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黄金冶炼技术十篇黄金冶炼技术十篇

黄金冶炼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33

黄金冶炼技术篇1

关键词:黄铜;炉甘石;孔雀石;金相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smeltingprocessofearlybrass,wedidsimulationexperimentsandanalyzedthebrassobtainedfromsimulationexperimentswithX-raydiffraction,metallographicalmicroscope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theresultsshowed:malachite,calamineandcharcoalcanreactandformbrassincloseddevicewhenthetemperatureisover800℃,andthemainmicrostructureofbrassformedisisometriccrystal,withafewtwin.calaminewillbedeoxidizedtozinc;whenthetemperatureis800℃,thebrassformedcontainZnlessthan5%;whenthetemperatureis850℃,theformedbrasscontainZnmorethan10%.whenthetemperatureisover900℃,thezinccontentofformedbrasscanexeed20%.

Keywords:brass;calamine;malachite;microstructure

一、前言

黄铜在我国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出土的早期黄铜实物有: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管状物,年代为4700~4000BC(1);2.陕西渭南北刘遗址(仰韶文化)出土的黄铜笄,年代为3900~3000BC(2);3.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铜锥,年代为2300~1800BC(3)。

这些早期的黄铜实物,特别是姜寨的黄铜片和黄铜管,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冶炼黄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冶炼合金之一。

这些黄铜实物的含锌量均超过20%(1)(2)(3)。在冶金起源时期,古人能否冶炼出含锌量如此高的黄铜?这些黄铜又是如何冶炼出来的?学术界关于早期黄铜的冶炼工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渗合工艺”,即将锌矿、木炭与自然铜(或人工冶炼铜)以混合状加热,于较低温度下(800℃左右),游离出来的锌将缓慢扩散至铜中而形成低锌黄铜(4);二是“混合矿冶炼工艺”,即将含铅锌矿的铜矿石或孔雀石与炉甘石混合后,于铜的熔点以下(950~1000℃)直接炼得(5);三是热煅或固体还原工艺(6)。

为了揭示早期黄铜的冶炼工艺,参照“渗合工艺”和“混合矿冶炼工艺”,开展了黄铜冶炼的模拟实验。本文介绍的是“混合矿冶炼工艺”,其具体步骤为:将炉甘石、孔雀石与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带盖坩埚内,再将坩埚置于马弗炉中,分别设定不同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模拟冶炼实验。模拟炼得样品后,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模拟实验的原料以及模拟实验的冶炼产物进行检测分析。

二、实验方法

1.实验试剂及器材

刚玉带盖坩埚(100ml),炉甘石,木炭,孔雀石。

2.实验配比

模拟试验所用材料分别采用下述三种配比:即,(1)5克孔雀石、10克炉甘石和5克木炭;(2)10克孔雀石、10克炉甘石和5克木炭;(3)10克孔雀石、5克炉甘石和5克木炭。

3.模拟实验

按上述比例将炉甘石、木炭与孔雀石混合均匀,每种比例取若干份,分别放入100ml的刚玉坩埚内,盖上坩埚盖后,置于马弗炉中,迅速加热至750℃、800℃、850℃、900℃、920℃、950℃,保温不同的时间,再随炉冷却。

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所用原料和冶炼产物。所用仪器的型号及测试条件为:

(1)中国布莱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mSaLXD―2型X射线衍射仪,CuKα射线,λ=1.5406?,工作电压、电流:30kV,30ma,扫描速度4°/min,步长0.02°。(2)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800HS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侧窗铑(Rh)靶、50w小功率X光管、下照射式、可调光斑1~10mm,Si(Li)探测器,样品室大小为300×150mm。(3)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BX51型金相显微镜,金相腐蚀液为FeCl3―HCl的水溶液。(4)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生产的S―34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配有英国oXFoRD公司生产的eDS7021型能谱仪。其成分测定采用无标样定量分析法,每个样品分析的元素含量数据经归一化处理。

X射线荧光分析提供样品的成分信息,利用金相分析可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了解样品的铸造方法、冷却速度以及加工处理工艺、使用状态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剖面的形貌,结合X射线能谱分析,可提供样品的微区成分,通过元素线扫描、面扫描分析,可揭示样品所含各相的元素分布情况,推测反应过程中元素的扩散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1.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

在750~900℃条件下,冶炼一定时间后,冶炼产物仍保持孔雀石的块状,但断面已为金属组织。温度为950℃时,冶炼产物为大小不一的颗粒状(图一)。分别从不同条件下冶炼所得的产物中,各选取三块,对它们的剖面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求得平均成分,分析结果见表一。

2.X射线衍射分析

X射线荧光的分析数据(表一)显示:(1)在750℃条件下,冶炼6小时后,冶炼产物中未检测到锌;(2)在800℃条件下,冶炼6h与24h后,三种配比所炼产物的含锌量均为2%左右。虽然冶炼时间6小时与24小时明显不同,但冶炼黄铜的含锌量基本相同,其原因估计是,冶炼温度为800℃时,锌的还原速率较慢,产生的锌主要氧化成氧化锌附着于坩埚内壁,仅少量锌与孔雀石中的铜反应生成黄铜。(3)在850℃条件下,冶炼1小时后,冶炼黄铜的含锌量超过5%;冶炼6小时后,冶炼黄铜的含锌量可达10%以上。(4)在900℃条件下,冶炼1小时后,冶炼黄铜的含锌量可达20%;950℃冶炼2小时后,含锌量可达30%以上。

以上分析表明,当冶炼温度和时间相同时,第一种原料配比冶炼所得黄铜的含锌量高于其它两种配比的相应含量;原料配比和冶炼时间相同时,冶炼黄铜的含锌量随冶炼温度升高而增加。

模拟实验所用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Co3(oH)2,图二为其X射线衍射图谱。所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水锌矿:Zn5(Co3)2(oH)6,图三为其X射线衍射图谱。在800℃、850℃、900℃、920℃、950℃条件下冶炼时,其坩埚内壁上均附着一层白色结晶物。X射线衍射分析指出,该物质为氧化锌(图四)。而当温度为750℃时,不论冶炼时间长短,均无这种白色结晶物产生。这一事实表明:当冶炼温度超过800℃时,炉甘石会被木炭还原生成锌,而部分锌迅速氧化成氧化锌,附着于坩埚内壁。图五为冶炼残渣的X射线衍射图谱。物相分析指出,此残渣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锌和硅酸锌。这一结果说明,冶炼6小时后,水锌矿已全部分解为氧化锌,然而,氧化锌并没有被全部还原成锌,究其原因,可能是木炭耗尽或者还原速度慢所致。

3.金相分析

选取由第一种配比冶炼所得的部分样品进行金相分析,其结果如下:

(1)在750℃条件下,冶炼6h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图(图六)显示,该组织含有大量等轴晶,其晶粒较小,小于10um。

(2)在800℃条件下,冶炼6h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图(图七)显示,该组织由大量等轴晶组成,此外,还有部分孪晶。总体来说,其晶粒较小。

(3)在850℃条件下,冶炼1h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图(图八)显示:该组织含有大量等轴晶和孪晶,晶粒较小。850℃冶炼6h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图(图九)显示,其组织与冶炼1小时所得黄铜的组织类似,但其晶粒比1小时的要大。

(4)在900℃条件下,冶炼1h(图一)与2h(图一一)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图比较分析显示:两者皆含有大量等轴晶和孪晶,前者的晶粒较小,后者的晶粒稍大。在920℃条件下,冶炼1h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图一二)与900℃条件下保温1h的金相组织类似,其晶粒也显得大一些。在950℃条件下,保温1小时所得黄铜金相组织图(图一三)表明:该组织边缘为等轴晶,晶粒较大,大于100um,而中间仍为等轴晶和孪晶,晶粒较小,约20~50um。

4.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为精确测定金相组织中各相的成分组成,将以上样品置于扫描电镜内进行高倍观察及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见图一四~一八和表二。

(1)在800℃条件下,冶炼6h所得黄铜的能谱数据指出,孔隙边缘(图一四中B)的含锌量约6%,内侧(图一四中a)含锌量约5%,而离孔隙较远的位置(图一四中D和e)含锌量约3%。这说明锌是从孔隙外部向内部扩散的。需要指出的是,样品预处理时,腐蚀程度略微深了些,这样可能导致测得的锌含量偏高。

(2)在850℃条件下,冶炼1h和6h所得黄铜的二次电子像(图一五、一六)显示,冶炼黄铜的空隙较多,推测这些孔隙为锌进入孔雀石的通道。相比之下,冶炼6h所得黄铜的空隙少些,而冶炼1h所得黄铜的能谱分析指出,该分析区域内各相锌含量相差不大,含锌量约4.5~5.5%;冶炼6h所得黄铜中,大晶粒(图一六中a、B、C)的含锌量差别不大,皆为12%左右;小晶粒(图一六中D、e、F)的含锌量差别较大,含锌量从8%至14%不等。

(3)在900℃条件下,冶炼1h所得黄铜的二次电子像(图一七)显示,其剖面空隙较多,且能谱分析数据表明该分析区域内各相的含锌量差别不大,含锌量约23~24%。在950℃条件下,冶炼1h所得黄铜的二次电子像(图一八)显示:其部分组织(图一八中a)与在900℃条件冶炼1h所得黄铜的组织类似,其含锌量略高,约28%,不含铅。另一部分(图一八中H)为晶粒较大、较致密的组织,在这一区域,晶界上(图18a和G)分布有铅颗粒,锌含量分布较为均匀(图一八的C、D、e、F),约33%,明显高于小晶粒区(图一八中a)的锌含量。

模拟实验样品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二)。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

(1)密闭装置中,当温度达到或高于800℃时,孔雀石、炉甘石和木炭可以反应生成黄铜,冶炼所得黄铜的金相组织中主要为等轴晶,并有少量孪晶。且当温度介于800~900℃之间时,所得黄铜保持孔雀石的原始形态。

(2)温度为800℃时,孔雀石、炉甘石和木炭可以反应生成低锌黄铜,含锌量不超过5%;反应温度为850℃时,冶炼所得黄铜的含锌量可达10%以上;反应温度为900℃时,冶炼所得黄铜的含锌量可达20%以上。

(3)原料配比相同、冶炼时间亦相同时,冶炼所得黄铜的含锌量随冶炼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参考文献:

(1)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544~54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2)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第196~19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4)刘诗中:《中国先秦铜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黄金冶炼技术篇2

【关键词】难选冶金矿;提取工艺;预处理;无氰浸出

0引言

随着黄金消耗量的日益增长,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易处理金矿石的数量越来越少,品位低,杂质少,难选冶的金矿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根据难选冶金矿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提取工艺,提高金矿的加工处理效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准备对难选冶金矿提取工艺进行探讨分析,介绍相应的处理步骤,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1难选冶金矿预处理工艺应用现状

1.1焙烧氧化法

该方法运用较早,是原始的预处理方法,在难选冶金矿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国内运用该技术的冶炼厂有灵宝、中原、招远等黄金冶炼厂,主要设备是鲁奇式循环沸腾炉、密闭收尘系统等,主要运用的工艺是富氧焙烧和固化焙烧新工艺。前者在焙烧中加入氧气,作为流动介质和燃烧气体,增强焙烧富氧氛围。后者在矿石中添加钙和钠盐,使得焙烧中生成砷酸盐和硫酸盐,加工过程中不生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1.2热压氧化法

热压氧化预处理分为酸性和碱性,其中酸性的运用更为广泛,在选用的时候要考虑物料硫化物含量和脉石性质和含量。该方法的显著优势是氧化产物能够溶解,不会带来二氧化硫等污染,并且适应性强,在实际应用中有显著的优势。

1.3生物氧化法

在该工艺中,运用的主要细菌种类包括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硫杆菌、叶硫球菌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好控制工作,提高处理效果。目前生物氧化法的主要工艺有难处理金精矿搅拌浸出、原矿搅拌浸出、原矿堆浸三种方式。该方法不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成本低,污染少,使用简单方便。

1.4化学氧化法

该方法适用于含碳质和非典型黄铁矿金矿石,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硝酸氧化法、次氯酸盐法、氯化法、碱性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这些工艺操作简单方便,对周围环境污染少,需要根据具体需要合理选择使用,以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

1.5其它预处理法

例如,石灰――压缩空气预处理法,一步浸出工艺,在高压釜内加酸性次氯酸盐溶液直接浸出,浸出率可以达到97%,收到良好的效果。

2难选冶金矿无氰浸出工艺的进展

2.1硫代硫酸盐法

该方法浸金速度快,无有毒物质产出,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并且容易降解。该方法的浸出条件比较严格,溶液的pH值必须大于9.2,并且溶液中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游离氨,从而保证硫代硫酸根能够稳定的存在于溶液当中。该工艺的药剂使用浓度大,药物消耗量高,需要对氨氮废水进行处理。

2.2卤化法

分为氯化法和溴化法两种不同类型,在低pH值当中金能够迅速浸滤出来,相比氰化法而言,氯化法浸出金的速率是它的10倍,并能够显著缩短浸金时间,同时适用范围广,对碳质金矿、含砷金矿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而溴化物浸金工艺的浸出时间短,没有毒害物质的产生,污染少,但是成本较高,制约其推广和应用。

2.3石硫合剂法

利用石灰和硫磺合成多硫化物浸金试剂,该方法操作简单,合成容易,无毒害物质产生,浸金速度快,对金矿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浸出率高,效果良好,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3金提取与回收工艺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3.1锌粉置换法

该方法的设备较少,操作简单,成本投入低,并且使用方便。置换出的金沉淀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只需要较少的锌粉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很多年的发展,该工艺非常成熟,效果良好,金回收率能够达到97%以上,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企业回收金矿的主要方式之一。

3.2吸附法

吸附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固液分离、洗涤、澄清工艺,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缩短处理效果。与锌粉置换法相比而言,能够降低设备投入的资金,节约设备运行费用,在细粒级矿石和矿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3.3电积法

众所周知,在稀溶液当中,电流的效率很低,而电积法在金浓度较高的液体中有着广泛的适用。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运用的工艺是钢毛电解法。但在具体应用中,常常会使用碳纤维作为阴极材料,该材料的效果更好,适应性更强,并且使用寿命长,金泥提槽简单,合质金成色高,满足了金提取工作的现实需要,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3.4溶剂萃取法

在金提取工作中,该方法的应用不是十分广泛,只有偶尔才应用该方法。通常将其作为预富集手段用在金的化学分析当中。不过,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该工艺的发展比较缓慢,应用不是十分广阔。

4结论及展望

随着金矿的大规模开采,难选冶金矿会成为黄金工业开采和发展的主要资源。为提高金矿提取效果,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够降低污染,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选矿工艺中,主要需要改进重选和浮选工艺,提高回收率。近年来推广的煤――金团聚工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在难选冶金矿中需要推广这种技术。预处理工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要根据所选矿石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预处理工艺,并根据需要开发新技术,满足金矿石处理的需要,提高预处理的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在浸出工艺中,氰化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工艺,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减少氰化物的使用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在金矿提取和回收工艺中,今后应该加强研究,寻求新的冶炼能源,如微波冶炼等,研究新的溶金、萃取方法,加强在线检测工作,提高冶金工业的自动化水平,这是将来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推动冶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提高冶金工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怀国,张卿.难选冶金矿提取工艺工业应用现状[J].黄金科学技术,2013(1).

[2]夏光祥.金三角金矿提金技术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开发[J].黄金科学技术,2013(1).

黄金冶炼技术篇3

中国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的历史,经过石器时代以后,到夏代晚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后,商代是青铜器极盛的时代,当时青铜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夏代晚期、商代早期到春秋末期,青铜器时代经历了1,100多年。据铜录山古矿遗址和冶铜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

锡和铅都是组成青铜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发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铜器和铅器。锌开始冶炼的时间尚待查明,至迟在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已大量生产金属锌。

辰砂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贵重的颜料和药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大量开采。

到战国时已向铁器时代迈进。当时(公元前5―前6世纪间)冶铸生铁已应用于生产,这比欧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发现和开采的铁矿越来越多,铁矿山分布相当广泛。

据考古证实,黄金的淘冶加工技术,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到战国时期,楚国已用黄金作为货币。汉代公私所藏黄金甚富,王莽时期(公元1世纪),政府所藏黄金合179,200kg,这个储金量恰巧和罗马帝国的黄金储量相等。

银器在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已作为随葬品,由此可见,当时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成银器的工艺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矿业不仅形成时间早,而且水平高,这种矿业繁荣一直延续到明、清。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勘查开发工作

从清朝后期开始,在世界上由于工业革命而促使矿业发展的同时,我国却由于闭关自守和随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矿业走上了衰退之路。在旧中国,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最高年份不超过800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只有200人,全国仅对18种矿产做过地质调查工作,而且都未探明储量。尽管如此,我国为数不多的地质工作者还是对铁矿、锰矿、锑矿、金矿等等做了地质调查,发现了白云鄂博、攀枝花、承德大庙等铁矿;湖南和广西的一些锰矿;对中国南部的金矿、锑矿和钨矿作了调查和研究。对中国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和类型特点等进行了一些总结。

旧中国时期,从矿种来看,钨、锡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较多,开采略具规模;金和银也受到重视,金的开采对象主要是砂金,银则来自铅锌多金属矿。就矿山来说,除了东川铜矿和水口山铅锌矿等矿山采矿业略具规模外,其余都是小规模开采。

黄金冶炼技术篇4

有句成语叫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实上,100%的纯金并不存在。在目前的冶炼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冶炼提纯到100%的黄金,从技术上说,存在连接点的黄金饰品由于工艺需要,必须使用焊料。黄金饰品加工所使用的焊料是特定的合金材料,其本身的构成是以黄金为主,另外含有少量的银、铜或锡,哪怕只是微乎其微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黄金冶炼技术篇5

关键词:契丹/矿产/冶炼

契丹民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有先进的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技术,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金属冶炼和制造技能,同时在自己的手工业基础上广泛的吸收和采用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使其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契丹境内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为契丹的矿业开发和金属冶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辽代的矿产资源概述

契丹民族的金属冶炼和铸造业历史很早,早在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民族就有了自己的采矿和冶铁及制造技术,有曷术部落,其地多产铁,“曷术”即契丹语铁的意思,根据《辽史》记载,契丹民族有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并且“部置三冶:曰柳湿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1]的开采记载和管理机构。

契丹民族的矿产资源开采的历史很早,早在公元900年左右就开始开采和利用金属矿产。耶律阿保机在占领室韦的领土之后,“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辽史·食货志》,室韦在契丹的东北部,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境内,但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应该是蔑劫子,“其国三面皆室韦,一曰室韦,二曰黄头室韦,三曰兽室韦。其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2]。“太祖并诸蕃三十六国,室韦在其中”(《契丹国志·诸蕃记》),蔑劫子也应该在其平定之列。耶律阿保机在平定北方诸国之后,不但取得了其地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冶炼和制造技术,并且设立了专门的“铁坊”、“军器坊”等管理部门。

渤海国在辽宁和吉林的东部,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征服了渤海国并取得了其地的铁矿资源,《续文献统考》和《辽史》都记载“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日铁利州,地亦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置采炼者三百户,随赋供纳”[3],就是现在的鞍山和辽阳一带,考古挖掘也证实了在鞍山市首山“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辽初已具备了一定的金属冶铸技术和原料等条件”[4]。

在燕山山麓的北部,即现在的平泉、宽城、滦平、隆化等县也发现大规模的辽代采矿和冶炼遗址,辽史记载“太祖征幽、蓟,师还,次山麓,得银、铁矿。命置冶”(《辽史·食货志》),可能即是此地。据河北省承德地区文管所调查,有银矿、铜矿、铁矿等开采和冶炼遗址多处。

辽史记载“泽州,采炼陷河银冶”(《辽史·地理志》)即位于此处,“辽泽州即今平泉县会州故城,陷河,即今平泉、宽城两县境内的瀑河,陷河银冶所指是分布在陷河两岸的多处银矿,我们共发现古矿洞26眼”[5]。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居住址和冶炼遗迹,有生活用具、辽代的砖瓦、冶炼炉渣和金属块。

1993年10月,在龙烟铁矿矿区发现的古炼铁遗址(在河北省赤城县田家窑乡境内),经国家考古部门鉴定,为距今900多年前的辽代炼铁遗址。“龙烟铁矿地处河北省赤城县、宣化县境内,因赤城县龙关、宣化县烟筒山在同一矿脉上,这一绵延百余里的铁矿得名龙烟铁矿。‘其矿层之厚、铁质之佳,亦足为世界太古纪以后,水成铁矿之罕见者,且水成铁矿之属元古界者,推龙烟为首创,肾状、鲕状矿并生,亦为它矿所未有。’并在遗址上采集了炉渣和渣铁标本,经宣钢中心化验室鉴定,渣铁中含有7%的Fe2o3,属用赤铁矿冶炼,含硅18%,全铁54%,正与辛窑一带的矿质、品位相同”[6]。并测定其年代为964±60年,为公元1020—1170年,应属辽、金时代的炼铁遗址。

契丹人除了开采金属矿床,也开采砂矿床,“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炼得成铁。”(《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

除了上述矿产之外,《辽史》还记载有其他矿产地,在“圣宗太平间,于潢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矿,兴冶采炼”(《辽史·食货志》)。

2辽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

契丹民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技术总体上讲,已经和中原的冶炼水平相当,这可能与大批的中原技术流入契丹有关,契丹民族无论对开采、冶炼还是锻造分工十分明确,有专门的开采、冶炼等部落和管理机构。有专门的“打造部落馆。惟有番户百余,编荆为篱,锻铁为军器。”《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从现在考古情况推断,辽代的冶炼地多在矿产地附近,但也有在异地的。现已发现冶炼遗址多处,有铜、铅、铁等冶炼遗址和打造遗址。

根据河北文馆所调查,在隆化县隆化镇辽北安州故城北侧,发现铜作坊一处,曾出土了作为原料的残破铜300余斤和大量的炊具。在宽城县龙须门乡王家店村,发现铅锭五块,在隆化县隆化镇北,发现大面积的铸铁遗址,残存有熔炉的部分残体,在隆化县韩麻营村出土有完整的辽代铁锄,并有铁砧子等铁器出土[5]。其他的考古发掘也证实“辽上京附近坑冶遗址规模相当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罗杖子、赤峰辽祖州、饶州、中京遗址都有发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4]。

3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辽代的金属制品种类较多,从现今的考古发现辽代制造的金属产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军事武器等几大类,主要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还有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兵器,其中铁制工具占很大比重。生产工具类:生产工具是契丹民族利用金属制品的主要方面,主要以铁制品为主,现今的考古发现,在承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铁犁铧、铁锄、铁镰、铁刀、铁铲、铁镐、铁槌、铁砧子、铜犁铧、铁凿等。考古工作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的镐、锄、铧、镰、铡刀、叉等铁制农具。在北京地区(辽南京)也有辽代铁制农具出土,“通县东门外,顺义大固观、上辇,怀柔上庄,房山焦庄等处出土过几批,多是农具和生活用具,有铧、犁镜、耘锄、镐、镰、铡刀、禾叉……”[7]。生活用具类:此类物品的金属种类较多,有金、银、铜、铁等,考古发现的物品也比较丰富,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铁锅、铁炉、铁剪、铁熨斗、铁提梁壶、三足铁鼎、六折金铁釜、铜锅、铜釜、铜壶、铜盆、铜铃、铜车川、带钩、铁勺、铁锁、铁铃、铜镜等。其他如:刀、斧、钩、钳、刀斗勺、漏勺、双耳釜、叉、矛、甲片、锤、镐、马蹬、脚镣、铁链、熨斗、剑刀、剪刀、锁、锄、犁等,应有尽有。特别是随葬品类:有鎏金银冠、银碗、鎏金银琢、铜琢、银琢、银盖脸、铜盖脸、铜盂、铜丝网、鸡冠壶以及辽代的碗、碟、杯、盘等瓷器[5]。辽代的兵器类制品以铁制品较多,如铁剑、铁刀、铜骨朵、铁镞、铁棘藜等。

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的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金属制造技术,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今的考古发掘来看,契丹的金属开采规模很大,冶炼和制造技术先进。所制造的物品以兵器类、生产工具类和生活用具类为主。

参考文献:

[1](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张鸿钊.古矿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4.

[4]马利清.从铸币业的发展看辽代经济的盛衰[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3):32—35.

[5]田淑华,石砚枢.从考古资料看承德地区的辽代矿冶业[J].文物春秋,1994,(1):76—78.

黄金冶炼技术篇6

关键词:铜工业;加工贸易;政策限制

1铜工业概况

中国铜工业主要从事的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国国内八大铜冶炼商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云南铜业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烟台鹏晖铜业公司,他们同时是中国主要的铜精矿进口商,也是中国铜冶炼厂采购小组cspt的成员。

全球铜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铜矿储量约87%分布在十个主要国家当中,其中智利储量就占据全球储量的近1/3。我国进口的铜精矿主要来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预计2007年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其中国内阴极铜生产可达到260万吨以上,而其中依靠国产铜精矿生产的只有不到80万吨,其余的铜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006年黄石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0.33亿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2%,其中进口贸易达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黄石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智利进口铜精矿和新冶钢从智利进口铁矿砂为主。

根据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计划科了解到的情况,冶炼厂阴极铜生产备料来源比例大体如下:10%自给;30%国内购买;60%进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石海关统计,2006年湖北省共进口铜精矿26.77万吨,价值4.54亿美元;进口企业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一枝独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共进口铜精矿26.43万吨,同比下降10.89%,价值4.5亿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别占湖北省全省进口总量和总价值的98.7%和99.1%。2002-2004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省进口铜精矿的唯一企业。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口铜精矿,经冶炼生产出阴极铜,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验证合格,再经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贸有限公司出口到伦敦交易。实质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事的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从中赚取加工费——铜精矿供货商向冶炼厂支付的费用,是冶炼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却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伦敦铜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冶炼产能增长的速度高于矿山增长的速度,2006年国际铜精矿市场开始由供应过剩走向短缺,致使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用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国家限制政策的接连出台对冶炼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中国铜冶炼行业加工贸易遭遇政策冷气流。

2国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04年1月1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退说率由原来的7%下调为5%,并征收5%出口关税;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关税由5%上调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阴极铜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起,铜、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铜产品出口税率再次调整。

(2)进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对进口铜精矿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07年1月1日起,同产品进口税率再次调高。

(3)加工贸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发通知,已将进口废铜或者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范围;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办理阴极铜出口加工手续。

3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描述部分我们知道国家政策限制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国内铜产品需求量高,国内市场优先满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

铜工业自身的问题。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浅层次加工上,这不利于我国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出台限制政策督促此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环保需要。铜业属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类产业,尤其是前述加工贸易,其过度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政府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限制。

第三,国家财政状况。我们知道出口退税依赖于政府的财政状况。近几年国家连续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上升,这时,取消铜加贸出口退税也成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的需要。

国家出台的限制政策对铜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概括如下:

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铜业结构调整。国家限制的低层次加工贸易会迫使铜业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纵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的发展战略。

(2)有利于推动铜冶炼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铜业若不及时革新,就会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国家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铜业进行革新的动力。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十几亿新换了三号五号转炉,并将拆除落后的反射炉,引进先进的爱莎炉。

负面影响:

征收铜产品出口税和铜精矿进口税,使得铜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和出口两次付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由于加工费下滑,企业利润减少,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加剧了铜冶炼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所见所闻及对相关行业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国家和铜冶炼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各项针对铜冶炼行业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多次调整关税和取消进口精铜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炼厂却仍在从事此类加工贸易,且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1-4月,铜冶炼投资26.26亿元,同比增长了43.75%,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4.2%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时滞”,是指通货膨胀时工资上涨滞后于物价上涨,而在这里则是出现了政策执行对政策出台的“时滞”。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级下达,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最后到公司,期间还要经过各个部门,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在这个下达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可能无形中削弱。

(2)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我们知道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公司的支柱产业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如果这个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个黄石经济发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国家与铜冶炼行业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给铜冶炼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顺利地完成向深层次加工的铜材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导致国家政策的无效性,不能起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等作用。

总的来说,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积极高效的开展过度工作,就能既保证国家政策的发挥,又保证企业的安全转型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冶炼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面临政策限制,国际上面临加工费的持续下滑,该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炼规模提升战略”:十一五期间,阴极铜产量从2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我不禁要问:这一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势下的铜冶炼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时滞所提供的缓冲时间,加速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可以从单纯的铜冶炼向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反射炉所从事的生产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应及时淘汰。

(3)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由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浅层次加工贸易向进口电解铜,深加成铜材出口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纵向发展战略,发展产品上游采矿.找矿并进入产品下游铜材包装。

(4)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产,必要时甚至可以停产,以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合并铜业中的小型私有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加速实现真正的国企公司化,同时也能提高竞争力。

(6)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耗”之路。发展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实施先进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7)重视人才,走好“人才强企”之路,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发挥其核心功能。

(8)重视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给予15%税率优惠)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9)加强同海关,银行的合作,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

(10)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商务部“万商西进”工程的推进及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进程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速自身发展。

(11)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12)尽快开展和加强矿山新一轮找矿,延长矿山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忠奎.世界铜精矿供需状况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0,(10).

[2]徐虞利.中外铜精矿加工费谈判添不利因素[j].上海证券报.2006,8(10).

黄金冶炼技术篇7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议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性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期,当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人“老年期”,4柏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确定了两批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第一批12个,第二批31个,黄石及大冶位列其中。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黄石市与全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和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

二、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个性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但可利用逐年减少。全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余亿元,铜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铁矿石产量居全省第一。由于资源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石先后有有色新冶铜矿等22座矿山闭坑,目前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低于30%的危机矿山有大冶铁矿等14座,煤、铁、铜、铝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26.9%和39.5%。采掘业日益萎缩,对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1950年,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从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目前巴不足11%。

2、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面临转型任务艰巨。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采掘企业82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29家,黑色金属冶炼企业32家,共有矿山412家。截止目前全市采掘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直接贡献率达18.57%;全市煤炭,有色等矿产税费收入8.0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采掘业和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业人员6.12万人,其中采掘业从业人员达2.7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解决民生问题任务繁重。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高达20%--25%。特别是市矿务局、冶钢、大冶铁矿、大冶有色等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导致大批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截至目前,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全市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养老保险供养系数为2.1:1,大大高于一般4:1的供养比例。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2005以来.全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如果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需要资金1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达350亿元。

3、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生态破坏较严重。矿产采选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施加了超负荷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群众生产生活。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多处,工业尾砂库152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地质灾害严重。2003--2009年前三季度,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节能减排形势也很严峻,目前黄石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位。

三、黄石与两批资源枯竟竭转型试点城市比较

从总体来看,黄石综合经济实力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居靠前地位,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次居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居中,农民收入位次排后。

(一)经济指标比较

从经济总量看:目前黄石生产总值(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5位,出口排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排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从增长速度看:黄石生产总值(GDp、现价)年均增幅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1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幅排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排第10位,出口年均增幅排第10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排第1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排名第13位。从人均指标看:目前黄石人均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16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排第15位。

(二)部分资源城市成功转型经验

一是发展接续产业。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在继续承担石油生产重任的同时,注重接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与石油相关的石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大庆非油工业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二是搞好产业配套。如湖北省潜江市积极探索推进关联产业互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配套循环。“潜江小龙虾”已成为一张国际产业名片享誉全球。潜江“虾稻连作”优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区推广模式。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如辽宁省阜新市实施稳煤强电战略,充分发挥阜新的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四是打造产业集群。如陕西省铜川市大力提升壮大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五是发展高新产业。如山东省枣庄市利用高

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新兴工业,现已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煤炭、建材、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产业为支柱,同时拥有冶金、卷烟、造纸、橡胶、食品、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元化工业体系。

四、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

1、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建立政策激励扶持机制,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节约和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对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进行强制性淘汰。建立和完善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及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

2、做大做强矿产采选及延伸加工业。采取收购、兼并、重组和联合等方式,整合矿山资源,着力组建一批采、选、冶炼、加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做好矿产品精深加工,改造现有冶炼企业.加大现有冶炼企业技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新冶钢特钢产品的资源优势,引进轴承、齿轮、弹簧生产加工企业;依托有色公司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电子引线框架用铜材、印刷电路用铜材、变压器用铜材、汽车产业用铜材等产品。

3、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配套和延伸加工;实施接续产业壮大工程。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形成有梯次、有层级、有接替的接续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经营业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制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完善金融保险业,高起点建设信息、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黄金冶炼技术篇8

关键词:铟;冶炼锌;萃取;浸出;富集回收

中图分类号:tF843文献标识码:a

根据美国地质局的调查资料信息,世界铟的已探明储量为1.1万t,而我国铟储量占世界铟储量的73%,其主要分布于内蒙、云南、广西等地区。由于因矿物主要伴生存在于硫化锌类的矿物当中,并在硫化锑矿、硫化铜矿、氧化铅矿、锡矿、方铅矿等矿物中伴生存在,因此,从锌冶炼中进行铟的富集和回收就成为目前主要的铟收集方法。

一、阐述锌冶炼过程中铟的走向与分布

当前,在锌冶炼中我国主要采取的工艺方法包括湿法与火法两种,其中,湿法又分为常规浸出法与热酸浸出法、直接浸出法3类,而在实际的锌湿法冶炼过程中通常将湿法与火法相互结合;火法主要是铅锌密闭的鼓风炉熔炼方法(简称iSp),另外还有竖罐炼锌、电炉炼锌等。

(一)锌湿法冶炼中铟的走向和分布

在采用黄钾铁矾法来进行锌的湿法冶炼过程中,超过95%的铟会溶入到浸出液当中,并在之后的沉矾阶段中会随着沉淀物一同进入到铁矾当中去,从而实现铟的富集,因此铁矾渣能够当做铟的提取原料。此外,在采用此法进行锌冶炼时,还需在还原预中和上清液当中进行中和剂的添加,以实现铟的沉淀,从而使铟渣成为铟提取的原料;或是直接于上清液当中进行萃取剂的添加,以实现铟的萃取回收。

(二)锌火法冶炼中铟的走向和分布

闪锌矿作为锌冶炼中的通常处理矿物,考虑到其同方铅矿之间的共生关系,因此在进行锌冶炼的实际操作中通常会伴有铅冶炼情况的发生。在采用iSp进行锌的冶炼时,铟主要存在于精馏的底铅当中,约为28%;剩余部分大多分布于硬锌当中,约有18%;粗铅火法除铜精炼的反射炉渣当中约占14%;反射炉的烟尘当中约存4%;剩余部分多在主流程中分散,这部分约占36%。这是因为在iSp的锌冶炼过程中,由于其主流程较为分散,造成富集和回收的流程较长,且在冶炼物质进入到密闭的鼓风炉后,其熔渣中的铟难以回收,这就造成了铟的流散。

根据锌冶炼中铟的走向和分布发现,锌的浸出渣、铁矾渣、底铅、硬锌、烟尘、炉渣等物质中均可作为铟的主要提取原料。

二、锌湿法冶炼中富集与回收铟方式分析

(一)通过常规浸出渣的直接还原挥发实现铟的富集和回收

袁铁锤等研究者对传统的从含铟的锌精矿当中实现了对铟提取方法的改进。在铟提取原料经由中性浸出、酸性浸出之后,对浸出渣添加还原剂,然后经制团和干燥以及高温还原挥发过程,实现铟在挥发物中的富集,最后再对其加以回收。进行试验的最佳条件如下所示:使用质量分数在15%~20%的还原剂,还原温度保持在1250℃,加料的速度控制在5kg/h,这时铟挥发率高达97%。此挥发物在经过酸性浸出以后,铟的浸出率可达93.38%,其总体的回收率明显提升。因此,通过浸出渣的直接还原挥发实现铟的富集和回收的工艺方法,能够有效缩短铟冶炼的工艺流程,并有效提高铟的回收率。

(二)通过锌浸出的高温硫化挥发实现铟的富集和回收

吕伯康等研究者通过锌浸出渣的高温硫挥发实现了铟的富集和回收。这个实验证明,采用高温硫挥发富集的新工艺来进行锌浸出渣的处理具有低成本、高适应性、流程短的优势特点,具备较高的工业生产应用价值。在锌渣的浸出渣、石灰、煤粉、碳粉、硫化物之间的配比为100∶20∶8∶8∶2时,使其在1100℃的温度l件中硫化挥发两个小时,铟挥发率就能超过90%,具备较高的铟回收率。

(三)通过“浮选、还原焙烧、磁选”的联合方法实现铟银的提取

黄柱成等研究者通过由中南大学所开发出的“浸锌渣的还原焙烧、磁选分离”的工艺方法的改进,即在对浸出渣采取化学物相的研究分析基础上,经由浮选、还原焙烧、磁选的联合工艺法,对其中所包含的铟、银等其他元素进行了综合性的回收。经过试验证明,经由一次粗选和一次精选以及一次扫选的流程来对浸锌渣实施银浮选的处理作业,以na2S作为调整剂,以XY-1和丁基黄药的混合物作为捕收剂,以松醇油作为起泡剂,控制浮选溶液的pH值为5,即能获取品位是3902.1g/t的银精矿,而银的回收率达到77.75%;当控制焙烧温度在1100℃,对浮选尾矿进行2h的还原焙烧,以义马煤作为还原剂,此时铟、铅和锌的挥发率都超过96%;再对焙烧冶炼渣进行磁选,使尚未回收的银富集进入磁选铁粒,进一步得到回收;从而实现了银、锌、铟等元素的综合性回收。

(四)通过低酸浸出的还原液中实现铟的萃取

李秋爱与马荣俊等研究者在热酸浸出针铁矿法进行锌冶炼的工艺流程中,直接通过低酸浸出的还原液中采用p2o4实现铟的萃取回收。研究证明,此法中铟的萃取率高达99.8%,其反萃达99%,而置换率为98%,当中铟的回收率高于96%。此工艺方法操作简单,运行可靠,且铟萃取的效果明显,在萃取过程中也不易出现乳化现象,具有较高的铟回收率。

三、锌火法冶炼渣及副产品中富集与回收铟技术分析

(一)通过锌火法冶炼的副产品当中实现铟的富集和回收

1.通过硬锌实现铟的富集回收

硬锌作为火法冶炼锌工艺流程当中的副产物,它含有锌、铅、铟、锗等物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使用真空蒸馏法从硬锌当中实现铟的富集回收,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从硬锌当中综合回收其他有价金属的工艺方法。李淑兰等研究者通过真空蒸馏法得出了锌与铅锌合金,此时,铟也在蒸馏残渣当中富集。硬锌的真空蒸馏的真空度保持在66pa~106pa,温度为1000℃,在这种条件下进行40min~100min的恒温蒸馏,此法的铟富集比超过9.5倍,直接回收率高于90%。

2.通过氧化锌的烟灰实现铟的富集回收

锌湿法冶炼过程中的浸出渣,再经由火法冶炼挥发窑焙烧挥发后会产生氧化锌,此物质具有含有较高的氟氯,然后再经由多膛炉实现氟氯的脱除作业,再通过中浸、低浸、铟水解,从而获取富铟渣。氧化锌在焙烧浸出过程中主要采用中性和酸性两种浸出工艺,然后利用纳米氧化锌实现铟的水解富集。要获取传统的富铟渣大多使用锌粉的置换方法来进行,而在此过程中会使酸浸液中超过一半的砷作为砷化氢的形态向外部逸散,从而威胁到生产工人的生命健康,因此现在大多使用水解法实现铟渣的生产。薛永健等研究者对铟绵的生产工艺方法进行了改进调整,即于氧化锌的料仓当中进行变频器添加来控制下料,从而对氧化锌各槽的pH值加以严格控制,然后调节低浸酸度与时间,并于中和水解沉铟时进行氧化锌的分批添加,在使用此法改进后,铟渣的品位提高至两倍以上,在对纳米氧化锌的加入量控制后,铟渣的品位提高、数量减少,这就减少了生产精铟的压力,使得铟回收率增长。

(二)通过锌火法的冶炼渣当中实现铟的富集和回收

1.通过富铟渣实现铟的富集回收

火法富铟渣包括锌火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锌渣、硬锌、脚锌等废渣在仅有真空蒸馏法进行锌的提取后所获取的成分特殊的含铟渣。而刘大春等研究者从酸度、浸出时间、液固比等影响因素入手对富铟渣的铟浸出率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对工艺条件的合适控制,也就是中性浸出的液固比为6∶1~8∶1,温度为80℃,浸出时间4h~6h;而酸性浸出的液固比为8∶1,温度为80℃,浸出时间8h~10h;锌粉的置换时间为72h,使置换前pH值控制在1~1.5之间,而锌粉的粒度在80~120目之间,即可实现铟的高效提取。在实践生产中,此法的铟回收率高于85%。

2.通过锌精馏炉的浮渣当中实现铟的富集回收

锌精馏炉的浮渣是在锌火法冶炼中精馏炉产生的一类浮渣物质,其主要成分是金属锌。由于在铟的提取过程中,Zn主要作为金属锌的形式出现,若用常规搅拌浸出铟,一方面,搅动难度高;另一方面,这会对设备造成严重的磨损状况。而在其中又包含少量as,这会导致在浸出的工艺流程中生成剧毒气体asH3,这就需要增添asH3的吸收设备。针对这种情况,谈应顺等研究者采取了堆浸提取铟的手段,即用硫酸对锌精馏炉的浮渣堆浸,再用次氧化锌对浸出液的pH值进行调节,达成铟的水解沉淀,再经过过滤程序,使得铟与锌分离,用硫酸使含铟渣浸出,并采取p2o4对酸浸液进行萃取,用锌板将反萃液中的海绵铟置换出来,再将海绵铟经过压团、浇铸阳极和电解以及精炼除杂后得到标准的铟锭;将铟和锌分离之后的含锌溶液做成硫酸锌;在堆浸过程中生成的气体需经由硫酸铜溶液,使得溶液能够对其中的剧毒气体asH3进行充分吸收。这种工艺方法能够实现铟和锌的完全分离,且渣量低,铟的回收率较高,并且能够对浸出过程中生成的剧毒气体实现有效控制。

3.通过铅浮渣的反射炉烟尘实现铟的富集回收

王辉等研究者通过反射炉处理铅浮渣的烟尘实现铟的富集回收,并对烟尘中包含的铟的相关物in2o3与in2(So4)3的特点及性质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采取二段硫酸浸出方法,并用p2o4对浸出液萃取,再用硫酸对其进行洗涤,用盐酸反萃取,再用锌板进行置换,通过压团熔铸和电解铸型的工序实现铟的提取。@种方法流程简单,铟回收率较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锌冶炼过程中铟的富集与回收技术的分析和研究,熟悉了铟成熟的工艺流程,而萃取效果与浸出条件是铟富集比与回收率的关键要素,萃取剂通常使用p2o4,这就使得新型萃取剂的研发成为铟提取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姚艳清,刘四清,董旭,等.铟的富集分离工艺技术现状及展望[J].金属矿山,2016,45(9):132-136.

黄金冶炼技术篇9

关键词:黄石;工业遗产;分类

abstract:thispapercombsthemodemandcontemporarydevelopmentofindustriesinHuangshiandsummari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industrialheritages.afterthatitanalyzesthereasonsoftheprotectionandreuseoftheindustrialheritagesanddiscusseshowtoidentifyandclassifytheheritagesonthebasisoflocalsituations.thenitexplorestheapproachesforthereuseofindustrialheritagesfromfunctionsauthenticity,history,andrecommendationsofprotection.

Keywords:Huangshi;industrialheritages;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081-04

1前言

工业遗产保护在中国方兴未艾,而黄石工业遗产在中国又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百多年来,黄石工业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的沉浮,黄石工业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曲折发展的苦难经历,也展现了中国现代工业腾飞的历史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黄石工业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黄石众多的工业遗产则是这缩影的中的重要镜头。保护黄石的这些近现代工业遗产,也就是保护了近现代中国的工业记忆,保存了黄石发展历史记忆,是黄石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见证。

2黄石工业三大发展阶段

2.1商――1889年,青铜古都

早在商(殷)小乙时代(公元前13世纪),黄石地区的铜绿山、铜山口、龙耳(龙角山)、东角山、赤马山和铜灶(1956年改属鄂城)、丰山(阳新境内)等地“大兴炉冶”,开矿炼铜,用以铸造生产工具和兵器。在这些分布于崇山之中的矿点上,先民们用智慧创造出长江流域的采掘冶炼技术。自殷商经春秋战国至西汉,一千余年炉火不熄,炼就“青铜古都”享誉天下。而从时间和规模上看,亦堪称世界工业文明的滥觞。

唐宋时期,古人再次聚集在这里采矿并冶炼矿山金属。剧史书记载,唐乾符五年黄巢在大冶王霸山、铁山等地冶铸兵器。宋时则设立了“富民钱监及铜场”,“磁湖铁务”衙门督冶。自宋以后,大规模的官方活动停止,古老的矿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千年之后,张之洞到任湖广总督(1889年),古矿山才又被人们了解并认识。

2.21889年――1950年钢铁摇篮水泥故里

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奉旨督鄂,次年即设铁政局,利用西方冶炼技术建大冶铁矿,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光绪十七年则修筑湖北第一条铁路――铁山通往石灰窑的铁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怀将大冶铁矿、大冶铁厂、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该厂用近代技术开采大冶铁矿,用近现代技术冶炼钢铁,揭开了中国近代矿冶文明之钢铁工业的新篇章,黄石遂成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总督张之洞因修筑粤汉铁路需要大量水泥,经多次考察水泥原料产地后,在湖北创建水泥厂――大冶湖北水泥厂(华新水泥厂前身),至此跻身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

2.31950年――2009年,工业特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次年黄石设市。悠久的历史,优质丰富的矿藏,密集的现代工业企业,先进的生产力,优美的山水,优越的区位优势,使黄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60年来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2009年3月,黄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列入资源枯竭城市能享受到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明黄石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这将给转型后众多工业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利用也成为黄石面临的全新课题。

3黄石工业遗产分类

依据《中国现代工业史》通用的工业部门分类方法,在“层”这一尺度下,将黄石工业遗产分为五大类――属于重工业的:①采掘工业②原料工业③制造工业和属于轻工业的:④以农产品为原料⑤以非农产品为原料。

4黄石重点工业遗产调查

4.1华新水泥厂旧址

现状规模:华新水泥厂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红旗桥街道办事处红旗桥社区黄石大道145号。地处黄石市中心地段,东、南、西三面均为民宅,其北为黄石大道,总占地面积约为80000m2。

功能利用:华新水泥老厂自2005年停产以后就进行了封存,并有专人看守,故基本保持了较完整的水泥生产流水线。

空间分布:旧址地处黄石市中心地段,其北为黄石大道,直线距离长江约500m,东、南、西三面均为民宅,南距磁湖500m。

工业遗产特征:旧址厂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建筑区风格的典型代表,其内树木丛生,各种工业设施震撼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至今虽然经过厂区停产搬迁,但厂房及各生产线保存完好,厂区依然保持着完整性,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潜力和建筑艺术价值。

历史沿革:清光绪33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决意在湖北创建水泥厂,筹得股银42万两,选址大冶县黄石港明家嘴,于1909年5月2日,华新的前身――大冶湖北水泥厂竣工投产。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华记湖北水泥厂迁往后方其中一条生产线迁到湖南辰溪(另一条被炸掉)。抗战胜利后,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决定选址黄石枫叶山再建。向美国爱立斯公司购得两条ø3.5×145m大型水泥湿法旋窑和配套设备,1946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设,1949年2月投产。此后又分别于1950年12月建成第二条湿法旋窑生产线和1977年7月自主设计建成3号窑,用至2005年5月,因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而停产。

现状真实性:该旧址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现整条生产水泥的流水线尚在,厂房、设备保存完好,窑尾、窑中、窑炉、磨房、灰仓、装包建筑和设备齐全。

保护建议:该旧址因生产时间长,建筑和设备老化,加之停产后闲置,有些厂房破旧,设备锈蚀,建议在在保护原生产线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厂区进行环境整治,并对露天的设备加装保护设施。

4.2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现状规模:位于黄石市郊、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km处的金湖之畔。分布范围约2km2,地表遗存的古代炼渣在40万吨以上。

功能利用:国家已将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山上建有一古铜矿博物馆,位于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历史沿革:铜绿山是一座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的开采和冶炼铜矿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位于古铜矿遗址旁的铜绿山矿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累计产铜40.13万吨、铁精矿891.72万吨,上交利税16.42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空间分布:湖北省东南部的长江中游南岸,行政区划隶属大冶市铜绿山镇,矿区面积7.8km2。

工业遗产特征:采用木支护结构井巷进行地下开采,是铜绿山矿区古代开采技术的显著特点。其开采深度一般在30-40m,有深达60余m,已低于当地潜水位23m。此外,在采矿方法、矿井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

现存状况真实性:经考古发掘,清理出西周至汉代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随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铜铁、竹、木、石制生产工具,它是中国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铜矿遗址。

当前保护建议: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古铜矿遗址遭到了了巨大破坏,遗址本身及保护范围内的地面已出现大量裂缝,并呈继续恶化趋势,建议立即停止遗址周围的矿石开采活动,划出区域保护范围,对于已经存在的破坏进行修复加固。

4.3汉冶萍大冶铁矿露天采场

现状规模:汉冶萍大冶铁矿露天采场最大垂直高达444m,东西长2.2km,宽900m,截面108万m2。

功能利用:现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坑内仍有小规模开采活动。

历史沿革:大冶铁矿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历经多次战乱破坏,是现武钢集团大冶铁矿的前身。现存1892年铁山至黄石港码头60km运送矿石的铁路专线。汉冶萍大冶铁矿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文化底蕴深厚。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建国后,1955年开工重建大冶铁矿,改小机械作业为大型机械化开采,1958年主席视察大冶铁矿,大冶铁矿成为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武钢的主要铁矿石供给地。

空间分布:汉冶萍大冶铁矿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东邻三楚第一山――东方山,西界大冶古八景之一“雉山烟雨”――白雉山。

工业遗产特征:大冶铁矿经历多年开采后形成的天坑落差达444m,是全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形成了强力的视觉冲击力

现存状况真实性:大冶铁矿露天采场仍有开采能力,螺旋状盘山公路气势恢弘,露天矿坑内有完整并仍在生产的矿厂厂区,矿山内的坑道依然不时传来爆破的轰鸣声。

当前保护建议:矿山大规模开采已经停止,但调查中发现矿坑内部仍有开采爆破活动,对矿坑的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建议立即停止。

4.4汉冶萍煤铁厂厂矿旧址

现状规模:地处黄石市西塞山区,现存建筑有冶炼铁炉、高炉栈桥、日欧式建筑群(日式住宅四栋,欧式住宅一栋)、望塔、张之洞塑像、汉冶萍界碑。

功能利用:整体保护,局部利用――日欧式住宅建筑部分作为新冶钢的办公用房,部分作为企业内部职工居住用房、部分作为企业自建博物馆用房。

历史年代:创于1889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办建成。大冶铁厂兴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6年。

空间分布:其北为长江,直线距离长江约50m,东邻西塞山约1km,南距黄荆山约1.5km。旧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

现存状况真实性:1936年,芦沟桥事变之后,将汉冶萍全部从日本人手中没收,收归中国所有,并在撤出前,炸毁汉冶萍煤铁厂部分重要生产设施,现存水塔区域旧址基本为当时炸毁原形。加之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外加年久失修等原因导致水塔墙体,门、窗等位置局部有垮塌损毁现象,四周堆积有垃圾建材等杂物,有损旧址整体形象;部分利用的日欧式住宅建筑,外部保持原状,内部有部分改造以便于办公、居住等。

当前保护建议:现场施工的同时,注意保护旧址不被人为破坏。另外,整体而言对旧址保护应保持步调一致。如日欧式住宅这一块的保护比水塔区域要做得好。不能片面追求实用性,工业遗产相对其它遗产而言,更强调整体、规模效应。

4.5黄石船厂旧址

现状规模:黄石造船厂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鄂黄路31号。现存5600m2框架式船舶检修厂房一处,该厂房座西朝东,南北74m,东西75m,高18m。厂房内有航吊车,四个主航道。船厂周边散落大量当时造船工具。

功能利用:暂时闲置。

历史年代:黄石造船厂其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69年改称黄石市水运公司船舶修造厂,1978年组建黄石市造船厂。

空间分布:西距昌大堤约100m,东面紧邻长江。

工业遗产特征:作为20世纪50年代黄石造船工业发轫的历史见证。

现存状况真实性:该厂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历经沧桑风雨,后因资不抵债,经法定程序宣告破产,企业破产后,人员遣散,厂房机械或变卖,或废弃。

当前保护建议:该建筑周围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等保护措施。

4.6源华煤矿袁家仓坑办公室

现状规模: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临江街道办事处。

功能利用:现被源华煤矿退管办占用二层,一层基本闲置。

历史年代:1889年,张之洞在石灰窑袁家仓建一平房,1907年被华记水泥厂占用。1949年源华兴建袁家仓坑,此建筑为袁家仓坑办公地。20世纪60年代在原址上加建二层辟为保健站。

工业遗产特征:既是工业遗产,又是革命遗址。具有双重遗产价值。

现存状况真实性:白色的墙面上落满了黑色的煤灰,剥落的墙面下露出红砖砌成的墙体。楼前有几间搭建成工棚似的民房。二楼是一排嫩黄油漆漆就的窗户,里面玻璃窗格,外面钢筋做护栏,正面墙上一共6个同样的窗户。拱形的屋顶盖着红色瓦,因为长时间缺乏清理,红瓦早已泛黑。

当前保护建议:纳入矿冶文化体系中,积极申报文保单位。对现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4.7老下陆火车站旧址

现状规模:老下陆火车站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下陆街道办事处金星社区。旧址现存铁道,侯车亭,站牌等。侯车大厅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0.5m,南北宽8.4m,占地面积172.2m2。

功能利用:基本闲置

空间分布:处在老下陆街与黄(石)铁(山)铁路支线中间。下陆区位于黄石市区西部,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接黄石港、西塞山区,西连铁山区,南邻大冶市罗桥街道办事处,北毗鄂州市汀祖镇。

历史年代:根据铁路修建年代推算,其修建于1891年至1892年间,至今已逾一百年。

工业遗产特征:它的发现,既填补湖北现存最早火车站这一空白,也对研究“汉冶萍煤铁厂矿”及黄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状况的真实性:总体上看,基本保持原貌――旧址为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南面5根罗马式立柱.“下陆车站”四个繁体大字锈迹斑斑,依稀可见。通往站房的几扇木门均已封死,站房里面杂物堆积.

当前保护建议:应作为汉冶萍配套设施纳入文保单位。

5黄石工业遗产面临的问题

5.1工业遗产所在地被开发压力巨大

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工业遗产所在区位大多已处在高楼环绕的城市中心区域,而近年来由于工厂倒闭或者搬迁的原因,许多遗留的厂房往往被用于商业或者房地产开发。黄石也不例外,华新水泥老厂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5.2黄石工业遗产分布相对分散

黄石现存的工业遗存几乎在每个区都存在,这些点状的工业遗存成为规划保护的一个难点,如何将这些工业遗产进行整合,使每处有价值的工业遗存都得到保护的同时又不给整个城市的规划造成影响,还得群策群力,各部门相互协调。

5.3保护经费不足

保护经费的缺乏几乎是全国所有工业遗产都面临的问题,据悉黄石每年花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是20万元左右,就现有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只能算是杯水车薪。然而在工业遗产还没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创造经济效益,而政府在相关方面没有拨放保护经费,势必使工业遗存不断的遭到人为及自然风蚀的双重破坏。

5.4保护进度不统一

客观地说,黄石政府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因资金问题,只能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分摊到企业自身。实际工作中,由于各企业、部门的效益不同,则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投入也千差万别,导致多数企业处在一种观望状态,进度难以统一。长远地看,必将影响黄石工业遗产的规模效益。

5.5保护责任不明确,利益相关方保护意识较弱

对暂时还没有“文物”资格的工业遗产缺乏科学评价,缺乏明确的阐释与共识缺乏保护的可操作性依据,掌握工业遗产产权的利益相关方没有保护的意识和动力,对于工业遗产有感情的老工人对于保护有心无力。

6结语

黄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工矿城市,工业遗产特色显明――纯粹、分布广、体系全、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现有的重点工业遗存,而如何进一步将黄石工业遗产与黄石的地理特色和城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还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保护工业遗产:思考与探索[R].2006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主题报告.

[2]黄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

[3]汤昭,王坤.工业遗产鉴定标准及层级保护初探――以湖北工业遗产为例[J].中外建筑,2010,(3).

[4]韩好齐,张松.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

[6]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7]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黄金冶炼技术篇10

英文名称:nonferrousmetals(extractivemetallurgy)

主管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7545

国内刊号:11-1841/tF

邮发代号:2-46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49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