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十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十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47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特色;实证研究;推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9-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北京广播学院于1958年开创,90年代以来作为一门传媒类新兴学科得到蓬勃发展,现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几十年来,各大院校在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立足专业发展现状和用人需要,进行了各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如同济大学李英春老师在《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中提出,“要搞好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课”①。福建师范大学宋解、吴瑞坤老师在《对电视编导方向课程教改的研究》中提出,“要在教学、实验上突出实践环节;在考核方法上总评成绩向实验倾斜,突出创作型人才的培养”②。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王禹泽老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要拓宽实践教学空间”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学科融合性很强的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培育更多社会认可的复合型人才,顺利接轨市场前沿。经过对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考察,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诸多与实践、就业脱节或滞后的问题。显然,作为新近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井冈山大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新途径势在必行。近几年,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上,积极尝试了一种“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课堂理论与实践操练嫁接,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通过对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统筹安排,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链条,以项目创作(即影视作品)为核心,让学生每学年完成不同的作品,同时,老师要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把关”,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创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以项目带动课程学习,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

通过课程项目的展开,让学生亲自体验从策划、拍摄到编辑成片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摄制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有关摄影构图、摄影角度、机位设置、布光以及画面编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项目教学法将改变以往专业教学设置上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解决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二)围绕项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任务的安排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优势进行选择,并且承担项目相应环节的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彼此之间要经常进行探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尊重他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不断地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方案。在项目的评估考核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外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平稳过渡。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课程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是要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势必要和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任务,以此来操练课堂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并亲自参与多个项目之中,和学生碰撞思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使整个课程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影视导演实训》实施项目教学为例做简要阐述。

(一)项目设置

学期初,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实践项目目标将设定为一部电视电影,并拟定项目实施的初步方案。接着,将项目任务进行细化并分工,安排剧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任务,完成时间表和各工种的工作联系表。随后,进入正式实施项目阶段,具体就是以小组合作方式执行项目前期设定的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定期完善和调整计划。具体项目实施过程如下:

一是前期筹备阶段:

1.组建创作班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工种,确定导演组、编剧组、摄像组、场记组、灯光组、剪辑组人员等。

2.创作剧本。主创人员创作剧本,并且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导演组讨论,核定剧本。经过一个多月齐心协力的创作,剧本《杜鹃山》完成,主题是反映动荡时局中人性中善的坚守,故事跨越了民国、和现代三个时代,反映了两段刻骨铭心却误会交织的情感故事,一段情感源于戏剧《杜鹃山》,另一段情感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杜鹃山的地方。

3.遴选演员。开拍之前,我们安排候选演员进行带妆试镜,按照不同年代进行分组搭配试戏,遴选合适的角色,确定不同时代的男女主角和各类角色。

4.撰写导演阐述。目的在于考验导演组的宏观把握能力。导演阐述内容涵盖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设置、风格样式等方面的阐释;包括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要求;对音乐、录音、剪辑、特技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5.选景。框定拍摄场景,摄像组去踩点,并且练习室内景和室外景的选取和搭建。

6.创作分镜头剧本。编剧组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写作,练习分镜头剧本写作中情节的强调和省略。

7.拟定拍摄计划。正式拍摄前进行演员演练走位,导演和摄像师确定拍摄方式和机位选择。

二是中期拍摄阶段:第一步,化妆组帮助演员进行定妆,道具组购买道具、服装,摄制组再次踩点选景,其他组配合完成拍摄准备工序。第二步,导演组召集各路人马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详细的场面调度设计,划分几类场景集中拍摄。拍摄镜头定期上传课程百度云盘并整理。拍摄阶段结束,进入后期编辑阶段,经过初剪、细剪、精剪,反复推敲、调整,同时处理好音乐、音响效果与编辑好的画面的合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涉及字幕、特技等诸多问题,相应的人员要全力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达到老师和导演提出的合理设想和要求。

(二)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项目评估,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项目完成成果即电视电影,并且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实践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克服遇到的难题;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哪些段落是自已亲自参与完成的,要求附上文案、图片或影像资料;通过此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哪些还有欠缺?另外,导演组整理一份剧组工作人员考勤表和小组各工种之间的互评表。综合这些方面的依据,老师根据视频作品和学生们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进行总体评价和课程考核。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又为实现零距离与用人单位接轨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和评估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项目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关联,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项目教学法的推行途径

毋庸置疑,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项目为依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影视创作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切实突破专业教学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困局。为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更好地推行项目教学法,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一)构建合理的专业培养体系,探索课程改革

在本专业教学上,把教学安排与项目实践结合,以课程开设辅助项目创作。教学负责人设定每学年的实验创作项目,项目的类型包括剧情片,纪录片,mtV以及电视节目等。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性课程,如影视作品鉴赏类课程,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剧本创作类课程,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剧本创作。开设完基础课程后,以后每学年课程设置与当年设定的实践项目相关。陆续开设视听语言课程、摄影技术、照明技术、后期剪辑等课程,并把项目创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项目创作带动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所有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二)引进专业实践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

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创作型教师人才库,才能更好地支撑项目教学法的运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项目实践指导能力,积极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评估计划;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设置的项目的实践,从创意策划、文案形成、拍摄录制、后期编辑全过程和学生参与创作项目,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外联能力,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三)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学期成绩考核挂钩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纯粹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乏味的理论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众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及完成项目过程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体现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课程考核挂钩,并且项目创作可以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每学年由专业老师组成评审小组,以学生在作品中参与的工作量和贡献为依据,对小组作品和学生个人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能使学习较为扎实地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个新事物,不仅更好地将本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发挥了出来,更为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项目教学法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改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2

一、电视节目研发系统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

节目研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节目精确定位的过程。通过节目定位,辨别节目的特定受众与关键客户,并由此制定出节目的目标及其实现细则。研发评估中“目标”的设定和考量是整个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准绳,是制作评估系统的依据所在,也是节目购销评估、传播效果评估和品牌评估的参考标准。现代评估方法多以“目标”为中心,即根据具体工作中的职责建立起配套的特定目标,用以衡量实际绩效的达到程度。目标具有多项显著功能:目标是组织努力的方向;目标是激励组织成员的工具;目标是分工与控制的基础;目标是管理科学的依据。广播电视节目研发评估系统中的目标设立,不仅可以用来检查节目先期策划,为节目的生产制作质量把关,还可以用来评估其后期运营的可行性,并对其“终极价值”施加作用和影响。

(一)节目研发系统的特点

研发系统在整个评估体系中的前置性决定了其具有全面性和全员性的特点。此外,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其必然具备系统性的特点。

1.系统性

节目研发评估系统是节目生产经营和科学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涉及的环节。作为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子系统,节目研发评估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其他子系统有指导作用。这种相对独立的系统化,包含的意义是从节目研发内容的系统化转化为节目研发指标的系统化。

2.全面性

这里的全面性主要是指电视节目研发评估系统包含对节目生产经营乃至效益的全过程的预估。它要对节目生产经营整个价值链中所涉及的一切组织和一切环节进行预估,包括总体的综合性预估指标和具体的专业性预估指标,借以实现对电视节目全过程的管理。

节目研发评估系统的全面性体现在其所构建的指标系统中,包括节目总体规划、节目制作、节目购销、节目播出、节目品牌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构成了节目研发评估系统的总体框架。它与节目生产经营的各个相关组织都发生关系,包括节目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因为,在节目评估体系的所有子系统中,节目研发评估系统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上游地位。节目研发评估系统的科学性,与后期的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节目品牌传播等环节关系密切。

3.全员性

研发评估系统将涉及节目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所有参与人员,具有统筹性。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使节目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目标,并且严格地按照计划办事。例如,设立主题、题材、节目形态、制作方式等指标,主要是为节目制作部门与人员设立目标,每一位参与的人员对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节目的制作阶段,才能按照研发评估的目标去完成任务,从而保证“差节目”不会被制作出来。

(二)节目研发评估系统指标设立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广播电视节目,归根到底是要满足整个社会和人民对文化娱乐以及信息、教育的需求,同时,要有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促进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功能。因此,研发评估系统的指标设立,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以及平衡意识,避免过度追求单一指标的效应。

2.可行性原则

节目研发评估系统指标的设立要符合客观的国情民情和节目市场的规律,克服各种不切实际的假大空设想和盲目性指标。这就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立科学可行的预测目标,制定出合理的评估指标系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广播电视播出资源的浪费。

3.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一种全面的综合平衡。社会需要和环境条件是瞬息万变的,在前置的节目研发评估时,完全预见所有情况是不可能的。因此,节目研发需要留有适当余地,一旦情况出现变化,可以及时调整,以保证节目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电视节目研发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节目研发评估阶段主要是论证节目的潜在价值或可行性,涉及的指标包括主题、题材、节目形态、潜在受众、制作方式、财务模式、盈亏平衡点、成长性、增值性和创新性等。

(一)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电视节目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节目的主旨和灵魂。

电视节目反映或表达的主题在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小和受关注程度的高低,对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和节目一系列价值的深度开发起到决定性的预测作用。

这一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节目主题是否具备显著性;其所反映的内容在相应社会群体中是否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所报道的事件与人物是否被受众所知晓;内容的时效性强弱;是否能使受众产生新鲜感;等等。

(二)题材

题材,是指构成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它一般由人物、环境、情节这三个要素组成。在节目题材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以何种题材去反映主题是评判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节目题材拥有独特的组织密码和运行规律,不同的组合与运用方式,会使制作出来的节目产生大相径庭的市场效果。节目题材是否能够做到减少受众与节目间的交流障碍,简化阅读和认知环节及难度,是题材指标的评估内容之一。[1]由于节目与受众在时间、空间和心理距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节目题材的布局与安排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视知觉定位,直接制约着节目与受众间的互动。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尽管内容不一,但无一例外具有同一特点,即尽量将节目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与受众阅历相似的生活事件中。

但是,在承认题材认知容易带来观众共鸣的同时,也要体认到异质题材可以带来审美上的“陌生化效应”。因此,节目研发评估系统在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要鼓励题材创新。在相同的节目主题下,独特而有新意的题材是预估节目市场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节目形态

节目形态,是节目存在的独特形式和状态。[2]构成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是节目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刺激元素、情感元素、故事元素、时间元素、空间元素,甚至经济元素、政治元素、文化元素、社会元素、技术元素等。不同的节目元素、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节目形态。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编码方式,就会有多少种节目形态。不同节目形态的元素相互交叉,互为文本,已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潮流。

节目形态是由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共同建构起来的、凭借某种内在机制运行、调节和规范而显现的一种稳定的信息状态。也就是说,节目形态不是节目创作者的专利,而是同时需要得到一定规模受众、一定时期的认可,否则,任何节目形态都将昙花一现。事件、整体性与互动参与是节目的基本动力。同一般的广播电视节目相比,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尽管内容不一,但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善于与受众进行广泛的视知觉交流。对节目形态的把握,应力图使节目一开场就制造出观众对事件发展最终结果的期待与氛围;中间阶段则要保持这种受众与节目间交流的基本节奏,避免受众注意力旁移;最后要有一个具有开放性策略的结局,进一步强化受众对节目的需要与期待。浙江卫视在2012年6月开播的综艺性励志节目《中国好声音》就属于这一类,因而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并非任何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只有部分节目的出现才意味着一种新节目形态的产生。那些单纯抄袭模仿的节目只会增加节目的数量,却谈不上对节目形态有任何贡献。创新的节目形态设计,是节目生产经验和创意的完美结合。节目形态不仅决定着节目的制作方式,同时也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和观念的节目处理方案。但是,没有内容和观念的节目形态,就像没有血肉和灵魂的躯壳,无论多么完美,也是没有价值的。

(四)潜在受众

潜在受众,是指“能看”和“想看”电视节目的人。除了受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限制的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属于潜在受众。或者说,在一个新的节目播出之前,任何人都只能是潜在受众而非必然受众。潜在受众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比较固定,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个常数。潜在电视受众研究的理念,在于将受众看成一个整体,即应将所有具有社会意识的人都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有些人因种种原因目前尚未接触电视媒介,也需要了解其不接触的原因,努力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收视环境,使他们从潜在受众变为现实受众。

研发评估阶段需要对节目潜在受众的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这一指标的设立也可以作为评判节目设计与播后各个环节效果的参考标准之一。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众研究已从“受众反馈”研究逐渐转变为“潜在受众”研究。潜在受众研究可以更客观、更细致地把握目标受众群的总体状况,减少节目生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降低节目产品在各个阶段的运作成本,提升传播效果。

在节目研发评估阶段,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潜在受众需求进行预估:

1.潜在受众规模

潜在受众规模是指根据节目的主题、形态、频道覆盖地区的人口数量、收视偏好和播出频道影响力强弱等指标评估节目收视可能达到的人口数量。节目设计首先要对本节目的核心受众和潜在受众进行规模预估。节目研发评估就是不仅要学会“看客下菜”,而且要学会预估“有多少客,做什么菜,做多少菜”。例如,娱乐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的受众规模,一般来讲,要大于教育类、专题类节目的受众规模。

2.潜在受众构成

潜在受众的构成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年龄段构成、学历构成、职业构成、收入构成和地域构成以及性别构成等。对节目市场价值评估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受众的收入评估。潜在受众的收入水平将导致其对节目内容的收视偏好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节目生产者必须对潜在受众的经济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调查和判断。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收入越低的受众,越喜欢电视剧;而随着受众收入的增长,对体育、专题和新闻类节目的收视兴趣会相应增长。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潜在受众指标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对节目的选择与收视时间长短都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受众收视偏好的重要因素。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中学文化程度的观众热衷于收看电视剧和电影,小学以下和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受众则对同类节目观看较少。

3.潜在受众收视习惯预估

收视习惯主要是指受众收看节目的时间、场所、节目类型、长度以及媒介选择等。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使广播电视节目从研发阶段便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潜在受众。视听习惯是一种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应的固定行为。这种行为有很强的潜意识作用,在生活中会成为一个人在行动时的首要选择。如一个人习惯了在早上看新闻节目,那么,一旦哪个早上没有看到,他就会感到焦躁。习惯是在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或调整,但一般不会是根本性的改变,更不会成为常态。不研究和顺应潜在受众的视听习惯,任何节目都只能是自娱自乐,或者事倍功半。

(五)制作方式

制作方式是衡量节目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节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制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宽带技术和卫星与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也不断变革、不断丰富,既有一掷千万金的大成本制作,也有接近免费的随机制作。这一指标要解决的问题是:依据节目的主题、形态、题材等前置要素,来评判节目的制作方式是否适宜、制作的难易程度和成本大小。

(六)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是指产品获得资金的渠道,即钱从哪里来。资金来源主要分为自有资金和吸收资金两大类。这一指标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节目的类别和成长的不同阶段,判断所需资金的多少和资金的可能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决定采取合适的节目财务管理模式。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自有资金,包括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国家基金)和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企业基金)。

2.吸收资金,也称“借入资金”,主要包括企业向国家银行的借款及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应付未付款等。

财务模式(财务管理模式)是依托于特定的理财环境,以价值为导向,综合运用财务目标、财务资源配置、财权配置、业绩评价等要素,发挥整体管理功能的结构体系。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开创、成长和成熟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

(七)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经济学上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损益分歧点或者收益转折点。通常是指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即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时的产量。

盈亏平衡点分析主要是利用成本的固定性质和可变性质来确定获利所必需的产量范围。在广播电视节目产业链上,节目全部成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随产量而变化的可变成本,另一类是不随产量而变化的固定成本。成本汇集总额在扣除可变成本之后,必须被纯收入——节目销售收入所补偿,这种经营才能产生利润。如果扣除可变成本之后的纯收入刚好等于固定成本的汇集总额,那么这一点或是这样的销售水平就称为盈亏平衡点。低于这一点就会发生亏损,超过这一点就会产生利润。任何节目的创办都需要一定的投资,任何投资都希望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节目在创办之初,都要进行盈亏平衡点的评估,否则,将陷入财务赤字的无底洞。只有不计成本地宣传节目或许才不需要评估节目的盈亏平衡点。

在节目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变动将对盈亏平衡点产生直接影响。从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模型中可以看到:节目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节目品种结构等因素的变动都会对节目的盈亏平衡点产生影响。

(八)成长性

广播电视节目的成长性是对节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估测量。管理学理论中,成长性的定义是对目标对象成长内在本质的明确。企业成长性的衡量标准是,由于自身的某些优势(如资金优裕、技术垄断和管理高效等)而可能在将来迸发出潜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得到高投资回报。广播电视节目的成长性则是指在节目自身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之间的联系及节目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与趋势。有成长而无持续或有持续而无成长的节目都不能被称作具有成长性的节目。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成长性应包含持续性、动态性、波动性、效益性、扩张性等特征。其中,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九)增值性

优秀的文化产品或广播电视节目应具有超越时代和市场区隔传播的保值性和增值性。这也是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价值和终极价值体现的关键所在。只有那些能够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种族、跨越文化传播的文化产品或广播电视节目,才有可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终极价值。媒体如果急功近利,生产的广播电视节目只是为了满足于一台、一地、一时、一次的播出或需求,那就不仅是对广播电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是放弃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未来使命。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新旧媒体的分化和融合都在加速,媒体增值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展,新方式层出不穷。以电视媒体为例,户外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电视媒体和业务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节目消费方式,只是消费纯粹的节目内容,没有其他附带的增值信息,导致节目的制作只有单一目标,节目制作本身就是节目制作周期的全部。然而,各种新媒体电视终端出现之后,广播电视节目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就需要制作不同格式和制式、适应多种媒介传输手段和消费方式的节目版本,以使其增值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和其他传媒的资源进行多渠道的整合营销。

也正因为此,在节目的研发阶段,节目的制作者就要对节目的增值方式和增值能力进行指标性的预估,从而决定节目的上下和投资的大小,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十)创新性

创新在现代管理学中是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判断企业成长潜力的关键依据。广播电视节目毫无疑问属于创意产业,创新应当是它的本质特征和自始至终的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评估首先要看节目的创意。没有新意的节目要么是克隆他人的跟风之作,要么是没有生命力的速朽产品,不但永远成不了品牌,而且根本没有投资价值。节目的创意体现在节目的理念、节目的形态和题材的拓展以及主题的深化等多个方面。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评估还要看节目的科技含量,包括节目场景的设计水平、节目形态的科技应用、节目制作的科技水平以及节目内容的科技应用等。广播电视产业是高科技行业,节目的科技含量往往决定节目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例如,中央电视台2009年的改版中,在运用网络、卫星传输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新闻报道的新模式,选择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调度为轴心,利用网络传播、卫星互联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以多视窗的形式实现主持人与记者或有关嘉宾的谈话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展开,从而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透视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评估还表现在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对境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开发。正如西方电视美学家赫拉斯·纽肯默所指出的那样:“我认为情景喜剧和电视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现实感。每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系统……打破这种现实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配方。在某些情况下,这也就创造出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3]境外节目本土化近年来已成为节目形态创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借鉴他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关媒体或机构如果在引进外来节目时不能进行合理的、带有文化和价值再创造意味的本土化改造,不但不能达到“西体中用”、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而且长此以往还会遏制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性在节目研发评估系统中虽然是最后一个指标,但却是最重要的指标。

三、广播电视节目研发评估指标系统的应用

节目研发评估指标系统的上述10个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同时在起作用,也不是所有的节目研发评估都全部需要,更不能自动地产生功效,而是按照节目的需要和一定的程序与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一)数据采集

广播电视节目研发评估系统的指标数据采集,可选取直接调查法。直接调查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或途径直接探寻观众对未来某种节目的评价,借以决定是否生产或继续生产某节目。目前,节目研发阶段评估的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节目测试室,另一种是节目试播反馈。

节目测试室最早出现在商业广播电视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国内的北京电视台也在2010年建成一个节目测试室,并初步投入使用。节目测试室可以对节目“期货”——一个节目正式投入规模制作前的样片进行评估,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失败项目的投入。它是由若干数量的观众预先观看节目样片,之后,节目制作单位根据观众反应决定节目是否上马。在美国,与节目测试室有关的操作流程如下: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意人(creator)首先要提供一个节目提纲,即创意的具体内容。这个提纲包括节目的简要情节、主要故事设置、人物和场景设置等基本内容。据统计,全美国的商业广播电视网每年能收到1万~2万个节目创意提纲,但是很多创意在提纲阶段就被否定了,只有大约500个创意提纲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这500个左右的节目创意提纲能获得各大广播电视网提供的关于享有“第一优先购买权”的合同。接下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开始着手准备节目样片(pilot)的脚本,这个样片脚本通常也是由创意人主持写作。样片脚本只有得到广播电视网的首肯后,制作公司才会着手进行样片的制作。而获得这种首肯的样片脚本只有不到100个。享有“第一优先购买权”的广播电视网节目部会组织专人对样片进行评定,以决定该节目能否被列入该广播电视网下一季的节目制作名单。节目部对样片进行评定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找来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观众现场观看样片并发表意见;一种是在非演季播出,根据播出后的收视率进行评定;还有一种是请专业的节目分析师进行分析评价。

最常用的是上述第一种方法。一般来说,节目测试室的运行程序是:招募几百位受众来到审听室或者影剧院收听或观看广播电视节目。在每个受众座位上设立一个键盘板,上有5个按键,分别是“非常单调”“单调”“普通”“精彩”和“非常精彩”。在节目放映的过程中,被试受众可能会被多次要求就收听或观看的内容,通过按键记录自己的主观感受,受众的反应就成为节目评估的“初始数据”。[4]

节目部在节目测试室对样片进行上述分析评定之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节目能通过这一轮筛选,获得广播电视网提供的正式的第一季订单。

除了通过节目测试室获得节目的相关数据外,一些广播电视媒体还利用有线电视网中一些剩余的带宽或频道空间进行节目试播,并在试播前打电话给一些选中的“样本观众”邀请其收看,然后由研究小组对“样本观众”进行电话访问。[4]这种通过“有线电视频道”试播节目的方法更加逼真,获得的数据也可能更加全面准确。当然,一个节目是否会成功、是否会吸引大多数受众的因素是复杂和多样的,在很多时候,是否有明星的参与,人物塑造是否成功,能否让受众对节目产生认同感,都是决定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评估标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研发评估系统在应用中不但要考虑每个评估指标,而且每个评估指标的评估标准都有不同的考虑因素:

1.主题

具体评估内容可以用5分量表细化为:节目主题显著性;其所反映的内容在相应社会群体中产生认同感的强烈度;所反映的事件与人物被受众所知晓的程度;内容的时效性强弱;是否能使受众产生新鲜感。

2.题材

具体评估内容可以细化为:题材与受众互动性的强弱;题材的独特性与新意的强弱;题材是否能独辟蹊径地表现主题。

3.节目形态

广播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与各种表现手段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节目形态。节目形态是否能够与节目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直接影响节目价值的大小。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节目形态是否符合时代需要或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节目形态是否符合受众收视需要;节目表现形式是否新颖、风格新奇;节目形态是否能做到新颖独特,并与节目内容相得益彰。

4.潜在受众

最大限度地将潜在受众转化为现实受众,是广播电视节目研发评估的关键所在,也可以减少节目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具体评估方法和内容包括:依据前面评估的节目主题、形态,预计播出渠道的覆盖地区的人口数量、收视偏好以及播出渠道的影响力强弱等指标,对本节目的核心受众规模进行预估;通过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环境、民族传统、受教育程度等受众构成方面的差异以及习惯性的收听收看场合、时间、长度以及节目类型等视听习惯方面的差异,对潜在受众进行层次性预估。

5.制作方式

具体评估方法和内容包括:依据节目的主题、形态等前置要素,节目制作方式选择是否适宜;是否能力争在提高节目制作效率的同时,又能保证节目制作质量;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传统线性编辑的同时,又能深入挖掘非线性编辑的功能和潜力,并使二者的优势在最大限度内得以发挥和利用。

6.财务模式

这里要评估的是资金来源与财务模式是否有利于广播电视节目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的品牌化要求。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产业链上涉及的企业目前所处阶段;评估的节目是使用自有资金、吸收资金,还是专项资金适合;财务模式选择适合开创、扩张,还是维稳、创新。

7.盈亏平衡点

具体评估方式和内容包括:对节目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价格以及品种结构等影响盈亏平衡点的因素进行全面估算;全面的成本估算与销售预估,预测节目销售收入(包括播出收入)是否能与成本相抵,是否能有盈余。

8.成长性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节目发展前景是否广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目规模能否逐年扩张、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是否能得到高投资回报;是否能基于自身的某些优势(如行业领先、技术垄断和管理高效等)在将来迸发出潜力;节目是否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而获得节目价值的增长能力;等等。

9.增值性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节目能否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种族、跨越文化传播;节目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和其他传媒的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即能否拥有不同版本的格式和制式,被多种传输手段播出,从而产生不同的消费方式和增值方式;是否能够在不同的节目版本中吸引不同的潜在受众,能否吸引不同的广告客户;等等。

10.创新性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是否能在节目制作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合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否能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对境外节目本土化的探索或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开发,达到节目形态与内容最佳匹配。

(三)赋分与权重设置

本系统内指标基本上为定性指标,采取5分打分法。分为: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和很差(1分),共5个等级;系统内共计十项指标,每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0%。

评估小组成员的权重比可以根据本地或媒体自身的情况和需要灵活设置。领导、专家与业内人士、受众,分别代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节目偏好,建议权重比分别为1:2:2。这里,业内人士包括市场人士与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肖平.从“美国秀”到“观众秀”——欧美电视节目策划原理与观众细分[J].中国电视,2006(8).

[2]孙宝国.学习的电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9.

[3]金元浦.文化研究的视野:大众传播与接受[J].文学前沿,2000(1).

[4]《快乐中国》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研究报告[eB/oL].http:///f?kz=146012674.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3

关键词: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7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59—03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是我国终身教育体制现实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亦是开放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依托于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其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都应在广播电视大学现有模式基础上转变、改善、扩容而来,其教育质量控制模型更应以广播电视大学现有主要业务开放教育为基础进一步融合其他继续教育形式所长,拓展理念、辨除冗杂、汲取精华。

一、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现状及英国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控制经验

(一)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现状

分级办学实施教学管理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电大进行系统办学的优势所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工作站所构成的遍布全国的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电大办学的特色和鲜明特征。30余年时间,电大系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同时也印证了电大现有办学模式的生存力。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基本要素由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教务)管理和条件保障等五个要素构成。自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以来,整个电大系统着眼于长远发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控制方法和体系。2006年总结性评估指标包括8个一级指标以及18个二级指标,如下表所示。

2007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了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15个相关方面:强化教学质量意识,落实总结性评估整改措施;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切实解决落实中的问题;加强指导、服务和管理,推进教学点建设与发展;完善办学条件,切实保证有效教学投入;进一步规范招生工作管理,把好入口关;规范非统设课程教学工作,提高非统设课程建设水平;落实教学资源配置工作,推进教学资源应用;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保证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切实落实考核管理制度,严肃考风考纪;深化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及学习者需求变化;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稳步推进网考试点工作;改进学习支持服务,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加强教学评估和督导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多种措施并举,加强素质教育工作。2008年,中央电大又在原有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各指标含义,搭建了《广播电视大学示范性基层电大指标体系与标准》。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主要观测点25个。

(二)英国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控制经验

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上公认的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的远程教育大学之一,其运作模式之成功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建构有着积极启示。英国开放大学通过近50年的发展完善,教学质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其整个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着眼于五大部分:一是秉持坚定的质量信念。为使远程教育体系的质量得到保证,创办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课程建设上,编写了一批教学计划、相应的教材、系列课程任务书。通过毫不松懈的质量把控使得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传统教育界的认可。二是规模庞大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英国开放大学面向全欧洲招生,本科凡年满18周岁者皆可入学,研究生入学需提交正规申请,目前在校学生达20余万人,学校有全职工作人员近5000人,学校严格按照1:25的师生比为教师分配工作量。学校聘请教师条件严苛,其中不乏国际顶尖的大师。三是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办学体系。英国开放大学已开发课程800多门,课程开发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结合专家、企业的相关意见进行有特色的课程内容编写。四是精密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大学对作业、报告及论文的要求极为严格,所有学生的作业、报告及论文都要经过教师批改,未及时上交的要提出申请。同时对每门课程都组织统一考试,对命题质量、考前辅导进行严格把控。五是技术先进的教学支持体系。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克服了学生分散、业余学习状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精美翔实的课件、高效的计算机网络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完善的硬件基础。

二、以“宽进严出”为准则的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控制关键因素

(一)学习对象的开放

为每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和便捷服务是开放大学核心理念之一。开放大学所囊括的学习对象范围应包括所有成人教育范畴,其主体为有学历需求的非学龄人口教育,基于个人就业、职业发展、个人兴趣的非学历教育。同时,依据开放大学所背负的社会责任要求和远程教育特点,更应满足广大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特别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以及部队士官的学习需求。开放的学习对象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开放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对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充足、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建设是进行教学组织的前提,也是对学习对象教育选择权利的保障。《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对学习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能够满足国家开放大学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课程为单位建设学习资源,建成1500门以上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数以万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总容量达到1000tB以上。”对于学习资源建设核心环节课程设计应包含课程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相应教材、相应导学教辅材料,所有相关设计应满足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高度一致。谨慎确定学习内容范围,在结合社会、企业、学习对象的不同需要和层次的同时,应得到传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认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载体形式,尽可能减少学习对象对于学习内容的认知障碍。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系统

1.充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聘请一批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教材主编、课程主讲;组建对于成人教育有明确认识、有相当质量教学水平的专职辅导教师队伍,专职辅导教师主要集中在承担资源建设及课程辅导任务的开放大学总部、分部、学院。为满足学习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应严格控制师生比,确保专职教师的辅导水平。

2.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依据远程教育学习空间开放、学习时间开放、学习形式开放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合理、完善的支持服务,搭建多种学习交流平台,如网络讲座、网络公开课、交流论坛、专业交流微博、双向视频交流平台等。尊重学习者的个性需要,努力营造可自由选择无间隙的学习交流形式。加强导学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于专职教师的课程辅导有明确的标准要求。

3.学分银行及相关教学管理系统

学分银行是对学习者终身学习过程中档案及其学分转换、存取和证书获取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和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学分银行的概念不等同于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它囊括了现行开放教育中的入学注册系统、课程注册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考务系统等教学管理系统的模块概念,模糊了各系统之间的分隔,真正实现了终身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整体化、可视化。

4.课程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由专门成立的课程质量评估小组对已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应为周期性的常态工作,通过对教学效果的专家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学习者评价、社会评价来衡量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效性,从而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评估周期应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定,不宜过长。

(三)完善的技术支持

开放大学的教学形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学习对象的地域分布也相对分散,学习时间、场所不固定,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突破多种学习障碍,多种教学媒介、课程载体并行是远程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建设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高速链接,具有一站式、开放性、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形成四通八达、自成体系的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校园。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标准规范、门户网站、用户认证管理系统、门户系统;教学、管理、科研、电子商务、学分银行、虚拟实验、质量评价、远程接待、物流管理、视频与语音交互、行政办公和服务等业务支撑系统;学习资源管理及学习资源库系统;网络、存储和服务器为主的数据中心和远程接待中心、考试监控中心、远程会议中心、学习体验中心和数字卫星电视系统等硬件设施。

(四)严格的考核评价模式

改变传统教育中“一考定评”的评价模式,逐步推进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转变。根据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加强形成性考核评价,重在考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评价,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日常作业应予以高度重视,日常作业直接反映了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专职辅导教师对于日常作业必须严格检查批改,作业形式引入社会调查、工作问题解决方案、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等应用性成果作为评价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评价效果。传统的终结性考试方式必不可少,与形成性考试同为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结性考试采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的方式进行,对命题质量、评阅质量都要与教学目的及大纲相适应。

三、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构成

结合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业务开放教育现有的教学质量控制标准,依照《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具体要求,开放大学在组建初期应在搭建整体架构的同时,加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整个体系应着眼于开放大学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开放大学;学习型社会重要支柱的战略目标,教学质量控制体系需围绕学习资源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考核评价系统进行综合建设。其中涉及相关教学过程管理、技术实施规范、资源建设规范、考核评定的具体要求,其主要指标体系应包括:

(一)一级指标

1.学习资源系统、2.教学管理系统、3.技术支持系统、4.考核评价系统。

(二)二级指标

1.1资源建设委员会(小组)人员构成、1.2课程体系设置、1.3学历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1.4应用于非学历教育的独立课程;2.1师资队伍建设、2.2学习支持服务、2.3学分银行、2.4课程质量评估;3.1基础设施建设、3.2网络平台建设、3.3专业技术人员配置、3.4学习终端运行;4.1形成性考核评价、4.2终结性考核评价。

(三)主要观测点、

1.1资源建设委员会(小组)人员构成:人员学历,人员构成(学校、行业、企业人员比例),人员学术及技术水平;

1.2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导学辅导材料,教学内容载体种类;

1.3学历教育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合理性,实践环节设置比例。

2.1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数量,师生比,教师学历构成;

2.2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时间与地点的可选择性,学习交流平台种类,导学教师与学习者交流方式和时长;

2.3学分银行: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终身学习档案,证书获取情况;

2.4课程质量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效果评定,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程度,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程度评价。

3.1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3.2网络平台建设:网络系统完善程度,各网络子系统衔接程度;

3.3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从事技术开发、维护人员数量,技术人员与专职教师比例;

3.4学习终端运行:专职教师对于学习终端运行情况评价,学习者对于学习终端运行情况评价。

4.1形成性考核评价:形成性考核形式,形成性考核成绩统计分析;

4.2终结性考核评价:终结性考试命题分析,终结性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与广播电视大学原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同在于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控制应着重于“宽进严出”的主导思想,强调了在面对各阶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时资源的充足性、合理性,调整了整个考核评价系统的主体地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组成整个考核评价系统,两者同等重要。相对于传统教育和社会大众对于终结性考核形式的普遍认同,形成性考核的作业、论文、实践环节的形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强化,专职辅导教师对于形成性考核的评阅审核方式应减少其他人为因素干扰,并加强对教师履职的监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4

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孕育了具有英国鲜明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虽然国情,体制不同,但了解、学习和研究英国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机制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有着可借鉴之处。本文主要探讨了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层面,认为英国传播学教育在强调实践性、丰富教学手段,注重评估及反馈、强调复合性师资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渊源

英国的新闻媒介发展较早。如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以民营形式组建于1922年。如今,路透社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通讯社之一,bbc制作的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在全球已拥有了1.2亿的受众。在印刷媒体方面,英国现有各种类型的报纸1400余种,其全国性的报纸12家;另有7000余种杂志,2400家出版社。正是媒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孕育成长,同时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大众传播学教育在英国一般被称为“媒介研究”(mediastudies),最初是从英文和文学批评专业发展而来的①。英国的传播学研究在上世纪30年代便初见端倪,相对而言,其新闻学专业的教育起步较晚。传播学研究起源于一些社会科学家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了兴趣,于是创办了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旨在培养传媒批评者与分析者。而作为培养职业新闻记者的新闻院系,则是90年代后才在英国产生②。伦敦大学曾于1919——1939年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但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一度中断,直到1971年卡迪夫(cardiff)大学开始开办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此后各英国高校才陆续开办了相关的传媒院系和专业。如今,英国大量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学位点。据学者统计,大约有70家英国高校开设了传播学和新闻学教育或进行媒介研究,其中还包括爱丁堡大学、拉夫堡大学、莱切斯特大学等许多综合性大学③。

二、部分英国知名新闻与传播教育机构

总体而言,英国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较为明显。传播学领域的覆盖范围较为宽广,包括文化、广告等各方面的理论性知识;而新闻专业的教学特点则趋于实践,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大量的实训课程和实训内容。英国的各个高校在各个专业领域侧重不同,同时在不同领域中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1、谢菲尔德大学新闻本文由收集整理传播学院

谢菲尔德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英国传播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的顶尖学院。该学院的专业齐全,与英国传媒业联系紧密。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是唯一个获得英国三个新闻行业机构:bjtc(英国记者培训协会),ntcj(全国记者培训委员会),ptc(期刊培训委员会)认可的证书。目前,该学院在本科生阶段不分专业,只开设了新闻学学士一个专业。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则进行了细分,包括:新闻出版学(maprintjournalism),广播新闻学,杂志新闻学,网络新闻学,国际传播等④。

该学院的特色之一就是侧重实际业务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目标就是以培养实践人才为基础。除了一些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课程外,专业课程更侧重技能和实用性,包括了大量的实践,如新闻采访、出镜、新闻写作和报道等。在本科的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训练扎实的速记等基本功,学院也注重学生从全方位的了解新闻产业,包括各个媒介机构中,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和杂志的运行,学习如何做新闻,正视新闻和新闻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此外,其多媒体应用课程教学设备齐全、精良,配备了各种采访仪器、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及软件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

莱斯特大学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在英国的媒介和传播的教学和科研中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研究中心认为对大众传播的学习就是了解在复杂宏大的社会下传媒的作用及进程。因此该中心的新闻传播教育主张在广泛的社会学科中汲取养份,比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⑤。

目前,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设置了两个本科专业:通讯、媒体及社会理学士(bsccommunications,mediaandsociety)及传媒、社会学学士(bamediaandsociology)。其硕士提供的专业有大众传播、全球化与传播、新媒体与社会等。总体而言,莱斯特大学的传媒偏向传播学研究,在最近的几年中,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包括媒介研究、电视和道德、广播剧和健康教育、国际新闻、东欧电影、国际流行音乐工业、媒介和体育、编辑出版等等,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从课程内容看,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的研究政策是以基本的传播理论为起点,辅助于比较、分析及调查等定量性研究方式,从而探讨各项大众传播媒体的运作过程、传播效果以及和社会文化的关系。⑥近年来,研究范围已扩张至全球及传播多元化领域。其传播学教育希望学生不仅对媒体研究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懂得分析和研究,并且还能掌握在当今信息和媒介充斥的时代生活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与特点

1、教学注重实用性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英国新闻学课程最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这主要是因为在英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就业导向一直很明显,大多数新闻专业都宣称他们与业界联系密切,致力于培养满足业界需要的毕业生。而掌握实用的新闻技能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因此各个院校都不断强调其专业的实践性。

新闻学教育的实践性从英国各传媒院系的专业设置就已能窥其一二。谢菲尔德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就按媒介细分了专业方向,如广播新闻学、杂志新闻学、网络新闻学等,然后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来临使得英国新闻的教育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英国大多数新闻专业课上,学生们除了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报纸杂志外,还要学习制作网页。这些实践课程使大多数英国新闻学学生毕业后都能自信地走上新闻岗位,胜任自己的工作。

转贴于

不过,也有许多大学认为,仅有新闻实践或是新闻教育对于本科阶段的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此,有些大学开设了双学位课程,使学生在学新闻的同时,可以同时学习另一个专业如现代史、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

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英国高校的上课形式除了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讲座外,还包括了许多特色的教学方式,如研讨会(workshop)、团队合作(teamwork)、讲习班、小组辅导、个人辅导等各种形式。

课堂讲座和国内大学上课形式基本相近。但英国的教育体系非常严谨,课程安排,课前需了解的资料,学校会预先通知学生让学生准备。在学期开始前,授课老师通常会发一份课程说明,上面有详细的课程计划,上课内容,考核评估方式等内容,而且每单元的课程后会附一份详尽的阅读书单,包括书、期刊、网络资讯等。由于每堂课的信息量大,因此学生通常需要课前做大量阅读功课。

英国的教学非常重视小班教学,在课堂上也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由老师提出主题,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大家轮番发表意见,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从谢菲尔德大学传媒专业的讨论议题中可以看出,议题更多的涉及到传媒、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民族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跟进和讨论,学生得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小班教学保障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同时也利于开阔思路,集思广益。

3、师资构成呈复合性

由于英国各传媒院系都积极的与媒体产业保持联系,因此经常有媒介机构、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任职的高管们来为学生开讲座或者授课。他们讲座内容经常涉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亟待解决的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等,很受学生欢迎。同时各学校也常邀请一些产业实践者和在各媒体工作的校友回母校与学生交流,这对学生了解媒体工作的方式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颇有裨益。

普遍而言,英国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会采用“双轨制”,也就是招聘具有博士学位、以理论研究见长的教师,同时也招聘具有多年从业经验、以实务见长的教师,并且对两类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和评估标准。这种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能有效的减轻困扰传播学教育业界和学界难融合的现象。另外,英国的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对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而言这一特征也成为了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学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增加了彼此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性质,而国际化的趋势更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4、评估反馈体系较为完善

在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考核评估体系较为多样化,通常不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估标准。学生每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并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而且多为复合式成绩,也就是由几种成绩所占的百分比算出最后的结果。

在实践课上,老师会根据实际操作,作品,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工作日记等综合起来评定成绩。而理论课则常常结合主题演讲、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出一部分成绩,最后再加上论文的成绩来作为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期末时,英国高校的学生一般会收到各个课程的评估问卷,用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意见、建议。这份问卷设计得较为详细,不仅涉及课程安排,授课质量,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试验设备、图书馆资料、学习场所等内容。学生的反馈意见将由学院再组织讨论,被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则在下一学年执行,由此不断促进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质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5

一、招生专业简介

音乐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舞蹈与形体、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钢琴配弹、音乐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表演(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器法常识、曲艺常识、表演与台词、化妆、形体训练、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本专业设有音响导演方向。主要培养舞台表演、音乐编导及音乐制作人才。

舞蹈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舞蹈基训、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基础乐理、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教学专业人才和其他行业舞蹈文艺人才。(男生身高不低于1.68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58米。)

美术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工艺美术、中外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书法、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等课程。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艺术设计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影视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陶艺雕塑、形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开设基础图案、素描、水彩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字体设计、中国画、标志设计、设计原理、设计表现技法、设计制图、人体工学、透视学、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书装设计、电脑设计等147门课程。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绘画专业(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坚持传承和创新兼顾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开设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绘画经典解读、绘画技法理论、专业绘画、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绘画基础同时具备绘画创作和绘画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艺美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色彩、基础图案、设计理论、透视学、三大构成、中国画、装饰画、简笔画、民间美术、设计史、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广告招贴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培养平面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设计师和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人才。主要培养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并具备独立开办艺术设计公司能力的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美学、中外文学、传播学、播音创作基础、发声学、形体及表演、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近40门。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全面的知识型、研究型、娱乐型播音、主持方面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与构图、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导播、广播电视技术、戏剧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编导艺术、影视精品读解、电视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戏剧影视编导、影视剪辑、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电视节目种类与制作、影视语言学、传播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好莱坞电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剧)能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评论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电影、广播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从事创作与评论、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实践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类(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

270

 

 

湖北、黑龙江、山西、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广西、广东、江西、甘肃、

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贵州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

1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舞蹈学

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70

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

四川、河北

广播电视编导

70

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

山西、安徽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6

一、制播分离催生“借鸡生蛋”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制播分离”指实行适度的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相分离。除了新闻、社教等有很强导向作用的节目外,其它一般性的电视节目放手由社会力量制作,电视台负责对节目进行规划、评估、审核、收购和播出。二者各司其职,共同有效地完成电视节目的生产和播出程序。盐城广播电视台2003年初实行“局台合一”时,笔者通过竞聘担任法制?生活频道总监后,一方面着手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受众定位,一方面在频道内部推行企业化、公司化运作管理。但由于人手不足、资深采编人员缺乏和宣传保障的车辆、设备、经费等限制,为了保证节目运行,我便在“制播分离”上寻找契机,主动跨行业与有摄录设备的公安、法院、城管、城建、交通、卫生等部门联系,聘请特约记者、通讯员,联合制作节目。此后,社会上的民间制作公司和制作个人陆续出现,我又瞄准时机主动与他们接洽联系,借社会上制作力量为我所用。现在,我们依托社会力量生产制作已撑起《盐城教育》、《劳动监察》、《方圆视窗》、《党的生活》、《人大之窗》、《黄海廉潮》、《盐城警方》等7个小栏目,每周播出近200分钟。常态宣传质量不断提升,并有多篇节目在省人大、省政法委、省综治委和省、市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的好稿评选中获得一、二等奖,有的还被省广电局、省广电学会评定为政府广播电视好新闻奖。我们把这种运作方式称之为“借船出海”、“借脑生财”和“借鸡生蛋”。

实践使我们尝到了甜头:一是有利节约人力、物力,大大降低节目成本。民间制作人员不领电视台工资、补助,也不用摄录机械和车辆,不须节目采制的一切费用。电视台只开支稿费和收购费用,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扩大了频道的利润空间;二是丰富了节目内容,使节目来源有了保障。单位和社会制作人员身处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信息来源广泛,有的就是他们本部门发生的事情,如公安、法院司法执法和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就是参与者,知根知底,法规、政策比电视台还了解全面。由他们采写制作的稿件,一般质量都不会差。而社会民间制作机构人员,为了生存和发展,格外舍得付出和投入。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围绕电视台的需求会想尽一切办法采编、制作上乘稿件,以博取“优稿优酬”;三是有利就近采访,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社会和民间采编制作人员散居在各个角落,对突发事件新闻和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动反映敏捷,行动迅速。他们参与其中,发现亮点,会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道。而民间制作机构和个人因机制灵活,行动快捷,也会迅速跟进。例如,2005年度我们在江苏省广播电视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八吨火药惊天一爆、三千群众安全转移》中,爆炸现场和群众转移现场的珍贵镜头,都是市、县公安局采编制作人员提供的。爆炸事故发生在“花炮之乡”建湖县近湖镇,离市区近50公里,等我们电视台记者闻讯赶到时,现场爆炸火灾已被扑灭,转移群众也已安置完毕,若不是社会采编制作人员提供素材,是不可能采制到省级一等奖作品的。

二、“借鸡生蛋”的几种运作模式

“制播分离”给民间制作公司、单位制作机构和民间制作个人创造了“电视生财”的机遇,也为电视专业频道提高生产力和节目竞争力增强了外部推动力。电视专业频道与民间、单位的采编制作人员合作默契,无疑会获得合作共赢的理想效果。近5年来,我们法制?生活频道与民间和执法部门的电视采编制作机构的合作运行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确定选题,定单生产,择优收购

对社会上民间采编制作公司和个人,选择有完全独立运行、独立制作节目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年初与他们签订合作协议,由电视频道每月、每季度向他们提供宣传报道重点、范围及要求,请他们按照要求策划、拟定具体报道选题,再同电视频道一同商量决定实施报道的选题。选题确定后,由制作机构和个人自主创新实施采编制作,拿出电视节目产品后,交电视台审核评估,择优收购。我们还从已经退居二线和刚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中选聘了两名有高级职称并熟谙业务的老同志参与策划和评估,作具体指导,从而保证了收购节目的质量。频道的《盐城教育》栏目被评为“盐城市广播电视名优栏目”一等奖,就是在老同志精心策划、指导下取得的。

(二)派人参与,指导生产,定期收购

有些民间采编制作机构独立运行和制作能力有限,但是积极性很高,责任心和吃苦精神都很强。我们就采取选派一两人参与其操作运行。按照宣传计划和目标任务,指导民间采编制作机构全程策划采编制作,依据播出档次,定期收购。所选派人员工资、奖金报酬与节目质量挂钩,收购价格由频道月评时组织专家和频道总监集体商定。连续三次节目质量不达标,终止合作协议,另选其他合作伙伴。我们频道的《劳动监察》、《方圆视窗》栏目就是如此运作的。实践二、三年来所派人员都尽心尽责,节目播出时的市场占有率和索福瑞公司调查的收视率均在全台栏(节)目平均占有率、收视率之上。

(三)把好关口,委托承包,按需收购

对一些实力较强的采编制作机构,我们采取联办协办节目的方式,由电视频道把握导向、监审节目形态和节目走势。由联办、协办单位承包栏目,自主创新,自己采编制作。例如,我们和盐城市公安局联办的《盐城警方》,因市和各县(市、区)公安局都有采编、制作人员,总人数有30多人,摄录设备不亚于我们整个频道。于是我们每个月与他们研究、策划一次选题,确定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主题和侧面,然后由他们自行完成节目。但稿件审定和节目评审都由电视频道把关。不达要求决不迁就。实践3年多来,未发现任何导向差错。因其节目事件性、故事性和现场感都很强,收视率一直占居上游,在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四)相互合作,利益共享,全部收购

各级组织部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一直抓得很紧,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都有电视采编制作机构和人员,有的从业人员就是从各地电视台选调去的业务尖子。组织部门采编制作的《党的生活》栏(节)目一般都质量不错。我们与他们合作,共掘典型,优势互补。组织大型新闻行动和采访活动时,联合采访,分工制作。平时常态宣传,直接由组织部门采编制作,我们选派主持人帮助主持和现场出镜。对于组织部门提供的《党的生活》节目,我们按照协议全部收购播出。到今年8月,已播出200期,没有发现任何差错,有5个单篇稿件还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联合组织的“党建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三、借来的“母鸡”也要精心调养,促其生“大蛋”、生“好蛋”

社会和民间制作机构和个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不仅有丰厚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且具有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思想的解放,机制的灵活,设备的先进和从业人员的执着与勤奋,已令我们国有电视台刮目相看。但是,在看到民间制作公司的专业性、多样性制作力量和人力、物力、资本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各自的不足。比如说,导向意识、大局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等,有的还是有差距的。社会相关部门、单位的电视制作机构中,大多从业者都没有经过新闻从业的正规教育和训练,难免会缺这少那、参差不齐。因此,对社会制作机构及个人所生产的节目进行科学管理势在必行。要与他们合作得更好,还要加强人员培训,才能使专业频道的外部推动力更大、更强。为此,笔者多年的体会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参与选题策划,强化目标生产

选题是一切电视节目成功之本,策划是一切电视节目生产和营销之魂。运用社会力量辅助办好专业频道节目,也要注意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参与选题策划。借来的“母鸡”让他什么时候“下蛋”,下什么样的“蛋”;电视专业频道要把握主动权。至于怎么去“下蛋”,则要放手。我们运作所有自办栏目和联办协办栏目,都始终把选题策划放在第一位,强化节目组织力度,强化目标生产。比如,从2009年5月中旬起,我们结合各栏目的目标受众定位,策划了30多个不同侧面支持汶川地区抗震救灾报道的选题;进入7、8月份,我们又从不同侧面策划了40多个迎、庆、话、谈北京奥运会的选题;对9、10月份如何进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宣传报道又从不同角度策划了30多个选题,并将这些选题印发给各个民间制作公司、个人和社会制作机构,请他们根据栏目定位进行选择、细化。在大框架下自拟小题目,再来电视频道商量确定,实施采编制作。这样做,既保证了我们的节目宣传有阶段性的中心主题,又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从而保证了节目的竞争力。

(二)参加频道培训,提升民间制作人员的素养

人员培训是人才工程、节目品牌工程的核心。我们频道平时就一贯抓得很紧。每月坚持一天脱产培训,每周坚持半天岗位培训,新老从业人员都结对帮扶,以师带徒。对于民间和社会上的制作公司、个人和机构,我们的培训方法有三种:一是频道内部培训请他们参与。一些民营制作公司和个人,对此颇感兴趣。一有培训机会,他们就主动参加;二是上门授课培训。如我市的公安、法院系统、组织部门的电教系统、纪检监察部门的教育室系统都曾专门举办过电视采编制作业务培训,我们适时选派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人员前往授课、演示,并依据现场播放节目组织他们讨论交流;三是联合作业边干边训。由选派到民间制作机构的人在采编制作过程中随时传授技艺,讲述要领。这些做法,既稳固了社会制作队伍,又提高了他们的素养,为再度合作共赢、提升节目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提供采编方便,竭诚为合作伙伴服务

服务是凝聚力的前提,民间制作公司和个人及社会部门制作机构能否真心实意为电视媒体提供上乘节目,关键看媒体为其服务如何,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我们在工作中将合作伙伴视同频道从业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比如,给他们颁发栏目采访证,替他们打电话联系采访对象,遇有合作伙伴生病主动去探望慰问、遇上骨干过生日送蛋糕祝贺等。这些看上去是琐屑小事,但事关情理,体现人性关怀。这些社会制作人员感受到温暖,会更加卖力地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努力提供质量较高的电视作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7

“媒体自身的变革日益加快,决定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很大,尤其是当今新媒体、泛媒体时代,技术、形态、内容、产品、营销方式变幻莫测,有些技术甚至一年一个样。”[1]在这样的环境下,广电媒体人才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容易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受到损耗,人才贬值。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大多数是靠自己的知识进行精神产品的创作。为了降低广电人才的无形损耗,始终保持广电媒体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领先地位,就要不断更新知识,推陈出新,及时“充电”,让人才知识“保鲜”,不断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

一、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近几年来,十堰广播电视台人才总量虽在不断扩大,但是,广电事业发展和改革对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突出表现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各类人才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训开发有待重视和加强。从学历来看,各类岗位专业人才学历不高,本科以上学历占40%,专科学历占40%,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0%,多数为半路出家,科班出身不是很多;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两成,31―40岁占四成半,41―50岁占两成,51岁以上占一成多一点,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年龄段为41―50岁和51岁以上,而51岁以上则即将面临退休,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突出;从实际工作能力来看,有的经验不足,缺少辅导与训练,能力提高不快,有的能力较差,业绩平平,满足于现状,有的忽视学习,忙于应付,能力止步不前,有的创新能力不强,推动改革阻力重重

培育人才、培养人才、训练人才,是广电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训开发的重要任务。“能把事做好的人,往往不是从市场上能够直接找到的,而且即使找到了目前合适的人才,也还要不断地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2]通过强化广电媒体职工培训,一方面是改善职工素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造就核心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取得文化认同,缔结心理契约,强化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

二、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搭建起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广电媒体职工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打好基础,常抓不懈,逐年积累,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提升职工素质。抓好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搭建起职工教育培训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管理体系。

操亚军:强化人才知识“保鲜”提升职工创新能力――以十堰广电媒体为例浅谈人才培训工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26卷第3期1.组织体系

从台里层面,成立职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其对应的是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及各部门等不同层级的组织,形成全台培训组织和人员架构。具体到培训工作实际,各专业委员会需要明确专人负责培训工作,抓好所属部门职工培训计划的落实、培训考核、师资落实、经费落实、建档考勤等工作,各单位、各部门也要落实一名培训专员,具体负责本部门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施、联络等。同时,探索成立专业教研组,如电视新闻教研组、电视专题教研组、摄像摄影教研组、包装制作教研组、播音主持教研组、广告经营教研组、广播工程教研组、电视工程教研组、文化产业教研组等,专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广播电视各个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交流、专业论坛、培训讲座等活动,对专业问题进行课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写专业培训教材等。

2.课程体系

根据广电媒体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制订出单位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制订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对象、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要结合栏目创新、包装制作、技术保障、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等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开发富有广电发展时代特征、十堰广电事业实践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比如新办栏目的学习标杆、采编工作流程规范、超媒体编辑流程、专业教研组课程体系、新员工入职培训、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层干部能力提升等,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教学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广电职工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资体系

职工培训的师资力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内部讲师,二是外请老师,三是行动学习,四是网络分享。就广电媒体而言,职工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内部为主、外请为辅,适当组织外出学习、外送培训。尤其要重视内部讲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一支以领导干部为示范、部门主任为主力、业务领军人才为骨干、新员工辅导员及专业教研组成员为支撑的内部讲师团队,形成职工培训师资体系,这样,职工培训工作就有抓手、有人抓。

4.管理体系

加强培训计划统筹,提高职工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各部门制订的培训计划及各类人员培训实施方案,统一汇总到单位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每两月督办一次,及时总结,形成常态的检查机制,并将培训经费与培训方案结合起来。每一项(次)培训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要有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训前准备、现场管理、师资服务、学员激励、成果整理、效果评估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培训管理流程。

三、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完善优化职工教育培训操作流程

广电职工教育培训是一种基于反思的体验,是在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所以,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要以成人学习的特点为出发点,按照职工教育培训的操作流程来实施,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操作流程有六个步骤,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成果开发应用。

1.培训需求分析

职工培训不是为了让他知道得更多,而是为了改变他的行为,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个“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岗位和组织的需要。组织需要就是根据媒体发展目标与战略而组织培训课程,比如,单位成立超媒体编辑中心,那么,超媒体编辑流程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又比如,单位对播音、记者、制作、摄像等岗位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那么,相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再比如,单位发展的媒体资源管理、新闻信息集中处理等新业务,那么,媒体资源管理、新闻信息集中处理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等等。总之,要围绕广电媒体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提炼、开发相应的课程,确定重点培训对象。岗位需要就是根据岗位职能、岗位专业技能及标准、岗位胜任要求,提炼、开发相应的课程,组织重点培训对象进行相应培训,比如,《武当养生堂》栏目岗位,就应针对栏目的定位、栏目学习标杆、选题的流程、养生理论与理念、养生科学知识、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内涵、养生的方式方法等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个人需要就是根据职工个人与岗位要求的差异、个人未来发展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等,确定培训需求,提炼相应的课程。

2.培训计划制订

在科学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好全年和专项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实施方式、培训对象、师资力量、参训人数、培训地点,经费预算等,统筹全台培训计划,做到培训与工作有机结合,互不冲突。

3.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计划确定以后,要组织一项一项的实施,如何实施,就需要设计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确定培训目标、构建学习模块、设计教与学的现场程序、挑选培训老师、确定培训方法(讲座、内部交流、头脑风暴、行动学习、外出考察、组合方式等)、培训成果应用等。

4.培训组织实施

设计培训方案经领导同意后就可以组织实施,实施的过程包括下达培训通知、培训方法选择、培训准备、现场服务、考勤督导等环节,培训实施者要细化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

5.培训效果评估

单项培训结束后,应及时总结,评估效果,比如,参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怎样?他们喜欢这个培训项目吗?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何改变?参训者学会了哪些原理、事实和技能?他们将所学的东西用于他们的工作中了吗?培训项目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带来了什么变化?等等,做好了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有利于下一次培训的顺利开展,增强职工学习的信心。

6.成果开发应用

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绩效,增加人生经验,促进自我学习和职工个人成长。每一项培训结束后,要将培训成果转化到部门、岗位、栏目及个人,从而更好地推进目标任务完成,促进绩效改善。

有位知名媒体人曾这样说: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今天的生活是三五年前的选择,三五年后的生活来之今天的决定;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相信广电媒体同仁都能重视学习与培训,充分体会到投身学习和培训所带来的收获与快乐,愿每一位广电职工都能够掌握学习与培训的操作规范与运作流程,把工作看成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日常工作,更加自觉地搞好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广播节目;创新;体系保障

一、广播节目创新的物质保障

资源是节目创新的保证,也是节目创新必须依赖的客观条件。媒介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资源形态。

一个新节目在筹创阶段要经过大量、长期的准备工作,而这些工作都是在电台正常播出工作之外。因此,它不但不能为电台取得经济效益,还要花费主创人员的精力,同时还要获得电台在经济上、物质上的支持。在这些节目播出之初,往往也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不会立刻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这段时间里,电台要持续给予节目充分的物质支援,保证节目质量。资金是广播节目创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目创新的这种持续投入,不仅需要电台领导的魄力和勇气,更应从资金上预留一部分“创新基金”、对符合标准的新节目予以支持。

人才是广播节目创新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企业的创新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努力,媒介尤其如此。媒介是大规模生产精神产品的,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产品的好坏更多地依赖于员工的个人素质,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它的每一期节目的优劣和媒介创新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媒介更应该重视人才资源。不同的媒介在节目制作上的表现手法、编排方式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这点上存在共性。对广播节目创新人才的重视更体现在对主创人员精神上的鼓励,也包括物质上的鼓励。

新技术在两个方面对广播节目创新产生影响。一方面是新技术的应用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新闻传播的两大障碍是时间和空间,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存的基础就是要尽可能突破这两大障碍,新闻媒介的竞争往往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竞争。广播相对于报纸和电视的优势就在于迅速、收听方便。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报纸的印刷和发行越来越快捷;电视直播技术的成熟也大大缩短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大大压缩了信息传播的这两大障碍,近几年很多突发新闻首先是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短信的方式传递。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媒介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新技术也为广播节目创新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近几年出现的手机短信为个体参与信息传播以及听众同广播媒介之间的交流开拓了新的空间。目前国内的一些广播节目已经开始利用短信接收听众反馈信息。在相同时段内,短信的接收数量是电话的几十倍。这一方面有助于编辑、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随时了解更广泛的听众意见和要求,同步调整节目走向另一方面,也为听众之间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形式和新的报道方式。

二、广播节目创新的法律保障

新创节目常被其他媒体模仿是媒体不积极创新的一个原因。因此,鼓励媒体创新还要防止新创的节目被抄袭。媒体乃至社会都要有意识地保护新创造出来的节目,避免这些节目被简单模仿。虽然,法律可以方便地对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进行惩罚,却很难对内容、风格、定位上的借鉴加以限制。这需要通过法律的改进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逐渐改进。

三、广播节目创新的途径保障

我国广播媒体主动地学习摸索以及借鉴其他媒体和境外同行的经验是广播节目创新的基本途径。因此,广电媒体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其他媒体(包括国外媒体)成功经验,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借鉴。对于本媒体一些已经获得成功的做法,也应及时总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参考这些经验。只有在学习他人、总结自己的基础上,推出有自己特点的创新举措,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广播节目创新的机制保障

媒体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媒体对市场变化产生灵敏反应,媒体根据受众需求及时创新节目,这是广播节目创新的关键。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各个媒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媒体的运行机制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尽管所签署的条款并未直接涉及媒体行业,但现实的发展仍然使得这个特殊的产业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外来竞争压力。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媒介缺资金、缺经验、缺人才,但最缺的可能还是真正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五、广播节目创新的反馈保障

目前国内大多数电台、电视台都在构建自己的节目评价体系。在这些节目评价体系中,其可观察变量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有受众信息反馈、专家评议、节目技术指标等等。如果再住下细分,比如受众信息反馈指标还可分为节目收视率、满意度和综合反馈体系(电子邮件、电话)等等。虽然具体做法各异,所占权重不同,但在现阶段,人们还没有找到更多的可观察变量来进行客观评价。在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的节目评价体系可以由收视率(收听率)、满意度、专家评价、节目成本四个主要方面构成。这些标准同时兼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到大众标准,在行业管理中起到平衡和矫正短视行为的作用。

节目评估是播后评估,是专家、听众等对节目反馈意见等的综台评价。媒体建立节目评估体系有助于广播媒介的节目创新。创新不等于创优,客观、合理的节目评估体系可以对新创的节目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及时排除缺乏市场、社会效益不佳的新创节目,鼓励有市场潜力且社会效益较好的节目。同时还可以通过评估对新节目做深入分析,及时发现节目的优、缺点。因此,节目评估体系不仅是对新节目的合理评估手段,对节目的创新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节目粗制滥造和互相克隆是中国广电媒体的两大顽疾,它反映的问题是精品意识不够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有效的节目评价体系可以对节目进行播后监控,在解决节目粗制滥造方面提出警示,可以帮助媒体的管理者和节目主创人员发现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节目创新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于钦彦.节目创新是广播发展的核心竞

争力[J].山东视听,2004年06期.

[2]李向阳.创新规制:发展广播电视先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新办;新闻传播院系;评估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159-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整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同时由于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增长更超过了其他专业,新闻传播学科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其中进入21世纪以来,各高校争办新闻传播院系,这些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办学条件简陋、招生过滥,已经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水平,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978年全国只有5所新闻院系,5个新闻学教学点,至2008年底我国高校设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到了877个,其中新闻学267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88个、广告学323个、编辑出版学64个、传播学31个、媒体创意4个;1978年全国新闻专业学生仅有300a左右,1983年增加到2814名,到了2009年在校新闻传播学本科生16万,加上研究生、博士生高达25万,而全国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才20万人。而号称“天下第一大系”的燕京大学新闻系从1924年创办,到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为止,一共才培养343名毕业生,我国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已严重供大于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注册高校中开设新闻学及相关专业的院校约占85%,1995—1999年,新增新闻学与传播学类专业点50多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2004年,新增335个,平均每年增加70个左右;2005-2006年,新增202个,平均每年增加101个。可见当前我国大部分新闻传播院系都是2000年以后开办的,由于这些新闻传播院系办学历史较短,影响力较小而容易被忽视。

受到适龄高考毕业生减少、大学就业难、学生低龄留学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减少,2008年高考人数为1050万人,到了2011年降至933万人,这给急剧膨胀的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它们将面临着生存还是灭亡的压力,如何办好这些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项需引起重视的紧迫任务。因此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新办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新办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办学历史短,处于探索阶段,师资、教学、实习、就业等都还不成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点扩张过快,招生过滥

如前所述,近年来新办新闻传播院系教学点增长速度递增,并且这些新办院系的招生能力远远超过其承受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高校每年每专业平均招收本科生一般不超过50.人,但新办院系动辄就招生二三百人。东北一所著名师范大学的传媒科学学院是由原来广播电视学院和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合并建成,而广播电视学院的前身是电化教育系,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图书馆学系,2007年学院已经有了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图书馆学、广告学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多达1200人,硕士研究生也有200多人。成立于2002年7月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含汉语言文学系、新闻与传播学系、社科德育部、中国学术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中日朝韩关系研究中心、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和媒介发展与战略传播中心八个教学和研究单位),其网站上显示在校本专科学生1494人:

(二)师资力量缺乏,课程陈旧

良好的大学教育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历史短,并且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缺乏积淀,一线教学人员较为缺乏,如始建于1984年的上海政法学院,2004年刚刚被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该校的社科系申报的新闻学专业被批准建立,但就在2007年4月,该校还在大量招聘新闻学专业教授、博士,并且注明“紧缺”。一些反映最新技术的新媒体教育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教程编写的滞后而难以开展,即使开展效果也不明显。另外,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往往从所在学校的中文系(文学院)或其他相关文科专业中独立出来,课程设置还不够全面、丰富,有些课程因师资缺乏而无法开设,或者外请教师,从而无法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三)硬件设备简陋

从学科特点看,与文学、哲学、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不同,新闻传播学与实践结合紧密,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要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摄、录、编、播等教学环节需要重投入,就是传统的报纸也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采用电子编排、激光照排,新闻教育走向高科技化,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教育,新闻教育只有高投入,才能高回报。

但新闻传播专业一直被当做是普通的人文学科来建设,成为短平快的廉价教育,投资少,见效快,长期以来新闻学科资金投入少,而由于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多是非重点大学所办,这些非重点高校整体办学经费就很有限,这样有限的办学经费摊到新闻传播院系更是捉襟见肘,要拿出大笔资金来投资新闻摄影、网络编辑等方面的实验建设几乎不可能,从而限制了新闻传播院系所需要的摄录、编排等设备建设,阻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6-02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和从业者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国内播音主持行业发展趋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广电媒体的受众群体数量不断扩大,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广电媒体的受众群体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受众群体对于广电媒体的信息需求类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态势。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全新要求,对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来说,进一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发展现状

1.理论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较高。根据部分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普遍较高,大体比例约占课程总时长的60%-70%。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了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则包括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基础课程,新闻采访、编辑、广电原理、媒体管理等实务类课程。

2.课程内容设置基本涵盖了广电媒体总体业务流程。从现阶段国内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来看,教学内容普遍较为丰富,基本上可以涵盖广电媒体的全部业务流程。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播音主持专业虽然发展起步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对较快,课程体系及学科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也为国内广电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全面。

3.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强。20世纪90年代末期,播音主持专业一度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对较好。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从事了与广电媒体相关的工作,担任主持人、记者、编辑等等。虽然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带有极强的专业性,除了在广电行业就业以外,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较为困难。

二、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不足

1.不同类型课程教学时间总体分布不科学。众所周知,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项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为了培养合格的广电工作者,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工作,更要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成果与实际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过高,实践教学时间被严重压缩,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2.实践教学有效性不足。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集中在校内进行,部分有条件的高校投资建设了仿真的演播室,并购置了一些相关设施设备供学生实际操作。

3.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没有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分析和评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效果,也就无法及时有效地完善课程体系。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1.合理分配专业课程教学时长。高校对不同类型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教学时长进行合理分配,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长的设置应当更加科学,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适应新形势下广电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除了合理分配专业课程教学时长以外,还应当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理论教学部分增加一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广播电视技术、广电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广电新技术应用、新设施设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达到优化播音主持专业总体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2.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应当以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为重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设施,更加贴近广电媒体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建立校企联合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广电媒体从事相关实践工作,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高校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播音主持课程评价体系,准确评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