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制教育概念十篇法制教育概念十篇

法制教育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14

法制教育概念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层次划分;学习工具

概念图的理念最初源自美国康乃尔大学一个研究计划当中,这个计划主要研究的是学生在校12年的知识结构变化。概念图的开发和建立是以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为准的。

一、概念图的特点

1.概念图理念是按照层次划分的

概念图中含义最广泛的概念知识在最顶端,然后根据含义的明细和概括性逐层排序。一个特殊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层结构主要根据这个知识的应用背景和要求确定。所以说建立概念图最好是以某个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为基础,或者是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让我们了解需要的知识。

2.概念图中包含很多具体实例

概念图当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其概念和定义。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列举实例的有效性和意义性越多越好,因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绘图者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认识非常深刻。

3.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反映的是概念图中每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交叉连接能让学生知道每个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发生关系的。在创新知识的时候,交叉连接可以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思想者思维的跳跃性。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每个概念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概念很有可能和多个不同的概念产生一定的关系,之后才会体现出它的意义所在。概念图的绘制反映了每个概念之间的相互性和层次性,也就是说,通过概念图可以知道每个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在此基础上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网。

二、概念图的应用

1.概念图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教育课程的内容

在制订高中生物教育课程的时候,概念图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概念图可以通过简便的关系网形式表现出需要讲述的概念知识和知识产生的原理关系。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把新知识归整到过去已学的知识结构当中。所以说,在规划教育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较大的概念图结构向学生展示这个课程需要学习的所有分支内容,然后通过大量小型概念图的形式对每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论述。这些小型概念图都是大型概念图的分支,也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的时候通过规划概念图,让自己和学生对本节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而且在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把握概念知识的主次关系,避免出现漏讲知识的现象。

2.概念图可以是学习工具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概念图整合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和内容,并且概念图还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整个学习内容和跨学科内容。概念图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可视性的概念性图表,并且这种图表信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图表信息还可以随时修改。

3.概念图也可以作为评价工具

概念图除了可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概念图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评价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学习程度的高低。具体的实践方法是:在课程开始教育之前绘制概念图,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先前知识的把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然后在课程进行的时候绘制概念图,通过先前概念图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后在课程结束的时候绘制概念图,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结构变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概念图”教育模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概念图教育模式的利用只是为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现阶段教育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更需要遵循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选择教育模式的时候,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出发,制定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只要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但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就能够产生对应的教育效果。但是不能盲目滥用,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时机,适当的教育内容运用适量的概念图,才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过量使用,会让学生产生依附心理,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图,图形表达的内容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现在众人眼前,还可以传递很丰富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概念图教育方法应用到高中生物课堂教育中,可以把生物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并且将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很好地串连在一起,极大地提升生物课程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概念篇2

根据形式逻辑的规则,概念的表述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即被定义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是比被定义概念更广泛的概念(或称上位概念)。“种差”,反映的是事物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并与他物相区别。这样的规定性称之为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在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有关的本质属性”。所以,揭示概念的内涵,必须首先分析事物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上位属概念是教育,与之紧密对应的概念是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儿童教育。成人教育的概念要符合教育概念的范畴,同时还要表明与儿童教育的本质不同,从而证明自身是一种独特本质的教育类型。这样的概念才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立得住、说得通、经辩驳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成人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从“成人”概念展开分析,到回避正面解释“成人”概念的过程,结果是对成人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越来越乱,成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低,逐渐有被错误替换和取消之势。

二、成人教育定义的辨析

综观历来中外的成人教育概念,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要素叠加法。要素叠加法是叠加成人教育定义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概念表述的方法。根据“成人”和“教育”的单元含义从字面意义作出综合概括,这种解释的代表是1988年王茂荣、朱仙顺的定义。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所属社会承认”,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在本质上进行界定,所以难以被真正接受。1976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成人教育”的界定,强调成人和成人教育的形式特征,但简单地把成人年龄的下限定在15岁(以上)或某个固定年龄,没有从本质上揭示成人对象的内涵,把成人教育排除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之外,也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事实不符。二是功能枚举法。功能枚举法是列举成人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意义等内涵来进行概念表述的一种方法。比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对成人教育的界定。它未对成人教育的本质作确定性的描述,只是从不同教育对象和学习目标的角度提出功能性定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修订后的定义指出成人教育是为了个人的充分发展及个人与社会(包括经济、文化)发展的协调,进行的旨在改变自己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成人”概念作了避实就虚的处理,只对那些无关紧要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成人教育的内涵。三是内涵解释法。这种方法通过解释成人教育的内涵来进行概念表述。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成人教育比较国际会议(美国埃赛特市,1966),给出了成人教育的定义认为成人教育基本上是提高性质的继续教育,从形式上描述了成人教育的内容,但没有从本质上揭示成人教育的内涵。1988年,刘雍潜给成人教育的定义,揭示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和成人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但没有揭示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1982年,梅里安的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笼统地认定成人教育是成人状态的人进行的持续性学习活动,没有说明到底“成人状态”是什么状态,也没有指出成人学习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1990年,关世雄主编的《成人教育辞典》中撰写的“成人教育”词条,强调的是在职人员教育,没有全面、深入、系统规定成人教育的本质。1990年,台湾黄富顺教授的定义强调了“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并阐明了成人教育的目的,但仅仅是对成人教育的内涵解释,没有对其本质进行真正规定。1996年,叶忠海的定义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非传统、具有自身特色、独立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学决定教”按需施教的特征,考虑到了人的多方面需要和成人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直接影响,吸收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但用“非传统”的负概念来标识其种差略显不妥,同时“为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什么样的人才被社会承认为成人仍没有明确界定,本质内涵依然没有揭示。要素叠加法,简单地用年龄作为区分成人的标准,或者用成人概念重复定义成人教育概念,属于同义反复或模糊替代。功能枚举法只是对成人教育的作用、意义的阐发和罗列。内涵解释法并未充分反映成人教育的内在本质。由于对成人教育本质内涵揭示的缺失,这些成人教育定义,在逻辑学上还属于描述性或解释性的概念。布列钦卡指出:“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实践教育学专业用语或专业术语又均来源于口语或日常语言。因此,它们所指示的东西,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足够精确。具体而言,其缺陷主要有二,一是多义,二是含糊不清。”

三、成人教育的新定义

作为上位属概念“教育”的定义,基本上都将教育视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辞海》、《教育大辞典》、叶澜著的《教育概论》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所编的《教育学》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和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和必要手段。把培养人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但是培养是教育的同义反复,是一个抽象和模糊的概念,无法说明教育活动(现象)与其他社会活动(现象)的质的区别。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存的社会现象,必然有着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无论培养人,影响人的知识、技能、心理的发展,还是传承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将自然人转变社会人、文化人,其本质从哲学上讲,就是建立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活动过程。建立关系的过程包括主动构建和被动构建。人的方面包括生理上的身体素质和心理上的心智素质。世界可分为外部的由自然界、人类社会组成的客观世界和内部的以人的思维为核心构成的主观世界。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是指人自身对与其有关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与把握。人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这个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教育的本质是认识世界,即建立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的活动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使世界对人类自身带来价值的目的。目前对于“成人”的界定,综合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的观点,成人被认为身体各方面均已成熟、个体达到心理和情绪上的成熟、能够在社会上承担一定角色、开始享有各种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人。这些都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认识成人的,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教育学的角度、社会学的深度来认识成人。我们认为,成人首先必须拥有自我意识、能够自主学习并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的人才能在没有外界提醒、催促的情况下,正确认识自身,主动接触客观世界和信息,主要通过交流、自学、自悟、反思等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此为动力不断成长、进步。其次,成人必须拥有独立自主影响、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成人不仅能不断地改造、发展自己的内部世界,还有独立的意识、能力和资源改造、影响他周围的外部世界。通过观察我们身边的成人世界,成人一般具备这两个条件,或者说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成人。通过以上对教育和成人本质的分析,我们尝试做如下新的定义:广义上,成人教育是指对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并能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人施加的建立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活动过程。狭义上,成人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并能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人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活动过程。这个定义包括如下内涵:第一,它是为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并能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人所提供的;第二,它满足成人一生中任何阶段的临时性、多元化、持久性的需要;第三,狭义的成人教育,指的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如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短期政治、技术学习班等;广义的成人教育,是指任何成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的教育行为,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先进事迹报告会给人的教育、震撼、感动和影响等。第四,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成人与世界(包括成人与自然界、成人与社会、成人与自我)的认识关系,从而达到工作的完成、生活的改善、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以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根据教育对象的分类标准,可将各类教育大概分为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所以与成人教育相对应的是儿童教育,而不是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形式。那么,这意味着成人教育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既有高等教育,也有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既有职业教育,也有素质教育;既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也有工业化后采取的学校教育和各类培训。在这里,成人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完善,而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在于灵活多样的非全日制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我们要改变社会上对成人教育(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歧视和偏见,在就业、升学、职称评定和公务员选拔中做到与全日制学校教育同等待遇,同时真正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质量,让成人学生拥有真才实学,使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和质量相当或高于全日制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法制教育概念篇3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体育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体育理论工作者不太讲究逻辑性。着重从概念的角度来谈逻辑知识在体育理论中的应用,如定义和划分、限制和概括等,并通过大量案例来指出体育理论工作者在概念方面所犯的逻辑错误,如定义过宽或过窄、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特征界定不当、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子项相容、失去或过度限制、概括失当、目的和功能不分等。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理论也水涨船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我们应该承认,尽管体育理论从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和重要标志就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太讲究逻辑。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的形式结构”或称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思维的规律”则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本文将专门就“概念”这一思维形式在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后我们将陆续研究“判断”、“推理”和“逻辑规律”在体育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所谓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事物范围的反映。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主要是定义(包括特征界定);而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则包括划分、限制和概括等。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是运用概念来界定思维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所谓“属”,是指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即与它最近的属概念。

比如要对“体育”这个概念下定义,就必须先找到它的邻近属概念——“实践”。要注意的是,种概念上面可以有很多属概念,如“体育”的属概念可以有“文化(广义的)”、“活动”、“客观存在”等等,但它们都不是人的“邻近”属概念。

所谓“种差”,是指必须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只有该事物有而它事物没有的本质属性。如“体育”与其他实践的差别就在于“主客体一致”。

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成为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定义项。于是,我们可以把“体育”定义为“人作为主体改造自身身体的实践”。

定义的规则有4条:1)不能使用比喻。错误为“以比喻代定义”;2)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错误为“定义过宽(或过窄)”;3)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错误为“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4)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即给正概念下定义不能用否定句或负概念。

由上述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出发,我们发现在体育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特有属性例如:“健身操”被定义为:是一项大众健美运动项目。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形式简洁、易于掌握,对于提高训练者的心肺功能、运动技巧和塑造健美形体有着特殊效果。(引自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145页)

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指出“健身操”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如果说“健美运动项目”是“健身操”的邻近属概念,那么“健身操”与其他“健美运动项目”的种差是什么?文章没有指出。而后面那段话只不过是讲了健身操的形式与功能,不是它的本质属性。

1.2定义过宽或过窄定义项的外延须同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过宽或过窄都是不恰当的。

例如: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必然会导致定义过窄,因为有很多体育行为并不属于教育范畴,例如竞技与健身。如果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人的活动”则必然会导致定义过宽,因为人的活动除了实践外,还有认识。显然,体育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再比如,将“健身”定义为“为了促进人体健康,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为方式”(同上,18页)就是“定义过宽”。根据我们的常识,生活中能促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

1.3同语反复例如:将“娱乐体育”定义为“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将“社会体育”定义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01页)就是非常明显的“同语反复”。

还是在卢元镇的《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73页中讲到体育人才的“自然流动”和“非自然流动”时说:“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机制内部的紊乱(这句话不通)。”这两个定义实际上都是“同语反复”。

我们不妨用作者的这种定义方式给“及格”和“不及格”下定义:“及格”就是在考试中成绩正常的、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不及格”就是在考试中成绩不正常的、不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不太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我们知道判定及格还是不及格只有一个标准,即60分:“及格”就是60分以上的分数;“不及格”就是不到60分的分数,其他的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是“自然流动”和“不自然流动”也只有在给出标准或依据后才能判定,不然就只能是作者毫无根据的主观判定。事实上,没有任何理论和事实证明“海外兵团”以及专业运动员进入普通学校等现象就一定是“非自然流动”。

2如何界定事物特征

界定事物的特征,一般要先交代比较对象,有了参照,方可凸显其特异之处。

例如,将运动竞赛的特征界定为“竞赛目的的综合性、竞赛对抗的激烈性、影响因素的庞杂性和随机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李建中《体育基本理论教程》2004年版141页)就令人费解。书中作者并未指出比较对象。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竞赛”,那么上述四个特点并非运动竞赛所特有;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目的的综合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庞杂性”也并不突出。

同一本书中将体育娱乐的特征界定为“方法的多样性”、“目的的多向性”和“经营的社会性”(同上,第161-162页),同样很值得商榷,这三条也并非体育娱乐所特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体育”,同级别的种概念有“体育教育”、“体育竞技”、“体育健身”等。显然,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娱乐”,同级别的子概念有“智力娱乐”、“艺术娱乐”等,而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

同一本书中还将游戏的特点界定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虚构和假想成分,是一种非功利性活动”和“具有多样性和竞争性”(同上,第168-169页)也不很准确。单单相对于“玩耍”,可以说游戏具有上述第一和第三条,只相对于“竞技体育”可以说具备上述第二条。从作者下文的阐述开看,比较对象是指“传统体育手段”这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如“体操”、“舞蹈”和“武术”等,如此作比,上述特征界定更不准确。

再举另外一本书中的例子。将中国体育改革的特征界定为“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97页),令人迷惑。从作者下文的阐述来看,作者的比较对象是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我们不解的是,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何尝不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呢?同一本书中,将体育群体的特征界定为“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体育群体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以及“体育群体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同上,第171-172页)。体育群体的属概念是群体,此处的比较对象显然是其他各类群体,而其他各类群体也“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也有许多经常“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再者,前三条特征砮嗦且不准确,合为一条“以体育为共同的活动平台”似乎更好。

3如何划分概念的外延

划分的作用在于明确概念的外延。划分的规则要求如下:

1)每次划分须按同一标准进行。错误为“划分标准不一”;

2)划分后所得的子项不得相容。错误为“子项相容”;

3)划分必须按属种包含层次进行。错误为“越级划分”;

4)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错误为“不完全划分”或“多出子项划分”。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在划分方面常犯的逻辑错误有:

3.1划分标准不一多年来,对于“体育”的划分一直存在许多混乱,原因主要在于分类标准不够统一。目前常用的三分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也确实有分类标准不够统一(分别按功能、场所和参与者划分)的逻辑缺陷。当然,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这种划分,而且也一直按照这种划分来开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因此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这一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一划分格局必将会被打破,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更加理性更加合乎逻辑。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中“社会体育”概念的划分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也显然是标准不一的(既有职业标准,又有区域标准);同一本书中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手段的价值、外交手段的价值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分类标准也是模糊和混乱的。从作者的进一步表述来看,似乎是先划分为国内和国际,然后再将国内部分按新的标准划分比较妥当。(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43页)

3.2越级划分如,有人将运动竞赛划分为运动会、单项比赛、友谊赛、表演赛、慈善赛、选拔赛、联赛等,就是存在“越级划分”的问题,而且标准混乱。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二次或多次划分,几次划分之间的标准是不同的(可按目的、规模、组织方式及运转周期等等的标准),这样层次就比较清晰了。

3.3子项相容比如,将健身指导员的工作划分为“从事教学活动、指导锻炼、传授技能、业务咨询、组织管理等”(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24页),其中前三项是互有交叉的,并非完全排斥的关系,不能并列。

4如何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

限制是通过增加属概念的内涵,缩小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它所包含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时,一定要注意限制的限度。例如,对于一台“电子计算机”,我们说它是“机器”,表达就不够准确,这是限制不够或失去限制;再如,我们说《水浒传》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那就是言过其实,这是限制过度或多余限制。

所谓概括,则是与限制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通过减少种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概括时,也一定要注意概括的限度。概括超过一定限度,种概念和属概念的距离太远,就会大而失当,以偏概全。比如,把“足球”概括为属于“球类”就可以了,如果概括为“物质”就是过头了。

在体育理论界,失去限制、多余限制和概括失当的问题均有存在。

4.1失去限制比如,将竞技体育的特征之一界定为“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33页),就是缺乏限制的例子。非竞技体育比赛甚至是游戏也有规则及仲裁手段,所以如果不对规则和裁判手段加以限制,则是不准确的。可以加上类似“成文的”、“非常严格的”之类的限制词。

4.2多余限制同一本书,同一个标题下,作者将竞技体育的另外一个特征界定为“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同上,134页),其中,“既定”和“某种”都是多余的限制,不起任何作用。组织竞技体育当然有目标,目标在赛前都是确定了的,再提“既定”即为多余;竞技体育宣扬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有利于赞助商的消费主义观念以及奥林匹克主义等体育价值理念,这些观念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肯定是“一些”或者是“某种”,所以,没有必要再提“某种”,这儿添加类似“有利于赞助商或组织者或体育自身发展”的限制加以突出似乎是有必要的。

4.3概括失当例如,将体育界定为“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增进健康的一种活动”就属此类。再比如,《中国体育社会学》将社会团体的功能概括为下面五条:参政议政、作为政府的助手、经济参与、维护成员权益和成员发展(同上,62页),其中,前三条仅仅是某些社会团体的功能,不能概括为所有社会团体的功能。

5概念举例:功能和目的

“功能”和“目的”虽然不在逻辑学范围内,但我们意在通过对这组概念的举例,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与“概念”相关的逻辑知识。

功能是指事物的功效和能力,也即事物所具有的作用,它取决于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而目的则完全是主观的,是指使用该事物的人借助该事物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同一事物的目的可能截然相反。由于能力不够或者操作不当,致使事物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甚至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可见,功能和目的并非全同。

遗憾的是,我们在从事体育理论研究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大致有五个: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和虚拟功能,而运用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目的大致有: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和扩大教学规模等。但我们很多的文章常常将此两者混淆。

再比如,体育可以说具有“强筋骨”的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增进健康,有的为了健美,有的为了夺牌等等,而后者如果追求过度也可能会损害健康。所以,不能把增进健康界定为体育的功能之一,然而把此目的当成功能的不在少数。

最后,笔者对那些在文中被提及的专家学者们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恶意或偏见,纯粹是为了学术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钟天朗.运动竞赛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饶发玖,等.逻辑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扬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英)L.S.斯泰宾(L.SusanStebbing)吕叔湘,李广荣,译.有效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中心,2007.

[6]周西宽,等.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法制教育概念篇4

目前,国外现有的终身教育法规普遍采用“终身学习”一词。通过对最近十几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以及其他文本或刊物的研究发现,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频率越来越小,而“终身学习”则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和认可。随着国际社会对终身学习政策的推进,我国对终身学习的引用也逐渐增多并有超越终身教育的趋势。然而在立法层面,国内普遍采用“终身教育法”而非“终身学习法”,原因在于终身教育法能更好地发挥法律的功能。那么,广州市应该采用“教育法”还是“学习法”呢?是与国际理念接轨还是与福建、上海等地一致呢?这需要根据广州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法律名称。

(二)终身教育政策概念模糊

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具有持续性、整体性、全面性等特征。其概念的内涵宽泛,因此必须在法规正文内容之前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而,与终身教育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亦不少见,如“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等,甚至在同一政策文本中交替出现。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然而,学术界认为“终身教育”概念应是包含“国民教育”的。这种将“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并列的做法引起了学术界与社会较大的困惑。因此,广州市终身教育政策中的概念应如何界定需要专家学者们仔细斟酌。

法制教育概念篇5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osephD.novak)教授根据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Conceptmap)这一概念,其实质是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种方式,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984年,诺瓦克和高温(Gowin)首次将概念图运用到了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概念图包括节点(概念)、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概念图的编制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确定关键概念。从选定的知识领域中,挑选出关键概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并把这些概念列出一张“关键概念一览表”。(2)概念的排序。(3)进行各级连接,并在连线上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概念图中不同部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可在概念图上形成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超链接,从而使概念之间形成网络结构。(4)反思与完善。对已初步编制好的概念图加以反思和完善,根据学习知识内容的充实不断增加概念网络。

二、概念图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个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概念图的过程。

2.认知主义关于知识的本质研究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是用以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建构人类知识的细胞或基本要素。在知识的系统中,概念是构成和联结知识的“节点”。命题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当代认知心理学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3.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师生表达知识的工具,其优势在于使知识图式化、视觉化呈现。概念图工具给头脑风暴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信心,使他们能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结构关系,更好地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对教师来说,概念图的构建能把主题的多种方面的联系表现出来,因而能提供更多的例子使教学内容更清晰。同时,构建概念图时,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合作学习的进展更快更好。

三、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词汇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概念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把课文中互相有联系的词组织在一起,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组块记忆,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轻松、全面地把握单词之间的关系,快速扩展词汇量。如图1所示,以head为中心的概念图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与头部相关的单词,提高记忆效果。

2.语法教学

英语语法概念较抽象,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来说是很头痛的事。概念图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如图2所示,这张概念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定语从句的语法结构,掌握不同类型定语从句的用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概念图的反思与完善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多媒体概念图的教学应用意义

1.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和个人学习

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理完善教学设计思路,形象地展示知识框架,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地学习。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概念图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及自学能力。

2.概念图辅助教学评价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适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由于概念图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概念本身,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评估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把握程度。同时,绘制与评估概念图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自身的长处及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并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将概念图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参与与互动,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

[3]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4]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5]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6]赵金波,吴红霞,范向华.运用概念图促进读和写[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7]

[8]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2003(7).

[9]赵金坡,黎加厚.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法制教育概念篇6

关键词:mooC;课程设计;概念图;学习目标;主动;评价

1、mooC的兴起

2012年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元年,mooC开始在美国兴起,全球知名大学纷纷加入到mooC浪潮中,中国的知名高校也不例外。与早期功能单一的在线教育不同,mooC几乎可以完成传统大学的一切,包括教师按进度授课、学生完成作业及考试乃至为学生颁发相应证书或文凭等。

这种颠覆式的革命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mooC将对传统的大学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在什么都全球化的今天,mooC也将教育推上了全球化的舞台,这种变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打破了教育壁垒,令教育资源平等化。这意味着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接受世界上最好大学的课程教育。

国内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mooC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国内大学也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努力避免沦为少数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机构。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并开始思考如何在mooC革命的冲击下设计和变革课程体系。

尽管mooC不仅有视频辅导材料还有互动评估系统,大规模地冲击着校园教育,但是质疑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有人提出这种mooC的数字化教育并非等同于个性化学习,会导致教育的单一化、一致化和标准化,培养出的是思想僵化并只追求肤浅、通用知识的学生;还有人提出mooC方式会让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因为学生可以多次选修一门课程,直到通过为止。然而,所有的这些质疑都可以通过校园教育完成和弥补。“精品”的教学内容和“明星”式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和及时的互动是mooC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大量涌现,如研讨型教学、翻转课堂、先解决问题后解释、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等。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C语言课程,是一门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的课程,由于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因此它也是适合采用mooC教学的计算机类课程之一。在新模式和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以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C语言为案例,对mooC环境下课程的设计进行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

2、课程设计与实施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课程设计,为教师和学生制订课程安排,对使用课程资料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描述。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和改进,设计的内容包括活动或反馈的要点、指导或讨论的时间、调动热情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应该包含几个阶段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总结的问题,目前比较公认的是BopppS模型,该模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引入(Bridge-in)、目标(0bjective)、预评价(pre.assessment)、参与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评价(post-assessment)和小结(Summary)6个部分,简称为BopppS。

为了更好地实施BopppS模型,我们围绕授课对象进行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概念图、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以及评价4个要素。其中,概念图帮助构建BopppS模型中的引入(B),建立课程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与BopppS模型中的目标(0)紧密相关;主动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参与学习(p);最后的评价体现在BopppS模型中的预评价(p)、后评价(p)和小结(S)。

可见,概念图、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和评价4个要素贯穿课程实施过程中BopppS模型的始终,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3、适应mooC的c语言课程设计

3.1概念图

概念图是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反映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组织关系。构建概念图使得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能够更好地梳理课程脉络,突出重点内容,从而指导课程的进度安排。

教师在构建概念图时,首先需要挑选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形成概念并将其罗列出来,接着以层次、网络等方式将这些概念关联起来,形成概念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评价和修改,并形成新的概念图。对同一课程而言,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因此会有不同的概念图。即使是同一教师,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也会令概念图随之变化。

对c语言课程而言,课程的关键概念或知识点比较明确,如语句、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递归函数、数组、指针、引用、结构、if-else、switch、for、while等,需要先将其罗列出来。概念有不同的层次和范围,即概念之间有隶属或关联关系,因此需要梳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概念图,我们以控制结构章节的概念子图为例。控制结构概念图如图1所示。

容易看出,在控制结构这一章中,知识点以层次式结构组织。当然,概念图不都是层次式结构,根据不同的理解能够构建出不同结构的概念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修改。

3.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确定了期望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可观察或可量化的新的知识、技能及情感。制订这种定量化的学习目标还有利于后期的课程设计评价。

课程的学习目标通常能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2005年,Bloom按照人的认知层次将学习目标由低到高逐渐划分为记忆(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估(evaluating)、创新(creating)6个层次。Bloom建议针对课程内容,在上述6个层次中定量地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提高可操作性。

学习目标有一定的表述规范,1962年,mager提出制订学习目标应包含3个要素:成效(学生能够完成什么)、条件(何时/何地学生能够完成)和标准(学生能够做到的程度)。上述3个要素必须具体、可度量、明确而清晰,为的是便于教师实施和操作。

结合Bloom和mager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应是在Bloom的不同层次用mager规范描述和制订学习目标。以控制结构章节为例制订的学习目标见表l,其中认知层次的学习目标成效是学生能够罗列出控制结构的常用语句,条件是当问到控制结构章节内容时,标准是语句罗列的完整程度以及正确与否。在明确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制订各自的主动学习方案。

3.3主动学习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过,“实践与思考是学生学到知识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一点对于c语言课程尤为重要。学生想要具备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必须主动学习并动手实践。当学生学会自己对问题进行解释,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时,学习效果会好很多。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与课程相关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看、听和记笔记。主动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强调实践和思考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自主阅读、书写、讨论、实验等方式达到学习目的。

课堂上的互动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课程中互动环节的设计符合大脑工作规律,Johnmedina博士针对人类大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在注意力方面指出两条规律和两个限制:情感刺激规律和要点层次式规律以及单任务和10分钟限制。因此,互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而且能够将课堂划分成多个短时(10分钟)的子单元,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互动的方式很多,如可以回答问题、画概念图、作研讨报告、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其主旨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达到激发兴趣并主动参与的目的。

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设计课堂教学与mooC相结合的主动学习方案,因此提出“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下通过mooC视频学习新的知识或内容,课堂上进行讨论、练习或评述等。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给出具体的讨论内容和课程进度并将学生编配分组。考虑到人脑注意力的10分钟规律,我们将50分钟的课程划分成5个阶段,平均以10分钟为一个阶段进入不同的教学流程。每进入一个阶段,相当于对大脑进行一次新的刺激,以引起新的兴奋点和注意力。

具体来讲,学生可以在下一次上课之前自行观看mooC视频和预习书本内容。第一节课的5个阶段如下:(1)由学生讲心得,可以画出概念图;(2)由其他组的学生对其进行讲评;(3)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互相提问并回答;(4)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评;(5)再由另一组学生讲评上次布置的作业,然后教师布置新的作业。第二节课主要以实际动手练习为主,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并进行实践性指导,学生可以随时提问,由教师或教辅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在课程的最后10分钟,教师进行实践讲评和答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次的课堂表现都计人课程的平时成绩中。

3.4评价

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阶段性的量化考核,用以反映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前期对于学习目标的量化,就是为了能够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评价¨们,因此教学评价与制订的学习目标是紧密结合的。不同于传统考试,评价的方式和目的更加多样化。评价能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反馈,也能够为教师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供支持。

根据要评价的对象,如课程实施、实验安排等,罗列出对象的不同评价条目;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授课对象分别划分出高、中、低3个等级,还可以引人Bloom分类法,注明评价条目的所属层次,绘制出表格,以此给出具体而明确的评价结果。例如,可以将表1中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按照高、中、低3个层次打分,从而完成这一学习目标的评价,控制结构学习效果评价见表2。当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教师根据不同的目的,均可以制订评价方案以及时获取反馈。

综上所述,在mooC背景下,笔者针对C语言课程的概念图、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和评价4个要素进行课程设计初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实施办法及量化指标,为未来c语言课程更好地适应mooC变革提供准备。

4、结语

法制教育概念篇7

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基本依靠法律基础可能,但通用的法律基础课程教材内容过于宽泛,从宪法、行政法到民法、刑法罚、经济法,从实体法到诉讼法,可以说已经基本覆盖了法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法律制度。[1]这些内容貌似齐全、广泛,但实际上都属于概念、制度的堆积,甚至只是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的罗列,缺乏对于法律价值与法律理念的分析,这样的教材当然无法有效承担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普法性质的法制教育所关注的是具体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如果作为一门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职业教育的需要,进行法律条文、法律规则的学习是必要和必须的。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针对所有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应当是基础价值、理念的宣扬,这样才能使法律的精神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的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熟练的掌握,否则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专业的分工,已使得法学成为了一门很精细的学科,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法律条文的学习,尽管在某些时候看似热闹,但在结束之后,却很难留下有意义的印迹。社会工作的细化,也使得法律工作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其他职业群体没有必要非要掌握过多的具体法律条文。

如果说上面是制度性层面的问题的话,目前高校自身在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上的不够重视。很多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当前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更多地注重“就业率”和“升学率”,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认为对学生的法律方面的教育关系不大,抓得自然不够紧。[2]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其次是教育资源受到限制。目前的法制教育是包含于《德育》、《思想政治》等课程之中的,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基本都属于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3]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师基本都是非法学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缺乏法学基础理论素养,在讲授中必然简单的停留于法律条文本身,甚至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深入到法条背后的法理学和法哲学,这样必然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概念的反思

以上内容只是对我国法制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限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进一步举例和论证。但是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制教育的确在新的发展时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都指向“法制教育”本身。正是我们现在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是对于“法制”与“法治”内涵的混淆,使得法制教育面临尴尬。在法学学科里,“法制”指的是一种社会制度,或者可以说,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而“法治”则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也可以说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关于二者的区别,在《法制日报》关于《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的文章中有着深刻的解读:第一,法治是一个蕴涵价值理想和精神意义的概念。既有通过法律治理国家的意思,也有通过法律实现国泰民安的意思。而法制相对而言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既可以用来实现社会太平,也可以用来专横地实施专制或独裁。第二,法治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既包含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也包含着法治精神指引下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而法制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它通常不能像法治那样用来表现从法治观念到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定到法律实施的全方位动态过程。第三,法治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与民主密不可分的概念,而法制,按照现代的理解,既可以在民主的条件下存在,也可以在非民主的条件下存在。在非民主条件下,法制通常只是统治者从上到下制约和强制百姓行为的工具;而在民主条件下,法律经过民主程序产生,既包含规范公民行为的内容,也包含对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的内容。[4]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白皮书使用了“法治”这一概念而不是“法制”。相比法制这一概念,法治概念在内涵上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而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在价值取向上法治强调人民(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而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可以说,法治是具有特别价值内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精神的法制秩序。[5]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法治”相比“法制”更适合作为基础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进行培育和宣扬。正是由于法制这一概念在内涵外延上的狭窄,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局限,导致了现实法制教育更多定位于“普法”而非法治精神的弘扬。如果说对于普通公民的普法宣传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我国具体的法律规则,以便于在具体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使用法律的话,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普法性的法制教育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我国开展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确掌握了很多法律知识,这些知识的丰富性甚至超过大多数的社会公民。但是,法律知识并比等同于法律素质,法治的理念、法治信念这些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和归宿。而很多比较熟练掌握和了解法律知识的学生恰恰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精神、权利意识、平等观念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甚至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于“人”的塑造。目前的法制教育由于自身在内涵方面天然的存在局限性,这最终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无法得到实现。基于“法制”理念的法制教育必然面临尴尬。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改进的路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现行的教育模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需要统筹进行改进。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法制教育自身内涵上的局限,使其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要首先从理念上进行更新,变“法制教育”为“法治教育”,大力推进内涵更丰富、更具价值内蕴的法治教育。李岚清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可以看出,高尚的品德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些都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要将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内化、积淀于个体身上形成稳定而巩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属性。所以,针对所有学生的法律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具体法律规范的宣讲,而应当是更加注重法律的精神、内涵、目标、价值追求的宣扬。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和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法治教育更契合于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更适宜于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进行推广。#p#分页标题#e#

法治教育应当是对非法律专业人士所进行的法律教育。美国曾在1978年制定的《法治教育法》中对法治教育进行了如下的定义:使非法律专业人士具备有关法律、法律形成过程、法律体系、及法律基本原理与价值等为基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法治教育更应当是以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所具备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思辨能力为目标。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而这些法律中蕴涵着诸多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例如人权、正义、民主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透过日常生活的事例加以阐释,最终在大学生心中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法治理念。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任务。法治国家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更需要社会公众树立起信仰法律、尊崇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因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公民没有这种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法治国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顺应了我国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可以在根本上体现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理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改变高校法制教育现状的前提,但先进的理念需要通过制度设计进行实现。可以说,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是确保教育理念有效落实的必要手段。在目前我国教师资源配备不合理、教育形式机械、僵化的现状下,在制度上进行改变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制度的改变涉及到法制教育的每一个方面。比如,首先应当通过制度建设提高教师法学理论素质。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教师,或让现有的专业法律教师充实法治教育队伍,保证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大力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法学素质、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平。使高校最终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当通过制度性的规定,将法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计划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比如可以开设法治思想介绍和导论性质的课程,可以讲授一些中外法学名著。在教学方式上努力发展学生的法律主体意识,将法治理想、法治信念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主体性素质,甚至可以参考国外公开课的形式对“公平”、“正义”、“权利”等基本概念、理论进行引介和讨论。在教材的编写上,通过制度化的设计,统一规定能够实现法治教育目的的内容。这种教育内容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因为这并不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但却必须要能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感受、认同和信仰,在大学生内心固化法治的精神。这种制度性的建设应当体现在教育的每一点一滴中,甚至要求通过制度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法治理念。

法制教育概念篇8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必要过程;前科学概念;物理情景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细胞,它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物理学中没有一些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受《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和廖伯琴关于物理教学的一种模式的论述的启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试图对物理概念教学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两篇文献中的论述和启示

1.1两篇文献中的论述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

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构建新的评价体系。①

(2)廖伯琴在《物理教学中的“以惑为诱”新模式》中的有关论述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前,已有了旧的图式,即已有一些前概念,通过个体的同化和调节等过程,人们的思维便有了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即新的图式。这种从旧图式到新图式,然后再到更新图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思维的组织结构不断地从低级的感觉运动阶段发展到高级的形式的运演阶段,这也是认知图式的改变和发展过程②。实质上,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认知过程。其具体过程分四个阶段,即诱惑、析惑、演惑和解惑。(此论述中的“物理概念”是指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等,与本文所提物理概念不同)

1.2以上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1)学生在学习物理内容前,其实头脑中已存在一些前概念,即“旧图式”。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实质,是用物理概念替换头脑中的前概念,即用“新图式”替换“旧图式”。

(2)物理教学实质上就是“旧图式新图式更新图式”的发展过程。

(3)物理学习要从学生的生活开始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接触到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然依赖。

2.物理概念教学必要过程的提出和意义

2.1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

从以上文献的启示,结合物理教学论中关于概念教学过程的论述,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创设物理概念学习情景概念运用练习概念阶段性的深化发展.

2.2意义

(1)提出必要过程一词,和一种模式不一样的。必要过程是说提出的还是“教学过程”,必要说明它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某个过程就会对学生的概念掌握产生影响。并且这些过程是系统的,某个过程做的好不一定最终教学效果就好,学生概念掌握的情况取决于这些过程协调作用的程度。

(2)物理概念的掌握本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详于此而疏于彼”,甚至没有彼,极大地影响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效率。提出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有利于对概念教学的整体把握。

3.各个必要过程的说明

(1)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学生掌握概念的起跑线

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教学,在同他人进行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概念③。它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表面的,是非科学概念。这类概念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头脑当中,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教学不是白纸上绘图,也不是空瓶中注水,而是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用科学概念置换出来,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因此,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前,要对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作一大致了解,备课时做到备学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创设物理概念学习情景――学生形成概念的土壤

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物理事实、物理实验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中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是符合物理学习的认知特点的。因此可以说,适当的物理情景是学生感性认识事物的必然依赖,也是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必然依赖,缺乏了这种物理情景,那么形成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很多就是因为缺少认识事物的物理情景。

(3)概念运用练习――学生概念认识的二次飞跃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在概念教学上不再刻意追求物理概念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注重概念与学生的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多地以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以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是学生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知识面上。

4.其它问题

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概念教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物理教学的重点,但由于物理概念本身难学的特点,加上初中物理教学受时间和教学工具的限制,概念教学又成了师生共同的难点。上述所提出的只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即一定有的过程,并非只有这些过程。其它方面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待,比如,当教学中出现了易混淆的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当学生不会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总而言之,学生在物理概念掌握方面出现其它问题时,教师要灵活处理,要充分认识到物理概念的重要性,不可袖手傍观。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第3版

[2]宋善炎.物理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廖伯琴.物理教学中的“以惑为诱”新模式[J].教育评论,199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法制教育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课;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13-02

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背负着沉重的五花八门的“传统”包袱,受着来自许许多多“名人名言”的影响与制约,需要用“概念课”来“引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众所周知,在汽车专业有“概念车”的提法。“概念车”顾名思义,是“物化概念”,即以独特别致,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汽车造型展示、诠释某种先进的概念、理念、想法等。正是这样的“概念车”向人们展示汽车设计人员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引领或者代表着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环保车”充分体现环保的理念;“节能车”则充分表现节能的特点;“傻瓜车”可以夸张地展示其“全自动”的特性;“飞机车”表现着“飞”与“驰”两用的需要;等等。这种“概念车”主题明确,风格独特,造型夸张,吸引人的眼球;它一般不批量生产,只具有实验意义,但却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深刻的启迪。实用性不是“概念车”的主要功能,展示科技实力和先进设计理念才是它的真正目的。所以,“概念车”不惜耗时、费力、花钱,而且可以“华而不实”,可以故意“作秀”;然而,毋庸置疑,“概念车”有着巨大的能量,对于汽车的改造与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教育教学改革却不是像汽车业这样迅猛发展。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科学研究,改革的理论总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雾里看花;改革的实践经常是浅尝辄止,变幻莫测,似是而非;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却总是难以风生水起。有些地方依然波澜不惊,许多学校还是死水一潭,大批教师更是茫然不知所措。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高屋建瓴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改革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而这些就需要具有震撼力量的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等引领改革方向,推动实践创新。然而,当下的这些公开课确实难以担负这样的责任。公开课并不是越多越好,听课不是越繁越好,检查也不是越勤越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怎么引领创意设计,在于怎么提高教学质量,在于怎么推进素质教育。因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概念课”来引爆;“概念课”以其独特性和表现力,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强烈震撼,可以有效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概念课”的独特性和表现力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集中而又独树一帜的概念。“概念车”的鲜明突出的旗帜就是“概念”,“概念课”也应该这样。所谓“概念”,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课”则是用课堂设计与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师的演绎,诠释与表现新颖的先进的教育的概念。正如“一车一概念”的“概念车”,我们的“概念课”也是这样,一节课只要体现一个概念或者一种理念,而且体现的是先进的、鲜明的、突出的概念与理念;概念与理念的背后需要有足以支撑的教育理论的支持。比如,我们开设“合作学习”概念课,不一定是4人一组、6人一组,也不一定“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能否让合作对象和数量由学生自由选择呢?“投缘”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而“话不投机”也会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进行与效果。又比如,我们还可以开设“互助互动”概念课,“互助”是相互帮助,共同向上,具有相互帮助的外在作用;“互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与积极性。把“互助”和“互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合作境界;我们也可以开设“学生主讲”概念课,让老师真正成为协助者、同路人;我们还可以开设“一帮一”概念课,充分发挥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作用;等等。一课一概念,一课一方向,集中而突出的概念使得课堂教学改革的公开课具有鲜明而突出的方向。

2.鲜明而又别具一格的构思。“概念车”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别致的构思,“概念课”也应该如此。一般的不仅面对学生、还要面对教师的公开课,甚至是只面对学生的常规课,都会有教育概念的引领,有教育理论的支撑,然而,这些概念与理论并没有给听课者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概念课”却不同,能给人以强烈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概念课”的教育概念、教育理论之所以更加鲜明突出,引人入胜,除了概念本身具有的特性之外,还因为“概念课”匠心独运,构思奇特;正是因为独特、精巧的构思,使得“概念课”的主题更加鲜明,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概念也就更加突出。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制造悬念,画龙点睛,高潮迭起,戛然而止,等等,经过别具一格的构思,均可以给人以强烈震撼,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给听课教师以深深的启迪。另外,课堂导入的别具一格,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知新”而“温故”的改变,也许能够达到更好的“温故知新”的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效果很好,我们可不可以“先练后教”?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于是造成内在的强烈的需要,“颠倒的课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独特的构思能给人独特而深刻的印象。

法制教育概念篇10

【关键词】CDio概念车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7-02

一、引言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Globalinstitute)的研究报告统计[1],我国的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缺乏是不适合跨国公司工作的关键。与欧洲等国家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存在三大弊端:一是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行业背景,二是课程设置僵硬,缺乏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创新教育不足;三是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缺少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不强。中国提出在2020年前完成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需要培养出基于工程实践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工程教育改革成为第一要务[2]。实现第一要务要从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开始,课程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没有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改革就是空中楼阁。

2000年,美国爱德华・克劳利教授研究组开始对工程教育改革进行研究。经过四年探索和实践,他们合作苑⒊隽说囊桓鲂滦偷墓こ探逃模式――CDio[3]。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CDio模式为国际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4]。

将CDio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新尝试。“概念车制作”是新开设校级综合性专业校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概念车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主动研究和学习,教师指导方式。将CDio模式应用到“概念车制作”课程中,以学生团队在工作室(课堂)针对概念车为情境的理论学习、分析、思考为重点,构建一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重理论又重实践的工程教育环境。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

设置“概念车制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灵活性与广泛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该课程要求学生树立工程的概念,同时了解在完成工程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技术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书面及口头交流能力、资料的使用及查阅能力等,还有自我学习和管理等相关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分析与设计、制作、调试、信息处理、文档写作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为造就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组织

“概念车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的过程,将概念车制作分成多项目(或系统)。该课程分成五组,每组学生3~5人,包括车身组、传动组、转向及车架组、发动机组以及电器组。要求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基本安排在传动组、转向及车架组、发动机组以及电器组,成型专业学生安排在车身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分派到各组承担零部件的制作。

四、CDio模式下的课程

1.课程的构思(C)

概念车就是最先进、前卫、环保、最能代表造车工艺的技术与科技发展设计的未来汽车。教学内容的构思是以概念车制作为平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该课程技术内容构思是概念车的制作项目,制作概念车要求每循环教学都有创新,在汽车节能、环保,轻量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概念车主要包括发动机、底盘、电器和车身四大部分,每循环教学创新都要从这四个方面考虑。基于比赛和教学规律的考虑,每循环教学项目都在变化,构思概念车的系统创新是关键,这就是项目任务书。如2015年是转向系统的优化,2016年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开发。

该课题管理内容构思以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进行管理,使学生团队受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熏陶。

2.课程的设计(D)

根据构思的项目任务书,对构思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

“概念车制作”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有很大差别,时间不固定,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运行。主讲教师不站在讲台上将知识或技术灌输给学生,深入到学生团队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团队按照项目计划书去学习和研究,推动项目逐步接近技术指标。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概念车制作”授课在CDio模式框架内进行,需将CDio精神灵活地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采用以学生动手和自行思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研究和思考自行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研讨,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最后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入工程的概念,而且还要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

(3)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技术方面包括,调研、构思、设计、制作、调试和比赛(若有比赛)或总结等内容;管理方面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经费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基地管理等。

(4)实训基地的设计

实训基地设计是按照iSo9001管理体系进行现场设计,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制作基地划分为车身成型区、学习区、加工区、组装台架调试区以及设备存放区。

3.课程的实施(i)

(1)技术方面的实施

实施过程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进行。制作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首先,学生团队调研和检索材料,了解和掌握该任务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如2016年的主要任务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开发,就要了解发动机电控知识和技术,掌握电控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学生团队要出去调研,记录和撰写调研报告。

根据比赛和教学的要求,撰写项目任务书。首先,设定本学期概念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2016年关键技术是发动机电控部分,其他系统进行优化。其次,对概念车进行总体布局,如2016年概念车采用三轮行驶系统,转向系统采用阿克曼转向方式,车架采用前一字后井字结构以及车身采用锥形流线型等。第三、零部件设计采用Cai设计并进行仿真车身强度、刚度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第四、按照已经学过的《机械零件》的知识,对零部件选型。

按照零部件的要求以及计算分析结果,对零部件进行绘制,设计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工装夹具。根据图纸的内容进行制作,制作大部分都是学生团队在学院加工中心自行完成。

零部件全部制作完毕进行组装,组装后进行调试,调试先进行台架测试,台架测试通过后,再进行路试,如果有问题或效果不理想,再进行零部件优化,然后再调试,直到达到比较理想状态为止。学生团队在计算分析、制作以及调试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查资料或看讲义以及教师指导。

课程技术内容讲义总计九章,主要包括车架设计与制作、车身设计与制作、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制动系统设计与选型、传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电动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选择、燃油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选择、电动车测试过程以及燃油车测试过程。

(2)管理方面的实施

大学生日常管理、经费管理主要管理者是学生辅导员承担。数据管理、设备管理、以及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主要管理者由主讲教师或其助教承担。

4.课程的运行(o)

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概念车制作”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构建与现代企业较为一致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使“概念车制作”课程能够正常运行,并逐步完善,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目标。

五、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按照平时考核、平时记录情况、月汇报情况、会议纪要、以及总结报告相结合考核方法实施。即每阶段或过程都有记录,记录作为考核的依据(20%);不定期或定期讨论问题和措施有会议纪要,纪要也作为考核的依据(20%);每月有各组汇报,汇报情况也是考核依据(20%);最后总结报告也是考核依据(20%)。平时有考核记录(20%),平时考核成绩由学生辅导员确定,其他考核由主讲教师确定。

六、结语

“概念车制作”课程经过2015年的试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积累了一些课堂教学经验,为2016年正式确定校级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016年开课已经开始,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自编了课程讲义,制定了课程考勤管理办法以及定期汇报制度,基本建立了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构建与现代企业较为一致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仅一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只是雏形,持续的改进并逐步完善“概念车制作”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麦肯锡.addressingChina'sLoomingtalentShortage,mcKin-seyGlobalinstitute,october2005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