原则切实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此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按照人们赋于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维持成本;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人力资源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内涵确认之后,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将人力资源成本加以量化,应根据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各个项目所涉及的费用直接或经计算相加。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在投资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基于人力资源成本自有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历史成本法;应付成本法;重置成本法。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员工流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适当的人员流动可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能够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存在消极影响,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下,高流动率仅是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低满意度和员工的低士气,而不能使人事主管们看到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经济性质和结果,加上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较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多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索取多大数额的经济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二)工资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局限性。应将人力资源价值历史计量模型由产出法改为投入法,并理顺价值和工资的关系,建立起由价值决定工资的新机制。即一个人的经济价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体状态和知识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生活资料价格、健康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及所放弃的收入等决定。其工资收入特别是基本的工资收入应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时限折算之后的总和来决定的。

四、推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意义和前景

(一)现实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二)发展前景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着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4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二)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根据会计假设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会计要素主要包括成本和价值。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把会计原则切实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此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按照人们赋于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维持成本;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人力资源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内涵确认之后,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将人力资源成本加以量化,应根据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各个项目所涉及的费用直接或经计算相加。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在投资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基于人力资源成本自有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历史成本法;应付成本法;重置成本法。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员工流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适当的人员流动可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能够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存在消极影响,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下,高流动率仅是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低满意度和员工的低士气,而不能使人事主管们看到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经济性质和结果,加上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较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多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索取多大数额的经济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二)工资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局限性。应将人力资源价值历史计量模型由产出法改为投入法,并理顺价值和工资的关系,建立起由价值决定工资的新机制。即一个人的经济价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体状态和知识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生活资料价格、健康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及所放弃的收入等决定。其工资收入特别是基本的工资收入应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时限折算之后的总和来决定的。

四、推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意义和前景

(一)现实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5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涵盖95%以上期末考试的原题及答案)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势头更加猛烈,其主要代表有(aBC)。a.罗默的经济增长—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B.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C.斯科特的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模式

采用的是品位分类方法。a.英国B.法国

传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是(aBCD)。a.是一种以控制为导向的消极的管理B.强调效率价值的优先性C.强调公务员的工具角色,强调严格的规划和程序D.重视监督的控制,强调集中性的管理

从1993年10月1日起,国家行政机关结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建立了适合公务员职业特点的(B)。B.职务级别工资制

从规划的性质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aB)。a.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B.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

从规划范围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全选)。a.全国性人力资源规划B.地区性人力资源规划C.部门人力资源规划D.某项任务或具体工作的人力资源规划

从激励内容角度,可以将激励划分为(aC)。a.物质激励C.精神激励

从总的趋势看,西方各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呈现出(BCD)的特征。B.注重法律建设,规范行政行为C.监督与约束的主体独立性强D.约束与监督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的利益相结合

当今各国公职人员的任用形式各种各样,采用较多的是(全选)。a.选任制B.黍任制C.考任制D.聘任制

当今各国公职人员的任用形式中(aB)是公务员职务的主要任用方式,绝大多数公务员是通过这几种方式予以任用的。a.选任制B.委任制

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提出:人类的未来不是由耕地、空间、能源所决定的,人类的未来是由人类的智慧所决定的。B.人力资本理论

的核心技术是情境模拟测试,即通过创设一种逼真的模拟管理情境或工作情境,将候选人放人情境中,要求其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C.评价中心

的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用定量方法预测具有相等间隔的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人数,以此推测未来的人员变动趋势。D.马尔可夫链预测分析方法

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流动的规模、质量和效益。D.人力资源市场

第一个被公认的现代人事管理部门是1902年在(

)现金出纳公司设立的劳工部门,它的工作内容包括工资行政、诉怨、雇用工作情况和工作改善等。美国

对人员招募与选录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aCD)。a.数量评估C.质量评估D.成本评估

对于公共部门人才所要测评的要素来说,(a)是最基本的测评方式,具有重要的把关作用。a.笔试

对于公务员的任职,必须同时具备(aBC)这些前提条件。a.有编制B.有职数C.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aBC)。a.做官重于任事B.人情恩惠重于人事法制C.身份观念重于职位观念

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模式的基本特点不包括(D)。D.法制化程度高

法定休假日安排公职人员工作的,需给付不低于正常工资(D)的报酬。D.300%

非正式的行政人事制度安排就是人们对原发性规则的尊重,依靠(aCD),这些规则人们构建了整个人事行政秩序。a.道德C.意识形态D.风俗习惯

各国公共人事制度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趋向,以下(aB)是这一趋向的表现。a.在发展的方向上都指向现代的功绩制B.在发展的路径上都是由封建制而官僚制,继而为民主型的开放制

根据规划的内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aBCD)。a.录用规划B.培训开发规划C.使用规划D.绩效评估与激励规划

根据流动的范围,可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分为(aBC)。a.公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流动B.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C.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aBCD)。a.智力B.技能C.知识D.体力

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aD)。a.智力D.体力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BCD)。B.调任C.转任D.挂职锻炼

工作评估的非量化评估方法是(aB)。a.排序法B.分类法

工作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aBCD)。a.排序法B.分类法C.因素比较法D.点数法

工作设计是对组织内的(BCD)进行的设计,以提高工作绩效和实现组织目标。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关系

公共部门包括“纯粹”的政府组织,还包括“准”公共部门即(aBC)。a.公益企业B.公共事业C.非政府公共机构

公共部门的内部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的一种自我监督活动,其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自上而下的监督B.行政监察C.审计监督

公共部门的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全选)。a.政治制度、经济与技术环境B.市场体制C.劳动力与人口素质D.物价指数、生活水准及人口的多样性

公共部门对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排在最前面的是(D)。D.道德素质

公共部门监控的对象是指国家机关与第三部门中从事公职的人员。其内容包括(aBCD)。a.对公职人员守法的监控B.对公职人员执法的监控C.对公职人员廉政的监控D.对公职人员勤政的监控

公共部门人才笔试具有(aBCD)的特点。a.经济高效B.测评面宽C.误差易控D.督导力强

公共部门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掠规划时,必须围绕着公共利益的实现,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全选)。a.我们所处的环境怎么样B.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是什么C.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目标D.我们做得如何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全选)的特征。a.社会延展性B.成本差异性C.绩效测定的困难性D.收入与贡献难以对等性和市场交易不充分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部内培训的最大优点在于(B)。B.针对性较强、容易实施,也比较容易取得实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BD)要高于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的平均水平。B.政治素质D.道德品质素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损耗主要表现在(aBC)。a.后续投资损耗B.制度性损耗C.人事管理损耗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BD)要高于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的平均水平。B.政治素质D.道德品质素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需的基本功能是(aBCD)。a.人力资源规划B.人力资源获取C.人力资源开发D.人力资源纪律与惩戒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全选)。a.维持政治稳定,促进行政发展B.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C.实现人事管理技术科学化D.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私人企业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D)为导向。D.公共利益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私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D)为导向。D.公共利益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围绕着公共利益的实现,回答的基本问题是(aBCD)。a.我们所处的环境怎么样B.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是什么C.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目标D.我们做得如何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D)。a.用人所长的原则B.人事相宜的原则C.依法流动的原则D.个人自主与服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原则是(全选)。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学用一致的原则C.按需施教的原则D.讲求实效的原则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因是(aBC)。a.物质生活环境的需求B.社会关系的需求C.发展的需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因主要表现为(aBC)。a.物质生活环境的需求B.社会关系的需求C.发展的需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意义是(aBCD)。a.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B.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结构C.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D.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和常规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aBCD)。a.性质不同B.目的不同C.内容不同D.形式不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依据损耗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BCD)。B.制度性损耗C.管理损耗D.后续投资损耗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主要表现在(aBC)。a.制度性损耗B.人事管理损耗C.后续投资损耗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通用的培训形式包括(aBCD)。a.部内培训B.交流培训C.工作培训D.学校培训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选录工作只有在(B)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公共职位空缺的数量、结构、任职资格条件、具体的招募途径以及甄选方法等。B.内部环境

公共部门外部生态环境包括(aBCD)。a.政治制度B.市场体制C.劳动力与人口素质D.经济与技术环境

公共组织从外部招募公职人员的方法主要包括(aBC)。a.应聘者自荐B.员工推荐C.猎头公司

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确立方式主要有(aBC)。a.法律方式B.行政方式C.共同协调方式

公务员职位分类的程序包括(全选)。a.职位调查B.职位分析C.职位评价D.职位归级

关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挂职锻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挂职锻炼不涉及公务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B.挂职锻炼的对象主要是无领导经验公务员和初任的青年公务员C.挂职锻炼的期限一般规定为三年以内,多数在一到两年

关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挂职锻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B.改变C.青年公务员D.多数在一到两年

关于我国公务员的降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是指由原来的职务调整到另一个职责更轻的职务,是由高的职务向低的职务的调整B.意味着公务员所处地位的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的缩小、待遇的减少D.是让由于各种原因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公务员改任较低职务的任用行为

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D.测试者能够更准确地确认自己报考的岗位是否适合自身的各项条件及兴趣、意愿和理想

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是公共部门人才测评中探索并使用的一种新的适用于集体测试的方法B.讨论中的问题通常是以书面形式给出,最后的小组意见也要求以书面形式报告,并要应试者签名承认C.主要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岗位的了解,对其以后的工作情感和意志品质均有益处

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B)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B.市场机制

合理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价值是(全选)。a.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B.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结构C.有利于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D.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

和笔试相比,面试具有(aBCDe)的特点。a.测评的素质更全面B.测评内容的不固定性C.主观性强D.考官与考生交流的互动性e.测评手段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论认为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都属于(B),它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而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中得到的快乐”才对人具有根本性的激励作用。B.外在激励

互联网招募是一种新型的网上职业中介机构,目前我国互联网招聘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aBCD)。a.信息可信度不高B.保密性不好C.信息更新缓慢、网站相互复制D.双方缺乏感性认识

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用定量方法预测具有相等间隔的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人数,以此推测未来的人员变动趋势。马尔可夫链预测分析方法

激励内容角度,可以将激励划分为(aB)。a.精神激励B.物质激励

绩效评估系统主要由(aBC)构成。a.工作数量B.工作质量C.工作适应能力

结构化面试主要的题型有(全选)。a.智能性试题B.行为性试题C.意愿性试题D.情景性试题

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是(D)。D.对人力进行教育和培训

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模型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并被广泛采用的培训评估模型,它从(全选)方面来评估培训的效果。a.受训者的反应B.学习成果C.工作行为D.工作结果

劳动者的心理素质是指劳动者心理特征的总体状况,包括劳动者的(aD),它是人力资源质量的心理基础。a.人格素质D.心理功能素质

理性经济人性观和封闭性的环境观的代表人物有(aBC)。a.韦伯B.泰勒C.法约尔

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个人平常表现的能力水平,与经过激发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着大约(B)左右的差距。B.60%

面试和笔试相比,具有(aBCD)的特点。a.主观性强B.考官与考生交流的互动性C.测评的素质更全面D.测评内容的不固定性

面试和笔试相比突出的特点表现为(aBCD)。a.测评的素质更全面B.测评内容的不固定性C.考官与考生交流的互动性D.测评手段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公共管理部门所采取的考评模式均属于(B)的类型。B.判断型评估

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招募计划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aC)。

a.人力资源规划C.工作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招募计划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aC)。a.人力资源规划C.工作分析

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卢卡斯认为,技术进步与(D)结合所形成的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D.人力资本

品位分类制度的优点是(aBC)。a.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B.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C.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

评价中心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纸笔测验、面试等测试工具,它主要通过(aBD)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a.无领导小组讨论B.公文筐D.角色扮演

确定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是(aBD)。a.依法分配原则B.平等原则D.平衡比较机制原则

人才测评的方法包括(全选)。a.笔试B.心理测验C.面试D.评价中心技术

人才测评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a.笔试B.心理测验C.评价中心技术D.面试

人才测评的内容包括(aBC)。a.能力因素B.动力因素C.个人风格因素

人力资本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全选)。a.生产性B.稀缺性C.可变性D.功利性

人力资本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全选)。a.人力资本的生产性B.人力资本的稀缺性C.人力资本的可变性D.人力资本的功利性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B)是人力资本的核心。B.教育

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主要体现在(aBD)。a.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或消费实际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消费,知识资源可被反复利用B.人力资源具有主动补充和更新知识资源的天性D.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并能使拥有者长期受益的特殊资源

人力资源的质量,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aBCD)。a.知识和技能的水平B.智力C.劳动者的劳动态度D.体质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劳工管理研究阶段的核心思想是(BCD)。B.人天生是懒惰的C.人的天性就是厌恶劳动而贪图安逸D.主张采用物质引诱的办法引诱人与事结合

人力资源市场具有(aBC)的作用。a.人尽其才B.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C.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市场具有的功能是(aBCD)。a.调配功能B.信息储存和反馈功能C.教育培训功能D.管理功能

人力资源数量层次规划主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aBC)。a.分析人力资源的需求B.分析人力资源供给

C.协调人力资源供需缺口

人力资源研究劳工管理阶段的核心思想是(BCD)。B.人天生是懒惰的C.人的天性就是厌恶劳动而贪图安逸D.主张采用物质引诱的办法引诱人与事结合

人员招募与选录的评估主要包括(aCD)。a.数量评估C.质量评估D.成本评估

实践证明,采用(B)的考核方法,很难区分不同部门之间公务员业绩的差别和同一部门内工作性质差别不太大的公务员工作业绩的高下,也很难根据考核结果客观、完整地评价一个公务员。B.定性分析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公务员制度,尽管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一般来说都遵循(aBD)。a.依法分配原则B.平衡比较原则D.平等原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公务员制度,尽管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一般来说都遵循(aBD)。a.依法分配原则B.平衡比较原则D.平等原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尽管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一般来说都遵循(aBD)。a.依法分配原则B.平衡比较原则D.平等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是(aBC)。a.系统性和复杂性B.动态性和稳定性C.相关性和独立性

是对以人为本管理的提升,是公共部门人力使用的根本所在。B.以能力为本

是公共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组织发展战略需要,在对外部环境和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为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制定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方针的过程。D.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是公务员交流最为常见的方式。C.转任

是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开始时或任新职时所经历的第一种类型的培训。B.初任培训

是构成员工培训和开发系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整个培训和开发系统中的核心问题。D.培训成果转化

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与现代模式的本质区别之一。a.持续沟通

是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方法。C.案例分析培训法

是我国公务员交流中最为常见的方式。C.转任

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是对管理工作进行定量化测试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组织内管理层次以上职位的分析。B.管理职位描述问卷

是指从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事甚至客户等各个角度来了解员工个人的绩效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B.360度绩效评估

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D.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有(aBD)。a.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B.明确概括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D.建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

所谓薪酬,就是组织成员向其所在的组织或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aBCD)。a.工资B.奖金C.津贴D.其他各种福利保健收入

通常,人力资源招募计划包括以下的内容(aBCD)。a.招募和选录人员的数量和结构B.人员录用的标准C.招募和选录的对象、范围和地点D.针对不同职位的甄选程序与方法

通过引入(a),可以在公务员考核中加入“顾客”即公务员服务对象对该公务员的评价,并影响考核的结果,从而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公众负责的精神,提高公众对公共部门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a.绩效评估

外部监控与约束是社会对公职人员形成的一种外在约束与控制,它包括(aBC)。a.法律监控与约束B.道德约束C.社会群团和媒体监控与约束

外附激励方式包括(aBCD)。a.赞许与奖赏B.竞赛C.考试D.评定职称

外附激励是指掌握在管理者手中,由管理者运用,作用于管理对象,对被激励者来说是外附的一种激励。其方式主要包括(aBCD)。a.赞许B.奖赏C.竞赛和考试D.评定职称

微观人力群体生态环境具体包括(aBCD)。a.人力政策法规环境B.人力管理环境C.人力市场环境D.人力战略环境

为了保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和录用工作的质量,在招募与选录过程中,必须遵循(全选)。

a.能岗匹配原则、因事择人原则B.德才兼备原则C.公平竞争原则D.信息公开原则、合法原则

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具体实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CD)。a.不同等级的公务员一起考核C.考核过程中出现论资排辈评优秀的现象D.按比例分配名额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则,是基于我国自身的现实并汲取他国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D)。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是(全选)。a.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B.人力资源政策体制建设环境还不完善C.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滞后D.劳动力市场环境还不成熟

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有(全选)。a.福利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老化B.福利待遇差距大,标准悬殊C.福利形式过于社会化D.福利资金提取和使用混乱

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面临的问题有(全选)。a.公务员工资结构不够合理B.公务员工资总体水平偏低,难以体现公平原则C.工资调整不及时、增长机制不完善D.津贴制度不完善,补充功能难发挥作用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aBC)。a.德才兼备、注重实绩B.鼓励竞争原则C.坚持公开、平等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的原则有(aBC)。a.德才兼备、注重实绩B.鼓励竞争C.公开、平等

我国古代社会中按官职高低授予不同政治待遇以表明官员等级尊卑的制度是(B)。B.品秩

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B)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B.市场机制

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D)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D.市场机制

我国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aBC)。a.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B.中部和西部留不住人才C.东部地区出现了人力资源饱和现象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流动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交流的方式包括(aCD)。a.调任C.转任D.挂职锻炼

下列不属于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影响因素的是(D)。D.职位的空缺

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说法正确的是(aBD)。a.是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B.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D.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下列关于职位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a.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B.职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C.是实行功绩制的一种方法和人事现代化的标志

下列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aBC)。a.期望理论B.公平理论C.目标设置理论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发展表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一些刚性约束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上级与下级,或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双向沟通,即(D)。D.柔性约束

薪酬,就是组织成员向其所在的组织或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入,包括(aBCD)。a.工资B.奖金C.津贴D.各种福利保健收入

薪酬的基本功能有(aCD)。a.补偿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

薪酬就是组织成员向其所在的组织或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人,包括(全选)。a.工资B.奖金C.津贴D.各种福利保健收入

一般而言,适用于对公共部门人员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和考绩“较劣”者的惩戒是(aBC)。a.减薪B.停薪C停升

一般来讲,公共部门在人员甄选与录用信息时应遵循(BCD)。B.地域原则C.面广原则D.及时原则

英国2003年对高级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时,引入了(C)绩效工资,突出奖励成绩显著,工作出色的公务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C.绩效工资

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主要因素有(aBC)。a.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状况B.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C.劳动力的参与率

用于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是(aC)。a.人员继承法C.马尔可夫链预测分析

用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预测法有(CD)。C.回归分析法D.比率分析法

用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预测法有(aB)。a.德尔菲法B.自上而下预测法

由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特殊市场合约”,致使其存在着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本产权的更为复杂的特殊性质即(aBCD)。a.产权交易的非最优性B产权收益的递增性

C.产权的强外部性D.产权的相对残缺性

与工商界的绩效特征相比较,公共部门的绩效明显呈现出(aBC)的特征。a.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复杂性B.公共部门绩效形态的特殊性C.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BCD)。a.公职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作,“党管干部”是我国对公职人员管理的基本原

则B.公职人员不是特殊的利益集团,不存在工会对人事的监控C.群众监控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监控形式,通过各种人民团体对政府的监督来实现D.行政监察部门隶属于政府,属于行政系统内监督

员工的(aB)是最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a.培训B.教育

在编写工作说明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aBC)的准则。a.清楚B.准确C.专门化

在对整个公职人员监控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层次。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控与约束

在工作分析的各个环节中,(D)是整个工作分析过程最关键的环节。D.工作分析信息的搜集

在实际运用中,直接观察法必须贯彻(aBCD)的原则。a.观察的工作相对稳定B.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C.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不要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D.观察前应拟定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D)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途径。D.人力资源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必须以(aCD)为基础。a.市场机制C.契约机制和D.保障机制

在我国,(a)在人员招募中发挥主体作用。a.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在我国,(B)是监督体系中最重要、最经常、最全面的监督。B.权力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对于公务员的任职,必须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是(aBC)。a.有编制B.有职数C.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在我国,法定休假日安排公职人员工作的,需给付不低于正常工资(D)的报酬。D.300%

在学校培训中,(D)的培训是政府部门公务员最基本的培训形式。D.行政学院

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确立起(D)的管理理念和战略指导原则。D.以人为本

职级工资制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CD)。C.职务工资D.级别工资

职位分类的优点在于(aBC)。a.因事设人从而避免了因人设事滥竽充数现象B.可以使考试和考核标准客观,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C.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

职位分析问卷是常用的一种以(D)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是一种结构严密的、定量化的工作分析问卷。D.人

制度合法性的内涵说到根本处就是(BC)。B.公平C.正义

中国古代的“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故事充分说明了(B)的重大作用。B.危机激励

中国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aBC)。a.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B.中部和西部留不住人才C.东部地区出现了人力资源饱和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B)开始施行。B.2006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B)开始施行。B.2006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基本内容上相比较,进一步健全了干部人事管理的(aBCD)。a.新陈代谢机制B.竞争择优机制C.权益保障机制D.监督约束机制

转任的主要特点是(aBC)。a.是公务员在机关系统内部的流动活动B.不涉及到公务员身份问题C.只能是平级调动,不涉及公务员职务的升降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6

一、计量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计量原则,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其原则有:

1.合理性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要从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2.重要性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应重点加以体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资源的信息、数额巨大的培训项目等。

3.配比性原则。当人力资源数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遵循配比原则对其成本进行合理摊销。

4.历史成本原则。为了与物质资源成本计量原则保持一致,将招聘、培训和开发人才等一切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均作为人力资源成本,其数据是根据原始发生时的金额归集的。

5.相关性原则。作为企业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的人事管理部门,它对于职工的管理不仅是看其工资发生额的大小,而且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所以要求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提供的信息应体现相关性原则。

6.效益成本原则。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在很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计量时还应考虑对那些计量成本较高,对决策意义不大的计量项目可不予揭示。

二、计量内容的确定

人力资源成本内容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四项内容。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包括工薪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保障成本。

4.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管理费用、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后两项为机会成本,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参考,不计算在成本之内。

笔者认为,在年度员工薪资福利水平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使用成本是相对的固定成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是相对的变动成本。员工到岗后,提供正常的劳动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保险、福利费用,即使用成本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并且占到企业人力成本构成的绝大部分比例。为使员工最大限度地熟悉工作和胜任工作,提高产能,企业为此支付的学习、培训、教育费用视为开发成本。取得成本由于年度招聘人数、招聘形式不同,费用会有所变化;离职成本会因当年员工离职率、是否被公司辞退等具体因素来衡量。

三、计量模式的选择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以取得、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它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优点是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因为计算人力资源所需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根据原始记录直接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相对而言较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仍然是遵循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和计量方法,易于为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所接受。另外,采用历史成本法使人力、非人力信息相一致,便于对人力、非人力投资进行比较,适用于力图收回人力资源原始投资的一般性企业。

重置成本法是以在当前物价条件下重新录用达到现有职工水平的全体人员所需的全部支出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资产值,它反映了企业于当前市场条件下在现有人员身上所凝结的全部投资。但采用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也有明显的缺陷:其一,它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具体估算,脱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其二,增加了工作量,因为每一时期都需要对全部人员进行估算,这种增加的工作量能否从增加的信息中得到补偿则毫无把握;其三,对重置成本的估算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注重使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企业。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字]人力资源会计所有权人力资源产权制度

会计的发展史表明,会计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基础之上,并通过对特定主体的产权及其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实现对产权主体利益的保护。随着知识的兴起,人力资本成为提高生产力,获取利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以财务资本所有者为中心的产权关系逐渐向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的态势转化。产权关系的这种变化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且成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直接动力。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会计制度,都应该是以对客观经济生活的的有效归纳为主要基础的,并且是以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如果缺乏对人力资源产权关系的细致考察与充分认识.那么无论是人力资源会计、还是智力资本会计的设计与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分析

人力资源是指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与社会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人所具备的完成特定任务,比如生产商品与服务所需的体力、智力、情商等能力的总称。它以一定的天赋为基础,通过后天多种途径的投资而形成.比如个人的家庭、求学、职业培训等,因此可能涉及多个投资主体,如个人、家庭、学校、企业等,但是除本人外其他投资主体都不能对人力资源声称所有权,因为与非人力资源不同,人力资源与其所有者天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也就是说,人力资源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是一种天然属性,不会因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改变。

因此,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界定是清晰的,只能归属于其人身承载者。这种产权界定是人力资源得以运用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与非人力资源产权的不同还在于其价值信息容易隐藏、必须有其所有者的协作劳动才可发挥有益作用等方面。人力资源产权的这些特征表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本,是一种相对于非人力资源更难于监管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体现不能依靠“压榨”,只能依靠“激励”。

二、人力资源的产权交易分析

除了罪恶的奴隶交易外,人力资源的产权交易都不是所有权的交易,而是其支配权、收益权等派生权利的交易.而所有权的清晰界定则是交易的基本起点与前提条件。我们主要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两种基本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情况:

(一)商品化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比如保姆为雇主做的钟点工、搬运工为顾客搬运行李、餐馆服务员对顾客的服务等,这些都是把人力资源的产权作为商品的交易,一方让渡了人力资源的支配权,另一方履行偿付费用的义务。这种交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有相对完整的契约,有明确的契约指向即服务内容;二是契约的标的较小、争议较少,以致往往不需要达成书面的形式;三是短期性:让渡人力资源支配权的时期较短,即买即卖或只形成短期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要素化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组建或存续过程中人力资源所有者与财务(物质)资本所有者达成的契约中。这种契约涉及的活动较复杂,涉及的期限较长,且限于缔约方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倾向,因而是不完备的。但其基本内容是人力资源所有者让渡对其人力资源的支配权等权利,接受财务资本所有者直接或间接的支配、控制与监督,以获得不同形式的收益权。在这类交易中,人力资源产权不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成形的“商品”离散地出售,其收益也不是直接从购买该“商品”(服务)的顾客手中获得。它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并期望从由此产生的“组织租金”(合作收益)中分享到相应的收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分析

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所有者经过博弈后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各种要素(资源)的联合体。产权作为产权主体利用其拥有的财产(资源)的一组权利,不仅包括原始的所有权,还包括由其衍生而成的支配(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转让权)等权利,而且由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要比单纯的所有权界定复杂得多。

(一)支配权。人力资源的所有权是不可能让渡的,如同其他的资产租赁.其所有者是让渡了其支配权而取得收益(租金)的。那么谁取得了这种支配权?企业这种层级结构中,一般都由经营管理层在企业中居于资源配置的地位。

(二)使用权。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与其他生产要素(资源)相作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其使用权仍掌握在其所有者手中。因为团队生产中监督成本的存在,因而“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是很可能存在的。所以,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取决于其所有者所受到的激励与约束的强度、频率及其有效性等。

(三)收益权。这是最有实质意义、最受关注的产权权能。对企业收益的分享可分解为对固定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分享与剩余分享(索取)。人力资源的收益权利的具体安排是由它的性质、对团队生产成果的贡献份额、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大小、工作成果测度的难易程度、与其他资源所有者的博弈(谈判)、经济与制度环境等综合决定的。

(四)处置权。一般说来,人力资源所有者拥有对该资源的最终处置权。但在劳动合同中,往往有“服从工作安排”之类的条款,因而在契约界定的范围内,企业资源的支配者——经营管理层是拥有一定的处置权的.比如nBa选秀、球员的短期租借等。

四、企业人力资源产权制度安排

建立企业制度的关键之一是明晰产权,然而产权必须依靠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来实现清晰的界定与有力的保护,才可能在产权运用中减少人们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增强人们预期的理性与决策的准确性。企业人力资源产权的有效配置与运用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人力资源产权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安排

企业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是针对各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保证企业作出有利于增进整体利益的决策.并为实现公平合理的产权利益分配和维持企业的联合团队生产形式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性框架。企业治理结构既是各产权主体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其产权关系的集中体现,也是维护其产权利益的中枢系统。

(二)人力资源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根据产权学.一种产权的运用效果.取决于产权主体在特定制度、技术条件下所受到的激励约束及由之产生的预期。由于人力资源与其所有者在人身上的不可分离性,企业人力资源的运用效果更是依赖于对其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现代公司的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生产经营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与复杂化、参与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综合化与全面化。[1]而人力资源的专业性与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其所有者的活动越来越难以监督,而且在企业这种层级结构中,人力资源所有者不仅是团队生产的投入者,其本身也处于监督与被监督的结构中。所以让人力资源所有者特别是高层经营管理者分享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各产权主体博弈的合理的均衡结果,从而在企业整体经营绩效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产权利益之间建立起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包括经理股票期权制度、职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划等。从而让他们从被动的受监督者成为主动的剩余创造者。

(三)人力资源产权的制度

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反映会计主体中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维护其合理的产权利益。[2]因而会计制度在本质上是产权制度不可缺少的信息与监督系统。人力资源受到重视后,它的会计就是要为各产权主体提供决策所需的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交易、配置与运用状况的信息,并维持团队生产继续进行。以上对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产权结构、产权基本制度的,可以为我们清晰地理解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提供坚实的基础。下面对比较模糊的两种认识予以澄清。

1.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与其他产权制度的关系。会计制度是产权制度的信息与监督系统,要以其他产权制度,如公司法、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制度等为基础,并反映与监督之。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其他现有的和拟创新采用的人力资源产权制度安排为基本框架,服从并服务之,而不应本末倒置.期望通过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改变人力资源的产权交易、配置与运用状况。2.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与的根本原则。人力资源会计的设计与应用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原则、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成本效益原则。

人力资源会计制度是一项创新的制度,根据制度经济学,只有当新制度能提供诱人的增量收益与增量成本之间的落差即“制度性利润”时,才能引致人们采用它。因而,它的设计应经济合理、简明实用,有较强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它应该也可以包容于原有的会计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会计系统本身就是关于组织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计量的信息系统(尽管原来对人力资源的计量反映很不充分)。[3]而人力资源会计的主要目的也正是要提供关于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的信息。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在制定设计人力资源会计制度时,尽可能比较经济合理地收集、处理、提供一些关于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存量、投资、利用效益、权益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便发现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理顺企业的内部产权关系,优化企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1]a.a.alchian&H.Demstz:production.informn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62.1972。

[2]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杨有红.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会计,2002,9。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abstract:intheeraofknowledgeeconomy,enterprise’shumanresources,becomethecreationenterprisevaluethemainactuationfactor,histechnicalprogressfactorisbiggerthantraditionalbyfarthematerialcapitaltechnicalprogressfactor.therefore,thehumantakesoneresourcestoreceivemoreandmoretakesseriously,thehumanresourcesaccountant’susabilityandtheimportancealsodaybydayhighlight,theestablishmentandimplementationhumanresourcesaccountantisimperative.butourcountrywasstillatpresenttothedomesticintroductionoverseasresearchresultsandtheintroductionhumanresourcesaccountant’sstage,theeffectiveperfecthumanresourcesaccountingtheorymethodsystemhasnotestablished,inthefinancialreportdoesnotrequesttosupplythehumanresourcestherelatedinformation,inthepracticehasnotobtainedtheapplication.andhasthedifferenceandtheconflictinvarioustraditionalaccountantandhumanresourcesaccountant,processestohumanresources’accountantalsohasmanyimproper,thishaddecidedhumanresourcesaccountantcannotcontinuetocontinuetousethetraditionalaccountant’sresearchtechniqueandthemethod,mustrevise,therestructuringtraditionaccountingtheory,constructsasetnewtosuitthechinesecharacteristicthehumanresourcesaccountingtheoryandthecalculationsystem.

keyword:chinesecharacteristic;humanresources;accountingtheory;system

一、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理论冲突

1、会计假设方面的理论冲突

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www.133229.Com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①人是人力资源的载体;②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③人力资源效用的发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产生不同的经济价值,也即其价值受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④人力资源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⑤信息重要性假设。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2、会计目的与对象方面的理论冲突

不同的会计假设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目的与传统会计产生了差异。人力资源会计具体目的,一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例如人员的编制数量、雇佣渠道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应具备的“质”与“量”等,这是传统会计无法解决的。二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三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合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在企业内形成一种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可激发职工的活力和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向社会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企业在实现经营目标——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又占有使用人力资源,不可避免地肩负着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象是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包括作为价值运动起点的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作为价值运动终点的与投入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的产出两方面。传统会计则以企业的物流,资金和信息为会计研究对象,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这不仅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且将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因而,人力资源会计弥补了传统会计关于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

3、会计核算原则的理论冲突

人力资源既具有商品的共性,又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将人力资源列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在核算过程中除了遵循会计的一般原则外,又赋予了一般核算原则新的内涵,同时还兼有特殊性的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人力资源会计需正确反映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及其受益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对于支出情况应按其受益期合理摊销,属当期或以后各期应予以确认或采取其他方式在受益期确认,以此避免信息失真。

(2)谨慎性原则。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对人力资源评估处理时,不能少计可能发生的费用与损失,置换正在使用的职工所估算的支出,在适当范围内可多计,但不得多计可能实现的收入,使企业能够有一定的备抵准备,减少职工因突然离职而带来的损失。

(3)效益成本原则。在使用人力资源过程中,不仅能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能实现价值增殖。基于效益成本考虑,在核算时对决策意义不大且核算成本较高的项目可不予以揭示。

(4)原始价值核算原则。人力资源原始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取得的招聘费、教育费等一次性费用支出;二是使用过程中支付的维护支出。

(5)有形资产核算原则。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的人是有形的,人的劳动也是有形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是通过对人实施提高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健身娱乐等维护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应遵循有形资产核算原则。

(6)成本区分核算原则。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一是平均成本与个别成本,将人力资源的一次性投资作为平均成本,分期投资作为

个别成本;二是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政策保障性成本和人为损失性成本。

4、会计报告方面的理论冲突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80%-90%来源于知识及经济创新的贡献,因此,作为对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主流。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所要解决的是企业如何将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供他们作出相关决策。但传统会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源信息,又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低估了企业资产价值,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1、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现阶段,我国尚未就人力资源核算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法规,实务中也没得到广泛应用,其关键问题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持。因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结合人力资源自身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利用“企业理论”的最新成果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寻求理论支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对当前理论上存在争议的方面加以修正、补充,并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来发展、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2、建立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

将人力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单位,主要是用货币或其他非货币量度单位计算与反映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属性,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前者是企业根据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即为了取得、开发和保全人力资源使用价值所付出代价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依据,后者是以产出价值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确认、计量中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可将上述两种计量模式结合使用,相互弥补不足,力求完善;另一方面,也可参照西方在此问题上的解决方法,如职工持股计划或干股的方法。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中让出一定的比例,供劳动者分享,员工可参与分利。

3、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规范财务报告

人力资源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因此,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将人力资源纳入传统的财务会计系统,将财务对象由财务资源扩大到能够导致企业价值增值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负债在现行资产负债表上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在利润表中将“未分配利润”分为“未分配职工利润”和“未分配投资者利润”两个明细科目,利润表将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反映未资本化的人力资源的其他费用及人力资产的摊销。在利润分配表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项目下增设“应付人力资本所有者收益”项目,由此反映人力资本投资者对企业利润的分享情况。在现金流量表中,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项反映。

如财务报告上揭示人力资源的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时,还可附加报告:人力资产投资报告、人力资源结构及变动情况报告、人力资源效能报告等。

4、修正权益理论,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模式

传统会计理论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会计核算之外,但在完全意义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因为正是由于富有一定创造力的人力资本的参与,非人力资本的增值才呈现几何增长,成为现实。所以,最先进的知识载体——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应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剩余权益的索取者。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忽略人力资本,突出财务资本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法律上保障人力资源权益并加以确认,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模式。在人力资本获取一定固定收入的基础上,将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在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同时,修正权益理论,将人力资源这一因素包含在权益理论当中。为此,权益理论应该拓展为“财务资产+人力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中国特色;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abstract:intheeraofknowledgeeconomy,enterprise’shumanresources,becomethecreationenterprisevaluethemainactuationfactor,histechnicalprogressfactorisbiggerthantraditionalbyfarthematerialcapitaltechnicalprogressfactor.therefore,thehumantakesoneresourcestoreceivemoreandmoretakesseriously,thehumanresourcesaccountant’susabilityandtheimportancealsodaybydayhighlight,theestablishmentandimplementationhumanresourcesaccountantisimperative.Butourcountrywasstillatpresenttothedomesticintroductionoverseasresearchresultsandtheintroductionhumanresourcesaccountant’sstage,theeffectiveperfecthumanresourcesaccountingtheorymethodsystemhasnotestablished,inthefinancialreportdoesnotrequesttosupplythehumanresourcestherelatedinformation,inthepracticehasnotobtainedtheapplication.andhasthedifferenceandtheconflictinvarioustraditionalaccountantandhumanresourcesaccountant,processestohumanresources’accountantalsohasmanyimproper,thishaddecidedhumanresourcesaccountantcannotcontinuetocontinuetousethetraditionalaccountant’sresearchtechniqueandthemethod,mustrevise,therestructuringtraditionaccountingtheory,constructsasetnewtosuittheChinesecharacteristicthehumanresourcesaccountingtheoryandthecalculationsystem.

keyword:Chinesecharacteristic;Humanresources;accountingtheory;System

一、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理论冲突

1、会计假设方面的理论冲突

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①人是人力资源的载体;②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③人力资源效用的发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产生不同的经济价值,也即其价值受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④人力资源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⑤信息重要性假设。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2、会计目的与对象方面的理论冲突

不同的会计假设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目的与传统会计产生了差异。人力资源会计具体目的,一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例如人员的编制数量、雇佣渠道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应具备的“质”与“量”等,这是传统会计无法解决的。二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三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合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在企业内形成一种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可激发职工的活力和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向社会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企业在实现经营目标——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又占有使用人力资源,不可避免地肩负着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象是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包括作为价值运动起点的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作为价值运动终点的与投入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的产出两方面。传统会计则以企业的物流,资金和信息为会计研究对象,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这不仅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且将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因而,人力资源会计弥补了传统会计关于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

3、会计核算原则的理论冲突

人力资源既具有商品的共性,又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将人力资源列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在核算过程中除了遵循会计的一般原则外,又赋予了一般核算原则新的内涵,同时还兼有特殊性的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人力资源会计需正确反映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及其受益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对于支出情况应按其受益期合理摊销,属当期或以后各期应予以确认或采取其他方式在受益期确认,以此避免信息失真。

(2)谨慎性原则。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对人力资源评估处理时,不能少计可能发生的费用与损失,置换正在使用的职工所估算的支出,在适当范围内可多计,但不得多计可能实现的收入,使企业能够有一定的备抵准备,减少职工因突然离职而带来的损失。

(3)效益成本原则。在使用人力资源过程中,不仅能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能实现价值增殖。基于效益成本考虑,在核算时对决策意义不大且核算成本较高的项目可不予以揭示。

(4)原始价值核算原则。人力资源原始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取得的招聘费、教育费等一次性费用支出;二是使用过程中支付的维护支出。

(5)有形资产核算原则。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的人是有形的,人的劳动也是有形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是通过对人实施提高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健身娱乐等维护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应遵循有形资产核算原则。

(6)成本区分核算原则。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一是平均成本与个别成本,将人力资源的一次性投资作为平均成本,分期投资作为

个别成本;二是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政策保障性成本和人为损失性成本。

4、会计报告方面的理论冲突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80%-90%来源于知识及经济创新的贡献,因此,作为对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主流。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所要解决的是企业如何将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供他们作出相关决策。但传统会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源信息,又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低估了企业资产价值,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1、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现阶段,我国尚未就人力资源核算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法规,实务中也没得到广泛应用,其关键问题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持。因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结合人力资源自身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利用“企业理论”的最新成果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寻求理论支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对当前理论上存在争议的方面加以修正、补充,并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来发展、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2、建立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

将人力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单位,主要是用货币或其他非货币量度单位计算与反映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属性,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前者是企业根据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即为了取得、开发和保全人力资源使用价值所付出代价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依据,后者是以产出价值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确认、计量中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可将上述两种计量模式结合使用,相互弥补不足,力求完善;另一方面,也可参照西方在此问题上的解决方法,如职工持股计划或干股的方法。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中让出一定的比例,供劳动者分享,员工可参与分利。

3、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规范财务报告

人力资源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因此,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将人力资源纳入传统的财务会计系统,将财务对象由财务资源扩大到能够导致企业价值增值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负债在现行资产负债表上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在利润表中将“未分配利润”分为“未分配职工利润”和“未分配投资者利润”两个明细科目,利润表将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反映未资本化的人力资源的其他费用及人力资产的摊销。在利润分配表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项目下增设“应付人力资本所有者收益”项目,由此反映人力资本投资者对企业利润的分享情况。在现金流量表中,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项反映。

如财务报告上揭示人力资源的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时,还可附加报告:人力资产投资报告、人力资源结构及变动情况报告、人力资源效能报告等。

4、修正权益理论,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模式

传统会计理论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会计核算之外,但在完全意义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因为正是由于富有一定创造力的人力资本的参与,非人力资本的增值才呈现几何增长,成为现实。所以,最先进的知识载体——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应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剩余权益的索取者。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忽略人力资本,突出财务资本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法律上保障人力资源权益并加以确认,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模式。在人力资本获取一定固定收入的基础上,将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在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同时,修正权益理论,将人力资源这一因素包含在权益理论当中。为此,权益理论应该拓展为“财务资产+人力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

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篇10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蝇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1]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会计的新特点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重要性增强

首先,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之所以排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很重要一点是其中很多方法的人为主观估计因素过大,取得的数据缺乏可信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迅速,许多在工业化社会视为不确定的因素,通过高速的信息传递,都变为确定因素。即使有些因素当时仍不能确定,通过网络统计出的即时的行业数据、平均数据亦可作为估算的重要依据,因此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其次,按传统的核算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许多方法工作量巨大,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计算、统计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以往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有巨大工作量的工作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实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个性化管理的柔性,[2]传统方法不能概括人的价值的全部。一柴油涉及人的性格、喜好、情绪等人性化因素,传统会计方法无法表达,必须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非数学化方法予以表达。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一些方法有了用武之地。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的多元化要求,单纯的成本信息、数学信息已满足不了决策的需要,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信息已成为必需。这样,给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提供了环境上的可行性。第五,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价值的相关理论日益完善,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依据。因此,我们认为,鉴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人力资源会计的重点将偏向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拓展

一般来讲,我们所讲的人力资源会计是针对企业而言,侧重于企业内人力资源的核算和监督,重点是如何把人罗资源信息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信息不再是会计核算体系的补充内容,不再是旁枝末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首先,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大,依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它应成为企业予以核算和监督的重点。这样,必须决定其核算的复杂程度、采用的核算方法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在核算意义上,其范围有了层次上的拓宽;其次,同样依上述原因,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必然被纳入管理会计领域,其预测、决策、投资效益分析、考核评价体系将被大大完善,人力资源会计范围将向横向拓宽;最后,由于人的社会性、群体性,其许多特征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衡量,社会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将逐步融合进目前的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会计范围的涵盖面将有所拓宽。

3、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内容将偏重于其所掌握的知识的价值的计量。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主要通过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企业未来收益折现以及非购入商誉的计算和弗兰霍尔茨的随机报偿价值的计算等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单个或整体的价值。而非货币计量方法则不十分重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任何经济行为的主线,人力资源价值也极大地相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多少、程度及利用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最佳计量模式应相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围绕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计量其货币性价值,并辅灾害以非货币性的说明,力求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价值。

需指出的是: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也存在着单个价值计量和整体价值计量的情况。其中,单个价值的计量是以个体掌握知识的内容和应用为基础的,而整体价值的计量还需考虑到整体内个掌握知识的相互作用、知识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第二,由于人力资源本身就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变量,加之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价值基础——知识同样会由于环境的变动而产生价值浮动。因此,我们应正视人力资源价值的可变性,把它作为人力资源的特征之一加以研究,而避免机械、简单地予以定性、定量;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应以知识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予以货币化计量。同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源的诸如性情、喜好、健康程度等无法货币化计量的特质因素,在货币化计量的同时辅之以非货币化的说明力求其价值反映的完善性。

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

人力资源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要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社会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的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价值的大小同其所处社会环境有减极其重要的联系。而文化因素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重点。

文化有差异决定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生产方式、满足需要和欲望的顺序、对商品的偏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其价值很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具体反映到人力资源会计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人员流动性的差异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会计的影响。在崇尚“能力主义”、“个人至上”的美国,人们工作的目的是取得与自身能力和实际成绩相适应的工资。如得不到满足更换工作成为必然。而推崇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及欧陆国家则正好相反,如在日本,员工的首要道德是“忠”背叛是最令人不齿的行径,人们很少另谋高就,因此,日本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相对较为稳定,核算工作量较低。而美国相对来讲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核算工作不得不经常进行。另一方面,对公司拥有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方面,美国不得不考虑人员的离职因素,其相对于公司的价值估计应较为保守;而日本由于人员稳定,基本上可以以人的可工作生理寿命为服务年限,因此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风险较小,可适当放开。

2、人员对管理方式差异的不同反应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亚洲国家人力恩情意识强烈,易于接受柔性管理,即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这种环境下,人员可发挥最大的潜力,达到价值最大。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刚性管理较为适应,而面对柔性管理其价值实现程度要明显低于亚洲国家。因此,在人力资源价值的认定上需考虑管理方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

3、不同文化价值观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各项目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网络至关重要,如要取得其他公司中的优秀人才,其征募成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差别很大。仅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在以“忠”为主要信条的日本,如果要所需之人背叛原公司绝非仅高于其原工资就可解决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其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导致价值下降的综合成本。即使取得了该员工,由于其行为不容于该环境,必为他人所排斥,其协调与安置成本必然高于一般值。而美国由于人们观念中对此问题习以为常,这方面的成本要明显小于日本。同理,选任成本、正式训练及诱导成本也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不同文化环境下职位分工差异、晋升制度差异、企业与职工关系上的差异、激励机制的差异等都对人力资源会计有不同影响。

至于内部环境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主要指人员所处的特定内部环境对单个人所具备知识的包容度、互补度,以及该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每一变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动。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各变量的作用程度会随着个人需求层次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人一旦脱离原来的内部环境,其价值亦应重新评估,原来的价值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这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经济资源的又一特征,在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时应特别注意。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

1、人力资源为更新知识的追加投资超过旧知识损耗部分应作为人力资产的一部分予以资产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关于人力资源追加投资的价值累积,当前的人力资源会计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将更新知识的投资额象固定资产更新发行投资一样全部资产化。这种处理方法是将人力资产全部支出看作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但仔细分析,该处理方法针对更新知识投资这一特定项目而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应作以如下改造:

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资产化数额=追加投资额-(1-旧知识可利用率)×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或相应取得成本)的帐面价值

以上公式理论依据及解释如下:

(1)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不同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投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善该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的改造,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的简单增值,不存在原固定资产的直接损耗。因此,将更新改造投资直接予以资产化,在以后的受益期内摊销无可厚非。而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与这种投资有所有同: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并不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简单改造,大多数情况是对原有知识的直接替换。这种更新意味着旧知识的完全或大部分“报废”,是旧知识价值的直接损耗。两种不同的投资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2)从资产的定义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法有失偏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列示框架》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由于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并且通过该事项预期能流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该定义强调的内容之一是这种事项是“预期”能合企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对于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追加投资而言,其追加部分符合资产定义,应予以资产化。但其造成的旧知识贬值或失效不能不加以考虑。这些旧知识虽仍可视为一种资源,但对企业而言它已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如仍作为资产,首先与资产定义不符,其价值在以后期间内摊销又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悖。因此,应将其损耗部分在更新知识使用当期直接费用化或在新旧知识更替期内逐步费用化。

(3)从知识的特性来看,它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不是所有更新知识的投资行为结束后,旧知识就全部“报废”。其中许多旧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只是作用的力度大不如前。这种情况应将其帐面余额部分费用化。还有一种可能是,旧知识是新知识得以掌握和运用的基础,虽然在更新后旧知识不直接发挥作用,但通过新知识的运用,旧知识还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只是旧知识一定程度的失效,同样应将其价值部分地费用化。另外,有些知识的更替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旧知识渐渐地失效。其价值不宜在新知识使用当期完全费用化,而应在此期间内摊配。

(4)人力资源更新知识资产化数额计算的基础之一应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或取得成本。这是因为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源掌握的知识有两种取得途径:一是通过培训取得;二是引进该人员时直接取得。通过培训取得的其旧知识价值应为当时的开发成本。而直接取得的,其旧知识价值应为相应的取得成本。

(5)值得说明的是,本部分所指的更新知识追加投资只是指企业的投资。因为从产权角度考虑,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中,只有企业投资的部分企业才拥有使用权,而且在工作时间内,依劳动法规或一些常规,企业有权排斥其他单位和个人甚至劳动者本人使用其知识(超常规情况除外)。①因此,这部分投资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至于人员自身为更新知识的投资,由于其不可控性,且与企业未来收益相关性差,一般不予以处理。

2、技术工作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分析该技术人员掌握技术知识所处的阶段

按知识经济的相关理论[3],可以把技术知识y定义为输入变量x的未知函数,并把技术知识从完全不了解到完全掌握分为八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x的不同输入描述对y的不同影响。各阶段列示如下:

阶段1:完全不了解。人们不知道某种现象的存在,或者知道要出现某种现象,但并不了解该现象可能与过程有关。此阶段基本不具备知识。

阶段2、意识(察觉)。知道某些现象的存在并可能与过程相关。它处于一种纯技艺的阶段,此种知识是不可言传的,属于低级知识。

阶段3:测度。可以精确地测度变量,并可能得到一些结论。但必须开发装备特殊的测量设备。知识处于这个阶段可以用书面表达。

阶段4:适度控制。在一定层次范围内,知道怎样精确地控制变量。尽管控制,没有必要非常精确。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到适度水准,围绕该水准可以出现一些误差。

阶段5、误差控制。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不过产品质量仍达不到标准要求,因而必须做最后的检查。

阶段6、过程特征化(knowhow)。变量出现细微变化时,知道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此阶段可以开始对过程精确调整,以降低成本,改变产品特征。

阶段7:了解原理(knowwhy)。掌握了过程的理论模型,并了解它在宽广区域内的运作方式,包括变量间的非线关系和相互影响。技术知识到了这个阶段已上升为科学的公式和算法高度。

阶段8:完整知识。掌握了完整的函数形式和决定全部输入的函数结果(y)的参数值。在透彻理解了过程和环境之后,可以事先利用正向控制,防止任何故障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可知性,这个阶段不可能达到。

据此理论,在衡量技术人员价值时可按其所掌握知识所处的阶段,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②恰当主体其价值,此方法可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实用方法之一。同时,在管理中还可根据技术人员所掌握知识的阶段恰当地分配人力及采用相应策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并可通过工作的协调提高整体人力资源价值。此处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只是某一种技术的各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技术相互交织,或各个部分处于某一技术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可依不同环境分设不同指标及其数量界限,根据其所处阶段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评估其价值,恰当地予以管理。

3、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传统的关于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讨论大多是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基础,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少之又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并且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有了提供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了可能性。首先,从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信息(如重置成本、重置价值等)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且这种做法已被人们从观念上接受。历史成本住处原则已不是必须恪守的真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信息的迅速提供和信息的完全提供,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有被打破的趋势。这样,以估计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与其他不确定性信息一样,可望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其次,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使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信度大大增加。由于避免了价值估计的盲目性,此类信息有可有为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所接受。最后,由于人力资源价值的可变性特点,按以往的核算体系核算,其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切计算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使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进入有了物质保障。

可以认为,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所提供的累计数据将随着人力资源使用期间的延长而逐渐接近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其的预期估计价值。加上上述三点原因,我们提出一种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简单构想:

(1)保持原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帐户和内容不变。增设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差额科目。由于其性质类似递延所得税,可适当借鉴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2)在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计量取得成本、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借记该科目。待以后人力资源追加投资时,确认人力资源的同时,根据投资额予以摊销。

(3)在人力资源价值改变时,调整该科目,使该科目余额与人力资产科目余额之和等于人力资源价值。

这样,该科目余额与人产资产科目余额之和始终等于人力资源价值,据此思路可将人力资源价值引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充分提示人力资源信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余绪缨.柔性管理的发展及其思想文化渊源.经济学家,1998;1

3、达尔.尼夫著.樊春良,冷民等译.知识经济.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