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十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十篇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15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过程性学习教学策略意义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1]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是教材版面和内容编排的改变,而是要求改变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大多数人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却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地满堂灌,却很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tS教育应运而生,它强调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强调科学、技术、社会兼容。在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重视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强调素质教育。[2]因此,基于新课改和StS教育背景下,在生物教学中实行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过程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过程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启发,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而言之,过程性学习是学习者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总和。任何结果都是有过程的,世上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结果,过程与结果密不可分。同样,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过程的,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过程性学习包括知识和能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对过程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却很少。过程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的过程性学习

任何一门学习都有一个过程,而在生物教学中,过程性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而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学生要学好生物学,就必须进行过程性学习,探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过程。而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知识栏目,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学习情境。新教材中设计的栏目有: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实验、科学前沿、本章小结、自我检测、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史话、知识链接、技能训练、与社会的联系、科学家的故事、模型建构、探究、想像空间、课外制作、学科交叉、科学技术社会、资料搜集和分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这些栏目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迁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三、生物教学中过程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意义

新课改要求学生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通过过程性学习来获取新知识、归纳总结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节内容前面都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情境,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提问的技巧,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的过程来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问题产生的缘由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科学史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生物科学史蕴含着大量关于科学家开展生物科学研究实验的生动事例,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酶的作用和本质”这一节内容中为了探究酶的作用,列举了斯帕兰札尼研究鹰消化肉块的实验。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栏目中也列举了几个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实验,有巴斯德和毕希纳研究酵母细胞的实验,他们关于酶的本质观点不同,但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他们的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萨姆纳研究脲酶的实验经过9年的探究过程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生物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翔实地记载生物领域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历史,它揭示了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研究探索的历程,展现了生物学家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并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这个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生物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的实验,这些探究实验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避免学生机械照搬探究实验的“格式”,要给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师要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比如“植物细胞为什么出现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植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吗?”等等,然后让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作进一步的探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生物科学知识,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学生通过这个学习过程,理解一个生物问题是如何提出,一个生物概念是怎样形成,一个生物结论是如何获得、如何应用的,可以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4.加强合作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教师只是帮助者[3],但是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周围的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新教材设置的很多探究实验都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结果,因而教师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国瑞.对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2009,4,(11).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2

【关键词】自主探究评价激发自信人生观成就感

一、对于学习媒介的正确引导与使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坐在电脑前,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不再看书,不再去书店买书,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教师要留作业,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缺少主动性,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急于得到答案,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这样即使得到答案,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既要有好的创意,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几个人做一个案例,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他来自知识的积累,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大家一起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怎么办?首先,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懂了,但其实没走心,回头问一下,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但结果远不尽人意,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进而给出正确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被老师一语道破,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将知识延伸,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将阶段成果反馈,我给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省赛选拔,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3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提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从文件看出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及具体实施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视。混合式学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整合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并与当代教育改革相吻合,但是关于混合式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

1核心概念界定

1.1混合式学习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国内以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影响最为广泛: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综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际上一种比较典型的定义被黄荣怀教授翻译为中文即: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即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技术优化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

1.2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高凌飚教授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用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赞同华南师大的高凌飚教授的观点,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及技能能力全面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调查显示美国高校的课程中有45%实施混合式学习;在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混合式学习所占比例最高(占50%),其次是辅助式e-learning(48%);亚洲高校中韩国国立与私立大学混合式学习的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而新加坡有都在超过80%的师生使用e-learning来辅助教学。

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是学生课业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丰富,有助于从各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已成为学生升学、申请大学、毕业考核的主要评价依据。英国强调基本阶段中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印度在中小学阶段,在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

2.2国内研究现状

余胜泉等人提出通过序列化学习活动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学习;郭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上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观点已经得到新课程实验地区如广东、海南、宁夏、山东等地区的广泛认同和重视。上海和天津在研究过程性评价方面尤为突出。

3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设计

3.1混合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的指标研究

解筱杉在《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混合式学习中的指标定为:教师指标是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生的指标是网上学习适应性,学习态度。

黄荣怀在《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将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定为:教师指标为专业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机智、态度、境界;学生指标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态度与方法,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

舒美姿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研究》中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定为:学习方式(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类型),基本知识,情感价值观,基本能力。

郑明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中从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信息资源利用能力、总结交流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责任感及信息规范)三个维度全面构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体系

3.2混合式学习的要素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

关于教学系统的要素说有多种,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另外在传统学习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在网络学习中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资源、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的要素应是(下转第56页)(上接第43页):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这五大要素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

混合式学习分为线上线下,线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源,根据自己喜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先进行以学习小组为主的讨论;线下学生一方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学习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将疑问交由老师解答。所以混合式学习过程主要为下面六个部分:线上资源制作上传、线上自主学习、线上小组协作学习、线下小组讨论学习、线下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学习汇报、课堂教师答疑。

3.3混合式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

混合式学习模式决定着其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对线上学习的评价,还有对线下自主网络学习和小组见面讨论学习的评价。将前面提到的“混合式学习”的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混合式学习过程的六个部分匹配融合起来制定相应过程性评价指标要素,其过程性评价指标研究如下:

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为线上学习的:登录、下载、有效评论、资源利用、参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资料上传等;线下学习的:组织参与小组学习、帮助组员、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情况、听讲做笔记情况、口语表达能力等指标;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为: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问题解决、作业反馈、教学策略、教学态度等指标;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活动设计、活动交互、活动效果、课堂安排、学生汇报、教学内容等指标;教学环境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媒体齐全性和适用性、课堂气氛、课堂融洽度、学生配合度和其他物理环境指标;教学资源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微课的制作与设计、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资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等指标。

4结语

经过设计得到初步的混合式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过专家评审和教学实践得到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类课程标准研究;项目编号:JSJY201415。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http:///web/content.php?id=6853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3]黄荣怀,周跃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4-13.

[4]胡明.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5]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2).

[6]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95.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4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82-01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等非智力因素,这既有阶段性的一面,也有延续性的一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由7个要素构成,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定中要改变过去注重目标取向的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中间过程的评价,应该致力于构建一种能体现学生实质性参与探究活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

1.1基于观察的教师评价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观察所有的学生,以书面形式记录典型的及非典型的行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状况做出评价。

1.2学生自评

过程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学生自评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1.3小组互评

物理课程标准倡导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等方面作出评价,构成小组评定,成为学生所获得的过程性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2、典型案例剖析,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一电学实验是联系初、高中电学实验的纽带,又是高中后面的电学实验,如测定金属电阻率、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的基础。

(1)学生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恰当的多个合作组,最好是四人为一合作组。

点评:这种学习环境中,课堂被拆分开来,方便教师对合作组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监控。

(2)问题提出:①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什么②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时需要测出小灯泡的电学参量是什么③实验时应采用怎样的电路图④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取,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如何限定。

点评:实施过程性评价使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大大增强,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进行回答,对于部分问题,他们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交流等方式得出结论,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提高显著。

(3)提出假设:教师看时机较成熟,以合作组为单位,让合作组成员将自己的理解进行分享和交流,提出合理的假设。

点评:对学生提出的假设尽量使用建议性、启发性、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倡导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评语要使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又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4)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交流,对本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引发了他们对这个实验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各小组之间将所画电路图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电路图的设计是否合理。

点评:讨论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再加以修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完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对完成实验充满信心。

(5)实验过程:?熟悉器材,说明各部分的用途,进一步明确实验原理。②连接电路,说明其操作方法一一讨论注意事项。?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处理数据。

点评: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意识,实验习惯等,要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要严厉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6)小组汇报交流:实验完成之后,引导合作组先组内讨论总结,并让各个合作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并比较实验结果。

点评: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养成了课后善于反思、评价自己及同伴的学习过程的好习惯,如有的同学在探究活动中的动手能力较差,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就积极参与,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实验设计方面存在着困难,积极向合作小组中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请教,争取使实验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7)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本实验结果是要在坐标纸上画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点评:请学生评估探究过程中有没有未解决的矛盾、新的发现。

评价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全面地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这次实验探究活动的全部信息,这种评价不对他们分类、淘汰,只是指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优势也能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倡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较,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不断促使自己校正学习目标。

目前过程性评价尚属于探索阶段,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到物理探究学习中也是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目标应用

1引言

当前的学校教育都变成了专门帮助学生应对高考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各学科教学都成为了应试教育影响下的牺牲品,当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严重脱离;(2)学生文化积累太少,语文功底薄弱;(3)语文教学重术轻人,脱离了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必要性:(1)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项接口;(2)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钻研留下了余地;(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设置了跳板;(4)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研究性学习组建了桥梁;(5)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添加了活力;(6)语文教材本身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研究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从课程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理解和定位的,它论述了这门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问题;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定位的,其中概括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有计划、有层次,要根据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方案,通常情况下,高一年级以实际操作为主,高二、高三年级则以思维操作为主。遵循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体有以下三种形式:(1)实践类研究性学习;(2)综合类研究性学习;(3)文学类研究性学习。

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要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独立地完成论文或课题报告,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独特魅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4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惯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习惯,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从自主地发现、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到最后进行成果交流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整理和归纳信息,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他人能够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平台。要想圆满地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要发扬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研究的过程、创意和结果。

4.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由教师先统一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这既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研究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自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相对独立地展开研究活动,然后,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作业。

(2)小组合作研究:每个小组一般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并且聘请一位或几位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作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成员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作业。

(3)全班集体研究:全班集体研究,指的是全班同学共同围绕一个研究课题,各自搜集资料、展开研究、独立的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然后通过全班集体讨论的形式,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鼓励同学们在各自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深入研究,然后,进入第二轮的交流和讨论,或者学生就此完成各自的研究论文。

4.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相互推进的。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是:(1)知识背景准备阶段;(2)指导选题;(3)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4)分析资料,实施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展示研究成果;(7)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

4.4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对教育方式的理解,对学生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学生有权自主地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或内容,教师要完个相信学生,只要学生有兴趣、充满热情,任何知识他们都能够学会。

(2)研究性学习不等同于简单地做课题、写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在发现、探索、创造过程中存在的乐趣。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现阶段,我们一直在倡导要把研究性学习重视起来,可是,这并不代表要用研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事实上,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帮助也都是很大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两种方式也是相辅相成,一起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作用。

(4)不能用研究性学习去否定学科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所要具备的背景知识、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甚至研究能力,都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忽视了学科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序列性和渐进性。

参考文献

[1]王友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0).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6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如今初中数学新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一些观点和做法。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即探索性学习。但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理解,因此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1、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而现在我们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甚至我们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觉得数学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这里要特别注意,切不可简单地将新教材中提供的课题作为全体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在一些资料中找几道或编几道“应用题”,让学生做做就算完成了任务,错误地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几道“实际应用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2到3个为宜(视备课组教师的人数而定),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短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

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而且运用于数学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2、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文红欣,柳州师专高级讲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78―03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课程也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广大教师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笔者试就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综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献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题,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视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习者以足够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趋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课程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形态迥异、独具特色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成效性、实施过程的规律性和实施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础性课程是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如果离开这个基础,片面强调研究性课程,必将削弱课程结构的主体功能,使研究性课程丧失物质来源,从而最终丧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研究性学习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最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渐进发展。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依从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三课程互联体”的关系,那么,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就会是一个在层次上逐级提高、在量上逐步扩大、在质上逐级升华的统一体。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好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地发展。

1 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对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坚持这一观点的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否则,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2)即使各门学科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3)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课程。

其实,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

2 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3 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充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时间,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有关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与知识也准备不足,结果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随着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多种学科领域。我们的教师多数或许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但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知识上仍然准备不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适应当前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4 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拒绝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多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单纯的学科教学来看待。还停留在过去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之中,担心开设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特别是担心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的人认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学习难有作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了某些学科的正常课时外的补充课,成为一种科普活动或兴趣小组等随意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者培养尖子生的课堂。

5 过度提倡研究性学习。与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相反,过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正常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没有认识到必须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程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良好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在考试的超常压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能否根本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研究性学习?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1 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 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 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8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为特征,通过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得到思维深度的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在介绍了研究性学习起源、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和实施方法,并初步探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效如何做出更科学的评价,进而有效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提问研究方式。而教育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则产生于20世纪初欧美国家“新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和“在做中学”理论〔1〕。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inquiryLearning(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2002年2月,我国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列入“研究性学习”板块。2007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研究性学习以杜威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克拉申的语言习得论为理论依据,是一种“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挑战权威,通过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得到思维深度的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一味地接收老师所授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自主探究性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将其综合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探究、实践为显著特点,强调了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可以分为课题(问题)研究和项目(活动)实施类;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以个体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两种形式实施;根据研究的特点,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分为问题探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专题研究模式和网络探究模式〔3〕。研究性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英语知识,更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可以按如下阶段进行:(1)教师提出大纲,学生自主学习阶段;(2)教师提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意见,学生讨论阶段;(3)设计研究问题阶段,确定合理的研究任务;(4)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阶段;(5)呈现研究结果阶段;可以采取编写研究报告、演讲汇报、演示示范等形式;(6)考核评估阶段: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判等多种形式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三、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评价模式

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形式,自主规划和安排研究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语言知识,获取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因此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结果,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估模式,对于学习过程很少进行评价。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成绩评价需要更多注重研究过程、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学习方法,需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

1.评价要覆盖面广,涉及到学习各个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习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出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及时给出反馈意见,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完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评估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教师要跟踪学生研究学习全过程,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要设计好详尽的评价标准方案。

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强调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因此评价主体不能缺少学生互评部分。研究性评价体系中,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网络学习系统的评价。同时也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及特点,可以由社会团体或社会个体进行评价。在此评价上,教师需要设计权重合理、内容全面的评价方案,得出综合的评价结果。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可以采用量化分析,也可以进行定性评价。评价可以以分数体现、以等级体现,也可以用文字进行评价。教师需要学习和采用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模式,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效结合,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四、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学习。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权威,而是以特殊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

1.教师要做精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根据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师要从整体全局上对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展示等活动,保证学生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各个步骤。

2.教师要做多元的资源提供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及探究工作,需要参考利用各类信息与语言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做好连接学生与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桥梁,帮助学生搜集资料,以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工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和条件。

3.教师要做全程跟进的指导者。在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全过程中要做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监督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各阶段的任务,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周焕灵.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9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弄清概念: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前面提到: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即探索性学习。但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理解,因此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要看到它们的区别:

(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多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去发现已存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未知的。

二、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甚至我们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觉得数学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这里要特别注意,切不可简单地将新教材中提供的课题作为全体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在一些资料中找几道或编几道“应用题”,让学生做做就算完成了任务,错误地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几道“实际应用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2到3个为宜(视备课组教师的人数而定),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短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篇10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