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技术的核心十篇生物技术的核心十篇

生物技术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10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1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影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以沈阳音乐艺术学校的5名拉丁舞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核心力量训练的计划、实施训练方案,得出核心力量训练对拉丁舞平转技术有积极的影响,为今后拉丁舞选手的训练注入了新的训练内容,也为拉丁舞相关人士拓展了新的训练思路。

关键词核心力量平转生物力学

一、研究目的

核心力量作为一个新的训练观念正在引起体育舞蹈界的重视,本文旨在探索适宜与拉丁舞平转技术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从而帮助拉丁舞选手充分认识并且利用核心力量,提高平转技术动作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沈阳音乐艺术学校拉丁舞专业5名学生,其中男生2人,女生3人,平均年龄17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查阅了中国期刊网的相关文献与书籍,并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学科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为本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参考

2.实验法。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核心训练,并对研究对象实验前后的平转技术动作进行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对比分析,依此论证核心力量训练效果

3.影像分析法。依据本研究内容,基于现有条件及设备的限制,主要用摄影技术拍摄实验对象的动作,再利用爱捷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其进行测量分析

4.专家访谈法。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对体育舞蹈、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体能训练等方面的专家和教师进行访谈,对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理论及测试指标等进行专家评定,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特征画面的定义

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摄像机的频率为50Hz,每秒可以捕捉到50帧的图像,每帧图像间隔0.02秒,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拉丁舞平转360度技术动作的的特征画面定义为:平转准备姿势和平转360度时身体姿势

1.准备姿势:平转的准备阶段,双肘打开,眼睛注视行进方向,躯干部分保持与地面垂直(脊柱于地面垂直),左脚上步,左脚为主力脚,右脚为动力脚,肩膀与髋关节形成反身动作,肌肉拧转对抗发力,为转圈储备一定的能量。

2.360度时身体姿势:运动员完成360度的转动,眼睛目视行进方向,肘关节保持收紧,身体集中且与地面保持垂直,保持收紧,后背保持下沉,双脚并拢,重心更多的在左脚前脚掌,为下一步的连续转动做准备。

(二)平转准备姿势实验前、后髋关节角度参数对比分析

运动生物力学指出,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若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力学系统的话,对于这个整体而言,人体参与运动的力可以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是人体内部各肌肉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肉眼不容易观察却存在,而外力则表现在外,容易被人体觉察,对于拉丁舞而言,尤其是单人舞技巧动作,身体当中的内力更多的表现为人体对地面的压力――借助自身的体重,通过脚踝对地面施加压力得以实现;肌肉的拧转对抗,拧转对抗所产生的弹性势能为下一部动作的完成在储备能量。内力虽可以引起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但不能引起整个力学系统质心的运动[1]。拉丁舞这项运动是人体内力和外力协调作用的效果,内力像是一个催化剂一样,可以加强外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人体借助外力又可以使动作完成的更为流畅、协调,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实验前后主力腿侧左髋的角度无明显变化,动力腿侧髋关节角度变大,平转在本研究中是向左转动,左腿是主力腿,主力腿一侧髋角度数无明显变化,动力腿一侧髋关节角度变大,说明肩膀和髋关节的拧转对抗发力越强烈,为下一阶段的转动在储备能量,同时也证明了核心力量的训练效果。

(三)平转360度时身体姿势实验前、后身体髋关节角度参数对比分析

转动360度时身体姿势,是对整个转动过程最后的一个检验,如果在整个过程当中身体脊柱能够保持与地面的相对垂直,那么此时的身体姿势又在为下一个阶段的多圈的连续的转动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连续多圈的转动是由一个个单圈的动作连接而成,多圈转动的完成质量除了和单圈转动的完成程度有关外,更为重要的是圈与圈之间衔接的好与坏。此时如若身体(脊柱)与地面保持较好的垂直程度,可以证明整个转圈的过程动作质量完成程度比较高,同时这也为下一步的连续的转动创作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动作结束瞬间实验前左髋和右髋关节角度平均值分别是169.698°、168.597°。实验后测髋关节的角度平均值明显大于前测数据且趋于180°,说明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选手对于髋关节肌肉的控制能力比前测时好,且保证了身体(脊柱)与地面的垂直,说明在整个平转的过程当中,选手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比前测明显提高,利于转动动作的完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经过核心力量训练,选手在完成高难度动作中的身体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符合拉丁舞这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求,这种训练方法是适应专项需求的,应得到推广

(二)核心力量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也为传统力量训练输入了新鲜血液,然而,如今的核心力量训练在方法体系、负荷控制以及专项适应性等方面依然停留在粗放水平上,缺乏必要的方法论的指导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2

>>探析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应用浅谈未来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时代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及发展趋势王晶:物联网产业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态势分析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探讨基于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智能考勤系统论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与挑战memS:物联网核心技术所在(上)memS:物联网核心技术所在(下)区块链核心技术演进之路蓝牙4.1版本核心技术支持物联网物联网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技术研究中国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诞生关于Lte核心技术应用及网络建设研究物联网应用对wCDma核心网演进的推动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掌握自己“命门”暖通设计Bim技术应用及核心技术研究浅谈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及应用领域多金属矿选矿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4]Hem,ZHenGZ,XUeGX,etal.eventdrivenRFiDbasedexhaustgasdetectionservicesorientedsystemresearch[C]//proceedingsof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irelessCommunications,networkingandmobileComputing.piscataway:ieee,2008:1-4.

[25]eUGenew,YanLeiD.Highperformancecomplexeventprocessingoverstreams[C]//proceedingsofthe2006aCmSiGmo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ofData.newYork:aCm,2006:407-418.

[26]QUaCKt,BaYH,VanGL.objectrecognitionfortheinternetofthings[C]//proceedingsofthe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internetofthings.Heidelberg:Springer,2008:230-246.

[27]BULUSUn,HeiDemannJ,eStRinD.Densityadaptivealgorithmsforbeaconplacementinwirelesssensornetworks,UCLaCS010013[R].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2001.

[28]曾凡仔,孙正章,罗娟,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方法[J].通信学报,2008,29(11):62-66.

[29]eLnaBRawYe,natHB.Cleaningandqueryingnoisysensors[C]//proceedingsofthe2ndaC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irelessSensornetworksandapplications.newYork:aCm,2003:78-87.

[30]周傲英,金澈清,王国仁,等.不确定性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09,32(1):1-16.

[31]LiRZ,neJaDmB,ZHUoZ,etal.FutureRFiDandwirelesssensorsforUbiquitousintelligence[C]//proceedingsof26thnorchipConference.piscataway:ieee,2008:142-149.

[32]GonZaLeZH.warehousingandanalyzingmassiveRFiDdatasets[C]//proceedingsofthe2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engineering.piscataway:ieee,2006:83.

[33]JeFFeRYSR,aLonSoG,FRanKLinmJ,etal.apipelinedframeworkforonlinecleaningofsensordatastreams[C]//proceedingsofthe2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engineering.piscataway:ieee,2006:140-153.

[34]JeFFeRYSR.Declarativesupportforsensordatacleaning[C]//proceedingsofpeRVaSiVe06.Heidelberg:Springer,2006:83-100.

[35]inoUeS,YaSUURaH,HaGiwaRaD.SystematicerrordetectionforRFiDreliability[C]//proceedingsofthe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vailability,ReliabilityandSecurity.piscataway:ieee,2006:280-286.

[36]BoRDeRLa.RFiDmultipleaccessmethods[eB/oL].[20100711].http://vs.nf.cthz.ch/ccu/SS2004/DS/reports/06_rfidmac_report.pdf.

[37]iSo/ieCFCD156933.identificationcardsContactlessintegratedcircuit(s)cardsVicinitycardspart3:anticollisionandtransmissionprotocol[S].Geneva:iSo,2000.

[38]JeFFeRYSR,GaRoFaLaKiSm,FRanKLinmJ.adaptivecleaningforRFiDdatastreams[C]//proceedingsofthe3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VeryLargeDatabases.newYork:aCm,2006:163-174.

[39]SHetHap.Changingfocusoninteroperabilityininformationsystems:fromsystem,syntax,structuretosemantics[C]//interoperating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8:5-29.

[40]wanGw,toenJeSR,ReetZe,etal.acomprehensiveontologyforknowledgerepresentationintheinternetofthings[C]//proceedingsof2012ieeeinternetnaationalConferenceontrust,Securityandprivancyin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piscataway:ieee,2012:1793-1798.

[41]tammaV,aaRtC,moYaUXt,etal.anontologicalframeworkfordynamiccoordination[C]//proceedingsofthe4thinternationalSemanticwebConference.Heidelberg:Springer,2005:638-652.

[42]paLmeRm.SevenprinciplesofeffectiveRFiDdatamanagement[eB/oL].[20100705].http:///docs/articles/7principlesrfidmgmnt.pdf.

[43]SHaoXw.StudyonsecurityissueofinternetofthingsbasedonRFiD[C]//proceedingsof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andinformationSciences.piscataway:ieee,2012:566-569.

[44]ZUoY.SurvivableRFiD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techniquessystems[J].ieeetransactionsonmanandCybernetics,partC:applicationsandReviews,2010,40(4):406-418.

[45]SaRmaS,weiSS,enGeLSD.RFiDsystemsandsecurityandprivacyimplications[C]//CHeS2002:workshoponCryptographicHardwareandembeddedSystems.Heidelberg:Springer,2002:454-469.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3

关键词:林业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2]阚雅玲.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吴龙.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廖建国.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5,(3).

[5]吴林森,汤书福,黄海松,等.主动适应林业行业技术岗位需求变化的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04).

[6]陈茂铨.高职教育林业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概念;创设情景;探究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效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生物的核心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各种情景,进行核心概念教学

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最常用的是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它既方便快捷,又能引入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中。

1.创设实验演示,得出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它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一开始我们不急于出示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是学生先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让他们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自然而然他们就得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得出核心概念的同时,也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创设实践与观察,归纳出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观察田野、池塘、山林及大自然的一切景物,再分析这些生物的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再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创设问题,获得核心概念

在教学核心概念时,教师有时可能通过真观手段,如利用课件,实物或演示实验等,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较为感性,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蒸腾作用”这一课时,先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先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这样一来,学生能形象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了蒸腾作用的核心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1)建构理论教学时,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核心概念,只能让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这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型建构、探究与实验、社会调查、野外实地考察(调查)、搜集资料、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通过这些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核心概念的全面构建。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化验单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等问题;在奥运赛场上,为什么奥运会上要禁止使用兴奋剂――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讨论“有氧运动与减肥”等问题;在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落实核心概念的构建。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领悟并尝试应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键性事件对概念的构建至关重要。例如组织学生调查“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揭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调查或广泛搜集资料,再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公众决策的能力。

三、利用探究教学,深刻地掌握核心概念

以探究的方式讲授核心概念,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以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基因这一核心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教学策略。如:①提出探究问题:基因是否等于Dna?②推理与设计分析: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③取证:通过对资料数据分析出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得出结论:基因只是Dna中的一个片段。④解释证据: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到小鼠体内,我们就发现了小鼠竟然能发出光,证明海蜇的发光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从它的身体中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因此就顺利地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核心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技术。此项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渲染理想的教学环境等优点。如在讲授“细胞增殖”、“减数分裂”、“神经调节”等抽象、复杂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性知识。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5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调查由就业和正在读本科的学生判定课程在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中是否重要。就业的毕业生包括“: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被调查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认为课程对工作或学习的重要度评价分为“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极其重要”,其中“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极其重要”属于重要的范围。我们发现,学院2010届就业和正在读本科的学生中,26%的人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不重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核心课程的满足度调查回答了专业群核心课程“有些重要”到“极其重要”的学生会被要求回答课程训练是否满足工作或学习要求,满足度指标是回答某课程能满足工作的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足”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满足”和“不满足”的总人数。调查发现,学院2010届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的培养水平对目前初级职位或学习的满足度为55%,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二、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

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时,遵循“专业与基地融合、课程与产业吻合、学习与工作结合、教学与生产并行”的专业群建设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由国际货运、企业物流管理、报关与报检三个专业方向构成,以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等方面,对专业群内其他两个专业方向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通过上述对2010届学生的调研,并与港口大型物流企业共同合作,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整理,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在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由企业物流管理方向、国际货运方向与报关与报检方向三大模块组成的核心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港口物流特色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在形成具有港口物流特色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后,我们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建设,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开发,建设了七个实训室,改革了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模式。

(一)建设课程标准核心主干课程引领教学改革,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步骤,围绕就业岗位群,实现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工作内容融入学习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依托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与港区大型物流企业共同合作,围绕企业采购、仓储、运输、货代、报关等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围绕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重组、整合课程内容,并将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二)开发教学模式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与港区物流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模式开发。根据物流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要求,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和工作任务,推行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优质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通过教学模式开发,掌握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开发理论,培养了一支技术骨干力量。

(三)建设七个实训室在学院建设七个(含改扩建三个)港口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建成集港口物流文化展示、口岸物流、国际物流、仓储配送物流、运输监控与调度、生产物流、商贸物流于一体的港口物流与供应链运行管理实训平台,按照物流各专业方向和企业真实情况进行总体规划,以物流核心活动为基础,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整个实训,既体现出真实环境下的物流特点,还可以实现多专业共用、提高使用效率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以完成实际生产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边做边学,反复训练,“教、学、做”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物流操作技能与管理应用能力。

(五)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对课程采取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考核方式。所有核心课程均按a、B、C三种形式与企业共同考核或以企业为主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软件、训练题库等所有核心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并进行网上教学、网上指导、网上作业、网上考核,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高职物流管理

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之成效通过两年的持续建设,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核心课程构建后的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欢迎。

(一)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与满足度得到提升我们于2013年4月份对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学生进行了调查,课程的重要度与满足度如下表。

(二)技能考核通过率与就业率提高实施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后,学生的技能考核通过率为:助理物流师通过率为97%,国际贷代从业人员通过率为98%、报检员为96%,报关员为17%。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9%。

(三)技能竞赛获省、国家奖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亲点学院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物流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2013年4月,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物流技能大赛上获团体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名)。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欢迎。

(四)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港校合作重点建设的10门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标准,其中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7门。建成并公开出版特色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2部。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6

(一)技术生态相关理论

Hannah与Freeman较早关注到“技术生态”问题,并且认为技术间是以“共生”的状态协同演化的,单一技术的演化离不开相关技术与技术生存环境的影响。吴彤提出的技术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衍生出来的,把技术生态学看作是利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分析技术系统内外部相互关系的理论科学。黄鲁成等对专利技术进行生态学的描述,提出技术的个体、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认为技术群落具有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特征,简单分析了技术群落演化的动力机制。毛荐其等认为技术间存在竞争、共生等相互关系,技术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性能够自创生、自稳定;他还认为技术间、技术与环境间是相互影响协同演化的。evaJablonka等认为技术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分裂、芽生、断裂等分开然后再渐渐融合的方式进行繁殖,他还认为生境是促进技术演化的重要因素。Gediminasadomavicius等认为探讨技术演化过程时,不应只考虑单个技术,而应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包含相关技术整体的动态系统,并依据技术在技术生态中扮演的三种角色———组件、产品和应用、支撑和基础设施来分析技术的演化,提出技术演化的生态模型。podolny等基于技术生态位理论以半导体产业为对象,研究了技术的演化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并使用专利数据来测定技术的生态位,表明同一生态位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可通过技术差异化以实现生态位的分离,即降低技术生态位的重叠度。张米尔和杨阿猛从技术共生集成的角度分析了朗科优盘的产品开发过程,构建了技术集成创新和产品衍生两种模型。

(二)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研究

移动通信技术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从技术生命周期来看,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技术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即S曲线的成熟期;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阶段来看,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了第四阶段(4G)的研究与尝试。总结来说,对移动通信技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对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3G)的研究,3G移动通信技术系统虽然基本实现了前两代移动通信无法实现的全球漫游技术和高速率数据传输技术以及相对灵活的、高智能的多媒体业务等用户需求的功能,但是3G在通信的速度、产品的智能性、灵活性和技术的兼容性等方面仍有上升空间。二是第四甚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对4G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的研究与假设,移动通信新技术包括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切换技术、ipv6协议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三是对前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演化规律的总结,我国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在第一代时是完全落后的,需要依赖发达国家的供应,等到第二代移动通信我国开始引进并模仿,第三代移动通信时期我国才有了自主研发的相关移动通信技术,并积极备战迎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来临。四是对推动移动通信系统完善和向前演化的重要技术的研究,核心技术是推动一个技术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自主发展相关技术系统,另外对于与移动通信技术竞争或共生的技术的研究也颇受重视。五是对移动通信技术运用领域即实现功能的研究,移动通信技术不仅仅运用于日常通话,还运用于其他如矿井、数字助理和掌上数控系统等方面;另外,关于运用移动通信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的影响的研究也颇受重视。

二、技术生态系统组成与关系结构

(一)技术生态系统组成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存在着捕食、相互竞争、互惠共生、寄生等相互关系,并且生物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协同演化的,同样的,技术的演化过程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技术在演化过程中,一方面技术生态环境中的知识、技术元、信息等技术生态因子的不断转化来完善技术自身,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技术的竞争、协同,不断改变技术自身来适应生存环境。技术与生物有类似的生存机制和演化机制。借鉴自然界划分生态系统的方法,即按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生物之间关系划分技术生态系统的方法。按照技术在技术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技术生态系统的组成。首先,按照技术在技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即扮演的角色的重要程度,把技术系统分为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两类;其次,根据辅助技术与核心技术的关系把辅助技术划分为竞争技术和共生技术两类。把与核心技术协作或配合的辅助技术称作共生技术,与核心技术和共生技术竞争的所有技术称为竞争技术。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是社会/政府驱动、技术驱动、经济驱动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驱动。如图1所示,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技术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受到技术所在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技术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可以用竞争和共生两种作用来概括;选定核心技术,通过划分剩余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特点来把剩余技术划分为竞争技术与共生技术两类。

(二)技术生态系统关系结构

技术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不是组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另外,技术各层次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依据已确立的技术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接下来分析辅助技术、竞争技术、核心技术三者的相互关系。技术元是组成各技术的主要底层因子,技术元在知识、信息、智因等相互作用下能够相互结合组成新的技术或者改进原有技术,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生态系统中各种技术的相关技术元组成技术基础层。核心技术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核心技术的演化会直接影响技术生态系统中其余各技术演化的进程,进而导致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技术的技术生态位整体跃迁;另外,竞争技术能够实现核心技术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功能,并且对核心技术影响力较大,它与核心技术共同组成核心技术层。其他与核心技术协作或配合以及与技术生态系统中其他组件技术协作或配合的技术统称为共生技术,组成技术层。从技术生态系统内部来说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技术演化影响整个系统;竞争技术升级使得核心技术或相关共生技术为与之竞争而升级进一步影响整个技术系统;共生技术升级使得核心技术或竞争技术为了与它兼容而升级。另外,还有市场需求引导、政府政策指引、经济发展要求、社会技术水平等间接影响因素。用如图2所示的四面体来简单表述技术生态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结构。四面体的四个点分别表示核心技术、共生技术、竞争技术和组成它们的技术元;每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表示对相关对象的作用力。例如,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发生变化,即边长aD发生变化,为了维持四面体的形状即技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有的棱长都会发生变化即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得技术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技术发生变化。该结构显示了技术生态系统内部组成成分密切的相关性和技术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能够用来简单表示同一个技术生态系统中技术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

三、移动通信技术演化

(一)技术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要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就必须分别分析推动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产生原因和作用结果两方面。首先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促进技术升级或创新的原因有很多,有竞争技术的刺激和共生技术的促进等技术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内部作用力;有市场发展的要求以及经济、政策、技术环境等外界因素的推动形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其次分析动力产生对技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影响。总结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演化路径有以下三种方式:①核心技术元核心技术共生技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即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产生、改进或核心技术采用新的技术元,共生技术为了与改进的核心技术兼容或更好的辅助新核心技术也会相应升级或增加,进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②竞争技术核心技术共生技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竞争技术竞争力增强时,核心技术为了生存即不被取代,也会同样产生升级或改变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后影响共生技术进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③共生技术核心技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共生技术演化时,核心技术为了与共生技术兼容或更好地辅助核心技术也会相应升级或改进,进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其他影响因素,例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水平因素等并不会直接作用于技术或技术生态系统本身,而是影响一类或几类技术的演化进而影响技术生态,或者说它们通过以上一种或几种途径共同作用来影响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二)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分析了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途径,再来分析移动通信技术演化过程。首先,识别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根据核心技术占据的生态位的特点,本文选用移动通信技术各阶段采用的多址技术作为划分移动通信技术的阶段性演化标准,并把多址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分析多址技术的演化过程,再来分析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核心技术演化对其他共存技术、竞争技术演化过程的影响。其次,识别竞争技术,必须识别与核心技术竞争以及与核心技术的共生技术竞争的即提供相同服务和功能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技术,例如全球星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宽带技术等。最后,识别共生技术,共生技术是为核心技术或者是与核心技术合作共同实现特定功能或者是给用户增加价值的技术。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初期采用了频分多址技术,但由于它的频谱利用率低、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数据业务等缺点,使得它渐渐被时分多址技术和码分多址技术取代。移动通信发展至今,是时分多址与码分多址共存的时期,但是它们渐渐也显现了在通信速度、智能性、灵活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不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虽然能够解决先存技术的一些不足,但它本身发展并不完善,并且现有技术能够满足大多数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者的需求,因此4G时代的来临还需要技术的突破和需求的推动。图3所示的移动通信技术演化过程中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图中选取移动通信技术运用的多址技术为核心技术,各种多址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竞争的;图中最上面一层表示组成相关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中间一层表示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最下面一层表示与核心技术配合以实现相关功能的共生技术;选取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具有显著间接影响的外界推动因素即社会/政府驱动、经济驱动、技术驱动、需求驱动等。移动通信技术核心技术层因为市场需求、政策改变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涌现出新的技术;新的技术元改进了核心技术的功能,共生技术发生改变以适应核心技术的改变更好地辅助和新技术适应技术生境的变化,来增强技术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艺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园艺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出现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是因为园艺产业就业岗位不足问题,而是因为人才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可见高职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有必要对园艺产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准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在园艺产业就业市场中的定位,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园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社会调查及分析,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单位,集中在包括园艺公司、种子公司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园林公司等企业单位,其可选岗位涵盖以下方向:园艺植物生产或技术服务,园艺植物种子、种苗、园艺资材销售,农产品营销,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物流,园林绿化等。根据园艺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表述,可以把园艺行业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园艺植物种苗生产能力、园艺产品生产能力、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及保护能力、园艺植物应用技术、观赏园艺工程的概预算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构成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及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规划和组织活动、创新能力等方面;社会能力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工作方式等的变化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竞争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园艺职业岗位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三段式”结构课程体系,改变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技能训练薄弱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途径,构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职园艺人才的需求。

(一)围绕园艺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园艺专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

(1)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合作、沟通等能力。该课程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

(2)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学会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着眼于学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通用技术课程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基础化学、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设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

(3)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专项技术能力的要求而设置的,培养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其课程包括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含有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盆景与插花艺术、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观赏树木栽培技术等。

(4)职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就业的方向,为学生今后相似岗位的转换和本专业岗位能力打基础。该课程包括花卉应用技术、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园艺产品营销、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等。

2.将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平行设置,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课程整合。

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土壤与肥料》合并为《植物生长与环境》;职业核心课程中的“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在内容有部分重复,有必要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节约课时,增加了实践时间,使知识更系统。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占总学时的50%以上,注意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时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核心课程则注重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同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增加职业拓展课程和相关职业素质课程。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就业方向选修职业拓展课程,如职业礼仪、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加强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可以在课程设置时开设如《职业礼仪》,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4.课证融合,注重于职业认证考试接轨。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知识的选取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进行,同时注重把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1,10:7-10.

[2]宋争辉.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19-2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120-121.

[6]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38-139.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8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1-01

发端于1995年的物联网技术,目前已走进各类型企业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营职能。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形成,实现了“管、营、控”的三位一体,并适应于当前以供应链作为企业间竞争的行业态势。然而,从现阶段理论界对物联网技术的商用化读来看,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若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将影响到该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定位,从而影响到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融合。正因如此,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面对企业的实际需要,本文将建立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来进行讨论。之所以遵循这一逻辑,实则在于企业本身作为经济主体的特征使然。这样一来,就能规避理论界因过于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功能性,而忽略其在投入中的成本构成因素。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

本文将以大型制造类企业为考察对象,在此情景下来认识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随着物联网平台的建立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因其受到自身市场规模、内在生产规模等要件的影响。可见,关于这一点在很多研究者那里并未引起重视。实践表明,供应链基础上的核心企业往往是物联网平台的实际管理者。

建立核心企业情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需求导向功能

制造类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中游,其上游扮演着物资供应的角色。以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其将借助物联网技术完成采购物流的工作。采购物流属于三段物流形态的开端,也是决定着核心企业内部生产物流能否合理开展的关键前提。

1.3供给推动功能

与普通生产性企业不同,大型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的是订制花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使得产成品的销售前置于生产合同的签订之中了。然而,随着产成品在客户方的调试成功,在长期的使用中仍面临着产品部件的更换。此时,核心企业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配件的供给协调了。

以上基于核心企业视角下的物联网功能定位,就具有很强的收敛性,并也与当前生产实际相契合。

2定位驱动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主要配置在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相应人员的培训方面。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扣除上述费用支出并达到预期,才能被认定为合理的应用形式。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为此,以下在两个方面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2.1物联网技术应用本身的费用支出

由于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搭建的,这在大型制造类企业中将可以省略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但从以“管、营、控”三位一体化的物联网业务内容来看,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集中在与上游和下游各节点间网络终端的衔接。此时,这一方面就成为需要重新投入的经费支出部分。

2.2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的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存在不同,前者体现为设备对抽象劳动的吸收。而吸收效率高将提升有效劳动的量,进而创造出更多数量的价值。作为目前开放形态下的企业生产模式,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三位一体作业内容,便能从效率的角度来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不难看出,以上两个方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便能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从而,避免的任意拔高的不足。

3分析基础上的应用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应用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子系统与整体的融合

在这里笔者不打算从物理层面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毕竟这在目前已被诸多作者涉及,而是针对他们的不足并在分析技术上提出:需要建立起子系统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间的融合。一般而言,以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载体,而满足企业对组织资源的配置,这就要求物联网技术在应用时应具有对eRp系统的植根性,并着力于对上下游供应链各节点业务的协调与管控。这就为物理层面的讨论,提出了约束条件。

3.2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

包括GpS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在内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其在物理层面不断得到优化的同时,还应着手开展相关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出发,岗位能力应包含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力,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资监管能力。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理论所指出的管理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在这里的应用分析中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3强化核心企业的职能

理论界在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时,往往陷入工具理性的假象中。似乎认为只要优化了物理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的功能。实则不然,供应链系统中的各节点体现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未能达到预期时往往人为降低物流网技术的经济价值。因此,需要借助核心企业的市场势力和利润中心地位,强化对上下游节点的管理。这样,才能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结语

本文认为,目前理论界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对此,需要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厚颀.基于工作流的物流eRp架构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0(12):32-33,36.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9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核心网;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tm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76-01

物联网是通信业“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更多终端集中地接入到网络中,并且一起将信息传递到物联网应用平台上,这会对移动核心网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物联网的推广对于核心网的演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两者的结合。

一、物联网和移动核心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展的重要时期。其英文名称为“internetofthings(iot)”,其主要是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且包含了两种意思,一方面是指物联网的中心和基础依旧是互联网,是依据互联网的基础上拓展的网络项目,另一方面是指应用端拓展到一切物体与物体之间,实施信息沟通和通信,也就是说物物相吸。

移动核心网技术包含了2G核心网技术、3G核心网技术以及4G核心网技术。

二、核心网的演变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推广,核心网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依据现阶段核心网拥有的物联网工作内容。不需要构建物联网平台,促使物联网工作融入到2/3G网络中的GGSn或4G网络中的Sae-Gw中,可以减少成本支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真实性较低,占据现有网络资源,同时物联网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受到约束。这一阶段出现在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时期,此时工作数量较少,需求低。第二,构想物联网平台,且物联网平台与核心网应用的是内部接口,运营商提供物联网工作,这一阶段确保了服务工作质量,且可以全面应用现阶段的核心网信息资源,有助于现阶段多样化网络的结合,满足物联网发展的要求。第三,应用混合组形式,物联网服务上提供接口。运营商除去供应自身的物联网工作之外,还可以融入其他物联网服务供应商的工作内容,且核心网支持其他物联网工作提供商的接口。这一时期满足物联网发展的成熟时期。

现阶段,物联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拥有两种发展方案,一种是建设物联网的核心网,另一种是优化现阶段核心网达到物联网工作需求。对比两种方案,前者的工作内容包含了短期容易部署和长期需要分析核心网的结合;网络构成包含了新增网元,且过于复杂,融合难度较大;在实际发展中优化现阶段的支撑系统;短期内成本支出不高,在长期发展中要深入分析投资可能性;是专属网元,确保QoS;在实际发展中可以进行整体规划,有助于网络长期演变。而后者初期满足要求,物联网成熟之后难以满足需求;演变的思路非常清晰明了,可以很容易的融合;共同享受现阶段系统信息资源,但是在长期发展中需要进行优化;可以保护资源发展;同时在实际发展中需要关注现阶段网络构建发展需求[1]。

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结合此时物联网工作量较低,核心网依据实现工作功能为方向,结合现网优化也不会对现网设施产生数量上的影响。物联网发展到中后期,对网络承载量和质量要求较高,核心网难以满足工作数量提升的需求,可以在这一阶段构建新的核心网网络。

三、物联网的演变方案

(一)引进新技术

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引用分布式HLR。HLR就是归属位置寄存器,是移动通信网中移动应用者的信息系统。现阶段网络HLR主要由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集中式HLR从数量和拓展上难以满足物联网储存的要求。因此,物联网发展需使用分布式HLR。另一方面应用引人3GDirecttunnel技术。其实依据将控制和承载划分,在RnC和GGSn两者之间构建应用者面渠道,应用者面流量选择在RnC和GGSn中实施信息的传递,从而减少SGSn的应用者面流量压力。在引用3GDt技术之后,管理面信令依旧是依据SGSn完成,并且依据SGSn明确什么时间构建直接连接渠道和对渠道优化和更新等内容。

(二)物联网与现有网络融合

(1)2G/3G/4G网络与物联网结合分析

物联网与2G/3G/4G网络的结合也是发展的一种形式。移动业务的2G网络用户正在逐步萎缩,3G/4G网络特别是4G网络正在大力发展。移动的各项增值项目和网络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在3G/4G网络中达到目标,3G/4G网络是物联网最优质的载体。鉴于物联网只能处于移动核心网的pS域中,物联网与移动核心网融合的重点是为了引用新式硬件架构的大容量GGSn/Sae-Gw设施,在传递以往信息资源接入技能的过程中,还要提升设施的性能,应用安全管理技能、支持QoS商议和工作研究水平。同时为了满足物联网工作发展的需求,GGSn/Sae-Gw还需要拥有与第三方网络和aSp的互联技能[2]。

(2)imS网络与物理网结合组网

imS是ip多媒体子系统,也是一种新式的多媒体工作形式,其可以达到现阶段终端客户要求更现代化、更多元化多媒体工作的目标。

imS支持开放化的网络构成和多样化的工作优化能力,为了达到工作创新的目标奠定了有效的基础。imS构架提出了一个安全、开放、可以拓展能力、多样化的工作平台,保障了物联网新工作内容应用的快速开发设定和新工作网络多次建设消耗的最小化。对于多样化的物联网工作应用来说,imS系统应用标准化的开放接口,可以不断提升产品兼容性,促使物理网行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并且可以有效提升供应各项物理网工作应用的速度,促使工作更好的结合,满足开放的工作供应形式需求。

物联网与imS结合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工作内容:第一,控制融合。主要是依据现阶段imS网络融入到m2m网络,以此成为m2m控制网对其工作内容是实施全面管理。第二,工作融合。m2m应用是imS应用中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应用者和工作内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imS应用者和工作可以拓展到多个场景当中。第三,全面融合。将m2m与imS两者应用结合到一起,依据一样的应用服务器解决问题,并且结合现阶段存在的ip承载网达到imS网络和物联网融合的目标[3]。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对物联网和移动核心网的定义和演变实施了分析,且结合现阶段科技技术发展需求,分析了物联网与移动核心网融合的形式。由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需求,不断分析了两者融合的网络构架,且依据规定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韦乐平.电信网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挑战[J].现代电信科技,2015,Z1.

生物技术的核心篇10

为了落实好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文件精神,生物技术教指委组织筛选了部分高职院校专题立项编写生物技术类各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笔者承担了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要求编写工作。生物化工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整合了4个开设本专业的院校体色,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要求。考虑到全国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差异,这个要求只是是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开设的最低要求和建议。

一、生物化工工艺专业概况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是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工基本技术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专业。本专业毕业生应该能熟练使用化学与仪器分析手段检验产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具备产品推广与市场维护能力,能够在生物、化工、制药等行业生产、检验和销售环节从事生产操作、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生物化工工艺专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生物化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化学工业、农药化肥、医药、环保领域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部门。能从事胜任微生物制备、发酵控制、生物转化、化学合成、产品分离精制等生产操作;相关原料与成品检测以及相关产品的营销与市场维护工作。

二、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岗位分析

1.初始岗位群

1.1主要职业岗位

1.1.1生物化工相关的生产操作岗位:主要指粉碎、糖化、发酵、菌种操作、生物催化、化学合成等操作岗;蒸馏、过滤、萃取等提取单元操作岗;消毒灭菌、产品包装、生产现场卫生等辅助单元的岗位操作岗。

1.1.2生物化工相关企业的品控岗位:主要指原材料、半成品及产品相关的检验、化验等操作岗、品管、品管等管理岗。

1.1.3产品营销与市场维护岗位:主要指推销,市场督导,售后服务等岗位。

1.2相近职业岗位

1.2.1防疫、商检、技术监督、环境检测等国家部门的检验岗位。

1.2.2生物化工产品、食品研发助理岗位,相关科研或教学单位的实验员。

1.2.3实验室认证服务,企事业单位生物化工相关网站内容管理员等拓展岗位。

2.发展岗位群

经过2~5年的工作,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进修)后,可升迁至以下职业岗位:

2.1在生产管理、工程组织等部门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如车间主任、生产部经理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2.2在品控部门从事质量控制工作,如检验室主任,品管部长等。

2.3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从事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管理工作,如区域销售经理、部门销售经理等。

三、课程体系建立

1.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过程性知识为主,辅以适度够用的原理和概念,要与区域经济及企业结合,针对职业培养目标,紧贴岗位开发课程。形成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导向,涵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基础知识培养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总体要求

三年制专业建议课内总学时1600~1900学时,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建议24~28周,课内学分,实践学分和其他素质培养学分总学分建议130~140。

2.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以生物化工核心技能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出现简单重复的问题。

2.2突出理论适度,强化技能的高职特色。专业基础课程控制在5门以内,基础实践与专业实践环节总共占总学分的30%。

2.3提倡开设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

教学进程安排应包括四个层次,一般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但不需要局限于这一顺序,开设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建议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

3.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基本素质所开设的,主要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

3.2职业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应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大类和化工专业大类的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开设3~5门,建议开设的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操作与育种技术》《电工技术》《化工制图与CaD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化工原理》等。

3.3职业核心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应能体现生物化工行业的核心技能的课程,要成为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载体。建议开设的课程《发酵工程技术与实践》《生化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业分析技术》《发酵工厂工艺设计》《发酵产品生产技术》。

3.4职业拓展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是为满足学生横向学习及纵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设置的,如相近专业、专业技术方向、综合素质等。各类技能证书未涉及的课程安排在职业拓展课程课程中。一下是各院校开设的职业拓展课程,但不仅限于此。《生物工程概论》《精细化工技术》《燃料乙醇生产应用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微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制药》《推销与谈判技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应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构建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单项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实训职业综合社会实践的四层递进体系和毕业考核和社会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