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十篇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十篇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34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必须利用非常短的课堂时间,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作为华夏文明的接班人和传播者,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利用以下几大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会学生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非常有利于初中数学老师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水平。初中数学老师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堂上做好笔记和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等等。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先提高初中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学好数学重要性的认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老师的数学教学水平。但是,仅仅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良好和充分的数学复习工作,不然就会在数学课堂上显得十分被动,还要“引导孩子的思考”[1]。

好的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极大地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大大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水平。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会对数学教学中不懂的问题有一定的掌握,遇到实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有重点地倾听。此外,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如果实在遇到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在与同学共同商议无果的情况下,还可以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疑问。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进行掌握,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对初中数学老师讲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笔记,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老师在讲到抛物线公式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老师讲解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记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考试的时候有的放矢,不会无所适从。

除了课前预习和课堂上做好笔记外,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如果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数学老师,并且认真做完老师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和作业,就会可以很好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

二、给予一定的奖励,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

初中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因材施教,并且重视初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如果初中学生在参加数学老师布置的实践互动的时候能够积极配合,那么就会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会大大提高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数学老师必须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小奖励,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初中数学老师必须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学生向表现优异的同学学习和模仿,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或者是取得良好的数学考试成绩的时候,老师可以奖励给学生糖果、学习用品等物品。当提出好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比较实用的钢笔、墨水和笔记本等物品。

初中数学老师必须十分细心地给予各类学生最大限度的指导和帮助,并给不同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奖励,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老师必须学会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类辅导,这样才可以让赶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尽快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数学老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做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效率。初中数学老师必须改变自身落后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对初中数学问题多动脑筋和善于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加以肯定和表扬。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学习潜能是初中学生共同具备的,初中数学老师必须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是需要初中数学老师一步步激发的,初中数学老师必须具备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发挥自身学习初中数学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的重大缺点是――数学老师常常忽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提高和学生数学学习潜能的挖掘,不少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循规蹈矩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初中数学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天性和学习初中数学的主动性。初中数学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初中数学老师必须为各类学生设置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多与学生就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举例而言,初中数学老师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下经过任意两点的不同线段,这样学生亲手操作,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初中数学老师在给大家讲解很多方程的解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手解一下方程,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老师必须善于利用各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2

如何上好初中化学习题课?下面对该课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一、科学有效地选择习题,给学生一个适宜的起点

一节好的习题课是由好的习题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于习题教学亦不例外。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习题要认真筛选,给学生一个适宜的起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只有这样,习题课才能上好。

化学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新课标以及近些年当地的中考试题命题走向等多个角度综合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习题。在选题时,以前总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所选的习题必须难。好题未必是难题,选择的习题必须能够突出教材的基础性知识和基础性技能,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等,并在习题训练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选题注重基础性

从新教材的特点来看,与原有教材相比,现行的教材淡化了概念,难度有了明显的降低,而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化学的实用性,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覆盖面比较大,这对教师的选题有一定的导向性。在选择习题时,教师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基础的固化和能力的提高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能力提高的目的,如果在选择习题的过程中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所教班级学生的习题,那么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对相关习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编,确保学生都能站在一个适宜的起跑线上。

2.选择具有一定阶梯性和综合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环顾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围绕着中考题和模拟题进行狂轰乱炸,简单地认为学生做题多了,其能力就自然提升了,甚至于不去分析所布置的习题内容是否具有价值性,导致学生做题有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重复做着会做的题目,宝贵的学习时间被盲目选题耗费掉,致使教学高耗低效。在教学中,教师选择习题必须贯彻“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提高性”的原则,选择与教材贴切的、能够将多个知识点有效综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习题给学生训练,帮助学生脱离题海,使学生在典型性的习题解答中完成知识的提炼和能力的提高。

二、灵活多变地处理习题,给学生一定的推力

从解题方法上来看,习题的处理方法纷繁复杂,可以直接给学生对答案、讲答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答案;可以对题说题,也可以做到一题多变,在一道习题的处理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习题课的讲授,教师不应该只是将答案展示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范例和错例进行及时的整理,并将整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容易出错的题目有哪些、知道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解题的简捷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不要满足于答案的讲授,要重视题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对于习题的讲解,特别要注重出错比较多的习题,对一些典型题目,教师要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让学生从一道题掌握一类题,从一道题的解析中寻求巧妙的解法、简单的解法,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成为学生掌握的解题方法,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跟踪指导,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入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目前已逐步在全国铺开。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同的,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现在之所以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并将其置于学习的中心。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活动之中的。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利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高中政治课教学,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选定的现实问题,走出课堂,进行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把课堂小情景与社会大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各种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整合性人才打好了基础。

三、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践

如课堂探究活动。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最后进行验证反馈。以学习“必修1――商品的概念”为例,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问题1:水、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问题2:农民生产的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时,农民把一部分粮食当作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粮食是不是商品?如果把一部分粮食赠送他人呢?问题3:某皮鞋厂生产的一批皮鞋,当它们放在仓库中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运到批发市场供零售商买卖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零售商放在店面上出售时,是不是商品?问题4:一个同学在教师节时买了一束花送给老师,这束花是不是商品?

又如角色扮演活动。即创设各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所扮演的角色中,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如在学习“必修2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校长、人大代表、教育局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就学校收费问题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让参与的学生体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也会给其他观看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价值观辨析活动。即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辨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这样就通过价值观辨析活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如在学习必修3“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两则道德两难问题――“朋友为别人当‘’该不该揭发、拾金不昧该不该获取报酬”为情境,分正反两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为本框的学习主题―“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好铺垫。

四、思考与体会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和实验班相比,非实验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总体上略低于实验班。但从我们对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我们这种新的教学尝试是非常满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比较踊跃,参与热情逐渐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部分问题或课题要求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去调查访问,自己制作研究成果。多数问题或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和发言来展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有好处的。可以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在课堂上探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2.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控制与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知识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此外,由于学生拥有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教师的信息量,且课堂是开放式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自己信息上的不足。

3.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须始终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研究性学习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刻意为了迎合研究性学习,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了。

4.着力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提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5,29.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4

一、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结构

我对已经进入新课程高考的9个实验省(区)的高考试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6省的化学高考试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在试卷结构上支持了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必考题涵盖化学必修1、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内容;选考题部分由其他选修模块各出一道题组成,各题分值相同,由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分值在15%左右。

二、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特点

(一)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与新课标一致。

从针对必修模块内容命题的整体情况看,试题的难度和覆盖面符合新课标对必修模块的要求,深广度控制合理,对于必修模块的教学有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从同一主题内容的必考题目和选考题目的深广度看,必考题目和选考题目深广度层次清楚,有明显的差异,与课程标准对于该主题内容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要求相一致。如有机化学的命题,必考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出现的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深广度严格控制在必修模块学习阶段的要求,没有上升到从官能团、反应类型角度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如2009年(宁夏8、9题)。而在选考题目中不仅关注知识水平,而且关注应用水平,侧重从结构推断有机物性质,从官能团或反应类型推断有机物,如2009年(宁夏35题有机题)。

(二)关注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各实验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中都关注到了对新课标中新增内容的考查,主要有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杂化理论、光谱等内容,所占的分值在15%左右。考查的难度和深广度与新课标要求一致。

三、新课标下高考化学复习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习研究,感悟基础继承和创新。

提高复习效益,不是单靠时间和精力得来的。教师要感悟和实践“人的教育”,把落脚点放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上。教师在复习中要做到“三学,四研”,掌握好复习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才能提高复习质量。

“三学”,一是指学习新课程标准,其教学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几方面提出的,是化学教学的纲领。二是学习2007―2009年考试说明(新课改实验省的)。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重点,再学习是结合高考试题,感悟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三是学习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评价报告中学生的失分点,专家的建议,等等。

“四研”指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思想;研究考纲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研究近三年考纲的变化、命题的趋势;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

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准确理解“继承和创新”、“基础和能力”的含义。研究近三年课改区高考化学试题,它以化学中的StSe(社会、科技、生活、环境)为情景,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意,对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思维和探究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中学化学教学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新课程的推进中的所需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高考应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来分析,高考卷中第一是必定有一定的基础题,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第二是重点、难点、热点的考查有一定的连续性,如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辽宁2009年12题),离子共存问题(安徽2009年10题),阿佛加德罗常数(福建2009年8题),电化学(安徽2009年10题),盐类水解(安徽2009年13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009年辽宁13题),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各实验省选考题),等等。这些知识点成为近三年常考的热点。随着高考化学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高三化学教师应从连续性上研究能力要求,研究陈题新出,研究考点在高考题中的呈现形式,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构建以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狠抓基础,着力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时,教师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化学知识为载体,构建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化学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知识的深度的挖掘,而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意识。

构建以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的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脑海中激活和提取;从能力的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形成网络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高三复习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复习中专题和网络的建立。

(1)以化学知识分块进行专题归纳展开交叉式复习,将中学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StSe模式。

(2)高考复习时,专题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疑问点、知识的难点、高考的热点题型题展开复习,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和能量的变化,阿佛加德罗常数;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盐类水解,电化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有机物合成与推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无机框图推断;化学与StSe,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化学知识网络、化学能力与素养网络、化学体系网络,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化学知识完善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专题的开设采用“讲―练―评”相结合的形式。一般这类题目有以下特点:能力性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性强(化学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化学与StSe的整合、新的开放型题、应用性题型),课改性强(如研究性学习等),不要随意拓展和加深,以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

2.控制难度,适度练习。

近三年新课程改革实验省的高考中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以必修模块和化学反应原理为核心内容。在试卷中20%的难题不是知识难、偏、怪,而是能力要求提高。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针对大多数学生,而不是针对极少数考名校的学生,要集中精力针对“踩线生”选择中等难度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复习。对特优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练习方面,选择历年高考的经典题、精品题和知识归类题,改编、精选各地的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反对题海战术和猜题押题。学生做题要进行类化、内化、优化、深化,解题后要反思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规律、解题失误、解题思路等,同时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经验,全面掌握中学化学各类题型的解题能力。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试题有利于对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考查,从更深层次来看,实验试题还能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化学实验试题,均具有以下特点:素材选取回归课本;重视学生探究实验的考查;对一些探究性实验的考查(如2009年福建卷25题);试题考查方式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出现了开放性试题。针对以上特点,在高三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给实验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带实验复习,也可用实验带动其他知识的复习。要特别重视开放性、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评价,尤其要重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能力立意,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

重视能力立意是高考考试题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近几年课改实验省高考化学试题在全面考查理解、推理、分析、判断与综合应用等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高三复习过程中大力加强和着重提高。

1.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练习做题与模拟考试答卷来看,科学用语不规范、逻辑混乱的现象严重,如分子式、电子式、电极反应式、物质结构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等书写不规范;简答题上步骤不完善、表达不准确,名词术语、符号、单位漏写,等等。因此,能够恰当地使用本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定性或定量解决、分析自然科学现象和规律,是在整个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需强化培养的。

2.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题干、题设条件,以及科普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能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以及模仿能力。二是识图看表能力。与文字相比,用图表描述科研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从中提取信息,找出规律,是现代高考对考生能力提出一个新要求。

(五)注意个性差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注重对考生全面的素质考查,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对考生的心理素质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在高考中,只有那些基础扎实,对知识理解和运用,各方面能力较强,心理素质稳定的考生,才能临场不乱,充分发挥。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5

能力本位作为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不仅影响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制定,而且对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也有重要的影响。以往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多与教材有关,而目前高职文秘的教材大多是老旧的教材,不是缺乏当前文秘工作的工作环境特殊性的补充,就是在文秘工作的事务性描述和教学方面不能与时俱进。例如,目前文秘工作多用到各种办公软件和电子设备,这些办公用品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教材。因此,以教材为指导的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内容根本不能达到提高职业技能的目的。而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的高级文秘的合作学习中,根据学习的目标,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基于文秘工作实际的,如:使用互联网进行出差员工的机票、车票预定并进行差旅费预算,或者:根据能找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企业5年的发展总结。这些学习内容描述了文秘工作的日常细节,并且对职业技能如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制作数据报表的技能等,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二、能力本位对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影响

能力本位是“以职业技能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和学习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的方式一定要与能力发展有关,由于高职文秘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因此,能力本位思想必定会影响到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往高职文秘的合作学习以比赛、竞争或者情境复现的形式进行,而职业技能的发展一定是在职业环境中的可观测的能力发展,传统的合作学习做不到“职业环境”也做不到“可观测”。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合作学习将突破“比赛”、“竞争”这种非职业目的的方式,进行在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如给一组学生一大堆杂乱的纸质文件,以“面试题目”作为职业环境的背景,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因为有一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条件的限制,职业能力发展可观测性就更强。

三、能力本位对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效果的影响

能力本位思想既然对高职文秘的合作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有影响,那么这种思想对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在职业环境下进行的职业技能细节上的合作学习,其效果必然比传统的合作学习在实际职业能力提高方面更明显,另外,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的合作学习,会使学生本身的学习行为更符合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跳出理论的圈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一定得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职业技能,这是能力本位对合作学习效果影响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推行能力本位思想的最终目的。

四、以能力本位为主导思想推行高职文秘合作学习的要点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终身学习;职校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48-04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是人们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的重要理念之一。党的十六大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元的知识社会中,教师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力资源,肩负着促进学习型社会建构的重要责任,必须树立强烈而自觉的终身学习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积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一、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是职校教师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同志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多样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为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以终身学习作为支撑自己人生发展的力量源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穷尽一生来践行这个理念。

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代教育的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是什么,而是要求通过教育激发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1999)中指出:“作为终身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要使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能为满足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满足社会上个人的需要和开发个人的潜能。”可见,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和机会,培养更多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适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因而职校教师必须以提高自身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为出发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全面提高。既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要学习时政精神,掌握大局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书育人息息相关的知识,努力把握当代职业教育的脉搏,力求事半功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职校教师动手能力较差、被动学习等现象仍很普遍,成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专业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由于大学教育的局限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理论基础较强,却缺乏动手能力,教学中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及指导,成为困扰职校年轻教师、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部分老教师虽能胜任教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无法跟上设备、技术的更新速度。因此,职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努力追赶专业发展的步伐,多实践多锻炼,提高动手能力,适应教育教学需求。

(2)重文凭、轻知识的观念仍然严重。有的职校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在初始阶段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学历及知识储备基本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但随着社会、学校对职校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得不进行第二学历或继续教育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导致追求文凭的盲目,重文凭而轻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性就是知识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只有持久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质素、更新知识。

知识是教师的从业资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持续的动态过程,是为了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职校教师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适应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形势要求职校教师必须主动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的新理念、破解新问题,通过学习持续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时用时新。称职的职校教师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永远不够用,必须一刻不停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使自己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已经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时期,培养大批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并能不断自我完善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职校教师的必须面对的责任与挑战。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结果。终身学习,应当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行为或生活方式”。据有关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的人们只需要7至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过后40年工作生活;工业经济时代的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伸为5至22岁;而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够延续和提高创造社会价值的可能。

职校教师必须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职业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职校教师则是这个阵地上的生力军,这就要求职校教师必须紧跟知识的发展速度,担负起促进知识更新的使命。只有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成为富有创造才能的终身学习者。职校教师的学习不同于泛泛的一般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是为“育人”,学习必须“得法”,应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换,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改善个人教学的认知、技巧与态度。要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积极调整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职校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也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和要求。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职校教师要保持领先性,自身首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素养,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特点就是以自身的品德、人格来影响被教育者的品德和人格。因此,职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在需求,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做不断成长的学习型教师;其次,要用心学习、潜心研究,通过深入有效的教育科研,激发教育智慧,提高教学艺术,做善于思考的研究型教师;再次,要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并学会积累,不断扩充课程资源和知识面,促进教学相长,做学识渊博的专家型教师。

二、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社会人才的紧缺,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职校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一名合格的职校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

1.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是胜任职校教师工作的基本要素。没有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精湛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职校教师的学习活动要针对自己的专业来进行。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学习,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目前,职校教师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或职称评定,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学科知识。职校教师要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认真研究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跟上时展。

2.重视专业的实践意义。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但事实上,职校教师培训往往将培训内容局限在公共知识,缺乏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重视,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不够,这是教师培训的一个方向性失误。这样的培训不仅不能促使教师形成丰富的个人理论,反而容易在实际教学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科学”的中心,因而教师要重视对自己实践的总结,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个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重视专业领域发展的新动态。教师有必要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理论、科技成果。虽然有些新的成果并不需要立即应用到教学中去,但对于职校教师来说,必须及时掌握,因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甚至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准员工,及时掌握相关动态和发展成果,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加深对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并结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日常教学中轻松驾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广泛学习,促进职校教师的多元化成长

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能够帮助职校教师胜任本学科、本专业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则能够为教学和教师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现代职业教育中,职校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

1.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要使“受教育者终身求知进取,终身追求新的价值观与态度,并终身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因此,职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疏导能力,针对不同情况的培训对象,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学习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职校教师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心理需求,研究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气质,加强个案研究,因材施教,切实使学生在职业学习与培训中得到提高。

2.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职校教师有必要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并争取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的变化不容忽视,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已经非常广泛。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技术特有的趣味性、直观性,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帮助师生共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优势非常明显。因此,职校教师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要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利用信息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为做好职业教育工作储备足够的知识。

3.不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当代职校教师要深刻认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①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职业教育改革的有关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②自觉加强动手能力实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利用现有条件多实践、多锻炼,促进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③积极争取参与专业学习的机会,主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切实解决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④积极开展同伴互助,主动与同行进行专业对话,学习专业经验,并向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学习,拓宽专业视野,取长补短,实现多元化成长。

总之,职校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职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永恒主题。职校教师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和驾驭能力,以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何贤娟.教师专业化教育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4).

[3]周小山,严先元.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4]苏斌.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石[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2).

[5]徐冰,姜勇.教师个人理论与教师专业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4,(8).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7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的熏陶,以此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的思想品德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鼓励他们树立起崇高远大的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争做社会的合格公民,争做未来社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他们继续学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影响。语文素质对学生说来是文化素质的基础,是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根,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学好语文学科。

在我们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他们正处在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同志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有利于把学习搞好,才具有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良好物质基础,才能使学生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断地进取前行,取得学业上的巨大进步。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条件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和其它功课以及不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培养起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就会得到加强,上课专心听讲,专心做作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能使他们学习情绪稳定,控制情绪能力增强,为提高学习成绩提供了有利条件;能使他们学习兴趣广泛而稳定,有助于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学习认真、勤奋,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学习意志坚强,勇于克服困难,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智力增高,也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生道德行为好,能增强他们自觉学习的责任感。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好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对他们的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尽可能多地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起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要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逐步培养起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初中语文教育有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等诸多特性,我们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只抓当前的语文学习及学生语文分数的提高,应以培养学生人性发展,终身教育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着眼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仍然必须回到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主线上来,既要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应用能力,更要培养他们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还要为他们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语文工具。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发展语文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现代教师必须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促进其个性发展,以适应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新时代。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光靠老师的传授可谓是沧海一粟,语文教学的效果当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着重扎实地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他们以所学去通透所未学,能很好地解决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这才是语文教学最高境界之所在,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这样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同时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个性化的课堂氛围,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个性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才能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能够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丰富多彩地进行发展,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效能是十分巨大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学习潜能的开发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为目标,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状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潜能开发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和训练,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在参与和体验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培养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正是学习潜能开发的一个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学习潜能开发要特别注意差异性,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为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不同教育情境,使用不同教育策略、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发掘并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提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且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一方面,它不能忽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考在即,如何使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取胜也是高中英语教学必须探寻的问题。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往往重视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因此,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有效的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活动都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在高中课堂教学中也不例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以词汇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没有发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功能;高中学生即使是应试高手,掌握的也是“哑巴英语”,对于英语的听说技能应用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学培养的方式主要以应试教育的基本题型为主,在老师讲课、学生搞“题海战术”、老师讲解习题、学生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一系列的流程中进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麻木,失去了兴趣,既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普遍不高。在牛津版江苏版高中英语的教材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既要教授英语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使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向更深远的方向拓展,提高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

1.任务教学法为主

任务教学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任务,利用这些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都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自会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任务教学法要求任务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的重要方向,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维持长久。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首先应该明确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有所提高的任务,使任务教学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首先,要设计好任务教学的相关内容,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以便因材施教;第二,教师要对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行方法指导和目标指引,优化任务教学的落实情况和策略。

2.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态度是牛津版江苏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来的。情感态度与语言学科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态度必然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消极的态度将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牛津版江苏版高中英语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主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围绕教材发挥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而进^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使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3.设置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

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不拘一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丰富英语的学习。鉴于高中课堂主要以传授语法等基本的英语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锻炼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能够释放很多压力,而且还可以使英语能力得到提高。

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提供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资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熟悉英语文化的语境,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划分不同的小组,由一个小组进行情景对话的表演,或模仿一段经典的英文电影独自,或排练短剧。让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无限乐趣,这样学生就会在日后的学习中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生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一个基本要求。现阶段就这一领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结合现有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自主学习,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尝试。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模式,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新形式下人们创新的产生,孰不知,从历史根源上讲,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历来为我们古人所采用和推崇,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解读。

自主学习的兴起及迅速传播,有其深刻的必然性。首先,它源于知识的需要,进入高中后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相应的知识难度也得以加深,在繁多的知识体系面前,一味的老师讲评的模式从时间上讲已不再现实,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整个高中三年的时间,根本不不足以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知识量的加大,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必须主动的去完成相应作业,并且在此基础上自主完成相对应知识所产生的能力提升,故而知识量的加大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不会自主学习的高中生会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只有适者,才能在高中阶段得以生存。其次,自主学习是成长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初高中的不同之处,除了知识的架构和体系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也是初高中学生的明显差异之一。在人们平时的意识中,会有这样的共识:初中生长得和小孩一样,而高中生即是他再小,给人感觉上,他很多地方也像是个成年人。作为即将经历18岁的高中生来说,很多事情都要有他们独立面对,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处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将会为学生其它事情的独立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较于初中时学生由家长陪同,由教师督促下的学习习惯,高中生立刻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体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将决定高中学习成绩的优劣。一个不懂得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性的高中生,在面对高中阶段所发生的问题的时候,更多时候往往是无助和被动的。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上担负着家长的希望和祖国的重任。时代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知识体系大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是最富于学习能力的。如果高中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社会上的一切创新,一切进步将无从谈起。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而作为高中生,作为一群生机勃勃的社会新鲜血液,他们所担负的社会赋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是任何一个群体无法取代的。处于学习时代的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他就会在走向社会之后具备了自主生存的能力,祖国的明天属于高中生,当然祖国的明天也就应该由他们去规划。在将来的天地中,我们的孩子都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世界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我们替他做主时,他还有自主性吗?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一成不变的时候,他们还能适应变化吗?当我们的孩子需要独立面对的时候,他会勇敢的站出来吗?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是使孩子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放开手脚,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历史使然,时代使然。在历史的车轮下我们何必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形势和时展的要求。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没有预习的课老师讲起来会十分生硬,预习环节应占到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在预习环节中,学生要试着自主把握重难点,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对所学的内容用于质疑,在预习阶段如果能以小组的形式将预习中出现的知识点加以汇总讨论,那会更加事半功倍。自主预习的过程如果深入的话,相对应的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阻力。只有在预习环节下足了功夫,才会产生疑难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惹力。在预习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阅读是第一步,很多人往往到了这一步便浅尝辄止,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预习了,让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这只不过是预习的第一个层次,在此之上的质疑才是表明预习效果深入的第二步,在质疑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疑难点过滤性的解除是预习真正深入的必由之路。真正的自主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

其次,自主学习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前提。只有有了主动性才可能获得学习成果。每一位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有学习的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会随时发生变化的。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在自己对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在自己心情最差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性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持续,在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所带来的副产品:毅力、韧性、坚持、永不服输,也就成了孩子性格的一部分,从而塑造出了具有自主学习习惯的合格高中生。这些品格的塑造既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养成完美人格的一部分。

再次,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自主学习的引导,要坚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及面统筹兼顾的原则。自主学习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基础知识,进而能够从自学中发现疑难,提出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循序渐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一个青年的明天也是一个家庭的明天,一个家庭的明天也是一个祖国的明天。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群体,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为了祖国明天更加繁荣。认识到这一点,就努力吧,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祖国的未来由这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去担当,定当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高学习能力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层次化

由于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的能力差距比较大。在统一要求、同一教法授课的模式下往往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新时代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宗旨在于必须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能够树立个性化的思维,顾及所有学生的成长。因而,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成为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1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环境得到充分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2.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离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能、学习动机、学习能动性及学习方法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全盘考虑、因材施教,才能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取得提高,共同进步。

3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1)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在课后辅导时,在教学评估中理应区别对待;(2)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应在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使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得到升华。

4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4.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分层次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保证。协调好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2教学目标层次化。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师需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分清学生层次,比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因材施教。以“立足全体,抓两头带中间”为原则,以数学“教学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教案,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层学生达到①③;B层学生达到①④;a层学生达到①⑤。

4.3课前预习层次化。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的学生,或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仿效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受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来解决问题;a层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主动推导定理、公式,先行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这样,使课前预习各尽所能,量力而行。

4.4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应及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适当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按层设计,按难度设计,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主攻方向,能够对号入座,把主要精力放在适合自己层次的那部分知识的学习上。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内容的设计都要兼顾各层次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

4.4.1课堂提问层次化。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对C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对或错,都要加以鼓励,增强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对a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此外,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同答问题的机会,提高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4.4.2课堂练习层次化。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通过课堂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同步发展。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C层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对B层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让其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a层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其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层次性的合理性设计,是成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性因素。

4.5课后作业层次化。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作业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习题跨度要稍微大些,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层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a层学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作业题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和思考题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综合性,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B、C两层学生的作业要特别仔细些,有时可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同他们交流、探讨较深的问题,或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习题集。分层布置作业可使每位学生在分层次教学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6单元检测、评价层次化。单元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鉴别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编拟单元检测题时,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也得顾及每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检测题。比如,可在同一份试卷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附加题面向B及a层次学生;也可将检测题分成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每次测验后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均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对后续的学习充满期待,基础好的学生则不敢有丝毫懈怠,会保持足够的努力,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考查之后,要给学生予适当的评价。分层评价、形式多样。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以激励为主,要多给予表扬评价,肯定其取得的进步,使他们看到提高的希望;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既要指出不足,更要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另外,每学期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共同分析原因,帮助其进步。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

4.7课后辅导层次化。课后辅导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受时间、精力以及学生基础层次差异所限,统一标准的辅导往往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前提下,可以尝试实行学生逐级辅导,即B层学生辅导C层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概念,帮助分析课内外作业的错误原因及习题中的疑点;a层辅导B层,着重帮助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好课外作业。a层学生由教师直接辅导,讲解一些综合性题型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方向迈进。这样既可打牢B、C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a组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又可减轻教师课外辅的负担。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潜心研究学生发展中的差异问题,采取针对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在基本教育教学目标方面要尽量缩小学生发展中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长处与发展优势,因材施教,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与平台,张扬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光.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新课程(教师版),2010,(3):106.

[2]刘存泽.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科学教育家,2009,(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